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0 20:34: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我消費觀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會學習,學會發展,“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撲克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據此我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在(1)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也納(2)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3)培養協作意識和良好的情感體驗;(4)培養學生的個性。
研究性學習具有如下特點:(1)開放性,研究學習活動的結論不是預設的,而是開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的。要由學生展開他們的思考,做出自己 結論; (2)探究性。大多數課題的研究應是圍繞社會生活中經濟,政治現象,從領域上講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從內容上講只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讓學生深層次地探究它們產生的特點,過程,影響評價等方面;(3)實踐生。評多研究性學習澌知動的課題研究需要開展有社會調查,實地采訪,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材料,需要實際操作與積極參與;(4)現實性。研究的課題應與社會現實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能很好地點擊生活,引發思考,正確認識和理解一些社會現象,提高認識和分析能務。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方式
1、撰寫
即在課堂教學中搜集相關資料并撰寫小論文。首先要先定論文的題目,確定論文寫出作所范圍,探討資歷料的來源與先取。在學生對相資料進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擬定論文寫出作提綱,然后由學生獨立在習作中指出其意義和得出的結論。如社會主義能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西部大開發的經濟意義,農村居民的消費觀等課題可以采用小論文的開形式。
2、調查
即開展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研究的內容和方向,擬定調查的目的,選擇調查的對象和范圍,制事實上調查的方法和過程,然后讓學生通過親會調查,實地考察,參觀訪問等活動進行研究。通過實際調查,整理調查材料和數據,對事實進行分析。作出結論,形成調查報告,如“近幾年本地政府的為民辦實事,看財政的作用”,等課題可以采用此種方式。
3、討論
即組織討論。將研究性課題設定為討論題,在收集相關材料的基礎上組織討論,或對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以討論的開式使研究進一步深入,討論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課堂討論,也可以是小組的討論,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之間探討;更可以通過請旱災來走出去向專家咨詢等。如怎樣正確對待貨幣,21世紀的勞動者應具有怎樣素質《勞動合同法》案例分析等可采用討論的形式。
4、演講
即演講辯論。對研究的課題或研究的成果進行演講和辯論。如摸擬大專辯論的形式,把小組或全班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即有陳述性的發言,又有雙方的對抗性答辯,最后還有各自的總結性發言??梢匝埥處?學校領導及相關專家作為評論方,進行恰當的評判應重過程,談化結論。如”擴大內需,要不要提倡勤儉“”進呂多,對發展民族工業的利弊“”加入WTO對我國經濟影響等可以采用此種方式。
5、論證
即實例論證。這種研究性學習訂要是圍繞某個理論或觀點,搜集本關材料,數據來論證其正確性和科學必,增強其可信度。教師要適當地指導搜集資料,數據的方法,方向,做好分工協作,最后一起交流,共同論證。如收集有關資料來驗證“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主要靠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國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不價交換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旱災行經濟剝削的重要手段等
6、操作
即摸擬操作。對某些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展示其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安排隊好場景與道具,讓學生摸擬全過程,通過表演這種直觀形式來加深對研習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習興趣’。如“公民怎樣科學計劃家庭投資”,“消費者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等可以采取摸擬操作的方式。
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作業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的教師努力讓研究性學習成為孕育學生創新精神上的搖籃,要適時激發學生研究興趣,喚起學生研究的熱情,不斷開拓研究空間,經常開啟研究思路,努力營造研究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三究的樂趣,品償成功的愉悅。
三、思想政治課中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思想政治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不僅要一種教學形式的變化,教學內容的拓展,更是一種學習和革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評價不是為了排隊隊,而是為了促發展。我認為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遵循以下四個結合的原則:
1、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從自我評價為主。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鼓勵他們的主動和客觀地檢查和評價自己的學習和成果,自我評審學習活動的進展情況,從而不斷完善自己。邀請教師,專家,家長對研習活動的評價是不可少的,但要能被學生接受,并能調控研習活動過程,給以恰當的鼓勵,讓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
2、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相結合,以過程評價為主。研究性學飛的評價應重過程,如關注某個研究課題的選擇,采點,研討,總結,結題等過程。兗分關注個體的參與程度,關注他們的意志品質,協作精神,創意時的驚喜等。至于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評價縱然不可少,但不應成為主要方面。我們期望通過這種評價讓學生有一種感知,山頂的風影固然很美,但沿途的風景也不遜色!
3、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從定性評價為主,學生在研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知識能力,意志品質,道德修養等往往是個體內在的素質,難 進行測量,也不需要量化,而采用交流,觀察等定性分析法進行等級測評無疑是較科學的。當然必要的數據測量也是不能忽略的,但不是主要的。
論文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方式,高中政治課,芻議
一、思想政治課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推進素質教育必然要求。
學校教育,應當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其重點內容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基本指導思想就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要達到這一目標,著眼點不僅要放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同時也應把著眼點放在改變老師的教學方法上。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發展為本,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探究和創新。其目標指向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意識,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以及關注現實,關注人類發展的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所以,它正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科學方法和有效途徑。
2.開展研究性學習與課改的課程理念是一致的。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從課程改革,還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新的課程標準,新教材看,都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基本思想.新的課程結構設置了“社會實踐活動”,而研究性學習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實現形式,這勢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生為本”的思想出發,重新審視,定位我們的政治教學,摒棄傳統的“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境地,形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創設和運用研究性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一項迫切需要。
3.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比較多地停留在“講、劃、背”的低層次水平上,課本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唯一媒介,成為學生技能培養的唯一渠道,傳統的教學模式,班級教學的封閉性,注定課堂上只能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打破以往單一的,封閉的教學模式,學生施展自己才華的時間和空間變得更寬、更廣了,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學生的創新思維才有馳騁的天地,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二、思想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措施
1、作好課前預習,這是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的前提和準備。了解教材內容是學生完成學習,掌握知識的基礎,更是學生提出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看書的方法,并引導學生處理把握教材,最后完成對教材內容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從中發現可研究的問題,作好研究的準備。如在經濟常識《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教學時,學生在充分預習教材的基礎上,了解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弊病和改革的必要性,而對所要建立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感到很陌生,但又比較感興趣,就會去調查研究。而要有的放矢地去調查有關部門,有關內容,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是不可能完成調查的.
2、開展社會調查,這是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社會調查,也可以說是一種課堂外的研究性學習。離開它,課堂內的研究性學習就成了從書本到書本的紙上談兵,顯得枯燥而缺乏科學依據。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前后,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參觀、訪談等活動,了解社會實際,取得有價值信息,補充教材的不足。如在經濟常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教學時,需要學生對居民或學生的消費狀況進行調查,以了解當前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是否適度和合理。在社會調查過程中,教師既不能包辦代替,又不能不聞不問,要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指導。如在上述調查進行時,需要教師對學生所要調查的消費類別、調查和統計的方法作指導。 3、創設問題情景,這是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的關鍵。創設問題情景,有一個由教師引導到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漸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喚起學生求知欲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求新知。如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教學時,提出“高消費就是高貢獻嗎?”、“有錢就消費好嗎?”等問題。同時,教師還應該有目的地創設一種促進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并展開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指導,使課堂內充滿積極思考、勇于探討的良好氛圍。 4、重視成果總結,這是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的價值體現。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實踐者,是研究結果的總結者。教師要鼓勵學生形成一定的成果,甚至可以將追求研究成果作為一種學習動力,培養關于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意識,并通過對成果的表達來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綜合能力。其成果形式可以是調查報告、研究小論文、心得體會等等。
一、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1、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
高中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對什么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他們不在滿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學需要巧妙“布惑”,設置障礙,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故意布惑巧設學習障礙,干擾學生,使學生處于真假難辯,“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下,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政治教學要求教師采用創設情景的方法來闡釋相關的政治理論,讓他們身臨其境,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或高效學習,使他按自己的性向盡可能發展自身潛力,從而盡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實意地幫助學生學習成功的角度來考慮、選擇教學方式,讓教學方式成為學習的拐杖,而不是教師講技和講藝的展演。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
《課程標準》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課的建議有:社會調查研究、參觀活動、課外講座、參加生產勞動、軍訓活動、社會服務活動、撰寫小論文。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創新的課程,是在教育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它提倡的是開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學科學、重實踐。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任務要貫穿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對學生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確定的指導、活動過程中的指導、總結和交流階段的指導。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搜集。針對學生的實際和相關的課程資源,在活動開始階段,可以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文摘、百科全書等)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指導學生撰寫活動報告,并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和交流。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高中政治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可以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在實踐中發現、提出、解決問題能力,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情感與體驗等方面的目標得以實現。
3、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如果應用于政治課堂教學,并與政治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將可以提高政治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德國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可見,教師以影視顯現、實物演示、圖畫再現等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一些可感可知、有聲有色的具體對象,給學生以鮮明生動的形象感覺,就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活潑、積極、主動地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渠道,而且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陣地。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不要將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指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學習方式,對于傳統教學而言,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在政治課研究性學習中,主要以作調查、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以必修課和活動課為載體,引導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互動,引導學生以所學知識,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研究性課程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研究專題,然后由學生自主參與社會調查,搜集有效信息資源,再通過學生自己建構專題性知識網絡,綜合提取多學科的主干知識并給予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將生態足跡分析方法用于地區可持續性評價的出發點就是:把地區的生態承載力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制約因素,探討與人類活動相關的生態消費水平與地區的生態承載力之間的關系,以此確定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地區可持續性發展評價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生態系統服務在供給與需求方面的空間流轉于地域分異,不僅提供了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線數據,而且是制定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政策依據。本文擬采用生態足跡分析方法,在對青海省的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進行計算的基礎上,評價了青海省可持續發展前景,并在可能改善的領域進行情景分析,探討促進與改善青海省可持續發展的可能途徑。
1.“生態足跡分析方法”的要點釋義
1.1生態足跡的概念
人類依賴自然提供食品、能源的生產能力,同時也依賴自然吸納污染物的能力。為了測度人類對自然提供的各種生態服務的消費是否在其承載力限制內,Wackernagel和Rees提出了“生態足跡分析”方法。生態足跡的定義:任何已知人口(某個個人、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生態足跡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性土地總面積和水資源量【1】。
1.2生物生產性土地
生物生產性土地是指具有生產能力的土地或水域。根據生產力大小的差異,地球表面的生態生產性土地可分為6大類【2】: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理論上講,地球表面的各種土地類型具有排它性,即只能用作一種用途,而不能兼有其他用途,如用作耕地的土地就不能同時用作建筑用地開發【3】。
1.3關鍵的技術參數
1.3.1產量因子
產量因子(β),又稱為生產力系數。由于同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生產力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因而各地區同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實際面積是不能直接進行對比的,這就需要一個生產力系數將各地區同類生態生產性土地轉化為可比尺度。生產力系數可以用評價地區的某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平均生產力與其世界平均生產力的比值來計算。本為計算采用的產量因子【2】:耕地1.66,林地0.91,牧草地0.19,水域1.00,建筑用地1.66。
1.3.2當量因子
查字典論文頻道一路陪伴考生編寫大小論文,其中有開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編又為朋友編輯了“完善舟山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希望朋友們可以用得著!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報告還進一步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建設服務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任務。這個體系的提出,要求政府在開展農村文化工作中,以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文化權益為出發點,以公共財政制度和必要的法律法規為保障,使廣大農民在勞動之余,能就近享受文化服務的場所、場地;滿足不同層次文化需求的活動內容;有接受培訓、展示技藝的機會和條件;有創造文化的氛圍和環境。目前,漁農村文化是舟山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強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培育漁農村文化市場,對于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舟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漁農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構建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漁農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漁農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它將文化建設與漁農民群眾的基本權益緊密結合起來,不僅體現了文化事業發展以人為本的特征,而且凸顯了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本質。因此加強本市的漁農村文化建設,構建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漁農村,構建和諧舟山的重要內容,也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緊迫任務。
1.1構建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建立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基礎、物質保障、人才隊伍、基本載體等方面的夯實和建設,能有效實現文化事業的科學發展,增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直接促成了政府資源、社會資源、服務資源、管理資源、經濟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設備資源、觀眾資源等各類文化資源要素的全面整合與有效利用,統籌城鄉文化發展,針對海島文化發展的現狀和特點,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從而促進了文化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2 構建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構建和諧舟山的內在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不僅把文化建設納入了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共進的社會進程,也凸顯了文化在和諧社會中培育時代精神、體現人文關懷、實現文化權益、促進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的獨特功能。目前,漁農村文化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因此,構建完善的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文化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靈魂的社會教化功能,統籌協調不同社會群體對文化的不同需求,從而不斷鞏固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
1.3 構建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漁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構建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和內容。新漁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是漁農民,如果沒有全市漁農村群眾的參與,建設漁農村新社區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加強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新漁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不僅能夠傳播科技、法律、市場知識,提高漁農民綜合素質,滿足廣大漁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求;而且對于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科學文明鄉風的養成,維護農村穩定乃至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將發揮十分突出的作用。因此,加強漁農村文化建設,構建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本市新漁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全市廣大漁農民的迫切愿望。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富裕起來的漁農民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同時,由于文化服務、文化產品不夠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總體上還比較貧乏,存在著看書難、看電影難、看戲難等突出問題,廣大農民的文化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漁農村文化建設,保障漁農民的文化權益,就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1.4主要指標的計算方法
1.4.1生態承載力(EC)
將評價區域的各類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R)經產量因子和當量因子分別轉化后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即EC=∑R×βjγj。其中βj為j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產量因子,γj為j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當量因子。
1.4.2生態足跡(EF)
通過匯總地區的消費數據,將其轉化為相應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Ai),并用當量因子調整為世界平均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即EF=∑Aiγj。
1.4.3生態赤字或盈余
地區生態足跡如果超過了地區所能提供的生態承載力,就出現生態赤字;如果小于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則表現為生態盈余。地區的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反映了區域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狀況,生態系統的安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
2.青海省生態足跡的計算與分析
根據上述的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本文對青海省2002年至2007年的生態足跡進行了計算和分析。
生態足跡的計算包括兩個方面即生物資源消費足跡計算和能源消費足跡計算。生物資源的消費分為農產品、動物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共選擇24項消費品種,根據世界平均的單產水平【5,6】,計算其世界平均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將其分類匯總可以得到消費的生態足跡占用。能源消費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電力的消費量,將其換算成標準能量單位,并參照世界平均的各種能源的單位面積(化石能源地)吸引熱能量【5】,計算其生態足跡的占用。在計算生態承載力時,根據青海省土地利用類型,利用產量因子和當量因子將其轉化為世界平均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它是青海省的實際生態承載能力。同時出于謹慎性考慮,在生態承載力計算時應扣除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7】。因篇幅所限,計算過程未詳細列出,只將計算結果列表如下:
3.評價與改善建議方案
從青海省2002~2007年的在整個研究時間序列中青海省的生態足跡需求均超過了生態承載力,生態赤字逐年增大,說明該青海省的生態系統不能支持人類對它的壓力,地區生態處于強不可持續狀態。為了減少人均生態足跡和增加人均生態承載力,促進青海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依靠科技,發展高產、優質的新品種。保護耕地,提高土地生產力,要鼓勵農民對土地進行集約化經營,增加對土地的投入。
(2)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積極發展林產品,發展蔬菜、花卉等農產品的種植。加大對畜牧業的投入,來滿足人們對畜牧產品的需求。
關鍵詞: 政治教師 課堂角色 “點菜者” “菜單提供者”
1.前言
教師的角色是指處在教育系統中的教師表現出的由其特殊地位決定的符合社會對教師期望的行為模式。正如演員要演好某一角色就必須首先進入這一角色,并按照這一角色行為為標準去行動一樣。
傳統的教師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把教師與學生置于一種等級性的關系中,教師發號施令、耳提面命,學生則俯首帖耳、恭敬從命。教師是點菜者,教師點什么菜,學生則吃什么菜。往往是教師按照課本的內容和方法教學,學生老老實實照葫蘆畫瓢,畫地為牢,形成“我說你做”、“我怎么說,你怎么練”的教學模式。在唯師是從的教學環境里學生被訓成聽話的小綿羊,越學自信心越低,哪敢有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發明和創造,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被扼殺了。
新課程標準提出四個基本理念,即堅持基本常識教育與順應時展要求相統一,采用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體現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時代特征,顯示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注重政治方向的引導與學生成長階段的特點相結合,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力求采取釋疑解惑、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民主氣息的教育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2.教師從“點菜者”轉變為“菜單提供者”
2.1以人為本
新課程提出的以人為本,實際上就是以學生的充分自由的發展為最高目標。學生是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表現為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我們不但要注重學生的全體性、全面性、主動性,而且要注重每個學生的差異性、持續性,應把學生視為獨立的人、發展中的人、有潛能的人,從而真正確立“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的理念。給學生提供恰當的內容,并提供相應的學習條件,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其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2.2教師請學生自己“點菜”
“落在貓瓜里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限制過多,指導過細,學生就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只有給予表現自我的自由,給學生以心靈的解放、放飛,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發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間,沒有空間也就沒有發展,舊課程下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利,因而很難有自己的獨立追求。新課程下,教師成為“菜單提供者”,他像一個牧羊人,職責在于將羊領到肥沃的草原上,而不是水泥地中,至于學生吃什么、吃多少、怎樣吃,決定于羊自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制定目標后,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
例如《思想政治經濟生活》必修書本上第三課“多彩的消費”,在學習“做理智的消費者”這章節時,可以向學生提供“如何理智使用每個月父母給的生活費”、“如何合理使用壓歲錢”、“今天我當家”等主題,讓學生自己選擇主題,設計理性的消費單,也可以讓他們互相分析評論,談談理性消費的意義,從而推動消費觀念的更新。
2.3教師為學生設計“菜單”
盡管學生擁有了“點菜”的權利,但是教師提供的“菜單”是否符合學生的口味呢?一般而言,我們總是認為,對高中學生來說,學習方法、應試技巧等應該是最為重要的,計算機、英語等也是時下熱門,應該是學生最迫切需要的。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根據江蘇省錫山市高級中學的調查,學生的第一需求是學會交往,第二需求是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質,第三需求才是學會學習。所以教師設計的“菜單”必須是學生喜歡的才行,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精選。
在“正確對待金錢”的綜合探究里,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菜單”,向學生提供探究的路徑,例如:古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金錢是一個債主,借你一刻鐘的歡悅,讓你付上一世的不幸”;“拿破侖集榮耀、權力、財富于一身,卻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等名言或事例,培養學生剖析各種觀點的思維辨析能力,分組研究、討論、辯論不同的觀點,在分析、比較、感悟的基礎上,認同正確的金錢觀。
2.4教師向學生提供差別性“菜單”
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他們的個性各不相同,學習方法千差萬別,如果教師仍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方法將學生規定在某個統一層面上進行教學,就會造成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后進生“吃不了”的局面。“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長、愛好與興趣、需要與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種差別性的教育內容和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個章節里,教師可以提供不同的“菜單”讓學生自由選擇,例如:統計家庭消費的類型,作調查寫報告,寫寫小論文《做理性的消費者》、《我的金錢觀》等,出一期有關正確對待金錢或消費的簡報,等等,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從而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新課程的形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菜單的提供者,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注意差異性,并為其設計或提供個性化菜單,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3.在提供“菜單”活動中教師要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
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同時,力求采取釋疑解惑、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更多的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盡可能引導學生多涉獵、廣積累、多動腦、勤練習。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說:“學生有著強大的驅動力和創造力,教師的任務就是管理和引導他們,把他們的驅動力和創造力用于值得從事的活動中。因此,教師應當為他們的自身活動創造環境。”這就是說,我們必須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
3.1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家指出:只有在自由和諧的氣氛中,學生才能進入愉快的沒有心理壓力的狀態,激發求知的內在動力。課前教師要結合內容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板書、課件圖形新穎,富有藝術性,能使學生耳目一新,以愉悅的心情迎接新一課。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比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更重要的,往往是教師營造的民主寬松的富有創造性的課堂氛圍,為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做到聲形并茂、風趣幽默,形成富有生活情趣的健康人文交流的“爭辯”,形成師生相互交流、探索、其樂融融的新型“師生場”,課堂應是師生心靈對話的舞臺,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敞開溫情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明顯的標志,沒有人會受到無情的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在沒有尊卑的氛圍中,學生的意見哪怕是錯誤或離奇、無理,甚至“鉆牛角尖”,也都是他們求知欲的表現。教師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權威意識,讓學生盡情發揮、探究。這樣學生的身心就能自由地表現,自主意識就能增強,學生的潛能就能充分發揮出來。
3.2發揮“筑渠引水”導向作用
學生好比是水,將學生培養成具有高素質的人,就像把水從甲地運送到乙地。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水桶把水從甲地挑到乙地,這樣的教師確實很負責任,但效果不好,他是把學生當成負擔背在身上,而學生作為水桶中的水沒有絲毫活力,是死水。一種是通過水渠將水引到目的地。這種方法中教師的任務是筑渠,利用學生自身的向前趨勢,引導學生向前進,只要學生前進的大方向正確,就可以任其發揮。水渠中的水充滿活力,是活水。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向我們說明了教師發揮的作用應該是筑渠,而不是挑水。新課程標準將每一個學習領域目標細分為若干水平目標,并對如何達到某一水平目標提出了若干活動建議,而不是規定。我們可在深刻把握教學目標和學生內在需求的基礎上選取選修內容和教學方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操縱者,而是與學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師的作用不能混同于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供學生利用的資料庫,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覺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對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導和顧問,而不是簡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引導者由“教”向“導”轉移,表現在:(1)引導: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教學目標不僅要授人以魚,而且要授人以漁,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便利之門。要注意因人而異、分層施教、分類指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學習水平得到提高。把點菜的權利交給學生,為他們的個性發展留下一個空間。(2)指導: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多種學習方法。(3)誘導: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輔導:為學生提供便利,使他們能夠很快地找到相關信息,并利用這種信息完成學習任務。(5)教導: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朋友和榜樣,教導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時代需要的各種優秀品質,具備區分良莠的能力。
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與21世紀同行,就要緊跟時代步伐,在課堂中轉變角色,從“點菜者”到“菜單提供者”,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使學生在充滿民主氣息的教育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
[2]浙江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組編.浙江省師資通識培訓.2002.12.
關鍵詞:職業中學;政治教學;多媒體;主體作用
職業中學的政治課教學不同于普通中學,因而有效的政治教學行為就更加至關重要,要想“有效”,就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教學技能,以及學生的已有知識、學習能力、態度、教材結構、內容等。在諸多的因素影響下,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制定適合職業中學學生學習的高效方法。
一、職業中學政治課堂存在的問題
我國職業教育具有特殊的性質,而職業中學的學生素質普遍比較低,面對當前職業中學學生的情況,職業中學政治教師要努力嘗試打破傳統的說教模式。就目前而言,職業中學政治課教學表現在以下三點:一是職業中學政治課內容豐富,涉及法律、經濟、政治和道德四個領域,而教師的教學方法卻很單一,說教的課堂方式,不僅使師生難以溝通,還造成了學生思維的僵化,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二是職業中學的學生自控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都相對比較差,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填鴨式”教育,甚至是錯誤的思想,學生根本很難有自己的創新思維。三是職業中學的政治課具有理論性強、抽象難懂的特點,沒有多媒體或者情境教學,學生是根本無法理解應有的知識,更別提要把這些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運用。這些問題的存在,甚者會導致職業中學的學生在政治課上產生厭學逃課的情況。
二、提高職業中學政治課堂效率的方法
1.教學內容要改革
如果教師在教學上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硬背考點,那么學生的積極性不會高漲,甚至注意力都不會集中,政治課是一個社會時效性較強的課程,而學生的思維是廣闊的,對于新鮮事物和知識的認識有時更勝于教師。所以,一旦政治老師墨守成規,不看書、不看報,思想不能與時俱進,他在學生中的威信就會大大減弱,更別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有效的政治課教學應該是創設一個樂學的環境,做到學生喜歡學、喜歡想、喜歡做,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心情愉悅的心境下接受枯燥、乏味的政治課。一個政治教師每節課都能給學生傳授嶄新的教學內容,有特點的生活事例,有獨到的見解,上課時還能旁征博引,舉一反三,使得學生每節課都會接收新的知識,他們會自覺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問題中去。
2.運用多媒體
將具有圖畫、音樂、聲音或活動影像這些特點,并能給學生以聽覺、視覺等感官上享受的教學方式稱為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多元化、靈活化的教學手段。職業中學政治教師要在教學思維、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推陳出新,優化政治課堂教學。要學會運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下載教學資料、學會課件制作播放等,將其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為政治課堂教學增添光彩。如在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一課題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海爾公司從一個集體企業逐步發展為全球聞名的大企業的錄像,同時投影上顯示海爾發展的數據材料(條形上升圖),這些數據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可以進行提問:(1)海爾的成長依靠的是什么?(2)什么是經濟效益呢?用公式如何表示?而與此同時,當學生回答出經濟效益時,教師用鼠標點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如此一來,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就會變得富有生機,從而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逐漸增強。
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中學政治課堂上要發揮以人為本的重要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有“質疑”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創新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職業中學政治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根據目前職業中學政治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采用辯論課、討論課、撰寫小論文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使教學中心轉移到學生身上,使他們的主體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如教學“樹立什么樣的消費觀”的課題時,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講出自身的感受和體會。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不僅會獲得知識、經驗,還會進一步對課堂知識的認識和把握加以深化。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針對熱點問題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在競賽中對政治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4.教學方式要靈活多樣
職業中學課堂教學要想靈活多樣,就要采取學生善于理解的各種方式,如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以教材為依據,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將學生放在教學情境中,并提供圖文并茂、聲像 結合的教學環境,增強教學效果。如,在教學“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這一課題時,教師可以播放《說句心里話》這首歌,學生跟著畫面一起唱,然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明白在“我”和“她”之間,“家”和“國”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導入新課。職業中學政治教師要加強師生的互動及生動情境的創設,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能充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科學合理地創設適合職業中學學生認知能力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職業中學的政治課堂教學要努力營造寬松、健康、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要讓它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當前職業中學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優化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并且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培養出新型的職業中學生。
參考文獻:
[1]楊仙玲.關于如何提高職業中學政治課堂效率的新探討[J].新課程:教研版,2011(01):71.
關鍵詞:農村初中;思想品德;存在問題;應對策略
隨著思想品德課程改革的深入,其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果,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和弊端也日益明顯。思想品德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關注學生學習態度、能力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倡導開放性的評價方式的運用。當前,許多農村學校的思想品德課還遠沒有達到學校德育的要求,其德育功能遠未得到發揮。一些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只重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一、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甚深,思想政治課在農村初中越來越不受廣大師生的重視。很多學校領導和教師把思想政治課當成非主要學科進行教學,在任課教師的安排上,教師備課、上課精力的投入上及教學研究等方面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思想政治課的實際教育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根本發揮不出來。
(一)教師隊伍不穩定,骨干教師少。
調查表明,思想品德課教師總是年年變,經常換。加之地方經濟緊張,有些農村初中這些年沒進新教師,退休的退休、調走的調走,教師缺編現象嚴重。在中考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學校對這門課產生了學科歧視,因而在安排師資時,學校把年富力強的年輕教師安排在較高年級或畢業班,而把那些即將退休的、經常生病的教師安排來教一二年級,于是就出現了大量學歷不合格、專業不對口、兼職兼課的教師,甚至有的學校把后勤人員也安排來參與本學科教學,個別學校還出現了不把本學科的考核列入教師考核獎勵的內容的情況。這樣從學校領導到普通教師,從學生到社會都認為這是一門不折不扣的副課,豆芽課,只要糊過就行。
1.教師隊伍水平低下。
農村初中普遍缺乏專業教師,每所學校政治專業畢業的教師很少,雖然思想品德是中考科目,但分值低,屬小科,不被重視,除了初三由專業教師任教外,初一初二均由大科老師附帶或者老大難老師帶,教學質量難免受到影響。
從素質教育到新課改,確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目的在于能培養出有個性、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但是對于教授的培訓工作遠遠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培訓力度絕不及語數外三科教師的培訓,許多的思品教師只培訓過一兩次,非政治專業教師上思品課比比皆是,導致思品水平教師隊伍素質不高,老師嘴上喊著課改,實際教學過程不改,影響到教學效果。
2.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只是注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更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表現為:(1)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講解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2)忽視學習方法的指導。由于思想品德課的理論性較強,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3.教學手段單一。
由于農村經濟水平有限,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教學資設施薄弱,技術更新慢,導致農村思想品德的教學手段十分單一,只是依靠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教師的“滿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聽了深感“枯燥無味”,逐漸地失去了信心,嚴重地抑制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4.忽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由于思想品德課的理論性較強,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指導。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只是注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更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5.教學評價制度滯后。
本地不管是高考還是中考,思品課大多數是閉卷考試,學生只要在試卷上答出高分即可。至于說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思想境界是否達到課標要求,試卷上是無法反映的。再加上高等院校、高中招生只注重分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有極強的不真實性),就加劇新課改換湯不換藥的惡果。
6.教學資源缺乏。
由于一些陳舊教育觀念和貧乏物質條件的限制,農村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資源極度缺乏,嚴重影響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施及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學生學習目的欠明確,缺乏主動性。
農村初中學生歷來對思想政治課就比較輕視,他們深受農村狹隘實用性思想的影響覺得政治課與“語數英三科”相比實用性不強,因此把思想政治課當成副科,往往馬虎應付,這種缺乏自覺的學習態度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中考考試題型多了許多開放性題,且內容又大都貼近城市疏離農村。相對而言,農村學生視野較城市學生狹窄得多,面對試題,只能從書本上抄些理論性的死答案,至于那些聯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的題目就只能是憑想象,亂猜測了。這樣,農村初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成績自然受到巨大影響了,造成城鄉初中政治課教學質量差距在不斷在擴大。
2.學生方面形成了死記硬背,為考試服務的現象,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對政治科的學習,只要用少量的時間讀一讀,背一背,臨時突擊一下,考個及格并不難,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視思品科的學習,即使教師事先進行單元復習,劃分一定的學習范圍或各種不同類型的練習題,他們總是應付了事。
3.學生知識面狹窄,很少關心時政。
新課改不僅對教師的要求明顯增加,而且對學生的要求也明顯的提高。①知識面要廣。②不同學科的知識要學會融會貫通。③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要強。④關心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并正確的認識??墒怯捎趥鹘y觀念、考試指揮棒、學業過重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學生的自學能力、結合時政分析時政熱點的能力、活學活用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這就給新課改下的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帶了一定的難度。
4.教材實例大多是經濟比較發達省份的實例,偏遠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事例明顯比較少,缺少本土氣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學習效率低。
筆者在與部分思想品德教師座談時,了解到由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思想品德課的學習效率也很低。
6.不能學以致用。
許多學生不能將思想品德課的知識用于指導自己的實踐,主要表現為不能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由于各種原因,學生的思想品德課學習出現了脫離實際的現象。
二、應對策略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對策
(一)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素質。
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而學校要落實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的素質,強化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道德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學生來說科學知識越豐富、越深奧,就越需要教師的幫助;社會矛盾越尖銳,價值取向越多樣化,就越需要教師去引導。教師從事教育教學要有過硬精湛的業務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學科的發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理論的指導。
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教書育人,擔負起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不僅要有充實的知識,而且還要樹立良好的師德,在教學中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這是新時期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思想政治課本身體現了多學科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練好內功,綜合運用各種措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完善知識結構,不能只滿足于“平面的教書匠”,要努力成為“立體型”、“學者型”的教師。
(二)重視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要培養學生學習政治課興趣,教師就要精心地設計每一堂課,創設一個能凸顯主題的學習環境,以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在農村學校設備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努力挖掘課堂教學潛力,創設教學情景,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把思想品德課“盤活”,激發學生的求學欲望,最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可以將故事、表演、漫畫以及幽默引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以趣激情。教師也可以用教師對學生誠摯的感情,對事業滿腔的熱情去感染學生,以情動情。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正確的品德行為的喜悅,以行促情。
要想真正做到讓學生們在“樂中學,學中樂”,培養學生對政治課穩定的興趣。
1.轉變學生觀念讓學生積極自覺參與學習。
要想改變當前農村初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偏見,首先要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讓學生和家長知道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懂得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但不僅僅是說理,更重要的是用理論武裝學生頭腦,指導學生行為。同時,思想政治課也是中考的科目,為了中考取得好成績,也要認真學好政治課。其次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要想真正做到讓學生們在“樂中學,學中樂”,教師應著力培養他們對思想政治課穩定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第三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自覺參與學習。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的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灌輸狀態,學生的主體作用被扼殺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根本無法實現。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習內容,讓學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體驗等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要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就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性、創造性學習轉變。
2.堅持結合生活實際組織教學。
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體驗教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成長也會有煩惱》這一節內容中,讓學生結合自己在生活、學習、身體狀況、人際關系等方面遇到的煩惱進行發言,然后由學生自己提出擺脫這些煩惱的經驗。
3.聯系社會實際組織教學。
把國內外的重大時事和全國人民普遍關注的熱點與焦點問題適時、適當地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巧妙地質疑解惑,學生就會對思想政治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地掌握科學的理論觀點。例如,學習《憂患意識》這一內容,讓學生尋找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的人口素質問題、環境問題和學校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問題。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
4.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組織教學。
如目前農村學生中存在著比誰零花錢多、比誰穿的是名牌等情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培養健康的心理,。
比如,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節時,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你一個月有多少零花錢?都花在什么地方?這些零花錢怎么來的?在這基礎上讓他們討論:花零花錢是不是純粹個人行為?學生應該比什么?引導學生去體會什么樣的消費觀才是合理的、正確的消費觀以及學生之間攀比消費的危害。
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審美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5.擴大農村初中學生的新知識和信息源。
農村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確立創新意識和養成開拓精神,充分利用學校配置的教學設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擴大知識容量、生動形象地進行課堂教學。同時,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指導學生根據教材的內容,聯系本地區的實際和學生本人實際,進行有目的地社會調查、收集國內外資料、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新鮮的信息源,擴大他們的生活體驗和視野。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徹底擺脫死讀書、讀死書的困境,不會在聯系實際的問題上傻眼了。
(三)積極實施課堂教學改革。
1.改變教學方法。
(1)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多樣化教學,使學生愛學。學生年齡不同,其自身差異和心理特點不同,如初一初二的學生好奇、好動,喜歡表現自己。根據這些特點,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體驗式教學,能夠使學生愛上思想品德課??刹捎脩浺粦?、談一談、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想一想、議一議、辨一辨等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經驗相聯系,在學生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
(2)針對學生差異,進行個性化教學,使學生樂學。由于生理條件、智力水平、基礎知識、性格特點、家庭環境和成長過程的不同,學生的個性存著很大的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個性差異,要公平對待每位學生,因材施教,發展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學習當做一件樂事。
(3)讓學生們組成學習小組,采用“一幫一,一對一”的學習方式,這樣做可使學生在學習之余,增進友誼和感情,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2.開展自主性的教學。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性,也就沒有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就可能成為“馴獸式”的活動。應結合學生生活,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的主體性是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根本保證,離開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教學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各抒己見,自由討論,質疑問難,情感共鳴,思想碰撞,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得以充分顯現,主觀能動性才得以充分發展。
3.實施創造性的教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以更活躍、更輕松、更易接近的方式將理論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易于內化的方式呈現在教學中,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交流,學會做人。
4.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教學的整合。
以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學和學習的重要工具。信息技術包括幻燈片、投影、錄音、錄像、電視、電腦、網絡等多種現代化設備,用它們創設豐富的色彩、聲音、圖像、文字,生動、科學地傳遞大量信息,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考;有利于設計和演示科學有趣的板書和素材,供學生復習和練習,提高學習效率。
(四)開展好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要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撰寫政治小論文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有力地深化了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內容,是落實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具體體現,對于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知識、鍛煉學生才干、堅定學生信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演講賽,參與制定家庭投資計劃,模擬法庭等活動。初中政治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分析時事,讓學生圍繞時事主題,開展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由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出新穎獨特的觀點和角度,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實施多元評價,激勵學生發展。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既要重視對本課程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要考察學生在思想品德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開始形成了好公民所應有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為適應學生成長和能力、新課程改革需要,加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在思想品德課學生學習評價改革方面應將知識性考試與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表現和能力結合起來,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提高的有效手段。
總之,只要我們積極投身于新課改,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著想,農村學生的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就一定會得到徹底改變,并一定會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的局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