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2 05:20: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科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分子印跡; 預組裝法和自組裝法 ; MIT的研究
分子印跡技術(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將材料科學、生物化學、和化學工程等專業學科有機聯合在一起,運用化學方法制取在空間位置和結合位點上與特定的模板分子有對應切合點的高分子化合物,即分子印跡聚合物MIP。分子印跡技術將功能單體、模板分子、交聯劑及引發劑在合適的溶劑中進行聚合反應得到高分子合物,繼而通過特定的方法除去原有的模板分子,于是就得到與模板分子空間結構、結合位點相匹配的分子印跡聚合物。現代分子印跡技術,又被稱為分子模板技術或分子烙印技術,是一種新型材料制備技術,具有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
一、分子印跡介紹
分子印跡,又稱分子烙印。分子印跡技術基本原理是仿照抗體的形成機理,就是選用能與模板分子(印跡分子)產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單體,在交聯劑的作用下,通過共價或非共價作用在聚合物單體溶液中進行聚合,得到固體介質;然后,用合適的溶劑除去模板分子,在聚合物的網絡結構中留下了與模板分子在尺寸大小、空間結構、結合位,點相匹配的立體孔穴。這種空穴可對印跡分子或與之結構相似的分子實現高度的特異性識別。MIPs的制備過程主要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模板分子與功能單體在溶液中相遇,它們之間通過共價或非共價的相互作用結合形成配合物;第2階段,加入合適的交聯劑,使單體、模板分子與交聯劑共聚形成高度交聯的剛性聚合物;第3階段,除去聚合物中的模板分子,原來由模板分子所占有的空間形成了一個孔穴,從而得到空間結構和功能與模板分子互補的分子印跡聚合物。由于分子印跡聚合物是根據特定印跡分子“量身定做”的,所以建立在分子印跡聚合物基礎上的仿生識別可以和單克隆抗體相媲美,故Mosbach教授將分子印跡聚合物詼諧的稱為“塑料抗體”(plasticantibody)。由于使用不同的印跡分子制備的分子印跡聚合物具有不同的結構和性 質,所以一種印跡聚合物只能與一種分子結合,類似于“鎖”和“鑰匙”,對印跡分子有相當高的專一選擇性。因此,分子印跡通常又被人們形象的描述為制造識別“分子鑰匙”的人工“鎖”技術。
按照功能單體與模板分子之間結合方式以及作用力的不同,分子印跡技術分為預組裝法和自組裝法兩種(圖1).在兩者的基礎上又衍生出結合兩種基本方法特點的結合法。
預組裝法(又名共價法),在預組裝法中,模板分子以可逆共價鍵的形式與功能單體結合并形成相應的復合物,復合物與交聯劑交,聯聚合形成相應的高分子聚合物,最后通過化學方法使可逆共價鍵斷裂而除去模板分子并得到相應的分子。自組裝法(又名非共價法)在自組裝法中,功能單體和模板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并非共價偶聯而是某些弱相互作用,只要功能單體和模板分子之間存在著某些相互作用就能達到印跡模板分子目的。結合法(又名半共價法)結合法顧名思義就是結合預組裝法和自組裝法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之所以被稱為半共價法是因為:在這種方法中,功能單體與模板分子之間形成可逆復合物是通過共價鍵結合的,而在對模板分子的再識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則是非共價的弱相互作用。其他方法:1999年,TAKEUCHl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研究辛可尼定(一種抗瘧藥物)的時候。采用甲基丙烯酸和乙烯基取代的鋅卟啉為功能單體制備了辛可尼定的分子印跡聚合物.2000年TAKEUCHI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虛擬模板法制備環境荷爾蒙類物質的分子印跡聚合物。2000年,MOSBACH領導的研究小組采用“固定模板法”實現了茶堿分子印跡聚合物的制備。
與天然受體相比,基于分子印跡技術制備的MIPs具有以下優勢:(1)穩定性好、耐高溫、高壓、酸、堿、離子強度,可反復使用; (2)對某些不易得到生物抗體的小分子化合物,制備其MIPs作為替代物,卻是相對容易的。因此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分子印跡技術在制備小分子化合物的MIPs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MIPs已經廣泛的應用于醫藥、診療、蛋白質組學、環境分析、傳感器以及藥物傳輸等研究領域。
【關鍵詞】化學教學;科學素養培養;策略
中職化學傳統教學只重視化學基本概念知識及技能傳授,不重視培養學生獨特的科學思維品質,不重視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與能力,這樣即使學生學習了相關化學知識,掌握了相關技能,學生也很難利用所學解決各種問題,導致學生的科學素養較低。因此,新形勢下中職化學教學要能夠積極進行改革創新,能夠激發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才能促進高素養化學人才的有效培養。
一、中職化學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現實意義
教育的發展,才能培養優秀的人才,從而推動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教育對科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著的。而教育功能的實現必須要借助較高科學素養人才。在中職化學教育中,也必須要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對于中職學生而言,除了需要具備職業發展所必須要的基本知識及技能外,還需要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學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多變的環境,才能獲得后續學習的能力和素養。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在課程設置中只重視職業知識的傳播與職業技能的訓練,而不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重視技能型訓練,而忽視文化素養培養,這就導致學生個性發展受到限制,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較差,在今后的發展中遇到問題容易退縮,導致學生職業發展后勁不足,創新不夠。因此,中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必須要能夠改變這種情況,要能夠在學科教育中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升,這樣,中職化學教學,中職院校教育才能獲得創造性的發展。
二、中職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策略
1.通過美育滲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美育教育融入到中職化學教學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水平,培養學生良好審美情感,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瘜W教育滲透美育教育,需要教師積極挖掘化學學科中的審美因素,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化學學科中的色彩美感及結構美感。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走近化學科學家,使學生能夠發現他們身上所蘊含的思想美和創造美,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物質結合產生新物質的創造美,以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2.通過引導學生領悟化學知識及化學特質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瘜W學科知識內容豐富,同時知識之間又有一定的內在邏輯聯系,化學學科知識具有內在的規律性,教師要能夠積極引導學生領悟化學知識,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真正體味掌握化學特質,以此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化學教育中,教師要能夠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把握化學思想和化學學科特征,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舉措。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知識的積累,并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其內在聯系,進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認識和對化學學科的獨特認識,通過這種途徑啟迪學生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探索領悟能力及總結問題,發現規律的能力。3.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瘜W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整合教育資源,不斷豐富化學教育內容,以此這種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對化學教學內容進行整體上的把握,并對其進行分類,比如,分為化學歷史,化學科學技術,化學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等。然后,在備課過程中,依據不同的類型,進行多種資源的搜集整理,立足學生的實際經驗,能夠聯系生活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利用化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4.通過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容,在中職化學教育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要能夠積極為學生營造探究環境,鼓勵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問題探究中去。教師要重視探究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通過這種活動,使學生能夠應用知識,構建起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的聯系,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踐中,教師設置的探究任務要與學生的能力水平相當,要多鼓勵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應用聯想方法,開展探究活動,要引導學生制定探究學習方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驗證方案的正確性。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使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得出科學有效的探究結論,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吳育強.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J].無線互聯科技,2014,(05).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化學;探究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6-246-01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一種全面的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育。要在高中化學教學實施好新課程理念,教師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學,轉變教學觀念,進行教學反思。
一、中學一線教師在研究中學化學科學方法教育內容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變革思想觀念,不斷學習相關知識
培養創造型人才,全面實施創新教學,思想觀念上的更新是首要的。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創造力或潛在創造力,只是看能否很好地開發出來。而人才的開發,就是人的創造力或潛在創造力的開發。正是深信每一位學生都會成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大步提高,才能在課堂上創設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雖然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但基礎也不應只限于書本知識,還應包括基本的觀念、態度、情感、行為、學習能力等。
2、結合學生思維特點,加強學法的指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边@些觀點反映出教人以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既是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每個化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瘜W知識是人類觀察自然現象,通過歸納、對比、聯想等一系列的科學方法總結出來的,化學知識的學習要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使學生善于利用科學方法提高學習水平。
3、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
化學實驗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有著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從舊課本中以形成概念、驗證性的實驗為主,變為新課程中以不再區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提倡盡可能讓學生多做實驗,提倡“做中學”,并多做探索性的實驗。
4、學生對科學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是一個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
注意重復和鞏固,對不同的科學方法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對科學方法的教學要求大體上可以分為體現—滲透;知道;理解;初會4個層次。
二、化學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模式—組織、安排科學方法的教學內容
把科學方法教育分散、融合在整個課程中在適當的教學階段,引導學生對科學方法分別進行討論和小結。由于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正處于形成時期,不及形象思維那樣發達,因此中學生的科學方法教學通常需要選擇適宜的知識載體,即要結合某些知識的形成和獲得過程來進行;需要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式教學。因此,在高中學化學課程中組織安排科學方法教育,容易被學生接受,保證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方法滲透的途徑
1、通過化學發展史進行科學方法滲透
化學發展史就是一部科學方法論發展史,在化學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化學科學發展的史料,將化學概念、定律的歷史發展過程展現給學生,不僅可以使學生領略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還可以使學生了解歷史事實之中所隱含的假說、驗證、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和科研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的范例,潛移默化地培養科學的思維模式,啟發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
2、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科學方法滲透
化學教學中有很多讓學生感到驚訝的化學實驗現象或化學事實,這些新奇的事物刺激學生,能使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轉化為學習興趣和動機。例如,在“鹽類的水解”教學中,明礬凈水作用及原理似乎已形成定論。一般文獻均認為是Al3+水解而生成Al(OH)3膠體的緣故。而我們學生做的實驗是:在蒸餾水中加入明礬,所得溶液沒有丁達爾現象。實驗引發了學生強烈的探求欲望,我們借機提出了研究課題:明礬凈水的原理探究。學生運用上述程序提出猜想、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試驗如下:把明礬溶于沒有HCO3-的水中,加熱(加熱促進水解)至沸,而后冷卻到室溫,仍是溶液——沒有丁達爾現象。解釋與結論:在沒有少量HCO3-的水中,不可能因Al3+水解而生成Al(OH)3膠體(附Al3+水解常數很小:Kh=7.3×10-6),因此也就起不到使水澄清的作用。河水中一般含有少量HCO3-,它和明礬溶解生成的Al3+發生雙水解:Al3++3HCO3-=Al(OH)3+3CO2,生成絮狀Al(OH)3載滯河水中的懸浮物而沉降,從而使水澄清。
以上科學探究激起了學生的好奇,讓學生產生“為什么”的懸念,是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極佳時機。使學生經歷科學知識與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就是提倡學生親自親自進行科學探究。
新課程創新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待全體民眾的關心和支持,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社會呼吁高素質的人才,每一個學生的創造力是經過老師的精雕細刻,反復的激發和磨練才能形成,這就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勇于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會教、樂教,創造性地去教學,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需要的學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化學科學素養,STS教育,探究式課堂
科學素養一詞源于英文(Literacy),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學素質,即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經過教育和實踐發展起來的人們認識自然和應用自然規律的內在品質。化學是自然科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因此,化學科學素養是一種學科科學素養,指對化學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記憶、了解、理解和掌握,及應用化學科學知識的能力和發現化學新規律的能力?;瘜W教學的側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
高職師范專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使學生不僅掌握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運用化學知識去理解、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使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
一、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必要性
1.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是時展的需要
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與科技的競爭中,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對國家整體發展作用越來越突出[1]。2010年11月,中國科學協會公布了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盡管有所增長,但僅相當于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20年前的水平,所以,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是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促進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戰略舉措。隨著化學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化學知識和化學產品幾乎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因此,化學教育將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提高全民化學素養的歷史重任。
2.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是高職師范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高職師范生作為未來教育的實施者,必須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以使自己走出大學校門以后能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需要。作為培養高職師范生的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著眼于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培養的人要具有持續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品質。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意味著知識更新異常迅速,學生不能以結束學校的學習作為學習的終結,而是要讓學習貫穿于人的一生。“化學源于生產實踐,又要為生產實踐服務”,化學教學要結合學科特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相應的態度、習慣和個性品質,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3.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是化學教學本身的需要
高職師范專業的化學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需要將化學知識和技能與過程方法、科學精神、情感態度等進行結合、滲透,努力反應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從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科學探索的熱情,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2],形成健康的心理素養,進而能夠勇敢地面對學習的艱辛,努力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獲得適應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的基本素質。
二、培養高職師范生化學素養的策略
1.制訂合理的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對制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選擇教學策略、安排教學過程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首要問題就是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目標。
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制訂的《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構成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三維目標的提出,既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又關注學生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從而實現提升學生化學素養的最終目標。因此,要培養和提升高職師范生的化學素養,課堂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確定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2.優化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指達到教學目的而運用某些策略的技巧或藝術,主要表現在教學策劃、組織教學活動以及處理課堂教學問題等活動中,也指根據一定的理論制訂的教學活動和總體計劃或方案,包括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及實施行為的基本程序等[3]。
化學教學中,沒有任何一種教學策略能夠適用于所有的情況,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任務需要制訂不同的教學策略,即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1)將化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滲透STS教育,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STS即科學、社會與技術,它強調要使學生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科學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其目的是使科學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STS教育已成為當代科學教育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化學與生物、材料、能源等眾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化學已成為高科技發展的強大支柱。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地滲透STS內容,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化學素養。
在高職師范專業化學教學中加強STS教育,基本的方法就是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熟悉的現象出發,拉近化學與生活、生產及社會間的聯系,了解化學科技發展的新動態及化學工業的發展,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并逐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開展探究式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
科學探究是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途徑獨立探究,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不但能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進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品質和價值觀。
3.課外延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補充
除了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來實現對學生化學素養的培養,還可以開展一些課外活動作為有效補充。
比如,組織專題講座,教師可分專題以化學講座的形式給學生講授有關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及其應用問題;舉行專題小論文報告會,讓學生分組承擔某一專題進行調查、收集資料并分析綜合整理成小論文,這種做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開展化學科普知識競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和訓練的機會,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化學素質。
今天,人們日益重視素質教育,更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化學教學中積極探索對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培養具有很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高職師范專業化學教學應把培養和提高化學科學素養作為教學改革的靈魂,在有關素質教育的理論指導下,以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為中心,從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等方面做到精心設計,要開闊視野,要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充分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踐,真正實現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并最終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大光.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目的和意義,2000.
[2]魏冰.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一項富有挑戰性的科學教育改革方案.外國教育研究,2000(6).
關鍵詞:初中化學;科學探究;能力培養
科學探究能力是初中階段化學學習的一項重要的能力素質。《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初中化學教師應該激發并保護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促成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改變。初中學生化學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課堂教學組織。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化學教師如果能夠盡可能使用演示實驗或是通過圖片、模型、影像等直觀教學手段,甚至是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第一手學習感受,那么,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就會被培養。這個時候,如果教師再適當設置疑問,引導他們在質疑解疑中不斷進步,相信學生化學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就會走上正軌。
一、使用直觀教學手段
初中化學是一門很有趣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抓住化學的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相信就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上У氖?,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原本生動有趣的初中化學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對化學科的興趣極為低下。這是為什么呢?仔細研究這些枯燥無味的課堂,我們會發現有一個共同的不足,那就是化學老師都忽視了初中生好動、喜歡新奇、更樂于接受直觀的影像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初中化學課堂沒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久而久之,這種枯燥說教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師生教與學的興趣和效果。所以,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初中化學教師應該更多地考慮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多從生活中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多使用直觀教學手段,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演示實驗或是通過展示圖片、模型、影像資料等直觀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說在教學《水的組成》這一章節的時候,我先是演示了電解水的實驗,讓同學們親眼目睹水是如何電解成氫氣和氧氣的。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同學們感受到了生活中化學的神奇,激發了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就勢引導同學們進一步領會化學變化的實質,讓他們記住通過水這種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物質可以獲得氫氣這一理想能源的道理。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們經歷了由驚訝到有了探索欲望的過程,學習興趣被激發??梢韵胂?,如果說還是由教師一味的講解水可以電解成氫氣和氧氣的知識,學生還是被動地接受的話,那么教學效果肯定不好。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實驗操作
化學是一門很注重實驗的科學。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學的實驗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杀M管如此,我們還是遺憾地看到還是有許多原本應該有的學生動手實驗被人為取消或者是被簡單地用教師演示替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實驗被取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要么是嫌棄一次實驗要多花費教師課前課后的不少時間,要么是擔心學生損壞儀器或是造成危險等站不住腳的理由。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化學教師一定要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第一手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親手實驗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魅力。比如說在教學“酚酞的變色反應”時,我就把學生帶到了實驗室,讓學生們親眼看看正常狀態下的酚酞什么形狀,呈現什么色彩。再組織學生在實驗中觀察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在堿性溶液中、在極強酸性溶液中及在極強堿性溶液中分別呈現出什么樣的色彩。最后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當酚酞加熱到分解時會表現出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通過這堂實驗課,同學們有了最真實的體驗,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得到了加強,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反觀同年級的某些班級,因為教師的原因沒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學生們對于這些知識點只能死記硬背,學習效果自然不好。
三、引導學生巧妙設疑積極解難
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現象都能夠從初中化學找到解釋。但是,有許多現象是我們常見的,難免會熟視無睹。通過生活現象教學某個知識點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多問個為什么?多提醒他們注意看似普通的生活現象中所隱藏的化學原理。這樣長久堅持,學生們就能夠建立生活現象與化學原理的聯系,養成探究生活中的科學原理的習慣。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巧妙設疑,學生才能積極解難。比如說在教學有害氣體的時候,我就面向全體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在一個冬天有霧的早晨,有一個婦女騎著摩托車停在某個交通路口等綠燈,婦女的前面有很多汽車也在等綠燈。突然,這個婦女昏倒了。想一想這個婦女昏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據報道,有位農村婦女到自家地窖中拿腌白菜時,不幸死在了地窖里。想一想這個婦女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通過這兩個問題的巧妙設疑,學生們的探究熱情被充分調動。在積極解難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加深了對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化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吳良.根影響初中化學科學探究能力的因素及其培養策略.中國基礎教育,2009.
關鍵詞:科學素養;科學探究;聯系生活;信息交流
科學素養是指能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解釋或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其重點在于對科學的態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科學性以及批判精神?;瘜W科學素養包括化學意識、創造能力、思維品質、化學語言四個層面。初中化學是化學科學的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度罩屏x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科學探究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渠道
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化學家傅鷹先生曾說,只有實驗才是化學的“最高法庭”。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注重課本上提及的實驗、探究、討論的條理分析,還積極為學生設計更為生動有趣的探究實驗,以便將理性的、難于理解的知識感性化、直觀化。如在學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及有關知識點時,我用三個等大的鐘罩做了如下對比實驗:在前兩個罩內充入等量的二氧化碳,第一個罩內放有一盆綠葉的小草,第二個罩內只有二氧化碳,第三個罩內只是空氣。三個罩內都放有溫度計,并將三個罩放在水泥地面上,觀察罩內溫度的變化。通過多組學生多次實驗,得出了第二個罩比第三個罩溫度變化的幅度大,而第一個罩內溫度出現了由低到高、又有所降低的波動這一結論。為了說明木炭吸附有色有味物質屬于物理變化,我們增設了將已吸入紅棕色二氧化氮的木炭連同廣口瓶放入熱水中,緩緩加熱到一定程度時,觀察到木炭“冒出紅棕色的煙”。使得這一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在一次次的實驗探究中,學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分析論證、對比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實驗探究中,學生將感性的認識提升到理性的認識,將模糊的知識梳理為清晰的知識框架,達到了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習科學方法和養成科學態度的教學目的;在一次次的實驗探究中,寓化學知識于現象中、寓化學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學思維于探討交流中,寓教于樂,其樂融融。
二、聯系生活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活源泉
化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導學生認識化學與生活的關系,是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情感、形成化學科學素養的鮮活源泉。如在講授《自然界的水》一節內容時,提前安排學生挖掘身邊的“水”的存在、用途、危害、污染與防治、水資源危機等。在課上,學生的唇槍舌戰,令我受益匪淺。如:水的存在學生居然還想到了“存在于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清明時節雨紛紛……’描寫了行人復雜的心境”;“都江堰的水利樞紐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水還存在于藝術界――我國魅力無窮的冰雕……等等。同時也通過教學,培養了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學會了不少節約水的方法;最令師生觸目驚心的是一幅幅因水的污染帶來危害的照片,讓大家感悟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和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在課后的學習心得中,大多數同學提升了環保意識,樹立了保護家園、保護自然的信念,達到了將化學意識與實際生活和諧統一的教學目的。
聯系生活、感受情景,激發興趣、事半功倍。神秘的金剛石在玻璃刀上看似渺小卻輕輕一劃將玻璃一分為二,而在項鏈上靜靜的閃爍著五彩的光芒;平時貌似溫柔的寫寫畫畫的鉛筆芯讓學生自己動手驗證了它作為變阻器的神秘的一面。生動的事例將物質性質、結構與用途的聯系一目了然。如在講授酸雨帶來的危害時,展示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被腐蝕的傷痕累累,一排排黑煙滾滾的煙囪使樹木枯死、滿天烏煙瘴氣;講授水危機時羅布泊的消失使得樓蘭古國最終在版圖上消失的照片震撼了每一位學生的心。這種讓事實說話的教學場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究化學在生活中應用及其原理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結合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信息交流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加油站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精心教好課本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自主學習,學會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學會向高層次發展。要想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信息交流。
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課前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文等資料。收集資料不在于多,在于用心去做;不在于是否符合要求,在于敢用自己的資料與大家悉心交流。課前的搜集、課上的交流匯總,必然會引導學生逐漸學會搜集材料、學會篩選內容、學會歸納總結。其次,要注重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對信息的剖析,引導學生敢于懷疑對方的看法、意見建議,敢于質疑并通過實驗等驗證其真實性。以此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第三,為拓寬學生化學領域視野創造了條件。大家的細心交流、共同學習,大有“眾人拾柴”之勢,使得學生有更為廣闊的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無形中將化學意識、創造能力、思維品質、化學語言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系統形成科學素養提供了必要補充。
【關鍵詞】科學 化學 教學銜接
小學科學糅合了很多學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今天我就重點談一談小學科學與初中化學之間的教學銜接。何謂教學銜接?我對于小學科學與初中化學的教學銜接解讀為:在這兩門學科之間具有一定的可交流性,有共通、共同的信息,并且在進行鏈接后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可操作性。究竟小學科學如何做到正確與初中化學銜接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心理銜接
小學生在進入三年級以后會出現第一個心理轉折,這個年紀的孩子逐漸適應了班主任不再包班,科任老師逐漸增多,課程設置也增多的情況。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依然有很強的依賴性,稍有不懂就會向老師求助,因此這一段時間的科學課程基本還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為主。進入五年級以后,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動手能力得到初步的鍛煉,心理也逐步強大了起來,對知識的認識也逐步由直觀轉為抽象。到了初三學習化學時,學生們又進入了青春期,有一部分學生較為逆反,大多數學生開始害羞,不大愿意與老師交流的現象時有發生。我們科任老師應當及時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態,做出適當的調整。初中化學的教學要抓住學生生理從少年向青年轉變,學習心理由“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的轉變,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地采取啟發式,啟發、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重視導學、設疑,重視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二、知識點的銜接
小學科學中有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知識。比如說礦石的冶煉、大理石與鹽酸的反應、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的凈化、空氣污染、燃燒與滅火、鐵釘生銹等等。
1.以鐵釘生銹為例。小學科學書上的內容與初中化學書上的內容相差無幾, 都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組對比試驗。結論也是同樣以問題提出,讓學生自己概況總結。這個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困難,甚至還可以拓展和延伸。但對于小學生的要求就降低很多,只要能答出老師簡化的問題即可。
2.燃燒與滅火。小學科學更側重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可燃物,通過實驗得出燃燒的三個條件以及怎樣滅火。而初中化學則更多的是將物質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要素聯系起來,形成一個表格,便于學生識記。另外,初中化學還加入了可燃物的著火點,這也是小學科學沒有的內容。
教師了解初中化學與小學自然有關知識內容的銜接,便于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用學生在小學所學到的知識作鋪墊,層層引入,由淺人深。這樣既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了解知識的連貫性和層次性,讓學生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三、學習方法的銜接
小學生的學習是被動型的,主要是記憶,重現和簡單的模仿。這種簡單的死板的機械式的學習更多的是為了讓小學生形成科學習慣,缺乏自主創新的意識。當學生形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之后,作為教師就有必要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讓他們逐步適應初中化學的學習。學習方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以后初中化學的學習。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該分解到各個章節的教學當中,做到“潤物細無聲”。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個孩子,只有學會如何學習,才能有效并正確地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內化為自己的本領。
四、教學方法的銜接
小學科學中的化學知識體現出“基礎化、生活化”,著重于讓課堂氣氛活潑輕松,讓學生有東西講,有興趣學。
小學科學課本中蘊含著許多簡單的化學知識和化學變化及問題,例如:當我們掰開一個饅頭或者一片面包時,為什么會看到很多小孔?它們是怎樣產生的?物體為什么能燃燒?怎樣滅火?鐵為什么會生銹?怎樣防銹?……這也正是初中化學教材的部分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在小學可續教學中注意,為學生以后學習初中化學做好準備。初中則是更重視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認識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受到思維與思想方法的良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