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8 22:0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專業培養具有較扎實自然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學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及專業基礎知識,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從事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工作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介紹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信息的采集及處理、水旱災害預測及防治、水資源規劃、水環境保護、水利工程規劃與設計、水利工程運行與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制圖、運算、實驗、測試等方面基本訓練,具有應用所學專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關鍵詞: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文學原理;課程教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TV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6009705水文學原理課程是高等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是以水文循環為核心,以水資源為方向,講授水文循環的各個要素和各種水體水文現象的物理機制、相互關系以及時空分布特征,要求學生深入理解水循環與水平衡等概念,理解和掌握降水、蒸散發、土壤水、下滲、地下水和地表水運動等物理過程的基本規律及基本定量計算方法,熟練掌握徑流形成過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掌握河流、流域洪枯水形成及運動的基本規律和數學模擬方法,了解土壤水的形成、運動和變化規律及其對蒸發、下滲、徑流形成過程的影響,了解特殊水體如河口潮汐、湖泊等有關水文現象及特點。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對水文現象和水文科學有比較充分的認識,掌握該學科的分析研究方法,深入理解水循環與水平衡等概念,并掌握自然界各種水體的基本規律。該課程一般安排在學生學完水力學、氣象學與氣候學、自然地理學等基礎課程之后的第三學年上學期,是水文專業本科生學習水文測驗、水文預報、水文水利計算、水資源規劃與利用等后續課程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和科研崗位所必須掌握的重要知識儲備之一。鑒于該課程的重要性,本文以揚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水文學原理課程教學為例,對該門課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若干問題,以及如何增強教學效果進行系統深入的剖析和探索。
一、水文學原理課程教學實踐存在問題
水文學原理課程教材主要選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學原理》第一版[1],該教材為高等學校水利學科專業規范核心課程教材。此外,選用芮孝芳編著的《水文學原理》作為教學參考書[2]。水文學原理課程具有理論性和系統性較強、推理公式繁瑣以及知識量龐大等特點。筆者根據近年來從事該門課程的教學實踐,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就高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水文學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對課程知識體系和學科最新進展介紹不足
水文學包括眾多方面,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學科。然而現有水文課程教學體系受各高校本科教學計劃和大綱的限制,課堂教學只遴選部分知識點進行詳細介紹,所講授的內容并不充分,遠遠不能夠使學生對水文學和水文現象有全面系統的認識。另外,現行教材對河流冰情、冰川徑流等的介紹不夠詳細和深入,相應的計算方法也介紹較少。此外,教材對部分知識點的計算方法雖有介紹,但常用計算方法介紹不足。比如關于蒸散發計算的介紹,雖然介紹了熱量平衡法、空氣動力學方法、綜合法、水量平衡法、經驗公式法以及器測法的理論和計算方法,但在介紹流域蒸散發能力計算的時候,沒有對目前應用較廣的彭曼―蒙蒂斯公式進行詳細介紹。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進步,水文科學研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層出不窮。然而,教材主要針對傳統方法進行介紹,對最新學科研究的進展介紹不足。如關于面平均降水量的計算,教材對傳統的算術平均法、泰森多邊形法、等雨量線法、距離權重法進行了介紹,但對最近發展的雷達和遙感測算法缺乏介紹。同時,伴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的影響,如何評估變化環境下水文循環對水文現象的影響,是一個新的科學問題,然而現有大多數教材并未提及或較少介紹以上最新熱點內容。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王景才,等高等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水文學原理課程教學探索
(二)過于依賴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環節
高等學校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動手能力和工程素質的重要環節。只有將實驗教學環節與理論知識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更牢固更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體系,才能順利實現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3]。然而,當前高校水文學原理課程教學由于知識點容量大而課時又較少的原因,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的問題。比如,揚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該課程教學周為1~14周,56學時,3.5學分。由于課時較少,大多采用部分工程實例或者計算例題進行知識點的應用訓練,還未形成獨立的水文實踐教學。而水文學原理課程有很多內容可以開展實踐教學,比如土壤含水量測定實驗、下滲實驗、徑流小區或坡面產流實驗等。這一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高校比較普遍,與高校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目標相差較遠,亟需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得到改善。
(三)教學手段和學習效果考察方式過于簡單
目前大學課堂教學手段主要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并輔以板書的形式進行,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由于過多使用多媒體課件,導致部分學生認為課后拷貝課件進行自我復習即可掌握知識,因而忽視課堂講授,注意力不集中。講授式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該教學法使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師生間的互動也會較少。
另外,在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察上,一般也多通過課堂提問、布置作業、考試等形式進行。部分學生較為懶散,課后也不主動學習,純粹應付作業和考試,偏離了專業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掌握寬廣知識體系的要求。
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高校專業教學中普遍面對的一個問題。
(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
受各因素影響,大部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所下降,厭學及學習倦怠是當前高校較為常見的問題[4-5]。筆者經過一段時期的觀察,以及與學生交流,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不清楚。很多學生對專業不理解,對職業發展目標不明確,不知水文是什么,存在人生觀模糊、積極性不高、學風懶散、心理迷茫等問題;部分學生不知該課程在專業知識儲備中的地位,不知所學知識有何用,不知所學知識對將來課程學習的意義,從而未給予充分重視,沒有強烈求知欲望;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基于教材中文字內容較多而片面認為該課程屬于文科性質,僅需要靠背誦和記憶來掌握該門課程知識。
二是,部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基礎知識有所欠缺。目前大部分學生課前不預習,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適應填鴨式教學方法,主動思考能力不足,不能將課本知識與水文現象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地思考研究;部分學生認為課后復習多媒體課件即可,課堂聽講不專心;還有部分學生由于高等數學基礎不好,以致在面臨下滲方程、圣維南方程組、槽蓄方程、特征河長法、馬斯京根法等的時候,覺得公式推理過程較為繁瑣,理解起來比較費勁。
如何增強上述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也是當前高校教學工作中需要探索的問題。
二、水文學原理課程教學的若干改革探索
基于揚州大學以及兄弟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筆者根據從事該課程的教學實踐,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就如何提高高校水文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了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科學選擇和適當擴充
首先,梳理好知識點脈絡結構并抓住重點。按照培養方案的要求,將需要重點掌握的水量平衡、降水―蒸發―下滲―徑流等水文循環過程、流域產匯流過程等章節內容進行系統深入的講解,兼顧河口、潮汐、泥沙等水文現象,適當介紹水文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發展歷程。同時,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適當介紹洪澇和干旱、水環境和水生態等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引導學生體會水文科技給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帶來的福音,幫助學生領悟該門課程的魅力以及明晰學習的價值。
其次,適當增加課外知識內容并引入最新研究信息。筆者對教材中缺少但實踐應用又較多的方法進行補充介紹,幫助學生擴大視野和開拓思路。如教材中關于流域蒸散發能力的計算,介紹了基于氣溫的Thornthwaite公式,但是對應用較廣且精度較高的彭曼―蒙蒂斯公式介紹較少,因此可適當增加該內容的講解,并以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得到實例操練。又比如在講解產匯流過程和水文模型等內容的時候,增加山坡水文學、水文研究方法等內容,補充水文模型從概念性到物理性、從集總式到分布式的發展歷程等內容,并介紹相應類型的水文模型結構及不同模型的區別和聯系。通過以上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學生的思路有所開拓,視野有所擴大,對水文科學演進方法有了一定思考,求知探索精神也有所增強。
再者,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多將科研工作中或工程上的案例引入教學,如在講授產匯流章節的時候,可在課堂教學中適當介紹暴雨山洪預警系統等科研課題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水文知識服務社會民生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精神。
(二)增加課堂內外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內容和比例
1.增強課程內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
課堂講授的理論和方法,需要結合課堂實例操作、校內實驗和校外參觀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以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筆者為此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在講授區域降水量計算的時候,除了講授教材中幾種方法的原理和計算步驟之外,還應給出實例或作業,并針對新技術的應用進行介紹。比如,針對同場次降水過程,分別借助Arcgis的空間插值技術或surfer軟件的等值線圖功能進行區域平均降水量的推求,并比較增減雨量站點的密度對結果的影響,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在講授土壤含水量的時候增加試驗環節,選用人工烘干法、TDR、FDR等土壤水分傳感器對土壤水分進行測定,對比測定方法原理和結果的差異性,從而幫助學生熟悉相關儀器的操作,并鍛煉分析和動手能力。在講授產流章節中不同徑流成分如何形成的知識點后,若有條件可以搭建室外徑流模擬平臺進行試驗,從而加深學生對下滲和產流等關鍵水文過程的理解。以上實踐內容,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分析和實際動手能力,增強教學效果。揚州大學目前正在進行校內水資源與水生態試驗場的建設,建成后開展降水、蒸發、徑流、下滲等水文過程監測和分析將更加具有操作性,水文學原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也將更加可行。
2.鼓勵課外水文科學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水文科學公益活動,如世界水日、濕地保護日、干旱與荒漠化防治日等;引導學生通過校院兩級團委組建水科學協會、水資源協會、水文化協會等,指導學生開展水文化交流、水文與水資源熱點問題調查等,如水環境調查、河湖水系普查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吸引部分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通過科研課題研究的鍛煉,促進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培養其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以上活動是對課堂內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有益補充,既可以增強學生對水文科學問題的認識,又能鍛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水文科學的魅力,激發作為水文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自豪感,鞏固學習效果。
(三)教學方法的靈活選用和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
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將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應結合課程特點,探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感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現代科技資源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科研活動;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并行式;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TU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7)02009804
教學與科研是大學的兩項基本職能,二者融合是學校發展的必然,是建設創新性大學的根本[1-3]。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職能,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逐步提高的趨勢[4]??蒲信c教學應相互促進,共同滿足高品質大學人才培養的需要[5]。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需要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多種手段相統一,從知識型轉向能力型培養是重要的發展趨勢,也是科學發展觀在高等教育人才培B上的具體落實[6-7]。如何在教學中融入創新理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是培養創新人才時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將教師的科研項目與課堂教學互相融合是一條重要的途徑[8-9]。鼓勵教師將科研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入教學,提高教學質量[10]。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改革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而圍繞本科教育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改革則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熱點[11]。許多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教師結合專業教學活動開展了教學研究,如竇明等(2009)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從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三個方面構建水資源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體系的建議[12];李小龍等(2009)強調更新教學手段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對提升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教學質量的作用[13];張升堂(2014)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講授理論,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的,在專業教學中合理地引入了實例教學[14];王景才等(2015)針對水文學原理課程的知識內容體系,從理論與實踐性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方面對如何改善課程教學效果進行了探索[15]。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以適應行業不斷發展的需要,是從事高等教育教學者應不斷思考的問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使學生的學習模式向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水文學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學工作者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教育教學人員需要以發展的眼光、開闊的視野開展專業教學改革以支撐不斷發展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一、教學流程設計與實踐
(一)教學流程設計
為科研并行式服務于教學活動設計合理的路線圖,是其順利實施和保證其實效性的關鍵。本次教研活動依托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主干課程水信息采集與處理,水文學原理的教學過程和有關科研實踐活動開展。教學流程方案的設計,首先由包括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學的任課教師、科研人員以及水文與水資源行業的從業人員組成的課題組成員進行探討,明確開展科研并行式服務于教學的必要性。對水信息采集與處理、水文學原理等課程教學內容中適用于科研與教學并行式開展的知識點進行篩選,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制定實施方案,經課題組討議的教學與科研并行式開展的主要流程如圖1所示。
(二)設備使用以及研究區見習
為保證科研并行式服務于教學有關研究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除設計合理的技術路線外,為提高項目開展的效率,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依托研究區開展科研活動的理解能力,需對學生進行水文(包括水質)觀測設備使用方法基礎培訓以及在科研活動開展的研究區進行見習。
水文觀測所用設備主要包括超聲波測深儀(SSX-1D)、水位數據記錄器(U20-001-01)、溶解氧測定儀(FG4-ELK)、電導率測定儀(SG3-ELK)和PH計(Seven2Go,S2)(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對學生進行儀器使用方法培訓時,將學生分成4組,每組5人,介紹各種儀器的初始設定、功能調試、測量數據和數據記錄(或下載)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對設備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可能出現問題的處理方法進行說明。
實踐教學環節結合水文觀測活動同步開展,水文觀測主要依托的研究區為揚州市內的古運河局部河段。為增強學生對客觀環境的認知能力和結合課程基礎知識開展科研活動的理解能力,有針對性地安排了學生在研究區開展見習活動。本次見習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了解河道沿程的基本情況(護岸、邊坡材料、斷面形式、河寬等)和水流條件(如流量、水深等)。在此基礎之上,教師介紹如何根據河道基礎物理條件合理選取水文數據觀測斷面,并強調水文觀測過程中與安全有關的注意事項、各組成員之間的協調配合工作的必要性等問題。經過在研究區的見習,使學生在思維中對基于客觀條件開展觀測活動的思路和實施辦法有了初始的認識,有利于接下來的課堂知識學習和結合課程有關知識制定水文觀測方案等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對課程教學和實踐訓練所要達成目標的深入理解,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 課程基礎知識教學
以篩選的水信息采集與處理課程中的水位、流量等要素的觀測,水文數據的處理方法和技術,以及水文學原理課程中的流量過程及徑流表示方法等章節為例進行說明。課堂教學主要講授水位、流量、徑流等基本概念,數據獲取的方法和途徑,數據整理和處理技術等內容,對即將開展的水文觀測和與課堂講授知識有關的研究活動進行說明,強調基礎數據在支撐專業研究活動的作用及高質量基礎數據的重要性。在課堂知識講授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結合設備的使用方法和研究區基本情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和領會,因為學生對設備的使用方法和研究區的客觀條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在頭腦中可以對課堂基礎知識、設備使用方法和研究區觀測的過程進行整理和加工,在思維中形成完整的從基礎知識學習到科研實踐活動的路線圖。
(四)水文觀測及數據整理
1. 水文觀測實踐
在課堂講授結束后,進行研究區水文觀測活動,水文觀測活動作為水信息采集與處理課程實習內容的一部分,作為水文學原理的課程補充環節,其目的是使課程基礎知識與實踐教學在時間上緊密結合,增強教學效果,鍛煉和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研究區觀測采用分組進行的方式進行,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分組和所用儀器設備數量的前提下,為提高實踐觀測活動的效率,除利用部分課內時間(分配學時)外,合理地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水文觀測活動以每個學生為主體進行,使每個學生都接受實踐的鍛煉,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負責指導和釋疑。
2. 數據整理與分析
對觀測結果進行采集與整理(數據記錄或下載),是水文觀測后續的實踐環節。教師針對所開展的科研工作內容,對數據整理(處理)做出具體要求,對數據(觀測結果)在所開展科研活動中的作用進行解釋和說明,即數據處理結合科研的實際需要進行。為使學生掌握觀測數據的整理方法,教師有針對性地介紹利用常規圖形處理軟件如Grapher、 Excel對數據進行圖示的技術,然后以每個學生為單位對觀測數據進行處理。需要說明的是:有關科研活動需要數據的時間序列較長,學生在水文觀測活動過程中獲取的數據相對較少,在數據整理時,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對數據的處理結果,并向學生提供觀測時段內各水文要素的長時間序列數據,對數據處理結果的簡要分析方法和討論過程進行說明。然后,由學生自行完成數據圖示、結果分析和討論的有關工作。以組為單位提出數據處理成果(含結果討論的文字材料),圖3為學生對水文觀測數據的部分整理結果,結果討論的有關內容在此略去。
二、結果及討論
(一)教學效果的調查
在科研并行式服務于教學活動階段性開展以后,進行教學效果的調查,調查對象為參加此項目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生,調查內容包括對教學模式的認可程度,對課堂知識接受和實踐操作技能訓練的滿意度,以及對科研活動的興趣培養和科研活動認知程度等。調查方式主要包括調查問卷、課后訪談和隨機談話,大多數學生針對調查的分項內容給出了自己的感受或評價。
(二)討論與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對科研并行式服務于教學的模式和實踐效果給出了積極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項目組對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進行了剖析和討論,對項目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作出客觀評價。
水文學原理課程本身配置了課程設計,未設置有關水文數據觀測的實踐環節,在本項目開展過程中,增加水文數據觀測和分析的實踐環節,對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對課程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加深對課程設計題目的理解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并為后續水信息采集與處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等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認識和實踐上的基礎。
水信息采集與處理課程雖然設置了課程實習和課程設計,但常規的教學流程是首先進行課程基礎知識的教學,在課堂教學進行到某一階段(或結束后),集中進行課程設計和課程實習。在傳統的教學流程中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時間上銜接不夠緊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存在脫節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與科研活動并行式開展,從學生學習知識的角度考查,大尺度地縮短了理論知識學習與科研實踐在時間上的距離,使課堂教學與課程實習環節結合更加緊密,對常規教學的開展流程有了較大尺度的突破,同時,學生對專業科研活動的興趣有了明顯的提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教學與科研并行式開展,有些時候仍存在課堂教學和科研實踐(實踐教學)在實施時間上的矛盾,存在個別學生課堂教學認真程度欠缺,對實踐教學環節應付的現象。對此問題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充分的重視,找出合適的對策,采取合理的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
三、結語
此次依托水文與水資源本科專業的有關課程,開展科研并行式服務于教學的教學改革和研究活動,是對構建科研反哺教學模式的一次積極探索,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合理性突破的一次大膽嘗試, 研究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效果,學生在課堂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培養方面的滿意度高,提升了學生對科研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項目組將在未來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中加大對科研活動合理、高效地服務于教學新模式的探索,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高級應用型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王鮮萍. 高校教學、科研協調發展的機制及基本方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5):248-249.
[2]王麗芳,楊衛民,喬元彪,等. 高質量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 實驗室科學,2010,13(6):186-188.
[3]朱國仁.略論高校教學與科研的協調[J].上海高教研究,1998(6):25-28.
[4]陸根書,顧麗娜,劉蕾. 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實證分析[J]. 教學研究,2005,28(4):286-290.
[5]劉晶. 淺論高校人才培養之教W與科研并重[J]. 教育教學論壇,2012(35):101-102.
[6]李斐. 協調高校教學與科研發展,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J].高等教育管理,2015,9(1):1-5.
[7]甘義群,馬傳明,周建偉. 基于專業能力培養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三峽實習教學研究[J]. 中國地質教育,2013(3):94-97.
[8]林龍云. 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本科生科研活動[J]. 福建高教研究,2008(5):18-20.
[9]陳小鵬,王琳琳,韋小杰. 把科研引入實驗教學,培養學生開發能力[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6):108-111.
[10]趙宇寧,竇崢,國強,等. 研究型大學中基于人才培養為主線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良性促進關系的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5(13):64-65.
[11]朱斌. 水文水資源專業課程多媒體教學改革探討[J]. 教育教學論壇,2013(22):37-38.
[12]竇明,左其亭,李桂秋. 水資源規劃與管理課程建設與教學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13] 李小龍,姚多喜,楊金香,等. 水文學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本科教學探索[J].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4):59-60.
[14] 張升堂. “水文水資源”課程實例教學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2014(21):101-102.
[15]王景才,黃紅虎,方紅遠. 高等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水文學原理課程教學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97-101.
Abstract: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mod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fficiently feedback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were paraelly conducted relying on the teaching implement of water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nd principles of hydrolog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So as to the close combination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research practice was achieved on the time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research activitie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was benefit for cultur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 Th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mode of research activity services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關鍵詞:水文學與水資源學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水文學與水資源學>課程是給水排水工程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程。它與給排水管網系統、建筑給排水系統、水質工程學等一起構成了給排水工程專業主干課程體系,是城市健康水循環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隨著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水文學與水資源學>課程還需要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更新和完善,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該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改革在我校得到了優化和完善。
一、課程體系建設
<水文學與水資源學>課程建設包括教學大綱、教材、實驗及實驗指導書、課程設計任務書及指導書、設計任務書及指導書、實習指導書、師資隊伍建設等內容。
1.1 課程教學目的及特點
本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有關水文學、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基礎理論和設計能力的專業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水文現象、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概論和基本設計與計算技能。課程內容廣泛,涉及到不同專業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如給水工程、污水處理工程、供水水文地質學、生態學、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微生物學及管理工程等。對學生來說,是一門綜合性很強,不太容易掌握,且學習起來困難較多的課程。為此,在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對課程內容做了精選、整合優化處理,力爭做到系統性、完整性、實用性,辦出特色。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和手段,以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1.2 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本課程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系統闡述了水文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水資源的相關理論、國內外水資源分布和開發利用狀況、水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重點介紹了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的水量計算,取水工程的類型、設計和使用條件以及水資源保護與管理的內容方法和措施。
該課程在48學時的理論課授課外,通過實驗和實踐、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查閱資料、工藝方案選擇、工程計算及設計繪圖方面得到訓練。
二、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水文學與水資源學>課程還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更新和完善,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2.1 教學內容改革
(1)針對教學內容廣,在合理安排授課計劃的基礎上做到重點突出。例如,“水文統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計算”、“取水工程”等部分作為本課程重點,在教學中分配了20學時時間,其次“水資源量評價”和“節水理論與技術”分配了6學時時間。重點內容部分在講解過程中,力求精,有一定深度。
(2)理論教學與工程實例緊密結合。例如在“地表水資源量評價”中,補充了“引灤入津”、“南水北調”等工程內容。在“取水工程”教學中,詳細講授了“龍慶峽”等工程。同時通過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對水源地選擇、評價及取水構筑物結構建立感性認識??傊?,在整個理論教學,始終貫穿著工程實例教學。
(3)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教材為2002年出版,某些內容已不適合作為教學內容,在本次教改中,及時進行了修改。如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將教材用的GB5749-85標準,改為GB5749-2006,并對GB5749-2006進行了詳細講解。同時,隨著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范圍的逐步拓展,為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在教學中我們把國際上一些前沿課題和研究進展等內容引入教學,如最新的水資源評價方法與模型等。
2.2 教學方法改革
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實現教學方法的“轉變”,即課堂教學從傳統灌輸向探索性教學轉變,采用靈活式教學形式。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大量的表格、數據模型、水資源現狀分析圖、取水構筑物圖等貫穿始終,采用傳統的板書授課方式不僅使教師在課堂上的工作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甚清楚,而且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雖然也可以事先把一些圖表制成幻燈片,但圖一般是靜止的,不夠形象生動,還是難于理解。2005年以來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認真鉆研教材閱讀各種參考書籍,將大綱中的重點、難點分解成不同知識點,并補充實際工程案例以及圖片,自行研制了《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多媒體教學課件。隨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修改和完善,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易于記憶,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信息內容,增強了信息量。該課件具有演示直觀、動態感強的特點,非常易于學生理解,受到學生的好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效緩解了課時的縮減和教學內容增加的矛盾。
例如,在授課過程中,具體采用以下教學形式:①放映中國水資源現狀以及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視頻材料,使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的實際狀況,并對本專業產生濃厚興趣;②放映各種不同類型取水構筑物的圖片,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不同取水構筑物的構造和作用,并增加濃厚的學習興趣;③放映案例內容的圖片,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了解案例,對于日后遇到的實際工程都起到積極作用。#p#分頁標題#e#
同時嘗試和研究雙語教學,大力提倡雙語教學。自制雙語教學課件,做到通過雙語教學,不但使學生掌握了規定的教學內容,也使學生的科技英語能力得到了訓練提高。
2.3 教學手段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新型教學手段,主要從“多維互動”教學手段進行了探討。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較理想的教學模式。它表現為師生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多樣化。首先,教學活動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多維”是指改變過去教師獨占課堂,一張嘴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在課堂上包打天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形式,促成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等互動局面的出現,來激活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互動是指通過師生全方位參與,促進和諧和多維互動教學關系的生成,實現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本課程采用了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備課時帶著問題認真鉆研教材,閱讀各種參考書籍,將大綱中的重點、難點分解成不同知識點,擬出討論題,然后設計出多種較典型、討論性較強的題目。上課時鼓勵學生勇于回答和提出問題。課后對討論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特別在“世界水資源現狀問題及解決途徑”、“節水現狀及措施”等教學環節中,學生討論異?;钴S。
同時,發揚教學民主,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力,每節課騰出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刺激學生突破傳統課程的束縛,真正進入知識海洋中去求知,引導他們將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說出來,從而讓全班學生得以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
2.4 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搞好實驗和實踐教學,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通過參觀實踐,讓學生將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分析計算方法與實際聯系起來,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水文觀測、河流徑流、河流水庫取水工程現場考察實習,增加對水文學知識點的感性認識,開闊眼界。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動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水文測驗實驗中進行某斷面過水流量的觀測時,可用浮標法、流速儀法、ADCP法,這些方法都是間接測量流量的方法。測量水位時,當水位變化幅度較大時,設定一組水尺來進行,它具有設備簡單、觀測方便的優點;而要想記錄完整的水位變化過程節省人力,可用自計水位計。學生只有在親自參與實驗、實踐后才能切實體會到水文數據采集的全過程,才能更充分理解并掌握測流理論及技術。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依然采用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法。只是在平時成績考核和考試內容方面進行了改革。將課堂提問、小測驗、大作業等結合起來作為平時成績,同時由于在平時課堂上采取教學討論的方式,要視學生在教學討論中的表現打分,大作業也可適量布置寫論文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將此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總評成績。此外對應試考核部分,進行了分解,將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課程結束考核兩個部分??荚噧热莘矫?,取用了一些靈活性試題,改變了以往答案固定的現象。同時,為了真實考核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05年建立了試卷庫,考試時隨機抽取一套,力求做到教考分離。這樣平衡了考試內容,提高試題的覆蓋面和增強了綜合應用性,同時有效避免了猜題、押題等不正之風,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綜合應用能力提高起了一定作用。
四、結語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對<水文學和水資源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實踐進行了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新知識的不斷涌現、新技術的不斷更新,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在教學改革中,我們要注重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及時反映當前技術發展的潮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為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
參考文獻:
[1] 方芳•水質工程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8
(一)在防洪工程中的應用。在防洪工程建設過程中,特別是一些水庫興建、除險加固、河道治理、防洪排水工程和泥石流梳理等工程中離不開水文檔案服務工作,在這種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參考水文檔案文獻資料,并由水利專家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使工程主洪、蓄水和減災的目標。我國還興建了大量的水文工程,并在國民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在防洪工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水文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都需要以水文檔案作為指導,利用水文資料來對河床的演變進行推演和分析,并通過查閱大量的水文檔案并與水文觀測站的資料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有效的提高水文工程建設的質量。當前我國開展了許多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具體勘測設計過程中都需要以該流域的水文檔案資料作為重要參考依據。
(二)在抗旱工作中的應用。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及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在對這些與水文相關的問題進行解決時需要以水文檔案數據作用重要的依據。特別是在抗旱工作中,水文檔案數據資料在抗旱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部門在抗旱工作中,需要對過去該區域抗旱工作中水文檔案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并依此來做出相應的動作。可以說水文檔案數據是解決一系列水問題的重要依據,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及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都離不開水文檔案的支持。
(三)在水資源管理與保護中的應用。針對當前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我國水資源管理工作由傳統的供水管理開始向需水管理進行轉變,這也對水文部門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這不僅需要水文部門要及時、準確的提供大量的基礎資料和分析評價來供開展水文活動使用,同時還要做好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和優化配置的支撐工作。可以說在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中,水文檔案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中,為了能夠更好的協助水資源管理部門用水管理和調度,需要向水資源管理部門提供水位、流量、地下水位及水質等方面的水文觀測檔案,從而實現水資源的科學分配和合理調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在開展水資源預測活動中,水文檔案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水文檔案服務工作一直處于半封閉的狀態下,對水文檔案服務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視,檔案管理人員服務意識較差,這對水文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傳遞等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不利于水文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需要重視水文檔案服務工作,使其在實踐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為水資源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據。
(四)在交通、環保及國防領域中的應用。近年來,水文檔案服務工作開始運用在更多的領域,在水文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及配置等方面都離不開水文檔案服務。而且水文檔案服務在當前我國交通、工業和環保事業等方面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年來我國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水利水電工程及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建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水位表、流量表、輸沙率表、含沙量表及洪水水文要素等,都離不開水文檔案。在交通建設過程中,當河道和公路存在交錯情況時,在橋梁建設時需要考慮水流問題,這就需要在施工過程中要以水文檔案相關資料作為重要參考依據,以此來提高交通建設工程施工的質量。
二、加強水文檔案服務工作,促進水文發展
(一)加快推動水文檔案管理工作的系統化、規范化和現代化。一直以來我國水文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水文檔案服務工作,通過加快水文檔案管理工作,使其向規范化、系統化以及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這對于水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明確好水文檔案的收藏范圍,拓寬水文檔案的資料收集途徑,并對其進行優化和篩選。同時還要保證水文檔案的真實性、系統性、完整性以及及時性,提高水文檔案收集和管理的專業性,以促進檔案工作的規范化。
(二)樹立水文檔案服務意識,加強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隨著高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動化技術、網絡技術在水文檔案服務工作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推動水文檔案服務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和系統化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在水文檔案管理工作中,檔案管理人員整體素質與管理水平息息相關,這就要樹立良好的水利檔案服務意識,組織和開展人員培訓以提高相關人員的檔案服務意識,更好地為水文活動服務。在收集相關資料時,一定要多次查閱相關文獻,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政策執行,不斷增強保護意識和責任意識,確保水文檔案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根據水文檔案服務工作的實際情況.不斷加強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確保水文檔案服務工作水平的不斷提升。另外,提高個體檔案工作人員的檔案意識,使其樹立檔案是資源的服務理念,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及時、準確對相關材料進行歸檔,為水文工程建設、環保、交通、國防等工作順利開展提供有力支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水文檔案服務在水文發展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只有不斷提高個體工作人員的檔案意識,加強管理和考核,才能確保相關資料的完整性,從而推動我國水文事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文水資源技術
前言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焦點話題,如何科學利用資源實現加速發展是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水文水資源是重要的基礎型資源,對于保障經濟進步和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和保障價值。水文水資源技術是新時期信息技術、控制理論、生態科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綜合統一體,對于保障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中科學利用水文水資源有著至關重要的價值,在生態恢復、環境保護、水系治理、水資源管理、抗旱排澇等重要工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確保社會總體發展質量和發展速度的重要支撐。因此,必須對水文水資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予以高度地重視,要認清水文水資源技術在我國發展的實際,清楚地了解水文水資源技術應用過程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探尋新時期水文水資源技術應用的措施和要點,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提供扎實的基礎和技術性保障。
1 水文水資源技術在我國發展的現狀
1.1 水文水資源技術的預測預報技術
當前水文水資源技術通過預報預測技術大大提高了書劍能力,從而為社會整體提高了抗旱和防洪的能力,使水文水資源技術的減災效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預測預報采用氣象與稅務結合、天氣雷達技術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實現了預測預報準確性的提升。
1.2 水文水資源技術的監測技術
水文水資源監測技術包括了新型、高靈敏度的水文信息的監測傳感器、遠程傳輸、信息采集、數據管理、處理和分析的技術與設備、地下水溫度和水位等自動監測的技術與設備、河湖水質的紅線自動監測的技術與設備、依靠衛星遙感信息進行大范圍的土壤墑情的實時監測分析技術與設備等。
1.3 水資源的配置與調度技術
水文水資源技術將總量控制來作為核心的統一調度的流域水資源技術體系,從而實現從單一的水利工程調度跨越到跨流域或全流域多水源(過境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統一配置和調度技術。
1.4 水生態環境改良與水環境治理技術
水生態環境改良與水環境治理技術能夠有效地緩解污染的問題,并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改善改良生態環境。從宏觀上來看,水生態環境改良與水環境治理技術包括了富營養化水體的水上種植的技術、城市鄉鎮河網的多功能疏浚技術和設備、大型渠道的清污技術、控制水庫的富營養化生物的操縱技術和淤泥固化的技術等。
2 水文水資源技術應用存在的不足
2.1 水文水資源技術監測水平低下
當前我國的水文水資源技術存在著技術總體水平不高的實際問題,對于水環境中常見的干旱、洪澇等實際問題的實時監測存在著能力方面的不足,這導致的水文水資源設備和技術難于滿足水文預測預報工作的需要,更談不上確保社會經濟的發展。
2.2 水文水資源技術的理論基礎薄弱
生態水文研究是水文水資源研究的基礎,是水文水資源技術的發展方向,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和理論存在著基礎不牢、研究不足的問題,特別在旱區、寒區、水系和森林方面的研究異常薄弱,嚴重影響了水文水資源技術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2.3 水文信息缺乏共享
水文水資源技術強調信息平臺的建設和完善,而實際的情況確實由于投入的不足,水文水資源技術的信息庫和信息網絡出現建設上的滯后問題,水文水資源信息難于交換,信息的完整性也得不到保障,這與當前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趨勢不能合拍。
2.4 水文水資源技術的新方法應用緩慢
生態修復、污水處理、水系整治是水文水資源技術的新方向,由于主觀認知上的不足和客觀資金上的限制,導致水文水資源技術的新方法不能及時應用到實踐中去,不能及時將水文水資源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導致惡性循環,影響水文水資源技術的再開發和在應用。
3 水文水資源技術應用的趨勢
3.1 對水文事件的預報和監測能力
水文水資源技術的發展將會突出水文信息技術和信息采集技術,要與氣象衛星、監測站、氣象雷達形結合,形成水文水資源的全面觀測體系和立體監測網絡,這對于整體水文事件和極端水文事件監測和預報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3.2 水文水資源技術的跨學科發展
當前科學技術講求的綜合和交叉,水文水資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社會科學、生態科學、經濟學呈現出交叉互補的態勢,這有利于水文水資源技術的豐富和完善,同時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高速增長,也有利于整體生態的修復與協調。
3.3 高新科技元素在水文水資源技術中廣泛應用
在遙感技術、信息技術、控制理論大發展的今天,水文水資源技術得到高新科技元素的輔助實現了研究方法的豐富和應用方式的突破,要把握這一時機,立足于水文水資源工作,以技術融合為手段,不斷提升水文水資源技術的應用水平。
4 結語
總而言之,水利事業是國家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水文水資源技術應該起到先行軍和探路者的作用,要圍繞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積極開展水文水資源技術的應用工作,真正起到信息引領、技術支撐和基礎服務的作用和功能。當前水文水資源技術的進步正在加速,要把握這一前所未有的良機,通過水文水資源技術的深化,實現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實現水文水資源技術的長遠價值,為社會提供更為豐富和有效的水文水資源,在確保水文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同時,促進和加速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文明,董增川,錢蔚,朱成濤.遙感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2007(08).
[2]王銀堂,田慶奇,袁小勇.我國水文水資源領域技術需求分析及推廣應用[J].水利水電技術.2010(11).
[3]徐明珠,楊洋,王海榮.GIS在水文水資源領域中的應用初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0(09).
[關鍵詞]水文; 信息化;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P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5-0326-01
一、前言
近幾年,我國可利用的水資源逐漸變少,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黃河出現了引水不足現象,面臨這樣嚴峻的形勢,必須要合理對水資源進行配置,實現水資源管理的規范化,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將信息技術引入水資源管理中,有利于降低管理難度,可使管理質量得到提升。文章主要探討水文信息化建設。
二、水文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信息化是水文現代化的基礎和重要標志,它是將水文信息作為水文活動的基礎和發展動力,來推動水文工作轉軌和發展。它是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水文上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在水文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大力推進水文信息化進程,把水文信息化建設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水文信息化是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前提,是實現水文科學決策的基礎,是正確分析形勢、科學制定方案的依據。水文信息化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完備的覆蓋全國水文系統的水利信息網絡、健全的信息化管理體制、完善的法規和規范等。應提高水文信息采集、傳輸的時效性和自動化水平,為水文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創造條件。
三、水文建設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水文建設項目管理意識不足
水文建設作為國家的公益事業之一。它的建設與管理都必須要按照國家的基建程序進行組織。項目的立項建設管理等工作都必須要嚴格遵循建設程序。而在現今的水文機構體制中,很多地區因為地方保護主義思想嚴重,致使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的立項存在著地區不平衡的情況。而且很多項目沒有按照標準程序進行嚴格的項目審批,很多地區在水文水資源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都是采用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而且缺乏基層管理人才。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源于管理者的管理意識不足,對基建程序知之甚少,致使管理工作不到位。
2、水文監測設備不足,技術含量低
現今我國水文建設事業中所使用的水文監測設備質量不高、技術含量低,無法將工作人員從繁復的手工勞作中解脫出來,這就使得建設管理工作的難度變得更大。而在歐美發達國家中,很多水文水資源建設都是采用的先進水文監測設備,遍及各個區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我國卻未對這類先進的水文監測設備進行大量的采購和使用,依然使用傳統的人工方式,致使效率低下,容易出錯。
3、建設項目空間跨度大,專業融合性強
水文建設項目所包含的內容極多,比如水文測繪、水文測站、水情分析、數據中心等專業內容。除此之外,還有土木工程建設、水文信息共享系統建設、流域監測系統、水文基本設施建設等都會涉及到很多專業知識,專業融合性極強。而且水文建設與普通建筑工程不同,其工作地點并不固定,可能會涉及整個流域,空間跨度大,這些因素都導致水文建設項目管理的難度劇增。
4、建設主體還待進一步明確
之所以出現建設主體不明確這種情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在于水文機構未理清管理體制。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在設置地市級的水文機構時,往往都是以該區域的流域水系為準,行業的垂直設置與地方的交流極少,這就導致很多時候一個地市級水文機構需要負責多個地方的水文工作,這類現象的存在會嚴重影響到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的管理工作。
四、水文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1、地下水水位監測井
根據不同的地貌單元布設水位監測井。規劃水位監測井23眼,其中承壓水井8眼,潛水井15眼。計劃分二期全部實現自動化監測,其中第一期工程計劃完成15眼監測井的安裝,第二期工程計劃安裝8眼監測井。
2、采集與傳輸數據信息系統的建立
數據信息的采集非常重要,建立數據信息采集系統,便于在多個采集區域進行設置水位傳感器、雨量傳感器、視頻監控、閘位數據等,了解當地的水位、分干渠與干渠狀況。以往灌溉區域通訊方式分為兩種,分別是超短波無線通訊網與數字微波通訊網,進入信息化社會后,以往的通訊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社會的要求,現階段的圖像、數據、視頻與音頻傳輸數量越來越多,因此,需要依靠強大的信息傳輸渠道,將無線寬帶與系統相連接后,便可實現數據的傳輸。
3、水資源信息采集與傳輸系統需求
水資源及相關信息是水資源調度管理必不可少的科學依據,信息采集傳輸系統在水資源實時監控與管理系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支撐其他系統運行的信息基礎。采用信息自動采集、人工采集與外部收集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提高信息采集、傳輸、處理的自動化水平,擴大采集的范圍,提高信息采集的精度和傳輸的時效性,形成較為完善的信息與傳輸系統。永濟市需要采集的水資源信息包括以下內容:
(1)水井監測信息:包括水井的位置、井深、取水量、泵型號、柱狀圖。
(2)水資源監測信息: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長觀孔水質、水溫等。
(3)供水檢測信息:包括各水源地的供水量、來水量、蓄水量等。
(4)取用水監測信息:包括取用水大戶的時段取用水量的瞬時流量,供水管網主要控制點的流量、水壓、水質等。
(5)排水與水環境監測信息:包括污水處理廠的排水量和水質、水環境狀況等。
4、積極建立項目法人責任制,明確建設主體的權利義務
在現今時期,項目法人責任制己經成為我國水文水資源建設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管理模式,它對解決主體不明確的現象有著巨大的作用,項目法人是整個項目的責任主體,由他對整個項目建設的全過程進行控制并對相關的上級部門負責。另外,要專門成立負責項目建設管理的相關管理機構,在該機構內應該具備合同管理、工程技術、財務、經濟等方面的專業管理人才,以滿足水文水資源建設工作的需要。
5、加強對水文監測工作人員的培訓
水文監測要想更好地服務水利工作及社會經濟發展,采用先進技術(例如固態存儲、超聲波水位計、計算機網絡等)是很有必要的,這就要求加強對水文監測工作人員的培訓,既要重視對理論知識的培訓,而且要強化業務技能的培訓。
6、促使資料的整理與測驗工作的相協調發展。
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下,都是利用計算機來實現對水文資料的整編,同時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對無法實現對原始資料的檢查、流域內測點的一致性的排查等,這樣就易出現河流上下流水流的偏差。因此,提高水文資料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夠實現與水文檢測工作的協調發展。
7、提高水文水資源監測的服務意識。
從而就要求水文水資源的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職責,樹立起服務意識,實現對水文信息的社會化和公開化,真正將水文資源作為社會中的一項公共資源供社會公眾參考、使用,切實發揮水文資源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也就是說,通過對利用水文水資源監測的信息來更好地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
五、結束語
總之,水文信息化建設有利于提高水資源的管理效率,同時,也可以使水資源利用率得到提升,水資源能夠實現最大化限度的利用,建立健全水文信息共享體系,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水文建設重要的工作內容。同時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經驗,不斷更新,力爭開發更多、更好的系統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減少工作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