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19:5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學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體育英語教學 實證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題
1.問題提出
目前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的研究正在成為相關專家、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越來越多的體育科研論文對體育英語教學的相關概念、基礎理論、研究內容、研究難點、問題對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許多前瞻性的、獨創性的探索。有學者認為,體育科學,尤其是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并無二致,在實證研究與反實證研究之間,不應簡單地進行調查、問卷、統計數據,而應在實證的基礎之上,運用邏輯主義方法,對基本理論進行判斷和推理[1]。也有學者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整個體育科學研究現狀做出分析,選取我國1999-2004年度體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論文作為分析樣本數據,對我國體育科學的體系內部結構、研究的“社會化”傾向、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及論證方式四個方面展開分析。在體育科學研究方法方面,得出體育科學研究論文運用定量方法較少的結論[2]。另有學者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專門分析了我國藝術體操科研現狀[3]。
綜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討正成為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盡管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對于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來說,還有許多欠缺的地方,沒有形成規范的、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2.統計分析
本文以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為檢索對象,第一次檢索以“體育”為篇名,匹配選擇“精確”,檢索時間跨度為1979―2014,再在以“體育”為篇名的搜索結果中進行第二次檢索,以“英語”為篇名,最后得出相關論文112篇。第二次檢索,首先以“英語”為篇名,再在搜索結果中以“體育”為篇名進行檢索,其他搜索各項與第一次檢索相同,最后搜索結果是同樣的112篇論文。盡管112篇論文的篇名中都包含“體育”和“英語”字樣,但經筆者甄別,剔除一些關于《中學體育課堂英語名詞活用》、《英語自考》之類的非學術論文,最后確定87篇為分析樣本總量。
2.1時間分布
在所有統計的樣本中,最早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學術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評估工作為分界點,那么在2003―2014年間的學術論文數量為57篇,占總樣本數的66%;2003年以前的學術論文數量為30篇,占總樣本數的34%。
數據顯示,以2003年為分界點,在教育部啟動為提高英語專業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工作之后,很多體育院校紛紛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研究論文數量越來越多。與經驗判斷相一致,這表明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研究這一體育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2.2論文作者單位類型、專業
本文將總樣本87篇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的論文的作者單位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業體育院校;第二類是非專業體育院校(包括各類綜合性高等學校中的體育院系、社會科研單位及其他)。其中,對專業體育院校的論文作者又可分為三類:一是英語專業研究;二是體育專業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沒有標識)。經統計,有58篇論文作者來自專業體育院校,占論文總數的66.7%,其中作者從事英語教學研究的論文為40篇,占論文總數的46%,將近占據了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論文作者來自非專業體育院校,占論文總數的33.3%。這說明,目前我國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主陣地是在專業體育院校中從事外語教學工作的教研人員。因為在專業體育院校中,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必須面對學習體育各專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給人們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課成績較差,活潑好動,英語成績難以提高。所以研究他們的學習環境、學習特點,提高英語教學成績成了在專業體育院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教研人員的一個重要課題。進行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群體是來自非專業體育院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教研人員,他們結合自身較強的英語專業背景,對體育專業學生學習英語進行研究。
2.3研究主題分類
從87篇總樣本中的研究主題分析,可以發現體育與英語相結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有關于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一般主要研究體育院?;蚓C合大學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問題、難點及對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綜合性大學藝術體育類學生英語教學現狀與啟示》、《體育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等。這類研究主題的論文數量共有80篇,占論文總數的92%。第二,有關于體育院校專業課程的英語教學,研究此類問題的作者主要認為大學英語僅僅是體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而體育專業英語教學是使學生從英語基礎階段過渡到專業階段的必經環節,使其順利閱讀體育專業英文資料。該類研究主題的論文數為4篇,占論文總數的4.6%。第三,第三類文章是有關于體育英語專業(或英語專業體育外事方向)設置等問題的探討。典型代表如上海體育學院的吳貽剛對體育學院英語專業辦學定位與課程設置等問題的分析。該類研究主題只有3篇,占論文總數的3.4%。
由此可知,體育英語教學論文研究主題分布不均勻?,F在很多專業體育院校和非專業體育院校因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大好形勢,紛紛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或英語專業體育外事方向)。到目前為止,我國至少有30多所高校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作為一個新開設的專業,應該理論先行,理應有很多的學術論文百家爭鳴。但從論文統計數據得出,目前對體育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定位、培養方法等進行探討的論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體育專業課程英語教學的論文,也只有7篇,不到論文總數的8%。
2.4研究類型分析
按社會學家詹姆斯?S?科爾曼的說法,所謂“理論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種理論體系(或概念體系)但又不以經驗資料加以驗證的研究[4]。這里,我們按科爾曼教授的理論,把對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分為理論研究(規范分析)與經驗研究。理論研究主要探討體育英語教學的基本概念、原則、理論、范疇等研究;體育英語教學的經驗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經過實地調查、個案分析、問卷調查、實際觀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導、規范體育英語教學活動和關系的經驗研究,這類研究不作純理論上的邏輯分析。
從檢索結果看,有58篇論文采用規范研究方法,占論文總數的66.7%;有29篇論文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占論文總數的33.3%。采用規范分析、邏輯分析方法研究的論文篇數比采用經驗研究、應用研究方法的論文篇數多出29篇,說明體育英語教學的規范研究遠遠多于經驗的應用研究。
2.5研究的規范性
一般地,科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包含四個基本階段程序,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對體育英語教學論文的規范性進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論預設(或稱理論假設);二是是否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即有沒有提出需要加以論證或驗證的問題;三是是否有對相關現存的文獻加以評論;四是文獻引用情況。
從研究的規范性所設定的四個指標來看,沒有理論預設,沒有文獻評論,但有明確問題的論文占據了大部分,它們分別占有論文總數的91%、92%、94%。這些數據說明,在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中,從問題或假設提出到論證檢驗、形成、發展過程中,還存在關鍵環節嚴重缺損。論文研究的規范性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至于是否有文獻引用,有25%的論文沒有文獻引用,在某種程度上,沒有文獻引用,容易導致重復研究,沒有文獻評論,難以提出獨創性問題見解。
2.6經驗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
從統計87篇總樣本看,主要的經驗研究方法有:參與觀察、普遍調查、局部調查、個案調查、問卷調查、非隨機調查、隨機調查、文獻收集。采用以上8種具體的經驗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調查與非隨機調查方法研究的學術論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調查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有17篇,占總數的59%。這說明采用普遍調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為要進行普遍、廣范圍的調查,需要較多的經費支持,而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機構面臨的難題。采用局部調查的論文中,大部分把調查的對象限定在一個班級、一個年級、一個學校,跨學校、跨省之間的調查很少開展。如果普遍調查沒有人力、財力的支持難以開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沒有論文采用既省錢又省力的個案調查方法,這確實是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一個誤區。
3.結論建議
從上文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使得體育領域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環境的變化要求體育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學生、社會用人單位的重視。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體育英語人才,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目前體育院校和高校體育專業教研人員關注的熱點。
但在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中,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規范研究,而較少采用經驗研究,論文研究不規范,不能遵循科學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論預設,相關研究問題理論綜述、評價較少,這就容易導致研究者相互重復同一個問題。經驗研究手段單一,不能充分運用多種經驗研究方法全面、廣泛的開展研究。
筆者認為,體育英語教學,要從規范研究到經驗研究、從宏觀研究到微觀研究、從靜態研究到動態研究,力爭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育英語教學方法論體系,首先必須進行方法論上的補課。如開展普及性訓練和方法論討論。其次,像《體育科學》等專業核心刊物要發揮專業示范導向作用,倡導刊發論文的規范性。最后,組織編寫、翻譯相關體育科學方法論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參考文獻:
[1]張洪潭.體育基本理路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軍.關于我國體育科學研究現狀的分析[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英文名稱:Journal of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主管單位:北京教委
主辦單位:首都體育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9-783X
國內刊號:11-4513/G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體育生 運動損傷 預防
體育生的體育訓練是為了提高個人身體素質和專項技能的,是為了能在高考體育術科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從而取得報考體育院校的資格。這些都決定了體育生的訓練過程和目的,因此體育生訓練的密度和強度都大大超過了普通鍛煉者。如果在體育訓練時,不重視運動損傷的預防工作,沒有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就可能發生各類傷害事故,輕者影響學習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殘疾甚至危及生命,會嚴重地妨礙運動技術水平的形成和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因此,積極預防運動損傷對教師體育教學和體育生日常運動訓練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高三體育生最常見的運動損傷
1.1、損傷之一:肌肉拉傷。體育生在高強度的訓練中非常容易出現肌肉拉傷。如短跑訓練時大腿肌肉非常容易拉傷 。
1.2、損傷之二:關節扭傷。體育生在做急轉急停時就容易造成關節扭傷,然而訓練中這類活動卻又特別多。
1.3、損傷之三:骨膜炎。在訓練中如果突然對體育生加大訓練量,體育生技術要領發揮不好,動作又不正確時,再加上在過硬的運動場地活動時間過長,小腿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肌肉不斷牽扯,使小腿脛腓骨膜撕裂損傷,骨膜及骨膜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或骨膜下出血,血腫機化、骨膜增生及炎癥性改變,那么就很容易造成體育生得骨膜炎。
1.4、損傷之四:肌腱炎。大重量訓練過頻常會使肌肉等組織發生輕微創傷,若大重量訓練過頻,韌帶、肌腱得不到充分的恢復,就會發生肌腱炎。
1.5、損傷之五:被動損傷。例如在鉛球和標槍等訓練中如果沒有安全意識,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誤傷。
二、如何預防運動損傷
2.1.加強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
不少體育生對受傷的危害性認識不足,缺乏防預觀念,在訓練中不能積極采取各種預防措施。甚至有的體育生,既缺乏訓練經驗,又麻痹大意,盲目或冒失地進行訓練,這些都是造成受傷的重要原因。因此平時要加強教育,使體育生克服麻痹思想,認真對待訓練。
2.2.合理安排體育生的訓練內容、強度和密度
教師要根據體育生的年齡、性別和運動技術水平,認真安排訓練,要有計劃和教案,從而加強全面訓練。在高三體育訓練工作中,要運用各種形式的身體練習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體育生正確掌握跑、跳、投等動作要領,提高體育生的技術水平。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尤其要注意訓練的強度和密度,避免單一的、高強度的、高密度的訓練方法,防止引起局部過度疲勞,從而受傷。對于多數體育生,即使身體出現疲勞時,仍表現出對體育訓練強烈的愿望和濃厚的興趣,對此要適當加以調整或抑制,要遵守循序漸進、循環交替、個別對待等訓練原則,運動負荷要逐漸增加。
2.3.充分地做好準備活動
劇烈運動前都要認真充分地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內容要根據訓練內容而定,既有一般性準備活動又要有專項性準備活動。針對項目的特點,要對訓練中負擔較大和易傷的部位,要特別注意做好準備活動,適當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練習。準備活動的量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外界溫度和教學訓練情況而定。準備活動與正式訓練的間隔時間不宜過長,以1~4分鐘為宜,在訓練中若間歇時間過長,要就補做準備活動或補做專項準備活動。
2.4.加強易傷部位的訓練
循序漸進地加強易傷部位或相對較弱部位的訓練,提高它們的功能,是預防運動損傷的一個積極手段。例如,為防止髕骨勞損,可采用“站樁”方法以增強股四頭肌和髕骨功能;為了預防腰部損傷,除加強腰背肌訓練外,還應加強腹肌力量訓練,有助于防止脊柱過伸而造成腰部損傷。
2.5.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
體育生都應該掌握自我保護的各種辦法。例如,身體失去平衡時,要立即向前或后跨出一步,以保持身體平衡;當自己快要摔倒時,應立即低頭、屈肘團身、順勢滾翻,切忌直臂撐地從而造成脫臼或骨折;在推鉛球、擲標槍鐵餅等投擲項目中,切記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要防著傷到別人,二要防著別人傷到自己。
2.6.訓練后的放松也可取得預防的作用
2.6.1、生理放松(肌肉疲勞的放松)。整理活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放松活動,它能夠消除身體疲勞,一般是在運動訓練結束后即刻進行。放松整理活動方式要與具體訓練內容和剛剛結束的練習相銜接。從事不同項目練習時,引起肌肉疲勞的部位各不相同,必須依據其練習項目的特點,設計各自的牽拉方法。一般說來,從事徑賽項目練習,主要是引起下肢肌肉疲勞;從事投擲練習時,主要是引起上肢肌肉疲勞。根據上述特點,在訓練課后,可針對不同情況選用一些緩和性身體放松練習,這樣可避免在運動后因肌肉突然停止活動所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內容有以下四部分:
A、慢跑和呼吸體操。它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進代謝產物的消除。
B、肌肉、韌帶拉伸練習。此方法對減輕肌肉酸痛和僵硬,促進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有良好作用,拉伸則以主要活動肌肉和韌帶為主,常采用靜力性拉伸方式。主要包括前臂肌的屈伸牽拉、肘關節的牽拉、肩關節內收牽拉、肩關節上舉牽拉、腰背肌、腹肌牽位、大腿屈伸肌的牽拉。上述幾種牽拉方法,可根據參與活動的肌肉疲勞感做不同的練習。
C、按摩。能夠起到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代謝產物的排出??勺岓w育生兩人一組互相按摩,用按摩使肌肉得到放松,避免肌肉勞損
D、溫水浴。有條件的體育生,可以洗溫水浴進行放松。
2.6.2、心理放松。
每位體育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運動中出現的肌肉疲勞容易通過放松練習、休息而得到緩解和消除,但出現的心理疲勞、心理緊張、心理恐懼,卻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對運動成績的提高影響還特別大,特別是一些對體育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求高的項目。譬如:跳高、跨欄、單雙杠等。在練習過程中,動作不能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同學,常會產生畏懼、羞怯的心理,以致于越怕越不敢練越不會。教師在練習中或整理放松時,要根據體育生學習動機不穩定,易受各種因素干擾的特點,注重鍛煉體育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發揮體育生的“熱勁”,培養其“韌勁”,盡量依靠其內心的自覺性來堅持完成練習。要多采用正面引導、鼓舞性的語言,主動關心、幫助體育生,讓體育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提高練習自信心,消除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對運動激烈、緊張的練習,除了對體育生進行肌肉放松,也可采用逗趣法。通過逗趣法使體育生在情不自禁的笑聲中調節和放松緊張精神,轉移他們的肌肉疲勞感,消除心理疲勞。例如:小幽默、小笑話和滑稽動作等。
三、結論
綜上,易得知,在高三體育生日常訓練中,教師必須合理安排訓練,積極預防運動損傷,使體育生既能保質保量的完成訓練任務又能最大可能地較少運動損傷。只要我們做到科學安排,認真對待,互相幫助等原則,預防或杜絕運動損傷是可以做到的。
參考文獻
[1]學術論文,陸峰,淺談體育課中的運動損傷問題。
[2]學術論文,趙海龍,論運動性疲勞及消除方法,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關 鍵 詞:體育學科;學科歸屬;學科規模;學科規制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6-0001-07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opinions put forward in DONG’s paper from such 3 aspects as disciplinary attribution, disciplinary scale and disciplinary regulation,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standards and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correctly understand currently faced issues about external standards and endogenous development; follow and refer to general patterns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regarding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exert the guiding functions of academic research via the building of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and its own theory system; strive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other disciplinary areas while perfecting its own theory system.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disciplinary attribution;disciplinary scale;disciplinary regulation
2011年3月,由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藝術學上升為新的學科門類。與其同時申報學科門類的體育學卻鎩羽而歸,這在體育學界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廣泛的熱議。有體育學術期刊甚至專門為此設立專欄進行學術爭鳴[1-3]。學術爭鳴或者學術批判可以對以往理論和實踐的不足進行反思,有利于學科知識的不斷積累,特別是對于近幾年發展較快、問題較多的體育學科更是如此。然而,學術爭鳴或者批判性的反思需要一定的前提,即學術批判必須建立在對已有文獻的理解和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否則其論證和結論都難以成立。2015年第3期《體育科學》刊登董德龍等的《歸屬、規模、規制:對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認識――一種學科方向探究》(以下簡稱“董文”)?!岸摹痹诜此家延醒芯课墨I的基礎上總結出自己的核心觀點:以學科歸屬、學科規模及學科規制為外在標準的中國體育學科,在規模和規制上已基本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體系,問題關鍵在于學科的“內生發展”。并從學科內容、研究范式、知識建構3個方面闡述了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方向[4]。
對于這一觀點,筆者認為“董文”能夠從學科內容、研究范式和知識建構3個層面提出體育學科的未來發展的3個方向:關注問題、解釋研究、內生創新,這是難能可貴的。但是,對于“董文”在整個論述過程中的某些觀點,筆者不能完全認同。尤其是“董文”對體育學科3個發展方向的提出,是建立在對以往相關研究的“歷時”形態批判的基礎上,這就意味著,如果“董文”對以往相關研究的反思和批判不夠合理或者未能充分理解以往文獻,那么“董文”3個發展方向(創新之處)將成為無因之果,其科學性和思想性也將受到質疑。本研究從學科歸屬、學科規模、學科規制3個方面入手,在研究“董文”所質疑和批判的文獻中的觀點基礎上,指出“董文”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進一步深化討論了體育學科外在標準與內生發展之間的關系,就中國體育學科未來發展的一些觀點和看法與“董文”作者進行商榷。
1 商榷的起點
關于學科歸屬與體育學科的發展問題,“董文”開篇即指出:“許多研究指出,由于中國體育學科歸屬或體系分類不明,導致了學科自身范圍的模糊以及學科根基的薄弱,進而衍生了學位、學術管理混亂、國家立項獲獎的局限以及學術、學問的缺失?!辈⒃谖恼轮械牡?部分 “學科歸屬是否不明?”、第2部分“學科規模是否有限?”、第3部分“學科規制是否松散?”以反問的形式,從3方面對前人文獻中的觀點進行質疑和批判。為了使問題的討論體現學術研究應有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筆者對“董文”所標注的參考文獻進行了深入研習。這里必須指出的是,“董文”在質疑的這些“許多研究”的觀點中雖然標注3篇不同作者的文獻[5-7],但實際上,“由學科歸屬不明所衍生的學位、學術管理混亂等問題”,包括“董文”在第1部分中對“體育學沒有按照學科屬性劃分所導致的問題”、“國家各級課題申報中‘體育學’術語模糊”、“體育學術期刊示范性弱化”、“體育學研究生學位管理混亂”4個導致體育學科歸屬不明的理由為主題,所展開的對前人觀點的質疑和反駁均是來自參考文獻[7](以下稱“易文”)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董文”第2和第3部分。
基于此,為便于閱讀和還原被批判觀點的真實,本研究主要以“易文”的觀點作為對照,與“董文”作者進行討論和商榷。
2 關于學科歸屬
2.1 關于學科分類混亂與學科歸屬
“董文”對前人的研究提出質疑:“學科歸屬不明的理由之一是體育學下設的4個二級學科沒有按照學科屬性來劃分……,學科范圍模糊、學科性質難以定位等問題,以至于‘體育界出現了能在4個二級學科發表學術論文的人’”,并認為:“學科歸屬不明與一人多能的現象之間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因為,即使體育學科不劃分二級學科,同樣會存在這種一人多能的現象……這只能表明,一是研究不夠專一;二是當前學者研究質量還不夠高;三是學科內部知識交叉明顯,具有共通性。如此看來,似乎只有第3點與學科分類有關聯,但這種關聯并非因果關系,其更加傾向于學科發展的一種歷時態表現……因此將這種現象歸于學科歸屬不明或分類混亂是不妥的……”由此可見,“董文”的思路和立場是將學科歸屬不明或學科分類混亂,與“易文”中的“體育界出現了能在4個二級學科發表學術論文的人”觀點之間理解成充分必要條件,而且在“董文”中一直是將其列入學科歸屬不明或學科分類混亂“主要原因”進行討論。
“易文”在原文獻中的表述是:“體育學術或科研管理,在學科分類體系混亂的背景下,也很難獲得理性、清晰的制度內涵。各體育院校的科研積分,較少會關注科研成果的學科屬性,往往只在體育學這個一級學科之下去思考問題。因此,體育界甚至出現了幾個能在4個二級學科發表學術論文的人……”
通過“董文”和“易文”觀點對比可以發現,“易文”通過舉例科研積分的學術管理制度是旨在強調和說明,在學科分類體系混亂的背景下,體育科研所存在的管理問題。在這里,“出現能在4個二級學科發表學術論文的人”的直接原因是學術的管理問題,學術分類體系或者學科歸屬不明相對而言則屬于外在的次要原因?!岸摹钡膯栴}在于在邏輯上:一是“易文”認為學科歸屬是外在的原因,“董文”卻硬將學科的歸屬與“一人多能、在4個二級學科”聯系起來并生造出彼此之間是一種非充分必要條件的關系,而事實上“易文”并沒有認為學科分類混亂與“出現能在4個二級學科發表學術論文的人”之間是充分必要條件;二是“易文”認為學科歸屬是導致“能在4個二級學科發表學術論文的人”的次要原因,“董文”卻將其理解為是主要的。
“董文”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只有追求學術造詣,提升學術水平,形成專業領域,才能遏制這種現象的發生”;“做到嚴格的體育學科分類很難,尤其是每個學科學理性研究很可能會涉及很多學科知識……因此,學科之間的糾纏是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完全消除學科之間的交叉不現實,也不必要……自20世紀80年代,不少學者對學科分類進行了研究……如楊文軒提出的身體教育、健身休閑、運動競技新的學科分類……其分法正確與否還難以確定,但也表現出對現有的體育學科全面歸類和囊括的難度?!?/p>
“易文”對以上問題和體育學科分類所持的基本觀點是:“一個學科能否興旺和發展,是學問、學說、學派共同決定的……體育學如果沒有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學問、學說和學派并逐漸展開豐富的實踐,就很難獲取獨立的學術地位和科學影響力,進行這樣的學科劃分也難以得到內外部的認同?!保弧瓣P于體育學科分類,有學者(楊文軒)指出:‘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內容要重組,‘運動競技學’、‘身體教育學’、‘健身休閑學’將作為體育學科體系的主體發展。不管這個觀點是否正確,至少說明目前官方的學科分類并未得到認可……”
通過觀點對比可以發現,“董文”一方面是在通過摘錄“易文”的部分觀點進行質疑和否定,另一方面卻又在此基礎上以楊文軒的學科分類為例提出了與“易文”雷同(重復)的觀點和看法。邏輯混亂之處在于:體育學科歸屬與體育學科分類,外在標準與學科的內生發展,彼此之間的關系并未厘清,對事物的內外因與事物本身之間的總體影響關系也沒有考慮,甚至對此存在誤識:對“易文”中“體育界出現了能在4個二級學科發表學術論文的人”等觀點往往采取片面、孤立的對待,進而導致的邏輯和觀點缺陷是,“易文”在討論體育學科外在掣肘的問題,“董文”在論述體育學科面臨的內部瓶頸,而“董文”認為內部瓶頸很重要進而批判“易文”沒有認識到內部瓶頸的重要性,事實上,“易文”已經強調并提及了。
不止于此,“董文”在學科分類體系的問題表達和體育學科未來發展方向上前后邏輯也存在矛盾:一方面對“體育學科分類標準繼續調整的問題,持贊同的態度……”并引國家標準GB/T13745-92《學科分類與代碼》為例說明學科交叉性或種屬關系的混亂現象,提出“體育學科的二級學科分類需要做出新時期的調整”(重復“易文”的觀點);另一方面在后文第4部分又提出“當代的中國體育學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中國體育學理論體系,此時,如果仍以學科體系的歸屬……為論證焦點,勢必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中國體育學的發展……今天的中國體育學,應該強調問題關注的價值取向,這是世界體育學歷時態轉型的一種共時態壓縮?!痹诖?,“董文”不僅對歷時形態的批評缺乏依據――沒有指出有哪些研究是當下仍在圍繞學科歸屬、基本構成、結構要素問題進行論證,而且對“易文”當中所具體論述的體育學科外部掣肘、內部瓶頸、自我困惑等問題之間的彼此聯系沒有給予充分理解。也正是這種缺乏依據的質疑和對已有研究的片面理解,使得“董文”作者在否定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所提出來的體育學科發展方向具有重復性、空想性。
2.2 關于國家課題申報“體育學”術語模糊與學科歸屬
對于國家課題申報“體育學”術語模糊,“易文”的觀點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雖然用‘體育學’之名,但明確‘體育學指的是體育人文社會學’,實踐中體育其它學科的學者,也獲批承擔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立項和評獎也同樣面臨上述問題,而事實上是體育科學無法整體上歸入人文社會科學?!薄岸摹睂Υ诉M行質疑:“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項目申報中存在‘體育學’這一項目類別,但主要獲批項目為‘體育人文社會學’,其它兩個2級學科‘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教育訓練學’等領域獲批項目很少,由此得出是將‘體育學’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劃了等號?!?/p>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易文”觀點很明確,是國家社科基金在立項時將“體育學”指稱為“體育人文社會學”,但在實際中卻出現了偏差――其它兩個體育學二級學科的學者也得已獲批國家社科項目?!岸摹睂⑵淅斫獬桑河捎谠趪疑缈祈椖可陥笾兄饕@批的是體育人文社會學,所以才得出將體育學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劃了等號。更甚者,“董文”針對“易文”進行反駁的觀點令人不明所以:“對申報課題類型加以限制沒有什么錯誤,只是側重點不同,國家社科基金偏重人文社會學研究,自然科學基金偏重自然科學類研究,是正常的事情……”,但后文中提出的觀點又與此不一致:“不管是什么研究方向,只要申報課題的性質屬于其中的一種,選擇合適的部門申報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課題申報的類別差異,重要的是如何開拓更多的申報渠道推動體育學科的整體發展……”作者前后觀點和認識的自相矛盾,凸顯了立場的不夠堅定。
2.3 關于體育學術期刊示范性與學科歸屬
“易文”中對體育學術期刊的觀點是通過“反觀其它學科,既有一級或二級學科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也有眾多單學科刊物,比如《會計研究》、《工業經濟》……”來對比體育學術刊物:“在學術規范上,不少體育學術刊物時而追逐社會科學刊物評比體系,時而參照自然科學刊物評價標準,影響了刊物對學術研究規范的示范作用。”“董文”針對“易文”的“中國體育學術期刊時而追逐人文社科期刊評比體系,時而又轉向自然科學期刊評價標準”觀點進行質疑,認為:“這有失公允,因為,從世界范圍來看,許多世界優秀期刊,如Nature和Science同樣也是刊發多種學科的論文,甚至還有體育類,雖然一本期刊只集中一方面或多個方面的論文,但仍是在一個學科門類或一級學科下,體育學科同樣也有類似的多重性。所以,將體育類期刊性質的偏好同體育學科歸屬不明歸為因果關系有些牽強……”
這里,“董文”再一次誤識了“易文”的觀點:即“易文”對其它學科學術刊物創辦的引述視野是在學科門類下的一級或二級學科,而“董文”所列舉的否證例子,卻以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突破的集眾多“學科門類”于一身的綜合性雜志《Nature》和同樣是非專注于特定領域的綜合性刊物《Science》為例,與我國目前屬于一級學科的體育學科等量齊觀進行對比,在如此卯不對榫的論證邏輯的基礎上,進而提出體育學期刊應該朝向多元化命名發展,這樣的觀點質疑和學術對話已然不在一個層面上。
2.4 關于研究生學位管理混亂與學科歸屬
“董文”對“易文”中關于研究生論文管理的觀點進行質疑:“將這些現象歸于學科歸屬不明并不成立,一是當前大多數院校僅是從體育學一級學科做了規定,并沒有從所屬二級學科進行考慮,加之招生量的擴大導致管理上的松懈;二是許多專業研究生受實驗條件的限制,如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的學生,多數需要具備實驗條件或高水平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運動人體科學領域的研究生更是如此了。但相對于人文社會學科就可能容易多了?!?/p>
“董文”或是對實行了近30年,在研究層面體育學是教育學門類的一級學科,下設4個二級學科國家分類辦法的漠視,或是“當前僅是從體育學一級學科做了規定,并沒有從所屬二級學科進行考慮”的大多數院校沒有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招生,而事實上在國家研究生招生考試過程中都已經對各個專業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和報考指向,這里只能說作者的觀點是不顧事實的主觀臆想;在論文評審存在的問題上,作者認為是招生量擴大所導致的管理松懈的問題,而非管理者無法劃清體育學科界限,而這與作者上文中“體育學科二級學科種屬關系錯亂,急需調整”的觀點自相矛盾。在研究生論文選題和撰寫方面,作者似乎并沒有認識到“易文”中對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所列舉的典型實例,也沒有思考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在實驗條件闕如的情況下卻依舊在自身領域選題的原因,更甚者面對實驗條件和研究對象上的難度――知難而退的學術態度不應該出現在學術研究上,因為國家培養研究生的目的是為國家未來儲備具有勇于探索精神的科研人才。但“董文”在樹立中國體育學科未來發展方向轉變的認識中已經注意到:“目前中國體育學理論研究中,專題的實驗性研究還比較少,尤其是解釋性的實驗研究更是不足……”令人費解的是為何有“學術質量的控制是問題的根本所在……無論學科專業如何劃分,只有提升學術質量,才能促成專業化形成……”如此忽視事物內外因與事物之間的總體影響的看法。提升學術水平,提高體育學論文的質量的內因與學科分類、學位管理的外因之間的關系是互相影響的。孤立地批判外因的觀點而對“易文”中內因問題的無視又重復提出內生發展的觀點成為“董文”癥結所在。
另外,“董文”在第1部分所做的總結性觀點中仍然是重復甚至照搬“易文”的論述:“以美國為代表,其學科管理基本呈現松散性特點,全國學科和專業目錄以CIP為指導,在16個學科大類中,體育學并未單列獨立大類,而是分散到不同學科門類中發展……”對比“易文”:“美國的全國學科和專業目錄CIP來指導,這一目錄將全國絕大多數學科專業排列16個大類中……在美國的16個學科大類中,體育學沒有單列一個大類”而且對“易文”中“當下,體育學科發展和建設的使命或許不在于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而在于如何打牢學科根基、繼承學術傳統、培育學術特色、彰顯學理價值等問題”的觀點視而不見,仍在重復強調“相比體育學成立獨立學科門類,更應該考慮的是體育學科的生命力――內在建設”,并認為“易文”沒有強調學科的內在建設而對其進行質疑,而事實上“易文”已經明確強調了!
3 關于學科規模
體育學科規模的局限是帶來自我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體育學科規模層面,“易文”從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體育相關本科專業涉及的學科門類,近幾年逐漸增加……與此同時,全國設置體育學科和專業點的院校也不斷增加……”“然而這些不斷增長的數字并沒有改變體育學科整體規模有限的格局。如原直屬國家體委的6所體育院校的體育學本科專業數占專業總數的40%左右,碩士點在50%上下,形成了傳統與新興學科并存的局面。然而,以傳統學科為主的格局在體育院校中并沒有改變。以全國規模最大的體育院校武漢體育學院為例……”
“董文”對“易文”的觀點不以為意,“從這些原因來看,并不能完全說明體育學科規模不足,雖然與藝術學開設的專業數量對比中,體育學處于弱勢,但近些年體育相關本科專業是逐步增加的……且數量的多少不是衡量學科發展規模的唯一指標?!薄傲硗?,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并存的問題也并不矛盾,傳統體育學科只要社會需要,就應繼續存在,兩者并存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更可能是一種歷時態表現……不一定是規模導致的?!?/p>
通過對比可見,“董文”并沒有理解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并存,同體育學科規模之間的關系,甚至還將其誤認為新興學科的發展會使兩者之間產生矛盾,即兩者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事實上,體育學科發展之所以偏小,跟體育新興學科發展萎靡有密切關系,背后的原因是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不夠,存在著學科嫁接、交叉、交融本身的一些要求難以滿足等問題。
“董文”還提出質疑:“學科交融與互動的不足更傾向于學科規模發展初期的一種表征……”之后又在相關的論述和分析上“離題”地轉向了體育學科是與其他學科的交融與互動:“至少在當下的中國體育學科,這種交融與互動是非常明顯的。學科交融與互動不是體育學科發展的專利,體育學科知識也正是在學科交融中發展的,如體育經濟學、運動人體科學……”隨后又轉回來重復“易文”的觀點:“體育學科在與其他學科聯姻與嫁接中走向制度化、系統化,只是這種互動的深度還不夠緊密,這種深度需要學科內部知識建構。”最后得出了結論自然也是自相矛盾的?!岸摹笨偸且环矫嬖谫|疑“易文”的觀點,之后的論證要么是討論跟主題無關的,要么就是重復論述“易文”中的觀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例如,在第2部分最后的總結性論述中所引證的中國體育專業院校數量與其它國家相比較,以及世界上體育學科設置的相關論證都是在重復“易文”已經論述過的內容[7-8]。
4 關于學科規制
體育學科規制是指凌駕于體育學科之上的學科或類學科管理制度?!耙孜摹狈謩e從體育學名稱、體育學術刊物、研究生管理、體育人文社會學管理4個方面,對目前體育學科在規制上的問題進行了論述。
“董文”對“易文”觀點進行質疑:“當前體育學科的發展恰恰與規制無關,表現在體育學外在的標準都已具備,理由是在國家學科分類體系中具有明確地位、有獨立的學術組織;在體育院校開設體育課;人才培養有自己的專業方向;有自己的學術期刊?!薄岸摹绷信e這些外在標準佐證學科發展與規制無關令人有些不明所以,按照筆者的理解,“易文”似乎不知道體育學科有這些外在的標準嗎?假如不知道這些外在標準,“易文”又如何在這些標準上指出體育學科的問題?或者說,有了這些外在標準,體育學科在規制上就一馬平川沒有問題了嗎?“董文”進而又給出了問題的所在:“問題出在學科的內在標準上,缺乏扎實的理論體系和科學依據,沒有自身獨特的知識體系。因此,雖然體育學科規模是否有限還難以確定,但至少體育學科規制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在這里,又充分體現出“董文”沒有將導致體育學科問題的內外因與事物之間總體的影響關系進行考慮,對“易文”從“體育學科學問、學說、學派缺失”3個方面大篇幅論述體育學內部瓶頸也是視而不見。另外,“董文”對學科規制的內涵也沒有充分理解,僅僅將規制理解成是一種自在的規定和制度,對人之于制度的主體性作用缺乏自覺性的認識。
另外,“董文”對國家各類課題立項或評獎中的“體育學”名稱混亂現象的觀點也值得商榷:“無論‘體育學’作為一級還是二級學科來對待,國家各類課題立項均會有所側重,如果一定要在國家立項中明確‘體育學’的具體釋義……那么與其他諸多一級學科申報相比,最終必然導致體育學科發展狹小……”顯然“董文”作者并沒有理解“易文”所提出的“體育學”釋義問題。我們可以試想,如果不在國家立項中明確“體育學”的釋義,一些難以比較的學科之間進行評獎和立項有合理性嗎?概念混亂所導致的立項規制松散、評獎不盡合理等如此不良現象難道不需要改善嗎?嚴格按照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對體育學科進行課題規制、同領域的學科之間進行評優評獎,做到學科規制有序難道會導致發展局限和狹小嗎?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董文”在學術期刊命名上以“世界上各種優秀期刊也表現出多元化命名特點”(“董文”在上文列舉《Nature》和《Science》兩本綜合性刊物作為論據筆者已對其進行批駁,此不贅言)為例不僅缺乏論據,而且對體育人文社會學在管理上所存在的問題及見解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體育院校不能代表整個中國體育學科發展”誤識了“易文”中“多數體育院校不可能涵蓋所有人文社會學科的人才隊伍、教研機構……”的觀點;二是“體育院校的學科門類有限,導致了體育院校在發展中規模受限,發展難度很大”不僅與“學科規模是否有限難以界定”自相矛盾,而且“中國各類高校體育專業發展情況正突飛猛進,更加具備學科發展的實力”的觀點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易文”中以事實為依據已明確說明“非體育和師范院校體育學科專業呈現強勁增長態勢……但總體上說,除少數綜合性大學成效較好外,多數院校的體育學科建設主體仍是公共體育教學部?!惫P者認為,體育學科教研人員的這種先天不足和學科發展的自我封閉導致“多數體育相關專業的新興學科慘淡經營,有些甚至半途而廢,具有典型代表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的體育經濟和吉林大學的體育新聞專業?!边@也是體育學科規模雖然在數量上呈現增長態勢,但規模仍然有限的一個內在原因。
5 中國體育學科的發展理路和未來方向
5.1 厘清外在標準與內生發展的關系
體育學科雖然在外在標準和形式上已形成自己獨立的體系,但是我們仍然要認清因體育研究的輕浮表淺導致學科空心化[1]、借殼換名、脫離實際等弊端的存在。特別是在體育學科飛速發展,體育人文社會學之下的多數子學科是借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眾多人文社會學科之殼換名的做法和外在繁榮的虛幻性,更彰顯了學科體系研究和建設的必要性[9],對體育學科進行歷時形態的批判和反思,既符合學科發展的時代性,也遵循了學科建設的基本規律。
體育學在內生發展中對實踐問題的關注,與學科歸屬、體系構建等外在標準之間不應也無法完全孤立起來進行純對象性的問題歸納,因為彼此是一種相輔相成、內因與外因同體育學科整體發展的問題間影響關系?!岸摹币苍谖闹谐姓J“中國體育學在學科內容上不能局限于單一問題的單一性解決”,然而在論證方面,“董文”又常常是矛盾的:“從學科內容來看,以學科歸屬和體系建構為突出特點的時期已經弱化……未來走向應更強調問題關注、問題間的關系研究……要突出關系性或解釋性的價值研究這是對世界體育學歷時形態轉型的一種共時態壓縮?!痹囅耄簺]有對學科分類、學位管理混亂問題的關注,沒有對學科內部學問、學說、學派問題的考察,何以得出體育學科歸屬不明、學科規模有限、規制松散的結論?我們沒有對體育學科發展中歷時形態問題的總結,不知過去何以指明學科未來發展的應然走向?又如何應對學科快速發展變化的格局?
從問題出發,考慮問題之間的關系研究,不僅僅是體育學科也是眾多學科應該堅持的方法論。問題在于歷時形態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嗎?“董文”對體育學科問題關注的觀點是:“不同歷史時期應該有所側重……今天的中國體育學科,問題關注和問題關系的關注是必須面對的兩種共時態表征。”這種空泛地對問題關注的描述是否意味著中國體育學科在過了這個共時態時期以后就不需要關注問題研究了?
研究認為作為體育學科內生發展問題關注與體育學科外在標準的研究不應有主次之分。處于相對弱勢的體育學科的進步,需要仰仗對其他強勢學科(傳統學科)的高度借鑒,這是學術發展的一般認知[10]。當然,體育學科的成熟并得到學界和社會各界的認同離不開自身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完善,盡快擺脫對母學科的依附。出路之一是要打破體育圈子內無意識的固步自封的局面,積極、主動、自覺地發揮學科自身綜合性的特點與其他學科(傳統學科)進行融合,這種融合不僅要凸顯傳統強勢學科對弱勢學科扶持作用,積極引進并介入非體育學術背景人才,同時還要努力走出去,使體育學科能夠對其它學科領域有所貢獻。簡而言之,體育學的內生發展需要在不斷開放的過程中積極創新,而這種創新不僅需要學術思想上的理論創新,同時也需要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發揮體育人的主體能動性,依靠科學、技術理性、人本主義精神規范體育學科的健康發展。
5.2 多元的方法與理論建構
相對獨立的研究范式和理論體系應是體育學科在發展和建設中的長期追求。根據庫恩范式理論:“當某個科學共同體開始遵循某個單一的范式(paradigm)之后,那種在一門科學形成之前的混亂和多樣化的活動,最終會轉變為有組織和有定向的活動?!盵11]133關于范式(在廣義被稱之為學科基質,disciplinary matrix)雖然難以精確定義,但是可以從有關范式的解釋和描述中去理解范式的基本內涵:“有陳述明確的基礎定律和理論假設;范式包括把那些基礎定律應用于各種類型的情況的標準方法;還包括使范式定律對現實世界產生作用所必需的儀器制造和使用技術;范式的另外一部分,由一些非常普遍的形而上學原則構成,這些原則將對在范式框架內所進行的工作提供指導”[11]135。研究范式可以為其所支配的科學中的合理工作確立一些標準,這無疑有助于學科的規范發展。而在庫恩看來一門學科研究范式的更替與嬗變是革命性的,這里所說的革命包括摒棄一種理論結構,并用另一種不相容的理論結構取代它,同時還強調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學特征所引起的重要作用。那么,按照庫恩的范式理論,從一門學科的研究范式更替和嬗變的角度,則意味著一種新范式對舊范式的取代和突破。就我國體育學科整體(單一)的研究范式而言(由體育學科的理論體系決定),目前尚未得到學界公認,至多停留在一些相對宏觀的合理研究的標準以及方法論的基本原則上。研究認為體育學科本身文理融通的學科屬性,結合我國體育學科目前的發展現狀,要探究體育學科的具體研究范式則需落實到某個子學科或研究方向上?;谝陨险J識,“董文”似乎并沒有理解研究范式的真義――把一些具體的“描述研究、實證研究及解釋性研究”研究方法,等同于是整個體育學科的研究范式所要面臨的歷史選擇。不止于此,在一種研究范式取代另一種研究范式中,也并未給出合理的理由,而這卻是庫恩范式所著力強調的:“當一個范式受到某個競爭對手威脅時,就必須努力清楚地說明一個范式中所包含的普遍定律以及形而上學原則和方法論原則,以便保護他們免受有威脅的新范式中的那些替代者的傷害。”[11]138
我們雖然面臨著體育學科研究范式無法回答的尷尬,但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確定的是體育學科的未來走向將由單一的方法趨向多元和混合的方法[12]。人體運動的復雜性、現代社會的異質性,決定了體育學既需要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也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證、定量和定性(個案)研究。體育學科目前所面臨的研究方法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忽視對方法論的關注。方法論體現的是研究者的理論立場、關注的問題,和相關研究的比較。例如,描述性研究就一定不可取嗎?什么樣的描述研究我們可以提倡(庫恩對科學的描述性說明是由某種理論構成的――可以提倡)?什么樣的描述研究我們應該摒棄(對科學的描述僅僅在于描述科學理論或科學范式以及科學家的活動――應該摒棄)?以體育人類學為例,由于對人類學發展歷程中文化人類學相關理論的忽視,導致很多研究者對研究個案只注重簡單的身體測量,僅止于人體運動現象的簡單描述。體育人類學固然要實證,應用需求迫切,其腳踏實地的田野調查尤其值得提倡,但體育人類學研究對于學科發展的貢獻不可以忽略學科的理論建構和理論指導。恰恰相反,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個案的整理和挖掘需要研究者始終具有“如何走出個案”[13]的方法論抱負,通過理論建構(形成體育學自己的理論)或者理論重構(與其他理論進行對比)來發展自己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甚至在與其它學科理論的對話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近幾年來,以胡小明教授為代表的體育人類學研究團隊正在試圖做出這樣的貢獻,至少正在建立屬于體育人類學獨有的研究方法及范式。由研究方法由單一走向多元,注重體育學科自身理論建構、重構和發展將是體育學科未來走向。
理論是科學的最高殿堂,是否具有一定數量的獨有理論,是學科發展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按照這樣的學科規范和要求,我國體育學科還遠沒有達成這樣的水準,即使“外在的標準已形成”也只是形式上的――徒有其表而無其實。之所以沒有達成這樣的水準,一部分是跟體育學科分類混亂、學科歸屬不明的外部原因有關;另一部分是由于體育學科學問、學說、學派缺失的內部瓶頸所致;同時也跟規模、規制的局限所帶來的自我封閉密不可分。體育學科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復雜的,試圖通過孤立地看待體育學科的發展問題,只看到部分而置體育學科的整體于不顧,所得出的結論也是片面、輕浮和虛假的。體育學科未來的方向,需要正確認識目前所面臨的外在標準與內生發展的問題,遵循和借鑒體育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國際經驗,通過多元的研究方法和自身理論體系的建構來發揮學術研究的引領作用,力爭在完善自身理論體系的同時對其他學科領域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 胡小明. 體育人類學與學科建設[J]. 體育學刊,2013,20(4):1-4.
[2] 易劍東. 對中國體育學科發展中兩個問題的審視[J]. 體育學刊,2013,20(4):5-7.
[3] 體育學何以不能升為學科門類――體育在線學術論壇摘登[J]. 體育學刊,2013,20(4):8-13.
[4] 董德龍,劉文明,SEAMUS Keppy. 歸屬、規模、規制:對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認識――一種學科方向探究[J]. 體育科學,2015,35(3):83-89.
[5] 胡春雷. 關于我國體育學科定位問題的思考[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3):6-9.
[6] 楊文軒. 體育學科體系重新建構芻議[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277-280.
[7] 易劍東,熊學敏. 當前我國體育學科發展的問題[J]. 體育學刊,2014,21(1):1-10.
[8] 易劍東,詹新寰,舒競. 當前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出路[J]. 體育學刊,2014,21(2):1-11.
[9] 魯長芬. 我國體育學科體系研究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2):6-10.
[10] 路云亭. 體育的貧困――關于體育學的成長性問題[J]. 體育與科學,2013,34(6):28-31.
[11] A F查爾默斯. 科學究竟是什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英文名稱: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單位:山東省聊城市
主辦單位:聊城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山東省聊城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6634
國內刊號:37-1418/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8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我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困境與路徑
在現代科技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專業學位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學位類型。國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有100余年的發展歷程,規模日益擴大,體系也比較完善,如美國哈佛大學在20世紀初就授予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然而,關于體育專業學位研究教育在歐美等國家開展只有半個多世紀,如1966年美國俄亥俄大學建立了第1個應用型體育管理專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設置體育管理專業的大學數量已經達到193所0。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短,作為全國39個專業學位教育之一的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2006年開始招收和培養非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2009年,體育碩士招生范圍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由原來在職攻讀拓展到在職攻讀與全日制攻讀2種形式,由單一的學位證書發展成學歷學位雙證齊全。在2013年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強調,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培養類型結構以學術學位為主轉變為學術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顯而易見,全日制攻讀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招生對象為應屆本科畢業生,采取全日制在校學習方式,與非全日制在職體育碩士培養及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培養比較,其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現階段需積極探索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基本形式及存在的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出路徑,為其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查閱近年相關政策文件、體育學研究生及體育碩士相關學術論文,包括全國38所培養單位的培養方塞《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以下簡稱《指導性培養方案》)等。
1.2訪談法
專門組織全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質量高層論壇,邀請國內12位專家共同探討體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相關問題,并利用全國體育碩士研討會、全國體育學導師論壇等會議,調查訪談30多位體育碩士培養單位管理者以及部分研究生導師,全面了解當前體育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
1.3實地調查法
通過實地考察部分體育碩士培養單位培養過程及措施,深入部分實習基地對體育碩士實習過程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其實踐能力培養情況。
2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困境
2009年開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設置了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4個專業領域。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數量已達69個,占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57.02%。由于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歷程短,作為我國體育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領域和新方向,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各院校雖依據國務院學位辦《指導性培養方案》,結合各自特點,制定了院校培養方案,但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還未形成鮮明的培養特色,未完全脫離傳統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影響,存在以下困境。
2.1方向領域的模糊化
全日制體育碩士培養方向領域是回答各個方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即通過一定時期和方式的培養在素質上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也是整個培養環節的出發點和歸宿。目前,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按領域可分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和社會體育指導,各培養單位的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方向領域的整體特色不突出,對各個方向領域的認識模糊,影響體育碩士的培養質量。
調查中還發現,各個培養單位設置的體育教學領域作為傳統優勢領域,明確指向體育教師職業,其培養特色相對突出。多數培養單位對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領域的課程設置、教育實踐及論文要求等則較為模糊,未能制訂具有本專業領域特色的、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相對于體育院校而言,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在運動員、競賽組織管理者和社會體育指導者等人員培養方面缺乏經驗,在支撐條件、師資隊伍及實踐環節等方面處于劣勢,出現培養特色不突出的現象。
2.2課程設置的理論化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課程設置需要突出實際應用、職業需求等要求。各專業領域強調體育碩士要具備勝任本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要掌握堅實的體育基礎理論和寬廣的體育專業知識。2009年的《指導性方案》規定公共課程和專業領域核心課程為理論課,合約22~25個學分,占總學分的61.1%,如再加上選修課的理論內容,實際上大部分院校理論教學超過80%以上。這對于全日制體育碩士掌握本領域堅實的體育基礎理論至關重要,但是理論課過多,與應用型培養目標及要求有一定差距,而且部分課程的教學方式互動性差,缺乏案例、研討等形式,不僅對所學理論消化理解不深,也無法培養體育碩士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此外,指導性方案培養目標提出“能夠運用一門外語,在本專業領域進行專業技術交流”而各個院校設置的外語課程為公共外語理論課程,在選修課程中也未設置相應的“專業外語”課程,這種不重視專業實踐能力提高的外語水平,很難達到實踐運用和專業交流的目標。
2.3教育實踐的形式化
國務院學位辦在《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中明確規定,專業學位是“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是一種具有特定體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教育實踐是發展學生職業能力不可或缺的環節。從招生來源來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是應屆本科生,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因而教育實踐對他們顯得尤為重要。
調查中發現,由于許多院校都設有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培養模式,建立了專門的本科實習基地,體育碩士體育教學領域的學生可在本科基地實習,相對較為穩定、規范;而多數院校由于在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領域研究生專業實踐方面缺少經驗,導致其實踐環節流于形式。調查發現,多數院校反映效果不甚理想,如重復本科教育實習模式、實習基地基礎設施落后、分散實習管理缺位等,難以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2.4學位論文的學術化
專業學位論文的水平和質量能夠綜合反映體育碩士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體育碩士學位授予標準的重要依據。長期以來,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非常重視學位論文環節,研究生“達到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以及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的學術水平者,授予碩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同樣也很重視專業論文環節,只是論文的內容、形式、要求和評判標準等方面應與學術性學位論文有所區別。當前全日制體育碩士培養學位論文出現過于重視學術的傾向,從近年已畢業的全日制體育碩士學位論文看,其選題以理論研究為主,而專題研究報告、運動訓練方案、典型案例分析、賽事實施方案等論文形式相對較少,未能很好地結合具體專業領域的實際工作選題,缺少針對性、實用性,理論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論文實踐應用價值偏低。這種學術化傾向不符合《指導方案》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選題的規定。
2.5導師理念的傳統化
導師在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理論水平提高和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體的培養目標、課程實施、教育實踐到學位論文指導等環節均離不開導師。導師在培養過程中表現出的學術思想、治學風格、指導方略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研究生的成長。體育碩士作為新型研究生培養形式,其規模的擴張較快,在短時間內,許多導師由于受到傳統的學術研究培養影響,還很難克服學術性培養慣性,以新的眼光看待應用型體育碩士。特別是具有多年指導學術型經驗的老導師,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規章制度及培養標準已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期內采用雙重標準進行研究生培養,出現了學術化論文指導傾向。
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全日制體育碩士的擴招,許多導師在同一年招生中,出現同時指導學術型和應用型研究生的情況,他們一起學習與交流,導師經常會以同一標準要求他們,結果在論文選題中無明顯的區分與標準,出現純學術化現象。此外,傳統的導師理念也影響到對校外體育碩士學位論文通信評審的結果。
2.6學校、社會的輕視化
學習周期短、就業速度快、學歷水平高是專業型研究生的特點。目前社會上仍有許多人認為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質量和社會效用不如學術型學位,甚至將其等同于體育教師、教練員等崗位培訓、專題研討以及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等培訓形式,這種輕視體育專業學位質量的現象勢必影響到學生就業。非全日制體育碩士培養不需要考慮就業問題般原單位會繼續留用,甚至有升職的機會;但全日制體育碩士研究生無職業背景,他們入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學習拿到文憑,從而順利就業。
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用人單位對于體育碩士缺乏認識,不了解體育碩士的培養類型及與學術型的區別,出現對體育碩士的認可度較低的現象。從目前全日制體育碩士的招生情況看,真正報考體育碩士的考生較少,許多學生是從學術型研究生中調劑而至,在生源質量方面處于劣勢,這也影響到體育碩士的培養質量。調查中發現,部分全日制體育碩士研究生在學術型碩士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覺,部分學校稱他們為“小碩士”,特別是社會用人單位對于全日制體育碩士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等了解不深,出現選擇時輕視體育碩士的現象。
3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路徑
3.1重視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培養體系中強調通過教育實踐提升專業實踐能力。2009年的《指導性方案》明確提出建立教學實習或實踐基地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全日制體育碩士培養單位在教育實踐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缺少管理經驗和明確的規章制度,使得教育實踐過于形式化,這種沒有嚴格制度保障的實踐對全日制體育碩士實踐能力提升效果不佳。根據體育碩士工作特點,培養單位需要結合當地教育資源,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規范、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以滿足不同領域體育碩士培養要求,保證實習規范與實效。各個院校應結合培養領域,在各類學校建立體育教學領域體育碩士實習基地,在體育管理部門及科研所建立運動訓練和競賽組織領域體育碩士實習基地,在社區體育俱樂部或運動中心建立社會體育指導領域體育碩士實習基地。此外,體育碩士研究生的實習與學位論文的選題、研究與實踐環節緊密聯系,提高研究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構建各領域的特色課程體系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促進課程學習和體育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具有較強的解決體育運動實踐問題的能力,并勝任體育領域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體育專門人才。從圖1中可以了解到各個專業領域所對應的主要職業導向,每個職業都應具備其相應的職業能力,如:體育教師職業需要具備運動技術能力和教學實踐技能;教練員需要具備指導運動員訓練、比賽、恢復的實踐能力;社會指導員需要具備必要的體育活動組織能力與大眾健身指導與健康管理實踐能力。
根據指導方案,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較為明確,特別是《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核心課程教學指導大綱》的出版,從課程說明、教學內容確定、學時分配、教學重點與難度、考核及參考文獻等均進行詳細闡述。各培養單位需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各領域特色課程體系。如:師范大學充分利用教師培養優勢,建立符合體育教學領域的課程體系;體育院校充分利用教練員培養優勢,建立符合運動訓練領域的課程體系;綜合性大學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為體育碩士所設置領域建立特色優勢課程體系。同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課程設計要體現基礎性、實踐性、選擇性和先進性”,這要求體育碩士課程內容反映最新學術成果和科技前沿,并能聯系并反映實際問題,使學生掌握從事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
3.3提倡學位論文多樣性,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
體育碩士作為應用型人才,其學位論文也理所應當要體現其研究的針對性與實用性,要與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和社會體育指導等專業領域的具體工作需要緊密結合。因此,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在形式上更加提倡專題研究報告、運動訓練方案、典型實踐案例、賽事實施方案等,這些類型的文體、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具備更強的應用性與實效性。在提倡專業學位論文多樣化的同時,還要建立合理、區別于學術型學位論文的評判標準,為學位論文類型的多樣化和質量的標準化提供制度導向與保障。面對全日制體育碩士快速發展的現實,強化專業學位培養意識,建立合理的、統一的專業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實際上已迫在眉睫。在具體的標準制定過程中:一方面要強調選題的新穎性與實踐性、理論的扎實性、論證的邏輯性和寫作的規范性;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其實驗設計的合理性、調查調研的科學性、技術方法的進步性和研究成果的應用性。
3.4注重導師隊伍建設,轉變導師培養理念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既有較高學術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隊伍。根據全日制體育碩士學習特點,采取“雙導師制”更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短期內體育碩士導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尤其是已有學術型研究生導師隊伍為第一導師,經過必要的崗前培訓,轉變學術型指導理念,達到體育碩士研究生導師基本條件;另一方面,積極挖掘體育領域社會人力資源,包括中小學優秀體育教師、優秀教練員及具有豐富經驗的體育管理者和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體育碩士生的實踐指導教師。在培養過程中,樹立導師的應用型教育理念,按照應用型專業學位標準進行培養,分工側重明確,校內導師側重于“論文指導”,校外導師側重于“應用實踐”。雖有所側重,但是2位導師參與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即從研究生入學選定導師后,兩位導師應該通力協作,全程負責好學生的學習、培養、實踐、論文等各個重要環節。同時,對于校外同行很有造詣的實踐者,如在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大型競賽組織管理等實際工作部門中的專家,達到一定的指導水平,也可聘任為第一導師。
3.5加強社會宣傳力度,提升社會認可度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著嚴格的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要求,是與學術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教育處于同—層次、不同類型、各有側重的學位教育,是對我國體育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種改革和完善。隨著社會發展和形勢所趨,近年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陸續出臺相關文件,旨在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強化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學術型學位人才培養的同等地位等問題?,F階段,全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各培養單位需要通過媒體、網絡、報刊、研討會等多種途徑和手段,向社會宣傳體育碩士的重要意義、社會價值及人才培養的優勢,以提高社會對體育碩士的關注度、認可度和支持度,為體育碩士的發展營造健康的社會輿論環境,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體育碩士,報考體育碩士,克服生源相對短缺的不足,提高體育碩士生源質量,改變社會對體育碩士重“學”輕“術”、重“學歷”輕“能力”的錯誤認識。
3.6構建合理質量評估體系,提高體育碩士培養質量
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體系是一個復雜的人才培養系統,它是一個環形通路,即從培養目標出發,在必要條件的支撐下,經過內外協作的培養過程,在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社會對體育碩士培養的質量和要求進行評價、反饋以及提供外部協作,培養部門再據此調整培養目標,如此循環,在此過程別強調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整個培養體系中的培養目標、招考入學、課程設置、專業實踐、師資隊伍、支撐條件、外部協作、學位論文以及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均會影響到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質量,每一個環節的改進都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針對這樣的一個復雜培養體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評價標準,就要始終以培養市場和社會對應用型、高層次體育專門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和根本依據,既要充分考慮課程內容、實踐能力、導師隊伍、學位論文等指標,也要高度重視社會對培養出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滿意度”,考慮社會認可度、用人單位意見等評估指標,強化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學??傮w社會聲譽的聯系,保證評估的客觀性和權威性。
4結束語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and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as
well as inspirations therefrom
WANG Qi
(Graduate Department,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uch 4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es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as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cooperation and reade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author acquired firsthand data by manually referring to paper journals and downloading electronic data,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ternationalized journals are powerful support for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to go international;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went through a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basing on North America first, then to battling for the markets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Oceania, and finally to spreading to Asia and Africa gradually; the country distributions of journal authors and readers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the primary manuscript source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reader groups of both journals simultaneously.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s the following conducive inspir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managing high quality, internationalized academic journal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exte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studies; carry out selective, planned manuscript source input from and output to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first, boost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mutu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jour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is connected to and shared by world databases, so as to facilitate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acquire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to quickly extend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strengthen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fam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especially famous expert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 enhance the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of Chinese sports scholar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m a number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d with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rientation; the sports jour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build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motion support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sports academic journal;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隨著我國大陸第一本英文版體育學術期刊《運動與健康科學》(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于2012年創刊并于2014年被SCI、SSCI兩大數據庫同時收錄,探索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道路一時成為國內體育期刊界乃至學術界熱議的話題。雖然《運動與健康科學》在國際學術舞臺上成功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進入國際一流體育學術期刊行列,然而,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程度整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國內期刊國際化的相關研究也十分薄弱。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在科技期刊國際化眾多的研究成果中,有關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研究成果極少。在為數不多的相關成果中,從經驗總結出發為國內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提出建議對策的論文又占絕大多數,很少有學者基于國外體育學術期刊??際化進程的定量分析來掌握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態勢并獲取國際化發展經驗。
要研究期刊國際化,首要任務是確定期刊國際化程度的量化指標。國內外眾多學術期刊研究者對此展開了討論。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國際化期刊共性的特征應包括語言國際化、編委國際化、出版發行國際化、作者國際化、讀者國際化等方面[1]。國外學者則認為期刊國際化本質包含作者國籍、讀者國籍、作者合作、出版發行語言以及編委會成員國籍結構[2]??梢?,國內外學者在期刊國際化指標的認識上較為統一。對于美國體育學術期刊而言,英語是其官方語言又是國際語言,因而本研究對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歷史進程進行實證分析,不考慮語言國際化指標,而是從編委國際化、作者國際化、作者合作、讀者國際化這4個指標出發,以期找出美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提供參考。
1 國際化進程分析
1.1 期刊選擇緣由
本研究選擇《美國體育教育評論》(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作為期刊樣本?!睹绹w育教育評論》是美國第一本體育學術期刊,于1896年創刊,主辦協會為美國體育教育促進會。發行專業的學術期刊《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科學研究和增進知識[3]。《美國體育教育評論》于1929年停辦,期間共發行了34卷,發表1 170篇論文。隨著體育學科的逐漸成熟以及學科發展的需要,其主辦機構于1930年創建了另一本學術性更強的期刊――《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正如時任協會主席Maroney所說,《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發行是基于“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健康和體育教育領域研究活動的增加,對體育科學研究感興趣的群體的出現,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如果要使體育教育專業得到持久的發展,就需要鼓勵和發表出色的研究成果?!盵3]《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是一份國際性的權威體育學術期刊,它被SCI和SSCI兩個國際權威的引文索引數據庫同時收錄,根據2014年期刊引用報告(JCR),該期刊是SCI收錄的81種期刊中被引半衰期均大于10年的10種國際體育科學期刊之一。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4 263篇。通過對一脈相承的兩份體育學術期刊百年來國際化歷程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美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基本特征。
1.2 兩種期刊編委國籍
通過對《美國體育教育評論》1896―1929年共34卷的統計,這期間共出現了65位編委。1907年之前,還沒有一位外國籍編委;在1908、1909、1910、1912、1917和1918年,每年有一位外國籍編委,且都為加拿大人。可見,在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發展初期,編委會成員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但編委會外籍成員并未增加,北美以外的編委尚未出現。
《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1930年創刊至今共出現過547位編委。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及20世紀60年代,編委中沒有外國籍編委。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各出現了2位外國籍編委。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外國籍編委數量及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例如20世紀90年代比例高達14.29%。另外,外籍編委的國籍構成也經歷了一個逐步豐富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之前,外國籍編委都來自加拿大,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英國籍的編委,20世紀90年代又增加了澳大利亞、瑞典籍的編委。由此,《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編委會成員國家來源經歷了逐漸從美國本土擴大到北美地區,再到歐洲地區的演變過程,充分體現了編委國際化趨勢。
期刊編委會專家的學術水平、國籍分布對于期刊稿件質量的控制、期刊發展選擇的方向和戰略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4]。國際化期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擁有一支有較高國際知名度、集中了國際范圍著名學科專家的編委隊伍。一家科技期刊的國際編委占編委總人數的比例對期刊的國際化程度有著直接影響。編委的國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國際化程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SCI也將編委的國際化程度作為其重要的收錄標準之一。例如,著名的綜合性科技期刊《科學》的編委會由100名專家組成,而其中大概有1/3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5]。我國體育學術界第一本英文學術期刊《運動與健康科學》(JSHS)創刊不到3年,逐漸獲得海內外專家學者及國際學術出版人士的認可,順利進入SCI/SSCI,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聘用國際化的編委。據了解,JSHS編委會目前共有32位成員,包括2位聯合主編、4位副主編、26位編委,其中7人擔任學科編輯(Associate Editor)。海外編委24人,占全體編委的75%,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芬蘭等國家和地區[6]。
1.3 兩種期刊作者的國籍
期刊作者國家分布分析就是考察期刊論文作者所屬的國別,能夠顯示期刊論文合作度、期刊作者是否具有國際性等特征,是期刊國際化程度的最直接的顯示指標[7]。
1896―1929年,共有1 000多位學者在《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發表過學術論文,而美國以外國家的作者在全部作者中所占比例不到4%,可見,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發展初期尚未爭取到更多外國學者的稿源。這與該時期科學信息產生和傳播速度較慢以及全球范圍內多數國家的體育學術研究尚未出版有直接的關系。
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稿件總數為4 263篇,其中包括500多篇的外國稿件,所占比例也超過了10%,且多來自發達國家。1960和2000年各是一個分水嶺。在1959年之前,外國稿件數量不足10篇,其所占比例不到2%。從1960年起,外國稿源出現了大幅度提升,數量穩定在60篇左右,所占比例平均超過11%。在21世紀前10年,外國稿件數量接近100篇,超過22%。2010―2015年的6年中,外國稿件已達到180篇,比例高達47.1%,外國稿件的數量與美國本土稿件數量基本持平。這充分體現出《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越來越重視外國作者的來稿,逐漸發展為一個給世界各國體育學者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國際平臺。
??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稿源的具體國家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外國稿件分布較為集中,位居前10位的分別是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中國,日本、法國、西班牙、德國、新西蘭和芬蘭,其中尤以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最多,占外國稿件總數的63.1%。上述前10位的稿源國家幾乎都是體育科研實力較強的國家,可見,發達的體育科學與稿源的高貢獻率之間有密切關系。從國際稿源國家的發文時間來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3國的稿件穩步提升,亞洲國家的比例增長幅度較大,非洲國家雖然出現的數量較少,但也在逐步上升。這表明《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作者國際化趨勢逐漸由北美洲向大洋洲、歐洲、亞洲及其他各大洲擴大,它除了爭取歐美國家來稿外,特別爭取亞太地區和發展中國家的來稿。
1.4 兩種期刊作者的國際合作情況
研究方式的合作化是大科學時代背景下現代體育科學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8]。國際性的體育科學研究活動將反映在的署名上,這就意味著,《美國體育教育評論》《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發文作者的國際合作情況可用來衡量一個期刊的國際化程度。據統計,《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發文作者全部為獨立發表。20世紀40年代之前,《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稿件也都為獨立發表。20世紀50年代,《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開始出現兩國合作署名論文,但這一比例僅為0.2%。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90年代,國際合作論文的比例有所提升并穩步增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還出現了多國合作署名論文。然而,國際合作發文率仍沒有超過5%。真正的國際合作高峰期是在2000年之后,特別是2010年以來,無論是兩國作者合作論文還是多國作者合作論文出現大幅增長,國際合作發文率超過20%,各個國家已不單單是與美國的合作,其他各大洲之間的國家也開始頻繁的學術交流。與此同時,國際合作率與國際稿源的錄用比例相輔相成,這再次印證了大科學時代的體育科研不是一個人的奮斗,而是越來越重視科研團隊的力量。
1.5 兩種期刊讀者的國籍
由于期刊被引頻次是期刊被讀者利用的客觀記錄,因此,期刊讀者的國際化程度可以用期刊被國外引用的多少以及引用來源地域的廣泛程度加以表征[11]。
國際化的期刊具有一定的顯示度,因此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其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范圍廣泛。一種期刊高頻次地被世界范圍內的讀者所引用,才真正標志著得到了國際的承認。因此,讀者的國際化可以通過讀者對該刊的引用來評價。然而,目前國內體育學術界極少關注期刊的讀者國際化問題,本研究嘗試對這一期刊國際化指標進行分析。獲取該兩種期刊的國外被引頻次和引用來源國的步驟為:選用WOS數據庫中的Cited Reference Search方式進行被引著作檢索,例如,檢索式為:Cited Work=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系統將顯示《美國體育教育評論》被引條目外,同時還給出來源文獻條目,即引用它們的文章信息。利用WOS數據庫的結果分析功能對來源文獻條目進行國家、時間等分析,可統計《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被引頻次及其國際引用頻次。
結果顯示,在《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發表的1 145篇文獻中,僅有57篇被引用,施引文獻共計115篇,其中,第一次被引用的時間是1903年,1903―1988年,引用該期刊的學者全都來自美國本土。1989―2009年,只有2篇施引文獻來自美國之外,外國讀者比例的平均值約30%。2010年至今,國際施引文獻穩定在3~4篇,外國讀者比例的平均值約50%??傮w而言,《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引用率較低,這自然使得國際引用率呈現較低水平,因而導致該期刊國際化程度很低。
《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僅有不到3%的論文被美國之外的國家引用,表明該時期《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被利用的地域廣泛性以及國際化程度很低。20世紀60年代起,《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直至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逐年提升。從2000年開始,《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率已達到60.6%,2010年更是達到了67.8%的最高水平。這意味著該期刊的被國外學者引用的數量超過了被美國學者引用的數量,因而可以說,該刊整體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已達到了較高水平。
通過具體的引用國家的數據分析可知,《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讀者分布和影響范圍達到了104個國家和地區,說明該期刊有著廣泛分布的讀者,其國際化傳播力度和學術影響力可見一斑。據統計,排名前30位的國家,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讀者數量最大,這4個國家的讀者數量占讀者總數的63.1%。從時間上看,1960年是一個較明顯的分界點,在此之前,僅有4位來自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讀者引用過《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文獻在全部引用文獻的所占比例僅有3%。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引用率達到14.9%,引用國的數量也達8個。在這之后,國際引用率和引用國數量一直不斷攀升。特別1990年之后,來自阿爾及利亞、肯尼亞、厄瓜多爾、秘魯、馬拉維等一些非洲、南美洲的國家和地區的讀者群體也逐步擴大??梢?,《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化傳播路徑為:北美洲作為現代體育科學的起源地和兩種期刊的發源地,自然而然地可看作世界體育學術的中心和起點,20世紀40、50年代開始出現歐洲、大洋洲的期刊引用者,20世紀60年代期刊引用者的國家和地區首次涉及亞洲。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南美洲和非洲的讀者陸續出現。
2 對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啟示
《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創辦并成長在現代體育科學發源地和當代世界體育科技中心的美國,這使得兩種期刊國際化過程中遇到的國際化問題比非英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少得多,但兩種期刊分別有著幾十年和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它的一些做法及規律還是值得中國期刊人借鑒的。
1)從《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編委、作者以及讀者國際化進程可知,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體育科技期刊大發展時期,這與美國學者亨利1964年提出“體育學術化”的時間一致,可見,體育科技期刊事業發展與體育學術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國際化的期刊是體育科學研究走向國際的有力支撐,與此同時,高水平的體育科研水平能為國際化期刊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基礎。所以,要想增強我國體育科技研究力量和擴大體育學術國際影響力,辦高質量的、國際化的學術期刊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2)《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外國籍作者、編委以及讀者的出現時間透視出美國體育學術期刊走過一條先立足北美再爭奪歐洲、大洋洲體育科技發達國家市場,最后逐步擴散至亞洲、非洲的國際化路線。這啟示我們,先向體育科技發達國家做好有選擇的、有計劃的稿源引入和輸出,在彼此交流對話中推進國際化的步伐是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的有效策略。
3)《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作者與讀者的國家分布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例如,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既是兩種期刊主要的稿源國,又擁有最大的讀者群??梢?,注重國際化宣傳,提高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才能吸引更多的國外讀者,才有可能將國際化的讀者轉變為國際化的作者。因此,在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初級階段,不僅要注重引進科技先進國家稿件,還需注重建立與世界數據庫互聯共享的期刊信息平臺,方便全球體育科學研究者對我國體育科技信息的獲取,迅速擴大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