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6 22:20: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族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近代鄉村 財產繼承 宗族
近代鄉村財產繼承習俗并未發生重要變化[1] ,這就為研究鄉村社會財產習俗與社會結構之間關系提供了很好的視角,海內外學者對近代鄉村財產繼承習俗作了許多區域性研究。[2] 本文試圖從一個比較角度對近代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習俗與宗祧繼嗣及宗族社會之間關系作一探討,以期加深對鄉村財產制度與宗族社會的理解。
一、 南北方各地鄉村財產繼承形式
近代鄉村社會的財產繼承是以諸子均分為主要形式,諸子平等地繼承家庭財產。絕大多數地區財產繼 中并無嫡庶差別,如黑龍江的11個縣家庭財產分析均無嫡庶區別,僅見湖北漢陽、麻城兩縣及福建連城縣家庭析產中嫡庶有別,而且連城縣的此種現象發生在戚族主分條件下。[3] 諸子均分還可以通過下一代或妻子來實現,所謂“子承父業”、“婦承夫財”。[4] 而各地私生子參與諸子均分則以生父認領與社會承認為條件。[5]
諸子均分前,南北方各地有先抽提養膳田地、長子長孫田地等習俗。父母享有養膳田地的財產權,諸子不得主張變賣或均分。[6] 長子長孫田地亦稱長房田地,北方長子長孫田地繼承資格僅限于長子及長子所生長子,如山西臨縣“長子長孫地”限為“酌分給兄之子地若干畝”,主要是因為長子長孫有主持家族祭祀的責任,如萬全縣“長子因祀祖先之義務,較次子有稍能多得者”[7] ,有的地方稱長子長孫田地為祀田,如陜西華陰縣“兄弟分產須為長房酌提田產以為奉祀之用,名曰祀田”。在南方大多數地區,其長子長孫田地主要表現對血脈相續的重視,湖北鄉村社會的初生子即承重的長子,而不論其妻生妾出,均可享有長房田。長孫也并不限于長子所生之長子,而是諸子中最先所生之長孫,江西萍鄉家庭長孫田就是“給予諸子中最先所生之長孫”。而且南方大多數地區的長房田并不具有祀田名目,長子長孫并沒有主持家族祭祀責任,安徽貴池的長孫田就是長孫婚娶教養等費。[8]
當然,大多數地方的長子長孫田地所占比例極小,如福建順昌等縣長房田地約占家庭財產的百分之一左右[9] , 普通農家的長子長孫田地大多僅具有象征意義。而且近代鄉村社會的貧困化使許多地方的長子長孫繼承特權趨于消亡,在河北昌黎縣侯家營和山東歷城縣冷水溝莊的一些家庭財產分析繼承中,諸子均分極為徹底,已經不再作其它財產分析安排。[10]
30年代的風俗調查顯示,鄉村婦女普遍未能享有財產繼承權。[11] 滿鐵華北調查也顯示,“女子除結婚費之外,原則上不參與家產分析”。[12] 在珠江三角洲鄉村出現了極個別的自梳女繼承家產案例,但這也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并不能構成一種普遍的習俗制度。[13] 雖然黑龍江一些地方親女有絕戶(沒有男性繼承人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大多數地方親女并不能完全繼承絕戶財產,如黑龍江泰來縣、甘肅東樂縣、熱河承德、湖北竹山等縣親女均不能繼承全部絕戶財產,黑龍江通北縣、河北清苑縣甚至拒絕親女的絕產繼承權。[14]
婦女可以終身享有奩產管理權和收益權,夫家不能占有奩產,改嫁婦女甚至可以隨身帶走奩田,沅陵縣將奩產稱之為女戶田。[15] 浙江宣平縣奩產為婦女死后祭產,但大多數地方奩產在婦女死后仍歸娘家所有,陜西西鄉縣、安徽貴池縣 “如女死亡,其產業仍歸娘室”。婦女并沒有奩產的最終處理權,也并非奩產的繼承者,僅有外孫享有奩產繼承權,江蘇松江縣、福建建陽縣均有外孫享有奩產繼承權習俗。[16]
無親子的財產繼承,大多數地方習俗上是在父系宗族(即宗親)中確立昭穆相當之人為繼承人,繼承宗祧及財產。一些地方,可以在同姓不宗范圍內確立繼承人,但一些地方則禁止在同姓不同宗范圍內確立繼承人。[17] 在同族或同姓范圍內立繼,有依親等順序在親支范圍內決定繼承人的應繼與以賢以愛選擇繼承人的擇繼區別,滿鐵華北調查顯示,親侄有繼承優勢,立繼多由“由家長兄弟的兒子(作為過繼子)繼承全部家產”。[18] 但在南方的許多地方,更強調依親等順序繼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習俗應繼享有完全財產繼承權,而擇繼必須分潤親支族人。[19]
一個嗣子子繼承兩個以上家庭宗祧的兼祧習俗在南北方均較為流行,直隸、陜西、山西等北方省份及南方湖北、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均有兼祧習俗,許多地方的兼祧習俗以生母推定繼承宗祧財產的人,所謂“各繼宗祧,各繼財產”,其兼祧制度在財產繼承方面類似于孫繼,實際上是由兼祧子所生之子繼承財產。并繼、關繼與并祧則是則是親族兩個以上繼子共同繼承絕嗣家庭宗祧和財產,此習俗在山西、河北、陜西、安徽等地方均有發現。[20]
異姓繼承以贅婿與外甥繼承為多。招贅婚多發生在無子有女家庭,南北方鄉村均存在,但贅婿繼承在北方尤為突出,如陜西就有11個縣報告有贅婿繼承習俗,陜西等地還盛行孀婦招贅繼承,相當多的縣報告有孀婦贅夫繼承財產習俗。贅婿繼承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贅婿并無宗祧繼嗣權,但可承受全部或部分財產,由其所生之子繼承宗祧,甘肅東樂縣、陜西保安縣、湖北通山縣等地贅婿承受所有財產,但不得承嗣,生子須從女姓以承祀。此種習俗實際上是以外孫為繼承主體,贅婿只是繼承了財產管理權,因而贅婿不得當賣財產,如甘肅平涼縣 “女家所有產業許贅婿管理,不許當賣,若有當賣情事,女族可以爭阻”。第二種情況是贅婿承受部分財產,另立一嗣子與贅婿均分財產,此種贅婿未取得宗祧繼嗣地位,不負責死后奉祀,僅負責妻家父母的生養死葬。第三種情況是以贅婿為繼承主體,亦即以贅婿為子,贅婿為子的前提多為女家乏嗣及其同宗無應繼之人,此種贅婿多須從妻家之姓、與妻家共同生活、負責妻家父母的生養死葬。此種贅婿等于異姓繼子,甘肅全省、陜西南鄭縣、略陽縣、福建政和縣、江蘇昆山縣享有完全財產繼承權的贅婿均屬贅婿為嗣,兼有異姓繼子身份。在一些地方,贅書實際上等同于繼書,甘肅全省、江蘇句容縣等地招贅婿為子時“寫立贅書為據,名為贅書,實與繼書無異”。[21]
外甥繼承是一種南北方均較為流行的外親繼承形式,陜西渭南縣外甥的繼承順序甚至高于同族侄輩,甘肅天水縣“可以外甥兼祧”。在南方,外甥繼承也相當普遍,安徽當涂等縣的外甥繼承順序僅次于同父周親,江西“無子孫可以承繼者,例得招外甥來舅家承祀宗祧,并得襲受其遺產”。 大多數南方地區僅認同外甥繼承權,而妻侄姨侄等并不具有繼承權。而在北方的許多地方,外甥繼承與內侄等姻親繼承聯系在一起,如山西臨縣、高平縣內侄外甥均可繼承,甘肅全省“得立兩姨及中表之子為子”。北方的姻親繼承還有隨娘子繼承形式,如山西、陜西等地死帶子(改姓繼嗣的隨娘子)即可繼承繼父財產。[22]
非親屬的異姓繼承流行于北方,南方閩南等地亦較盛行,非親屬的異姓繼承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系以異姓為嗣的繼承關系,異姓構成繼嗣關系一般以自幼抱養的異姓子為條件,如山西山陰有“血布養子”習俗即抱養異姓他人初生之子為嗣,偏關、屯留等縣的抱子為嗣也與此相似。繼子關系一旦成立,其財產繼承權利不可剝奪。另一種為不構成繼嗣關系的異姓義子繼承關系,雖然義子與養父母并不構成宗祧繼承關系,但義子可以繼承部分家產財產,不過其對養父母家庭財產并不具有不可剝奪的繼承權利,而是由養父母酌給財產。[23]
可以看出,南北方鄉村社會均以諸子均分及同姓同族繼承為主要繼承形式,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形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姻親及異姓繼承方面,北方鄉村社會習俗對姻親及異姓繼承有較多的認同,雖然閩南等地對異姓繼承及贅婿繼承也有著較多的認同,但南方大多數地區僅僅認同外甥及外孫等外親繼承形式。不過,北方大多數地方姻親及異姓繼承的繼承順序也低于親族繼承,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某種特殊情況下的補充或權變繼承形式,如河南嵩縣等地只有在同宗無應繼者情況下才能招婿為子,河北清苑縣、高邑縣的異姓繼承也是以親族或同姓無相當繼承人為條件。[24] 而且即使在北方許多地方,異姓繼承大多須經親族許可,如陜西華陰等縣異姓嗣子須憑親族才能有財產繼承權。[25] 南北方鄉村社會財產繼承形式反映了以宗祧繼嗣為基礎的宗族社會財產繼承制度基本特點。
二、 南北方財產繼承習俗與宗祧繼嗣觀念
宗祧繼嗣觀念對鄉村財產繼承行為有著巨大影響,成為影響鄉村繼承習俗的核心文化觀念,在贛南,如果財產繼承違背了宗祧繼嗣觀念,“不但近房必出而相爭,雖無關系之族人亦皆不以為然”;在浙江麗水縣,違背宗祧繼嗣原則的立繼普遍受到強大的宗族社會壓力,“同族人等亦皆從而非議之,而無子者始雖不愿,終則因受輿論之影響,仍從公議”。[26]
陳其南十分重視宗祧繼嗣觀念對鄉村繼承習俗的影響,進而其分房理論認為漢人財產繼承關系就是每個兒子獨立繼承父親宗祧的繼嗣觀念展開。[27] 在國家政權及儒家正統文化影響下,南北方的宗祧繼嗣觀念及財產繼承習俗固然有其一致性一面,但國家法律及儒家正統文化并沒有規定一套某一簡單宗祧繼嗣觀念展開的財產繼承制度,鄉村社會財產繼承習俗也不能完全與國家法律或某一簡單宗祧繼嗣觀念保持一致,如許多地方有“禁止贅婿”并禁止贅婿繼承財產的習俗,有的地方又有贅婿為嗣繼承宗祧與財產習俗,而法律規定贅婿沒有宗祧繼承權,但允許招婿養老、并可以繼承部分財產;親女繼承絕戶財產也為清代法律所規定,一些地方親女有繼承部分財產的權利,而大多數地區并不認同親女的繼承主體地位。[28] 鄉村社會的財產繼承習俗是在與社會生活需要及宗祧繼嗣觀念互動中形成,并且受各地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條件及宗族關系影響,其本身就具有多樣性特點。
其實,鄉村社會宗祧繼嗣觀念本身就具有民間性,其宗祧繼嗣觀念往往并不完全等同于儒家正統的宗祧繼嗣觀念。陳奕麟曾經對儒家正統的宗祧繼嗣觀念作過探討,他引用(宋)陳淳《北溪字義》對族人繼嗣“取其一氣脈相為感通可以嗣續無間”的解釋,認為宗祧繼嗣的根據是氣脈說。[29] 氣脈說以父子及族人之間的男系聯系為繼嗣依據,屬于正統的父系宗祧繼嗣觀念。但各地民間的宗祧繼嗣觀念往往并不完全以此為根據,許多地方的民間繼嗣觀念以血脈說為根據,認同外甥及外孫的宗祧繼嗣權,如陜西藍田扶風等縣以甥舅有血統關系,以甥為嗣“竟視與親生子無異,甚且有合戶歡迎,酌酒相賀者”;甘肅皋蘭縣“有以外甥承舅而同宗之人亦不爭者,蓋謂姊妹之子與昆弟之子相似,其血脈同出一本,較同宗之人或尤親也”。安徽當涂貴池等縣外甥 繼承順序僅次于同父周親,“蓋以外甥為其同胞姊妹所生,血統較為親密之故”。[30] 因而南北方各地普遍流行外甥及外孫繼承。
各地的宗祧繼嗣及財產繼承習俗形成也受各自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生活環境因素影響,民間繼嗣觀念存在著南北方的某些差異。北方社會表現以“宗”為其繼嗣特點,“宗”的繼嗣除了反映父子之間的世代連續性,還反映了兄弟分化的大宗與小宗區別。[31] 在繼承中區別長子與眾子是中國血緣宗法文化中的大宗小宗原則應有之義,在南北方宗祧繼嗣及財產繼承中均有其表現,如絕次不絕長、長子不出繼等習俗,黑龍江、奉天、熱河、河南、山東、山西、江西、湖南等地鄉村均能發現。[32] 但是,北方社會更強調長子的“大宗”地位。在華北的良鄉縣吳店村、昌黎縣侯家營、順義縣沙井村、山東省歷城縣冷水溝,象征著宗祧繼承的牌位、祖匣、家譜多歸長子繼承。[33] 長子繼承祖屋也是北方社會長子繼承特權,如陜西華陰縣“原有祖房恒為長子分得,故俗有長子不離祖之說”,山西興縣“惟長子務須居其原宅,故曰長子不離舊院”,《同官縣志》記載“長子不離老莊,次子不離馬房”。[34] 北方社會長子繼承牌位、祖匣、家譜及祖屋,被視為家族世系的“大宗”,有主持家族祭祀的責任。而南方社會則以“房”為其繼嗣特點,房不僅代表了父子間的世系連續,而且反映兄弟平等分化,獨立與父親構成世系聯系,強調每個兒子在繼承中的平等地位。[35]
南北方繼嗣觀念的差異還表現在嗣子義務方面。北方強調嗣子的送死責任,摔盆執幡即是獲得嗣子資格的一種憑證,可以得到財產繼承權。河北清苑縣、山西神池縣、山西臨晉縣、陜西渭南縣、甘肅全省等到地均有以頂盆者、摔盆者及執幡者為嗣子的習俗[36] ,在死者沒有親子或未立嗣子的情況下,喪禮中“有繼承資格者往往爭摔牢盆,以為取得繼承之根據”。[37] 即使摔盆或持幡者未能立為嗣子,因為他們履行了送死義務,也享有部分的財產繼承權,如山東東阿縣、臨朐縣摔盆或頂盆者不能繼承宗祧,也可繼承部分財產;黑龍江各縣承辦喪事及頂靈駕喪者均有遺產繼承權。[38] 北方各地習俗將人子送死義務與財產繼承緊密相聯,以致鄉村喪禮多有“爭繼奪幡,輒致相哄”[39] ,實際上就是以此爭奪財產繼承權。
北方鄉村社會雖然有長子以抽提祀田為名的長子田,但此種祀田常常徒具虛名,供奉血食并未成為嗣子的重要責任,在財產繼承方面出現了不立嗣子而由送葬者逕行繼承的情況,如華北地區,繼嗣奉祀觀念淡薄,河北省昌黎縣侯家營莊的農民甚至認為自己的死去親人并不需要祭祀,家庭中無子者死后無須立嗣子解決血食供奉問題,其財產由兄弟分析繼承,河北省昌黎縣侯家營和河北省欒城縣寺北柴村均有不為自己兄弟立嗣而逕行分析財產的案例。[40] 南方鄉村社會繼嗣觀念則以供奉血食為立嗣的重要原因,以奉祀宗祧為嗣子的重要責任,也是嗣子獲得財產繼承權的依據,強調財產繼承與供奉血食的聯系。南方許多地方流行死后立嗣,江蘇高淳縣死者無遺產,由親族為之積資并立繼供奉血食;湖北漢陽、浙江東陽、福建連城等縣為未婚夭亡者立繼, 繼子有供奉血食責任和繼承財產的權利。[41]
在鄉村社會財產繼承關系中,社會生活需要-宗祧繼嗣觀念-財產繼承習俗三者處在一種互動之中,而社會生活需要往往處于關鍵地位。中國親屬文化本身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與擴展性[42] ,親不僅有血親、姻親關系,而且可以擴展到共同生活的非血親或非姻親關系,社會生活需要可以使此種共同生活的非宗親關系及非親屬關系虛擬為某種宗祧繼嗣關系,從而豐富了宗祧繼嗣觀念與財產繼承習俗的多樣性。在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習俗中,異姓為嗣多以自幼抱養為條件,也是因為自幼抱養的異姓子有長期共同生活而具有親情紐帶。如陜西漢陰縣、浙江諸暨、山西偏關的異姓為嗣習俗強調“抱養異姓三歲以下之幼子者”,此種異姓子有完全財產繼承權。[43] 華琛在香港新界調查發現,乏嗣族人如果不能收養自己兄弟或堂兄弟的兒子,往往就從陌生人那里買下男孩繼承。華琛認為,人們這樣做是因為兄弟或同堂兄弟之子與自己具有較強的親情紐帶,抱養異姓子也可以通過長期共同生活建立親情紐帶,能夠保證繼子的忠誠及家庭財產的安全。[44] 斯圖柯德在華南地區田野調查時發現冥婚名義上為死去的兒子立繼,實際為自己立嗣孫作為繼承人,人們解釋立嗣孫是“害怕宗族的人欺騙并奪走自己的財產”,而嗣孫可以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建立親情紐帶。[45] 兼祧繼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具有親情紐帶的嗣孫作為繼承人。
一些以共同生活為基礎的非親屬關系并不虛擬為宗祧繼嗣關系,其財產繼承關系也可以成立。如許多地方的異姓子并沒有宗祧繼嗣權,但這并不妨礙長期共同生活的異姓子享有全部或部分財產繼承權。對于義子所生之子(即義孫),因為生長于家庭之中,各地習俗普遍認同為“自家人”,承認其與親孫一樣的地位與繼承權,河北各縣“若義孫則產于己家,雖義子所出,而情均天倫,固與親孫無殊也”。[46]
社會生活需要促使新的宗祧繼嗣觀念及財產繼承習俗產生,如同父同祖親關系歷來是鄉村社會互助的基本群體,在鄉村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兼祧制度就是為了保證同父同祖親財產繼承權而產生的繼嗣及財產繼承習俗,“始于乾隆年間,前代無有”。[47] 人們甚至也會因為社會生活的迫切需要而不顧宗祧繼承原則,如許多地方留媳招夫并繼承財產,就是因為養親無人,寡媳承擔家計勞動,“實因本縣農村經濟使之然也”。[48] 在浙江吳興、安徽廣德等縣,因為革命后“戶丁稀少”,為了解決家庭勞動力和繼承人,于是民間興起“異姓承嗣辦法”。在閩南,異姓繼承普遍,就是因為當地房族爭奪激烈,人們普遍多立異姓繼子(即螟蛉子),以增強家庭及房族勢力。[49] 而且螟蛉子等承擔在海上貿易中冒險犯難的勾當,在以海外貿易為主要生存資源的閩南社會,螟蛉子往往掌握了家族盛衰命運。[50]
三、 南北方財產繼承習俗與宗族關系
以宗祧繼嗣為基礎的財產繼承習俗對家庭-宗族結構的再生與維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弗里德曼認為諸子均分制度下的兒子潛在財產權對于大家庭分裂有著決定性作用,“往往會使基本家庭從聯合家庭中分離出來”。[51] 近代習俗調查資料表明存在著此種兒子潛在財產權,如甘肅平涼縣、浙江義烏縣均有未分家析產的兒子“將家中財產書立約據,出賣與人”,其父母死亡后才投稅過糧管業。[52] 潛在財產權往往引起兄弟間沖突,滿鐵華北調查發現大家庭內兄弟之間常常會因為子女多寡、子女教育費支出、浪費金錢、懶惰等發生矛盾,“收入和支出常常敏銳地支配著他們的大腦,往往是妻子算賬而丈夫發言”。[53]
婦女奩產權也對家庭分裂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河北省順義縣沙井村,“妻子娘家帶來的財產屬于特有財產,與家產區別開來,自帶財產是與家產區別的私產,所謂‘貼己’,稱之為夫婦‘兩人的東西’”。[54] 由于奩產的存在,大家庭內部的一對新夫婦往往“構成了共同體”,“他們被賦予某種經濟獨立性和追求更大的獨立性”,于是“一個新家庭開始在家庭內部生長”,最終導致大家庭的分裂。[55]
諸子均分制度又造成了小農家庭之間的共業聯系,或是由于財產本身存在著物理上不能分割的情況,或是為了便于生產和生活,分析后的家庭之間往往存在著共同所有、共同使用的共同財產關系。在河北省寶坻縣,家產分析后,井、碾磨、車、采土場、家屋宅地、進出道路等為共有公產。在欒城縣寺北柴村,兄弟分家之后共有一部水車和大車、騾等現象較為普遍。[56] 家庭之間存在著共業關系使原來的大家庭關系并沒有完全斷裂,而再生出新的家族關系。當然,此種共業關系會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變化而改變,具有暫時性特點,此種家族關系也并不是一種強大持久的宗族分支關系。
以宗祧繼嗣為合法依據的財產繼承習俗也規定了一個父系繼承的系統,宗族成員之間有著繼嗣及財產繼承方面的權力和義務,從而促進宗族關系的凝聚與宗族村落的成長。在促進宗族成長方面,南方養膳田作為祭產共業繼承習俗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在養膳田地繼承上,南北方習俗有所差別。在北方鄉村社會,養膳田的繼承仍然與養生送死有關,陜西藍田縣養膳地就是“父母生養死葬之業”,負責養生送死的兒子享有養膳田的繼承權。陜西扶風縣的養膳地是個例外,名為香火地,歸主持家族祭祀的長子繼承,實際上也大多用于生養死葬的開支。[57]
南方社會重視奉祀祖先,“蒸嘗視為孝子仁人最要之務”[58] ,抽提祭產為一項重要社會習俗。富有家庭的父母亡故后,養膳田往往成為共同繼承的祭產。雖然由于近代鄉村財富向城鎮的轉移、鄉村貧困化及新文化對祖先崇拜的沖擊,養膳田抽提祭產甚少發生,但近代習俗調查資料及方志均有此習俗記載,如福建浦城“父母養膳約占諸子分產之半數,父母亡故,即以為祭產”;江西橫峰縣養膳田,“如父母均故,則撥作父母祀產居多”。[59] 宜北縣家庭析產,“抽存一部分父母猶存作為養老田,歿后作為祭田”。[60] 與此同時,在四川等南方地區,與北方長子繼承祖宅習俗不同,有“分爨時除留祖宅”作為共同財產的繼承習俗。[61]
此種祭產、祖屋的繼承為家族共同繼承,成為宗族凝聚的物質基礎,也是宗族關系成長的基點,中江縣的風俗調查說: “兄弟析產分居各為一家,遺產多者則留一份為蒸嘗,共占蒸嘗者則分別為宗族,其無產或遺產少者則各隨生活而人他適,有家制而無族制者多矣”。[62] 南方鄉村土地關系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有共同繼承的祖先祭產較多,“諸族各有祭田,其祖宗遺下以備祭祀者為血食”[63] ,其中許多祖先祭產就是由養膳田轉化為祭產。共同繼承祖先祭產的子孫 “不論族服疏遠”均可參加集體祖先祭祀活動,“皆設有祭銀、祭田以贍其祀”;[64] 同時共同祭產可用于宗族的贍濟助學及公共事務開支,“子孫貧者因得分惠,而資以振之”[65] ,從而構成了宗族生長的物質基礎。
在弗里德曼的中國宗族分支理論中,公產是宗族分支與凝聚的關鍵,擁有公產的“小族支會不斷成長,成為一個大而繁榮的合作單位”。[66] 近代鄉村財產習俗調查資料可以對弗里德曼理論作一個補充:這種帶來宗族分支與凝聚的最早公產主要就是養膳田轉化而來的祭產和祖屋,由于其共同繼承特性而促進宗族關系的凝聚,密切聯系的宗族群體因此而成長。
北方社會的養膳田主要用于生養死葬,剩余也多由家庭繼承,缺乏共同繼承的祭祀公產;而長子長孫田及香火地等屬家庭私產,且早已失去了祭田的意義,臨縣長子長孫田“初不知為主廟祭而設”,興縣“析產者亦撥長子、長孫田,然不知其為祭設也”。[67] 于是造成了祖先祭祀的缺乏,一般人民的祭祀活動,“祭品不必備物,視農家所恒有者,儀文簡略”。[68] 缺乏祖先崇拜缺乏宗族公產物質基礎,祖先崇拜淡薄,“村民自祖以上名字皆不能知,安望其潔蠲奉奉祀處”[69] ,鄉村社會祠堂稀少,北方宗族關系就會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南方社會恰好與此相反,養膳田轉化為祭產,祭祖活動又強化了人們的祖先崇拜文化心理,宗族祭產不斷積累、合并與擴大,鄉村社會普遍出現大規模的祠堂公產,進一步強化了宗族關系。
財產繼承習俗與宗族關系也是處在相互作用之中。在鄉村財產繼承過程中,宗族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一些地方,析產分家的中人是親族與外親、鄉鄰的結合,如高邑縣家長分產時,需要“約同家族長輩或鄉鄰中洞達事理者”均分財產。[70] 在許多地方,中人就是宗族勢力,如黑龍江各縣分析財產“由主持家務者召請親族公同議定”。而且族長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清苑縣“凡同族遇有繼承分居事項,須有族長議定繼承,書立繼單”。[71] 特別是在非親子繼承的財產繼承或爭議較大的親子財產繼承中,習俗上往往由族長代立分書,族長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家庭父權與宗族構成了一種相互制約關系,宗族主要依據宗祧繼嗣原則制約家庭父權的財產繼承安排,在欒城縣寺北柴村,“假如父親的遺囑不公,本門親長或族長可以改變”。[72] 在山東聊城、山西新絳縣、浙江富陽縣,贅婿繼嗣并繼承女家財產均須經宗族同意。[73] 尤其是在南方宗族關系強大的地方,家庭父權作出違背宗祧繼嗣原則的特殊財產繼承安排,須經親族或宗族認可方能生效;[74] 非親子的立繼繼承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宗族勢力的操縱與影響,各地宗族均有不得異姓亂宗規定, 1934年的武昌張氏宗譜“凡例”規定:“倘溺愛異姓而不擇立本宗者,須由同族將其產業捐入祖祠,以作祭業,而除其名,永不入譜”。[75] 異姓財產繼承人往往面對著宗族勢力的強大壓力,難于在村落宗族立足,如湖南長沙、湘潭、衡山、湘鄉等縣,養父母去世后,“義子非遭嫡庶子之苛待,即遭親屬之干涉,其或奪其財產而逐之”。[76] 四川蓬溪縣的抱子多為“各族屬輕視欺凌”。[77]
一般說來,宗族關系強大的地方,其財產繼承中的宗祧繼嗣原則就更為嚴格,而且更多地照顧親族及宗族的利益,如湖南、湖北各地擇繼有分潤親族的習俗,“未立各人亦各分給若干財產”。當然,鄉村宗族社會畢竟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家庭父權仍然是影響財產繼承的基本權力,宗族有時也會與家庭父權達成某種妥協,如江蘇句容縣贅婿繼承的家庭“須納資于祠,其婿即可登譜頂門,享有被繼承人一切之權利”。[78] 但更多的南方宗族并不會因金錢出賣宗祧繼嗣權,而是承認異姓子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并不承認他們具有宗族的正式譜系地位,而是將異姓子列入非正式的譜系或是有區別地列入譜系之中,湖南長沙、瀏陽等縣宗族將異姓子列入副譜或零譜,江蘇武進、浙江諸暨、福建建陽等縣宗族是在譜系中標明義子繼子撫子螟子等字樣,或者是在譜系中“親生子則朱線,買養子則用藍線”,或者是在譜系中分內外行以容納異姓子。[79] 以此方法將他們區別于宗族,同時又將他們納于宗族生活共同體之中。
而在一些宗族關系薄弱的地區,宗族關系還不能構成強大約束力,家庭父權在立繼方面就存在著更大的自主性,財產繼承習俗中的擇繼、贅婿繼承、異姓繼承等就會較多,北方鄉村許多較多的擇繼、贅婿繼承、異姓繼承與宗族關系較弱有關,如陜西藍田縣當地“人民大半不立宗祠,不修家乘”,異姓繼承較多,“并無戶族以異姓亂宗名義出而理論”。[80] 可以認為,南北方宗族關系強弱差異是造成南北方財產繼承習俗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注釋
[1]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第126頁。
[2] 仁井田升《中國 農村家族》主要以華北滿鐵調查為基礎研究中國鄉村家族社會,其中涉及到近代華北鄉村財產繼承習俗問題;沃爾夫、黃介山的著作(Arthur P.Wolf and Chieh-shan Huang,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1845-194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California,1980)以田野調查材料及戶口登記材料為基礎研究臺灣三峽地區婚姻與收養制度,其中涉及到過繼子與財產繼承等問題;斯圖柯德的著作(Janice
E.Stockard,Daughters of the Canton Delt,Marriage Patterns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South China,1860-193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California,1989)以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研究近代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女問題,其中涉及到女子的宗祧地位和財產繼承權問題。華琛的論文(James L. Watson,Agnates and
Outsiders:Adoption in a Chinese Lineage,Man,Vol.10,No.2(June 1975) ,293-306.)則對香港新界的過繼習俗作了研究。拙作《近代長江中游家族財產習俗制度述論》(《中國社會經濟研究》2001年第1期)也對長江中游鄉村社會財產繼承習俗作了一些探討。
[3] 司法行政部編:《民商事習慣調查報告錄》(以下簡稱《調查報告錄》)(二),1930年,第1317-1360、1368、1572-1573頁。
[4] 河北欒城縣寺北柴村的調查,見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24頁。
[5] 《調查報告錄》(二),第1374、1580-1583頁。
[6] 《調查報告錄》(二),第1296、1676、1517頁。
[7] 《萬全縣志》(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第222頁。
[8] 《調查報告錄》(二),第1446、1754、1638、1654、1669、1514、1488頁。
[9] 《調查報告錄》(二),第1572-1573、1579-1580頁。
[10]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07-108頁。
[11] 《射洪縣風俗調查綱要表》,《蓬溪縣風俗調查綱要》,《四川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第一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第二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二檔):十二(6)全宗18268卷;《新寧縣風俗調查報告》(1948年),湖南省檔案館33-1-270卷;《博野縣風俗調查綱要》,《河北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民國二十三年九月,二檔:十二(6)全宗18266卷;《利津縣風俗調查綱要》,《山東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民國二十一年六月,二檔:十二全宗18257卷。
[12]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25頁。
[13] Janice E.Stockard,Daughters of the Conton Delt,Marriage Patterns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South China,1860-1930,p78,p84。
[14] 《調查報告錄》(二),第1363、1789、1807、1658、1361、1298頁。
[15] 《 沅陵縣志》(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第609頁。
[16] 《調查報告錄》(二),第1535-1536、1741、953、343、1078-1079頁。
[17] 在湖北,漢陽等7縣準立同姓不宗之人為繼,在麻城等2縣則不得立同姓不宗之人為繼,見《調查報告錄》(二),第1626、1655頁。
[18] 仁井田 :《中國 農村家族》,第126頁。
[19] 《調查報告錄》(二),第1639、1659、1685、1693-1694頁。
[20] 《調查報告錄》(二),第1705、1750-1751、1812、1481、1492、1522、1421、1297、1764、1497、1486頁。
[21] 《調查報告錄》(二),第1703-1747、1789、1713、1644、1785、1376、1659、1807、1770、1727、1704-1705、1569-1570、1462、1770、1466頁。
[22] 《調查報告錄》(二),第1743、1797、1476、1500、1447、1453、1771、1436-1454、1724-1730頁。
[23] 《調查報告錄》(二),第1458、1749-1750、1763、1589、1753、1765、1374-1375、1794、1473、1597-1598頁。
[24] 《調查報告錄》(二),第1375、1298頁;《高邑縣志》(民國三十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110-111頁。
[25] 《調查報告錄》(二),第1721頁。
[26] 《調查報告錄》(二),第1500、1549頁。
[27]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 -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第151-158頁。
[28] 《調查報告錄》(二),第1488、1380、1375-1376頁。
[29] 陳奕麟:《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系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1期,民國85年春季。
[30] 《調查報告錄》(二),第1706、1784、1476頁。
[31] 石磊以華北地區為例說明“宗”的繼嗣特點,石磊:《房與宗:兩種不同結構類型的漢人繼嗣體系》,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委員會:《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1992年。
[32] 《調查報告錄》(二),第1316-1363、1310、1808、1387、1400、1427、1441、1454、1513、1514、1693頁。
[33]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36-137 頁。
[34] 《調查報告錄》(二),第1754頁;《民商事習慣調查報告錄》(簡稱《調查報告錄》)(一),司法行政部編,1930年印本, 300頁;《同官縣志》(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北卷),第69頁。四川綿陽有“多有宗子分老宅習慣”(《四川省綿陽縣風俗調查綱要》,二檔:十二(6)全宗,18269卷),綿陽地區與陜西、甘肅交界相鄰,疑為陜西移民習俗。
[35] 陳其南以華南地區為例總結了房的繼嗣特點,陳其南:《家族與社會 -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第131-136頁。
[36] 《調查報告錄》(二),第1297、1422、1444、1722、1770頁。
[37] 河南開封“率牢盆”等見《調查報告錄》(二),第1381-1382頁;山東東阿縣“摔漏盆” 見《調查報告錄》(二),第1394頁。
[38] 《調查報告錄》(二),第1394、1402、1318-1372頁。
[39] 《玉田縣志》(清光緒十五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242頁。
[40]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77-178、114頁。
[41] 《調查報告錄》(二),第1463-1464、1634、1556-1558、1575頁。
[42] 陳奕麟:《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系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1期,1996年春。
[43] 《調查報告錄》(二),第1743、1748、1567、1452頁。
[44] James L. Watson,Agnates and Outsiders:Adoption in a Chinese Lineage,Man,pp298-302.
[45] Janice E.Stockard,Daughters of the Canton Delt,Marriage Patterns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South China,1860-1930, p96.
[46] 《調查報告錄》(二),第1378頁。
[47] 黃安《灄水吳氏宗譜》,卷首,凡例,1936年印本。
[48] 《洪雅縣風俗調查表》:《四川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第一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二檔:十二(6)全宗18268卷。
[49] 《調查報告錄》(二),第1554-1555、1479、1594頁。
[50] 陳支平:《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第154頁。
[51] 弗里德曼:《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劉曉春譯,王銘銘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頁。
[52] 《調查報告錄》(二),第1260、1037頁。
[53]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224、104頁。
[54]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26-127頁。
[55] Maurice Freedman:Ritual Aspects of Chinese Kinship and Marriage, 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edited by Maurice Freedma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p182.
[56]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 137-139頁。
[57] 《調查報告錄》(二),第1730、1737頁。
[58] 《桂平縣志》(民國九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下),第1051頁。
[59] 《調查報告錄》(二),第 1597-1598、1517頁。
[60] 《宜北縣志》(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下),第934頁。
[61] 《中江縣新志》(道光十九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第120頁。
[62] 《中江縣風俗調查綱要》,《四川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第一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二檔:十二(6)全宗18268卷。
[63] 《會昌縣志》(同治十一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中),第1169-1170頁。
[64] 《新化縣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第601頁。
[65] 《藍山縣志》(民國二十一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第590頁。
[66] Maurice Freedman,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University of London:The Athlone Press.p53.
[67] 《臨縣志》(民國六年鉛印本),《興縣志》(光緒六年重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609、597頁。
[68] 《密縣志》(民國十二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第42頁。
[69] 《無極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117頁。
[70] 《高邑縣志》(民國三十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110頁。
[71] 《調查報告錄》(二),第1317-1360、1295頁。
[72]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17頁。
[73] 《調查報告錄》(二),第1395、1418、1566頁。
[74] 《江西省萍鄉縣風俗調查綱要匯編》(1932年),第二歷史檔案館:十二(6)全宗18271卷;《常寧縣風俗調查匯編》(1948年),湖南省檔案館33-1-270卷。
[75] 張佩華等修:《武昌張氏宗譜》,民國二十三年凡例,民國二十八年印本。
[76] 《調查報告錄》(二),第1680頁。
[77] 《蓬溪縣風俗調查綱要》,《四川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第一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二檔:十二(6)全宗18268卷。
[78] 《調查報告錄》(二), 第1685、1693-1694、1639、1659、1466頁。
調查報告是在占有大量現實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用敘述性的語言實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觀事物。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家鄉春節文化習俗調查報告范文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家鄉春節文化調查報告1一、前言:了解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稱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別稱是過年。在過去的.傳說里,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要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二、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題寫桃符”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和窗花。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钡搅宋宕鷷r,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也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后來,造紙術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習俗。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國由來已久。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餃子形似“元寶”,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初一,開門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炮竹,即保證爆炸以后,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象征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如果非要掃,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才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年初二,媳婦回娘家
農歷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時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須前往男家迎接,邀請姊妹們回娘家聚會,一頓家宴之后,再回家探親。但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年初四,接神遲
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左右。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并焚香、燒紙、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趕窮無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有觀燈等習俗,故又稱燈節。
三、結尾:春節的意義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日子,也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日子,在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祭奠祖先,除舊布新,祈求豐年,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家鄉春節文化調查報告2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著疑問走訪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著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復始的過著春節,可為什么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澳辍泵扛?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并放鞭炮?!澳辍北粐樑芑睾?。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澳辍睆拇嗽僖膊桓页鰜砹?。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著貼對聯、“?!弊帧扉T錢。把“?!钡惯^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著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吧蠅灐币馕吨胱屗廊サ挠H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著給晚輩們添歲,也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初二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家鄉春節文化調查報告3五千年云卷云舒,五千年斗轉星移。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蘊藏著許多“舉世宏偉”民俗文化,春節民俗無疑成為這里面的大話題。下面我就帶大家一起進我的家鄉——禮縣,去探個究竟。
進入臘月,我們這里的老老少少就開始期盼著新年的到來。大部分家庭里邊都喂著肉豬,大概臘月初八前后就要殺掉它,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一個重頭戲。說到這,我們還流傳著一句童謠活著叫它小曲吧!“臘月八,眼瞧花,還有二十二天過年呢!有豬的把豬殺,沒豬的啃娃娃……”因此大多有條件的家庭在三、四月份都要到集市上去買頭小豬崽來喂,到了年底殺了讓其來扮演這出重頭戲。
過上半月,小年也差不多就到了。在這期間當然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諸如收拾屋子、給孩子買新衣服等等。小年的晚上我們這要送灶王爺的,還有一個俗稱是說灶王爺要上天呢。反正這些老祖宗手里的東西我暫時是搞不太清楚了。今天家長會在集市上買來灶糖,晚上燒香點蠟的時候給灶王爺獻。過不了會兒,小孩子們就會爭先去取下來自己吃。這樣小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隨著年味的越來越濃,人們也越來越忙了。三十的一天就忙著寫春聯、貼春聯。到了晚上,毫無疑問全家人在一起包餃子吃,據說會在餃子里面包上面額不等的硬幣,如果某個人吃到它的話,以示來年的好兆頭;所以吃餃子的時候全家人會非常的熱鬧。年夜飯吃完后,婦女就收拾廚房,男子去燒香點蠟,開始“接先人”,具體怎么回事,我了解的也就只有這么多了。之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暢談心聲?,F在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開始注重起精神文明了,這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象征。
經過漫長的一月的“折騰”,新年也就隨之到來了,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妻子和女兒會一塊做一頓豐盛的大餐以示來年的好運勢,吃完之后就是非常熱鬧的迎喜神了,鞭炮聲、臺鼓聲,各種象征好兆頭的東西一應俱全表演起來,可熱鬧了。但是這里問題著實不少,有不少人把這樣的習俗早已拋之腦后了,搞不懂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蛟S是因為他們太現實,不在乎這些表面上華而不實的東西?即便是如此,他們只顧著“掰長城”,也就是打麻將賭博,雖然小賭怡情,大賭傷身但是他們不會顧那么多,靠那些東西去賺錢?這樣可以嗎?贏了的.人又能怎么樣!說著說著就遠了,不過我只是實話實說罷了!初一完了之后,和平常時間就沒什么區別了,拿什么來拯救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民俗呢?
過了幾天,大概初八開始到十三,大伙就開始準備春節的另一重頭戲了,即社火活動。由指定的一屆社火會成員四人來操辦,全民參與,用四五天的時間來糊龍、船、毛驢、獅子、牛娃,還有裝身子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十三晚上八點左右開始演出,共演三個晚上,順序依次是狂龍、秧歌、花棍、牛娃、毛驢、獅子、耍拳、渡船等一系列活動。我們村的這一系列裝扮都是人工制作的,一代代相傳,少說也有半個多世紀了吧,這應當是一大特色。每年外村的人前來觀看的人也不少,頗受鄰村的歡迎。以前我小的時候,就這么十幾項活動也能進行兩個多小時,
但近幾年只進行一個小時多一點,也說不清什么原因,就我個人覺得原因有這么幾點:
1、老一輩演員現在歲數也大了,大多都已退休,或不愿意再去演,把它淡化了,新的演員缺乏演技,無經驗,演出時間縮短;
2、人員的流失,大多外出務工人員沒有返鄉,還有兒童進城求學,上課時間太早而無法去出演;
3、思想觀念上的不重視,直接導致淡化社火活動,這包括村干部,社火會成員的不重視;
4、資金收集困難等等。至此,社火活動就結束了……
接下來就是正月十五鬧元宵了,這個在全國各地都算是一項重要的春節民俗了,其具體情況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的,我也就在這里不多廢話了!我們這里的春節民俗活動也就這么個情況,說了這么多你有沒覺得大這另你小有震撼呢?!
作為當代大學生,并且身為歷史(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深感背負重任之大!看到我們民俗當中的好多東西流失了,我想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現在的人對精神文明的東西重視不夠,政府給保護這些民俗文化的投資力度不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間無力支付保存和發展它的費用。因此應加大政府對它的投入力度。當然民間人們也應從思想上根除對民俗的不重視,這樣的話,我們民間寶貴的精神財富才不會就這樣散失。對我們當地的民俗遺產重塑當初的雄姿我還是挺有信心的,我個人對今年我們村的民俗活動也貢獻出了微薄的力量,相信我們民間的這些精神財富在政府和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會發展的更加輝煌!
家鄉春節文化調查報告4調查地點:甘肅省武威市
調查對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調查人:______
調查方式: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了解,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
調查目的: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為華夏子女,更應了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才算過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說起家鄉民勤春節習俗應該從臘八說起,農歷十二初八,民俗稱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主要是吃臘八粥素食,民勤傳統的臘八粥用米、豆、麥、青稞等五谷(或糧食、大豆、黃米、玉米、扁豆)和寬面條熬煮熟后,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歡歡喜喜,團團員員享用五谷雜糧的臘八飯。“臘八飯”用的水,須是凌晨的井水。因此,農村有搶“金馬駒”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謂得到“金馬駒”,就要發財。所以這天婦女爭先恐后的早起搶“金馬駒”。飯也是天未亮吃罷為好。俗語說“臘八飯,黑洞洞,田苗長得黑沉沉。”預示莊稼茂盛、豐收。此俗現仍流行。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爺”,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說從此揭開春節序幕。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位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戶戶也不約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饃,大概有點點那么大小,獻到灶臺即可,讓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過年有著蜜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天上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燈火通明,迎來諸神一起過年。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說說笑笑,就是讓灶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為灶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這兩天家里人都會忙著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干干凈凈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
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貨”、蒸饅頭、炸“饃饃”。家里的年輕人會去街上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數人都去自己的鄉里或鎮里,有的還去民勤縣城里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民勤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梆x饃”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里婦女的廚藝怎么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饃饃”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來的客人、親戚的贊。接下來當然要說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臘月的最后一天,春節的前夜臘月三十?,F在多稱為“年三十”、“除夕”,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當然“除夕之義就是舊歲至此夕而除,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布新之吉兆。這天也是我們吃、喝、玩、樂的日子,人們在中午便開始在大門、街門、房門上貼大紅對聯,門楣上掛門頭子(彩色紙刻花紋的裝飾品)和黃錢(黃紙上刻的花紋)。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鍋里煮上餃子,用碗端上,拿上紙錢去莊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燒紙錢,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讓祖先們來家中過年。太陽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畫像等)點燭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婦女在過年期間,不能進堂屋)都衣帽齊整,上香焚表鳴磬。祖先牌位前要獻上食品供物。接下來是裝倉。所謂裝倉,是把豬肉(豬頭最好)羊肉(過去的闊氣人家還有雞鴨魚肉)煮熟了,每人撈上一碗,吃得盡飽,孩子們往往吃得很高興。倉裝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說故事,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紙牌,興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種說法“除夕”是熬壽的時間,誰休息得最遲,誰的壽命也就越長,年輕人可是沖這一點也要玩個天大亮。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守歲,即是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也是對即將來臨的新春懷著希冀,如果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來年的精力充沛。俗稱“熬壽”。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點左右,男女老少更換新衣,繼則端上盤供,長輩們就準備燎天蓬的東西,當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農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臥的方向,牛頭朝哪邊,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著花炮、燒紙、香、祭祀物品,出戶迎接喜神,按“歷書”所指喜神方向獻盤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從火上跳來跳去,嘴里喊著“東去東贏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滿圈了,騾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來年吉祥如意,五谷豐登。此即所謂“燎天蓬”。歸來,開始吃餃子、拜年,先由小輩依次“磕頭”遞拜家長,進茶奉酒。然后,出拜親族、鄰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擺著油馃、馓兒和酒菜招待。晚輩給長輩磕拜后,長輩為了表示誠意和關懷,要給小輩壓歲錢。這一天,人人見面都要問“過年好!”,平輩相遇,拱手致賀。拜年完了,他們有的彈唱,有的玩牌打麻將,整天都沉浸在歡快的情緒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為民勤一種鄉俗,無論是新婚夫婦,還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賀春節快樂。沒娶過媳婦的必須到舅父母家去,沒有特殊原因不能錯過這一天。
初三是過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禮拜,并把門楣上、倉子上、箱柜上掛的黃錢一律扯下來焚化,叫做“化錢”。意謂先祖來家過年,現在歡送他們回去。緊接著就是“打醋炭”,是在每個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爐中燒上一塊石頭,備好一碗帶油花的陳醋,打醋臺者手端一個大木勺,勺里放著燒紅的石頭,同時在石頭上澆醋,醋遇上石頭,就有濃煙般的熱氣冒起來,彌散整個房間,發出一種酸噴噴的異香。打醋臺的人走向各個房間,各個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頭倒在大門外,據說這些東西驅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災禍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臺的人前腳走,后面的人就跟著把房間、院落打掃一遍,三天的過年就算基本上結束了。
接下來從正月初四各鄉鎮排練的秧歌隊、社火隊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樓院、政府機關之間,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調在文化廣場傾情演出,開著三輪車、小汽車的農村居民進城看戲、看社火成了新時尚,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來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元宵節氣氛。龍年元宵佳節準備得非常充分,氛圍營造得格外熱鬧。由縣城東小十字從南向北穿過文化廣場步行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寫著“龍年大吉”的拱形彩門,彩門內一幅巨型的象征中華傳統文化、祈禱人們萬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龍壁富麗堂皇地矗立著。其次,依次擺放的是“瓜果飄香”長廊、“蟠龍柱”、“龍王治水”、“勁?!?、“花團錦簇”、“玉兔送?!?、“航天模型”。兩側對稱布臵“金錢樹”、“蘋果樹”等各種花樹。整體猶如傳統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廂房式對稱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揮下的兩條巨龍正歡快地玩?!岸垜蛑椤庇螒?。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也是我國一個普遍的傳統節日,在民勤縣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頭攢動,吃元宵、鬧社火、放煙花、觀燈、猜燈謎、蕩千米等,展現出民勤人民團結奮進、平安和諧、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演奏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生態良好、經濟發展、上下一心的和諧音符與篇章中結束一年一歲的春節。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著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丶铱纯础?,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著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鄉春節文化調查報告5前言
隨著經濟社會全球化,農村經濟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綜合文化的影響,在思想與興趣等方面出現“西化”現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有所淡化。春節期間,我對家鄉農村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了適當的調查,分享給同學們,借此激發同學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并思考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
下面向大家匯報關于春節習俗的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
一、春聯
走訪和觀察了幾十戶人家,認真查看和欣賞了各種對聯,現將我的分析匯報給大家。
1、春聯的格式
正門對聯:貼在門堂中,紙張較寬大,字數一般4-5個大字,少數鐵門有7個大字的。
門旁對聯:貼于門兩旁,一般木門旁較窄,多數是7個小字對聯,也有9個小字對聯。有些人家是大鐵門,則是7-9個大字對聯。
門頭橫聯:貼于門堂上方,多數情況下木門才有,字數講究為偶數,字數一般是10個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對聯構成的,
“四個字”:貼于門頭正上方,特大字,反應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見為“紫氣東來”、“飛熊鎮第”、“耕讀傳家”等。
“?!弊郑赫T的最上方通常貼一個“?!弊帧S械恼N,也有倒貼的。倒貼寓意“福到”。
柱聯:貼于各種柱子上,大字對聯,通常7-9個字。
迎喜條:通常貼在家門口的樹上,如“迎喜接?!薄ⅰ八募酒桨病?、“四方來財”等
2、春聯的內容
正門對聯的內容多半都是積極、樂觀、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類的,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
言志類的,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祝壽類的,如“福如東海水,壽比南山松”
歌頌類的,如“國夢圓時家夢好,政風暢處世風清”
寫景類的,如“幾行綠柳門戶曉,一樹紅梅萬戶春”
行業類的,如“聯通千里全家福,信達萬戶百姓歡“
勵志類的,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3、春聯的材質與種類
(1)地方工藝的紅紙人工書寫:比如,我爺爺就喜歡買當地叫“鳳凰特紅”紅紙,在白紙上涂上紅色涂料,越曬越紅。用碳素墨水書寫對聯,即使一年過去了,還是黑字黑的發亮,紅紙則鮮紅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紅紙上印刷黑色字跡的對聯,這種對聯開始好看,時間長了就會裉色發白。
(3)燙金版:也屬于印刷的一種,在紅紙上印刷燙金字對聯,金光閃閃,很好看,但陽光曬的時間長了,字就會掉下脫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講究,喜歡買印刷版對聯,方便省事。但是年齡大一些的人喜歡買好紅紙,請人到家寫對聯或訂購手寫的對聯。其實,后者賦有傳統文化氣息,值得推崇。
4、貼春聯
(1)時間
貼春聯通常時間是除夕當天的上午,貼好春聯就等著吃午飯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貼春聯的。大人們說,民間有習俗,窮人家過年就是“年關”,但只要貼上春聯,債主見到了就不會上門要債了。
(2)程序
“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舊春聯撕掉,把門清理干凈。
農村一般會先“打”好“漿糊”,然后裁好對聯,做好準備。先在門上相應部位涂上漿糊,然后把對聯拉直,輕輕貼上去,稍微調整后,用抹布壓平即可。有時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貼對聯也講究文化,傳統文化要求左邊為上聯,右邊為下聯,而上下聯的判斷依據是平仄聲,需要了解對聯知識并拼音基礎好。如果家里人沒有文化,你從他家的春聯貼法就可以看出來。
5、特殊的孝聯
對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會貼1-3年的孝聯,以示對親人的沉痛悼念。
二、煙花爆竹
在傳統的習俗中,春節放煙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煙味總是和春節的氣息緊密整合在一起。人們總是以為煙花爆竹放的越響亮,來年的運氣就會越好。網絡查詢可知:放爆竹是為驅逐一個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確保民眾平安,進而演化為一種祈福平安的民間習俗。
1、燃放時間
(1)過小年,臘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說好話,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飯時。過去,年夜飯是在晚上,如今“搶過年”,不少人家上午沒到十點就吃飯了。
(3)除夕半夜12:00時?!氨褚宦暢f歲”,守夜結束時,爆竹聲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來。
(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稱“開門炮”。民眾很講究“開門炮”,希望一次呵成,預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順利!
(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過去,表示節日完成,需要開始下地干活了。
2、煙花爆竹的種類
(1)禮炮型煙花:觀賞性強,沖擊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曠地帶,當然價格也是較貴的。據說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與閃光炮(如“遍地紅”)兩種,前者是傳統簡裝鞭炮,價格較便宜,后者是精包裝、安全性好的鞭炮,價格較貴。鞭炮燃放起來持續響亮,預示順當,是春節必不可少的。
(3)手持煙花:通常是兒童們手持燃放的觀賞、娛樂型煙花。我小時候就喜歡纏著父母買這種煙花玩。
3、反思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即使在鄉下不限放煙花爆竹,相對于往年,燃放的數量已經有所減少。以往,除夕及正月初一,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村莊和街道,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硝煙味道,讓人咳嗽不已,簡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難!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還在小學,爺爺奶奶要求爸爸過年也要放煙花。后來,經過爸爸、媽媽和我的建議和反復勸說,爺爺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煙花。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爺爺奶奶準備好過年的鞭炮,爸爸在單位和小區里再也沒有燃放過任何煙花或炮竹。作為老師,爸爸每到春節都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不要燃放煙花爆竹,他確實以身作則做到了。
煙花易冷。不管煙花爆竹多美,過多地燃放的確對環境空氣產生了污染,需要我們理性對待。聽在曾經在上海過春節的大舅說,上海過春節非常安靜,根本沒有一點兒鞭炮聲,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濃厚?;蛟S,我們也要改變思想觀念,對傳統文化進行改良與發展,對煙花爆竹進行必要的控制。
三、走親訪友喜酒忙
1、走親訪友是春節最熱鬧的事情。
現代人工作繁忙,不少親人打工在外,春節成為親戚之間互動的主要時期。一般地,走親訪友都會帶點禮品。禮品多數為酒類、乳制品,也有其他的,如香煙、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后,主人會招呼大家先圍在火盆周圍,端出各種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緣關系近、平時關系好的親朋好友會留下來一起吃飯,仿佛不吃飯是對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別希望親戚朋友在家里多熱鬧一段時間,所以有不少親友會選擇聊天、喝酒、打牌,把熱鬧的氣氛搞的濃厚,主人會很開心,事后也會津津樂道。
2、喜酒扎堆禮金重
因為平時在外工作的人多,鄉村多半是婦孺兒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節期間,比如結婚、喬遷,甚至還有把孩子周歲喜酒提前或推后到春節期間,圖的是親戚朋友都能到場,熱鬧一些。這些扎堆的喜酒無形中使得春節變得更加匆忙,甚至會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況。
3、反思與新氣象
走親訪友帶禮品導致浪費較大,雖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帶來的禮品轉送給B,而B又流轉給C,但最終家家都會留下一類酒品和乳制品等,而今禮品動輒幾百元,導致每個家庭花銷很大。但實際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幾瓶酒,禮品往往過期了也用不掉,浪費驚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節禮金花銷很大。隨著經濟的發展,禮金越來越重,由于崇尚禮尚往來,禮金的攀比導致的經濟壓力也不小。
然而,春節也出現了新氣象。
(1)有不少家族統一意見,春節往來不再帶禮品,彼此之間見面聊天、喝酒、打牌,圖個熱鬧,就非常不錯。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團拜,把家族的親人約到酒店,一起見面吃飯、聊天、娛樂,不要天天張家李家到處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輪流到訪。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這樣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來,主辦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節約了時間和精力。
結束語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有重大經濟因素參與,我的調查報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調查報告能激發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并思考改革與創新、繼承與發揚,使得這一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內涵得到更好的豐富與發展。
家鄉春節文化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范文3篇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范文
春節調查報告范文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范文3篇
寒假春節調查報告范文3篇
關于春節調查報告范文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范文(2)
過年調查報告3篇
黨員干部春節回鄉調研報告總結
【關鍵詞】貴州;安順;屯堡地區;家譜;調查研究
(一)
而作為研究屯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屯堡家譜中記載了其家族的祖籍地和分支情況。在調查中,取得的家譜八份:分別是《蕭氏族譜》、《鄭氏族譜》、《天龍陳氏族譜》、《鮑氏家乘》、《雷氏族譜》、《全氏族譜》、《王氏族譜》、《牟氏族譜》;簡譜一份:《梁簡小屯張氏簡譜》。
在天龍鎮有《鄭氏家譜》和《天龍陳氏家譜》?!多嵤霞易V》載“始祖鄭綱,字洪佐,福建長樂縣人。洪武時應君鎮守南京應天府,后調江西瀘寧縣帶兵鎮守關隘。于十四年隨大軍傅友德帶兵入黔”。i 《天龍陳氏家譜》記載:陳公典我族入黔之始也,溯遠祖源潁川,徙江寧至公皇明皓封通政大夫。洪武十四年奉旨來黔,旋即定居于斯,與張沈鄭三公休戚與共,斬荊棘立寨院,墾田畝創基業,后嗣得以安居樂業皆賴公開創之功德。
天龍鎮原名飯籠驛,首先在天龍鎮定居的是張、陳、沈、鄭四姓,稱“天龍四公”?!伴_荒拓野,披荊斬棘,修道路、找水源,營建住宅,興家創業”ii。
天龍的沈氏的始祖沈茂江,籍吳興郡,“江南首富興國公沈萬三之次子,官至廣庫提舉,隨軍入黔” iii。張姓的祖先張譽群,“祖地河北清河枝發遷南京應天府定居。洪武十四年派傅友德為將,率領大軍征西”。iv
大西橋鎮鮑屯村有《鮑氏家乘》,《鮑氏家乘》從其七世祖鮑國成、鮑文弼時就開始修訂,到2008年時已經是第七次修訂。v家譜中記載鮑氏始祖鮑福寶,原籍南京直隸省徽州府歙縣新安衛塘越村人氏。於大明洪武二年調戍貴州都司普定衛軍。據鮑吉武老人的講述,入黔在鮑屯定居的有呂、江、汪、許、鮑五姓,現只有江、汪、鮑三姓仍居鮑屯,其他兩姓已外遷。
七眼橋鎮雷屯村有《全氏族譜》和《雷氏族譜》,《全氏族譜》中記載,始祖全日華、全光華祖籍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征南來黔,《雷氏家譜》中記載“始祖公諱龍,原籍陜西古秦國鳳翔府人(至今女眷猶梳鳳頭),后調江西(屬贛省)建昌府,于明初平贛州五嶺硐蠻”?!昂槲涫哪暧蛛S穎川侯傅統領帶兵平貴州夷蠻”。
天龍鎮的二官村的《蕭氏家譜》記載: 家史始祖考肖安民原是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東門外楊柳街石灰巷豆芽井人氏。始祖下科中武舉。隨營效力為江西千總。蒙恩隆任湖廣德安府云夢縣協臺。至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已末),奉旨調北征南,掛印“有德先鋒”。我祖肖安民督師往黔,掃寇有功,實系“汗馬功勞”,官封“武略將軍”,掌管十二營將官之職。至洪武十九年(丙寅年)黃草壩復反,奉旨征繳,在陣身亡,后追認為“英略將軍”。奉旨點穴,葬于安順城東門外戰馬沖龍家灣寨腳。
(二)
如上述所述,大部分的屯堡人的祖籍來自江南、安徽、江西等地,這些地區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從家譜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問題:
1、原籍記載多有的錯誤,如九溪的朱姓,自稱始祖朱元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族兄。而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大封皇族:“重念親親之道,勿問存沒,凡我伯考兄侄,悉追封為王。”vi若為朱元璋的親屬,在洪武十四年早已封王,不會以軍士身份入黔,明顯有托假的痕跡。雷屯全氏家譜記載,始祖全光華、全日華為正庚辰進士,而正年間并無庚辰科vii。且全氏家譜記載全氏始祖為洪武十四年入黔,洪武年間與武宗正德年間相差百余年,前后記載有偏差。
在鮑屯村,我們從其家譜中發現,其七世祖鮑國成進京考試,因為一首回文詩而受嘉靖皇帝的青睞,封為太傅。而查遍《明史》,并無鮑國成相關的記載。同時,這也值得懷疑,因為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八股文,不可能出現考詩賦的內容,這明顯是抬高自己家族的身份而進行托假。
2、原籍的相同成分太多。最為突出的就是“石灰巷”這一地名。viii
3、原籍張冠李戴。如凌姓,原籍江西河間,而河間府在今天河北省境內。牟姓祖籍山東平陽郡萊州府,這里的平陽是山西的,將平陽和萊州混為一談。王姓祖籍江西太原,而太原是山西的省會。ix
4、與制度不符合?!独资献遄V》記載,“上諭賜我始祖黃馬褂一件”。而賜黃馬褂制度是清制,顯然,《雷氏家譜》的作者對明朝的軍工獎賞制度不是很了解。再有說“我始祖名列第三,留守鎮寧衛,”在明初,安順地區并無鎮寧衛之建制衛,只建有鎮寧州,洪武十五年劃入普定府,十八年直屬普定衛。相似的錯誤還有“欽奉恩旨賞請準四品頂帶任事”,而“頂帶”是清朝出現的稱呼。x
5、屯堡家譜中存在著許多職務和榮銜,如文官散階“上大夫”xi “封林郎”xii “世德郎”xiii “通政大夫” xiv;在明代官制并不存在??v觀明朝官職制度,沒有存在誥封為“通政大夫”的案例,只有奉政大夫,奉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資政大夫等等,“通政大夫”幾乎不見于史書傳記當中。與“封林郎”相近的官職是“文林郎”“儒林郎”,文林郎在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官員散階,儒林郎在元、明、清三代為從六品官員散階。與“世德郎”相近的官職是“宣德郎”,明、清為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上大夫這一散階,在明清兩代沒有存在?!鄂U氏家乘》記載鮑氏始祖鮑福寶,論功封振威將軍,而振威將軍為清代從一品武官。這些,都是值得存疑所在之處。
那么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屯堡人的家譜在明末清初時因戰火而幾乎消失殆盡,所見的家譜是后人根據記憶所修,雖然屯堡地區修訂家譜的人是村中文化水平較高之人,然而其知識水平畢竟有限,所修家譜不是很嚴謹。并且,距明朝初年已經很長時間,對祖先的了解難免有錯誤。
②在明末清初之時,又有一批漢人進入貴州。這批入黔的漢人文化更具先進性,他們歧視這些衣著奇怪的人群。入清之后,這些先朝移民的地位下降更為嚴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們轉向內部團結,通過不同的途徑宣傳祖先來自文化較為發達的江淮地區來提升自生的地位,當然,在家譜中造假成為了重要手段之一,這些造假得到屯堡人的默許。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造假已為后人接受,只是先人作假手段不是很高明,缺乏對地理、歷史常識的了解,留下了太多的破綻。
注釋:
i 《鄭氏家譜》。
ii 《鄭氏家譜》。
iii 天龍鎮四公亭碑記。
iv 天龍鎮四公亭碑記。
v 其余五次修訂時間為:第二次九世祖時;第三次十世祖時;第四次十五世祖時(1930年);第六次十七世時。
vi 《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vii 張金奎:《貴州安順屯堡社會調查報告》。
viii 參見朱偉華:《黔中屯堡人祖籍“南京應天府石灰巷”考辨――兼與云南“南京柳樹灣高石坎”比較》,《貴州文史叢刊》,2008年03期。
ix 張金奎:《貴州安順屯堡社會調查報告》。
x 張金奎:《貴州安順屯堡社會調查報告》。
xi 《全氏族譜》:君顯誥封文林郎,中美之子玉秀誥封文林郎
xii 《牟氏族譜》。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曾對外宣布,中國2016年的專利申請量已經成功達到100萬件,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達成該成就的國家。WIPO認為,中國正在推動亞洲創新能力的直線提升,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大國。
去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瑞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在2015年的專利申請量非常巨大,這些專利申請主要集中于電氣工程、計算機技術、半導體和測量儀器等領域。高瑞同時提到,中國的專利申請主要都是針對國內提出的,且多數是為了保護國內專利、商標以及工業設計,只有少數的專利是針對國際進行的申請。
2016年12月份Clarivate Analytic(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的《2016年中國大陸創新企業百強》報告,也印證了高瑞對中國的評價。該報告顯示,從全球化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中國企業將創新成果保護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國內市場,每個專利家族所含專利申請的平均數量僅略高于1件。
S著中國的產業升級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加速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憑借專利搏殺領地,已然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中國企業國際化仍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中國企業必須創造并擁有大量的專利,才有資格和能力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隨著所持有的專利越來越多,企業的中國專利年費負擔越來越重,企業不得不“精打細算”,定期忍痛放棄維護部分專利,因此難免會存在一些被“誤殺”的高價值專利,這將嚴重損害企業精心打造的專利包,以及國際競爭力。
據China IP記者了解,當前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總量中,國內外主體所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的比例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國內創新主體的優勢地位越來越明顯。施行多年的專利年費制度,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當時的國情相適應,但已經與當前新的歷史階段和創新需求越來越不相適應。我國應該對年費制度進行重新審視,立足當前并考慮長遠,對年費制度進行調整和優化。
從《專利年費制度實施調查報告》看我國專利年費制度
2016年9月份,中國專利信息年會了“中國專利年費制度實施調查報告”,該報告是由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喬永忠副教授牽頭研究的國內唯一有關專利年費制度的調查報告,喬永忠副教授是國內唯一持續研究專利維持制度長達十年之久的學者,也是國內唯一一本該領域著作的作者。此外,該報告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專利維持機理及維持規律實證研究”(項目編號:71373221)的部分成果,值得關注的是,該報告根植于知識產權研究領域極不多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該報告通過大量的企業調研及問卷調查,真實地反映了目前我們專利年費制度對于企業創新實踐及參與國際競爭的影響。該調查報告通過(1)中國專利年費收費水平與國外專利年費收費水平比較;(2)專利年費制度對促進創新的重要性;(3)繳納專利年費的主要目的;(4)單位不繳納專利年費放棄專利權的理由;(5)現行專利年費制度進行調整的必要性;(6)專利年費的主要來源;(7)專利年費造成的經濟負擔;(8)現行年費制度結構性調整的建議;(9)專利年費的繳納模式;(10)國家財政資助專利年費政策對促進創新的影響;(11)國家知識產權局或專利局收入與專利年費收入掛鉤是否有利于促進創新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調查,收回兩百余份有效問卷。
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于2015年11月的《中國有效專利年度報告2014》顯示,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維持年限5年以上的占49.2%,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只占7.6%。國內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僅為6年(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為6.4年)。2014年我國失效專利中,國內失效專利占失效總量的94.6%,從失效的原因來看,因未繳年費終止的高占51.7%。
喬老師的調查報告顯示,過半受訪者認為中國專利年費負擔重于國外專利年費負擔,這一點與2014年產業界對各國專利年費收費標準所做的統計相吻合。我國維護一件發明專利20年有效期的年費總額除略低于德國外,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年費總額,大約是英國的2.2倍,法國的1.8倍,日本的1.7倍,韓國的3.7倍。若考慮人均收入水平因素,我國年費水平大約是美國的6.1倍,德國的3.6倍,英國的9.8倍,法國的7.3倍,日本的7.5倍,韓國的13.8倍。
不同國家或者地區,因為專利制度的地域性、專利權人的專利意識、國民收入以及貨幣的購買力、研發投入、專利交易市場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專利權人對專利年費經濟負擔的感受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該報告調查對象均屬于我國境內的不同類型的創新主體,從創新主體的基本情況可以發現,這些受訪的相當一部分創新主體在國外擁有一定數量的授權專利,所以這些創新主體對國內外專利年費負擔情況的感覺會有一定程度的誤差。據調查報告(圖1)顯示,51%的專利權人認為中國專利年費負擔更重,認為外國專利年費負擔更重的比例為31%。另有18%的被調查對象持其他觀點,如有的專利權人認為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專利年費負擔均較重。還有的持其他觀點的專利權人認為中外專利維持的情況不同,不能對此進行比較。
專利年費隨著專利數量和專利維持年限的增長而增長,對于專利權人而言,繳納專利年費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專利權人對專利年費的負擔程度是衡量專利年費收費標準適度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在特定條件下,如果專利權人普遍反映專利年費負擔過重,說明專利年費收費標準相對于專利權人的負擔水平較高;反之亦然。專利年費收費標準太高或者太低均不利于專利制度促進技術創新作用的發揮。
根據該調查報告(圖2)顯示,在繳納專利年費的負擔上,表示毫無壓力的專利權人的比例僅為4%;表示"一般,壓力不大"的專利權人的比例也不足三分之一。在全部被調查對象中,19%的專利權人認為專利年費非常重,其或其所在單位幾乎難以承受;另有46%的專利權人表示繳納專利年費負擔重,但基本可以承受。換句話說,約三分之二的專利權人認為專利年費相對于其負擔能力而言過重,約三分之一的專利權人認為專利年費相對于其負擔能力一般。過重的專利年費負擔所導致的后果是專利權的不當放棄,不利于專利權人從專利技術中獲得適當的收益,同時有損于這些專利權人創新積極性的提升。
專利權人停止繳納專利年費可能基于多種原因的考慮,根據該報告的調查顯示,未繳專利年費而放棄專利權的理由的統計結果(表1)顯示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專利年費過高超過專利權人的負擔能力是專利權人停止繳納專利年費放棄維持專利有效的最重要原因。調查結果顯示:41.1%的專利權人因為專利年費過高而停止繳納;24.8%的專利權人因為專利暫時閑置,未來可能有較好收益,但單位經費緊張而停止繳納。二者都屬于主動停止繳納專利年費的行為,但這種主動行為都含有"無奈"的因素??梢姡瑢@曩M負擔過重導致不能按照規定繳納專利年費而放棄專利權的專利權人的總體比例達到65.9%。這一調查結果值得重視,它可能是完善我國專利年費制度和年費收費標準的重要依據。
其次,專利收益太低或者沒有收益不足以繳納專利年費或者說繳納專利年費后,專利權人無法從專利中獲得收益,是導致放棄專利的重要理由之一。55%的專利權人停止繳納專利年費的理由為專利收益太低或者沒有收益。這一理由在所有列舉理由中所占比例最高,當持有專利所獲得的收益低于或不再高于支付專利維持費用時,會采取停繳專利年費的舉措。對于專利收益低于專利年費的專利,或者根本就沒有收益的專利而言,維持其有效,顯然是不合算的。但是如果對于那些短期內專利收益不高,但有長期收益的專利而言,這一舉措雖然能夠短期內防止專利權人的利益損失,但對于發揮專利的長期價值而言則可能是非理性的,因為專利收益具有動態性和隨機性。
再次,8.4%的專利權人停止繳納專利年費的原因是專利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忘記繳納年費。此類行為的原因在于創新主體的專利制度管理缺陷,所以不斷提升我國創新主體專利管理水平對專利價值的實現非常重要。在其他理由中,8.4%的專利權人因專利產品淘汰或技術發展趨勢使然等因素而不再繳納專利年費,這種情況屬于正常的專利淘汰現象,也是專利年費制度的目的所在,它有利于其他創新主體的后續創新。另外,有5.0%的專利權人將單位領導要求作為停止繳納專利年費的理由之一,這種情況也應該屬于專利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的問題。絕大部分專利權人停止繳納專利年費的理由均是被動的,或者是主動的"無奈之舉"。這種現象的后果是專利價值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從而導致創新資源的浪費。
總而言之,未繳納專利年費而終止專利權的理由不外乎專利收益和專利成本以及其他專利管理制度三個方面。而專利收益與專利成本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假設專利收益確定,如果增加專利成本,創新主體獲得利潤就會隨之減少,減少到一個臨界點之后,專利權人就會放棄專利;如果適度減少專利成本,創新主體的利潤就會隨之增多,增加專利權人繼續維持專利有效的可能性。在專利技術的市場化水平、產品適應性和成熟度、專利技術保護水平確定的情況下,只有提升專利權人的技術轉化和轉移能力,增加專利權人的專利收益。因為專利年費是專利獲得授權后最為重要的專利成本,而專利年費收費標準一般是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或者專利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換句話說,專利年費制度可以作為調節專利維持時間、有效專利數量的重要政策工具。規范專利年費收費標準、健全專利維持年費制度、完善專利制度促進技術創新機制,應該重視專利權人停止繳納專利年費而終止專利權的原因。
企業需要更佳的支點 提升國際競爭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大中型企業則是創新主體中的主力,也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當仁不讓的主力。去年實施的新《專利費用減緩辦法》延長了年費減緩期限,但此辦法只能惠及于滿足一定條件的科研機構、中小企業和個人,對于絕大多數的大中型創新主體而言,對此辦法只能垂涎遠觀,與大中型企業毫不相關。國家對于創新主體的主力部隊,反而沒有任何年費優惠相關的政策。
通過對比《2015年湯森路透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我們發現中國醫藥領域的創新與全球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去年,全球有高達7家醫藥機構入選《2015年湯森路透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但是本次中國創新百強榜單上沒有一家藥企出現。但也有些企業在全球化方面表現不俗,例如華為和阿里巴巴:華為在全球的專利申請遍布16個國家/地區,阿里巴巴在11個國家/地區都進行了專利申請。通過分析行業的全球化特征,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通信設備、媒體與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在全球化指標中的優勢地位。但正是這些在國際舞臺上憑借專利博得一席之地的企I,面對大量的專利申請,反而成為企業自身的一種負累。
對于像華為、中興、京東方這樣的創新主力企業而言,必須創造并擁有大量的專利,才有資格和能力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隨著所持有的專利越來越多,企業的中國專利年費負擔越來越重,企業不得不“精打細算”,定期忍痛放棄維護部分專利,因此難免會存在一些被“誤殺”的高價值專利,這將嚴重損害企業精心打造的專利包,以及國際競爭力。
因不堪重負而無奈放棄專利的維護,嚴重影響我國專利的維持年限。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于2015年11月的《中國有效專利年度報告2014》顯示,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維持年限5年以上的占49.2%,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只占7.6%。國內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僅為6年(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為6.4年)。2014年我國失效專利中,國內失效專利占失效總量的94.6%,從失效的原因來看,因未繳年費終止的高占51.7%。
企業負擔之重,通過華為、中興、TCL、國內某知名公司等近年中國專利年費增幅就可見一斑:2011年―2015年,華為公司中國專利年費從兩千多萬元躥升至六七千萬元,過去幾年中的年費負擔增長率分別為40.4%、35.3%、21.1%、和20.3%;據記者了解,中興專利年費占當年專利費用支出的60%以上。同期,TCL的年費負擔增長率分別為34.0%、42.9%、34.7%和40.2%;另一國內某知名公司增長率為600%、433.3%、325.4%和360.3%!
根據國知局2016年5月12日的新聞提供的數據,截至2016年4月底,我國有效發明專利共159.4萬件,其中國內(含港澳臺)突破100萬件,達到101.9萬件,占總量的63.9%。根據國知局2016年7月專利業務工作及綜合管理統計月報,今年發明申請數量中,國內占比88.7%,歷史累計77.5%;今年發明授權專利中,國內占比高達76.3%,歷史累計達62.8%。
一、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特點
探究教學是新課改的核心,以改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為中心,其理念是“掌握知識的構建比獲得知識重要”。探究學習關鍵在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知識的獲得和接受轉向知識的構建過程的探究,因此,讓學生觀察、記錄、整理數據,設計實驗、實驗操作等,從而解決問題,最終提升創新思維能力。顯然,探究教學的根源是任務的設計、活動的安排、問題的提出等,通過探討教師提出的問題、參與所設計的活動、完成所提出的任務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體驗、探究生物的學習,實現被動接受知識的根本轉變。
二、精心設計問題,使探究有所指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探究的根源,沒有問題作基礎,探究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如學習“分子與細胞”的第一節“身邊的生物科學”時,在課之初,創設事實情境:根據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的報告為素材,讓學生通過閱讀調查報告,并根據調查報告并了解我國癌癥死亡率越來越高的原因:人口老化、吸煙、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體育鍛煉。之后,以問題:練習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例,分析癌癥患者的病因和預防措施。這個問題與所給的材料和背景知識密切相關,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息息相關,因此,容易引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興趣。
三、情境創設,激發學生主人公意識
學習這一節時,可以先播放視頻:一位13歲少女身患白血病,到了晚期,假設有奇跡發生,治好這種病一般要用50~60萬。但對于一個以種地為生的她們來說,這50~60萬猶如天文數字,對于小嬌×的一直沒走出山村的爸爸媽媽來說,聽著也都感到害怕,支付這筆費用是想起來就害怕的,這就意味著13歲的少女將不治身亡。這對于小嬌×、嬌×的家等都是不公平的。后來,媒體曝光,社會各界捐助、醫護人員盡力,但最終也沒挽留住小嬌×……
這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使其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啟發學生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對生活、對社會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有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對同學、對他人要有一顆同情心和愛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融德育于生物教學中。
四、設計活動,促其體驗探究
活動法被各科老師所看好和使用。生物課堂更與語言學科不同,生物學科實驗多、實踐活動也不少,如果教學中,教師精心安排學生的實踐活動,既能實現課內外知識的整合,將課上所學拓展、延伸到課外,又為學生提供了體驗、探究的機會。
如,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周末調查一下家庭成員中或家族史中是否有癌癥患者病例,如果有,弄清楚患的是什么癌癥?如何接受治療的?治療效果如何?從患病到去世一般經歷了多久?這個活動重在學生“現身說法”、讓學生愛惜生命,認識到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
課后,也可以開展活動,以“關愛健康”為主題,制訂宣傳廣告,介紹吊蘭、蘆薈等都是中草藥,可以清除室內的醛味,以及吸煙是如何危害健康,積極鍛煉身體的好處等等,這樣的活動學生會感到親切、自然,每一位同學都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而加入討論的行列,并加深自己的理解。
另外,實驗法更能體現學生的探究學習。學習生物科學需要正確的方法,啟發學生要像生物學家、科學家那樣實驗,培養他們通過實驗,親自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搜集實驗數據并整理數據、處理數據,學會科學地分析問題,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并用自己的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用自己所觀察的現象和結果促進自己的學習。
探究式教學活動,重在探究,除了情境的創設、任務的設計、活動的安排。生物課堂上,通過生物實驗也是促其體驗、探究的主要方式,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高中生物教學中,探究教學可以構建“學生為中心”的生態課堂,打造高中生物精彩課堂。
參考文獻:
接口種類五花八門 選擇高成長市場介入
由于應用在連結芯片、板卡、甚至不同系統間的電子信號收發技術,都可以被統括在接口技術這個領域。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接口技術的種類從低成本導向的RS-232、RS-485、汽車電子常用的CAN、LIN、高速傳輸的LVDS、CML、到長距離的Ethernet等,種類可說是五花八門,且各自有其特定的應用領域。
事實上,接口產品雖然在標準線性模擬產品市場中所占的份額最小,但根據Databean于2005年所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這個市場也具備18億美元的規模,且可望將在2008年成長到24億美元。美國國家半導體亞太區接口部門市場經理尹俊民表示,目前國半在整體接口市場上排名第三,但與第二名的Maxim之間在市占率方面相差不到1%,但在成長最快的高速接口市場上,國半已經取得第二名的位置。為了擴張國半在接口市場的競爭優勢,國半已經定下每年至少推出20款以上新產品的目標,而且這些新產品的應用市場將鎖定在視頻、時脈等應用上。
LVDS成為高速接口技術主力
接口技術的種類繁多,即便將范圍縮小到高速(Gb以上傳輸率)接口領域,目前在市場上就有ECL、LVDS、CML等3大家族,其下的次規格更是多不勝數。美國國家半導體認為,在這眾多的技術規格中,LVDS看起來是最具有市場潛力的技術。尹俊民分析說,LVDS之所以最具勝出可能的原因,就在于擁有最完整的規格定義,客戶不必因為采用其它供貨商的解決方案而必須變更原有的系統設計。像是ECL接口,其輸出電壓與接收器一般電壓范圍就沒有標準定義,不同的廠商所推出的解決方案,可能會有幾個毫伏到數十毫伏的差別,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CML家族的接口技術上。
圖一
除了完善的規格定義之外,LVDS由于輸出信號的電壓振幅僅接近0.4V,因此在功耗方面有相當顯著的優勢,這對于便攜式產品當道的今天來講,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征。
以最完整的產品線贏得LVDS市場
貴州儺戲源地略論
陽戲儀式文本敘錄
國家視野中的河湟漢族
宋以前嶺南母權社會探究
韓國儺禮活動中的傳統戲劇
清乾隆朝內府藏書畫來源考
安順地戲面具造型藝術概述
鄨邑與開明大夜郎國通考
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戲調查報告
中國古代圖騰扮飾與儺面具考論
“臉子”:屯堡文化的標志符號
重慶陽戲與福泉陽戲之比較研究
客家圍屋的文化尋繹及其保護策略
贛南客家采茶戲明清時期歷史研究
石阡木偶戲現狀調查與發展反思
田野調查與理論研究之典范
儒家學說哲理化與江西文化關系的研究
南豐鄉儺的“戲劇活化石”意義
民國以來贛南客家采茶戲的轉型研究
建國初期評彈書目的創新研究
漁獵文化的活化石:古漁雁民間故事
三峽民間文學的縮影:下堡坪民間故事
大眾傳媒與客家意象民間化研究
內地漢姓維吾爾翦氏家族源流
民初北京的通俗教育與大眾娛樂
潮汕海盜文化的“海絲”遺產價值研究
試論清代新疆文化的總體特征
荊楚節俗采蓮船表演下的歷史想象
畬族人的口頭文學:寧德畬族民歌
客家人的文化紐帶:梅州客家山歌
夜郎古國探幽——電視紀錄片編創基礎文案
黔中布依族喪葬之《引路幡詞》考論
《南盤江之歌》的布依族民族地域特色
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藏布依族摩經述要
侗族風雨橋的形成及其社會文化功能分析
明清以降寧國商人會館的時空分布與組織類型
廣西南丹明代土司“觀陽子”羅謙端生平略考
契約文書中的贛南產業交易程序與習俗
氐羌遺韻:陜甘川毗鄰區域祀神美術的文化淵源
文化沖突和跨文化表演:以巴斯人在廣州建造墓地為例
韓中山棚雜戲初探——兼論山棚假面戲與儺戲之關系
南宋“甬上四先生”的《詩經》文獻及其思想特質釋論
橋舟合濟:明清武寧開發與交通路線的控制和管理
家譜敘事話語特征研究——以河洛地區若干家譜為例
貴州古代土著社會的居住形態演變及其特點探析
貴州雷山苗族蘆笙傳統曲調及其演繹方式的現代性變遷
荔波縣檔案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部分布依文古籍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