時間:2022-04-16 04:13: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眾音樂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經濟全球化的年代, 大眾文化,即1種娛樂文化、商業文化的力量正在成為新的文化因素,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變成某種全球性的共同的生活方式。而大眾音樂文化作為大眾文化的1個重要支流,在高科技時代大眾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已成為了社會高峰型和支配型的文化。中國民樂也成為1個新興元素運用于大眾音樂的各個領域。如電影、電視音樂、網絡游戲背景音樂與新民樂等等。但市場經濟下的藝術是1種特殊的商品,市場經濟的優勢促進了藝術的繁榮,而其滯后性與其缺陷,又可能使藝術蛻變為商人的低俗商品,在夾縫中求發展是1個棘手的問題。民樂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中,應不斷的協調和改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應用于大眾音樂文化市場中。
關鍵詞:民樂;大眾音樂;大眾文化;市場
ABSTRACT
關鍵詞:《愁空山》;竹笛;配器;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200-02
一、《愁空山》現有研究成果分析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有3篇與《愁空山》相關的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的劉選在2009年撰寫了《異曲同工,同中求異――竹笛協奏曲〈愁空山〉兩個樂隊配器比較研究》一文,從樂隊編配的角度對比了兩個版本(民族管弦樂版本和西洋管弦樂版本)的《愁空山》在配器手法方面的特征。在樂隊編制方面,作者對比了兩個版本樂隊編制的異同,并指出作曲家對打擊樂器的重視和靈活運用的創作特點。在演奏技法方面,顫音、滑音等技巧得到廣泛運用,作曲家還使用了非常規研究技法,如用提琴弓演奏古箏、使用弱音器等,這些標新立異的演奏手法絕不僅僅是為了奪人眼球,而是在探索更新鮮、更獨特的音色,為作品中情感的表達服務。隨后作者對比了兩個版本樂隊音色的差異和特點,就各個聲部樂器音色差異及演奏效果做了詳盡分析。作者也緊抓住這一方面展開研究,做出了比較詳實的分析,得到比較深入的結論。
2010年又有兩篇碩士學位論文就此作品展開探討,分別是河南大學的周鑫的《〈愁空山〉的竹笛藝術分析》和西南大學的易鋼的《竹笛與管弦樂隊協奏曲〈愁空山〉配器分析》。周鑫對《愁空山》這部作品在作品背景介紹、演奏技巧特點分析、竹笛在樂隊中的使用方面做出了詳盡的分析,這篇文章在作品演奏技巧特點分析的部分作出了比較專業的分析,對技法和音色的運用闡釋了自己的見解。易鋼從配器角度分析了《愁空山》的創作技巧。文章首先分析了音樂作品的主題動機元素和曲式結構,隨后重點分析了作品的音色節奏、織體形態、音色融合及對比3個方面,其分析比較詳細、深入,尤其在音色節奏方面,作者將音色轉化的快慢看做音色節奏加以分析,從點、線、面3個方面的音樂轉換入手,分析了現代作曲家在音色使用方面的特征,尤其在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配合使用時,對音色的運用更顯現出作曲家的匠心獨運。這篇文章從配器角度對《愁空山》做了比較深入、準確的分析。
在期刊類文章中有2篇文章是對《愁空山》的音樂析評,這兩篇文章質量都比較高,尤其是李吉提的《爾材必有用,飄然思不群――郭文景的竹笛協奏曲〈愁空山〉析評》,此文對作品的音樂分析非常深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開論述,并從旋律、音色、配器手法多角度入手,肯定了作品中包含的戲劇性、交響性和悲劇性,予以作品高度評價。
縱觀與《愁空山》相關的所有研究,在配器和演奏技法方面成果比較突出,可見這部作品最大特點也在于此。在民族管弦樂創作道路上,《愁空山》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竹笛協奏曲創作方面獲得巨大成功。同時,這部作品在彰顯地域性音樂文化、探索民族音樂發展道路方面也很有值得研究的價值。
二、《愁空山》所引發出的問題
(一)審美取向問題
竹笛作為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器樂藝術,集中體現出了中國勞動人民特有的審美追求。換言之,就是其審美取向是大眾化的。一些經典作品在民間的廣為流傳,也給了大眾以這樣的認識,即優秀的竹笛作品一定是好聽易懂的,能夠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和喜愛。然而從郭文景的這部作品來看,似乎與大眾的審美取向發生了偏差,作品在得到專業人士好評的同時,卻難以為普通大眾所接受。專業化和大眾化的兩種審美取向的平衡,成為了一個新的問題。
(二)風格表現問題
近年來,在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理念也得到了更多的認可。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作品民族風格的表現,一方面能夠體現出一個創作者所具有民族責任感,一方面則能夠使作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但是從這部作品來看,顯然具有鮮明西方風格,作為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著名的才子,郭文景曾接受了系統和正規的西方作曲訓練,對各種西方作曲技法的運用可謂是左右逢源,這一點也在作品中有著多方面的展現。所以由此便又引發出了一個問題,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究竟該以哪種表現風格為主,是否可以引入西方作曲技法,這些技法將會對作品的整體風格產生怎樣的影響等,也都需要創作者、演奏者和欣賞者進行深入的思考。
(三)形式和內容問題
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是一種對立而統一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具體到《愁空山》而言,其內容和形式特征都是十分明確的,內容是大詩人李白的長詩《蜀道難》,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等得到了深刻的表現。形式上則是運用了大量西方現代作曲技法??梢钥闯?,內容和形式之間有著“東”和“西”的明顯差異,如何消除這種差異,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成為了創作的一個關鍵點。一方面,內容決定形式,正如《文心雕龍》所言:“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钡莱隽诵问接蓛热荻鴽Q定這一本質藝術規律;另一方面,形式自身也是具有審美法則的,能夠使內容更加完善,繼而實現作品和接受者之間的溝通。從《愁空山》來看,作者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有著充分的重視,在具體的處理中也做到了有機的統一,帶給了我們以啟示和借鑒。
三、對引發問題的思考
(一)認清雅與俗的辯證關系
《愁空山》這類現代風格作品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這是當代作曲家對民族音樂的解讀方式,開拓了竹笛這類民族樂器新的發展方向。以《愁空山》為代表的現代風格民族器樂曲進入大眾的視野,從審美層面上講,這類作品的審美特征有別于傳統民族器樂曲,其不以如歌的旋律為基礎,音樂的主題動機是片段式的,不講究精致的描繪,如同潑墨山水畫,運用不同的音色組合渲染氣氛和意境,以此表達作品含義。這種創作方式明顯是受到西方現代音樂的影響,無論作曲理念還是創作技法,都有著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方向。許多人對此類作品不以為然,他們從審美上不愿意接受這類作品,并認為大眾喜愛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而且竹笛是民間樂器,其音樂本就應該通俗易讀。誠然,音樂作品的通俗化、大眾化對大多數聽眾而言有著更重要的意義,但是,當今的竹笛已經是承載多重音樂符號的藝術標志,不僅是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樂器,也是音樂家展示高雅藝術之美的樂器。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竹笛是一門大眾化的藝術,但是不代表著其僅能夠表現“俗”的一面。《愁空山》恰恰是一個證明,在作者對雅與俗辯證關系的正確認識下,作品的重雅而輕俗,正是對傳統竹笛審美觀一定程度上的糾正,也是作者對這門藝術發展所寄予的新希望。
(二)堅持融合化的風格追求
后殖民主義時期,殖民地人民開始反思自己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民族化藝術創作得到共識,但西方音樂文化既已植入,殖民地人民也普遍接受,因此,順應這種趨勢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方向,于是結合了西方音樂創作技法,卻透露著民族音樂風貌的作品出現了,作品中二元特征顯而易見。這類作品正是當代作曲家對時代的回應,當代作曲家的共同特征是既有深厚的西方作曲技法功底,又有強烈的民族熱情,因此其音樂作品也呈現出“中西兼顧”的特點,審美更加獨立,音樂追求個性化表達,將民族傳統與個人體驗緊密結合,這些都成為這一時代音樂作品的標簽??梢哉f,《愁空山》這類現代風格民族器樂作品既是時代需要,也是作曲家的主動選擇,更是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一條發展道路。其次,隨著地域性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共識,音樂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得以彰顯,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得到發展時機,越來越多傳統的、原生態的音樂為人熟知,其中有許多還走向了世界舞臺,這些積極因素都推動了音樂創作。然而,音樂藝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僅僅守住流傳下來的音樂財富不足以使中國民族音樂屹立于世界,在繼承民族音樂文化精髓的同時增添相適宜的新時代音樂元素,才能使傳統的精髓綿延至未來?!冻羁丈健繁愫芎玫陌褌鹘y與現代結合,既保留了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和巴蜀地區民間音樂的基本特征,又運用精深的作曲技巧和配器手法,賦予竹笛史詩性、交響性和悲劇色彩,將富有地域性特色的音樂作品拓展到新的領域。將兩者真正融合在一起,使中西方的觀眾均對其喜聞樂見,才是當代創作者對這門藝術發展所作出的獨到貢獻。
(三)掌握內容和形式的平衡關系
《愁空山》在內容和形式關系的把握上,可謂是一個范例。首先,郭文景是有著濃郁的巴蜀情節的,其自由生活在四川,對于巴蜀之國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氣息有著一種本能的熱愛,也正是基于此,他才會選擇李白的關于四川的詩歌而不是其它。換言之,就是《愁空山》是一部情動于衷的作品。其次,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其大量融入了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甚至由此對作品的整體風格產生了質疑。但是在欣賞或演奏完作品之后,這種質疑便煙消云散,原因在于其各種西方作曲技法的運用,始終都是以情感為基礎的,都是為了表現出他對巴蜀大地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肯定以及自身對人生、生命的獨特思考,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其利用靈活而獨特的技巧,對有著明顯的差異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過渡和溝通,使其真正的融為一體。如對配器的大膽創新、對音色的獨特追求等,都巧妙規避了內容和形式因為差異而產生的多種問題,最大化的發揮出了兩者的積極作用,真正實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也自然使作品獲得了質的飛躍。
總而言之,《愁空山》在配器方面中西結合的方式獲得廣泛認可,在審美方面也取得突破,將一個新的審美標準擺在民族音樂面前,并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創作出既有現代感和時代特色,又有地域性民族特征的竹笛協奏曲。21世紀是一個追求多元音樂文化的時代,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需要我們不斷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童昕.蒼山如海――竹笛協奏曲《愁空山》析評[J].人民音樂,1997,(10).
〔2〕李吉提.爾材必有用,飄然思不群――郭文景的竹笛協奏曲《愁空山》析評[J].人民音樂,2013,(11).
[關鍵詞]嚴肅音樂 流行音樂
從上世紀起,音樂界就一直存在著關于“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爭論。這兩者高雅與通俗的區別形成了人們不同的見地??v觀中外音樂史,對雅、俗的看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視角。因此。何謂俗,何謂雅,要根據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不可籠統論之。
一、什么是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
“嚴肅音樂”通常是指各種傳統經典音樂和一切專業作曲家用傳統或現代作曲手法所創作的音樂。并且,“嚴肅音樂”的傳承是以學院式的嚴格訓練來實現的,其內容嚴肅、形式嚴謹,通常題材重大,體裁大多為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等。它泛指歐洲從18世紀到20世紀時期的音樂作品。也有人把中國20世紀以后專業作曲家創作的音樂作品成為嚴肅音樂。其作曲技法比較復雜,對位模仿、十二音序列等是常用手法:常以多聲部發展、專業性強,詮釋深刻的命題,追求音樂技巧的創新和完美。嚴肅音樂是以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的音樂。嚴肅音樂的文化精神決定了它至高的審美性,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高雅音樂”。因此,嚴肅音樂作為一種“精英文化”。它的創作者、演奏者、欣賞者都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修養。其特點具有豐富的內涵、表現力和哲理,要求聽眾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對音樂的感受力和心理準備:其二,具有民族意志和時代精神,它常常具有嚴肅的社會主題。實際上很難想象脫離時代、脫離民族精神能產生豐碑式的嚴肅音樂來:第三,嚴肅音樂被賦予的美感和精神具有超越時代的特點,每一個嚴肅音樂雖產生于歷史的某一瞬間,但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永恒的價值。例如《貝五》雖然產生于他那個時代,但二百年來,那種與命運決戰。并以光明徹底勝利而告終的激越樂章,世世代代鼓舞著世間的人們,它絲毫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殞它的光輝:第四,嚴肅音樂與通俗音樂相比,它具有“凝重”的品格。
流行音樂是與嚴肅音樂相對而言的,它不同于嚴肅音樂,因為嚴肅音樂常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和一些專門的知識層面,需要聽眾運用自己的知識和修養細細領悟、品味。而流行音樂對于聽眾來說,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來上口,并且對于聽眾不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僅依靠對音樂的心領神會與感性認識就能理解,如流行歌曲、輕音樂、搖滾樂等。其音樂體裁短小,題材貼近大眾生活,旋律單一,支聲部少,且多以歌曲形式出現。充滿了時代氣息。流行音樂的特點是:器樂作品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多使用電聲樂器。聲樂作品多是生活氣息濃郁、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于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淺易,易為聽者接受和傳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發聲方法各有千秋,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于聲音技巧,動作自由不羈,自然親切,易引起聽眾的共鳴:小樂隊的強聲伴奏與歌聲融為一體。由于流行音樂具備上述特點,所以就能夠和群眾連在一起,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二、嚴肅音樂、流行音樂不是評翔作品質量的標準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他們都是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怎么能夠絕對的區分高雅與低俗?古典音樂結構復雜。就是說,它除了形象美之外還具有形式美。從愛好者來說,要理解其中的全部奧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那些曲式、調式、調性、和聲、復調等等都比較專業。但是,如果你借助它優美的旋律而深入進去,你就會發現其中另有一片天地。它能夠擴展人的想象空間,提高形象思維的能力,深八地欣賞古典音樂絕對有助于提高一個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它也就會有助于你在其他領域的工作或者研究。我想,這恐怕也是為什么把音樂欣賞能力作為一個人綜合參數一個方面的原因吧,因此,欣賞古典音樂的人沒有必要對不欣賞古典音樂的人不屑一顧:而不欣賞古典音樂的人也沒有必要對欣賞古典嗤之以鼻。而流行音樂能夠和廣大群眾連在一起。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流行音樂作為一種以消遣娛樂為主的大眾文化現象,它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儼然已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然而流行歌曲不僅是藝術,也是娛樂、精神寄托,更是反應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甚至是大眾思想、意識型態的指標,所以,如何看淡雅俗,關鍵在于音樂的本質要素――它所表現的思想、情緒、情感給聽眾是什么樣的影響和熏陶,不能簡單地將“嚴肅音樂”全部視為高雅的,都能夠發揮音樂積極的感化作用,也不能簡單地將所有的“流行音樂”全部視為低俗的、只能給人感官刺激的音樂。雅樂可以“雅賞”,俗樂也可以“俗賞”,有的還可以“雅俗共賞”。因此,音樂只能要能給人的健康、積極、有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就有內在的價值。它不僅能調節個體的情緒情感,還給人以知、意、行上的引導?!把潘坠操p”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正如的生動比喻那樣,應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統一的問題。
三、嚴肅音樂的現狀及普及
越來越多的人們似乎已習慣于周遭充斥著各種時尚的、流行的,甚至于是有些極端的、浮躁的等等不同風格的音樂……曾幾何時,在世界音樂中占著舉足輕重位置的嚴肅音樂,卻已被大家拋至九霄云外?!
20世紀80年代以流行歌曲為主的流行音樂席卷華夏大地,獲得許多年輕人的歡迎,也被一些專業音樂人士視為一個音樂品種加以承認。嚴肅音樂的地位發生了嚴重的危機,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嚴肅音樂產生年代久遠。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作品和人們的審美觀念產生了一定的距離,反映的內容也與人們的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差異。
2、嚴肅音樂題材深刻且體裁重大,在社會快節奏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無暇顧及這些龐大的作品。
3、由于以上兩種原因,嚴肅音樂在今天較難被大眾理解,欣賞它的人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音樂的藝術性更多地體現在音樂技巧中,不經過專業訓練很難駕馭。因此,技巧復雜的音樂作品自然會產生曲高和寡的現象。高雅的音樂品種不易為多數人自娛自樂,所以也就難以流傳。
嚴肅音樂是歷史上人類智慧的結晶。優秀的文化遺產,它的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其完美的音樂表現力讓現在的許多音樂家感到驚嘆。所以,普及嚴肅音樂成了一個十分必要的問題。
關鍵詞 :音樂藝術 網絡傳播 創作觀念
一
音樂的傳播既是音樂得以產生和生存的原動力,也是推動音樂藝術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國際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綜合性傳播手段、整合傳播模式、多元化傳播者以及跨國傳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文化理念。作為網絡傳播子系統的音樂網絡傳播,在傳播實踐中除了傳播音樂作品外,還傳播音樂的創作、演奏、制作技術,傳播各種音樂新聞、音樂學術論文、音樂思想,以及提供各類音樂軟件的共享等。這種音樂的傳播方式,把每一個人所面對的計算機世界,變成了一個音樂的虛擬大社區。
音樂的網絡傳播,既具有上述傳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即:“即時性、反復性、時差性、主動性、交流性、自由性”(曾遂今語)。此外,我們認為,基于網絡傳播的強大效應,以及復制技術的廣泛運用,導致“文化的生產被驅回到一種精神空間之內,但這種空間不再是舊的單個主體的空間,而是某種被降低了的集體的‘客觀精神’的空間”(弗·杰姆遜《后現代主義,或后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又如阿多諾所批判的“標準化和偽個性化”,藝術的審美深度、個性價值、歷史感等“經典”標準逐漸“削平”,大眾娛樂功能和商品消費功能得到大大加強。再者,由于傳播技術、使用環境、欣賞心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音樂網絡傳播只能以在線獲取(pull)為主,而非在線欣賞(take),如曾遂今所講的只不過是“音樂復制的自來水效應”罷了。由此必然帶給人們音樂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并最終使得整個音樂藝術范式發生革命性的變革,給當代和未來人類的音樂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二
如上文所述,音樂的網絡傳播將給音樂藝術的創作、表演、接受等帶來深刻的變化,促進當代音樂藝術的發展和范式轉換。對音樂藝術創作觀念而言,其影響和變化具體表現為:
首先,創作觀念的豐富性、前瞻性。網絡傳播的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資料、信息獲取的廣泛性和即時性,導致了音樂創作觀念的豐富和前瞻性?;ヂ摼W絡為人們構筑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現實”世界和信息寶庫,使得藝術創作可以坐享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便利,迅速獲得當今世界不同風格、各種類型的藝術信息和音樂作品??梢哉f,當今藝術創作者的視界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開闊和廣博。反過來,一部音樂藝術作品只要問世,就有可能隨著網絡和其他數字多媒體傳遍世界的任一角落,藝術創作者可以很快聽到、看到受眾的評價,與他們展開雙向的交流和藝術觀念的碰撞。與不同地域、不同專業、不同目的的人們的交流和互動,將極大促進創作觀念的豐富性和前瞻性。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交流帶來的藝術創作的觀念和創作意識的趨同,對藝術創作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
其次,創作觀念的個性化、技術化。網絡是一個自由空間,網絡的創作和傳播具有極大的自由度,每一個創作者都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藝術激情,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語言的探索和創造并直接進行自由的傳播。過去傳播中的人為導向、人為干擾基本消失了,創作者也不必考慮為了博得某些組織、評委的肯定和愛好,其個性化創作思想、創作觀念得到極大解放,將會創作產生大量不同特色、獨具一格的網絡原創音樂作品。另外,在音樂網絡傳播中,技術對音樂創作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許多以前難以實現的個性化藝術構思和設想,通過網絡及數字多媒體技術與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協同配合,現在已經可以做得干凈利落、無懈可擊了。如利用計算機動畫制作、音樂制作、音頻處理的技術優勢,創作出現了大量的flash音樂文件,把音樂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同時,技術的進步和使用也加深了人們對技術的依賴性。
再次,創作觀念的生活化、娛樂化。作為大眾傳播的強勢媒介,網絡傳播在引導大眾的藝術接受、消費過程中,促進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相互親近,藝術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神領地,而成為當代大眾可以共享的日常生活對象。這種藝術與大眾日常生活的廣泛對話,直接促使音樂創作走向生活化、娛樂化。比如《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特務小強》《芙蓉姐姐》《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等網絡歌曲,多數作品以通俗易唱的生活化曲調和趣味幽默、娛樂搞笑的歌詞為主(歌曲常被稱為“口水歌”;歌詞如“翠花,上酸菜”以及“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等),表達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自娛自樂,展現的是藝術的消費功能和大眾娛樂功能。從宏大敘事到日常生活、從心靈審美到感官消費,音樂藝術的創作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最后,創作觀念以大眾(受眾)為本?!爱敶囆g不僅僅要求觀眾證明自己,而是要激發觀眾,并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觀眾的支持”,“今天的作品并不需要成為絕對權威或受人頂禮膜拜,它們把觀眾作為朋友”( 杜夫海納《當代藝術科學主潮》)。在網絡傳播和網絡藝術中也是如此。雪村、香香、龐龍、楊臣剛等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一夜走紅,無不是網絡大眾的點擊和支持所賜。同時,網絡傳播非常強調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參與性,強調溝通。這種傳播過程的交互性和大眾評價的巨大威力,使得創作者(藝術家)為了贏得更多的支持率(點擊率),將會盡可能地從大眾的層面出發,以大眾的審美標準為本,創作更多適合大眾藝術情趣的作品,即所謂的“民間性情之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大眾(受眾)為本的創作觀念,與接受美學的基本立場、觀點相一致,延續了文藝理論從“作家創作——作品文本——讀者接受”的歷史演進,也進一步提升了網絡傳播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結語
筆者認為,網絡傳播為音樂創作觀念帶來的變化具有普遍的意義。這種從經典到通俗、從審美到娛樂、從精英到大眾的變化,已逐漸成為當代音樂藝術的基本范式。為此,我們有必要在理論上重新審視,在實踐上作出更為有效的探索。
參考文獻 :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音樂傳播與文化發展”。10月27日國內相關專家作了大會主旨發言,28日上午進行了分組討論,分會場的議題分別是:音樂傳播教育與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音樂傳播學的理論與文化發展策略;民族音樂文化與國際交流。其內容涉及音樂傳播學的學科性質、研究方法,音樂傳播教育,民族音樂的文化變遷,商業環境下的音樂傳播,音樂傳播與藝術管理,音樂著作權,大型音樂演唱會的策劃,文化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網絡音樂傳播,音樂傳播聲學、音樂治療學等多個領域。
一、學科建設深化與教育體系建立
與前兩屆研討會相比,本次會議音樂傳播的學科建設與教育依然是代表們所關注、討論的主要議題之一。學者們認為,學科的屬性、定位問題應從學理的層面繼續深化;學科的研究方法應多樣,其基本方法應采用人文類研究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實證類研究方法(即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學科的發展應與自然學科相結合,如傳播聲學、治療學等;音樂傳播與產業化之間的關系等。
《音樂傳播的時空關系研究》(曾遂今)基于“對音樂傳播現象是怎樣依賴于時空的?人類音樂傳播活動的發展演變,又是怎樣影響著音樂傳播活動賴以生存的時空環境?在今天音樂傳播時空變化的條件下,我們的音樂文化面臨著什么樣的挑戰與機遇”等問題的思考,將音樂傳播方式歸納為音樂的“零信道”傳播、“信道”傳播、“盲信道”傳播、“網絡信道”傳播四種模式,由此產生兩種效應:時空同向效應和時空反向效應。也是因為這兩種時空效應觀念,從而對音樂文化中的一些美學問題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對音樂美學、文化人類學、民族音樂學在研究音樂本質問題上的探究,為今天的音樂傳播學研究奠定了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基礎:在音樂傳播現象的研究中,把握時空觀念,以時空作為該學科的切入點之一,是音樂傳播學對音樂傳播現象考察的關鍵環節。
《流動的聲音景觀――音樂傳播與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薛藝兵)通過對“聲音景觀”概念的界定和其理論引申的闡發,探討了這一概念在音樂地域分布研究和地方音樂歷史流變研究中值得思考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文中還提出“流動的聲音景觀”概念,并對其學術含義進行了理論闡述,指出音樂分布和傳播研究應突破以往靜態研究的局限,以時間和空間雙維度動態變化的新視角去審視在歷史過程和地理分布中流動變化著的“聲音景觀”。作者認為西方民族音樂學近年來常用的“聲音景觀”一詞是一個值得肯定和推廣的學術新概念,這一概念對于擴展我們有關音樂空間理念的認識具有理論價值,對于深化我國音樂傳播學和音樂地理學的研究具有方法論啟示意義。在發言時,作者就音樂的時空語境做了進一步的闡釋,提出了空間概念、時間概念、傳播方式、音樂聲音手段分類。
《再談音樂傳播學的學科建設》(汪森)用圖表分析的方式,從我國現行的學科設置、體系出發,通過與藝術學、傳播學、音樂學的比較,并就美國該專業的發展狀況提出:(1)音樂傳播學科的學科屬性與學科地位。認為音樂傳播學不屬于橫向交叉學科、綜合交叉學科,而應圍繞音樂與傳播的本質構建其學科體系的內容和框架。(2)音樂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關系,在音樂傳播的研究對象與范圍方面,可分為作為音樂美學的音樂傳播和作為音樂社會學的音樂傳播學兩個層次。學科關系借助傳播學的視角、觀念、方法,結合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進行研究,至于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就更是傳播學直接的理論來源。
《音樂傳播導論》(趙志安)運用傳播學的研究視角,指出所謂音樂傳播,是指“信息化的音樂文化在社會環境中被交流與共享的系統活動過程”,進而提煉出作為學科范疇的音樂傳播所具有的特征:(1)音樂傳播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傳播活動,其內容就是“信息化了的音樂文化”。(2)音樂傳播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傳播活動,主題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其活動的展開受到多重社會環境的影響。(3)音樂傳播是一種動態的系統傳播活動,其中包括多種傳播行為和系統活動過程。(4)音樂傳播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傳播活動,其本質是依托音樂藝術符號和共同的藝術經驗,音樂信息在音樂傳播的傳播、接受主題雙方之間引起心靈共鳴的一種精神交流行為。
有關學科建設的論文還有:《實踐是音樂傳播學的永恒話題》(陳荃有),認為音樂傳播的實踐性很強,應密切聯系具體研究對象和實踐活動,充分挖掘音樂傳播活動的特殊性。《流氓學視野中的音樂傳播》(陳鎮華),運用跨越了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和美學等多重論域,解析音樂傳播過程。《“施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佟雪娜),論述了音樂傳播調查方法的分類及步驟的重要性等。
音樂傳播學的研究剛剛起步,建設具有科學體系的理論條件還不成熟,學科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音樂傳播學學科理論是建立在傳播學基礎之上,“對于音樂信息及其傳播活動規律的深入認識,不僅要音樂學的知識素養,還需要依托一般傳播學中的理論和方法,并且廣泛吸收藝術審美、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乃至相關法學等多方面的學科知識”。盡管傳播學是音樂傳播學的學科基礎、知識基礎、觀念基礎,但音樂傳播學畢竟還是音樂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學科,其研究更多地表現為“音樂學領域的傳播學研究”,偏重于從音樂學的角度來研究音樂的傳承、交流、傳播。所以,從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社會學、音樂治療學等諸多學科中汲取營養,從而豐富本學科的理論來源,對于構建音樂傳播學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源泉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王建元從我國音樂傳播學科的歷史與現狀出發,介紹了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音樂傳播專業的定位,即以音樂學、傳播學、管理學為基礎,整合現代傳媒、音樂文化事業 和產業等多種組合方式和管理手段,著力培養適應現代傳媒和音樂事業、產業的應用操作型、復合研究型的高級應用性音樂人才。對于音樂傳播學科建設的設想,他提出四個方向:一是培養音樂傳播(音樂編導與策劃)人才;二是拓寬音樂商務渠道;三是加強音樂傳播研究;四是盡早開設音樂療法專業方向。
宗曉軍則從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學科的成長歷程,堅持認為實踐是一個學科核心理論成長過程中的必走之路,新興學科的理論形成與總結應該建立在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理念基礎之上,而人才的培養必須和實踐、就業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管理學科。
曾原紀則主要對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傳播專業的發展和建設做了簡單回顧,就該校在廣播、電視、因特網等媒介教育領域的優勢和培養人才的體系和模式做了簡單分析。
《由南廣模式引發的思考》(周燁)通過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近幾年的辦學經驗和自己教學的分析,尤其注重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創新教育的特色,認為面對音樂產業化的發展趨勢,努力為學生尋求可持續多元發展的道路,走實用性和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條必由之路。
由于音樂傳播所具有的跨學科性質,因此對于該學科人才的培養尤顯重要。在我國現階段,藝術管理與音樂傳播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表述,實質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的專家認為,音樂傳播人才要有全面的知識結構,在立足于傳播學研究的視角上,把對音樂傳播這一特殊信息傳播的研究,與多學科的知識理論聯系起來。然而,當面對藝術管理專業或音樂傳播專業學生時,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認識仍然很模糊。所以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這種人才,如何建立合理的教育體系、就業體系,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傳播現象分析與民族音樂傳播
音樂傳播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在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之間實現的。音樂傳播現象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現象,因此,在對現實關注的同時(媒體新技術),離不開歷史與傳統(民族音樂),只有在音樂歷史和音樂現實中充分地研究音樂傳播問題,通過歷史與當代的比較,才能發現音樂傳播的規律,揭示音樂現象的本質。
《江南絲竹的傳播》(伍國棟)通過江南絲竹歷史的、現實的傳播事實,尤其是對“天下彝家第一寨”迤沙拉的實地調查和對近現代江南絲竹的外傳事實的梳理,運用個案分析與史料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認為在音樂傳播學的研究視野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操縱音樂之主題成員流動,應當是音樂傳播方向、途徑、范圍、影響諸多內容判斷之根本的或核心的依據。根據這一樂種的傳播現狀而言,在現當代音樂傳播學的研究視野中,物質的、人文的、精神的諸多因素,共同組成了音樂傳播、流動、擴散的綜合條件?,F代音樂傳播學作為一個獨立化的人文學科,也就成為了一個藝術、傳媒與教育結緣的綜合性學科。
《音樂傳播視野中的曲牌考釋研究》(馮光鈺)在特別強調實地調查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作用下,對音樂傳播中的“傳者”與接受者的“受眾”的研討,運用定性、定量結合的方法,將眾多的曲牌放在傳播視野中進行考釋研究,通過追流溯源,力求找出各種曲牌及其變體的血緣關系及變化規律。
《音樂傳播媒介與原生態文化保護》(吳非)通過參與中央電視臺“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欄目編導工作的體會,對原生態文化傳播理念、特點等進行了分析與梳理,并對原生態文化的保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曲包攬制”、非繁衍性傳播與中國戲曲聲腔的“太監化”》(周來達),通過對目前戲曲音樂中出現的不良現象的分析認為,只要強大的戲曲音樂自身的繁衍能力能繼續存在,戲曲和戲曲音樂的生存就大有希望,當務之急是要抓住戲曲音樂“創作”、“傳播”兩個根本環節,改變策略,恢復民間戲曲的主體意識和音樂創作機制等,努力改變戲曲音樂的生存環境。
《南高洛古樂本土受眾的觀演及聽聞狀況之田野觀察》(鄧志勇、史東寧)通過田野個案的描述,以南高洛音樂會的本土受眾為重點,考察當下古樂的觀演和聽聞狀況,強調本土受眾在民間音樂活動所顯示出來的流動性和行為的多元性,并初步討論了本土受眾對民間音樂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影響。
《大眾傳播的多元化音樂傳播》(曾田力)就作者自己在北京搭建的傳統文化傳播平臺為例談了體會,進而從文化身份、文化認同、文化重建的角度提出了應加強對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此基礎之上,運用多元化的傳播交流手段,最終建立文化生態平衡,改變中國傳統文化弱勢的不利局面。
《試論數字時代新技術媒體對音樂傳播的影響》(莊元),嘗試用傳播學的視角就數字時代新技術媒體(主要是指以數字技術平臺發展的與音樂傳播直接相關的數字音視頻、計算機與MIDI、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通訊等個人媒體和大眾媒體)對音樂傳播的影響做較為深入的分析。
《當中國音樂家遇到傳媒革命的挑戰》(馮效剛)從以數字化為代表的傳媒革命對社會的影響出發提出:中國音樂家必須面對大眾流行音樂文化的挑戰;中國音樂家必須爭奪大眾傳媒的“話語權”。
《論音樂傳播中的現場互動行為――多重音樂語境中的比較視野》(張謙)力圖將音樂傳播中的現場互動行為還原到具體的音樂文化語境中,以多重語境的視野比較了西方藝術音樂、北印度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語境中典型的互動行為,關注互動行為產生的原因和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從音樂編輯學、新技術媒體、音樂心理認知等的角度,分析、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是當代的一個重大命題,運用音樂傳播學的視角,或者立足于以民族音樂的土壤為資料源泉,針對歷史的、當代的音樂傳播現象和行為,來探討千百年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變遷和發展?;蛘甙蜒芯康囊曇熬劢褂诋敶囊魳飞睿Y合現代高科技,諸如媒體、網絡、電視等來研究音樂傳播現象的新發展。盡管上述每位專家、學者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層面不盡相同,但無論怎樣,殊途同歸,都會促進民族音樂傳統和現實的研究與發展,深化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在當代意義的認知。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在研究文化變遷過程中,從音樂傳播學的角度切入必將大有可為。
三、音樂傳播事業與文化產業
“音樂除了擁有文化產品的特質之外,還有商品特質,音樂產品尤其是大眾流行音樂產品更多地成為以商業利益為主而產制與分銷的商品。”但是,盜版、侵權的發生不僅因為暴利的驅使,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眾媒介的傳播方式。大眾媒介,尤其是廣播、電視、網絡提供了極為便利的音樂傳播環境,使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音樂發生關系。在我國,由于科技的高速發展和法制建設的相對滯后,音樂著作權的保護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科技與版權夾縫中的音樂產業――從P2P技術所帶來的音樂侵權問題談起》(姚 杰),以P2P網絡傳輸技術為例,認為音樂產業的前提在于傳播科技的發展,而版權問題又是傳播科技中音樂產業遇到的根本問題。作者從音樂傳播科技發展的歷史趨勢、音樂藝術功能的社會共享性、音樂版權產業的利益博弈行為等綜合角度出發,提出國家應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加強版權法的建設,積極引導傳統唱片業與新生技術之間相互整合,構建一種和諧的利益分配關系。
《盜之道,非常道――對中國音樂傳播活動中侵權現象的思考》(馮玲),以“音樂傳播產生權利”為基點,運用音樂社會學、音樂傳播學的視域,試圖在音樂傳播活動背景下,來探尋音樂作品使用中的各種侵權現象及其原因,從而提出了在傳播中加強音樂著作權保護的意義。
文化傳播從業人員張正軍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出發,結合自己公司在運營方面的困境,建議音樂傳播要與商業緊密地結合,希望各位專家把好的理論導人到市場中來,以便規范文化市場運營,建立健全的市場法律保護機制;建立良好的音樂傳播教育體系,在培養學生知識養成的同時,也要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講誠信、不浮躁。
《音樂出版界的思考》(杜曉十)認為,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但在文化產業上是一個弱國,究其原因是我國的文化產業體系還未完全建立,相關的體系保障還不健全。通過介紹人民音樂出版社近幾年的發展,比較了國外專業音樂出版社的出版與經營狀況,結合這幾年和國外出版界的橫向合作情況,提出了加強數字化出版的設想。
《文化產業與音樂的著作權》(謝濤)通過案例分析,就日本文化產業的運行、音樂著作權的保護做了詳細介紹。認為日本的文化產業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在政府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下,他們不僅從藝術創作到所屬公司再到所屬的行業協會形成的一系列相對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條,還有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支撐著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的良性循環保障了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流行音樂產業環境分析及其發展》(黃德俊)從流行音樂產業的概念及特征出發,利用產業理論對流行音樂產業的一般環境和行業環境進行梳理,嘗試運用SWOT方法分析其所具有的優勢與弱勢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對我國流行音樂產業未來發展的途徑提出了幾點建議。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文化產業職業經紀人就文化事業和產業間的關系,原創音樂在網絡交易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尤其是涉及到著作權的問題,唱片公司的經營理念、運作模式和成功經驗,中國演藝業宏觀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等有關問題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會議期間代表各抒己見,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首先,積極推動了音樂傳播和音樂傳播學的縱深發展。本次會議對于學科屬性及定位的探討,盡管個別問題(學科屬性)還不統一,但是增強了大家對本學科整體的認識。針對諸多的音樂傳播現象,觀察問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角度有所提高。關注現實生活,關注文化事業,關注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等內容得到與會代表的共識。其次,會議代表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其中碩士生、博士生、年輕教師所占比重較大,對一些新的音樂傳播現象,如“粉絲經濟”、“3G音樂手機”等給予了積極的關注,表現出這門新興學科的發展潛力和蘊含的活力。縱觀此次會議,筆者以為還有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1)作為一個全國性的學術組織,參與的廣泛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出席本次會議有部分文化產業的職業經紀人,有利于音樂傳播與實踐的密切結合。但是,對于一個學科來講,參會單位比較集中,缺少師范性或綜合性大學的參與,缺少政府文化部門的參與,缺少全國性的參與,不利于該學科的全面建設。(2)音樂傳播學的學科建設需要進一步深化。音樂傳播學既然是一門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結緣的交叉學科,那么音樂傳播的一些基本問題就必須清楚。如音樂與傳播的關系,音樂傳播的目的、本質、社會功能,音樂為什么會傳播,傳播的特性,音樂傳播與音樂傳播學之間的關系,建立音樂傳播學的學科理論與學科體系,音樂傳播學的學科方法論,音樂傳播事業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關系等等。(3)盡快建立完善的音樂傳播教育體系。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紛紛建立起藝術管理本科專業,藝術管理與音樂傳播之間的關系究竟怎樣?各地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認識卻不盡相同。學生認識模糊,社會認可率不高,似乎藝術管理的人才什么都會,但什么都不懂。從培養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等都不盡相同,更缺乏專業教材。要汲取好的經驗,構建招生――教學――就業一體化的良性循環機制,建立合理的音樂傳播教育體系,是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呼喚。
論文摘要: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對中國的流行音樂文化進行了梳理,在回顧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運用音樂傳播學理論,對中國流行音樂文化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過程、傳播受眾、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化的探索與思考。
在當今生活快速變化的時代,在世俗化和市俗化日益浸入社會的時代,各種事物的流行與傳播正以加速度的節奏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在中國的樂壇上,高雅音樂與流行音樂平分秋色,甚至流行音樂更為火爆,成為不爭的事實。對于中國流行音樂的存在與狀況,我們必須正視她、分析她,讓她不斷良性地發展。正因為如此,我們從傳播學角度,對于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回顧,并對幾個熱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
在中國的學術傳統中,文化有雅俗之分,音樂也有同樣的區分標準。但是,如果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說,“流行音樂”的稱謂顯然是“舶來品”。
所謂流行音樂,英文為pop music,是指那些音樂曲式結構短小、內容通俗易懂,主要以愛情、友情、親情為主題,并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也有的會流傳后世)的器樂曲和歌曲。流行音樂本質為商品音樂,即以贏利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比任何一個概念都科學、合理、準確地表現出流行音樂的特性。如果單從字面上看,“通俗”指易解易懂,“流行”指廣為流傳,那么,像《東方紅》、《南泥灣》、《歌唱祖國》等歌曲,內容通俗易懂,流傳范圍廣泛,一定意義上也可稱為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但是,這些歌曲絕不能稱為商品歌曲,因為它們絕不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從這一點也可看出“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是如何科學、合理、準確地界定流行音樂、流行歌曲異質的。
流行音樂文化植根于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由最初的大眾音樂演變而來,并成為大眾音樂重要的分支之一。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一種由多民族文化匯集而成的爵士音樂,這是現今流行音樂最早的起源。這種新興音樂,以它獨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博得大多數人的好感,迅速風靡全美國,又很快傳遍西歐各國直到世界各地。爵士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源于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是美國黑人從非洲帶來的傳統音樂與歐洲音樂長期融合的產物。二戰后的流行音樂中有搖滾樂、藍調和新的爵士樂“比博普”。70年代以后,流行音樂風格更加多樣,表現在具有即興性、強調借助和運用電子手段、注重話筒的操縱技術、商業化傾向日趨明顯。流行音樂的發展日益走向繁榮,形成了以爵士樂,廷潘胡同歌曲,鄉村音樂,搖滾樂,hip-hop,r&b,rap為代表的流行音樂風格。這種世界性的流行音樂風潮,給中國流行音樂文化以重要影響。
今天,流行音樂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在器樂作品中,它包括豐富多彩的輕音樂、爵士樂、搖擺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圓舞曲,以及其他不同風格的舞曲和各類小型歌劇的配樂等。流行音樂器樂作品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即興性很強,并且音響色彩多變、豐富;樂隊規模不大,織體層次簡明。而現代,為了尋求更多的印象效果,作曲者又加入了電聲樂器及更多的電子音色。
流行音樂聲樂作品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郁,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于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容易被聽者接受和傳唱;演唱者多是具有一定風格的被大眾熟知的歌星,發聲方法各有千秋,演唱時感情重于聲音技巧及對音色的處理,自然親切,加之小型樂隊的伴奏與歌者的歌聲融為一體,比較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
流行音樂文化作為一種以消遣娛樂為主的大眾文化現象,其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具備的三種特性也與其他大眾媒介區分開來:一是流行音樂文化的主題內涵不斷重復,具有穿透閱聽人之意識的能力。二是流行音樂多屬非敘述性形式,強調對接收者的身體、生理與感官能力的刺激。三是流行音樂文化是一種經驗上的形式,音樂是屬于藝術而非科學的領域,是對某一經驗的體驗。
二
從音樂的流行程度來看,中國宋詞的傳唱達到“凡有井水處”(即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的廣泛性,可以說是傳統流行音樂文化的興盛。真正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流行音樂文化,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才走入人們的生活。1979年以后,那種政治教條式的音樂、農耕式的音樂形式漸漸遠去,逐漸被新音樂所代替:《祝酒歌》給了億萬人民心靈的慰藉;《在希望的田野上》向人們傳達了變革的神州大地到處充滿生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信天游》、《心愿》等,適應了當時大眾心理上對于改革開放事業所抱有的希冀、期待和渴望。后來隨著鄧麗君一曲《甜蜜蜜》和張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國心》風靡全國,更多的描述愛情、親情的歌曲油然而生。20世紀90年代初《小芳》和《同桌的你》這樣的“鄉村民謠”和“校園民謠”,使流行音樂具有民歌的風格。隨著國外流行音樂文化的涌入,搖滾樂、hip-hop、r&b也相繼在國內風靡。2004年的《老鼠愛大米》和龐龍的《兩只蝴蝶》相繼走紅,因為這兩首歌的躥紅,流行音樂的網絡傳播正式開始。
傳播技術的進步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開拓了嶄新的市場。中國流行音樂的傳播同樣離不開類似的大眾傳媒。1979年后,音像出版社發行盒帶極大地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此后,cd唱片的出現發揮了與盒帶相同的作用。與盒帶、唱片共同推動流行音樂發展的是電視的普及,以及電臺流行音樂排行榜的興起。湖南電視臺“超級女聲”的成功選秀,成為流行音樂傳播的又一“亮點”。電視傳媒躍上船頭,成為推動明星出現的超級舞臺,電視大賽開始專業分類,提升了流行音樂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歌手除依賴電視傳媒外,音樂電視開始以嶄新面貌推動著原創。同時,各地電臺音樂歌曲排行榜的盛行和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出現,為歌手的個性化發展和更新換代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流行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新興媒體給了流行音樂一個機會,讓音樂更加貼近大眾,讓潮流更加符合大眾的需求和情感需要。網絡音樂傳播的新形式也導致了人們音樂觀念的變化,包括音樂創作觀、音樂審美觀和音樂價值觀。
綜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流行音樂傳播,我們大體可以將之歸結為:
80年代早期,對中國的流行音樂而言是一個“培養”期,全國以模仿港臺地區歌曲為主。80年代中后期,內地第一批流行音樂制作隊伍開始成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90年代初中期,歌手簽約制在內地出現,歌壇逐漸從無序走穴向有序的經紀人管理過渡。與此同時,大眾傳播媒體的威力凸顯,唱片業升溫,全國的唱片公司出現野火燒不盡勢頭。90年代后期,流行音樂逐漸更新換代,流行歌曲不再容易流行。大眾將目光鎖定海外,對于中國內地歌手的關注開始減少。21世紀網絡音樂盛行,粗制濫造的歌曲不斷挑戰著大眾的接受力。各電視廣播媒體推出選秀模式,各娛樂公司開始強力效仿歐美的歌手包裝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國內引人關注的年輕歌手開始增多,而引人關注的流行音樂繼續減少。
三
從模仿走向創新,從關注創作走向歌手的選秀,在傳播平臺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中國流行音樂文化應該從現實狀況出發,對于未來作深入的思考。
(一)過多的商業化傳播形式是否能加快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步伐?
流行音樂的受眾無需欣賞高雅音樂需要具備的素質,換句話說,只要聽力功能健全就可以成為流行音樂的受眾。當流行音樂在商業化的齒輪下急速運轉,流行音樂的受眾就成為“買方”,在高舉消費主義旗幟的后工業時代,流行音樂受眾成為“消費大軍”。
流行音樂文化的傳播本質注重的是音樂的傳播,而在商業化傳播中,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能看到聽到的是對于流行歌手的傳播。歌手的一言一行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喜歡一個歌手不像原來那樣是通過音樂,而是直接成了個人崇拜,音樂變得無關緊要。這樣勢必導致:音樂不再流行,而歌星成為流行;歌星不再專注于演唱,更注重于曝光率,并不斷通過其他的一些行為來引起人們的注意;演唱的作品粗制濫造,很難被廣泛流行,失去了流行音樂的意義;大眾開始對流行音樂闡釋出一條新的定義,而其中沒有音樂。
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流行音樂是商業化的產物,但不能以商業化為指歸。流行音樂需要推出和包裝歌手,但歌手需要實力和好的作品。我們只有在商業化的浪潮中,依然堅持音樂文化的追求,堅持創作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堅持不斷發現和推出新的實力歌手,流行樂壇才能有長久的魅力。
(二)流行音樂創作模仿什么時候到頭?
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的介入,必然會對原有的音樂形式帶來一定的影響。不一定是打破原有形式的重新建構,也可能是完善,但要是完全性地組建,那就不是音樂形式的介入了,而是徹底的顛覆。
原有的中國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了中國的音樂模式、音樂趨向,進入現代以后,西方音樂的理念傳入中國,五聲調式變成了一套完整的西方配樂原理。中國的流行歌曲從20世紀80年代的西北風,90年代的搖滾風后,在21世紀又開始進入韓國風。
不能說作曲者沒有努力,但大多數作品只是將本國的元素作為點綴而已。其實作為一個專業作曲者單純創作一首中國色彩的歌曲并不是太難,但作為大眾的年輕一代似乎對之感到乏味,因為他們對歐美的流行音樂接觸太久,已形成一種固定的接收模式。
這里存在三個方面的維度:一是創作者,需要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元素為重點,為根基,為底色,不斷創作出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流行音樂作品,并且形成一種體系和時尚。二是流行音樂的推介者,同樣對于流行音樂文化的創新負有使命。如音樂排行榜,既是已有情況的反應,又是對于未來的一種導向。對于中國特色流行音樂作品的推介,同樣會影響樂壇和大眾。三是歌手的自我定位和調適。作為流行音樂歌手,一味地模仿和演唱模仿的作品,很難有個性,有獨特的韻味。只有原創作品,才能更好地使歌手增光添彩。
(三)流行音樂的傳播,難道僅僅局限于國內嗎?
從目前來看,中國流行音樂走上國際舞臺的數量幾乎為零。雖然新媒體為流行音樂發展帶來新契機,但全球化成為主流的時下,中國流行音樂并未像歐美流行音樂一樣走向世界,中國流行音樂要走向世界還需一段很長的征途。雖然周杰倫將流行音樂的演唱形式、內容進行了發展,但是周杰倫及其歌詞創作者方文山這些少數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他們雖為流行音樂文化帶來新的亮點,但這并沒有將中國的流行音樂引向世界。
中國流行音樂能不能走向世界?中國流行音樂如何走向世界?這是兩個有關聯度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文化的多元化也是現實的存在。但是,要使某一方面的文化具有存在的價值和競爭力,就必須有強壯的肌體和活力。中國流行音樂也逃不脫同樣的規律。在這里,關鍵是為世界所欣賞的作品,有享譽世界的演唱者,還要有能與世界相適應的傳播方式。只要有多方面的合力,中國流行音樂走向世界,就是水到渠成的。
總之,流行音樂文化處在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雖然中國的流行音樂發展所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我們還是應當投以熱情的目光,抱以嚴肅的態度去審視、去研究,讓她茁壯成長,并且產生世界性的影響和散發出持久的芬芳。
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體現了現代教育的1種發展趨勢,是學科體系間學習領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疤岢珜W科綜合”是《音樂課程標準》中的1條基本理念。作為1種理論創新,它不是專家學者的臆想,而是長期音樂教學改革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它的出現意味著音樂教育將探索新的課程模式,它說明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即將擺脫過去過分拘泥于音樂知識傳授與音樂技能訓練的束縛,順應當今世界教育普遍進行學科綜合的潮流,使我國的音樂教育進入全面提高音樂學科文化含量的新時期。本文通過分析學科綜合實施的背景與意義,闡述了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學科綜合的方法和建議,從而希望這1思想在教學中能得到更完美更充分的運用。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課;綜合教學;實施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