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1 10:09: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行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衛生行業人力資源配置失衡,基層醫療機構急需醫學人才
我國衛生事業發展迅速,衛生人力資源總量在逐年增加,相關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我國衛生從業人員總數達979.0萬人,比上年增加67.4萬人(增長7.4%)。但在人力資源配置和分布上,存在明顯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醫護比失衡,目前我國醫護比約為1∶1.004,執業(助理)醫師279.5萬人,注冊護士278.3萬人,遠遠低于1∶2的要求和發達國家的水平。②區域性失衡,城鄉醫療人力資源分布呈嚴重“倒金字塔”趨勢,經濟發達地區衛生人力資源充足甚至過剩,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衛生人力資源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力資源匱乏情況嚴重。一項對我國衛生行業人才需求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短缺人員的醫療機構中,城市大中型醫院僅占11%,縣級醫院占24%,基層醫療機構占65%。結 構性失衡,大型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密集,而基層醫療機構則出現明顯的“人才空心化”問題。目前我國80%的衛生精英人才均集中在少數大中城市醫院,基層醫務人員大部分學歷較低,理論知識相對欠缺,掌握的先進醫療技術非常有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患者對醫務人員技術水平、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衛生人力資源失衡的現狀和逐漸增加的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越發明顯。與此同時,大部分醫學生在其畢業就業時多傾向于大、中城市的層次高、經濟效益好的衛生機構,更有一部分醫學畢業生寧愿改變就業方向,也不愿去基層衛生機構工作,這樣一來不僅加劇了衛生人力資源失衡的矛盾,更造成了衛生人力資源的浪費。
1.2部分衛生人員職業道德下滑,醫德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國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這與一些衛生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下滑緊密相關。相當一部分醫療工作者在與患者接觸過程中,服務意識差,對待患者態度冷漠缺乏耐心,社會對衛生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滿意度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醫療行業的高度專業性,使普通患者與醫療人員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加之衛生行業人員的工作具有高負荷、高壓力、高風險的特點,日常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壓力使其無暇也無力對患者表現出熱情的服務態度,醫患矛盾多由此產生。醫學本身具有弱替代性,加之衛生人才的培養需時間、精力和金錢的高投入,導致一些醫療人員一旦進入工作崗位,急切希望得到前期投入的回報成果,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使部分醫療衛生人員價值觀發生錯位,個別從業人員甚至認為醫患之間是純商品交換的關系,付出勞動后索取回報理所當然。衛生行業人力資源所面臨的問題,單純從衛生部門內部解決是不夠的。衛生行業人力資源的需求是醫學院校學生醫德教育開發的原動力,衛生行業人力資源所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當前醫院高校醫德教育體系的不健全。
2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2.1對醫德教育重視度不足,認同感不強
目前,醫學院校和醫學生均對醫德教育的重視程度表現出明顯不足,對于醫德教育的認同感不強,“輕醫德培養,重專業技術”的現象普遍存在。對于醫學院校而言,主要表現為醫德課程課時設置偏少、師資力量薄弱等。對于醫學生而言,片面追求醫學理論知識的完善和臨床技術的提高,忽視對自身醫德素質的培養和塑造。部分醫學教育者和醫學生認為,看病的關鍵在于過硬的專業知識而非高尚的醫德,只有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超醫療技術的醫生才能真正促進醫學的進步,而“醫德”對衛生事業的奉獻微乎其微,換言之,就是“醫技”有用,“醫德”無用,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功利主義思潮在部分醫學生中的流行。對醫德教育認同感的缺乏直接導致醫學生提升醫德素質的主觀愿望不強烈,醫德素質下滑。
2.2醫德教育內容滯后
傳統醫德教育內容陳舊,基本局限于一定時期的道德規范、抽象的道德概念或有關政策等方面,內容缺乏新鮮活力,不能及時反映時代精神,對于在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涌現的新問題并沒有及時滲透到當今醫學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去。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特殊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故醫德教育內容有必要跟時代緊密接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處于一個失衡和重構的過程中。比如,基層衛生機構經濟效益不好,未來發展空間有限,導致許多人員“上行性”流失。
2.3醫德教育形式陳舊
當前醫德教育形式主要有:課堂教學法和案例討論法。課堂教學法作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局限于課堂上,老師是教育的主體,知識的傳輸數量可觀,也可以對知識進行詳盡解說,但比較空洞乏味,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因此實際教學效果并不樂觀。案例討論法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教學方法,能發揮學生在醫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但案例討論大多是課堂上學生面對一些文字材料的口頭討論,缺乏生動性和畫面感,大多數學生無法感受到其中的醫德元素,并沒有真正參與其中,其討論效果十分有限。這些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然而此類醫德教育多在校園內進行,當醫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就容易出現斷層。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醫德教育形式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局限性。因此,醫學生醫德教育和培養方式有待進一步拓展和創新。
2.4醫德教育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當前社會對于衛生從業人員的醫德評價尚未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搬t德”作為被評價的內容,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其對象是人,具體來說,是通過人的行為所反映出的精神水平、道德素質和意識形態,但這些均是難以量化的。且由于醫生和患者的關系存在極大的流動性,這種評價主體和客體關系的不穩定性導致評價內容和結果難以累積和延續。目前衛生行業從業人員醫德評價多存在于患者之間的“口耳相傳”,沒有可供參考的具體的內容。新的醫療環境下,患者越來越注重醫者的道德水平,客觀要求成立醫療工作者的“醫德檔案”,以起到監督、促進作用,同時也為患者提供客觀而準確的參考信息。因此,完善、動態、公平公正的醫德評價體系亟待建立。
3醫德教育改革的對策探討
3.1轉變醫德教育觀念,增強醫德文化認同感
在當今市場經濟效率和競爭原則的不斷沖擊下,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對短期目標的現實訴求不斷加強,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醫德的重要性,致使一部分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價值觀也表現出明顯的功利化和物質化特點。轉變醫德教育觀念,增強醫德文化認同感有利于當前醫德狀況的改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實踐,患者在醫療活動中對醫療衛生人員的期望值增加。他們不僅希望能得到有效的醫學治療,更希望自己能夠在精神和人格上得到醫者的尊重和關懷。因此,醫學院校要立足現實,轉變醫德教育觀念,增強醫學生對醫德文化的認同感。
3.2立足衛生行業需求,拓寬醫德教育內容
傳統的醫德教育內容已經難以解答新醫療技術和新醫療模式提出的一系列道德問題,立足于衛生行業新的需求和背景,應該為醫德教育注入新鮮血液,積極拓展教育內容。其中,經濟倫理學和科技倫理學是兩個突出方面。加強醫學生的經濟倫理教育。對于醫生而言,救死扶傷是義務也是責任,但追求經濟利益和個人價值也是基本需求。因此,需要積極引導醫學生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增加經濟倫理學的相關內容教育,在正確理解經濟原理和經濟倫理的基礎上,促使醫學生正確的把握“利”與“義”二者的平衡。②加強科技倫理知識教育。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但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問題??萍紓惱淼南嚓P知識應該伴隨著科技同步進入醫學教育領域。只有充分理解“科學是為人類服務”的宗旨之后,才能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為人類謀取幸福。
3.3開發新型醫德教育模式,完善醫德評價體系
醫德教育應該是一種心靈的互動和思想的交流,需要受教育者全身心地積極參與。調查研究發現,針對不同醫德教育方式成效的評價而言,導師和上級醫師的言傳身教方式效果是比較好的,社會實踐次之。這兩種方式簡單易行,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應該努力嘗試將其作為醫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同時,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還可以嘗試利用新技術,為醫德教育開發新模式。比如:利用網絡和媒體的力量,以最新的醫療事件為教學素材,借助微博、微信、論壇等為醫德教育搭建新的平臺。通過發起話題等方式,引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由此,教育主體的數量在網絡中會無形增加,教育輻射范圍也會相應拓寬。醫德評價的結果也有利于教育方式的改革和醫德的提高,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搭建醫學生及其就業后的“網絡醫德檔案”,通過醫德檔案的動態更新,為醫德評價提供一套客觀的、可供參考的、可長期保存的數據支持,從而促進醫學生醫德習慣的養成。
3.4挖掘衛生行業需求,為醫德教育提供新導向
(一)構建融繼續教育和高職教育職能于一體的管理體制
學院確立了繼續教育與高職教育并重發展的理念,形成了繼續教育與高職教育兩個輪子一起轉的良性發展格局。具體體現在:一是學院領導“一崗雙職”,學院領導班子全部兼任培訓中心副主任,從領導職責層面的設計上,使繼續教育和高職教育處于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二是繼續教育職能部門專業化,學院相繼設立了培訓部、中郵網院運管中心、成人教育部和職鑒辦公室,有利于持續深化推進相關領域的繼續教育發展。三是教學系部“雙職雙責”,在常規的教學專業系基礎上,又設了業務部,賦予其繼續教育的業務發展職能,系主任同時是業務部主任,雙職雙責,形成了“一套人馬”同時支撐繼續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組織架構。
(二)探索建立“研培教”聯動運行機制
學院集科技研發、在職培訓和高職教育三項事業功能于一體,實行“數塊牌子、多項功能、一套人馬”的運行體制,形成了科研、培訓和教學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研培教”聯動運行機制,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向在職培訓轉化,在職培訓向高職教育輻射,以及系統提升教學師資核心能力的問題,強化了校企融合,推動了高職教育和在職培訓的內涵發展?!把信嘟獭甭搫舆\行機制具體包括:一是科技研發支撐在職培訓。石郵學院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系部師資為主體,在服務企業產品研發的過程中,不斷匯集成功案例,用于策劃培訓項目、開發培訓課程,使研究成果方案化、課程化。二是在職培訓輻射高職教育。學院實施的大量培訓項目,不僅為教師了解郵政企業實際、跟蹤業務發展搭建了平臺,而且便于將企業對員工素質的最新要求、業務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最新成果、技能鑒定的最新標準等培訓成果轉化為高職教育教學內容。三是師資一體化支撐“研、培、教”。學院在發展高職教育和繼續教育過程中,通過國內外進修考察、項目研發、承擔在職培訓任務以及到企業頂崗實踐、掛職鍛煉等途徑,培育了一支能教學、能培訓、能科研的“雙師三能”的教師隊伍,教師在完成人才培養任務的同時,參與企業科學研究,從事培訓項目開發。
(三)建立先進的郵政遠程教育平臺及完善的運營管理體系
首先,面向企業管理和員工學習需要,構建中郵網院專業化、全覆蓋的體系架構。一是搭建了集崗位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在職學歷教育、知識技能競賽、知識資源服務、咨詢服務等于一體的立體化學習體系,全面服務員工學習發展。二是實行網絡學院和五大專業分院的兩級架構,全國中心和省中心兩級管理。三是建成了由“全國中心-省中心-學習點”組成的遠程教育網絡體系。其次,創新混合式、多元化的培訓方式,為業務快速發展提供支撐。根據不同專業的培訓特點和需求,針對培訓內容的時效性和重要程度等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訓方式。如網上培訓與集中面授相結合、網上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在線測試與集中考核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方式;在集中培訓班同步錄制課件,通過中郵網院快速推進大規模培訓的“集中轉遠程”方式;在網上學習基礎上反復在線測試練習的“以考促學”方式等。同時為確保培訓效果落地,積極探索了基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的“學習運營”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完善運營支撐體系,確保遠程教育培訓的專業化運行。學院作為全國中心,專門成立了由項目開發、資源管理、技術支持、課件制作、Call-center等部門組成的中郵網院運行管理中心,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業務、技術支撐團隊,建立了完善的運行管理規范,為全網遠程培訓運行、管理、技術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四)構建“三位一體”的崗位培訓體系
“三位一體”的崗位培訓體系建設模式具體包括:一是根據企業戰略和業務發展要求,梳理企業管理、業務、營銷、技術、生產等五大崗位序列,搭建可視化的崗位培訓體系框架,分層次規劃崗位培訓體系。二是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企業戰略和文化為導向,結合行為事件訪談法、崗位關鍵任務分解法等技術手段,建立崗位能力素質模型。三是按照崗位員工職業發展要求,將崗位培訓劃分為崗位資格性、適應性和提升性三個層面和階段,搭建培訓成長階梯。四是根據崗位能力素質模型,分解崗位員工應掌握的知識能力點,將其歸類合并成模塊化的課程,開發崗位學習資源,員工在不同的崗位發展階段,學習相應的培訓資源。五是建立“崗位培訓、考試認證、資格管理、適應性培訓、晉級培訓”的標準化、常態化崗位培訓模式,形成培訓、考核、認證、上崗和待遇一體化的培訓驅動機制,滿足員工入職、上崗、轉崗、晉職和素質提升等職業生涯發展的學習需求。
(五)加大品牌培訓項目研發和推廣
學院充分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把研發品牌培訓項目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學院已形成領導力、支局長支行長、營銷人員、GLM國際物流師認證等多個品牌培訓項目,提升了自身的支撐能力與價值內涵,也贏得了更廣范圍服務企業發展的機會。品牌培訓項目打造的模式具體包括:一是前沿的培訓理念。學院通過參加ASTD會議、派師資參加培訓與課程認證等形式,及時將前沿培訓動態和國際最新理念應用于培訓項目的開發。二是專兼結合的項目團隊。團隊中既有以高職院校師資為代表的教學設計專家,也有豐富實戰經驗的企業專家。同時面向高端人群的培訓項目,還有必要與有實力的咨詢機構合作,提升項目的品質與質量。三是需求導向的課程開發模式。在課程開發前期,通過崗位標準研究、跟班觀摩學習、崗位測評等多種形式,從組織、崗位和個人三個維度進行需求分析,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流程化的培訓組織方式。針對崗位人群特點,制定不同的培訓組織方式。面向一線崗位人員,考慮到其人員數量多、地域分散的特點,采取“遠程學習+集中授課+作業提交+考核認證+網上分享”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實施;面向中高層管理人員,采取“測評診斷-集中培訓-行動實踐-總結分享-內化提升”五段式的運行流程。
(六)構建全網共建共享的資源體系
加強資源建設,滿足大規模教育培訓需求,為員工提供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學習資源,是繼續教育的重點工作。郵政集團資源建設委員會常務辦公室設在學院,學院充分利用這一職能,建立了“統一規劃、分級建設、全網共享、定期評優”的資源建設管理機制,加大了資源開發力度,有效緩解了大規模教育培訓需求與資源建設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從根本上實現了從多頭低水平開發、局部使用到集中優勢開發、全網整合共享的轉變。資源建設與管理的模式包括:一是統一規劃資源建設,引領資源開發。制定全網教材課件資源建設規劃和年度資源開發計劃,常務辦公室采用公布計劃、明確標準、全網申報、擇優遴選、專題立項開發的方式,集中優質的師資團隊開發教材和課程。二是建立全網資源共享機制,提高資源使用效益。研究制定了集中課程標準和郵政遠程培訓課件制作標準,為全網資源共享打下基礎;中郵網院搭建了全網資源共享平臺,對全網課件資源進行歸集、評估、與授權共享;建立了常態化的課件評優共享機制。三是拓展資源涵義,通過網院為員工提供豐富的資源服務。將資源分為知識、智力與數據資源,形成了案例、業務規章制度、企業標準、電子圖書期刊、高端講座等豐富的在線資源庫。
(七)推動繼續教育成果轉化促進高職教育發展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如何建立與企業崗位要求相銜接的動態專業建設機制,如何根據崗位標準進行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建立校企融合,形成使人才培養工作與服務企業功能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有效機制。學院及時將培訓課程、科技研發、鑒定標準等繼續教育成果反哺高職教育,實現了高職教育與企業需要的高度融合,有效解決了高職院校“所學”與就業崗位“所需”的矛盾,極大提升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推動過程中,做到了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企業崗位的一致化、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的一致化和校內實訓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的一致化,提升了高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職學生被作為“準郵政人”進行培養,學習內容與就業崗位要求的“零距離”,有效促進了學生就業率的提升。同時良好的就業率又使得生源質量得到有效保證,形成了產教的良性循環,極大地激發了學院的辦學活力。
(八)建立促進繼續教育發展的激勵與考核機制
為使優質教育資源向繼續教育傾斜,鼓勵教學系部和優秀師資從事繼續教育項目策劃、課程開發及教學改革,學院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措施和考核手段。一是制定教師激勵措施,提高繼續教育課程課酬系數、評選培訓師和高級培訓師、將承擔培訓課程納入教師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和工作考核的加分條件、選派師資參加國內外相關領域高端培訓和到企業掛職鍛煉等。二是制定部門績效考核辦法,對業務職能管理部門和教學系部分別進行考核,在給教學系部的績效考核指標中,除了下達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指標外,還同時制定了繼續教育績效考核指標。這些機制的建立,吸引了更多優秀師資從事繼續教育工作,鼓勵引導了教學系部重視并抓好繼續教育工作,激發了管理干部和教師的潛能干勁。
二、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在繼續教育改革發展與創新方面的經驗
第一,學院繼續教育與高職教育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效解決了高職院校資源有效配置、師資能力培養、考核激勵到位、校企深度融合等深層次問題,實現了繼續教育與高職教育兩個輪子一起轉、并駕齊驅、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激發了辦學活力。
第二,學院構建了集崗位培訓、職業鑒定、在職學歷教育、知識技能競賽以及知識資源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培訓遠程平臺,創新了繼續教育模式,破解了百萬員工教育培訓難題,也為高職院校服務行業企業拓展了更大的舞臺和空間。第三,學院“研培教”聯動運行機制,有效解決了科技成果向在職培訓和高職教育的轉化,在職培訓向高職教育的輻射,以及教師“一身三責”核心能力提升的問題,強化了校企融合,推動和引領了高職教育和在職培訓的內涵發展。第四,學院“崗位標準+個人成長階梯+學習資源配置”三位一體的崗位培訓體系,有效解決了企業教育培訓的驅動力問題,促進了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同時也為高職院校提供了繼續教育的“木本”業務,成為服務企業發展的長效抓手。第五,建立了“統一規劃、分級建設、全網共享、定期評優”的培訓資源建設管理機制,為企業員工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學習資源,也促進了高職院校共享企業培訓資源,提升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三、對行業性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深入創新發展的思考
日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外語專業的畢業論文是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外語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階段,也是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綜合檢驗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學生學士學位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
一、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畢業論文在外語專業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無法取代。畢業論文的開展不能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脫節,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我們于2009年至今不定期的對日語專業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和專家等相關人員進行了關于“日語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關的調研和訪談,同時結合我校日語專業的生源情況,將我校日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畢業后可在BPO行業、商貿企業、涉日IT企業等從事相關工作的應用型日語專門人才。從專業培養目標可以明確看出,我校日語專業培養的是符合企業需要的應用型日語人才。
二、合理定位畢業論文
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條不紊地開展畢業論文的工作,必須有與之對應課程對畢業論文進行支撐,而且畢業論文是大學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對前期學習效果的檢驗和綜合運用的過程,前期的課程也是畢業論文有力的支撐。我們根據CDIO教育理念設計了包含畢業論文在內的以“項目”為引導,注重能力培養的一體化專業課程能力培養體系(圖1)。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瑞典皇家工學院、瑞典查爾摩斯工業大學和瑞典林雪平大學共同創立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CDIO教育理念是對傳統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突破,它強調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項目教學為模式開展實踐教學,CDIO教育理念對日語教學,尤其是為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的畢業論文工作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一種打破傳統的全新教學思路和模式。
如圖1所示,魚骨圖的兩側分別代表大一學年的導引項目(一級項目)和大四學年的壓頂石項目(一級項目)。主魚骨上面的三個魚刺分別代表三個學年的二級項目。其中六個二級項目均設置在實踐學期。每個二級項目的順利開展必須由對應魚刺上的若干個三級項目(具體課程)支撐。在一體化的項目體系中,三級項目支撐二級項目,二級項目支撐一級項目。也就是說,前期的導引項目和二級項目都支撐著大四學年的商務日語綜合實訓項目和畢業論文??梢?,畢業論文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需要學生運用大學期間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去完成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能夠得到綜合檢驗的畢業成果。
三、能力培養
畢業論文從開題到答辯整個過程的跨度為8個月,它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綜合檢驗和能力進行綜合培養的過程。我們通過對教師、在校生、畢業生和企業的問卷調查、當面訪談,以及結合畢業論文在教學體系中所處地位的綜合考慮,最終比較客觀地確定了畢業論文各個階段、各個任務重點培養的能力指標。畢業論文的整個過程重點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了解日本社會文化背景的能力、行業知識及企業文化的能力,良好的日語讀解和書寫能力,確定主次與重點的能力,較高的日語表達、說明能力、口頭表達和人際交流能力,書面的交流能力,養成批判性思維,以及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與習慣等。即對畢業論文工作進行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一體化設計。
四、總體設計
我系每一年度的畢業論文工作啟動為本年度的10月中旬,結束為次年的6月上旬,歷經8個月的時間。從啟動時期的選題,到論文答辯、存檔等工作由負責教學工作的系主任為領導小組組長,具體工作由教研室負責教學的主任負責,下設若干論文指導小組,每個小組由組長、秘書和組員組成,做到責任到人。并圍繞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指導、校外實習、教學檢查、評閱、答辯和存檔等環節,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強過程管理,提高畢業設論文質量,確保了畢業論文工作的順利實施。我們制定了非常詳細、明確的教學實施方案,規定了每個階段的任務,提交的材料、文檔提交的時間,同時各種文檔和模板都有明確的要求和說明,先從制度和文檔等方面,確保了思路明確、標準統一,同時也不讓教師分心,確保教師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指導學生上。
五、論文選題
1.選題方式
我們利用“實踐教學管理平臺”按照“雙選制”進行選題。要求教師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能夠指導的論文方向以及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具體要求等信息提前錄入系統。然后統一將系統開放給學生,學生登陸系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指導教師,完成初步“雙選”工作。根據“雙選”結果,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確定題目,完成選題工作。整個過程教師都按照教學實施方案的要求和日程進行指導,并且及時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選題方向
我們要求教師和學生在選題過程中要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符合教學基本要求,注重語言能力培養。規定在傳統的日語語言、文學、文化方向的基礎上,主要以IT行業、旅游行業、會展行業、酒店行業、日本社會、日本經濟、企業管理、商務禮儀和日語教育等應用性強、和教學聯系比較緊密的選題為主。選題結合教學、科研等實際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先進性、開拓性。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能夠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同時要求學生的論文題目和內容不能和近三年的選題和內容相同,題目宜小不宜大,宜具體不宜寬泛,堅持一人一題的選題原則,以保持較高的更新率。大力提倡并鼓勵真實性選題。
六、結語
筆者發現一些學生由于到企業實習、進行留學準備等各種原因,不夠重視畢業論文的現象,甚至也發現個別沒有經驗的指導教師不夠重視的現象。無論畢業論文的設計多么理想,作為實施者的學生和指導教師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顧佩華,沈民奮,陸小華.重新認識工程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楊秀娥.日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過程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2.
關鍵詞:理工類高校;專業學位;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資助項目“理工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sdyc11047;項目主持人:周紅燕)
專業學位是相對于學術型學位而言的學位類型,是我國為適應社會對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而設定的一種研究生層次的學位。專業學位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職業指向性,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1]
自1991年設立以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國理工類高校得到了迅猛發展,“應用”“實踐”“復合”的特點日益突出。但受辦學理念和學科發展慣性等因素的制約,理工類高校大多沒有形成自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品牌,特別在管理機制、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因此,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加強政策支持
要重視政策法規的引導與規范作用。努力突破制度上的障礙,完善配套制度,從政策上、制度上、宣傳上加大扶持力度。
(1)從政策上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和支持力度,擴大應用型、復合型等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
(2)在制度上,將專業學位學歷與職業資格相銜接,促進研究生群體不斷提升個體綜合素質,切實優化生源結構。
(3)重視宣傳效應,在全社會營造認可、支持專業碩士的良好輿論氛圍與心理環境,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學歷的社會接受度。
二、改進培養方案
理工類高校在不斷的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的學科資源,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特色,因此,理工類高校必須從專業特色和教學實際出發,有目的地設立培養計劃、設計教學體系,確定課程大綱,規范課堂標準,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定位與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1.增強培養內容的職業性
專業學位的職業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其授課內容、學位論文或畢業設計等方面不同于學術學位,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一是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重點講授理論和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適當減少理論論證、公式推導等部分的比重;二是多聽取工程、企業部門意見,根據工程實際發展的需要,與工程技術專家聯合開設反映工程實務前沿的專業課程,提高復合型知識所占比例,[2]重視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引入模塊式課程,突破文理分科界線,注重課程設計的“有用性”,適當引入具備綜合知識體系類課程,培養學生的主動實踐能力;三是加強學科間的交互與融合,變單一學科學習為多學科間綜合性、系統性的交流與創新,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通過講座、研討、報告會等多種方式將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學術和工程技術的最新成果引入到培養模式中來,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承載力和技術應用力;四是將研究生的專業實踐、工作經歷等實際操作環節與專業學位論文(設計)選題相結合,重視論文(設計)的時效性、有用性、現實針對性和創新性。引入校外評審機制,邀請本行業中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加入到日常教學與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中來,優化專業學位碩士論文(設計)的內容要求及評優條件,加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設計)的盲評檢查工作和畢業生的跟蹤追責工作。
2.增加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提倡收集、運用和編寫工程案例,強化案例教學,重視運用團隊學習、實踐訓練、現場研究、啟發式與研討式教學等方法。同時,根據課程實踐的需要,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組織各種技能、實踐訓練等,把“學中干”和“干中學”緊密地融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研究生們不同的觀點和見解,教師不要輕易做出評價,而是多加啟發和誘導。
3.構建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耦合機制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模式可以分為以傳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礎能力為目的的學科性教育及以豐富學生生產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的的實踐性教育。兩種教育目標雖各有側重點,但二者彼此聯系,互為前提,不可割裂。由此,理工類高校必須建立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活動的聯合機制,鼓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內化理論,使他們成為具備理論研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的佼佼者。[3]實現把以理論教學為主的課堂教育與直接獲得實踐經驗的校外行業教育有機結合,使其貫穿于整個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中,將有助于塑造研究生全面發展的綜合品質和敢于創新的心理品質,并提高其專業實踐能力。
三、加強專業學位師資隊伍建設
構建產與學相結合的“雙師型”導師隊伍,對于提高專業學位碩士培養質量和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現實性具有重要意義。[4]因此,理工類高校應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與目標行業對接,采取多樣措施以吸引業界專家加入到教學與實踐環節中來,建設由校內學業導師與校外專家聯手共同支撐的“雙導師”育人體系,以加強專業實踐教學的現實針對性,構建科學合理的學位論文(設計)指導、評價工作標準?!半p導師制”中校內導師是專業學位碩士教育的主要導師,校外實務導師為輔導老師。但不能直接地將二者關系理解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術研究和行業實踐兩個環節分別進行指導的簡單分工模式。理工類高校專業碩士教育中的教學導師在完成理論教學、研究任務的同時,應當主動提高業務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將精力合理分配到理論與實踐上。實務導師除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行業實踐作業外,也要主動參與到研究生科研論文(設計)的選題、研究與撰寫工作當中來,以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論文(設計)的現實可能性。為了保證實務導師隊伍建設的有效性,理工類高校應通過多種激勵措施和保障政策提高行業專家參與教學科研的積極主動性,并邀請實務導師參與碩士論文選題、研究、撰寫與答辯等的各個環節,傾聽他們的意見,吸納他們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曹 潔,張小玲,武文潔.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科學文摘,2015,(2):92-93.
[2]夏松竹,孫建國,印桂生,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碩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10):4-8.
關鍵詞:MTI;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學位論文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即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簡稱MTI)的設想于2005年3月由廣東外國語大學仲偉合教授提出。2007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從2007年至2011年,全國先后有159所院校獲得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授權。自我國高校建立翻譯碩士專業 (MTI) 以來,探討MTI教育模式,培養應用型、實踐性、職業化翻譯人才成為翻譯學界、翻譯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吨袊g》、《外語教學》、《上海翻譯》、《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研究》、《中國外語》及高校學報上都刊登有關于MTI的論文。本文以2006年以來國內期刊上發表的關于MTI的論文為參考,對全國高校英語翻譯碩士專業現狀進行綜述。
從國內發表的論文看,最早的關于MTI的論文是2006年仲偉合教授撰寫的《翻譯專業碩士(MTI)的設置――翻譯學學科發展的新方向》。繼仲教授之后,國內學者圍繞我國MTI教育發表了諸多論文,本文主要從MTI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學位論文等方面進行綜述。
一、培養方式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對MTI培養方式作出規定:實行學分制,采用研討式、口譯現場模擬式教學、重視實踐環節、成立導師組,發揮集體培養的作用。關于培養模式,李軍、李寶印和朱瑞(2007)在《改革和完善外語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人才》中就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的基本情況、設立和開展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基本考慮等問題作了簡要的闡述。
穆雷和王巍巍(2011)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培養模式》一文中,從翻譯行業對MTI教育的啟示、現行MTI課程的調查分析、MTI教育的培養模式等入手,探索如何通過課程設置落實培養模式,如何從課程設置上區分學術型和職業型兩種不同學位的翻譯教育,及如何在MTI教育中體現專業化和職業化特色等相關問題。
葛林、羅選民和董麗(2011)在《諾德翻譯能力理論觀照下的MTI培養模式研究》中以Christiane Nord的翻譯能力理論為依據,結合對13所首批MTI院校的問卷調查,從翻譯能力培養途徑、作用范圍、檢驗方式等角度,提出運用文本分析模式構想翻譯問題及策略、調整專業翻譯難度、關注實踐課程建設、具體化翻譯能力檢驗過程等具體的意見,并對目前MTI培養模式進行了反思。
仲文明(2011)在《翻譯教學理念的轉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探索》一文中從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翻譯碩士的職業化特點,討論了翻譯碩士培養中若干問題:培養目標與招生對象、MTI 的教學文本類型和MTI 教學特點探析。
郭玲義(2011)在《專業翻譯碩士培養模式之探索》中通過分析在校企合作條件下設置與市場接軌的課程、實施雙導師制、建立實訓基地的積極意義和優勢所在,展現了這一培養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兼顧學術性與實踐性的教學特色。
蔡輝和張成智(2013)在《論翻譯專業碩士培養中的校企合作》中指出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優勢資源,有效銜接學校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縫隙。校企之間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探索校企合作的優化模式有利于促進學校和企業的互利互惠和共同發展,并進一步促進高校的人才培養,為地方經濟服務。
從教學模式探討培養方式的文章有柴明(2010)在《對專業翻譯教學建構的思考》一文中通過對專業翻譯教學的建構,剖析當前翻譯教學的認識和實踐問題,并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這些思考和實踐主要來源于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多年的專業翻譯教育實踐。
何雯婷(2010)在其研究生畢業論文《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筆譯教學初探與設想》中分析了 MTI 設立的背景,把 MTI教學與多種翻譯教學形態進行對比并總結其特點。在此基礎上,借鑒實用主義翻譯觀和建構主義教學觀等相關理論研究,并結合國外和港臺地區的翻譯教學經驗,提出可應用于 MTI 筆譯教學的“基于項目的開放性筆譯教學模式”。
康曉蕓和田旭(2012)在《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翻譯碩士專業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中以需求分析理論為指導,研究了當前翻譯市場的需求狀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旨在使 MTI 教學設置更為規范、科學和合理,并提出了構建高效的 MTI 教學模式的途徑: 加大實踐性課程的輸入; 創新教學方法; 深化校企合作。
荊素蓉和連彩去(2013)在《翻譯碩士《基礎筆譯》課程“3+2”教評模式探構》一文中首先明確了翻譯碩士《基礎筆譯》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然后依次描述了作者在教學實踐中試行的“三結合”教學實施模式與“二合一”學業評估模式,最后提出了以“內容與目標明確對應”、“方法與評估皆重真實”為特色的“3+2”教評模式,旨在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深入發展提供可鑒之資。
二、課程設置
根據《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要求,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課程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總學分不低于30學分。圍繞MTI課程設置,許多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早在2006年,仲偉合教授在《翻譯專業碩士(MIT)的設置》一文中分析了目前國內翻譯學學科發展的現狀,提出了設置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翻譯人才的“翻譯專業碩士學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翻譯專業碩士學位”的試行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仲偉合認為翻譯專業碩士學位的設置是翻譯學學科發展的新方向。2007年,仲偉合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及其對中國外語教學的挑戰》中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進行了解讀。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比較了專業學位與研究型學位的差異,并對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的必要性、試辦條件、課程設置等作了論述。論文最后探討了翻譯碩士專業的設置給翻譯學科發展帶來的機遇及對我國外語教學的挑戰。
文軍和穆雷(2009)在《翻譯碩士(MTI)課程設置研究》中通過對國內八家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點的調查,分析了翻譯碩士課程設置的特點,并通過與國外兩所高校翻譯碩士課程設置的對比,提出了國內翻譯碩士課程設置尚需加強的方面。
孔令翠和金黛萊(2009)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的問題、思考與建議》一文中通過對網上公布的MTI課程設置進行研究, 發現部分培養單位的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完整, 體現了校本特色和差異性, 而一部分培養單位則簡單重復《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 同質化現象嚴重, 缺乏自己的應有特色,與培養目標內在關聯性不強。
苗菊和高乾(2010)《構建MTI教育特色課程》一文中借鑒國外大學培養職業翻譯人才的經驗,介紹了技術寫作的理念與內容,從技術寫作與科技翻譯、本地化服務的相關性及其對職業譯者的重要性來說明技術寫作對翻譯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對翻譯碩士專業MTI教育中技術寫作課程設置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曾立人(2011)在《翻譯產業需求與MTI課程設置研究》一文中通過對比MTI院校的現有課程設置和翻譯產業的需求狀況,發現現有MTI課程設置還有以下欠缺:1.課程設置依然側重學術研究;2.各校課程設置缺乏特色;3.課程涵蓋領域與翻譯市場需求脫節。曾立人提出各MTI院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學術傳統、地理、經濟環境和教師特點明確課程特色。
何瑞清(2011)在《對翻譯碩士(MTI)筆譯方向課程設置的思考》一文中以國外和臺灣筆譯碩士課程為參照,以辯證唯物主義兩點論、重點論為依據,結合翻譯專業碩士培養目標和招生對象等實際情況,指出大陸院校翻譯專業碩士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馬燕紅(2012)在《翻譯碩士專業課程設置調查與思考》一文中通過對部分開設MTI的院校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介紹并分析了有關高校為翻譯碩士專業學生開設與論文寫作相關的課程及漢語言文學和文化課程、特色課程的情況,針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涂(2012)在《關于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的幾點思考》中通過對國內六所高校的翻譯碩士課程的調查,探討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課程的特點,分析了國內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的現況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三、學位論文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學位論文寫作時間一般為一個學期,學位論文可采用以下形式:項目、實驗報告或研究論文,學生任選一種,字數均以漢字計算。從學位論文探討MTI的文章主要從論文寫作模式和論文評價方面著手。馬會娟(2010)在《MTI 學位畢業論文寫作模式探討》一文中以北外奧組委翻譯班畢業論文的撰寫為個案,探討 MTI 學位畢業論文的寫作模式以及應注意的問題,以期對各高校即將畢業的 MTI 學生的畢業論文的撰寫和指導工作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穆雷和鄒兵(2011)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畢業論文調研與寫作探索》一文中對第一批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15所試點院校首屆畢業生的學位論文選題及部分論文進行了調研分析,借鑒相關MTI院校和其他學科專業學位的畢業論文寫作經驗,提出MTI學位論文應逐步向以實踐型學位報告為主的論文模式過渡,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借助理論手段系統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以及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寫作方法的訓練。
陳琳和章艷(2011)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翻譯述評”的撰寫模式研究》一文中探討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翻譯述評”的寫作模式,闡述了該模式的概念、常規性方式、方法和規則,并展示了具體的寫作案例。
穆雷(2011)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模式探討》一文中探討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 MTI) 論文的模式, 他指出由于沒有先例, 缺乏可資借鑒的模式, 現有的MTI學位( MA)論文仍然傾向于套用傳統的學術性學位論文模式, 這就和翻譯行業的實際操作脫節, 也背離了 MTI 教育設置的初衷。根據翻譯行業的職業特點, 借鑒其它專業學位中關于學位論文的要求, 并結合翻譯行業的實際操作流程, 穆雷提出將MTI指導性培養大綱規定的三種學位論文方案調整為四種。
穆雷和楊冬敏(2012)在《翻譯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方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現有翻譯碩士(MTI) 學位論文評價主要借用傳統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方式,這與MTI教育的要求相脫節。穆雷和楊冬敏在分析現有評價方式的基礎上,根據學位論文管理相關條例,借鑒其他專業學位論文評價方式,結合MTI教育的特點及對學位論文的形式與要求,嘗試提出MTI學位論文的評價方式。
另外,蔣明思(2012)在《淺析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導師在學生論文完成過程中的角色》一文中從學位論文實際完成過程入手,探討導師在“設計者、誘導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觀角色下的微觀角色。
四、思考
針對MTI教育,許多學者客觀看待,冷靜思考,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琢畲洹⑼趸郏?011)在《MTI熱中的冷思考》中指出MTI之熱突出表現在眾多的培養單位和巨大的招生數量上,標題中的“冷”是指MTI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針對遇到的困難,孔令翠和王慧提出了解決困難的有效方法。
董洪學(2012)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中通過考察2007至2012年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實踐,對專業學科定位、課程設置與培養過程以及管理與評價體系建設 3 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深入探討如何正確處理專業型和學術型翻譯碩士之間的關系,如何加強翻譯碩士培養過程中的課程設計以及如何強化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管理與評價體系建設等相關問題。
柴明(2012)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分析了翻譯碩士(MTI)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隱憂,并指出為解決這些問題,MTI 學位教育需要有一個綜合的體系性調整。柴明結合上外高級翻譯 MTI 改革探索的經驗,重點闡述了對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和專業實習等方面的總體設計和宏觀思考,并介紹了上外高級翻譯為促進MTI專業學位教育的順利實施而進行的機構設置調整。
王建國、彭云(2012)設計了11種調查問卷對與翻譯相關的11類人群進行了的調查,發現MTI教育制度離理想狀態存在一定的差距,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MTI的社會認可度有待提高;二是MTI學生翻譯職業知識欠缺。針對以上的問題,他們提出設立MTI的高校應該遵循公共政策,加強師資建設,創建有特色的MTI培養模式。
李昌銀(2013)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 MTI) 研究生學制問題探討》中指出目前我國159 家翻譯碩士專業學位( MTI) 研究生培養單位絕大多數實行教指委《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的全日制兩年學制,只有極少數院校采用3年制或彈性學制。李昌銀認為,由于受到師資、生源和實踐條件的限制,兩年制翻譯碩士很難達到《指導性培養方案》和翻譯市場對MTI畢業生提出的標準和要求,因此建議將全日制 MTI基本學制延長為3 年,并且實3-5年彈性學制。
錢多秀、楊英姿(2013)在《北京地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教育:經驗、反思與建議》一文中總結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MTI教育的經驗,并就制約北京MTI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進行反思。
五、總結
MTI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而設立的專業學位,也是目前我國發展較快的專業學位之一。經過幾年的發展,MTI 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各MTI培養院校應對MTI教育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和學位論文等方面的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更好地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
[參考文獻]
[1]蔡輝,張成智.論翻譯專業碩士培養中的校企合作[J].中國翻譯,2013(1).
[2]柴明.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2(2).
[3]柴明.對專業翻譯教學建構的思考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翻譯,2010(1).
[4]陳琳,章艷.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翻譯述評”的撰寫模式研究[J].中國翻譯,2011(6).
[5]董洪學.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研究,2012(3).
[6]葛林,羅選民,董麗.諾德翻譯能力理論觀照下的MTI培養模式研究――以十三所高校問卷調查為例[J]. 中國翻譯,2011(4).
[7]郭玲義.專業翻譯碩士培養模式之探索[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1(3).
[8]何瑞清.對翻譯碩士(MTI)筆譯方向課程設置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12).
[9]何雯婷.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筆譯教學初探與設想[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10]蔣明思.淺析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導師在學生論文完成過程中的角色[J].科教導刊,2012(5).
[11]荊素蓉,連彩云. 翻譯碩士《基礎筆譯》課程“3+2”教評模式探構[J].中國翻譯,2013(2).
[12]康曉蕓,田旭.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翻譯碩士專業教學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3).
[13]孔令翠,金黛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的問題、思考與建議[J].譯苑新譚,2009(3).
[14]孔令翠,王慧. MTI熱中的冷思考[J].外語界,2011(3).
[15]李昌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 MTI) 研究生學制問題探討[J]. 上海翻譯, 2013(2).
[16]李軍,李寶印,朱瑞.改革和完善外語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人才[J].中國翻譯,2007(4).
[17]馬燕紅.翻譯碩士專業課程設置調查與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7)(3).
[18]馬會娟. MTI學位畢業論文寫作模式探討[J].上海翻譯,2010(2).
[19]苗菊,高乾.構建MTI教育特色課程――技術寫作的理念與內容[J].中國翻譯,2010(2).
[20]穆雷.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模式探討[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
[21]穆雷,王巍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培養模式[J].中國翻譯,2011(2).
[22]穆雷,楊冬敏.翻譯碩士學位論文評價方式初探[J].外語教學,2012(4).
[23]穆雷,鄒兵.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畢業論文調研與寫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畢業生學位論文為例[J].中國翻譯,2011(5).
[24]錢多秀,楊英姿.北京地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教育:經驗、反思與建議[J].中國翻譯,2013(2).
25]涂.關于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的幾點思考[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
[26]文軍,穆雷.翻譯碩士(MTI)課程設置研究[J].外語教學,2009(4).
[27]仲偉合.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及其對中國外語教學的挑戰[J].中國外語,2007(7).
[28]仲偉合.翻譯專業碩士(MTI)的設置[J].中國翻譯,2006(1).
[29]仲文明.翻譯教學理念的轉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探索[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1(6).
[30]曾立人.翻譯產業需求與MTI課程設置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6).
高職高專會計??频漠厴I論文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1)畢業論文多是內容空洞的理論性文章,缺乏理論聯系實際和創新,及對行業實踐問題的回應,同時理論水平又不高。換言之,這種“兩頭不靠”的畢業論文,既無理論價值,又無行業實踐基礎,是很難確保質量的,也與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相背離。(2)寫作不規范,不少論文甚至有明顯的抄襲嫌疑?;诠P者指導、觀察和了解,目前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還是對于學校來說,高職高專會計畢業論文寫作、答辯已變成一個不得不走的形式,畢業論文的質量保障問題已被放在次要地位。
第一,對學生而言,按照規定不得不寫畢業論文,但是由于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原因,臨界畢業而且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的學生既無心也無力重視論文質量。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都把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撰寫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而這個學期又是畢業生找工作的黃金時段。過去這十多年,大學(大專)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個時候從事畢業論文寫作,難免增加了學生的壓力和負擔,也使得學生無心專注于論文寫作。其結果是,學生對論文采取敷衍應付的態度,隨便找些東西抄抄。這樣的畢業論文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而且還容易使得學生養成弄虛作假的不良習氣以及應付了事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對其走進社會和今后的人生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這種流于形式的畢業論文寫作,也分散了學生參加實習和找工作的精力,對學生就業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對教師而言,一方面自身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另一方面也心知臨界畢業的學生不重視論文,即使傾注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來指導畢業論文,最后的結果仍然不會有顯著的效果。臨近畢業時,不僅學生忙,老師也非常忙碌,工作任務也非常重,既要指導學生的畢業實習,又要填報各種各樣的表格。而且通常是一人負責多份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的工作強度非常高。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導教師心里清楚畢業生對論文的態度,也同情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也就容易放松對論文的指導。最致命的是,面對一份份敷衍了事的畢業論文,“讓指導老師覺得付出的根本沒有價值,整個畢業環節就是指導老師在‘自編、自導、自演’,所以最后看到就是一張張極度疲憊的臉龐,煩燥敷衍的情緒也隨之產生,整個畢業論文環節開始惡性循環?!绷硪环矫?,由于教師的時間與精力有限,在畢業論文上的時間和精力增加了,必然要影響畢業實習等的指導工作,顧此失彼,最終不僅使老師疲憊不堪,影響教學質量,還背離了高職教育的目標。
第三,對許多高職高專學校而言,各級管理者不是不了解畢業論文的現狀,也不是不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隨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政府對高職高專學校就業率的考核越來越嚴,學校擔心抓論文質量影響畢業生找工作,影響就業率,最后也不得不暫時將畢業論文質量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就業率下降,就會影響學校的招生。這也使得學校層面缺乏充足的動力去抓論文質量。
2高職高專會計畢業環節的改革之路
面對高職高專會計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現狀,目前,高職高專會計教育界主要有三種改革的觀點。第一種觀點主張在保留畢業論文這個環節的前提下,完善畢業論文的指導和設計,提高論文質量。第二種觀點主張改革畢業論文考核形式,以畢業設計和畢業調研作為全面、綜合衡量高職教學質量,檢驗“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標準。第三種觀點比較激進,主張取消畢業論文這種畢業考核形式。楊群建議,高職會計學生的畢業環節應由畢業論文改做畢業模擬設計。這種畢業考核方式既能實現體現理論知識、專業知識與會計實踐的有機結合,又能提高學生就業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對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有積極而現實的幫助。史永紅認為這種包括畢業論文寫作、答辯的畢業形式只適合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適合于高職教育,主張取消畢業論文環節,可采取其他方式來檢驗高職會計畢業生綜合水平,包括:(1)分組進行模擬企業核算,分別為每位成員評定成績;(2)多樣化的方案設計選擇,即基于會計工作流程,從中尋找存在的問題并展開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3)撰寫頂崗實習報告。這三種觀點,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比較合理。筆者認為,應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結合高職高專會計??频呐囵B目標,改革高職高專會計學生的畢業環節,取消畢業論文這種畢業考核形式,代之以更符合高職高專會計??婆囵B目標的其他畢業考核形式,理由如下:
第一,根據我國《高等教育法》的規定,高等學歷教育分為??平逃⒈究平逃脱芯可逃?,不同層次的學歷教育具有不同的學業標準,這些學業標準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下來。對于??平逃?,《高等教育法》確定其學業標準為:??平逃龖斒箤W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梢?,《高等教育法》在??平逃膶W業標準中并沒有提及??平逃仨毦哂醒芯抗ぷ鞯哪芰ΑK?,取消高職高專院校會計??茖W生畢業論文的撰寫具有法律依據。
第二,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但它的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這與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的培養目標存在較大差異。本科教育旨在培養理論知識寬厚、適用領域廣的人才,碩士博士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能做出創造性成果的高級專門人才。高職的培養目標重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論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畢業后往往要到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具備其職業或崗位所必須具備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在專業知識上夠用即可。因此,畢業論文適合于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不適合高職教育。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是培養各行各業實務型會計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高職高專學生畢業后主要去企業、事業單位等財務部門從事基層會計工作,目前這種多少具有研究特點的畢業論文顯然不符合高職高專會計??频呐囵B目標。
第三,目前這種以“畢業論文”為核心的高職高專會計畢業考核形式是從科研導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借鑒來的。這實際上是要求科研訓練很少的學生在畢業時寫出帶有科研特征的畢業論文,同時又要求這樣的論文要符合高職高專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這些年來,高職高專教育界會計??频墓芾碚吆徒處煵皇菦]有意識到學生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問題,而且也投入了相當的時間與精力去加強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在此背景下,筆者以為,如果不跳出“畢業論文”這種科研導向的畢業考核形式,無論怎么努力,都難以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如果畢業論文不能保證基本的質量,在畢業環節設置畢業論文這一環節是否有必要;當論文質量的底線和標準越來越低時,畢業論文是否還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是否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這些都是我們的教育管理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3改革建議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會計畢業論文的撰寫弊大于利。對于高職高專會計畢業環節來說,應圍繞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以及高職高專會計專科的培養目標,選擇更有利于高職學生職業發展的其他畢業考核形式來代替畢業論文。筆者認為,應以學生實習實踐為基礎,讓學生結合實習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擴展實習實踐報告的內容,以實習實踐報告來取代目前的畢業論文。這種實習實踐報告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包括:
(1)個案分析。
即讓學生實習時碰到的一些個案進行分析和思考,針對個案展開分析,撰寫應用性報告。例如:從事財務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包括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計算機及軟件應用能力,外語能力等等;體會會計職業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分析實習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等等。
(2)撰寫實習單位的財務分析報告。
學生在掌握實習單位的材料后,可對該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進行獨立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企業決策層提供一份有用的財務分析報告。
(3)為實習單位設計一套會計制度。
即以實習單位的實際工作環境為背景,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實習單位的會計、出納等具體工作,進行全面或局部的規劃和安排。如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這可以是存貨管理控制制度,貨幣資金管理控制制度,應收賬款內部控制制度,等等。
(4)撰寫實習單位專題調查報告。
華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現設置有工商管理、工商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項目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類專業。
華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在2014年4月修訂與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條例中指出: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最后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理論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畢業及學位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之一。畢業設計(論文)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然而在對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過程管理的調查中,我們對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與撰寫結構有以下的看法:
一、論文選題存在“過空過大”現象
對于人文管理經濟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繼續教育學院在本科畢業論文撰寫規范中提出以下的遵循原則:要依據本專業的特點,盡量從經濟、管理、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進行選題。選題要有明確的針對性,避免“過空過大”。
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畢業論文選題的確存在“過空過大”的現象。有些學生對論文選題把握不當,選定的論文題目范圍太寬太大,難以收集第一手資料,難以展開撰寫。[1]論文內容不充實,不符合培養要求和目標。有些學生什么資料好找就選什么題目,選題理論性太強,與學生實際水平不相符,不知如何下筆,不知如何分析、論證,難以完成。有些學生則利用互聯網提供的“搜索”“剪切”“粘貼”等功能,摘抄、堆積而拼湊畢業論文,甚至存在抄襲現象。
對于管理類專業學生有選擇“中小企業人力資源危機與預警研究”“薪酬調整機制的探討”“企業目標市場的選擇與產品定位”“房地產營銷戰略研究”“論企業品牌戰略”“工程建設成本控制研究”“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論建筑工程的監督管理”等作為畢業論文選題,我們認為就成人教育的學生而言,以上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都是很大的研究題目。
二、選擇撰寫應用研究型的畢業論文
我們認為成人教育管理類專業本科應選擇撰寫應用研究型畢業論文,從而確定畢業論文選題。選擇應用研究型畢業論文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應用研究型畢業論文更符合成人教育特點
成人教育的對象,主要是高中或中專畢業后走上生產、工作崗位的從業人員。而選擇修讀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很多已在單位從事管理崗位的工作,因此成人教育管理類專業本科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
1具有較豐富的社會經驗與工作經驗
華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管理類專業采取成人高考(業余、函授)、網絡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學習的形式。很多學生在本科學習前已在管理等崗位工作了多年,積累有較豐富的社會經驗與工作經驗,這些經驗增強了他們的認知能力。經驗是他們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資源。
2期望把理論學習應用于實踐
由于很多學生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工作實踐中遇到不少的困難與問題。在學習管理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本科階段,不少學生已嘗試結合所學習的管理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應用于工作實踐,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在畢業論文階段,他們期望借助指導教師的幫助,解決一些工作實踐的問題。因此與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他們的學習目的更明確,學習動力更大,更期望把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
3理論知識積累尚不足
成人教育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很多學生工作相當忙,又有家庭負擔,工學矛盾使學生很難有時間保證系統專心研究管理學基礎理論。由于成人教育的學生理論知識水平普遍較低,有些學校在教學與考試上降低對學生的培養標準,學生學習與接受的知識面較窄。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學生理論學習的系統性和理論知識積累上有欠缺,理論分析能力顯得不足。
(二)管理學科的特點有利于撰寫應用研究型畢業論文
管理學科是直接指導實踐的方法論,管理學科的知識體系具有專業性、廣泛性和社會性。[2]對于成人教育的學生,在管理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更重視以管理類課程理論為基礎,聯系社會實際分析較典型的案例,培養學生特有的管理思維,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理論進行分析和實踐。
管理研究論文按論文的功能可分為:基礎理論型論文、應用研究型論文和學術論爭型論文。基礎理論型論文是運用科學抽象、實證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管理領域的理論進行研究的論文。應用研究型論文是運用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相應建議的論文。學術論爭型論文是就管理問題的不同觀點開展爭論的論文。根據成人教育學生的特點,我們認為撰寫應用研究型畢業論文更有利于成人教育學生發揮其長處,能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密切結合,更有利于他們豐富的社會經驗與工作經驗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而且在應用研究型論文的撰寫過程中,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定制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華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目前已構建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定制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整合教學資源,實現送教上門,打造“學科知識+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創新性課程體系?,F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類專業已探索與實踐定制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由于是聯合行業、企業創辦直屬班,學生群體都在同一企業工作,具有共同的職業生涯,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他們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豐富的感性認識。他們關心企業的發展,有共同的企業研討問題。因此選擇撰寫應用研究型畢業論文,更有利于定制式應用型人才培養,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企業更歡迎。
三、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
畢業論文的選題是畢業論文的起點,是決定論文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內容和論文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畢業論文的選題既要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與他們的工作實際和專業有機結合,選題宜小而具體。[3]應用研究型畢業論文選題規模應適當,應選擇密切聯系學生具體的工作實際,能夠獨立完成的課題。
在對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調查中,我們認為管理類專業的一些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選擇“廣州歐康公司員工培訓的誤區與對策研究”“廣州海洋公司員工激勵機制研究”“南建公司提高客戶裝機滿意度的研究”“ST零售企業經營的市場定位研究”“廣東省空調行業銷售管理策略研究”“通信代維企業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研究”“中鐵十六局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廣州蘿崗區經濟適用房工程質量監理研究”等研究課題,是屬于管理類專業應用研究型畢業論文的選題。
四、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結構
在華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規范中提出:一份完整的畢業設計(論文)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題目、摘要和關鍵詞、目錄、正文、參考文獻、附錄、致謝。在撰寫規范中示例了某一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目錄。從“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一文的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到該生畢業論文的撰寫結構,了解該生撰寫論文的思路。該生結合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的激勵機制的實際情況,在實地調查與問卷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廣泛收集第一手資料,運用管理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分析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的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所在,為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的激勵機制的改進提出相應對策。本論文層次分明,具有邏輯性,論據充分,論證有力,研究結果很有實際意義與借鑒作用。研究結果也表明:該生能較好運用管理學的理論知識,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為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的完善做出一份貢獻,也展示了該生本科階段學習的成果。
“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的正文結構如下,第1章緒論,包括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理論意義與實際意義,國內外文獻綜述,主要研究內容、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其中國內外文獻綜述是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針對本論文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進行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包括了國內外研究理論、研究方法、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參考文獻等。第2章允升公司概況與公司知識型員工的激勵機制現狀分析。通過對公司員工的結構與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現狀的描述,分析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第3章允升公司員工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在調查結果統計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存在問題的原因。第4章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改進對策與實施建議。運用管理學理論知識,提出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改進的思路和原則,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以及實施的建議。最后一章是結論部分。結論是對整篇畢業論文主要研究成果的總結,指出本研究內容的創新性,應用前景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指出本研究中尚存在的問題及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我們認為“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畢業論文,符合管理應用研究型論文的撰寫結構。管理應用研究型論文是運用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分析問題的原因,提出具體解決問題的對策。因此“允升公司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畢業論文的撰寫結構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