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9 05:46: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美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為了高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素質教育的重點就落實到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要注重創新精神,即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弊鳛檎驹诨A教育前線的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又要對學生實施創新教育。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想要真正“授之以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美術創新能力,應充分利用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形式扎扎實實地貫穿于課程中,在創作能力訓練中運用多元化創作形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經過日積月累的創作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開啟智慧大門,有助于學生在全面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本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元化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興趣是培養創作能力訓練的動力
興趣是一切學習成功的原動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灌輸式”的教學活動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或課堂教學活動單一乏味,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反感,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有求知欲、探知欲,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能力,才會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才會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到學習創作中,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和創作動力,最終完成教學任務。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8課《奇妙的墻》為例,在課前,我用吸鐵石把9個一次性紙杯疊在講臺上,學生進入教室后用好奇的眼神看著這些杯子,有學生直接問:“老師,這是干嘛呀?”我說:“先保密”。上課后,我指著講臺上的杯子問有沒有同學幫我換種造型擺法?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后,開始躍躍欲試了,2個同學擺完造型之后,我又把紙杯放在講臺上,讓同學們想想看能否再擺其他造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爭搶著做第二輪擺造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被調到起來了,學習熱情高漲,思路被打開后,思維也活躍起來,再后面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更容易的掌握本課的知識點,教學效果也就提高了。
二、生活經驗是培養創作能力的切入點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美術創作訓練內容的切入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他們的視角去發現、去挖掘感興趣的內容,使學生產生共鳴。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6課《花的變化》對創作訓練做鋪墊,給自己的杯子設計花卉圖案,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花卉圖案知識展開討論如何創作出有標新立異的設計圖。學生們談論的很激烈,有的說:“我在網上看見過把花卉概括成圖案后再概括,讓它簡潔化,”有的說:“我看見家里有沙發靠墊的圖案就是用點線面把花卉圖案抽象化了?!彼麄儼炎约荷钪幸娺^的資源,在討論中舉例出來,在創作過程中我提醒他們不能照搬他人的創意,但我們可以采納他人的表現手法加上自己的,這些資源都源于學生實際生活中,因此學生容易迅速產生學習熱情,加速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三、好奇心是培養創作能力的誘點
誘導學生的好奇心,燃燒學生的創意火花。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恰當的教學措施、營造出良好的創新氛圍,就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他們對獲取新知識的渴望,教學內容要力求構思新穎,趣味性強,誘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達欲望和創作沖動,從而來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課《關注你、我、他》教學導入片段,我知道同學們課余會比較關注明星,也有自己的偶像。下面我們先做個游戲。猜一猜,他是誰?1.出示圖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2.加大難度,猜他(她)是誰?A.B.C.先出現A圖片,讓學生試著猜,再逐步出現B、C圖片,公布答案后揭示本課課題,開始教授頭像的基礎知識,討論:你們覺得畫肖像該從哪兒入手呢?……第一輪預熱游戲開始就點燃了他們的熱情,第二輪、第三輪難度的加大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再加上后面欣賞大師的一些作品,感受不同畫家所用的不同的表現手法,感受他們除了塑造人物相貌以外,還要塑造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中有的學生展示了用色彩表現同學的頭像,有的是學梵高用粗獷的線條表現自畫像;在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給予學生贊賞的手勢,學生的創作能力得到了滿滿的自信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奮發進取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四、豐富思維是培養創作能力的養料
我們不能在美術教學中單一的束縛學生的創意思維,扼殺學生的藝術靈性,壓抑他們的個性潛能,而是要做一個藝術的引導者,讓學生不斷吸收新知識,推動他們的思維方式向前進,讓創新思維不斷獲取豐富的養料,鼓勵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聯想力,在藝術的空間里盡情綻放。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5課《仕女•簪花》第1課時臨近尾聲時讓同學們商討,下節課制作有個性的飾物,可以準備哪些材料,聽著他們熱烈討論聲中,教師可適當的點撥。有的說:“帶根短點竹子和橡皮泥,橡皮泥做簪子上的裝飾物?!庇械恼f:“我家有粗毛線,可以先編織,再掛些紙折的花朵?!庇械恼f:“可以用鐵絲,再收集些彩色布條,我用來設計手鐲?!庇械恼f:“飲料瓶蓋子或者直接飲料瓶剪切一下。”……聽著他們五花八門的想法,我就建議還可以帶些珠子串起來或者有同學會折五角星都可以做點綴,盡量把我們身邊的物品利用起來,大家都很期待下節課的創意成品了。
五、營造氛圍為培養創作能力壯膽
在創造活動中,需要有一定的氣氛烘托,才能讓學生大膽地釋放創意思維。如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3課《在臨摹中感受》的第2課時,要求學生了解、分析和實踐“變體畫”,課前我搜集不少藝術家在盧浮宮現場臨摹大師作品的場景,做成視頻導入,看看游客們走進盧浮宮的藝術殿堂里欣賞作品的同時,有著最令人羨慕的場景便是那些可以在現場臨摹名畫的畫家們,雖然也有畫家把名畫徹底改的面目全非,但他自己還是畫的津津有味,包括藝術大師也有臨摹他人的作品,但是要讓學生感悟到大師們在臨摹作品時是有選擇性的,不是一味的照搬照畫的,他們的目的是“學”而不是“像”,然后讓學生們選擇一幅藝術大師的作品,體會變體畫的實踐過程。這同樣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在欣賞過后,同學們都迫不及待的動手了,有的學生改變了背景,有的學生改變了整體色調,有的是加大筆觸的線條,有的是更加夸張,有的是運用彩紙拼貼的形式,再加以細節描畫,大家都發揮了無限的想象力,畫出了有特色、有個性的變體畫。這一課給同學們提供了體驗改變藝術大師作品的機會,學生們既動腦構思,又有立意思考,使他們的創意思維在藝術空間里自由翱翔。哪怕學生的作業有點亂,也要盡量找出作業中的閃光點。
六、環保意識體現創作能力的另類美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以前在設計•應用課……需要帶材料進行動手創作時,總有許多學生不帶,并推脫是忘記了?,F在我鼓勵他們盡量從廢棄物品中去尋找可用資源,如紙張方面,可以是包裝盒、香煙盒、雜志或彩色的廣告紙、報紙等;瓶子方面可以是他們喜歡喝的各種飲料瓶;并根據具體課程安排恰當的收集廢棄資源,長久后發現他們對于收集廢棄物品比較感興趣,上課也很少有忘帶了,給他們展示自己收集的廢棄物品,比一比在本節課中是否會起到標新立異的的創作效果。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8課《裝點生活》,讓學生們準備一只單色的塑料瓶當成花瓶,其他材料自己準備。通過引導教學,簡單的示范,集體商討拓展學生的創意思維,在創作環節中有的學生用家里廢舊衣服對塑料袋進行了拼貼;有的學生用樹葉、花瓣等對瓶子進行裝點;還有學生用彩色廣告紙折成三棱體、舊毛線做成點線面的效果裝點瓶子……這樣既節約又環保,學生們也在創作中發現廢舊的物品,也能展現美的存在。
七、個性發展成為創作能力的獨特性
每位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所以創作的作品也要具有獨特性與新穎性。在創作訓練時我向學生提出作業不要有“雷同”,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作品大同小異成了普遍現象。有的學生是臨摹慣了,懶于動腦創作作品,有的學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好,受到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不認可,而去模仿周邊同學的作品。其實,我們只要對有創意的、有標新立異的同學,給予及時的表揚,而不是在一定的框架中進行評價,關鍵是誰的作品有獨到之處,不跟隨大流,那就是成功的作品。如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3課《有趣的夸張》,這課的實踐活動是讓學生為自己的好朋友畫一幅夸張有趣的肖像漫畫,在最終展示時,沒有定性誰畫的好或者像那位被畫的同學,只以畫中是否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來完成這件作品。我們不能用一種標準去很衡量一件作品的好壞,而是要鼓勵他們自主探索和創新。
在美術課程的學習方面,有些繪畫技巧的掌握對許多初中生來說比較困難。因此可以通過倡導合作學習,鼓勵集體創作的方式來完成相關美術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彌補不同學生美術方面的缺憾,消除學生的畏難思想,從而讓每個學生的美術特質都激發出來,提高美術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另外,在美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訓練,再加上初中學生年級的不同,教學的方式和內容也需要做相應的變化和調整。例如:初一的學生主要學習線條、造型等的模仿、練習,通過簡單上手的教學內容可以逐步引導學生喜愛和熱衷美術課程的學習。而對于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通過實物繪圖等課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例如,在進行花草等實物的繪圖教學中,老師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去欣賞學校的花草,感受其中的美麗與自然的氣息,并且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實物描繪,這樣可以鍛煉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享受美術課程的樂趣。
二、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拓寬學生美術思維能力
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眾多方法中,課外活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可以極大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美術學習的情趣。在老師組織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時,可以通過充分利用當地的有利條件,每一次活動都設計出帶有趣味性的作業內容。例如:收集當地廢舊材料,創造多元形象。教師指導學生收集一些常見的廢舊材料,如:易拉罐、稻草、樹葉等,進一步引導他們認真體驗材料的形狀、質地、色彩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對于廢舊材料的加工創造,主要采取多角度感受、組合想象、隨意裁剪等幾種形式。學生自主選擇各種材料,經過實踐操作,讓學生感受到美就在身邊,只要不斷地去發現,美無處不在、無窮無盡。讓學生的美術夢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創作出各種別出心裁的藝術品。
一、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多教師對于美術課程教學目標與教學定位的認識都過于狹隘,會簡單認為美術課程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對于相應的美術作品形成一定認知,能夠借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審美品位。這些確實都是非常重要的課程教學目標,然而,美術課程的教學功能定位絕不僅僅局限于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有良好的藝術審美品位的同時,也要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逐漸形成,要讓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的審美方式與相應的理解及判斷。這才是學生思維能力與感受能力的一種體現,也是美術課程的深層次教學意義的體現。教師要對初中美術教育的功能有全新定位,對課程教學的效用展開更深入的挖掘,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積極正面的影響,并且讓學生從美術課堂上得到更多有益的收獲。初中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成為畫家,而是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輕松、愉快。而美術作品中的各種形、色、質,其本身就含有這種輕松愉悅感,其實質是人類感情的載體。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直觀感覺來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梢哉f,美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情感釋放的過程,同時它又是一個心理完善和健全的過程。培養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是當前的義務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目標,這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充分體現美術課程在實現這一教育目標上所能夠發揮的輔助功效,并且對于美術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更深入的挖掘,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更多全面發展且具備健全人格的優秀學生。
二、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
為了更好地體現美術課程的教學意義,并且實現美術課程教育新的功能定位,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思路上有積極的革新。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就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這也能夠極大地提升美術課程的教學效率。在很多知識的講授上教師可以用現代化工具作為輔助,這不僅能夠讓知識的呈現更加直觀,也能夠降低知識點理解上的難度與障礙。同時,現代化工具在欣賞課的教學中也能夠發揮極大的效用,通過多媒體能夠將很多精美的藝術作品呈現在大家面前,無論是圖片還是視頻的展示,都能夠幫助學生近距離接觸這些作品,并且讓學生對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有更深入的體驗。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比傳統的口口傳授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動,省時省力,而且它所傳遞的信息量很大。比如,在給學生講授“近低遠高”這個概念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用多媒體動畫,立體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而不再是用文字單純抽象地表述這個概念。教科書中雖然有圖片,或者是教師找來課外書中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但圖片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很難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底什么是“近低遠高”。多媒體工具的使用則極大地化解了這個教學難題,能夠讓學生清晰直觀地看到這個概念以及它的體現。這便是教學效率的一種提升,也充分體現了教學思路的積極轉變所能夠帶來的教學變化。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于美術課程的教學而言非常重要,很多教師也能夠清晰意識到這一點。然而,在過往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雖然明白培養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價值與意義,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對于這一點的落實卻并不透徹。在全新的美術教育功能定位的引導下,教師應當在這一點上有更為深入的改善與革新。在教學過程的組織與設計中要更明確地體現這一點,要不斷深化對于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夠營造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堂,并且能夠真正實現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鍛煉。這也能夠更好地體現美術課程的教學價值,并且能夠更有效地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時,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能夠進行獨立創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學習《線的魅力》這節課時,教師應該不要拘泥于課本上所講授的內容,而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各種各樣的線條來畫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圖形,并且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圖形所具體代表的含義。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極大的鍛煉,也感受到了獨立創造的樂趣。隨著這樣的教學過程的不斷積累,學生的獨立思維會一點點加強,不僅想象力與創造力會得到極大的提升,自身的美術創作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與構建。
四、總結
關鍵詞:民間泥塑,初中美術,教學實踐
教育為國家提供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動力,從根本上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在基礎教育美術課程上對于本土民間美術文化的追求承載著中原人民從漫長古老的農耕生活中傳習下來的深厚精神文化,它來源于民間――泥土制作,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又具有易于操作的特點,是集人文性與技能性為一體的良好美術教學資源。筆者大膽設想將它融入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希望使這一古老藝術能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重新煥發生機。
一、民間泥塑的生存現狀
以河南省為例,近年來以河南為主體的經濟區逐漸顯現出它的發展活力,鞏固了其在中國第四大經濟區的地位。市場經濟為我們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削弱了傳統民間藝術的地位。各類新興藝術的蓬勃發展,通訊手段的方便快捷促使人們眼界的開拓,民間藝人的物欲觀念
與所處的文化氛圍的變化,使得這些原本植根于最廣大民眾的河南民間泥塑藝術,正褪去它質樸的外衣,在時代的浪潮中被漸漸地淹沒。以淮陽的許樓村為例,過去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都捏泥泥狗,如今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家。技術精良的老藝人大多年過古稀,而年輕后輩對于制作這些“土里土氣”泥玩意兒的傳統手藝的輕視,使得古老民間美術的傳承逐漸步入了老年化和邊緣化。雖然每逢當地廟會時節仍有大量品種繁多的泥泥狗出售,但多是當地一些人在利益驅使下,建立泥玩工廠進行批量生產的復制藝術品。機械化重復生產出的泥塑形象程式化,顯得陳舊、生硬缺乏新意,欠缺了對這一古老民間美術藝術形式的深刻理解,變成只關注于作品本身的造型和色彩、技藝等方面的呈現,失去了民間泥塑藝術的地域性、民俗性以及淳樸之氣。正因為如此,民間泥塑的發展更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去保護和繼承發揚。
二、泥塑本土教學的課程價值
教育能為一個國家提供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是從根本上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作為文化教育政策的一個重要部分,美術教育如果失去了本國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也就將失去存在的價值。自2001年起,我國教育部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近20個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了改進和更新。在這場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最為重要的改革舉措推行后,獲得的成績斐然。理念的轉變標志著現代課程更加注重美術教育的人文作用。河南民間泥塑藝術數千年來承載著河南人民從漫長古老的農耕生活中傳習下來的深厚精神文化,它來源于民間,并且選用最普通平凡的材料――泥土制作,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又具有易于操作的特點,是集人文性與技能性為一體的美術教學資源。將它融入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正是對上述理念要求的集中體現。在河南省鄭州地區的學校美術教學中采用的主要是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美術教材??v觀這些教材內容,涉及到河南民間泥塑藝術的內容卻少之又少,這不禁讓我們對于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前景擔憂。因此,民間泥塑的引入是增加河南本土美術課程和延續民間美術精神的必由之路。
三、民間泥塑融入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路徑選擇
(一)注重文化,賞勞結合
基礎教育階段的泥塑課的開設,使學生從小感受泥土的性能,體會自己用手制作的樂趣。但是在中學泥塑制作教材中這類課程通常是以生活中的常見的人或物作為制作主題,缺乏文化性和內涵性。以河南現行人美版第16冊第五課《陶藝制作》為例,這節課對三種最基本的陶藝成型方法進行了簡單地介紹,課本學習建議學生嘗試制作一件獨特而有趣的陶藝作品,但是對于制作的內容卻缺乏明確的范圍。雖然為學生圈定制作的范圍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但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對藝術的認知和創造能力不成熟,不通過直觀的實例教學過程進行引導,往往會造成一節課學生玩的盡興,卻沒有真正的掌握相關的美術知識,單純的技巧訓練也不足以達到美術教育的最終意義。在當代的教學中,能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交流、共享各種美術資源,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河南民間泥塑藝術融入初中美術教學課程正是將這一傳統的民間文化內容和形式經過篩選提煉,按照美術新課程領域進行加工重組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出來,其中作為教學內容的最主要兩個方面分別為鑒賞河南民間優秀的泥塑作品與學習制作。
(二)夯實基礎,創新傳承
在運用河南民間泥塑的基本技法進行小型泥塑創作中,又可將教學內容分為臨摹和創作兩個方面?,F代美術課本內容的選擇偏重于“設計 應用”類型課程的安排。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在最初的階段體會到了大膽創作和盡情想象的樂趣,卻不能使學生們基本的美術表現技法和表現能力得到發展。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到了應該教會學生使用各種工具來進行美術創作,大膽地表現出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想。但如果沒有扎實的造型能力,任何作品都無法完成。所以,在泥塑藝術的學習過程中加入臨摹也是同樣適用的。泥塑制作的方法眾多,主要包括手捏成型法、泥條盤筑成型法和泥板成型法。結合河南民間泥塑制作工藝,在泥塑臨摹中主要選取手捏成型法為教學內容。運用這種最基礎的最為原始的手工直接捏制成型的制作方法,配合學生靈巧的雙手去感受泥土的特性,在短時間內制作出生動的作品。
(三)情景創設,激發興趣
教師在課程講授中,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可以有意地設定一些帶有感彩的場景,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的教學方法稱之為創設情境。為了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印象,老師可以將藝術作品和現象采用游戲、劇情表演、播放音樂等方法烘托課堂氣氛進行教授。例如:在“欣賞 評述”領域課程教學中,教師借助剛剛結束的假期環境,設置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身邊的民間文化形式,為河南泥塑藝術的引入埋下伏筆。又如:在“設計 應用”領域課程教學中,假設教室為泥塑小作坊,賦予學生“小藝人”的稱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自感受制作泥塑的過程,在突顯本課主題的的同時,又增加了課堂的生動趣味。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關鍵詞 初中美術教學 情感教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WU Mingde
(Hangzhou Gongshu District Hemu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paied more atten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education, can enrich students' emotional, so that students have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learning. Art is an emotional art, it embodies the feelings of the writer, to bring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enetration of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ability to create beauty. I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美術學科是一門藝術學科,它與文化課不同,在傳授給學生美術知識的基礎上,更注重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使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樂觀上向的生活態度,因此,美術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分不開的。
1 教師要發揮情感教育的主導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歸還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是指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課堂的主導地位還是教師的,教師要在給學生空間的基礎上加強引導,使學生走在正確的學習之路上。由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自身的情感素質就直接影響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實施,因此,教師首先要具備豐富的情感,要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從而指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初中美術教師不僅要對自己的專業非常熟悉,還要對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愛好和才能,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情感計劃和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接受了情感教育,激發了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并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善于總結和發展生活中的美,在課堂上就可以為情感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讓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體驗美無處不在。
2 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美術課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畫,學生進行模仿,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也缺少教師的指導,使課堂效率低下,本應該充滿趣味的美術課變成學生的放松課,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教師應該適時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情感教育對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作用,積極改變教學方法,在保證課堂紀律的前提下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夠發揮想象力,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興趣是情感的一種表現方式,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對美術課有很大的興趣,那么在上美術課的時候學生的情緒就是高漲的,學習時就更加主動,善于動腦,樂于實踐,教學目標也很容易完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心應手,這得益于學生的積極配合。相反,如果學生對美術課沒有興趣,那么學生在上課時情緒就是低落的,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變得被動。美術課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學生自己不去動手,不去感受,不去思考,那么美術課的效率就低下,教學目標也不容易完成。因此,教師要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對美術的欣賞和對音樂的欣賞結合起來,使學生處于一種美的氛圍之中,去感受美,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審美的愉悅性。
3 教師注重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情感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感知美和理解美的教育,情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以情動情。如果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時義正言辭、居高臨下,無疑會讓學生產生和教師的距離感,不利于情感教育的實施。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多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包括語言的交流和肢體行為的交流。教師在對學生貢獻出自己的感情時,學生也會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和重視,對學生的情感發展來說有積極作用,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感情態度,有利于學生精神的成長。教師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環境,在教學中積極主動,不但要樂教,還要善教,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對學生的感情有很大的影響。初中美術課有的內容不是一學就會的,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比較容易學會,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慢一些,在課堂操作時難免會產生畏懼和自卑心理,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都抱有信心,對在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要多多幫助,多給予學生鼓勵和自信,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4 提高教師素質,發揮榜樣作用
教師的素質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態度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高尚的師德,不但對學生有耐心,肯用心,在專業知識方面也不含糊,這樣的教師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使得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在家里難免會受到父母的萬般寵愛,性格上有些高傲、自負、自以為是,缺少為別人著想的意識。教師應該應高尚的師德來感染學生,在平時的學生和生活中,多多給予學生關心和幫助,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湛的學業水平,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教師應該發揮榜樣作用,學生以教師為榜樣就會在學習中激勵自己,在生活中約束自己,培養了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為別人著想,提升了學生的品格。
5 總結
初中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夠豐富,對未來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究心理,情感教育對初中學生來說,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著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教師要發揮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和榜樣作用,為情感教育的實施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同時加強與學生的感情交流,促進情感教育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徐曉瑩.表現性教學思想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運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4).
[2] 鄭允超.讓美術課成為美的享受:例談初中美術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3).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都停留在以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目的的狀態上。要實現素質教育,就必須將美術欣賞與審美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在欣賞課中創設美的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目的;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構建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等方面,探討了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都停留在以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目的的狀態上,且多數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對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一遇到欣賞課就一跳而過,而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中外美術名作。即使上課,也只是走馬觀花,一掃而過地介紹,對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等,很少引導學生去進行分析、評論,這無疑就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在整節課中,教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教師講得平淡無味,學生聽了也反應淡淡。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離了審美素質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術教育主要是通過美術欣賞課而得以實現審美素質教育。在初中美術課中,除了工藝課和繪畫課以外,教材的欣賞課在總課時中所占的比例不大,這就向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技能,還要求在有限的課時內通過對學生不斷的啟發和熏陶,培養他們感受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然而,課內四十五分鐘的時間畢竟有限,要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在美術欣賞課中,就必須以審美教育為重點,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激發心靈的感受,寓無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審美是聯系在一起的:審美活動、審美過程就是要感受美,換言之,就是要發現美,感覺到美,進而調動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審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審美情感。這二者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但聯系也同樣明顯??梢钥闯?,有關審美能力的問題更為根本,因為解決了它,有關審美情感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種觀點來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種理論來解釋美感,審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隨著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靈的浪花。
1.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審美情感。美術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重視對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并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美的環境。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范畫、投影、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使學生處在濃厚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時,在適當的時候還可以組織課外活動,如參觀畫展,博物館等,無形中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課件展示懸掛在人民大會堂的大型國畫《江山如此多嬌》,以寬廣的畫面、磅礴的氣勢、流暢的筆墨、濃艷的色彩,描繪了祖國的萬里江山,表現了“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主題。那綿延壯闊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紅日、高大蒼勁的綠樹,無不給人以美的遐思。通過教師的分析引導,能夠使學生透過畫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熱愛祖國的情操,升華自身的思想感情。
2.處理形神關系,培養審美感受。作為美術教師,還要處理好有形與無形的辯證關系,如果僅僅重視美的形式和美的外表,僅僅重視美術技藝的傳授,僅僅重視美的圖形、美的色彩、美的景物的欣賞,而不注意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層的內涵,忽視了從創造美的主體心靈中尋找美的源泉,不主動去激發學生心靈的感受,那么,我們的審美教育就會是失敗的。
在美術欣賞課上,學生都會經歷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但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卻被老師當成世界名畫加以介紹。正是這些反差,他們漸漸會發現藝術品并不是以畫得像與不像作為唯一的標準。有了這些思考后,學生才會關心藝術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師不能從理論上空洞地介紹藝術,不能把學生框死在一個固定的欣賞模式中,而應從美學中對藝術的不同觀念入手,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觀念在藝術史上并存的局面,從而拓寬他們思路和界限。比如,在出示我國20世紀著名的大藝術家齊白石的作品《蝦》時,學生往往會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聲,而出示現代西方最著名的美術家之一畢加索的油畫作品《格爾尼卡》時,他們則顯得茫然不解。這時,教師就應告訴學生,這是兩種不同的畫種,畫家運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畫得像還是不像,都務必使學生明白這是畫家對美的追求。由此,引導學生領悟畫家在美的藝術形象中所要表達的純真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在欣賞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神情和動態,或色彩鮮艷的《鴛鴦戲水》、《出水芙蓉》、《桃花飛燕》等中國畫時,更懂得欣賞畫家在作品中所傾注的對生活強烈的愛和淳樸的思想感情。在欣賞《北京故宮》與《巴黎羅浮宮》時,就要引導學生去領悟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油畫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點等表現手法的根本區別,使他們開闊視野,使美術欣賞課達到理想的效果,同時對學生也進行了啟發和教育。
三、學會欣賞和鑒賞,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徑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還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發現、創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悅,使人沉醉。就像做了一場好夢,夢醒了之后,意猶未盡;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殘香,回味無窮。這種對美的細細品味,就是欣賞。藝術鑒賞就是鑒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起興動情,用發自心靈深處的沖動,并根據一定的感受、理解與評判,對作品進行分析比較,挖掘作品的深層意蘊,揭示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作品的得失與成敗,從而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提高藝術修養。中學美術教育,更要注重藝術接受和審美心理的教學和研究,使學生形成新的自我與個性,孕育和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證明,只有在鑒賞中獲得的審美體驗,才能調動再創造的聯想和想象。藝術鑒賞能力對藝術創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創造又是在評價過去的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
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途徑存在于美術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關鍵是看我們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運用。為了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適時地向學生介紹優秀的美術作品,并將之作為鑒賞對象。這樣,當學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較,就有了鑒別和欣賞。
但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學生都會有一種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了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并將之作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我國當代著名畫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畫《開國大典》時,就應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作品,并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當教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機簡單地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再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從而把作品的內容和畫家的思想聯系起來,將畫家的思想精神升華為民族精神。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同時也獲得了美的享受。同時,教師要抓住時機,讓學生在課外搜集各個畫種的圖片資料,并比較在畫家筆下的各種表現手法及情形,學會用審美的目光去分析,通過觀察得出結論,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四、創造是美的源泉,是升華美的原動力
創造是美的源泉:美,要體現生命運動的本質。其次,審美,就是要去發現美,感受美。可以說,美就是心靈創造的產物。因此,創新是美學永恒的主題。
作為人類的一員,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新欲望,但卻不一定具備創新能力。審美教育的目的和職責之一,就是把人的創新力誘導出來,將體內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創新品質不是外部植入的東西,而是個體經過外界誘導而生成,是不斷成長和變動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為創新品質的培養與生長提供價值引導和有利的環境支持;誘導和激發、培植和保護學生的創新欲,使之轉化為創新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他是學生知識、技藝的傳授者,是學生思維方向的誘導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說,研究個性、挖掘個性、張揚個性是教師挖掘創造才能的重要途徑。
藝術創作是從無到有,從朦朧到清晰,逐漸發生、形成的過程。這一孕育過程有長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藝術素養、個人性格之綜合沉淀、升華的結晶。在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灌輸創造的理念,注意讓學生從“有形”中揭示出“無形”,培養學生從具體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創造既是這一過程的結晶,也是結晶過程的催化劑;既是產品,也是生產的原動力。創造是美,美源于創造。
美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更是擔負著雙重任務。一方面,它承擔著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任務,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主線,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這是每一位美術教師應負的教育責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楊建濱.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艷.透視美術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
【摘 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問題,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并反過來影響我國長遠的發展。筆者結合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以新課改為契機,結合中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年齡特征,通過文獻研究、調查問卷、實踐研究等方法,分析了中學美術滲透環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闡述了中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獨特優勢。
關鍵詞 中學生;美術課程;環境教育
一、中學美術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學科優勢
美術學科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所有學科的領域。這種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它在環境教育中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美術與環境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始終以自然環境、人為環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為自己關注的對象和創作之源,而且美術總是以一種理想化和審美化的眼光來看待和創造一種意境,反映美好的愿望,這在東西方的山水畫和風景畫中體現尤其明顯。另外,感官和物質材料的運用也與自然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課與環境有聯系的題材也是相當豐富的,美術教師有責任在美術課堂上體現環境意識,把環境教育與美術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環境意識。
二、中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
(一)知能教育內容
中學美術教材中有大量的欣賞教學內容,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優秀作品時,指導學生認識生存環境可分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人造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提高了人類生活的質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也使人類漸漸遠離了自然環境,更有的建筑破壞了自然環境,帶來了惡性循環,如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欣賞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觀、大自然中動植物生態環境和世界名勝古跡。
(二)道德教育內容
美術教學重視技能表現,利用一些環境節日如“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在教學中增加環保漫畫的欣賞,開展一些“環境保護漫畫比賽”、“環境標語征集”等活動,使學生明確人類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后果是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明確人對自然界應有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三)行為教育內容
要使學生自覺地關心環境、為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盡一份力量、保護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和再生資源,這就要求學生不僅有較高的環境意識,更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中意識并做到: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鐵,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中學美術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實踐
(一)美術課堂是滲透環境教育的主陣地
1.結合教材內容、強化環境教育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并非要將美術課堂變成環境教育課,而是努力挖掘美術課程為環境教育目標的實現所能作的貢獻,找到美術教學與環境教育的交匯點。因此,作為教學內容也應該以美術教材為基礎,挖掘其自身環境教育內容以及在原美術教材內容基礎之上尋求適當延伸與拓展,從而為美術教學中環境教育的實施提供所需的教學資源與素材,使學生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獲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美術教材是體現美術課程目標、內容和要求的重要載體,是教師與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中介?,F行的初中美術教材中富含了相當多的環境教育內容。能否發掘教科書中的環境教育因素,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是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著手,在全面發揮學科功能的同時,有意識地挖掘環境教育內容,可以列出初中美術教材中可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2.聯系生活實際,增強環境教育的開放性
雖然美術教材中有著十分明顯的環境教育價值傾向,教材自身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很多環境教育內容都是學科教學內容和相關知識點的有機組成或延伸,無須刻意安排即可進行融入式或滲透式的環境教育。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美術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分散性和地域性與現實性不強的特點,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應該多選取身邊生活中的環境教育典型實例,使環境教育可以有機融入到學科教學中,這樣學生才能真切地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利用手工教學和設計課,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掌握美化環境的各種技能
美術課堂不僅能使學生學到環境保護的知識,而且能夠通過獨特的教學內容的滲透,掌握美化環境的各種技能。手工制作能力的培養也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部分。在手工課中,引導學生利用廢品,變廢為主,既是手工能力的培養,也是促進環境意識的一個手段。
(二)課外活動是滲透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
課外活動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性、自由性和實踐性,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把環境意識滲透到活動課中,可以充分利用活動課的多樣形式,使環境意識更加貼近學生,學生也更樂于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環境意識的滲透,也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
參考文獻】
[1]王凱松.淺議現代小學生公民教育.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6
[2]張家勇.美術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美術教育研究.2010.6
[3]姜明,張敏純.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