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5 01:32: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研究工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于寫好請示的技巧
1.請示的格式
(1)標題:發文機關+事由+文種,如《**部關于申請資金的請示》;事由+文種,如《關于清理整頓社會集團的請示》;
(2)正文:第一部分,寫明請示的原因、背景、依據和理由。這是行文的重點,請示的問題和事項能否得到上級的批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請示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具有說服力。因此,該部分的寫作應盡量突出請示事項和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寫明請示的內容,即請示的事項和問題。這部分的寫作必須具體、清楚、一目了然。最后,以“以上請示當否,請批示”,“妥否,請批復”為結語。一般來說,求閱性的請示用“請批示”,求準性的請示則用“請批復”或“請批準”。根據需要,以上第一和第二部分的順序也可調換,即先寫清請示的事項,再表明請示的原因和依據。
(3)如有文件、圖表類附件,應在正文后隔一行,按照所附文件的順序寫明文件的名稱。
(4)落款:在正文之后的右下角寫明請示單位的機關名稱,如果在標題中已經標明機關名稱的,此處可以省去。
(5)日期:即在落款的下面寫明制發此通知的年、月、日。
(6)請示不同于其他文種的格式在于,在落款和日期后,應用括號注明請示單位的聯系人和聯系方式。
2.請示的技巧
1、詳細、準確地寫明請示事由。不僅應在標題上寫清,還要在在正文里寫明請示什么問題,為什么要向上級請求。請示事項要專題專文,以便上級及時答復。
2、明確提出本單位對解決這一問題的意見,供上級參考。意見要寫得有理有據,必要時可引證有關的現行政策、規定條文。如本單位意見分岐,要分別陳述不同意見的內容,并加以分析比較,還可提出傾向性的意見,供上級權衡、批復。
3、具體提出對上級的要求。包括希望按某個最佳方案批示;由于時間限制,或事態嚴重,希望上級盡快答復,甚至務請在什么時限內答復;提請上級批復時需要注意或強調的問題,否則可能引起什么不良后果;在上級正式批復前,建議上級同意暫先按什么原則進行工作;等等。向上級提出上述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得到上級及時、準確的批復,但行文中切勿使用要挾的語言。
優秀請示范文一
×××化工廠關于貫徹按勞分配政策兩個具體問題的請示
省勞動廳: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之一。幾年來,我廠由于認真貫徹了按勞分配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職工的社會主義勞動積極性,使得生產率成倍地增長,乃至幾倍的增長。
為全面貫徹按勞分配原則,進一步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現就兩項勞資政策問題請示如下:
一、擬用1990年全廠超額利潤的10%為全廠職工晉升工資。其中,1990年4月30日在冊職工每人晉升一級,凡班(組)長和車間先進生產(工作)者及其以上領導和先進人物再依次晉升一級;全廠技術突擊組成員每人浮動一級工資,組長每人浮動兩級工資。
二、擬用1990年全廠超額利潤的10%一次性為全廠職工每人增發獎金平均100元,具體金額按勞動出勤率和完成定額計算。
以上請示,妥否,請批示。
×××化工廠
一九九年十一月十日
優秀請示范文二
尊敬的校領導:
您們好!
我是初08級(1)班的學生XXX。我在去年的一次體育課上,由于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左腿骨折。經過一年的治療和調養,現已基本痊愈,為了不耽誤下學期的課程學習,特提出申請,請求復學。
去年住院以后,由于不能上課,就向學院提出了休學申請。在家休養這一年中,我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學習。出院不久,我就給自己制定了學習計劃。這一年來,我雖未在校學習,但并未停止學習,還讀了不少提高個人修養方面的書,如中外名著等。因此,我希望領導考慮能否讓我重新跟原班學習,我不知道這種提法是否妥當,但我希望學校請有關老師對我進行考試后再做決定。請領導考慮我的申請。
此致
敬禮!
學生:XXX
XXXX年XX月XX日
優秀請示范文三
省經濟研究中心關于嘉獎劉××的請示
省總工會:
我中心是省政府的事業機構,負責全省的經濟研究工作。由于中心尚無工會組織,故未能及時參加工會的有關活動。近聞總工會正在全省開展評獎活動,故將為我中心劉××同志立功一事請示如下:
劉××,男,52歲,1964年大學畢業,現為副研究員。該同志長期從事農業經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許多卓著成績,多次受到領導的好評,并為農業生產創造了顯著效益。其中《×××××××》和《×××××××》兩篇論文分別榮獲全國農學會一、二等獎,《×××》一書被評為全國科普鼓勵獎,其本人已被編人中青年科學家辭典。
根據×總發【19××】××號文件精神,劉××同志符合立功條件,望予嘉獎。
以上,妥否,請批示。
【關鍵詞】管理會計 研究述評 樣本甄別
我國經濟穩步提升,財務管理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財政部于2014年了相關的指導意見,為管理會計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為了更好的迎合財政部的指導意見,提高管理會計水平,摸清管理會計的研究方向,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對其進行總結與回顧尤為重要。鑒于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勢在必行。
一、研究述評樣本的甄別
研究工作的穩步進行,需要在文獻堆積的基礎上,為了能夠有效的比較前人的研究結論,本文在撰寫的過程中,選取了相關文獻,主要以述評文獻為主,在與前人述評文章對比的同時,突出本文的研究重點。樣本甄別過程中,以2010-2013年的文獻為主,甄別出了王化成等(2010)呈現的文獻述評、胡偉等(2013)關于中國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情況,對其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同時選取了毛洪濤等對管理會計的管理述評等文獻。通過這三篇文獻的選取,與本文的撰寫進行全面的比較,從而得出有效結論,為該領域的發展方向的確定提供幫助。
二、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述評
管理會計產生于上世紀30年代,最初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屬于多種學科相互存在的共同體形式。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的發展依靠傳統會計已無法實現變革,故將傳統的會計形式與管理學加以結合,形成管理會計。對于管理會計而言,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研究過程中,由于研究主題過于廣泛,在確定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不僅如此,其研究方法多樣化,選擇合適的方法難度較大。由于管理會計是會計與管理相結合的產物,其應用理論相對廣泛,涉獵的學科相對較多,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應做好充分的甄別工作,對文獻理論進行詳細的述評。
王化成等(2010)一文以會計研究三十年中刊載的財務理論文章作為研究的對象,并對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分析了其發展基礎,介紹了發展歷程,進而在此基礎上,歸納出研究的特點及趨勢,給予未來該領域的研究提出了正確的指引方向。不僅如此,作者還從兩個角度對會計研究情況進行了比較,包括國內期刊引用狀況、高度被引用文獻的有效分布等等。通過對比分析其影響力,對管理會計的發展的貢獻如何,對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有何幫助等。
胡偉等(2013)對中國管理會計理論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對管理會計的實務應用進行的全面的介紹。作者指出,為了能夠提高企業的決策力,從而提升企業工作人員的效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應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進行衡量與水利,進而提出探索理論的研究方法,為相關的理論研究人員搭建有效的成果展示平臺,實現有效的交流與溝通,為進一步推進管理會計發展貢獻力量。
毛洪濤等(2012)具體研究了管理會計的產生及發展,作者基于理論與實務的對比方面進行研究,從而獲得相應的研究結果。作者指出,管理會計理論形成是在上世紀30年代的西方,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其理論進步,創新并逐漸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是在世紀之交的二十年當中,不僅如此,在這二十年中,管理會計的研究層出不窮,呈現出日益繁榮的狀態。在展開研究的過程中,作者基于理論文獻進行闡述,從而對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研究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再以權威機構的調查報告加以概括,最后將其進行對比,得出有效的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不同研究人員研究方式不同,但研究方向卻是一致的,對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就我國研究與國外研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為我國研究較為注重理論研究,而國外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故今后的研究應偏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完善我國的研究工作。
三、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展望
通過對2010-2013年的文獻進行甄別,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文獻,在這些文獻中,對前人的理論進行了一定的闡述與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個人見解,為文獻的研究結果提供了依據。依據上文內容,我國在管理會計研究與國外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為了提高我管理會計的研究水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管理會計理論研究予以提高。在研究的過程中,應避免重復前人的理論,而是提出個人見解,并將理論形式與實踐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完善理論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其次,構建基于我國企業管理實踐的理論形式。管理會計的開展依附于企業活動的開展,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規模呈現出較大的變革,中國管理會計的研究受到了國內外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于我國企業管理實踐形式下,形成一定一定的理論是當前研究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要確保方法具有科學性及多樣性。
綜上所述,在實施研究述評與展望的過程中,研究述評樣本的甄別尤為關鍵,是所有工作開展的基礎,是重要保障。在樣本甄別的基礎上,對研究文獻進行統一的研究,進而展開述評工作,對以往不夠完善的文獻加以豐富,并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完善,以期在該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化成,李志華,黃欣然,等.中國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歷史沿革與未來展望――《會計研究》三十年中刊載的財務理論文獻述評[J].會計研究,2010,(12).
推動地方官員結構合理化
山東大學 魏建、王安
“地方官員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
經濟研究工作論文WP380號
持續的經濟增長背后,需要與之契合并為之提供支持的政治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就需要與之匹配的政治結構的變化。
隨著官員異地交流制度實施力度不斷加大,各級地方政府決策機構中異地交流官員的比例持續上升,地方經濟發展的扭曲現象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首先,這一制度的實施對短期經濟增長存在負效應,減弱了地方政府對于短期經濟增長的追求;其次,官員異地交流制度的實施,增加了教育類公共產品的供給,同時兼顧了短期經濟增長效果。更重要的是,官員異地交流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助于帶動服務業的發展。
官員和企業之間的不同關系,是形成上述結果的重要原因。在官員為晉升而競爭的過程中,本地官員與企業存在長期的合作關系,表現為關系型契約的特征;而官員交流制度的實施使異地交流官員較為超然,其與地方企業間的關系更多地表現為市場型契約。作為中央政府政治意愿的代表,交流的官員有助于推動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加速經濟結構的步伐。
在關系型契約下,本地提拔官員與地方企業間緊密的利益關系,可能會導致地方產業轉型困難,產業格局表現出粘性和封閉的特征,更多地依靠傳統產業升級。
而在市場型契約下,異地交流官員擁有的主動地位,能使其主動選擇符合官員晉升預期的產業,尤其是中央要求發展的產業,產業格局處于相對開放的狀態,能更為容易進行產業轉型。同時,前者能使地方奠定更為堅實的產業基礎,而后者能為地方經濟帶來新活力。
關系型契約與市場型契約各有利弊,實現二者的有機匹配,將有助于推動地方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制度
中國刑法與環境保護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 Michael G. Faure等
“中國刑法有關環境犯罪的規定:
批判性分析”
《環境法評論》2011年第41卷第1期
針對污染環境,盡管中國《刑法》有多個條款規定,但這些條款更著重于對經濟利益的保護,而非對環境本身的保護。并且適用這些條款往往有很高的條件。
對于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這些條款僅能在已經引起嚴重后果的條件下適用,這讓檢察機構承擔了過重的舉證責任,也使得適用這些規定往往不切實際。
某些行政法規中也存在類似規定。盡管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適用這些規定,但行政法規的法定要求低,相應的懲罰措施就更低。
中國應當全面梳理有關環境犯罪的法律,以期為環境保護提供充分的依據。在此過程中,為了避免簡單移植法治發達國家的經驗,應當圍繞中國法律系統特有的制度性以及其執行方面的特點來修訂。
在評價法律實行情況時,也應當考慮通過非法律途徑,促使污染人遵守法律而帶來的正面效果。最后,法律的修訂應當促進法官對法律條款的運用。
觀點
種族融合帶來益處
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 Stephen B. Billings等
“校園種族隔離、教育獲得和犯罪:來自夏洛特—梅克倫伯格縣校車取消后的證據”
NBER工作論文第18487號
1971年,美國最高法院認可了用校車接送強制消除學校種族隔離的合法性,即用校車強行把黑白學生混合,來實現黑白合校的目的。之后幾年,校車制度被證明在實施上困難重重,而且20世紀90年代開始受到合憲性的質疑。
2001年,校車制度被取消,按片入學開始實行。
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的皮特?戴蒙德(Peter Diamond)是世代交疊模型的創立者,1960年畢業于耶魯大學,獲數學學士學位;1963年,年僅23歲的戴蒙德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其教學生涯。
岱爾?冒騰森(Dale Thomas Mortensen)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博士,1965年開始在西北大學任教。其研究領域集中在勞動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在摩擦性失業的搜尋與匹配理論方面做出開創性研究工作,并將此工作擴展到研究勞動力崗位轉換和重新配置、研究與開發以及人際關系的研究方面。
克里斯多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出生于塞浦路斯,擁有塞浦路斯和英國國籍,畢業于Essex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他的主要研究貢獻為失業中的微觀經濟搜尋與匹配理論、匹配功能與結構性增長,現為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他最具影響力的論文“失業理論中工作崗位的創造與毀滅”(與冒騰森合作),1994年發表于《經濟研究評論》 (RES),這篇論文是在兩位合作者自己過去20年中個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
他的著作《均衡失業理論》是有關失業的微觀經濟學文獻中的一本標準參考書。在他與冒騰森進行合作研究并產生了對內生性工作崗位創造與毀滅的分析之后,對此書進行了修訂。
一、搜尋理論及其應用涵義
戴蒙德等學者的研究發現,在許多市場上,賣家和買家并不總是直接接觸,由于相互搜尋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資源,就造成了市場上的矛盾:工作崗位空缺和失業人群總是同時存在。戴蒙德等學者所開發的搜尋理論正是對市場上存在的這種矛盾做出的合理解釋。
搜尋理論認為,人們對信息的搜尋是有成本的。經濟學家阿羅認為,信息是指根據條件概率原則有效地改變概率的任何觀察結果。廣義地講,任何事件或事物都包含或傳遞信息。搜尋,就是決策者將樣本空間中的選擇對象轉變成選擇空間中的選擇對象的活動。
搜尋理論把搜尋分為固定樣本搜尋和連續搜尋。假定消費者知道市場上價格的分布,但不知道每一個銷售者的報價。消費者可預先選定幾個銷售者,尋找其中的最低報價,這種搜尋叫做“固定樣本搜尋”。消費者也可連續不斷地搜尋,直到找到可以接受的價格,這樣的搜尋稱之為“連續搜尋”。
搜尋成本則是指搜尋活動本身所要花費的代價,這種代價有時指搜尋活動所需要的開銷,有時也可以指等待下一次機會所付出的代價。
既然存在搜尋成本,那么,對搜尋者而言,他所面臨的選擇就是:“搜尋”或“停止搜尋”。如果搜尋者決定“停止搜尋”,就意味著他在已有的機會集合中選擇一項行動,搜尋過程結束;如果搜尋者決定“搜尋”,就意味著他將繼續搜尋新的選擇對象。
必須指出,隨著搜尋次數的增加,得自搜尋的邊際收益總是下降的。當搜尋活動使搜尋的預期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搜尋活動才會停止。這里,搜尋額外價格的預期邊際收益是指追加一次搜尋所帶來預期最低價格的減少量乘以購買量。搜尋額外價格的邊際成本由時間、交通費用、信息費用構成。
有人曾分析過,為什么離退休老人往往可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其主要原因在于離退休老人的時間等機會成本通常小于在職人員,其搜尋的邊際成本較低,這樣,離退休老人進行搜尋的比較優勢就大于后者。
假如離退休老人進入市場第一次搜尋時發現價格相差愈大,他采取第二次搜尋的可能性也就愈大。這意味著,從一個給定的搜尋次數中得到的邊際收益越大,價格的差距也就越大。
戴蒙德等三位學者還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一個國家的失業保險福利越是寬松慷慨,就會導致失業率越高,尋找工作的周期越長。
戴蒙德的貢獻主要是分析了“搜尋市場”的基礎,而戴爾和克里斯多弗則延伸了這一理論,使其不僅運用在勞動力市場中。比如在房地產市場,搜尋理論也同樣適用,在售的空置房屋與合適買家之間的關系類似于雇員與雇主之間的相互“搜尋”。
二、搜尋理論的方法與特點
經典的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是在信息完備而無摩擦的市場環境下運行的。然而現實中的勞動力市場是信息不完備并有摩擦的。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完備和摩擦, 是指勞動力供求雙方發生的信息搜集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交易延遲或耽誤。
因此在信息不完備、存在摩擦的市場環境下,勞動力市場理論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尋找滿足勞動力供求雙方個體理性和利益相容的交易模式。自20世紀六七十年展起來的搜尋理論,為加深對信息不完備、有摩擦的勞動力市場的認識和理解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早期的勞動力搜尋理論主要研究在工作崗位供給分布已知的假定下,勞動力供給方――勞動者對工作崗位的搜尋行為,如搜尋密度、在職搜尋等等,它忽視了勞動力需求方――企業的雇傭行為對勞動者的工作崗位搜尋行為的影響。針對這一缺陷,均衡搜尋理論把作為勞動力需求方的企業行為內生化,為分析企業行為對勞動者的工作崗位搜尋行為的影響,進而為深入審視整個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現有的均衡搜尋理論文獻因其側重點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匹配方法”(matching approach),此類方法的目標是在一個理性的、面向未來考慮問題的個體的范式中解釋勞動者流動(worker flows)、工作崗位流動(job flows)和失業水平。
其基本蘊涵是,勞動力供求雙方在匹配過程中存在雙邊摩擦,雙方為克服市場摩擦而進行投資。因此工作崗位創造又取決于失業勞動者和可獲得的空缺工作崗位數量,以及勞動者搜尋密度和企業雇傭密度,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可以用匹配函數表達。此類方法的主要側重點是研究決定均衡失業水平的各種效應,該效應是由市場摩擦促使勞動力供求雙方為完成匹配而付出搜尋、雇傭、培訓和其他與匹配相關成本的投資而產生的。
第二類是“工資公告方法”(wage posting approach),此類方法主要論證的是存在摩擦的市場環境中,工資公告方法可以實現社會最優的匹配,也會在勞動力市場均衡時產生工資分散(wage dispersion)的現象。
此類方法假定工資水平是在一個非合作博弈的環境下由企業設定的,勞動者直接搜尋特定工資水平的企業。在此,市場摩擦是指勞動者為了搜集關于工資出價的信息而花費的時間。此類方法為解釋與勞動者可觀測的技能水平無關的工資差別現象提供了依據。
三、搜尋理論啟示及中國應用
搜尋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上關于工資等信息是不完全的,失業者搜尋和獲得工作必須付出成本。失業者會根據勞動力市場的各種信息,大致估計搜尋工作的成本和收益,以決定出去工作的心理底價或可接受的最低工資水平,即保留工資水平。此外,勞動者的效用是工資收入和享受閑暇的函數。
搜尋工作行為可以帶來未來工資收入,增進勞動者的效用水平,但這實際上也是放棄了閑暇機會,勞動者的效用水平受到部分損害。任何一個理性的勞動者都會以滿足效用最大化為目的,選擇適當的工作搜尋努力程度。
因此,保留工資水平和工作搜尋努力程度是直接決定人們勞動供給行為的兩個關鍵因素:保留工資水平越低,搜尋工作越努力,失業者結束失業狀態的概率較大;反之,失業者就業機會較小。失業保險正是通過改變它們,進而影響人們的失業時間和就業狀態。
以上方法及其理論分析為失業中的工作崗位搜尋及其摩擦的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礎,對于這些方法和理論的應用研究,將有助于中國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逐步建立、服務拓展與分析改進。
目前,中國仍然存在著城鄉分割的二元勞動力市場,一方面城鎮的勞動力市場仍處于初始階段,服務水平落后,形式單一,傳播范圍有限,信息共享程度低;相對而言,高級人才市場較為發達,運行效率較高。
尤其是職業經理人市場或獵頭市場較為發達和成功,因為提供此類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是私人企業甚至是跨國企業,而普通勞動力市場則主要由政府勞動管理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等提供。雖然有些私人企業也提供此類服務,但由于利潤不高,進入門檻低,所以有許多根本不具備基本經營資質條件的小企業也乘虛而入,服務水平和效率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虛擬的農村勞動力市場基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絕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都是經過傳統的鄉村紐帶(親戚、朋友、鄰居、同鄉、同學)等人際溝通和簡單的信息傳播與信任載體而實現的。相互之間的介紹和帶入當然能夠避免盲目遷移和搜尋所產生的風險和成本,然而也會產生其他風險和成本(比如被熟人欺騙,工資甚至人身自由都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然而無論多么先進的搜尋理論都需要一定的應用條件和社會環境基礎,對于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只有當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服務體系得以建立和發展,才有可能激勵他們參與信息與資源的共享。
雖然被譽為經濟學“教父”,桃李滿天下。但馬斯金卻令人難以置信地不曾擁有經濟學學位、更未曾發表過一部經濟學著作。
在所有人都開始學習讓?梯若爾的《博弈論》時,或許應該更加了解馬斯金是如何影響并成就了梯若爾在博弈論研究領域的成就。也正是因為其在此領域的建樹,馬斯金和他的好朋友里奧尼德?赫維茨以及羅杰?邁爾森三人分享了200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無疑,馬斯金的朋友對他走上經濟學的道路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
傳奇“朋友圈”
身為2007年的諾獎經濟學得主,馬斯金的成功并不出人意料。但他自己卻不以為意,盡管他在得知自己獲獎的第一時間感到“十分驚訝”,但后來的日子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他甚至還謙虛地自我評價:“我是一個幸運的人?!?/p>
何為幸運?馬斯金在壯年就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他總是遇到了對的人,做了對的事――看看這些名字吧:
保羅?薩繆爾森、弗蘭科?莫迪利安尼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食堂中侃侃而談時,馬斯金是他們最忠實的粉絲;他還與彼得?戴蒙德稱兄道弟,而兩位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里奧尼德?赫維茨是他的良師益友。
馬斯金本人也是桃李滿天下,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梯若爾在《博弈論》中表達了對馬斯金深深的尊敬。
他在自傳中回憶起了小時候的學習環境。馬斯金出生于1950年的紐約,成長在新澤西州的一座小城。由于當地教育資源有限,他不得不在鄰近城市完成自己的學業。
根據馬斯金的回憶,進入哈佛大學時他主修數學,因為無意旁聽了肯尼斯?阿羅教授的信息經濟學課程,從而了解了里奧尼德?赫維茨有關機制設計的理論,后者的理論在當時剛剛興起。
“對我來說,這一研究揭示出:純粹的數學具有精確性,嚴密性,有時也很迷人,而且能夠說明一些具有實際社會意義的問題――它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綜合?!瘪R斯金就是這樣被帶上了經濟學的道路。
后來馬斯金成為了阿羅的博士生。這一期間,馬斯金學習了很多的經濟學課程,并結識了日后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羅杰?邁爾森。
作為一名老師,馬斯金也總是能與他的學生們成為朋友,他八卦過梯若爾的網球天賦,也“叮囑”過白重恩的兒子要聽老師的話。在其來華參加節目錄制時,白重恩、李稻葵、錢穎一、王一江、許成鋼這幾位經濟學家甚至會同時出席,為馬斯金捧場。
但不要以為生活中好人緣的馬斯金會在治學教學中對學生笑臉相迎。嚴謹、嚴格、嚴厲是學生們對其治學教學風格冠以最多的標簽。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曾回憶,在師從馬斯金時,比如你說你有一個想法,想論證一個經濟學上的道理,但是中間可能有一點漏洞被他看出來了,他就會瞪著眼睛問你為什么,可以長達十分鐘。要不你就回答出答案,要不你就回去,一個星期后再來;又比如對待論文的草稿,他會逐字逐句地來改正,包括標點符號和冠詞。
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同樣覺得“馬斯金不是一般的嚴格”,面對他的提問,就像是守門員面對一名超級射手即將射來的點球。
“我非常嚴格是因為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夠達到最高的標準,能夠在經濟研究領域里取得成功,因此嚴格精準是無可替代的。要實現這些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當學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時候提出來,這是對他們好?!瘪R斯金如此解釋他的從嚴治學。
馬斯金對策
54歲的馬斯金先后就職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在朋友圈不斷拓展的同時,馬斯金的學術成果也愈加豐碩。然而縱觀其治學生涯,在哈佛求學以及任教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無疑是“最好的年代”。
“當時的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很小,因此大多數教員每天都圍在員工俱樂部唯一的大桌子上吃午飯,而這個時間一直是充滿樂趣的。在任何既定的一天,薩繆爾森或是莫迪利安尼可能會對像我這樣著迷的老員工聽眾侃侃而談,當時我結識了彼得?戴蒙,并與其一起工作?!痹谧詡髦校R斯金如此描述他的“黃金年代”。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馬斯金早期的許多研究工作專注于“執行”理論的研究。該理論強調,當一個人能制定程序規則時,能確保社會可以從一系列的選項中做出最好的選擇。自那以后,許多執行理論的著述都受到了馬斯金開創性研究的影響。李稻葵認為,馬斯金在理論上的貢獻絕對是非?;A性的。
馬斯金用一年時間完成了《納什均衡與福利最優化》一文,這篇文章奠定了其獲得諾獎的基礎,但是直到1999年此文才正式發表,并成為機制設計理論的里程碑。在該文中,馬斯金提出并證明了納什均衡實施的充分和必要條件,他在證明充分條件時所構造的對策被稱為“馬斯金對策”,并廣為流傳。正是馬斯金完成《納什均衡與福利最優化》一文的同年,他來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
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第一,現代經濟學提供了從實際出發看問題的視角。這些視角指導我們避開細枝末節,把注意力引向關鍵的、核心的問題。經濟學家看問題的出發點通常基于三項基本假設: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下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用經濟學的視角看問題,消費者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企業家想賺取利潤,都是很自然的。經濟學就是要探討在個人自利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如何在給定的機制下互相作用,達到某種均衡狀態,并且評估在此狀態下是否有可能在沒有參與者受損的前提下讓一部分人有所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此為出發點,經濟學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種間接機制(比如價格、市場供求因素等)對經濟人行為的影響,并以“均衡”、“效率”作為分析的著眼點。以這種視角分析問題不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會得出出人意料,卻合乎情理邏輯的結論。第二,經濟學提供了多個參照系。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這些參照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總有幾個參照系,這樣,分析經濟問題時就有可比性。比如討論資源配置和價格問題時,充分競爭下的一般均衡理論就是一個參照系;討論產權和法的作用時,科斯定理就是一個參照系。參照系的建立對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第三,經濟學采用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象模型和數學模型。比如:供需曲線圖象模型,它以數量和價格分別為橫、縱軸,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和多樣化的分析工具。經濟學家用這一工具來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場資源配置、市場扭曲、市場失靈等問題和政府干預市場的政策效果。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復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
二、數學工具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
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越來越多地使用數學(包括統計學)作為分析工具,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前沿論文都包含數學或計量模型。從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來看,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參照系的建立和分析工具的發展通常都要借助數學。但是,在部分經濟學家的理論研究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基于唯數主義的數學化傾向,這種傾向偏離了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視角,不僅不能為非西方世界的經濟學家所接受,而且在西方經濟學家內部也頗存異議。因此,我們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待數學工具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一)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從理論研究角度,借助數學模型有三個優勢:第一,數學語言可以清楚地描述前提假定,這使得經濟學的推理與分析過程呈現出數理邏輯的嚴謹性。例如,邊際效應價值實際上是在對效用函數進行測定的基礎上,運用一系列聯立方程組推導的結果。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理論,也是運用聯立方程組對生產和交換均達到最優配置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闡述。第二,數學方法使經濟學擁有了一個統一的語話體系,并進而使經濟學的發展具有了一個共同的基礎,讓后人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繼續開拓,也使得在深層次上發現似乎不相關的結構之間的關聯變成可能。西方經濟學就是在這一共同的話語體系下獲得長足的發展。第三,數學表述具有文字性表述所不具備的確定性與精確性。數學推導具有數理上的邏輯性,運用數學模型討論經濟問題,學術爭議便可以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或不同意對方前提假設;或找出對方論證錯誤;或是發現修改原模型假設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經濟學理解上的歧義,避免基于不同理解而發生的毫無意義的爭論,因此,從整體上有利與提高經濟學家工作的效率。從實證研究角度看,使用數學和統計方法的優勢也比較明顯:其一是以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為基礎可以發展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計量經濟模型;其二是證據的數量化使得實證研究具有系統性;其三是使用精致復雜的統計方法可以讓研究者從已有的數據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進行經濟學研究可以把實證分析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并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說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以減少經驗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并分別確定它在經濟意義下的顯著程度。(二)經濟學數學化的誤區在肯定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更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學不是數學。首先,經濟學并不是一些數學模型和概念的簡單匯集,經濟學家的工作也不是開拓數學理論前沿,而是運用這些理論所代表的分析框架來解釋和理解經濟行為和現象。經濟學發展的關鍵絕不在于其對數學的運用是否精通,而是取決于經濟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深度。比如經濟學家應用統計回歸方法,不僅關心變量的估計值和變量間的相關性,更關心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模型假定對預測的影響以及計量結果背后的經濟含義,這是計量經濟學不同于數學或統計學的最重要方面。其次,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必須從經濟學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數學和計量方法只是體現和執行經濟想法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目前,英美許多經濟學雜志取舍稿件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是否建立了數學模型,是否采用計量分析,如果論文不是有意的使用一組代數符號的話,那么,該論文便會自動被視為毫無價值而遭拒絕。這種作法排除了其他解決問題的思路,使運用其他研究方法解決經濟問題的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種過分數學化的趨勢,標志著經濟學在逐漸失去其作為社會科學應有的特征(如對現存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批判性,對人和人之間生產關系的揭示,對社會經濟制度的揭示,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直覺性感悟等),標志著經濟學在唯科學主義道路上走過了頭,以至于逐漸喪失了對活生生的人的關注與分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標志著經濟學分析工具的貧乏與單一。因此,我們不能以數學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一名經濟學家的水平,我們也不能以運用數學的多少和它的難易程度來作為評判經濟學論文質量的標準。同時,經濟學中的過度數學化傾向還表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把數學當作經濟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顧條件地加以運用。這種運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運用,導致了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經濟學研究人類的生產、消費和分配的社會經濟活動,而人類活動受道德、歷史和社會的諸多因素影響,許多環節之間都有或明或暗的聯系,這使得經濟活動變得相當復雜,如果用數學變量來表示,那么必將形成一個極端龐大而又難以處理的數理模型,這就給使用帶來了困難。而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些情況下人的決策與模型中的嚴峻假定有系統性偏差,修改某些有關數理模型條件下市場中人的經濟行為,將得出很多與已有的理論不同的結論。要想使嚴峻假定下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就必須要
不斷的放松假定,加進新的變量,這樣做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直到超出數學能力所限,使得數學方法的運用陷入死循環。必須承認,經濟運行中存在著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如果一味地追求對經濟現象的數量分析而忽視數學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將必然會陷入“數字游戲”的怪圈。事實證明,單純使用數學工具解決經濟問題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運用經濟學分析工具的幾點建議
應該說,在經濟學中系統地運用數學方法是不應受到過多指責的,但是,任何方法的運用都需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過度化只能造成相反的效果。第一,經濟學是一門以現實中的經濟行為和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對理論的現實性非常關注。一方面,所有的經濟學理論最終都要接受現實的檢驗;另一方面,新理論的創立和舊理論的發展也要受現實的啟發。包括數學在內的任何分析工具都不能脫離這一范疇而孤立存在。經濟學過度數學化使經濟學家在研究問題時不自覺地接受了數學家的價值取向,把經濟學變為基于一系列超現實抽象假定的科學,實際上忽視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特征。因此,解決經濟問題必須考慮到經濟學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困難,是可控實驗的不可行性和用經驗數據直接檢驗結論的有限性,必須摒棄以主觀局限的數學推導進行客觀經濟規律探索的方法論。第二,經濟理論是描述一個理性的人如何在給定的條件下做出選擇,以達到其目標最大化的過程,而選擇結果便是理論所要解釋的現象。因此,一個經濟理論能否解釋現實的關鍵就在于模型中限制當事人選擇的給定假設條件是否合適。所謂合適,是指模型中的限制條件要盡可能地具有“普適性”(Robustness),也就是要具有一般性。例如,要素稟賦決定了一個經濟中的各種要素的相對價格,是社會中任何經濟決策都必須考慮到的條件,因此,要素稟賦是一個非?!耙话恪钡臈l件,以發展目標和要素稟賦的矛盾來解釋計劃體制的產生,也就有了較強的“普適性”。運用要素稟賦理論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采用了類似的計劃體制以及為什么我國的社會性質未變,而改革后卻從計劃體制轉型到市場體制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將經濟理論的探討建立在經濟運行各個環節之間普遍聯系的基礎上。第三,從經濟學引入數學以后100多年的歷史來看,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數學的確顯示出諸多值得充分肯定的優越性,我們應該不斷加強經濟學數學分析方法自身的完善,拓展其應用領域,進一步發揮其在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作用。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數學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學習和應用最新的數學分析方法,如博奕論方法、對策論方法、模糊數學方法、非線性系統方法等,使數量分析由單變量向多變量發展,由單目標向多目標發展,并且大力拓展計算機等相關技術領域,提高數學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第四,經濟現象本質上一種社會現象,其發展受到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制約,這要求我們進行經濟研究的時候必然要經過一個定性到定量的分析過程。如果舍棄那些不可定量卻對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生硬地把經濟現象抽象到數學模型當中,就會歪曲經濟事物的本來面目,影響結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加強數學工具運用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局限于數學的分析方法,更不能局限于形式上的數學化,簡單否定和排斥定性分析的作用。行為經濟學之所以逐漸被主流經濟學接受,正是因為它合理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且將通常的理性假設的情況包涵在其中,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嚴峻假設下的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程祖瑞.數學化,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經濟經緯,2001(6).
[2]趙凌云.經濟學數學化的是與非[J].經濟學家,1999(1).
[3]曾康霖.略論經濟學研究的幾次革命[J].經濟學家,2001(5).
關鍵詞:城市化 氣候效應 影響
城市化對氣候影響,氣候變化對社會、環境經濟的影響是極其復雜的。IPCC在1995年的氣候變化第二次評估中指出:在今后幾十年中,明確地檢測出在大部分生態和社會系統中氣候引起的變化會是極為困難的。這是因為這些系統是極其復雜的,而且它們之間有許多非線性反饋及其對眾多同時繼續發生變化的氣候和非氣候因子的敏感性。目前此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1.城市化氣候效應研究
城市氣候的研究是伴隨著世界城市化進程而出現和發展的。而真正系統地研究城市氣候,是自19世紀初期英國的Luke Howard(1772-1864)的《倫敦氣候》一書開始。繼Howard之后,法人E.Renon(1815-1902)對法國巴黎城市氣候作了有價值的研究。
在19世紀,城市氣候研究多以氣溫為主,只有少數文獻涉及霧和降水。到了20世紀,城市氣候研究的要素越來越多。Schmidt(1919)對城市內部不同景觀地區的小氣候進行研究,于1927年首創利用汽車裝備氣象觀測儀器做流動觀測。與此同時,Schmass(1927)研究慕尼黑城市對降水的影響,認識到城市下風方向降水有增多的現象。KratZer(1937)總結了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城市氣候研究工作,著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描述城市氣候的特征和現象為主的通論性的城市氣候著作《城市氣候》,此書在世界城市氣候研究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城市氣候研究的廣度、深度和方法都有顯著的發展。到60年代末,其進展速度更快,陸續發表了不少關于城市氣候研究的論著。1968年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氣候學委員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性的城市氣候會議“城市氣候和建筑氣候學討論會”。此次會議之后,“METROMEX”(1970)開始制定和實施,它標志著城市氣候研究的新發展。
進入80年代之后,城市氣候的研究更有了顯著的進展。Landsberg在1981年發表的《城市氣候》一書,這是繼KratZer(1956)之后,對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城市氣候研究工作的總結,系統地分析了城市和郊區氣候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周淑貞、張超(1985)的《城市氣候學導論》是我國第一部城市氣候專著。這兩部專著的問世對推動世界和我國城市氣候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我國城市氣候的研究起步較晚,1980年夏中國氣象學會氣候學術會議在廬山召開。1982年9月中國地理學會在福建廈門召開了第一次中國城市氣候學術會議,會后出版了論文集《城市氣候與城市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城市氣候論文集。我國國家教委科技司為了促進我國高等院校城市氣候研究工作的開展和協作,于1985年12月在上海舉行了城市氣候學術研討會,并成立了“全國高校城市氣候研究中心”。此后,該中心分別于1987年4月和1990年6月在上海和廣州舉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城市氣候學術研討會。
我國城市氣候研究主要在城市環境特征及其應用、城市的大氣質量和污染、城市氣候與城市規劃等方面,但分析較多的是城市熱島和逆溫等問題。張一平,何云玲(2002)探討了昆明城市熱島效應呈立體空間分布特征。何萍,李宏波(2003)找出了我國不同城市熱島強度分布特征,發現城市熱島強度的變化規律。鄭祚芳等(2007)研究了近30年來城市化進程對北京區域氣溫的影響,認為城市化帶來的熱島效應是導致局地增暖的主要因子。任春艷等(2006)研究了西北地區城市化對城市氣候環境的影響,證明西北地區城市發展對氣候的影響不完全符合庫次涅茨曲線特征。以上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討城市化對區域氣候的影響機制。
隨著現代技術的突飛猛進,也相應出現了一些先進的有關氣候的觀測儀器,這更加利于氣象學專家及學者開展城市氣候研究。在此期間,城市氣候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通過研究也取得一些結論:城市熱島、逆溫、風和降水對大氣污染有明顯的影響,而大氣污染對太陽輻射、透明度也有明顯影響(李星敏,白愛娟,2009;白美蘭,2006;趙晶等,2001)。除了研究上述這些城市對城市氣候產生的影響外,隨著人們對城市氣候的認識逐步深入,研究的焦點逐漸轉移到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
2.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
劉惠民和鄧慧平(1999)認為目前針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基本研究方法有:(1)未來氣候情景。主要有四類:一是假設的情景;二是用古氣候、歷史氣候和現代氣候資料推測的氣候情景;三是根據大氣環流模式(GCMs)CO2倍增數值試驗結果產生的氣候情景;四是綜合氣候資料時間序列分析法推測的未來氣溫、降水變化和GCMs預測的溫室效應引起的氣候變化生成的氣候情景。(2)專業-氣候模式,是指在影響研究中,被氣候變化影響的對象,可分為經驗統計模式、動力模式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統計-動力模式。
受人為活動干擾較弱的自然生態系統,其地理分布、物種的物候學特性以及滅絕等變化主要受氣候因素的影響。因此,可將其作為指示性指標,評估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IPCC WGII,2001a)。近年來,國際上已經開發了多種方法鑒別氣候變化對非生物和生物系統的影響,如利用青蛙、蝴蝶等作為檢測指示性物種識別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推測氣候變化對自然系統的影響。
丁一匯(2009)認為對于農業、水資源等社會經濟系統,由于受氣候變化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難以分離氣候變化對這些系統的單獨影響。在農業影響評估上,20世紀90年代應用GCM預估氣象要素月均值,作為作物模型的輸入進行站點上的影響評估。21世紀初,利用PRECIS進行降尺度分析,構建高分辨率的氣候變化情景,與空間CERES作物模型嵌套(熊偉,2004)。對于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的主要方法有:(1)實驗室模擬和野外觀測實驗法;(2)歷史相似或類比法;(3)數值模擬和預測的方法。對于水資源的影響評估主要集中在敏感性分析上(揚華庭和王芳,1996)。
社會經濟影響評價模型包括:經濟損失值、生計損失值和經濟風險值3部分。評價方法采用IPCC的通用方法。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在建立自然災害變異指標(如震級、干早指數、風浪等級等)、自然災害損失評價指標(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自然災害分級標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馬宗晉,1988;高慶華,1991;王雪臣,王守榮,2004)。
目前評估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和適應性的方法大多通過構建未來社會經濟變化的情景,利用氣候模式對未來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進行情景預估。但情景分析不同于預測,并不力圖描繪被研究對象未來最可能發生的情況。 2000年出版的IPCC《排放情景特別報告〉提出了4種全球未來可能的社會經濟發展框架,通過對相關假設和特征的量化,衍生出多種溫室氣體排放情景,是評估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影響的基礎。在SRES所構建的社會經濟情景中,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人口、經濟增長、技術變化、能源、土地利用、社會公平性、環境保護和全球一體化。
中國進行氣候變化情景構建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1)增量情景。(2)CO2倍增情景。(3)漸進遞增情景。
中國為應用區域氣候模式(RCM)發展氣候情景作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并應用于氣候變化的影響評估中。國家“九五”科技利用RegCM2(高學杰等,2003)模擬了CO2倍增情境下中國的區域氣候情景;2002年,中國科學家引進英國Hadley氣候中心的RCM-PRECIS,將HadAM3H的預測結果降尺度分析到50km的水平格點上,構建了中國的區域SRES氣候情景,并已應用于農業、水資源、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研究中(許吟隆等,2003;2006)。
目前進行氣候變化影響研究工作只能根據各種方法,研究制定未來氣候構想或稱未來氣候情景(Scenario)(Gleick PH.),近年來有些影響研究已采用相互作用方法和集成方法(Norman JR,Pierre RC,Kenneth DF,et al.,1993;Dowlatabadi H,Morgan MG,1993)。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生產的全球重構與轉移以及交通網絡基礎設施完善,現有城市群將加快發展,城市下墊面性質改變以及熱釋放、大氣污染、水污染而導致城市區域淡水短缺、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日趨顯現,城市熱島效應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這些問題可能強化甚至惡化,沿海城市群未來面臨的環境和災害問題可能更趨于復雜(董鎖成,2010)。李剛(2010)通過研究發現皖江城市群的生態占用是生態供給的近4倍,可持續發展能力欠缺。鄭斌(2008)認為城市群的環境問題的成因首先是地理氣候的因素造成污染物的轉移,其次城市群對于資源利用的同質性造成環境污染的疊加效應。
3.解決途徑研究
為解決上述城市化發展帶來的氣候負面影響,須提倡低碳經濟,而碳交易市場是整個低碳經濟的基礎和關鍵。鐘勁松(2010)認為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承認碳排放的所有權,合同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目標。
有關排污權交易的理論研究方面,國外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排污權交易內容的界定。Stavins (1994) 認為,一個完整的排污權交易制度應包括以下八項要素:總量控制目標;排污許可;分配機制;市場定義;市場運作;監督與實施;分配與政治性問題;與現行法律及制度的整合。
3.2排污權拍賣的問題。Hahn (1984) 指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排污權的初始分配會影響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效率。因此,選擇合適的排污權初始分配方案是至關重要的。1990 年美國國會在關于《清潔大氣法修改方案》的辯論中,提出了三種初始分配方案:公開拍賣、固定價格出售和免費分配。
3.3排污權交易中的市場勢力問題。Burniaux (1999) 認為,在排污權交易市場,通常存在兩種類型的市場勢力:一是成本最小化操作,也稱為利潤最大化操作;二是排他性操作。Hahn (1984) 研究了排污權交易市場上,當一個企業具有市場勢力,其他企業都是競爭性企業(價格接受者) 的情況下,市場均衡是如何變化的。Tietenberg(1991) 認為,市場勢力使得新排污企業偏重污染的治理; Godby(2000) 則從實驗經濟學的角度,檢驗了上面兩種類型的市場勢力的存在性。(4)排污權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問題,Stavins (1995) 認為,交易成本在市場中無所不在,因而排污權的初始分配是決定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Cason (2003) 用實驗方法驗證了Stavins 的觀點。
3.4排污權交易中的企業監督問題,Malik (1990) 認為,企業的違規行為降低了排污權交易市場的效率。因此,在設計排污權的交易機制時,必須考慮企業的違規行為。Stranlund(1999) 研究了排污權交易體系的外部監督和實施問題,并研究了管制者應如何分配資源來監督和處罰違規企業。
中國關于排放權交易的研究和實踐相對較少。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主要在境外展開,絕大部分是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形式進行的(鐘勁松,2010)。目前,國內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場所和碳交易平臺剛剛起步,既沒有碳證券、碳基金、碳期貨、碳掉期交易等類型的碳金融衍生產品,也沒有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郭清馬,2010)。
有關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建立順序方面,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市場呈現出政府熱心推動,產權交易機構熱心籌建,企業冷眼觀望的“兩熱一冷”現象(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2010)。但尹敬東(2010)認為全國各地能源消費和能源效率差異較大,再加上行業的條條分割, 缺少一個嚴格的基于全國統一的碳排放配額制度,沒有配額的限制,沒有排放的基準,企業沒有購買碳排放的積極性,市場主體缺位,使得各地能源的生產和使用之間不相匹配。
我國國內區域間碳交易市場研究和實踐也比較少。截止2009年底,全國已有八個省、市先后建立了排污權交易市場。目前對于碳交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內的交易機制建設上,如陳萬靈(2010)分析了廣東構建碳交易市場的定位與對策,揭建成(2010)提出了完善浙江省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對策建議。鮮開林(2010)論證了遼寧沿海經濟帶排污權交易的內涵界定。蔣運多等(2010)構建了城市群資源、環境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李清雅等(2010)認為未來的排污權交易應采用以流域管理為基礎,考慮污染物影響范圍創建排污權交易新市場。黃德春等(2010)從經濟基礎、環保水平及法律保障三個角度分析了長三角地區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可行性。D.Y.C. Leung等(2008)認為區域間的排放交易的依賴于交易的公平、透明、成本控制、政策配套、市場特征、交易主體的利益訴求等多個因素。楊志等(2010)和Oberndorfer(2007)認為“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EU ETS)可以作為中國設計區域以及全國的“碳交易”市場很好的借鑒。而陳波等(2010)認為美國碳交易市場的多樣性發展方式尤其值得中國借鑒。
4.目前研究簡評
目前的研究大都基于總體或區域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而針對城市化這一特定要素變化所引致的氣候效應影響的科學研究工作開展得非常不足。目前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方法和結果主要還是一般性的討論,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首先,由于影響機制的不同,目前主要沿用經濟學領域的城市化概念及其指標來研究氣候層面的影響顯然不合理。其次,城市化氣候效應的識別和量化評估方法的缺乏,不同尺度上模型驗證的不充分、未來氣候情景預估和社會經濟情景構建的不完善。絕大部分氣候變化影響、適應性和脆弱性評估模型是以定量的氣候和非氣候情景(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情景)作為輸入參數,因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最主要的不確定性來源之一就是各種情景假設的不確定性。城市化氣候效應致使區域氣候變化更加復雜,氣候情景更具不確定性,主要是因為氣候模式的不完善和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情景的不確定。后者主要來源于不能準確地描述未來幾十、上百年城市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土地利用變化和技術進步等非氣候情景。同樣,理論界在社會經濟研究中仍然沒有將城市化氣候效應納入變量范疇。
而對于排污權相關理論的研究,通過市場機制解決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但如何建立起適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交易市場和交易制度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我國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區域內的碳排放交易研究,即通過采取相關措施,在城市群內通過建立起排污權交易體系,可以起到有效控制污染的作用。城市群之間,特別是東部沿海跨越行政區劃的區域間,東西部不同區域間的交易市場應當如何建立,目前處于摸索階段,雖然廣東和香港間進行過類似探索,但經驗對于東西部城市帶之間的跨區域市場是否具有借鑒意義也值得思考。在城市帶發展過程中,受到本地區氣候效應影響的前提條件下,又當如何建立起跨區域的排污權交易市場,排放配額如何在不同區域間分配以及采取何種方式,哪些排放物是可以交易的,多個地方行政力量的作用當如何協調,區域間的排放權交易所如何建立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尚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顯然,城市化氣候效應及其影響的研究尚有諸多需要解決的理論與技術問題,需要跨學科的系統研究。就其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至少須在以下幾方面獲得進展:
4.1城市化氣候效應的認識還存在不確定性。氣候層面的“城市化”概念及其指標如何界定和修正?城市化到底對氣候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區域氣候系統對城市群溫室氣體等強迫的敏感性如何?目前所認識的城市化氣候的“五島效應”在漫長的氣候變化趨勢中到底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城市化氣候效應與一般氣候過程差異及反饋,城市化氣候效應與一般氣候變化分離及其估算。諸如此類基本問題尚存爭議和處理上的難度。
4.2城市化氣候變化影響評價科學方面存在不確定性。需要在推進(1)的基礎上開展區域城市群不同尺度上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性研究。同時,評價方法的單一和評價指標的不完善也是氣候變化影響研究領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不同的行業對氣候變化具有不同的敏感性,需對其域值進行研究和界定并進一步構建城市化氣候效應綜合影響的評估指標體系。
4.3加強東部城市群區域碳循環的研究。進行城市群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情景的分析和預測,研究城市群社會經濟活動及物理和化學過程對區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城市群區域土地利用和城市群生態系統對碳循環的影響。分析東部城市群區域的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傳輸過程、聚集方式、分布特點、發展趨勢及其對區域氣候變化驅動。
4.4從城市功能布局、產業布局和人口布局等角度研究城市化模式對城市化氣候效應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探討城市化戰略;
4.5將城市化氣候效應納入經濟系統,考察涵蓋城市化氣候因素的區域經濟變化規律;
4.6把碳交易和期權契約等政策工具和思想引入城市化氣候效應解決機制中,探討諸如東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區的城市化氣候效應分擔解決機制的可行性和具體路徑。
基金項目:973項目(2010CB428506)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0YJC790241)。
參考文獻:
[1] AgassizL. Tudes SurLes Glaciers[M]. NeuchTe:l PrivatelyPublished,1840.
[2]陳明星,陸大道,查良松.中國城市化對資源與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英文)[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1):17-30.
[3]丁一匯. 中國氣候變化:科學、影響、適應及對策研究[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4]黃德春.長三角跨界水污染排污權交易機制構建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0(5):52-54.
[5]呂麗芬,馬鵬程.蕪湖市城市化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