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3 13:54: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脫貧攻堅事跡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自治區相關部門同意貧困村當發村脫貧出列!”聽到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容縣楊村鎮人大主席梁鳳臉上終于露出久違的微笑,幾年來辛勤培育的“扶貧樹”,終于結出脫貧“碩果”。
當發村位于容縣楊村鎮東北部,地處山區,山多地少,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是楊村鎮“十三五”貧困村。2015年精準入戶識別時,當發村識別出貧困戶114戶46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7戶338人,貧困發生率為14.76%。面對當發村艱巨的脫貧任務,擔任當發村掛村組長的梁鳳迎難而上,用柔肩勇敢地挑起帶領當發村摘“窮帽”貧困群眾拔“窮根”的重任,在脫貧攻堅路上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承諾。
用腳步丈量民情
“治病首先找病根,治窮病首先找窮根”,梁鳳心里明白要讓群眾擺脫貧困“枷鎖”,過上好生活,走上致富道路,必須找準“窮根”,量體裁衣制訂幫扶脫貧計劃,才能讓貧困群眾真脫貧脫真貧。梁鳳與鎮政府掛村干部、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員組成工作組,采取“走親戚”的方式對全村22個村民小組772戶農戶進行全覆蓋入戶走訪,對于精準識別出的114戶貧困戶則采取“常走親戚”的走訪方式。每到一戶梁鳳都會用接地氣的語言主動與群眾聊家常,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及困難等情況。
當發村地處山區,山路崎嶇,摩托車無法通行時,就需要采取步行的方式,“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腳泥”早已是常態。剛開始走訪時,有的群眾認為梁鳳只是“到此一游”式的走訪,為此她還常常吃了不少“閉門羹”?!胺椒偙壤щy多,沒有一顆心是捂不熱的”,面對走訪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梁鳳總是這樣鼓勵自己,她始終堅信只要多到村里“接接地氣”,腳上多沾些泥土,多傾聽群眾的心聲,終究會得到群眾的認可。
為了全面、準確了解每一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梁鳳曾經花費7小時攀山越嶺步行到當發村最偏遠的村民小組峽河田5戶農戶家中走訪。有時遇到群眾外出干農活的情況,梁鳳就會直奔田間地頭,一邊幫助群眾干農活一邊話家常了解群眾的生活情況。有時遇到群眾白天上班的,梁鳳則會選擇晚上的時間入戶走訪,同時抓住群眾飯后聚集聊天的機會,就地取材往地上一坐與群眾召開“露天”座談會,聽取群眾對扶貧工作的意見建議,并一一登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里。經過長期走訪,梁鳳與村民慢慢熟絡起來,也逐漸掌握了當發村的村情民況??吹搅壶P認真的干勁,村民慢慢改變了以往的看法,認可這位真心扶貧的人大代表。每當碰到梁鳳村民都會熱情親切地稱呼她“阿鳳”,有困難都會找到她幫忙。
用真心排解民憂
當發村橋頭至當發村肚道路是村民到當發小學的必經之路,道路未硬化前,路面坑坑洼洼,遇上雨天就泥濘不堪,由于道路狹窄,還時不時出現堵車的情況,村民苦不堪言。得知情況后,梁鳳充分發揮人大代表“連心橋”的作用,三番五次進村入戶向群眾宣傳扶貧道路政策,解開群眾不愿修路的“心結”,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到道路修建工作中,同時當好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向相關職能部門提建議,積極爭取扶貧道路項目。在梁鳳的努力下,當發橋頭到當發肚的道路完成硬化并進行拓寬,昔日讓群眾苦不堪言的泥土路蝶變成平坦寬敞的脫貧致富路。
“民生問題無小事,群眾利益大于天”,梁鳳總是那樣說,也是那樣做的。2018年受臺風山竹的影響,當發村至橫山村路段塌方嚴重,影響到橫山、當發兩個村七千多名群眾的出行安全。臺風過后,梁鳳以及當發、橫山村的人大代表聯名向職能部分提出修復受損路段的建議,及時消除道路安全隱患。
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梁鳳始終把排解民憂,改善民生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工作來做。2016年以來,梁鳳就當發村扶貧道路共提出意見建議8條,幫助實施扶貧基礎設施項目13個,當發村村級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經過人大代表以及村兩委多方籌資,2019年當發村按照“一廳七室兩欄兩中心”的標準,新建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并對村委會及周邊環境進行升級,村級陣地面貌煥然一新。
用實干托起“小康夢”
“我以前總覺得自己年紀大了,生活沒有了干勁。阿鳳來了之后,把我當作親人,經常關心我鼓勵我,每當我有困難都會找她,她都及時想辦法幫我解決?!碑敯l村70多歲的老人黎紹漢滿懷感激地說。黎紹漢是當發村尖峰隊村民,2015年精準入戶識別時因學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未脫貧前一家6口人擠在30多平方的舊瓦房里,生活拮據。為了讓黎紹漢一家住上安全的新房子,梁鳳三番五次動員他申請危房改造,及時幫助他解決新房子修建過程中遇到的糾紛、用水等難題,并親自幫助黎紹漢申請小額信貸、產業獎補政策發展養豬產業,增加家庭收入。2019年,黎紹漢一家搬進了安全整潔的新房子,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多元,順利脫貧摘帽。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liony”為你整理了這篇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杜杰
行動是最好的引領,實干是最好的示范。在脫貧攻堅戰中,他用行動踐行初心,與嘉陵區廣大扶貧干部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2018年,嘉陵區以零漏評、零錯退,滿意度98.87%的高分退出國貧縣序列,被評為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縣。他就是脫貧攻堅的“孺子牛”,嘉陵區委原副書記,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洪波。
培育產業 找到穩定增收致富路
脫貧致富,產業是關鍵、就業是核心。為此,王洪波提出了“三圍繞”的脫貧致富路,形成“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入股分紅”的增收方式。
十月是檸檬采摘時節,嘉陵區大通鎮三洞碑村的榮天檸檬產業基地里,每天都有幾撥工人穿梭忙碌,為采摘做準備。貧困戶何會清和其他工人一樣,每天早早地來到基地干活。自從村里建成檸檬產業園后,她便成為了在家門口務工的“農業工人”。何會清不僅能夠通過在園區務工掙錢,還憑借土地流轉收取一份租金,一年收入能達到1萬元以上,還能照顧孩子和老人。
“結合嘉陵實際,我們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圍繞特色抓產業、圍繞龍頭抓帶動、圍繞園區抓協作,切實為貧困群眾找到一條穩定增收的致富路?!蓖鹾椴ú粩嘣诿撠毠砸痪€探索和總結經驗。
“特色就是品牌,就是優勢。”為避免產業發展同質化競爭風險,王洪波提出并積極推進以技術、品種創新為核心的桑、果產業發展。2018年,他積極邀請西南大學教授、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魯成,帶領專家團隊與嘉陵區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在新廟、土門等15個鄉鎮發展優質蠶桑10萬畝,生產黃金繭。推動銀海絲綢公司成為中國蠶絲被標準制定單位,產品遠銷國內外。邀請中科院唯一蠶桑院士向仲懷,與南充尚好桑茶有限公司合作,在嘉陵建立了全國首個“桑食品研究院”,在雙桂、太和發展茶桑5萬畝,變傳統產業為優勢產業。
扶貧“十字歌” 探索幫扶好機制
在王洪波看來,精準扶貧貴在識別、幫扶、退出“三精準”,工作、責任、政策“三落實”。2017年2月,王洪波在長期一線扶貧工作中,總結出了“一動(員)、二申(報)、三評(定)、四公(示)、五派(遣)、六查(找致貧原因)、七定(幫扶措施)、八幫(扶)、九教(導群眾)、十退(出)”的扶貧工作方法、步驟“十字歌”,并將貧困戶的基本信息、幫扶措施、過程、成效,真實準確記錄在“綜合手冊”上,被全市廣泛推廣。
在幫扶過程中,王洪波要求必須開好“群眾家庭會、黨員干部及鄉賢代表會、政策宣傳和農業技術培訓會、以五星農戶評比為主的群眾教育會、村兩委年終工作總結會”,用老百姓的語言、關心在乎的事、聽得懂的道理,講清政策、講明親情、講透鄉情,以及幫扶干部的熱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幾年來,王洪波深入到30余個鄉鎮分別召開村群眾大會150余場,深受干部、群眾歡迎,幫扶工作滿意度大幅提高。
為了使脫貧攻堅干部不歇氣、幫扶不松勁、工作不滑坡,王洪波還牽頭在全區抽調83名業務骨干,組建21個督戰組,常年全脫產,包鄉負責,在“日查日報日反饋”基礎上,建立考核機制;對未完成任務或挪用侵占扶貧資金的個人或單位,實行目標考核一律一票否決,有關責任人一律就地免職,追責問責一律從重從嚴“三個一律”。
傾情幫扶 一心撲在扶貧一線
四年多來,1700多個日日夜夜,王洪波一心撲在攻堅一線。鄉村是他的戰場,車子是他疲憊了打盹的“床”。為迎國檢考核,連續幾天住在鄉村,衣服臟了,沒有時間換,身上汗臭了,無法洗,手腳被蚊蟲叮咬了,紅腫潰爛,至今還留下了永久的傷疤。辦公室是他的家,剛到嘉陵時,正逢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為了迅速全身心投入戰斗,便于研究、指揮工作,吃住都在辦公室,一住就是半年多。
“感情決定態度,態度決定方法,方法決定效果;我們必須要有把貧困戶當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的感情,才會有他們不脫貧,我們吃不香、睡不著、內心有愧的不安;也才能靜下心、俯下身、住進村,當好貼心人、引路人?!睅头雎飞?,王洪波總是這樣說。
下堡鎮馬從壽:打破殘疾障礙 養雞脫貧致富
說到創業,很多人可能覺得是個非常艱難的事情,而殘疾人創業似乎更加的困難。下堡鎮龍安村馬從壽卻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他靠著敢為人先的拼勁和自身不斷的努力,發展養雞產業,最終脫貧致富。他用身殘志堅的意志點亮了“殘缺”的人生。
在下堡鎮龍安村馬從壽家的房前屋后,都能看到他搭建的小棚,雖然看著并不顯得專業,但這就是他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養雞場。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網架飼養、水線飲水、孵化箱……看著這些現代化的養雞設備,誰又能想到養雞場的主人是一位殘疾人呢?
今年45歲的馬從壽,肢體三級殘疾。早年間,馬從壽一直在外地務工。但家中年邁的老母親身體每況愈下,妻子也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加上小孩要讀書,為了照顧家庭,馬從壽只能返家務農,家庭生活極度貧苦。
初次嘗到創業甜頭 首批烏骨雞賺6萬元
2016年,馬從壽聽說發展肉雞養殖致富這一信息,他覺得機會來了!說干就干,馬叢壽隨即到四川宜賓學習養雞技術,并貸款5萬余元,修建了240㎡的圈舍,購買了2500只烏骨雞苗回家喂養。由于右手殘疾,往往做一件事情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和心血,馬從壽克服身體上的種種困難,精心飼養烏骨雞,雞肉的品質和母雞的產蛋率得到了大大提高。本以為收入也會跟著不斷的增長,然而,在年底結算盈余時,發現卻不是那么回事兒。由于當時思路考慮不成熟,雞喂的太多,再加上喂雞的時間過長,如果超過7個月不賣,每只雞一個月最低要消費六至七元錢,時間一長,除去這個雞的本錢和飼料錢后,就不賺錢了。
經過多方面的總結,馬從壽決定把商品雞的喂養數量逐步縮小,多發展蛋雞產蛋,培育更多的雞苗。喂養策略調整后,馬從壽一年的純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
起早貪黑,積累經驗 終闖出一片天地
創業之路并非一番風順,尤其養殖行業市場行情多變,疫病多,風險性很大。2017年,由于技術的不成熟和對市場行情的不了解,他養的雞出籠率低,出現了賠本的情況?!梆B雞看似簡單,但想要養好不容易,特別是規模養雞那更是一門學問?!瘪R從壽清醒地認識到,干什么不能光憑滿腔熱情與干勁,必須懂門道,會技術,會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馬從壽并沒有被失敗嚇倒,而是跟進技術培訓,購買了大量的養殖書籍,學習相關知識,遇到難題時總會及時打電話咨詢技術員。
2018年,深知創業不易的馬從壽,將他的雞苗看成是自己的小孩一樣來善待,24個小時都泡在雞舍里,每隔2個小時就要圍著雞圈轉一圈,做好飼養管理工作。此外,他還要嚴格按照飼養要求做好相關的防疫等工作。年底,商品雞、雞苗、雞蛋等產品的銷售給他帶來了近10萬元的利潤。
“我每天至少要圍著養雞場轉幾十圈,相當于走30多里路。冬天,從養雞場里面出來,頭發上的汗珠一會兒就凍成冰了?!被貞浧鹉切┰趧摌I路上勞心勞力的日子,馬從壽感慨地說道。不過,從陌生到熟悉,從熟練到精通,他的養殖技術也進步飛速,管理也更加科學,雞場的生產逐步步入正軌,成績逐批上升,效益逐年遞增。
如今,馬從壽的養雞場內的雞苗一般45天左右出欄,一年可飼養5批,規模也逐漸穩步擴大,利潤很是可觀。今年,馬從壽養殖的有烏骨雞、蘆花雞、大寧河土雞等5個品種近3萬只雞,年純收入達20萬元。 望著創業果實,馬從壽笑在臉上,美在心里。
致富不忘鄉鄰 成立合作社讓他們腰包也鼓起來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頡檸繼”為你整理了這篇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先進社工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扶貧濟困是社會工作的核心使命,從專業的起源、歷史發展還是價值理念來看,社會工作與扶貧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反貧困是社會工作的起點,對于當前國家提出的脫貧攻堅戰略,社會工作者無疑要勇擔使命,主動介入并發揮專業作用。休寧縣睿澤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張捷睿同志,就是我省社工隊伍中積極參與扶貧攻堅的一位典型代表。
張捷睿和她的休寧縣睿澤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服務于休寧縣28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都有不同的困難和問題,面對每一個家庭的不同需求,發展中心社工張捷睿運用“助人自助”理念,采用個案幫扶、結對共建、資源鏈接等方式,開展專業社工服務,注重激發貧困戶的自主脫貧意識,幫助貧困群體健全社會支持系統,增加貧困戶的自身發展能力。
不畏艱辛去走訪真心付出助脫貧
張捷睿服務的28戶貧困家庭,分布在休寧縣12個鄉鎮,且大部分生活在地處偏辟的深山區。張捷睿每年堅持對貧困對象深入家訪不少于3次,累計走訪84次、電話聯系610余次,實現服務對象見面100%。在走訪中,張捷睿和她的社工團隊對貧困家庭進行了全方位需求評估和貧困原因調查,并進行“一戶一檔”管理,逐戶、定向開展精準幫扶工作。
在源芳鄉漁臨村五里亭走訪服務對象嚴大叔時,他所居住的山項上只有兩戶人家,其他的住戶都遷到了山腳下,由于山高路陡,連當地工作的人員都極少涉足于此。在陡峭的山嶺上,初夏時節紛長的亂草已經埋沒了小路,隨時會有毒蛇出沒,且山里沒有任何網絡信號。面對這樣的復雜環境,張捷睿沒有害怕,而是知難而行,從路邊撿根木棍當拐杖,把包往身上一背,走!立馬帶著一行人開始了蹣跚前行,山中的路不僅陡,還非?;蠹倚⌒囊硪?,堅持著往上爬,由于小路分岐較多,面對拐不完的彎、看不到頭的路,大家逐漸失去了希望,是不是走錯路了?會不會服務對象不在這里呢?再加上體力不支和安全因素,大家最后選擇了放棄。在下山路上,張捷睿非常不甘心,如果服務對象的情況都不了解,只能去從旁人嘴里打聽,我們的精準扶貧的“精準”從何而來呢?今天的辛苦不就白白浪費了嗎?回到山腳下,遇到了一個當地村民,在張捷睿真誠感動下,這名村民欣然同意帶路,讓后她又不顧疲倦的身體,繼續拿起木棍做拐杖,一個人背著慰問品,跟隨村民再次爬上山,到達山項時,張捷睿已經衣服濕透,精疲力盡,但是面對服務對象,她立刻像打了雞血似的,忘記了疲勞,投入到需求評估調查之中,與服務對象進行長時間的交流溝通。當這名服務對象得知張捷睿還未吃飯,再次上山來找他時,感動得老淚縱橫,他說:“我有很長很長的時間都沒有和別人這樣聊天了,這山上真的是太孤單了,現在的扶貧政策真是太好了?!?/p>
親力親為無怨言落實扶貧好政策
在黨和政府相繼出臺的扶貧政策中,有一項由政府出資專為失獨家庭承保“因病補貼護理費”險種,主要是當失去獨生子女的老人因病住院時,可憑保險享受護理補貼。張捷睿發現,有很多的服務對象對此政策都不太了解,有些就算了解,由于文化和身體不便,自己無法外出辦理護理補貼報銷手續,張捷睿就一家一戶進行耐心宣傳,解釋辦理手續。
在走訪幫扶中,有一位承保老人因病住院,按規定可以享受理賠報銷7200元護理補貼,但原始發票在進行了新農合報銷之后,沒有保存復印件,辦理護理費補貼提供不了相關票據。這位老人十分焦急,從村里坐車到縣城找到張捷睿,請求幫助,張捷睿二話不說,帶上睿澤社工的同事一起來到縣新農合中心請求幫助。新農合中心的領導非常支持,特地帶他們來到檔案室查找原件資料,面對如山的檔案資料,張捷睿他們一頭就扎進了材料堆,在多人的幫助下,歷經一天的時間,終于找到了服務對象的原始發票,復印之后并陪同服務對象到保險公司代辦相關手續,成功幫助服務對象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政策。在此以后,縣新農合中心的檔案室時就經??吹綇埥蓊5纳碛埃群髱椭?7個老人解決了沒有原始發票的報銷問題。據了解,休寧縣的太平洋護理補貼政策的享受率和報銷金額在全省走在了前列,不僅在一定程度解決了扶貧對象的經濟壓力,更是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替你昂”為你整理了這篇掛職校長先進事跡材料2020年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回到廣州,余顯義心里多了一份牽掛。
走在校園里,時常浮現出山里孩子的笑容;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總是浮現平塘大山的村寨;閑暇之余,翻開自己寫的支教心得體會——《為了孩子的笑容》,幾個揮之不去的畫面時常在腦海閃現。
畫面一,皚皚大雪的校園,單自一人抵御著寒風,滴滴滴滴,手機連響數聲:“余校,現在冷嗎?來我家吧!”
“余老師,下雪了,衣服夠嗎?”......看著短信,余顯義瞬間淚奔。
畫面二,寒冬夜里,泥濘彎曲的山路上,單自一人用手機微弱的燈光摸索前行,群眾叫住了他?!袄蠋?,我也去鎮上,一起走吧!”“大叔,你是專程送我的?”“你經常晚上送孩子回寨子,我們都不知道怎么感謝你?!?.....簡單的幾句話,余顯義瞬間一暖。
畫面三,掛職期滿,悄悄走出校園,幾個孩子們自發來送。“余校長,地球上有一個看得最遠的地方——平塘,期待您的永遠回望。”.....一句話,余顯義瞬間感覺一切都是值得。
出發,與千里平塘結緣筑夢
2018年10月,白云區同和中學書記、校長余顯義,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心,響應中央脫貧攻堅的號召,只身奔赴貴州山區援教,擔任平塘縣塘邊中學校長。自此,他與這個離縣城最邊遠的少數民族聚集區——塘邊鎮結下了一段特別的緣分。
塘邊鎮是國家級貧困鎮,地處貧困山區,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滯后,以布依族、苗族為主,塘邊中學是塘邊鎮唯一一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1002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就有307人,占全校在校學生的30.6%。雖然近幾年,在政府大力投入下,學校辦學條件日益提高,各種教學設施和設備通過義教均衡縣評估驗收,基本滿足教育教學需要。但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習慣養成遠落后于時展,教學成績偏弱,辦學水平有一定差距。
改革,教育理念破冰再出發
初到塘邊中學的余顯義發現了問題的結癥。他思考的是如何快速地融入學校;如何把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質的教學方法逐步滲透到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如何帶領塘邊中學師生齊心協力,把教育教學搞上去。為了學校質量的提升,為了做好榜樣的引領工作,余校長親自參與一線教學,擔任一個班數學教學工作,親自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實踐,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經過多次的調研和訪談,他首創了“雙軌制科學”的管理架構,開啟了教育理念改革的破冰行動。即:創建線塊管理模式,將學校黨群、辦公室、教學、德育、后勤分為五條線,以黨政辦公室為樞紐中心輻射管理;設立了三個年級組,以年級為單位分塊進行日常教學活動。同時,梳理辦學理念,倡導文化辦學,進行學校規劃頂層設計,編寫三年發展規劃。最后,就是解決教師能力問題,他對師資隊伍進行雙線培養,深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要求中考科目重成績,提升教學質量;非中考科目重特色,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開展“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促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創新,超前理念與民族文化融合
余顯義思考更多的是怎么將廣州超前的理念植入到平塘的大山里面,讓民族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發展。
他首先想到了“娘家”,在白云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塘邊中學創新性地引入現代教育遠程教育系統——常態化互動錄播系統,在利用現有的教學平臺設備,稍加改進,建成了可以進行一個老師同時對二地學校班級的學生同時進行班級授課的交互式的課堂,就如在同一地方上課一樣,使得異地學生可同時得到最優秀老師的教學和最優質的教學資源。他還打造特色課程,如清水布依八音彈唱,民族歌舞,書法,民族繪畫等,建設特色品牌學校,孩子們的八音彈唱,受到廣州、江蘇幾百人團隊來交流學習。
同時,還構建“塘中好習慣”德育管理體系,組織開展“我為塘中添美麗”系列活動、首屆校園演講大賽、組建學校國旗隊、禮儀隊,成立校園廣播站、校園小記者站等。
收獲,地球看得最遠的地方成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