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05:45: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期中化學考試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初中化學教學 教學評價 教學反思
當今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總量大幅增長,知識更新速度加快,這就要求新時代的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初中學生到了初三才開始學習化學,在這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學生要親自動手做探究性實驗,還要學習基本的化學知識,一年里要經歷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中考模擬等多次考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考試結束后,對待考試結果,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師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如何看待學生的考試結果,對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動手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學習化學的評價相當重要,但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
一、新課標下評價的策略及方法
1.新課程要求采用以學習成長檔案為主的自我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與發展。初中化學新課程提倡在重視教師及他人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采用建立化學學習檔案的方式。學生在學習檔案中收集化學學習的重要資料,包括單元知識總結、疑難問題及其解答、探究活動的設計方案與過程記錄、收集的化學學習信息和資料、學習方法和策略、自我評價及他人評價的結果。
2.通過活動表現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傳統的紙筆測驗側重對學生知識掌握的結果進行評價。但對學生在探究能力、實驗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則更需要通過學生的活動表現作出評價?;顒颖憩F評價是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認識和應用水平及表達交流技能等進行多方位的評價。評價結果以簡單的方式加以記錄,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恰當的反饋予以激勵和促進。活動表現評價可以采用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既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又可以在學習結束后進行。在評價過程中應該注意既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又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顒颖憩F評價是一種不同于以往傳統評價方法的新型的評價方法。它是用來評估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結果和產品的質量的體系。它將學習與活動結合起來,令學生在活動中培養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3.紙筆測驗仍然是常用的評價方式,但必須根據課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積極的改進。考核的重點不要放在知識點的簡單記憶和重現上,不應孤立地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測試,而應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背景中評價,從知識的整體聯系上考核。初中化學新課程所強調的認知評價的重點與以往相比有許多變化。紙筆測驗要創設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實際問題情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能力。
4.學業成績評價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傳統的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只是期中或期末的考試成績,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不強。因此,教學中將學生學業成績分成課堂評價(權重0.1)、作業評價(權重0.1)、紙筆評價(權重0.6)、實驗評價(權重0.2)四部分。學期中或學期末,教師將以上四項的成績匯集制成表格,依權重展示出學生化學學業成績,并寫上相應的鼓勵性評語。應用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與差距,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新標下課程評價的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下對學生的評價具有發展性,即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從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方式多樣化,實現質評與量評、書面評價與口頭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性結合,改變以往教學中對學生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做法,把評價定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給予學生更多的微笑、寬容、贊許、鼓勵、理解、關懷,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功能。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進行教師評價,而且進行學生自評和互評,讓學生真正認識自己,建立自信,并采取適當的學習策略,對于學生的自主性、反思性、創造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其優點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遇到一些現實的問題。
1.評價的實施受升學(選拔)機制的制約。在當前升學考試制度下,中考評價的選拔功能還很強。中考化學成績作為學生初中階段化學學習的終結性評價,能確定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進步和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從而對學生的學業成績作出整體判斷,還可以預言學生在后續學習中成功的可能性并確立后續學習的起點。但是,這種評價是有局限性的。如何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評價和“甄別與選拔”的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并最終將“為了學生發展”這一評價作為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2.過程評價有待進一步加強。盡管我們收集了學生的許多資料,也建立了學生化學學習檔案,但是仍感到這樣還是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F在還不能實行小班化教學,一位教師三個班的教學任務,面對一百五六十位學生,要全面細致地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顯得力不從心。一般對那些表現突出的學生注意較多,而那些默默無聞的學生就關注不夠。另外,由于課時較緊,有些探究性實驗以合作小組為單位完成,有些學生有時得不到動手操作的鍛煉機會,體現不出每個學生發展的全過程。同時,初三學生面臨中考,課業負擔增加,有些科學探究實驗和實驗報告的完成需要大量時間,這無疑會加重他們的負擔。這些問題都有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另外,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樣性,發展中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個體差異,而教師的授課內容卻是統一的。步調一致的學習進程,會成為某些學生發展的羈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在承認學生發展多樣性的同時,如何尊重學生發展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發展空間和資源,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良好的發展,使對學生的評價具有強盛的生命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在從事初三化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對近四年學生成績的分布情況的分析,發現學生成績分布狀態存在著明顯的“共振效應”現象。下面是對成績單情況的分析總結:
這種表格的羅列我們還不能立即發現問題,經過仔細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近4年的學生成績里,第一學期期中考試成績均分到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的總成績均分上升10個百分點,而到第二學期期中則是近5個百分點,到第二學期中考也是5個百分點。這說明,在第二學期期中前半個學期學生成績的普遍上升很快,應該是某種因素在起作用。經過和人教版初三化學教參中的教學進度表比對我們可以發現:
經過比較可以認為,從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開始,學生的成績有較為明顯的提高,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的特點是規律性強,多次反復同一規律,這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學生容易接受有規律的教學,規律性容易舉一反三,這也往往是學生成績提高的突破點。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2009年4月,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分發了問卷,讓學生對這四個部分作出評價,我們發現學生的反應如下:
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從5-8單元開始,學生對化學的接受程度上升到了一個飛躍的程度,“不太容易接受”和“非常難以接受”的比例大幅度降低。這固然是學生成績逐步提高的結果,但是也反映了學生心理上的細微變化:成績的提高,大大增強了學生對學習化學的信心。
那么學生對同一課程內部不同內容掌握程度、興趣的變化,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的成績提高和對化學的心理、興趣上,有著相互一致的“共振”關系,即成績提高了,興趣也就提升了,反過來又能夠促進化學的進一步學習,因此要重視課堂上的疑難清掃。以往為了留出更多的復習時間,多數的化學教師拼命趕教學進度,造成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跟不上的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或喪失信心。因此,我們需要適當控制進度,重視教學目標的堂堂清,重視學生的預習和課堂學習效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落后面,避免了過早的化學學習兩極分化。
第二,以規律性現象為切入口,重視學生對規律性現象的培養,不斷使學生強化“化學很簡單”、“化學很有規律”的意識,從而在教學中滲透多變思想,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活學活用,要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從而使學生遇新不懼、處變不驚,克服畏懼心理。特別是在初三化學的復習階段,能夠使大批中低水平的學生挽回對化學的興趣。在復習中,我們應該注重對學生的高層次學習興趣進行培養,讓他們對揭示化學原理、探索物質變化規律等產生學習欲望。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有的也不一定經歷由低到高的發展。教師的責任是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學生進行興趣的挖掘和培養,而且要提醒和幫助興趣水平低的學生向高層次發展,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復習使學生對學習進行再次的認知,體驗學習的內容、過程、方法等等具體環節的感受。學習的大門是給每個學生敞開的,給予自信的肯定能激勵學生邁入科學殿堂。同樣,通過科學復習、磨練意志,可以讓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恢復學習化學的信心,克服學習的困難,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第三,獲得規律性考試內容的重要途徑是糾錯本的使用,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命題規律的認識,減少犯錯的機會。學生在化學學習中面臨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遺忘”,要克服遺忘,戰勝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復”。要想迅速提高成績,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認真改錯”。不是簡單地將A改成C,而是弄清楚A、B、D為什么都不對,而C為什么就對,并找出錯誤的根本原因是對哪一個知識點的疏漏或解題方法沒掌握而造成的,然后找相似的題再強化訓練。訓練中,我們運用“模擬測試加評講”的方法,引導學生總結一些好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同時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著力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培養良好心態。對學生的練考卷,除認真批改評講外,還十分重視督促學生糾錯,一般問題卷面上糾錯,典型問題專用糾錯本糾錯。學生自我糾錯的習慣與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到升華,學生的應試技巧與能力也在不斷的錘煉中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重視班級“小學習環境”的建設,利用成績優秀學生的帶頭作用,以優幫差,形成規律性成績“共振”效應。此外,通過一個自然、合適的復習情景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記憶,不是通過練習來強化記憶。強化記憶的短期效應,不僅使得化學學習有點功利性,而且造成學生兩極分化明顯,記憶力差的學生容易失去學習信心。教師要把記憶性的知識點放置在一定的情景中,使學生有興趣通過情景不斷回憶已有的知識點,在不知不覺中修補好遺忘點,提高記憶質量。復習情景的創設來引起學生沒有注意的問題,不是被動接受學習任務。
第五,重視復習階段的查缺補漏作用,形成全面的系統的知識結構。目前初中化學復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復習內容上過分依賴教師或完全拋棄教師忙于做題,忽視復習的反思和小結,復習狀況被動,沒有針對性;復習追求短期效應,訓練搞題海戰術,題目重復率高,學生產生學習障礙,學習興趣下降,在考試壓力下,學生心理素質變得脆弱,意志薄弱。通過有效的復習,學生不再是知識、信息重復地接受者,而是致力于更多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者。復習課還是應以學習者為中心,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創造,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其核心是培養具有現代科學素質、具有開拓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關注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以前的初三化學教學討論,過于強調以教師為主的模式,忽視了學生接受的模式討論,是一種相對低效的方式。通過對初三化學學習的“共振效應”的應用,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深化學生對有關化學概念、性質、原理的認知,能夠大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學科思維方法”,提高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史永存. 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 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08,(09)
[2]鐘榮基. 初三化學的教學體會[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8,(01)
[3]孫榮梅. 淺論初三化學的研究性學習[J]. 考試周刊,2008,(15)
[4]張英華. 化學課堂中的思路教學[J]. 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01)
[5]黃玲. 初三化學復習[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16)
[6]王學宏. 對初三化學教科書的一些看法[J]. 中小學教學研究,2005,(04)
[7]蔡文華. 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J]. 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教研版),2006,(05)
[8]李生讓. 淺談初三化學復習課[J]. 科技資訊,2008,(25)
關鍵詞:新課標;無機化學;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基金項目:東北林業大學重點課程建設基金資助
高中化學新課標對理科學生規定必修兩冊,選修三冊,推薦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3)、化學反應原理(選修4)、有機化學基礎(選修5)。但近兩年在教學中發現學生選修內容與推薦的并不完全相符,最明顯的是選修有機的就不選結構,選結構的不選有機。造成大一學生中學化學基礎差別較大,對大學的無機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樣的情況,在無機化學教學中,我們更加注重過程,我們嘗試了更加注重課堂教學的歷史性、系統性和細致性,以及注重歸納、總結、復習,注重作業、考試、輔導答疑等各環節的教學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課堂教學注重歷史性、系統性和細致性
1.1 注重課堂教學的歷史性和系統性
教師講授知識注重歷史、系統地講解。如講酸堿理論,從人們對酸堿的認識講起,講拉瓦錫、戴維對酸堿的定義,講阿侖尼烏斯提出的電離理論才首次賦予酸堿以科學的概念,從酸堿組成上定義了酸堿,但有缺陷,并且只能應用于水溶液中,所以又提出了質子酸堿理論、溶劑酸堿理論、電子酸堿理論等。重點講質子酸堿理論,講它的優點,也指出其不足。對質子酸堿理論解釋不了的問題可以用電子酸堿理論,但電子酸堿理論也有不足之處。再如講原子結構,要從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過程講起。道爾頓提出原子論時,認為原子是實心的,沒有結構。但后來發現了電子,電子帶負電荷,原子是電中性的,原子中一定有帶正電的部分,才提出原子是有結構的。講湯姆遜、盧瑟福、波爾原子結構模型能夠解決的問題和解釋不了的問題,到最終提出原子結構的波動力學模型[1]。這樣從歷史的角度、從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去講解知識,使學生對知識有由淺入深的、知識是不斷發展的認識,能夠對知識的本質認識的更加深刻。
講授知識注重知識的前后關聯。講授溶度積規則時,明確指出這部分內容就是化學平衡中講過的化學反應方向的反應商判據在沉淀溶解平衡中的應用。這種講解方式,既復習了前面的知識,又讓學生對新知識不感到陌生,接受起來更容易。
1.2 注重課堂教學的細致性
課堂教學要更加注重細致性。如氧化還原這一章,講電極電勢的應用,把電極電勢的應用細分為十一個方面的應用講解。電極電勢分別可以應用在(一)判斷氧化劑、還原劑的相對強弱;(二)對于給定的兩個電極,確定原電池的正負極;(三)計算原電池的電動勢;(四)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五)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先后次序;(六)選擇合適的氧化劑或還原劑;(七)正確書寫氧化還原(電池)反應方程式;(八)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九)計算弱酸的解離平衡常數;(十)計算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常數;(十一)計算配合物的穩定常數[2]。
這樣的講解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和全面,使學生學會探討式、研究式學習,學會思考問題。
2.注重歸納、總結和復習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歸納、總結和復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
2.1 歸納、總結,找出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歸納、總結,找出重點,并以最簡單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公式、表達式或表格。如化學熱力學這一章,總結出重點就是吉布斯赫姆霍茲公式,以公式的形式呈現出來。再如原子結構這一章,重點是寫出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列出的表格包括原子序數、電子結構式、價電子結構式,元素所在的周期、族、區。沉淀溶解平衡這一章的重點是,溶度積表達式和溶度積規則,以表達式的形式呈現。
2.2 向前追溯、回顧和復習
以總結出的公式、表達式或表格為起點,向前追溯、回顧和復習,使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有全面的了解、掌握,融會貫通。如從電子結構式如何寫出的,追溯前面的近似能級圖,用量子數描述原子軌道,量子數是如何得到的,追溯到量子力學描述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薛定諤方程。這樣向前追溯、回顧、復習,對沒學過的學生能加深理解,對學過的學生能鞏固提高。
2.3 拓展知識,注重運用
以公式、表達式或表格為起點,拓展知識。如判斷化學反應方向,標準態時可用標準態的吉布斯自由能變(rGmθ)進行判斷;非標準態,給出化學反應等溫式,計算任意狀態時的吉布斯自由能變(rGm)再判斷。講原子結構,從元素的電子結構式和價電子結構式,進一步講到元素所在的周期、族、區,再講到元素的性質和周期性變化規律。這樣講解,使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一步一步深入,并且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在哪些方面有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注重教學的其它各環節
除重視授課環節外,對其它各環節也都予以足夠重視。
3.1 通過問卷做好了解摸底工作
第一次上課闡明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讓每個學生了解本課程概況,需要哪些準備知識。讓每個學生填寫高考總分,化學分或理科綜合分,數學分,對化學學習是否有興趣,高中化學選修的是哪部分內容,對本門課程有什么希望、要求,希望老師如何授課。
3.2 進行小試了解學生對中學化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雖然有高考的分數,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掌握并不平衡,學生對自己的掌握情況也不十分清楚。通過有針對性的考試了解還是一個有效的辦法。跟學生說明這個考試不算成績,成績只說明以前的掌握情況,從現在開始一切都來得及,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3.3 增加階段和期中考試
每一章留出10分鐘考試,增加階段和期中考試,強化學習效果。這種做法,看似增加了學生負擔,但實際是減小了期末學生的壓力,避免期末一次成績不佳,影響一學期學習成績。
3.4 加強反饋和個別輔導答疑
對于作業、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加強督促,有針對性的輔導答疑。
3.5 按層次教學
對于沒學過的學生講基礎,指出要掌握的程度,對于學過的,要增加新內容,如講雜化軌道理論時,對于沒學過的學生只要求基本的掌握,而對學過的學生增加對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分析,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4.結語
通過注重課堂教學的歷史性、系統性和細致性,以及注重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生的成績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現在學生期末的成績比入學時有提高,另一方面是不及格的人數大大減少。希望通過這樣深入細致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此博文包含音樂 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名稱:
《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負責人:
指導老師 :
所在單位 :
通訊地址 :
內容摘要:
本課題以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為理論依據,探討了探究式學習的本質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構建新知,發展能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實施策略。通過課題組成員們三年多的實踐和探索研究,對課題的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的結果表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夠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質疑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引導 ; 探究式學習 ; 學習方式
引言:
“讓科研成為一種習慣,讓文化成為一種品牌,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笔俏覀冋n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來,我們在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指導下,在溧陽市科研部領導的具體關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幫助下,我們課題組五位教師共同努力,不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濃厚氛圍,促動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化發展,更使教育科研與學校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開發出了具有獨特風格氣質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學校走上文化成長之路。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1. 時展的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教育應當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21世紀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
2. 課程改革的需要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0xx年秋江蘇省正式進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多處涉及到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內容,提倡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如今正是課程的初步實施階段,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現實課堂教學中仍不能得到很好體現。3.2 探究式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探究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數老師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學便成了一個教學的亮點展現在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開課上體現的更為突出。筆者也聽過多節這種類型的課,在充分肯定其優點的同時發現探究式教學中還存在如下的誤區:
(1)探究題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義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師的指導
(3)課堂成了“樂園”,忽視了知識的掌握
4. 課題名稱的確定及其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肖剛教授認為教學策略之研究對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教學成效如何,教師總會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有的對達到教學目標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的卻不然。時至今日,探究式教學在具體實施中之所以出現以上諸多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角色沒有準確定位,缺乏教師的真正“引導”,缺乏適宜的課堂教學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 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擬在改變學生被動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的“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僅如此,還力爭達到以下目標:
1.1 構建適合我校學生認知實際的引導探究學習策略;
1.2 提供基于引導探究學習策略的教學設計;
1.3 提出高中化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2. 課題研究內容
2.1 研究問題的界定
引導探究式學習應該等同于探究式學習中的有指導的探究,屬于探究式學習的范疇。為什么在本課題中要提出“引導”這一關鍵詞,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導探究式學習強調的不僅僅是一種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針對的是一種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有目標、高效地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體現是教師引導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導—探究式”學習是想強調任何學習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聯系,教師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成員。當學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學習時,教師必然應該發揮引導的作用。之所以將教師的“引導”放在學生的“探究”之前,是為了強調教師在學生探究前應該“精心策劃”,在學生探究時則“幕后操縱”。當然這都只是“引導”而已,絕對不是“喧賓奪主”。
2.2 研究內容的確定
① 通過前期學生問卷對化學課堂教學現狀展開調查,了解學生對現有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反映情況,分析實驗前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②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相關理論學習,建構引導探究式學習策略;
三、課題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 研究的對象
以戴埠高級中學(江蘇省三高中)高一、高二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在高一年級(20xx級學生)設置實驗班(高一7班)和對照班(高一8班),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對照班則采用傳統的教學法,與實驗班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對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實驗效果,其它班級教師根據實驗方案嘗試教學實踐以獲得重要參考意見。
2. 研究方法:
2.1 觀察法:通過觀察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表現(如主動參與教學的情況、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睡覺現象等)獲得有關實驗的資料。
2.2 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學生,掌握實驗前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式學習的情況,了解實驗的效果。
2.3 對比實驗法: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前后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等進行對比,獲得實驗效果。
四、課題研究的依據
1. 理論依據:
1.1 教育心理學理論:
①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的教育家布魯納(T.S.Bruner)提出了發現學習,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和探究,發現新問題,并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出新的結論。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
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皮亞杰(J.Piaget)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和機械的記憶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以先前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通過意義建構將其內化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強調教師是學生意義構建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③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發展學習者的個性與創造性,并要求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氣氛。
1.2 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取向。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著重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學朝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五、研究方案:
20xx年11月,在上級科研部領導的期待下,我們有幸承擔了《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20xx年11月并通過常州市教育科學規劃中期評估后確定為重點課題,為課題的研究注入了動力和希望,如今回顧起來課題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醞釀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的1月)是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人員,擬定實驗方案,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舉行了課題開題會,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啟動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1月),這是實驗研究的主要階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現為:
1. 課題組通過問卷和訪談形式了解了學生對課堂現狀的反饋情況;
2. 學習科研理論,初步構建了引導探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
3. 在20xx年11月課題進行了常州市中期評估,被正式確定為常州市重點課題。20xx年12月課題進行了網絡管理。
4. 在20xx年6月末進行了階段性成果總結,征集并上報論文。張學瑞老師、王云飛老師、潘平波老師撰寫的相關論文分別獲得了省優秀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九月,我們參加了溧陽市教科室舉辦的課題研討會。
5. 實驗教學
在20xx.9-20xx.11 月進行了實驗對照研究,以主持人張學瑞老師所教的兩個班級高一(8)班為對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為實驗班,在這期間都采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并對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試成績的對照。在20xx.11-20xx. 7 月對照班采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和實驗班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進行課堂教學,對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試成績與實驗前期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6. 在20xx.9-20xx.12這一段時間內主要是通過開展市級研究課以及校際交流課形式,把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初步推廣,從課后老師的評價來看獲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本階段為實驗總結階段。課題組搜集完善各種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撰寫論文及研究報告,進行結題評審。
六、研究過程
(一)引導實驗班探究式學習
1、宣傳發動
由于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課題組成員及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比較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去進行探究式學習,為了使實驗能夠順利進行,提高課堂探究式學習的效率,首先得讓學生了解探究式學習的意義、過程和方法,這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課題組成員更應該鉆研這方面的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的研究動態。2、實驗過程中體現的教學原則
為了能使探究式教學達到本實驗的研究目標,結合探究式學習的特點,在對實驗班進行課堂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立足于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1)探究式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把在學習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創設一個適當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質疑,鼓勵學生去探究,
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2)開放性原則:在課堂探究中,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理解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在課堂內經過探究就能得到解決,有的問題在課堂探究中不能完全得到解決,需要學生在課外廣泛地收集資料或有關信息,來解決課堂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因此課堂探究是具有開放性的課堂教學。
3、實驗班進行課堂引導探究式教學
化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過程是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或提出問題,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去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使問題得到解決。最后教師根據反饋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并做出評價,同時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以促進學生把新知內化,鞏固運用。經過課題組成員課堂實踐研究,確定了以下教學指導策略,如圖所示: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決定著學習者將要發生什么變化,既決定著教學結果將是什么。根據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教學目標包括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新課程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因此,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其教學目標不斷朝著三維教學目標的方向進行,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2)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探究計劃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從學科或生活的問題(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式活動,以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實踐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但就教學內容而言,雖然高中化學新課程有許多探究的素材,但并非所有知識都應該或都適合本校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因此,在實施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時,要注意選擇適合的內容。哪些內容讓學生探究,開展哪些探究活動,根據學校的設施能否開展,教師事先要心中有數,而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教師精心設計好探究計劃,是有效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必要前提。我認為開展探究式學習,教師要做到:一要鉆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內容體系。二要根據教材局部章節的知識點、知識塊選定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項目、形式。因此,我在備課過程中,精心去設計探究計劃。
(4)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探究是探究式學習的核心,目的是使學習通過親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的對某一知識不斷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及創造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是要使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取得成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施瓦布指出:僅僅向兒童提供刺激并指望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學習是不夠的”。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離不開教師的促進、指導、幫助,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是保證探究式學習得以順利實施及其效果的重要條件。那么,如何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我在實驗班的探究式教學中具體作法是:
① 激發、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究
② 指導學生掌握探究方法
③ 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指導
④ 組織探究小組,指導合作探究
(5)組織交流得出結論,反思內化形成新知
(6)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
(二)課堂探究式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實例:
理論課的引導探究式學習:
就是教師根據新授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問題的情境或提出問題,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并進行探究,尋找出問題的答案得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化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為例見附件一,來介紹理論課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實施過程?!笆聦嵭灾R課”的引導探究式學習:
“事實性知識”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各類有機物及其代表物,由于種類繁多,內容相對零散龐雜,往往導致學生記憶的困難,這也是學生感到化學好學難記的原因。這類知識的教學筆者認為主要是要充分體現化學實驗的特有功能,給學生創設動手實驗,動腦思考,用眼觀察的機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老師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在強烈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性質、制法、用途以及反應原理等的全面掌握。以“鹵代烴的性質”研究課為例見附件二,來介紹“事實性知識”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實施過程。
七、成果分析:
(一) 實驗效果與分析
通過高一兩個學期的實驗,獲得的實驗結果如下:
1. 學生學習成績的測試情況:
1.1 在20xx.9-20xx.11 月對照班和實驗班都采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對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試成績的對照結果如下(表1):〔原始成績見附件三〕
表1 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考試成績結果
班級
人數
第一次月考
期 中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對照
(高一8班)
53
74.85
8.31
-1.07
85%
77.96
6.15
-1.6
100%
實驗
(高一7班)
54
73.04
9.22
98%
76.15
5.59
98%
1.2 在20xx.11-20xx. 7 月對照班采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和實驗班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進行課堂教學,對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試成績的對照結果如下(表2):
表2 對比教學考試成績結果
班級
人數
期 中
期 末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對照
(高一8班)
53
75.09
8.46
2.19
92%
71.11
8.34
2.63
85%
實驗
(高一7班)
55
78.95
9.69
93%
75.94
10.55
87%
通過表1 可以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都運用傳統的接受式進行課堂教學,對照班與實驗班的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試成績以及及格率雖有差異,但經方差(Z 測驗)分析,Z 值>-1.96,(P=0.05,Z=-1.96),或Z值1.96,(P=0.05,Z=1.96),差異顯著。雖然說及格率有所下降,但這與試卷的難度有關。實驗表明實驗班通過引導進行探究式學習,無論是期中、期末成績都比對照班和實驗前有明顯的提高。因此,能夠說明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2. 實驗前期及后期的學生問卷調查情況
實驗前后對對照班和實驗班利用自編的問卷(見附件四)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問題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五個方面內容,實驗前測對照班和實驗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別是50 張、52 張,實驗后測對照班和實驗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別是51 張、52 張,二次問卷調查結果見(表3):
Z值
Z值
表3問卷調查結果
樣本
項目
對照班
實驗班
前測平
均分
后測平
均分
S值
Z值
前測平均分
后測平
均分
S值
Z值
學習態度
15.3
16.7
1.2
1.1
16.4
21.2
2.29
2.1
學習興趣
14.8
15.6
0.53
1.5
13.6
20.4
2.52
2.7
學習方法
10.4
12.4
1.18
1.7
11.8
18.3
2.32
2.8
問題意識
13.2
14.8
1.08
1.5
12.4
17.8
2.57
2.1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14.6
16.6
1.25
1.6
15.2
19.2
1.82
關鍵詞:溶解;結晶;平衡;邁耶理論;大晶體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11-0014-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05
紙筆測評是教學質量監控的基本方式,是日常教學的重要環節?!读x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稱《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良好的評價應“關注學生三維學習目標的達成,強化評價的診斷與發展功能,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評價結果應“能為學生提供大量反饋信息,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稄V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化學)》(下稱《評價標準》)作為區域性學科教學目標預設和教學質量評價的指導性文件,雖將《課程標準》的終結性課程目標,細化成了具有較高操作性的過程性課題目標,卻未能繼續將這些目標進行分解,形成更為精細并體現階段性、層次性的目標體系。
教學中,如何將《評價標準》的要求落實到紙筆測評之中,如何通過紙筆測評建構螺旋上升的目標系統?近年來,筆者圍繞初中化學紙筆測評的有效性進行了積極的實踐與探索,試議如下。
一、初中化學紙筆測評的現狀分析
初中化學是化學學科的啟蒙。相關統計資料表明,部分學生在初中化學學業水平考試中表現不佳,成績不理想,無法達到畢業標準,未能真正實現化學知識的啟蒙,究其原因,低效和形式化的紙筆測評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
1. 測評練習中的課時不清,使學習得不到及時的強化
對初中化學學習難度的調查表明,學生對《物質構成的奧秘》、《溶液》、《常見的酸和堿》、《鹽 化肥》等四個單元的學習困難認同度較高。分析這些難點單元,它們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單元內部都含有知識內容多的大課題,這種課題教學耗時較長;二是大課題所配練習的課時劃分不清楚,導致學生難以通過及時的練習進行強化。因此,從紙筆測評的角度分析,教師有意識地將課本習題按課時進行分解、補充和整合,預設好題與題之間的難度梯度,讓學生及時做好關鍵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失為一種突破學習難點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 低質量的教輔測評資料,直接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輔練習是學生日常測評的主要材料,但圖書市場上琳瑯滿目、種類繁多的教輔練習卻良莠不齊,它們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能與教材版本同步、簡單堆砌中考試題、設計編排較為隨意等問題,導致測評素材相對滯后、測評目標超課標要求、測評內容超學習進度等現象。這種不注意目標的層次性與系統性的測評設計,無法真正體現知識形成和目標達成的階段性與上升性,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必然給學習造成人為的障礙,成為學業負擔過重、目標達成度不高的罪魁禍首。
3. 學生完成課外紙筆測評的獨立性不強,效率不高
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問卷調查顯示:對課后習題表示能“全部獨立完成”的學生不足半數,過半學生平時作業需要依靠同學之間的“彼此交流”或“相互參考”來完成;學生手頭雖有多種教輔練習,但他們認為這些練習的適用性不強、質量不高,大多數學生只能完成其中的70%左右。一般地,紙筆測評較為合理的難度分布大致為6∶3∶1(易∶中∶難),如果學生平時只是完成這些練習中的2/3內容,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只是做了其中的容易部分,而對中難題則少有涉及。對于學生來說,這種缺乏獨立思考,不愿接受難度挑戰,不能解決具體問題的測評練習是毫無意義的。
4. 測評設計忽視學習方法的引導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多年來,筆者堅持對一些初中化學學習成績很難有所突破的中等層次學生進行觀察與訪談,發現他們雖然平時上課聽得明白,課后作業也基本做得出,但到了期中或期末等學段考試的時候,測評表現卻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這些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未能及時對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和內化,不能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應是主因。因此,分階段設置不同層次的測評目標,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問題情景和知識貯備的背景下,通過不同梯度的紙筆測評,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并形成自我反思與小結的習慣是完全必要的。
二、建構紙筆測評“三段層架”目標體系的初步設想
維果茨基(前蘇聯)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和獨立發展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叫做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落在最近發展區才是有效的。布盧姆(美)的目標分類學將教學目標分成知識(即: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反省認知知識)和認知過程(即: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兩個維度,認為教學應該幫助學生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識,開拓更高級的認知過程,測評設計應該避免將學生導向對試題答案的簡單記憶。
因此,教學應基于學生基礎,針對學生實際,分階段定位測評目標。筆者設想,將學習過程大致分成學前診斷與強化、課堂學習與內化、學段整理與固化等三個基本階段,與之相對應的測評目標分別為學前基礎性目標、課堂形成性目標和學段穩定性目標,姑且叫做目標達成的“三段層架”結構,簡析如下:
1. 以診斷與強化為目的的“學前基礎性目標”
學前基礎性目標是學生在進入新課學習之前所應具備的,與即將學習的知識密切相關的感性或理性認識,是課堂新知的固定點和生長點。一般包括與新課學習密切相關、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超出學生認知時空限制的陌生事物和環境。由于學生個體認知范圍和能力水平的差異性,教學中教師如果忽視這種基礎性目標的診斷和強化,則無法將教學目標準確定位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從而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診斷與強化可在情景導入、內容過渡或課后預習中完成,具體方式有:通過設置一定的教學情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知;也可通過一定的口頭提問或紙筆測評,使學生基本達到新課學習所應具備的基礎性水平。
2. 以學習與內化為目的的“課堂形成性目標”
課堂形成性目標是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課堂上有組織的系統學習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提升、過程與方法的體驗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并達到一定的水平層次。這,也是通常所說的教學目標,需要通過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師生雙向教學活動來實現,其實是一種過程性的學習目標。由于該目標是在課堂學習中形成的,涉及的內容相對較少,紙筆測評時的測試面窄,且無其它因素的干擾,學生大多能采用“依葫蘆畫瓢”的形式完成,因而往往會產生圓滿完成學習任務的假象;而當測評范圍較大或者換用陌生的問題情景時,部分學生往往無法從大腦信息庫中有效地提取和加工信息,從而難以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測評設計時,可適當減少知識重現性的問題,更多地設計一些形成性和遷移性的練習,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
3. 以整理與固化為目的的“學段穩定性目標”
學段穩定性目標是指學生經過某個單元或課題的學習,在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思維沉淀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和建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系統性和較高穩定性的學習目標。在布盧姆的目標分類體系中,該學習目標所形成的是較為上位的程序性和自省性知識,能達到較高層次的理解、分析和運用等認知水平。學段穩定性目標的實現,除通過復習課中的師生互動對學生施加影響外,更需要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反思、整理的習慣來完成。診斷與激勵性的學段統測是一種良好的引導方式。測評設計時,要創設與新課學習不同的情景,有意識地暴露學生認知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整理和形成穩定的認識,同時逐漸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現實中,教學目標的定位存在以下不良傾向:一是忽視基礎性目標的存在,導致目標要求太高,脫離學生實際;二是忽視目標達成的階段性,不預設好難度梯度,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是將終結性目標與過程性目標混淆,導致目標要求“一步到位”,忽視階段性目標的強化和反思習慣的培養。因此,在紙筆測評中,有意識地對學習目標(尤其是重難點部分)進行階段層次設計是完全必要的。
三、紙筆測評“三段層架”目標體系的設計實例
在紙筆測評設計中,如何體現目標達成的“三段層架”結構,滿足《課程標準》“考核的重點要以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為主,不要放在知識點的簡單記憶和重現上”的要求?下面以第四單元課題3中“單質與化合物”的測評設計為例加以說明。
物質分類是初中化學的重要概念,也是學生公認的難點內容,《評價標準》對“單質與化合物”的要求是:“在能夠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基礎上,知道純凈物還可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單質是由同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并能舉例說明”,“知道氧化物是化合物的一種,能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诖?,筆者從分類的層次關系、分類的基本程序和分類的微觀認識等幾個方面,設計了三個階段的測評練習,分述如下:
1. 溫故而知新——學前基礎性目標的診斷性練習設計
第四單元課題3由“水的組成”和“單質與化合物”兩部分組成:課本首先通過電解水實驗介紹水的組成和水分子的結構,然后介紹物質分類的第二層次概念——單質與化合物。為了診斷和強化“純凈物與混合物”的概念,為“單質與化合物”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新課導入階段,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
[題1]下列生活中常見的“水”,屬于純凈物的是(填序號) 。
①自來水 ②冰水混合物 ③海水 ④蒸餾水
⑤水蒸氣 ⑥礦泉水 ⑦雪碧汽水 ⑧食鹽水
題3采用填空和完善圖表的形式,讓學生對課本中的概念進行分析、加工,認識到對單質與化合物進行分類的前提是純凈物,依據是組成的元素,提煉出氧化物概念的要點,理清物質分類的層次關系,并嘗試從微觀角度區分單質和化合物;題4讓學生仿照示例嘗試對物質進行分類,從中反思和總結出分類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體現了學習的探究性和形成性。課后,教師再利用課本習題作為學生的書面作業,從而實現了所學知識的檢查與強化。
3. 命制統測題——學段穩定性目標的反饋性試題設計
學段性的統一測試要求學生閉卷做答,是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引導學習方向的重要手段。為了檢查學生運用分類知識的能力,診斷物質分類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期中考試中設置了一系列與物質分類有關的試題。
混合物與化合物是學生極易混淆的概念,題5通過一組微觀模型,讓學生選擇其中的化合物,直接檢查學生從微觀角度辨析兩個概念的能力;題6利用“仙人掌”這一學生熟知、鮮活的事物作為命題情景,讓學生將原子結構和物質分類的層次關系進行類比,并遷移到生長中的仙人掌身上,從而深化了物質分類的認識;題7既檢查學生對常見物質的認識,也測查物質分類的能力。這樣的試題設計,可較好地獲得“單質與化合物”等物質分類知識的全面反饋。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不同層次的紙筆測評,既讓學生擁有了扎實的基礎,又為學生提供了鞏固與內化、反饋與強化的機會,可以有效地突破學習的難點。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化學[S].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3] 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初高中的學習屬于兩種不同的學段,其中既有知識的斷層,也有銜接的規律可循。從中學化學課程培養目標角度,探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銜接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化學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
化學;教學銜接;教學相長
自2008級高一新生起,青島市采用了魯科版高中化學教材,就本套教材來看,更加注重從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引入教學知識,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初中人教版教材銜接不夠緊密。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一新生普遍感到“高中化學入門難”,而高中教師對此也非常困惑,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看法不一。國內知名化學專家王云生老師認為原因如下:初中化學課程標準、教科書與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學習要求和內容選編銜接的處理不好;初中課程改革后的化學學習要求、中考化學考試要求過低,指揮有偏差;初中化學教學過分強調探究學習和過程方法教育,忽視接受學習和描述性、結論性、規律性知識的理解記憶,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知識學得不扎實;部分地區中考化學用等級制評價作為中考錄取的參考,而語、數、外卻用實際分數計入總分作為錄取依據,造成學生、家長、學校領導只重視三個工具學科而忽視理化學習的不良傾向。也有人認為,高中化學教師不理解初中課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舊學習要求看待、評價課改后的初中學生,對初中學生的化學基礎要求過高,學生不適應高中教師習慣運用的單一的教學方式等等。筆者通過對幾年來教學情況的總結,以及查閱諸多資料,對初高中化學的教學銜接積累了一點個人看法,在此拋磚引玉,敬企方家批評指正。
一、教學內容的銜接與開拓
教學內容的銜接,即進行好“過渡”教學,這一點尤為重要,也就是要研究初高中化學教育的差異,爭取初高中化學教學的平穩過渡。這一點上王云生老師認為:初、高中學科教學中存在的教學銜接問題實際上并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的新問題。本次改革實施之前,初高中化學銜接問題已經由來已久。傳統上很多學校和教師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不少完全中學要求初中化學教學要主動考慮銜接問題,不以初中畢業的最低要求作為學習標準,要求加強高中所需基礎知識技能的教學;多數學校還在高中一年級采取各種方法開設“銜接教學”課。有的在新生錄取后開學初集中補課、有的在高一先劃出一定時數復習初中化學、還有的采取“用到什么,復習補充什么”的方法在高中教學中復習補充初中學習的化學知識。
筆者以為,高中教師搞好銜接教學的角色尤為重要――學生經歷了中考,心理上肯定很放松,在兩個多月的假期中對基本知識的遺忘在所難免,所以在開學之后的一個月以內,最好能把初中教學內容的重要知識點簡要地復習一遍。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體系和內容。明確哪些知識點在初中已經基本解決;哪些知識點初三教材中出現但中考不做要求;哪些知識點在初中未解決,應在高中拓寬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數。初、高中教材銜接要注意把握時機和尺度,通過相關知識的銜接,要讓學生能從更高層次上來準確理解初中化學知識,同時結合高一新教材,把必要的聯系展開,即使教學進度再緊,至少也要保證兩個周的時間進行銜接教學,切忌為趕教學進度立刻展開高中內容的教學,因為學生要接觸的第一部分就是“物質的量”,理解上有相當難度,很容易讓一部分學生產生畏懼化學的心理,繼而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力不從心。所以化學銜接教學首先是化學啟蒙教育向化學科學基礎教育平穩過渡的問題。
為了實現平穩過渡,應把初、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和實驗教科書,聯系起來研究分析,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習要求和學習內容中可能存在的銜接不暢的問題。要研究初、高中教學內容是否存在知識、技能點要求脫節的問題。要分析初中課程對某些高中學習必備的雙基知識的學習要求是否偏低,高中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對初中學習所提供的知識、技能是否要求太高,研究高中必修的學習是否要提供一定的時數進行初中知識技能的復習提高等等。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與創新
一踏入高中課堂,學生肯定要把自己的新老師與自己熟悉的初中教師進行比較,老師在風格、習慣上的差異會讓很多學生得出這個老師很好或者這個老師不行的印象,有很多學生就是在這種比較中對學科產生了興趣或者厭煩感。經歷課程改革的高一學生知識面較寬,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積極性較強,有合作精神,比較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應當說,這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初中課程改革在學科知識、技能的學習上與舊課程相比,要求的深度、學習的系統性有所降低。在高一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必須研究初中化學的課程標準和教材,了解升入高一學習的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心理發展程度。依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采取“低起點、高落點”的教學策略,注意創設學習臺階,分層次落實教學要求,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爭取不同程度學生都能逐漸適應高中課程學習,減少學習程度的進一步分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以親切和藹的教學形象親近學生,以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感染學生,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尤其要注意發揮化學實驗的優勢,使學生一開始就“迷”上化學,并將學習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同時充分利用圖表、圖片、教學模型等直觀材料,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經濟有重要的聯系,以此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筆者根據學生實際,探討實施了以下幾點:
1.通過摸底檢測、師生座談等方式,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和素質情況,采取有力措施,讓學生盡快克服心理障礙,鼓勵學生經常反思自己,改進學習方法,以在較短時間內改變學習上“不適應”的情況。
2.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把相關知識轉化成直觀、生動,學生易于接受的內容分析,降低學生接受的門檻。比如在引入“物質的量”“摩爾”這些概念的時候,不是生硬地把學生未接觸過的概念搬出來,而是借助我們容易理解的質量、長度、時間等引入,“我們到集市上買白菜,論‘斤’買;我們衡量一棵樹的高度,多少‘米’;我們說從早晨到現在,過了兩個‘小時’,這些問題,都是單位和物理量的關系……”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3.充分挖掘教學背景資料,充分利用圖書雜志、互聯網等資源,結合蘇教版教材接近生活實際的特點,以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以科學家們獻身科學、追求真理的事跡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以我國近現代化學科學、化學工業比較落后的事實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在對生活、工業、熱點的關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
4.重點探索化學實驗課的作用,由于新課程大大加強了實驗、以實驗為主要手段的探究學習的要求,學校要盡快解決教學條件(特別是實驗設施)與新課程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不少初中校的教學設施條件,無法滿足初中新課程在實驗和探究學習活動的要求,使初中學生在實驗和探究學習方面的水平難以達到標準的要求。這些學生升入高中,要順利接受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必然十分困難。所以,如果高中化學能夠把大量的化學演示課和分組實驗課備齊上好,可便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反之,若高中不能提供必要的教學條件,或教師不能按新課程的理念加強實驗,不提倡探究學習,不僅使高中新課程的實施遇到(下轉第7頁)(上接第4頁)困難,也會使經歷了初中化學教學的高一新生覺得高中化學毫無新意,感到失望和厭倦,以至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學習方法的銜接與指導
加強學法指導是搞好初高中化學接軌教學的有力保證。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除了智力因素外,學習方法的科學與否起著很大作用,因此在起始階段,教師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作為高一接軌教學的重要任務。
1.開設學法指導課。在高中化學開始階段,分析初高中化學的區別――知識量增加、知識系統性邏輯性增強、對學生各方面能力要求的提高等,介紹學習高中化學應該采用的正確方法,重視實驗教學內容,對于知識的識記采取理解記憶等等。
2.學法指導要與建立學習常規結合起來。從最基礎的東西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近年來的學生情況來看,學習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學生學習習慣的不規范,因此從高一入學開始,教師就應該花大力氣規范學生的基本學習環節,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上增效、課后復習的好習慣,對學生課堂筆記本、典例精研本、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嚴格要求,筆者從實際教學過程中認識到,“糾錯本”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對一些易錯題、難題的精細處理,能夠深入理解相關知識點,通過對平行班級的取樣分析,糾錯本建立且使用良好的同學比未建立或不經常改錯的同學的成績平均要高10分左右。
3.學法指導不應是簡單地提出“自主學習”“快樂學習”等一些空泛的概念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應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進行分類指導,這將是一個長期而煩瑣的過程,這對教師工作的深入程度以及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熟悉學生的特點,把握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在規范學習基本思路和環節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特點提出個別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關高一與初中教學各方面的銜接問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其內在聯系,做到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新課改形勢對教師的基本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去更多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求“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角色蘊含更為深刻的含義,要求對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多地進行關注,因此我們要做到把學習方法的指導貫穿于課堂教學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搞好化學啟蒙教育向化學科學基礎教育的過渡。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4-109-01
初中化學總共有12個單元、36個課題的基本教學任務,除此之外還有總復習階段的教學安排,課時少,時間緊,因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學習的效率就顯得非常重要。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從優化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角度談談本人的一些體會。
一、分析現狀,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
首先,要靜心梳理學生現狀,結合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將學生分類,具體到每一個學生。比如今年筆者帶的班級,學生整體成績較整齊,班級學風較好,具有較好的競爭和學習氛圍。對這樣的班級,應該關注學生能力層面的提升,提高學生對中考題型的適應程度,完成提優延伸層面的習題訓練,重點關注從及格到優分的學生轉化。其次,要細致盤算整個課時,比如今年從開學到中考共有37周,新課安排18周,期中、期末復習各1周,一輪復習4周,二輪復習2周,各種測試包括一模、二模、三模、試卷講評1周。在通盤考慮這兩件事情后,再開始著手制訂比較詳細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內容安排、課時安排、習題安排、測試安排等。
二、根據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
1、以激發興趣為基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化學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實驗現象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感官刺激;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抽象內容具體化。
2、以編制學案為載體,精心備好每一節課
復習課的教學設計,跟新授課相比,往往容易被忽視,但是一節高效的復習課,同樣離不開課前精心的教學設計。在備課的過程中,要以學案為備課載體,從整本書的高度,對某個單元或者某個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梳理、歸納、整合,將很多相對比較散的知識串在一起,構建學科知識網絡,逐步形成對某個單元或者某個知識點的整體認知?!皩W案”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學案可以做到優化整合,化繁為簡,強化知識點的落實。
3、以小組合作為形式,認真上好每一堂課
小組合作改變了教師上課單純地講、學生被動地聽的局面,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經歷了知識點的形成過程、結論的獲取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如何使用化學知識、化學思維去解決問題。教師要能根據課堂的需要隨時轉換角色,充當好引導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始終通過設疑引發思考,以思考引發探究,以探究帶動合作。
三、以個別輔導為抓手,提優補關差,關注心理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是以中等生為基準,針對大多數學生,這樣勢必會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為了解決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梳理出重點人頭,以個別輔導為抓手,提優補差,關注心理。對于優等生,我們主要引導他們在完成教師布置作業的同時,適當增加課外練習,進行學法指導,讓他們自己尋找“食物”,訓練他們自食其力的能力;對于學困生,我們主要引導他們把學習重心放在基礎知識上,降低復習要求,只要求他們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實驗、基本計算即可,減少作業,量力而行,逐步提高;同時我們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關注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克服畏難情緒,激勵學習熱情。
四、研究課標,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
《課程標準》《中考指導說明》這兩本書是中考命題的指導性文件和重要依據。教師通過認真研讀《課程標準》,仔細對比《中考指導說明》的變化,包括考點要求、題型示例、配套練習的變化,可以從中更好地領會中考的要求、命題的思路;更好地把握試卷結構、試題的難度;更好地明確考試的范圍以及每一個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哪個是識記、哪個是理解、哪個是運用,做到心中有數,己經明確不做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內容不往高處拔,做到“不拓展、不超標”。筆者精心研究近三年陜西省的中考試題,弄清楚哪些是近幾年的熱點(必考點),哪些是近幾年的重點(可能會考),哪些是近幾年的冷點(還沒有考過),有可能會在今年出現;同時收集整理各區的一模、二模試題,從中了解今年中考的走向,讓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五、反思實踐,不斷地總結、改進、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