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3 21:21: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作文訓練呈無序性,致使作文訓練的隨意性很大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根據每個專題設置了寫作訓練點,最大的優點是寫作訓練點與專題內容結合得比較緊密。不足之處是每個專題寫作要求之間缺少縝密的邏輯性。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的作文訓練點由記敘文到議論文,層次比較清晰。審視當下江蘇省高中作文課堂,很多高中語文老師作文訓練“東一榔頭西一棒”,一會訓練記敘文,一會訓練議論文,一會訓練考場作文。造成這方面無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對寫作規律的理解、對學生的訓練達到的程度都有不同的標準。但是無論如何,寫作有它自身的規律,必須進行科學有序地訓練,才能讓學生寫作少走彎路。
構建有序的作文訓練課堂。作文教學首先把考場作文與平時作文訓練區別開來,從文體訓練的角度來看,高中學生先把記敘文寫好,然后寫作議論文。張克中先生在《中學寫作教學觀察》一文中說:“寫作只是一種傾訴過程而已。寫作教學也只是讓學生逐步學會傾訴的一種過程。”筆者在平時批閱學生日記、隨筆過程中發現,學生在這里寫的作文遠遠比考場作文要好。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學生思想自由,隨心所欲地抒發心中情感。整個高中階段,貫穿寫作是一種傾訴的教學思想,從記敘文訓練開始,讓學生會寫令人心動的細節、會寫構思奇妙的情節、會寫真情實感的文章。記敘文訓練每次確立一個重點,例如從語言、結構、構思等角度切入,每個訓練點讓學生反復揣摩,反復寫,自然會有感悟。
記敘文訓練好了,高二階段可以確定議論文訓練的主題。在近幾年的高考閱卷中,很多老師發現學生的作文文體意識淡薄,高考中考生寫成的記敘文不像記敘文,議論文不像議論文,散文不像散文,這是平時訓練不到位導致的后果。議論文訓練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觀點寫起,讓學生學會用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掌握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其實,學好寫記敘文對于寫議論文特別重要,議論文的論據就需要簡練的概括、精當的選材,論據才能夠為觀點服務。議論文的結構,讓學生從并列式結構寫起,即圍繞中心論點,幾個分論點之間是并列關系;再到遞進式結構,即分論點之間是遞進關系,逐層深入證明中心論點,“我手寫我心”,讓學生在寫作中傾訴心聲。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提煉論據、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注重議論文結構等小的訓練專題,讓議論文訓練有章可循。
二、作文訓練讀寫結合不夠緊湊,致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分離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目前很多高中都專門安排閱讀課堂,讓學生閱讀。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學生閱讀中,教師指導的少,閱讀與寫作訓練脫節的現象多。例如,一周有2節閱讀課,讓學生進入圖書館閱覽室,學生由于經驗的缺乏,閱讀一些時文精粹之類報刊雜志,但是閱讀之后缺少教師點撥,沒有轉化為寫作能力,所以,缺少讀寫結合訓練的作文課堂。假如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分離,那么筆者認為兩者教學效果都不會很好。
作文課堂需要讀寫結合。
首先,給予學生閱讀指導。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江蘇省考試大綱,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閱讀經典,例如《紅樓夢》《三國演義》《哈姆雷特》《歐也妮葛朗臺》《邊城》《老人與?!返?。作文課上,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閱讀經典談讀后感,再引導學生把感想寫下來,日積月累,也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產。與此同時,把閱讀經典與寫作教學聯系起來,找到突破口,讓學生在閱讀經典后想傾訴、會傾訴,教師要善于在作文課上架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梁。筆者認為,有針對性地閱讀經典,有針對性的讀寫指導,讓學生在閱讀后寫作,在寫作后繼續深入探究閱讀,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對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非常有益。所以,作文課需要教師點撥,讀寫結合的點需要教師挖掘,師生一起在讀寫中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中國音樂教育史;樂教;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思想;音樂教育制度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2)02
中國音樂教育史,是研究歷史時期中國音樂教育思想、內容、活動等問題的學術領域。早在20世紀初,這一領域即已成為中國音樂史學、中國教育史學的重要內容。有學者考證,蕭友梅博士論文對周朝音樂教育體制的簡要論述,是我國音樂教育史上第一次對周朝音樂教育進行近代教育意義上的總結。 據筆者所及,對這一學科從文獻、學科理論與方法論等角度展開專門性的研究,是近3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才開始集中、深入地展開的。這期間,有關中國音樂教育史的論文、著作共發表、出版200余種,內容涵蓋了我國音樂教育的起源、音樂教育思想史、音樂教育制度史、歷史時期的音樂教育價值論、音樂教育內容史、音樂教育方法論,以及中國音樂教育史學科自身的理論探討等十分宏闊豐富的論題。一些音樂院校和科研院所,陸續形成了教師科研與碩博士研究生選題相配套的研究團隊。除此之外,一些來自文、史、哲、教育學界的學者也從各自的角度探討了上述部分論題,為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做出了貢獻。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音樂教育史已經從20世紀之初大力倡導“美育代宗教”的國民教育思潮時處于邊緣位置的話題,逐漸更新壯大為當前我國音樂教育學學科版圖上的重要內容,也成為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建設、學科建設過程中,規劃學科藍圖、挖掘本土資源、強化本土話語、革新音樂教育實踐所必不可少的音樂教育學分支學科。那么,以往的200余種學術著述,具體研究了中國音樂教育史中哪些具體問題?反映了歷史時期中國音樂教育的哪些經驗?研究中還存在著哪些弊端?尤其在中國音樂教育史的學科自身的自覺探索中,還存在怎樣的困局?面對這些困局,今人當如何逐步破解?本文將在對這些文論展開綜述的基礎上,試對上述問題加以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4)04-0004-0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1]。它是影響人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據美國衛生局報告,我國精神疾病目前占所有疾病的14.3%,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到17.4%[2],這表明我國心理健康問題形勢嚴峻。小學生情緒能力和認知能力處于迅速發展的關鍵期,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影響其幸福感,更對其健康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此,有學者就我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小學生中有中度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占16.4%,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占4.2%[3]。這反映了我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堪憂。
越來越多的研究認識到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學術議題,更是進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基礎,因此大量的研究先后探究了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為了把握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體情況,本文對源自中國期刊網的453篇相關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以深入了解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體開展情況,為今后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1.統計方法
文獻計量法,以頻次、百分比為主。
2.文獻取樣
以中國期刊網為平臺,對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發表的有關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所有文獻進行統計,發現有453篇包含“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題錄。
3.分析類目與單元
在對代表性論文進行參考的基礎上,對以下6個單元作統計分析:年代分布、受資助狀況、合作者人數、內容分布、作者機構及作者所在地區。
二、結果與分析
1.研究論文的年代分布
對2003~2012年發表的453篇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進行年代分布統計分析,如下頁表1所示。除2005年(4.4%)和2009年(10.2%)出現稍大的波動外,我國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論文數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2003~2007年的論文數為159篇,2008~2012年的論文數為294篇,分別占總數的35.1%和64.9%,后者較前者增長了29.8個百分點,這說明近十年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2.研究論文的受資助情況
對近十年來的453篇論文的受資助情況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結果發現有84.1%不受任何項目資助,僅有15.9%的論文受資助。在受資助的文章中,最多的是省部級項目(9.5%),來自“相關協會”(1.1%)及“國家級”(1.3%)資助的項目相對較少。整體而言,受資助的研究數比例低且不同級別間數額差異很大。這給未來的研究以啟示: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全面開展需更多資助,尤其是國家級項目及相關協會項目的支持。
3.研究論文的內容
對453篇文章的內容進行具體分析(見表3),結果發現“現狀調查”(18.9%)、“相關研究”(21.9%)及“對策研究”(19.4%)這三項研究內容所占比例相當,但都低于“其他”內容類別(37.1%)的研究論文,而這部分論文是作者基于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某角度而提出的一般性看法或陳述,缺乏科學研究的嚴謹性?!熬C述研究”及“測量方法研究”則分別只占總體的0.9%、1.8%,這提示著綜述性與測量方法類研究目前呈現出一定困境,亟待突破。
4.研究論文的形式及其研究力量
對研究論文的合作形式和研究力量進行分析(見
表4),結果發現,獨著論文數占論文總數的67.8%,合著論文僅占32.2%,且論文合著以兩人合作形式(17.2%)為主,課題組合作形式僅占0.7%。這表明研究者需加強各種形式的合作力度,組建課題組形式的專業研究團隊,增強研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以第一作者的單位作為研究力量機構分析的基礎,“其他(小學教師及協會等)”占研究力量的55.8%,其次為“師范類院?!保?7.7%),而來自其他單位的研究相對缺乏,見表5。這表明,小學教師及協會是最主要的者,這些發表者的研究內容基本上是一般陳述性的研究,這與表3中關于研究內容的數據結果(“其他”類別即一般性看法或陳述性研究占最大比重)契合。由此可以看出,專業研究團隊參與力度的薄弱可能影響到研究內容的的專業性與系統性,研究需更多專業力量的
投入。
為了進一步了解研究力量的分布,本研究對研究力量的省份分布情況作了分析,分布總體來說呈不平衡狀。研究力量位列前五位的省份分別為:江蘇(11.0%)、山東(7.5%)、甘肅(7.5%)、浙江(7.1%)與吉林(5.1%),表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國較發達地區已經普遍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位列后五位的省份分別為:青海(1.1%)、內蒙古(1.1%)、(0.9%)、寧夏(0.5%)及新疆(0.5%),即我國偏遠貧困地區的相關研究極度缺乏。
三、討論
1.拓展測量方法
本研究發現,近十年來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數量較多,同時內容涵蓋面較廣,包括現狀調查、相關研究、對策研究、綜述研究、測量方法研究及其他研究等,但關于測量方法的研究卻相對匱乏。目前國內研究仍較多引進國外的測量方法,易出現跨文化問題;此外,現有量表內容多側重負面心理特質,與小學生發展的實際有所偏離[4]。我國研究者也意識到這些問題,心理健康的評估工具已經從單純引進發展到自編問卷,量表內容在向多領域延伸,也編制出了一些信效度較好的量表。但總體來看,我國心理健康量表的信效度普遍較低,自編量表有低水平重復現象,測量積極心理的量表少[5]。即我國仍需本土化的較為統一的科學測查工具和標準。廣大研究者需加強對研究方法的探索,改善測量工具,以便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礎。
2.研究者的全面調動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積極參與。首先,對研究者合作積極性的調動。研究形式合作化已經是當今科研形式的主流,合作帶來的團隊資源整合有助于促進研究途徑多樣化以及研究本身的完整性、全面性與創新性。但上述數據顯示,獨立研究形式仍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主流。獨立性研究在一方面保留了研究縱向的獨特性及系統性,但另一方面獨立性研究缺少橫向文化間的合作交流。這與以往的研究一致[6,7],即跨文化、跨地區式大樣本研究缺乏。為此研究者應當積極尋找合作切入點,突破束縛,加強各種形式的合作以逐步完善研究維度。
其次,對經濟落后地區研究者的調動。有研究者在關于西部民族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現狀的研究中發現,8.4%的中小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或很差,其中有28.7%為小學生[8],這說明西部落后地區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強烈。但本文數據顯示,我國一些落后的偏遠地區,如青海、內蒙古、、寧夏及新疆等地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極少,發展極慢,這也反映了落后地區小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客觀經濟條件的相對落后直接影響到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開展。同時研究工具的不完善、研究人力的不足等因素都妨礙了相關研究的發展。政府需增強支持,幫助其改善研究的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呼吁更多其他地區的研究者多進行跨地域研究合作,提升研究意識,改善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
最后,對各個單位研究力量的調動。本研究數據顯示,群體主要集中在小學教育者及有關協會方面,他們多以見解性、描述性的研究為主。這些研究與其自身教育實踐直接聯系,更具現實意義,且能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啟發與思考,但這類研究缺乏專業性、科學性與系統性。由此,對來自不同研究單位的研究力量的全面調動可以融合多種研究優勢,實現不同單位研究力量之間的互補,以便研究成果能更高效地應用于
實踐。
3.展望
心理健康問題的低齡化趨勢已經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有關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總體上正在不斷地深入和拓展。針對目前研究呈現的不足,未來的研究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1)加強研究的問題解決指向性,增加對策研究,將理論積極運用于實踐;(2)實證研究有待強化,研究方法需不斷改進,尤其是測量工具的改進;(3)研究要邁向全面化合作,突破孤立局限,嘗試跨單位、跨地域、跨文化研究;(4)研究可多圍繞具體、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增加個案研究并綜合群體研究以增強研究的臨床應用性。
參考文獻:
[1] 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
[2] 肖旻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1-2.
[3] 沃建中,馬紅中,劉軍.走向心理健康(發展篇)[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9-10.
[4] 鄭日昌,張穎,劉視湘.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結構和量表編制[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8,(2):30-34.
[5] 廖全明,蘇丹,黃希庭.目前國內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探新,2007,27(4):74-77.
[6] 楊宏飛.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4):289-290.
[7] 袁國禎,陳灶火,楊碧秀.不同地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 [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4):50-52.
1.農村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狀況的人口社會學因素分析
2.呼喚學術自覺:人口社會學本土化思考
3.人口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再探討
4.人口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初探
5.外國人及港澳臺居民在中國大陸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6.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的社會學思考
7.人口社會學淺談
8.人口社會學因素對老年糖調節受損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9.人口社會學的理論特點及其實踐功用
10.外出務工人員人口社會學特征和艾滋病KAB調查
11.人口社會學的課題
12.新疆高校大學生“五觀”的人口社會學差異分析
13.SARS對人口社會學的挑戰
14.關于人口社會學發展的思考
15.人口社會學淺談
16.人口社會學因素對護士離職意愿的影響
17.面向現代化的人口社會學
18.人口社會學的學科地位和理論體系初探
19.農村光棍的類型研究——一種人口社會學的分析
20.對《人口社會學》構成體系的初步設想
21.流動人口犯罪的社會學思考
22.網絡社會的群體參與——以人口社會學為視角
23.城鄉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人口社會學特征關聯初探
24.高職護理專業不同人口社會學特征學生人際容納狀況的差異性研究
25.中國人口社會學的興起與發展前景
26.人口社會學的研究范圍
27.人口社會學的個理論問題
28.第三屆全國人口社會學討論會綜述
29.流動人口犯罪原因的社會學分析及對策
30.“人口社會學”探究式學習教學法的應用
31.試論人口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結構
32.深入探討人口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國第四屆人口社會學年會綜述
33.第三屆全國人口社會學討論會綜述
34.全國第二屆人口社會學討論會述評
35.縣城不同職業流動人口社會學特征及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調查
36.第二屆全國人口社會學研討會綜述
37.流動人口規模、結構及特征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38.人口社會學的基本框架結構初探
39.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人口社會學特征
40.第一講:人口社會學是研究什么的
41.當前人口社會學研究中的熱點與難點——全國第三屆人口社會學討論會綜述
42.不同人口社會學特征的老年糖調節受損者應對方式分析
43.第二屆全國人口社會學討論會述評
44.聯合國人動基金委員會駐華顧問默頓斯在吉林大學人口研究所講授人口社會學
45.理論聯系實際,探索深化創新——第二屆全國人口社會學討論會綜述
46.探討·開拓·創新——全國首屆人口社會學討論會綜述
47.農村流動人口研究的再思考——以身體社會學為視角
48.英國穆斯林移民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49.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人口社會學特征
51.人口社會學的對象和方法50.人口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52.上海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現狀的社會學分析與控制對策
53.創建幸福家庭——人口社會學的一個視角
54.流動人口規模、結構及特征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55.創建幸福家庭——人口社會學的一個視角
56.全面認識社會與發展中的人口——評《人口社會學》
57.不同等級醫院門診患者就醫原因及其人口社會學特征
58.全國首屆人口社會學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59.老年人口養老意愿的社會學分析
60.農村體育人口“二元性”分化趨勢的社會學研究
61.自愿不育的人口社會學視角
62.出生性別比偏高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63.春運問題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64.一部有創見的《人口社會學》
65.人口社會學研究內容探析
66.全國第二屆人口社會學討論會述評
67.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的界定
68.一部有創見的《人口社會學》
69.對加入WTO后流動人口犯罪的社會學分析
70.民族宗教流動人口社會學調查——廣州市化隆拉面從業群體的基本特征調查報告
71.第二屆全國人口社會學討論會側記
72.對“溺嬰”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73.遼寧流動人口犯罪社會學分析及控制對策
74.基于社會學視角的人口就業理論探討
75.我國體育人口性別結構的社會學分析
76.試論人口社會學的研究
77.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法律社會學思考
78.知識社會學與1950年代中國人口控制論間的競爭
79.農村流動人口的文化社會學研究
80.公安機關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創新研究的知識社會學分析
81.中國人口與中國體育人口比較的社會學分析
82.影響大學生體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會學分析
83.當代中國體育人口結構的社會學分析
84.農村人口控制的社會學思考
85.中國人口社會學的定向歷程
86.社會學與人口問題
87.海寧市外來務工人員人口社會學特征及麻風病認知情況調查
88.中國人口社會學的定向歷程(續)
89.我國當代人口流動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90.外國人在德國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91.從民族社會學視角看中國人口文化素質中的性別因素——兼論提高女性文化素質對和諧社會構建的意義
92.流動婦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93.我國老齡人口健康評價指標的社會學初步研究
94.2015年德國難民庇護申請者的人口社會學分析
95.流動人口犯罪的犯罪社會學分析及其社會性防治對策
96.試論社會學研究人口問題的內容和方法
97.流動人口聚居區形成過程的社會學考察——一個城市空間轉型的個案研究
98.“義莊”:創建現代農村家族鄰里互助養老模式的重要參鑒——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
99.湖北地區革命傷殘軍人健康狀況抽樣研究Ⅰ.傷殘及人口社會學特征
100.人口控制與社會學
101.中國社會學2013學術年會“流動人口與城市融合”分論壇成功舉辦
102.影響體育人口因素的社會學分析
103.山東省青壯年勞動力人口健身觀念的社會學分析
104.論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對“生男偏好”的影響
105.農村流動人口“回流”動因的社會學分析
106.人口控制與社會學
107.大型社區的人口、住房、活力與公平 上海大型社區規劃理念與策略的社會學思考
108.論人口、貧困與幸福——從《人口原理》談起
109.人口結構與生育意愿變遷的社會學分析——以改革開放為背景
110.試從社會學角度談人口增長
111.勞動就業和社會學——討論人口普查中“在業人口劃分標準”的一些想法
112.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關系——基于社會學的視角
113.人口老齡化與贍養問題的醫學社會學分析
[關鍵詞] 藥學;計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a)-101-02
Several opin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pharmacy talents
MENG Qing-li1, LIU Zhi-gang2, LU Xiu-lian1, WU Yi-hang1, ZHOU Yi-feng1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2.The Ankang Hospital of Hangzhou Police, Hangzhou 311113,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ultivation of "measurement and detection "pharmacy talents. It mainly talks about how to buil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ubject system, build the unique activities after class, perfect mechanism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and how to build an excellent teachers' teamwork group. And all of these are the effective model for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alented men of pharmacy.
[Key words] Pharmacy; Measure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當今世界是以科學技術、知識經濟、核心競爭力為特征的時代,高等院校傳統藥學專業的教育培養模式已經與時展格格不入,從單位用人很多而關鍵崗位無人可用,到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難題,不難看出,中國的高等藥學教育究竟要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將結合我校特色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1開展特色藥學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藥學專業本身是化學、醫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大多在醫學院校開設,或者專門成立藥科大學,起初也是專門針對醫院或制藥企業需求開設。近年來隨著行業門類的增多,藥學的培養方向也逐漸拓寬到很多領域[1],如,掌握生產全過程的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熟悉市場規則的高級經營人才的培養,把握醫院藥學發展方向的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熟悉醫藥法規的政府監管人才的培養等。生物技術領域是近幾年興起的新領域,藥學專業也有涉及,如新出現的生物制藥專業方向,目前,藥學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多層次、多元化已成定局。此外,就業形勢也是日趨嚴峻,全國大中專院校開設藥學專業的不下三百所,而且還有日益增多的態勢,藥學人才供求將趨于飽和,我校的藥學專業要想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發展壯大起來,就是要在抓住學生基礎教育、多元化教育的基礎之上,深入挖掘自身優勢,注重特色人才培養[2~4]。
中國計量學院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在計量、質量、檢測、標準、檢驗檢疫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我校藥學專業充分利用學校優勢特色,認真開展特色藥學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到國家檢測檢疫行業單位(國家質量檢驗檢疫局、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調研,分析了行業發展前景和國家亟需檢測人才的趨勢,并邀請行業專家充分論證,確定本校藥學專業的特色要體現藥妝品安全與質量控制這一方向,本文將就如何開展藥妝品安全檢測特色藥學人才培養逐一剖析。
2特色藥學人才的培養
2.1 優化課程結構、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3大課程平臺,課程教學、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外教育教學活動等3大教學類型??茖W的課程體系就是要合理安排專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課內教學與課外輔導的關系,體現特色的課程體系還要靈活設置專業方向模塊,實現“平臺+模塊”的特色課程結構體系,具體體現在:
2.1.1公共基礎課程繼續原有課程不變,包括思想政治、外語、數學、物理、計算機和體育等課程,目的在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養成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判斷能力、人際溝通與表達能力。
2.1.2學科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按照學科門類培養,使學生得到本學科的基礎訓練。在以前的教學中,包括有機化學、物理化學、人體解剖與生理學、臨床醫學概論等涉及化學和醫學的專業基礎課程保持不變,另外開設了皮膚性病學作為藥學專業新方向――藥妝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方向的醫學基礎課程。
2.1.3專業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和專業訓練,既要體現本專業特點,又要堅持靈活的專業方向,追蹤科學前沿和實際應用價值。除原有方向性課程,如藥劑學、藥物分析、中藥學、藥事管理學等不變外,另增加了化妝品化學、中藥化妝品學兩門課程作為藥學專業“藥妝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新方向課程;還增加了生物芯片技術作為生物技術前沿課程,在新藥研發和疾病控制方面具有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擴展學生的學科視野。
2.1.4集中實踐環節集中實踐環節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包括藥物毒理學課程設計、藥妝品檢驗綜合實驗、藥學專業實習、畢業論文4個部分,其中“藥物毒理學課程設計”和“藥妝品檢驗綜合實驗”是為了與藥學專業發展方向――藥妝品安全與質量控制保持一致。另外,為了延長學生的畢業實習時間,增加就業,我們將培養計劃的課程設置提前在6個學期內完成,既提高了畢業實習的質量,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又避開了學生找工作高峰期,可有效提高學生就業率。
2.2 增設課外教學活動模塊,注重特色人才培養
課外教學活動又稱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是我校修訂培養計劃時特別增設的一個教學活動模塊,要求學生必須獲得所要求的最低學分,為我們開展特色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2.2.1課外科技活動模塊課外科技活動模塊要求學生至少獲得2個學分,其內容包括科研實踐、學科競賽、論文專利發表、學位論文、綜合性創新性實踐課程等。我們利用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到課外科技活動當中,僅2007年就獲得了校立課外科技活動項目2項,分別為《化妝品中激素類成分的快速檢測》和《化妝品中生物堿類成分的快速檢測》,涉及學生15人,既結合了藥妝品安全與檢測的專業培養特色,又鍛煉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2.2課外社會活動模塊課外社會活動模塊要求學生至少獲得1個學分,其內容包括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利用寒暑假,我們組織學生赴浙大藥業、云和食品藥業公司和日暉藥業有限公司參觀熟悉工藝,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培訓;此外為了對學生進行藥妝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特色培訓,還帶領他們赴寧波市藥檢所參加實踐,了解藥品安全性檢測知識。總之,利用課外活動開展藥學特色教育,已經使學生初步具備了藥妝品安全與檢測領域的競爭實力。
2.3完善教學管理機制
教學課程體系做到完善合理,只完成了教學的一個基礎環節,要想讓它正常運轉,發揮作用,還需要有效的管理,除了充分發揮二級學院的正常管理外,我們藥學系還規定,定期進行相關教學活動,討論課程進度、學生接受程度、課外科技活動進展等問題,對藥學專業特色教育活動進行規范管理,為培養高質量特色藥學人才提供有效保證。
2.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特色教育服務
鼓勵本系科研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制度,發揚傳、幫、帶精神,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起來;另一方面,對中年教師提供盡可能多的外出學習和交流機會,同時聘請知名醫藥企業和國家質檢部門的專家來校開設講座,使師資隊伍水平得到整體的提高,為有效開展特色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培養具有“計量、檢測”特色的藥學專業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完善努力才能完成,包括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特色鮮明的課外活動模塊、完善的教學管理機制以及強大的師資隊伍??傊灰芾淼轿?、措施得力,一定能培養出適應社會、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藥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聶國勝,續敏. 醫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探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5):120-121.
[2]陳欣,江濱,史錄文.在我國設置臨床藥學專業學位的初探[J].中國藥事,2007,3:208-209.
[3]龍亮.藥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J].華夏醫學,2007,3:581-582.
[4]陳福民,申玲.深入開展臨床藥學[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0):100,134.
[5]李慶利,王鳳杰.藥學大學生近期就業態勢淺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4:105-106.
關鍵詞:開放存取期刊 科學知識圖譜 Bibexcel CiteSpace
分類號:G250
1、引言
開放存取期刊(簡稱OAJ)是允許任何用戶通過公共互聯網免費訪問,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可以沒有障礙地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搜索和鏈接文章全文,或用于建立索引、編寫軟件等合法目的的所有學術期刊。0AJ作為支持開放存取運動的措施之一,推進了學術的進步和信息的共享,近幾年日漸引起圖書情報界、出版界和信息界的關注。本文運用科學計量學分析方法對國內OAJ進行可視化呈現,旨在把握國內業界研究OAJ的動態過程、特點和規律,以資相關研究借鑒。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具有選擇性,部分論文未被收錄,雖然數據完整性不足,但仍可以反映某領域的整體趨勢,故本文數據以CSSCI為主,同時力求通過其他方式獲得該庫未收錄數據對主題進行補充說明。
OAJ在國際上出現的時間較短,國內對其翻譯出現多種版本,故我們以“開放存取期刊”、“開放獲取期刊”、“OA期刊”、“OAJ”等關鍵詞為檢索內容(最后更新時間為2011年4月25日),數據清洗后共得到62條有效數據,選取瑞典科學家佩爾松(Persson)開發的科學計量學研究軟件Bibexcel和美國德雷克賽爾情報學博士陳超美基于Java語言開發的可視化軟件CiteSpace軟件,進行OAJ的可視化分析,圖中各節點即為相應主題,各節點大小及標簽大小與頻次或中心度成正比,顏色由深及淺為不同時期出現的頻次,節點間的連線表現各節點的共現情況。
3、分析與結果
3.1 OAJ研究的時間序列分布
分析某一學術領域學術成果的時間分布狀態,利于宏觀把握該領域的研究概況。我國每年OAJ論文數量、期刊數量和刊均載文量數據見表1,歷年OAJ論文數量和期刊數量整體呈平穩發展趨勢,表明國內業界對于OAJ的研究及關注度還處在一個初步發展階段。
具體分析歷年文獻內容,2005年“開放存取期刊”一詞開始出現在學術論著中,即任真和李博從開放存取期刊、訂購型期刊和期刊出版等方面對OAJ這一新型期刊類型進行介紹,馬景娣則對IsI引文數據庫收錄的開放存取期刊進行了研究與分析。通過分析CSSCI未收錄數據發現,2005年我國還有《測繪學院學報》編輯部和王云才就OAJ發表了相關文章,宋琳琳也論述了開放存取與學術期刊的關系。2006年論文數量和載文期刊數量迅速增加,直至2010年量雖有波動,從CSSCI收錄歷年論著數據分析,OAJ整體基本趨勢呈現穩定狀態。
3.2 OAJ研究的研究力量演變
進行研究力量分析便于理解該領域的核心團體及單位,進而把握各研究力量的研究深度及趨勢等信息。但通常研究方法僅以作者共現集群為研究對象,不利于動態把握各研究集群的動態演變情況,如過去某一時段學術成果較多的作者集群可能隨時間的變化而壯大,甚至消失,故本文依據時間維度進行OAJ領域研究力量的演變分析便顯得具有實際意義,本文利用CiteSpace對國內OAJ學術研究的全部作者進行統計并生成時間演變圖(timeline),即OAJ研究力量演化圖譜,如圖1所示:
具體研究力量演變情況分析如下:
李武2005年在《出版經濟》上發表了《開放存取期刊》一文,拉開了國內把OAJ作為獨立課題進行研究的序幕,其所著述的三篇文獻擁有較高的被引頻次,隨即任真與李博、馬景娣也加人到OAJ的研究行列。該時期研究以介紹為主,并未對OAJ進行深入研究,這主要與他們密切關注國外先進學術動態并及時進行學術報道的工作性質有關。
2006年,出現了以傅蓉、秦珂、王應寬、胡德華、陶雯和劉海霞為代表的幾個研究群體,成為國內研究OAJ的主力軍。其中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胡德華為中心的這一集群最為突出,該集群演變動態表明其2005-2010年持續關注OAJ,且人數不斷增加,在2006和2007年人數最多,大量研究成果均出自這一時期。分析節點關系(links)發現陶雯、劉海霞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橋接作用,很多后來研究者均通過與此二人合著加入到集群中。2008年常小婉、韓歡陸續加入該研究團體,在2009、2010年成主要研究力量,并發表多篇論文,2010年任磊與韓歡等加入研究行列,表明該研究力量集群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
浙江理工大學的傅蓉是獨立進行OAJ研究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研究OAJ版權問題,研究成果在2006至2008年較多。在62篇文獻中,其成果占到9.10%,平原大學的秦珂及張懷濤兩人共同進行OAJ版權和出版運作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學的王應寬、王錦貴作為一個小集群主要從國外OAJ出版實例方面介紹國外先進經驗,給國內OAJ發展提供建設性建議。較遺憾的是,這些小集群研究的時間并不長,雖屬于成果高產群,但僅集中于早期,并未持續深入研究。
除上述幾個研究集群和突出獨立研究者外,國內業界對OAJ研究力量呈現松散狀態,雖然每年都會有新加入的研究成員,但合著者發文量較少且持續研究短,這勢必不利于國內OAJ學術研究的深入與發展。
3.3 OAJ研究的期刊共引分析
由于各學術領域的核心期刊能夠反映該領域學術影響力的分布規律及其學科熱點前沿等內容,對一個學術領域做期刊分析能夠確定該學科的核心期刊分布,而對核心期刊的文獻共現頻次的分析則能夠反映出這一期刊所刊登的文獻的利用率及其含金量。故本文對國內OAJ引文期刊進行統計聚類分析,由于OAJ引文來源除傳統的紙制發行期刊外,還有大量的建設較為成功的OAJ站內和數字資源也是引文的重要數據來源之一,故將相關站點及網絡資源也視為引文期刊節點,統一進行可視化呈現并生成OAJ研究期刊共引圖譜(見圖2),為便于觀察,圖中僅顯示中心度大于O的節點標簽信息。
圖2表明國內有關OAJ研究的共被引期刊主要有:《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大學圖書館學報》、《情報雜志》。同時,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網站及DOAJ網站被引用次數也較多,其中引文期刊中心度大于零的期刊參數見表2,《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中心度最強(0.67),被引頻次達19次,其次是《圖書情報工作》和《大學圖書館學報》。
通過中心度較強節點的頻次及在共引圖譜中所處的位置可以看出,《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對國外OAJ的實時關注及報道為我國OAJ的各項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米源,科學公共圖書5館(PLOS)網站及DOAJ網站是
進行國外OAJ站點實踐研究的重要連接點;《情報雜志》和《情報學報》則在OAJ的理論與應用等應用研究中地位顯著;《中國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大學圖書館學報》則更加注重對于OAJ的理論探求。
以上內容表明,國內OAJ理論、應用研究及OAJ系統開發都非常重視當前OAJ系統的運作情況與發展狀態,研究者更注重一手資料的獲取與研究,且從多種角度進行OAJ的科研工作。
3.4 OAJ研究的引文共現分析
在文獻共被引網絡的演進關系中,不同的文獻聚類之間通過關鍵節點文獻相連,通常這些文獻都具有較高的中介中心性,在不同的聚類網絡中起到連接和過渡的橋梁作用,這些文獻在該領域具有突破性或代表性成果。利用CiteSpace生成OAJ研究的引文共現圖譜(見圖3),關鍵節點顯示中介中心性大于等于0.01,各節點的詳細參數見表3。
詳細分析如下:
中心度(0.12)和頻次(7)最大節點為李武于2005年發表于《大學圖書館學報》的《開放存取出版的兩種主要實現途徑》,該文介紹了一種全新的出版模式,即開放存取期刊和開放倉儲的實現,并從質量控制、經費支持、知識產權等方而對兩種途徑作了對比。同年任勝利發表于《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的《開放存取(open access),現狀與展望》介紹了OA出版模式、國際上期刊印刷出版的發展及開放存取的現狀與趨勢,并鼓勵國內科技期刊應盡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擴大期刊的影響。從兩篇論文被引頻次之多可以看出其在OAJ研究領域的奠基地位。
中心度位居第三位的是Harnad Stevan在2004年發表在D-Lib Magazine上的“Comparing the impact ofopen access(OA)vs.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該文通過比較OA與非OA文獻引用數據說明OA文獻存在的明顯優勢,即在不考慮影響因子而以文獻成果是否開放獲取為標準,在相同條件下,OA文章的影響范圍更大。2001年Lawrence s.在Nature上發表的“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a pa-per’s ampact”一文位居第四位。Lawrence分析了119924篇計算機科學和相關會議的文章,發現網絡免費的文獻比正式刊物的文獻更有影響力。這篇文章所述的背景即大量文獻信息的出現和科學技術、網絡通信的發展,也是開放存取運動開展的背景之一,該文獻為開放存取運動的發展從實證上奠定基礎。
圖3中另外一個集群的中心節點是馬景娣2005年在《圖書情報資料》上發表的《社會科學開放訪問期刊及其學術影響研究》,中心度為0.04,位居第五位。文章收集了網上社會科學開放訪問期刊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網址、學科、刊號、出版頻率及創刊年份等信息,統計了近年被引用情況和各項影響力指標,并統計各期刊影響因子在相應學科中的排名,對社會科學開放訪問期刊的影響力水平進行討論研究。
另外,錢國富的《開放期刊及其影響研究》中心度同樣為0.04,文章著重探討了目前方興未艾的開放期刊及其影響,并對創作共用以及國內科研成果共享的新實踐――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進行了介紹。這是國內業界對國內開放存取期刊實例進行介紹的第一例,為后來人從事國內開放存取期刊建設工作的研究提供了經驗和建議。
3.5 OAJ研究的熱點前沿問題分析
各領域學術成果的關鍵詞能夠表征該學術領域研究范圍,關鍵詞的數量及增長情況能夠有效反映學術各領域的發展及熱點前沿問題。本文統計并生成關鍵詞時間演變圖(見圖4),以便于探究我國OAJ學術研究的演變發展歷程,節點標簽選擇頻次大于等于13的全部節點進行顯示,節點頻次大于1的熱點關鍵詞相關參數見表4。
分析發現,OA期刊具有最強中心度(1.16),是網絡中最重要節點。0A期刊節點深化關系表明期刊評價、同行評議、DOAJ、期刊質量、質量控制、學術出版、出版模式和引文分析等研究熱點成為該領域研究的結構主體,它們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此外,學術出版(0.06)、出版模式(0.06)、期刊評價(O.03)、同行評議(0.03)和引文分析(0.03)具有較高的中心度,說明國內對于OAJ除進行整體性研究外,人們更多地傾向于對開放存取期刊的學術出版及模式、期刊評價及認可程度等方面進行研究與探討。
2005年,以OAJ為中心,展開了OAJ的研究陣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對OAJ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廣。2005年,除期刊出版較受關注外,其他方面研究涉及較少,學者對OAJ的研究只停留在概念介紹引進階段。2006-2007年是國內業界研究OAJ的階段,有關OAJ的期刊評價、同行評審、影響因子備受關注,即OAJ的質量方面成為研究熱點,同時學術出版、經濟機制和雙邊市場等有關OAJ的經費問題也被多次提及,亦屬該時期的研究熱點。除此之外,OAJ的分布規律、世界著名開放存取期刊目錄DOAJ的介紹以及OAJ在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等內容也是學術界重要的關注點。這些熱點始終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
整體來看,2009和2010年出現的熱點關鍵詞也是前沿問題。“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電子期刊”和“指標評價”出現在這一時期,其中突增性較突出的是“電子期刊”。結合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隨著OAJ的發展,OAJ評價、OAJ的文獻計量學分析和OAJ的運作模式、運行成本及系統研究設計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主要的實踐領域則更多地以醫學領域、出版發行領域和圖書情報領域為主。
4、結論
本文以OAJ為研究對象,利用知識圖譜這一可視化方式展示了我國學術界對于OAJ研究的時間序列分布、研究力量演變、核心期刊分布、重要學術文獻分布和熱點前沿問題,得出以下結論:
我國有關OAJ研究在時間維度上呈穩定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OAJ,有關OAJ的學術論著逐年增長,研究人數不斷增加,研究范圍呈不斷擴大趨勢。其中國內OAJ研究力量集群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胡德華為代表,但整體而言,國內業界對OAJ研究力量呈現松散狀態,持續性研究較短,不利于國內OAJ學術研究的深入開發。
我國有關OAJ研究的文獻刊載期刊以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為主,且載文相對集中,其中《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大學圖書館學報》、《情報雜志》中心度較強,表明這些期刊對國內外OAJ理論、應用研究及OAJ系統開發都非常重視,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網站及DOAJ網站被引用次數也較多,表明業界比較關注當前OAJ系統的運作情況與發展狀態。
關鍵詞: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一、引言
2010年以來,學院深入開展了基于任職能力的教學改革,動力室連續多次組織專業教員就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專業技能等問題到基層部隊進行了調研。從專業需求來看,對動力技術專業士官人才需求較大,特別是具有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的動力技術人才缺口較大。但在人才培養過程實施中,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仍是以教員理論講授為主的單一式教學法。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訓操作教學分段實施,造成了相互脫節,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難以形成有機結合。以專業理論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容易產生偏重理論教學而輕實訓操作的不良傾向,不能滿足部隊對士官技能掌握水平的需要。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員講,學員聽;教員寫,學員抄;教員考,學員背”的比較呆板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費時費力,知識輸出量少;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效果不佳,難以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本專業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摸索和實踐,希望對高技能士官人才的培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特點與要求
一體化教學,就是為了使理論與實踐更好的銜接、結合,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融為一體,整合教學資源,體現能力為本,逐步實現三個轉變,即以教員為中心如何“教給”學員向以學員為中心如何“教會”學員轉變;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培養目標為中心轉變;從以課堂為中心向以實訓專業教室為中心轉變。一體化教學的特點是:
(一)教員一體化,即專業理論課教員與實訓指導課教員構成一體。
(二)教材一體化,即理論課教材與實訓教材構成一體。
(三)教室一體化,即理論教室和實訓專業教室構成一體。
三、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調整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打破了原有的學科型課程設置體系,強調針對性和應用性,優化課程內容,構建了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為一體化教學實施打好基礎。
(二)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
幾年來,我們在教學方法上嘗試實訓教學與相關內容的專業課教學有相結合,直接到實訓場地進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在教學模式上采取“任務引領、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課堂模擬實際的工作環境,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面方面緊密結合,將學員所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了學員的創新和
實踐能力。開課時首先向學員說明項目的總體任務,解決的問題,達到的目的,涵蓋的知識點。根據不同的項目和任務,上課時教員把項目任務分配給學員。在一體化理論和實踐技能講授過程中,始終堅持采用邊講邊學,邊學邊練,邊練邊做,講、學、練、做相互交叉,學做合一、理實一體,使學員具有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同時改革傳統筆試考試方法,要求任課教員在學員完成質量和實訓報告的情況綜合評定。實踐操作能力考核在實訓場所進行,學員在模擬器材、虛擬訓練系統或實裝中進行操作技能、故障判斷、排除等考核。
(三)一體化教學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
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充分創造條件對教員進行培訓和“雙師”教員引進,從而使一體化教學隊伍逐漸壯大起來。加強“雙師型”教員隊伍的建設是確保一體化課程教學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
建設高標準一體化實踐中心。要實施一體化教學,就必須具有既能滿足理論教學要求、又能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一體化”教學場所,所以一體化教學中心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根本保障。
編寫一體化教材。緊密依據課程標準、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實裝操作需要,編寫一體化教材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基礎。
四、一體化教學實施的效果
(一)學員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段進行的弊端,強調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應用性和綜合性。讓學員在實戰環境中進行綜合性的技術訓練,在操作訓練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現了在教學過程中學員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員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任職能力和創新能力,調動學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使學員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二)有利于提高教員的業務水平
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能促使教員深入到實際工作中,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對搜集的資料進行科學合理的加工、整理,選編出適用于教學需要的不同的實踐教學內容,并依據實際活動的發展變化,及時進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從而使教員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三)提高了學員動手能力
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充分調動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員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了學員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通過考試模式的改革,既發揮了學員的個性特長又使學員理論知識掌握得更牢靠,專業知識更會應用,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學員畢業上崗后適應能力較好,敢大膽動手,效果較好。
五、結語
目前,本專業已經嘗試實施一體化教學的課程有導彈發動檢測技術應用、電氣控制等課程。但是,一體化教學模式并不是適用所有的課程,要充分論證、不能一刀切,要依據教學內容、設備、場地和師資情況而定。實踐證明,以專業實踐活動為中心的一體化教學,將理論課和實訓課相互滲透,可以及時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使實訓有利于學員技能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及時實訓對相關理論的掌握也有深化和鞏固作用,突出了專業特色,提高了學員動手能力,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兩者分開的教學,符合士官任職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為部隊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瑚.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2008.
[2]趙曉峰等.軍隊任職教育發展趨勢研究[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