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7 16:10: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前,很多中小學校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采取相關手段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需解決,本文將詳細闡述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以期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經專家驗證,當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多形成于中小學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關系到當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對于大學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厭學、焦慮、自私等現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心理健康狀況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學校未能重視心理活動課:中小學校未能夠重視心理活動課的重要性,在課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當前很多中小學校的課程量比較少,課程時間比較短,教學方式單一,而且還經常存在心理活動課被其他課程隨意取代的現象。其次,教學資源配置不足。教學資源配置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硬件設施不健全,很多學校教學設施不健全,心理咨詢室及相關心理咨詢輔導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備專業知識及豐富實踐經驗的心理學老師。很多中小學校的心理學老師都是兼職老師,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養老師,并不是心理學專業的職業老師。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咨詢問題、忽視中小學生心理輔導問題,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矯正性心理咨詢、忽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同時在進行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時,很多教師存在僅就問題談論問題的現象,而未能夠進一步探索對該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
1.3存在學科化傾向:中小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其培養健全人格。然而,當前很多中小學校未能明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僅僅將它當做一門學科來進行,并未能深入學生生活運用心理活動課來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只是進行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甚至還不科學地布置課程任務、組織考試。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夠實現開設心理活動課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還給學生增加了課業負擔。
2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2.1強化課堂教學的滲透性:理論講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但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出于現實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們以直接理論的方式理解與掌握這些復雜而專業的心理學理論。教師在進行相關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生動化及通俗化的處理,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理論知識實踐化。教師必須要具備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矯正中小學生的心理,維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師不僅僅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要善于運用相關心理學知識,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學生的心理干預措施以及心理輔導方案,解決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真正發揮心理學教育的現實作用,而不僅僅把它當成一門學科對待。重體驗、重感悟、重反饋。教師必須要能夠真正發揮心理活動課的功能。因此,在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可在進行一堂課程之前,首先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電話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據交流結果來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內容;第二,注重體驗。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相關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注重活動情境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來親身體驗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團結的力量、集體的溫暖以及互幫互助的優良品質等。通過活動情境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饋。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盡情釋放情感與體驗情感,以達到矯正學生心理之目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夠運用于課堂之外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教師要倡導學生在課下養成將感悟記錄下來的習慣,并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與思考。
2.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培訓:教師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軍。要做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當前,可以通過以下四種培訓方式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第一,專業技能培訓。中小學校可以與其他的高校聯合起來,邀請在心理學領域一些知名的專家或者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心理學老師來校進行專門的指導與培訓,以提高本校心理學教師的專業技能。第二,研討式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各種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學術交流會,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專業技能。第三,評促教式培訓。所謂評促教式培訓,是以一些公開課、交流課的方式讓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由專家聽課并在課程結束之后提出相關建議,以達到彌補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講座式培訓。講座式培訓,就是由中小學校邀請相關專家針對當前心理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熱點問題、重難點問題或者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學校相關教師以聽講座的方式進行學習。
3結語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中小學生當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長。培養健全人格、維護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要明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沖,孟萬金.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敘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8,(03).
[2]楊曉霞,尹麗娜.關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廖金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06).
關鍵詞:實踐體驗式;自主管理;區域培訓共同體
為切實滿足吉林省中小學校的迫切現實需求,配備一支專業化的心育教師隊伍,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修訂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導,我們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結合”為主導的實效化、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人性化的中小學心育教師培訓模式??梢哉f,中小學心育是學生學業與人生成功的關鍵基礎,學科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內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義價值明顯區別于其他文化課學科,因此中小學心育教師培訓的設計與實施也應該具有其獨特的專業化特點。
一、吉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根據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省兼職心育教師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心育教師占了80%以上;43%的教師認為兼課、兼職的負擔過重;36%的教師認為自身專業水平有限;58%的教師急于提高心理學專業理論知識水平;50%的教師認為缺少心育實踐工作技能;50%的教師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知道一點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師的流動性較大,崗位穩定性差,心育教師地位低被輕視現象也很嚴重。調查結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師隊伍總體呈現兼職、非專業化的特點,心育教師隊伍專業水平亟待提高。調查顯示,我省只有大約20%的學校能全部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課時安排;大約40%的學校有心理咨詢室,但是設施配置不全或者閑置。數據表明,我省心育工作開展實施情況不夠理想。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更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專家、專業人員研究、推進并組織、宣傳、發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個階段是發展比較快的地區,政府部門結合專家隊伍,采用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作,共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第三個階段,最終形成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據此為參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區心育現狀發展極不平衡,少數地區處于發展的第二階段,大多數地區仍處于第一階段,向第三階段整體發展的情況不容樂觀。
二、吉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大約45%的心育教師沒參加過培訓或僅參加過一兩次培訓。70%的心育教師希望有機會業務進修或赴名校參觀訪問,40%的心育教師認為自身專業水平有限。心育教師培訓普遍存在培訓內容宏觀化和理論化、培訓規模零散化等缺點。同時在培訓的規模和系統性方面地區差異性也很大。因此,研究、開展具有心育學科專業特色的、系統化的、宏觀微觀相結合的、有針對性、實踐性和實效性的心育教師培訓工作顯得尤為重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的新思路
1.培訓理念——研培結合
由于部分不發達區域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知識亟待更新,國家加大教師集中培訓力度,但問題是大批教師連續集中外出學習,導致學校工學矛盾突出,培訓由原來的廣受歡迎轉變成了甜蜜的負擔,培訓的吸引力下降,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都大打折扣。雖然大力開展遠程網絡培訓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面授培訓是絕不可取代的。為了讓面授培訓有內涵、有魅力,急教師之所急,想教師之所想,我們需要將外顯的間斷式培訓和內隱的連續性培訓相結合。外顯的間斷式培訓即按照一定時間間隔開展面授培訓;內隱的連續性培訓即在面授培訓的間隔期間陸續開展遠程網絡培訓和送培到市、縣、校等相關教研活動進行培訓的銜接和拓展。通過將教學研究指導和教師培訓有機結合,培養教師科研思維,提升教師學科素養和技能,讓教師培訓更具有系統性、針對性。
2.項目設計——集中、自選相結合;分層分類精細化
(1)集中培訓。
集中培訓主要是根據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組織教師集中開展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培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集中培訓的主要任務有三項:獲得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詢與輔導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較晚,現在正進入快速發展期,學科需求和供給不匹配。心育教師現狀存在非專業多,兼職多的特點,并且心育發展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均很大,整體宏觀的培訓往往無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層分類的集中培訓體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訓的弊端是時間短、受訓內容密集,各種知識過于集中的“狂轟濫炸”,受訓教師沒有時間消化培訓內容。由于受訓時間跨度長且結構松散,很容易導致受訓教師遺忘先前所學的內容,所學知識前后難以銜接。
(2)自選式培訓。
自選式培訓主要是根據培訓內容體系和業內培訓專家的專長劃分不同的培訓模塊,受訓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受訓的內容。相對于常見的集中培訓,自選式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而自選式培訓主要是把培訓的內容分成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與技術、心理咨詢實踐與個案督導三大模塊,每一個模塊有相應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受訓的教師可以根據個人需要選擇受訓的內容,構建完善、系統的學科認知結構。
3.培訓形式——實踐體驗式
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并提出了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即學習的金字塔理論。該理論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保留20%。第四種“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皩嵺`體驗式”培訓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基礎,使培訓教師通過與受訓教師之間進行人際互動,與受訓教師進行內部的人際溝通與經驗分享,從而促使受訓人員獲得心育理念與技能的培訓方法。在該培訓模式中,培訓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創設情境、引發疑問、促使成員參與到活動中積極討論,并在適當的時候提供與情境相關的專門知識作為指導。受訓教師通過對心理輔導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反思,體會并領悟這些理論,最終將其轉化為個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心育學科自身特點即以“活動、游戲、體驗、感悟”為主線,最終實現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激發學生內力的覺醒。培訓讓心育教師親身通過實踐體驗,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學科的內涵和本質,理解心育學科的“活動、體驗、感悟、轉變”這一課程內涵特色對學生的學業、人生成功發展的重大影響。
4.培訓內容——引領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結合
我們一直以來的做法是在培訓之前通過學員培訓需求調查,了解學員的專業發展需求,根據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設計培訓課程。做為專業的教師培訓者,不僅要讓培訓有的放矢,還應該考慮到培訓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領一線教師需求的前沿化專業培訓內容。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教師的需求是具有主觀性、非科學化的,在滿足教師主觀需求的同時,作為專業的教研培訓者,還需科學地從學科教師現狀分析教師的真正專業需求,為實際問題尋找真正的內涵歸因。在培訓內容的設計上秉著引領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則才是最佳培訓內容構思。心育學科教師培訓同樣不能顧此失彼,在前期培訓調查中,我們發現心理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們往往對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詢輔導技術比較感興趣,因此而對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師專業基本功缺乏穩扎穩打的精神。遇到問題困惑時,教師會歸因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詢輔導技巧,而事實是心育學科的深厚基礎專業知識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決中小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可以保障心育活動的高效開展。教師們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實踐中對傳統的“認知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行為矯正、人本主義療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運用。中小學心育面臨的現實情況是教師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師培訓中,在滿足教師的主觀需求的同時,應不斷夯實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學科教學基礎知識。
5.培訓管理——自主管理為核心
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控制系統理論提出:增強個體在群體中的自我控制度會提升個體自尊水平和主動性,激發個體活力,進一步帶動群體產生團隊動力。教師培訓管理中應很好地體現這一理論思想。將“學員自主管理”做為培訓管理的核心理念,讓每一位學員樹立主人翁意識,增強培訓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參培教師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被動的、被管理的培訓對象,還是培訓主體參與者,是教師培訓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培訓應形成學員自主管理模式,通過以班主任為主導,以班委會為核心,全員參與管理、責任分工明確、優秀學員表彰制度等,調動全體學員的參培積極
6.訓后跟蹤指導——構建區域培訓共同體
心育學科起步較晚,區域性效果差別顯著,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將集中培訓、送培到縣、送課下鄉、名校參觀、名師指導、教研討論相結合,同時通過跨區域教研或者本區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開展教研培訓活動。將培訓效能發揮到最大化,使培訓形式多元化、系統化,培訓內容更加精細化,構建一個交叉立體式的區域培訓網絡共同體。這種方式將培訓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訓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結合特色的新型培訓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仍然還有很多問題,如培訓模式的構建,培訓策略、培訓課程的設置等,我們將結合培訓實踐研究使未來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更具有實效性,使培訓成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監控的利于心育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育師工程。
[參考文獻]
[1]劉宣文.學校發展性輔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賢.中小學教師心理輔導技能形成的實驗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
[3]曾玲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力培養初探[J].心理科學,2007(04).
[4]王小明,胡誼.師資培訓的新思路——對專家與新手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03).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小學;改革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深化,隨著人們大眾對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視,在中小學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質逐步成為素質教育新的生長點。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教育形式變化多樣。其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當前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徑和載體。
1現階段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誤區
1.1學科化傾向
自國家教育部出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各級中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的正規課程中??捎捎趯π睦斫】嫡J識的偏差,很多學校誤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純知識學科,向學生講授系統的心理學理論,介紹各種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這種“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難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甚至因為考試與其他學科一樣僅考理論知識,更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
1.2德育化傾向
我國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學的特色教育,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顯著它的作用。經調查發現很多中小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課程內容的選取上更關注解決問題、矯正問題行為。[2]這與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挖掘其潛能發揮的目標有所偏差。
1.3活動化傾向
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穿插心理活動被廣泛采用,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調查發現各級中小學的心理活動開展過于隨意化。心理活動的目的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放松心情、緩解壓力,而是應該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動的設計要以當前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依據,所以不同年齡段的心理活動設計應有所不同,小學可以以心理游戲為主,初高中可以以團輔活動和心理體驗為主。[3]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的新發展
2.1學科滲透式教學模式
學科滲透是指各教師在自己所從教學科的領域,有意識地把心理學知識和技術與所授學科相結合,讓學生不僅學到學科知識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這一模式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限于心理輔導教師任課,而應該是全校教師全員參與[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學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5]
2.2誘導式教學模式
誘導式教學又稱體驗式教學,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及內容創設一個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引起學生一定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反應。結合學生的表現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悟自感,發展心理品質,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這一模式中教師所創設的情境可以是學生親身發生的,也可以是根據教學內容虛構的。該模式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來完成,更是學生知行合一的過程。
2.3對話式教學模式
對話式教學又稱腦力風暴,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或學生的實際需求選定一個主題,將學生隨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員為小組建言獻策,形成小組意見再與其他小組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各小組意見、歸納小組智慧。[6]這一模式中教師僅為引導員、組織員,更多是通過學生們的激烈討論突出學生對問題的見解和智慧。但該模式更適合年齡較大的初高中生,他們通過與同輩的對話更好地去審視自己。
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新趨勢
3.1課堂主角發生改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無法完全勝任教學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應逐步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緣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需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才能得以內化;二是,隨著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識逐漸增強,心理需求表現得更個性化,想要提高課程實效教師就得以學生的需求為對象。
3.2課堂范圍更廣
隨著滲透式、全員式地參與,隨著中小學各位教師心理認知地改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不在僅限于該門課程的課堂之上,學校的課堂內外均可能成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表現有二:一是,各學科的教師都能將心理學知識應用于他所授課程之中;二是,各位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的塑造去影響感染學生,特別在小學生模仿能力特別強的階段。
一、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現狀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自我”意識。這方面有個性上的問題,如內向、孤僻、任性、自私;有來自意志品質上的問題,如懶惰、意志薄弱、依賴性強;也有來自情緒方面的,如暴躁、厭學、冷漠等等。
2.交往意識。這方面的心理問題有來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賴心強、不獨立、蠻橫;有來自學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來自社會的,如打架斗毆、上網成癮等等。
3.學習意識。這方面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厭學、逃學、曠課、上課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積極探索有益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途徑
1.意識先行。要有實際作為,先改頭腦,要實施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先得讓相關人員改變意識,從觀念上加以轉變,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育行政領導要有意識。教育行政領導要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應有的內涵之一,從而納入整個教育體系,并且從物質、師資等軟硬件上加以配備及完善。第二、強化學校相關負責人的意識。學校相關負責人要提高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讓教育回歸人的本質,也讓心理健康教育回歸課堂,而不僅僅是課程表上欺上瞞下的一個象征性的文字符號。第三、教育者要有意識。教育者要能夠積極參加專業培訓。使自己走向專業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豐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論,注重心理訓練的實踐以及案例的反思總結,這也是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最堅實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長要有意識。在這一點上,學校是家長產生意識的助推者。學校應適時組織家長學習有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尤其對于留守學生的監管人而言,無論定期舉行家長會或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家庭背景,還是有關訓練心理發展的活動、方法都要與家長進行討論,進而制定方案。
2.行動跟進。第一、做好專業教師的培訓。學校要加大培訓力度,加大投資,在本校培養至少一名專業的心理教師。第二、做好各學科教師的延伸培訓工作,提高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導及訓練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為。第三、做好教師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師要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愉悅的心境,和穩定平和的情緒投入到教育中去,優化教育教學環境。第四、做好評價工作。學校要建立包括各學科教學成果、師生的情感體驗、健康水平測試等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體系。第五、做好各學科的滲透性教育。各學科教師要打破學科概念,發掘本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適時適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長的朋友,與學生的交往最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細、實、巧,要深入了解學生心理,根據不同學生地不同心理問題,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對學生實施教育。
3.文化陶冶。開展豐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種文體活動,演講比賽,團隊活動,給學生心理發展以積極健康向上的影響。并可通過櫥窗、板報、專欄、手抄報等方式營造健康和諧的的校園文化環境,以陶冶學生的性情、促進其活動能力,集體生活與人際交往能力。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廣與開展,社會對中小學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越發關心,為此,我們應有針對性地在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加強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工作,構建行之有效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心理課程;家庭教育
一、在中小學中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和時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越來越關注人們心理的健康情況,學生需要具備迎接未知挑戰的品質和能力。學生的積極品質,如開放思維、真誠、樂觀、自信、誠實、堅韌等,是學生應對未來生活所必需的品質。作為學校,就需要加強對學生這些品質的培養。只有學生的積極品質得到提升,他們才能夠勇敢地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從容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因此,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對學校提出的使命。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應成為中小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較多關注智力開發,相對忽視對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而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經過多年檢測發現,心理健康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各方面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去了解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進而有針對性的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存在不樂觀狀況,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教師不負責,而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切實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導致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產生差距,使學生接受起來十分困難。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我們認識到,如果要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要求教師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改進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習慣,進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與發展需求,進行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
(三)學校發展現狀的需要
菏澤市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位于牡丹區西城辦事處城鄉結合處。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多,導致留守兒童居多;不少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厭學心理嚴重;學生家長文化層次低,家庭教育知識欠缺;教師工作壓力大、經驗缺乏等。這一系列現象,嚴重制約著學校的發展。經學校領導深入調查研究、縝密思考,把“快樂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理念,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最后構建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實現“創優質教育,建快樂校園”的辦學目標,從而帶動學校整體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真正實現:讓每一個花蕾都盡情綻放;讓每一個園丁都快樂耕耘;讓每一個日子都充滿陽光;讓每一個季節都幸福收獲。
二、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依據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Seligmen)提出的積極心理學就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心理學改革運動。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如何使心理學研究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自身并服務于大眾的日常生活,以及怎樣才能使人充分的激發自身潛能從而更好的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等方面的問題[1]。積極心理學的提出和發展,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從這個角度出發,利用心理學的手段,激發每個個體積極主動的一面,引導個體向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自身。這種觀點非常適合中小學教育階段,用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依據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積極的與他人交流,加深與他人的聯系。二是面對困難和挫折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良好的挫折教育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基石。三是關愛中小學生的社會機制,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學校要確立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首先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感到快樂,進而更好的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享受教育帶來的樂趣,快樂的成長。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培養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適應力,在校園生活中感到快樂;其次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提高學生情緒調控、面對挫折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形成開朗、樂觀、合群、自立的性格;提高學生的思維、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主動的,引導每個學生自主產生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絕不能像應試教育一樣灌輸,而是應該多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與成長狀況,正確的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一)切實加強領導,完善工作體系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統扎實地開展,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建立、健全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成立了由校長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模式上采取“條線分工、分塊負責”的管理方式。所謂“條”,即管理一條線,校長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年級———班級。所謂“塊”就是按照各年級各班級劃分塊,并且班主任、學科教師、家長及心理社團形成聯動機制,齊抓共管,人人參與。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所以培養一支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2]、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通過外出培訓學習、聘請專家專題講座、集體培訓研討、課題研究、業余學習等方式著力建設了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首先是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每天輪流在心理咨詢室接待來訪學生,為他們解惑釋疑,排除心理負擔。其次是班主任隊伍,培養班主任較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能力,鼓勵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進行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力也就越大。第三是科任教師隊伍,科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優劣。學校通過“開講座、做研討”等形式提高他們的自覺意識與實踐能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學習,不僅解決了教師自身的心理問題,提升了教師的幸福指數和職業幸福感。同時,教師們從培訓和研討中學習到專業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在自己的學科教學實踐中應用。形成了以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和班主任為核心,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
(三)多種形式并舉,構建和諧校園
根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確立了“以心育心,全員參與,心手相牽,呵護心靈”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實踐證明,多種渠道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1.心理課程中普及
現代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更要“育人”,要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和促進者,這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2]在沒有材的情況下,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年齡特點,靈活設計教學內容,根據校情實際編寫心理教材,力求在內容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側重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訓練,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每個班級間周一節心理課。“活動”和“體驗”是課堂最核心的兩個要素,老師們動手制作教具、課件,通過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心理體驗、游戲活動、問題辯論等形式進行教學,在課堂上學生常常情不自禁的鼓掌,積極討論,提出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課成了倍受學生歡迎和青睞的課堂。
2.學科教學中滲透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每一個學科,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對教師提出以下要求:在備課時,要對學生心理特點、發展規律、班級差異及個體差異進行綜合考慮;在教學反思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效果,要有掌控對學生整體學習狀態的能力和對策。如今,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滲透到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堂之中,正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
3.課題研究中深化
為了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依托課題研究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層次推進。學校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目標,選擇了若干課題進行研究:《小學快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城鄉結合部子女的教育》等等。在這些課題的開發研究過程中,從領導到教師,思想上都經過了一個由了解到認識、到重視、到深入研究的過程,逐步加深了對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的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學,開展相關課題研究與研討。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一個拓展思路、更新觀念的過程,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常規化,深化了教育教學成果。
4.團體活動中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景下運用團體互動的過程,訓練或引導成員共同解決發展性需要或心理不適應問題,促進成員健康成長的一種活動方式。[3]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針對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開展“六個一”心理技能輔導活動,即:①尋找一種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②學會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③掌握一種與人交往溝通的技巧;④學用一種心理求救方式;⑤熟讀一本心理健康的書籍;⑥尋找一位心理慰藉師。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運用這些技能來解決或及時尋求幫助。
5.個體咨詢中矯正
巧妙咨詢,打開心結,給冰凍的心靈照射陽光。對有特殊心理發展需要的個別學生或有心理困惑乃至心理與行為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教師還通過沙盤等心理測驗游戲,讓學生自由地表達以前被隱藏的想法和情感,從而釋放緊張的情緒。咨詢教師親切、和藹,活動室成為學生“不設防”的家。
6.陣地宣傳中強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重陣地建設,營造宣傳氛圍,規范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給干涸的心靈注入清泉。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修建了高標準的個體咨詢室和團體活動室,為學生營造一個溫馨而優雅的活動氛圍。設置咨詢信箱、電話熱線、網絡平臺、郵箱、校訊通、QQ、學校廣播電視臺等,對學生們生活、學習中的困惑給予解答,讓學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時,受到熏陶。利用櫥窗、黑板報、校報、校刊、電子屏幕等,布置刊登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開設心育專欄,成為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園地,讓學生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無所不在。老師們組織主題班會課,通過每星期一次的主題班會,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活動體驗中鍛煉
開展活動,訓練引導,為貧瘠的心靈添加養料。心理學研究表明:學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有意義的實踐體驗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團隊精神。[4]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緊扣時代脈搏,積極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力求做到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特點,同時嘗試創新開展獨具特色的活動。每次活動都做到事先有方案,事后有總結。每次活動過后,語文老師還會根據活動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習作的訓練。尤其是在每周上好常規體育課的同時,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還堅持每天在大課間讓學生進行“三操”鍛煉,即:校園廣播操、“旭日東升”武術操和心理健康教育手語操。同學們在這三操的演練體驗中,感受到了校園廣播體操的歡快、家鄉武術操的鏗鏘和心理健康手語操的舒緩。孩子們鍛煉了身心,陶冶了情操,領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感受到了快樂校園的魅力……孩子們高興地稱之為“陽光三操伴我行”。
8.家庭教育中延伸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學生所有的心理問題幾乎都來源于家庭。因此,可以說學生心理問題主要形成于家庭,表現于學校。針對我校學生家長自身素質修養較低,對孩子漠不關心、簡單粗暴這一實際,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將工作進一步深化,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開設親子課堂、定期舉行家長心理健康培訓講座、每學期召開家長會等。每周三作為家長開放日,在這天家長可隨時到校參與各項活動,并及時反饋意見。另外,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還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參與班級管理,出謀劃策,師德評選時讓家長投上寶貴的一票……這些做法增進了家校交流,贏得了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家長開始關心學校、關注孩子,促進了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工作的開展。
9.社會參與中補充
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家庭共同努力,還需要社會的積極參與。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不定期地邀請知名專家、社區的一些專家到學校做專題報告,并與大學、教育科學院密切聯系,形成校內外一體化網絡。這些社會力量的參與,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強大助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穩步進行。
四、心理教育顯實效,全面發展創佳績
由于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同時整合多方資源,短時間內喚起了教師的激情與責任,激起了課堂的改革與創新,點燃了學生的興趣與夢想,點亮了家長的希望與熱情,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許。學校被確定為省、市、區心理健康教育重大課題實驗基地,市、區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在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召開,學校做典型發言,受到了領導與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創優質教育,建快樂校園”,這是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的夢想。在這里,老師們、孩子們有歸屬感、幸福感,喚起每一位師生的生命潛能,讓人人都為實現個人及學校的發展而滿腔熱忱地工作,讓人人都感受到尊重,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牡丹區第二實驗小學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作者:仵文遠 單位:澳門城市大學
參考文獻:
[1]李鳳真,朱忠琴.基于學生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以山東省牡丹區第五小學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5(22):48-51.
[2]馬前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立法狀況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4(9):89-93.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三個方面。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存在著較大的理解誤區,我們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這是教育者應該吸取的教訓。許多教師把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厭學,離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問題都歸結為思想道德品質問題,教師在認識上出現了偏差,那么可想而知,作為家長就更加理解不了孩子的行為了,因此也就釀成了很多的家庭悲劇。這種現象小而言之是家庭問題,大而言之是社會問題,它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發展與未來,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及中華民族整體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難怪心理學家提出:二十一世紀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來的競爭是心理素質的競爭。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提出并重視是近十年的事情,實際上國際上早已把心理健康列入二十一世紀健康的標志。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國的教育面臨著許多教育新理念,這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務、新挑戰,也是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就這一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認識,樹立符合時展的教育理念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的使命是育人,既然育人就要研究人的心理,這也進一步證實了:為什么教師要懂得心理學的道理,因此,教師作為教育的實踐者必須提高思想認識,樹立符合時展的新的教育理念,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只有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心理發展的特點,才能有目標,有方向的進行輔導,進行教育,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二、了解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教師首先做到心中有數
據最新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的學生中,約有五分之一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每年自殺的人口中年輕人居多,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給教學帶來很大的沖擊,并直接影響了教育的效果。
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以課堂為主渠道,以活動為媒介,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與輔導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課堂為主渠道,說白了,心理健康課就是說教課,如果這種教育只停留在口頭上,那是蒼白無力的,因此,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以實踐活動為媒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體情況,認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教學,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參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中,在活動中不僅傳遞心理健康知識,更包含著教育工作者對每個孩子的關注,學校要求各科教師都來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發現問題,抓住契機,及時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四、學校開展“愛心家訪月”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教師中鋪開,使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常態化
自2012年新學期開始,我校結合“愛心家訪月”活動,要求所有任課教師對學困生,家庭貧困的學生進行家訪活動,了解學生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的實際困難,針對這些學生的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心等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問題進行有目標的幫扶,進行心理輔導,使這些學生走出心理陰影。這項活動的開展,將心理健康教育由過去的不重視,到班主任重視,再到現在的全校教師都來重視 ,這一可喜的變化,為我校心理健康課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伴隨終生的課題,在具體操作完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趣味化。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多種形式進行教育。
2.行為化。給學生布置行為作業,把具體的教育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要求,讓學生用實踐來考驗自己。
3.個別化。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教師一定要個別解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具體問題,因此,教師一定要拿出耐心來幫助學生個體,而且要做到跟蹤指導,分層指導。
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教師創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這里所說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是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個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是經受不住失敗的,更難抵擋誘惑和壓力,將來也就難于立足社會,因此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時,教給學生如何融入社會,如何與人交往、與人和諧相處,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課題,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七、針對不同接受心理輔導的學生要做到以下幾點
1.為學生保密尊重學生人格。
2.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
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在我國是個新生事物,作為一名心理教師,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深感課堂調控是個棘手的問題,查閱了相關資料并結合自己的反思后,現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粗淺的論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遇到的問題和原因
(一)課堂上遇到的問題
1.秩序略顯混亂。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定位是活動課程,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參與獲得心理上的成長,而不像一般的學科教學是為了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因此課堂氛圍比較自由民主。這使有的學生認為自由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在課堂上隨意說話、插嘴,不認真聽別人的發言,甚至還有的學生在心理課上做其他作業,課堂秩序有些亂。
2.氣氛活躍,難以控制。初中生的課業負擔已經很重,心理課沒有學習上的壓力,學生非常放松,暢所欲言。有時候會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氣氛熱烈,聲音響亮,心理教師需要下大力氣才能讓氛圍冷卻一些。
3.討論偏離主題。心理課以學生參與、教師引導為主,會有討論環節來讓學生分享感受和體會。我基本都是讓學生分組討論,但有時在講臺附近覺得他們討論得很投入,走近一聽卻發現和要談的主題沒什么關系。
4.活動體驗不深。心理課注重課堂情境的營造,讓學生從切身的活動體驗來感受、成長,因此有時會設計一些活動。這些活動有的是為了調動氣氛,有的是為特定的主題服務,但學生往往只停留在“有趣”上,沒有意識到活動的價值,沒有思考相關主題。
(二)出現管理失控的原因
1.心理健康教育課自身的規律特點。心理課是活動課,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不鼓勵學生老老實實地坐在那里聽講,而是鼓勵學生參與、動起來,說出想說的話,氣氛相對寬松活潑,因此容易出現管理失控。
2.教師重氣氛輕管理,經驗不足。大多數心理教師在課上首先考慮的是良好的師生互動,讓學生愿意參與,對他們違反紀律的情況比較寬容。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課尚未形成規范,可供借鑒的經驗有限,任教心理課的教師大多沒有經驗,在面對不斷出現的狀況時感到無從下手。
3.學生觀念有偏差。有些學生認為心理課是副科,不重視,因此在課上的態度不夠端正。心理課以活動為主,這使有的學生認為心理課很自由,可以隨便說話、開小差;還有的學生覺得心理課就是玩。這些看法會影響學生的行為,使得他們在課上不投入不配合,影響教學效果,也帶來課堂調控的問題。
二、課堂調控的必要性
課堂調控指教師敏銳感覺和準確判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能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雖然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專業特點,但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必然要遵循課堂教學和管理的規律,要保障一定的教學秩序。“教學秩序是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基本前提條件,無論是學科教師還是新設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教師首先面對的就是教學秩序問題,包括課堂紀律的管理、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理和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教學秩序維持與促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的效率,關系到教學任務的完成?!?/p>
鐘志農(2007)也說過,只要是課堂就需要課堂管理,課堂管理需要能力和技巧。心理教師首先是一個教師,先把教師做好了,才能當好一個會上心理輔導課的心理教師。
三、關于課堂調控的建議
(一)從其他學科學習課堂調控,注重教學能力的訓練
1.加強課堂語言表達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要求,是教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基本功和教育素養。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精彩,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同時還要注意語言的深入淺出、思路清晰。心理教師在課上不能過多地堆砌術語,針對中小學生可重點介紹一些常用的重點概念,其余的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
2.明確教學目標,控制好時間與節奏。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課程設計要合理,不要在某一個環節上耽誤太多時間。不能因為學生投入、高興,就做好幾個與主題沒有太大關聯的活動。要時刻銘記任何一個環節都必須為教學目標服務,而不只是讓學生滿意。
3.及時反饋調控。要遵循及時反饋的原則,一旦學生出現違反紀律、不配合的行為要及時指出并制止。使學生及時明白什么樣是可以的、什么樣是不被允許的,防患于未然比紀律非常混亂之后再糾正要省力氣,效果也更好。
4.提高專業素養,更新教育理念。在一線教學崗位的教師工作繁重,往往沒有很多的精力來學習專業理論文獻。任何行為包括教學行為想做得出色必然要有相應的理論作支撐,教師要自覺地提高自己。不僅要學習心理專業的內容,還要學習教育學方面的內容,打下深厚的理論根基,拓寬視野,才能在教學上走得更遠更久。
(二)尊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規律
1.理清輔導理念和設計思路,備課充分。心理課首先要理清輔導理念,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環節,完成教學目標。與其他學科教學不同的是,心理課的理念不是一節課要教會學生多少文化知識,而是學生是否有所收獲感悟,塑造的是學生的心靈,給學生提供一種氛圍讓他們能自由地表達、發展自己。在備課上也要認真準備,預想到學生可能會有的反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有備無患。
2.訂立契約,增加課堂和課后的要求。心理課堂上調控困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的觀念有偏差,不認真不端正,因此有必要在課堂上訂立契約。訂立契約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正式開始課堂內容前約定要達到的行為標準,如認真傾聽他人發言、不打斷別人、保密原則等。初中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心智能力已經比較完善,教師可以給他們布置“心理日記”,既能了解學生近期的心理狀況,又能讓他們對心理課重視起來。
3.注重引導。其實,在一節課上教師的調控無處不在,當發現學生的表現偏離預定主題時,就需要及時地引導回來。如在小組討論、學生發言時,如果學生的回答與主題無關,教師要及時明確地給予回應,讓學生明白這樣是不恰當的;當學生表現得很好時,及時給予鼓勵,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形成規范并自覺遵守。
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們辛勤的努力和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新生學科也必然會經歷這些,我們應有信心能做得更好。希望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關注,營造出沙盤中“安全和受保護的空間”,師生、生生之間彼此坦誠、信任地相待。
參考文獻:
[1]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13,369.
[2]黃滌新.部分師范生課堂教學素質缺欠的調查與思考[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黨報,2000,13(3),59-61.
[3]張大均,郭成主編.教學心理學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8.
[4]李愛華,蔡志吉.淺談課堂教學的調控[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6,(5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