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4 16:36: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八年級歷史教學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備課—— 周到細致,找準重點、難點
這學期我市開始進行全市統一的教育教學水平測試,即所謂的月考。本人化壓力為動力。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寫好教案,堅持做到課前備課,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教參,學習好《課程標準》,積極參加我市舉行的歷史科組活動,虛心與同行交流、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認真的復習工作,我把考試范圍的重點內容、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予以概括和總結,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思路。此外,本人還上網和查閱復習資料,搜集模擬題加以練習。
二、上課—— 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輔導——面向全體,關注個別
月考是對全體學生進行的測試,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視優生忽視后進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優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對后進生的輔導,主要是學習思想的輔導,在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的同時,不斷的給予鼓勵和支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
四、對每一次月考進行認真剖析,并做好備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評卷過程中,對學生的答題情況我都做了認真的記錄,并根據評卷記錄認真做剖析。本人認為對月考進行剖析不僅可以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還可以從學生錯得比較多的題上發現自己授課中哪些知識點挖掘得不夠。如第一次月考中關于“封建帝制”的理解、第二次月考中關于“取得內戰勝利的原因”等問題沒有講授清楚。本人把每一次的月考剖析都掛在個人成長博客中,以便對以后的教學進行借鑒。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我還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電腦知識,學習制作多媒體課件以及相關學科知識為教學服務,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還將參加了學校校本課程的編寫,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理論水平。
總之,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學生的特點和問題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作為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們肩負的神圣歷史使命?!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成績已經成為過去,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將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鉆研教育教學,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一、史料的來源和組成:選擇恰當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
初中歷史教材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為給今后的歷史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配備了大量史料,分別是導言框、楷體字、動腦筋、文獻資料、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等。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配合教學內容,會對這些材料進行取舍,另外還會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來充實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不過,利用好教科書中的史料知識,充分發揮教科書的教育功能,這是史料教學的首選。在平常聽課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的教師為了充實課堂,也為了給人新鮮感,選用了很多課外的史料,書本中現成的類似的史料卻沒用,這就有點舍本逐末了。
我們選擇史料教學,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創設歷史教學的情境,營造學生探究歷史的氛圍(如課本中的導言框)。(2)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詮釋課本中的某些觀點,幫助學生掌握論從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課本中的楷體字、圖片、圖表等)。(3)拓展學生的思維(如課本中的自由閱讀卡、動腦筋以及活動課的材料等)。所以,選擇恰當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現方式和研讀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史料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PPT、視頻、音像、圖表等。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呈現史料,可以營造相應的歷史場景,盡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二次期間列強侵華罪行》前,先播放電影《》中的視頻就能起到這樣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間呈現史料,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維,幫助其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3課《不怕遠征難》時,通過播放四渡赤水的相關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意義的理解,使其明白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挽救了中國革命。在課堂小結時呈現史料,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歸納總結知識體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一課結束時,可以用圖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測試的過程中,史料的呈現可以通過各種類型的試題表現出來。如我們南通這幾年的中考歷史試卷圖文并茂,選擇題中的圖片總保持在6幅左右,主觀題中的材料閱讀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史方法和思維方式。
研讀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通讀和精讀。通讀也叫泛讀,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豐富知識、營造歷史教學氛圍而采用的一種讀書方法。一般放在課后閱讀或在一節歷史課剛開始的時候,主要是要求學生宏觀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結構。對課文中的楷體字內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讀的方法讓學生自主閱讀,以加深其對正文中觀點的理解。精讀一般運用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可先由教師或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朗讀,然后教師布置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己閱讀并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時加以提問和點撥,指出關鍵的信息,直到學生了解或掌握相關知識為止。這種閱讀方法一般用于對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觀點的處理,特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史料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原則:科學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保證
1.充分了解學情。準確選定史料、了解學情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個必備的環節。學情包括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既有知識經驗、能力、認知水平、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一般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所選的史料應是淺顯、易懂、比較感性的內容,晦澀難懂的、不符合初中學生認知水平的史料堅決不用。
姑屯中學 任課教師:江廷波
針對本學期八年級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現將八年級歷史學科教學工作作以下總結:
一、教學工作總結
1、精心備教,全面把握新課程標準
本人力爭在每節課前仔細研讀教材然后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在教每一節課前,精心準備、認真備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教學中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從一學期的教學情況來看效果較好,學生的各項素質有較大的提高。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講授《血肉筑長城》時候,這課的主題是“”,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條謎語導入新課。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為了這一目標,我做到了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學習新目標,精心設計教法,指導學法,認真落實上課,作業,練習,復習,單元檢測等環節的工作,做到超周備課,作業全批全改,不定時抽查學生的背誦和記憶。通過單元檢測考察,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效果,使歷史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2、培養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的源泉。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主要是這樣做的:教學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輸式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教學中主要采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從問題中學會自主學習。在問題中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使課堂更生動也能激發學習興趣。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3、多給學生鼓勵和幫助培養學習自信心
由于學生基礎差,學習感覺難度較大,學習信心不足,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我沒有急于求成,更沒有拔苗助長,而是從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適時給學生鼓勵,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用贊賞的目光看學生,相信這點不行那點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對有困難的學生耐心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大膽的參與課堂。很多學生由怕歷史到喜歡,由差到好。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1),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驗。(2),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上時,給學生推薦一些抗戰的影視片如《》等。 (3)學習方法,復習方法指導。
4、轉變教學觀念,不僅教書而且育人
放棄老觀念和老思想,放手讓學生學習,讓他們在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在教學中還多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教給他們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愛心對待學生。
二、本期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的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本冊歷史書一共有22課內容,而且每一課內容都涉及中考的考點,課程結束時間快了一點。
2.忽視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對很多歷史事件的分析不夠到位,使得許多學生對歷史事件理解不夠深刻,記憶不牢。
3.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檢查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不夠細心。
4.教學方法不太適合學生,過于信任學生,平時看見學生資料完成質量較好,課后對學生的監督不夠。
5.平時對學生的鞏固練習較少,很多學生缺少解題的方法和技巧。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
1.認真專研教材和課標,以課本為主、課標為導向,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科學分配時間,側重考試考點,為學生中考作鋪墊。
2.加強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一定要讓學生理解之后,才教學生如何去運用。
一、滲透環境教育,樹立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環境保護意識和環保人格是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
在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史前人類社會與古代區域文明》的教學中,通過對地理環境的分析,學生們都不難總結出大江大河滋養孕育出了四大上古文明這一特征,因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飲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長和農牧業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運輸的便利。我在講課中有意識地增加了相關的內容。在講述古埃及文明時,我講到尼羅河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大河”,“尼羅河賦予兩岸土地予生命:只有尼羅河泛濫以后;才能夠有糧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她生存?!边@是鐫刻在尼羅河畔巖石上的贊語。作為受惠并傳承上古文明的今人,我們應該善待大自然,合理開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同學們也紛紛談到,作為一名初中學生,應該要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2010年在我國云南貴州發生的嚴重旱情,讓我們學生又上了一堂深刻的環保課。
總之,通過聯系社會現實,能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環境、資源和發展”的相互協調關系認識基礎上,切實提高環境意識。
二、珍視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意義
趙亞夫在《歷史教育價值論》一書中說,生命是人類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喚起生命意識,提升生命意義,成為當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為以人為中心,以育人為目的的歷史教育當然更是責無旁貸。因此在歷史課的教學中充分開發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以增強學生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意識,使他們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也是當代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五單元中的《美國南北戰爭》一課,不管是戰爭前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還是林肯總統的作為,都是善待生命、種族平等思想的體現,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在導入部分我結合實事熱點,即黑人總統奧巴馬的當選,讓學生感受南北戰爭在種族平等上的深遠影響。在講述戰爭背景時,我讓學生理解“一位小婦人寫了一部小說,挑起了一場戰爭”這句話的含義,也讓學生從小說的內容中感受到種族歧視下的美國黑人的生命遭到嚴重踐踏,人格尊嚴更無從說起。黑人奴隸制的廢除讓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他們在美國社會發展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讓學生列舉一些美國政界、體育界、影視圈中杰出的黑人代表。
歷史上的戰爭,尤其像一戰和二戰,造成了成千上百萬生命的傷亡。如一戰的參戰國共死傷三千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餓、疾病等奪去生命的超過一千萬。二戰死傷人數更多,中國戰場在抗戰中,就一共傷亡三千五百多萬人,僅中,被日軍屠殺的中國居民就達三十萬人以上。通過觀看《》錄像,再現“”這一鐵證如山的歷史史實,從聽覺、視覺等不同感觀器官刺激學生,使其產生對戰爭血腥性和殘酷性的認識,從而產生心靈上的震動。在學戰歷史時請學生以二戰德國法西斯奧斯維辛集中營一名獄卒身份上臺進行懺悔,創造情境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殘酷、血腥,激發其拒絕戰爭、維護和平的強烈。生命在戰爭中顯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過這些血淋淋的史實,教育學生認識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們應該去珍視和善待。推而廣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其生存的權利,都應得到尊重和珍愛,人與人、人與自然都應和諧相處于這個世界上。歷史課堂應該成為生命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之外也要堅持以實踐體驗為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在八年級第二學期的教材中還有許多科技文化藝術領域的杰出代表,他們的成就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如貝多芬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德國音樂家,通過給學生講述貝多芬克服疾病帶來的困難和痛苦,沉醉于音樂創作并獲得輝煌成就的故事,通過聆聽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讓學生充分感受和敬佩他對生命的熱愛及其與病魔作抗爭的勇氣和毅力。
三、強化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多媒體;歷史課型;新授課;復習課;活動課
隨著多媒體的深入發展,它在教育教學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新課程標準的制定中明確指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和網絡,開發和制作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蔽覍θ谓痰陌恕⒕拍昙壠邆€班級做了問卷調查,92.5%的學生喜歡用課件來上歷史課,但是只有52.5%的學生認為教學效果令人滿意??梢娽槍Σ煌臍v史課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手段進行教學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多媒體在新授課、活動課和復習課中的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
闡述。
一、多媒體在新授課中的運用
在新授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有取舍、有結合、有情境、有補充。
雖然大多數學生對用多媒體課件授課還是持歡迎的態度,但是如果一位老師所有的課都用課件上或使用課件時經常小錯不斷,很多學生就認為老師有不負責任偷懶抄襲之嫌。因此,在使用課件教授新課時首先必須對課題精心篩選,有取有舍,選擇一些戰爭、藝術、思想這類很難通過傳統的方法講清的課題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輔助我們的歷史教學。
其次,多媒體只是手段,一味地追求形式而拋棄傳統教學是不可取的。新授課時還必須注重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結合。對于課件上圖片提問的設計、環節的過度,版塊的總結需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課件的信息量往往很大,有必要以板書的形式提煉要點,從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把握,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再次,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多媒體的發展給歷史課創設情境,在歷史背景中去評價人物,體驗情感的機會。如,八年級上《劫難與抗爭》時我先展示了圓明園獸首圖片,立刻就有學生很興奮地告訴我這是在法國被拍賣的獸首,隨后我又展示了一幅《哭泣著想回家的獸首》的漫畫設問他們的家在哪里,為何他們有家不能回,全班學生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上完課后還有一些學生還在討論獸首的下落,如何回歸,圓明園要不要重修等問題,我想愛國情懷在這一課上不需要用語言表達它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每位學生的心中。
最后,多媒體在新授課的運用中還應注意對教學內容的整合。
歷史學科本身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的特點,而教材在編寫上有些史實之間的跳躍性非常大。如,八年級上《偉大的開端》開頭就講北洋政府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很多學生非常疑惑,是在后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嗎?當時的中國世事萬變,復辟,北洋政府上臺,這些書中都略去了。利用課件可以對課文的內容進行補充和整合,列出南京臨時政府―復辟―北洋政府這條線,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加強了知識的體系性。
二、多媒體在歷史活動課中的運用
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為了讓歷史知識體現時代性,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歷史活動課走進了課堂。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教師往往在學生期待的眼神中跳過、忽略不上。長此以往,既壓抑了學生豐富的個性,不利于初中學生的成長,也無法使學生了解歷史學科獨特的魅力,更無法通過學習教會學生“如何以史為鏡”。
活動課的安排可以不拘泥于書本教學順序的安排,將新授課和活動課進行整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九年級《新航路的開辟》和第七課活動課《與哥倫布同舟遠航》,先講清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定義等,然后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航海路線的繪制、搜集航海家的經歷及趣事,并與鄭和下西洋進行比較。課后我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整合和修改,將視頻和圖片等資料制作成一個綜合性的課件。雖然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在小組展示和演講中節省了一定的時間,也便于通過表格等形式對后續的表格歸納,
評價航海家,活動和新授課一氣呵成。通過用多媒體課件對新授課和活動課的串接,學生認識到了航?;顒影殡S的血腥與殘酷,
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這一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三、多媒體在復習課中的運用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鞏固復習是一種上位學習的方式,通過綜合練習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以使學生認知結構更趨完善。因此,復習課課件的制作不是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書上的知識點簡單地堆砌與濃縮,而要強調知識體系的構建并揭示其內在的聯系。如,有一位老師教學內容是復習英、法、美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她先通過學案的形式讓學生復習三課的基礎知識,再用課件的展示加以糾正,把一些以混淆和易錯的知識點精心安排了練習,應該說基礎知識摳得很細。遺憾的是最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剛開頭下課鈴聲就響起了。基礎知識在復習課只需要做到讓學生再明確就可以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為知識體系的構建做好鋪墊。所以通過制作課件開展歷史知識比拼或者看誰答得快等游戲形式很快地過一遍。側重點應該在比較異同,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無法自我構建準確的內在體系。
再者,在用課件編制練習中,不必面面俱到,對疑難問題的突破,是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使學生隨著問題的展開和深入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與解題方法。歷史復習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類型,材料題要避免過長、過難,以免學生在大量的文字閱讀中失去興趣和耐心。當然這也不妨礙我們通過多媒體的優勢創制一些有難度的、創新型的試題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總之,在傳統歷史教學的局限性不斷暴露的情況下,多媒體的運用為歷史教學帶來了一個新的春天。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質,根據課型找到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才能讓自己的汗水澆灌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先說幾點成功的經驗:
1、堅持減負增效的原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年歷史教學,我們兩位歷史老師形成一個重要的共識,那就是:努力地不讓歷史學習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千方百計讓學生愛學歷史、學好歷史。這一年,我們基本沒有布置過筆頭的家庭作業,基本沒有占用過除學校安排的教學時間以外的時間補課。我們總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個40分鐘,通過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后的負擔。
2、集體備課、科學安排,順利完成復習計劃。
一年的教學復習工作能順利完成,有賴于我們對每一個教學復習階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達到怎樣的目標等問題形成比較明確的計劃。兩位老師雖然分頭教學,但目標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復習提綱、復習卷等都是集體備課的結果,凝聚了兩個老師的智慧、增強了科學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試說明,準確把握歷史的主干知識,編制了系統復習提綱。
我們兩位老師利用各種機會研究教材、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先后數次研討考試說明,深入領會考試說明中知識點為什么這樣選擇編排、能力要求的具體內涵是什么、例題中透露出哪些命題信息。在此基礎上,按照學習專題對考點重新整合,編制了11張系統的復習提綱,對每個專題配以相應的精選習題。這樣在復習中做到了講、看、讀、練的有機整合,每課一個專題,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復習提綱得到學生歡迎,尤其是中外對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學生視為“法寶”。
4、科學復習,把握習題的各個環節,注重練習效率。
在復習階段要減負,就是要避免題海戰,努力讓學生做有用的題,學會做題的方法。我們在復習中努力把握習題的各個環節:選編、練習、批閱、講評、改正。每份練習卷都是在教師大量查閱各種資料的基礎上精選精編而成的。每份練習我們都盡量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完成,避免課后抄襲作業的現象,實現練習的價值和作用。每次練習教師都認真批閱,都要求學生認真改正,真正弄懂每個題是怎么做的。我們十分重視每一張練習的講評,決不就題講題,而是深入探討題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應該怎么解決、還能怎樣變化,使學生真正掌握解題方法。
5、搞好補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補差效率。集中補差強化工作中,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讓習題得到直觀呈現,習題練習、方法指導有機結合,取得了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學復習過程,也還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進的地方:
1、11張復習提綱當然包羅萬象,但學生卻往往無從下手,我們設想要根據學情、考情進一步去粗取精,讓復習提綱更便于使用。
2、早學習的東西遺忘多,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安排好對八年級中國近現代史的系統有效復習。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活動
1840年爆發的中英,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其后至今的一百多年里,偉大的中國人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曲折坎坷,但中國還是逐漸從黑暗中走出,奔向了光明的前程,從國破山河碎、生靈被宰割,走向了獨立自主,巍巍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博弈于世界民族之林。
初中生,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年輕群體,是將來建設更富更強中國的歷史接班人,在初中教育中讓這個群體了解,教他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讓他們不忘歷史,銘記國恥,弘揚面對外來侵略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將來更好地為建設祖國作貢獻。因此,如何更有效地進行的教學,是歷史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故而,本文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的教學做一些探討,就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的烽煙》一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而本課的重點是的有關史實、中英《》的主要內容;難點是認識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就世界史的范圍來說,是當時已經完成產業革命的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對一個正處于封建主義末期步履蹣跚的古老國家——中國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就中國史范圍來說,它引起了中國社會一系列的巨大變化,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個從來未曾出現過的局面。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起點,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學生大都通過電影、相關通俗讀物等媒介,對中的重要人物及主要歷史情節有了相當熟悉的了解,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然而八年級的學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維仍起重要作用,雖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已經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是很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膚淺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教學目標、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
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應該使學生了解林則徐廣州禁煙的史實及的故事,培養其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其了解中英《》的主要內容,認識《》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而認識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培養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的能力;使其了解魏源在《》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而更加重要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對的史實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學習其在禁煙中表現出來的剛正不阿、坦蕩無私的品質;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英國發動戰爭非正義性;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使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使學生通過學習,培養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的人生態度。
教學理念方面,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地整合學習資源,并學會知識遷移。
教學方式方面,教師應以啟發、引導為主,輔以課件演示,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先集中再發散最后再集中;以情境想象、故事敘述、討論等形式安排學生的課堂活動,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培養其發散思維,培養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三、具體的教學活動
1.準備階段
教師在上課前上網查詢、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制作課件。布置學生編寫林則徐的故事講稿,并帶著以下問題預習課文:(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造成哪些危害?設計中英《》的主要內容和影響的表格,表格還可以是方形、圓形、三角形、梯形、樹狀等。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其的創新能力。通過上網查詢、看書查找等方式,收集鴉片的特性及鴉片對人類的危害等相關知識,了解世界反毒斗爭的資料。
2.教學過程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需要變更傳統的由教師講述、學生聽講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把課堂的大部分主動權轉移到學生手中,而本身只負責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電影《林則徐》的片斷,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這一觀點正確嗎?能否避免?為什么?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利用這個問題作為本課的啟動環節,激起學生們的興趣。由于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而這個問題正包含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使學生一開始就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成為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個提問本身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
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師根據之前準備的教案,循循善誘地向學生講解新課的知識。這個過程要盡量節省時間,因為課本上的知識,根據之前的預習,學生已經有了答題的了解,只是由于初中生在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方面尚有些許不足,教師只需講解一下本課的重點即可。剩下的大部分課堂時間,是留給課堂活動的。學生講述林則徐的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把歷史的畫面重新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使學生了解史實,更能夠學習到林則徐面對帝國主義的壓迫與侵略的抗爭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操。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就課前的預習問題和擴展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討論結束,就學生繪制的重點內容的表格,進行小組交流與評比,評選出最精確的內容和最美的表格創意。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師生共同傾聽同學回答問題并做出公正的評價,共同努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對學生的評價用語主要應以表揚和激勵為主。此外,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實行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注意對不同學生個體的區別對待。同學合作評價各自做好的故事講稿、重點內容表格,好的作品放入學生個人代表作品檔案袋中,以激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的烽煙》一課是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入口。認真思考本課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八年級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充分的課堂活動和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培養愛國情操,使其在趣味盎然的課堂上趣益雙收。
參考文獻:
[1]張福滋.芻議:紀念一百五十周年[J].青島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1990(2).
[2]關勁松,李曉鳳.簡析的幾個問題[J].歷史教學,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