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國貿頂崗實習自我報告
時間:2023-01-18 03:02: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貿頂崗實習自我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各外貿型企業都需要大量的國貿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需求遠高于對單一的高職高專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的需求。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專業上都把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0中國大學就業藍皮書》的報告,在2010屆學生畢業半年后失業最多的本科專業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列第三,達到了0.93萬人。同時,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度的數據統計,2010屆畢業生在本科離校時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為53%,而本科工作要求達到的水平為62%。說明培養廣大外貿型企業所急需的本科層次的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選擇。
一、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國際貿易教育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致使畢業生不能適應外貿行業發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國貿人才的培養和市場實際需求聯系不夠緊密,不能滿足加入wto后外貿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仍然還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養模式。普遍是重知識傳授而輕品德培養,重理論而輕實踐,忽視了貿易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導致培養出來的國貿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2.課程設置不完善,教材選取不當,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國際貿易課程的設置通常包括通知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集中實踐課,其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學時比例一般為3∶1。只占25%的實踐課程不能很好地滿足國際貿易實踐教學的需要。而對于教材的選擇,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仍選取的是研究型的規劃教材,或是有部分實訓的應用系列教材,沒有根據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來選取或編寫配套教材,最終影響了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質量。
3.國際貿易專業“雙師型”教師缺乏,現有教師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國貿專業的教師大多數來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沒有從事過專業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組織和指導實踐教學活動。同時,有些專業課老師雖然長期從事專業課的教學,但由于課程和科研任務較重,使得他們很少有時間深入到企業進行鍛煉學習,因此他們專業課程的知識老化,教學觀念陳舊,不能滿足當代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培養的需要。
4.實踐教學環境基本建設還不夠完善。實踐教學環境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校內實訓基本條件不足,實訓體系的真實性不強,難以達到邊做邊學,學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實訓基地數量不足,教學效果不好。雖然有部分企業與學校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但因為學校的教學安排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
二、“工學結合”是應用型本科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應用型的特征是:能從事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工作,在生產與經營管理一線中能解決實際問題;有實際應用導向的知識轉化能力,能在實踐中應用,在應用中創新。因此,國貿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培養能準確掌握理論知識,受到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訓練,具備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具有洞察形勢隨機應變、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適應新形勢下外貿行業系列崗位群工作及相關貿易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而“工學結合”則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徑。
“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國開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三年后,也就是在1906年,美國也出現了稱之為“合作教育”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間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日本的“產學合作”,德國的“雙元制培訓”,法國的“學徒培訓”等多種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而在中國,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起步較晚,在2005年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16號文等主要文件中,“工學結合”才首次成為職業能力教育發展的關鍵詞。
那什么是“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呢?世界合作教育學會給出的解釋是: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與增長的知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和思考。這一解釋體現了一種新的價值取向,即由封閉的學校教育走向開放的社會教育,從單一的學校課堂走向實際的職業崗位,從學科學歷本位轉向職業能力本位,從理論學習為主轉向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為主。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構建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1.針對應用型國貿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市場對國貿人才的需求,筆者擬把應用型國貿人才的培養目標細化如下:(1)畢業生畢業后能直接上崗操作,迅速成為各企業單位的業務骨干。這就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通過社會考試,取得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貨運員等資格證書。(2)畢業生畢業后能適應多種崗位需求。主要體現為能適應在企業外貿業務經營和管理部門工作;能適應在企業涉外采購、銷售部門工作;能適應在涉外企業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物流配送等部門工作;能適應在“三資”企業采購銷售部門等從事外貿工作等。(3)畢業生畢業后具有自我生存、自我適應、自我發展的能力。在學校通識教育和學科教育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學習、實踐與提高,逐步取得國際貿易相關技術職稱,逐步成為各類涉外企業的銷售部門經理、品牌經理、高級主管等。
因此國貿專業培養目標的特色是分三項要求,以體現分層次人才培養與發展的不同目標。第一項要求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初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養,以保證充分就業的需要;第二項要求是客觀和現實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中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適應能力的培養,以保證理性選擇職業的需要;第三項目標是通過努力所追求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高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以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和滿足市場人才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2.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目前,絕大多數經濟類高等院校都已經開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競爭相當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在專業培養模式方面有所創新,培養出更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經過廣泛的市場調查和人才需求調查,筆者發現在中國的外貿業務的企業中,對基本業務操作人才的需求很大,外貿跟單員、報關員、單證員和業務員除了相關知識外,更主要的是能擁有從事涉外商務活動的能力。因此,筆者提出了以下課程體系結構:(1)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為滿足人才培養方式多樣化的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該積極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即要有來自校內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和一線從業經驗的校內專職教師,又有來自校外外貿企業有著豐富從業經驗的兼職教師。核心課程應根據國家規劃教材編寫一批適合學校實際教學的立體化課程教材,同時利用精品課程的建設契機,整合各網絡資源,建立共享型專業資源庫,打造功能強大的資源信息共享和學生自主學習平臺。教學地點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室和網絡課堂,還應包括實訓室、商品模擬交易會、校園文化超市、外貿業務現場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學素材則應包括電子課件、案例庫、習題庫、實訓手冊、真實業務檔案等。對于已和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的校外外貿實習基地,則要利用學校專業化的優勢資源,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以使得校企雙方優勢互補,合作雙贏。(2)設計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為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采用循序漸進的形式設置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即采用“能力分塊項目實訓、虛擬任務綜合技能模擬操作、考證實訓、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根據教學設計要求,通過真實崗位群能力分析,先由專業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實訓項目,專業再整合課程內容,設計虛擬任務綜合模擬操作項目,繼而開展頂崗實習等真實情景式實踐操作。從而由低到高逐級遞進,將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序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到小綜合再到大綜合,分階段進行,從而體現了教、學、做相結合的專業能力培養模式特點。
通過上述兩方面課程體系的構建,以達到縮短理論教育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和縮短畢業生進入外貿崗位的時間的效果,從而實現國貿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按照“工學交替”的思想修訂教學計劃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的學年學分制的特點和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進程主要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進行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主要安排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期間包括政治文化課、通識選修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第二階段采用專業課和集中實訓相結合的方法。在第三學年將國貿專業課按其所包含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和國際貿易基本業務操作能力進行分塊,相對應地進行項目專項實訓,并將課堂搬進合作的校外企業當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第四學年,則通過綜合技能模擬操作、考證實訓和頂崗實習來組織教學。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要到企業中去進行為期6個月的工作學習,在這期間,學生要與學校簽訂實習協議,學校安排專業課老師進行嚴格的實習過程跟蹤,同時聘請實習企業的優秀員工兼任學生在企業的指導老師。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企業按一般員工的要求對其進行管理,并發給學生相應的薪資報酬。
(三)“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工學結合”的教學必須以做為載體,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做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做三者的有機統一。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各知識點進行思考,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有專業針對性的角色扮演式的情境教學,則可以讓學生身處一個真實的業務情境中,設計出貿易流程中的真實角色,由學生扮演,親身感受,增加對業務情景的感受力。還可運用視頻教學,將報關、報檢、貨運、做單等現場中的情境穿插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使學生可以看到真實的外貿業務流程,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能力。在實訓環節可通過各種類型的模擬教學軟件,在老師帶領下讓學生進行計算機聯網的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各種類型的比賽,比如國貿案例大賽、商品歸類大賽、經營模擬沙盤大賽都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校內外同專業的學生相互進行交流,提升學習的激情,增強學習效果。
(四)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要順利的把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好,就必須全面提高老師的“雙師”素質。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必需要從原來的學科型教學思維中擺脫出來,從單純的課堂教學中擺脫出來,把自己轉變為一個真正的既有豐富教學經驗,又有豐富實際業務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具體的提升教師“雙師”素質的措施如下:(1)通過培訓與考證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2)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從外貿企事業單位引進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較為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商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到“雙師型”教師隊伍中。(3)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從外貿企事業單位聘請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行業專家以兼職教師的身份來校承擔某一門專業課或實踐教學的任務,從而改善教師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4)選派在職的青年教師下到企業進行掛職頂崗。這樣可以讓青年教師有效地學習實際操作技能,了解國際貿易的前沿動態和企業相關職業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要求,把國際貿易領域中的最新動態引入課堂,提升教學水平。(5)鼓勵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專業技能競賽、挑戰杯創業大賽等,通過比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的目的,推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6)制定出相應的職稱評定標準并且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價體系。設立“雙師型”教師津貼等激勵機制,為他們參加職稱考試提供便利,為“雙師型”教師實行兩種職稱評定時可交替進行創造條件,以促使更多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參考文獻:
[1]楊光明.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4):15-17.
[2]溫曉瓊.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實踐與探索,2010,(1):149-150.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培養具有高級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實踐教學環節自然成為了高職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關鍵點。然而,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中的實踐教學模式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文章從分析當前國內高職院校在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著手,提出了建立科學合理的國貿實踐教學模式的若干建議。
一、引言
隨著我國適應WTO規則的程度日益加深,國內外向型企業對于具有較強外貿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我國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方向上為了迎合企業的實際需要,正在逐步改變以往那種“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的教學模式,開始走向“以理論引導為基礎,以突出教學體系中的實踐性為導向”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在整個國際貿易教學體系中,教師應以課堂理論教學為基礎,以課堂實踐教學為導向,同時結合企業實習實訓,達到“教、學、用”一體化的教學目的。
二、高職院校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基礎與實踐環節雙薄弱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開設的國際貿易專業基本都涵蓋了以下課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報關實務、國際商務單證、國際商務英語、報檢實務、國際貿易地理等。其中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貿易地理是屬于理論知識偏多的課程,而報關、報檢、單證和商務英語則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是所有這些課程都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然后才能在理論的基礎上構建實際運用能力,即要求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學好理論課程,二年級和三年級時再加強實踐性課程的學習。然而,高職院校本身人學門檻低、學生理論基礎差,再加上職校教育“輕理論”的傳統,導致學生的理論基礎更加薄弱,對于國際貿易理論體系和一些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楚。另一方面,盡管職校一直強調“重實踐”,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對于學生進行的實踐教學實質上也只是通過一些課堂案例教學和教師經驗傳授等“理論上”的實踐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進人企業、接觸到實際的一線操作。
(二)實踐場景模擬教學條件有瓶頸
國際貿易是一項操作性要求很強的工作,職業分類細、專業化要求高。例如,對于外銷員,他們不僅需要有良好的外語基礎,還需要通曉國際貿易各個環節的工作,從發盤洽談到商檢索賠的整個國際貿易流程,都需要用到外銷員的專業知識;對于報關員,他們需要掌握國家及海關的有關法律、法規,掌握報關所需單證的種類、內容、繕制原則,掌握各類進出口貨物報關單的填制規范,掌握報關流程,能順利地完成海關通關業務等。國貿專業需要培養學生掌握從事上述工作的基本能力,那么要達到這些能力的要求就必須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實際工作的場景。因此,越來越多的軟件公司致力于開發國際貿易實訓模擬軟件。然而,這些軟件一是價格太高,動則幾萬、十幾萬,目前學校還不具備為每門實訓課購買軟件的能力;二是這些模擬教學軟件,讓學生按預定好的程序、步驟、方法進行操作。這種模擬操作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其實與真正的企業運作相差甚遠,對于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意外狀況的解決缺乏指導。
(三)課程開設方式和考核方式單一化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類課程并沒有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都是與普通高等院校一樣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板書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講和做習題為輔。這種教學方式過于呆板地采用“填鴨式”,甚至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全程講授,而學生沒有發揮其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喪失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習興趣。同時,對于要求實踐能力很強的國際貿易課程仍然采用單一的作和考試方法來檢測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顯然已經遠遠落后于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僅僅依靠書面的考核方式很難對學生的實踐技能作出客觀的評價。
三、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教學內容實踐體系的構建
職業教育要突出特色就要從加強教學實踐內容開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基本技能訓練。通過課程章節配套練習使學生掌握國際貿易操作的基本技能。第二,專業技能訓練。通過以業務過程為導向的模擬實訓,即設立實訓周,通過計算機軟件和企業實訓基地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在與外貿單證、報關、報檢相關的課程中,涉及很多進出口貿易使用的單據,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收集本地企業常用的單據類型提供給學生,并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填寫,使學生得到實踐。第三,綜合應用技能訓練。通過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職業資格考試培訓,鼓勵并指導學生參加報關員、單證員、跟單員和外貿業務員等考試。第四,頂崗實習。在第六學期鼓勵或安排學生到專業對口的公司進行實習。教學體系在縱向上形成體系,橫向上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
(二)師資力量實踐體系的構建
構建實踐型教師團隊的關鍵是切實抓好“雙師型”隊伍建設。職校對于培養雙師型教師可以采用下列多種方式:
1一體化教學的培養模式:通過課程綜合化,將一門或數門專業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打破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且將兩者分割開的模式,要求教師具備課程所需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能力,并在教學中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有效方法。
2.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學校以多種方式與企業合作,選送教師到不同企業的相應崗位頂崗實習,讓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理論運用于專業實踐,從而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
3.鼓勵教師參加相應的專業資格認證和職業資格培訓師、考評員等考試。
4.加強對教師的技術技能培訓,組建報關員、跟單員、外銷員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的教學團隊。
5。鼓勵參與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培養方式。實踐教學基地包括各類實驗室、專業教室、實訓中心等,實踐教學基地緊跟社會生產的發展步伐,不斷更新改造。因此,它是“雙師型”教師進行長期培訓的場所,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加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斷完善自我,提高“雙師素質”。
(三)校企合作實踐體系的構建
建立由學校、企業、行業領導、教授、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下一步擬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審定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和實踐環節內容、學時安排等)。
采取校企一體、產學協作的方式共建實習基地,把教室搬到企業,模擬企業現場環境開展實踐訓練和技術培訓,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為兼職教師參與指導工作。
依托行業(企業)的職業技能鑒定與培訓中心,為學生參加職業技術資格或崗位培訓與考核創造條件。
四、國際貿易專業新型考核體系的構建
(一)改革考試內容,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
考試命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根據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大綱。命題時,除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外,應注重專業技術的應用、專業能力的考核,題型根據課程特點進行設置。考試題庫應隨各種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同步更新。
(二)豐富考核形式
打破傳統單一考試模式的壟斷局面,深人、確切地考查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采用不同的考試方式:(t)閉卷考試;(2)開卷考試;(3)口試;(4)網上考試;(5)案例分析;(6)專題報告或調研報告;(7)課程小論文;(8)小組討論;(9)操作考試。在具體運用時,要考慮具體的考核內容及測試取向。閉卷考試側重學生記憶知識的數量和理解知識的程度;開卷考試側重理解、運用、總結知識等綜合能力的考評;案例考核能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操作考核要求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把職業能力、崗位素質要求和考核評價體系引人到實踐教學中。
(三)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全面反映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