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3 12:33: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哲學基礎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現代科學哲學中,“物質”、“能量”和“信息”是最重要的哲學范疇。如果說“物質”是對現實的自我組織和某種長期存在的能力屬性的描述;“能”所描述的是物質運動的能力,“能量”這一概念描述了關于物質運動的強度;那么,信息所描述的則是有組織的物質或能量系統的復雜程度,它可以對系統的復雜性程度進行定量評價。21世紀以來,我們所處的時代被稱為信息時代。在現代文明的浩淼煙海的信息資源的總量中,如何在很寬的頻率范圍內獲得有效的信息資源,并對這些信息進行科學的加工與處理、創新與應用,以及對其具體的內容進行解釋等,這不僅是科學發展的需要,也是解決人類現在所面臨的許多復雜性問題的需要。為此,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知識信息量以幾何倍數量級增加且不斷變化和更新,無論你怎樣用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都無法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用科學哲學的觀點轉變我們的教育理念、改進我們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升高等教育系統課程教學的內容和評價體系。于是,主張開展通識教育,回歸教育的真正本質,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培養目標的“全人教育”,作為一種對現代教育“非人化”回應的教育思潮便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二、通識教育的內涵和本質
通識教育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第一個把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的是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目前通識教育已成為當代國際教育領域的一大潮流。究竟什么是“通識教育”?英語中有兩個詞:liber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可譯為“自由教育”、“博愛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現在所說的“通識教育”大致包含這兩個方面的涵義。了解通識教育的內涵和本質,成為我們認識所面對的客觀世界的基本問題之一。一般說來,通識教育從性質、目的和內容等各個方面都有別于傳統的知識傳承和狹隘的專才教育。首先,從性質上來說,通識教育被定義為“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其本質是對自由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其次,就教學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是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因此,更加注重人在生活和情趣、道德和理智、性格和情感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再者,從教學內容上,通識教育不再局限于對單純專業知識的傳授,而是追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與統一。
三、通識教育的特征和屬性
通識教育的基礎性和多元性乃是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環境以及教學實踐活動的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的具體體現,也決定了通識教育的特征和屬性。
1.基礎性。通識教育既不是專業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完備的人格以及擁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全人”。因此,也決定了通識教育的基本屬性。
2.多元性。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教育,其內容涵蓋德、才、學、能、識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多種元素、多重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矛盾統一體。
3.自主性。作為古典“自由教育”的延伸,通識教育繼承了自由教育的注重理性、有修養和主體能動性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特征,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4.開放性。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多元性決定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不再局限于以教師講授和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靈活有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5.發展性。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身心的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通識教育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且教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動態的過程,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努力激發學生的潛能。
四、通識教育中的多重關系及矛盾統一性
1.教學實踐中的主體與客體。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認識和實踐活動。傳統的教學過程把教師作為實踐的主體,形成“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教育的對象。比如在課堂上,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和互動很少,課堂氣氛也顯得比較沉悶和松散。另外,教師的講課往往很滿,現成的結論和定理較多,未能給學生留下太多思索的空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一種主體施與和客體接受的關系,而不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F代教育則更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實踐中的主體。也就是說,他們不再單單是教育的客體和對象,而是學習的主動進取者,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參與和完成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活動。然而,由于歷史和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要真正實現主體與客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良好互動仍然是今后教改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2.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陀^世界具有二元論的特征,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它們之間可以存在非常明顯的相互影響。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旨在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專業教育則依托特定的背景,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思維與技能。但通識教育并不排斥專業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互為支撐、對立統一,作為一對矛盾體共同構成整個高等教育的架構。傳統的專業教育往往局限于狹窄的專業范圍和單純的知識傳承,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潛能;通識教育雖能較好地彌補這一點,但過于空泛的通識教育又往往因缺乏明確的應用背景和專業支撐,也會使學生感覺學無目標和無所適從。因此,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通識教育與哲學教育。通識教育是“全人”教育,因此應重視哲學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其原理和規律可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如通識教育中的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和實踐規律以及對事物的批判性思維等。(2)哲學教育可有效地將傳統教育中的單純知識傳承轉化為通識教育中的智慧建構。哲學教育與科學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有機地融合,能促使學生思想、人格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如在新生研討課和專業課中適時地將赫拉克利特的“性格就是命運”、亞里士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蘇格拉底時代的“知識與德行合一”、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美是道德善的象征”等充滿智慧和理性的哲學思想與學生一起分享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本科學位論文;高等院校;規范體系;質量;哲學
本科學位論文是高等院校學生四年學習成果的總結,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科院校學生培養的質量與效果。正是基于對學位論文性質的認識,各高校普遍重視學位論文的質量。盡管如此,基于多種原因本科學位論文的寫作仍存在著諸多問題。正是基于此,本文以哲學學科學位論文撰寫為例,對本科學位論文在寫作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其相應對策展開探討。
一、本科學位論文的性質與常見問題
本科學位論文作為高等院校學生的畢業論文,是高校學生在完成全部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后進行的重要理論性、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對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檢驗。各高等院校普遍重視本科學位論文的寫作,并擬定了相應的撰寫規范。一般而言,在本科學位論文寫作的主體內容上主要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目錄、正文、參考文獻等部分。論文“標題”是對論文主體思想與內容的高度概括,一般不超過40字。論文“摘要”需簡明扼要地說明論文寫作的目的、主要內容、理論意義等,一般在100-300字之間。論文“關鍵詞”就詞源學而言來源于英文“keywords”,一般要求3-8個詞組。論文“目錄”一般要求到三級標題,既要層次清晰,又要與論文標題所反映的主體內容相一致。論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是對文章所要解決問題的集中表述,正文的論述要求層次清晰、結構合理、文字凝練、通順?!皡⒖嘉墨I”一般要求作者將論文中所引用的主要中外文參考文獻列出。此外,各高等院校還對畢業論文的排版模式、注釋、附錄、致謝等進行了相應規定。
盡管教育部門及各高校一再強調本科學位論文的重要性與規范性,如2004年教育部下文指出:“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部門)和各類普通高等學校都要認真處理好畢業論文與就業工作等的關系,從時間安排、組織實施等方面切實加強和改進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管理,決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迸c此同時,國家標準局也同樣頒布了《學術論文寫作的國家標準和寫作方法》。頒布的該標準要求學術論文一般由前置部分和主體部分構成,其中前置部分包括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四項內容,而主體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4項內容。盡管如此,學生們在設計與寫作過程中仍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就總體而言,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
第一,正文標題層次設計混亂。盡管在國家標準局所頒發的《學術論文寫作的國家標準和寫作方法》中,已對正文標題從內容到層次做了嚴格的說明,但學生在具體寫作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表現為標題的內容不夠規范,如有的哲學論文標題長達60字,有的標題則直接與論文題目相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章、節”等綱目設計混亂,如有的論文“第一章”與“第2章”、“第一節”與“第2節”等現象并存。此外,最為突出的則表現為標題題目無法準確的表述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甚至是與正文所要表述的思想無關。
第二,參考文獻設計混亂。參考文獻一般包括責任者、文獻名、文獻類型、出版時間、出版地點、出版者等信息。學生們在參考文獻的引用上所存在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參考文獻排列標準混亂、參考文獻信息不全、參考文獻引用錯誤、外文參考文獻相對不足等。例如,本科學生在撰寫學位論文過程中,特別是對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所存問題較大,這種問題集中表現為或是對于外文文獻的占有相當有限。與中文文獻的引用相比,外文文獻引用量明顯不足;或是僅僅將外文文獻例出而無任何的引用與參考,僅僅是為了充當門面。又如,本科學生在文獻排列標準方面也較為混亂,或是將中外文文獻混亂排列,或是將馬恩著作、研究對象著作等混亂放于文獻中而不加區分。
此外,在本科學位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還存在著如在選題中存在著選題過大、選題重復等方面的問題;在技術上存在著運用圖表、語言表述等不規范方面的問題;在積累上存在著積累匱乏、深入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在此需特別指出的是,近年來本科學位論文還呈現出抄襲等現象愈演愈烈的趨勢。
二、哲學學科學位論文撰寫的復雜性
論文摘要:本文從湖北某高校2010屆266名英專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發現,25%的論文選題是語言學和關于語言學方向。該結果又一次證實了近些年對“英語語言學”教學效果不佳現狀的描述。本文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方面討論了如何通過撰寫語言學方面畢業論文的角度討論了改善該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1 引言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校專業目錄(1998版)和(2003版),“英語語言學”屬外國語言文學類下英專本科高年級主要課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專陸續開設該課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卻仍存在教與學效果不甚理想等問題。如潘之欣(2002)選取部分南開大學和上海交大在讀英專碩士研究生,采用問卷形式,對該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表明:該課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語語言為主的語言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際運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效果不佳;且學生普遍體會不到學習該課程所帶來的樂趣,主要原因有理論性太強、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不當等。吳格奇(2005)反思該課程時也提到,“教師不滿意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目的很茫然”是主要問題。本文則從英專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角度出發,試圖探討該課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緩解“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尷尬狀況。
2 調查研究
266位2010屆英專本科畢業論文是從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學科的電子數據庫中拷貝的。該調查屬于二手資料研究。筆者根據論文題目、摘要、提綱、主要內容按語言學方向、文學方向和翻譯方向進行歸類,其中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學文體語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歸納為語言學方向。結論是:58%的論文屬于英語文學方向,25%為語言學方向,17%為翻譯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為基礎學科的“英語語言學”未能引起學生太多的關注和興趣;其次,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未能引起師生足夠地注意;再次,教師在課程內容處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將課程學習與畢業論文聯系起來??傊@個數據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描述。這與教學、引導不無關系。
3 對策分析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畢業論文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分析,試圖在前人創造的知識的基礎上有自己新的認識與發現,并將這種認識與發現以一種可易時易地的方式與人進行交流。因而撰寫論文是學用結合的大好時機,從英專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來看課程教學具有一定說服力。
3.1課程定位
語言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其研究分類越來越細、分工越來越明確,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過去的語言學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家百貨公司。對于林林總總的學科分類和研究流派,結合教學大綱和英專學生本科階段知識體系的形成,對該課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認為語言學目標是寬泛的而非具體的,即培養學生的理論修養和對語言的熱愛。而本文則認為既應有寬泛目標,也應有具體目標?!罢Z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語言及其相關對象的人文科學。它的研究領域分為共時的和歷時的,理論的和應用的,微觀的和宏觀的3個對立方面,其任務是描述語言事實,尋找并解釋語言發展的規律,發掘語言學理論,總結語言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語言研究和其他領域(楊自儉,2002)。”因此寬泛目標是培養理性思維,即對理論的理解、背景、歷史貢獻與發展不足及實踐運用。具體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理論的應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語言技能。楊教授定義也明確了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學習理論知識時,學習和應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尤其是微觀方面的理論成果,對英專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有檢驗作用;在跨學科或橫向方面,將語言學相關理論用到英美文學和英漢翻譯中,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提升英漢對譯技巧,形成論文即為具體目標。誠然,理論與實踐結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寫論文乃一種嘗試。故在介紹理論時,必要補充對理論的應用與研究,適當拋磚引玉,可有效激發學生探索興趣。故,具體目標使學生看到學習成效,寬泛目標鍛煉了學生理性思維,既調動心靈又提高素質,教學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學內容
傳統課本基本上以微觀語言學為主,按結構語言學思路編排內容,從語音學、音系學、形式學、句法、語義學,一直到語用學和語篇分析。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大多數學者的主張,如白郁(2007)認為應以語言哲學意義、語言與大腦及認知關系、語言學發展簡史、宏觀把握語言學真正意義等四方面為重。還有學者認為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以改進教學內容,如王揚(2004)和吳格奇(2005)主張選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基本理論、概念的材料、輔之以拓寬視野的補充材料。還有以宏觀還是微觀語言學內容作為教學重點的爭論:“微觀”派認為語言內部分支是語言學的基礎內容,課時分配比重要大;“宏觀”派認為基礎部分簡單,學生可自學,重點應是宏觀介紹;“中間”派是既注重基礎又考慮涉獵面。
但筆者認為,各高校層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統一規定教學內容不足取。近5年教學實踐告知以微觀語言學為主,即語言學內部分支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如在處理詞形學時,適當介紹詞的研究現狀,對象我校這種以師范專業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專學生而言,無論是提高職業技能還是英語水平都相當重要。我校地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添加西部少數民族語言的相關研究,如方言特點、語言遷移現象、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也應在緒論部分增加語言學史和語言哲學等內容,讓學生了解語言學理論和研究的發展趨勢及語言與哲學的密切關系。此外適當介紹結構、認知和功能語言學這三大學派的相關內容也有必要??傊?,就像百貨商場的陳列員,教師將所有商品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地展示,學生自然會依據具體情況取舍。教師侍機提供論文命題,使學生的探索與發現隨著課堂內容的進行而深化。著名學者趙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級生》就曾列出了20個作為語言哲學研究對象的話題,且認為是“震撼靈魂”,不可能不為之心動的命題。
3.3教學方法
該課程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有關研究一致認為必須改進該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建構語言及語言學知識。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動典型例子,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解理論要點和難點;王揚(2004)主張采用傳授型和討論型相結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張研究型教學模式,“設境”以激發學生興趣和強烈求知欲。
總之,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努力激發學習動力。啟發式和發現式方法講解基礎知識和理論要難點;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務(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大課堂講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步驟;小課堂任務分配型方法,使教學達到“魚”、“漁”兼授效果。如語言學緒論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個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時間準備15分鐘ppt陳述,5分鐘小組同學共同回答相關問題,并建立QQ群,隨時聯系。教師僅為任務的布置者、監督者、幫助者和評定者,并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推薦給學術期刊,或為畢業論文的一部分。如一組學生在講“語用失誤”時,列舉了電影、小說、校園、網絡等許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夠透徹,教師可適時適當加以補充、提示和參加討論,既融洽了氣氛和師生關系,又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
讓學生隨時記錄和關注身邊的語言現象和語言事情,并聯系到語言學理論,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詞新語收集,以討論詞的構詞理據。雖在探索中有難度,可介紹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資源;也可大膽與相關領域的教授或專家電郵尋找答案。為形成質量較高的論文打下了基礎。這些都說明:語言學課程的終極目的不是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能意識到語言現象的存在,能對之產生興趣,并發表自己一定的見解,使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語言研究的大環境中去。
4 結束語
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三方面,適當有效地聯系到學士畢業論文的選題,既能改善單一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學習,也達到了教學大綱能力培養的要求。畢業論文的撰寫就是提供一次培養創新意識、實踐“做學問”的機會。將課程教學與論文寫作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就找到了畢業論文的素材,這也是學習思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具體實踐,相對于借助他人的文章獲得二手資料而完成的畢業論文來講,學生的獲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體現學生真正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另外,這種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態度更會為學生走向社會,誠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郁,英語本科語言學教學的重新定位[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語言學導論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07,(8):36
3 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語言學:它的歷史、現狀和研究領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4):14-24
5 王揚,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課程教學初探[J],外語研究,2004,(5):57—60
6 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國外外語教學,2005,(2):32—36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十二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魯友章,李宗正.經濟學說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埃里克·羅爾.經濟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胡寄窗等.西方經濟學說史[M].上海: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1.
[5]張守一.對規范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的評論[J].經濟學動態,2009(9).
[6]張守一.經濟學拳擊:凱恩斯VS弗里德曼[J].當代財經,2009(6).
[7]劉彤.微觀經濟學理論對宏觀問題的解釋[J].經濟研究導刊,2013(35).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左金?。褐Z斯制度變遷理論方法論探析[J].經濟經緯,2005年第6期
[2]龔唯平:新制度經濟學究竟“新”在哪里[J].學術研究,2003年第1期
[3]道格拉斯·C·諾斯: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發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5期
[4]陸家騮:經濟學與經濟學范式轉換[J].哲學研究,1999年第3期
[5]科斯:社會成本問題[A],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中譯本)[C].上海,三聯書店,1994
[6]周海歐.經濟增長、交易費用與制度變遷的一個形式化分析框架——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貢獻[J].當代財經,2013,15(05):5-14.
[7]蔣志勇.城市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演進與發展關系研究——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分工和城市化理論的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5,12(01):1-3.
[8]李颋.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述評[J].蘭州學刊,2010,24(03):66-70.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李繼詳.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辨析[J].江漢論壇.2000,(05).
[2]余斌.“第二屆全國現代政治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創新研討會[J].研究.2009(08).
[3]程恩富.王朝科.用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引領應用經濟學創新[J].教學與研究,2010(02).
[4]劉漢林.從經濟學的分類看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之間的關系[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5]經濟學消息報社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訪錄,中國計劃出版社,第132頁.
本科論文致謝詞
致謝論文
在本篇論文完成的同時,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XX老師。在X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的論文才能如此順利的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師的肯定。在本篇論文的完成過程中,X老師對我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指導意見,細心地和我講解論文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專業上的指導,信心上的鼓勵。我能順利完成本篇論文和老師的認真指導和辛苦的批改是分不開的,在此我由衷論文寫作的向X老師表示感謝。
同時我也要感謝學校和學校的領導給我們創造的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論文。感謝同學和家人在這期間的大力支持。
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
致謝
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是在我的導師鄭建立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鄭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兩年多來,鄭原創文秘網站:文秘知音教授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鄭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還要感謝在一起愉快的度過研究生生活的電工樓105各位同門,正是由于你們的幫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順利完成。特別感謝我的師妹葉秋香同學,她對本課題做了不少工作,給予我不少的幫助。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最后我還要感謝培養我長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謝謝你們!
最新本科畢業論文致謝詞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幾年的求學生涯,雖然只是一個本科畢業,但也實屬不容易。首先,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當然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農民,沒有他們的勤勤懇懇和細心安排,我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學生活。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經濟學第二專業的學習。當然,一個農民家庭要同時供兩個大學生上學,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接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在我求學時對我經濟和精神上幫助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們,我的生活因你們而精彩和充實。
華中科技大學,這里嚴謹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我大學四年過的很充實和愉快。我第一學期是在哲學系度過的。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我有幸和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聽睿智的哲學老師講授哲學。后來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時沖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哲學系,離開了親愛的哲學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光,但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尤其是對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這些有用的東西一直對我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伴隨我走完整個人生的道路?,F在回想起在哲學班的日子,還是那么的溫馨和愜意,我不能不感謝當時哲學班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跟你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真是其樂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學期,我轉專業來到了一個新集體,開始了新的專業。雖然老師和同學都是新的,專業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種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和融洽!這對我融入新環境,對新專業產生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師更是讓我難忘,他們嚴謹的學術態度,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這篇論文構思和寫作過程,我的論文指導老師王國華教授,對我論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沒,王老師每次給我的疑問給予細心的解答并給出寫作建議,對我的論文進行細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論文結構一步一步的完善,內容日趨豐滿。沒有王老師的細心指導,這篇論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還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本科論文致謝詞范文
本論文是在我的導師XXX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謹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崇高風范,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X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謹向X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謝XX學院的老師對我的教育培養。他們細心指導我的學習,在此,我要向諸位老師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謝給我提供參考文獻的學者們,謝謝他們給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獻,使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有了參考的依據。
題目:語境下自覺消解類人學本質的第一人??論施蒂納及其重要價值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版》
一、中國哲學史教學基本現狀
目前,中國哲學史課程在非哲學專業的本科教學形勢不容樂觀,雖然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有中國哲學史這門課程,但其教學成果遠遠沒有達到老師的期望值和學科建設本身應該達到的高度。中國哲學史課程教學所遇到的這種困窘與處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作為非哲學專業的本科院校,中國哲學史課程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且基本上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一些辦學資歷不是很深,同時又相對缺乏哲學社會科學傳統的高等院校,往往出現按照自己的師資力量及現有教師專業特點隨意調整教學計劃,任意安排哲學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就哲學課程的開設而言也往往存在因人設課的情況。其他專業要么只開設西方哲學史,要么就直接把哲學等同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不包括儒道禪等中國的智慧[1]。這導致了人們將哲學看做為政治,有時甚至是時事政治。所以哲學在很多大學只是作為一個學科存在著,教師的教學是為了維持這個學科延續而不至于衰亡、絕種而為之,或者是為了保持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存之罷了。
2.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中國大學的哲學專業設置過少,并非每個大學都設有哲學系,就是在僅有的幾個哲學系里,幾乎沒有多少學生將哲學作為自己的第一志愿,另外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也沒有人將哲學作為第二專業選修[1]。大多數學生基本上都認為,哲學史的學習不但抽象乏味,晦澀難懂,而且都是幾千年前古人的思想,難免與現實社會脫節。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選課現實中不難發現,選修中國哲學史的學生大多集中于大一、大二學生,但總體上課的積極性不高,在課堂上看其他書籍,背外語的較多,很難展開教學互動,收效較微。通過調查問卷顯示,對中國哲學史學習興趣不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了無用,二是上課聽不懂,主要是為了修夠學校指定學分才不得已選之。
3.課程自身建設不足。由于課程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中國哲學史課程建設相應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哲學師資隊伍建設不足。師資隊伍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師資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是推動課程教育改革發展、提高課程教育質量水平的關鍵。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中國哲學課程的師資嚴重不足,在開設中國哲學課程的專業中,也是一個人同時上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等多門課程,或者直接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同時教授中國哲學史,這樣往往造成課程教學與課程建設之間的惡性循環。其次,相關配套課程開設不足。如果單是開設一門中國哲學史或單是一門西方哲學史課程,很難形成學生學習的哲學氛圍,也容易造成同學對哲學理解的片面性、局限性。在選修課時限制下,大多數專業開設的中國哲學史很難系統地讓同學窺其全貌,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只能有選擇性地講解,容易造成知識鏈條的脫節。
二、中國哲學教學現狀的原因剖析
從以上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在非哲學專業高等院校,中國哲學史本科教學存在諸多不理想情況,其建設與發展受到多方掣肘。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國哲學史目前的困境呢?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因素。
1.教學理念的世俗化。在傳統的眼里,哲學給人們的一般印象是時代的精華和民族的靈魂,從而受到“禮遇”。然而在這種崇尚的“禮遇”之后卻迎來了人們對哲學的“敬而遠之”,因為在市場經濟的價值原則沖擊下,哲學已經被人們在心靈上束之高閣了,此緣于這個大而無用的東西確實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的冷暖與饑餓。這在近年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從學校專業設置上看,絕大部分高校的新增專業及舊有專業的改革都朝著實用性、功利性、快速性方向發展,在此理念下催生出來的是專業越分越細、領域越分越小,越來越接近與與現代市場經濟對接的專業培訓,造成傳統的哲學無人問津,而有了諸如法哲學、經濟哲學、管理哲學等邊緣學科的熱門。從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上和用人單位看,大部分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學習目前的“熱門”專業,他們給自己預設的目標就是通過大學四年的集中培訓與學習,畢業就能“學以致用”,派上大用場,而用人單位也傾向于專業人才,看重專業對口,學法學的就到公、檢、法等部門就業,學管理的就到企業單位、管理部門就業,這使得哲學專業就無對口的就業單位,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
2.課程設置的程式化。教學理念可以通過課程設置來體現。當前中國高校哲學課程設置基本上是按照哲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八個二級學科及其三級學科開設的。在哲學專業,設有哲學、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邏輯學、倫理學、美學、科技哲學等。但這些課程,不論是概論、原理,還是通史、選讀,大多只能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不能讓學生真正明白哲學自身。換句話說,哲學課程的設置最多就讓同學們記住了一些觀點、原理、流派,而沒有達到哲學成智成人之終極關懷功能。在非哲學專業開設的哲學課程,這種“形而上學式”的課程設置更為突出,往往把哲學課程簡單地等同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或西方哲學,且大多缺乏如原著選讀相關課程設置和哲學素質訓練。
3.教學內容的古老化?,F在很多高校使用的中國哲學教材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編寫的,這些教材的編寫大多明顯地帶有時代的痕跡,難免和現在的時代內容和新的考古發現不符。中山大學哲學系馮達文老師在談到中國哲學史課程內容改革目標時就指出,近幾十年,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中國哲學史研究受前蘇聯教條主義的研究方法影響甚深,許多研究著作與教材搬用近代西方哲學四大塊(自然觀、發展觀、認識論、社會歷史觀)的模式解析中國哲學,以為這樣可以使中國哲學科學化,其結果是不僅沒有能夠把中國哲學發展的內在理路還原出來,而且使中國哲學更支離破碎,更不成體系了[2]。這種古老化的教材編寫模式,雖然在近年來有所改觀,但也存在諸多不足,如一些教材只是過去教材內容改良,以為刪減了馬克思的觀點就還中國哲學本原。再如一些教材的編寫是“集體智慧”,即把整個中國哲學體系劃分為若干部分,然后分工撰寫,結果大多知識材料的集合和觀點的匯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體感和個性化。
4.教學形式的單一化。課堂講授是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環節。哲學課程的教學過程有其自身特點,它不可能像上計算機或法律課程那樣具體,也不可能像上外語課那樣淺顯,哲學的形而上性質決定了教學課程的抽象性、思辨性及對深度的要求。所以如何在自己的口頭講解和書面教材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給學生留出恰當的獨立思考空間,帶學生走進智慧殿堂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和藝術性的工作。當前的哲學教學由于制度、教材等的限制,教師很難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表達自己的思想,其授課方式也大多還是填鴨式教學,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不能有效地形成教學相長,這恰恰磨滅了哲學教學師生間討論、思辨的本質。
5.教學考核的死板化。教學考核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師的考核,二是對學生的考核。對教師的考核而言,評價一個哲學教師教學的優秀與否主要就看學校發放的調查問卷和督學的一次聽課打分,姑且不去評論這種評估是否全面,就其合理性與規范性也存在很大問題。因為其調查問卷過于表面和簡單,所有學科的問卷內容整齊劃一,不能反映學科之間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更不能體現教師之間的不同風格。進而言之,學生在評價的時候,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往往注重感性的教學過程,特別是本科學生,很難以理性的思維去評價一門課程教學的好壞。至于督學的一次甚至兩次評課打分帶有的偶然性和形而上學性就毋庸置疑了。對學生的考核而言,大部分學校的對學生的中國哲學課程考核方式都是以閉卷或開卷形式進行,或以論文形式通過,相比較而言,閉卷考試是其間最無價值的一種形式,它不能有效評估學生的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導致學生間高分低能現象的普遍存在,與哲學學習的本性完全相悖。
三、中國哲學教學改革的對策
基于目前在非哲學專業中的中國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現狀,筆者認為其教學改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扭轉教學理念。從思想上加強對中國哲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是有效進行課程改革及建設的前提與保證,在這個意義上,扭轉世俗的哲學教學理念,是解決好哲學教學問題及尋找其出路的關鍵。我們只有突破庸俗的實用觀點和狹隘的市場經濟價值原則,才能自覺把中國哲學教學真正納入素質教育體系,才能真正發揮哲學在增強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鍛造強烈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良好的個人品格和道德意識等方面的功能,這種成智成人的哲學素養應該成為現代大學基礎教育的一個基本內容,學校應該在其大學專業中學習的范圍,提高其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要在教育中讓不論是學生、學校還是社會都感到,在哲學學習中學到的為人之道,所訓練出來的研讀原著的能力、批判分析的能力、揭示觀點中公認的預設能力、建構關于自己觀點的具有說服力的論證能力以及論證中的文字表達能力,是普遍實用于其他學科和其他職業領域的[3]。
2.合理課程設置。作為非哲學專業開設的哲學課程,不宜設置太多必修課,但作為對哲學的一般理解的哲學概論或導論,應該規定學生必須修夠足夠學分,讓學生能夠了解哲學領域的重大問題,主要針對哲學史上產生的不同觀點、重要問題的歷史發展線索等,從而使學生對哲學所思考的問題及哲學的致思方式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哲學概論或導論是哲學思維的入門課程,之后學校應該以二級學科為范圍,開設一系列選修課菜單。作為選修的哲學課,可以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質,可以根據教師的專業優勢設不同的專題,可以定時聘請知名專家以講座形式進行教學和交流。這樣既把基礎的哲學素養訓練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有利于入門后的學生及對哲學感興趣的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哲學問題。
3.更新教學內容。目前慣用的中國哲學史教材主要有丁禎彥的《中國哲學史教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蕭萐父的《中國哲學史》等,雖然這些教材的編寫水平均較高,但都是以時間為順序,以人物為主線,闡述每一個哲學家的思想,這種體例的優點是內容詳盡,便于講授,其缺點是詳略不分,支離破碎[4]。在內容的設置上,作為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不宜對每個思想家具體觀點的學習和研究,要拋開以往的以時間為順序,以人物為基本線索的板式化、程式化的內容設置,而應該更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以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哲學思維(認知)方式,分析哲學家們對某一重要問題的討論與思考,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樣學生就不是僵硬地去接受某種哲學體系框架,而是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創新。
4.多樣教學形式。哲學課程教學應該也必須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哲學教學是真正能夠體現“教學相長”的舞臺,師生雙方應該改變以往傳統的角色定位和思維模式,把教學過程從“滿堂灌”、“填鴨式”的單向教學轉變為雙向互動。相對于其他課程,中國哲學史在教學內容上略顯龐雜,我們只有找出一條貫通始終的線索,才能將之條分縷析。所有這些,一方面取決于學生的基礎,學生只有擁有一定哲學基礎和相關知識背景,才能跟上老師的思維與節奏;另一方面取決于教師,教師必須切實對中國哲學史體系有整體把握,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所以教師要把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