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23:10: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庭教育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重慶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時代的發展呼吁下的一種全新的關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對當今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主要從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論基礎、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家校合作的反思這幾個方面介紹了家校合作的進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關鍵詞:家校合作;現狀調查;文獻綜述;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5-0002-02
蘇霍姆林斯基說:“施行學校--家庭教育不僅可以很好的培養年輕一代,而且還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沒有對子女的教育,沒有對學校生活的積極參與,沒有成人與孩子之間經常的精神上的接觸和相互充實,就不可能有作為社會基層單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學校這個最重要的教育教學機關,也不可能有社會在精神上的進步?!盵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參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園CNKI中的30篇期刊論文及萬方數據中的20篇學位論文,并對其進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英語中表達“家校合作”的最常見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對此,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家校合作進行了解釋。
徐錦俊從家校合作推進學習型家庭的意義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學校與家庭在認識一致、目標認同、情感融洽、信息溝通的基礎上,雙向互動地共同促進學習型家庭的生成和發展?!盵2]劉衍玲,臧源,張大均,在其論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評》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家庭和學校兩種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協調的教育互動活動?!盵3]周丹認為“家校合作”既是一種關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兩者關系的理念,也是一種處理兩者關系的行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與學校以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來自兩方面系統一致、各顯特色、相輔相成的教育影響力,形成多種終身受益的必要素質,更好地實現社會化。[4]岳瑛在談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時指出: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指教師與家長通過交往實現的教育原則,教育要求,教育過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補。[5]楊俊認為"家校合作"即家庭與學校已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種教育形式。[6]我國家校合作研究的專家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機構--家庭和學校之間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更多地得到來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7]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圍界定在學校和家庭兩個領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綜合以上幾位教育專家,學者教育實踐工作者,從他們對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們對家校合作的內涵應把握以下幾點:(1)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配合。家長要對學校教育給予支持,學校要對家庭教育做出指導,其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2)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學生,學生是家校合作活動的最終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地一個重要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論基礎
國內關于國內家校合作的理論研究,有很多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論文《小學家校合作的現狀問題及應對策略》中對各學者的觀點進行了總結:[9]
對家校合作的認識。
在這一問題上,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在兒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間要保持一致進行合作,強調共同發揮家?!昂狭Α钡闹匾?。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功能互補。
許多教育人士從家庭、學校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出發,從理論上探討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如何配合,以達到兩者的功能互補,實現教育最優化的目標。
在德育方面強調家庭的作用。
有的學者從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環境的不同類型角度,闡述家庭對學校德育的環境作用。有的研究者從社會學中的沖突理論和角色理論兩個方面分析了家庭與學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對立與沖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參與人員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長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擔任著不同的角色。家長在家校合作活動中因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實踐,不同的地點,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也是這樣。他們只有意識到自己所擔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應的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我國家校合作的專家馬忠虎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學校管理人員的角色。學校管理人員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種角色.首先,他們是鼓舞士氣的"宣傳員"和組織者。他要通過對家校合作的大力宣傳、指導,使教職員對家校合作充滿信心和熱情,使學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現出對家長參與的歡迎,營造出學校與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氣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動的策劃人和支持者。要實現學校的教育和培養目標,校長必須明確家、校、社區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設這樣一個合作關系。
再次,學校管理人員的第三個角色就是他自身,“學校管理者”。他必須在家長與管理人員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合作關系。他除了影響學校的整體氣氛和精神外,還要使學校保持"門戶"開放政策,為家長提供相應的學校教育資源,組織家長教育活動等。
最后,學校管理人員是活動的協調人。缺乏對家校合作活動的有效協調與管理,家校合作就無法實現連續性。
3.2 教師在家校合作活動中的角色。教師是家校合作過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動的具體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他在家校合作過程中擔任的角色除教師本身外,還包括活動的推行人、指導者、咨詢者、活動資源開發人、家長的朋友、交流的對象等。
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許多教師除以上角色外,還與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長”。教師也會為人父母,也是一代兒童的撫育者。當他們從家長的角色再回到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的角色時,他們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長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在家校合作的問題上,許多家長,學校已經達成了共識,但在具體的實踐中仍存在很多問題。下面就從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家校合作的認識問題和在實踐中的偏差兩方面進行論述這一問題。
4.1 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家校合作的認識問題
馬忠虎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包括以下兩點:[12]
1.從家長方面看,大部分家長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沒有意識到參與是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進了學校,孩子的一切都應該學校負責,因而將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的全推給學校,認為孩子的學習和思想歸老師管,自己只提供錢,供穿,從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這種思想下,如果不是學?!罢垺?,他們是不會主動與學校聯系的。
2.從學校方面看,有些教師在教育學生時忽視了家長的教育。
許多教師往往認為家長不懂教育,他們不能也無法參與孩子的教育,請他們來反而給學校帶來麻煩和干擾。因此,學校單方面教學生,使家長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況,無法進行針對性教育;老師說教流于一般化,變成空洞的說教,泛泛而起不到相應作用。
(二)任學兵指出家校合作的問題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夠[14]
至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制訂家長參與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確家長參與教育的合法權益,使家長在監督、參加學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活動時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權力。同時,強化家長對教育事業的參與,加強家長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責任。
(三)合作欠深度
關于這一問題任學兵在家校合作與素質教育一文中進行了討論,他認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開家長會,讓家長簽字,家訪和個別交流等。這些活動以了解通報情況為主,至于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計劃,有深度的共育層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對合作活動的檢查,監督等措施。[15]
五、對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經從概念,各參與者的角色定位,理論基礎,家校合作活動分類,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國在家校合作研究領域中還處于起步階段,理論研究水平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較分散、不成體系,理論研究與教育教學實踐相脫離的現象還比較嚴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為理論基礎,借鑒國內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關理論和經驗,通過研究我國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現狀,并對學校的教師和家長進行問卷調查,探尋和發現我國農村小學家校合作的現狀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根據當前不斷深化的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實踐價值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 徐錦俊.家校合作推進學習型家庭的創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5,(9):100-105.
[3] 劉衍玲,臧原,張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7,30(2): 400-402.
[4] 周丹.對家校合作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2): 34-36.
[5] 岳瑛.談教師與家長的合作[J]家校指導,班主任.2003,2:34-36.
[6] 楊俊.關于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6,9:29-31.
[7] 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天津市科學院學報.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學家校合作的現狀問題及應對策略――以濟南市棋盤街小學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08,10:7.
[10] 張麗競.國內外中小學家校合作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礎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2):36-39.
[12] 馬忠虎.影響家校合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3):25-32.
[13] 歷以賢.現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348-350.
[14] 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貴,顏輝榮.中小學家校共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師與家長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關鍵詞: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遠流長,封閉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傳統的手工業和農業經濟,中央高度集權體制,使我國幾千年來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約著我國近現代化發展進程。近代戰爭、、和改革開放,打破了我國一元文化的格局,歐洲、美國、蘇聯等歐美文化以及日韓文化涌入中國,開啟了中國多元文化發展的新局面。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現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中國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顯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和關鍵,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礎,如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多元文化發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實現家庭教育由傳統向現代化的真正轉變,已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基于中國一元文化的歷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探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就多元文化文獻而言,國內有許多論文或著作探討與多元文化相關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論、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學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等問題。例如《美國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顧與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國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發展與展望,倡導種族平等和社會公平,重點探討多元文化教育問題。還有王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解釋》(2005),劉智力《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龍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較分析》(2006),陳艷宇《多元文化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價值取向(2006)》,陳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校本課程研究》(2004)等。葛麗芳在《人品教育與多元文化》一書中將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總結公辦和民辦小學人品教育的成功經驗。《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一文試圖從家庭教育中探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齊阿娜爾《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少數民族地區課程改革的現狀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數民族教育?!稖\談中國和美國、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對比》一文間接探討多元文化下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家庭教育,透視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異。但是在多元文化視野下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論文很少,而這方面的研究在臺灣和韓國較多?!兜轮菔屑彝ビ變憾嘣幕逃膶嵶C研究》一文就家長對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以及家長的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知識與技能進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兒童未來的生活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有84%(124人)的家長極同意或同意幼兒應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傳統節日以及英語教育等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議父母應端正態度、豐富知識、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臺灣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承辦的第八屆(2005)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重點研討了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屆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家庭、族群與多元文化:挑戰與機會》一文站在時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將多元文化與家庭教育問題結合起來,在多元文化下探討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面對挑戰,審視現狀,尋找機遇與出路。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進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學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間接進行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視野下家庭教育與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結合的時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實踐方面,臺灣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韓國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與咨詢、教育支援、醫療支援,這些教育實踐雖然具有現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識經濟時代家庭教育與全人教育的統一,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統一,這對于現代家庭教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大缺感。而且無論在網絡搜索,還是在研究文獻中,都無法找到這一方面的綜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視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處于空白研究領域。因此順應世界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潮流,借鑒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探討家庭全人教育,科學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本文研究價值所在,也是本文的問題研究所在。
二、探討多元文化理論和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1.多元文化理論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卡蘭在1915年提出,是所謂的平等和自由的權利。1924年哲學家霍勒斯?卡倫所首創文化多元主義思想,導致多元文化主義直接興起。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出現黑人民權運動――“黑色旋風”,致使多元文化主義表現出反對民族歧視、要求平等和民權,要求重新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獨立性和民族感情,實現社會多樣化和一體化等基本理念。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化和科學化、信息化的發展,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多元文化主義在政治、教育、文藝等方面得到發展和應用,表現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多元文化主義文學等。多元文化主義體現為多元文化的文化觀、歷史觀、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為文化的多樣性和良性互動。當前比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此概念蘊含著復雜社會結構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發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務于全球化發展。由此可見,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斷演變,并成為人們分析和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新視角和新的方法論。
多元文化理論作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論,是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頻繁發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多元文化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豐富內容。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包含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響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觀、歷史觀、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論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動力、多元文化與全球化、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發展(即文化合作與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動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平等與發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適應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發展,是多元文化理論和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方面的理論運用。它的理論內容包含以下幾點:(1)權力分配不公導致文化差異;(2)文化差異是力量和價值之源;(3)教師和學生應接受和欣賞文化的多樣性;(4)社會歧視和偏見成為弱勢群體學生學習成績低的主要原因;(5)教師、家長、社會共同支持和創設多元文化教育環境;(6)學校教會弱勢群體學生獲得取得社會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發展。它的實踐理論包括多元文化整合類型理論和文化/組織類型理論。作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創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將多元文化教育定義為一種變革性教育運動,把種族、民族、階級、性別的觀點帶入各學科,以多樣化視角進行教學。他的多元文化整合類型理論提出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即貢獻法、添加法、轉化法和社會行動法,它們將文化構成內容、民族英雄、民族節日加到節日活動中;將有關概念、觀點、課題及內容加進課程中;改變課程結構和目標,使學生從不同文化、民族、種族及群體的角度,觀察各種社會事務和問題;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社會活動技能,影響所處的社區。斯里特總結了五種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法:人類關系法、對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不同教學法、單一群體的學習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會重構法,并認為后兩種是最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這些理論為探討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視野和方法論。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與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為西方現代社會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場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作為一種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聯結、整體性和存在三個基本概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強調人的整體發展、個體的多樣性以及經驗和個體之間的合作,不僅要實現個體在智力和職業能力方面的發展,而且要實現個體在生理、道德、倫理、社會、精神、創造性等各方面共同發展,重視教育過程中經驗、選擇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轉變教育培養目標,倡導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使人成為一個真正有作為、具有尊嚴和價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進人的整體發展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對20世紀末全球化經濟體系和全球文化發展的反映,是一種對制度化教育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反思,并試圖通過人本化教育手段解決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問題。
全人教育理論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發展和具體化,是適應中國社會轉型和教育轉型的現代教育理念,是對當今中國制度危機、社會危機和教育危機的反思,是將歐美現代教育理論、全人教育思潮與中國文化和教育理論的高度綜合,也是東西方社會文化融合和發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論。此理論將個人本位教育和社會本位教育結合起來,以人性、人本和社會本位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科學發展為目標,遵循民主科學、合作實用、快樂自由以及人的社會化發展等基本原則,通過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財商、社會商和習慣培養的全人教育模式,強調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發展,使人成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體運用,涵蓋了全人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現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響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綜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論視野下的現代家庭教育,是將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機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體現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發展,又繼承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精髓,實現了家庭教育現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機結合。同時,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對傳統功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對中國家庭教育危機的思考,還為社會轉型時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促進我國家庭教育積極適應世界全人教育改革運動發展的潮流,推進我國家庭教育現代化發展。
3.多元文化理論和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多元文化理論和世界全人教育運動都適應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論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適應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需要,也為現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視野,特別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運動順應世界多元化的發展需要,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了途徑,不僅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覺,而且也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視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結合點,家庭全人教育成為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現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為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運動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為多元文化教育和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將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思潮與理論運用到家庭教育理論中去,又將多元文化教育實踐理論和全人教育模式運用到家庭教育實踐中去,實現了多元文化理論、全人教育理論和家庭教育理論的融合,推動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發展,加快了我國家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家庭全人教育重視兒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會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發展,重視兒童的多元社會文化教育,增長兒童的多元社會文化知識,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與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既為21世紀我國家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又順應了世界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趨勢。
三、探討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運用
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論運用,不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實踐價值。多元文化理論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多元文化理論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學認知,為實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沖突與融合、合作與交流等社會文化互動的理論借鑒,通過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進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發展,促進多元文化彰顯其民族性與多樣性、平等與發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適應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發展,通過家庭全人教育,使兒童獲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科學態度、文化情感,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社會適應能力,使兒童獲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識以及反對種族歧視與民族偏見的文化意識。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觀念、歷史觀念、政治觀念和教育理念,同時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進兒童從幼兒教育開始獲得多元文化主義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進兒童社會化發展。綜合三個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論價值,可以發現:多元文化理論不僅對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多元文化實踐價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對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會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論價值和教育實踐價值。例如臺灣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視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實踐意義。斯里特提出了五種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過使用這五種方法,使兒童獲得處理社會事務、社會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活動技能,加速兒童社會適應和社會化發展。例如韓國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與咨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綜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實踐價值,以上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和五種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僅對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實踐價值。
四、構建多元文化下的現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學認知多元文化理論和全人教育思想與理論,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為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先進的教育理論,同時還要學習其它先進教育理論如民主教育、科學教育、合作教育、快樂教育、實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發展等,借鑒家庭全人教育,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豐富的教育理論。這些科學的教育理論成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論指導,并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和制度規范,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整合,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組織框架和制度保證。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和制度規范,是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條件。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如家長委員會、家長協會、家長教師聯合會、學校理事會、校務委員會以及兒童協會、母親協會等。這些合作教育組織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規范,實現現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護家長和兒童接受教育的權益,規范家長教育行為,加強家長培訓,提高家長教育素質,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有助于規范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行為,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監督,保護學校和教師的合法權益,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組織保證和制度規范。
3.在教育內容方面,現代家庭教育不僅包含兒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長素質教育?,F代家庭教育不僅重視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歷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視兒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財商、社會商以及習慣培養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視兒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發展以及家長教育素質的提高,強化家長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質教育和社會教育,提高家長教育技能和教育素養?,F代家庭教育克服傳統功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進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學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標方面,現代家庭教育重視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會人?,F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僅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且重視社會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為現代社會培養接受全面教育和獲得全面發展的完整的社會人,促進兒童社會化全面發展,旨在提高兒童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傳統家庭教育以家長制教育為基本特征,忽視了以人為本和社會為本的全面教育,重視家長功利教育和灌輸教育,缺乏家長有效溝通和親子互動活動,忽視了兒童全面發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兒童未來社會化成熟程度低和社會適應能力低的不良現實。因此現代家庭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會人。
1起步階段(1980—1994)
自從1980年,梁忠義在《日本教育情況》上發表《關于日本的終身教育問題》以來,終身教育研究便成為了我國教育學者研究的一個方面。一直到1994年,在此期間內,我國終身教育研究,從研究的數量上比較少,見表1。從研究內容上來看,終身教育研究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第一,對國外終身教育的研究和介紹,對日本等國家終身教育的情況的介紹,如方正淑、李協京(1989)介紹了日本國在1988年12月6日發表1988年度教育白皮書——《我國的文教政策——終身學習的新發展》。這是日本國文部省接受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改革構想,積極推進職業教育論文改革的一個步驟。第二,對終身教育的價值進行討論和思考,如張渭城(1984)認為終身教育是當代重要的學習思潮,它的理論已成為國外各教育學派的重要研究課題。第三,對成人教育與終身教育之間的比較,如王旭(1985)對成人教育與終身教育之間進行了區別和聯系等方面的研究。第四,對陶行知、野村以及比利時的亨利·雅納(Henri Janne)與法國的貝特朗·施瓦茨(Bertrand Schwarz)等教育家和學者的終身教育思想進行了研究和思考,如王琨(1993)對陶行知先生的終身教育思想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傊@個階段終身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研究的數量較少和研究內容都比較簡單。
2發展階段(1995—2000)
自從1995年以后,對于終身教育研究逐漸增加,從1995年到2000年期間, 研究成果共達到569表11980—1994年終身教育研究數量表
年份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數量1311259597111311611
篇,其中核心期刊級別的就達到100多篇,包括在《教育研究》雜志上發表的7篇論文,可見這個時期的有關終身教育研究的成果出現了研究數量較多,研究成果發表的層次較高,研究的內容也涉及較廣。在此期間主要集中于終身教育的學科研究,如何云玉(1999)所進行的體育終身教育研究;還進行了終身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的研究,如厲以賢(1999)指出“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是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共同要求”;[1]也進行了終身教育與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關系問題的研究,如宗秋榮(1998)探討終身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總之,這個時期的終身教育研究呈現出發展的態勢。
3多樣化階段(2001—2011)
隨著終身教育研究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黨和國家對終身教育體系的逐漸構建,我國終身教育研究出現了多彩紛呈的局面。首先,終身教育研究的數量不斷增加,2000—2011年的11年期間,有關終身教育的論文基本上每年都在200篇以上,甚至在2003年和2011年都達到300多篇,共計2 915篇。其次,關注的雜志也逐漸增加,在《教育研究》《江蘇高教》《中國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研究》等雜志關注的基礎之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教育與職業》《繼續教育》等雜志也加大了對終身教育的關注。其三,終身教育研究的理論程度也越來越強,如華東師范大學高志敏(2001)對關于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理念之間關系問題的探討。其四,以終身教育為背景的研究越來越多。在以往時期終身教育的研究過程中,往往就“終身教育”進行研究,而在此階段則將“終身教育”作為背景和研究視角來進行,如斯彩英,樓世洲(2007)指出,終身教育時代的到來和學生閑暇時間的增多,使得閑暇教育成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這個階段,終身教育研究出現了多樣化的研究形態。
4理論深入階段(2012至今)
2012年開始,我國終身教育研究逐漸進入了深度研究階段。我國終身教育研究從研究成果來說逐漸增加,從研究內容來說涉及越來越廣的研究和深入研究。第一,開始進行終身教育的反思性研究,如胡弼成(2012)對王洪才教授專著的評述中提到了終身教育哲學的價值與重要性。第二,也開始了終身教育的比較研究,如金哲華(2010)對中國和韓國終身教育的比較研究。第三,深入探討終身教育的法律研究,如黃欣、吳遵民(2014)對國家終身教育法的立法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第四,深入的探討終身教育理論的歷史研究,如高虹瑤、張?。?015)對終身教育理論的歷史演變進行了探討和反思??傊?,在這個階段,我國終身教育的研究開始進入了深入的研究。
二、終身教育研究的主要內容
1終身教育的價值研究
終身教育研究過程中,一部分學者對其價值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認為終身教育對社會發展、教育發展以及人類的學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如陳乃林、經貴寶(1997)認為終身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哲學,同時,終身教育具有較強的社會學意義,在于促進教育社會化和學習社會化。[3]也有學者從終身教育對社會、社區發展所存在的價值進行思考和研究,如陳乃林、孫孔懿(2001)認為,終身教育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內涵,同時也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終身教育在整合社區文化以及推動社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居民全面發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還有學者如高志敏(1997)從終身教育對成人教育的價值上進行分析和研究,并認為終身教育將突破人們對成人教育在人與社會發展中的意義方面的局限的、膚淺的認識。當然,學者對終身教育的價值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和認識。
2終身教育的比較研究
終身教育比較研究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個是學者對國外終身教育研究的介紹,另一方面是中國終身教育與外國終身教育之間的比較。在終身教育研究過程中,有些學者對美國、日本、法國、韓國等國外的終身教育進行了推介,如李之文、李秀珍、孫鈺(2014)對韓國高校終身教育的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與參考。同時,學者還對中國終身教育與外國終身教育之間進行了比較,如楊民(2002)通過對教師終身教育體系與日本教師研修制度之間的比較,認為構建中國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并主張健全教師繼續教育法規,發展教育科學理論,促進教師繼續教育事業。還有學者對國外的終身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論進行了研究,如路育紅(1991)對日本野村終身教育中心董事長野村佳予的終身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了介紹和研究。
3終身教育的法律研究
這部分學者集中于終身教育法律與法規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該類學者認為法律法規的確立對于終身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是有利的,因此,需要對終身教育的法律法規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建議國家建立終身教育方面的法律,如黃欣、吳遵民、池晨穎(2011)指出,雖然《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的出臺顯然已經展現出了政府對于終身教育事業的重視,并且通過《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的諸多規定還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處,但它畢竟為我國終身教育事業的發展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同時其也為不久將來的終身教育在國家層面的立法提供了諸多可供參考的經驗。[4]當然,還有學者對當前終身教育立法存在問題與對策進行思考和研究,如沈光輝(2014)針對終身教育立法不足,主張終身教育立法要達到“突出公民受教育權利保障”、“突出教育資源的整合”、“突出立法規范重點”等,從而構建我國終身教育的立法體系。
4終身教育與家庭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之間的關系研究
第一,探討了終身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如宗秋榮(1998)對終身學習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探討。第二,對終身教育與老年教育進行了研究,如連明偉(2008)對終身教育與老年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思考。第三,對終身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思考,如王麗,王曉華(2011)對成人教育、終身教育和繼續教育等進行了分析和界定,認為成人教育是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成人提供不同層次和不同功能教育的總和。廣義的繼續教育是指在任何教育基礎之上的教育,狹義的繼續教育主要指受教育者在其初始教育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終身教育這個概念則是包括了教育的一切方面,它并不是一個教育體系,而是建立一個體系的全面組織所根據的原則。[5]
5終身教育的體系構建研究
這些學者集中于探討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價值,并思考如何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這些學者主要從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上進行研究和探討,如劉漢輝(2007)對終身教育的縱向與橫向教育體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認為必須打破傳統教育體系下各級各類教育組織相互隔離的狀態,積極促進彼此之間的相互銜接、相互溝通和縱橫整合,加強終身教育的分工與合作,進而形成終身教育的組織網絡。此外,其他維度也表現出同樣的要求。[6]還有學者王中華(2010)提出:“通過推進全納教育,可以進一步促進終身教育的發展,推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7]
6終身教育的體育學研究
在終身教育研究過程中,終身教育與體育之間的關系研究還是比較多的。很多學者認為終身教育與體育關系密切,特別是高校體育對終身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還提出終身體育等理念,并認為“終身體育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終身體育鍛煉是現代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標志,終身體育思想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8]
三、終身教育研究的問題與不足之處
1研究人員多樣性的欠缺
在研究人員的多樣性方面還是比較缺失的。在現有的終身教育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集中在高校,其中華東師范大學為單位的就有112篇論文,而非大學的單位主要有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育部職業與成人教育司和江蘇省教育委員會等單位,其他的都是高校??梢?,在研究人員方面還缺少一線教師和一線工作人員。
2研究方法的單一
在現有的關于終身教育的研究過程中,更多的學者是采取一種思辨性的研究方法,缺少更多的實證性研究。在這樣的研究方法指導下,研究成果的真實性和實用性值得懷疑的。因此,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待提高和改進。
3研究理論深入的不夠
在終身教育研究過程中,很多學者是就理論談理論,就實際問題來探討實際問題,沒有多少理論的深度,更少學者對終身教育問題進行反思和元研究,也沒有多少學者從哲學等層面來思考和探討。
尊敬的各位家長:
你們好!
今天的學校因你們的到來而格外溫馨,今天的校園因你們的到來而更加燦爛。首先我代表學校對能在百忙之中按時參加今天家長會的家長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感謝你們在過去對我們工作的理解,更感謝你們給予我們最無私、最真誠的支持。因為你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今天我們才坐到了一起。目的是為了加強老師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共同探討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對策,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每一位學生都成人成才。
各位家長,你們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了我們的學校、交給了我們,我們不僅僅把他看成是你孩子上學受教育的事,而是把他看成是你把自己家庭的未來和美好的希望交給了我們。面對這最大的信賴,我們不敢稍有怠慢,我們只有無條件地付出才是踏實的!回首不平凡的2009年,回首我們師生一起走過的日日夜夜,我們有自豪,有感動,有惋惜,有思考。自豪著我們的些許成績,感動著家長們的真誠支持,惋惜著我們發展中的不足,思考著我們明天的發展。現從兩個方面向各位家長作個匯報。
一、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和諧校園”,這是我們的不懈追求。我認為,“和諧”應是生生間的和諧,師生間的和諧,師師間的和諧,學校、家庭、社會間的和諧。構建和諧校園必然要有一個適應社會發展的辦學理念,一個公平公正的校園秩序,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一直以來,我們以人為本,堅持“文明治校,質量立校,管理興校,科研強?!钡霓k學理念,堅定“讓學校成為師生放飛夢想的精神家園,張弛有度,和諧有序;讓學校成為師生可持續發展的人生舞臺,張揚個性,收獲幸?!钡陌l展愿景。
在這些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努力創設育人環境。我們投入130余萬元興建了1800多平米的綜合大樓,解決了行政辦公與實驗場地設施問題;投入10萬元興建了女生浴室、門衛室、添置80張鐵床,完成了學生宿舍樓防漏與室內整修工程,改善了學生生活條件;投入3萬元修建并栽種完成6個花壇、布置了學生寢教室,美化了校園環境;投入3萬元添置了乒乓球臺、籃球、排球、羽毛球架及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呼拉圈、流星球等體育器材,為落實陽光體育活動奠定了物質基礎;投入2萬元興建了第二間多媒體教室,為教育教學活動創設了條件。投入8萬元裝備了理化生實驗室、儀器室,為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舞臺。
二、細化管理,努力打造高質校園
為突出教學中心工作,一年來,我們把轉變師生觀念、規范教學行為、課堂效率提高的研討等方面作為著力點。
1、引導師生確立了一個觀點,即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終身發展的合格人才。通過不間斷的培訓學習,全體師生牢固樹立了“育人為本”的教育觀,“人才多樣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的教育價值觀。因此,我們高舉理想教育大旗,積極貫徹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做到了全面開齊開足課程,均衡分班,不放棄每一個后進生,落實了陽光體育活動,豐富了科技文體活動。
2、指導教師明確了一個思路,即教學要以提高教學效率為核心,要加強常規管理,豐富課堂結構,加強校本研究。學校成立了包括中心學校第一校長在內的教學督查組,視導課堂。學校經常組織聽課、評課、說課活動,廣泛推出“公開課”、“示范課”,開展賽課及論文評比活動。一年來,有四位教師分別在市、縣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特別是Xx老師代表Xx縣參加全市數學說課比賽并獲一等獎;有十余位教師獲縣以上論文獎;我校地方教材的編寫頗有特色且有成效,目前已出集四本,被縣教育局推薦為全縣樣板教材;語文學科“兩改六落實”實驗課題已在黃岡市立項,全縣只有三家,目前該項研究工作如火如荼;數、理、化等學科的講、學、練有序開展。
3.教育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即要成才先成人。在學習期間我們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要鍛煉健康的體魄,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品行,培養為人處世的能力。因此我們在重視教學的同時,把思想品德教育作為另一重要課題。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以德育教育為先是創辦理想教育的根本前提。在德育工作實踐中,我們做到,一是抓好“德育活動”一條線,堅持常規教育。通過國旗下講話、團日活動、文化藝術活動、月主題教育活動、競技活動、標兵評比活動、專題講座等活動對學生進行熏陶、激勵、內化,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二是樹好“環境育人”一面旗幟,深化文化建設。環境育人,環境造就人。我們在不斷綠化、硬化、美化校園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學生文化。學生布置自己的寢教室環境,發揮“Xx”廣播臺、《Xx》文學社刊的輻射作用,開辟“Xx文學社”網上論壇,打造精神文明的“花園”。三是塑造“平安校園”一個亮點,深化健康教育。①層層落實安全責任,強化安全意識。②以心理健康和行為規范教育為重點加強安全教育與管理。③完善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④深入開展安全大檢查,做到“定期檢查”與“隨時發現”相結合,“學校檢查”與“班級檢查”相結合,“老師檢查”與“學生發現”相結合,“檢查”與“整改”相結合。
一年來,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家長的大力支持下,學校順利通過了縣農村合格學校的驗收,先后獲得:“中考優秀考點”,“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安全工作先進單位”,“五四紅旗總支”,“中小學美育節組織獎”等榮譽稱號。
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仍在苦苦地思索:怎樣辦好我們的學校?把家長們的愿望變成現實?我們覺得學校的管理是辦好學校的核心,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關鍵。他們成人成才離不開學校這個大家庭,也離不開家庭教育這一前提,因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師,你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學校而言,新年里我們有三點設想:①籌措資金著力解決學生食堂與宿舍條件,改善學生生活環境。②加強培訓提高師資水平,采取優勝劣汰打造師資隊伍。③貫徹方針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始終堅持德育為首,智育為主不動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就家庭而言,在此我想與各位家長談談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兩個問題:
一:家長是否負起了家庭教育的責任
論文摘要: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主要接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一、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關注家庭教育。二、針對教育困惑,及早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三、了解家庭教育現狀,強化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長的空間。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接受教育的過程。人的成長是一項復雜的教育系統工程,它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三者之間既相互關聯是一個整體,又相互影響和制約。教育的過程既有時間跨度,又有空間跨度,所以環境、條件、機會都在影響著教育的成敗。而家庭教育對個人習慣養成來講更具時效性,因為習慣可以成就人生。在一個事物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中,又始終貫穿著一種細致入微而不離其宗的品質,品質決定人生。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又是終身教育。那么,如何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對個人成長的作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關注家庭教育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已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所必須涉及的問題。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而這塊大理石最終能否成為一座雕像則需要六位雕塑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從這段話來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家庭教育具有開啟鴻蒙的功能。家庭既是個人最早接觸的社會化單位,也是社會安定團結的根本基石。因此,一個現代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便成為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根本和基礎。
古往今來,許多事例都可以證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國詩人歌德2至3歲時,父親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觀察自然,培養他的觀察能力,3至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并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從小善于思索,樂于學習。歌德14歲寫劇本,25歲寫成了聞名于歐洲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可見,沒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沒有成功的學校教育。
二、針對教育困惑,及早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
近年來,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諧,出現了許多教育困惑: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多才多藝,但心理素質很差呢?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在學校是個“乖乖娃”,在家里卻成了“小霸王”?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在學習上成績突出,思想上卻狹隘自私。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家庭及社會只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
面對社會現實,大多數父母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只要孩子智商高,將來就能上大學,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因而父母們不惜重金,在孩子智力開發上傾注大量心血,而在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上卻顯得非常吝嗇。有的父母認為“樹大自然直”不需要教育,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對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識和不良行為習慣認為是一些小毛病,長大了就好了。一位孤寡母親含辛茹苦地將兩個兒子培養成人,考上了大學,當上了縣長、科長,而母親卻無人贍養餓死街頭。智力培養是關鍵,但品德教育不能忽視,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居里夫人認為:“人的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品格之高尚。”家長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行為模范。當孩子進入學校的時候,他的身上已經留下了父母的烙印。家長要將孩子的品德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時刻凈化孩子的心靈,否則必然導致質的變化。家長也要積極支持孩子參加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消除“自我”意識,增強公民意識,健全孩子的人格,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了解家庭教育現狀,強化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一是表現為“望子成龍”型。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二是表現為“順其自然”型。有的家長是因為懂得遵循教育規律而理智地采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則是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為自身的局限而無奈放棄。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對孩子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學校要及時、到位。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事情,應該在方向和目標上有一個基本的定位,做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一定要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示范、引導孩子成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由家庭的小環境步入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會中的真善美假丑惡不時進入孩子的視野,孩子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家長要抓住日常瑣事,幫助孩子辨別是非。針對孩子的問題及時指導,提高其鑒別能力。家庭教育要重視孩子個性特征的發展和培養,有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根據孩子的愛好、興趣,培養出健全、有成就的真正人才。家長應該時刻關注學校的教育教學動態,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強化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長的空間
我們生兒育女不是為了自己,也并非為了填補感情空虛或要兒女為我們實現未酬的夢想生活;父母的職責是幫助他們明白必須對自己、對社會負起責任?,F代社會要求高素質的人材,所謂高素質,就是不僅要有多元精深的知識結構;也要有合理完善的綜合能力。家長要為孩子的一生負責,必須把孩子的健康成長提升到社會公民的整體素質上來。
孩子最終要走向社會。如何拓展孩子成長空間,為孩子撐起另一片藍天?家長首先要有明確教育方向,端正教育目的。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為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材而做好準備。二是掌握教育的策略和技巧,協調好理智與情感的關系。家庭教育必須以深厚的情感為基礎,同時,又要用清醒的頭腦來調控,在家庭教育實踐中,只有把情感與理智有機結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三是借助社會教育資源,拓展教育空間。孩子良好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家長長期培養出來的。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學校、進入社會后就放松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以為孩子的教育只是學校和社會的事,忽視了家庭教育的延續性。家長要與學校、社會緊密結合、互相促進,給孩子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家庭、學校、社區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孩子的成長空間。
總之,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要能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基礎性和重要性,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孩子的一生負責,為社會負責,培養出合格的好公民。
參考文獻:
[1] 葉禹卿.新課程聽課評課與優秀案例評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論文摘 要: 學前—小學教師的知識基礎由目的性知識、工具性知識和教育知識構成。生活教育知識是隸屬于工具性知識的一類知識,主要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活責任、自主方法,通過生活中的自我建構,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兒童的學習、成長天地主要還是在生活中進行,生活教育就是探討怎樣傳授教育,如何進行教育,將目的知識生活化,生活游戲化。教育工作者要構建新型的知識基礎觀。
杜威在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闡述了教育和生活的關系,我們應在生活中尋找教育的價值,不要到教育之外去尋找教育目的,不要把教育僅僅看作是將來生活的準備,考慮到要對兒童進行教育,保證他們的成長和延續生命,與他們密切相關的人,對他們有著重要影響的人本身就應該具備教育的素質。當然這些教育是廣義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貫穿始終,如果我們再在其中與教育階段相適應,那就是要兼顧家庭養育、學前保育、小學培育。
一、家庭養育知識
教育不僅是孩子出生以后才進行的,而且在兒童出生之前就有了教育上的準備,這點主要體現在父母身上。魯迅從對兒童深刻的愛出發,提出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地產生,盡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①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結果揭示,一個人個性特點的形成與家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但是社會對于準爸爸和準媽媽及他們的長輩親友對于孩子的培養卻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指導或培訓制度,結果是那些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和子女都深受其害,社會也因此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有人曾說:世界上最困難的、最重要的任務——撫育兒童,在現代被我們社會斷定為根本不需要訓練的事情。似乎孩子的出生就會自動地授予一個父親或母親的稱號,就會自動懂得如何撫育孩子。幸運的是,大多數兒童都是天生健壯和感覺完善的。因此,我們才不會懷疑這件事情確實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就可以完成。既然正確地撫育兒童是這樣重要,因此許多人建議,對于將要成為父母的人必須有有關作為父母能力的合格證書,就像護士、教師和汽車司機持有合格證書一樣。
父母和孩子之間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對孩子有與生俱來的親近感覺,這種天然的自覺的意識,使父母成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長久的老師,教育也會產生最初的成效。我們要倡導,每個家庭在要孩子之前都應通過孩子養育知識和技能的考試,獲得生活教育證。有證才有資格接觸孩子,否則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以后對孩子實施教育才更得心應手。這更是對孩子成長負責的表現。
家庭養育的基本知識包括所有與家庭養育子女有關的教育觀點、教育方法,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及其他科學知識。如果說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的話,那么這門科學是以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心理學、生理學、營養學等與人有關的所有理論為基礎的。
(一)家長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
教育是一個過程,對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門學問。家長對于教育學要有所了解,包括教育目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現時代教育的發展趨向,等等。并非是一個教育學專家,但是應該具備相應的教育理念,用此來指導教育實踐。教育學的研究也在不斷發展,教育知識類型不斷豐富,教育知識體系不斷成熟。家長既需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又需要不斷地反思更新。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現象比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更為復雜,其表現形式各種各樣,它們之間的關系也紛繁復雜。家長要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需要仔細而耐心地探詢孩子的心理反應和傾向,對孩子的思想和內心足夠了解,才能對家庭教育做到游刃有余。
(二)家長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能否實現正確有效的教育,取決于家長是否具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對,就會出現教育偏差,甚至是教育失敗。如果方法得當,就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學問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系統而全面地滲透,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個別性,往往有很多東西都不能一概論之。
在家庭教育中要巧妙地對孩子施加影響。父母與孩子具有一種天然、獨特的緣分,父母對孩子施加影響是必然的。為了幫助孩子,就要對孩子多施加積極、正向的影響,在行為上力求做孩子的榜樣。必要時建立親子契約,契約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不可違抗性,一旦違反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親子契約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很有效地規范親子雙方的行為,適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長要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指洋溢在家庭中,通過家庭人際關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養等反映出來的,由家庭成員的感情、興趣、愛好、態度、行為等綜合而成的環境和氣氛。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帶給孩子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孩子求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有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的養成。
二、學前保育知識
在學前教育機構中,應該突破保育人員只關注幼兒身體健康的觀念,還要保證幼兒心理健康,能進行必要的教育教學,體現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一)強調生活中的滲透,在主要活動形式游戲中的體現。
游戲在學前教育中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以游戲的方式來進行保育教育,富有游戲性的兒童能主動、和諧、全面地發展。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最懂得游戲和最能享受游戲樂趣的時期,游戲是自發的不學而能的活動。但是為了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教師可以在適當的場合予以一定的指導,有計劃地提供游戲材料和場地,控制幼兒的游戲行為并引導幼兒的發展。
(二)加強現代保育知識的學習。
學習新的教育思想,細化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學前教育機構的衛生保健制度。學前教育場所的規劃,要考慮合理的布局和合適的園址。保障幼兒園的某些物品和建筑設備的衛生,如,書籍、玩具、教具、桌椅等。兒童經常密切接觸的外部環境,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保證兒童的健康。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討,總結出一套比較完善的學前保育措施,使學前兒童在生理、心理、社會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發展。
三、小學培育知識
進入小學是兒童開始系統學習的開始,不僅是單純的書本知識,還包括人格特征、良好行為習慣的系統培養,以及各種文化素養的培養。兒童雖然還是幼稚的個體,但比起學前兒童,無論生理、心理還是社會性等方面都大有進步。
(一)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優化課堂,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樂學是學會的前提,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有發現、想象、思考的余地,進而形成有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新的教學體系。給學生質疑的權利,允許懷疑、允許挑戰、允許探索和錯誤,要使學生形成尊師而不畏師,重本而不唯本,好問而不恥問的良好習慣。
讓學生善于主動參與學習,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學手段多樣化,講實效、講梯度、講形式,照顧到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角度積極參與學習,讓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意識到“我能行”。
(二)嘗試開展小學生中的研究性學習。
在知識運用中,在親身實踐中,使兒童的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華。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其課程目標與一般學科教學目標不同,它更強調學生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親身的實踐和體驗,而不僅是通過課本和老師獲取間接知識。小學生雖然年齡小,意識差,但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可能性,可以嘗試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良好開端,及早著手。
(三)借助知識的學習滲透培養學生習慣、養成個性。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低級的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這種需要滿足不了,個體就會出現疾病或危機。但是這類需要的滿足,可以通過有限的目標物來實現,餓了可以吃一定量的飯,渴了可以喝一定量的水。人的高級需要又稱成長性需要,作為成長性需求,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是無限的,它永遠也得不到滿足,人的認知需要是一種高級需要。兒童在認知過程中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和理解著既定的間接知識,探索和嘗試著發現直接知識,在實現次生教育價值的基礎上,引發無窮潛力的原始教育價值。認知的意義即在于此,在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使學生獲得原始教育價值為指導思想。表明知識的獲得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通過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建構健全的人性。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面對一個個有思想,能思維的生命力,教師最重要的是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高度的責任心,不朽的愛心,不竭的進取心。理解尊重學生,以實際行動豐富師德的內涵,樹立崇高的師德,展現人格的魅力。
注釋:
①唐淑,鐘昭華主編.中國學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6.
參考文獻:
[1]劉曉東.解放兒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一、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行為方面
1.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應更加注重平等、分享氛圍的營造,團體游戲結束后,成員保持原樣,教師在團體內引導學生進行分享討論,而不應該直接就回到講臺上,避免生硬的轉折給學生帶來強迫感。
2. 課堂上對學生生成體驗的引導不夠充分,這啟示教師在今后備課過程中,不僅要對專題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學生心理發展一般規律和活動方案熟悉,還應拓展閱讀相關社會熱點和當今青少年現象問題,嘗試將學生關心的問題現象和心理課教學目標結合,從而在學生提出與課堂有偏差的回答時,有的放矢地教育。
3. 注重學案的使用,心理課沒有學生教材,課堂四十分鐘的學習之后,如何讓學生將收獲沉淀下來,內化為感悟和思考,指導自己課后的學習、生活非常重要。今后在設計備課的時候,應做到每節課都有學案,學案內容可以是心理科普小知識、心理美文閱讀、自我調節技巧等,提前印刷,輔助教學。
4. 如何在場地有限的情況下開展活動,搜集和設計一些能讓學生在座位上參與的小活動、游戲,注重學生體驗。
二、課程教學研究方面
5. 作為心理教師,應更多從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分析學生行為,研究學生特點,僅僅依據教材備課是盲目的,今后應結合教學反思,從學生的行為問題出發,探究產生該問題的原因,尋找理論依據,提出研究的因變量,通過閱讀文獻建立影響因變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