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4 03:57: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學院學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等6所高等體育院?,F行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計劃。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法、比較法、調查訪問法等。
2結果與分析
2·1課程時數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課程總學時上有較大差異。教學時數最多的是上海體育學院,達到了3258學時。教學時數最少的是廣州體育學院,只有2532學時。兩者相差726學時。按照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課程方案》規定的總學時2600~2800的范圍,廣州體育學院的總學時數明顯偏低,與1997年頒布的方案規定的總學時2700~2900更是差距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學計劃時,決定將原來本科3500~3900學時數壓縮到2600~2800學時,但在實際制定時壓縮幅度過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的容量。如我院學生達到畢業要求的學分必須相應學習學院開設的課程約為52門(其中必修33門),而華南師范大學所對應的課程數約為50門(必修24門),成都體育學院的約為42門(必修31門),北京體育大學的約為40門(必修26門),武漢體育學院的約為40門(必修24門),上海體育學院的約為46門(必修35門)。與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學生學習的課程多而學時少,導致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繁雜。
從課程的組成結構分析,必修課時數最多而選修課時數最少的是北京體育大學,必修課時數為2164學時,占總學時數的77·61%,選修課時數為624學時,占總學時數的22·38%。必修課時數最少而選修課時數最多的是廣州體育學院,必修課時數為1714學時,占總學時數的67·69%,選修課時數為818學時,占總學時數的32·31%。從必修課與選修課所占總學時數的百分比分析,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必修均高于70%)比較成都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更加重視必修課,而后兩所體育學院(選修均高于30%)比較其他體育學院重視選修課。后兩所學院在貫徹壓縮必修課時數、增加選修課比例的現代大學課程體系精神方面做得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方案”要求。
2·2課程學分數的比較
學分制是用學分來計算學生學習量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是現代教學管理的發展趨勢,它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自的充分發揮。學分總量和不同課程的學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學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與側重點。從課程體系的學分總量與結構分析,在對學生的學量要求上,師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要求最高,達180學分。從學分的課程構成比例上,我們將學分課程構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體育院校進行比較(成都體育學院實踐環節沒有規定學分,不可比),發現北京體育大學的必修課學分比例最高,較我院高出近13個百分點,而我院的選修課學分比例最高,較最低的北京體育大學高出8·77%。這一現象與學時比例反映的情況一樣,說明我院的課程體系中較為突出選修課程,而對必修課的重視程度在學分總量上不如其他體育院校。
進一步分析,從必修課學分及其比例上,我們可以看到專業課學分,我院數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院部分教師反映的學生專項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專業課時數少(表1中幾所院校里最少的)、學分低,學生的專業課時數較以往的課程體系有較大的減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體素質隱形課程的開設等)沒有很好安排或落實,學生的專業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實踐環節的比較
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實踐是培養和鍛煉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實際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重要方式。從6所院校在教育實踐環節的內容與安排上分析,情況大致相同,個別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點。如上海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專門安排了1周的教育見習,突出了學生實習之前的準備工作。武漢體育學院在第八學期專門給學生2周的求職時間,鍛煉學生的就業能力。北京體育大學和廣州體育學院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獨有特色,都在課程體系中明確要求學生必須參加一定次數以上的學術講座、論文報告、學術活動等,獲得規定的必修學分。由于對學生有明確的要求,相對以往自由參加、可有可無的狀況,學生有了更大的學習與參與的動力。這對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生能力,實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培養目標,更能發揮積極作用。
2·4技能培養與要求的比較
在對學生專業技能要求方面,北京體育大學對學生的外語與計算機技能要求最高,規定學生必須達到外語四級和計算機二級才能畢業。成都體育學院對學生的運動技能與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規定學生必須達到某項目二級運動員和二級裁判員標準才能畢業。我院對學生的外語要求是通過省級統考并達到二級,計算機技能方面沒有具體要求。
這與教育部新頒布的“課程標準”有較大距離,是我們必須十分重視與想方設法解決的問題。否則我們培養的學生就達不到國家的專業人才標準,將面臨市場的淘汰。
在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各院校基本保持了與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課程設置。如在外語課與計算機課的學時數與學分數方面,北京體育大學的課程設置中都是最多的(見表5)。北京體育大學的英語課程,除第一、二學年4個學期384學時的必修學時外,還在第三學年開設了128學時的限修課,保證了學生英語學習連續三年不間斷。計算機課程,北京體育大學在必修課的基礎上,也開設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能的限選課。這些措施保證了學生牢固掌握外語與計算機知識與技能,提高了該校學生外語與計算機過級率。比較而言,雖然外語課程是我院課程體系中學時數最多的課程之一,但與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們的課程體系中外語必修課時數比北京體育大學少了112學時,比同在廣州地區的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少了80學時,而且沒有象這兩所院校一樣開設外語提高課程。這可能是我院學生外語四級過級率低的一個因素。在制訂新教學計劃或課程方案中,我們很有必要借鑒他校經驗,增加外語教學時數,在第一、二學年開設必修英語課的基礎上,在第三學年甚至第四學年開設外語提高性質的選修課,以此作為提高我院學生外語水平的途徑之一。
專業課程是培養學生運動技能、裁判技能等專業技能的主要途徑。從6所院校的專項課程教學時數安排看(見表6),上海體育學院是最多的,專項訓練課程和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的總時數達到828學時,比我院高出522學時,北京體育大學專項教學時數處于第二位,專項訓練課程和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的總時數達到656學時,比我院高出350學時。我院的專項課程時數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學時),甚至低于師范類的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85學時。這組數據可能從一個側面部分回答了社會和本院教師對近幾年我院學生專項技術能力下降的原因。
畢業會考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全面考察,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我院與成都體育學院都執行畢業會考制度,但我院雖有畢業會考的要求,實踐中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嚴格執行。教育部新頒布的“課程標準”將畢業會考的要求以“頂點課程”的形式固定在課程體系中,使畢業會考制度的具體體現,也更加便于實施與落實。對于這種發展趨勢,我們在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或課程方案時應將之作為必不可少的內容。
2·5教育專業類課程設置的比較
體育教育專業具有體育和教育的雙重性,這一特性決定了在課程設置中既要有體育專業的課程,又要有教育專業的課程。體育教育專業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是體育師資,而且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從事教師職業的比率會越來越大。因此在學期間培養學生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至關重要。從6所院校為學生開設的教育專業類課程整體情況看,教育專業類課程比例偏低,學時數都遠低于5%。在課程體系中教育專業類課程欠缺,直接影響到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思想的牢固、教師意識和素質的養成、教育教學本領的掌握,削弱了體育教育專業應有的師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華南師范大學外,其他院校設置的教育專業類課程內容較為單一,都是理論為主的課程。而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主線是教師,要求學生對知識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應達到不但自己懂得,還要達到會講、會做、會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為學生開設的教育類課程數及學時數、學分最多,有三門必修課、一門選修課。而且該校特別開設了教育職業技能課程,對作為教師職業所需的基本功進行專業要求與鍛煉,值得我們借鑒。我院在這類課程設置方面有三門課程,而且都是必修課,中學體育教材教法是一門針對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說是與學生培養目標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課程,但是由于學時太少,并且都是理論學時,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能夠與教學技能的實踐相結合,在培養人才方面發揮的作用將會更明顯、更大。
2·6體育衛生保健類課程設置的比較
中學體育課程改革正從過去單一的體育課轉變為體育與健康課,要求體育教師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充分掌握體育衛生保健知識,而這些知識主要靠在學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的體育衛生保健類課程傳授。從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該類課程結構較為單一,傳授的知識較為陳舊,實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開設的“健康教育與健康評價”、“體質健康教育研究、“體育健身原理與方法論”、“心理健康與咨詢”、“健身學”等課程,與中學基礎體育課程改革的形勢結合更為緊密,值得我們在制訂新的教學計劃或課程方案時借鑒。
3結論與建議
3·1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的內容與結構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課時數差異較大,課程重點各有所側重的特點。我院課程門數多而學時少,課程內容繁雜,課程模塊特色不突出,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有待加強。
3·2我院選修課學分比例較大,給學生課程學習的自由選擇度較高,但專項課學時少,不利于培養學生扎實的專項能力。
3·3人文素質教育是我院課程體系中的特色之一,應繼續發揮其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能力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經濟生活巨大改善,以及近十幾年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全面實施,體育消費在人們的整個經濟消費中更加突出,近年來體育方面的消費表現出越來越好的趨勢。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每年大學生的招生人數也創出新高,在高校的兩千多萬的大學生既是繁重的腦力勞動者,又是各種興趣愛好者,無論從學習角度還是從興趣角度看,體育方面的消費將在他們的各種消費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寧夏師范學院是寧夏唯一一所師范高等院校。2006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正式升為本科師范院校。經過十年的發展,寧夏師范學校共有10個二級學院,30多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全校女大學生占75%以上,所以研究女大學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學校擁有體育設施相對較齊全,這對調查寧夏師范學院女生體育消費情況提供了平臺。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寧夏師范學院9個二級學院女大學生(不包括體育專業女大學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在學校圖書館檢索中國期刊網和網絡相關資料,比較系統查閱了體育消費方面的相關資料和論文,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
2.問卷調查法:對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的體育消費現狀內容設計了相關調查題目,制定調查問卷。在寧夏師范學院9個非體育專業學院各隨機發放40份調查問卷,共發放360份問卷,回收355份,回收率98.6%,其中有效問卷350份,有效率97.2%。
3.專家訪談法:為了本次研究工作更科學合理,多次向校外專家和體育學院老師進行訪談。
4.數理統計法:通過對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統計處理分析,得到有效數據為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撐。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消費概述
體育消費是指人們用于體育活動及相關方面的消費,主要包括用于購買體育服裝以及運動器材,購買體育期刊、書報等實物型支出,用于觀看各種體育比賽、表演、展覽等所進行的觀賞型的消費以及用于參加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健身訓練、體育健康醫療等參與型消費。
體育消費是現代生活消費的一部分,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方面的個人勞務消費支出。在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中,體育消費業已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消費市場,體育產業伴隨體育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將對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
(二)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支配課余時間情況調查
通過調查訪談看出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余暇時間從大一到大四不斷的增多,女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在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里,女大學生支配課余生活的方式多樣化。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在課余時間選擇運動的女大學生僅僅占9.4%,有絕大部分女大學生對課余時間的支配存在一定不科學性,有27.1%的女大學生在課余時間用來電腦和手機上網,還有18.5%的女大學生課余時間選擇逛街購物,還有12.3%的女大學生選擇休息睡覺,浪費掉很好的課余時間。
(三)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頻率
參與體育運動的頻率越高,體育消費的次數也就越多,體育消費的水平也不斷提高。通過對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頻率的調查分析發現,大部分女大學生體育運動意識淡薄,大部分不能感到參加體育運動和一定水平的體育消費對學生個人在心理、生理、價值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不能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調查顯示(見表2):每周參加1-2次體育運動的占29.7%,偶爾參加體育運動的占13.7%,每周參加3次以上體育運動的僅占7.7%,還有48.9%(近一半)的女大學生除體育課外從不鍛煉的,這也是我院女生體育消費水平較低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
體育消費金額從某種意義上可以反映出體育消費水平。通過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在體育方面的消費金額的調查可以反映出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水平。通過調查發現(見表3):每學年每人體育消費100元以下的占12%、100-200元占47.7%、200-300元占23.1%、300-400元占12.9%、400元以上僅占4.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較低,大部分人每學年體育消費在200元以下。
(五)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動機分析
調查發現見表(4):寧夏師范學院女大學生中有40.2%體育消費的動機是娛樂消遣,并沒有認識到體育消費會給自身帶來什么意義,還沒將體育與自身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體育意識還是很淡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正確引導,樹立正確的體育消費觀念。還有12%的女大學生認識到了體育的健身功能,將強身健體作為體育消費動機。有30%的女大學生體育消費動機是對體育運動感興趣。這部分群體就需要積極的引導和鼓勵;體育消費動機受到身邊同學影響的占6.9%,還有10.9的人的體育消費動機是因為交際和學習的需要,認識到體育的社會功能,為將來走上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
四、結論
寧夏師范學院女生逐漸對體育的健身和社會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是還缺乏終身體育習慣?!盎ㄥX買健康”的觀念不強,體育消費水平與體育鍛煉的參與頻率相關性不強,體育消費還存在地區差異,城市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要高于農村。寧夏師范學院女生體育消費觀念真在逐步轉變,終身體育的觀念得到一定加強。通過校團委,學生會加強宣傳力度,呼吁大學生“走出網絡,走向操場”。 (作者單位:寧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基金項目:2016年寧夏師范學院科學研究基金資助(課題名稱:我院女大學生體育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 NXSFYB1651)
參考文獻:
關鍵詞:周口師范學院;普通大學生;參與;武術表演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our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martial art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Gener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ster martial arts motivation, interests, attitudes, etc. Students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martial arts activities,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martial arts, made some of the better college students wushu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chool sports reform to giv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Chinese Wushu humble heart.
Keywords:Zhoukou Normal College;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martial arts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存、生活、生產活動中創造出的一種體育運動項目,以摔、打、踢、拿、擊、劈、刺為主要方法的搏擊運動。在其發展過程中深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哲學,兵法,傳統美學,傳統醫學,宗教,藝術相結合,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既能增進身心健康,又能防身自衛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從唐代武術就開始向表發展,宋代“杯酒釋兵權”以后,宋代官方武舉武學發展均受很大制約,武術逐漸武術套路表演的大發展時期[1]。從1992年為申辦2000年奧運開始,國家意志把武術套路表演發展到了極致[2]。本文通過對周口師范學院學生參與武術表演的意識、動機、內容等進行調查,分析影響大學生參與武術表演的因素,為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給予一定的理論依據。加大宣傳力度,為武術的大發展、大傳播盡一份綿薄之力。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周口師范學院普通大學生參與武術表演的情況,調查對象則是組織學生參與武術表演的教師和參與表演的普通大學生。
1.2 研究方法
1.1.1 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在周口師范學院圖書館查閱圖書資料,我國學術期刊,在中國知網、萬方、讀秀等網絡資源上查閱相關學術論文和文獻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研究者對研究的問題通過郵件、問答或跟蹤訪問的形式進行了解、調查的方法,本文以周口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美術學院、外國語學院、物理系學生為調查對象,在個人人脈基礎上,由老師,同學協助,在課余時間進行調查,當天發放當天收回,各院系發放50份問卷,共發放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問卷181份,有效率938%。
1.2.3 數理統計法
根據研究目的在研究過程中對所需的數據進行了摘取和必要的數理統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周口師范學院大學生參與武術表演的現狀
2.1.1周口師范學院大學生參與武術表演的興趣和頻度
調查顯示:有高達158人,占總有效人數845%的大學生喜歡參與武術表演,有21人,占總有效人數112%的大學生對參與武術表演興趣一般,只有8人,占總有效人數112%的大學生不喜歡參與武術表演。只有21人,占總有效人數112%的大學生經常參與武術表演,有43人,占總有效人數230%的大學生偶爾參與武術表演,卻有高達123人,占總有效人數658%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武術表演。845%的大學生對參與武術表演感興趣,但經常參與武術表演的卻只有112%。可見在周口師范學院中大多數學生參與武術表演缺乏主動性,武術表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學校在組織與開展的方式需要進一步研究。
高等院校學籍管理問題對策一、前言
學籍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種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資格,就像每個人的身份證一樣,從這一刻開始,直到這名學生畢業,他將享有使用該校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源,參加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項活動,完成學校規定學業后獲得相應學歷和學位證書的權利;同時也有按規定繳納學費及有關費用、遵守學校管理制度和學生行為規范的義務。因此,高等院校學籍管理工作是學校教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籍管理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教學質量和校風、學風建設,是體現學校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對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學籍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它包括學生入學注冊、日常紀律、上課考勤、休學、復學、轉學、退學、轉專業、降級、跳級等學籍異動管理,此外,還包括頒發學歷證書及進行電子注冊、學位證書及注冊、畢業資格審核、學業預警、火車票優惠磁卡注冊等各種環節,這就說明,高校學生學籍管理具有靈活性、繁雜性、綜合性、人性化、數字化等特點。
二、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美術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天津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籍管理工作作為研究對象,對上述學校的學籍管理工作人員及相關領導進行訪談并搜集相關資料。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根據選題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查閱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籍管理等方面的期刊、論文和文獻資料;分別以學籍管理、高等學校學籍管理、高校學籍工作、學籍管理工作的問題、學籍管理工作的對策等關鍵詞在天津體育學院圖書館和中國期刊數據庫搜索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查閱了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美術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天津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普通高等學校關于學籍管理的相關文件,仔細閱讀這些資料并對它們進行了歸納、整理和分析。
2.訪談法
(1)通過電話、面談等形式對業內相關專家及管理者就本課題的研究內容進行了訪談和交流。了解普通高等學校學籍管理工作的現狀及開展的情況,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與建議,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參考和信息支持。
(2)通過電話、面談等形式對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美術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天津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普通高等學校的部分學籍管理工作人員及相關領導進行訪談和交流。
四、學籍管理工作發生的新變化
2005年9月1日,新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它進一步放寬了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籍管理范圍,也就是說,學校有了更多的自。同時,隨著近幾年高等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和專業設置越來越多且復雜,學籍管理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自增加。新《規定》在明確學校的管理職能、職責和自基礎上,給予高校更多管理學生的自,各高校根據本校辦學層次、辦學類型、辦學特色創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活力和激情的管理空間。
2.學籍異動的靈活性增強。隨著社會對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以及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學生入學后,會對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進行重新規劃,這就使學生會選擇不同學籍異動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如選擇休學或退學來進行出國留學、自主創業、參軍等。
3.學生火車票優惠卡信息實名注冊。從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開始,教育部要求新生火車票優惠卡信息需要在高等學校學生信息網(以下簡稱“學信網”)進行注冊,并且火車票優惠卡信息也需要實名制錄入。
4.學籍異動要及時。伴隨著學信網的開通,學生學籍信息實現了實時,學生本人能在第一時間查詢到自己的學籍信息及異動情況,用人單位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查詢擬招用人員畢業信息的真偽,這就要求學籍工作者每天都要對本校的學籍信息進行整理,及時更新,改變了以往對學生學籍實行結果管理的方式,實行結果與過程雙重管理。
5.學籍管理軟件化。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使用教務網絡管理軟件對相關教務工作進行管理,其中包括學生學籍信息、成績、獎勵和處分、各種學籍異動等,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學生可以及時通過校園網進入教務網絡管理軟件查詢到自己的學籍信息、成績、學分及相關學籍異動,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務網絡管理軟件查詢到自己承擔課程的上課時間和地點、期末考試錄入成績等,同時教務網絡管理軟件也給各項學籍管理的數據統計提供了方便。
五、學籍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1.學籍數據無法共享。由于現今的高等學校都實行學籍管理軟件化,因此學籍數據可以實現電子化,但這些學籍管理系統往往只局限于教務或學生部門等某一個部門管理人員使用,其它部門無法共享,同時,學校各部門對數據缺乏統一的標準,造成每個部門的數據格式和要求都不一樣,這就造成了學籍管理工作人員要重復統計數據。
2.學籍管理的工作職能劃分不明確。學籍管理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它涉及到學生處、教務處、財務處、各二級院系、圖書館、校醫院等各個部門,只有這些部門通力配合才能將學籍管理工作做好。如學生未經請假擅自離校,在規定期限內未返校參加教學活動,并在社會造成惡劣影響,按規定應該做出相應的處理,但由于該生所在院系未能及時上報此情況,造成學籍管理部門不能及時對該生做出相應的學籍處理。
3.學校對學籍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籍管理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它工作量大,內容繁瑣,政策性強,影響面大,工作人員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項工作中,時時學習,保證工作萬無一失。但從實際情況看,學籍管理工作人員不僅每天要忙于繁雜的事務性工作,還要身兼數職,減少了其學習政策的時間,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學籍管理工作人員頻頻換人,甚至有的部門使用研究生來做學籍管理工作,這就降低了學籍管理工作的準確性,并且交接工作中也會出現遺忘或錯誤。另外,學校也缺乏對學籍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學籍管理工作,導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4.學籍管理的相關政策完善滯后
2005年9月1日,新版《規定》正式施行,雖然新《規定》賦予高等學校更多的自,但隨著高等教育不斷地發展,有些新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應征入伍的學生學籍保留期限、應征入伍的學生復學后課程如何安排及成績如何認定等都需要重新進行界定。政策的滯后會給日常學籍管理工作帶來麻煩,同時也讓學生及家長對學校的相關工作產生質疑。
六、解決問題的對策
面對學籍管理的新變化和新問題,要從實際工作出發,結合新形勢來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行院系兩級學籍管理。在院系兩級管理系統中,學籍管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因為學籍管理涉及到學生的切身利益,需要教務處和學生系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好。從學籍管理的實際工作看,本著“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以各教學單位為本”的原則,實行院系兩級學籍管理,充分放權給系部,有利于調動系部管理的積極性,提高學院整體的工作效率,提升學籍管理的質量。教務處在兩級學籍管理中主要負責全日制本科學生考績、學籍管理流程和相關規章制度的宏觀管理,院學位委員會日常工作和學士學位評定、授予的審查;學生系部則負責學生成績的登錄、核對、存檔與學籍異動,對本系部所屬畢業生進行畢業資格審核并報教務處備案。同時,可以采取建立學籍管理月報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來強化學籍管理。
2.建立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學籍管理不僅是教務處和各系部的事情,它還涉及到招生辦、財務處、學生處、后勤處、組織部、校醫院等多個部門,這就需要這些部門通力配合,才能使學籍管理順暢地進行下去,因此,建立各部門長效的協作機制,明確各自的職能范圍,是各部門通力合作的重要保障。
3.建立定期培訓機制。學籍管理工作是一項嚴謹、準確且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它要求學籍管理人員在法律、檔案、服務、學習等四個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意識,這不僅要求管理人員本人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總結和學習,還要求學籍主管部門多給管理人員提供培訓、學訪和交流的平臺,以提高學籍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擴大學籍管理人員自身的知識視野。同時,鼓勵學籍管理人員進行申報課題、撰寫相關論文等科研,總結管理經驗、研究管理方法,并且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以提高學籍管理質量。
4.完善教務管理軟件。信息化時代下的高等學校基本上都實現了教務管理電子化,學籍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從實際情況看,教務管理軟件已經實現了學生進行選課、成績查詢,教師進行課程查詢、成績錄入等操作,但還有一些功能需要進一步完善,如畢業資格審查不能完全運用教務管理軟件來進行審查、教材管理中學生還無法查詢到自己使用教材的情況及教材庫建設等,同時,各個高等學校的教務管理和教育部學信網數據對接、高校內部數據共享等也是需完善的地方。隨著教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高等學校每年應適當增加對教務管理軟件方面的資金投入,確保教務管理系統必要地升級,以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參考文獻:
[1]羅輝,李曉.高校學籍管理問題及應對研究[J].教育藝術,2010,(9).
[2]管偉巍.高校學籍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3).
[3]梁紅杰.提高高校學籍管理現代化水平的思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
[4]丁勇.關于高校學籍管理改革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9,(12).
[5]楊光瓊,趙曉霞.優化管理系統推進高校學籍管理建設[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1).
關鍵詞:女大學生 健美操選修課 動機
前言
健美操作為當代國際最為流行的運動項目,以它獨特的魅力“火”遍全國。它集音樂、舞蹈、表演、技巧為一體,兼有文化娛樂的內涵,是鍛煉身體陶冶情操極好的運動項目之一。
隨著健美操在我國的普及與發展,各高校也相繼推出了健美操選修課,而隨著選修課的開展,選修健美操課的女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究竟是什么動機使得女大學生對健美操課如此青睞呢?就此問題作者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1 研究對象
以衡水學院2004-2005學年第一學期選修健美操課的女大學生218人為研究對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筆者查閱了大量與本文研究有關的文獻及論著。
2.2 調查法
2.2.1 訪問法:
就參加選修健美操的部分女大學生進行訪談。
2.2.2 問卷調查法:
對研究對象發放問卷218份,回收問卷211份,有效問卷200份,回收率96.8%。
2.3 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問卷采用SPSS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選修健美操課動機的構成
動機是激發和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將活動導向某種目標的行為動力,是行為的內部原因,它是以需要為基礎的。
通過調查結果(表1)顯示,審美娛樂動機、身心健康動機、交往動機、體育成就動機是女大學生選修健美操課的主要動機。
3.2 動機之一――健美操能夠塑造形體美,豐富娛樂生活。
從統計結果(表1)可以看出,審美娛樂動機是女大學選修健美操課的主導動機。這說明當代高校女大學生的思想活躍,反應快,充滿朝氣。她們對體育的認識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對體育活動最直觀、最具體的作用的認識上,而是已經開始提高到娛樂性、創造美的感受上,從而使人的本質力量在體育活動中達到高層次的體現。
3.3 動機之二――健美操運動能夠緩解精神壓力,增進身心健康。
健美操鍛煉可以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此觀點得到了女大學生的充分認識。這說明女大學生對于體育最初級物質價值的認識已經很清楚。體育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是其最基本、最直觀的功能,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女大學生逐漸認識到體育運動尤其是健美操不但可以增進健康而且以其動作優美、協調全面鍛煉身體。
輕松優美的健美操鍛煉中轉移了注意力,盡情享受健美操帶來的歡樂,得到內心的安寧,從而緩解精神壓力,使人具有更強的活力和最佳狀態。
3.4 動機之三――增強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滿足自我成熟。健美操選修課由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一個集體,大家一起跳,一起鍛煉,互相鼓勵。有些人成為朋友,從而為學生的生活開辟了另一個天地。
3.5 動機之四――提高運動技能,滿足競爭需要。
目前社會對人才的判證中,“知識+能力”型的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認同。健美操對培養大學生的一技之長,特別是表現自我有著獨特的作用,練習健美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發展自我,并通過身體的變化,向外界充分展示自身美,這一過程對提高女大學生表現力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能夠一次充分展示自己,挑戰未來。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審美娛樂動機是女大學選修健美操課的主導動機。
4.1.2 女大學生對健美操鍛煉的認識提高到娛樂性、創造美的感受上。
4.1.3 女大學生對于體育最初級物質價值的認識已經很清楚。
4.1.4 女大學生認識到進行健美操鍛煉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挑戰未來。
4.2 建議
4.2.1 正確引導女大學生進行健美操鍛煉,充分認識健美操的作用。
4.5.2 利用健美操的獨特作用使女大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體育課 考核評價體系 改革 實驗研究
1.前言
體育課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是體育課程改革最大的難點,也是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深入進行的關鍵環節。調研顯示,當前我國普通高校的體育成績考核與評價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某些不足,離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尚有一定的距離。筆者結合實驗研究,對普通高校體育課學生成績考核與評價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江蘇省某高校2005級10個選項班中隨機抽取400名學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有關高校體育改革的論文、論著40余篇。
2.2.2問卷調查法。
2.2.3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考核評價結果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和差異性顯著檢驗。
2.2.4教學實驗法。
運用重新構建的大學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每位學生進行實驗前評價,計算出綜合評價得分,并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礎水平進行了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礎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表1),可視為同一水平。同時,又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礎成績進行了正態分布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D值為0.2794,偏度為-0.3062(P>0.05),峰度為-0.5910(P>0.05);對照組D值為0.2794,偏度為-0.2468(P>0.05),峰度為-0.7630(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基礎成績均成正分布態,說明數據可靠,符合統計學的要求。
3.結果分析與討論
3.1影響考核評價體質量的主要因素(表2)
3.2體育課成績考核評價方法的理論構建
3.2.1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過程性評價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教和學的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使學生及時獲悉自己在體育知識、技能、體能、意志品質和其它方面所處的狀態,這樣可及時提高教、學雙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效率。
3.2.2重視個體差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定量評價方法對于學生所完成的運動負荷、掌握動作的數量、完成動作的質量及素質達標等“顯性”內容進行評判,能夠客觀與準確地反映學生在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情況。但對于如學習態度、鍛煉習慣、意志品質、自信和自尊、合作意識等“隱性”內容很難從量化指標中得到反映。如果忽視這些“隱性”因素,評價結果就會產生明顯的片面性,這樣的評價方式顯然有悖于現代體育教育理念。
3.2.3讓學生成為考核評價的主體。
學生的相互評價、自評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彌補教師可能因為對學生存在某種偏見而導致評價上的缺陷,有助于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更加公正、公平和客觀的評價,也能夠使教師獲得平時一般性觀察難以獲得的信息,提高評價能力。
3.3體育課成績考核評價方法的運做
3.3.1體育課成績考核評價內容、比例。
體育選項課成績考核評價內容包括:兩項專項技術考核,占40%;身體素質考核(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占30%;平時表現(學習認真程度;練習積極主動性;進步幅度;合作能力;吃苦耐勞精神;出勤率),占20%;理論知識考核(健身常識、專項技術知識),占10%??己朔绞讲捎媒處熆荚u、學生自評與互評的綜合評定方法。
3.3.2教學實驗分析。
經過一學年的教學后,對實驗組、對照組每一位學生進行了成績考核評價。實驗組運用重新構建的學生體育課成績考核評價方法,對照組運用原有的考核評價方法進行教學效果評價(表3)。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效果有顯著性差異(P<0.01)。同時,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考核評價成績進行了正態分布檢驗,實驗組D值為0.2875,偏度為0.4351(P<0.05),峰度為-0.8997(P<0.05);對照組D值為0.2865,偏度為-0.2638(P>0.05),峰度為-0.3859(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教學評價成績均成正分布態。
4.結論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成績的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標準應具有人性化,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基本目標要求,體現出科學性;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教、考、終身體育相脫節的矛盾,讓高校體育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的樂園。
參考文獻:
[1]張學研等.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能力培養與評價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0,(6):15-18.
學生管理工作與人才培養質量密切相關。將教學、訓練、競賽、科研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融入日常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是文章的核心理念。在“TTCR”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以課堂教學為根本,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以運動項目俱樂部課余訓練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以系列體育競賽為抓手,全面檢驗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以提升科研素質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TTCR;人才培養模式;體育專業;學生管理;創新
1問題的提出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需要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而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則要服務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人民富裕幸福、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推動力量。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現有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模式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從人才的培養模式入手進行創新與實踐,把單一的學生培養模式轉向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使一些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已成為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亟待解決的課題。“TTCR”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是基于當前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結合學生實際,在學生管理層面上,將教學、訓練、競賽、科研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融入日常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在此模式下,以課堂教學為根本,以運動項目俱樂部課余訓練為基礎,以系列體育競賽為抓手,以培養科研能力為重點,旨在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和技能,提升學生的科研素質,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的體育專門人才。本研究對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科研創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具體價值體現于以下五個方面:其一,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關于高等教育教學模式課程改革的要求,著力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發展;其二,增強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覆蓋面,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其三,可以有效地彌補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獨立思考意識以及主動性的缺乏,從而更好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師生思想共鳴的效果;其四,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收獲滿足和愉悅;其五,將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引向“終身運動”的道路上,提高其學教結合能力,從而使更多的人參與運動,進而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向體育強國的宏偉目標邁進。
2學生管理工作創新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契合
學生管理工作要服務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將學生思想工作融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當前體育學院學生管理工作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反之,如果學生管理工作脫離了人才培養實際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最重視的是知識、技能和技巧,如果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空洞的“灌輸”和“說教”之中,思想教育工作勢必脫離學生實際,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能緊緊圍繞各項中心工作,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結合本專業學生特點,將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TTCR”人才培養模式之中,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又能使學生在該模式的平臺上充實自我、歷煉自我、提升自我,以達到自我實現。
3“TTCR”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
3.1以課堂教學為根本,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我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一貫注重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在教學經驗上注重“給”而輕“悟”;甚至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生如何“創新”。這些將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學習興趣大打折扣。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均是通過高考入校的學生,其文化課基礎相對于運動訓練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較好,他們有較為遠大的理想,對大學生活有較高的期望值。進入大學后,他們就不斷思考自己所學專業的前景以及通過自身四年的努力是否能在未來的職場上有立足之地,以此來改變自身以及改變家庭。但這類學生大多“半路出家”,專業技術技能薄弱。針對這一特點,學生工作者可借助于各項目課余訓練隊(俱樂部)為平臺,“以學生為中心”,組建學習小組,加強和各專業專項的教師溝通交流,以求得更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生談心,加強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和各訓練隊(俱樂部)負責人交流,使專業學習滲透在平時,通過課堂教學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體育專業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補差,互相督促,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從而使學生變“厭學、苦學、怯學”為“樂學、會學、敢學”,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勇于探索和挑戰,樂于參與和提高,這樣課堂教學效率更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增強。專業技術技能和成就感的提高,不僅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而且在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上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3.2以運動項目俱樂部課余訓練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常規的課程學習之外,學生有許多課余時間,為使學生將課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將課堂所學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與升華,學生工作者應按照“數量保證、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整體優化”的方針,組建各運動項目的課余訓練隊(俱樂部),堅持長期訓練,通過課余訓練,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包括組織能力、訓練能力、教學能力、裁判能力等,在此基礎上,積極組隊參加各類賽事。
3.2.1通過課余訓練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術
通常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計劃中一般專項學習在第五學期開始修專項,第七或第八學期教育實習、寫論文、找工作,所以專項學習時間太短,導致專項學科不專。我國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實踐有兩種,即教育見習(聽課)和教育實習(實習)。但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實踐時間短,達不到其應有的效果。不僅在時間上有差距,而且在組織與形式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如在美國教育見習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貫穿于二、三學年,其教育實習安排在第四學年;在日本,定向培養的體育師資則整個學習期間都開展教育實踐;而在我國教育見習僅在實習前一段時間,通常為幾個學時,而實多在第七學期進行,致使學生教育教學能力難以養成。因此,課余訓練隊的組建,可以使學生邊學邊用。既鍛煉了他們的組織能力,比如:如何帶隊訓練,如何制作訓練計劃,如何有具體實施,如何進行工作總結以及整改措施等;同時又在教學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技術和技能。
3.2.2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教練能力
當前,不少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科知識單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較差。有些學生畢業后專業不專,知識面過窄,教學訓練能力差,不能勝任所從事的工作。體育教育專業的專業理論課程有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體育保健學、健康教育、運動營養學等等。在學生擔任教練帶隊訓練過程中,需要了解最基本的人體構造、人體反應原理制定訓練計劃;要根據運動營養學知識為學員制定飲食計劃和營養搭配等;要有在訓練中預防傷病的醫學知識,這就需要合理利用所學的運動人體科學的相關知識,使實際訓練更加技術化、科學化。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練能力也很重要,其中滲透著運動訓練學、體育管理學、學校體育學、運動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有力指導,如果學生僅紙上談兵,理論掌握的多扎實,分數考得再高,但在實踐教學中面對許多問題時束手無策,面對學校或專業訓練隊訓練時也無從下手,無計可施。因此,應加強并引導學生能在平時積極主動地將課堂中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教練能力,使其適應社會的需求。
3.2.3科研與訓練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以課余訓練隊為平臺的基礎上,對參與訓練的學生實施監控很重要,作為教練員、隊長和教師均需要有這種意識。為此,應建立一些開放、綜合、連鎖的實驗室及柔性的實驗平臺并對學生開放。階段性訓練結束以后,以優秀學生為代表的教練或隊長可以有效地組織訓練人員進行各項體質指標監測,檢驗訓練效果,訓練人員的技能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等。在各類試驗實施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體育教育人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工作者在積極動員組織培養參加課余訓練隊(俱樂部)的優秀學生擔任教練。這些項目教練應在專項教師的指導下認真制定相關訓練計劃,并進行科學訓練。
3.3以系列體育競賽為抓手,全面檢驗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倡導以訓練為基礎,以競賽為窗口,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擴大本專業的影響力,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為此,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工作者在每學期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協調并組織安排系列教學比賽,形成人人有項目、項目有隊伍、月月有比賽,季季有活動,以此來檢驗和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競賽是教學、訓練成果的全面檢驗。通過組織競賽,進一步檢驗學生的競賽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裁判能力、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等等。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意識?;诖?,學生工作者會積極動員組隊、訓練、參賽,并在此過程中,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以提升科研素質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4.1實施“導師制”,培養科研能力
為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幫助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明確學習目標,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在大學期間有計劃地在知識、素質、能力等方面不斷地提升和完善,應深入推行“本科導師制”,對學生的專業學習進行引導。對指導的專題內容、導師資格及聘任、導師的職責、工作要求、導師的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導師制”的實施,促使學生順利實現由高中生向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過渡,樹立明確的專業學習目標,制定科學的專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4.2舉辦系列科研講座,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
利用學院的資源請專業教授給學生做專題講座,請優秀博士、碩士研究生舉辦科研講座,為本專業學生的成長提供一種契機。在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中努力營造執著、寬松的學習氛圍和思想活躍、勇于創新、大膽設想、積極探討與實踐的科研環境,培養學生對體育專業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朝著科研的方向發展。
3.4.3開展學生講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在專家學者的引導下,在導師的指導下開辦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講壇。請學生中的積極分子查閱資料,準備課件,利用讀書會與同學們交流溝通一些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話題等,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學習目的教育、專業思想教育等,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完善知識結構,增強適應能力,全面發展自己,同時鼓勵學生進自習室、圖書館,教給他們學會查閱資料,學會看書,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究。
3.4.4積極深入實踐調研,鼓勵學生申報科研課題
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工作者組織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走出學院,走出校門,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利用寒暑假,布置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調研,讓其利用假期的時間做社會調研,深入實踐,了解體育發展現狀,撰寫調研報告;通過學期學年總結與計劃,讓學生學會反思,學會自我教育。學生工作者應積極協調課余訓練隊(俱樂部)的組織者、對體育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學生與專項教師、運動人體科學的教師之間的關系,利用大學生創新型實驗課題為平臺,組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在實踐中育人,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完成了從學習型大學生向科研型大學生邁進。
3.4.5博客、微信———思想文化陣地
重教育,善交流,學知識,授技能,在交流中成長和提高,是建立公共平臺的最初目的。在信息技術時代,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信息在瞬間就能傳遍世界,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所在,建立體育教育專業微信平臺、年級博客、QQ群等,在公共平臺上有關信息,主要包括:域外體育教育專業發展信息、體育新聞;我國體育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學校和學院的政策通知;學校和學院舉辦的相關活動通知;課余訓練隊(俱樂部)的組建、機構設置、運行機制以及相關的訓練、競賽的通知、開展情況及活動總結;各班內部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及活動總結;建立相冊,上傳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各項活動照片,制作成影集等,不僅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而且為傳達信息、開展各項活動等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4結語
基于“TTCR”人才培養模式,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工作者應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力求達到“開拓創新,整合資源,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分步實施,高起點要求,高水平建設,高層次突破”的發展特色“;重改革,重創新,重實踐,重素質”“、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實踐,勇創新”“,為學為人統一”的教學、育人特色;教學科研相互支撐特色;社會服務特色。最終,形成“教學管理體系更加完備、訓練競賽實力更加雄厚、科研支撐教學能力更為突出”的專業教學平臺建設特色,以實現在專業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質量的復合型體育專業人才。
作者:呂旭濤 單位: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孟紅.地方綜合性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