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1 14:48: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戰略新興產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9月8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下稱《決定》)。
此前《財經》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已擬就《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
參與政策調研和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決定》此前已經在很大范圍內征求意見。而《規劃》內容還需補充完善,時司或將推至今年年底。
密集決策調研
決策高層第一次公開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在2009年5月份。去年5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出席財政支持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國務院總理召開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聽取經濟、科技專家的意見和建議。與會者就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發表了看法。
11月3日,在向首都科技界發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將新興戰略性產業表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他強調,要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非常關鍵。
2010年2月,國家發改委會同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20個部門和單位成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研究部際協調小組”和相關文件起草組。
此后的3月~4月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思路研究部際協調小組成員部委開始了全國調研。由發改委等起草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代擬稿,亦同時征求各方意見。
參與調研的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陳志博士介紹說,調研分為區域調研和領域調研前后兩個階段。區域調研集中在三個區域:湖北、湖南作為中部地區省份代表,廣東、上海代表發達地區,另外還包括東北地區。調研內容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技術創新、市場培育、人才培養、標準制定以及財稅政策、投融資政策等。
回京后,調研組又分領域進行了多次座談,部分企業家和科學家代表參加座談,相關文件起草工作隨后進行。
參與《規劃》起草工作的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吳濱博士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涉及的領域,都需要較長時司的培育,大規模推廣應用也需要一定時司。大家目前的共識是將《規劃》內容寫得實一些,強調針對性,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盡量避免政策“通用性”。據發改委宏觀院產業所所長王昌林介紹,目前《規劃》還在編制和研討過程中。
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企業室主任張曉文對《財經》記者表示,相較于國務院的《決定》,《規劃》涉及的內容更多更細,涵蓋很多產業,包括較多技術性內容,目前還在研究和制訂當中,計劃于今年年底左右出臺。
“七領域”版本演變
《決定》確定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
據《財經》記者了解,經廣泛征求意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版本與此前相比有所變動,如海洋工程和航空業,目前都已并入高端裝備制造業;新醫藥和生物育種擴展為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包含了原來的電動汽車,并在其中擴展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一項。
曾參與地方調研的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段小華博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相比此前版本,目前確定的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集成,這與各產業之間融合的趨勢有關,也與帶動一些領域發展的意圖相關。
吳濱表示,在七大領域之下,還包括20多個重點方向,不排除其中的重點方向有所調整。
業內人士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例,2010年年初的《2008~2009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1.41萬億元。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產業調整轉型升級”課題組測算,2015年環保產業產值可達2萬億元。
另外,“重點產業調整轉型升級”課題組還預測,未來三年中國新能源產業產值有望達到4000億元,2020年廣義生物產業市場規??蛇_6萬億元。
扶持政策高含金量
《決定》在財政、稅收、金融、國際化和市場等方面,都列出了扶持政策?!兑巹潯穭t將對這些政策進行細化,比如在節能環保,能源價格、資源稅收、新型商業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站建設、新能源的上網定價等,都將有所突破。
發改委宏觀院產業所有關人士表示,《規劃》中即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政策,最主要的還是財稅扶持和優惠政策。
此次《決定》指出要制定完善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據了解,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是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的財稅政策將參照和借鑒高新技術產業政策。高新技術產業目前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企業所得稅方面?,F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另外為鼓勵自主研發,按照規定,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具體政策是,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人當期損益的,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增值稅方面,部分高新技術企業可享受一定比例稅負之外的稅款即征即退,但該政策只針對軟件和集成電路生產企業等。
據段小華介紹,在組織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共研發和市場培育方面,政府將出臺不同以往的舉措,眼下呼聲較高的“重頭戲”是財政和金融相結合的政策,它體現著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的耦合,可引導大量民間資本的跟進投入,包括資本市場、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方方面面都要發揮作用。
據悉,在財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央層面早已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設下伏筆。2009年10月底,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啟動實施新興產業創投計劃,首批與北京等六省市合作,吸引社會投資參與,發起設立20只創業投資基金。該基金旨在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設立之初即募集資金約9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0億元,相關省、市財政投入12億元,社會資金近70億元。
截至目前,20只創業投資基金中已有16只組建完畢,公開掛牌。
在8月28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金融市場分析年會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表示,戰略性新興
產業需要一個培育孵化的過程,初期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征十分明顯,政府參與創立的創投基金,就是要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問題。
此外,此次《決定》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化融資方面也多有著墨,指出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協調政府與市場作用
段小華分析指出,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建立適應其發展階段的科技投入政策??梢砸罁鹇孕孕屡d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科技公共投入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階段應當是新興產業的形成階段,即孕育期和成長初期。具體來說,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就處于新興產業的孕育期,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則處在成長期,都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信自、產業則處于發展期,更要強調競爭。業內人士表示,說到底,就是在各個階段如何去協調政府和市場作用的問題。
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企業室主任張曉文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個重要原則是,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不能像此前的4萬億投資計劃那樣,主要依靠政府投資,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和企業的力量。
在中央層面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之前,全國很多省市的相關政策已先行。比如,8月30日湖南省下發《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所列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七個領域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這一版本與中央層面有所差別,后者包括的“新能源汽車”被“文化創意”取代。
2016年7月,重慶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公布,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291億元,并儲備項目800個,總規模約2萬億元。
兩年時間,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并迅速成為重慶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其背后,正是重慶市委、市政府完善多渠道投融資體系,通過金融創新,破解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高、融資難的有效嘗試。
“在發展高科技、大資本、全球化市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時,要善于利用資本市場來吸引和壯大新興產業。”2015年5月11日,市長黃奇帆在兩江新區調研時指出。
發展之憂
2014年7月,深圳惠科集團董事長王智勇到巴南區考察液晶面板第8.5代生產線投資項目。
在對巴南區投資政策和環境滿意之余,王智勇心里卻有隱憂。
“項目總投資240億元,如果確定投資,一期投入需120億元,這對于‘一分錢掰作兩分錢來花’的民營企業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王智勇說。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液晶面板從實驗室到市場需要大量資金。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產業化運作遲遲無法開展。
“這些高科技、大資本的產業,技術不是問題,關鍵是大資本?!笔薪浶盼巹澟c投資處副處長鐘熙表示,“一個項目通常需幾百億元的投資,靠一般的民營企業很難解決,就算是大型國企或跨國公司,靠自己原始積累拿幾百億元搞項目,也很困難。”
眾多市場化基金盡管有充足資金,也十分看好液晶面板的發展前景,但卻覺得投入資金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因而投入的積極性也不高。
“他們會有疑慮,認為我們是民營企業,沒辦法和那些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抗衡,商談中往往一到關鍵時候就沒法深入了?!蓖踔怯抡f。
投資需求和供給脫節,正是傳統投融資體系的瓶頸之一。
機制之變
2015年6月18日,惠科液晶面板第8.5代生產線在巴南經濟園區動工開建。
從投資考察到項目動工開建,不到一年時間,王智勇為何不再擔心資金難融?
“主要得益于重慶市委、市政府為緩解民間投資籌資壓力,激活我們民營企業投資熱情,借力資本市場激發經濟活力進行的創新?!蓖踔怯抡f。
借力資本市場,如何進行創新?
2015年5月19日,重慶舉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母基金)授牌暨簽約儀式。
基金由重慶市政府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和重慶市屬國有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傄幠?00億元,主要以股權或“股權+債權”等方式,投向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基金將通過引導投資方式,推進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未來重慶產業的健康發展打下穩定的基礎?!笔虚L黃奇帆在授牌儀式上表示。
“何不利用這一基金解決我們的融資難題?”王智勇意識到。
很快,惠科液晶面板第8.5代生產線項目就成為全市800億元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的首批投資項目。
據了解,在這個項目中,由深圳惠科集團、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巴南經濟園區建設實業有限公司三方簽訂《出資協議》,共同成立項目公司――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在公司的60億元注冊資本金中,深圳惠科集團投入30億元,占50%;戰略產業基金投入20億元,占33%;其余由巴南區投資平臺投資。
“我們是民營企業,在整體的成本控制方面我們更出色,而且我們企業的銷售渠道也已經很成熟了,根本不愁銷路,這可能正是戰略產業基金看中我們的原因?!蓖踔怯赂袊@。
路徑之新
目前,像惠科這樣受益于戰略產業基金的企業,在全市已有11個,投資金額達到141.6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967.3億元。
借力資本市場,解決投融資難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與此同時,隨著政府引導基金的效果越來越好,更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的股權投資基金也相繼成立。
2015年6月12日,全國首只頁巖氣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重慶頁巖氣產業投資基金成立?;鹩墒袊练抗芫趾捅辈啃聟^管委會(2016年2月撤銷,并入兩江新區)共同出資10億元組建。
2015年6月16日,重慶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揭牌,主要用于支持生態環保企業和環保產業項目發展。
2015年9月2日,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成立。該基金主要投向為“互聯網+”創新型商業模式及顯示面板、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據統計,目前全市注冊的政府性和國有企業的此類基金已經達到13只。
“這些基金都是為做好實業與資金的接洽,培養內生動力,更好地為重慶經濟建設服務?!敝貞c市經信委主任郭堅表示。
轉變之效
2016年7月中旬,位于兩江新區的重慶鼎順隆能源技術公司內熱火朝天。
這是一家專門從事頁巖氣開采設備制造與服務的企業,2015年由于資金問題,研發中的頁巖氣開發核心部件之一的橋塞產品不得不停了下來。
這讓公司負責人李海晨很是上火。
“現在只差臨門一腳了,但是,資金鏈斷了?!崩詈3空f。
正在李海晨為難之際,由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的重慶聯順頁巖氣創投基金找到了他。很快,鼎順隆能源技術公司就通過換取股權拿到了投資款。
“基金的投入,確保了我們研發的繼續進行?!崩詈3亢芨吲d。
同樣因為基金投入得到改變的,還有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7月20日,公司廠房建成封頂,隨后機器設備將陸續搬入。到今年年底,產品即將“點亮”,首批液晶面板將生產下線。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7-052-01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先導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換具有促進導向作用。根據2012年2月16日《安徽省戰略新興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除了需要相關的科技創新不斷實現突破,同時也離不開暢通的融資渠道和健全的金融體系。事實上,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戰略性新興企業構成的集合,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實質上則主要表現為對企業的金融支持。
一、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各項產業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生了積極推動。2010年,安徽省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產業產值 2871 億元,其中,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 829.9 億元,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物產業分別超過 500 億元,節能環保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分別超過 400 億元。從增長的態勢看,這產業的增幅明顯高于其它產業,去年增長了48.8%,其中,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和新材料超過 50%,新能源產業增速達到 86.1%,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預計到2015年,新興產業產值將突破萬億元大關,形成若干產值超千億元產業和一批超百億元領軍企業。
目前,安徽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環境正在不斷優化,發展條件不斷趨于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擁有一批先進的技術,比如科大訊飛的語音交互系統;擁有一批行業領先企業,如豐原生化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產業基地;擁有一批優勢的產品,比如安徽龍磁科技有限公司鐵氧體永磁材料出口歐美及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導
安徽省制定《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和《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資金項目管理辦法》,提出包括財稅、金融、服務等在內的一組支持措施。省里每年安排專項用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資金,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等。
(二)實施差別化信貸支持政策
針對戰略性產業的企業融資特點,各家銀行在完善傳統信貸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信貸產品,開發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的信貸品種。各商業銀行還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階段需求,積極推廣供應鏈融資、并購貸款等,從整個產業鏈角度出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三)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服務體系
對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安徽省初步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投融資體系,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融資、直接融資、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等,解決資金瓶頸問題,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規?;l展。如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加強傳統信貸與投行的條線間聯動,采用信托受益權轉讓型、委托貸款型等新型投行產品替代傳統貸款產品,通過設立的皖江基金,以股權投資等多種渠道,為客戶擴大融資渠道。
三、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支持的成效和問題
(一)主要成效
在金融支持方面,安徽省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有力的支持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安徽省是全國的文化大省,有著深厚的科技基礎,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就汽車制造業來說,省內聚集了江淮汽車、奇瑞汽車、星馬汽車等一系列國內知名企業。建設了許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安徽省經濟開發區是其主要載體,位于皖江城市帶內,這里逐步發展成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發展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規模。近年來,安徽省各個商業銀行通過銀行貸款等多種方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并且成效明顯,有利于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問題
當前,安徽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節節高升,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深思。產業內的企業規模較小,大多數企業都處在初創階段,很難在銀行處得到資金支持。地區內產業同構嚴重,競爭壓力大。各地政府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模式都相似甚至相同,使得安徽省與周邊地區的競爭劇烈。金融支持體系不健全。安徽省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主要體現在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且以大機構主導,缺乏直接融資的途徑。
四、相應對策
針對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特點與相應問題,從長遠看,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好金融支持工作。完善金融支持體系,要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務方案。通過金融機構的創新,加快構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性貸款公司,為產業技術的升級換代提供資金保證。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取資金。促進引導民營性的風險投資基金。通過階段參股、跟進投資、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各類創業投資機構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
參考文獻:
[1]吳慈生,沈玉龍,李洋,邢建軍.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建議[J].安徽科技,2010(2).
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媒體解讀,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穩增長的重要舉措之一,將為經濟平穩增長注入“強心劑”。
《規劃》的雖然有穩增長的現實考慮,但發展新興產業絕不是短期的投資行為,其意義在于通過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慎防走傳統產業鋼筋水泥投資的老路,只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新興產業成長規律,將資金引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關鍵環節,著重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體系,才有可能在更高的技術和水平上長期實現穩增長的目標,并從根本上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舉措,也是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機遇,推動重大技術突破,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提高在新一輪國際競爭地位的長期戰略任務。
在推進落實《規劃》,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有三個方面值得重點關注。
力避政府替代
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應普遍遵循的一個原則是,政府不應該試圖替代市場的作用,尤其應避免在項目選擇和資源配置上由政府替代市場。
過去在發展傳統產業過程中,慣于采用政府投資代替市場投資的方式,且過于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結果造成了較大規模的投資浪費,也形成了一大批項目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規劃布局中,應充分尊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身發展規律和市場需求規律,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應該是在市場激勵不足的時候,為其提供補充。如建設和完善與新興產業有關的各種要素市場,充分引導企業和社會投資,讓科技和資本有效結合,發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避免政府替代并不是政府就不作為了,相反,處于培育和成長期的產業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通過政府部門產業政策的實施、引導和整合資源,調動市場力量,往往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比如上個世紀的美國在支持互聯網和新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方面,美國政府為鼓勵研發和創新,給產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寬松的稅收等政策環境,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實力雄厚的資本市場和異?;钴S的創業投資的作用,依靠完善市場機制推動并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此外,新興產業還存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鏈配套條件不成熟、相關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政府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規劃加以引導、扶持和規范。
力避模仿老路
過去在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基本上走的是基于低人力成本的規模擴張,技術上跟蹤、模仿和被動接受技術轉移的發展路子。這使我們的制造業因缺乏核心技術,長期被鎖定在產業鏈的低端,并陷入低成本的陷阱。
當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一在于,從以往的基于資本和勞動力積累的投資驅動型增長轉向基于創新的生產效率提高的增長。新興產業快速而密集的技術創新為我國突破低端鎖定提供了難得機遇。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強調技術創新的驅動,它們是新興產業與科技產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是隨著新的科技成果、新興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而出現的新興行業,是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產業,代表了先進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的方向。
當今的世界經濟強國無不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美國自不必說,日本戰后一直堅持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發展路線,實施技術追趕型戰略。直到本世紀初,這一路線發生了很大變化,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不是單純的技術追趕,而是“增量創新”和“破壞性創新”,創造立國不只限于技術創新,還包括了企業經營創新、公共部門制度創新和個人意識創新。
立足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注重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也要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只有對創新戰略進行系統規劃和實施,才有可能在前沿性技術和突破性發現出現時,及時把握。蘋果的成功不僅在于通過技術創新給予了良好的用戶體驗,更在于“終端+渠道+內容”的產業鏈整合模式創新,以及與軟件開發者共同分成的商業模式創新。
到2020年,中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新的驅動力來自于各種形式的創新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過去中國制造的優勢是低人力成本帶來的紅利,未來可能是來自對創新戰略進行系統規劃和實施產生的創新紅利。
從當前來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是要注重規模的擴張,而是要更加注重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完善,特別是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布局。從國際上看,專利的布局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先發企業搶占制高點的首選策略。來自知識產權局的數據表明,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新興產業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速超過了10%,而同期其他領域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卻無明顯增長。其中,移動通信長期演進技術(LTE)每半年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增幅達到了50%以上。我國已經涌現出中興、華為這樣的技術創新領先企業,2011年中興專利申請量2826項,在個人公司全球專利申請中排名榜首,華為憑借1831項專利申請名列世界第三。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最為密集和活躍,如果能夠在基礎相對較好的這些領域把握創新的先機,在技術進步和創新溢出效應的作用下,我國企業就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并為打破低端鎖定、實現產業價值鏈的整體躍升創造條件。
營造良好環境
很多創新是通過創業實現的,提到美國的硅谷,人們都會想到它一直以來都是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從20世紀60年代集成電路的誕生,到70年代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80年代個人電腦的興起,以及90年代互聯網創新的浪潮,硅谷孕育和壯大了一波又一波的新興產業。
進入21世紀后,硅谷又成為清潔技術和新能源產業的集聚地。分析硅谷的創業環境和發展特點,對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重要借鑒意義。硅谷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創新和創業的文化。這里面首先是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文化環境;其次,它形成了以風險投資為代表的創業資本投資環境,為新興產業成長提供所需的金融支持;再次,就是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它使硅谷能夠形成一個低成本的創業環境。
產業規劃密集出臺
據統計,2011年11月份,共有18份“十二五”產業規劃出臺,僅11月28日一天,工信部、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就出臺了包括《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在內的8個產業規劃。目前即將出臺的“十二五”規劃還有紡織業、高端裝備制造、生物質能源、軟件行業、家電、醫藥包裝、節能環保業、金融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
據悉,由工信部牽頭制定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以及和衛生部共同組織規劃的生物醫藥規劃在內的“四個半”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已經上報,預計的時間將在2012年初。
由發改委牽頭,匯集環保部、財政部、國稅總局、央行等多部委意見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已歷經5稿,即將提交相關部門會簽。
醫療行業也在近期密集出臺了一批包括《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在內的產業規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醫療器械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規劃-(2011-2015)》等規劃也將在近期出臺。此外,通信業、文化產業等相關規劃也已上報有關部門,預計將在近期出臺。
“保增長”新動力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GDP增速從2007年的13%大幅下滑到9.6%,為了解決經濟增速、工業增速快速下滑的問題,我國出臺了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成功拉動我國工業經濟企穩回升。
時至今日,在歐美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全球經濟有進一步衰退可能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速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到了下滑的十字路口。專家普遍認為,加快尋找、培育、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支撐,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僅是我國應對國內外各種經濟風險的基礎,更是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為了調整我國經濟結構、促進產業轉型,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提出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并以此作為我國下一輪經濟的新增長點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華融證券分析師肖波認為,以往我國過度依賴外部資源、依賴國家投資來推動經濟發展,在外部需求持續萎縮的情況下,這種發展模式必須要得到轉變,大力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為了轉變現有的經濟模式,這也是“十二五”規劃出臺的大背景。
此前,國家曾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按照近幾年我國GDP發展速度及規模測算,預計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約達4.3萬億,2020年將達到11.4萬億,在2011年至2015年間要實現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實現21.3%的年均增速。
業內人士表示,從國家的發展目標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速成長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十年最大的增長點,伴隨2。12年進入經濟調整期,我國經濟增速與工業增長速度會平穩回落,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將超過整體工業增速約10個百分點。
掘金戰略新興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密集出臺,給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覺,也讓市場擔心如此多的產業規劃是否都能落實到位,不過日前有外媒透露,美國商務部部長布賴森稱,中國已向到訪的美國官員確認,未來5年計劃對戰略性產業投資1.7萬億美元(約1018萬億元人民幣),此舉也表明了中國政府力圖讓增長動力向清潔和高科技產業轉變的決心。
國家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利支持將是行業快速發展的契機,市場人士認為,隨著產業規劃的陸續,市場將掀起一波“掘金潮”。
機構普遍認為,由于政策微調的反彈行情已經告一段落,在政策出現實質性放松之前,市場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業績穩定的大消費行業以及政策導向明確的新興產業。
瑞銀券在投資策略報告中指出,中國市場目前已體現出對傳統周期性板塊的拋棄和對消費新興行業的青睞。2012年,投資機會更多存在于主題橫行的中小板和創業板中。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 國內研究 總結和評析
引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提出的一個新概念。2009年9月,總理首次提出要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2010年9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現階段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自此,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也成為近年來學術界和各級政府部門研究的重要課題??梢哉f,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剛起步而已被較廣泛研究的領域。為系統深入地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有必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從中找出研究脈絡,并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文獻回顧方面,有兩位學者已經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相關的文獻回顧研究。歐陽 (2010)總結了國內外學者對戰略性產業、主導產業等概念的描述,科技革命、國際金融危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的聯系分析。馮春林(2011)總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發展需要具備的條件及發展對策方面的研究。但這些回顧都只是從某種角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進行歸納,而且并未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設想和總結。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方興未艾,短時間內成果不斷涌現,對于文獻的回顧也須更新。本文的創新之處即在于此,通過5個分類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內研究進行相對全面地整理和述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過對國內文獻的梳理,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文獻主要從五個方面展開: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和內涵的界定、國際發展經驗、產業選擇與評價、產業培育和發展的對策以及與其他產業的關系,下面逐一進行分析。
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和內涵的界定
當前國內學者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并無統一認識,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看法:從“戰略性”和“新興”雙重內涵來界定和側重“戰略性”內涵的界定。持前一種看法的學者較多。
總理(2009)指出,“戰略性”是必不可少的,“新興”則是指市場尚未形成規模。華文(2010)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戰略性”指這些產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響和極強的拉動效應;“新”是相對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這些產業的產品服務或組織形式是以前沒有的;而“興”就是指剛剛嶄露頭角,未來可能會高速增長、規模擴大,對經濟發展有主導作用的產業。駱祖春(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屬于技術密集、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其中,“戰略性”是針對結構調整而言的,“新興”則主要在于技術的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科技部部長萬鋼(2010)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是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戰略地位,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長遠影響;其次,這些產業必須具有能夠成為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可能性。朱瑞博(2010)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先導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換具有決定性的促進、導向作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引導科技進步的能力,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產業安全。牛立超(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那些利用先進科技成果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對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
國際發展經驗
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發展經驗的研究,現階段較少,主要集中于對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政策支持和發展現狀特點的總結。駱祖春(2011)分別研究了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新興產業發展態勢、特點與經驗,提出了對我國政府的建議:尊重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資金支持為主向政策支持為主轉變等。陳文鋒(2011)從產業規模、產業技術方面描述了國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并總結了三大關鍵發展措施:提升戰略地位、加大科研創新力度和擴大開放程度。劉鐵(2011)概括了美、日、歐、韓等發達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措施,指出重要經驗在于:政府的規劃、調控、引導是新興產業崛起的關鍵,實施財稅優惠、構建政策支持體系是保障。鄒輝霞(2011)從復雜科學管理整合論視角,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與我國的對策。程郁(2011)以風能產業為例,比較了其國際政策經驗,提出了我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選擇。
產業選擇與評價
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及內涵并無統一說法,導致它所涵蓋的產業領域并無一致認識,這就引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問題。大部分學者認為產業選擇的同時又需借助一定的評價標準,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與評價的研究往往結合在一起進行?,F有研究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與評價。
(一)國家層面
高友才(2010)認為要根據產業創新力、產業引領力、產業持續力、產業聚集力、產業碳減力五力特征,正確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劉洪昌(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應遵循國家意志原則、市場需求原則、技術創新原則、產業關聯原則、就業吸納能力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賀正楚(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體現產業全局性、產業先導性、產業關聯性、產業動態性這四個特征,在此基礎上選取了13個評價指標,利用Weaver-Thomas模型來選取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區域層面
胡振華(2011)分析了層次分析法(AHP)、信息熵法(IE)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等現有產業選擇與評價方法應用到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不足,根據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與評價的特殊性,構建了相應的指標體系,嘗試性地提出了基于”AHP-IE-PCA”組合賦權的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并進行了實證分析。郝明麗(2011)提出了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的四大原則:比較優勢、市場需求、技術自主、生態化,并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胡鶯(2011)用因子分析法,處理遼寧省19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研發效益、產業規模、產業生產效率的分數以及產業的綜合評價分數,得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結果。臧學英(2011)、歐陽佳妮(2011)分別從非糧生物質能源領域和生態學視角研究了京津冀、武漢城市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
此外,少部分學者專注于已被選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研究。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張良橋(2010)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生物醫藥產業進行了評價;樊茗 (2011)結合波特鉆石理論,構建了以產業資源潛力、產業聯動效應、產業需求能力和產業競爭能力為一級指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評價模型。
產業培育和發展對策
作為應用研究的熱點,國內眾多學者從多角度、多層次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對策,文獻非常豐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定位,財稅、金融等政策的支撐,產業集群建設,產業創新以及區域單一產業的發展路徑、發展模式等。
朱瑞博(2011)認為政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機制應由創新鏈整合機制、產業鏈整合機制、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機制、社會系統配套機制四部分構成。于新東、牛少鳳(2011)、劇錦文(2011)認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一定要圍繞市場,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市場主導下的內生發展路徑。在發展初期屬于幼稚產業,需要包括政府在內的外力扶持,但政府仍然屬于外生性因素,市場調節才是其發展的內生變量。
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政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金融和財稅政策。袁青松(2011)提出了商業銀行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信貸策略:明確方向、創新思路、創新產品、綜合服務。顧海峰(2011)以生命周期理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業態演進為切入點,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演進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并分別從政策性直接金融、政策性間接金融層面設計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演進的金融支持政策。李波(2010)認為應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的銜接,并提出了具體的稅收政策內容。童汝根(2010)認為人力資本對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應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人力資本的投入。鄧保生(2011)認為,應明確完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稅收政策支持的基本思路,通過具體稅種的優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良性發展。
劉志陽和程海獅(2010)探索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培育模式,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形成實質上是戰略性新興企業創業擴散的過程。衍生式、裂變式和復制模仿式創業擴散分別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龍頭型集群、核心企業型集群和橫向產業集群的形成。李揚(2010)在闡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三種典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進行了比較。孟玉靜(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加速器”。
劉輝鋒(2011)認為當前我國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質在于抓住國際上產業結構轉換和升級的“機會窗口”,提升我國產業的技術實力和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鄧龍安(2011)根據產業技術范式轉移下的一般創新理論,得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進行模塊組合和構架組合的產品創新管理、模塊網絡的組織創新管理和綜合開發的市場創新管理的結論。陸國慶(2011)、吳福象(2011)用不同的模型和實證分析進行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績效研究。
李趕順(2011)、王薇(2011)、薛艷杰(2011)、吳先滿(2011)、陳蕊(2011)、杜丹(2011)、黃先海(2010)等學者分別探討了河北、江西、長三角、江蘇、云南、廣東、浙江等區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對策與趨勢。張雄(2010)、張吉吉(2011)、仲雯雯(2011)等學者分別探討了現代中藥、光伏、海洋產業的發展問題。
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
熊勇清(2010)提出了戰略性新型產業與傳統產業耦合發展的解決思路,對兩類產業間的耦合關系和耦合內容進行了理論分析,并就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耦合發展的主要階段及作用機制進行了具體研究。劉嘉寧(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強烈的耦合關系,二者之間耦合通過產業內部網絡系統實現,耦合點包括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著眼點和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段煉和趙德海(2011)、裴長洪(2010)認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離不開制造業的發展,提出制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即制造業服務化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總結和評析
近兩年來,國內學者們就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短時間內形成了大量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其理論研究也必將不斷發展,目前研究中的主要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內涵、特征界定不清晰
學者們在實際選擇和評價戰略性新興產業時,往往更加重視“戰略性”特征,忽視“新興”特征,導致選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與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沒有區別,使得選擇失去意義。同時各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確定應在抓住“戰略性”和“新興”兩大本質特征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應具有自己的區域特色,不可能與中央政府制定的七大產業完全一致。
(二)理論基礎薄弱
由于這一概念提出較新,缺乏理論積累,現階段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量研究集中于應用層面,如發展現狀、發展對策等,卻忽視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機制、作用機理、替代機制的基礎理論研究??梢钥闯?,各組織機構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大多以研究報告或期刊論文的形式出現,相關專著和學位論文較少,也反映了理論研究的相對薄弱。
(三)定量研究、實證分析較少
目前少量的定量研究僅集中于產業的選擇與評價、產業績效的創新方面,缺乏其余環節如國內外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的定量研究。此外,實證分析較少,僅有少數文獻利用區域性單一產業方面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
(四)對策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針對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的對策普遍相似。實際上每一個產業都有自己的產業特性,使得其培育和發展的對策不可能相同。這是因為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學者大部分都是產業經濟方面的專家,并非某一個產業的專家。同時,現有的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對策的研究,大都注重宏觀的思想性材料的列舉,比如提到產業引導、科技支撐、優化環境等,都是一些比較宏大的、抽象的策略與建議,沒有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
可見,國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不論從理論上、實踐上還是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不足。這需要廣大學者在產學研合作、跨學科整合的基礎上,研究和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征及內涵,根據區域特色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基準,并更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其發展現狀、關聯效應、發展績效等,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針對性和操作性更強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歐陽,生延超.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述評[J].湖南社會科學,2010(5)
2.馮春林.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11(1)
3.華文.集思廣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內涵與領域[J].新湘評論,2010(11)
4.陳磊.抓住機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N].科技日報,2009-9-7
5.朱瑞博.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
6.牛立超.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演進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7.駱祖春,范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比較與經驗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8.陳文鋒,劉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經驗與我國的對策[J].經濟縱橫,2010(9)
9.劉鐵,王九云.發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驗與啟示[J].學術交流,2011(9)
10.鄒輝霞,姜棱煒.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與我國的對策—基于復雜科學管理整合論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0)
11.程郁,王勝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選擇—風能產業國際政策經驗的比較與借鑒[J].中國科技論壇,2011(3)
12.高友才,向倩.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與發展對策[J].經濟管理,2010(11)
13.劉洪昌,武博.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原則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2(3)
14.賀正楚,吳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與選擇[J].科學學研究,2011(5)
15.胡振華,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組合賦權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7)
16.郝明麗.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評價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4)
17.胡鶯,趙景蘭.應用因子分析法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0(6)
18.樊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1)
19.于新東,牛少鳳,于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背景分析、國際比較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1(4)
20.劇錦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變量”:政府與市場分工[J].改革,2011(3)
21.袁青松.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信貸政策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1(5)
22.顧海峰.戰略性新興產業演進的金融支持體系及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7)
23.劉志陽,程海獅.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培育與網絡特征[J].改革,2010(5)
24.李揚,沈志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規律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0)
25.孟玉靜.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J].商業時代,2011(3)
26.劉輝鋒.自主創新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機會窗口”[J].中國科技論壇,2011(9)
27.鄧龍安,劉文軍.產業技術范式轉移下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自適應創新管理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1(2)
28.熊勇清,李世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耦合發展的過程及作用機制探討[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31(11)
29.劉嘉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耦合機制分析[J].求索,2011(7)
作者簡介:
關鍵字:科技金融 戰略新興產業 推動發展
Technology and finance thrusting the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industry
Zhao Mingchao
Abstract:Strategic new industry has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trength tOpromote the country’s economy,but italso meet the same finance problem withgeneral technology company.This paperstudies the technology and finance and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ystem.andintroduces the financing innovation inmechanism.This paper try to put themechanism innovation in the strategic newindustry to solve the capital problems mthe development.Not only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industry.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country.
Keywords:technology and finance,strategy new industry,promote,development
引言
自2009年以來,“戰略新興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的熱門詞匯。在各國紛紛尋找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同時,中國也開始為經濟的持久發展深謀遠慮。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第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表示,現階段我國應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為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跨越發展。這也是國家發改委首次對外提出戰略新興產業的七大方向。新興產業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當前正處在加速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時期,面臨著來自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方面的巨大壓力,和提高全民生活質量的重大任務。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培育和發展知識密集度高,資源耗費少,環境友好,效益明顯,并且具有很強成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帶動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一個持續、長期的培育和發展過程,初期風險高、投入高是其突出特征。目前我國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方面,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創業投資規模小,融資性擔保機構不發達、多層次金融市場不完善,財政稅收激勵政策等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政策體系和支持方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發改委有關人士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還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從目前來看,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財稅政策引導社會投資、激勵企業創新積極性的力度不夠,多層次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應充分調動各企業投入積極性,切實發揮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國家稅收政策的激勵作用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撐作用,建立健全政策體系,創新支持方式。
戰略新興產業高科技含量、高風險的特征決定了融資難是其發展的一大問題。政府的投入是必須的,但要讓戰略新興產業真正的發展起來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我認為要讓資金自動的流入戰略新興產業行業,那政府首先應該在財政支持政策方面發揮其引導和調動社會投資積極性的作用。其次,金融與企業之間建立一種內在的互動聯系。最后科技與金融之間形成一個內循環讓科技促進金融的發展,金融推動科技發展。
1、科技金融概述
科技金融是實現科技創新與金融有機結合的體系,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參與科技金融活動的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社會中介機構和起支撐作用的基礎設施等,是科技創新與金融體系相結合共同促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產業化發展的一系列科技政策、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安排。
當前兩個最活躍的生產力因素――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進入了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新階段,這一趨勢奠定了科技金融有機融合的現實基礎。同時,加快推進“科技北京”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北京”對“人文北京”、“綠色北京”的支撐作用,依靠科學技術實現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惠民生目標的戰略任務,對北京市科技金融結合提出了十分緊迫的要求。
科技金融的創新與發展有利于解決科技創新創業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科技與金融結合是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舉措,是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萍冀鹑诩仁强萍脊ぷ鞯囊粋€重要抓手,也是科技工作融入經濟工作、長入經濟工作的主要途徑《加快發展科技金融推動科技創新創業》。
胡立成、呂永波、方素梅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方式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新技術產業正使世界經濟發生著革命性的變革,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在各國經濟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大,高新技術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對于我國來說,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已成為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快速、高質量增長的關鍵所在。
據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高技術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4%漲到28%以上。美國GDP中的40%都是以高技術、信息為基礎的產業,而且已成為美國第一大工業了。英國、德國和日本的技術進步,對各自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而法國幾乎超過80%。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階段,我國生產結構必須由初級加工品向附加值高的工業產品轉變,才能更好的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在這一過程中,高新技術必然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成為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經濟支柱。為了加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迅速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總產值從1999年的8217億元到2008年已增加至52684億元。
2科技金融是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科技金融并不是單純的科技產業、金融
產業的分支,而是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的有機聯合,科技金融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質上是將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有效的結合到一起以實現同步增值。
現代的經濟發展中,金融一直在持續推動科技進步,良好的金融支持也需要依賴技術創新,現代金融業發展空間的開拓也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兩者呈現出一種互動的關系。
科技進步可以促進金融創新。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成果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使得金融創新在世界范圍內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金融機構的服務生產方式和提供方式從根本上被改變了。金融業在運行模式上的創新包括: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服務技術的創新、組織形式的創新、競爭模式的創新等一系列的創新。金融發展支持科技進步。
現代金融業的發展也越來越依靠科技的創新來開拓空間,科技進步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和配合,兩者很好的實現了有機結合。由于科技創新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的特點,科技創新活動一般都需要較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資金來源一般除了企業內部籌集外,還需要運用金融工具向外部籌集。但這個過程具有實驗性質且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不僅失敗的概率大于成功的概率,而且還存在技術開發和市場開發的雙重風險。如果成功的話,技術創新帶來的科技成果則具有更高的生產力、增值空間和投資價值,這使得金融支持為科技進步提供了可行性和依據。金融資源的動員和配置效率決定著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質量和效果。金融能夠使資本迅速聚集并投入到技術創新中,使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社會財富,可以更快捷的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
3科技金融機制在融資方面的創新
為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保持可持續性的發展,有必要探尋更多的方式,來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近年來,科技金融在發展中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在發展方面也有一些創新。
3.1科技金融發展現存問題
3.1.1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融資體系不健全。
金融機構在科技貸款的投放對象方面不均衡,大型企業的融資渠道較為順暢,而中小型企業以及初創期的高新技術企業則科技貸款、融資困難。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發展的金融市場機制還比較落后,這也是中小型企業在融資方面存的嚴重缺陷。政府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創業風險投資的專項資金不夠。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少、規模小、能力弱,缺乏鼓勵創投行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及配套優惠政策。
3.1.2科技金融合作的支撐條件不健全。
目前,服務于科技金融合作的交流平臺、融資平臺、中介服務組織等等不健全,不能充分發揮支撐作用;缺乏科技金融合作的試點示范、研究和培訓基地,還沒有形成一支懂企業、懂科技、懂金融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3.1.3科技企業創新風險難化解。
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科技企業創新是建立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過程中,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投入的主體,但企業一般很難承擔創新投入的風險和損失,保險公司傳統業務里面也沒有為科技創新風險賠償的先例。而且科技企業與銀行的合作深度也不夠,銀行不愿意在不能分享企業發展收益的情況下承擔更多風險。
3.1.4科技企業資本市場融資難。
科技型企業上市的比例不高。沿海發達地區科技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大量發展資金,中關村建立了未上市企業股份轉讓代辦系統,深圳的創新型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對擬上市企業進行資助,調動了科技企業上市的積極性,武漢高新區明顯落后。
3.2科技金融發展方面的創新
3.2.1建立嚴謹、規范的政策法律保障機制。
科技與金融結合需要正規化、制度化,法制化。把發展科技性產業作為政府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戰略扶持,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制定科技產業發展的目標、戰略方針及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政策體系。如:制定科技與金融結合若干政策規定、科技經濟評估機構管理暫行規定、科技經濟評估機構管理暫行規定實施細則、科技風險基金管理辦法等系列配套法規。
3.2.2建立多元、高效的資金運作機制。
為了實現科技和金融、經濟的結合需要建立多元、高效的資金運作機制,這種機制就是要堅持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借貸為支柱、風險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撐體系。
3.2.3設立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實施創投業發展配套政策。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創業投資是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因此,政府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來支持創投業的發展。如設立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創業資本投資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稅收優惠政策,對新型、小型企業的投資者實行稅收減免政策。實施政府采購政策,政府通過采購一些創業資本投資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產品來對其進行扶持。
3.2.4充分發揮風險投資基金的作用。
目前,科技風險投資已成為高新技術項目資金的主要來源。因此,要建立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引導和發展風險投資事業,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2.5完善擔保機制。
要迅速改善擔保機構對技術市場借款擔保經驗不足的現狀。目前可行的是構建再擔保體系,能降低擔保機構的經營風險,使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金融服務行業,將各種社會資本積聚在一起,為更多中小科技型企業提供多種融資服務。建立信用擔保體系,提升擔保機構的信用,用好這一創業投資的“放大器”,使科技型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大大提高。
4推動的主要舉措
在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過程中要注意將以上各種創新應用到新興產業中。
戰略新興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第一要素是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世界各國產業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成長具有顛覆性、革命性、競爭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先進技術的掌握和應用基礎之上的,一系列或大或小的產業技術變革的積累,最終將醞釀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也只有通過這樣,才能占據科技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由國際分工中產業鏈的低端邁向產業鏈的高端,才能更多地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利益。因此,核心技術的掌握是保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素。
強有力的產業扶持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必要保證。新興產業在其發展初期,大多為缺少競爭優勢的弱勢產業,對這些產業進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們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產業發展中,無論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歐美國家,還是以政府主導型經濟為主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大多都會對未來需要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給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扶持的重點一方面體現在相關配套政策體系的建立上,另一方面則更多地表現在對這些產業的技術研發、支撐體系建設等。
新興產業是高風險、高回報產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是,新興產業較長時間的投資回報特點,使得獲取資金成為棘手的問題。
第一政府專項資金的投入。
第二
建立政府引導機制,加大金融機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
第三
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廣開新興產業融資渠道。
第四
著力科技金融改革創新,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體系。
創投基金、私募基金以及海外資金等社會風險資金的介入。政府投入只能起到引導作用,若想健康發展,關鍵還要通過政策扶持,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的進入。
第五
資本市場的融資,既要讓有潛力的企業融到發展資金,又要防止不良企業的套取資金,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