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語文教師學習材料
時間:2023-01-22 18:2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教師學習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閱讀習慣的養成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充滿信心和耐心。學生在犯錯誤后很可能還會反復,這就要求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甚至是反復犯錯,要把學生犯錯誤與改正錯誤的過程看作是學生成長的必然歷程。同時,學生行為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在重復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們發現,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創意,但是這些創意最終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長期堅持,沒有持之恒地加以強化。小學語文教師經常將對學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語文課堂的說教形式上,不注意創設情境使學生心有感觸地理解到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沒有通過長期的實踐來化規范為行動。所以,良好行為閱讀習慣的養成要在行動中落實,在活動中強化與鞏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學期開始前,落實閱讀習慣培養計劃,堅持嚴格執行。其實這種堅持就是不斷重復的過程,重復可以使行為得到強化,形成閱讀習慣。但是學生往往會厭倦重復,小學語文教師也很容易在重復中懈怠。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思路,在目標不變的提前下,通過變化形式,使行為閱讀習慣得以養成。
二、創設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統化的工程,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從小抓起,從小培養。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閱讀的氛圍中,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助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快樂閱讀,海量閱讀,用閱讀激發內在的潛能,達到學生愿意學習的目的。
語文閱讀教學的生命在于課堂,課堂教學的生命在于激趣、創新。“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原動力的不是教師,而是學生的學習興趣?!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引路。”學生學習的好與壞,與教師息息相關。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币簿褪钦f,如果學生對學習材料有較強的內部動力驅使,就會積極開動腦筋,千方百計地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知識。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興趣。另外,還可根據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選擇適當的游戲走入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樂學”。
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為了提升閱讀質量,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發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嘗試改變以往教學中冷淡的師生關系,要加強師生雙方感情與信息的交流與溝通,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敢于發言,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教師要放下架子,融自己與于學生當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內容,創設可激勵學生的情境。另外,從課型上還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競賽型、實踐活動型課型,給學生創設了上進的、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內容,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隨著人類社會大踏步的前進,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至關重要。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一直都是教學的中心,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學習沒有積極性,學習的興趣不高。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創立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
四、發揮多元評價機制作用,給學生自信和機會
一、遷移理論內涵
所謂遷移,是指即一種行為對另一種行為的作用和影響,是一種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模仿過程。任何學習和實踐都會受到已經存在經驗的影響和作用,只要存在學習,就會存在遷移。遷移是學習的繼續、鞏固和發展,又是提高、深化和促進學習的條件,學習活動與遷移效應密不可分。遷移有正向遷移和反向遷移兩種,正向遷移是指前學習活動對后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正向遷移;否之,就是反向遷移。但是,無論是正向遷移,還是反向遷移,兩者都有正負之分。兩種遷移的正負區分方法為: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起推動和促進作用時,則稱為正遷移;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起干擾或抑制作用作用時,就稱為負遷移。
二、小學語文寫作中的遷移學習理論
將遷移理論應用于學習中,就是遷移學習,是指在某一種學科或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理解或態度時,對其在另一學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識、理解或態度的獲得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通俗地講,學習遷移其實就是指一種學習活動對另外一種學習活動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在小學語文寫作訓練中,我們可以將遷移理論引入其中,有效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寫作效率和寫作能力。遷移學習,可以是學習者運用已經存在的認知結構,在對新的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概括后實現的。其本質就是表現新舊學習活動的共同本質。
三、遷移學習理論在小學語文寫作中的實踐
將遷移學習應用于小學語文寫作中,使用什么教學方法和組織什么教學內容去實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小學生的官能訓練。通過訓練小學生的記憶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官能,并加強訓練,使其整體官能都得到發展。如,小學生在學習語文寫作的過程中,通過背誦精選美文,提高小學生的表象存儲和記憶能力;通過對精選美文的結構分析、寫作背景分析、寫作角度分析等訓練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布局謀篇的能力;通過體會精選美文的表達方法和文中蘊含的情感,訓練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圍繞中心有條理地表達的良好習慣。因此,遷移在小學生學習寫作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影響作用。通過對學習材料的反復學習訓練,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并轉移到其它學習內容上去,使其它官能及整個官能都得到發展。
2、前后寫作內容共同要素訓練。學習遷移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寫作學習材料之間的共同要素。由于前后兩者寫作學習材料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元素,二者就會產生相同的反映,因此小學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學習遷移。當然,即使是精選美文,它在后寫作的過程中,它們之間除有共同因素外,也有不同的因素。故,前后寫作學習活動可能產生正遷移,也有可能產生負遷移。因此,為了促進小學生寫作學習的遷移,防止干擾,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科學地習得精選美文之間的共同元素,并分析比較二者之間的差別。
3、精選美文的概括訓練。小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學習前后兩種學習活動中的共同元素,是產生學習遷移的必要前提。所以,小學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要使學習產生正遷移,關鍵在于對前后寫作活動內容中的共同因素的概括化。前后兩種寫作材料之間的共同因素雖然是產生學習遷移的必要條件,但卻并不是充分條件。寫作雖然在形式和內容上是多樣化和豐富多彩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同時也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即: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所以,在小學語文寫作中,要善于去總結和分析精選美文的本質和規律,即寫作方法,以不變應萬變,產生廣泛的學習遷移,使小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背景上,通過把握、體驗和理解現實情況后,就更能夠應用經過概括了的經驗和感受去解決和整合后寫作過程中的新問題。如在教學《松鼠》一文時,教師就緊緊抓住寫松鼠外形特征的那段文字,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文本情感,領會文本表達方法和寫作技巧,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即興寫作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并用上本文的寫作方法和積累的好詞佳句。有了美文方法的引領,孩子們的習作中出現了很多優美的詞句,觀察的視角也開闊了許多,一只只可愛的小動物躍然紙上,字里行間充滿了童真童趣。前后兩次學習活動之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可見把握好精選美文的概括訓練,有助于小學生寫作產生正遷移。
【關鍵詞】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課程是最有效的途徑,課程由教材來體現。在教材中進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平等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對今后小學語文教材建設和語文課程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國內語文教材研究的質量停留在初級水平上。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思路新穎、結構體系合理、貼合新時代人文主義教學精神。但因小學生教育需求不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弊端”逐漸顯現。本文從教師授課的角度分析蘇教版教材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幾點措施,能為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寫起到積極作用。
二、蘇教版小學語文出現的問題
(一)選材問題的分析思考
首先是教材中詩歌內容的選材。蘇教版小學詩歌部分存在問題,有教材編排偏重古詩詞,沒有選取兒歌進行均衡。另外,不同風格、不同層次的古詩詞應配合引入和解析,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簡單語句帶領學生進入籬笆、大樹、落花、飛蝶的美妙意境之中,而《示兒》這樣背景復雜的詩詞,要在詩詞之前附上詳細的時代背景介紹及人物介紹,幫助學生了解詩詞背景。其次是童話內容選材。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內容占有一定比例,但多分布于低年級,中高年級則多是紀實、景色、風土人情之類內容。最后是寫作內容的選材與分析。蘇教版教材中的寫作部分以人文話題為主,主要以日常生活、自然風景、內心感受為主,跳出了形式化的怪圈。但教材對學生寫作欲望的激發與寫作思想的引導不足,對學生思維形成約束。如四年級關于描寫植物的寫作部分要求學生寫對植物生長的觀察與發現,若教師引導不當,將學生的寫作思維局限在植物生長特點的范圍內。教材應去除約束性的寫作引導,強化“以讀促寫”式寫作教學,增加每一部分寫作教學的范文數量、種類,多角度、多層次給予學生點撥。
(二)細節性問題有待推敲
小學語文教材有細節要妥善處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地方表述欠妥、語病等問題,如《船長》中有句話:“第20分鐘到了,輪船沉沒了?!备鶕嶋H內容,大副回答船長輪船能堅持大概20分鐘,只是理論推斷,不能作為準確的依據,后邊的“第20分鐘”強調了這種預測的精確性,不科學,易引導學生盲目相信推測。另外,教材中存在語病。小學生有極強的觀察力與模仿力,教材中問題具有負面影響。未來教材編纂要消滅語病,精化遣詞用句。
(三)有些語病問題的出現
蘇教版教材出現的語病問題如《番茄太陽》(四年級下冊)中語句:“小女孩叫明明,生下來眼睛就看不見。聽親戚說城里大醫院可以換角膜,為了讓孩子復明,父母就帶著孩子到城里來了?!t生說復明的機會很大?!边@里“復明”不當。“復明”是指眼睛原本是好的,治愈后復見光明。孩子“生下來眼睛就看不見”,顯然是先天性的,不存在“復明”一說。如果用“復明”,就等于告訴人們小女孩原先是看見的,當然也見過再普通不過的太陽,怎么存在下文爸爸挑了一個番茄放在小女孩手上說“太陽就是這樣的,你摸摸看?!备淮嬖凇胺烟枴币徽f,否則整篇課文都前后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同時,人們常說“開卷有益”,其實讀春聯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洞郝摗罚ㄋ哪昙壪聝裕o主語,句中應加“他”?!耙环N學習”因為少成分,造成詞語不搭配??筛臑椤耙环N學習方式”。教材語言應規范。
三、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思考
(一)教師要多引導孩子說語文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教師要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激起學生興趣。如學完《春雨》、《春曉》兩首古詩后,我告訴小朋友“春天已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你找到春天了嗎?從哪兒找到春天的呢?”學生有的說花園里,有的說小河旁……接著我宣布在這美好的春天開一個故事會。學生紛紛發言,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突出過程與方法特征,改變語文教材文選式的格局
語文教材自古是文選式,后來有了單元式編排,形式還是文選式,是把大致相同的文章編在一起,按順序排列。新課程的幾種語文實驗教材和以往以文體為單元的教材相比有了變化,雖然以主題為單元選編課文,形式上仍是文選式,文選式教材格局難以打破的原因就是教材中心占主導地位,以為學語文是學文章,學文體形式,學主體內容。如果編制教材時,以學生為中心來安排學習內容,就會出現全新的語文教材形式。語文教材展示的是學習探究活動的全過程,是學生對學習方法的發現、掌握與運用過程,所選的學習材料是為過程和學生發展服務的,這是新課程期待的教材形式。
(三)設計反饋性學習,改變語文教材低功效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效率低的原因是教科書沒有設計反饋性學習程序。反饋性學習程序有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等多種反饋性學習方式,綜合運用這些反饋方式能提高學習效率。新課程理念注重形成性學習與形成性評價,這一理念轉化為學習行為的有效方式,就是在教材課文與單元中增加反饋性學習設計,這種反饋性學習設計要照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體現探究精神。沒有設計反饋性學習內容的教科書,就不能提高學習效率。
四、總結
語文教育改革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語文教材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有了體現國家教育方針和語文課程標準新觀念的語文教材,決定性的環節在廣大語文教師,成功的標志是廣大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加強了,學生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提升了。按照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對語文教師提出的要求更加明確了;課堂語文教學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顧娟.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比較分析――以蘇教版和人教版為例[J].語文學刊,2011(20):131-133.
一、應用信息技術
呈現簡約而系統的語文教學內容
1.應用電子資源輔助語文常識教學
為了明確語文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制作目標微課,通過教師生動的語言和字幕闡釋課程目標,這樣可以使學生更規范地接受語文教育。語文課標要求學生理解、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包括寫作知識、語法知識、文學知識、國學知識。對于這些內容目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教學相長,比如把這些基礎知識用電子文檔、電子課件或音頻、微課、視頻甚至是專題學習網頁的形式呈現出來。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并且學生可以反復聽講,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學習、查閱和鞏固所學知識。
2.應用網絡平臺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學生提升語言能力,不僅提供了一個參與語言實踐的平臺,而且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寫作、口語表達的交流與互動。如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運用語言文字獲取思想的閱讀技能,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為自己的朗讀錄音并上傳至指定的視頻網站,相互交流分享,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發送電子版名著以及閱讀目標,讓學生完成閱讀后在網絡平臺發表看法、交流觀點,以提高學生的默讀能力。應用信息技術還可以促進寫作教學目標的達成。信息技術為寫作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一個跨時代的平臺。首先,教師制作專題寫作教學微課,介紹形形的寫作方法,用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寫作。其次,信息技術使學生的作品發表變得簡單而快捷。筆者在Z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在微信群、網頁、空間、微博發表所見所聞、思想觀點、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利用論據論證論點的能力等。另外,寫作教學、語法教學、閱讀教學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信息技術恰恰能夠完美地將三者整合在一起。筆者認為語法教學應該融入閱讀教學,而不是孤立地學習語法。信息技術為語法與閱讀教學的融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師生也不能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因為網絡資源來源五花八門,質量也參差不齊,有的觀點偏執,錯別字連篇,很容易對分辨能力不強的學生造成誤導;學生在利用電子產品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分心,相比之下紙制品學習材料更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們推薦經過篩選的、品質優良的學習資料,同時注意對學生應用網絡平臺學習交流過程的監管和引導。
3.建立必讀名著閱讀網站,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名著的閱讀需要教師的引導,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制作名著閱讀微課。筆者通過微課向學生明確地提出名著閱讀要求,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列出的必讀名著都是非常經典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師在微課中,可以向學生介紹閱讀這部名著的大體要求或閱讀指南,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問難,初步掌握略讀這種閱讀方法,熟諳名著的梗概。教師還可以建設一個課外必讀名著網站,把點擊率和在線時間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指標。《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要求學生初中階段課外閱讀總量達到290萬字。實踐發現,“略讀微課”恰好能夠以精選出的閱讀書目為主題制作針對性較強的閱讀指南,督促學生利用教師精選的書目加強課外閱讀,從而實現了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明確了每個年級、每個學年的略讀書目之后,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紙質的文學名著,也可以提供文字、聲音、影視交融的電子版的文學名著、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電子圖書和電子報刊,為學生創設一個美輪美奐、精彩紛呈的語文世界。
二、通過信息化技術
呈現語文課程內容的具體項目
語文課程內容包括現代文語法、應用文、名著、字詞、文學常識、文學與國學概論等。其中語文課程內容的具體項目和內容目標都非常適合借助微課呈現,因為微課可以使繁難的項目和目標變得親切而簡潔明快,使學生更易于接受,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或反復、或選擇性地觀看微課。語文課程內容的具體項目對學生來講,往往是相對抽象的概念,因此筆者倡導應用信息化技術制作網頁、課件、微課或構建思維導圖,來明確課程內容。對于具體項目的學習,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制作學習網頁、編制適當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筆者通過制作網頁、課件、微課,把語文課程內容有條理地呈現給學生,并在教學中構建了思維導圖,使學生更系統地掌握了語文知識,語文成績明顯提高。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語文基礎知識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教學領域;教材插圖
近年來,國內學者越發重視小學語文教科書插畫的有關研究。新課標的改革促使小學語文教材插畫的變化由極少到大量、由內容單一到內容豐富、由類型簡單到類型多樣,其中以人教版語文教材插圖的發展最成熟,也極具代表性。
一、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相關研究
(一)插圖的定義
插圖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用來表現現代設計藝術形象的一種重要手段。插圖與文字是兩種不同的表達形式,插圖能夠激發讀者閱讀文字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字在表達功能上的不足之處。插圖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來說,插圖不僅是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圖畫,還指可以用作說明和論證的材料等附屬物;狹義的插圖定義為,穿插在文字之間用來說明文字內容的圖畫。在此研究的教材插圖是指附在課文中的圖片或圖畫。
(二)插圖的分類
插圖種類多種多樣,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按照教學功能可以分為:識字解詞型、單幅學文型、多幅連貫型以及蘊含道理型。識字解詞型是指小學生借助實物圖形來認識文字;單幅學文型是在分析文章的時候借助插圖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多幅連貫型是利用插圖和文章進行對照分析理解重點;蘊含道理型是名家結合課文內容利用插圖講解。
按照組織形式分類可分為:獨立圖、發散圖、序列圖。獨立圖是通過單幅圖具備的獨立性來表達完整的意思;發散圖是指圍繞一個中心內容使用多幅插圖來共同表示一個主題;序列圖以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組合,連接成一個主題。
按照插圖與文本的相對位置分類:文前頁插圖、圖文同步插圖、文后頁圖。文前夜插圖指在文章內容出現之前設置的插圖,激發學生靈活的連接能力;圖文同步插圖是以插圖和文本內容的位置接近為主,達到圖文相輔相成;文后頁圖是在文章內容全部結束之后設置的插圖,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三)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存在的問題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部分插圖的內容比較單一,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的動漫卡通形象插圖反映內容比較單一化,限制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而且在插圖設置類型上,其插圖性質缺乏動態化,形式過于單調;另外插圖與文字之間形成了特定的一一對應關系,功能固定為“以文字為主,插圖為輔”的模式。
二、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圖的教育性作用
(一)插圖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師有效教學的工具
根據課文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利用插圖進行教學課堂導入。比如,教師在教授《荷葉母親》一課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觀察荷塘嬉戲圖,當學生沉浸在荷塘的優美環境中,教師為學生展示另一張狂風暴雨圖,這時學生就會將第一張荷塘嬉戲圖與第二張狂風暴雨圖聯系起來,從而感悟到荷葉猶如母親一樣保護自己的孩子,體會到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通過兩張插圖的起伏,帶動了學生的情緒隨著插圖的變化而變化,有利于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插圖實現教學藝術。例如,學生在學習《變色龍》時,教師在初步教授課文之后,一一向學生展示老農形象的插圖,并將打谷場的插圖與老農形象的插圖相互映襯,引導學生的思考,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用圖片的形式設計課堂教學,實現了教學藝術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結束后利用插圖規劃教學結課藝術。如有些老師在教授《茶花賦》一文結課時,出示相關的茶花插圖,帶動學生主動理解文章相關語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精髓,給學生留下無限回味的空間。
(二)插圖是促進小學生有效學習的策略
利用插圖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生對于畫面感的物體具有極大的興趣,而小學語文教材中趣味性插圖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比如,在學習《狐貍與烏鴉》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文中插圖的思考并提出問題,為什么烏鴉叼著肉站在樹上?狐貍站在樹下望著烏鴉?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學生會通過插圖表現出的內容與思考的問題來激發自己對文章的閱讀欲望。
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是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增強口語交際能力。小學生對于文字的認識和理解程度有限,插畫是作為培養小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學習材料。比如,在《司馬光》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將文中的插圖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讓學生在分組交流的過程中通過畫面的口述內容把事情的發展經過完整地聯系起來。
插畫教學對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插畫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插畫的特性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彭麗莉.小學語文教材插圖淺析:以人教版為例[J].語文學刊,2012(2):127.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城鄉教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鎮教育在各方面相對教育來說存在一定的優勢。小學語文教學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地域、經濟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存在著諸多弊端。例如師資隊伍的“老齡化”,新鮮血液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教學模式僵化,教學理念滯后,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資源不足,硬件、軟件設施落后,影響了教師教?n的效果和水平,并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對新鮮事物的接觸。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都對小學教育及小學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這些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1.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師資隊伍的“老齡化”
當深入對小學教育進行考察時,不難發現,小學教師絕大部分都是從教二三十年的老教師,很難發現年輕教師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此處并不是指出老教師不好,他們從業幾十年,對小學教育有著豐富的經驗,同時也熟悉學生的成長環境,更容易理解學生心理。但是可以試想,長此以往,如果這些老教師到了退休年齡,那么誰將去接替他們,從他們手中接過教育的大旗?而大學畢業生和有資格進入教師隊伍的年輕人因為工資薪酬、職業發展、經濟發展水平等各種因素大多不愿進入小學進行教學。所以,這樣的現象背后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如何吸引新鮮血液到來,為教育事業蓄力,是下一步繼續需要解決的。
1.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理念落后
在一些地區,由于信息閉塞,地處偏遠,經濟的發展水平不高,很多新穎有效的教學理念不能及時的傳播到地區,而小學教師長期居住在,得不到系統科學的理念更新和培訓指導,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小學教育模式僵化、觀念落后的局面。大多小學語文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強調老師的主體地位和把控力度,忽略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課下注重知識的死記硬背,將語文教學僅僅停留在表面,無法有效發揮其應有的效果革新教育理念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一步。
1.3教育資源不足,硬件、軟件設施落后
與城市學生相比,小學實施課程改革,資源缺乏是當前面臨的硬問題。盡管近幾年小學辦學條件有了較大的改觀,但與需求相比,相差甚遠,達標學校鳳毛麟角。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所采用的還是最原始的教學方式: 一本教材,兩支粉筆,一本教參,根本沒有其它輔助教學設備和輔助教學手段。學生學了教材外,很少有課外補充學習材料。這種情況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老師的講課效果,也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2.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進策略
2.1改善小學教師待遇,吸收新鮮血液
近年來,國家和教育機關相繼出臺了支持教育建設的政策辦法,大大提高了了小學教師的待遇,完善了小學教師的福利制度和保障體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人才的吸引力。然而,除了外在物質條件的滿足之外,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提高大學生對現代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他們投身到教育事業的建設中去,為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新鮮血液的加入必然會為教師隊伍帶來新的理念和活力,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促進學生思想的更新和轉變。
2.2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激發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應在城鎮教學中實行,更應進一步推廣到小學教學中。例如在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山行》這篇故事的講解中,可以在正式講課前向學生提供與這首古詩相關的資料,比如詩人的生平,詩歌的創作背景等等,讓學生在老師講解之前先有一個直觀的、屬于自己的感受,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課上,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就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碰撞之中成熟。諸如此類,這些方式方法的運用必將有效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能力。
2.3豐富教育資源,完善教育設施
要想真正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豐富的教學資源,完善的教學設施是不可或缺的。加大對于小學教育的投入,建立學校正規的圖書閱覽室,開拓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提供知識支撐。同時,音樂器材、體育器材也應該得到充足完善的供給,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添學生在校學習的興趣。要按國家規定配齊教學儀器和電教設備,并對教師進行指導培訓,確保教師能夠熟練地將其運用到教學之中,提高教學效果和講課效率。
【關鍵詞】 初中語文;文學素養;新課標
文學素養的培養在《語文課程標準》正式頒布實行以后越來越得到中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文學教育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認識并接受,廣大教師已經充分意識到了這一課題的重要性,并正在積極關注和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針對某一點進行探討,缺乏深刻的理論闡述和完整的實踐探索,教師們在教學和研究中也切身感受到缺乏較強的理論指導,缺乏值得借鑒的可供操作的系統的經驗。因而,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實踐價值,也有很高的理論意義。
然而,當前語文教育中文學素養培養的現狀卻是如下:
1.歷史上存在的兩種傾向。我國的語文教育自古以來就沒有把培養文學素養放在重要的位置。古代教育以教化為立足點,語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礎之上,“文以載道”的思想是語文教育的主流。
建國以后,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先后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抹煞語文課程的特點,人為地強化語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謂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語文素養的培養。一是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否定語文學科內在的人文性,用煩瑣的分析肢解課文生動感人的整體形象,用無休止的做題、練習取代學生讀寫的語文實踐,用僵化的標準答案限制學生閱讀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這種課程目標取向是我國語文固有的應試教育體制的產物,在應試教育陰影的籠罩下,語文教育的內涵變得偏狹了。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是這樣數十年如一**地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所主宰著、為升學考試所左右著。這種人文精神的缺席是對語文教學最大的傷害。
2.當前在教學觀念上的更新和存在的問題。
自2002年《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新課改的理念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文學教育被凸顯在現實的突出地位。教師們意識到培養現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才是語文課程的終極價值,而提高文學素養和文化素養又是其中的關鍵。然而,時代和社會風氣的影響畢竟不能一時掃除殆盡,受應試教育的指揮,語文教學依然面臨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的危險,忽略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忽略了語文課中的“文化傳承”、“精神修養”、“現代思維”、“社會應用”及“語文才能”。當前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還僅停留在漂亮辭藻的階段,還缺乏理論上深入的探討和實踐上具體的指導。
那么,到底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么?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認為:“語文教育一是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三是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能力和知識?!薄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對于傳統的語文教學無疑是一次極具革命性的變革,是我們駕馭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向。我們的語文課應該肩負著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使命。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明確教學目標,牢固樹立語文教學的素質觀
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求,語文教學必須明確教學的目標與任務,牢固樹立語文教學的素質觀。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此外,還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學習性格,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
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質主要包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中小學生學習語文首先要掌握語文知識,這是學語文的首要任務,也是根本任務,它是構成語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沒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做基礎便不能實現人與人的語言交際,沒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做基礎便不會形成相應的語文能力。但能夠熟練的駕馭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才是語文素質教育要達到的終極目標。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評論語文教學說:“學生需能讀書,需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的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語文能力還包括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優化語文環境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得到提高。
2.1教師樹立大語文學科觀意識。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大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的一部分。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利用選修課,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將一些篇幅不長、內容雋永、難度適中的文章積累起來,編輯成冊,作為學生共同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開闊眼界,獲得多角度的知識,、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知識來源于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于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得有限,應該把語文課內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注重繼承與創新,才能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才是新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2.2學校構建語文學習的硬件條件。學校硬件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也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镜挠布l件應包括標準的教室、圖書室、閱覽室、電教室等。構建這些條件是非常必要的,它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提供現實的手段。
三、幫助引導,培養文學審美思維
文學審美思維是指主體在聽、說、讀、寫活動中與言語同步展開的審美思維活動和思維能力,是對言語現象進行文學知識、事理邏輯的分析和思考,幫助主體對文學對象的理解過程。它包括對文本對象、情境等的辨識、判斷、感知、領悟,思路的確定與調整等等。審美思維相當于學生的文學智商,良好審美思維的培養,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提高文學素養。
3.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2領會語言的美。
3.3體驗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凈化靈魂。
四、加強實踐鍛煉,提高文學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蔽覀兛梢詮囊韵聨追矫嫒胧?,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摸索語文教學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4.1強化說寫實踐。強化說寫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首先要加強的是寫作練習。我國古代語文教育非常重視“寫”。隋唐興起科舉之后,考試主要憑寫文章論成敗,語文教育中的寫就成了重點之重點。古作的寶貴經驗仍然值得今天的語文教育借鑒?!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苯虒W中要對學生寫作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明確的要求,要有計劃、有順序、有針對性地傳授寫作方法,要想方設法對學生的寫作興趣加以鼓勵和鞭策。使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展示他們的個性學習特征,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4.2文學鑒賞,雕塑文學審美能力。文學是語言藝術,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要塑造的形象的“物化”形態。以文學藝術為審美對象和審美活動,也就自然的表現為鑒賞閱讀的方式。“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薄拔摹笔沁B接“綴文者”與“觀文者”的“中節”,而“文”本身具有多意性與模糊性,精確理解“文”的本意并領悟其含蘊的美,離不開文學鑒賞能力。文學鑒賞就是教會學生去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進而感悟美、體現美。
語文教師以文學閱讀為先導對學生進行文學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運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文章,領會文章意旨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的文學熏陶和教育,能給學生一個更廣闊、更高遠的人生境界,為學生提供一個更豐富的生活套餐,使學生由狹隘走向廣闊,由幼稚走向成熟。
4.3設計專題實踐活動?!墩Z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就要在準確把握教科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自主地靈活地把聽說讀寫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在實處,還要善于從語文學習及生活中提煉學生感興趣的或有教育意義的問題,創造性地設計并開展各種綜合實踐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逐步形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生受用的語文能力。
五、開發課外學習資源,落實獨特體驗基礎上的讀寫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