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19:04: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旅游景點包括:和順僑鄉、北海濕地、國殤墓園、中國最大的農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滇緬抗戰博物館、彎樓子民居博物館、劉氏宗祠(宗祠文化展覽館)、元龍閣、艾思奇故居;另外還有李氏宗祠、寸氏宗祠、洗衣亭、中天寺、千手觀音樹、魁星閣。2009年縣旅游業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1—6月,全縣接待游客155.3萬人次,其中,國外游客3.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19億元,同比分別增10.3%和14.6%?;鹕?、熱海、和順、北海、云峰山、疊水河六個景區共接待游客53.5萬人次,同比增61.5%,門票收入1689萬元,同比增75.7%,日均接待游客2956人。出境旅游共組團隊67個,3939人次前往密支那觀光。全縣星級賓館住宿率51%,同比增2.4個百分點,非星賓館住宿率61%,同比增5.4個百分點。機場起降航班1158架次,輸送旅客84494人次,客座率59%。
二、我縣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與對策
1、旅游項目品牌化率低,需要發展更多的精品項目創意是品牌的靈魂,良好的創意是品牌成功的關鍵。旅游品牌定位,必須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形象。旅游品牌的形象絕不能朝令夕改,月月新,年年變。盲目跟風,一哄而上。誠信和品牌是共生體,誠信是品牌內涵的首要內容,品牌是推進誠信的市場工具。中外不分,古今不分,相差無幾,競相“克隆”旅游品牌,既無特色,又缺乏競爭力,永遠產生不了品牌效應。要著力打造旅游精品項目和品牌,著力推進火山溫泉項目,將其打造成更有影響力的旅游拳頭產品。對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不斷進行創造性的優化組合,推陳出新,提高景點、景區的旅游競爭力。旅游業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底蘊深厚,旅游開發潛力大,旅游品牌要接受經濟全球化挑戰,要融入世界潮流,要朝著市場化和國際化方向邁進。
2、加大城市形象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
一、建議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的人文和歷史資源,提升的知名度,進而帶動招商引資、旅游開發等產業的發展。
二、利用各種媒介手段充分宣傳的特色,制作車貼廣告、宣傳冊等或者利用省內外電視傳媒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將旅游深入人心,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三、在新修建的高速公路路段上制作醒目標牌,宣傳特色,并制作火山溫泉、和順的指路牌。
四、完善配套設施,包括旅游線路公路修繕、寺廟門店管理、餐飲住宿完善等,設立各種旅游特色紀念品的出售超市,如果經營得好,將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能更好地宣傳,實現雙贏。
3、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整體服務水平,推動旅游支柱產業的形成,結合的“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實施旅游公路建設項目,擺脫各主要旅游景區和景點路難走、車難行的舊貌。
4、培養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
隨著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場規模的擴大,培訓旅游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打造高質量、高水準的旅游,就需要配備一支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需要政府加大對培訓經費的投入,使得這項工作可以順利進行。
文化產業是在一定資源基礎上通過文化挖掘、品牌創意、優勢集聚、民俗展示、改造創新形成的業態,良好的歷史文化稟賦往往給予特定地域發展文化產業以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表里山河的三晉大地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異常豐富,“晉善晉美”是極為準確的概括。自然風光、人文積淀、紅色文化、藝術表現、民俗風情等為山西發展多種形態的農村文化產業模式提供了極為雄厚的發展基礎。1.特色鮮明、品格各異的自然風光提供了親近自然的絕佳選擇。南北東西差異性的自然風貌使三晉成為我國北方旅游休閑的絕佳勝境。北國雁朔風光的壯闊,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遠,黃土高原溝壑的縱橫,黃河壺口奔騰的氣勢,加之山西北部夏季氣候的涼爽、便利的交通都使山西具備了發展觀光旅游、休閑旅游的條件。2.積淀深厚、極富魅力的人文傳統提供了認知三晉文明的廣闊課堂。華夏發源的歷史蹤跡、內陸農耕文明的開拓業績、遍布全省的宗教寺廟及其文化、不同時代產生深刻影響的各方面杰出人物、晉商文化的誠信進取精神、南北各地各具神韻的非遺制作等,都是華夏文明在三晉鑿刻的歷史痕跡,鄉村常態生活中亦處處散發出歷史文化深厚積淀的魅力。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的獨特空間是認知華夏文明絕好的課堂。3.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提供了感知我黨發展歷史的生動講堂。一百多年反壓迫求解放的艱辛歷程中,三晉兒女英勇不屈,創造了可歌可泣的非凡業績,武鄉、左權、黃崖洞等紅色遺址是最好的見證;建國以來三晉兒女戰天斗地、改造自然,大寨、西溝、右玉等創業之地仍歷歷在目。4.異彩紛呈、花樣繁多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的寬闊大舞臺。山西的左權小花戲、河曲二人臺、孝義皮影戲、祁太秧歌、絳州鼓樂等聞名全國,享譽海外;各類民間舞蹈、鼓舞、秧歌舞、獅子舞、高蹺、旱船、背棍、鐵棍和抬閣等極具審美價值;民間繪畫、剪紙、面塑、磚雕、木雕、造像等藝術表現傳神。觀賞歲月中留存的這些瑰寶,定能幫助人們深化對中華文化神韻的理解。5.淳樸厚重、魅力無窮的民俗風情提供了休閑娛樂、回歸傳統的溫馨空間。三晉民間故事笑話、傳說典故、交往禮俗、婚俗節慶、食俗居俗等生動展示出千百年間民眾勞作生息、繁衍發展的圖景,徜徉其間品味咀嚼,其淳樸厚重的內涵令人感喟。總之,潛心挖掘資源稟賦的豐富礦藏,用足用好其文化內涵,發展山西農村文化產業的視野就會充分打開,境界起點就可不斷提高,思路辦法也會愈益豐富。
二、在推進相關要素深度融合中促進山西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邁進
(一)在深度挖掘多元融合中強化農村文化產業的文化魅力當今時代,人們已不再滿足于被動、刻板地享受一種文化消費,而是將旅游等文化產業消費看作是一種文化體驗,從中更多希望獲得的是獨特的精神感知和滿足。適應這種需求,國務院2014年3月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國務院2014年8月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創新文化旅游產品,更加注重文化傳承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旅游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在某種業態中融匯多種相關元素,在向人們提供一種服務時滿足其多方面需求,同時獲取更豐厚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譬如,央視在山西忻州農村拍攝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后,村民把當地生產的小米裝在刻有“喜耕田小米”的葫蘆里去銷售,葫蘆有“福”、“祿”的美好寓意,刻上“喜耕田小米”,植入文化附加值,簡單的農產品就增值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農村文化產業許多門類的發展都可以通過挖掘文化附加值提升其社會效益,進而提升經濟效益。一個鄉村休閑景點,如果只簡單陳設供游客觀賞的風物,人們往往會因其缺乏更多內容而較快離去。但如能增加演藝項目,游人為看演出就要住下,因此就產生了住宿、餐飲、消費、購物需求,與相關旅游要素的融合就延展了鄉村休閑的產業鏈,經濟效益也就隨之增加了。
(二)推進農村文化產業與農村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村文化產業,其最終受益主體都是農民,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文化產業會因此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與經濟價值。對農村文化產業產品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追求,也要求我們從提升農村經濟整體實力的角度,一體化推進兩者協調發展。山西許多地方的實踐表明,高起點謀劃、整體性開發是農村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發展的明智之舉。如山西享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譽的皇城相府在開發中秉持了“綜合創新,集成創新”的理念,融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一手做足做好皇城相府的文章,恢弘的古典官宦建筑、重現歷史盛況的開城儀式《迎圣駕》、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音會都展示了皇城相府厚重的文化內涵;一手打造融合多種產業要素的綜合開發,現代氣派的大型文化演出,體驗現代田園風光、采摘品嘗新鮮瓜果的相府生態園豐富了景點文化內涵,提升了景區文化品位?;食窍喔纱藰s獲“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僅2014年春節假期,景區就接待游客5.54萬人次,門票收入達310.24萬元。成功的范例還有臨汾古縣,其特色文化不僅催生了各類鄉村文化產品,也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全縣有5000余名婦女從事手工布藝制作,成立了“錦織”土織布、“紅梅”布藝、“俏姑娘”編織等協會,僅“春媳婦”土布鞋協會就有200余名婦女聯手從事土布鞋制作,其產品銷往北京、廣州、韓國、日本等國內外城市,2011年手工藝品的營業額達到200萬元。
(三)拓展農村文化產業相關要素融合發展的廣闊空間作為一種綜合性、滲透性、關聯性極高的產業,文化產業與多個產業存在天然的耦合關系。推動農村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會帶動其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也必將促進其文化價值理念向相關產業滲透,推動相關產業升級。1.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產性開發的融合發展。近年來山西各地強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生產性開發融合發展的成效,從實踐角度證實了這是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有效路徑。政策性激勵、地方社會民間的合力作用使絳州鼓樂、絳州澄泥硯、聞喜花饃、平遙推光漆器技藝、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藝、廣靈染色剪紙、洪洞走親習俗、清徐徐溝背鐵棍、老陳醋釀制技藝等非遺保護通過生產性開發得以傳承,眾多農民也因此得到了就業機會。2.推進文化展示與深度參與體驗文化的融合發展。處于現代生活緊張節奏中的人們,常希望通過鄉村風光與鄉野生活的感受暫時緩解疲憊的身心,鄉村生活因此成為許多城里人復返自然、回歸既往、寄托情感的難以抗拒的誘惑。以傳統物件、食物、場景,傳統制作等方式為人們提供傳承歷史,留存記憶的氛圍,使其通過鄉村旅游能夠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就成為了拓展空間,深化產業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如山西孝義賈家莊村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展示的犁、耬、耙、碌碡、紡車、風箱、水車等傳統農具讓游客觸摸到了幾千年的農耕生活中農民的生產勞作,感受到與現代生活的強烈反差,其心靈感受自然是城里人難得體驗、久久難忘的。3.推進文化展示與演藝業的融合發展。如前所述,消費者享受文化產品往往希望得到更具內涵的多方面感受,尤其是體現特定地域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風貌的精心制作,往往更能給農村文化產業錦上添花。山西在這方面不乏范例。號稱“民俗文化三絕”的孝義皮影、木偶、碗碗腔的展演,讓眾多游客流連;折子戲中變臉、甩發、噴火、舞長綢、梢子功、翎子功等高難度特技也讓觀眾叫絕,精心打造融合地方歷史文化的藝術精品,鄉村文化產業亦能成為人們盡情享受的民俗文化盛宴。4.推進休閑觀光旅游與耕作農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搭建親身體驗的平臺,改變游人單純旁觀者的身份,使人們通過勞作“過程”形成更豐富的感受,找尋更多樣的樂趣亦是增強農村文化產業內涵、增強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以采摘這種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的常見項目而言,如果不是讓游人直接采摘成熟的果實,而是將土地租給他們,由農民指導其種植,使其親身體會從種到收的過程,最終品嘗親身勞作的成果,就既能滿足城里人嘗試感受新奇的心理,得到回歸自然、回歸田園的體驗,又能通過出租土地、輔導管理增加農民收入,傳統的種植農業與文化產業的對接由此就衍生出一個新的業態———體驗感受式產業。這已經是發達國家和國內許多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成功推行的辦法了。綜上所述,密切跟蹤消費需求,準確把握市場動向,以挖掘文化內涵為先導,不斷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各要素的深度融合,農村文化產業的層次才能不斷提升。
三、發揮市場與政府“兩只手”的共同作用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發展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
(一)以市場導向引領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邁進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的文化消費需求將更加旺盛,農村文化產業迎來了全盛發展的大好機遇期。隨著“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文化市場正逐步從追求規模的粗放式發展向追求品質的集約式發展轉型。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早已超越了簡單吃吃、簡單逛逛、簡單玩玩的階段,變得更注重品位、更追求多樣、更具有個性,要求有更高的文化內涵,農村文化產業也遠不是搞些“農家樂”、“采摘節”就能吸引來城市人了。在這一時代趨勢下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就必須密切關注社會需求動向,研究和有效追蹤消費者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準確把握市場脈搏,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產品內容與供給方式,通過增加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提升文化內涵,以文化底蘊吸引游客。
(二)有效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向高端發展中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強其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中的統籌協調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引導、服務和監管職能,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各項政策,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資金、稅收、建設用地等方面的支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如2014年3月國務院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8月國務院又《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提升旅游發展文化內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鶎痈骷壵I地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要以準確把握黨和國家這些政策法規的實質為先導,在引導、服務、監管中大力宣傳這些主張;其次,各級政府組織要針對各地歷史文化資源條件,針對各地發展地方經濟、文化的整體布局,針對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現實需求適時制定出臺引導、支持、鼓勵其產業健康發展的地方性政策;再次,基層政府組織在實踐中要經常關注研究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與困難,通過積極的政策幫扶、有效的資金注入、優惠的貸款貼息、必要的項目補助和必要的人才培養保護,為地方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排憂解難,為其持續邁向產業高端不斷注入活力。
文化產業管理是一門理論和應用相結合的交叉學科,需要很強的應用能力。因此只了解外在文化生態的相關環節,依靠單一的校內培養,是無法勝任的。在與企業的交流中,企業的困惑之一就是學生上手慢,溝通與應急能力差,實踐能力明顯不足。目前企業需求與高校的人才培養出現了明顯的偏差。高校吸收中外優秀管理經驗,構建適合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校企協同培養的實習基地,是一項創新又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二、高校文管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現狀分析
(一)作用有限
現有實習基地模式是高校與基地簽訂合同,學生在大四實習期間可以優先選擇實習基地,但僧多粥少,多數實習基地不能容納較多的學生參與實習,致使諸多基地成為有名無實的空頭基地。學生找不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實習基地,自行尋找的公司常常與專業完全不對口,甚至根本沒有真正參與工作,只是掛名實習。加上文化產業涵蓋范圍較大,就業口徑較寬,學生興趣點不同,有限的實習基地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二)投入不足,管理落后
除了校內教學,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尤其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人才培養活動時,高校要花費建設、管理及其他費用,成本太高,經費出現嚴重不足。加上一般高校院系沒有專人負責與共建單位的溝通聯系,對實習基地的概況、能承擔的實習項目、規模容量、基本設施等資料檔案掌握不全;教務處缺乏對全校實習基地建設的總體規劃、協調、檢查和評估,也是高校實習基地建設及校企協同培養模式的主要障礙。
(三)基地自身支持力度不大
由于工作任務繁重,競爭壓力大,管理人員不足,不少企業不愿意接納實習學生,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即使礙于人情接納實習生,也不會讓實習生真正進入工作狀態。有些企業是項目制運作,學生可能在項目組工作較好,但由于學校課程的原因突然離開,企業損失會更大。因此作為基地的企業對校企合作辦學的模式興趣不大,有些實習基地甚至變成了觀光、游覽基地。
(四)實習內容陳舊,教學模式單一
在實踐教學方面,實習教學內容與企事業工作內容脫節的情況常常存在。高校實踐教學計劃安排剛性,沒有體現專業特色及共建單位工作的特殊性。長期以來,知識本位的價值觀在我國高校占據主導地位,強調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而把實習教學視為其附屬與補充,所占課時與學業分較少;校內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本身實踐動手能力不強,加上學校的煩雜瑣事,無法帶學生到實習基地完成實習任務;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則由于精力、報酬、教學經驗有限,也不樂意協助學校指導學生??傊?,現有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存在諸多空白區域,如何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強化基地管理,使學生真正落實實習工作,已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三、高校文管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發展新思路
(一)借鑒國外做法
在歐美許多大學,專業實踐或實習都有正規的教學計劃,有較高學分。美國有的工科院校規定,大學生在大學4年學習期間要花15個月的時間在工廠、企業學習。許多大學開展與企業合作教育模式,如安提亞克學院就是將學生的學習與社會實踐定期轉換,每個學生都必須按照規定的“學習—實踐—學習”的方式完成學業,要求每個畢業生都應當具有在多部門、多領域工作的實際經驗,實踐學分占相當大的比重。在歐洲,為彌補傳統學校教育的不足,文化企業也參與辦學。早在1999年,法國著名的瘋影動畫公司就將長期耕耘動畫的熱情擴大至整合教學體系及維護精致藝術創作兩項主軸上,成立了歐洲炮提葉動畫電影學校,但學校的性質依然是財務獨立的大學,并非是簡單的瘋影人才訓練班。著名導演、攝影師、電影配樂家、電影發行人員、文學教授、劇作家與演員,都曾推開學校大門,與學員們分享創作經驗。英國阿德曼動畫公司與英格蘭西部大學合作展開培訓計劃。校企合作的模式將合作教育功能從單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領域,顯示了廣闊的前景。
(二)確立校企協同培養的機制
1.確立實踐第一的思想。
國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普通高等院校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占高??倲档?0%。這意味著,普通高校傳統的課堂為主的教育模式已經嚴重不能滿足業界的需求,即使是不強制轉型,高校也要將實踐教學的理念放在第一位。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實習基地的創新建設將逐步提上高校的教改日程。
2.設計一套嚴密的協同培養方案,這也許是目前高校遇到的最大困惑。
目前學校面臨統一管理的問題,由于實習基地的工作項目與內容不一,因此在實踐時間上,學??梢苑艡嘟o每個院系。學生參與的實踐項目都可以算做實踐學分,不一定是泛泛而談的統一書面報告。當實習基地有項目需求時,及時派遣學生參與,當作個人的實踐、實習或創新學分,學生參與項目的熱情也較高。比如湖南商學院文管系與湖南藝術玩家簽約實習基地,當藝術玩家要舉辦大型藝術展覽活動時,學生會參與到布展、策展、接待的活動中去。遺憾的是,雖然在實踐活動中得到較好的鍛煉,因為不算學分,導致有些學生的參與熱情受到打擊。還有實習時間的安排也要合理?,F行的體系是學生大四第二學期開始實習,一般是八周,八周以后,學校強制學生返校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等事宜。對學生而言,進退兩難,一方面是逐漸上手的工作,一方面是不得不面對的畢業論文。逼不得已,許多學生放棄了已經可以簽約就業的公司,待完成畢業論文之后再重新尋找工作單位。這種情況為眾多企業所詬病,也是校企之間持續性的矛盾所在。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急需學校修改培養計劃與方案,提前畢業答辯,延長實習時間,或修改本科畢業論文形式,將實習單位的項目成果作為最終的評判標準,由老師親自去單位調查。
3.實習基地的選擇與就業的掛鉤問題。
如何真正發揮實習基地的就業導向,需要高校領導與教師經常與實習基地溝通,為學生搭建真正有用的平臺而不是使基地流于形式。這一點湖南商學院的文管專業做的較好。該校文管專業自2009年初辦以來,已有兩屆畢業生,由于是小班教學,課堂操作比較靈活,教師經常帶學生到各個相關企業參觀學習,與企業領導交流,給學生牽線搭橋。許多企業雖然沒有正式簽約實習基地,但對學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企業自愿為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獲獎學金的同學日后可優先在企業工作,這也是校企協作的一個方面。目前該系已取得湖南藝術玩家藝術品公司、湖南省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湖南臻紀文化傳播公司、湖南省博物館、湖南書畫研究院畫廊、美廬美術館、長沙市湖湘文化藝術品大市場等藝術市場相關機構的大力支持,已正式簽約五所實習基地。這些單位在項目運作或招兵買馬之際,也會優先考慮該校教師推薦的學生;畢業生進入這些單位工作之后,表現搶眼,也為下一屆的畢業生提供了更好的就業平臺。在文管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校企協同的合作模式進入實質階段。
四、結語
重新認識馬克思的文化生產力思想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的關系,也必須重新認識馬克思提出的精神文化生產力的問題。經典作家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發現,這就是大生產力觀和精神生產力理論。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曾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從而生產的某種新的方式和生產的某種對象就會產生,“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頁)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物質生產力以物的形式——物質產品或物質成果表現出來,而工具則往往代表著這一時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工具上,無疑凝聚著人類精神上、理論思維上掌握自然界的能力。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社會生產便日益明顯地區分為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兩大部分。社會分工促成了物質生產者與精神生產者的分化,兩種生產力因而在自身相對獨立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內在特征的生產力形態。物質生產力主要面對人同自然的物質關系,具有實用的、基礎的、物質形態的主導品格;而文化生產力則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力”。馬克思將語言、文學、技術能力等歸于其中,使其顯現出更偏重于人類社會人文關系的特征和品格。當代不少學者將之稱為文化力。顯然,馬克思區分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生產力,表明了他對社會生產力這兩個方面的各自特征的區別把握和分類描述。
但是兩種生產力又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馬克思還看到了二者之間的多重聯系,看到兩種生產力之間相互交融、共為一體的特征。一方面,文化生產力具有其精神生產的獨特性,它是社會意識、社會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發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識形態特征。同時,在文化生產力中,生產主體以其“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將自身強烈的主觀因素,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滲透于全部文化生產過程。所以,馬克思把語言、文學、技術能力歸入這種“精神方面的生產力”。而另一方面,文化生產力是不是就完全不具備非意識形態的物質性的特征呢?不是。文化生產力其實具有明顯的物質性。文化生產同其他生產一樣,也具有一般實踐活動的特征,即由實踐主體通過勞動,將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產的過程也表現為一個物化的過程。它也要改變物質的現實形態,獲得物質的新的存在形式。像文學藝術這類最富精神性的生產也有一個物質的技術的制作過程,即由實踐主體通過特定方式的勞動,改造某種材料而造成一個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產品必須具備物質的依托方式。如文學作品,必須經過作家的物質性(紙、筆、電腦等)寫作,經過編輯、出版、印刷、發行等等環節,才能以書籍這種物質形式存在下來。繪畫、雕刻也要通過對一定的物質媒介的加工制作,才能以一定的形態承載其藝術內涵。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在藝術創作中有一個純然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工業。一個藝術家必須具有這種熟練的技巧,才能駕馭外在的材料。
馬克思的大生產力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馬克思肯定了生產力中包含著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兩種生產力,這就一方面從根本上否定了那種機械的、庸俗的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決定論或經濟決定論,另一方面也否定了那種孤立的、片面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精神決定論。
其次,文化生產力的觀念表明,文化是一種生產,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大規模的社會生產。它天然地具有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換、消費等基本環節,具有市場條件下經濟運作的全部過程,而不僅僅是某個藝術家的內在的獨創的心理活動。多年來我們對馬克思精神生產、藝術生產的研究一直忽略了馬克思提出這一理論的歷史背景,而對之作了一種純粹精神的、美學的研究。而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產或藝術生產必然含有商品經濟時代特別是當時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時代的生產的全部特征。當代文化生產已不完全是個體性的生產方式,而日益成為一種巨大的復雜的社會化大生產。隨著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文化生產已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復雜的現代化大生產的一部分。像電視、電影、出版、音像、文藝演出、工藝美術、體育比賽,乃至廣告、信息、傳播、娛樂等產業,已越來越發展為龐大的產業集團,成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再次,文化藝術作為一種精神方面的生產力,必然內含著自身獨特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說,它有自己獨特的發生、發展史,有形成自身的歷史過程,有對精神生產者的精神創造能力的內在要求,也有對生產對象的內在要求。同時,它還受到生產條件包括物質技術水平的限制。因此,藝術家不能只關心藝術的精神層面,也要關心藝術生產的方式和工具。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是文化生產力內涵中的重要內容。在當今的文化生產力中,文化生產所達到的科技化和社會化程度,是判定其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數。世界經濟中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趨勢
從二戰以后,人類開始進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這就是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智能生產力時期。這一生產力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文化與經濟嶄新關系的建立。如果說以資本主義工業大生產是以經濟生產與文化藝術的對立、分離為特征的話,那么智能化生產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以及由之產生的當代文化經濟一體化趨勢。面對這一趨勢,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文化的經濟功能和經濟的文化含量。
今天,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已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據報道,20世紀90年代,國際旅游已同汽車工業、石油工業一樣,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而且正以迅猛發展的勢頭成長為全球效益最大的行業。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及其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識經濟或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1997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科技、文化、信息產業越來越多。高科技高文化附加值的計算機信息產業,在1997年世界經濟和產業發展中獨占鰲頭,數家企業躋身世界前10強。近年風靡世界的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創下十幾個億美元的票房價值。美國《讀者文摘》已發展成年收入25億美元的國際性大企業。據稱,美國的視聽產品已經成為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換匯產業。文化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也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所謂經濟的文化化,是說現代經濟發展中文化的、科學技術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經濟的時代,全社會95%以上的人在為基本的生存條件——糧食而工作,而在發達國家僅有2%—3%的人口從事農業,便可滿足社會的需要。從日本的就業人員構成比來看,其第三產業就業者占總人數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20年23.8%,1930年30%,1965年43%,1970年46.5%,1975年52%,到八九十年代這一比率又大大提高。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肯德克在1980年“美國競爭力大會”上對1929—1980年的美國經濟做了數量分析。他測出,在這期間美國生產力的增長中,40%是由知識和技術創新獲得的,有12%是由勞動力的知識文化素質的提高獲得的。在工業發達國家,高科技、高文化大量進入企業,使當代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經濟中的科技、文化知識因素已日益躍居重要地位。腦力勞動者的數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國“白領”職員與“藍領”工人就業結構比已為5∶4,到1980年,美國第一產業即農業和礦業中的從業人員僅占總比例的29%,第二產業即各種制造業降到31.6%,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已上升到65.5%。即使在第一、第二產業中,科技管理人員也超過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員。無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自然要將重心轉移到服務、知識、信息等第三產業方面。
經濟文化化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在于它代表著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社會需要不斷提高。在基本的物質需要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即使物質層次上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地與文化結合起來了。今日的主流經濟學已在大力關注知識、信息、文化乃至人的心理??傊?,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趨向。文化與經濟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的發展過程。
認真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業
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我國文化建設一直采用計劃經濟下由國家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統一步調的“事業型”模式?,F在看來,這種國家財政撥款的文化投資遠遠滿足不了當代文化高速發展的需要。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正式采用與世界多數國家一致的核算方式,即用國民生產總值來核算國家經濟發展的程度,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來劃分各個行業。而文化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部分,開始了由“事業模式”向“產業模式”的重大轉變。這場變革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文化觀念,將文化與現實經濟聯系在一起。
我國文化市場的建立、發育和文化產業的發生、發展具有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相應的文化產業機制和文化發展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持續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之相應的文化產業發展則相對滯后。與發達國家甚至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在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產出仍有很大差距。這一方面表現為對文化產業已成為當代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認識不足,沒有從根本上轉變“事業型”的傳統思路和行政機制;另一方面,對文化與經濟的長遠協調發展認識不足,沒有看到文化滯后對今后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F實迫切需要并呼喚新的文化發展的總體戰略、管理方式、產業機制和市場運作體系。另外,經濟流通的世界化和當代傳媒的高度發展,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要求我們批判地借鑒其市場運作的方式,以適應并掌握當代世界文化交往的經濟規律,并制定自己的文化安全策略,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體制。其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表現出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這種需求,一是規模巨大,數量驚人。我國當代社會對文化產品的需要無論在數量上、強度上、實現方式(規模、途徑、媒介)上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需求的多層次多方位。從普通市民到文化人士,從大眾娛樂到藝術精品,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者表現出對不同種類的文化產品的強烈需求。三是一輪接一輪的文化時尚表明了文化需求的迅速轉換。很明顯,這種全社會日益高漲的大規模、多層次、快節奏的文化需求,單靠原先文化事業的“統管”模式已根本無法滿足,它歷史地要求與之相應的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運作模式。
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文化市場機制發展中的眾多矛盾,比如文化產品的商品性與非商品性的矛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市場運作方式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矛盾,市場規律與文化藝術自身規律的矛盾,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矛盾等等。在眾多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當代市場條件下文化發展的產業性與文化性之間的矛盾。
培養目標是頂層設計,是人才培養的定海神針,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之所以就業遇冷,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脫離實際,盲目跟風,導致大而無當,籠統空泛。因此,制定目標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既要講共性,又要講個性;既要頂天立地,又要具體明了。
1.制定培養目標應充分考慮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定位。
作為一門新興專業,盡管目前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歸屬還不明晰,還存在爭論。但經過十來年的實踐,學術界和教育界還是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大家普遍認為文化產業管理是一門綜合性、交叉型的邊緣學科,必須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要求,培養國際型、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根據山東大學資深教授王育濟老師的說法,高校文化產業管理畢業生既要有“縱貫古今的文化視野”,還要有“策劃經營的文化理念”,同時也要有“現代產業意識和經營思路”。因此,高校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還要加強對學生知識獲取能力和創意創新能力的培養,徹底改變以往大學教育重理論知識、輕實踐能力的積弊,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動手能力差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低的痼疾。無論學生以后從事何種文化產業,這些都屬于宏觀層面上的共性要求,當然也都應在我們的培養目標中予以體現。
2.制定培養目標應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文化產業的內涵非常廣泛,有核心層、層、相關層之分,涵蓋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銷售等方方面面。如果我們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會成為無用武之地的“四不像”,貌似什么都知道,其實什么都不精。因此,只有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做好專業細分,才可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合格產品。這一點對省屬高校尤顯重要,因為省屬高校的生源主要來自省內,將來畢業生就業也以省內為主。倘若脫離省情,忽視本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人才需求狀況,自然難以突破就業瓶頸的制約,專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將受損。以地處西南邊陲的貴州省為例,《貴州省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業、民族民間文藝演出業、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民族節慶與會展產業、山地體育與戶外運動產業、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藝術與休閑娛樂產業、網絡新媒體與動漫網游、創意設計產業等10大文化產業領域。與此相應,貴州高校就要及時跟進,以培養立足貴州、服務貴州的優秀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為己任,在制定專業培養目標時予以充分考慮。
3.制定培養目標應充分考慮辦學母體的優勢和特色。
省情與省情各不相同,校情與校情也互有差異。由于沒有明確的學科定位,各高校當初在開辦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時,有掛靠文學院的,有掛靠歷史學院的,有掛靠經濟學院的,有掛靠管理學院的,也有掛靠新聞傳播學院的,雖無一定之規,但基本上都與辦學母體長期形成的優勢和特色有關。因此,各高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也應立足校情,百花齊放,充分發揮辦學母體的學科優勢、專業優勢和師資優勢。掛靠歷史文化學院者可突出文化資源開發與研究,掛靠文學藝術學院者可突出藝術市場經營管理,掛靠理工科類學院的高??赏怀鼍W絡文化產業管理或數字媒體文化產業管理,掛靠傳播類學科的高??赏怀雒襟w產業運營及相關產業,掛靠經濟管理類學科的高??赏怀鑫幕髽I經營管理等。近年來,一些高校依托自身優勢,根據專業細分要求,在制定培養目標時進行了大膽探索和積極嘗試,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例如,在人文學科方面頗有建樹的山東大學依托歷史文化學院,開設了會展、演藝管理等方向,強調文化的培養和積淀;以經濟學科見長的中央財經大學,開設了文化產業投融資和公共文化管理等方向,重點培養資本運作人才;中國傳媒大學則開設了文化經紀人和制片管理兩個方向,著力培養影視管理者和文化經紀人。各高校只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才能充分發揮辦學母體的優勢和強項,也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和效益。
二、圍繞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專業建設的基石,也是落實培養目標的關鍵。高校只有緊扣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核心課程,強化特色課程,增加實踐課程,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并不斷優化提升,才有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關于核心課程設置。由于各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掛靠院系不同,核心課程的構成和側重也有所區別。例如,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的核心課程涵括文化資源學、文化傳播學、美學、藝術基礎、宗教文化、中外文學藝術、中國傳統藝術、應用民俗學、文化產業學、管理學、文化經濟學、文化投資學、文化貿易學、文化產業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產業經營管理案例、人文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傳媒經營管理、經濟法學、文化法規學、知識產權與文化產業、中外文化體制與產業政策比較、文化法規案例分析、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網絡設計與管理等。同為教育部首批試點招生專業,中國海洋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的核心課程主要有文化產業概論、世界文化產業概要、世界文化史、文化政策與法規、管理學原理、文化市場營銷學、文化產業經營管理案例研究、音像與多媒體技術、項目策劃與管理、平面設計、三維動畫設計等。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掛靠歷史文化學院,中國海洋大學文化產業管理掛靠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其專業核心課程也因此有所不同。盡管各高校在專業核心課程的具體設置上互有差異,但大家對核心課程的總體分類則基本趨同,大致區分為文化基礎與文化資源類、一般管理類及文化產業管理類、經濟學類、政策法規類、現代信息技術類等幾大模塊。關于特色課程設置。文化產業范圍廣、類型多,在橫向上可劃分為各種不同的行業門類,在縱向上又可拆分為不同的市場運行環節,因此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也應根據不同行業門類和市場運行環節而有所側重,充分體現大專業、小方向的專業細分原則,以增強專業識別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特色課程設置就是要在核心課程突出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根據專業細分,強化專長教育,避免千校一面。各高校應基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自身學科基礎、辦學特色、師資力量和學生興趣愛好出發,不斷豐富各自的特色課程或課程模塊,培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專門人才。例如,同濟大學文化產業管理著重于文化創意產業、新媒體和城市文化三個方向,其特色課程就包括文化發展規劃專題、創意設計概論、新媒體經營與管理、互聯網文化概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專題、文化創意項目管理、新媒體策劃與寫作、城市文化專題、藝術市場與文化消費、文化藝術策展實務、互聯網傳播專題、新媒體廣告等,總體定位明確,專業特色鮮明,充分體現了同濟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的辦學特色。關于實踐課程設置。文化產業管理培養的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場,既有寬廣人文視野,又有精深產業理念,具備較強組織策劃和經營管理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因此,課程設置就不能簡單地從理論到理論,而應理論聯系實際,大幅度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完善實踐課程的內容,豐富實踐課程的形式,提高實踐課程的效果。凡適合在實踐中講授的內容,都應從傳統課堂向實習實訓室轉移,讓學生通過實踐參與和親身體驗,理解和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增強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至于實踐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也應轉變觀念,不拘一格,充分用足校內校外兩種資源,為學生創造更好更多的實習實踐基地,實現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和聯動發展。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例,高??梢葬槍献髌髽I的發展需要設定專業方向,按照工作流程改革專業課程設置,并把課堂延伸到實踐領域和生產一線,實施“訂單式培養”,使學生走進企業就能勝任崗位工作。企業則可以通過給學生發放獎學金的形式支持學校共同教育學生,通過定期培訓或講座形式給學生灌輸企業文化和行業精神,通過工學結合實習場地完成對學生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當然,高校還可以聘請社會上優秀文化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和實踐者,請他們走上講壇,給學生傳授最新的實踐經驗和具體操作流程。
三、根據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
文化產業管理實踐性很強,重在培養學生的市場運作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顯然難以為繼,不僅無法落實既定培養目標,也很難體現新課程設置的核心價值。因此,高校應以培養目標為導向,以課程設置為依據,勇于探索,敢于實踐,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目前各高校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來看,以下方法可資借鑒和參考: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企業實際生產活動的模擬,針對某個基本原理,提供相關案例及背景資料,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經過分析案例、小組討論、教師指導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生動化,為學生提供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案例教學重視的不是能否得出正確答案,而是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通過學生的分析、思考和教師的引導、啟發,培養一種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技能。不僅如此,案例教學還是一種很好的群體活動,藉此可以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文化創意與策劃》課堂教學實踐中,針對德爾菲法,也即專家意見法的案例教學,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模擬創業項目策劃大賽,讓學生在掌握理論方法的同時,鍛煉提升自身的創意策劃能力。
2.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在老師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從信息收集、方案設計到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交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藉此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個環節的基本要求。項目教學法主張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讓學生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教師由主角退居配角,不再是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僅供學生檢索利用的資料庫,而是一名現場導游和顧問,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與老師的地位變化相對應,學生上升為主角,回歸真正的學習主體,通過獨立完成項目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既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還培養了合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老師也會在觀察、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激發靈感,開闊視野,提高專業水平,有利于教學相長。例如,在《景區規劃與管理》教學實踐中,就可以讓學生深入合作企業,針對企業委托的景區規劃任務,組建項目小組,按項目要求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最后再由師生共同完成項目論證和文本撰寫。
3.分組教學法。
分組教學法是在老師帶領下,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通過知識學習和探究活動,激發學習興趣,掌握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培養發散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增強參與意識,發展個性特長,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協調發展,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分組教學的關鍵是把整塊教學操作內容通過有機分割化整為零,交由學生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以《文化產業項目管理》教學實踐為例,縱向來看,一個項目的運作由調查、策劃、運營、管理等不同環節共同組成,因此就可以組織相應的學習小組分別進行探究式學習,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運作體系。當然,各小組成員要明確分工,避免推諉扯皮,老師也應根據課程教學進度,加強對各小組的跟蹤指導。橫向來看,文化產業項目管理有演藝項目運作、影視項目運作、節慶會展項目運作等不同類型的項目運作,因此可以組織相應的學習小組根據各自興趣愛好分別完成一個整體項目的策劃運作。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文化產業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都有別于傳統專業,對人才培養質量也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化師資隊伍。然而,由于文化產業屬新興產業,缺乏相應的師資儲備,大部分專任教師和管理人員都是從相關傳統專業轉入,還存在一個學科轉向問題。至于“雙師型”教師占比,也有待大幅提升。因此,現階段仍需著力加強文化產業管理師資隊伍建設。
1.加強在崗教師的專業培訓工作。
各高校應通過制度建設,鼓勵教師主動從原有專業轉向現在崗位。應根據課程模塊組建專業教研室、課程小組,通過專題研究和集體備課等形式,密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強內部挖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同時,還應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聯動發展,廣開渠道,多搭平臺,積極鼓勵專業教師去文化產業發達地區或當地文化企業短期實踐、考察或掛職,深入生產經營一線,參與文化企業運作與管理,參與各類文化產業項目研究,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實際情況,提升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當然,也應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種跨學科的學術活動和文化產業實踐活動。
2.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校外兼職教師隊伍。
為解決校內師資不足、實踐型教師匱乏等問題,各高校還應根據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社會人力資源,打破以學歷和資歷衡量專業水平的積習,積極聘請文化產業管理研究機構、行政主管部門、文化企業以及各類社會文化團體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高文化素養的實踐型專家擔任兼職教師,通過專業研討、課程教學、實踐指導等形式,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還應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在課題研究、教材編寫、教師互訪、培養目標制定、課程設置等方面互通有無,互相學習,甚 至實現一定程度的替換式教學,力求達到專業優勢互補、相關資源共享的最佳狀態。
五、完善評價激勵機制
文化產業管理突出的實踐型、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特征,要求各高校必須改革原有的評價激勵機制,針對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標準入手,建立健全新的評價激勵機制,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1.針對學生的評價。
傳統評價機制主要通過考試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估,而對于文化產業管理而言,更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一張考卷見高低的評價方式顯然已不合時宜,必須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雙重評價標準。定性指標可側重于對學生綜合知識的考察,定量指標則更適用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測評,甚至可以用社會認可度部分取代應試測評成績。
2.針對老師的評價。
由于歷史原因,高校在教師考核、職稱評定、課時計算、學科評估等方面,對所有學科都實行簡單的“一刀切”評價模式,忽視各學科專業尤其是新興專業的差異化特點,忽視實際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導致許多專業教師迫于考核晉級壓力,不得不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題申報和論文撰寫中去,嚴重影響了學科教學和專業發展。因此,必須制定一套針對文化產業教師隊伍建設的評價激勵機制,以穩定軍心,激發斗志,促進高校文化產業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
六、結語
2003年中,《十面埋伏》開始選角,初定梅艷芳、劉德華、章子怡等人;
2003年12月30日,梅艷芳去世。她的逝去迅速和《十面埋伏》扯上關系,為這部尚未開拍的影片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2004年5月13日,張藝謀攜《十面埋伏》參加嘎納影展,國內媒體報道說觀后掌聲達26分鐘之久,引起多方質疑;
2004年6月22日,繼沈陽萬名觀眾宣布將簽名聲援影片首映后,福建2.7萬名觀眾也在當地院線的組織下,聯合簽名聲援《十面埋伏》全球首映慶典禮。主辦者稱,這一行動將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時引起不小的震動;
2004年7月10日,《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全球首映慶典,巨星云集、六個分會場、200個城市電視臺的輪番轟炸,就連春節聯歡晚會也只能自嘆不如,張偉平更是給予了首映禮“觀眾一進來,保準傻眼”的不菲期望;
2004年7月16日,在美國大片《特洛伊》草草放映完畢,留了一個星期左右的空檔期后,《十面埋伏》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在長達幾周的時間里在所有影院獨攬放映全的電影……
7月16日至8月2日,短短18天,國產大片《十面埋伏》在國內(不含港、臺)狂卷1.503億元票房,超過進口大片《后天》、《特洛伊》的票房總和。這似乎說明《十面埋伏》無論從商業宣傳還是影片本身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另有權威人士認為,《十面埋伏》的票房高漲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觀眾被之前媒體的四面炒作勾起了興趣,電影本身的好壞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張藝謀的名氣和觀眾們被一波狂勝一波的宣傳轟炸吊起的胃口。從網上和媒體的反應看來,現在對《十面埋伏》總體上來說是貶大于褒的。《十面埋伏》一面繼續享受著成功宣傳炒作后的票房奇跡,同時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罵聲震天”,不少觀眾由高期望陷入巨大失望之后,開始對張藝謀產生了“炒作信任危機”。在《十面埋伏》之后,張藝謀和張偉平的這種“轟炸是宣傳”是否還能讓觀眾乖乖買帳?
對這些,制片人張偉平一直堅持《十面埋伏》既然是個商業片,就應該運用商業化的宣傳手段,在商場上怎么宣傳都是天經地義。然而,他忽略了一點,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不但具有商業屬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社會公益性尤其不能受到半點挑釁和質疑。
在現代產業經濟學中,產業是指介于微觀經濟細胞(企業和家庭)與宏觀經濟單位(國民經濟)之間,生產和經營同類產品的企業群。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幾層意思其二,文化產業是由企業群組成的,在現代經濟學中,企業被界定為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因此,文化產業像其他一般產業部門一樣具有經濟屬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潤、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增值為目標的。這一特點,也使文化產業與以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為最高目標的公益性文化(如學術研究、學術性書刊、圖書館、博物館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其一,文化產業是生產和經營文化產品的行業,因而與生產和經營物質產品的一般產業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屬性。
柏拉圖闡明,客觀地、內在地不真實的東西也不可能在主觀上對人類是好的和真實的。即使是文化產業的商業維護者們也很難公開與柏拉圖的觀點相左。雖然說文化產業的編造物并不是什么幸福生活的向導,也不是富有道德責任的新藝術,而是被商業鼓吹者們抬的高高在上的經濟利益。它所大肆宣傳的"一致同意"強化了這種盲目的、不透明的權威。正因為如此,它的社會角色,它的質量,關于它的真實性或非真實性,關于文化產業所表現的美學水準等核心問題沒有被突出出來,或者說至少被排除在所謂的傳播社會學之外了。即使它觸擊了無數人民的生活,某種東西的功能也不能保證它的特殊品質。美學與它殘存的交流性的若干方面的混合,并不導致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藝術走向與所謂藝術家的勢力相對的公正的位置,而是導致藝術以多種方式維護它的有害的社會后果。文化產業在大眾的精神構造中的重要性,并非絕對不是由認為它自己注重實效的科學賦予的,這種賦予是對它的客觀的合法性的反映,是對它的存在本質的反映。正相反,恰恰是由于這個原因,這種反映變得必不可少了。像它的無可質疑的角色所要求的那樣嚴肅地對待文化產業,意味著批評性地嚴肅對待它,而不是在它的壟斷性格面前當懦夫。社會公益性和美學藝術本身應該占據文化產業的主導,商業利益雖然是文化產業的車輪得以轉動的驅動器,但它也僅僅應該起到一個驅動的作用而已。
在中國,現代文化產業的興起,無疑同西方一樣,也具有“消費社會”逐漸形成這一宏觀的社會背景。在詹明信看來,文化消費乃是消費社會的孿生兒,是“消費社會本身的要素;沒有任何其他社會像這個社會這樣,為記號和影像和影響所充斥”。與消費社會相適應,在中國文化領域,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人們不但通過消費來表達某種意義或信息,而且消費品作為符號所表達的內涵和意義本身,也構成消費的對象。在匱乏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年代,消費的主要目的在于維持溫飽,精神文化的消費的空間無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隨著小康社會的到來、教育的普及,至少在中國當代城市以及一些沿海地區,已經有中國相當一批人的消費已經超出了維持“生活水準”的標準并潛入了文化的精神的因素,不再僅僅是滿足生存的生理性和物質性活動,它同時也是一種符號活動、交流活動和表現活動。符號消費因此成為相當一批人的一種基本的生活風格和生存體驗。這正是當代中國消費性、娛樂性、休閑性、益智性大眾文化產品需求急速增長的一個重要社會背景。在當代中國,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化受眾,呈現出了對不同種類的文化產品的需求。它既可能是對如街頭雕塑、廣場音樂會等人們無須支付價格就可滿足的非商品性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可能是對人們必須支付一定價格才能滿足的商品性的娛樂性文化產品的需求;既可能是對武打、言情等通俗文學和科普讀物的需求,也可能是對生理感官上的頤養、休憩或享受的需求。滿足這些需求無疑需要社會“大批量的生產指向消費、閑暇和服務,同時符號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產也得到技術的增長”因此,像西方一樣,消費社會的來臨及其所導致的大眾對于娛樂性、消費性、益智性、消遣性文化產品的需求,在中國也催生出了一種以工業生產方式制造文化產品的行業,即文化產業。
文化消費的根源在于人們對美的需求,而對美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為社會,特別是成人提供教育和培訓也是文化產業的一項內容。管理大師彼德·德魯克在1994年就指出:“持續學習”將成為人們越來越重要的需求,這種需求必將支撐起一個日益龐大的產業。根據需求分類,文化產業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諸如唱片業、影視業、出版業、教育培訓業、電子游戲等,由于多媒體及互聯網的發展,各行業在載體和內容上的交融日益增強,從而不斷產生出新的領域,如電子圖書、MP3、在線點播等,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交融。由于各種行業大都是買方市場,在市場上的競爭異常激烈,如何獲得消費者的好感便成為取勝的關鍵。
然而,文化產業的商業化是一只鋒利的雙刃劍,過分商業化將扼殺文化的高雅與魅力;沒有商業成分,不進行產業運作,純粹的文化將難以續存。
前兩年馮小剛的《大腕》,應該說也是這樣一部身份模糊的泛中國電影。這部影片由華誼兄弟太和影視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剛剛在全球成功發行華語電影《臥虎藏龍》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聯合出品。據報道,影片的投資規模為300萬美元,哥倫比亞為主要投資方。雖然對于好萊塢來說,300萬美元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制作,但對于中國電影來說,它已經超過了國產電影一般投資規模接近10倍。正是這樣一種跨國生產的經濟模式,決定了《大腕》的文化定位:首先,它與目前大多數國產電影不同,沒有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政府資金注入,因而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保證政治底線的前提下、在中國國情許可的情況下,爭取市場風險的最小化和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場、為投資方換回成本和獲得利潤;其次,它的操作方式是市場化的,從成本核算到制作方式、從演職員陣營到市場營銷方式,都是按照市場規則來設計的,例如影片將市場劃分為中國本土和其他亞太地區、歐美地區不同市場,還計劃了電視、錄像等市場,并將中國大陸本土票房指標確定為3000萬以上,由中國合作方負責發行,同時則通過哥倫比亞的國際營銷資源開發中國本土以外的市場,來獲得其余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本回收和利潤創造;第三,為了適應這樣的市場規則,影片將放行檔期定位在賀歲片檔期,邀請中國最近幾年來票房記錄最好的導演馮小剛、既具有本土影響力也曾經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頭銜的葛優及其長期組合的班子為主創,同時邀請來自好萊塢的名演員DonaldSutherland和來自香港的女明星關之琳為男女主要演員,對中國化的賀歲片進行國際包裝,一方面既通過這種包裝使電影有一種西化的符號意義誘惑中國觀眾消費,同時也使中國以外的觀眾能夠容易地與這部具有國際包裝的華語電影更好地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大腕》是全球化的結晶,其投資方式、制作方式和發行方式都不是過去意義上的所謂中國電影、國產電影,它只能說是一部華語電影,在一定意義上它是一部具有地域重點的世界電影,是好萊塢電影工業國際化戰略的一個棋子。好萊塢跨國電影生產模式在中國的發展將來可能會讓人們所謂的與狼共舞、所謂的對抗好萊塢、所謂的民族電影事業繁榮都面臨一種困惑,狼就在羊的血液中了,狼的基因也許最終將改變羊的屬性,此羊早就非彼羊了,民族電影、中國電影的概念將被一種跨國電影或者泛中國電影的概念所沖擊,中國電影文化也將改變它原來的面貌。
正是由于這種跨國生產模式決定了《大腕》的商業電影定位和本土與國際的雙重市場定位。所以,《大腕》在文化上必然遵循大眾商業文化的邏輯:模仿后現代的城市喜劇風格,敘述線形的故事,以落難男人與嬌貴小姐、東方小人物與西方大腕為傳奇故事,追求情節的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在執行這些幾乎已經世界化的娛樂產品生產程序的同時,這部電影為了完成所擔負著的本土與國際的雙重使命和雙重獻媚,一方面,它必須充分地調用一切資源來為中國本土觀眾提供娛樂服務,所以影片大量采用互文本的方式,將近年來中國最流行的語言、最火紅的明星、最焦點的事件、最重要的大眾文化、最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甚至最流行的廣告都通過喜劇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現實構成了豐富的喜劇資源;另一方面,它又努力將中國人、中國時空、中國故事改造為一種奇觀來滿足國外、海外觀眾對于中國的好奇和對于中國弱勢地位的確認和同情,于是影片中用喝著可口可樂的小皇帝作為開場和收尾,有了所謂中國的喜劇葬禮,有了所謂"氣勢如虹的東方圣地"太廟的空間背景,有了燒香拜佛和境界的傳奇,有了好萊塢大腕與東方美女及中國小人物的情感糾葛。在好萊塢大腕用蹩腳的中文喊"收工"、尤優用同樣蹩腳的英文喊"Finish"的錯位中,分明就是對本土與海外市場的雙重述求的象征。
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課程結構體系的基礎目標,課程設置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方向。《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針對高校在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要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在建設先進文化、培養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學校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依據綱要的基本要求,一些地方高校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為: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理論功能和豐富的人文知識,具有人文素質、創新意識、廣闊視野和社會責任,熟練掌握國內外有關文化產業的政策法規、文化產業的經營特點和運作規律,富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在文化管理機關、文化企事業單位、新聞出版機構、文化傳媒等部門從事管理、創意、經紀、教育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并使所改專業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方向構建“平臺+模塊”式課程結構體系。
二、構建地方高校課程結構體系的原則
一是多元化原則。多元化原則就是從全方位、多角度的層面去構建課程結構體系。如人才培養目標中強調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課程結構體系就不能只從單一的能力角度構建,而應體現在綜合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專長能力和能力拓展等多角度設置相關課程,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是特色性原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地方高校的辦學宗旨,只有加強同地方文化產業市場的緊密結合,才能辦出特色專業,才能使之生存下去且發展下去。如文化資源較豐富的地區,當地高??梢越Y合這種文化資源優勢開設有具有特色的課程。池州學院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結合了池州的地方文化資源開設了符合地方特色的“池州文化資源規劃與開發”的專長課程。三是實踐性原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能力很強的課程,構建課程體系時要注重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加強對學生文化產品的策劃、開發、營銷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能力的培養,努力同地方政府部門、演藝公司、文化團體等單位建立實踐實習的合作機會,打造產學研為一體的課程結構體系。
三、“平臺+模塊”式課程結構體系的構成
(一)結合地方特色,構建“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
“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是在完全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環境中,在“平臺”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模塊”,以能力培養為導向,設置不同的能力模塊,為地方培養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捌脚_+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由綜合能力平臺、專業能力平臺、能力拓展平臺3大平臺,若干能力模塊組成。
1.綜合能力平臺
綜合能力平臺是學生必修的公共課程,包括五個模塊,旨在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身心調試能力、外語溝通能力、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等綜合能力。這些課程是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其他能力的基礎,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課程。
2.專業能力平臺
專業能力平臺是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核心,結合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需求,這一平臺設置四個模塊。專業認知能力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基礎認知能力,是針對剛進入高校的大一新生設置的課程模塊。通過課程學習和認知實踐課程的鍛煉,加強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課程操作的能力培養。專業基礎能力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具有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的基礎能力,分為文化理論分析模塊、文化經營與管理模塊、文化產業分析能力、文化創意與策劃基礎能力四個子模塊,是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理論分析模塊培養學生具有對文化現象進行甄別、判斷、分析的能力;文化經營與管理能力模塊培養學生具有計劃、組織、動員、協調的能力,要求學生既能懂經營又善于管理;文化產業分析能力模塊培養學生具有對產業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前景進行判斷分析能力;文化創意與策劃基礎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思維和基本的創意與策劃能力,為進一步提升其應用能力奠定基礎。專業專長能力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專業化的能力,是學生選修課程,以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為主要目的。地方高校應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及地方文化市場的需求,充分利用地方資源,設定相關課程。專業應用能力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是學生必修課程。根據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向的能力要求,篩選與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直接有關的專業知識內容,配合實施教學,突出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
3.能力拓展平臺
能力拓展平臺是專業學生選修的輔助課程,通過這一平臺進一步拓展了能力鍛煉的途徑,充分利用了高校第二課程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就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適應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正確處理專業基礎能力模塊與專業專長能力模塊的關系
合理設置專業專長能力模塊課程,培養個性化的人才專業專長能力模塊是培養學生個性的有效載體,需要充分重視。第一,適當壓縮專業基礎能力模塊課程,增加專業專長能力模塊課程所占的比重,使之占總學時的25%左右。第二,合理安排專業專長能力模塊課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的需求,改變“有師開課、無師不開”的狹隘觀念,增設專業專長模塊的課程。第三,增加學生選修專業專長能力模塊課程的自由度,不能把其變相為必修課,讓任課教師或教研室主任來選定。另外,要想給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余地,還必須開發課程資源,擴大專業專長能力模塊課程開課的門數,擴大選課的自由度。
2.正確處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
增加實踐教學課程的學時,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建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一體化的課程體系,這既是課程組織結構上二者的并行推進、有機結合,又內含了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要求建立與理論課程要求相適應的形式多樣的實踐課程體系。具體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認識,樹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同等重要的教學理念,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加強實踐課程的設置;二是正確處理好一門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學時方面的協調配合問題,適量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比重,一門專業能力平臺課程的實踐教學學時需占總課時的20%以上;三是單獨開設與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相適應的實踐教學課程或項目,并按教學要求組織教學,提高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比重,可以通過專業實訓、課程實訓等單獨實踐項目形式加強實踐教學的實施;四是多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積極開展池州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市場和文化資源的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活動,加大第二課程學分比例。
3.正確處理課程之間橫向與縱向之間的關系
充分考慮同一學期各類課程開設順序和不同學期課程間的銜接關系課程在設置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科學知識的遞接性,處理好課程的銜接問題。課程橫向上要在同一層次課程之間建立課程群,縱向上要處理好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長課之間的關系。課程銜接是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學分課時數的鏈接。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要保證課程群培養目標的一致性;二要保證教學目標相同的課程連續開設,根據課程間的前后續關系安排課程順序,做到知識的系統鏈接,前者必須為后者服務,后者必須與前者做好銜接;三要對學時學分合理調配,不同的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有所不同,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長課在學時安排上要合理配置,教學課時過多就會浪費教學時間,教學課時過少就不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既要保證本門課程的獨立性,也要注意與其他相關課程內容的銜接,保證知識之間的完整性。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