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9 01:3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繼承傳統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 要】古代漢語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營養,古代漢語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機會。作為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這個優勢,想方設法,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提升學生人生境界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古代漢語作為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歷史學、中文秘書學、教育學、哲學等許多文科專業都需開設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課程,它在承擔起培養學生古書閱讀能力的同時,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的教學自然應當充分發揮其學科優勢,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肩負起育人的職責。
一、古代漢語教學的傳統文化傳承作用
(1)促進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漢語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社會作用,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從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漸減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離我們又比較遙遠,古代文獻資料又是用文言寫成的,這種語言對現代人來說已日漸陌生,這更增加了文化傳承的難度。古代漢語是學習、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所在,要使文明延續,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漢語文言這把開門的“鑰匙”,才能讓我們領略無限風光,在閱讀、思考、傳承和創新中繼承文明,使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遺產,是迄今為至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偉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傳承文化時,對那些締造過我們民族精神,價值趨向的核心思想必須繼承下來,它是我們精神的家園。
(3)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社會公民,主要應解決做“人”的問題。古代漢語教學,要在著眼字、詞、句教學的同時,更注重領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人文情懷,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體味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時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滲透到許多領域,傳統文化正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沖擊。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文明的成果,我們寄希望于有識之士的倡導,寄希望于普通民眾的熱愛,更寄希望于對古代漢語教學的更上層樓,因為它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其他專業無可比擬的優勢。
(4)發揮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古代漢語課要發揮文化載體的作用,擔負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職責,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因為這關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掌握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養,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傾注了無數先哲心血的這筆財富是由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寫成的,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經典作品的能力。
(5)發揮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鑒別作用。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深邃厚重。漫長的歲月里,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典籍,這些遺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服飾、禮儀、典章制度等諸多領域,它們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而這一切都是以古漢語文言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為今天服務,就必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這就必須熟悉古漢語的語詞、語言、語法構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睂嶋H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于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再次,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地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漢語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比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文化解讀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再現古文字、歷史、詩詞畫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參 考 文 獻
論文摘要:分析了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書籍設計中的表現形式和中國傳統元素應用于現代書籍設計中的原因,以期在設計時做好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書籍設計理論的有效融合與創新。
一、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書籍設計中的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元素其實更準確地應定義為中國傳統視覺元素,主要指在藝術作品活動或活動中可被表現的視覺符號包括色彩、形象、圖形等,以及可被展現的精神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思維力式、價值觀念、行為舉止等,這種視覺元素不僅指肉眼可見的死式層面,還包括抽象的精神層面方面,但從無論怎樣表現,都與“中國”二二字構建起聯想。
書籍做為許多人可以擁有和欣賞的表達傳統文化美麗的最科媒介,例來與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中國的敦煌遺跡的書籍就是收錄與吸取了當時感覺最優秀的文化元素從而產生莊的極其經典且最具創造性的藝術設計。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現牡書籍設計也只有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從中吸取豐富的養分和名慧,才能產生最優秀最愛大眾歡迎的藝術設計。
具體而言,中國傳統視覺元素在現代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與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從應用元素來看,中國繪畫、漢字、書法、篆刻、印章、圖騰、祥云圖案、中國結、秦磯漢瓦、京戲臉譜、皮影、中國漆器、漢化竹簡、文房四寶、喲紙、風箏、如意紋、中國刺繡、鳳眼、彩陶、紫砂壺、中國瓷器、石獅、唐裝、筷子、金元寶、如意、八卦等等能成為現,籍設計的運用素材與兒素。第三,從應用形式來看,傳統視覺元素的造型、構圖、色彩成為現代書籍設計可優先考慮的運用形式。第三,從應用手法來看,通過對傳統視覺元素直接運用、形式借移、元素再造、神韻傳承等四種運用手法的使用,現代書籍的藝術設計一定更具內711更加美觀。
二、中國傳統元素應用于現代書籍設計中的原因
眾所周知,中國悠久的歷史與底蘊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中國傳統視覺元素豐富與獨特的文化藝術內涵,能為同為文化事業的書籍設計提供豐富的養分、智慧與經驗技巧,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在現代在一書籍設計中可以濫用傳統視覺元素,簡單的照搬和復制傳統視覺元素,這樣種做法絕不適合書籍設計朝著健康正確審美的方面發展。相反,要在現代籍設計中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我們需要做到了解中國精神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與審美思想,這樣在設計時才能做好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f5籍設計理論的有效融合。
(一)中國精神的象征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長期的和生存與發展中,孕育出了許多體現中國民族文化與民眾心理的巾國精神,如:吉祥喜慶、平安如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都可成為現代書籍設計的精神食糧。
如吉祥觀念就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特定心理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向往與追求,反映了人們生活土求安的心理需求和審美趣味,所在在大部分的傳統吉祥圖樣中均顯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其實就是想以營造出吉祥環境為的,以美的飾紋來寄托祈福求吉的象征性裝飾設計,如圖案中的幾只丫和太陽,表示只羊開泰;畫幾只喜鵲站在梅樹枝頭,表示喜梢的意思。
(二)中國文化內涵的表現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精髓中最深奧難知最廣博的核心就是‘人人合一’的精神,其源頭處即是老子《道德經》,本意應是追求人與宇宙自然的和諧一致,這一思想文化內涵對中國各領域影響深遠。如劉艦的《文心雕龍.物色》篇土要論述了主觀的“情”和客觀的“景”在文學創作中的關系,這種“情景交融”創作模式是華夏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在文學創作中的體現,而在繪畫、藝術設計上則表現為“物我交融”的思想精髓。
(三)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物我交融”思想在藝術設計上的要求就是神在象外、象在臺外、言在意外,意思就是說在藝術設計過程中將客觀事物形體和精神內涵做到會意在心、成竹在胸后,依照自己的觀察體會即興發揮,隨意而就,灑脫自如,“以意寫神”。書籍設計中的承傳、應用以及創新這種方法后,在設計領域的體現以及在設計審美上所追求的自然、意境和神韻的書卷氣設計風格就是中國這種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三、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書籍設計中的創新
追求最好的東西的精神,無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都是相同的。在未來我們予以保存的“傳統”,在今天仍有待創造,甚至還要建基二全新概念和技術所造成。也就是說,傳統的本質是基于窺探未來的精神,從傳統中尋求創造潛能,讀取想像力和智慧,進行現代書籍的設計一變得很重要。
(一)視覺美的創新
如在繼承傳統視覺元素內涵的基礎上,為了使書籍藝術設計更美觀,可以進行4此設計手法上的創新。止七現代書籍在對吉祥視覺元素符號化象征意義的傳承時,通過對某一仁體形象進行再次創新改造的同時,不用形象的實物或用抽象的符號藝術形式表現更加深遠、更加隱晦的象征意味,如同時是表現吉祥的意味,可以考慮書的封面圖案設計采用源于佛教八室的“八吉祥”之一的“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通過這種古祥寓意的沿用,同樣可以傳達現代人對美好事物心存向往的設計理念,使現代設計多一此文化氣息和親和力。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具有明快的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其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形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中國傳統服飾具有適中、和諧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F代中國服裝設計要繼承中國傳統服飾“諧調”、“統一”的審美原則,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融入現代服裝設計,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在創新中實現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設計師只有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來把握時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空間。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于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征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征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并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币灾袊鴤鹘y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梢姡袊鴤鹘y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并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梢哉f,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于人類已不僅僅限于遮體御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夸張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制作者(裁縫)在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于“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屬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范疇,這一手法通常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達到啟發聯想、耐人回味之藝術效果,彰顯“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藝術境界。這類似于中國畫中的寫意手法,即不豺著于對事物的客觀再現,而強調欣賞某種朦朧的含蓄美,在虛實關系上偏重于對“虛”的張揚。引入到服飾文化的藝術創作中,就是設計者特別注重“不著跡象、超逸靈動”之美,不刻意追求數字上的精確性或純形式的客觀美感,而是崇尚用無窮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現情感。如用寬衣大袍、中規中矩的樣式或寫實與變體相結合的動物、幾何紋樣、花草枝、藤蔓紋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飾圖案來傳達一種與政治或倫理的關聯意向。
漢初之“袍”被作為禮服,一般多為大袖,袖口部分收緊縮小,緊窄部分為“祛”,袖身寬大部分為“袂”,所謂“張袂成蔭”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其畫像人物皆穿著寬敞的衣衫,衫領敞開,袒露胸懷,或赤足,或散發,無羈放蕩,張揚著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的人生品性,給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隨性自然的審美意境。中國傳統的女性服裝旗袍,是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完美結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結構適體、內外和諧,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在女裝舞臺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設計表面上不溫不火,實質上內涵豐富、意蘊幽遠,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質感和簡潔的造型表現出流暢明快的線條與和諧一體的氣韻,展示出東方女子溫柔、典雅之美。這種氣韻不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內心。穿上旗袍,既能襯托出東方女性優美的身段,又能顯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閑的生活節奏,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美,呈現出一種宛若自然生命律動的朦朧佳境。
三、中國服飾文化的承傳拓展
1.繼承:拓展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v觀華夏服飾文明的發展史可知,“諧調”、“統一”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真諦。自中國服飾文化誕生伊始,就遵循著理物取暖與審美表現、標識顯示與象征表達、個性突出與喜慶吉祥相結合的制作原則,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群的和諧統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統一更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審美品質。比如,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標示突出文化”同主要應用于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等級尊卑、行業職別、年齡性別的標示和意念表達上,從原始部落首領與狩獵功臣的服飾標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標示,從文官武官的服飾標示到現代軍裝、職業裝、晚禮服的服飾標示等,均彰顯著其“標示突出文化”的審美底蘊。當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承載著傳統儒家中庸觀,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頗深;而20世紀中期的“綠色”服裝覆蓋全國,“軍干裝”及其灰色基調也使中國服飾呈現簡單劃一的窘況。然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占數千年發展主流的是“諧調”、“統一”的服飾文化,理應將之發揚光大,諸如以原色表現為主的大氣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圓滿統一并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社會、人群協調一致的完美原則,以民俗吉祥意象為特征的表現形式等,現代中國的服飾文化都應予以承傳拓展。
2.創新: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
在當代中國,傳統服飾與時尚設計的審美融通對提高服裝的文化附加值、滿足時尚消費需求、締造民族特色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具有特殊意義。全球化時代的服裝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中都很注重對本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張揚本國服飾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整體上還存在著設計理念落后、創意不夠、沒能把傳統服飾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之中等問題;加之國外品牌紛紛涌入,國內又缺乏與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國的服裝設計在國內、國際競爭中均處于不利地位,嚴重影響了中國服裝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在借鑒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之從表面符號的簡單借用提升到對服飾文化內涵的審美體認與表征陰,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發展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設計和諧融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
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的完美融通,實質就是一種在繼承傳統服飾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這種創新首先須領會傳統文化,否則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設計師要在精神文化層面上把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神理念,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各種時尚理念、理論資源加以整合,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創造性地融入現代服裝設計,豐富其文化蘊意,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對傳統元素符號化、表面化的簡單組合或圖解式、獵奇式的樣品展覽。好的服裝設計創意是設計師在把握了傳統服飾文化理念之后,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對傳統文化積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種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現買現賣、照貓畫虎。河南“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中展示的服裝就非常具有文化價值。拜祖服裝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顏色迥異、面料粗樸,以金色緞帶鑲邊;紐扣的設計則采用盤扣樣式,其金屬材質與服裝面料及服裝的金邊質地形成細膩的對比;袖口翻邊采用緞織紋路,既有古樸特點又有現代的工藝形式。整個設計將傳統元素與時尚設計完美結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義,可謂形式與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所以,當代中國的時尚服飾設計應該分析研究傳統服飾的配色及制作規律,理解、感悟傳統服飾文化的深厚、博大與凝重,并使之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來,加之挑花、刺繡、蠟染、扎染、手繪、編織、織花、抽紗等現代工藝,并結合時代流行趨勢與時代特征,將繼承傳統與探索創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既有時代感又有民族神韻的服裝。
四、結語
[關鍵詞]文化典籍閱讀;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會直接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及其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的地位。文化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是提高個體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素質教育推動下,高校大學生的閱讀熱情不斷高漲,但是,大學生文化典籍閱讀人數始終是非常少,大學生文化典籍閱讀現狀引人深思。
1 高校大學生文化典籍閱讀現狀
1.1 閱讀興趣低
在中國文化史上,文化典籍的地位非常高,古語有云:“讀書當讀典”,從中可見人們對文化典籍的認同度。21世紀的青少年雖然通過語文教育也能認識到文化典籍的作用和價值。但是,在教育功利思想影響下,讀典無用論一度甚囂塵上,這也使得部分高校大學生對文化典籍閱讀出現了認知錯誤,認為文化典籍閱讀是一項看起來比較迂腐、做作的行為,許多人在典籍閱讀時還會本著功利思想去選擇閱讀對象。如許多大學生都是在寫論文時候、在考試前,才會找一些典籍來讀。此外,在科技時代,手機和電腦高度普及,許多大學生的注意力始終聚焦在電腦、手機上,加上許多文化典籍如《老子》、《易經》等時代久遠,讀起來比較吃力,所以很少有大學生會去閱讀文化典籍。
1.2 閱讀效果差
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了漢語言文學課程,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還會要求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典籍閱讀。但是,傳統文化典籍閱讀是一項開放性的閱讀活動,由于在考試中,學生閱讀情況不是考試內容,所以許多學生都是按照教師要求將一些文化典籍浮光掠影般的翻了一下,根本不會有計劃有目的地去閱讀文化典籍。一些漢語言文學、新聞專業的學生雖然有閱讀傳統文化典籍的意愿,并且在文化典籍閱讀上做出了積極嘗試,但是由于缺少閱讀經驗,缺少工具書,處理不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所以文化典籍閱讀效果并不好。如在讀《史記》時,可能要用到《新華字典》或《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但是,許多學生由于抱有馬虎、應付的態度,在典籍閱讀時根本不會準備一些參考書和工具書,也不會就一些不懂的問題去請教他人,這也導致其傳統文化典籍閱讀效果非常差。
2 大學生文化典籍閱讀建議
2.1 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
十后,多次在講話中強調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為高校大學生文化典籍閱讀指明了方向。中華文化典籍包含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具有積極的道德教化作用和人文價值,利用文化典籍來改造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是時展的要求。鑒于此,高校要根據學校校情、學情,立足于調查研究,組織專家學者編寫傳統文化教育讀本,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然后,以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為大學生文化典籍閱讀陣地,完善大學生文化典籍閱讀管理和考核措施,要求各院系、班級定期開展一些以文化典籍閱讀為主題的交流活動,要求大學生在期末時進行閱讀總結、提交閱讀報告,以提高大學生對文化典籍閱讀的重視程度,促使大學生參與到文化典籍閱讀中去。
2.2 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大學生的閱讀興趣
大學生文化典籍閱讀興趣、傳統文化意識培養和閱讀能力養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問題。要想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性,高校必須堅持綜合創新的教育方針,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教育和實踐教育結合起來,然后堅持古為今用、批判繼承的方針,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揚傳統美德,用新理念去解讀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入開展傳統文化觀教育,利用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繼承傳統文化、閱讀傳統文化典籍的意義。如在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教師可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為話題,講述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教導大學生成為自省自律、積極向上的人,以端正學生對于文化典籍的認識。此外,高校還要抓住校園信息化建設機會,利用校內網、校報、宣傳欄來進行文化典籍和傳統文化宣傳,并尊重學生意愿,開展一些形式新穎的傳統文化推廣活動,如漢服節、文化名家進校園活動等,以營造濃郁的文化典籍閱讀氛圍,提高大學生的典籍閱讀熱情。
2.3 精心計劃,提高閱讀效率
大學時期是學習專業知識的好時期,也是培養個人習慣的重要時期。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拓寬自己的視野。閱讀是大學生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大學生要擯棄功利化閱讀思想,培養傳統文化典籍閱讀習慣,并做好閱讀計劃和閱讀安排,積極尋找正確的閱讀方法,以提高個人的思想認識和文化素質。確切來說,大學生要正視文化典籍的價值和作用,加強傳統文化學習,并在教師指導下,或借助網絡,通過他人推薦,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然后,制定科學詳細的閱讀計劃,理清閱讀思路,分配好閱讀時間,處理好精讀與博覽的關系,并在閱讀中做好閱讀筆記,定期進行閱讀總結,同時對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或結合自己的見解提出一些問題,力求通過閱讀思考理解文化典籍的中心思想和時代價值,以提高閱讀效率,進而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 盧玉亮.增進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途徑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6(03).
[2] 諶東飚.高校理工科學生傳統文化典籍閱讀缺位的思考[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一、 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一個民族的歷史,以及這一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屬于知識和學問的范疇,更屬于道德和價值的范疇,它凝結著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與理想,是標識民族身份、維系民族認同感的最終依據。要發揮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語文教師必須首先悉心學習古典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學史的經典文化著作《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應成為每個語文教師枕頭、案邊常備必讀之書。只有當教師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點點滴滴的積累,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精神得到貫注,思想隨之凈化,行為獲得矯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養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語文課堂教學
從識字課、閱讀課、綜合性學習課等幾方面,采用適合的方法,弘揚傳統文化。
1.在低年級識字過程中,弘揚傳統文化最合時宜。根據科學家研究,人的記憶力在1-13歲最強,在1-13歲是開發兒童記憶力的最好時期。而新課標對識字教學的要求是多認少寫。只有在提前認讀,擴大識字量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談閱讀理解與寫作。傳統文化中的啟蒙教育的經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是提前認讀的最好教材。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傳統經典制作成視頻動畫,讓學生反復誦讀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我對一年級新生實施《三字經》的經典多媒體誦讀,每周讀兩次,每次10分鐘。一個月后,多數學生能背誦《三 字經》的前四課,學生在背誦表現得特別認真,特別有興趣。最重要的是在誦讀過程中,據研究可以開發學生的右腦。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許多字從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狀像太陽,“月”形狀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兩個合在一起更亮,這就是“明”。漢字的這個特點使它很容易受到人們主觀意識的影響,因此,從漢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觀念。
2.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一方面許多課文體現了中華的優秀文化,例如古代詩詞、寓言、傳說、神話、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許多課文負載了中華的傳統文化。如世界遺產。因此,它本來就內含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
②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內涵。
③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
④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利用傳統節日進行教化。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它們其實是西方文化乘著商業載體的擴散。我們可以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九月開學不久就是中秋節。每屆學生我都會讓他們課外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熏陶;并讓每位學生寄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團聚與和美時刻的中秋節的內涵。
三、在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繼承和創新民族傳統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進行講故事交流比賽。
2.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堅持天天吟誦并定期進行誦讀比賽。
3.開展“尋訪家鄉傳統文化”語文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
四、重視課外文化閱讀,強調大語文教育
現在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太多的誘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樣地熱鬧,一個純凈的心靈世界,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會怎樣變遷,不管科技怎樣進步,不管教育怎樣改革,我們都必須讓學生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讓文化經典占據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閱讀從一起步,就直抵經典。要注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提高閱讀能力。
五、利用閱讀積淀語言文化
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詩文之后,在運用時會信手拈來,游刃有余。寫到時間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寫到學習會深有感觸地想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寫到春雨會情不自禁地想到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到白雪會觸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對民族經典,特別是傳統文化作品的重視,已經成為語文教育專家們的共識,每個學子應該從小受到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語文的外延就是進入更廣闊的文化空間,汲取更豐富的營養,讓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做好文化傳承的橋梁,為發揚中國的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包裝的精神,它指的是傳統包裝載體所貯存的中華民族的文明進化信息,以及中國包裝在形式和精神上的個性和特色。在日益趨同的商業包裝中,傳統精神是不可磨滅的記憶。我們可以通過包裝的風格傾向,情趣格調,以及形式所包含的內涵意念來掌握中國包裝的文脈,追索包裝在精神層面的特征,繼承傳統包裝的精粹。
在當今追求變換時尚的時代里,各種形態、傾向、風格的文化都在不停地變化著范式。當人類的腳步跟隨著時代步伐越來越緊時,對傳統文化也變得越來越依戀。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并非抄襲,它需要在深刻領悟后,進行一種提煉和概括,需要我們開闊眼界、實事求是、倡導科學精神。在現代文化包裝中對傳統文化的借鑒,僅僅是借用這些傳統的元素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傳統的圖形和元素與現代生活相聯系,讓傳統的東四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再生。
我們在使用傳統圖案的時候也要考慮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強調包裝設計的中國傳統風格,不但符合了中國人自己的心理,也符合了外國人的心理,因為外國人來到中國也是更希望買到中國特色的商品。所以,努力挖掘傳統文化遺產,充分吸取它的精華,結合現代包裝的特點和要求,設計出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和強烈時代氣息的包裝作品,也是我國的包裝設計在當今世界設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
一、以意造型
當我們要做一個民族特色包裝的時候,首先我們要對商品進行具體細致的一r解,其中產品的文化背景是相當重要的部分,只有準確把握了他的文化背景才可能傳達出正確的意境。我們中國化的紋樣圖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正是這樣的代表性才能很好的去傳達我們要表達的文化,我們選擇合適的元素,進行合理的變化去為我們新的文化服務,而不是簡單的幾個傳統紋樣就,叮以代表的,要避免紋樣的誤用。
現代國際上,體現國內高水平的設計中,我們的設計得到世界的認可。這些設計都是能夠準確傳達我們的民族特色,并在語言上有一定創新的作品。很多高水平的設計作品都是借鑒了中國化紋樣的美學原則,在包裝中介理的運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畫面效果,非常符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消費市場。
二、傳統紋樣的創作法則:
(l)添加與刪減。在進行圖形紋樣的創作過程中,首先我們經過意境的把握采集到了合適的表現素材,那么對于這些素材的,叮用性就要進行思考,添加有意的部分讓他更加的豐富,刪減沒有意的部分讓他更加的精練。這不但對于素材的選擇有很好的意義,對于紋樣的具體創作也有指導意義。例如在進行裝飾和變化中,要時刻考慮元素的變化,斟酌每一個元素在表現上經過提煉后能不能表達我們需要傳達的意境。如果不能就要適當的添加合適的部分進行補充,對于多余的部分進行精簡。
(2)分解與重構。在中囚化紋樣的創作中,這兩個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進行的是形體的再創造,不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所以簡單的、原始的形式已經不能表達我們所需要的意境,所以我們將采集到的紋樣元素進行介理的分解,選擇重要的部分進行重新的組介,讓他成為新的具有很好視覺美感的新形象。在傳統紋樣的創作中很多都是根據一定的意境和思想的追求,去對現實中的事物進行變化,讓他產生新的意思,還有很多的造型在現實的生活中可能是毫無關系的,但是通過人們的創造,他們就產生了新的意思。如“娃采蓮”、“喜上梅梢”等造型的設計,都是通過新的分解和重構組成的新形象,傳達了新的含義。
(3)變形與整介。在圖形的創作中,為了畫面的美觀和形式的豐富,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創造去將原紋樣進行變化,讓他產生新的形式。人們對于前人做的紋樣不只是一種完個利用的態度,正如張道一所說,我們是張郭老倒騎驢,要著著兒前年的文化發展里程,不斷的向前走,學習前人的形式,創造屬于現代新時期的形式,但是無論什么形式都要統一在一個圖形紋樣中,所以又要通過整合來把他統一起來,讓他更有整體感,始終圍繞在意境的周圍。
三、具體的創作方法的使用
好的包裝創意也要通過造型來具體的表達,所以中國化的紋樣造型方法對包裝的設計也有很好的創造意義,
當我們在進行一個包裝的創作中,在了解了意境和文化的具體知識后,就要進行具體的創作,首先就要進行添加和刪減,我們選擇的元素單位在包裝的設計中不是都一定能夠使用的,都要進行不斷的添加和刪減的過程。
分解和重構是創作中必要的部分,當我們拿到相應的元素來表達我們要傳達的內涵時,不能直接的進行使用,都要進行相應的分解組合,形成新的視覺形象,民族化包裝設計中我們經常會搜集到很多的視覺形象,但是這些視覺形象不是都可以拿來為我們服務的,包裝需要見解明確的畫而效果,所以就要對采集的元素進行分解,從中選擇更重要的部分結合其形態進行新的組合,簡潔的表達出對象屬性。
在包裝的設計中三個方法是互相補充,互相約束的,準確的將我們民族的美學精神在包裝中進行傳達就要從本質卜出發,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和使用,那樣只能造成很多的不便,反而失去了民族包裝的發展空問。從中國化紋樣中去看我們傳統美學的一此精髓所在,滲透到我們的包裝設計中,這樣的民族包裝才能在國內和國際的市場上找到自己的準確位置,準確的傳達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時拓寬了自己的思路。我們對于中閏化的紋樣造型中的很多美學因素,都一可以經過變化后適應新時期的簫要,只有認真的學習我們本民族的關學精神和造型法則,才能在民族包裝中準確的傳達傳統文化和現代感。
關鍵詞:高中美術;傳統文化;滲透
美術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畫筆勾勒、色彩運用能夠體現出人們的聰明才智。美術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能夠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人們的社會生活,且對于人類精神世界的凈化具有積極意義。日常教學中,美術教師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活動當中,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且能夠吸引學生對文化的關注,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任何民族能夠得到認可和延續,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支持。高中美術教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要想獲得持久性發展,務必要融合傳統文化,發揮教學特點,弘揚傳統文化。同時,在高中美術教學滲透文化,能夠將美術文化精髓發揚光大??梢?,滲透傳統文化是時展的需要。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前人發揮聰明才智積累了大量豐富、且優秀藝術瑰寶,在世界贏得了極多的關注和好評。如果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增加傳統文化,能夠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且能夠讓他們為祖國感到自豪,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能夠在未來生活中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1]。同時,傳統文化經歷了上千年的傳承和考驗,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被人們認可和肯定,尤其是當前西方思想對高中生思想的影響,存在很多不正確的觀念,以美術教學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滲透,能夠對高中生進行德育教育。
二、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一)深度挖掘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我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吸引著世人的探索和發展。傳統文化作為最為關鍵的部分,與整個民族存在密切的聯系,也是國人精神的寄托。教師在高中美術教學中,要深度挖掘素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探究中樹立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如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欣賞》教學中,其中涉及陶器、青銅器等傳統文化,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優秀的作品,為學生展示,讓學生初步了解和感受陶器等文化的魅力?;蛘咴凇吨袊L畫欣賞》中涉及人物畫、古代壁畫等文化,其中也蘊含著傳統文化。故教師注重對此類素材的挖掘,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與其他學科不同,美術作為一種藝術類型,具有視覺性特征,單純依賴教師講述遠遠不夠,無法將其中的精髓體現出來。因此在實踐中,可以適當結合多媒體技術,如在《民間美術》講述中,雙面繡、北京風箏等制作過程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出來,教師對其特點、細節之處進行解釋,能夠對學生產生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的刺激,豐富學生認知,促進其審美能力得到一定發展。
(二)創新教學形式,增強學生體驗
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融合是教學改革時代性的具體表現,且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積極創新教學形式,突破傳統理論教學方法,以多元活動形式,為學生構建和諧的藝術氛圍,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共同深入探究文化內涵。在教學前,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愛好,投其所好,吸引學生注意力,以視頻、音頻等形式增強學生直觀感受。如在學習關于秦長城、秦嶺兵馬俑及帛畫等作品時,可以采取這種方法。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近距離接觸和感受傳統文化[2]。如在傳統工藝景泰藍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民間工藝社,讓其親自感受景泰藍制作制胎、掐絲、燒焊等全過程,并鼓勵學生動手制作,增強學生體驗。相比較課堂教學,學生對此類活動更加感興趣,且在實踐中更加投入,在深入體驗之后對傳統文化產生敬佩之情。再者,在講解版畫時,組織學生動手制作,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自己的成果,生生之間的交流能夠進一步激發個體靈感,從而形成良好的藝術氛圍,循序漸進地影響學生,豐富學生精神世界。
(三)把握文化內涵,重視內容創新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藝術呈現形式具有多元性。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秉承著創新態度,積極向學生傳遞文化思想,引導其構建正確的審美,在繼承中取精華,對其進行弘揚,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我國傳統文化。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涉及的傳統文化較多,包羅萬象,有的對技藝要求高,有的材料簡單,都各具特色。故在二者融合時,要充分結合當地特色,學生對身邊包含傳統文化元素的民間藝術喜聞樂見,只要適當學習,能夠體會到文化背后的內涵,明確藝術作品價值所在,逐漸探索到美術源于生活的真諦[3]。高中美術新課程明確要求“注重對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優秀民間藝術的培養”。據勒之林教授考察發現,現如今我國最具群眾性基礎的就是民間剪紙藝術。對此,為了進一步融合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高中美術教材可以將此作為基礎進行開發,或者以地方文化為載體,搶救、保護并發展人類文化遺產。剪紙材料來源廣、創作迅速,能夠突破時空限制,為高中美術教學提供更多支持。
(四)傳統與現代藝術融合,體現民族特色
21世紀,我國處于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接點上。同時,全球一體化趨勢下,面臨著西方外來藝術的巨大沖擊,高中生形成了獨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作為美術教師,有責任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堅持取長補短、吸收精華原則,逐漸探索一條具有現代感的傳統民族藝術之路。簡而言之,就是在美術教學中,將傳統與現代藝術有機融合,運用現代技術,形成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4]。如在欣賞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欣賞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圖案,闡述其創作靈感,即“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祥云,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采用“祥云”圖案,最后進行總結,祥云是我國千年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號,提到祥云,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中國文化。同時,還可以以青花瓷為裝飾圖案的步步高手機等,產品一經上市便得到了受眾的關注,都是傳承傳統藝術文化的具體表現。根據上述所述,現如今,世界文化多元趨勢日益明顯,我國傳統文化屹立于此,且發出耀眼的光芒,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值得我們自豪。高中美術教學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為主,將傳統文化滲透至教學活動當中,能夠豐富教學內容,為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尋找到良好的載體,二者相輔相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重要性,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素養,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得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可以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審美觀,將傳統文化精華內化到學生思想中,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牛金翠: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利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第167頁。
[2]薛小勇:高中美術教學中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文修養提升之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6年第22期第104-105頁。
[3]麥榮勇:讓美術教學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J],美術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第101-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