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實踐
時間:2022-04-16 11:16: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實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機遇;挑戰;科學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3-0-01
1 前言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產生于歷史的需要,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科學性。它是一個開放的科學體系,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當代世界的發展變化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同時,科學社會主義又是在挑戰中不斷地向前發展和不斷地趨于完善的。本文接下來的內容,在文獻查閱的基礎上,深度分析了新時期科學社會主義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今后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思想指導。
2 新時期科學社會主義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1科學社會主義面臨的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機遇
第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性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機遇
二戰之后,鑒于國際間經濟關系的變化、科技生產力的加速發展等等原因,國際資本主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的產生是生產資料私有化與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之間矛盾對抗的必然結果。針對這些變化,資本主義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調整,但是這些調整僅限于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的調整,從根本上來講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于危機的爆發僅僅起到推遲或者是減弱的作用。實際上,資本主義的發展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其先后經歷了石油危機、滯脹危機、結構性危機、東南亞經濟危機以及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這些危機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在金融領域中的集中體現??偟膩碚f,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性和嚴重性日趨明顯,并隨著國際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而呈現出新的趨勢,而如此尖銳的基本矛盾將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機遇。
第二,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性將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建立提供機遇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斷言資本主義終究會被社會主義所代替,在其理論體系中中,包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全面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決定其消亡并終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其一,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為兩種制度之間的過渡創造了條件。生產社會化實際上是對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否定,這也就從根本上要求改變資本主義生長資料私有制的社會關系,而這種要求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變的,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性。其二,資本積累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物質條件。資本主義有著強烈的資本積累沖動,這樣可有效提高其競爭力,獲取更高的超額利潤。但是隨著資本積累集中化程度的提高,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程度也將日趨提高,這就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亡創造了物質基礎,加劇了其消亡的進程。其三,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階級條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程度將不斷提高、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綜上所述,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矛盾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社會兩大階級矛盾斗爭結果的必然走向。
2.2科學社會主義面臨的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挑戰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為兩種制度之間的過渡創造了條件,資本積累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物質條件,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階級條件。由此,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這一過渡過程是一個資本主義內部否定因素不斷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完成,而必須經歷比較長的時期。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長期性所遇到的挑戰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任何社會從產生到廢亡,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內部矛盾內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也不例外。第二,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個從個別國家向更多國家擴展的過程,各國資本主義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整個擴展的過程也求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反復進行和螺旋上升的過程,這就大大延長了過渡期。第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空間還比較大,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還沒有達到完全激化和嚴重制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程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動調節和適用能力還比較強,這也大大延緩了資本主義滅亡的進程。
3 結論
總之,如今世界并存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雖然兩者本質截然不同,但是卻共同存在于這個星球之上,這樣就決定著他們在發展中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他們要不斷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技術,不斷提升生產力。而資本主義國家則要不斷應對社會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挑戰,并學習社會主義國家中關于緩和階級矛盾的理念。從發展歷程來看,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經濟體制保證其經濟健康運行發展,而社會主義國家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探索出符合各國國情發展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尚且需要時間的積累,在今后的發展中難免會走很多的彎路。所以,在兩種制度之間的較量中,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必將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這將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
參考文獻
[1]邵華澤.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J].科學社會主義.2001(03)
[2]倪家泰.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學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J].社會科學.2006(10)
[3]本刊評論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階段[J].世紀行.2010(06)
[關鍵詞]全球化;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含義
茫茫宇宙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有人將地球形容為村,而全球化則是地球村的最好詮釋。全球化正成為一種潮流,在政府的報告中、企業家的演講中,會經常出現全球化的字眼。那么,全球化究竟代表了什么?什么才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人們更多談論的是國際化。全球化概念的提出,讓人們意識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全球化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或資本在地球范圍內的流動,從一個國家周轉到另一個國家,并增加新的價值。從意識形態看,全球化則是文化的在地球范圍內的相互融合,知識快速流動。
二、正確認識全球化
中國是全球化的先驅。早在西漢時期,中國人就打通了絲綢之路,將絲綢、茶葉等物資運往羅馬帝國。此后,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之間的物資交流越來越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融合,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F代的全球化誕生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早就有理論家給全球化扣上了資本主義的帽子。這也使得社會主義國家是否應順應全球化浪潮爭論不休。爭論的同時,也使得良機延誤。前蘇聯抗拒全球化進程,影響了國內經濟發展,最終走向了崩潰。朝鮮從建國以來將全球化拒之門外,實施閉關鎖關的政策,國內生產力極度落后,人民生活困頓。這些事例都證明,社會主義國家一味的抗拒全球化并非是明智之舉。
科學社會主義是改變資本主義世界、建設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我們應當利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唯物史觀來客觀地認識全球化,應當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規律和聯系中去審視全球化。全球化只是人類社會發展中重要的一環,是客觀進程,無所謂姓資或姓社。全球化是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促進經濟增長、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任何國家都擺脫不了全球化浪潮的襲擊。而我們只有以端正的態度認識全球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契機,贏得發展機遇。
三、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正因為全球化起源于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資本主義國家為其制定了某些隱形規則,使得全球化更多地在為資本主義服務,源源不斷地為其輸送利益。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全球化帶來機遇的同時,更帶來了挑戰。
1、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加速了資源的配置,但資源并非是合理配置。在現實中,由于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與資本主義國家有著較大的差距。這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全球化,將本國內一些重污染、高勞動密集度、低技術含量的工業轉移到社會主義國家。雖然暫時會帶動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但從長遠看來,會造成社會主義國家工業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本主義國家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資本,并憑借高精尖的技術,依然可以獲取巨額利潤。如此長久,會導致財富向資本主義國家靠攏,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2、全球化導致政治威脅。全球化必然會加強國家之間的交流,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總喜歡將自己的政治模式強加于別人。這對社會主義國家是尤為危險的。借助全球化,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互聯網、電視、廣播等多種媒體宣傳其政治理念,并惡意中傷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容易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造成威脅。
全球化帶給社會主義國家的機遇也是空前巨大的。讓社會主義國家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與資本主義國家相競爭。我國改革開放20周年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國家要想快速強大,全球化是關鍵的一環。雖然在全球化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我們擺正態度,采用正確的方法,必定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據主導地位。
一、報名條件:已獲得碩士學位的在職人員、應屆碩士畢業生(最遲在入學時取得碩士學位);獲得學士學位后工作6年或6年以上,已發表過與報考專業相關的研究論文三篇(第一作者)或主持過省級以上項目或獲得省、部級獎勵者,達到與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者。
二、報名時間:我校2016年博士報名時間為2015年12月20日至2015年12月30日。
三、考試:經審查符合條件的考生發給準考證。2016年3月10日-11日報到,3月12日-3月13日考試,3月14日同等學力加試。加試科目包括政治理論(人文社科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理工類:自然辯證法)及兩門本專業碩士主干課程(具體考試科目與所在學院聯系)。
四、報名者應于2015年12月30日前(以當地郵戳為準)向研究生招生辦公室提供以下材料:
1、填寫好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考登記表。登記表中的"單位意見"一欄必須由考生人事檔案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填寫明確意見,并加蓋人事部門公章;應屆碩士畢業生由所在學校研究生管理部門填寫意見;
2、兩位與所報考學科相關的副高級以上職稱專家的推薦信;
3、碩士學位課程學習成績單;
4、最后學歷、學位證書復印件(應屆碩士畢業生必須在7月初補交)或證明書。參加考試報到時需出示證書原件;
5、政審表;
6、往屆生需提供教育部出具的最后學歷認證報告,應屆碩士生應提供學籍在線驗證報告。
五、考生于2015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登陸河北省2016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報名網站(hebeea.edu.cn)輸入個人基本信息。不輸入信息者報名無效。
六、準考證于2016年3月10—11日報到時到研究生招生辦公室(逸夫樓216室)領取。
論文摘要:整體性研究與分科性研究都是以理論為研究對象的,二者具有統一性。分科性研究體現在整體性研究之中,整體性研究寓于分科性研究之中。理論一級學科中的五個二級學科是理論整體性研究的載體。理論的整體性研究與實踐中問題綜合性研究有著內在聯系,以對問題的研究來推動理論的整體性研究,以理論的整體性研究來拓展對問題的研究,是推進理論整體性研究應把握好的基本關系。
注重整體性研究,是理論一級學科建立以后,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但對于整體性研究內涵的認識,學者的看法并不一致。究竟什么是整體性研究?整體性研究的載體·和切入點是什么?整體性研究要解決什么問題?這些是加強整體性研究必須要明確的基本問題。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明確以下三個關系。
一、整體性研究與分科性研究的關系
關于這一關系的基本觀點是:整體性研究并不排斥分科性研究,整體性研究是建立在分科性基礎上的。在強調對進行整體性研究的時候,理論界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過去對的研究只是注重分科性研究,而沒有從整體上研究。我認為這種看法并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兩個理由:
一是過去沒有特別強調整體性研究,并不等于沒有進行整體性研究。按照理論界的共識,理論的內容由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這三部分構成。在我國的學科劃分中,這三部分內容是分別屬于哲學、經濟學、法學三個不同的學科門類,理論在學科劃分中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一級學科存在。這種狀況在客觀上造成了對理論的研究是按照學科劃分,分別在不同的學科中進行研究,沒有從學科劃分的角度把理論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梢哉f,這是過去沒有特別強調整體性研究在學科劃分上的原因。
但是,在學科劃分中沒有把理論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并不等于在對理論的研究中沒有進行整體性研究。所謂整體性研究,其實質是運用的世界觀、方法論去分析和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現象,并得出科學的結論。如果這樣來把握整體性研究的話,那么,以往的研究也在不同程度上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對理論的整體性研究。例如,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而形成的科學理論,并根據這一理論分析得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結論,就是體現了對理論的整體性研究。因為這里涉及的不僅僅只是理論的某一個部分,而是理論的整體,這當然是可以看作對理論的整體性研究。從這一意義上說,有沒有對理論進行整體性研究,并不能完全從學科劃分來看,不能因為在學科劃分中沒有把理論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就得出沒有進行整體性研究的結論。
二是整體性研究與分科性研究不是兩種互不相關的研究。嚴格地說,很難把整體性研究與分科性研究分為兩種不同的研究。盡管分科性研究的內容明確地定位于理論的某一個方面,而整體性研究的內容定位是理論的整體,但它們研究的對象都是理論,所不同的只是研究的角度和涉及的具體內容。事實上,是否對理論進行整體性研究,主要應該看研究的視角、研究的內容和研究的方法以及綜合運用。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融合在一起,注重運用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問題進行綜合的分析和研究,就是對理論的整體性研究。當然,對理論進行整體性研究,只是研究理論的一個方面,并不是全部。按學科劃分對理論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也是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理論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從學科的角度來研究理論的各個內容,深入把握其理論內涵,使理論在不同的學科中確立其學科地位,這也是對理論研究的重要方面。因此,整體性研究與分科性研究都是理論研究本身,區別的只是研究視角的不同。完整、準確、全面地把握理論內涵,既要有整體性研究,也要有分科性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分科性研究是整體性研究的基礎,沒有對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入研究,就談不上把這些理論綜合在一起的整體性研究。同樣,沒有整體性研究,分科性研究只能停留在某一個局部,就不能使理論作為一個具有內在一致性的整體出現。分科性研究體現在整體性研究之中,整體性研究寓于分科性研究之中,二者并不能截然分開。從根本上說,整體性研究與分科性研究統一于理論研究。
二、整體性研究與各二級學科研究的關系
設置理論一級學科,以及五個二級學科(基本原理、發展史、中國化研究、國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體現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不按照理論各構成部分來建立二級學科,而是從整體性研究角度來設置二級學科,五個二級學科都是從不同的方面來展開對理論的整體性研究,這就在學科設置上突出了理論的整體性研究。從這一意義說,加強對五個二級學科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實際上也就體現了對理論整體性研究的強化。
因此,加強對理論的整體性研究,是與理論學科的建設聯系在一起的,整體性研究不是一句空話,它要有一定的載體,五個二級學科就是理論整體性研究的載體。這五個二級學科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涵蓋了整體性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向。
“基本原理”這個二級學科從理論涉及的主要內容上體現了整體性研究的要求?;驹砩婕罢軐W、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各個學科,是各學科基本理論的綜合,是一個整體。因此,對基本原理也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僅僅只是從某一個學科研究的基本原理,并不能體現它的整體。如果說以往對基本原理的研究,更多的是強調對某一個學科的研究深度,那么,在注重整體性研究的條件下,不僅要求有對某一個學科的研究深度,而且還要求有對多學科研究的廣度,要把研究的重心轉向綜合和整體。這是基本原理學科研究和建設的內在需要,也是加強基本原理整體性研究的具體體現。
“發展史”這個二級學科從理論發展史的角度體現了整體性研究的要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比較注重對基本原理的研究,而對發展史的研究重視不夠,以至現在這一學科的發展,無論是理論建設,還是隊伍建設都明顯地落后于其他的二級學科。加強對發展史的研究,是整體性研究本身的需要。這是因為:其一,理論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的發展,對發展史的研究,揭示的就是理論整體發展的歷史,因而發展史涉及的內容是整體性的。其二,發展史研究是整體性研究的構成內容之一,可以說,沒有對發展史的研究,對整體性的研究也是不完善的,整體性研究本身就應該包含了它的理論發展過程和歷史。因此,加強整體性研究,必須要重視對發展史學科的研究和建設。 “中國化研究”這個二級學科從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取得的理論成果這一角度體現了整體性研究的要求。是一個整體,的發展也是一個整體,而的發展是體現在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之中的。在當代,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相結合所取得的理論成果,即中國化的,是與時俱進發展的重要體現。這一發展涵蓋了理論涉及的各個方面,因而是整體的發展。強化對中國化過程的研究,突出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研究,是當前加強對理論整體性研究的一個基本著力點。
“國外研究”這個二級學科從世界范圍對理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這一角度體現了整體性研究的要求。的發展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因而世界各國者和非者都在對理論進行研究。注重整體性研究,是國外學者對研究的一個特點。我們強調對的整體性研究,應該了解和把握國外對研究的狀況,并從中得到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從這一意義上說,加強國外研究這個二級學科的建設,深入研究國外對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對于我們進一步推進理論的整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們以更寬廣的視野來進行理論整體性研究的體現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二級學科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特點和規律的角度體現了整體性研究的要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是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系統的教育,培養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實現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高度統一,即對理論的整體性把握。從理論研究與理論教育的關系來看,理論研究的整體性是理論教育整體性的基礎,加強對理論的整體性研究,不僅體現在從整體上把握理論,同時也反映在運用整體性研究的成果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理論的整體性在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上的統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二級學科的研究和建設,對于整體性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也具有教育實踐意義。
總之,當前加強整體性研究,應該重點落實于對理論一級學科下的各二級學科的研究和建設,離開了各二級學科的建設,整體性研究就會成為失去學科依托的空中樓閣。
三、整體性研究與問題研究的關系
從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的關系來看,現在提出加強整體性研究是和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及實踐中問題的認識直接相聯系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所具有的規律性的認識也日益深化。社會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整體的發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因而對問題也需要進行綜合性和整體性研究。正是實踐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對理論也必須進行整體性研究。因此,加強理論的整體性研究是對問題進行整體性研究的客觀要求。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對發展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發展內涵的認識越來越全面,發展不僅僅只是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只有實現社會的整體發展,才是社會的全面進步。認識的深化,導致了發展觀念的轉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深刻反映了我們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同時也對研究發展問題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都是社會發展中綜合性、整體性的問題。為更好地研究和解決好這些問題,必須加強理論的整體性研究。
所以,整體性研究不僅僅是一個理論研究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實踐發展問題。加強整體性研究,就必須與對實踐中的問題研究結合起來。要有效地實現這一結合,形成二者的相互促進,應該把握好以下兩點:
一是以對問題的研究來推動理論的整體性研究。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離不開實踐,實踐中出現的和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是理論發展的實踐基礎和創新源泉。解決了實踐中的綜合性、整體性問題,既推動了理論的整體性研究,也體現了理論的創新。要實現理論的創新,必須高度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現實問題,以對問題的研究為切入點,推動理論的整體性研究和實現理論的創新。對問題的研究越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對理論的整體性研究就會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
論文關鍵詞:遭德教育現代構建德育過程
論文摘要:和何在斷的歷史條件下,從予遭德以時代性與現代性,以斷遭德為基點,重斷忍考教育的遭德體系與遭德定位,是本文的一點嘗試。
道德是人類的行為準則之一。幾千年來,人類以道德作為自己無形的“燈塔”,規范著自己的言行,擺渡著人類這艘巨大的航船,使之駛向“善”的彼岸。尤其在我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的中國道德教育,更是內容宏富,博大精深。而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卻打破了這平靜的一切,使道德為改革付出了悲劇性的代價。在這種形勢下,建構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比較穩固的道德教育內容新體系,無疑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現代道德教育內容應具備的基本特征
中國社會在發展,世界也在變化,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也應與時俱進,轉變傳統的思維視角,給其注人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其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F代道德教育應具備以下基本特征:
1.1道德價值觀與世界觀的一致性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建立,以及社會眾多領域與國際接軌,導致了傳統的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出現了多義性、多變性和多元化.進而使道德價值觀念同樣出現了多義性、多變性和多元化,這種文化在世界觀的多元化過程中同樣得到印證。面對多義性、多變性和多元化趨勢,世界觀與道德價值觀也在尋找適合的基點。當代道德教育內容要求從培養公民對道德觀念的習慣到踐行某些道德規范,最終使得達到思考自主性,以便實現自我控制和精神化的自由。這就是說,世界觀業己成為當代道德教育內容的核心,并滲人到道德價值觀念、道德原則和規范等其他品質,使之成為道德教育內容一個統一的整體。
1.2素質綜合化傾向
未來的社會,一個人在德育方面是否受過良好的教育,將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整個社會各個領域的活動與生活。因此道德教育內容不僅對個人的道德心理品質、政治思想品質等產生影響,而且會對個人求知、能力等方面產生影響。換言之道德因素將溶合到個人的綜合素質中。世界各國德育實踐表明,現代德育內容必須既重視道德知識,又重視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既重視道德認識能力,又重視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因此,當代道德教育內容新體系就被烙上了素質綜合化的傾向。它不僅包括掌握基礎知識、技能,具有較高文化素養,還包括具備一定的理解社會生活能力,如認識能力、批判能力、社交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等。
2現代道德教育內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中國道德教育內容的現代構建是以中國道德教育內容的歷史脈絡及其發展規律為經線,以當代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的新發展為緯線.同時借鑒當代西方道德教育內容,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原則來實現的?,F代中國道德教育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2.1貼近中國國情的原則
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是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說我國處在社會主義還不發達的發展階段。這種國情告訴我們,從社會形態上講,我國現階段的根本屬性是社會主義,因而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離開社會主義;而從社會發展水平上講,我國的社會主義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因而我們必須客觀地面對現實而不能超越歷史發展階段。作為服務于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道德教育內容的新體系的現代構建,必須貼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堅持這一原則就要求我們在構建新體系時既要堅持道德內容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又要充分兼顧到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必然還存在著價值多元這一基本傾向。因此,構建道德教育內容的新體系要堅持以一元價值為主,多元價值為輔的有機統一。
2.2以為基礎的原則
中國道德教育內容的新體系應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上,尤其是經典作家關于德育內容的論述,為新體系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換言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道德教育內容的新體系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則為新體系的構建確定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為新體系提供了現實的條件。
2.3堅持創新的原則
當今世界,高科技飛速發展,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日期,社會的經濟墓礎和上層建筑許多方面都在進行著改革。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乃至于生活方式都在發生大變化。毋庸諱言,每一位中國人都會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座標,市場經濟的大潮呼喚著更加開放、更加進步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行。因而,構建道德教育內容的新體系,必須堅持創新原則,才能為培養和激勵社會成員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而發揮其德育的教化功能。
3現代道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道德教育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如何是這些內容在實踐中順利的實施,也是值得深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也應注意:
3.1德育內容必須系統化
要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特點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整體規劃學校德育的完整體系,使各教育階段整體銜接、協調呼應,做到德育目標分層遞進。德育內容循序漸進,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各教育階段自成體系、德育工作脫節、德育的目標倒掛、德育內容及方式方法簡單重復和脫離實際的現象,充分發揮德育系統的整體功能。
建立德育與其他教育互滲、真善美統一的“大德育觀”。從教書育人的教育功能出發看,沒有無教育的教學,沒有無德育的教育,也沒有不是德育教師的純粹的教學人員。事實上,一方面大量的德育內容蘊藏在各學科之中,體現著各具特色個性的德育內容。
3.2德育隊伍要全員化
在教育化社會,社會的非教育組織或機構被賦予了教育職能,“教育己成為所有人的事情”。它涉及到全體公民,公民們今后都是學校施行的教育的積極參與者,而不再僅僅是被動的享受者。因此,構建全員育人觀是社會化教育的現實要求.它促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承擔德育的權利和義務,共同用自己的言行來反映德育的要求,從而使受教育者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道德問題時,都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在各種場合感受到、驗證到的都是一致的價值規范,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更加協調保障的環境網絡。
3.3德育過程姍終身化
一、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難點設置懸念,從而盡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欲,使他們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如在開始學習新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懸念:1999年,世紀之交,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行民意測驗,請人們說出這一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如果你是一個被調查者,你會選誰呢?這樣的懸念設置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推動了新課講授的逐步深入,從而為課堂創設了一種和諧有序、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
二、師生互動,引議釋疑
在啟發式教育下,教師和學生應該建立一種新的關系,教師應該從“獨奏者”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去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自主的、創造的學習能力。
1.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中心創設問題情境。
巧設提問,常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具有傳授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功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梯度性,層層遞進,引人深思,用教師的“講”誘導出學生的“思”。如在講解內容的時候,教師可設置一系列的問題:“①認為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是什么?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無產階級該如何推動社會發展呢?②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制度在人類社會中曾經發揮過哪些積極作用?資本主義為什么最終將被取代?③無產階級為什么能成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設置,教師把一個大的知識點分解成幾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教師要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手段。
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配以一定的教學素材和媒體設計。如在介紹誕生的背景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19世紀英國工人生活的狀況,使學生了解當時工人工資水平低、生活環境惡劣,工人階級斗爭勢在必行。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
3.教師要注意教法的靈活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們應該設計一些開放性的試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如教師可以設問:“有人說‘蘇聯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最終解體了,說明不適應蘇聯’。對此,你有何看法?”這種開放性的試題,使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有了自主選擇的余地。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克服單純的注入式教學方法,用“視角轉化法”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思維個性在一個更廣闊的自由空間發展。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課堂辯論、撰寫歷史小論文,課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學習能力。
4.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和學生的情感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民主,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和批評評價的習慣。尤其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一味地斥責,而應加以積極引導。這種互敬互愛的民主氛圍,對學生起著熏陶、感染的作用,可以極大地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點撥引申,感悟歷史
在講解完新課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幫助學生編寫出教材系統的“根目錄”和“子目錄”,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子目錄”不斷延伸,形成既提綱挈領又無限深化的知識之樹,使學生形成系統、全面的認識。在講授完本課后,我做了如下的小結: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發展)]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深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思考:“如何理解巴黎公社和誕生的關系”、“1991年蘇聯解體了,是否意味著社會主義失敗了呢?”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新的層次,實現知識的飛躍,培養學生樂思、善思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 醫學類; 全英文授課; 留學研究生; 課程體系; 建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8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22- 0109- 02
0 前 言
佳木斯大學是國家留學基金委批準的黑龍江省8所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委托培養單位之一,是教育部批準招收全英文授課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來華留學生項目的52所高校之一。目前在校留學生人數已達700多人,學歷教育留學生占留學生總數的82%,涉及21個碩士專業方向和19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史、理、工、醫等幾大學科。
2011年,我校開設了醫學類全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課程班。此課程班采用全英文授課,覆蓋我校醫學類4個一級學科。國家留學基金委對這個課程班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政策扶持,在未來幾年,在穩定招生的基礎上,規模將不斷壯大,也會有更多的自費留學生申請入學。
通過深入研究,在實踐中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學類全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課程班的課程體系,將為擴大我校醫學類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的規模,提高留學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提供重要保障。在此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我校英文授課留學碩士研究生班的專業分布將成為可能,同時也能為其他高校提供寶貴的經驗。
在醫學類全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有如下特殊問題必須充分考慮。
1 醫學類留學碩士研究生在本科階段的醫學基礎教育背景
隨著世界各國對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出臺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認可,全球醫學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得到了快速的推進。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其中包括醫學知識、臨床技能、職業態度、行為和職業道德等得到了界定。也使各國醫學教育的學歷互認和職業資格互認成為可能。但是,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等各種因素都可能對醫學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產生各種影響,教學的側重點和培養目標也會有很大的區別。
因此,必須充分考慮生源國在本科階段的醫學基礎教育背景的不同,結合具體的培養目標,修訂培養方案,完善教學計劃和評估體系,才能建立科學的醫學類全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課程體系。
2 課程設置的具體特殊問題
2.1 政治類科目
政治理論課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明確規定的研究生必修課程。各醫學院校都開設了不同學時的相關課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自然辯證法概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理論》、《科學技術哲學》等。絕大多數院校的政治理論課為54~72學時,一般是3學分。但是根據《高等院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政治理論應當作為學習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專業的外國留學生的必修課,其他專業的外國留學生可以申請免修。因此,在制訂培養方案時,必須充分考慮各國留學研究生所在國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文化風俗習慣各不相同,政治類科目的設置及相應學分的要求是刪除或是替代。成功的做法是為學生開設一些介紹中國人文、地理及傳統風俗類的課程,既能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加強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和傳統風俗習慣的認知又能提升親華度。
2.2 語言類科目
很多高校的醫學類研究生培養方案都明確要求學生能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熟練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的能力。為培養學生外語能力,大多數院校都開設英語,也有部分院校在開設英語的同時,還開設俄語或者日語。公共外語和專業外語總學時大約占理論學時總數的20%。醫學類全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大多來自母語是英語或者所在國的官方語言是英語的國家,對他們來說,漢語就是他們必須要學習的外語了。雖然他們在華學習期間使用的授課語言是英語,但是在其進入臨床輪轉期間,要求所有的患者與他們用英語直接溝通是不現實的。因此,在語言類課程設置方面應充分考慮留學研究生的漢語基礎,對課程的內容、程度、學時和學分的設定要進行充分的論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設2~3門漢語強化類的課程,特別是醫用漢語,為學生后續的專業學習和臨床實踐打好語言基礎。
2.3 方法類課程
方法類課程主要包括《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方法》、《臨床流行病學》、《醫學文獻檢索》和《計算機應用》等課程。有的醫學院校將方法類課程放在公共課模塊,有的放在專業課模塊,有些課程作為必修課,有些課程作為選修課。不同國家的醫學類本科生的課程設置不盡相同,方法類課程的知識基礎參差不齊,在為醫學類留學研究生選擇方法類課程時,要充分調研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確定開設哪些必修課,哪些選修課,以及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的比例。
方法類的課程在課程結構和學時調整時,應該側重于實踐環節,增加實驗和實踐學時,讓學生真正掌握必要的科學研究方法,而不僅僅是理論知識。對于《醫學統計學》課程,應該充分考慮留學生的基礎知識背景,可以適當增加學時,并側重于專業軟件的使用及科學研究實例的分析與研究。
2.4 選修課
目前很多國內高校的研究生選修課程,已經成為學生獲得學分的一個主要途徑,并不能充分發揮其拓寬專業基礎理論的作用。更有很多課程不適合留學生選修。醫學類留學碩士研究生的選修課,必須結合留學生的本科教育背景,結合留學生教學的實際來安排和設置并不斷更新。要把選修課作為擴大留學研究生知識面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要為加強學生方法類課程學習和專業類課程學習效果提供輔助的支持作用。
醫學類留學碩士研究生的選修課,應以學術講座和學術討論的形式為主,課上的學時不必太多,可以借鑒美國醫學類研究生的課程設置特點,采用細水長流式,充分調動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分設置少,供選擇的課程數目增多,各有側重,從而能充分發揮選修課的作用。
3 結 語
醫學類全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的培養, 目前還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漸完善的過程。要針對留學研究生的實際特點和具體情況,安排課程學習,調整教學計劃,加強教材建設, 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適合醫學類全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以確保醫學類全英文授課留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這對推進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和加強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 趙萬霞,辛暖,趙偉. 改進來華留學生教育提升辦學國際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2(20).
[2] 崔爽,段麗萍. 淺談美國大學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特點[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4).
[3] 祖雅瓊,馬駿,李麗劍,等. 我國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現狀及對策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