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8 13:28: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政工程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通過考察學習幾個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情況,結合校本實際認為:城市規劃專業必須抓住設計主線,充分利用農林特色,兼顧城市宏觀規劃,加強課程體系的調整和優化,力求更能體現人才培養的要求。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已進入了城市化大發展時期,相應地城市規劃學科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全國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了城市規劃專業,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學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也有以農林專業為特色發展而來的,有資料顯示,我國的城市規劃專業依其學科背景大致可分為4類:一是建筑類,約占65%;二是工程類,如測量、環境等,約占15%;三是理學類,以地理學科為基礎,約占15%;四是林學類,約占5%。[1]近日,我們走訪了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在這幾所學校中,既有農林占優勢的院校如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通過走訪與學習,對本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國內各高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情況
(一)農林院校中的城市規劃專業
國內依托農林優勢而建的城市規劃專業大多走風景園林方向,風景園林要求學生要了解城市規劃設計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風景園林的發展趨勢,重點掌握自然環境的保護,利用和開發人工生態環境的理論和方法,能勝任城市開放空間,各類園林綠地、風景名勝區、風景園林建筑等方面的規劃設計和研究工作。主要專業課程包括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生態學、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風景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建筑設計、觀賞植物學、建筑結構與構造、風景園林藝術、風景園林工程等。畢業生可在城市建設部門、城市規劃部門、園林部門、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從事城市規劃、城市景觀設計、風景園林規劃。從其主要課程和培養目標來看,既要求學生能夠從大的方面——景觀生態角度進行城市規劃,也要求學生能夠進行詳細設計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說充分利用了園林、園藝和城市規劃的優勢。這一點和我們園林學院的目標相一致,因為我們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學院農林的優勢,今后走風景園林這個方向。
1.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屬于園林學院,是該學院五個專業之一,主要培養從事城市規劃設計、風景區、森林公園、旅游區及城市各類綠地規劃設計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我院培養方向與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業大學的五個現有專業(即風景園林專業、城市規劃專業、園林專業、園藝專業、旅游管理專業)中,園林、園藝和旅游管理專業授予農學學位,而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專業均授予工學學位。北京林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負責人介紹,辦真正的城市規劃應注重區域經濟、交通規劃、市政、園林等,計劃加強在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方面的力量和師資。今后要辦成既有農林特色的風景園林專業,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專業靠近的城市規劃專業。
2.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的做法對我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啟示。中國農業大學本身在林學院沒有城市規劃本科專業,只有碩士點是園林植物觀賞園藝方向。但是中國農業大學因為其自身的農林優勢,本著“規劃的基礎是生態,設計的基礎是歷史”的理念,他們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規劃著重是考慮生態化。而城市生態學包括的內容有很多,如農田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等。當然這一點,現在也切合國家重視環境生態的的實際。目前國內很多高校也著重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華,生態規劃和水系規劃也開始被重視起來。因為現在很多高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在開了植物學以后,仍然在規劃設計階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這些高校中還不乏有農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說應該加強學生在植物和生態方面的訓練和思維,將此思想引入風景區規劃、區域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讓學生知道好的生態要保護,不好的環境我們要恢復,以此達到指導設計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規劃專業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規劃專業的課程和建筑學課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學科是建筑學,主干課程中除了公共課程以外,在專業基礎課中就開設很多門類的不同課程,如設計基礎課群像畫法幾何、陰影透視、工程制圖、設計初步、圖示思考與表達、美術等,重點培養學生的手繪能力;另外開設專業基礎課群像建筑設計及原理、城市規劃設計及原理、規劃師業務基礎、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重點培養學生方案設計的能力;最后還在此基礎上加上專業史論群像城市規劃概論、中外城市建設史等,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和創作內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現設有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工業設計三個本科專業,前兩個專業的學制五年,最后一個專業的學制四年。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現具有建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下設四個二級學科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技術科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學位授予權;并具有建筑與土木工程門類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因為是以建筑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礎課程的開設,在貫徹理論和實踐的原則下,相關院系還開設很多的實習和實踐課程,如美術實習、園林植物實習、城市交通工程實習、城市認識實習、城市市政工程實習、城市規劃設計實習等。所有這些都是對理論課程的良好的補充和完善,實踐完成后要求學生提交相應的設計作品,從而使學生盡快及早進入設計創作中來,而不是統統把設計集中到畢業設計階段。
2.清華大學
目前,清華大學設有建筑系、城市規劃系、景觀學系和建筑技術科學系;還有建筑設計研究所、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住宅與社區研究所、美術研究所、景觀園林研究所、資源保護與風景旅游研究所、建筑與技術研究所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研究所等8個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綜合體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學院。從其專業特色和研究方向來看,清華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顯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學專業,相關設計模型作業也可以看出他們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空間構思能力。
這幾所以建筑為主的學校里,一個共同點是都注重學生的基礎課訓練。在設計初步階段,都分別有學生開始接觸設計,并且做一些相關的模型。特別是清華大學,學生作業分為大一階段、大二階段,并且全是計算機繪圖,可見學生的設計是從開始就逐步滲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開。當然傳統的以工科建筑學專業為主的院校均有一個共性,其學科基礎架構在建筑學的基礎上,這一類院校的學生雖然設計思維能力強,擅長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但不足之處是對社會經濟等宏觀城市問題分析訓練少,對專門的規劃技術掌握不夠。[2]
二、完善我校城市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專業特色的確定
1.抓設計主線
作為一個省屬高校來講,最主要的問題是要考慮學生以后的就業問題。針對我們現有的師資和專業情況,我院城市規劃建設應該針對學生今后的就業,抓住設計的主線。因為大的規劃雖然學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強,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們的學生不能做而一些詳細的設計如現在就有新鄉市區周邊的縣市做一些新農村規劃、小學校改造等等,這一類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學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實的話,就連這些小的設計也無法勝任。所以我們必須抓住設計的主線,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專業課程調整。
2.充分利用農林特色
對于整合資源來講,我們在園林、特別是園藝方面很有優勢。所以我們可以劃出一條園藝——園林——規劃方面的一條線,讓資源共享,同一門課可能在三個專業都開,不過側重點不一樣。例如園林植物學,對園林和園藝專業,植物生理、植物識別、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對規劃專業則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點突出植物的外觀和生長特點,使學生能夠重點達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顧城市宏觀規劃
城市發展的實踐證明,僅僅依靠以設計為核心的傳統城市規劃理論,無法解決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日益復雜且龐大的城市問題。如現代城市規劃搖籃的英國,自20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專業教育內容從傳統的建筑學和工程學擴展到了地理學、經濟學和統計學等領域。[3]城市規劃是一門學科較廣的專業,因此,要求學生的專業知識要廣泛。所以我們還要抓好學生宏觀經濟、地理、社會、人文方面的綜合素質。這些可以為以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提高其團隊協作的意識。
(二)課程結構的調整
1.基礎課
根據用人單位的反映和參考麥可思調查數據,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園林技術專業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從2008年起對環資學院08級園林技術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行改革。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環境、行為和人的主體因素三要素如果完美的結合,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可以圓滿完成“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循環。[2-6]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參考麥可思調查數據,和結合長期的教學實踐環資學院提出了園林技術專業“1+1+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1+1+1”三個“1”分別是代表三個學年,該模式以能力為本位,其主要內涵如下:
第一學年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工作”的方法能力。第一、二兩個學期,工作日的每天上午學生進行必要的人文素養、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時間,到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進行必要的生產勞動實踐,參加企業培訓或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等實踐活動。通過一年的學習和專業實踐,一是使學生初步接觸專業,初步了解崗位職責,并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二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基本文化素養,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做準備。
第二學年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掌握技能”的專業能力。第三、四兩個學期,學生進行職業基礎課程、職業課程和職業必備操作技能的學習和實踐,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需的知識和技能。
第三學年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社會能力。第五、六兩個學期,學生到企業參加畢業實習和頂崗實習,在一年的過程中,可根據學生實習企業的實際情況,與實習企業的工作人員一起對學生的某些崗位技能進行強化訓練,使學生扎實掌握專業技能和崗位技能,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堅實地基礎。學生綜合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個要素的整合狀態。專業能力是指從事本專業活動所需具備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方法能力是指從事本專業活動所需具備的工作方法、學習方法;社會能力是指具備從事本專業活動所需具備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要注重學會做人、學會共處,以積極態度對待人生。[7]
2“1+1+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方案
人才培養模式方案分三個主要部分,一是專業課程設置方案,二是職業技術課程標準,三是實踐教學、課外活動安排及要求。[8-10]課程設置方案分基礎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實踐訓練模塊四部分。基礎模塊又分二個子模塊,一是文化基礎子模塊含兩課、體育、外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語文、環境資源概論課程,368學時;二是專業基礎子模塊含繪畫基礎、園林植物栽培基礎、園林規劃設計基礎、園林設計初步課程,304學時。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又分三個子模塊,一是園林植物栽培養護子模塊含園林樹木、花卉栽培、園林樹木栽培與養護、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園林種苗生產技術課程,272學時;二是園林規劃設計子模塊含園林建筑、園林規劃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256學時;三是園林工程與施工管理子模塊含園林工程、疊石造山工程、園林工程預決算、園林施工管理、園林工程監理課程,208學時。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160學時,每個學生根據到企業實習崗位可選擇相應的5門選修課程,在第三學年由教師分組安排上課。實踐訓練模塊含園林植物栽培實訓、園林規劃設計實訓、園林工程施工實訓300學時,由教師進行分組實訓指導,并進行技能考核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內容,一是建立起一套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職高專園林技術專業“1+1+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二是建立起與該模式配套的考試考核機制和運行管理的體制機制;三是進行相應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四是探索與該模式配套的教學方法。環資學院以能力為本位,加強實踐教學,通過對園林技術專業主干課程設置以及實驗、實習、實訓等環節的改革探索,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目標。
3“1+1+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方案實施的成效
項目實施了五年,環資學院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3.1人才培養目標更加明晰
踐行“自強不息、明德樹人”的校訓,培養職業素質好,敬業精神強,掌握較強的專業理論基礎,具有較高的實踐操作技能,身心健康,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發展潛質的,掌握園林綠地測繪與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及園林植物養護管理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具備從事園林技術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環資學院將園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總結為五個“一”:一是“一顆心”,即具有較好的生理、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隊精神;二是”一張圖”,即具有進行一定規模的園林綠化工程規劃設計,并具備制圖的能力;三是“一支筆”,即具有進行項目規劃設計說明書及工作計劃、總結、報告等相關文字材料的書寫、編輯的能力;四是“一雙手”,即具有把規劃設計方案化為現實———園林苗木生產、管理以及園林工程施工的能力;五是“一張嘴”,即具有將所學的基本理論用于設計、施工、生產、管理過程之中,并依據基本理論將設計方案與用戶進行溝通的能力。
3.2實踐課程體系更加完善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環資學院增加了實踐教學占總教學時間的比例,使實踐教學占總教學的時數大于50%,第一、二兩個學期,工作日的下午以及休息日的部分時間,到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進行必要的生產勞動實踐,參加企業培訓和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或等實踐活動。按照“產學研結合”思想安排綜合性實踐教學項目,如畢業實習、頂崗實習、畢業設計(論文)一定結合園林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每學期安排二到三周的教學實訓周,直接進行園林行業技能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技能,培養勞動觀念,培養全面素質,鍛煉適應社會的能力。專業教學通過采用課堂教學、實踐、實習、專業技能訓練、畢業實習、頂崗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答辯等環節完成。畢業實習的安排是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結合就業,結合專業,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或用人單位實習,一方面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考察并進行雙向選擇,為畢業后擇業作好準備。積極探索與能力教育體系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方法,特別是盡可能把課堂安排在生產第一線,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結合園林工程的施工活動的季節性,把學生安排到實際崗位中,同時,部分課程的教學活動要求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增加現場教學的內容和場地,提高學生的應職崗位能力。
3.3課程教學形式更加靈活
課程是指學校為一定教育目標而選擇和組織的全部教育內容及進程。園林技術專業培養的是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而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執行是人才培養水平質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選擇和課程形式上突出適用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在課程設置及內容上,突出基礎理論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能力培養上,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凡是企業中用到的技能操作內容,都會在教學中有所安排。課程的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包括現場情景教學、多媒體課件、講授、講解、討論、實操、演示、模擬角色、課程設計等。課堂教學實行講練結合,對專業技術能力培養實行實例教學和案例教學。如《園林植物栽培》課程這門課,在教學中主要安排學生到院苗圃地參加園林植物的培育工作,把課堂講授的內容重點安排在生產第一線。在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形式上有技能訓練,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和案例分析,本專業的實踐教學設置了技能考核標準和方法。在具體專業能力培養上,實踐內容以結合生產實際、完成一定生產任務為主,以仿真現場教學為輔。如園林植物栽培課程教學就是以負責校園內部分綠地養護為主,包括防寒、修剪等,結合實際進行教學。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教學中,積極主動地結合現場實際,鼓勵學生自主找生產單位,既鍛煉了學生技術能力,又為學生就業奠定了基礎。在職業素質拓展課程上,以講座、比賽等形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有關技術證書的考核和考試,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假期到社會打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動手能力。
3.4實踐教學環境更加優化
近年來,學院投入600多萬元建設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校內實驗、實訓基地面積100多畝,有中空玻璃溫室、連棟大棚、單體大棚、組培室,園林園林機具實驗室等,建立了盆景制作實訓室和疊石造山實訓室,建有園林樹木標本園、花卉標本園、苗圃等,基地建設突出了示范性、先進性并與科研、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目前,校內的實訓基地除滿足本專業實驗、實習、實訓需要外,還承擔了多項省農業、省林業科研項目以及市科技局課題的研究任務。學院積極進行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揚州科農園林花卉有限公司、揚州瘦西湖公園、揚州何園、揚州金利達市政工程公司、揚州古典園林建筑公司等10多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緊密型的校外實訓基地合作協議,由學院和企業雙方組成實踐教學基地領導小組,負責基地的建設和發展規劃,制定和落實學生實訓教學計劃。教師帶學生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參與生產實踐。
3.5教育教學改革更加深入
環資學院秉承“自強不息,明德樹人”的校訓精神和“綠色教育”的辦學理念,將“素質第一”作為綠色教育的依托。以大學生素質拓展為主線,始終將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近年來,連續邀請名師、專家、企業人員舉辦專題講座,暢談成功心得,感悟人生真諦,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成才意識。堅持教、學、做結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組織進行園林設計及模型施工競賽。2010、2011、2012年分別組織了園林技術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園林設計及模型施工”競賽,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同時也豐富了校園文化。2010、2011、2012年分別組織舉辦學生08、09、10級園林班教學改革成果展,展覽包括實習掠影、基礎訓練、個性展示、后期強化、生活掠影、園林規劃、插花模型、工程模型等八個部分,展覽充分展示反映了學生通過兩年學習所取得的成果。
4學生及麥可思調查數據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效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