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03:01: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外出參觀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進一步規范外出學習參觀考察活動,健全干部職工請假制度,根據景委辦(**)2號和景組〔2001〕47號文件精神,現就我局各單位外出學習參觀考察活動和干部職工請假作如下規定:
一、外出學習參觀考察活動有關規定
(一)、嚴格對外出學習參觀考察活動的管理。各單位未經批準不得自行組織外出學習參觀考察。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嚴格控制批次與人數。要明確學習參觀考察的時限和地點,活動時間不得超過七天。各類培訓活動應注重實效,科學安排培訓內容,嚴禁借培訓機會,搞毫無實際內容的無謂參觀考察。干部職工的療養,要嚴格按有關規定執行。
(二)、嚴格審批和備案制度。各單位組織外出學習參觀考察的,必須事先填寫《外出學習參觀考察活動審批表》,由局領導審批后,報局辦備案。對未經審批,組織外出考察的,除個人承擔全部費用外,要根據情節輕重,按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鄉鎮文化站干部由當地鄉鎮安排外出學習考察的需報縣局備案。
(三)、建立學習參觀考察報告制度。集體外出學習參觀考察活動結束后,考察團(組)必須在一個月內向局里報送學習參觀考察報告。
(四)、嚴格財務審核報銷制度。各單位要嚴格執照統一規定的差旅費開支標準和外出學習參觀考察預算經費標準開支,報銷時必須附《外出學習參觀考察活動審批表》。
二、干部職工請銷假有關規定
(一)、嚴格干部職工請銷假的審批
1、干部職工因公因私外出開會、學習、參觀、考察(包括上級部門、局里和本單位統一組織的因公外出)和因病、因事請假的,都必須嚴格按照程序辦理書面請銷假手續。做到事先請假、準假、事后銷假。如遇特殊情況,可用口頭或電話預報批請假手續,但事后須補辦書面報批手續。
2、按干部管理權限,局屬各單位主要負責人請假1天的,由分管領導審批,請假2天(含2天)以上的,由局長審批;各單位副職請假1天的,經本單位正職同意后,由分管領導審批,請假2天(含2天)以上的,經本單位正職同意后,由局長審批;其他干部職工請假1-2天的由本單位負責人審批,請假3天(含3天)以上的,經本單位正職同意后,報分管領導審批,請假4天(含4天)以上的,由局長審批。各鄉鎮站文化員請假除按所在鄉鎮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外,請假1周(含1周)以上的,同時報縣局審批。
凡報分管領導和局長審批的請假都應報局辦備案。
3、兩次在時間上連續但分段審批的請假,作同一次請假處理。假期與周末時間連接的,包括周末時間。
(二)、加強對干部職工請銷假的管理
1、建立干部職工出勤登記制度。各單位都要建立干部職工出勤登記制度,印制專門的表冊,詳細記載干部職工的出勤和請假日期。局里不定期組織抽查。
2、當月累計請事假3天以上(不含3天)的扣發當月考核獎;全年累計事假20天以上的扣發當年年終獎;年請病假累計30天以上(不含30天)的扣發一個月考核獎,全年請病假累計兩個月以上的除扣發相應的月考核獎外,扣發當年年終獎。工資待遇按人事部門相關文件規定執行。
3、干部職工全年連續曠工或假期滿后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超10天或累計曠工超20天,年終考核定格為不稱職,曠工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連續超15天,或者一年內累計曠工超30天的,按組織、人事部門相關規定予以辭退,干部職工年終考核連續兩年不稱職的,予以辭退。
關鍵詞:民族藝術;服飾;考察;教學
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
突出民族特色的藝術教學,是我院辦學的努力目標,在各學科課程的設置中,均有一定比重地安排對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的采風收集及運用設計的課時;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地促進師生對傳統民族藝術的深入認識,另一方面,為發掘、研究、保護和發展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出實際貢獻。
傳統民族、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承形式,從其服飾形態上看,在歷經漫長的歷史變更后使得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頗為壯觀;在西南少數民族的各個節日里,如:苗族的苗年節、吃新節、蘆笙節、姐妹節、鼓臧節,侗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盤王節等,均能看到節日盛裝中的華麗服飾,精美的蠟染、精致的刺繡工藝及其獨特的裝飾藝術形態,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一、傳統民族服飾采風研究的必要性
傳統民族服飾,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變更和勞動生活中,根據民族自身的生活環境及文化傳承所產生的服飾形式。一般分為便裝與盛裝,便裝卻為日常生活勞作中穿著,盛裝即是在民族重大節日盛會、婚禮慶典等場合穿著,具有藝術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多為盛裝,由于其穿著的時間性,這就給我們的采風活動必須要考慮其節日的時間安排。因為當今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已較少穿著,其原因是現代時尚流行服飾對新時代青年的著裝有著極大的影響,這對于已漸漸走出大山的少數民族青年也不例外,他(她)們在電視信息、外出務工、上學等的方面,逐漸接受了新的時尚著裝理念,而對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在日常生活的穿用已不注重;在許多的苗寨、侗寨、瑤寨里平時很少看到青年人穿著其民族服裝的,只有在他們的節日里才能看到載歌載舞的身著盛裝的人們,展示其華麗的民族服飾。這些華麗的服飾里有精美的刺繡、獨特的蠟染工藝和華美的配飾藝術,均蘊含著寶貴的現代服飾創新運用的藝術元素。
由于民族開放與融合,許多少數民族的生活觀念也漸漸被“漢化”。他們所居住的木樓已漸變為水泥磚房,其穿著的棉麻紡織土布也逐漸被時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銀項圈也更換為時尚的鉆戒、項鏈……這種現象的延續,意味著再過十幾乃至幾十年后,是否會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族藝術丟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因此,發掘和研究、保護和挽救、傳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是當今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民族藝術的采風、考察研究,正是這一任務的具體實踐。
從現代設計的趨勢上看,民族藝術元素的運用在現代設計領域上得以廣泛的運用。西方藝術形態的引入和發展,所注重的是現代藝術元素的研究和運用,所體現的是以西方藝術元素的現代構成成果。在歷經一定設計階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們已開始把目光注視到民族藝術元素的設計運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風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我國著名服裝設計師吳海燕的設計作品“鼎盛時代”、張肇達的“紫禁城”、“西雙版納”等等,這些作品均具有時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當代服裝設計的優秀作品。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民族服飾藝術元素;但在年輕的大學生中,對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需要加強,在學習、研究中豐富和發展民族藝術。因此,民族藝術的實地考察與研究,對培養現代設計人才,弘揚、發展民族藝術具有重大意義。
二、傳統民族服飾藝術采風的實施方法
對傳統民族服飾藝術的認識,普遍的方式是,在現有的圖書資料、畫冊圖片、網絡視頻等閱讀媒體認識、分析與研究;在以往的采風過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數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畫畫速寫,記錄些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故事等等;但僅是這些采風活動,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藝術深層次的精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作為課題研究的采風活動,不是一般性的采訪,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區的旅游觀光,而是有針對性的選擇采風內容、地點,深入到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驟地,較為完整的服飾藝術考察,從而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飾的第一手資料。
1、采風路線、地點的選擇與確定
在準備下鄉采風前,要帶著目的與任務地選擇和確定采風地點和行進路線,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該地點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飾有什么特點等等,都要預先查找有關資料進行了解,否則,沒有目的的隨便走走,就有可能無法收集到所需的資料。因此,在接受到帶采風課的老師,應當根據該班的專業方向及研究課題,選擇和確定采風地點,如:服裝藝術設計的班級,進行苗、瑤、侗族的服飾考察研究課題,就應選擇這些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廣西融水、三江、龍勝、金秀,貴州的凱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與此同時,也要選擇好行進路線,在該路線上,根據時間安排,確定幾個考察點,預定每個點的考察時間和考察內容,盡可能的做到時間緊湊、經濟實惠;并準備該考察地區地圖,標定行走路線,從而確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線。
2、考察前的準備工作
考察出發前,首先要組織學生查閱所考察地區少數民族的有關資料,對其歷史概況、生活習俗、風土人情、、裝飾藝術形態等作初步了解,這些了解,對考察具有指導性的意義,讓學生知道所考察的內容中有哪些資料是要重點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補充收集的;其次是經費準備,根據考察的地點、路線、車船交通情況、吃住情況等作經費預算。另外,對該班級學生作以小組為單位的考察分組(以3—5人為一組),指定組長負責;同時,組織一個由2—3人組成的先遣組,負責車(船)交通及住宿的聯系與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員負責經費的收支與管理,領取或采購必備的藥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對全班進行下鄉采風的安全及紀律教育,強調各項規定與注意事項,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是完成采風任務的重要保障。
3、采風考察的實施方法
采風考察的具體實施,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對民族地區的州、縣的民族、民俗博物館館藏民族服飾資料的參觀考察;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對民族服飾資料的收集與考察,這些考察要確實做到具體、細致,對收集的資料,要力求完整和準確;由于民族服飾的類型較多,因此,應以每件(套)的服飾的分類進行小組負責制,同時每小組的同學,每人負責一項具體任務;如對某一苗族女裝服飾的考察為例:
第一組(5人):負責頭、項、胸飾的考察: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銀飾,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服飾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協助測量服飾;組員五,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
第二組5人:負責衣服類的考察: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衣物(上衣、裙、褲等),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服飾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協助測量服飾,記錄數據;組員五,負責畫出個衣物的款式樣式圖并標記各部位數據,記錄有關調查、采訪資料。
第三組(5人):負責服飾材料的織造、蠟染、刺繡工藝的考察: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物品,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協助測量;組員五,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
第四組(4人):負責銀飾鑄造、打造、雕花、鑲嵌等制作工藝: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銀飾,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測量銀飾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負責記錄數據、制作步驟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
第五組(4人):負責服飾的裝飾圖形(圖案)的考察: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圖形物品,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圖案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圖形的調查、采訪的資料。
在考察的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各組員進行機動輪換。各組在考察時,如時間較緊迫的情況下,應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細節可作粗略記錄,在后期整理資料時憑記憶和參考照片補充完善;同時,也要注意記錄各服飾的穿戴方法。
三、采風過程中的教、學互動
采風的教學實踐,是教師教授方法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認識和掌握這一方式、方法的過程,兩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1、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
采風教學,是課堂式教學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論學習與研究,是學習前人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總結,只是在理論層面的理解與認識;通過采風實踐教學,深入到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的環境中,使得師生以較高的積極性、聚集較大的激情投入該教學實踐中,感受新的服飾文化氛圍和獲取新的服飾知識,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風實踐里,教學氣氛輕松、活躍,真可謂寓教于樂。這一方式,也是眾多師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
2、靈活的教學方法
課堂的教學,通常是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而采風實踐,是在對新的藝術形式的接觸性研究,從而獲取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也是豐富和提升理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則注重方法的傳授、在把握好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機動地安排實踐和靈活實施每一個步驟,充分發揮教學的靈活機動性,不斷的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學,則以確實了解和掌握采風所獲取的新知識和研究方法為目的,在教師的統籌安排下,靈活地實施考察環節。采風實施中,方法的靈活多樣,師生相互配合、組與組的分工合作,組員與組員間的互相協調,共同完成采風任務,是集體主義和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
3、教、學的相互促進
采風教實踐學,一方面是學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飾藝術的特殊魅力,并從中學習優秀的傳統民族服飾藝術文化,更重要的是從中掌握學習和研究民族服飾藝術的方式方法;這一方法,也將會影響和啟發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對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將促進教師在同樣感受民族藝術瑰寶的同時,從中學習到傳統民族服飾的更深層次的服飾藝術和文化內涵,對促進教師對民族文化研究與運用的科研創作起到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也將為今后傳統民族服飾藝術的考察、研究與運用,探索新的采風方法而提供實踐基礎。
四、采風資料的后期整理
資料的收集,是為了更好地運用于今后的藝術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當面對采風收集回來的一大批資料時,有必要進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閱和調用。
1、資料的分類整理
按民族名稱或支系名稱的不同服飾分類:采風收集的有多個少數民族服飾資料的,應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時,男裝、女裝、童裝也要實行分類,盛裝與日常裝也要進行分類;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飾,也要作分類整理。
按每套服飾的衣服、配飾分類:(1)衣服類:有上衣、裙(褲)、綁腿等。將圖片、款式圖及測繪數據、采訪資料均按秩序排列。(2)銀飾類:有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鐲等。(3)服飾材料染、繡工藝類:有蠟染、刺繡、織造等。(4)裝飾圖案類:有崇拜圖騰紋樣、植物紋樣、動物紋樣等。同時,傳統民族服飾的圖案裝飾十分豐富,如帽飾圖案、衣領圖案、胸襟圖案,背部圖案、袖飾圖案、裙擺圖案、腰帶圖案、綁腿圖案、鞋飾圖案等。對這些圖案,運用PS軟件進行摳圖,將單純的圖案從服裝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圖形單元,以方便今后的設計運用。
2、文獻材料整理
文獻材料,是理論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在采風后期的文獻資料的整理中也應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民族史料:有關該民族的起源、遷徙、、生活習俗及發展簡況。(1)服飾的發展變化。(2)服飾現狀。(3)民族的神話傳說與故事等。
3、總結、撰寫考察報告
總結是每次課程后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每位師生在該課程的教學體會與心得,有了總結,才能檢測到每位學生在課程中都學到什么,了解到什么,還有哪些不足之處等。因此采風總結,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一般是以撰寫考察報告為總結形式。
關鍵詞: 創新;模式;專家型校長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弊鳛閷W校的領導核心,校長的領導力和專業性直接決定了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提升校長綜合素質,提高校長辦學治校的領導力,推動校長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促進學校管理創新,為打造更多名校長、名學校和專業化的校長隊伍,推動邵陽市教育家辦學局面的形成,邵陽教育學院立足本市中小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優質的教育教學師資,大膽創新培訓模式,并勇于實踐,于2016年春季成功舉辦了第33期中小學校長培訓班。
一、精心部署、組織嚴密、目標明確
1. 基于邵陽市所轄八縣一市三區的實際需求來構建班級成員與課程模塊
本屆校長班由邵陽市所轄八縣一市三區的中小學正副校長55人組成,其中男性51人、女性4人(含24位副職,1位德育主任),他們身體健康,學習積極性高,具有豐富的治學辦校能力和經驗、良好的教育理論基礎以及一定的知名度。本屆校長培訓班的具體研修學習,分六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為期十天的本土培訓基地(邵陽教育學院)集中脫產形式學習,第二階段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遠程網絡學習(學員在單位自主學習),第三階段赴異地高等院校(北京師范大學)集中脫產學習,進一步延伸拓展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形式,第五階段是專門撰寫論文和調研考察報告,第六階段考核評比結業。每一環緊扣一環,時間較短,學習非常緊張,但培訓形式比較機動靈活,學習效果較好。
2. 基于上級文件精神要求和實踐需求學用結合原則,精心組織,培訓的指向性非常明確
本屆校長培訓班是根據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和《全國普通中小學校長提高培訓指導性教學計劃》文件精神,在邵陽市教育局領導的精心部署下,按照預期計劃舉辦的,培訓的針對性和指向性非常明確,歸納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增進學員對當代社會發展形勢和國內外教育改革與發展動態的了解,拓寬教育視野、融合學科領域、提高社會科學素養、啟迪管理思維。
(2)推動學員深入了解我國治校、執教的政策與法律依據,提高學校規劃、管理、運營等能力,完善學校文化建設、團隊建設與組織領導的策略。
(3)提高學員有關推動課程改革、深化素質教育、開展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促進其加強提升有關教師培訓與校本教研的組織能力,通過培訓能增進學員凝煉其教育風格、呈現其辦學思想。
(4)通過分享、交流學校管理案例與諸多經驗,拓展學員及其學校的人際網絡資源,以校本研修課程資源開發為載體,為今后的骨干校長培訓積累一批優質的課程資源和鮮活的案例資源。
二、內容科學、學用結合、形式豐富
本屆校長培訓班采取集中脫產和網絡研修的方式具體組織實施,其培訓內容比較科學,大多以實際問題為導引,以鮮活案例為載體,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題學習與廣泛研討相結合,觀摩考察與反思體驗相結合,人際情境互動和網絡虛擬交流相結合,為期兩個月的培訓,校長們全程全員參與,推動學員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體反思的實踐中實現中小學校長專業化發展。分模塊下的研修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專題報告、案例研討、觀摩考察、互動交流、行動研究”等具體形式。他們以本土或異地集中研修的專家核心課程牽引校長的專業發展,以網絡自主研修或實地考察樣板學校等選修、輔課程來應對培訓過程中的動態問題生成,層層推進,緊密結合。綜合六個階段的學習可以歸納為四小點:
1. 定位高:示范引領作用、提供專業服務
全員重視度高、活動平臺高、專家水準高、服務質量高、發展起點高。這些成為研修中學員最強烈的感受,是廣大學員議論交流的興奮點。
2. 內容實:學科優勢導引,教育實踐奠基
邵陽教育學院及北京師范大學的集中脫產學習,充分發揮了教育、心理、文學、歷史、管理等學科的科研成果以及豐富的教師教育經驗等優勢;無論是邵陽教育學院的還是異地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集中脫產研修,我們均認真研究了學員需求,明確了培訓目標定位,精選了培訓專題,不斷豐富、優化培訓手段與方法,力求培訓效益的最大化。
3. 資源廣:用足優質資源、用活特色資源
我們一方面組建了一支來源廣、水平高、經驗豐富、風格不同的培訓專家隊伍;另一方面又仔細挖掘、整合并充分利用了邵陽市當地和北京市的教育資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實踐課程。學員不僅聆聽分享了專家學者的治??捶ǎ€實地參觀考察了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及邵陽市第六中學的辦學經驗。觀摩實踐,零距離走進名校,讓學員們切身感受到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真正內涵。這些學校的或地區的先進辦學理念,高效的管理團隊,務實的研究型教師隊伍,都值得學習借鑒。學員們開闊了視野,更新了理念,解放了思想,增長了知識。
4. 形式活:遵循培訓規律、精細服務學員
尊重并順應成人學習的特點和規律:采取豐富多樣的培訓活動形式,尊重、挖掘并挑戰學員已有的工作經驗、生活經驗和學習成果;幫助學員擴大人際網絡、推薦、延伸培訓成果;聯系食宿,提供優質生活、教學后勤保障,確保勞逸結合。
三、學員自主學習特征明顯,學習積極活躍,教學雙邊互動反饋良好
在邵陽教育學院培訓團隊的精心帶領下,學員們除了課堂上的認真學習聽課交流,課余時間也會自發地聚集到一起開展交流討論,相互學習,增進友誼。譬如在以來自洞口縣、邵陽市雙清區組成的第五學習小組,他們中“50歲以上的就有5人,但是這個組的成員團結性好,平時相互激勵、互為關照,在為期兩個月的學習中,克服各種困難,自覺遵守學院的各項制度,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在研討中,圍繞某一問題,相互協作,積極交流,分享自己或學校管理過程中的經驗感受,來自市直學校的一位學員深有感觸:“想到自己的差距,更深入思考學校發展的生長點和今后的管理策略。同行校長間的研討交流,讓彼此經驗相互分享,讓思想火花相互碰撞,更讓今后的深入學習、合作成為可能?!?/p>
他們都認為這次培訓是一次難得的學習之旅、交流之旅、自我提升之旅。除了他們,其余的校長也能克服諸如傷痛、病痛及學校各種事務性糾纏的困難,嚴格自律,不遲到、少請假、出滿勤,認真聽課,積極討論;兩個多月的學習、研討、觀摩,無論是理論課、討論課、網絡學習還是異地學習考察,皆不斷觸動著學員們的靈魂,驅使他們不斷深入思考。
誠如來自湖南省武岡市的一位學員所道:“異地學習考察讓我深刻認識到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反思我們的教學,在時間上的打拼,雖不能說是極限,但可再利用的時間也幾乎沒有了,再從時間上搞突破已經不太可能。要想進一步全面提高教學成績,只有提高課堂效率,走課堂改革之路。對于異地考察的學校教育,我們驚嘆的不僅是他們的理念,還有他們的實踐。以前,我認為成績差的學校好搞教改,成績好的學校不好搞,因為擔心成績,而改革不允許失敗。成績差的學校就不怕,不改是差,改了也許有活路。通過這次考察學習,我改變了自己的認識,只要有正確理論引導,再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加上平時練習成績的檢測與反饋,就不會滑落下去?,F在我們既有理論,又有別人成功的實踐,我們為什么不試一試?其實,不是試不試的問題,而是勢在必行。這是我此行考察最大的收獲,也是我從內心發出的心聲?!?/p>
這些天的學習實踐,讓學員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的見識,豐富了理論。無論本土還是高等院校的授課專家,學員們從他們的身上皆感受到了高尚的教育情懷,專家永遠是他們學習的榜樣,也是大家追求的目標。為期兩個多月的的研修學習,專家校長的行動對他們是感召,教育事業永無止境,唯有拼搏才有未來,他們不僅增添了力量和勇氣,而且也對工作更有信心,方向更加明確。學員們的學習生活積極活躍,教學互動反饋良好。
四、班集體榮譽感突出,團結、友誼氛圍濃厚
在兩個多月的學習生活之中,學員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他們不僅在課堂上認真研討,而且在班級QQ群、微信群積極交流,一起外出異地學習考察的過程中,他們互相關照,互相幫助,課余休息時間三五成群結為小組,彼此熱誠主動為對方服務,若遇哪個學員生病或腿腳不方便,他們爭相照顧如互換床位等;大家在緊張忙碌的學習研討中、在課余交流中建立了深厚情誼,在交流的各自發言中,他們都流露出一種戀戀不舍的友誼情懷:堅信結業不是結束,而是更美好的開始。外出北京海淀參觀學習之時更是自覺形成隊形,文明禮讓、禮貌回應等已成常態。
一、復雜形勢對慈善組織能力的挑戰
首先是社會轉型對公益慈善組織能否充分發揮社會保障體系補充作用能力的挑戰。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社會弱勢群體增多,官員腐敗日趨嚴重。這些問題都是社會轉型的代價。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已經不能再采取計劃體制下那種政府大包大攬的社會保障形式,而是要在政府投入的前提下,依靠市場、社會、民間力量形成新的社會保障體系。公益慈善組織在這個保障體系中扮演的是其中的補充角色。
公益慈善組織這個補充角色是適合公益慈善組織的宗旨與自身定位的。要真正勝任這個職能,關鍵在于公益慈善組織自身的核心能力。具備了履行補充職能這個能力,公益慈善組織在當前及今后的社會里就有自己存在的條件和堅實基礎,不具備或履職能力低下,就將失去自身存在的理由。
公益慈善組織是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社會管理、社會保障體系補充的重要力量,必須要成為黨和政府化解社會矛盾,搞好社會保障補充的得力助手。公益慈善組織在前期的一系列活動中,已經展示了自己具有履行社會保障補充作用的能力,取得了黨和政府及社會的信任,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當下的挑戰是,形勢對公益慈善組織提出了新要求,要滿足這個要求,就必須提升素質,提高能力。具體表現為:要進一步提升購買政府服務能力,動員、募集民間慈善資源能力,組織服務弱勢群體能力。從購買政府服務能力來看,雖然公益慈善組織做了很多,但隨著政府加大對社會保障投入及對社會服務項目的投入,政府社會管理部門從興辦事業的角色退出,把興辦社會事業的責任轉移給社會成為一種趨勢,公益慈善組織能否迅速、及時、有效地購買和興辦這些項目事業,需要一種專業化、科學化、高效化的能力。從公益慈善組織承接社會救助新項目來說,也需要未雨綢繆,作好能力準備。比如慈善建房,政府職能發生轉變,國家民政部的職能轉移到住建部,住建部暫時還未立項這件工作,貧困群體危房搖搖欲墜,如何拾遺補缺,承接或做好這個項目把慈善建房做下去,就是對公益慈善組織能力的一個檢驗。
其次,從經濟形勢看,下行的經濟走勢,給慈善募捐帶來困難,是對公益慈善組織動員社會資源能力的又一個挑戰。國際市場不斷萎縮,給國內企業生產帶來困難,相當一部分生產企業進入低迷狀態。國內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各種潛在風險矛盾不斷增多。當前的經濟形勢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相比更為嚴峻,各企業都在加強基礎管理,找出和找準風險點,止住出血點,以求保住基本利潤。
企業利潤大幅度縮減的形勢,無疑削減了他們捐款助困的慈善信心。而這種情況下的困難群體,反而由于失業等因素,生活困難更大,更需要政府的保障及社會的慈善救助。無米之炊、少米之炊考驗著慈善的募捐找米能力。這個挑戰要求公益慈善組織必須與企業共度難關,在與企業共度寒冬過程中,提升素質、提高能力。具體分析有三個切入點可供參考:
一是換位思維,設身處地從企業角度想問題,幫助合作企業解決經營困難。二是轉換思路,幫助企業充分利用慈善捐助擴大社會影響,樹立企業社會形象。三是幫助企業設計慈善項目,善款本金留企,利用善款利息實施捐助。
再次,當前社會紛亂的輿論環境也要求公益慈善組織必須提高自己掌握話語權的能力,把握公益慈善宣傳陣地,擴大公益慈善在全社會的正面影響。當前,中國社會輿論的表象大概是幾十年來最亂的,一些互聯網和微博不斷放大一些逆主流的聲音。中國正在逐漸出現一批“閑人”,以及專門“唱反調”的人。中國越朝民主社會走,這些人會越活躍?!董h球時報》評論員稱他們“自由主義的沖動很強烈,常常不顧底線。”網絡中的這些不和諧聲音,雖然是中國社會多元化的一個表征,并且不代表主流輿論,但其傳播能量給和諧社會特別是公益慈善還是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面對這樣的社會輿論形勢,給公益慈善組織提出的挑戰和任務,就是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增強宣傳公益慈善正能量的能力。公益慈善組織能否有效地運用好、發揮好宣傳輿論作用,取決于能否加強宣傳能力建設。
宣傳能力的建設,一是要加強思維能力。公益慈善事業應對外界一系列問題時,除了基本認識論和辯證法以外,還要進行思維模式重構,要由單點思維向多元思維轉化;從單面思維向互補、滲透思維轉化;從形而上學的一致向客觀實在的異質同構化;亦即思維工具向科學化轉化;早日實現系統思維、創造思維與辯證思維相結合。二是加強網絡運用能力。網絡在現代傳媒里已無處不在,掌握和運用網絡已是現代人和現代組織處理絕大部分事務的基本工具。對宣傳而言,它的覆蓋面、時效性、影響力是其它傳媒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公益慈善組織的宣傳文化要與時俱進,必須有自己的網絡平臺及一批網絡高手,也就是要具備同樣的武器裝備和高素質現代網絡人才,方能在當下輿論大潮中發出公益慈善組織的聲音。三是要加強多種手段的宣傳能力。要善于運用多樣形式,用多樣手段通過多種途徑達到慈善事業的宣傳目的。比如以各地慈善文化特色為學術根底,拍攝電視記錄片或單項慈善文化宣傳片,讓社會了解慈善文化,擴大慈善文化的社會影響,樹立慈善文化的事業和組織形象;舉辦慈善文化節,通過藝術形式,用生動、活潑、豐富的慈善文化活動宣傳慈善事業的建設成果;通過自己創辦的慈善雜志、報紙、網站等媒介宣傳、介紹慈善文化;通過社會大眾傳媒宣傳慈善事業,編輯出版慈善文化資料、學術專著、文學作品集等。通過以上舉措,爭取更多的社會理解和支持,發出更強大的慈善聲音。
二、公益慈善組織能力建設基本要點
能力建設對任何一個組織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公益慈善組織需要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的著手操作。目前,一個系統的能力提高戰略實施方案對大多數組織來說不切實際,也不易操作。各級公益慈善組織只能擇其要點,掌握基本規律,滿足實際需要。
1、 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公益慈善組織能力建設的含義。
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能力建設的概念進行了界定。
德伯拉·伊德從發達國家公益組織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的經驗出發,認為能力建設是達到目標的手段,通過評估增強對受援組織活動質量的改善,提高公民社會能力的形成是一個行進的過程,也是機構的學習過程。他強調機構能力建設的主體是公益組織本身,而非外在的干預者。
德國技術合作機構從發展的角度強調能力建設“不是通過所使用的工具或量表來界定的,而是通過持續不斷地增強人和機構的能力來提高他們的競爭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聯合國開發署則將其定義為“建立適合國情的政策和法律框架的環境、機構的發展,包括社區的參與者和人力資源發展和管理系統的完善?!彼且粋€長期的、持續不斷的過程。1997年UNDP對能力建設又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提出了能力發展的概念。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個人、群體、組織、制度和社會增強發揮主要作用、解決問題、建立和達到目標的能力以及用全面的觀點、可持續的方法理解和應對發展需求的能力?!雹龠@一概念比較全面地涵蓋了能力建設的內涵與外延。
綜合以上各家對能力概念的解釋,結合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公益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是依據公益慈善組織的宗旨與目標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在不間斷的學習與經驗積累中,對慈善工作者、慈善群體和慈善組織不斷進行旨在提高慈善工作者、群體及組織機構解決各類問題,為實現慈善事業和組織目標,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慈善組織可持續性發展所要求的綜合素質提升,進而形成的綜合能力的培育過程。
2、公益及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是國家、社會、黨的能力建設大系統中的組成部分。能力在建設層面上可分三個層次:即個人、組織、社會。
所謂能力建設,一定意義上是人的素質建設。公益慈善組織在加強能力建設過程中,要緊密與黨、國家、社會、學校的執政黨能力建設、黨政干部能力建設與學校的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在這個大系統的能力建設過程中,結合公益慈善組織特殊要求,提出能力建設任務目標,實現公益慈善組織在新形勢下總體素質的提升,達到總體能力的提高。
3、公益慈善組織能力建設的戰略及目標。作為能力建設大系統中的組織能力建設,有不同的戰略和目標指向。
當下公益慈善組織能力建設的總體戰略思想和具體目標可設計如下:首先,總體戰略思想是著眼于公益慈善組織的人及人的素質開發,把培養、塑造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慈善組織員工作為慈善組織能力的生長線,以員工的素質的升級換代帶動公益慈善組織能力的升級提高,以公益慈善組織能力的升級提高帶動整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壯大。其次,具體能力建設目標當務之急應是以下四種能力。一是善款募集能力。這個能力是公益慈善組織的首要或基本能力。募集能力是綜合能力,其中包括如前所述的體能、技能和智能。還需要培養和塑造公益慈善組織員工的綜合素質:理想和責任心、創意和好奇、扎實的工作作風,對慈善的追求、熱愛、毅力和韌性。
二是公益慈善項目設計能力。公益慈善項目是公益慈善組織全部工作的載體,是公益慈善組織實現自己宗旨、服務救助對象,完成慈善資源捐助者意愿的根本途徑。目前,大多公益慈善組織的救助項目設計還處在同一水平的雷同階段。有獨創性、實用性、普適性、可持續性的項目鳳毛麟角,遠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慈善資源通過有效項目的實施滿足救助對象需求,公益慈善項目設計能力的提升也是能力建設的應急任務目標。公益慈善項目設計能力,更是一項創新和挑戰性的能力,它所需的素質更綜合、更全面、更現代。提升這種能力需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善于透過社會所需服務與救助形式的表象,捕捉目標的本質,提取服務與救助的核心,以此形成項目點,然后綜合各相關因子,實施從項目設計、項目主旨、項目內容、項目資金、項目論證、項目立項、實施、監督、檢查、評估、結項等一系列文案與實際操作過程,形成一個公益慈善品牌。這個品牌是該公益慈善組織的名片,它滲透著公益慈善組織的宗旨理念、獨特的文化內涵,表達著組織對社會承載的義務。
三是公益慈善的宣傳能力。這個能力是公益慈善組織的弱項,實踐證明,宣傳文化的軟能力建設與慈善募集、慈善項目、慈善管理同等重要。宣傳能力建設任務應是兩方面,一是引進具有公益慈善愛心的宣傳理論人士入盟,二是現有公益慈善員工加強培訓。具體目標應是每個公益慈善組織都要有一支有相當力量的宣傳文化工作人員,設立宣傳文化部、室或宣傳文化組;募集一定數額的宣傳文化經費;建設自己的宣傳文化陣地(報紙、雜志、網站);開展制度性的公益慈善文化宣傳周、宣傳日活動;建立經常性的個性鮮明的公益慈善宣傳系統;組織開展緊密結合公益慈善項目實施的有特色的公益慈善活動。
四是公益慈善組織的管理能力。這個能力與提高和維系公益慈善的公信力密切相關。慈善管理能力的提升標志著公益慈善組織目前走向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這“四化”是保證公益慈善組織公信力的基本條件和基礎。無疑在加強慈善組織能力建設過程中,提升管理能力是公益慈善組織的核心能力。這個能力建設目標,實際是蘊含在募捐動員能力、項目設計能力、慈善宣傳能力之中。體現為決策執行、規劃設計、社會互動、與各部門良好關系的處理及組織創新能力。
三、公益慈善組織能力建設的路徑選擇
公益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本質是人的能力建設,是人的素質的提升和品質的優化。公益慈善組織能力建設的途徑選擇,應該是著眼于組織員工素質的培養、提升,實現個人能力水平的提高,進而達到組織能力的增強。
1、建立學習型組織,實施員工終生學習計劃。首先,要在員工中確立終生學習理念。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端正態度,使內因起作用,才會有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其次,確定學習內容。要點是內容要突出,要有針對性,講究效果。要以黨和政府的基本理論、方針政策、公益慈善業務知識、業務技能為主要內容。再次,要講究學習方法。要以公益慈善工作任務為主,進行應用式學習,以用促學,學用相長;要以問題為牽引,進行“研究式”學習,解決實際工作中的瓶頸問題;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此外還要有學習制度保障。建立集中學習制度、堅持自學制度,學習培訓制度、交流研究制度。通過制度安排,使學習有動力、有進度、學有成效,以學習來帶動能力的提高。
2、緊密結合公益慈善組織的工作實踐鍛造組織能力。要把公益慈善組織能力建設有機地結合到公益慈善的工作實踐中去,不能拋開實踐閉門造車。在工作實踐中加強能力建設,如能圍繞“明確崗位職責”“履行敢為責任”“評估崗位績效”三個環節做好,實際效果將會更好。明確崗位職責即根據各公益慈善組織不同體制、機制、任務、目標,本單位各個崗位職責進行明確劃分。
3、公益慈善組織為員工提供培訓與考察的制度安排。辦班或到院校培訓及外出考察是提高員工素質與能力的有效途徑和基本措施。
①員工的學習培訓。一是短期培訓,培訓方法以講課、研討、觀摩為主。教材以科學、準確、實用的現代公益慈善有關材料為主,輔之以實踐有效的案例經驗。與有關院校聯系,建立定期不脫產在職學習培訓。選擇相關文科院校簽訂合同,培訓與公益慈善理論貼近的學科(社會學、管理學、新聞、寫作、文化學、外語等)在職研究生。
我認為取得較大成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學社針對課堂寫作教學疲軟的現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形式豐富,內容多彩的課外活動課。我從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入手,通過組織社員積極參與到寫作實踐,使他們開拓視野,鍛煉思維,培養能力,尤其是作品發表后更獲得了成功的方法和自信心,寫作的潛力被充分地挖掘出來了。本人也多次榮獲“征文比賽優秀指導老師”和“文學社優秀輔導員”稱號。
課堂作文教學長期以來無非就是出出題目、念念范文、作作點評,造成了很大的程式化和機械化,導致了學生寫作興趣的漸漸喪失。每二周開設一次的活動課,就是為了重新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挖掘學生的創作潛力而開設的。對于怎樣上好文學社的活動課,筆者認為通過以下幾種課型開展效果較好,現總結如下:
1、名作欣賞課:從朗讀名篇名作入手,讓學生直接從佳作中吸取寫作經驗,避免理論指導的枯燥無味。一般分年級和層次來選取材料,低年級以精短美文為主,如《母愛深深》、《背后的故事》;高年級以中外名著選段為主,如《圍城》、《紅樓夢》。再從模仿和創造兩個等級布置課后作業,既促進了學生的課外閱讀,又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社員已在《益陽日報》“含英咀華”欄目發表名著賞析文章二十多篇。
2、作品爭鳴課:把收集到的學生作品中有創意和想象力的文章拿出來,供社員觀摩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由作者談他的創作設想,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自然雙方都會有所啟示和進步?;蛘咴诟咚缴鐔T中把當代文壇上引起爭鳴的文學作品拿來,從文學批評的角度組織分析和討論,再寫出評論文章。其中韓寒和郭敬明的作品是討論最受歡迎的,春樹的《北京娃娃》是爭論最激烈的。
3、寫作講座課:由高水平社員根據興趣和特長事先選定一個寫作知識點,然后針對專題查閱資料、學習理論、整理講義,再在專題講座上匯報個人的獨到見解和學習成果。這既有助于調動社員的積極性,又有助于培養社員的獨立鉆研精神,改變了老師唱獨角戲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先后有高中各年級分社的社長主持過講座,很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還出現過爭相簽名提問的現象。
4、問題研討課:為寫作中存在的某些問題或難題展開探討,如審題、立意、選材、語言、表達等方面,分析其來龍去脈,找到失誤癥結所在,并結合歷屆中高考不同等級的文章,先由學生打分,再與實際情形相對照,找出問題和差距,從而領悟出寫作的道理和奧妙。學習后的心得在校報??蠐駜灠l表,并開辟疑難信箱,由老師或學生負責解答。
5、調查研究課:又叫社會實踐課。帶學生走出校園去感受生活,了解社會,搜集材料,調查情況,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然后寫出文章,激化他們對國家、民族、人類命運的關注和思考,培養和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來自深切體驗的表達將是那樣豐厚、真切,又將是那樣獨到、深刻、感人。今年我們先后參觀了周立波故居、長沙世界之窗、佛教勝地浮邱山、益陽植物園、四方山莊等人文或自然景區。
6、集體創作課:每逢遇到重大賽事,如圣陶杯作文比賽、新概念作文大賽、放膽作文比賽等,就先出示題目,再分組討論和構思,然后即興表達思路,允許爭辯和補充。這樣集思廣益,使大家都有收獲,動起筆來就胸有成竹啦!因此不僅激發了社員的寫作興趣,也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尤其是《益陽日報》每周的“正方反方”辯論欄目的論題,最能引起大家的興趣,我們每月都有至少一組文章發表。
7、音樂欣賞課:內容分兩部分,一是對古典民樂的欣賞,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要求社員學會領略音樂的優美意境,用文字表達出聆聽時的美妙感受來。二是對優秀歌曲歌詞的賞析,如《懂你》、《二泉吟》、《望鄉》等,無不讓人思緒連綿、感慨萬千!另外還推薦一些已譜成曲譜的古典詩詞傳唱,如《虞美人》、《但愿人長久》、《相見時難》等。
8、研究學習課:由集體討論每學期定出五個課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制定研究計劃,劃定研究范圍,指定研究任務,最后行文成冊。如本學期的五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是: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及其相關資料;益陽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情況考察報告;當前青少年喜愛的音樂和書籍調查與分析;報刊雜志征訂廣告語的搜集整理;對舉辦“竹文化節”的探索與思考。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既有獨立,又有合作;既有吸收,更有創新。所培養的能力符合新世紀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總之,活動課的特點就是要“活”,活得適當,活得有效,讓學生提高寫作興趣和能力是目的,是根本,充分讓學生或獲得寫作的經驗,或懂得文章的基本要求,或取得豐富的材料,或激發最佳的思維狀態,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和個性發展,它所具有的目的性、參與性、實踐性、趣味性、個體性,為實施大語文教學和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探索和追求下去,并將取得更大的成果!
附成果代表作三篇:
1、蔡靜《幸福永恒的真諦》——讀〈圣經故事〉有感
2、夏風《聆聽〈春江花月夜〉》——民樂欣賞
3、孫易成//李若辰《學生上學可以//不可以帶手機》——集體話題辯論
幸福與永恒的真諦——讀〈圣經故事〉有感
巴勒斯坦的加利利海是一片美麗而富有生機的海,也是一片睿智的海。它將約旦河給予自己的每一滴水容納進來,又以同樣的速度放出自己的一滴滴水,在這一加一減之間,它得到了永恒,美麗的永恒。
接受和付出是同等重要的,就像小鳥的雙翼,無論哪只翅膀不協調都不可能飛得高遠。
如果天空不懂得接受和付出,它就不會總是那么蔚藍;如果大樹不懂得接納和付出,它就不會總是那么青翠;如果蜜蜂不懂得接納和付出,它就不會總是那么快樂。
付出是一種快樂,一種源于靈魂深處的喜悅。當天空慷慨地灑下清涼的細雨時,當大樹慷慨地吐出清新的氧氣時,當蜜蜂釀成甜美的蜂蜜時,它們的內心一定是喜悅的,充滿驕傲的。它們的生命因此更有光彩,更有活力。
每一個人都渴望快樂,渴望被呵護,被關愛,恨不得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沉溺其中。我們心安理得地接受著父母的照顧,朋友的關懷,情人的愛護,甚至對他們頤指氣使,盡顯驕縱本性。直到有一天,情況悄悄地開始變化。于是,我們便開始抱怨父母的狠心,朋友的冷漠,情人的背叛,但口氣仍是理直氣壯的,豈知是自己心靈的雙翼失去了平衡?
看看周圍依然精彩的世界,你會發現自己丟失了一樣交往中的法寶——對他人的付出。在父母疲倦時遞上一杯清香撲鼻的茶,在朋友失意時伸出一只友善的援助之手,在情人寂寞時送出一句貼心的問候。也許,這些表面上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是從你的心靈的死海中流出的第一滴澄明的水,在滋潤他人的同時也在解救著你自己。在這第一滴水之后,還有第二滴、第三滴……你會驚訝地發現,流出的越多,流進你的心田的愛和關懷也就越多?!八篮!币簿烷_始復活了,湖水變得澄清,魚兒在這里暢游,湖邊樹木成蔭,一片生機勃勃,又一個加利利海幸運地誕生了。
接受和付出是心靈的兩翼,只有二者相互協調,心靈才能輕松、從容地展翅高飛;接受和付出也是生命的兩個籌碼,只有當二者相當時,天秤上稱量出的才是幸福的重量,永恒的重量。
抓住幸福的翅膀,創造永恒的奇跡,難道你不愿意嗎?
————發表于2004年9月〈〈語文學習報〉〉
《益陽日報》教育周刊“含英咀華”系列稿件之一:
聆聽古典民樂《春江花月夜》
千百年來,人們以月仰視天文、感懷人世、推演春秋,不知從月的陰晴圓缺中編織了多少神話傳說,挖掘了多少蘊涵其中的恬靜之美、眷戀之情、鄉情之思、流逝之悲。有太白低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東坡高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而音樂,尤其在我國的古典民樂中,也有不少以月為題的佳作,如《二泉映月》、《月兒高》、《漢宮秋月》等等。我最喜愛的則首推《春江花月夜》。每當聆聽此曲的時候,我的心情就會格外的寧靜,似乎一切的煩情瑣事都已在音樂中緩緩沉淀,而慢慢浮托出的是一隅平平靜靜的心靈空間。它以高雅的情趣、雋永的意境、清麗的旋律俘獲了我的心------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它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蒼勁地為我們勾勒出了色彩柔和、淡雅清麗的山水畫卷,向我們展示了在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它舒展的旋律線如波浪般進行,使得音樂格外柔美與和諧,形象地表現了一輪明月在云層中游移出沒的美麗景色,在深遠的意境中,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聯翩,給人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感受,仿佛看見在那星斗滿天和薄云掩映下,一輪皓月漸漸向西移去------
一百多年來,《春江花月夜》以其清秀細膩的風格、婉約含蓄的意蘊、古色古香的氣息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聆聽它的人。不僅僅是春江月夜的綽約風姿令人無法忘懷,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領略到了中國傳統音樂那份空靈與超然的美感,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藝術的樂、詩、畫同構于一體的藝術神韻。希望每一位熱愛音樂的朋友都會因聆聽而喜歡它!
————同時發表于2004年10月〈〈語文學習報〉〉
《益陽日報》教育周刊“正方反方”稿件之一:
正方:
學生上學可以帶手機
我知道,對于目前校園中“手機一簇”現象,已引起很多學校和老師的關注和重視,不過大都是視手機為,并打入“禁品”行列,不少家長和學生也就只好把它變為“地下武器裝備”。我個人認為,只要控制得當,學生上學可以帶手機,理由如下:
一、手機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早上可以利用它的鬧鈴功能提醒你起床,每天可以存入個人的資料和信息備查,學習疲倦之余可以玩玩簡單的游戲輕松一下大腦,還可以用手機聯絡免除勞碌奔波之苦,比如你忘了帶什么東西或辦什么要緊事,撥個電話就可以搞定------如此等等,何樂而不帶?
二、手機可以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作息情況。比如;放學時因故不能按時到家,家長肯定會焦急不安,如果有手機,就可以事先給家長通氣,報個平安。一些自覺性自制力較差的學生,也得配個手機作為“緊箍咒”,讓家長必要時“查崗定位”,以免卻找尋之勞。另外,學生如果在途中遇上意外事情的發生,也可以利用手機報警、求援等。
三、手機可以增進與老師、家長、同學、親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學習或生活上遇到了麻煩、矛盾和挫折,就可以通過短信交往,無須有難為情的擔心與尷尬;節假日給多時不見的親朋師友送上真誠的祝福,給他們一個意外的驚喜,以增進感情和友誼。
另外,你還可以利用手機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超級小英雄的報名和答題,學生電視節目的有獎征答等。你還可以定制奧運新聞、氣象預報等有用信息為自己服務。當然,你要學會合理安排,不要把手機當寶貝一樣捧著,更不要與人家攀比貴賤,而要當作一件普通文具一樣平常對待,否則就是得不償失了。
總之,社會已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手機也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接受它,盡可能為我所用。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接受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和監督,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和自覺性,那么,你盡可以圓你的手機夢!
反方:
學生上學不可以帶手機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的普及率和使用頻率不斷上升,不少家長還給自己的孩子也配上了手機。在校園里,我們經??梢钥吹接型瑢W嫻熟地用手機收發短信或是玩游戲,還有的在一起談論或者炫耀最新款式的手機。那么,手機到底該不該走進我們的校園,成為我們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呢?我的看法是:學生不可以帶手機上學。
首先,自從手機走進校園以后,課堂上不守紀律、破壞秩序的現象明顯增多。他們在課堂上偷偷收發短信,玩游戲,甚至把一些不良的短信和畫面互相傳看,還有的把它當作考試作弊的重要工具,種種負面作用,不一而足。這些都嚴重損害學生身心的健康,給老師的教育也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中學時代正是身心發育的黃金時期,他們天性好奇,追求時尚,,能夠很快接受新鮮的事物,對手機這個現代通訊工具的向往和追求也在情理之中。倘若一機在手,就難免會分散精力,把注意力更多地用在人際關系和社會事物上,為學習和學校之外的世界所吸引,偏離正道。
另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手機的更新換代自然也快。學生容易把手機作為身份的象征而互相攀比,自然就助長了孩子的虛榮心理:你買國產的我買進口的,你買黑白的我買彩屏帶攝像頭的,你發短信來我回一條更精彩的------這樣比來比去不僅浪費了父母的血汗錢,更可怕的是荒廢了自己的學業,正可謂“喪志”。那些沒有手機的難免心里癢癢,自制力差的同學手也會癢起來,一時沖動來個“順手牽羊”,最后鬧個“身敗名裂”,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