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6 18:04: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機推廣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項目可行性研究(立項)階段的效益測算
技術能力和計劃投資規模等對項目預計產生的效益進行科學測算。考慮到農業生產具有常產特性這一因素,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有無項目測算法,即分別測算項目區在“有項目”和“無項目”兩種不同情況下的財務數據(收入、成本和利潤),然后將兩者相減,利潤之差即為項目實施的效益。運用有無項目法測算項目效益的意義在于,測算數據是可行性研究階段運用的國民經濟分析法和財務分析法判斷項目的可行性的必要基礎,還是上級部門是否同意項目立項的重要決策因素。(一)需收集數據資料的內容和要求。效益測算需收集項目區的數據資料包括:①農業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機作業條件;②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果;③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本;④單位面積農機作業收費價格;⑤單位面積農機作業成本;⑥項目區耕地面積;⑦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果的估算;⑧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本的估算。1~6項上述數據資料可通過統計、會計報表,試驗資料,實測數據,典型調查資料和各種技術規范獲得,確定數據通常取近三年的平均值,并做到內容齊全,計算方法、結果和計算單位無誤。這里需要特別指出,作業成本數據包含機具作業的油料費、維修費、勞動用工折價和管理費,但不含機具折舊費,因為折舊費金額與機具的購置價格相關,參照以往機具的價格計算,往往會影響測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測算效益時,應按項目建設計劃擬新增機具報價作為計價基礎。7~8項數據資料由農業、農機專業技術人員對照項目的建設目標,預計項目實施后,估算增加的農業生產成果、減少的收獲損失和節約的人力勞動成本。(二)效益測算的計算公式。1.農業生產增加值=([有項目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收入-無項目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收入)-(有項目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本-無項目單位面積農業生產成本)]×項目區耕地面積。2.新增農機作業凈收益=(單位面積農機作業價格-單位面積農機作業成本)×項目區耕地面積×項目建設增加的農機化作業率-項目新增農機具年折舊額3.項目預計產生效益=農業生產增加值+農機作業收入增加值-基本建設投資年折舊額。
項目實施(中期)階段的效益計算
農機化推廣項目的實施時間跨度一般為3~4年,因此在項目實施期間定期開展中期效益分析具有以下意義:一是可以動態掌握項目的運行狀況,實行追蹤問效制度;二是能根椐項目在實際中運行的效果,對原先制訂的項目實施方案進行修正;三是目前財政項目資金是隨項目的建設進度分期下撥,其分析結果是后續資金是否下撥的重要依據。中期效益分析的方法是收集代表性的農業生產、農機作業基礎數據進行計算分析。(一)基礎數據的采集與統計?;A數據主要在實施項目中通過試驗調查或統計獲得。其包括有:①推廣應用面積;②試點單位面積增產量;③產品價格;④新增單位面積生產成本;⑤新增農機具作業純收益;⑥財政支農投入。1.推廣應用面積:是指該實施項目新技術、新機具推廣使用的面積,它的統計單位有:自然面積(公頃、畝)、播種面積、作業面積。三種統計單位的數據有時是相同的,如一年只種一季稻的地方,自然面積和播種面積應一致,但如果在復種指數>1時就不相同。機播時播種面積與作業面積相同,但化肥深施時就不一定相同。在統計數字時,一般不采用作業面積,因為其增產效果不容易計算,而主要采用自然面積。當然,采用自然面積還是播種面積,還得按項目合同任務書要求確定。2.產品單價的確定:產品單價應以當地本產品大宗收購價為準,如果國家有收購價,則以國家收購價為準,否則以市場價計算。3.試點單位面積增產量:指應用新技術、新機具的單產量與應用原(或舊)技術、原生產工具的單產量之差。在采集該數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對比區應該有可比性。為了排除地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最好在同年同地點以及相同的其它農藝措施下進行對比試驗。(2)大面積推廣時,應選擇不同地點進行多點對比試驗(或調查);多點采集的數據,應按所代表試驗點的推廣有效實施面積進行加權平均,而不能用算術平均值方法計算。(3)若不得已采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比的數據,應根據當年氣候等因素的差異,對數據進行合理修正,并經農業主管部門認同。4.新增農業生產成本:指應用新技術、新機具后的單位面積所需生產費用與應用原(舊)技術、原生產工具單位面積所需生產費用之差。計算得出的數據正值為增加生產成本,負值為節支生產成本。5.新增農機具單位作業面積純收益:是指項目區新增農機具單位作業面積的農機作業收費價格與農機作業成本之差額,這里農機作業成本中包含機具的折舊額。6.財政支農投入:指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下撥的項目基本建設資金和項目建設配套資金,包括基本建設投入、農機購置專項補貼和技術推廣經費投入。(1)基本建設投入是指用于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2)農機購置專項補貼投入是指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區新增農機具按照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購置補貼政策,享受的財政補貼。(3)技術推廣經費投入是指用于項目技術工藝、機具示范應用等方面的培訓、試驗、演示、技術資料、宣傳、差旅等支出。(二)選用數據的確定。選用數據主要是指根據推廣項目的具體實際,經過分析后所選擇的系數,包括保收系數和縮值系數。1.保收系數:是指所統計的實施項目應用推廣面積與真正采用了該項新技術而獲得有效成果的那部分面積的折扣數。從實際工作中得知,一是在所統計的推廣面積中,有一部分因后期自然災害或其它原因而未能正常生產;二是由于實施規模大,應用面積的統計工作可能做得比較粗糙。2.縮值系數:選擇縮值系數的理由主要是,由于在進行對比試驗與大面積推廣應用時,在自然條件、試驗對比點的多少、推廣面積的大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在利用對比試驗(對比區)獲得的單位面積新總產量來推算整個應用推廣的新總產量時,其增產的效果要打折扣。所以在選擇該系數時,要充分考慮到當地各方面差異的大小及其對增產的影響,確定一個合理值。
當前,企業生產的農機大多數是有人操控的農機,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農機上并沒有安裝相應的信息化設備(如GPS),操作輔助系統等數字化的系統并沒有加裝到農機。這就造成現在的農機技術與飛速發展的網絡數字化技術嚴重脫節。公司的農機產品并不能滿足當前新市場的要求,使企業的產品受到一定的市場沖擊。這對于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所以,抓住當前的機遇,進行農機信息化的相關技術研發,提高農機的信息化水平。當前,國家扶持農機的發展,對農機的技術要求更高,企業以往的農機技術已經不適合當前市場發展的需要,所以,對企業的戰略要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將工作的中心從農機基礎技術的研發,要轉移到農機信息化技術上來,加大農機信息化技術研發和生產的投入。南通富來威農業裝備有限公司,通過對農機推廣和對生產者的專業培訓達到了良好的市場效果,但這種推廣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企業應當發展先進的農機聯網技術,為農機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柱,這樣才能增強企業產品的競爭力,真正適應市場的需要,才能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和經濟效益。
2科技信息技術在農機技術中的應用
2.1遙感技術的應用
遙感技術有若干的組成部分,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遙遠的感知技術。首先是感知技術,這之中就包涵GPS技術。GPS技術是一種定位技術,通過衛星對地面上的目標進行定位,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技術,這種技術已經運用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在農機上運用GPS技術可以使農機實施對各個農機的位置和作業情況進行跟蹤,以便農機可以更好地掌握生產情況,對農業生產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部署,使農機作業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提高農機整體的生產效率。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都是通過人工對農田進行相關的審查,對農田的作物生長狀況、農田土壤水分生長環境、病蟲害進行評估和處理的。但是這樣的方法缺少及時性,而且人為因素對田地調查結果的影響較大?,F在的信息技術可以通過高精度的傳感器對農田的情況進行實時的檢測,這樣的監控數據不僅實施性強,對各項數據的檢測也較為詳細具體,可以檢測到人工檢測不到的項目,以便對農業生產進行及時的調整。在農機中加入這種技術可以更好的把握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通過傳感器可以進行更加精確的播種,滅害和預防,提高生產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術,這是農場的數據處理中心。其核心技術是將農機的地理信息進行數字化,通過各種傳感器對整個數字化系統進行實時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對農機的信息進行掌控,對整個農業生產進行及時的科學調整。對于企業來說,要結合當前的市場需要,生產能實際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的農機,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農機技術之中。
2.2網絡物聯技術
網絡物聯技術包涵各個方面,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鏈接,使農機在農業生產情況可以快速的到達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處理。通過這樣的網絡可以對農機的各個地方實現遠程的生產操作,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此外,在整個系統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數據處理系統,降低整個農機對人的依賴,真正達到自動化,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企業可以根據這一點對當前的農機進行網絡化的改造,使農機可以更方便的連接網絡。也可以研發相應的網絡技術對相關的生產單位進行技術支持。
2.3精準化技術
精準化技術是建立在精準傳感技術的基礎之上的,這其中就包括精準播種技術、精準整地技術等。這些都對現有的農機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傳感器方面要達到相應的要求,還要在現在的技術上進行改進,提高基礎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精準性,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生產的要求。精準技術是一項技術性極強的技術,要真正實現它,就要整合網絡技術遙感技術。通過遙感技術對農田的情況進行把握,通過掌握的情況進行相應的生產安排,通過網絡下發到各個生產單位。在農機上可以通過精準的傳感器對生產進行更精準的操作,但這種精準的操作也對農機的質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業要在這方面對當前的農機技術進行優化和改進。
3結語
[關鍵詞] 農機技術 作用 現代農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S2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2-0228-01
農業機械化作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有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因此,農機技術的推廣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設現代化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
1 農機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地位
農機技術的推廣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農業正在向現代化邁進,農機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此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首先,更新農業裝備可以有效的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產品成本,增加農業效益。
其次,大型高效農業裝備的應用,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二、三產業轉移,對于促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設施農業、節水灌溉、農田水利建設裝備和大型高效農機具等現代農業裝備的大量投入使用,能夠有效的提高物質裝備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持能力,有利于抵御自然災害和防范農業生產風險,加強和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第四,農機化的推廣有效緩解了農業生產與環境惡化的矛盾。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及相關產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日益嚴重,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還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機械化深施肥技術和高效機械化施藥技術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化肥和化學藥劑的利用率。不僅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阻止化肥等藥劑對環境的污染,而且能夠減少農業對化學藥劑的巨大需求,進而從源頭上減輕農化工業所引起的環境污染。
2 制約農機技術推廣的主要因素
2.1 地方財政支持力度小
雖然近幾年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有所增長,但投入農機技術的比重仍較低。政府補貼政策尚不完善,影響了農民購買和使用新型農機具的積極性。加上目前農業機械化的基礎設施薄弱,田間道路建設缺乏管理,嚴重的影響了農機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2.2 農機裝備結構不盡合理
隨著對農業重視的增加,農機擁有量大幅度增長,大多農戶家中都購置一些中小型農機具,但新型、高科技、復合型的農業機械偏少,裝備配置結構不合理,農機具配套率較低,作業規模、作業效率受到限制,尤其是設施農業機械少。
2.3 機械利用率不高
提高農機利用率和農機化水平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在當前農村經濟狀況下,農民家里農業機械設置比較低,農業機具繁多、機型繁雜,同時農機具的使用受地區和天氣的影響很大,作業量不充足,閑置時間長,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2.4 農機服務體系不健全
社會化服務在先進的農機技術推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利于保障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前,許多地區設有農機管理機構,然而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基礎設備明顯不足,農機體系不規范,不能達到真正的管理、推廣、技術服務等要求,還沒有形成農機社會化,專業化運行機制。
2.5 農業機械化發展后勁不強
目前我國農機生產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品質量和性能也不穩定,不能適應不同的農作物種植模式。而且農機科技儲備不足,政府對于新項目、新技術研制推廣缺乏力度,在網絡信息時代的今天,缺乏農機化信息人才,加之許多信息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3 農機技術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
3.1 堅持與時俱進,落實農業科學發展觀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在農機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開展農機作業的積極性,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此外,樹立實事求是的觀念。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指導、服務、組織等方面的引導作用。還要樹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觀念。采用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激發農民發展農業機械的動力,感受到農業機械帶來的好處。要有資源優化配置的觀念。遵循規模經濟理論,利用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發揮機械化優勢,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
3.2 統籌發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推進農業機械化,建立以政府為導向,農民為主體的機制,以及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機投入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鼓勵各種單位和個人投資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協調農機化與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3 市場引導,健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
利用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大力引導和扶持農業機械化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規?;?、專業化。通過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為農業機械提供服務。科學規劃、合理配置資源,積極推進農機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高效的農機化信息服務體系,促使配置、投資、運用步入良性循環,達到提高農機化經濟效益的目的。
3.4 因地制宜,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進步
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以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科技示范戶為主體,農機生產流通企業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農機推廣服務網絡。進一步提高農機科技人員和農民的素質,通過法規、政策、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3.5 項目帶動,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
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結合實際,進一步擴大財政的購機補貼扶持力度,明確補貼重點和標準,擴大補貼覆蓋面,逐年加大補貼資金總額和補貼范圍,讓更多的農民得到實惠,進一步加強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要加強建設農機化示范區,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契機,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等策略,加強農機化示范區建設。
我們只有全面、正確和科學地認識現代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并將其廣泛應用于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隨著時代與時俱進,樹立正確和科學的思想觀念,指導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最終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機推廣;問題;方法
農機化為農業發展中一重要內容,農業是否可以健康發展直接影響著人民的利益,尤其是農業發展中的機械化問題,從農業角度上來看,機械化為農業發展的基礎?,F在,國內機械化雖然有著較快的發展速度,可是農機的推廣還面臨著一些問題,依舊與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有著一些距離。筆者探究了如何應用農機推廣來提高農機化的發展,詳細情況見下文。
1農機推廣在農業發展中所具有的作用
現在我國農機化程度越來越強,對農業實際生產量以及人力和物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墒寝r業生產人員幾乎都是農民,他們沒有非常強的機械化意識,并且在農機化方面也沒有較高的認識程度。所以,在推廣農機時,就應該對農民進行培養,讓他們提升對農機化認識水平,進而使機械在實際農業生產中更具利用效率。
2現在推廣農機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2.1沒有完善的推廣體系
推廣農機工作中。因為沒有健全的服務體系,致使農機推廣無法順利展開。有一部分機械設備在實際作業時,會發生一些故障,而農民卻沒有良好的操作與維修技術,再加上沒有健全的服務體系,使農機推廣工作未被廣大農戶所認可。
2.2沒有充足的推廣經費
推廣農機時,經常會因為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導致推廣不能真正落實,這對于農機化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所以,想要順利地進行農機推廣,就必須獲得政府的支持,由政府投入推廣資金,以促進農機化的穩定發展。
2.3沒有多樣化的推廣方式
現在墾區農機化發展非常迅速,但機械設備的實際應用形式還非常單一,致使農機的真實效果沒有被發揮出來。推廣農機時,就是使眾多機械設備都可以被很好的利用,進而加快農機化的發展速度。現在大部分農民都沒有較強的創新改革意識,更不會對機械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從而阻礙農機化向前發展的腳步。
2.4推廣人員沒有充足的知識含量
推廣農機設備的過程中,因為眾多農民沒有親自接觸過這些農業機械。所以,自身對于農業機械是否使用存在著嚴重的猜疑,再加上農機推廣人員不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因而不能準確進行機械介紹,使得農機演示過程也非常的模糊且簡單。這樣就會導致廣大農戶對新農機很難接受,阻礙了新農機的宣傳。此外,推廣人員自身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還會導致信息落后遲延的情況發生,最后獲得到的推廣效果自然不會十分理想
3農業機械推廣工作實施的新方法
3.1完善推廣方式和規范推廣行為
為了保證農業機械技術能夠在有關部門得到順利推廣,提高推廣工作的工作效率,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在農民中進行宣傳,利用法律制約和農民的監督職能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完善推廣。并落實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安排,規范具體的機械技術推廣措施,在系統的試驗、培訓、技術服務的工作中,凸顯出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最大使用價值。
3.2借助農機補貼政策扶持發展農機大戶
在農民土地種植中,要對田地實施補貼,還對購買機械的農機大戶進行補貼扶持。從而提高農民利用機械技術的積極性,并在購買機械的同時免費提供技術的培訓和前期的技術服務工作。另外,在農機的購買中要增加質量保護管理和合同的建立,利用延長質量保證的年限等,讓農民能夠安心的使用農業機械。
3.3加大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宣傳
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由于農民們的科技信息渠道較少,不會利用計算機等信息化設備對相關的機械技術查詢,導致農民們的信息一直處于較閉塞的狀態。在農業機械化技術普及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大宣傳推廣,建立農業機械技術推廣宣傳隊伍,定期宣傳目前的機械技術,并利用圖像、數據等信息讓農民們進行全面的認識。
3.4培訓相關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
由于工作人員的時間限制,不能夠對各處所有的農民進行技術的指導和培訓,在推廣工作中,可以對所在區域的農民選舉先進分子,培訓相關操作技術和注意事項,并通過先進分子的技術傳播,快速的推廣機械操作技術。幫助技術人員對相關的推廣方法、原則及程序進行改進完善,本質上就是科學管理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及農機工程技術三者的統一。學科的統一性因提升科技的整體能力而得到充分發揮。
3.5建設示范基地促進先進新機具與新技術推廣
示范基地的建設首先要獲取相關財政部門及政府部門的支持,通過示范基地對機具的試驗,將適用的新機具與新技術向農戶推廣,使其認識到農業機械的使用對農業生產的有益之處。提高農戶使用機械化技術的意識,改變其傳統的生產方式及觀念,指導農戶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新機具、新技術。
關鍵詞:激光加工,農業機械制造
1.激光加工技術概述
激光加工技術是一種高度柔性和智能化的先進加工技術, 它集成了CAD技術、數控技術、激光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 技術涉及范圍廣。激光加工技術是指各種以高能密度激光束為手段, 通過激光束與材料之間的物理和化學等作用, 實現改變物質形態或性質的先進材料加工技術。激光加工涉及激光物理、材料、電子、機械和工程傳熱等多門學科, 綜合了激光、制造、控制和計算機應用等多項技術, 已成為多學科交叉和多技術綜合的一種典型的先進制造技術。激光加工具有非接觸、無污染、熱影響區域小、加工精度高以及可選區加工等特點, 而且在特定的加工情況下是其他制造方法不可替代的。因此, 激光加工技術在許多行業中都得到了重要而廣泛的應用。由于其獨特的性能在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在誘變育種、增強種子活力、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產量和品質、平地整地、提高節水灌溉能力、防治病蟲害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激光加工技術在農機制造中的應用
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生物等高科技為支柱的知識經濟時代, 我國農業只有加快現代化進程, 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發展現代農業少不了農業機械的支持, 制造技術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農業機械由于其自身應用的特點和工作對象的復雜性, 尤其是農機制造行業的設計加工手段比較落后, 使其創新少, 新產品開發周期長, 成本高,制造質量比較粗糙, 產品壽命相對較短。免費論文參考網。為了大力提高農機的制造技術, 并與其他機械制造業平行發展, 必須加大激光等先進制造技術在農業制造中的應用力度, 提高農機制造企業的現代生產技術水平。
2.1激光快速成型技術在農機制造中的應用
快速成型技術即直接根據CAD模型快速生產樣件或零件的技術總稱。它集成了技術、數控技術、撒光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 是先進制造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原理產品三維CAD模型一分層離散—按離散后的平面幾何信息逐層加工堆積原材料生成實體模型。它能根據CAD模型電子模型自動、直接、快速、精確地將設計思想物化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 在不同模具和工具的條件下生成幾乎任意復雜的零部件, 解決了從設計到制造的快速對接問題。因此, 該技術可以對產品設計進行快速評價及修改, 有效地縮短了產品的研發周期, 降低了開發成本, 滿足了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對新產品快速開發和快速制造的要求, 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其中, 激光選區燒結是快速成型制造中的重要工藝方法之一。這種制造方法具有成型速度快、精度高、表面質量好、后置處理簡單和省時等特點, 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技術, 為制造技術的發展創造了一種新方法。
農業機械生產過程具有特殊性。零件多具有較復雜的形狀, 如耕地機械、整地機械和收獲機械等。此外, 復雜曲面較多, 如犁體曲面、旋耕機旋刀、水泵葉輪和送料螺旋等, 而且根據具體的生產情況不同, 其形狀還需相應調整。因此,利用傳統的機械加工方法研制這種農業機械零件, 不僅研制開發時間長, 加工工藝復雜, 而且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運用先進的激光快速成型集成技術, 不僅大大縮短新產品的開發周期, 降低開發成本, 而且制造質量也優于傳統制造方法。
2.2激光表面強化與熱處理技術在農機制造中的應用
激光表面強化與熱處理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材料表面處理技術。激光表面強化技術的原理是利用激光穿透能力極強的特點,當把金屬表面加熱到僅低于熔點的臨界轉變溫度時, 其表面迅速奧氏體化, 然后急速自冷淬火, 金屬表面迅速被強化川。激光熱處理是傳統熱處理技術的發展和補充, 它可以解決其他表面處理方法無法解決或不好解決的材料強化問題。經過激光處理后, 可以提高其抗磨損、抗疲勞、耐腐蝕和防氧化等性能, 延長其使用壽命。總之, 激光表面技術對于提高零部件的表面綜合機械物理性能, 改善產品的性能、使用壽命,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業機械量大面廣, 種類繁多, 每年由于表面破壞和失效帶來的損失非常巨大。資料表明, 農機產品的失效破壞,約60%有是由零件表面的腐蝕和磨損造成的。如耕作、播種和收獲機械的許多零部件, 直接與土壤接觸, 其腐蝕和磨損相當嚴重, 導致故障增多、生產率下降, 作業成本明顯上升。免費論文參考網。農用動力中的氣缸、氣門、曲軸, 因磨損和腐蝕常會導致功率下降, 污染增加。各種農用泵、風機和葉片在表面磨損后, 工作性能下降, 壽命降低。因此, 在農機行業中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表面技術, 可顯著提高零部件的抗氧化、耐腐蝕、耐磨損和耐疲勞性能, 能最大限度地延長農機具的使用壽命己對于已損壞的產品, 采用表面修復工藝, 可大大節省資金,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此外, 激光熱處理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應用極為廣泛, 在許多關鍵零件上如缸體、缸套、曲軸、凸輪軸、排氣閥、農技服務年閥座或活塞環等幾乎都可以采用激光熱處理。在農業生產中, 機器的工作條件是多種多樣的, 有些機器犁、中耕機、播種機和收割機直接在磨料介質中工作, 使許多零件磨損很快。免費論文參考網。另一方面, 為了獲得足夠的強度, 機器的材料用量較大,不僅浪費材料, 而且顯得笨重。對于此類零件, 激光硬化處理后的硬度比常規淬火硬度高5%一20%, 激光合金化可以根據要求選擇加人新材料, 形成以基材為基礎的新合金層,以獲得滿意的性能。此外, 由于處理后性能的提高, 可以選用低性能的基材, 從而減少了基材的質量。
2.3激光技術在農機零件修復中的應用
激光技術在農機零件修復中主要是應用激光熔覆技術。激光熔覆技術是一種新型的表面改性技術, 是指以不同的添料方式在被熔覆基體表面上放置被選擇的涂層材料經激光輻照使之和基體表面一薄層同時熔化, 并快速凝固后形成稀釋度極低, 與基體成冶金結合的表面涂層, 顯著改善基層表面的耐磨、耐蝕、耐熱、抗氧化及電氣特性的工藝方法, 從而達到表面改性或修復的目的, 既滿足了對材料表面特定性能的要求, 又節約了大量的貴重元素。與堆焊、噴涂、電鍍和氣相沉積相比, 激光熔覆具有稀釋度小、組織致密、涂層與基體結合好、適合熔覆材料多、粒度及含量變化大等特點。
因此, 激光熔覆技術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耐磨與耐蝕等性能, 主要用于零件磨損后的修復及增強新制造零件的性能。對于重要零件如農機中的汽缸套和活塞等,由于工作量大, 高溫、高壓、侵蝕以及不同程度的摩擦, 其磨損量是很大的, 零件需要定期報廢和更換。對于耕地機械、整地機械和收割機械如犁、中耕機、播種機和收割機,作業時局部磨損很快, 零件報廢是因為局部的損壞。為了提高零件的使用壽命, 修復工作有著極大的意義。激光加工具有選區作用的獨特優點, 而且激光熔覆可以方便地修復磨損部位, 使零件不因為局部損壞而報廢, 提高了零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在投人費用最小的情況下重新達到更佳的性能要求。此外,用激光對模具進行修復, 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的壽命, 又不受形狀和尺寸的限制, 在農機制造中也應大力推廣和采用。
3.激光加工技術在農機制造中應用現狀及前景
3.1激光加工技術在農機制造中的應用在我國尚不普遍, 主要是該行業對激光技術的應用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秘感和偏見。另外, 對激光技術的宣傳也不夠, 缺乏實踐。因此, 農機企業應盡快引進吸收工業生產中成熟的科研成果,利用好工業中已建立的多功能激光加工中心, 使其為更多的農機企業服務。
3.2激光加工技術的引人可以大幅度提升農業機械的制造水平。但對加工類型的選擇及激光器的使用, 要從基礎做起, 只有在充分掌握這種先進加工方法的情況下, 才能更好地改進傳統工藝, 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激光加工技術集成了CAD技術、數控技術、激光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技術涉及范圍廣。因此, 農機企業在上激光制造項目時, 一定要分析企業自身條件和需求, 向其他機械企業咨詢, 看準方向, 找到結合點, 循序漸進地進行。
3.3近年來, 大功率激光器和輔助設備的制造技術日益提高, 其基礎理論及生產技術日益成熟, 與其他加工設備相比, 大功率激光器的價格也不是很高。因此, 激光加工技術
在農業機械制造中的應用具備了一定的外部條件。另外, 隨著農業工業化的決速發展, 農業制造企業的實力明顯增強, 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為激光加工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中的應用提供了內部動力和條件。因此, 目前激光加工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中的應用具備了條件。從農機應用領域來看,快速成型、熔覆及熱處理是激光加工技術應用的主要內容。
論文摘要總結了保護性耕作在青海省互助縣的實踐狀況,分析了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加快推進保護性耕作的對策措施。
保護性耕作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耕作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農作物及牧草的種植,是效果最好的一項旱作農業技術。我縣逐步開展了保護性耕作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并取得了成效,為大規模實施保護性耕作積累了成功經驗。
1保護性耕作在我縣的實踐
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接壤處,平均海拔2700m,年平均溫度4.6℃,年降水量450~550mm,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植被生態環境較為薄弱,農田、水蝕風蝕嚴重,土壤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分能力低下。由于災害頻繁,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近幾年,我縣進行了免耕、深松、覆蓋等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我縣農業部門在農業區設立了長期試驗區,開展保護性耕作試驗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認為保護性耕作適合我縣縣情,具有顯著的保土、保水,增強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抑制農田地表揚塵,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增加農民收入等優點。為了加快保護性耕作的示范推廣進程,我縣啟動了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這標志著我縣保護性耕作的示范推廣進入了新的階段。
我縣保護性耕作的推廣應用目前還處在發展階段,具有以下特點:①政府重視和推動。將保護性耕作的技術攻關、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分別列入相關的計劃和項目中予以支持,縣政府將保護性耕作納入政府工作日程,制定了規劃、實施計劃和政策措施;②實施區域和應用對象正逐步拓展。保護性耕作的應用區域由農業區向農牧交錯區擴展。應用作物由小麥、油菜擴大到雜糧、牧草等,逐步形成多種技術模式;③技術培訓形式多樣,宣傳工作有聲有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農業局結合當地情況,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保護性耕作機具現場演示、示范宣傳和技術培訓活動,不但提高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程度,而且還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還存在以下問題:①部分機具還不配套。急需填補空白,已經研制出的部分機具適應性不強,性能不穩定,有待改進完善;②農藝不配套。如對保護性耕作條件下的灌水技術、施肥技術、雜草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的研究較少,不能有效指導生產;③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農民對實施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推廣尚難,適合農村實際的推廣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④部分關鍵作業機具性能不穩定,可靠性不高,機具選型上不能滿足坡地作業要求。
2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
(1)保護性耕作是保護農田、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保護性耕作通過深松少耕、地表覆蓋,可以增加天然降水入滲,大幅度減少地表徑流和無效蒸發,增強抗旱節水能力。多年的試驗表明,在我縣采用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量50%~60%,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保水、保土效果十分顯著。
(2)保護性耕作是防治土地沙漠化和治理沙塵暴的重要途徑。我縣是沙塵暴發生嚴重的地區,是沙塵暴和浮塵天氣的主要塵源,來自于不合理開墾的土地和過度翻耕的農田。保護性耕作通過秸稈殘茬覆蓋,可以降低地表風速;作物根茬可以固土,秸稈可以擋土;土壤水分的增加,增強了表層土壤之間的吸附力,改善了土壤的團粒結構,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少農田揚塵。(3)保護性耕作是節本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實行保護性耕作,一般只需要秸稈地表處理、深松(每3~4年1次)、免耕施肥播種、除草、收獲等,比傳統耕作工序減少一半以上,效率高,能耗低,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另一方面,保護性耕作可以實現糧食增產和生產成本降低,使農民收入增加(一般為20%~30%)。據統計,小麥平均增產138kg/hm2,油菜平均增產144kg/hm2。
3加快推進保護性耕作的對策
(1)堅持政府推動方略。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在政策和投入上加大補貼。同時,對機具生產和機手作業服務實施減免稅收和農機用油優惠等政策。
(2)堅持長期示范宣傳。通過開展宣傳培訓,建好核心示范區,引導農民自覺采用先進技術,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
(3)堅持農機與農藝結合。不斷創新和完善技術體系。在借鑒發達地區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農機農藝結合,借鑒與技術創新結合,試驗研究保護性耕作栽培模式
和配套機具,是保護性耕作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針對具體地區的自然條件、種植制度、經濟水平開展適應不同類型區、不同作物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病蟲草害防治方法、配套機具等方面的試驗創新,逐步解決當前示范推廣中的機具、植保、水肥高效利用、技術模式等瓶頸問題,并加快技術的組裝、集成、配套和示范,支持和保障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廣泛應用。
(4)做好免耕播種機的開發、生產。在大面積推廣之前,應首先解決免耕播種機和除草劑問題。隨著保護性耕作向不同作物、不同區域擴展,對免耕播種機的種類、質量等都會提出新的需求。必須加快研制、篩選大批性能可靠、適合我縣縣情的免耕播種機和其他機具,組織好生產供應,以適應保護性耕作大規模推廣應用的需要。
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煥文善于發現,勤于思考,將此理念由美國引入中國,并根據中國國情,與時俱進,進行創新,建立了適合中國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研發成功以驅動防堵技術為核心的高防堵性能免耕播種機,解決了大量秸稈覆蓋下免耕播種小麥的世界性難題,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保護性耕作不僅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而且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效益,得到了國家的充分肯定和重視。高教授因突出貢獻,被任命為農業部保護性耕作首席專家,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曾榮獲國內工程界個人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
90年代初,高煥文教授首次在我國主持開展農機農藝結合的保護性耕作系統試驗,在山西、河北建立大規模的試驗區,通過連續10年試驗結果,建立了適合中國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研制成功成套中小型保護性耕作機具,取得了減輕風蝕、水蝕、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和培肥地力的良好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由于解決了保護性耕作在中國是否可行的問題,創新了適應小規模農戶的技術與機具,2002年高教授和他的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世紀末,保護性耕作由北方一年一熟區推向華北一年兩熟區。由于產量高、秸稈覆蓋量大,國內外已有的免耕播種機作業均堵塞嚴重,難以正常工作,高教授又帶領第二輪創新研究,研發成功以驅動防堵技術為核心的高防堵性能免耕播種機,解決了大量秸稈覆蓋下免耕播種小麥的世界性難題,而且形成了適合的種床,改善出苗率、提高了產量。2008年獲“光華工程科技獎”,是農機化工程領域首位獲此殊榮的專家。2009年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保護性耕作已經推廣到全國8500多萬畝土地,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隨著我國人口增多,資源減少,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必需進一步提高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率。2008年,高教授開始在青島主持建立“持續高產高效保護性耕作體系”試驗區,探索進一步提高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益的新途徑。2010年,青島市采用新體系的6000畝連片小麥達到畝產559公斤,比傳統增產23%,成為全國保護性耕作的一個新亮點。
保護性耕作現已在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北京、天津、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15省市示范推廣。2011年,保護性耕作推廣到全國8500多萬畝土地,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為在資源有限、環境惡化的條件下,尋求農業持續高產的道路,高煥文意識到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將繼續努力,進一步提高保護性耕作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益,為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我國糧食高產穩產做出新的貢獻,使全國的廣大農民受益、社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