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總結
時間:2023-02-24 09:10: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八年級下冊歷史的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歷史具有真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對歷史講解的真實性往往會把學生帶入一個乏味無趣的氛圍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學法把歷史事實通過故事述說的方式呈獻給學生,極大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首先去搜集一些歷史小故事來作為課堂學習的“熱身”訓練,收集歷史故事的方法也幫助了學生更快地去了解歷史,調動學生學習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中的“科舉制度的創立”,教師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搜尋一些關于科舉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錄下來,然后與同學們一起分享這些“科舉”小故事。同學們在搜尋科舉制度的故事時,會接觸到一些歷史名人、歷史重大事件等,而這些內容正代表著當時時代的突出特點,對學生把握歷史階段特點有著直接的幫助作用。學生對歷史上科舉制度時期、關鍵人物等的把握也為科舉時代的歷史學習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學生接受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在人教版初衷歷史八年級下冊中的“不怕遠征難”的學習中,學生課前收集的歷史故事更能代表著本課題的真實性?!啊边@個主題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跡,也有許多民族英雄的壯舉永遠成為歷史的定格。學生收集這篇主題的歷史小故事擴寬了教材內容,把更多真實的歷史信息呈現給老師同學,加深了師生對歷史的認識,對歷史人物的敬畏,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組合作,演繹歷史
初中歷史的學習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表現,故事化教學提供給了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編排歷史故事,把真實的歷史故事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現給師生。這種演繹歷史的教學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將歷史事實通過更生動形象的方式表述給學生,幫助學生認識歷史。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中的“原始的農耕生活”這一課,學生就可以分成兩個小組分別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組合作過程中制作道具、服裝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產工具等都要體現出兩種不同類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產水稻,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種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這兩種類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過小組演繹充分體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甚至可以編排一些小情節、小故事來體現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態,幫助學生去理解遠古時期的歷史。學生參與與合作,共同構建這樣一種生趣的歷史課堂也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著促進作用。又比如七年級下冊中“貞觀之治”這一課,學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講述歷史。學生們可以演繹“唐太宗”,通過小故事創編來表現唐太宗在選用治國措施的過程,并且列舉出貞觀之治中采取的具體措施。這種小故事表現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下貞觀之治的歷史概況以及唐太宗治國之道的方法,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起到幫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學通過歷史演繹的方式能夠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課堂,更能幫助學生在演繹故事的過程中學習、理解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
三、課后交流歷史故事
學生在經歷課前、課中的歷史故事性學習后,形成了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和認識,所以教師此時也應該鼓勵學生去再次加強歷史性認識,對歷史事件進行歸納總結。達到對歷史更加客觀、深度地了解。比如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中的“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時,學生可以舉出明清時代的歷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贄離經叛道的故事等。在這些故事的背后,教師要強調的是明清時代的經濟、政治等的特點促使著這些故事、現象的出現,所以歷史的發展具有必然性。學生通過歷史故事交流達到這種認識也是一種歷史學習的成就,通過現象反映實質,通過具體問題總結出歷史概念。所以,課后交流歷史故事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了歷史事件這種現象性的問題,更給學生啟發性的思考機會,到達對歷史表象地總結性認識。從而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對于教師教學而言,學生參與歷史故事交流同時也給了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機會,間接地推動著教師教學手段的創新。
四、總結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痹跉v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在同一歷史時期出現了較多的同類現象的教材內容或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類的教材內容,學生會遇到一個頭緒多、零散難記和容易混淆的問題。這時,若使用表格法就可以使學生覺得脈絡清楚,易于掌握了。
一、理清線索,增強記憶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繁多而瑣碎,學生們往往對理清歷史線索、準確地把握歷史概念感到有困難,而且記憶的遺忘率高。利用直觀形象的表格進行梳理,可以把縱向和橫向歷史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縱橫串聯,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立體的知識交叉網,構建清晰的知識網絡,加強對知識結構體系的整體把握,從而提高記憶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二、簡化教材、對比強烈
利用表格法醒目、突顯、立體的優點,在做復習課時可以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本教材,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認知體系,從而起到一種簡化教材----用簡明的符號代替冗長的語言的作用。 例如在復習八年級歷史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時,把、、放在一起根據時間、條約、影響通過對比可歸納下列表格,通過這種表格教學法(表略),知識點簡明了,對比強烈,把錯綜復雜的知識形成一個簡單的知識結構圖,而且表格法改變了單純的語言講述和單一的條目性板書,使學生對于中國從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一目了然,可謂一舉多得。
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現代詩語言充分凸顯陌生化特征,具體表現在語言的關系換位和荒誕感兩個方面。關系換位指詩中描寫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人、事、物之間關系的相互交換,形成一種嶄新的秩序。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入選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詩人將路上的街燈與空中的星星進行關系換位,學生讀起來會產生豐富的遐想,帶來新鮮的陌生體驗?;恼Q是對事物極度夸張的一種手法。如長春版九年級下冊入選的食指的《相信未來》?!盎覡a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盎覡a”這一意象代表著死寂與絕望,是萬念俱灰的象征,但詩人還是鋪平灰燼,高喊到相信未來。學生讀到這一節,荒誕感油然而生,引起他們對現代詩的感悟興趣。
二、現代詩抒情角色的轉換
抒情角色指作家在表現情感時所處的地位,分為第一人稱角色、代言人角色和敘事者角色等類型。在詩歌教學中,我們往往引導學生從抒情角色的角度入手體會詩人的情感態度。比較古詩詞與現代詩中的抒情角色,我們會發現古詩詞中的抒情角色不外乎上述總結的幾種類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即第一人稱抒情角色,詩經中的《氓》通過棄婦之口表情達意,即代言人角色,《孔雀東南飛》在講述故事中抒情,即敘事者角色?,F代詩的抒情角色與古詩詞相比得到了豐富轉變,可以從人轉換到物象,如長春版七年級上冊入選的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凹偃缥沂且恢圾B,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詩人從鳥的視角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使學生讀起來眼前一亮?,F代詩中這種從人轉換到物的抒情角色不僅局限于一種物象。在有的詩篇中,常常通過幾種物象承擔抒情角色。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入選的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拔沂悄愫舆吷掀婆f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臂膀”。抒情角色依次由破舊的水車、熏黑的礦燈和干癟的稻穗等物象擔當并形成轉換,層層遞進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效果。
三、現代詩邏輯上的變異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情境教學 創新
采用情境教學的教學方法,能夠準確切合初中生的學習認知模式,初中生往往無法在課堂上快速集中注意力,抽象思維能力差,情境教學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的弱點,激發學習興趣,發散學習思維。在初中歷史實際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有效踐行情境教學。
一、聯系實際,教學相長
教學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直接感知的,關系相關性高的事情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要想有效創設歷史教學情境,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生活,把歷史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歷史,在歷史中感悟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秦王掃六合》教學過程中,歷史教材上并沒有直接給出六國統一的直接現實性意義和長遠意義。因此,我聯系生活實際,并且緊密結合教材上的知識點和思考題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在班級上創設六個貿易市場,每個貿易市場都采用不同貨幣,然后讓貿易市場之間進行“國際貿易”。學生紛紛表示,貨幣不同,語言不同,以及文字不同讓“國際貿易”無法進行,學生逐漸開始認識到秦王掃六合的意義所在,包括直接現實性意義和長遠意義。這個活動看似很小,卻把歷史知識點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給乏味的歷史知識點添加了一劑催化劑,活化知識點,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點并能靈活運用。
教師應當聯系時政熱點進行歷史教學,指引學生關心了解當下國內國外發展的大事態。將歷史與實際糅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現實問題,發散歷史思維,賦予歷史時代氣息。
二、設置情境,靈活教學
要想取得初中歷史教學的初步成功,首先應當讓學生發現和感知不能理解的東西,讓他們直面問題所在。初中歷史教師應當主動創設歷史問題情境,設置創新批判現實的歷史問題,那么如何設計歷史問題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假設設問法
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假設歷史上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沒有發生,或假設中出現的重要人物沒有出現,對將會發生的歷史結果作出批判性評價或思考,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問題。比如,如果沒有秦始皇,那么六國是否能夠得到統一。如果沒有,那么中國的革命形勢又將如何發展。
(二)直接設問法
直接設問法是歷史教學中運用較多的方法。教師在日常歷史教學課堂上,可以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直接評價。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過程中,我會直接設問:“為什么中,中國會失???”“為什么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直接設問法就其發問方式具有許多優點,比如能夠直接將學生帶入歷史教學情境,快速幫助學生吸收歷史知識點。
(三)辯論設問法
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應當對特定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客觀評價并闡述理由,并讓學生闡述各自觀點,進行爭辯,最后教師進行觀點總結,這種方法直接有效,教師可適當采取措施,深化教學。
(四)現實設問法
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應當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歷史知識或接受的歷史觀點解決現實中所遇到的問題。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思考臺灣海峽在何時形成,歷史上臺灣海峽與大陸的聯系,引導學生感知統一的重要性,以及和平交往的意義所在。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視野將會越來越寬闊,歷史思維得到充分發散。
三、角色扮演,深化教學
一些初中歷史教師深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在課堂上一味采取講授式教學方法,老師講歷史教材知識點,讓學生記下來。由于知識點乏味無聊,課堂上往往出現教師講課,學生開小差的情況,課堂氛圍沉悶。因此,我在課堂上開展歷史人物角色扮演的小游戲,給學生編排歷史小品,爭取讓學生體會歷史人物的感情變化,融入歷史世界中。
四、多媒體教學
教學多媒體是能夠將歷史情境直觀反映在學生面前的教學工具,它具有由遠而近、循序漸進的特點。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做到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因此,教師應該深入貫徹多媒體教學措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地圖認知教學方面,多媒體教學具有較大優勢,目前歷史教材中的地圖教學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圖、掛圖方式,比較抽象。而在多媒體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示動態地圖,生動形象。
五、實物展示,轉化教學
為了更好地貫徹歷史情境教學,實物是較好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一些直觀的歷史照片、歷史視頻給學生看,幫助學生更好地、直觀地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正確看待歷史,這極其重要。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訪問附近的革命前輩,詢問歷史事跡,并了解人們生活、思想的變化。
以上歷史情境教學措施的目的是營造出更好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使學生達到最好的學習境界。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深入貫徹情境教學措施,根據教學實際經驗,靈活變化教學方法,不僅要準確切合新課程教學標準,而且要緊扣歷史教材內容,聯系實際生活,深化教學,幫助學生獲得更強的歷史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激發 興趣 實踐探索
中學歷史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創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哲理性的語句都強調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興趣也是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和內在的動力,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激發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在學生學習歷史以及其他學科的過程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呢?
一、建立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創設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教育領域中的反映。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是我國新型的師生關系,因此,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自由、寬松、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創造自由、寬松、民主、平等、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使學生的充分自由得到發展,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的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揚教學民主,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引導、鼓勵和督促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對學困生和潛能生更要關注,多與他們溝通,不挖苦、不歧視,用真情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愛,減少他們因學業成績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壓力,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促其建立自信。所以,作為教師,要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交知心朋友。這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
二、運用形象直觀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感覺和知覺是形成概念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按照感知活動的特點和規律來正確地組織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也才能形成概念,提高到思維的層面。形象與言語的相互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直觀作用,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充分運用直觀教學法,能把知識直接、準確、生動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進行直觀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如圖片、投影、幻燈等。圖片在歷史教學中是經常用到的。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器物、歷史遺跡等圖片。許多圖片本身就是第一手的歷史資料,直接而形象地記錄和顯示了歷史的真實狀態。巧用圖片,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運用歷史圖片,目的是配合教師的講述和學生的學習,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人物面貌、事件場景、器物狀況等以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在感覺上對歷史產生親近感、真實感,從而形成歷史表象,為進一步形成歷史概念打下基礎。歷史圖片中有著大量的歷史信息,而且這種信息是直觀的、鮮明的。作為一種歷史教學材料,歷史圖片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可以引起學生的聯想,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由于圖像對感官的刺激往往要比言語更直接,因而更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如講九年級上冊第12課《美國的誕生》時,利用幻燈可出示美國面的“星條旗”,請學生觀察:美國國旗圖案有什么特點?上面的橫條和小星星各代表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這樣學生對美國的誕生以及過程就有了一個簡要的了解,為后面的學習起到鋪墊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以其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F代多媒體技術可通過多種媒體如文字、圖像、聲音、數據、動畫、和視頻等對信息進行統一的數字化處理和交互化處理,使歷史課堂由單一的耳聞為主的接受方式變為以視聽等多種感官的共同協作,大大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如:我在上九年級上冊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這一課時,在導入部分,展示了“美國領土擴張”的幻燈片,用flash軟件,展示了美國從剛誕生時的英屬13個殖民地新法蘭西路易斯安那德克薩斯俄勒岡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并用不同的色塊,按順序展現,形成動畫的效果,在空間上讓學生感知美國歷史上的領土擴張大體上形成了由東向西的特點。所以說,多媒體教學改變了以黑板和粉筆為主要工具的教學模式,使課堂變得聲像同舉、圖文并茂、動靜成趣,直觀而又生動,可把課上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貴有疑。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并把巧設問題情境,解決疑難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使課堂教學成為“釋疑”的過程。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就會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積極思維。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往往閃現在質疑、答問、討論或練習之中,而獨創性見解的表達或挑戰性問題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瀾,使課堂教學迭起。這樣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了學生注意力,也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的主動思考。平常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根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一特點,在每一節課的開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一個或幾個有趣的問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學《新航路的開辟》時,關于“西歐人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一題,我采用一題多層次的設問的辦法,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如,第一步,問“是什么促使和吸引西歐人到東方探尋財富?”第二步,問“長期以來東西方貿易被什么人控制?”第三步,問“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什么?”總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因材施教的原則
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現象紛繁復雜,歷史觀點眾說不一,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我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向教師提問和陳述觀點,鼓勵全體學生都參與活動,不排斥學生的錯誤和失敗,不因為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或錯誤就橫加指責。我會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
四,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隨著課改的深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的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嘗試,曾使傳統的講授法受到批評和指責。但我覺得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是必要的,從歷史知識學科特點上來講,由于歷史知識所反映的內容是過去的人類活動,不可能通過實驗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進行直接的觀察,大多是以間接的方式進行傳遞的。人們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聽(聽他人講述歷史)、讀(閱讀有關歷史的書刊)、看(考察歷史的遺跡)等,而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也不外如此,其中,聽課又是獲取歷史知識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歷史教師放棄講授歷史,就可能阻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教師的講授內容是具體的,教師的講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師的教學語言是簡明形象、生動幽默的,就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如果教師的講授適應于學生的興趣、情緒、情感、愿望等心理需求,能夠使學生受到啟迪,產生共鳴,就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呼應,出現師生之間真正的互動:心靈上的交流。如果教師的講授與其他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夠推動各種教學活動的展開,促進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歷史是具體的,是動態的;對歷史的敘述也應該是具體而生動的。在講授歷史事件的過程或歷史人物的活動時,要講得真實鮮活,不僅要線索清晰,層次完整,而且離不開細節的支撐。因此,歷史教師在講授時特別要數以對歷史中史事的細節的講述,講好細節,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細節是具體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經逝去了的歷史重現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細節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細節還往往具有啟發性,通過細節可以引發學生的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課《》時,講到《》的簽訂,我加入了談判時的一個細節:伊藤提出一個月內交割臺灣,李鴻章說:貴國何必這么著急?臺灣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回答說:尚未下咽,饑甚!這一問一答,活現了二人的嘴臉,也典型地表現出談判的氣氛。具體的情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了解了這一真實歷史事件,感受到了“弱國無外交”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中受到了教育,也達到課堂的教學目的。但要注意細節的來源必須是真實可靠的資料;也必須是有代表性的。
五、組織學習小組,激發興趣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課堂上也可以是課外形成一些學習的小組,互幫互助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造了新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互幫互助的長處,教師只是適時點撥、引導。這對學困生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而小組與小組之間則又形成了平等的競爭伙伴。在課堂上分小組學習,可以發揮多人的智慧,通過學習,討論,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比如,初三小專題復習時,我上《專題二:近代化的艱難起步》時,在小結這一專題“啟示錄”這部分,先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給時間思考討論,然后分組選代表發言,課堂上小組成員積極的思考討論,發言時精彩紛呈,精彩處給予掌聲。這樣小組成為互助合作,共同進步的戰斗集體,從而培養新型的合作學習關系、奉獻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激發學習興趣,發掘學習潛能,發展個性。實踐證明,小組式合作學習明顯優于個人學習,因為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小組成員各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他們通過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見解,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往往能夠拓寬思維,激發思維的火花,從而更進一步深化認識。六、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 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入,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堂導入的設計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借助文學作品,引用成語典故,名人名言,歷史故事,教材中的插圖,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短片等等。比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二次期間列強侵華罪行》這一課時,就通過多媒體展示圓明園的復原圖和圓明園的幾處殘跡圖片,再引用法國大作家雨果對英法兩國的譴責,以此導入,學習本課的第一目“”。又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是通過剪輯開國典禮中的片段(升旗、閱兵、游行等)導入,讓學生真實感受歷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教學中只有始終堅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教學效果;才能把學生從被動接受中解脫出來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然,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教育教學新理念,多學習多看書,拓展知識面,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業務水平。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環節精心設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一、學案導學,實施有效的預習教學策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預習是一種學習的心理準備,為上課打好思維定向的基礎。盡管預習的題目是教師設計的,但對學生來說,知識的新領域還是要自己率先闖入的,學生就有“讓我先去試試,探個究竟”的欲望。
(一)、預習設計
1、設計思路 按照“問題引領、任務驅動、活動建構”的原則,把預習目標轉化為預習問題,把預習問題轉化為預習任務,把預習任務轉化為預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改變預習任務僅僅是看教材或是閱讀摘記的方式。
2、實施學案導學 精心設計預習學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堅持每節課都設計預習學案,讓學生結合學案進行預習。預習學案的內容主要包括預習目標、預習重點、預習過程、預習診斷和預習質疑五個環節。
(二)、預習指導
閱讀是獲取知識和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也是自學的手段,學會閱讀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而現行歷史教材,具有篇幅多,閱讀量大的特點,如何閱讀并提高歷史閱讀能力,是歷史學習中學生面臨的首要問題。為指導學生有效進行課前預習,我們結合歷史學科實際,總結出三步預習讀書法:初步閱讀教材,細讀教材,再讀教材。
(三)、預習實施
在實施程序上,采取“下發學案―自主預習―預習診斷”三個流程。教師在課前一至兩天將預習學案發給學生,指定完成預習時間,安排預習學案的收交方式。
(四)、預習檢查
一是學生檢查。積極推行分組教學的組織形式,實行預習學案組內互批、互評,小組長收集匯總預習信息;二是教師檢查。教師課前及時收交、批閱部分預習學案,收集預習信息,推進預習教學的落實。
二、步步為營,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趣促學
教師充分收集課程資源,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環境中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自覺地接受教學內容,還能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設置一些諸如圖片、視頻、角色表演、問題等情境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君主集權的加強》時,課前我先播放學生都非常喜歡唱的周華健《鳳陽花鼓歌詞》“左手鑼 右手鼓 手拿著鑼鼓 來唱歌 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 只會唱個鳳陽歌……”,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然后用凄涼的聲音道出一曲有關鳳陽花鼓的歌詞: “家住廬州并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設問:“朱皇帝是歷史上的哪個朝代的皇帝?他是誰?”學生大呼: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有了這樣的導入,學生哪會沒有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二)、滲透學法,交流助學
首先,滲透學法,在具體的學習中,指導學生學會讀目錄,構建知識體系;讀誘發性導語,了解教材重點;讀正文,把握主體知識;讀平面地圖和形象插圖,掌握歷史活動空間和強化學習的直觀效果;讀注釋,拓寬歷史知識;讀大事年表,理清繁雜的歷史頭緒,形成完整的時空概念。
其次,交流助學,引導學生結合預習情況小組內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學生學習、研究歷史的興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讓學生真正懂得了獲取知識“聽不如看,看不如動”。學生也會在自學的同時提出疑問,并小組內自行協商解決自學過程中疑惑。協商的過程就是學生動腦、動口的過程,仍不能解決的,再匯報給老師。因此,我們建立了小組長檢查匯報制度。老師針對收集的信息,做好二次備課,及時做好調整。所以在這一環節,通過小組內交流,學生疏通了基礎知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互動交流,精講點撥
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后,教師可以首先借助多媒體出示有針對共性的問題、重點難點問題,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再進行精講點撥或需要進一步強調的問題進行引導或講解,給學生以明確的結論。這樣,我們的課堂“動”了起來,“活”了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正在成為課堂的主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情景交融中被喚起,學生對學科的熱愛在師生互動中正在產生?!皢栴}讓學生自己去揭示、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法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效果讓學生自己去評價”。 引入了小組學習競爭機制和評價機制。這些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思想正在我們的課堂中被落實。
(四)、拓展延伸、感悟升華
一節課如何達到,在于教師的適當拓展,在哪些地方拓展呢?又將如何引導學生呢?我認為:如在重點知識的理解應用、 難點知識的辨析與透析、同類知識的歸納與比較、重點知識中與時政相關聯的點對現實的啟迪作用、主體知識學習方法總結等角度去拓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探究討論,提高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例如,我在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二次期間列強侵華罪行》時我是這樣創設了拓展的情境的:
首先:出示兩次在原因、時間、國家、性質、結果等方面比較表格,“從表格對比中,你發現了什么?”積極討論后,繼續追問:“有人說,‘第二次是的繼續’,你同意這個看法嗎?為什么?”讓學生通過探究一步一步的得出結論:第二次不僅是的繼續更是的擴大。
其次:播放《》視頻片段要求學生認真觀看視頻,看后談談自己的感想。請用你的正義之筆,把你此時內心的感受趕快記錄下來,學生寫完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把你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在視頻和教師的情感的帶動之下,學生爭相站立,把對清政府腐敗的憤怒、對列強侵略的譴責,為振興中華的決心,傾訴于課堂之上,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三、當堂達標,實施有效的達標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歷史課堂教學;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了更多的空間?!俺浞肿灾?,有效合作,適度探究”的學習方式,將有效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諧發展、有特色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讓每位學生都能獨立思考,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感受與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合作與交流,使之成為知識的主動發現者和探究者,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無疑是有利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自覺學習,主動參與,才可能積極思考、探索。那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怎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呢?本文試加探討。
一、培養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探求新知的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它不僅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大膽探索,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而且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認識、判斷、推理、概括等綜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課時,在講到“行省制度”時,我先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歷史上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統治的發展概況:秦始皇時:確立皇帝稱號,建立三公等;漢武帝時: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化監察制度等;隋唐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宋朝: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元朝時期加強君權的措施,并提出問題:元朝時期加強君權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現過的?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討論,得出“元朝時期封建君主專制加強,同時反映了君主專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漸趨衰落”這一歷史認識,從而得到啟示:專制會使社會落后,民主才能促使社會進步。
二、優化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內驅力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離不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初中階段,在歷史學科不作為中考科目的前提下,初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顯得更為突出。我國心理學家沈德立說,成才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非智力因素不僅決定一個人肯不肯干,而且決定著他是以積極的方式還是以消極方式,是以堅忍不拔的思想還是以畏懼退縮的思想,是以勤奮鉆研的態度還是以懶惰敷衍的態度去干。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學習、成才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要讓學生樂意地去積極主動探索歷史學習的內容,作為歷史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因和興趣。
三、創設合乎課堂氛圍的問題情境,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薄皢⑵涿啥淙ぁ?。因此,教學中我不斷地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有一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動機。例如:在教學《經濟中心的南移》時,關于“宋代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一題,我采用一題多層次的設問的辦法,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如:第一步,問“是什么導致宋代要發展海外貿易”;第二步,問“是什么促使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第三步,問“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因材施教的原則。
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現象紛繁復雜,歷史觀點眾說不一,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我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向教師提問和陳述觀點,鼓勵全體學生都參與活動,不排斥學生的錯誤和失敗,不因為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或錯誤就橫加指責。我會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
四、指導學法,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中指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備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并明確指出,終身教育是學會生存的策略,而終身教育的實現,內部條件是學會學習。為此,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乃至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學生的學習明確解釋為“學會如何學習”。顯然,掌握學法是當今社會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當今世界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也是現代教學論的新思想。在平時教學中,我注重學法指導,在教學八年級(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時,我先要求學生看目錄,了解這一單元由哪幾個課題組成,在學完這一單元各課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單元各課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與單元標題的關系。在一冊書上完后,再引導學生探討各單元之間的聯系。這樣,學生對學習歷史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對課本的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對各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初步懂得了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獲得知識,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也是我們歷史教學奮斗的方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