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5 22:08: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驗診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實驗診斷指臨床醫師根據病情選擇檢驗項目,實驗室根據醫囑對患者標本進行檢驗所得到的檢驗結果對疾病預防、治療和預后的評價,特別是對疾病診斷的臨床過程。實驗診斷學應根據培養對象不同而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學對象是未來臨床醫師,教學應緊密結合臨床。通過病例分析、檢驗項目選擇,特別是檢驗結果分析和應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前的教學均以標本類型或檢驗方法及檢驗項目的介紹為教學主線,而相對于臨床醫學生來說在檢驗項目選擇、檢驗結果與疾病關系的綜合分析方面的教學內容相對欠缺。因此在教學上應該教會學生如何選擇合適的檢驗項目來解決和判斷臨床問題,以及利用檢驗結果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依據。所以改變傳統的以標本類型及檢驗項目為重點的教學模式,進行以人體系統和主要臟器為主線的病例分析及實驗項目的教學實踐非常必要。
2實驗診斷學見習課程設置
實驗診斷教學課程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一般安排在大三后半學期,學生基本完成醫學基礎課的學習,將要進入臨床醫學課的中間階段。實驗診斷對臨床醫學生來講是熟悉醫學檢驗中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方面內容,基本了解檢驗方法的實驗原理,課程設置以尚紅等主編的《實驗診斷學病案與實習指導》為藍本,根據教學要求適當取舍,教學重點是實驗項目的臨床應用。其目的是通過病例分析體現和落實到實驗項目的選擇及其應用,提高學生對疾病診斷的綜合判斷能力,
2.1新老實驗診斷學教學見習課程設置比較
現行見習課的設置除增加病例討論外,還增加了肝功能、腎功能、糖代謝及電解質檢驗等生化檢驗內容。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課程由輸血科老師講解。將以前重點講授的實驗方法、原理轉變為了解實驗過程,重點在病例討論及實驗項目的選擇。今后計劃在課時保證的情況下,適度增加免疫學和微生物學檢驗的相關內容,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實驗診斷學涉及的領域。
2.2見習課教學內容
2.2.1課堂病例討論
選擇1至2例與本節實驗內容相關聯的病例,給出簡要病史、體格檢查結果,讓學生模擬選擇檢驗項目并以檢驗單形式提供檢驗結果。通過病例分析初步考慮疾病的診斷,重點為如何分析檢驗結果,為明確診斷還需做哪些檢驗項目。通過課堂病例討論體現和落實實驗診斷項目的選擇、應用及臨床意義。在病例討論的基礎上,告訴學生為什么選擇此項檢驗,然后安排相關的實驗操作、示教與見習,讓學生了解實驗過程及原理。如在血細胞形態學教學中,病例討論選取“貧血”病例,給出簡要病史、體格檢查結果后,由學生模擬開具醫囑并選擇檢驗項目。學生通常選擇“血常規”、“細胞形態”等診斷貧血的實驗室項目,教師則以檢驗單形式給出血紅蛋白、細胞形態等檢驗結果供學生討論。
2.2.2實驗課理論教學
和以前教學方式相同,理論課仍由一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既掌握理論知識且操作技能熟練的資深教師承擔。用播放幻燈片的形式講解實驗基礎理論、實驗過程、臨床應用等基本知識;介紹實驗項目所用儀器、設備的操作,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及生物安全等。如在血細胞形態學教學中,病例討論選取“貧血”病例,以討論細胞形態為主線,進行形態學教學,以播放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各種細胞形態;介紹與病例相關的檢驗新項目,如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及鐵蛋白等,同時介紹可用于貧血鑒別診斷的檢驗項目等,以及各項目檢測新技術、新設備等。
2.2.3實驗內容
實驗課由兩位中級或中級以上職稱教師承擔。實驗課教師首先準備好做實驗需要的標本、試劑、器材,并完成設備調試。首先嚴格按實驗操作規程給學生示教。在示教過程中再次簡要講解實驗目的、原理等。然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并再次強調注意生物安全。實驗標本盡量選擇與討論病例實驗結果一致或相近的標本,保證既有陰性標本,也有陽性標本。在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時,如發現學生實驗中的不當操作應及時指出、令其改正,并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保證學生基本熟悉或了解常規檢驗項目的操作過程,能獨立完成基本檢驗項目檢測,如血細胞計數、紅細胞形態分析、白細胞形態分析、黏蛋白實驗等。關鍵是掌握檢驗項目的選擇依據、臨床意義及目的。要求學生書寫實驗報告,并對討論病例進行分析,包括討論病例的初步診斷及診斷依據、為明確診斷還需要做哪些其他檢查、應與哪些疾病進行鑒別診斷等。學生交回實驗報告及病例分析后,由教師對典型病例分析進行點評。示教對于一些高、難、精的實驗及貴重儀器,教師需給學生示教,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檢驗醫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檢驗設備操作過程和測試原理,了解實驗診斷的質量保證體系及影響實驗診斷的相關因素;告知學生標本采集和送檢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強調特殊標本(如腦脊液)的采集適應證和禁忌證;了解標本分析前、中、后整個檢驗過程,使學生理論結合實踐,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工作中。
3轉變教學模式的意義
攻略1 醫學論文的基本要求
1.1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审w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 實用性 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 科學性 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攻略2 選題的基本方法
2.1 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 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 在科研過程中選題 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 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從文獻資料中選題 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攻略3 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 實驗研究 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 臨床分析 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 療效觀察 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 病例報告 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 病例(理)討論 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3.6 調查報告 在一定范圍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處理因素,對某一疾病(傳染病、流行病、職業病、地方病等)的發病情況、發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給予評價,并對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議。
關鍵詞 分子診斷學 創新能力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人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檢驗診斷中被廣泛應用,逐步形成分子診斷學這一學科分支。分子診斷學是以分子生物學理論為基礎,研究人體內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結構或表達調控的變化,為疾病的預防、預測、診斷、治療和轉歸提供信息和決策依據。①②分子診斷學已成為臨床檢驗診斷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逐漸成為醫學檢驗本科專業開設的主干課程之一。
1 國內教學現狀及開展創新性實驗教學的意義
通過對國內高校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開設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環節整體現狀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1)對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分子診斷學實驗需要較高的經費投入,以及對師資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要求較高等原因,國內很多高校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發展。(2)傳統的分子診斷學實驗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傳統的實驗一般是幾個基本的操作技術如:核酸的提取與檢測、DNA酶切、PCR技術、細胞培養、電泳技術等分子診斷學實驗技術,獨立的小實驗缺少與其它學科的融會貫通,無法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3)驗證性實驗占的比例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少。因為實驗教學以驗證課堂教學理論為主要目的,學生實驗主要是按教材設計好的實驗路線去做,以保證成功率。學生機械地模仿式做實驗,抑制了他們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揮。
2 基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改革
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對廣東醫學院醫學檢驗專業三年級本科生的分子診斷學課程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索符合分子診斷學學科發展的實驗教學模式。重點是有針對性地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2.1 增強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興趣與重視度
通過開課前開展師生交流會、學習經驗分享會等模式向學生介紹分子診斷學實驗課的重要性,并與學生交流學習經驗。組織開展高低年級學生學習交流會,由上一年級學生向授課年級學生介紹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等,了解學生對本課程實驗教學的了解、期望及教學建議。
2.2 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展
在實驗教學班實施雙語教學、論文式實驗報告,實驗分組討論、文獻導讀、科研實驗案例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模式。
(1)雙語教學。教師根據實驗室內容及當前分子診斷的最新知識,結合學生外語水平實施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有利于學生提高和運用專業英語水平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查閱國際最新的文獻資料,提高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
(2)論文式實驗報告。根據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采用論文的形式進行充分論述,論文式實驗報告提高學生分析討論能力,鍛煉學生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為以后的論文撰寫奠定基礎。
(3)實驗分組討論。在實驗結束,針對實驗原理、實驗過程遇到的問題及實驗結果出現的異常情況分成小組展開討論,實驗組討論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實驗操作步驟和結果的理解,解決實驗過程遇到的問題,增加學生實驗探討熱情。
(4)文獻導讀。教師向學生講授查閱文獻的途徑、技能和方法,并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的論文文獻,通過文獻導讀,有助于學生掌握查閱資料途徑,了解前沿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豐富課外科研知識,發掘學生實驗主動性。
2.3 完善實驗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增加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性等創新性實驗
完善基本實驗技術與技能訓練,主要包括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中最基本的實驗及不斷加入的隨技術發展的先進性實驗。創建系統性綜合實驗,以疾病為主線,以臨床常用的診斷試劑盒為材料,內容涵蓋感染性疾病、遺傳性疾病、腫瘤等診斷領域。開展綜合性大實驗,例如開展包括總RNA提取逆轉錄PCR膠回收基因重組質粒轉化細菌培養質粒DNA提取酶切鑒定等系列實驗的基因克隆綜合性實驗。開展蛋白質提取蛋白質定量SDS—PAGE電泳電轉移抗體結合顯影等系列實驗的Western blot綜合性實驗。經過這些綜合性實驗加強學生對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強化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
2.4 改革實驗考核制度
開展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不僅要從操作技能、實驗報告、實驗結果、實驗室常識、實驗素質等方面考核學生的常規實驗技能,而且要對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創新性思維、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
3 實施效果總結
3.1 建立了創新性、綜合性的實驗教學模式
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灌輸,機械地照著實驗指導照做,而是帶著自己設計的課題進入實驗室,教師的知識傳授方式也從灌輸式轉變為引導式。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系統化和整體化,掌握本專業所學的基本實驗知識和技能。學生自行設計的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培養了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增加學生對分子診斷學實驗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
3.2 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更加看重團隊意識,以及集體智慧的結晶,科學實驗不是一個人隨意的活動,分工與協作是一個科研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而這正是當前絕大多數同學所欠缺的。③由學生自愿組成團隊,每個團隊由4~6名學生組成,每個團隊通過討論決定研究的課題,設計課題過程中隊員之間的相互合作、分工與協調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相互溝通、相互幫助,培養了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團隊精神,養成良好的科研素質,為將來從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3 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師知識的更新
通過實驗教學的實施情況分析,創新性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教學方法的進行,促進創新性教學方法的研究。學生設計的課題,知識面比較廣,有些涉及最新前沿科學,部分課題對老師來說也是新知識,這對教師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跟著科學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身知識水平。
基金項目: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經費(TS10466),廣東醫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題(JY1028)
注釋
① 馬佳,楊清玲,陳昌杰,等.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12(1):69—70.
(一)醫學科學研究的發展史
(二)醫學科學研究的類型
1.基礎研究:
增加科學技術知識和發現探索領域的任何創造性活動,而不考慮任何特定的實際目的。
研究內容:
保持人體健康的規律,健康指標的分子基礎,人體功能與結構的研究
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全過程的規律及分子基礎
人體衰老過程的規律及分子基礎
人體的生物力學、流體力學、電子學
化學藥物的構效關系、植物藥的有效成分
2.應用研究:
增加科學技術知識的創造性的系統活動,但考慮到特定的實際目的。
研究內容:
疾病的病因、流行規律、治療及預防效果的機制研究
為實驗研究需建立的動物模型、細胞株的研究
流行病學調查、考核防治效果的方法學研究
尋找新藥物、新生物制品、新醫用材料的方法、有效藥物的藥理作用機制、藥代動力學、醫用材料的機體相容性的機制研究
3.實驗發展研究:
又稱開發性研究,是運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實驗知識,為了推廣新材料、新產品、新設計、新流程、新方法,或為了對現有進行重大改進的創造性活動。
研究內容:
有關疾病的新的診斷、治療、預防方法及措施的研究
有關新藥物、新生物制品、新器械、新試劑、新醫用材料、實驗室樣品研制
有關藥物的資源調查、植物藥的試驗
其它分類方法:
觀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現場實驗、社區干預和整群隨機試驗)
理論性研究
按研究目的:
描述性(記述性)研究:客觀描述研究對象的某些現象或特征,如個案報道
闡述性研究:闡明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如論著
按研究深度和廣度:
基礎性研究:如遺傳基因的研究
臨床應用研究:如新藥的臨床觀察
按學科范圍:
??蒲芯?局限于??颇愁I域內
多學科研究:涉及多個學科
邊緣學科研究:介于兩個或多個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處的研究
按研究的主要形式:
分析性研究:將研究對象從總體聯系中分解出若干分支,然后同時或逐個進行分析
綜合性研究:在逐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綜合認識,揭示整體聯系
按研究方法:
Ⅰ型研究:隨機、對照研究
Ⅱ型研究:隊列(組群)研究
Ⅲ型研究:病例對照和多因素研究
Ⅳ型研究:敘述性研究和專家評論
(三)醫學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研究課題的選定
搜集閱讀文獻
提出設計與假說
制定科研計劃
申報研究課題
進行實驗與觀察
搜集科學數據與材料
整理加工及統計學處理
形成科學概念和結論
撰寫論文并發表
鑒定成果與推廣應用
二、醫學科研選題
(一)選題在科研工作中的意義
(二)選題的原則(6原則)
1.科學性:必須要有依據,符合客觀規律,符合邏輯性
2.創新性:充分了解本課題領域國內外研究狀況和水平,是選題的首要前提
3.適用性:實際、需要、適當
4.目的性:有明確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預期成果
5.可行性:研究課題主要技術指標實現的可能性,包括技術水平、設備條件、科研試劑、經費來源等
6.效益性:基礎研究要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應用性研究要有應用前景,具有可開發性和可推廣性
(三)選題的思維過程
提出問題和確立選題的過程
(四)選題的方法
1.前瞻性研究:所采用的原始資料是嚴格按實驗設計的科學方法獲得的,確定選題不受既往積累資料的限制,故選題有極大的活動度和隨意性。
(1)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2)在閱讀文獻資料中選題
(3)重復前人實驗研究選題
2.回顧性研究:是對過去某段時間內自己經歷的病例資料,或搜集本單位某階段收治的某種疾病的病例資料作為選題,進行歸納、分析、總結。
(1)總結經驗選題
(2)發現新問題選題
(3)總結教訓選題
(五)選題的途徑
社會需要中
事物之間的聯系中
原有理論與新事實不符中不同學說的見解中
不同學科交叉的邊緣中
不同的信息渠道中
(六)選題的應用
1.病因學研究選題(病因)
病因學研究選題
并存病的因果效應研究選題
致病因素的量與病研究選題
2.診斷性試驗研究選題(診斷)
診斷標準選擇研究選題
3.疾病治療性研究選題(治療)
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其它治療、預后治療
4.藥物不良反應研究選題(預后)
劑量-效應關系研究選題
藥物不良反應遠期效應研究選題
三、醫學文獻檢索
(一)文獻的分類 1.一次文獻:又稱原始文獻,凡以作者本人的工作或科研成果創作的原始論文,不管引用或參考了他人的著作或文獻資料,均屬一次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等
2.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搜集、整理、加工、編制而成,以檢索工具的形式發表,包括目錄、索引、文摘等
3.三次文獻:是在廣泛利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對一次文獻做出系統整理、概括、分析與綜合而成,包括綜述、述評、進展以及年鑒、手冊、教科書、指南、辭典等
4.零次文獻:在形成一次文獻之前的信息、知識,即尚未形成文字記載或未公開發表的材料,包括書信、手稿、記錄或口頭交談等
按出版形式分類:
圖書、期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技術檔案等
按文獻載體分類:
印刷型、微縮型、聲像型、機讀型、光盤型、電子網絡型
(二)檢索工具
1.書本型檢索工具
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
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
美國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
荷蘭醫學文摘(Excerpta Medica)
美國生物學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
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2.光盤型檢索工具
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
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CMCC)
關鍵詞:病例分析;專題論文;實踐及科研能力
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科研能力越來越被重視。以醫學臨床病例分析以及論文寫作的形式,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和科研能力。
選擇怎樣的時機和形式才能更好地開展臨床實踐和科研教學呢?筆者認為,在大三、大四接觸臨床醫學課程的階段開展比較適宜。因為,此時學生已經基本完成了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理論、知識與技能結構基本能滿足開展實踐和科研活動需要。
臨床實習醫生在醫院能真正有機會利用醫院的資源開展科研活動。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校時基本是大班上課,學生很少有機會與教師接觸。而在實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基本上是一對一,并進行同樣的臨床工作,為學生的科研活動打下了基礎。同時,撰寫論文是實踐教學的一個環節,是醫學生應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科學訓練,提高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重要過程。
一、教學目標
1.達到臨床實踐基本技能訓練的目的
(1)使學生在接觸患者、詢問病史資料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臨床工作的過程。
(2)初步掌握收集和處理臨床資料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3)有機會充分與接觸患者,進行綜合協調溝通能力的訓練,使學會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溝通技巧,獲得第一手臨床訊息。
(4)通過詢問病史患者、判定相關的檢查結果,讓學生分析病例,開展小組討論,使之對專業理論有更為系統、深刻的認識。
(5)學會團隊合作,利于今后臨床會診、醫師、醫護之間的良好溝通。
2.通過撰寫病例討論、專題論文,培養醫學邏輯思維
(1)熟悉和初步掌握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寫過程。
(2)學會查閱文獻,開拓視野,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維模式。
(3)學會利用傳統教科書上未詳細提及的理論和技能,做一名會思考的臨床醫師。
二、實施過程
1.小組合作進行
學生自由組合,通常4~6人為一組,分工合作,各司其職。選出一名組長,由組長負責。各組員分工整理臨床訊息(包括詢問病史、分析實驗結果),綜合分析、得出最后的診斷結果、診斷依據、鑒別診斷以及后續的治療方案。
在論文寫作中,由各組從中自由選擇一個課程論文題目或自行擬定,通過研讀文獻,列出工作思路,需要有自成體系的論點、論據、實驗方法、結論以及參考文獻等。論文寫作進行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與教師聯系,以便及時溝通,加強指導。
2.實踐能力及論文的評定
評定的主要目的在于評價學生通過教學掌握知識、獲得技能、發展能力等方面的情況。評價采取小組學生自評、不同小組之間互評以及結合教師總評的方式進行,這三者的評分比例為3∶4∶3,從而盡量避免教師個人評分的主觀性,又能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多的鍛煉。
評價要體現以下原則:
(1)學生自主性原則。小組的劃分、論文題目的選擇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從而調動其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2)合作學習原則。以小組為單位,4~6個學生自愿組合為一組,促使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通過合作學習,不少學生發現學習資源就在身邊,而且能夠更好地發揮各自的潛能。
(3)發展性原則。注重學生上交的作品(病例分析的表達以及專題論文的撰寫),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表現,如學習的進步、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生個性和價值觀的發展等。在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可能地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適合他們的要求,利于其健康發展。
通過小組討論,各組員分工協作進行臨床病例分析、撰寫專題論文,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樹立科學精神,形成創新思維,增強創新意識、信息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以及成就意識,對學生的成長會產生終身影響。
參考文獻:
[1]Shen Anding. The enhanced biology education (EBE) program atdrexel univerit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1,20(05).
[2]張光富.公選課植物的生活教學探索[J].生物學雜志,2004,21(05).
醫學檢驗論文2200字(一):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方法:選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細胞檢驗的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的血型均相同,在所有受檢者處于空腹狀態時各抽取10ml靜脈血液樣本,分別探討不同稀釋濃度(1:5000和1:10000)、22℃條件下不同放置時間(0.5h、3h和6h)、低溫放置(-5℃條件下)不同放置時間(0.5h和3h)三種條件對檢測結果產生的影響,所以檢測結果均通過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樣本中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GB)、白細胞(WBC)、血小板(PLT)四個指標衡量。結果:第一,1:5000稀釋后的檢驗血液樣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低于1:10000稀釋的樣本實驗數據,兩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第二,在22℃的條件下,不同放置時間0.5h、3h和6h檢驗血液樣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存在顯著性差異,首先WBC在放置3h的含量比放置0.5h和6h的含量高,其次RBC、HGB的含量表現為逐漸升高的趨勢,而PLT的含量表現為逐漸下降的趨勢,以上幾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血液細胞在檢驗時的質量與多種因素相關,稀釋濃度、放置溫度與時間等均會影響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臨床醫學在檢驗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各個環節的管理,提高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方法
中圖分類號:R446.1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細胞檢驗的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的血型均相同,所有患者均無存在精神類疾病以及認知障礙,均屬于非過敏體質,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實驗享有知情權與保護權,其中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疾病以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等。
1.2研究方法
在所有受檢者處于空腹狀態時各抽取10ml靜脈血液樣本,分別探討不同稀釋濃度(1:5000和1:10000)、22℃條件下不同放置時間(0.5h、3h和6h)、低溫放置(-5℃條件下)不同放置時間(0.5h和3h)三種條件對檢測結果產生的影響,所以檢測結果均通過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樣本中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GB)、白細胞(WBC)、血小板(PLT)四個指標衡量。
1.3統計學方法
用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稀釋濃度(1:5000和1:10000)對WBC、RBC、HGB和PLT含量的影響
1:5000稀釋后的RBC(€?0^12/L)、WBC(€?0^12/L)、HGB(g/L)、PLT(€?0^9/L)的含量分別是4.27€?.16、6.91€?.11、105.27€?.15、136.37€?1.51;1:10000稀釋后的RBC(€?0^12/L)、WBC(€?0^12/L)、HGB(g/L)、PLT(€?0^9/L)的含量分別是5.22€?.17、10.23€?.58、145.32€?0.34、186.04€?5.12;RBC、WBC、HGB、PLT的t值分別是13.421、15.791、16.824、14.277;RBC、WBC、HGB、PLT的P值分別是0.000、0.000、0.000、0.000,綜上所述,1:5000稀釋后的檢驗血液樣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低于1:10000稀釋的樣本實驗數據,兩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222℃時不同放置時間0.5h、3h和6h對WBC、RBC、HGB和PLT含量的影響
在22℃的條件下,放置0.5h、3h和6h檢驗血液樣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存在顯著性差異,首先WBC在放置3h的含量比放置0.5h和6h的含量高,其次RBC、HGB的含量表現為逐漸升高的趨勢,而PLT的含量表現為逐漸下降的趨勢,以上幾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論
血液檢驗是臨床診斷的基礎,可以為醫生提供基礎的判斷標準,從而更準確的做出臨床治療,提高血液檢驗質量精確度,對于緊張的醫患關系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本次實驗選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細胞檢驗的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在所有受檢者處于空腹狀態時各抽取10ml靜脈血液樣本,本文從稀釋濃度、放置時間以及溫度三個方面分析血液樣本的WBC、RBC、HGB含量,結果顯示稀釋濃度、放置溫度與時間等均會影響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綜上所述,檢驗人員需要嚴格控制血液樣品的稀釋比例、放置時間和溫度,嚴格控制各個環節,以提高細胞檢驗質量,保證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醫學檢驗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和效果論文
摘要:LIS系統其實就是實驗室信息系統的簡稱,是將醫院傳統的收費管理模式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體現,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結合了檢驗、電子通訊、計算機等多個學科,能夠更高質量的完成檢驗醫學工作。本文就是針對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和效果進行的分析,希望能夠更好的開展檢驗醫學實習教學工作。
關鍵詞:LIS系統;檢驗醫學;實習教學
一、引言
LIS系統就是信息化時代下檢驗醫學結合計算機技術的產物,具有諸多應用優勢,包括速度快、可靠性高、適應性強等等,是整個醫院信息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LIS系統不僅在醫院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醫院進行質量控制、檢驗流程控制及臨床診斷決策提供幫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逐漸在其他科室的實習教學中得以普及應用,為醫學教育工作提供了高質量、高效率的平臺,也給檢驗醫學實習教學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二、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可以概述為以下五個方面:首先,應用LIS系統后,檢驗醫學的工作效率能夠大幅度提升,檢驗報告的出具時間成幾何式縮減,同時應用LIS系統后,檢驗設備能夠實時的將檢驗結果在電腦信息網絡中呈現出來,檢驗科室的檢驗效率更高,有效解決了人力手工檢驗的高勞動強度問題,醫生查閱檢驗結果的速度更快,甚至在未來,也能夠實現患者通過網絡查詢檢驗結果的功能。其次,能夠有效的減少檢驗誤差率,輸出更加統一的LIS檢驗報告,系統程序對檢驗結果進行核查,提示檢驗錯誤,發現檢驗結果中存在不良情況時及時報警提醒,進而避免檢驗錯誤的情況發生。第三,能夠將檢驗結果在中文報告單中直接打印,省略了檢驗結果在報告單上粘貼的步驟,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同時解決了報告單丟失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第四,LIS系統能夠實現更加嚴謹的檢驗計費管理,有效的解決了存在于管理中的漏洞,將所有的檢驗項目進行記錄,包括明確檢驗者與審核者,做到有據可依,同時清晰規定檢驗系主任及一般工作者的管理權限,真正做到事前限制、事后復查。最后,檢驗結果能夠得到更長時間的保存,生成了更加快捷的查詢方式,更有利于進行科研統計及研究,將檢驗數據和結果在歷史數據庫中進行永久的保存,方便醫護人員直接查詢同一位患者的所有檢驗信息,為后期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便捷條件。
三、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和效果
(一)提升實習學員將檢驗結果轉變為診斷信息的能力
檢驗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需要應用到生物醫學基礎與計算機等多種技術,對臨床醫學上研究有關疾病的病因及病理變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能夠為臨床的疾病診斷、治療與預后提供準確且全面的數據。也就是說,LIS系統能夠為臨床醫生提供可靠的個體疾病狀況數據,同時將獲取到的數據轉變為可以利用的臨床診斷依據。在方便醫務工作者的同時也對檢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盡可能的開展滿足臨床醫學需求的檢驗工作,為臨床診斷提供準確且可靠的檢驗結果,同時也必須要具備轉化檢驗信息的能力,進而為臨床醫學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撐。應用LIS系統能夠為培養檢驗工作者的能力提供良好的平臺,LIS系統能夠對提供的綜合數據進行橫向分析與縱向比較,對歷史庫中存有的檢驗結果進行回顧,同時分析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趨勢,同時LIS系統實現了HIS系統的無縫對接,更有利于快速查詢病人的基本信息。檢驗醫院實習學員通過LIS系統能夠掌握病人的基本疾病信息,對分析所得的信息加以加工,合理的評價檢驗結果,最終將檢驗結果轉化為可以直接利用的臨床信息,達到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幫助實習學員進行檢驗質量教育
檢驗科的主要任務就是向臨床提供大量的數據,因此提供數據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效果,LIS系統下學員能夠更加輕松的開展質量意識教育與學習,首先在進行學習前,實習學員必須要明白LIS的應用方法,也要明確,隨著LIS系統的深入應用,傳統的檢驗模式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尤其是標本的接受模式發生了變化,實驗室在收到檢驗標本后,只需要對標本上的條形碼進行讀取即可以得到患者的基本資料與檢測項目,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對照患者及檢驗項目,網絡系統的應用雖然簡化了大量的工作程序,但是也有可能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學員必須認識到,前期的匹配錯誤將會導致后期的所有工作都是無用的。雖然應用條形碼技術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錯誤的發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會發生錯誤,因此在使用條形碼技術進行檢驗工作時,核對制度至關重要。其次,在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時要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培養,讓學員能夠借助LIS系統進一步了解檢驗質量控制工作。LIS系統中的測定功能能夠對檢驗工作進行實時的監控,同時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并預警,統計質量控制的數據,甚至可以直接生成質量控制圖表,對檢驗信息進行了集中的管理,方便醫護人員查找問題并分析發生原因,真正實現了全過程的質量控制。由于LIS系統在應用過程中是將數據傳送至服務器中,因此實驗室檢驗工作者不再需要將檢驗結果用紙質報告單進行打印,而是在工作站系統上審核完檢驗報告后進行電子簽名,醫生只需要登錄自己的操作端就可以及時的查詢到患者的檢驗結果。但是在進行檢驗結果的審核時一定要重視與患者的診斷數據進行聯系,分析系統提示的生命危急值,找到最為合適的處理方法。如果發現患者的檢驗結果出現了問題,則需要在第一時間動態跟蹤檢測全過程,分析所有數據產生的環節,減少出現誤差的可能性,提升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由此可見,LIS系統中的質量管理功能能夠從根本上幫助學員更加深入的理解檢驗工作的全質量控制。
(二)幫助學員提升溝通能力
應用LIS系統在檢驗醫學科上的意義重大,能夠在檢驗實驗數據處理、傳輸、診斷與共享等領域發揮作用。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LIS系統的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作用并協助臨床科室與檢驗科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才是研究的重點。作為自學實習生,一個良好的溝通能力才是未來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更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主要能力。LIS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給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渠道,醫務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LIS系統的信息傳輸功能在互聯網上進行新項目的推廣與傳播,同時,因為LIS系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醫學教學的改革,其中的實時交流平臺為學生之間的探討提供了條件,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實時交流,可以讓學生自主式學習,自主發現與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檢驗醫學實習學員還可以利用LIS系統中的計算機網絡平臺,實現檢驗實驗室與其他實驗室、臨床科學,甚至是國際間的實驗室展開信息交流與互換,真正做到資源共享,為醫學行業間的交流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四)對實習學員科學研究能力的提升
隨著我國居民對醫療水平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國醫學水平的發展與進步速度越開越快,醫學人才隊伍更加完善的同時又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與設備,因此,檢驗醫學領域得到了較為迅猛的發展,但是因為檢驗學科并不同于臨床診斷科室,受到人們重視的程度有限,在科研水平上要落后于其他學科,歷史遺留原因和科室的科研沉淀問題也有著一定的聯系。在實習醫生學員進入臨床科室開展實習工作之前,必須要培養其科研的素養,這將會直接影響到醫生的未來發展。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就是為實習學員提供了一個提升科研能力的平臺,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系統中的學術統計模塊功能,為學員提供基于常見的檢驗業務搜集到的患者信息與真實的檢驗數據,進而幫助學員開展各項與檢驗項目有關的數據統計與分析,例如可以對免疫項目中的陽性率進行分析,為學員提供高效的統計功能,可以通過設定搜索條件與分析條件的方式,將統計結果快速導出,便于學員使用更加專業的統計技術進行數據分析,進而給學員提供更為精準的文章撰寫素材,極大程度的縮短了學生浪費在數據統計上的時間。除此之外,LIS系統的應用更有利于學員掌握患者的病情,利用LIS系統,可以對患者在本院就診的所有以往資料及檢驗結果進行查詢,便于學員對患者的檢驗結果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對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動態分析,相互結合實驗數據和臨床診斷的資料,對患者疾病的變化規律進行觀察,這也更有利于學員展開良好的科研工作。
(五)對實習學員實驗室管理能力的培育
實驗室管理能力雖然并不是檢驗科實習學員的主要學習項目,但是卻不能忽略他在實習階段的重要意義。在實習階段就培養學員的實驗室管理能力有利于其參加今后的相關科室管理工作,這種正面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作為醫院的重要職能科室之一,檢驗科的管理工作包含范圍較廣,包括標本管理、醫護人員管理、檢驗質量管理以及檢驗試劑管理等等。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檢驗科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同時也對醫院更加系統化的開展管理工作提供了幫助。檢驗科學員在開展實習活動時,首先需要對LIS系統內的各個模塊進行基礎的了解,一般情況下,LIS系統中包含的主要模塊有七個,分別是質量管理基礎模塊、試劑管理模塊、人員管理模塊、標本管理模塊、財務管理模塊、資產管理模塊及歷史信息管理模塊等等,要了解系統的實際功能并有能力在科室的工作中進行應用。例如利用LIS系統標本管理模塊之前,臨床診斷的醫生需要手工書寫申請單,不僅如此,還需要手工書寫標本的具體采集方式、時間、抗凝劑的選擇、費用等等信息,醫生也很難確定采取好的標本處于何種檢驗狀態,患者的信息也無法匹配,應用LIS系統后,所有的檢測項目及相關信息都會在計算機內錄入,紙質的檢驗申請單將由計算機條形碼代替,條形碼信息上包含著患者的主要資料及檢測相關內容,解決了檢驗過程的復雜性,同時也減少了亂收費的現象發生。通過系統網絡能夠實時的檢測每一個環節的標本檢驗狀態,這是實現檢驗工作全面質量管理的主要環節。
案例式立體教學麻醉教學學習水平麻醉學是臨床醫學上重要的組成學科,是麻醉專業學生主干學科,與臨床醫學專業的相關的課程不同,麻醉學涉及的領域較廣泛,其理論復雜,學科發展水平較快,此外,麻醉專業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涉及縱多臨床專業知識,且不好把握。現行的麻醉學教學方法主要為填鴨式教學,該種教學方法主要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及僵硬化的教授模式,師生之間互動甚少,教師對學生的需求不了解,從而忽略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訓。為了能提高麻醉學教學效果,改變枯燥乏味的教學弊端,克服內容抽象的教學缺點。本院系將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對麻醉學專業學生應用案例式立體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進病例討論,加強學生對學科理論知識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將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使得學生學習成績得以提高,現對教學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麻醉專業2009級(1)班的50名學生為教學實驗組,其中男生25名,女性25名,年齡為19~22歲,平均年齡為(20.5±1.4)歲,對其應用式立體教學法,另選取同一專業2009級(2)班的50名學生為對照組,對其實施傳統性教學,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齡為20~22歲,平均年齡為(20.9±2.2)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傳統教學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式教學方法,教員按病種對學員進行講課,理論課程結束后,讓學員在醫院相關科室臨床上進行實習,實習結束后讓學員完成實習報告,并完成畢業論文,并做相應的臨床技能考核。
1.2.2 案例式立體教學
由教師選取臨床上常見病例并對病例進行分析,將病例編寫成教案,并將案例診斷及處理的相關知識點編寫進教案中,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啟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性分析及思考,具體實施過程如下:(1)收集資料:收集案例資料時需判斷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并對資料的附屬性質進行辨別,確定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案,并從不同角度對案例病情變化原因進行分析,并最終確定應采取的措施。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設計課堂問卷,并合理設置相關障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回答,并營造活躍的課題氣氛,以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2)豐富教學內容:教師應以麻醉專業為教學背景,提出模塊式教學方案的內涵及理念,并對每個模塊進行分解,研究每個模塊知識,并對其進行分析,并對學生選取典型的模塊案例進行教學,充分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及知識水平。由于臨床情況千變萬化,因此教師在選擇典型案例時需有效反映臨床實際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3)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實施案例式教學方法時應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將案例轉化為動畫或聲頻,使得案例教學更加立體及動感,從而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引導學生形成嚴謹、慎重的臨床邏輯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1.3統計學分析
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均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操作技能、案例診斷技能、學術論文撰寫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麻醉學屬于實踐性與理論性很強的學科,但目前在縱多醫學院中提供給學生學習及實習的病例很少,從而影響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注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忽視了技能實踐,使得學生實踐與理論課程脫節,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及學習熱情,更使得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案例式教學方法強度學生積極參與及主動學習,從而使得被動的教學方法變得主動。教師通過案例對學生學習知識進行講解,使得學生能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及掌握相關知識,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可從感性認知上升至理性認知。本研究中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操作技能、案例診斷技能、學術論文撰寫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從而表明對麻醉專業學生應用案例式教學方案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及實操水平,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稚娜,殷曉春,劉桂香.案例式教學在組織學教學中的實踐[J].解剖學雜志,2009,3(5):874.
[2]鳳民,李玉軍,付英梅.以案例導人為基礎的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9(7):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