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8 02:28: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教學評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5-127-02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五年一輪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已結束,這也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評估事業朝著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和國際化的方向邁進。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在理性的評估運作之下,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深入進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高校辦學自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新形勢下,如何切實保證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高等學校的最主要任務。教學質量評估具有鑒定教學、調控教學和指導教學的作用,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地方高校需要構建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更好地服務。
一、構建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堅持的原則
地方高校構建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主要是要體現出“五個結合”的原則。
1、要和國家評估結合?!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痹u估制度在堅持周期性的同時,根據國家對高等教育實施分類發展和分類管理的新要求,強化分類評估、分類指導,改進評估方式,加強信息技術手段在評估中的運用,構建起周期性評估、日常教學基本狀態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評估新機制。從當前形勢看,下一輪國家對地方高校的評估,主要是采取質量審核的方式進行。這種評估形式的指導方針與目標是: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建設,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審核的指標和實施方案設計更強調導向性和規范性,目的是引導高??茖W定位,注重質量。不斷改進質量管理體系。重點審核的內容是:學校的使命和目標,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教師資源和教學條件,教學改革與管理服務,學生學習效果等。
2、要和“質量工程”結合。《綱要》指出:“要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百|量工程”面對的是全國7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質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為目標,以推進改革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為手段,按照“分類指導、鼓勵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則,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整體實力?!百|量工程”充分考慮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系統性和復雜性,確定了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引導性的項目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以調動廣大高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質量工程”主要涉及專業結構調整與專業認證、課程、教材建設與資源共享、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教學團隊與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評估與教學狀態基本數據公布等。
3、要和學校改革與可持續發展結合。地方高校在改革與發展進程中,都有自身的辦學定位、發展目標、內涵發展、管理模式等。為此,構建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一定要為學校發展與建設服務,符合學校的校情,必須具有學校的個性和特色。主要體現為:要符合學校的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有符合學校校情的組織系統與保障系統;要建立符合學校發展的質量標準《綱要》明確指出:“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因此,學校的質量標準要達到國家規定的一般質量標準,主要包括人才培養規格標準、專業設置標準、課程標準、師資標準、培養過程標準、質量評估標準等;要建立促進學校發展的教學評估體系與運行機制;要建立高效的教學管理體制與高水平的管理隊伍;要有符合學校校情的反饋與調控機制。
4、要和鞏固、深化評建成果結合。教育部組織的教學評估的開展對高校各方面的工作以及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高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效能是巨大的。高校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進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加強了學校的軟件和硬件建設,評建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高校構建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一定要鞏固和深化評建成果,保證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在較高的水平上運行,使學校長期受益。另一方面,在國家教學評估制度化的要求下,學校通過構建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可以保持隨時接受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中介評估組織實施隨機性評估的機制與狀態。當外部因素要求對學校進行評估時,既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及管理秩序,又能在外部評估過程中取得好的成績。
5、要和質量文化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結合。質量文化是以質量為中心、把學校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內在的規章制度、價值觀的總和,是學校教育質量形成的基礎,是全體師生員工涉及質量空間的一切精神活動、精神行為以及精神物化產品的總稱。一所高校質量文化底蘊越深,其校風、教風、學風就越優良,就越有利于提升學校的整體水平。質量文化是高校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的靈魂,通過質量保障增強著師生的質量意識、滲透著具有本校特色的質量觀、潛移默化地激發著質量文化的不斷形成。地方高校只有構建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定期與不定期地開展各項工作的評估,將評估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才能使學校的教學工作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運轉,才能促進學校建立自主辦學、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現代大學制度。
二、構建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
教學質量評估是質量保障的主要手段,地方高校應根據學校的發展定位,構建符合學校校情的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保障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高。黑龍江科技學院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確立了“深化辦學轉型,著力提升辦學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努力創建一流水平的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戰略定位。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定位是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以服務為宗旨,教學、服務并重。學校根據“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戰略發展定位,樹立“以學生學會了什么”作為評估的基本思想,構建“評教、評管、評學、專項評估”四位一體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因為學生既是教學活動的感知主體,又是質量的最終體現,時教學質量優劣的判斷最具“發言權”。
1、“評教”,即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估。
“評教”的根本目的是向教學過程要質量,重點評價教師圍繞學生能力培養需求、企業社會對人才需求設計教學過程情況。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即備課、課堂教學、輔導答疑、批改作業、試題評卷等是否達到教學目標要求作出判斷,對實現教學目標的程度作出鑒定,對存在的問題作出診斷,從而激勵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具體做法可以是:在學生評教、院(系)督導組和同行評議的基礎上,校督導組依據評估指標體系對每一位教師的基本素質、履行崗位職責情況、教學效果進行評估,作出定量與定性分析,以一年為一個滾動周期,評出等級。
2、“評管”,即對院(系)教學工作等進行評估。這項評估是對院(系)的教學工作等進行整體性評估,是深化棱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途徑?!霸u管”的根本目的是向教學管理要質量,重點評價院(系)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開展教學工作情況。以評估指標體系為導向給各院(系)的教學工作確立一個規范,提高其教學工作的目的性、計劃性和實效性,同時,通過等級評價全方位地調動各院(系)抓好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可以是:在院(系)依據學校評估方案開展自評的基礎上,由學校組織專家組對每個院(系)進行復評。并廣泛聽取學生和相關部門的意見,以三年或四年為一個滾動周期,評出等級。
3、“評學”,即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估?!霸u學”的根本目的是向學生學習要質量,重點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能力。通過“評學”,樹立良好學風,引導和激勵學生全面發展、成人成才。其基本原則是通過專家、教師、家長、社會用人單位以及學生自評等多層次評估,對學生學習與實踐狀況及其效果,進行監督和評估,我校結合本科生導師制進行。
4、專項評估。建立健全教學專項工作評估制度,對學科、專業、課程、實驗室等重要教學建設,對畢業設計、實習、考試等主要教學環節進行評估。重點評價教學建設、教學環節中“學生的收獲”。也就是評價通過教學建設、教學環節,學生的能力素質得到了哪些提高。專項評估是對評教、評管、評學的有機補充。開展專項評估,使質量評估與監控真正做到了全方位、無死角。《綱要》也指出:“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因此,開展專項評估可以保持隨時接受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中介評估組織實施隨機性評估的機制與狀態。
三、實踐與效果
學校成立了獨立的評估機構――評估中心開展教學評估工作,并與教務處積極配合,幾年來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先后開展了院(系)教學工作評估、專業課程評估、畢業設計(論文)評估、實驗室評估、生產實習評估,并一直堅持課堂教學評估和學生綜合測評。根據學較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定位。為突出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開展了實踐教學環節評估,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評估取得了良好效果,逐步實現了教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推進了教學建設,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1、實施學科專業課程建設項目評估,以評促建;專業服務企業、課程服務專業的轉型實踐取得一定成效。學校實施學科專業課程建設項目制。以三年為周期進行滾動建設。目前,學校有本科專業48個,建成國家特色專業4個、省重點專業7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精品課1門、省精品課14門,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獲得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一等獎3項。
2、開展課堂教學評估和學生評教,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有很大提高。學校常年實施教學督導制度,形成了以校、院(系)兩級管理的“三級教學質量監控”為核心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在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學生評教和學生信息員一直是學校重視的方面,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通過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得到了教育部評估專家組的高度評價,抽測聽課,教師優良率達到了100%,其中優秀率達到了90%以上。
3、開展畢業設計(論文)評估,設計(論文)質量持續提高。學校連續6年開展畢業設計(論文)評估工作,每年都聘請具有較高學術造詣、治學嚴謹的校內外專家對畢業設計工作評估體系和各專業畢業設計(論文)進行了抽檢評審。抽撿評審結果表明:我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評估體系科學合理并符合實際,畢業設計工作管理規范、要求嚴格,選題結合實際程度高,學生專業知識扎實、運用知識能力強,成績評定過程與結果科學合理,設計(論文)質量好。此外,我校部分優秀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科研能力。近幾年,學生結合畢業設計(論文)公開100余篇;部分畢業設計(論文)對廠礦企業起到很大作用。
4、開展實驗室評估和生產實習評估,促進了實踐教學工作,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高主要體現在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強的方面。我校學生在全國數學建模、電子設計制作、機器人、機械結構設計、鑄造工藝設計、航模、城市規劃設計、挑戰杯等競賽中屢獲佳獎。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公認,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幾年來。我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居黑龍江省高校前列。用人單位普遍認為;我校畢業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強?;A知識掌握比較牢固,并能很快適應礦山企業的工程環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當中,技術鉆研精神強,發展后勁大。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建構地方高校內部教學評估體系與長效機制的研究與實踐》(XGGH08084)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趙國剛.教學服務型大學轉型發展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
督導,原意上指的是上級行政主管對下級執行部門的視察、監督和考核。教育督導就是上級教育主管對下級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的活動進行行政視察、監督和考核的公務活動。這是最早期的人們對督導的理解。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對督導的理解也經歷了行政視察時期(1624-1875),專家督導時期(1876-1936),努力改進教學時期(1937-1959),以研究和探索為主要活動的時期(1960-1970),以系統分析為主導的時期(1970-至今)。
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國內高校校內督導更多的應該是綜合性督導,幫助老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注重教學的過程性督導;注重日常制度的建立和日常教學資料的積累,研究分析評估指標,研究國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規,捕捉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為高校的發展出謀劃策。總之,高校的校內督導應該是高校教育質量保障方面非常有力的一個組織,對內動態保障教學質量,對外能夠在不影響日常教學活動前提下有條不紊的應對各種專項檢查和教學評估。
2校內督導的定位
因為對校內督導作用認識的不同,各高校對校內督導的定位也是不同的,甚至在人員構成上也大有不同。
重視校內督導的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督導辦或者督導組,是一個獨立的機構,專門對校長負責,其人員由教育經驗豐富的老專家組成,是專任督導;不重視校內督導的高校,沒有專門的校內督導組織,也不開展相應的活動;也有高校成立了相應的部門,但人員由兼職教師構成,不定期舉行活動,對教學進行監控,但無法進行對評估等活動進行專題研究的工作。
事實上,督導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制度。1995年頒行的《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評估制度”,將其法定成為我國教育基本制度,上升為國家意志。
但顯然高校對督導工作的重視,遠遠達不到對日常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程度。日常教學由教務處來運行,雖然也有教學反饋、教學監督這些職能,但因為它本身是教學的執行部門,所以不免有即使“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之嫌。
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對校內督導不重視或者弱化,實際上是對教育質量本身的弱視。這當然是有原因的,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最根本的是評價這所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而這是一個非常難以量化的客觀事實。要評價,則必須要量化,而學校的專業排名、重點學科的數量、博士碩士點的數量、論文數量、教授數量則是非常好統計的,所以不知不覺,評價教學質量的標準就向這些可以統計、可以量化項目傾斜。我們都知道一所高校的老師發表多少論文只能代表這所高校的老師水平高,不能代表這所高校的教學質量高,只有學生發表了多少學術論文、有多少技術創新等,才能表明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高。
所以,高校設立校內督導還是必須的,因為督導是天然對教學質量敏感的存在,它的職責就是保證教學質量。合理的建議是高校設立校內督導,成員可以專兼職人員都有,挑選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組成專任督導,帶領由年富力強正當年的中青年專業教師構成兼職的校內督導隊伍,從專業建設、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從而幫助高校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設立的校內督導機構還必須是獨立于高校內任何部門,直接對校長負責的機構,形成自然的第三方教學監控,這樣才能真實的反應教學質量。
3校內督導的工作新思路
國家的教學質量評估工作已經成了教育部的常規工作,國內高校對評估已經不陌生。為了避免到評估時候臨時抱佛腳,很多高校設立了與之相對的部門,比如教學評估辦公室,比如督導辦公室等,但前者更側重對評估標準的分析,評估材料的搜集,后者更側重平時的教學檢查、督促,兩者各有側重。單單成立教學評估辦公室,顯得功能非常單一,而且功利性太強,和真正提高教育質量沒有太直接的關系;而高校的校內督導工作,從目前來看被限制在一個很小的范圍之內,在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上沒有發言權,日常工作流于細枝末節。所以高校校內督導工作需要尋求新思路,新突破。
既然評估工作是教學督導“監督、檢查、指導、評估”四大職能之一,那么很顯然,把督導和評估工作結合,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思路。評估本身就是為了提高高校教學質量,而督導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提高教學質量,兩者在目標上是高度一致的,我們可以把這個工作叫做“督評一體化”。
高校設立督導機構,除了想及時了解各類校內教學信息、教學反饋,提高教學質量外,更想要把這些提高反映到一個顯性的標識上,而教學評估正是一個非常吻合的顯性平臺。同時校內督導雖然有一個清晰的大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卻對提高教學質量具體體現在哪些環節上,或者說哪些環節是可以體現督導成效的方面是模糊的。如果能夠把督導和評估切實結合起來,以評估指標為依據,把評估指標細化,形成建議和意見,融入到高校發展規劃中;同時根據評估指標制定督導切實的督導目標,制定督導計劃,形成督導文件和制度,進行督導活動,最后落實到提高教學質量上。
這樣,校內督導實際上成為了一個把高高在上的評估指標分解、細化、形成可行性文件或制度的工作,真正為高校的發展、為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工作出謀劃策。而在具體項目執行的過程中,校內督導可以實時跟進,恪守督導的底線,即只監督跟進,不越俎代庖做決定,做實施,只把真實情況給相關領導和部門做匯報。在具體項目完成的時候,由督導聯合各方面進行實際的校內預評估,形成新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各單位、各機構不斷完善自己的工作,從而從各方面提高教學質量。
由此可見,這里“督評一體化”不是簡單的把督導和評估兩項工作疊加在一起,由校內督導機構負責評估、進行評估材料的收集、制定;而是由校內督導機構牽頭,研究評估指標,結合本校實際,把評估對高校的抽象的要求,提煉成高校自我發展的目標,并腳踏實地的向目標提出的要求發展。
采取督評一體的校內督導機制,不僅有助于校內督導打開工作的新局面,切實落實督導的作用;同時可以使得評估工作不再是一項突擊任務,而是一個細水長流、真正融入到高校各項工作中的過程,從而達到高校教學評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宗旨。
參考文獻:
[1]《高校督導與評估一體化的工作體系初探》.黃振菊.寧波大紅鷹學院.
論文摘要:為了促進高職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的自我監控與自我調節機制,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水平,國家對各級各類高職院校的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進行了評估。文章根據目前高職院校對教育教學的需求,在提出教學評估指導思想和評估原則的基礎上,通過運用系統的思想,借鑒國內外高校評估經驗,進行教學評估體系的研究與探討。
高等人才質量和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水平取決于高等教育的質量高低;在政府部門加大對高校教育水平評估的同時,高校內部也應采取措施加強自我評價和社會評估,建立完整的教學評價激勵機制和科學方法,承認并區分教師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優劣,著力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對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優劣做出不同程度的評估。因此,建立教師評估制度,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1高校教師管理評估體系中教師寨質分析
現代化的教育的關鍵問題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建設,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辦高質量的教育,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1.1教師因素對教育質且的影響
教師因素對教育質量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1)影響教育質量的潛在因素一教師的人格力量;(2)影響教育質量的核心因素一教師的智慧力量。
1.2教師基本素質的構成
教師素質主要由既相對穩定,又呈動態聯系、彼此相互交叉或相互包容的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心品德素質、能力素質組成。
1.3教師素質的時代特征
教師應與時俱進,適應國際國內的形勢發展,及時調整自身已有的素質結構,并賦予它時代所要求的挑戰性、開放性、前瞻性、多類型性等特征。
1.4提高教師素質的途徑
高職院校教師提高教師素質的途徑應基于以下兩種:(1)針對高職院校的發展趨勢,樹立了教育教學理念,即“工作過程化”理念;
(2)以培養教師教學監控能力作為教師培訓的著力點。
2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分析與建立
2.1教育評價觀的發展歷程
教育評價理論體系經歷了從簡單到完善,評價模式從單一到多樣的發展歷程,代表性的觀點有泰勒評價觀、克龍巴赫評價觀、斯塔弗爾比姆評價觀、比貝評價觀、斯塔克評價觀。
2.2高校教師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搞好教學評估工作的核心是構建富有創新特色的高校教師評估體系,良好的高校教師評估體系是實現高校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的重要前提基礎。因此,必須根據高校自身發展的實際晴況,制定出完善的評估體系。力求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對教師進行全面的教育教學評估。
2.2.1教師評估體系的指導思想
高等學校的教學評估工作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基礎仁使教學評估工作有利于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2.2.2高校教師評估體系的評估原則
在高校教師評價體系運行中,根據教育評估的指導思想,學校必須堅持方向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2.3教師教學管理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2.3.1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的目標定位
依據教育管理部門在人才培養和辦學水平等方面的基本標準、要求、規格等,通過系統、全面地對被評價對象進行評價和診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進管理工作,改善辦學條件,增強辦學效益是教學評估工作的主要目的。診斷、導向、溝通、鑒定、激勵、反饋、監督和提供決策依據是教學評估應具有的效能。
2.3.2教學評估體系的功能定位
1測定功能通過問卷、調查或行為觀察等方式,收集與課程教學相關的資料、信息來完成課程教學評估。然后,根據有用的信息對課程教學效果作出客觀的衡量和判斷。
2)反饋功能通過一定的信息系統,迅速、準確地把教學過程中獲得的信息向有關部門或教師進行反饋。
3)激勵功能通過教學評估使教師明確教學工作導向。通過教學評估使學生認清自己學習上的優劣,并可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2.3.3教師教學評估體系的確立
教師教學質量的評估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構建教師教學評估體系應以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依照教育部相關文件的指示精神,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本;其次認真借鑒國內外高職院校的評估經驗,運用系統分析的思想,確立教師教學評估指標體系。
2.3.4教師教學評估方式的選擇
領導、教師及學生是教師教學評估過程的參與者。學校要求各系部領導每學期對部分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評價,這些評價結果歸到領導評價教師體系中去。學生評價教師和教師同行評價應在網上進行。
3教師教學評估結果分析及思考
3.1教師教學評估的作用分析
1)客觀判斷教師教學質量就是教師教學評估作用的一部分。
2)教學評估能夠促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教學評估促進教學改革。
4)教學評估能夠促進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
3.2對高校教師評價的創新思考
3.2.1教育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在評價過程中應考慮教育活動的多因素的制約性、復雜性以及評價手段和技術的局限性,并且每種評價方法都有其獨特點,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和界限。因此,評價過程中應把各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從而達到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
3.2.2教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可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出發對教育活動進行更為客觀、科學、全面的評價;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評價對象轉型為評價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通過評價對象和評價主體兩種身份的互換能夠達到評價的公正度,使得評價結果更具客觀。在評價過程中,處在一種主動積極的狀態,這更加充分體現了其在教育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也有利于教師、學生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和學習活動進行反思與完善,以此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的目的。
一、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檔案
教學評估是高校管理理性化的體現。作為一種管理手段,教學評估通過對教學實踐結果的評價取代了對教學實踐過程的干預,進而根據評估結果對學校實施相應的管理措施。
由于教學評估強調對教學實踐過程及其所取得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價,因此,教學評估本質上是對反映教學實踐過程及其所取得的相應成果的教學檔案與教學現狀的評價。因此,反映教學管理與教學成果的檔案便成為教學評估的主要對象。從這一意義上講,建立完備的教學評估檔案,便成為實施規范化的教學評估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教學評估檔案主要有兩部分檔案組成。一部分是為迎接教學評估而根據教學評估工作的要求而形成相應的檔案,這部分檔案可稱之為“迎評檔案”。另一部分是在具體評估過程中所形成的評估檔案。其中,“迎評檔案”是評估檔案的主體。
“迎評檔案”作為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結果的客觀記錄或反映,為高校開展迎評工作提供了客觀的文獻基礎,“迎評檔案”因此成為高校教學評估的基本依據與對象。事實上,現有教學評估體系和教學評估實踐正是建立在相應的“迎評檔案”基礎之上的。因此,建立一套完備的教學評估檔案便成為實施有效教學評估的關鍵。
由于教學評估是對高校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過程與結果的評價,因此,就檔案類別而言,“迎評檔案”與高校日常管理與教學實踐所形成的檔案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性。具體說來,絕大多數“迎評檔案”來自于傳統的高校管理與教學實踐。此外,部分檔案,主要是實踐結果類的檔案則來自于傳統高校檔案范圍之外。因此,“迎評檔案”的形成主體上是在高校日常管理與教學實踐中完成的,只有少部分需要通過其他途徑收集、匯總而成。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說,在規范意義上,“迎評檔案”是歷史地生成的,即不應為迎評而構建相應的檔案。但對于初次接受教學評估的學校而言,由于已有的教學管理與教學成果檔案無法充分滿足教學評估的要求,因此,根據教學評估的要求和學校工作實際補足相應的檔案也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這種補足是有原則的,即必須客觀地反映學校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的實際。對于已接受過評估的院校而言,則應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
二、高校教學評估檔案生成的過程與檔案管理模式的選擇
作為一種理性化的管理手段,教學評估融過程管理與結果管理于一體。通過對反映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過程的“迎評檔案”的審查,對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狀況做出理性判斷。進而通過對反映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成果的“迎評檔案”的審查,來認證上述判斷的合理性。
1、“迎評檔案”形成的過程及要求
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的過程性決定了“迎評檔案”形成的過程性與歷史性。因此,科學的高校教學評估工作,客觀上不僅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迎評檔案”,而且對檔案的形成過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首先,“迎評檔案”原則上應產生于日常的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過程,即除了前文所述的特殊情形外,一般情形下,不準許為“迎評”而突擊形成所需的檔案。尤其是已接受過評估的單位,在接受新的評估時,應堅決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其次,“迎評檔案”的形成應做到系統、完整。評估體系的特定性決定了“迎評檔案”的形成范圍與內部結構。為此,各高校應根據“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評價指標”及觀測點的要求,明確“迎評檔案”的形成范圍及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制定完整的“迎評檔案”目錄與歸檔范圍。再次,明確“迎評檔案”的形成主體及其相應的責任,以確保所形成檔案的完整、準確。
“迎評”工作涉及學校管理與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與之相適應,需要形成檔案的主體也是廣泛的。為此,應根據迎評工作觀測點的要求及其檔案信息需求,確定具體的檔案形成主體及工作職責,以此來保障“迎評檔案”系統、完整地形成。
2、“迎評檔案”管理模式的選擇
如何管理“迎評檔案”,以有效發揮迎評檔案的作用,并處理好“迎評檔案”與學校其他檔案的關系問題,是高校檔案管理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首先,“迎評檔案”覆蓋面的廣泛性以及迎評工作的總體性客觀上要求對“迎評檔案”的形成工作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即由校檔案業務工作主管部門負責“迎評檔案”形成的管理工作,具體制定相關工作制度與工作標準,督促各相關部門按時、按標準形成相應的“迎評檔案”,并對“迎評檔案”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其次,“迎評檔案”單獨設類管理。盡管就構成而言,“迎評檔案”與高校各類檔案之間存在廣泛的交叉性,但教學評估工作對檔案信息所提出的集中、直觀性要求決定了自然狀態下分散、非直觀的檔案無法滿足高效評估工作的要求。因此,為“迎評檔案”設立單獨的類別,對“迎評檔案”實行單獨管理是必要的。
“迎評檔案”單獨設類,遇到的突出問題是檔案的重復問題。但這種重復不是完全的重復。因為從評估要求來看,一些檔案信息,主要是反映教學實踐成果的檔案,是傳統高校檔案管理范圍所不包括的。這類檔案信息主要包括: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學校的反饋意見和評價情況,社會和媒體對學校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各種評價、反饋。此外,評估工作特別注重對反映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具體環節活動的檔案信息的審查,如學生上課點名冊、上課出勤統計表,各種教學檢查記錄與工作總結等;注重對反映素質教育活動的檔案信息的審查,如學生中成立課外科技活動小組名稱及參加人數統計、學生中成立課外活動小組名稱及參加人數統計、學生中成立的社團組織名稱及參加人數的統計、學生參加課內外科技文化活動及獲獎情況、學校開展校園文化節、“三下鄉”活動的總結和報告等等。
再次,檔案信息的再加工問題。評估工作對數據要求的直觀性客觀上要求對檔案信息進行直觀化、綜合化處理,形成相應的統計圖表、總結、分析報告等,以便于評估工作高效開展。此類材料在“迎評檔案”中占較大比重。如教師指導畢業論文的學生數量及答辯成績匯總,學院與校外實習基地簽訂的實習協議、教學實習基地匯總表,各類教室面積情況匯總、近幾年內全校實驗室排課及實驗室利用情況總結、圖書館圖書的利用率、查全率、查準率、近幾年來學校用于每個學生的教學所運用的經費在數量上的變化分析報告等等。
最后,“迎評檔案”的主動形成問題。評估工作所涉及的部分檔案,主要是反映教學實踐成果的檔案,如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情況及就業分布、關于開展畢業生就業指導活動的情況總結及分析情況、全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匯總及分析報告,官方或社會組織對學校的綜合實力、辦學水平、師資隊伍、辦學條件、教育質量的評價情況及分析報告、家長和學生對學校滿意程度的總結、社會知名人士和校長、教師等對學校的認識和評價總結、媒體報道情況的匯總等檔案應主動面向社會去形成。因此,需要根據評估工作對檔案信息的要求,在傳統檔案體系基礎上,有意識地形成新的檔案,以彌補傳統檔案體系的不足。
三、教學評估推動高校檔案體系的完善
教學評估在完善高校管理手段的同時,也推動著高校自身管理的完善。具體表現在各種管理制度與標準的完善,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高校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使教學管理進入了規范化的發展軌道。
教學評估對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提出了各種制度與標準要求。如加強教學管理的各種質量保障與監控制度,各種教學質量評估標準,如理論教學質量標準、實驗教學質量標準、實習教學質量標準、考試質量標準、畢業設計質量標準、社會實踐質量標準、學校制定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等。教學評估對上述檔案信息的需求,客觀上要求高校在日常管理實踐中加強這方面管理實踐,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檔案,以豐富傳統的檔案體系。
教學評估對高校辦學特色的評價進一步豐富了高校檔案體系。以往的高校檔案體系缺乏對學校整體特色的直接描述。但教學評估單獨設立了一個考核指標,即“特色項目”,具體指學校的辦學特色、教育特色、教學特色、管理特色,包括辦學理念、辦學思路、治學方略方面的特色,特別是在質量觀、發展觀方面形成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人才規格和培養目標的特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教學改革的特色;教學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等的特色等。
以本科為例,從法律層面看,《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吨腥A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四條規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成績優良,達到下述學術水平者,授予學士學位:(一)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二)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這是從國家法律層面上對本科生能力要求的限定,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并沒具體列明需具備哪些基本技能、初步能力。
而在實踐層面,1985 年原國家教委頒布《關于開展高等工程教育評估研究和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始對學科課程、工科院校等方面進行評估的試點工作,確定了以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為重點的工作思路。1990年了《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科評估制度;2004年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2011年又《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逐步建立起以教學評估制度為基礎的質量保障體系。
在普通高校教學評估制度中,教育部制定了相應的指標體系進行評估,但其中并沒有對高校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能力進行直接、具體的要求。2004年的《評估方案》沒有直接出現“畢業能力要求”的表述,涉及到學生能力要求的間接指標有三個方面:一是在辦學指導思想(一級指標,下同)中對培養目標的界定;二是專業建設與教學效果中,培養方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體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利于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提高,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三是教學效果,從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思想道德修養、體育、社會聲譽、就業六個方面來衡量學生學習成果,是《高等教育法》要求的具體化。這一方案偏重于從“教”方面衡量,與學生學習成果是不同的,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門對本科畢業能力要求仍沒有明確清晰的界定,而是簡單理解為各個學校自主控制和保障,而學校的控制則進一步下放到任課教師(考核和評價)手中。這是一種粗放的質量控制方式,不僅無法提供框架式的質量標準,更無法為質量的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教學評估 高校院(系)管理體制 績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地方高校教學系管理水平績效策略研究”(09SA178)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教學評估是推動地方高校轉變管理職能,突出教學管理,調動高校院(系)教學管理人員遵循高等教育辦學規律和教學規律,對整個教學活動、學習實踐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和激勵的過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雖然完成了??葡虮究?、單一型向多科型的轉變,為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面對現實,我們應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內部管理、績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觀念和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地方發展之所需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如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教學生產力,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而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整合教學資源,強化辦學特色,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臨的主要任務,而加強其內部教學管理績效水平是重要的解決途徑之一。
1 以院(系)為中心,促進教研室、教師教學管理運行機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辦學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的質量體現在教師教學水平,提升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在教學實踐,教學實踐運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級基層管理機構。以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為例,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各項指標的具體要求下,音樂系充分發揮教研室的作用,營造出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競爭向上的教學氛圍,提高了教師隊伍和教育教學水平,促進了本科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動為載體,開展“內樹信心,外樹形象”活動,增強教師自信心和責任感,樹立良好師德師風,認真履行教師職責。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明確《教研室主任崗位職責》,規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冊》,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計劃、活動開展、教師備課、教學進度、教學質量控制和工作總結等,使教學環節常態化。
教研室以團隊建設為中介,開展“向課堂要質量”活動,提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各教研室定期開展“老教師上示范課,中年教師上公開課,青年教師創優質課”活動,公開評課,教師間相互探討,在研討與交流中融匯;在法與內容上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切實提升教學水平,確保教育教學質量。
教研室以團隊作用為促進,加強教師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著力提高教師隊伍的科研能力,音樂系涌現出了鋼琴教研室、聲樂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師創新教學團隊、青年教師科研團隊等優秀團隊,聲樂教研室被學校授予“優秀教學團隊”稱號。
2 以專業建設為驅動,促進內涵式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學校應把專業建設作為院系績效考核的重點項目之一,根據對院(系)專業建設水平進行考核和評價,加大對新專業建設經費投入力度,同時,還要對新專業給予指導,并給新專業適當的優惠政策,切實達到加強新專業建設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為例,從2007年來,以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為依托,為適應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緊緊圍繞“強專業、育通才、廣就業”辦學特色。在師范教育中融入非師范教育,在師范性素質教育基礎上體現社會舞蹈表演專業的個性教育,注重川東巴渠民間音樂的開發和應用研究,貫穿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始終。伴隨著專業建設的加強,新專業實驗室建設逐步完善,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趨于合理,作為支撐的課程體系已經形成,人才培養方案大膽創新,帶動辦學內涵的整體提升。為此,我們重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討:
2.1 緊密聯系專業實際,展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討論,形成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
地方高校音樂本科專業辦學歷史較短、資金缺乏、師資隊伍素質發展不均衡等客觀原因,普遍存在著生源素質差,課程體系建設基礎薄弱等現象。其教學現狀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我們切合自身實際制訂了《音樂學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并展開對本科教學合格評估的核心內容“四個促進,三個基本,兩個突出,一個引導”的學習討論,反復對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生的學習定位、教材的選購、教學實踐基地建立以及課程設置的科目、開設的時間、時數、學分安排與分配等內容是否對人才培養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評價標準和激勵作用進行論證,從而形成既穩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課程體系,實現人才培養新格局。將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創新為“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分為專業學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地方特色課程、學生自主課程、藝術實踐課程等;以專業基礎課程為基礎平臺,以專業學科課程為專業平臺,以專業選修課程為專業發展模塊,以地方特色課程為專業特色模塊,以學生自主課程、藝術實踐課程等為實踐教學模塊。實現強化實踐育人,主動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為城鄉綜合一體化建設基層、社區培養“定崗式”應用型音樂藝術人才。
2.2 重視教材選用評估,自編教材初顯成效
學院制訂了教材選用與評估制度,嚴格教材選用程序,重點選用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教育部推薦、面向21世紀音樂專業教材、自編教材、實用性強和得到師生廣泛認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師生評價優良的教材達94%。教材編寫有了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師主編教材3部,主編教學參考書3本。
2.3 注重隊伍培訓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加大對教學管理人員培訓力度,增加教學管理人員培訓、進修、交流、學習的機會,使教學管理人員不斷開闊視野,更新觀念,促進新建應用型高校教學保障體系的研究,學習和借鑒國內外質量保障體系先進理念,并將“教育即服務”的理念貫穿于內部質量保障的各環節,充分體現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的成才和發展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改變單一依靠監督檢查進行質量監控的狀況。自覺地把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理論運用于工作,提高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和工作執行力之中。
2.4 構建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確保教學質量提高
為確保教學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主要分為校、院系兩級。校級監控體系:領導聽課、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務處質量科;院系級監控體系為:聽課評課、教學督導小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明確具體,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健全,建立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專業教師評議制度、學生意見反饋制度、教學督導制度等,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激發教師投身教學工作的熱情。同時,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的相關要求,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教師分類管理、分類評價辦法,以學生評價、教師互評、領導評價和社會評價相結合,在評價方法的運用上做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
3 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逐漸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養定位其應用型,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為地方和社會所需的各類應用型人才,追求現代大學“構建主動適應地方和社會對職業能力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涵,便成了首當其沖的重要工作。制訂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以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從實踐教學入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給學生創造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通過各種藝術表演形式的實訓排練,國際交流、校內外交流表演、畢業專業匯報、藝術創作表演等舞臺實踐,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藝建設體系和服務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目的。結合我系實際,重點進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評促改,把課堂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第一步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的示范教學,要求學生唱(奏)教師首先要進行示范,學生再進行現場唱(奏),體現了實踐性教學能力的提高首先來自于實踐性課堂教學。為鍛煉和提高師生的教學與實踐能力,設立了學生“個人音樂會”專項基金,新建可容納400余人音樂廳,為音樂學專業的辦學質量提供了有力保證。
3.2 改善實訓場地條件,保證實訓實習時間
為進一步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學校制訂并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的實施意見》,依托地緣和專業優勢,積極加強與藝術團體合作,引進社會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合作辦學、合作育人模式。通過教學評估,配備了琴房、多媒體教室、舞蹈教室、數碼鋼琴教室、MIDI教室、排練廳、實訓室、音樂廣場等教學設施,從而滿足音樂學專業學生學習實踐的需要,確保實訓實習的時間。建立穩定的教學實習實踐基地15個,其中,人文藝術合作育人創新基地1個,國際文藝交流中心1個。與四川省交響樂團合作簽訂了“人文藝術合作育人創新基地”協議,在云南麗江合作打造了一臺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節目,形成合作培養音樂與舞蹈藝術人才;與地方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合作,加強新課改合作研究和培訓,服務地方基礎教育改革。與此同時,積極向海外拓展合作辦學空間和國際交流,與俄羅斯皇家芭蕾舞、韓國草堂大學等開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將社會實踐納入音樂本科教學計劃,設置2個學分。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主要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學生參加各種層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均按照學校的有關規定折算成學分,納入課程考核。學校重在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入農村、企事業、社區、中小學校等,感受社會的發展變化,增強適應社會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分赴基層,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和幫扶活動;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區、留守兒童之家、義務演出、關愛留守兒童等活動。院(系)還組織學生參加地方大型文藝演出,發揮在當地的文化引領作用,使學生在演出中得到舞臺鍛煉,音樂系參加歷屆大學生藝術節得取得優異的成績。
3.4 規范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強化專業綜合訓練
音樂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主要有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音樂會相結合方式。各階段要求明確,流程清晰,管理規范,對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從開題、撰寫、指導和答辯等環節均有具體要求,每年舉行優秀畢業論文(設計)答辯觀摩和優秀畢業論文(設計)評選。按規定確定指導教師,明確指導教師工作職責,大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結合社會實際,來自藝術實踐、實習、和社會調查中的畢業論文(設計)比例不斷增多。2011屆本科專業畢業生畢業論文(設計)來自實踐環節的比例平均達到了53%。近三屆畢業生有72篇被評選為校級優秀畢業論文(設計)。通過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職業技能得到了全面鍛煉,達到了培養要求。
4 緊密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促進辦學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務地方,與地方互動”是績效考核對院(系)辦學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職責和突破點,近年來,各院(系)積極“找路子”,緊密圍繞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合作共建活動。四川文理學院音樂系緊緊圍繞學?!傲⒆愦|,服務全川,輻射周邊省市”的辦學思路,突出專業特色,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層,服務城鄉經濟文化建設”的辦學定位,狠抓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積極引導學生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提高專業實踐技能,繁榮了地方文化市場,提高了達州市民的文化藝術修養。近年來,獨立承辦的各種類型的演出已有數百場,在達州市及周邊縣市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比如,2008年參加四川省第十屆運動會開幕式“火之歌”;2009年達州市第十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現場會文藝演出;2010年參加達州市元九登高節“大巴山民歌會”;2011年獨立承辦“巴國情韻”——紀念李依若100周年誕辰文藝晚會等。先后還多次為“留守兒童基金”舉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依托地方與服務地方相結合,避免了辦學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顧南寧,劉茄.基于績效管理的高校二級單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現代教育管理,2010(9)
關鍵詞:高校教學評估;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7-0085-02
作者簡介:周章明(1978-),男,湖北宜昌人,講師,碩士,從事公共組織績效評估研究。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實行“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水平評估。該評估制度實施以來,在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學評估在我國剛剛起步,在制度設計和實踐操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影響和制約了評估的實效。
一、存在的問題1.評估指標缺乏科學性
績效評估理論認為,評估指標的科學性主要反映在指標的系統性和有效性上。系統性是指在特定評估思想、評價工具的指導下建立的指標體系,它能較全面地評估組織的績效,各個評價維度之間應有邏輯。從現有的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來看(見表1),19個二級指標側重于對辦學水平、辦學條件、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等影響教學水平因素的評估,但對從根本上決定教學質量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方面卻未涉獵,同時對實踐課程、隱性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師能力的評估指標關注較少??梢姡撝笜梭w系各指標間的邏輯聯系并不緊密,各觀測指標對教學質量的支撐作用也不夠明顯,評估指標的系統性有待加強。
指標的有效性是指評估指標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測性,能甄別績效表現的好壞等次。現有的教學評估總體上是一種綜合的、甄別性較差的評估模式。首先表現在評價維度過多、涉及面廣和評估時間跨度大等方面。其次,關鍵性指標可測性差,造成“優良率”居高不下。如學生的思想狀況幾乎都被評為“A” (即“優秀”),否則就否定了高校辦學的政治方向。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2007年共評估高校502所,其中優秀353所,占70%。這種結果與我國高等教育實際水平明顯不相符合。最后,實際上好的學校也有較差的專業,但由于沒有考慮學科和專業自身的特點,統一的評價標準難以甄別教學質量的好壞。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
表1評估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辦學指導思想學校定位,辦學思路師資隊伍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主講教師教學條件與利用教學基本設施,教學經費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教學管理管理隊伍,質量控制學風教師風范,學習風氣教學效果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思想道德修養,體育,社會聲譽,就業特色項目注:劃線的為重要指標。
2.評估主體單一
我國現行的教學評估由教育行政部門制訂方案、標準和組織實施,政府是唯一的評估主體,行政主導色彩較濃,忽視了教學質量其他主要利益相關方(如教師、學生、家庭和用人單位)。這種政府為主體自上而下的外部評估,雖然設置了高?!白栽u”環節,但也只是政府行政性評估中的一部分。行政性評估容易造成高校的迎合、應付甚至抵觸,使評估無法獲得真實的數據和準確的結果。缺乏其他評估主體、評估機構的競爭和驗證,使評估的準確性也難以確認。此外,單靠教育行政部門對全國2 000多所院校進行評估,從實際操作來看也是非常困難的。
3.評估標準整體趨同
各高校的起點和發展歷史不同,客觀上不可能按同一個標準衡量。因此,評估標準必須多樣化、多層次化和多類型化。目前采用的評估指標體系,雖然對部分類型院校有補充說明,但評價標準仍整體趨同,不管是“211”院校還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使用的指標體系大體相同,這顯然有失公平。簡單用一套指標體系評估,可能導致“千校一面”,不利于學校錯位競爭及辦出特色。由于缺乏分層分類指導,造成了高校辦學定位上的集體非理性,即教學型大學希望辦成教學研究型的,教學研究型的要辦成研究型的;單科的要辦成多科的,多科的要辦成綜合的;最后所有大學都辦成綜合的研究型大學。
4.評估過程缺乏監管
由于社會往往將教學評估水平的高低視為教育質量的好壞,在缺乏制度限制的情況下,有些高校為了爭取評估結果的優秀,同教職工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結成利益共同體,大搞形式主義和短期行為。比如編造缺漏的教學文件和虛假數據;盲目征地擴建,使學校背上巨額債務;花大量精力應付評估,而忽視基礎建設、師資培養和教學管理;等等。此外,由于排除了社會力量的參與和監督,僅依靠專家自律,很難杜絕人情評估。
二、對策1.明確評估指標設計的指導思想和以學科專業評估為核心
一是要明確評估指標設計的指導思想。新時期人才培養固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但如果脫離了知識創新、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那么高等教育將很難滿足時代的要求。因此,科學的高校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應從以上四個維度來構建。在考察人才培養方案、師資力量、基礎設施和專業特色的同時,還要考察專業教學在知識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質量和效果。我們還應使用績效評估領域中最普遍的評估工具,如平衡計分卡、關鍵績效指標等,設計研發適應高校教學評估實際需要的系統化評估工具。同時,評估方法要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特別是一些模糊指標要轉換成具體和可測的指標,增強評估的可操作性和甄別性。
二是要明確評估應以學科專業評估為核心。離開了學科和專業,也就無所謂現代大學的生成和發展。高等教育功能的發揮,基本都是建立在學科和專業基礎上的。高校教學資源的配置、教學活動的組織也幾乎都是圍繞學科和專業開展的,其人才培養的特色也體現在學科和專業建設中。因此,與高校教學質量聯系最為密切的就是學科和專業的建設水平,按學科和專業開展評估是高校教學評估最為合理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