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5 05:22: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數學與生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 要:小學數學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師應該把數學教育與生活聯系起來,努力使數學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實現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人人數學觀”。本文從導課、課堂活動組織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對小學數學生活化進行闡述,以期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示。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這就要求,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更要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出發,設計和組織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發現和總結規律,并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問題中,鍛煉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努力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數學學習能力。
一、挖掘教材資源,搜集生活化教學素材
我國現行的各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新教材,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以人教版為例,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動活潑的主題圖。這些色彩鮮艷的主題圖,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能夠吸引學生去觀察,吸引他們學習的興趣,并且這些美麗的主題圖,多數與生活現實息息相關,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為教師,應該認真審視這些主題圖,探尋這些圖中所蘊藏的內在魅力、數學知識和素養。通過主題圖提供的素材,把教材的內容以學生數學的生活情境表現出來,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參與性和主動性。這些主題圖有很多是活動類的,為師生提供了一些教學活動組織方式,揭示和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教師還應該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時上網、看報紙雜志時,多搜集與教學相關的有價值信息,并及時分類整理,作為生活化教學的有用素材。另外,面對這些素材,教師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應該利用自己的教學思想,對其進行自主的深層次開發和加工,并將其與生活中積累的教學信息資料靈活整合,進行恰當重組,以使教學流程更加順暢,教學效果更佳。
二、課堂教學情境化、生活化,讓學生在感受中學習數學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情境化的知識有利于學習者利用既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對新知識進行順應和同化,有利于新知識的建構。而且,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更差。
首先,課堂導入生活化,從學生生活實際導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要通過自主加工,把教材還原成現實生活,從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生活經驗出發,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和畏懼感,幫助他們對新知識有良好的初步認識。其次,課堂例題生活化,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通過對教材中例題的選擇和改編,讓題目更加充滿生活氣息,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讓其親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通過分組練習、自主討論等方式,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對自主探究的結論更加信服,而且通過這種活動,能夠開拓學生的思路,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最后,課堂語言生活化,教師自身要注意盡量運用生活化的語言。鑒于小學生的理解水平,小學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要,把抽象化的數學知識,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學習。
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應用中提升能力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應是數學教學的起點和歸宿,加強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長期發展的需要。而且,通過對知識的運用,可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遷移能力的提高。首先,讓學生逐漸習慣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問題,找找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其次,讓學生練習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最后,讓學生學習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學生常見的情境結合所學知識,編制成富有情境的問題,讓學生學著去思考和解決。 轉貼于
數學來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數學教學包括小學數學教學,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數學課程本身的“數學味”。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通過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在對身邊生活的提煉和超越中構建起數學知識框架,最終要通過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構建起數學模型,實現知識的數學化。
參考文獻
[1]鄒勇.尋找身邊的數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我見.科教導刊,2009(27).
[2]湯建平.小學數學主題圖的應用與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9(1).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統計,概率,數據分析
小學階段“統計與概率”的主要內容有:①描述統計。包括整理數據、統計圖表等;②數據的代表。平均數、中位數、眾數;③可能性。
這些內容的教學主要是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統計與概率”是與生活聯系,又有學生可以操作實踐的內容,比較容易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下面結合一些教學實例,談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中的應用。
1、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統計知識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數學統計知識,從數學活動看,主要經歷如下一些學習:對數據的統計活動有初步的體驗、解讀和制作簡單的統計圖表、在活動中獲得對一些簡單的統計量(如平均數、眾數、中數等)的意義理解等等。
在這些內容的教學組織中,信息技術有以下應用:
1.1利用信息技術, 能夠設計并呈現符合小學生生活經驗的特定情境。
內容的組織與呈現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已有的日常經驗與他們的現實生活,使小學生在現實的和經驗的活動中去獲得初步的體驗。
例如,小學生對統計全過程的理解可能是有困難的,因為他們習慣的是面對已經給定的甚至是已經被處理過的一些數據進行思考和判斷。因此,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日常經驗和興趣,去設計并呈現一些特定情境下的現實問題,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多次嘗試去不斷體驗。
如在教學《組織比賽》一課,就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了一個游戲情境:“小朋友在操場做游戲,要從跳繩、套圈、拍球和踢毽子四種活動中選一種進行比賽。要選哪種活動更好呢?”開始時,小學生們可能會依照自己的喜好隨意判斷期刊網,但是,多次的交流后就會體驗到這樣是不行的,因為聯歡會是大家一起參加的活動。于是,他們就會嘗試著先調查每一個人的口味和喜好。可是,面對一大堆雜亂的數據怎么辦呢?這時已經構建的分類與排列思想就會提供幫助,他們就將調查得來的那些數據,構成了一幅扇形統計圖。接下來,學生們進一步討論,喜歡哪一種活動的同學多些?同學們比較喜歡的集中在哪幾種活動?喜歡哪一種(和幾種)活動的同學最少?于是,不僅幫助學生對“組織比賽”的行為選擇提供了幫助,而且對統計與統計量的意義也提供了理解上的幫助。
1.2利用信息技術,強化數學活動過程。
課程教學要有利于學生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在經歷一個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去體驗和理解知識的內在意義。因此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不要將一些統計知識簡單地當作對那些表示概念的詞匯的識記,或者將它簡單地當作一種程序性的技能來反復操練,而要盡可能地用一些活動來組織,以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
例如,統計圖表的認識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認識問題,而是有制作、對比過程中體驗和理解統計圖表意義的問題,即不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堆砌的過程,而是一個對數據理解的過程。
在教學《扇形統計圖》中,先出是上面兩個圖形,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呈現了;然后讓學生學會如何將同一信息分別制作成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討論等數學活動,從圖中獲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對比各自的優缺點,從而進一步理解和認識扇形統計圖的意義。
1.3利用信息技術,將知識運用于現實情境。
小學生對統計知識的學習,重點并不是能記住幾個概念,能計算幾個習題,能制作幾個統計圖表,關鍵是要能學會一些初步的和簡單的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能將知識運用于現實情境。小學生可以在這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有效地獲取知識和技能,增進理解;運用數學知識發現和解決一系列現實生活問題;處理由課程其他領域或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等。
如在Excel中可以設計以下練習題期刊網,幫助學生分析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下面是某校運動隊跳繩測試情況的記錄單。(以每分鐘跳過次數計算)
編號
成績
編號
成績
編號
成績
編號
成績
1
39
11
38
21
44
31
44
2
40
12
43
22
36
32
34
3
44
13
37
23
39
33
50
4
43
14
45
24
42
34
43
5
34
15
46
25
29
35
36
6
43
16
38
26
50
36
37
7
37
17
35
27
37
37
45
8
47
18
45
28
43
38
44
9
45
19
48
29
39
39
38
10
42
20
39
30
48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誤區;策略
小學數學作為數學學習的基礎階段,教學有效
性影響著學生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數學學習效果。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诖耍P者結合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誤區及對策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一、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存在的誤區
從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來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存在的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沒有滲透相關學科的內容。教師在設計的時候,往往以數學課本知識為主,很少涉及其他學科知識,這就削弱了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的學科特性。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也不知道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有多大的關聯。因而導致很多學生不清楚數學學習的本質及價值所在。
2.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忽略了對數學學習方法的教學及指導。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教師必須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否則學生沒有辦法接收到最新的資訊。同時,教學方法缺位,會導致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忽略。
3.教學設計的目標不明確。很多教師,把教學設計與備課等同起來。尤其是小學數學,本來知識點就不多,對于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來說教學重點及難點早就爛熟于心,所以他們會覺得根本沒有必要在課前詳細地設計教學。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內容、方式、目標上形成慣有的教學思維方式,嚴重影響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改進策略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首先要改變教師對教學設計的認識,強化教師整體優化意識。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將教學內容與自身了解的知識呈現出來,使教師教學思路更加系統化、清晰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進行整體優化,體現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及發展性。將數學知識與小學知識結構體系融合在一起。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調整、設計、評價等工作將小學數學教學目標融入教學實踐中。其次,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很多教師對教學設計相關的知識、方法、技能等掌握不足,他們其實很想學習這些相關的知識,只是苦于沒有機會。第三,制定教學設計評價體系。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對教學設計的評價缺乏相關的標準和原則,并且考核人員配備不足,導致很多教師認為教學設計可有可無。具體來說,教學設計評價體系制定要以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依據。而教學目標是在宏觀的課程目標框架下,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征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具體化、明確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通過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對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加強對教學設計的重視程度,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理論等要素有機地融合到課堂實踐中,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及效果。最后,希望論文的研究為數學執教者及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新榮.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06.
論文摘要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它要求課堂教學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觀,筆者根據自身的實踐,總結出幾點看法。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搖籃,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制定強調從以獲取知識為數學教育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可以說,促進學生的終生可持續發展是學校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所以,課堂教學中運用什么樣的策略指導并開展課堂教學,對教學價值的體現,學生成長的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采取哪些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首先,巧設導入語激趣。上課伊始,教師應根據該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重難點,設計一段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導人語引入新課,以激活學生學習動力,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其次,設計擂臺賽出情趣。小學生表現欲強,愛爭強好勝,喜歡受人夸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抓住小學生這一年齡特點,有意識地設計競賽題和競賽形式.,學生會興致盎然,熱情高漲,學習空前活躍。如把基礎數學知識或口答題設計成搶答競賽形式,把中等難度題設計成限時必答競賽形式,把難度較大的題設計成小數奧賽形式,讓學生以賽激趣,以賽促學,以賽提效??傊谛W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選用科學靈活的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激趣方法,會使數學課趣味盎然,迭起;會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2、靈活運用教材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善于運用教材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第一、領會編者意圖,提高駕馭能力。是否領會編者的意圖是衡量教師對教材內容理解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從小學數學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和與之配套的教學參考書,全面了解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第二、結合教學實際,適當調整內容??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時也要注意改革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進行教學再加工,從而真正達到優化教學之目的。
3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關系到數學的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才素質。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不僅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具創新、探索意識的新世紀人才,就成為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第一、樹立創新意識,著眼創新培養。課堂教學作為教師施教、學生求學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忽略了知識、技能以外的各種品質的培養,特別是學生的創新、探索意識、創造精神,造成學生“高分低能”、只是學習的機器,不能實際運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光要注意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學生素質能力,著眼于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結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簡便、快捷、方便的途徑。第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創新能現代教育論的思想主張“以學生發展為主”在數學教學中要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的教就應轉移到學生的學上面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只有學生主動地學習了,才能使教學落到實處,創新思維才能得以發展。第三、鼓勵質疑,培養創新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課堂教學必須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培養學生能發現問題、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和發表創造性見解的能力。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他們主動創新的能力。
4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關注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方法適時地引導學會合作使學生意識到: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獨立的群體,每個小組成員都是這個小組的一分子,小組的健康成長需要每個成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支持、合作、促進。小組的點滴進步是小組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大家共享的榮譽。這樣,學生的團隊精神就會逐漸得到培養和加強。教會學生合作的方法:教師必須明確這樣一個道理合作能力不是與生俱來,自然生成的,它與其他技能一樣離不開后天有意識、有計劃的訓練與實踐。
5 充分利用多媒體
一、善用好奇心,以“問題性”突出“以用促學”
(一)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
教師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身邊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氖學的角度去看、去思考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如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綜合與實踐”領域中的內容“滴水實驗”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校園里、家里壞了的水龍頭在滴水,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這一“問”會激起千層浪,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水龍頭為什么會壞了?怎樣才能把它修好?什么牌子的水龍頭好?一分鐘大約要浪費多少水?一天大約要浪費多少水?第一個問題和水龍頭的使用頻率及水龍頭的質量等有關;第二個問題涉及到修理問題;第三個問題學生可以就此展開調查,低年級可以拍照片,可以把自己的調查發現告訴家長、同學,高年級學生可以寫數學小調查、小論文;第四個問題其實是北師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綜合與實踐”方面的內容。這樣的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二)從具體情境抽象出數學問題
1. 從教科書的情境圖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北師版小學數學教科書按“情境+問題串”的基本敘述方式展開,將思考、分享與提升體現其中。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學會看圖,從主題圖中找出數學信息,并且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主題圖創編故事,注意把數學信息和問題融于故事中。如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淘氣的校園”時,教師出示學生熟悉的操場上的情境圖。學生可以提出很多的數學問題,如:跳繩的小朋友有多少人?踢足球的小朋友有多少人?跳繩和跑步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踢足球的小朋友比跑步的少多少人……這樣,學生好奇好問,在提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就在身邊,與學生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的有趣,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2. 從模擬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綜合與實踐”中的《分類》時,就利用多媒體模擬了一個生活情境:小小的媽媽正在做一幅扣子圖,旁邊的針線框里放了一堆分好的扣子,小花貓“喵喵”地竄來,不小心把針線框打翻了,扣子撒了一地……由此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問題。
二、針對好玩心,以“活動性”促進“學用合一”
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活動的平臺,既有上課的活動,又有課外的活動;既有短時間可以完成的活動,也要有比較長的時間才可以完成的活動。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方法以后,教師可以設計時間較長的實踐活動:“包裝盒的數學奧秘發現之旅”。學生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經歷了收集包裝盒、計算包裝盒的表面積和體積、拆包裝盒、做包裝盒的過程,其實就是經歷了觀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特別關注活動的整個過程,引導每一個孩子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學會獨立思考、與人合作、想辦法克服困難、大膽質疑等,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使得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應用意識得到培養,促進“學用合一”。
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與國際上其他一些國家的小學數學教學比較,具有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數學計算、推理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等顯著特點。然而,改革開放使我國數學教育界看到了小學數學教學的不足,其中突出的兩個問題是: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強,創造能力較弱。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還應在小學數學課程設計上有所突破。
我們在2013年3月25日,進行了“小學生問題解決策略選擇的城鄉對比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解答基本題的正確率為63.4%,解答變式題的正確率為51.8%,從總體上分析,我們欠發達地區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根據認知理論,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數學認知過程。數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是主體通過學習新的內容并和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為此,我們提出“分解目標,設計問題;討論問題,提出方案;策略交流,解決問題”的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一、分解目標,精心設計“問題”
目標分解要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將知識目標分解成若干個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逐個解決。在教學中,一般采用“低起點,小梯度,多訓練,分層次”的方法,將學習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設計出由淺入深的基礎題,逐步加深,在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運用一系列問題串設問,層層遞進,消除學生的學習障礙,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討論問題,提出方案
這是尋求階段,即利用數學認知結構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提出方案,致力于“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問題串”目標分解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做好導學工作——設計好“問題串”,把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交給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展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構建新知。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小組,鼓勵合作,強調幾何直觀,關注學法指導。
1.建立有效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有同質小組和異質小組兩大類,基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不平衡,小學數學“問題串”目標分解教學面臨著學生學習水平不一致的問題。為了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解決問題,我們建議組建異質學習小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多層次、多方位交流信息,共同探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小組的合作功能。教師一方面要督促后進生聆聽優生對問題的分析,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習小組討論中的思維活動、學習態度、學習精神等信息,更重要的是收集通過小組學習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難點,為后續的講解尋求切入點。
2.鼓勵合作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應該是學生自己對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我們提出,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給足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還學生,激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解決問題。
3.強調幾何直觀
皮亞杰說過,“認識一個客體,必須動之以手”。事實證明,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可以讓學生自己操作學具來解決。如學生提出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急于將結果告訴學生,而是讓他們討論:“你能用什么方法檢驗圓柱上下底面的面積是否相等?”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手、動腦、動口、動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關注學法指導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給他們一些比較完整的解決問題過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當前,新課程反對將“應用題”分類,其根本目的是擔心教師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講得過分精細、強調得過分強烈。然而,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幾種解題方法,如畫圖法、假設法、列表法、估算法等,我們應該教給學生,這樣,他們解決問題才能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三、策略交流,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不同的人思維方式也不同,其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相同。我們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決不提前暗示,更不可替代學生的思考。教師應該做的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信中沉思,在策略交流中收獲。利用“追問”,讓學生知其然;利用“反問”,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通過“類比”引導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交流策略,發展能力。
例如學習完“三角形內角和”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認為三角形除了內角和是180度這個秘密外,還有沒有其他秘密?你準備怎么去探究?”一個問題就讓能夠學生主動整理本堂課的學習方法,并將方法遷移到另一個探究活動中。
1.模擬練習,運用問題
新鮮有趣,與生活貼近的問題,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教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掌握現成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運用課堂所想的問題去探究新的世界。因此,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踐性的問題。
小學數學中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年月日”,“元角分”,“周長和面積”,等等。我們要善于鼓勵學生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說出來,寫下來,通過交流、評比,提高他們到實踐中去學數學的自覺性。做錯題集、寫數學日記、撰寫數學小論文都是很好的練習,既可以鞏固新知,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問題的能力。
2.總結經驗,構建新知
新課程提出要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我們可在課堂結尾處預設一個啟發學習方式的問題,以此幫助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常聽數學教師抱怨“這數學真難教!”“當數學老師是最苦的差事!”“學生真是太笨了,一點數學思維也沒有?!薄慨斅牭竭@些抱怨,我不禁扼腕沉思:是不是學生真的太笨了,沒法接受數學知識?其實答案是令人心痛的,原因就出在我們這些數學教師身上。誠然,我們承認,學生由于先天的素質和后天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存在著差異性和豐富性,但我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能否就因此而放棄那些所謂的“笨學生”呢?在教學中我們是否嘗試過此路走不通,換條路再走呢?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解決教師難教 學生難學的問題,應從以下三方面思考
一、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數學老師
做一名讓學生喜歡的數學教師是教好數學的前提,“如果全班學生都喜歡上你的數學課,你就成功了,如果學生都討厭上數學課,甚至見你就頭疼,你就失敗了?!?孔子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只有讓學生喜歡你,才能對你的數學課有所期待,在這樣的前提下,數學教學才是有效的。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方法有三:
1、多和學生交流、溝通,成為學生的朋友和親人。為人師者不可高高在上,視學生為不懂事的“小不點”,從而與之疏遠。其實,為人師者,本身就很容易占據學生的心靈,學生很樂意與老師親近,教師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很容易走進學生的心靈,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時常牽牽他們的小手,輕撫他們的腦袋,多與他們做做游戲;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多與他們交流、溝通,聽聽他們的心聲。長此以往,教師自然就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朋友和親人。
2、要有過硬的教學本領。要做一名真正讓學生喜歡的教師,做到讓學生從心底里佩服,還必須有過硬的教學本領。這是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具備的業務素質。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要熟悉教材,做到對小學的十二冊教材哪一內容在哪一年級哪一冊了然于胸,甚至于哪一內容在哪一頁都能準確無誤的說出;其次,要能夠運用巧妙的方法,特別對于一些難題的解答,能夠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做到這些,學生自然就會對你佩服的五體投地。
3、教學方法多樣化。從小學生年齡特點來看,他們對什么事情都充滿了好奇,求知欲旺盛,但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并且抽象思維還不夠發達,而數學又具有抽象性、邏輯嚴密性的特點,比較單調枯燥,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愉快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等,經常采用贊賞、激勵的辦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不難學,并且還很有趣,從而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數學教學內容盡量貼近生活
這其實也就是老師們常說的數學生活化,小學數學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傳統教學模式往往把生活實踐與數學相割裂,學不能為所用,而現在教學中就要求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去總結,去聯系,用生活中的數學去作用于課堂教學或用課堂教學去指導生活中的數學,彼此作用。
老師們之所以常常抱怨學生難以理解數學問題,其實是沒有把數學問題很好地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材中的數學問題本身就源自于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呢?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省略
1、課前認真揣摸教材的設計意圖,了解設計意圖之后,再深層次的挖掘教材,靈活使用教材。如,在進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時,教師可靈活運用身邊的教材實施教學,利用適當的測量工具,讓學生量出教室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桌面的長和寬,得出相應的數據,然后利用公式進行計算,從而求出相應的面積。
2、《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所以設計教學過程時,要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如,人民幣的換算這一教學內容,教材中常常會出現在超市購物情境圖,這是學生最熟悉的情境,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文具盒4.5元、鉛筆0.5元、作業本0.8元、面包2元、礦泉水1.5元,如果你有10元錢,準備怎樣購物,在學生“購物”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如何換算人民幣。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的重難點就突破了。
3、學以致用。學習數學的目的不是追求考高分、考名校,而是運用于實際生活。生活中處處都充滿數學,讓學生學會用慧眼去觀察生活,將數學知識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公園要在一塊長80米、寬60米的草地上安裝噴灌裝置,噴管的射程是10米,那么至少安裝多少個噴管?這個題看起來很簡單,似乎是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圓面積即可,其實這是行不通的,因為圓不可以密鋪,要計算安裝多少個噴管,只能是計算長方形可以分割成多少個以圓的直徑為邊長的正方形,有多少個正方形就可以安裝多少個噴管。所以這題應該是如此計算:80×60÷(10×2)2。這些問題都是生活中實實在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只要經常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學生慢慢就會成為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強化教學過程,淡化考試結果
學習的目的是用于指導生活、服務生活,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不少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考高分。作為學生,如果他們考不好,少不了挨老師的批、挨家長的罵,這也成為時時懸在學生頭頂的一把利劍,所以一部分學生是因怕而學,而不是因愛而學。筆者認為學生本著這樣的態度學習,學習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作為教師應該淡化考試,消除學生的“考試恐懼癥”,還學生以輕松之身,使之在身心愉快的前提下學習。
1、強化教學過程。新課改指出: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其實也就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督促,發現進步及時表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發現不足及時指出,幫助學生回歸正確的航道。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嚴格要求,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對上課期間思想開小差的學生要及時提醒;久而久之,培養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