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6 07:32: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會考地理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會考 素質教育 命題計劃
通過會考命題,促進普通中學素質教育的實施,引導師生正確把握教育教學思想,是教研員不可回避的一 個問題。本文旨在通過高中地理會考命題的實踐,總結一些體會和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對高中地理會考的性質、目的和內涵的認識
高中地理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普通高中學業成績考試。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級學校所進行的選拔考試,而 是屬于以標準參照為主的終結性考試。也就是以教學大綱要求為依據的水平考試。其任務在于考核學生地理課 程的學業是否達到高中畢業標準。因此,它必須嚴格區別于高考,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會考的內涵:我們認為主要應該考核學生在高中地理教學大綱規定范圍內,所應具備的地理素質。具體說,包括作為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學文化知識、地理思維方法、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意識、全球意識、繪制簡單地圖和圖表的能力,以及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所應了解的國情、國策和省情知識。要強調指 出的是,上述內容是普通高中學生所應具備的,按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規定,應屬基本要求。與此同時,還應 考慮高中地理課在高中所占的課時比例,以及我省民族眾多、薄弱學校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試目標時,需在 高中地理教學大綱允許的范圍內,把合格的下限適當下調,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層次,以激勵不同學習狀況的學 生產生再學習的欲望。
高中地理會考,要全面貫徹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精神,發展素質教育,提高地理教學質量。這是地理會考 的總精神。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們通過教研途徑,對高中地理課的教學強調以下幾點:1.抓好基礎知識和基 本技能訓練;2.重視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全球觀念和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地理素質教育內涵豐富,而且隨時間、空間而異,要充分體現它,就需要從許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二、高中地理會考應體現素質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會考是在高考??嫉乩?,普通高中的課堂教學嚴重向“應試教育”傾斜的情況下開始進行的,因此,帶有糾偏的歷史使命。在“應試教育”進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時,社會各界普遍提出了貫徹素質教育的主 張。素質教育的內涵十分廣泛,但就考試而言,大體包含如下內容:考試是一種手段,具有對教學進行評價、反饋、預測和激勵功能。通過對這種手段的運用,測驗師生教與學的狀況,調整教學過程,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進,達到使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學技術素質的目的。
如何體現素質教育的考試,我們以為應具有以下四點。
1.各種考試都必須從整體課程計劃的角度來設計,盡可能在考試中滲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 身體心理素質的評價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體學生學習的狀況,盡可能地發揮考試的激勵作用,使所有學生從考試中認識到自己的 學習成績,并能激發再學習的欲望。
3.要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測試。
4.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三、擬訂會考命題計劃的指導思想及設想
高中會考是一項十分嚴肅而認真的工作,經過多年實踐,深刻體會到,會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貫徹地理教學 大綱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學科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命題的恰當與否是關鍵。然而,命題計劃的編制 ,又從根本上控制著命題的質量。因此,在歷年會考中,都把編制會考命題計劃,當做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擬訂命題計劃所遵循的原則
1.適度性原則。試卷中試題的能力和層次要求,應在地理會考目標規定的范圍之內。
2.代表性原則。試題的內容,能力要求,應對地理會考目標總體具有代表性。
3.結構性原則。試卷中各種題型的比例設計,要符合地理會考目標規定的要求。
4.導向性原則。試題有利于學校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
四、地理會考試卷總體設計
地理會考試卷總體設計是命題指導思想、命題原則的具體體現。因此,根據會考目的,把總體設計定位為 :重點考核學生對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達到會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學業水平有一定區分度。根據這 個總體設計,把有關問題作如下處理。
1.內容比例。根據地理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知識比例,歷年會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環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數比確定為1:4:5。在這個框架內,再根據教材知識點的密集程度,確定各單元所占分數的比例。
關鍵詞:地理課堂;基于目標;學生主體性
一、目前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的“一言堂”
雖然新課程改革開展已經近10年的時間,在部分領域也取得了很多進展。但是,在現實教學活動中仍然可以發現這種現象:大量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習慣于長篇講授,一講到底;而學生的思想卻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做各種作業者,看小說者,睡覺者都有。盡管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但是,除了在公開課上會有一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形式之外,在平時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幾乎沒有涉及。教室仍然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充當被動的聽眾,他們的主體性根本沒有得到體現。
2.教學目標不明確
很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仔細參考閱讀《普通高中地理課
程標準(實驗稿)》,而是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或教學參考書中羅列的目標。因此,在講授過程中難免會偏離教學目標。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言繁冗,缺乏邏輯性,在教學過程中會有意或無意地講解一些與本節課無關的知識。還有一些教師雖然能夠明確主要教學目標,但是在講課過程中常常不能夠很好地控制時間,也會導致教學目標不能夠有效地落實。因此,在整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常常不知道教師到底想表達什么,本節課的重點是什么,學生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3.課堂的有效練習不足
由于高考科目設置的現狀,地理課程在高中課程中經常會被邊緣化。學生在課后很少有時間去完成相應的地理練習。由于教師在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用于講授新課,沒有預留出相應的時間用于學生的鞏固練習,而是寄希望于學生課后練習來鞏固提高,其效果肯定不容樂觀。
二、上述存在問題所涉及的教育心理學原理
1.選擇性注意
選擇性注意策略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激活與維持學習狀態,將注意力集中于有關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對學習材料保持高度的覺醒或警覺狀態。
2.學習目標
目標是指人們在一定時期內為達到預期目的而完成的任務和應收到的成效。學習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反映了學生的抱負水平,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對學生產生積極期望,對注意起定向和維持作用。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很快排除外界的干擾,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將注意力集中于當前學習,并長期保存。目標模糊的學生則可能整節課注意都無法集中于當前學習或存在注意分配不合理、注意經常分散的現象。
3.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或準確表征,而
是主體的經驗、解釋和假設,即一種“建構”;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與學生觀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而要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的教學模式。
三、上述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生上課無所事事
學習目標對學習有明確的導向功能,能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出于節約時間的考慮,幾乎不會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只能隨著老師的講解判斷學習的重點,自己判斷學習目標。但是,有意注意的維持時間卻可以很穩定,也可以使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一直保持警醒的狀態,而讓學生明確一節課的學習目標,特別是精確地呈現和表述學習目標后,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可以有效調動一切注意力解決學習任務,完成學習目標,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2.教師的教不能替代學生的學
新課程的地理教學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倡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但是,受長期的灌輸式教學思想影響的老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卻不敢認可。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只有通過教師的教,學生才能學會,甚至是教師講得越多,課堂的信息量越飽和,就等于學生學會的越多。但是,事實卻剛好相反,經常可以聽到教師這樣的抱怨聲:這道題我已經講了多少遍了,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學生做錯呢?出現這種結果顯然不是教師的初衷。可是,出現這樣的局面教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新時期的地理教育已經不單單是地理知識的掌握,更多的是對學生地理技能的培養,技能不同于知識。而且,教師一味地講解使學生喪失了自己構建地理知識框架的機會,當學生離開教師的指導,單獨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時常常束手無策。
四、基于目標的學生主體性地理課堂的設想
針對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通過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模式,著力點主要是兩方面,即基于目標的教學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教學模式的流程如下:
1.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教師應該參照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會考考試說明等資料,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科學合理地制訂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里特指知識和技能,不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體要求是:
(1)目標必須精確表述并且可測量。
(2)目標一般以2~3個為宜,不適合太多。
(3)目標應逐一呈現,在一個學習目標基本達成之后再呈現下一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對學生通過學習應達到效果的預測,它的作用在于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展開學習,避免課堂學習過程中注意力的分散。學習目標除了具備導向作用之外還具備調控和評價功效。因此,學習目標必須是可測量的,而且難度可以適當控制,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大多數學生能更多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由于學習時間的有限性和學生注意力的分配特點,學習目標不宜過多。為了更好地發揮目標的導向作用,一次只提出一個學習目標,可以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2.自學完成習題,學生交流討論,教師補充發言
在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后,教師呈現根據某一目標編制的習題,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完成相關習題,遇到不能單獨解決的問題,學生討論解決,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做補充發言。在這一環節中,要盡可能多地把時間還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替代教師的講授,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暴露問題,教師只需要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就可以了。當然,不同類型的知識難度存在著具體的差異,如,自然地理中的概念、原理、過程比較多,學生在自學時可能需要花費的時間較多,這就要求教師適當地增加講授時間,人文地理知識點較為簡單,可更多地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來完成。
3.學生自主完成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圖,掌握地理知識結構
學生在經歷了一節課的學習后,需要在下課前5分鐘停止新知識的學習,自己復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自己的記憶下完成知識結構圖。布魯納認為,只有掌握了一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才能更高效地掌握該知識。當學生自己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本節課的知識點歸納整理之后,這部分的知識才能融進學生原有的知識
結構,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也方便學生更好地識記知識和完整地提取知識。
總之,基于目標的學生主體性地理課堂是依據布魯納的結構
主義教學觀和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結合新課改的學生主體性理念而提出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它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高效地掌握知識點并建構出自己的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