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4 01:19: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信息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要特別重視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培訓,努力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寶應農廣校成為主要的農業科技培訓陣地。“十二五”期間讓農村教育培訓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
農業現代化要求運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現代農業技術和設備武裝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農業信息技術作為軟支撐部分,通過收集、加工、傳遞應用各類信息,使硬支撐部分的潛力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將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的農業產業經營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識,加速科學技術的應用速度,促進農業實用科學技術的全面推廣和普及。農業信息化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技術培訓和教育,促進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科技意識的增強,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
一、農業信息技術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
1.農業信息技術加速了傳統農業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管理
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中國土地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氣象和生物性災害頻繁,農戶規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幾千年傳統的生產方式,因而呈現出生產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穩定性。而先進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技術將有效地克服傳統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業弱勢。將農業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相結合,大大加強了對影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物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宏觀監測和預警預報,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并能對農業生產過程實行科學、有效的宏觀管理。
2.農業信息技術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
落后的生產管理水平和小農意識經營管理水平,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障礙。隨著農業信息系統(GIS)的建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農業信息網站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政策信息、技術信息、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氣象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指導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建立農產品和農業服務貿易的快速交易通道,農民在網上洽談,交易在網上實現,降低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在網上獲得農業生產訂單,減少了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農業生產者可以與不同產業結盟,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穩定市場占有量,并不斷拓展新的市場。由此可見農業實現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說農業信息技術對整個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農業科研、農業教育以及農村發展和農村文化生活產生了無法估量的積極影響,成為現代農業的主導技術之一,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2]。
二、農業信息技術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途徑
1.加強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性
“十二五”農業發展方向就是建設農業現代化,就寶應縣來講,農業現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要改變這一現狀,出路只有一條,必須加快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及農業生產者在計算機操作、網絡知識、農業信息采集上傳技術和農業專家系統應用技術等高新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對先進農業技術及工具的采用,決定著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捕捉、分析與判斷。農民不僅是農業的主體,更是農民增收的主體,只有培養出覺悟高、懂技術、善經營、能創業的現代職業農民,才能使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2.農廣校是農民信息技術培訓的重要陣地
寶應縣農廣校在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一個重要渠道。2005年寶應縣農廣校實施了農業信息技能培訓工程項目。累計培訓學員3500人,培訓對象從對農民的培訓向農村干部、農村加工、流通、生產經營等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的領導、技術人員和從業人員延伸。寶應縣農廣校在科技教育培訓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取得較好的培訓效果。通過問卷調查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6份,涉及14個鄉鎮。從調查的學員分析看,90%以上的學員都掌握了農業信息技術,80%的學員,特別是村干部學員能用所學的農業信息技術和生產技能發家致富,成為廣大農民群眾致富的領頭雁,一大批學員成為當地發家致富的典型戶。學員祁國銀入學前種糧為主,零星張了5畝田藕,由于缺乏市場信息觀念,藕難賣。通過兩年培訓學習后,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和網絡信息,發展了200畝藕田,而且帶領全村發展荷藕產業,興辦了荷藕加工廠,系列藕制品出口國外。帶動全村經濟大幅上升。學員陸書詠,經營大棚蔬菜種植已經有很多年,通過培訓后種植面積達150畝。一家日本公司為辣蓼的生產在網上尋找合作伙伴,陸書詠在網上看到這信息,立即和對方取得聯系,經過多方的交流,雙方就合作事宜達成了共識。目前,日方對寶應進行現場調研后,決定與陸書詠就辣蓼項目進行長期的合作,項目一期投資200萬元,實施規模達300畝。像這樣學以致用、致富的學員還很多。
3.農業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新路子
在終身教育已成必然趨勢的新世紀,隨著農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必然是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要適應農民的廣泛需求,農廣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展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科技培訓,實現各層次教育的連貫和溝通。采用更多為廣大農民樂意接受,為廣大農村干部和科技人員所歡迎的形式和載體。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利用網絡教學,增強培訓手段。如農廣校借助網絡等高科技手段開展遠程教育培訓就是借科技之力傳播科技之業的好形式,使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更為直接有效的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有關農業經濟碩士論文范文一: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經濟發展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科技一直在以較為驕人的勢頭發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績較為顯著。相對來說,農業的發展卻不太理想。伴隨三農問題的進一步提出和近幾年一系列助農政策的實行,我國的農業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契機?,F階段,如何將農業的發展與我國先進的信息技術、信息資源恰當地結合,成功地實現農業信息化,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經濟發展;作用機理
1農業信息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作用
1.1農業信息技術有利于密集化農業就業結構知識的出現
農業信息技術產業化和傳統農業的信息化促使生產要素的投入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重要的生產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變為知識、技術和信息等要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比較,腦力勞動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識密集型產業,如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對腦力勞動者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現在的農業相關就業人員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會所淘汰,就必須利用一切時間加強自身學習,用先進的知識與技術武裝自己。
1.2農業信息技術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向更高級的方向
發展具體的表現為:傳統農業得到改造,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推動農業產業化過程向自動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造,農業生產效率較之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農業生產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產、高消耗生產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兩高一優高度集中式生產模式,農業生產由之前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方向轉變,前者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這為部分勞動力向獲利更多的產業部門流動創造了機會,農業產業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得到根本性的調整,促使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于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業信息技術還有利于新興產業的形成,如農業信息網絡服務業、農業應用軟件制造業、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等,作為農業領域先導產業的農業信息產業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農業產業逐步地向農業產業技術高技術化方向轉變。
2農業信息積累在加快農業技術進步方面的作用
農業信息作為知識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地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和傳統農業不同的是,現代農業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農業生產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準確有效的信息支持,為了最終達到增加生產經營中的確定性,減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我們需要將土地、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進行信息化操作,促進其緊密協作能力的發揮。信息化的這種效用在農產品創新、市場開拓、農業技術更新換代等重要環節上應用較為明顯并且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都有所體現。換句話說,農業信息、知識和智力資源現在已經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戰略性資源。農業信息是農業知識和智慧的基礎,農業知識是農業信息的積累,農業智慧是農業知識的激活?,F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離不開農業信息的指導。如果我們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分為產前、產中和產后。農業信息對產前的指導具體表現為消費變化、市場供求狀況預測等信息可以幫助農民確立生產門路,發展產銷對路的農產品。產中主要是用種量、出苗率、基本苗數、有效穗數等要素信息的指導,為了盡可能地確保各產量要素信息和總目標產量的最終實現,在各階段各環節實行生產控制。同時要確保各種新技術信息能夠及時地傳遞給生產者,促進技術物化,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經濟效益,相關人員一定要參照勞動消耗量信息、物質消耗量信息、管理費用信息等成本信息來展開成本支出的控制工作。而在產后,農產品的包裝、價格、銷售渠道等營銷策略都要在市場消費信息的基礎之上來進行確定。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勝利,我們需要按照市場供求趨勢、價格升降趨勢、對手的實力和應用策略對自身最終的競爭方式和方法進行確定。通過上面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決定勞動者素質、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物質與能源開發和利用程度的關鍵性因素逐步地轉變為農業信息、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科技知識,科技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經過物化的科學技術具備更加強的能力創造使用價值,經濟效益最大化更能有所保障。農業信息化在加快農業信息,尤其是農業科技信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程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農業生產經營面貌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觀,最終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
3農業信息化在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的作用
3.1農業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管理效率
對于政府來說,信息技術是一個非常好的幫手,政府不僅可以在它的幫助下成功地實現農業產業化管理方式的轉變而且它還能為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宏觀管理模式與手段。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處于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企業,農業信息技術是他們改善原有組織結構、人力資源、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通過它的幫助企業可以有根據地對自己的管理模式進行升級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風險。
3.2農業信息化有利于農業產業化活動空間的拓展
隨著農業信息化的全面發展,農業信息服務業將逐步地發展成為農業產業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擺脫傳統資源的束縛,按照市場的實際需要,將信息、技術和知識作為傳播的紐帶,有效地建立各種靈活多樣的農業經營實體。除此之外,農業信息活動,如網上農科教育、網上農產品交易、物流配送、網上結算等都離不開農業信息服務的配合與支持。在農業信息服務的推動下農業信息活動才能更加順暢。
3.3農業信息化能夠增強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經營能力
農業信息化賦予農業信息和知識新的意義,兩者開始作為新的資源要素被應用到農業產業化的各個環節,對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傳統農業要素的集約程度與配置關系進行引導、控制與改變,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并且進一步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領域科技和知識含量的顯著增長,這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的增強。
3.4農業產業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產業化農業主要指的是緊跟市場發展步伐,知識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產經營配套,企業化集團優勢突出的市場農業。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更有利于我們將農業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氛圍中,增強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實力;農業信息化更有利于我們將強優農業企業進行聯合,為我國農業經濟在跨國競爭中占據更大的優勢奠定基礎;同時,農業信息化還有利于我國農業開發網上貿易和電子商務,這可以為農產品和農業服務貿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良好的條件。信息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生命線,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打造農業產業化與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徐崇志,李青.國外農業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與我國農業信息中心技術發展途徑探討[J].塔里木農墾大學學報,2007(3).
[2]唐啟國.淺談農業現代化與農業信息化建設[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1).
[3]張向先.基于網絡經濟環境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07(12).
[4]張德修.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趨勢、前景及對策[EB/OL].
[5]劉楠楠.關于農業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3(4).
[6]繆小燕.試論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J].圖書情報知識,2003(1).
[7]崔巖,鄭少峰.農村信息化及其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2(5)
有關農業經濟碩士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探析
我國遼源廣闊,農業資源較豐富,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關系我國國民生計的基礎產業,長期以來,農業經濟的發展備受國家的重視,三農問題逐漸成為我國中央及各級政府關注的熱點。我國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實行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改革,逐漸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提倡可持續發展戰略。本文主要介紹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涵義,分析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我國農業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向以及實現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穩定社會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農業經濟是一種資本高度密集,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相結合的生產模式,主要體現的是集約化思想,但由于我國人口數量不斷增多,人們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種種因素影響,導致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日益尖銳。力求從技術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與集約化生產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發展是解決這些矛盾、沖突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涵義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經過體制改革,運用各種先進技術,在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的條件下,能夠永續利用農業資源,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最終滿足現代人類以及我們的千秋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到生態環境、農業、農民、農村等多個領域,強調實現社會、經濟以及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使社會人類社會、生態環境以及農業生產都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確保農產品的穩定供給,滿足人類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②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豐富社會產品,重新調整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與投入。③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合理開放、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經濟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經濟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作物面積比例較大,主要用于蔬菜以及果樹的種植,但由于農村信息閉塞,農民無法及時、準確的把握市場經濟需求的瞬息萬變,常常會存在跟風現象,導致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趨同,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滯后、脫節,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較為嚴重。
2.2農業經濟增長緩慢
一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大力發展工業以及城市建設為主,采用剝奪農民以及剪刀差的農業補償方式及支持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大量的農業資金流入城市以及工業產生,農民收入長期得不到提高,無法積累并投資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滯后。
2.3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
我國農業發展規模較大,但缺乏科學、系統的規?;芾碇贫龋N植較零散,導致農產品品種以及質量水平較低,同時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農產品的各項指標都沒有達到國際相應標準要求,缺乏市場競爭力。這些問題都是導致農民不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因此進行集中式進行規?;N植高質量農作物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2.4生態環境惡化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以機械以及農業化學品位主,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破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農業灌溉用水效率較低,嚴重浪費水資源,一方面導致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也對空氣和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②農膜、農藥、化肥等會破壞土壤、大氣以及水體的自然生態循環,其使用殘留物也會造成嚴重污染。③過度使用化肥、地下水以及農業機械導致土地板結以及土地鹽堿化問題較嚴重,可適用土地面積大大減少。④一些規?;洜I的農產品加工廠的廢棄物,家畜養殖場的糞便,農業生產消耗產生的廢棄物,對農業環境以及自然環境都有較大的破壞力。⑤人類無節制的向大自然索取農業資源,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問題凸顯;使用的農藥等農業化學品會在農產品中殘留一些有害物質,人們的安全飲食問題得不到保障。以上問題都成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3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向
3.1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經濟與經濟效益高度統一
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是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及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應不斷改善、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互協調。
3.2綜合利用資源,提高初級生產力
所謂初級生產也就是指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根據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有利于綜合利用資源,達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農業經濟發展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合理開發并利用,對可利用資源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積。
3.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形成技術密集型農業
科學技術是任何一個產業創新與發展的不竭動力,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成果,突破傳統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模式,形成技術密集型農業,使資源、技術、農業以及社會都能夠共同發展,相互促進。
4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4.1提高農業科技發展水平
未來農業經濟發展應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的研究與發展,同時應不斷學習并借鑒世界發達國家比較先進的一些技術,并適當引進農業種植技術和生產技術,積極引進經濟價值比較高的農作物品種,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以及產品質量,進而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使農業科技不再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4.2建立系統、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管理機制是確保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前提。首先可以建立農業合作社,引進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以及生產機械進行統一經營和管理,提高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應實現農業產業化種植,引進高價值的經濟作物進行統一種植,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有利于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4.3加強農業資源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護
①可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以及農業生產方式,避免農業灌溉水資源的嚴重浪費,環節水資源緊缺問題,也選擇可以使水資源不受污染的農業技術,避免造成水體污染。②應盡量減少農藥、化肥以及農膜等污染,選擇低污染或污染,同時有助于生態良性循環的清潔農業技術。③國家應加強對農業資源的控制以及宏觀調控,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盲目追求農業經濟收入的行為。同時加強草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的治理力度,積極實施退耕還林等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④應在農村建立農產品的深層次加工,以及農副產品的回收再加工系統循環產業鏈,提倡循環再利用、多次重復利用的節約思想,形成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盡可能減少資源浪費現象。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不斷探索與實踐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會產生諸多矛盾和問題,我們應堅定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創新并發展農業科技,堅持生態保護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李佳穗.農村法治問題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11(6).
[2]王亞輝.農業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析[J].現代農業,2011(10).
論文摘要闡述數字農業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數字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包括農業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識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強、管理和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并對數字農業的建設進行了展望和設想。
在我國2000年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中,將數字農業放在農業信息技術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圖談談對數字農業的認識、存在的問題和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以供參考。
1對數字農業的認識
數字農業(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數字化技術,按人類需要的目標,對農業所涉及的對象和全過程進行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表達、設計、控制和管理。其本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生產力要素,將工業可控生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想引入農業,通過計算機、地學空間、網絡通訊、電子工程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在數字水平上對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進行數字化設計、可視化表達和智能化控制,使農業按照人類的需求目標發展[1]。
有的學者認為[2],數字農業是“數字地球”在農業領域的延伸。正如“數字地球”的概念一樣,數字農業這一概念體現了數據和技術的綜合集成。數字農業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數字農業,即信息化農業,包括農業要素(生物要素、環境要素、技術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等)、農業過程(生產、管理、儲運、流通等)的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數字驅動的農業生產管理體系。狹義的數字農業,是以農業空間信息機理為基礎的、以“3S”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系統空間信息技術體系。
事實上數字農業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綜合概念。近年來,與數字農業技術體系有關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發展高新技術農業的側重點,成為極其活躍的科技創新領域。數字農業是一項集農業科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空間對地觀測、數字通訊、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理論與技術于一體的現代科學體系,是由理論、技術和工程構成的三位一體的龐大系統工程。數字農業是對有關農業資源(植物、動物、土地等)、技術(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治、開發利用等)、環境、經濟等各類數據的獲取、存貯、處理、分析、查詢、預測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總稱。數字農業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高級階段,是農業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與數字化將是信息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結果。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我國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創造條件進行一次新的技術革命,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使粗放生產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可以預言,數字農業及其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推廣應用,必將成為新世紀農業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必將推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方向發展,在帶動廣大農民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問題
2.1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
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與網絡體系不健全;已開發的大量農業經濟信息系統、農作物病蟲害數據庫、作物品種資源管理數據庫系統、農業土壤系統分類數據庫系統等大多不涉及空間維度,難以適應當前對空間數據信息的需求;對于來源多種多樣、格式也不盡相同的各種數據的實時性、地域性、綜合性處理還需作出很多努力。
2.2農業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
一方面,許多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業從業者,知識老化,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利用現代技術,收集、處理、利用農業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加工處理的技術人員缺乏,當前,就連最基本的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農產品供需信息,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談不上能夠滿足數字農業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2.3農業信息化效益不明顯
數字農業還剛剛起步,在國內總體上尚處于探索階段,實用性、普遍性的技術應用還很少,直接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沒有很好地顯現出來。
2.4農業信息數據的管理和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其他農業信息管理系統為了完成某種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種農業數據往往格式與結構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門或研究機構中。因此,未來建立在網絡上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要具備獲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儲數據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要使所謂的WebGIS能夠協同處理來自不同組織和機構的農業數據[2]。
3建設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臺州在數字網絡建設、原始數字化數據積累、數字化信息采集及其處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礎,起動發展數字農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鑒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4,5],提出建設臺州數字農業的基本設想,就是要在臺州已有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果基礎上,建立可視化的臺州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直觀形象的農業信息管理與輔助決策視頻體系,實現農業信息的現代化綜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徹底改造臺州傳統的農業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臺州農業工作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農業信息
在國家、省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以各級農業部門為依托,建設中央一省一市縣信息骨干網絡系統,形成一個功能完善、性能優良的農業綜合信息網絡系統,并與其他網絡互聯,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農業資源和經濟信息網絡系統。
3.2信息表達要直觀、形象,并要實現信息系統的聯網
把市內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鎮、行政區劃等基礎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類型、種植結構、水肥狀況、農作物生長發育、氣象、病蟲害、農民知識、鄉鎮企業、農業法律法規等各種農業信息以圖形圖像等直觀形象的可視化電子地圖與相關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視頻系統上進行顯示和表達,隨著數字農業的發展,逐步做到與省級、國家級類似的信息系統進行交互式查詢等。
3.3強化對科研、管理等的服務工作
通過對基礎地理信息和農業專題信息的空間分析、網絡分析和追蹤分析等,實現農業科研、管理和決策人員在全市三維農業電子模型上,對農業生產中的現象、過程進行模擬,高效、直觀、形象地為農業工作的規劃、設計、建設、經營、管理、服務、決策等提供科學依據。
4參考文獻
[1]蔣建科.“數字農業”帶動農業現代化[J].農資科技,2003(5):41.
[2]薛領,雪燕.數字農業與我國農業空間信息網格(Grid)技術的發展[J].農業網絡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鄭宏偉.發展“數字農業”推動農村信息化[J].農業網絡信息,2004(1):17-20.
關鍵詞:大連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對策
當前,人類正處于信息時代,以信息化生產力為特征的時代浪潮正涌向世界的每個角落?,F代信息技術正在加快向農業領域滲透,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于該國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程度。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是在寬帶通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的背景下建立的一種服務“三農”發展的信息服務體系,其內容包括最前沿的農業生產科技、最具實用性的農業管理模式、最全面準確的農業市場信息等。中央“1號文件”連續多年對農業信息化問題予以高度關注。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礎是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大連市農村經濟處于全國領先行列,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2000年起,大連市政府逐步強化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包括“三農熱線12316”、農家富雜志和大連市農業信息網等內容,及時向農民傳遞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和致富信息,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引導農民合理經營,有效提高大連市“三農”發展水平。盡管大連市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已初具規模,但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信息化基礎端口建設不夠完善、信息軟件服務不到位、工作人員編制混亂、農業前沿信息更新過緩、宣傳效果不理想、農民缺乏積極主動性等。因此,在進一步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探究大連市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的新方向,創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發展模式,對解決“三農”建設過程中“信息頑疾”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指導作用。
農業信息化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穩定、農業增效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不僅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而且助于農民盡快掌握先進農業技術和市場信息,增強就業增收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有助于推動城鄉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共同進步。構建解決“三農”問題的交流平臺,搞好面向“三農”的各項信息服務,討論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辦法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1 大連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運行情況及問題分析
1.1 大連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現狀
多年以來,大連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已有較大的進展。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全市上下左右縱橫聯接的農業信息網絡中心,與7個涉農區(市縣)、99個鄉鎮(街道)實現了互聯互通。同時,大連市政府成立了市農業信息中心,作為全市農業信息匯集中心和主要服務機構。初步形成了以市信息中心為龍頭,縣級農業信息部門為樞紐,鄉鎮信息服務站為節點,縱向覆蓋各級行政區,橫向聯接各個涉農部門的工作體系。大連市共有信息員1058人,其中市級58人、縣級27人、鄉鎮級農業信息服務人員99人、村級農業信息員874人。大連市堅持以貫徹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為宗旨,以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和提高農業生產人員整體素質為目標,突出科技普及和科技服務兩大主題,通過創建“三農熱線”、《農家富》、“大連市農業信息網”三個信息服務平臺,大力宣傳農業新技術新理念、傳播致富信息,促M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進“三農”協調發展。
1.2 大連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大連市在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上,不斷加大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不到位、農業信息資源整合力度不大、農民獲取農業信息渠道比較單一、信息使用者利用農業信息能力不高、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人才不足等許問題亟待解決。
1.3 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上述問題經過調查研究,現將原因歸納如下:一是缺乏長效機制。農村信息化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缺乏必要的常設機構、考核制度和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二是資金投入不足。農村地區分布區域較大,相關的配套設施需要政府和社會其他機構長期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現階段各級政府財政投入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三是系統培訓不足。不可否認大多數務農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較低,因此,必須進行必要的科技培訓,實現村級信息員具備會用電腦、會上網、會收集、編輯、信息的基本信息工作能力。四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常規農業市場信息需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產業化。大連市農業產業化規模不大、生產效益不高,嚴重地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2 大連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2.1 大力推進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堅持全方位建設,開拓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新戰地。第二,堅持協調發展,不斷提高農業信息化發展質量。第三,堅持可持續發展,不斷完善農業信息化發展機制。
2.2 不斷強化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設施
大連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是一條可持續的、堅持不懈的發展之路。一方面針對農村生產生活實際,普及接收信息資源的端(電腦、智能手機等);另一方面合理布局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村村戶戶通網絡進程,建立高標準農業信息服務示范點,力求以點帶面,快速擴大農業信息服務的輻射面。
2.3 重視和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隊伍建設
農業信息服務人員必須具備綜合素質,既通曉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農業基本技術和基礎常識,又有一定的農業經營理論。另一方面需要在農業信息人才培養方面加大投入。農民是農業信息化利用和推廣的主體,只有讓農民深入了解信息網絡、掌握了網絡技能、獲得了收益,農民才會自覺利用和推廣。一是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農業信息員隊伍是連接基層農業信息服務機構與廣大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其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信息服務質量的優劣。二是加強專家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各類農業專家在農民生產、生活、經營過程中的咨詢參謀作用,圍繞大連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選拔一批業務精通、服務熱情,能深入生產一線、熱心為農民服務的“農業專家服務隊伍”。
專家簡介:李道亮,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農業先進傳感與智能信息處理。北京市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農業信息處理分會主席,國家農村信息化指導組專家,農業部十二五、十三五全國農業信息化規劃起草牽頭人,獲省部級科技一、二等獎6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項,發表SCI/EI論文200余篇。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迅速推進的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步走向農業信息化舞臺,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化應用主體發育不成熟,亟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帶動,農業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重要體現和重要內容,明確農業信息化的新任務,對于推進現代農業,促進四化同步意義重大。
一、新形勢下農業信息化的主要任務
(一)加快推進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創建智慧農業生產體系
1. 加快推進種植業信息化
推廣基于環境感知、實時監測、自動控制的設施農業環境智能監測控制系統,提高設施園藝環境控制的數字化、精準化和自動化水平。開展農情監測、精準施肥、智能灌溉、病蟲草害監測與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實現種植業生產全程信息化監管與應用,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標準化水平,提高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發展精準農業。
2. 加快推進養殖業信息化
在國家畜禽水產示范場,開展基于個體生長特征監測的飼料自動配置、精準飼喂,基于個體生理信息實時監測的疾病診斷和面向群體養殖的疫情預測預報,推進畜禽養殖信息化。以推動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建設為重點,加快環境實時監控、飼料精準投放、智能循環水處理等專業信息化設備的推廣與普及,構建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產養殖業。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推進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網絡化
1.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試點,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運行模式和相關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規范體系,培育一批農業電子商務平臺。鼓勵和引導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線交易,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完善農村物流、金融、倉儲體系、商務流通體系和市場體系。
2. 提升農業企業經營信息化水平
鼓勵農業企業加強農產品原料采購、經營管理,質量控制、營銷配送等環節信息化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生產的高效化和集約化。鼓勵農產品流通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蓋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的市場信息網絡,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渠道,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3. 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員管理、財務管理、資源管理、辦公自動化及成員培訓管理,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能力和競爭力,降低運營成本。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服務平臺,圍繞農資購買、產品銷售、農機作業、加工儲運等重要環節,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品牌宣傳、標準生產、統一包裝和網上購銷,實現生產在社、營銷在網、業務交流、資源共享。
(三)進一步強化農業政務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部門行政效能
1. 推進農業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建設國家農業云計算中心,構建基于空間地理信息的國家耕地、草原和可養水面數量、質量、權屬等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基礎信息數據庫體系;強化農業行業發展和監管信息資源的采集、整理及開發利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區域性、專業性涉農信息資源建設,不斷健全涉農信息資源建設體系,豐富信息資源內容。
2. 加強農業行業管理信息化建設
進一步推動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農機、農墾、鄉企、農產品及投入品質量監管等各行業領域生產調度、行政執法及應急指揮等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設,全面提升各級農業部門行業監管能力。推進國家農情(包括農、牧、漁、墾、機)管理信息化建設,對農業各行業進行動態監測、趨勢預測,提高農業主管部門在生產決策、優化資源配置、指揮調度、上下協同、信息反饋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進農村集體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監測分析和預警服務平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
3.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開發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加快建設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預警信息系統,實行分區監控、上下聯動。加快推進農機安全監理信息化建設。
4. 完善農業應急指揮信息化建設
建立并加強農業病蟲害、重大動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災害等應急指揮系統,建設上下協同、運轉高效、調度靈敏的國家農業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推進視頻會議系統延伸至縣級農業部門,加快應急指揮信息化步驟。
(四)切實完善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1. 打造全國農業綜合信息服務云平臺
進一步完善全國語音平臺體系、信息資源體系和門戶網站體系;探索將農技推廣、獸醫、農產品質監、農業綜合執法、農村三資管理、村務公開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業管理系統植入12316服務體系;推廣12316虛擬信息服務系統進駐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有效滿足其對外加強信息交流、對內強化成員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務站點和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
依托村委會、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資經銷店、電信服務代辦點等現有場所和設施,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可持續運營能力的“六有”標準認定或新建村級信息服務站。加強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農村信息員貼近農村、了解農業的優勢,有針對性地滿足農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務長效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探索市場主體投資農業信息服務。鼓勵村委會與各類企業合作或合資籌建村級信息服務站,采用市場化方式運營,實現社會共建和市場運行。
(五)全面夯實農業信息化基礎,助力農業信息化健康有序發展
1. 推進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光纖進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提高寬帶普及率和接入帶寬。在國家統籌布局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通信等信息化設施建設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補貼與優惠政策,推進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2. 加大涉農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農信息資源標準,開展涉農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建設,健全涉農信息資源數據庫體系。面向“三農”需求,開發實用的各類涉農信息資源,切實解決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最初一公里”問題。探索并完善涉農信息共建共享機制,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區域涉農信息系統的數據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島。
3. 加強工作體系建設
加強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強化工作力量。加強各級農業部門信息中心條件建設,更好地為農業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進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撐。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強化對農業行政管理人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村信息員及農民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應用主體的信息素養。
4. 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產業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則,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加快農業適用信息技術、產品和裝備研發及示范推廣,加強創新隊伍培養。支持鼓勵涉農企業及科研院所加快研發功能簡單、操作容易、價格低廉、穩定性高、維護方便的信息技術產品設備和產品。鼓勵成立農業信息化等領域的產業聯盟,以企業為主體,推進農業信息化產業創新和成果轉化。
二、新形勢下推進農業信息化的對策與建議
(一)堅持需求導向,摸清農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勢下的農民特點,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順應民心,充分滿足農民的各種信息需求,是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時,要注重調研,切實以農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優先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尤其是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突出應用,務求實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實專項工程
研究建立農業信息化支持政策體系,引導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信息化建設,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市場運作為主體的投入機制,按照“基礎性信息服務由政府投入,專業性信息服務引導社會投入”的原則,多渠道爭取和籌集建設資金。設立財政專項經費,用于開展信息系統運維、標準體系建設、典型示范、安全防護及信息資源建設等工作。
(三)積極探索信息補貼政策,促進推廣應用
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農機、良種、家電等補貼政策的實施對刺激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效果顯著,開展農業信息補貼必將大大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議國家和地方開展農業信息補貼試點工作。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逐漸向信息化方向發展,信息技術也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得到應用,農業也不例外。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主要體現在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的設計和構建,這項舉措對我國新農村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在此,本文將圍繞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設計與構建進行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 發展現狀 設計 構建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目前,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已經被應用于農業領域。農業科技信息化,是改造傳統農業重要途徑,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力。但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卻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偏低,對于電腦操作以及網絡技術方面的知識缺乏,使得很多科技信息得不到高效利用。此外,互聯網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在影響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更好進行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設計與構建,是當下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1 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設計與構建的意義和現狀
1.1 設計與構建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三農”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面臨的重大挑戰。近來來,隨著社會信息化和新農村建設,農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特別是農業的信息化將會對農村農業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農業信息化,是指通過設計與構建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促進農業方面的信息交流,為農業發展提供先進的科技知識等。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加強農業科研和生產活動的信息溝通,使得農民們對科技支農產生更多的認識。同時,隨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農民們以后在家中便可以通過網絡與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學習各種農業知識??傊?,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的設計與構建,對我國新農村農業發展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2 設計與構建的現狀
據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05年,全國97%的地市級和8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發展農村信息員22萬人,建成涉農網站17000多個。近年來,這種趨勢有增無減,各農業部門相繼建立局域網等,為廣大農民提供農業科技信息,農業信息化已經發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此外,隨著我國電子辦公系統的應用,農業電子政務、商務已在某些地區的農業部門進行試點。
2.構建的主要內容
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設計與構建的主要內容包括局域網與廣域網建設、數據庫建設、電子管理系統建設、農業信息資源數字化和農業遠程培訓系統等幾個方面。一是局域網和廣域網的建設,首先各地的農業部門應該建立該地區的局域網,然后通過網絡加強各地區的聯系。二是數據庫的建設,農業信息化需要有一定的數據資料作為基礎,例如近年來的農業成果數據、農業的相關影像資料等。三是電子管理系統的建設,要保證農業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需要有相關的管理部門進行網絡管理、信息等工作。四是農業資源數字化,指對我國圖書館農業資資料、農業市場、農業相關法律以及農業生產等技術等方面的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五是農業遠程培訓系統的建設,通過該系統農民可以與農業技術員、農科院校等部門進行遠程聯系,可以更加快捷的交流,并獲得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
3 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設計與構建
3.1 網絡系統結構的設計和構建
網絡系統結構的設計和構建是一個很復雜的工程,涉及到設備的選擇以及軟件的應用等。首先,主干采用高交換量的快速以太網組網模式,網絡中心交換機為三層交換機,由交換機、網橋、集線器、服務器、客戶機組成星型拓撲結構。其次,系統應用Browser、Intranet、Client等技術,以滿足快速處理信息的要求,并且系統應支持Internet直接連接,并滿足WWW、Office等服務軟件的運行。此外,通訊出口線路可使用寬帶專線通過中國公用計算機換聯網接入。
3.2 網站和網頁的設計
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的設計與構建,必然離不開網站和網頁的設計。對用戶來說,獲取資源的直接途徑便是進入網頁進行瀏覽,所以在網站和網頁的設計方面相關工作者應該結合用戶的需求來進行。首先,網站需要有導航欄,顧名思義,導航欄的作用便是為用戶指明方向,方面用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導航欄可以分為法律法規、專家論壇、名優特產、農業在線等,每個方面可以再設立相應分支。其次,為了便于網站信息資源的管理和維護,對整個網站采用功能模塊和數據庫結構及數據庫技術進行管理,授權用戶通過計算機進行網絡后臺理,實現遠程信息的實時添加、更新、刪除、修改。此外,可以在網頁的下方為用戶提供一些和農業有關的網上鏈接,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世界農業統計資料、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國家統計局及國家專利局信息等,方便用戶查閱。
3.3 網絡信息資源的建設
網絡信息資源需要相關農業部門與圖書館以及一些資源庫等單位進行聯系,建立豐富的資源庫。例如中國農業文獻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分析數據庫、中國學術會議論文庫、中國科技成果庫、全國科技成果交易數據庫、中國社科報刊篇名庫等,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在這些數據庫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數據資源。此外,相關單位還應該開展數字圖書館基礎建設,館藏特色資源的網絡化、數字化改造,建設館藏圖書和期刊目錄數據庫等,使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的結構更趨合理,更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3.4 相關安全措施
目前,我國已經逐漸步入信息化社會,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便是信息安全問題。我國網絡安全問題是一個嚴峻的問題,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的安全也很可能受到威脅,因此必須采取相關安全措施進行保護。首先,這需要網站的構建者對系統進行深入研究,盡量減少系統的漏洞;其次,相關部門成立專門的小組進行網站的日常維護和審查工作;此外,還可以對用戶進行權限設置,使用戶只有在進行相關認證之后才可以獲取信息資源。
4 結束語
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的設計與構建,需要各地農業部門結合各地實際的情況進行。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在該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需要我們不斷去改進。
參考文獻
[1]杜青林.農業信息化是構建現代農業的綠色通道[J].人民論壇,2005(10).
[2]黃振文.農業信息系統的構建[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8(10).
[3]劉善文.基于網絡的作物資源共享管理平臺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09(4).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智能決策支持系統
圖1 馬常杰、陳守余提出的G-IDSS參考模型框架
3.結語
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既發揮了專家系統以知識推理形式解決定性分析問題的特點,又充分利用了決策支持系統以模型計算為核心的解決定量分析問題的特點,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機的結合起來,使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但是它不能直觀、精確而靈活地描述組織對象的位置布置、空間分布等地理信息,也不能描述組織對象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信息。精準農業實現的全過程均依賴于地理信息。論文參考網。論文參考網。因此,針對精準農業的特點,將GIS和IDSS結合起來,輔助決策分析是至關重要的。
地理信息是實現精準農業的核心系統,它管理所有的農業信息,并對空間信息進行分析,對精準農業實施給出精準的作業方案。論文參考網。我國基于計算機網絡系統的GIS軟件在城市建設、農田規劃和土壤養分管理方面已廣泛應用。目前研究的關鍵問題是開發出具有自主產權的用于精準農業的基于計算機網絡農田管理決策系統。將GIS與IDSS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使計算機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更加實用化、智能化,對于提高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性和工作效益將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偉.智能決策支持系統( IDSS) 研究綜述.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14期
[2]孔祥強.GIS與ES的結合及在精確農業中的應用.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07.1
[3]吳雨華.國內外智能決策系統的發展概況及推廣應用.農業與技術,2005年1月
[4]張衛建,卞新民,柯建國等.基于網絡GIS 的區域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的集成思路與方法.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0,23 (2):23~26
[5]鄭文鐘,何勇,張玉林.基于GIS的農業機械化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31(3):329-332,2005
[6]馬常杰,陳守余.基于GIS的IDSS模型研究.計算機與現代化,2003年第2期
[7]周勇,田有國,任意等.基于GIS 的區域土壤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年3月
[8]劉書華,楊曉紅,蔣文科等.基于GIS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農業工程學報,2003.7
[9]周舟,王秀,王俊,閻波杰.基于GIS的變量噴藥決策支持系統.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9月
[10]張梅,文靜華.基于分布式Web-GIS的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10,38(5):2737-2738
[11]張東彥,楊武德,馮美臣.專家系統在我國農業上的應用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農業網絡信息,2007年第2期
[12]夏敏,張佳寶,趙小敏等.基于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決策支持系統研究與應用.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6年11月
[13]郭銀巧,李存東,趙春江等.玉米栽培理論及智能決策系統的研究進展.2005,13(1):95~98,102
[14]楊長保,吳秀媛,馬生.基于GIS的專家系統及其在農業宏觀決策中的應用研究.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4 ,26 (1) :111~115
[15]陳文偉.決策支持系統及其開發.電子工業出版社,1998
[16]夏安邦.決策支持系統引論.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