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6 02:21: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商研究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規模的急劇擴張1991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開始試點,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對象主要是行業內的在職人員。一直到2009年,“全日制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出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開始擴大。近年來,研究生招生政策全面向專業碩士傾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是迅猛發展。2010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占整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比例已達到24.67%。2011年全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將近13萬人,其增幅超過了16%。2013年專業碩士招生比例已達到40.3%。2014年專業碩士招生規模占整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42%,預計很快我國的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比例將達1:1。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單位近幾年也有大幅增加。目前,我國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共有509個,占我國博、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總數的60%以上。其中,普通高校49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679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0余個。如工程碩士在2010年有128個招生單位,2011年就達到了361個,是2010年的2.8倍多。
2.專業學位類別迅猛增多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置和試辦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幾點意見》,開啟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批準在我國設置和試辦法律碩士、教育碩士、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等六種專業學位。十年后,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金融碩士等19種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通過金融碩士等19種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2011年2月1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我國第39種專業碩士——審計碩士。目前這39種碩士層次的專業學位設置,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
3.制度化、規范化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國家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力度是清晰可見的,相關政策文本的出臺,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發展更為制度化和規范化。比如在《關于構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服務體系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就業工作納入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工作,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合格者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執行普通高校畢業生的有關管理和就業政策。這就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制度化規定,有了保障。
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發展背后的困境
1.社會認同度低一方面,傳統的“學術至上”的觀念認為高校是培養學術研究型精英的地方,一直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家長、社會公眾大多不知道什么叫專業學位研究生,很多人把專業學位定義為“次等”的學位,缺乏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的正確的理解。由此,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不被認可。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往往會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產生歧視,在升值或者評級的過程中因為專業學位而受到限制。由于大規模的專業碩士教育,其含金量與認可度在社會上還有一個檢驗認定的過程,還有一個認識接受的過程。
2.照搬學術學位模式現階段,我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幾乎照搬學術學位的培養模式,弱化了職業性、實踐性。在課程設置體系上,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52.9%的同學認為只有一到兩門課與學位專業不同,有4.18%的同學認為課程設置完全相同??梢?,多數高校專業學位與全日制的學術學位課程設置接近90%的相同,相當多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案是對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案的“復制粘貼”,只是調整、刪減部分課程,增加實驗課,或是給基礎理論課增加配套的實驗模塊,沒有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獨特的價值導向和教育規律。在專業實踐環節上,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濃重學術性,多數高校忽略了實踐環節的建設。以傳授知識為主,不能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所特有的實用性、技術性、實踐性,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缺乏靈活性、多樣化和針對性,無法適應不同地區對人才規格的需要。
3.考核方式單一目前高校對于學生評價方式還是停留在基本的畢業論文和平時的情況。這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不合理的,純理論分析過于學術,缺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知識的創新和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所以,單一傳統的評價方式不能客觀評價專業學位研究生。
4.培養質量有待提高⑴生源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基礎。一方面,考生在選擇考研報考方向時,大多數都是以學術型學位作為第一志愿。表2就反映了2011年到2015年的報考情況,雖然報考人數在增多,但是2015年并未達到報考趨勢1:1的理想比例。另一方面,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的過程中,很多報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考生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在沒有被原報考的學術型學位錄取后或是在學術型學位復試淘汰后調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梢姡床患岩婚_始就制約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質量。⑵導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導師的專業訓練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目前,高校導師的學歷層次和學術能力大幅提高,但他們缺乏社會歷練,社會實務經驗不足。高校導師在進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不自覺偏向理論知識,滿足不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2009年,教育部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目前,有些專業學位研究生并沒有落實“雙導師”,落實了“雙導師”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校內和校外導師的職責不夠清晰明確,校內導師幾乎不參與學生實踐,校外導師作用發揮甚少,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教育相互分離。通過對某高校2014屆550篇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進行調查,真正實施“雙導師制”,共同指導研究生論文的僅有15篇,占該類論文總數的2.7%。師資隊伍缺乏經驗,“雙導師”在實際中流于形式,不利于培養出滿足社會要求的高質量人才。⑶質量監控體系不完善?,F階段,我國尚未建立起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適宜的質量評價標準,表現為論文指導和答辯中的學術型傾向和實習的敷衍塞責,多數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趨同,特別是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指標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和保障機制,以至于有些學生沒有經過嚴格、規范的實習及生產實踐,只是完成了畢業論文,或者同學術型研究生一樣在校內實驗室完成專業實踐。正是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評價標準尚不明晰,質量保障機制尚未建立,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不具有實質性的銜接,以至于很多畢業生在完成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之后,尚不能直接進入和勝任職業崗位。
三、走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困境的路徑
1.從政策和宣傳上,提高社會認可度⑴國家政策及時跟進。一方面,相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專業學位起步晚,國家的相關政策欠缺,政策的制定內容不夠及時和完善。在這種情況下,群眾感受不到國家政策對于專業學位的重視,自然對其認可度不高,報考存在相當大的顧慮。另一方面,社會需求在不斷改變,國家的政策不能一錘定音,需要隨實際情況而變更。每年的專業學位報考人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考生及其家長對于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就業扶持的分析。⑵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宣傳工作。利用媒體、網絡等渠道大力宣傳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優勢,促使社會各界人士全面認識專業學位,顛覆學術學位能力優于專業學位能力的傳統觀念,加強社會各界對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觀念上的重視程度。學校在招生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發放資料、招生視頻等介紹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考生、家長和社會大眾全面了解專業學位的過程中產生認同感。
2.創新培養模式高校應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框架,優選教學內容,突出課程實用性和綜合性,增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創新教學方法,加強案例教學、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完善課程教學評價標準,轉變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培養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著重考察研究生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加強實踐基地建設。高校應積極聯合相關企業,建立穩定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實踐基地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明晰各方責任權利。明確研究生實踐內容和要求,健全實踐管理辦法,加強實踐考核評價,保證實踐質量。促進實踐與課程教學和學位論文工作的緊密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強化學位論文應用導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是學術知識與經驗知識的統一,所以仿效學術學位的考核方式是行不通的。在考核方式上要有專業學位的獨特性,考核過程中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考核,建議適當地增加實踐技能考核的比例,將理論成績與實踐成績相結合。目前以學位論文或者畢業設計的考核中,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要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行業應用價值。專業學位論文應反映研究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可將研究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發明專利、文學藝術作品等作為主要內容,以論文形式表現。專業學位論文應與學術學位論文分類評閱。在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有相關行業實踐領域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2
碩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領域。而碩士研究生自主創新能力是碩士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環節?!陡叩冉逃ā返谖鍡l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主渠道,也是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重要發源地,本文就如何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精英人才,創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對提高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對策進行探討。
一、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早在商朝時期,商湯王的洗臉盆上就刻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九個字?!抖Y記·大學》又作了進一步闡述,意思是說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要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中央提出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順應形勢要求的,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抉擇。1999年同志指出: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如果不能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05年同志更是明確提出: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已開始重視創造型人才的培養,西方發達國家更早重視教育與人才培養問題。日本、美國、韓國等許多國家尤為重視創新能力研究和開發,他們把培養創新能力視為走向“21世紀的道路”,“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甚至把創新能力培養明文寫入憲法。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不僅直接影響高等學校知識創新的水平,也關系國家未來的整體創新能力,對國家創新體系有著重要影響。
二、碩士研究生自主創新現狀及原因
我國碩士研究生目前普遍存在缺乏創造力,學術成果質量不高,國際學術論文數量偏少,原創性成果稀少[2],學時實踐應用能力較差,科研實踐參與度低,學位論文選題缺乏新意,論文質量不高等現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西方先進國家教育相比,無論在教育理念上,還是在措施.環境和條件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3],其生產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導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術會議、科研實踐活動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由于目前我國在導師的遴選機制與國際上較好的大學又有較大差距,導師的素質已嚴重影響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少數導師知識嚴重老化,既無法將最新前沿科學技術成果向研究生講授,也沒有能力去解答研究生學習中遇到的新問題,其承擔的科研項目少,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課題,科研經費欠缺,無法提供給研究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機會。有的導師由于科研任務繁重、社會活動多或所帶研究生過多及個人責任心等因素,沒有精力認真指導研究生,對研究生采取放任自流態度。
2.擴招帶來生源質量的下降,經費投入不足,阻礙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擴招的“稀釋效應”直接降低了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考研是迫于就業壓力,把研究生學歷當作職業敲門磚,學習風氣浮躁、學術功底薄弱,一方面學生沒有腳踏實地潛心鉆研,另一方面教育資源緊張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這些主客觀上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打折扣。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與世界強國相比很大差距,國家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研究生待遇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半工半讀”,對于原本基礎不夠扎實、生源質量欠佳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創新能力的培養猶如空中樓閣,缺少了厚實的基礎,創新便無從談起[4]。
3.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我國的研究生選拔機制基本上是“嚴進寬出”,過程控制淘汰率低,西方國家大學的研究生淘汰率大約在30%,而我國基本上是零淘汰率。由此造成學生入學前拼命學,入學后隨便學??荚噧热莺皖}型大多數題目還是只停留在對基礎知識的考查上,很少有突出評估應試者創新素質的題目,反映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比例相對較少,在入學復試階段也是走形式,沒有精心組織設計考試過程,沒有能真實客觀地考核入學學生的運用知識和創新能力水平。只靠死記硬背來應試,從而導致了一批“應試型”人才的出現。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上的僵化、過于強調統一。我國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卻是年齡、學習背景等參差不齊,從年齡上說既有剛畢業的應屆生,又有工作幾年甚至十幾年義重新走進校園的往屆生;從所學專業的角度來說,既有一直從事本專業學習的學生又有跨專業考入的學牛。面對這種學生間的差異,設置統一、僵化的課程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所以,有時會出現學生因為對所學課程不感興趣而采用一種敷衍的態度,甚至干脆放棄,從而使某些課程的開設變得毫無意義。另一方面是教育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前沿性不夠,一些學科的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內容陳舊過時,課程更新率低,未能體現本學科發展的特點、動態和拓寬學科專業的覆蓋面。教學方法灌輸授課仍占主導地位。只注重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忽略了對學生潛能和創造力的培養,缺少對研究生在繁雜現象中認識事物本質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訓練,也缺少對研究生學習方法的教育及自學能力的塑造。
4.高校科技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
在研究生培養的定位上,過分關注學術型人才培養,對應用型、技術開發型人才培養關注力度不夠,措施不力。研究生論文選題均以高層次的理論研究為主,據從我國教育部直屬高校研究生參與科研實踐情況的統計數據分析,研究生參與“研究與發展”課題不夠廣泛,如2002年參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用發展的研究生有61361人,僅占研究生在校生總數的21.73%:另外,研究生參與科技服務實踐活動也明顯不足,2002年參加研究與發展成果應用和其他科技服務的共計14444人,僅占研究生在校生總數的5.11%[5]。
三、提高碩士研究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
1.嚴格研究生導師遴選制度,完善學術監管機制及對導師及研究生適當的獎罰措施
研究生導師的水平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導師不應再滿足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功能和作用,導師在科研過程中,應跟蹤國際最新的科研動向,更多地承接與國際水平接軌的高質量科研課題,在教學中,應摒棄“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發揮組織、引導、控制作用。嚴格對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導師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才能較好地激發、帶動研究生的創新激情、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導師的主導作用,明確導師的責任,規范研究生培養,為研究生營造一個自由創新的空間,打破導師資格“終生制”,建立導師動態評估制度,根據導師科研經費確定招生名額,對經費較少導師嚴格控制招生數,沒有科研課題及經費的導師可以取消其導師資格,嚴格研究生導師遴選制度。對科研成果的轉化,刊物的等級,立項課題的級別等分別給予相應的獎勵和表彰并作為導師晉升的依據。建立賞罰分明的獎懲制度,針對近年來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有必要對研究生進行誠信教育,學術道德規范。對發表學術論文須經導師同意。反剽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
2.加大經費投入,創建信息服務平臺、支持重點學科建設及科技創新營造創新環境和氛圍
科技信息平臺的搭建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學生可以通過圖書及網絡查新服務了解國際最前沿的信息,開拓視野,為培養高水平的研究生創造了優質條件,有利于創新成果的產生,高校要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重點實驗室建設,以承擔國家和省重大項目,生出重大科技成果為目的。
同志曾經說過:“在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有這樣的論斷:“用環境,用學生創造的周圍情境,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微妙的領域"。
環境因素對人的創新活動具有一定的影響和制約,只有環境因素和創新主體的主觀因素緊密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加強國內研究院、所和學校之間、國內外學校之間的學術交流,通過不定期舉辦專題講座或討論使學生對學科前沿知識的了解,創新思維的鍛煉和培養。
3.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產學研結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有利于基礎研究的加強及對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推動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以及技術創新體系的形成。1975年美國政府推出學校與企業“協作教育”的政策,共同培養研究生。斯坦福大學及其企業伙伴的“協作教育”模式是最為成功的典范之一。美國一些大企業,如IBM公司、英特爾公司、施樂公司等,均與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英國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提高研究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也非常重視大學與工商企業和政府研究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國外大學及學校的老師與社會和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公司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為企業服務的同時,也為自己籌措了研究經費。企業能把各行業研究的前沿問題、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以及國民經濟發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項目直接帶進學校,使研究生能近距離地接觸技術前沿,促進研究生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達到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目的。產學研結合從多途徑、多渠道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及創新的價值,科研成果所具有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創新熱情和創造能力。
四、結語
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研究生是實現21世紀宏偉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關系國家未來的整體創新能力,對國家創新體系有著重要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本文通過對研究生自主創新現狀及原因分析。提出嚴格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營造創新環境,構筑創新平臺,完善創新機制,激勵創新實踐及獎罰措施。培育研究生創新理念,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播,還重現對某些問題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習者發現、創造新知識的能力[6],引領研究生創新發展,努力培養新時期優秀的高級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法律出版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
[2]吳宏翔,熊慶年,顧云深.關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22(9):32-36.
[3]楊旭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2):4-5.
[4]崔海東.創新能力與研究生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0(5):58-59.
[5]耿浩然.新形勢下六位一體方式培養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J].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10,3(3):67-69.
[6]譚鏡星,陳夢遷.學科群與大學教育知識自我組織[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6):74-79.
發達國家(例如美國)的網絡科技融合于法學教育發展,他們已經有了30多年的經驗。在美國,法律教育與法學研究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著名的WESTLAW和LETXES等法律數據庫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法律信息產業。WESTLAW公司已于1997年在北京開設了代表處,并在北京大學法學院開通了在中國大陸第一家專用的法律數據庫查詢終端。1999年上述兩家美國法律數據庫已經采用互連網絡進行法律數據全文檢索和閱讀,其中已有相當部分的法律數據免費向全球開放。
在亞洲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例如我國的臺灣,網絡科技發展也有10~15年的經驗,使得法學教育在使用網絡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發展。在中國大陸這方面起步較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值得我國法學院借鑒。下面從十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網絡科技影響法律圖書館發展模式,影響學生和研究人員的資料查詢和閱讀方式
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法學院圖書館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網絡科技的影響,改變了發展模式和方向。美國大約有170多所由美國律師協會(ABA)承認資格的法學院法律圖書館,在30年前已經開始連接WESTLAW公司和LETXES法律數據庫系統。
在美國法律圖書館網絡數據的法律資料費用(設備和數據流量收費)約占法律圖書館平均開支的1/3以上。從發展的趨勢來看,數據設備和軟件更新的費用增長幅度比其他圖書館開支增長幅度要快。同時,法律圖書館早已配備了專門的網絡與計算機數據工程維護網絡系統。
美國多數法學院采用了網絡化的法律數據庫,使得法律圖書館的使用分為兩個區:一是傳統的“書架區”,二是“計算機區”。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集中在“計算機區”,1980年以后的法律資料多數可以查閱網絡數據庫獲得。“書架區”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在美國法學院,法律圖書館的“書架區”與讀者聯系,主要通過書籍外借和外地圖書館復印郵寄服務來實現。圖書館外借圖書使得圖書館的使用空間和時間擴大?,F在,在法律圖書館的“計算機區”,通過互連網絡擴展圖書館的使用時空,使得圖書館的使用“無疆界化”和“無閉館化”,而且,網絡服務更具有質變的意義還在于:當各個法律圖書館數據庫連網后,各網絡數據庫中的法律信息資源便實現共享,這將使各個法律圖書館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時,每個法律圖書館的發展將更加注意特色,更加趨于個性化發展,更加注意數據資源的獨創性。反之,在沒有網絡技術支持的時代,各法律圖書館發展趨于雷同、重復和缺乏特色。
在美國,許多法學院學生通過網絡,隨時查閱與下載網絡數據庫的法律資料。美國多數法學院的《法律評論》都已經“上網”。即便沒有上網,也用光盤數據版通過美國計算服務器提供全文檢索服務。
在發達國家網絡科技進入法學院圖書館之時,發展中國家在此發展比發達國家慢了幾年,甚至幾十年。檢索文獻的手段不同,導致眼界、觀念和效率的不同,中國大陸法學院在發展法律圖書館時,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在亞洲,幾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緊跟發達國家之后,各自發展了“本地版”或“母語版”的法律數據庫系統。
網絡科技發展對法律圖書館的影響還表現在它使得法律圖書館的設計、經費支出與管理人員結構等方面,都將發生了變化。具有網絡科技和計算機數據知識的圖書館工程師成為新的館員。學生同計算機工程師對話的時間增加的幅度,比同傳統館員咨詢時間增加得快。學生同計算機工程師們的“對話”不僅僅是面對面的,或電話交談,而且還可以是在網絡上的“對話”,中國大陸的法學院法律圖書館正處于發展階段,所以,更應充分估計到網絡科技對法律圖書館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二、網絡科技對法律教室的影響,對教師與學生交流方式的影響
在發達國家,網絡科技也進入法學教室已經非常普遍了。美國芝加哥的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法學院,叫肯特(KENT)法學院,設在一所理工學院里,這所法學院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方面獲得了大力支持。美國的這所法學院在傳統評價標準中的排名并不靠前。①但是,它全面使用網絡科技進入法學教室,使法律學生通過網絡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網絡科技發展前,世界各國的著名法學院主要依靠著名教授來支撐。法學大師的知識及經驗隨同他們個人的存在而存在,隨同他們移動而移動,所以,大師的知識及經驗傳達給學生們是有限的。所以,爭奪大師是法學院之間競爭方式之一,表現為互相“挖角”。但是,就是在世界著名法學院里,學生也不能經常聽到名教授和大師們的講課。
但是,美國的“小法學院”卻通過網絡科技獲得這些著名教授的音像資料和數據化資料,在網絡中傳播,并將網絡數據庫與教室連接起來:“小法學院”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而大法學院花費的成本要高得多。從節約成本的角度看,小法學院更具有競爭力。美國法學院還有另一種新的排名,評比使用網絡科技的程度。評出的前5名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法學院,沒有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和伯克利及密歇安法學院。所以,美國有名的私立法學院中,除了哈佛法學院外,像芝加哥、耶魯、斯坦佛法學院都是小規模的。還有更小的法學院,其辦學成本更低。
網絡化的教室改變了授課的時空與資料的規模。法律課程的聲音與文字資料(甚至圖像)已經存在服務器中,服務器24小時開通,學生們在教室里或在世界各地,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上網學習。同時,他們同教師的“提問與回答問題的對話”與“案例的討論”也可以通過電子信箱或“BBS”隨時進行(請參看北大法學院的BBS中文討論分析軟件SPS)。
網絡化的教室不僅僅使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還可以利用網絡鏈接的數據庫發展“縱向交流”。師生們通過網絡化教室鏈接的法律數據庫,“入庫”一層一層深入展開,可以獲得更多、更新、更早、更具有比較性的數據資料和統計資料。并且隨時使用統計和分析軟件(例如社會科學統計分析軟件SPS)對法律數據進行分析,立即獲得結果。
網絡化教室發展后,教師不是以講授法律知識為主,而是將分析的經驗教給學生。同時,輔導學生使用法律數據庫和分析“軟件”自己進行學習與分析為主,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這種鏈接網絡的“電子教室”在中國大陸的法學院已經開始醞釀了,發展這種教室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費問題?;蛘哒f也不全是經費問題,而是觀念問題。我國法學院的未來教室設計與使用,要充分考慮到網絡科技的影響,提早準備(國家教育部設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課程與教育研究基地”的教室已經具有這種雛形)。
三、網絡科技發展對法學研究與發表方式的影響,對法學研究評價方式和傳播方式的影響
在網絡科技發展以前,由于學術刊物分級分類,使得法學論文寫作難,發表更難。目前,大陸法學院有333所,本科在校生大約6萬人,研究生在校與在職人數大約3萬人,將近10萬法學后備人才可以發表的全國的法學核心刊物不到30本,省級社會科學理論刊物不過30多本,其他綜合學術刊物也不過40多本,所以,在大陸發表法學論文的刊物比經濟學和理工類的少,而人數多。
在我國,盡管法學論文雖然發表難,但是發表后閱讀與傳播也同樣困難,一般讀者不容易接觸到這些專門學術期刊。由于這些刊物的內容十分專業,所以,書店和郵局及報刊亭不會出售這類專業刊物。獲得這些專業刊物的惟一途徑只能到各個大學法學圖書館里去找。結果讀者查閱學術專業論文的成本比較高?,F在,我國法學理論界在幾年前開始了一種將學術論文書刊化的趨勢,以各種部門法的《論叢》冠名,“以書代刊”來發表中長篇法律學術論文,這種做法使學術論文可以在一般書店里買到。
網絡科技發展后,電子專業學術刊物以一種新形式出現了。這種傳播形式發表周期時間短,可以短到按分鐘或秒鐘來計算;閱讀面大,對社會的影響面更大,更加便于閱讀和研究,更加便于保存和檢索,也更加便于引用和復制。我國法學院應該研究在網絡電子版的情況,設計學術評價政策和標準。
在我國,網絡科技正在將法學論文“KEY-IN(鍵入)”或“SIGANA(掃描)”到專門數據庫,法律數據庫正在與網絡連接,例如,北大法學院的法律數據庫已經開放,可以通過網絡閱讀法學專業論文。不但閱讀方便,檢索也方便。同時,使用“軟件包”進行隨機統計與分析也非常便利。過去讀者只能檢索論文、閱讀論文,現在配合軟件包來分析論文,檢驗論文中的數據,以便對論文的科學性、客觀性、實證性進行檢驗,讀者不再是被動的閱讀,而是主動地分析與評價。
理論界評價論文水平時,經常采用的一個指標:“引用率”。過去統計論文的“引用率”時采用人工方法,人工統計的“引用率”與實際的“引用率”存在差距,所以精確度有問題。在網絡科技發展后,法學論文可以在網上“發表”,上網“訪問”閱讀論文次數可以被計算機在閱讀該論文前,可看到已有多少讀者“訪問”閱讀了該論文。這種統計數據顯示可以給后來的讀者一個暗示:閱讀次數越高,證明該論文越引人注意。暗示的效果是“閱讀多者更多,閱讀少者更少”。在網絡技術領域,訪問網頁次數采用“點擊率”表示,點擊率越高,表明注意度越高,“點擊率”就象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一樣。由于網絡科技的支持,使得專業論文的閱讀者規??梢猿杀对黾?,這使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評價論文。這種特有的反饋有可能促使論文研究方法發生變化。
四、網絡科技在法學教育領域日益廣泛的融合導致教師與學生角色的互動
在我國一些大中型城市,法學院學生在使用網絡方面比老師具有更多優勢,因為學生中的“網蟲”數量遠比老師多。由于學生在網上花的時間多,加上學生之間有交流,所以,學生可以幫助老師在網上查找最新法律資料,使老師的講義中的信息隨時獲得更新。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學生是老師的“老師”。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互換。
轉貼于
法學院的教師也不會因為在網上的時間比自己的學生少而感到自卑或羞愧,我國法學院的教師正在從“傳授法律知識”的先生轉變成為“傳授司法經驗的長者”。大學教育更多是傳授經驗。②在法學院司法經驗的傳授更加重要,因為司法經驗難以從法律書本上學到。即便是寫在法律教科書上的別人介紹的經驗,在學生自己沒有體會和經歷時,也不容易學到,法律經驗一定要靠老師,或有司法經驗的律師或法官傳授。司法經驗傳授本身就是一種法律教育,在此,法學教授與律師和法官的角色也發生了轉換。
由于法律的知識可以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學習獲得,各個國家,各種不同歷史時期的司法經驗比較與傳授將成為大陸法學院發展教育的一種值得注意的方向。由于學生、教師、律師和法官角色的互換,使得大陸法學院更加開放,更加面向司法實踐,更加面向社會,這種發展的結果將使法學院的法學教育從邏輯的法律向經驗的法律轉化,從情感的法律向理性的法律轉變,從書本上的法律向社會存在的法律轉化。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封建社會的人治與儒學思想對法律的影響深刻,上述轉變對現代社會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五、網絡科技發展將使法學院的考試制度、論文答辯制度、學籍管理制度、課程設計、講義與教科書設計、研究與討論制度發生改變
網絡科技發展,將使法學院的教學管理發生許多變化。首先,考試制度會發生變化。使用紙張和圓珠筆的考試,可以由學生在計算機上完成??荚囉芍饕紝W生知道多少知識為目的,變化為考學生自己具有多少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發現新法律的能力,收集有關新法律的文章與資料的能力,使用“軟件包”從多種角度分析新法律的能力,預測新法律的社會效果的能力,相關法律與新法律進行比較與評價的能力。這些工作現在都可以在連接網絡與法律數據庫的計算機上進行。而且在進行這種類型的考試的同時,也會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專用的分析軟件工具,設計專用的法律數據庫,安排自己的表達方法(數據源鏈接的方法,或是數據庫全文或關鍵術語或概念連接的方法,或者是多媒體技術表達方法)。
許多法學院的法學考試也可以采用計算機模擬法庭辯論、模擬雙方律師的博弈、模擬法官的合議討論過程、模擬判決等方式。對于法律知識性的考試,如果采用計算機選擇題考試,可以隨機判分,以杜絕或減少作弊現象。
網絡科技發展也使法學研究生論文答辯的方式發生變化。原來的法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答辯,采用問答式,教授與研究生的問答只在一個層面和同一空間、同一時間進行,外地、外省或外國的教授參加論文答辯,一定要乘坐飛機或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集中到某一會議室中,面對面地進行。采用網絡通訊技術,可以實現遠距離,不同空間,不同時間多層面的問答方式。
網絡科技發展還將影響學生的學籍管理制度。由于網絡科技改變了人們交換信息的時空,所以,學生在法學院學習的時空可以更加靈活。預計,不久的將來,大陸法學院的學生在校園外就可以參加法學院的課程,學籍管理采用開放式,學生不一定要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學業。隨著終身學習觀念的推廣,學習法律的年齡也不一定要限制。
采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成本可以非常低,甚至可以設計成計算機自動管理系統,減輕人的勞動,使得對本地管理與對全球管理的成本差別不大。
從2001年開始,北大法學院的“網絡與法律”課程已在網絡上開放,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HEALJECTION教授的“FINACIALINSTITRTIONANDLAW”課程也已通過網絡傳輸到北大法學院的服務器上,選課的同學們可以隨時通過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或法律圖書館的臺式電腦“上課”。他們的作業采用電子郵件寄給哈佛的教授。今后,這類網絡課程將越來越多。
一旦世界各國法學院的網絡課程互相鏈接,形成一個巨大的全球化的法學院課程體系數據庫時,大學法學院也就國際化、全球化了。
六、網絡科技發展使法學教育與相關學科發展產生融合,跨專業、跨學科發展將發生新的變化
網絡科技的發展使法學院與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公共關系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社會與人類學院、人文學院等發生跨學科的交流。目前每個學院已經開通了自己的主頁,建立了自己學科的數據庫。以北大法學院為例,法律數據庫中已將法學院中的幾乎所有可以用信息表達的東西都放進去了。北大法學院的主頁將全球法律網站的搜索引擎、法律數據庫和法律相關傳媒都鏈接在一起,這個網站已經被美國YAHOO網站統計為在中國大陸法律專業訪問率最高的專業網站。
如果將來文科中的每一個院系都將他們的主頁實現專業搜索引擎、專業資料數據庫和傳媒鏈接,或者更多層面的聯系,就已經為跨學科研究與交流提供了技術支持的空間。在這個網絡空間里,學科之間的融合,通過數據庫的“鏈接”,通過專業網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傳媒及時的、獨特的表達,將變得非常容易。因為在網絡技術支持的空間,跨學科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不同專業的人與人的磨合少了,不同專業知識與知識的融合多了。
七、網絡發展使法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發生了變化
網絡科技的發展還影響法學院學生的畢業去向。過去,法學院畢業生主要在司法部門、政府機關、公司企業工作或進入律師事務所學習做執業律師等。網絡科技的發展有可能給學生開辟一條新的就業道路:IT律師與IT司法行業。最早從事這個行業的專業是國際大型律師事務所采用軟件技術進行接受客戶的委托前的“”。由于專業責任和道德的限制,同一家大型的國際律師所不能同時原告和被告,從主觀上講,律師事務所不會這樣做。但是從客觀上說,不同國家的公司委托時,可能無意識地出現“一主二仆”的現象。IT軟件技術使得這種查詢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由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新的律師業務和新的法律咨詢業務可以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完成,從而大大降低律師的收費幅度。使越來越高的律師費向合理的、有利于競爭的、方便客戶的方向發展。筆者暫時將這個新的司法領域稱為“E-LAW”,或叫做“電子法務”。③
八、網絡發展正在改變法學院的師資構成,學科與學派的發展產生新的方向
大陸法學院師資構成的變化,正如原來金融證券領域以學習經濟類和金融專業的人員為主一樣,在金融電子化后,計算機專業人員大量進入金融界,已經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當金融業轉向金融信息業的時候,計算機和信息專業的人將會有更多的到金融領域就業的機會。
與計算機專業人員一樣,在金融業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數學專業、心理學專業,甚至法學專業的人進入。同樣的情況也將出現于法律業,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專業的人員進入法律界。
法律數據庫、法律網站搜索引擎技術、法律新聞傳媒業的發展、E-LAW的發展需要更多的IT專業人員加盟,或者是學習經濟學的專業人員,講授“法律經濟分析”類課程。
現在在中國大陸的法學院里,計算機專業人員主要從事網絡維護和專門軟件設計工作,但是,現在在北大法學院已經開設了由計算機專家講授的“網絡法律”和“軟件版權保護”網上課程。
九、網絡科技發展將提升大學法學院的學術能力,提高其綜合實力,影響法學院對社會的“貢獻度”和社會的“支持度”
網絡科技的發展對法學院研究能力與學術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網絡科技有助于各個法學院研究能共享資源和學術交流,也有助于各個法學院發展自己的特色。在網絡科技發展前,由于資源共享和學術交流的成本較大,各個法學院容易向“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模式發展,會導致重復建設,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學界曾有一個共識:“半個圖書館,等于沒有圖書館”。網絡科技在法學院的應用可以改變這個傳統的共識,在網絡科技支持下,“半個圖書館也可以等于一個完整的圖書館”。
使用網絡科技還可以提高法學院的教學與科研成果對社會的貢獻。大學原來是有“墻”的,各個法學院是有“室”的,這樣在地理位置上將法學院與社會分開。特別是目前大陸一些大學考慮到校園安全,大學入門的手續比較煩瑣,社會公眾訪問大學不便。網絡科技的發展可以使法學院的課程上網,網上法學院可以實現“無墻法學院”或“空中法學院”。中國有著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特點,使用網絡科技實現遠程法學教育可以克服傳統法學教育分配不均的問題。大陸連續多年進行全民普法教育,每次普法教育都要進行幾年。由于采用的教育手段比較傳統,所以效果還有更大的提高潛力,如果通過電視網、互聯網,采用圖本化、音響化、數據庫鏈接化、文本鏈接化、多媒體表達化手段,將會使法律教育的效果大幅度提高。
衡量一所法學院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可以使用“貢獻度”表示。法學院除了向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外,還要將法學研究成果及時向社會,參與立法和司法的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參與大眾普法,對社會開放式教育,對青少年進行法律知識傳播,對受法律處罰人員的法律知識與心理輔導等,這些工作可以通過時間量和工作質量來表達。法學院對社會的貢獻度越高,獲得社會的關注程度也越高,獲得社會各種資源的支持度也越高。法學院不可能獨立于社會而存在,更不可能脫離社會支持而發展。網絡科技的發展使法學院對社會的貢獻與獲得社會支持的規模更增大和更有效。
十、網絡科技改變了法學院傳統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則,例如,政府與網絡、法律與網絡、國家與網絡等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