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4 18:04: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關工委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廈門集美中學校長、書記 劉衛平
前言:
由福建省教育廳組織的中學校長境外培訓班,于2002、4、11——2002、5、10對德國小學、中學、大學(含教育學院、教育研究院)進行考察,內容涉及“德國的教育體制”、“德國的教師培訓”、“課程計劃”、“課堂教學理念與實踐”等14個專題;形式有專家講座、中德校長座談,中國校長與德國教師座談,與學生座談以及參觀學校、訪談家長、中國留學生,順利完成了省廳布置的任務?,F將學習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辦學體制及管理
(一)辦學體制
德國由16個州組成,每個州相對獨立,各州的教育狀況略有差異,但大致相同。
德國法律規定:德國的教育均為免費。凡年滿6周歲的小孩都要進入小學學習,小學學制四年。4年后,學生根據老師的建議選擇到不同的中學學習;成績好的進文理中學;成績略次一點的到實科中學;成績有困難的到普通中學;中學的學制至少為三年,但每個學生有兩年的適應期。(兩年中覺得不適合還可重新選擇學校,如男孩子有的開竅晚一點,稍大一點學習成績有所變化,可以到文理中學,但這必須經過老師的推薦。)這樣,中學的年限實質上成為五年。文理中學主要的任務是為高校輸送大學生;實科中學的學生既可上大學,也可上職專;普通中學的出路主要為職校輸送人才。為避免過早分流以至埋沒人才,近幾年又出現了綜合中學,介于上述幾種學校之間。但這種辦學模式目前在德國尚處在試驗期,沒有定論。
一般到九年以后(個別也有10年),中學的生活基本結束;實科或普通中學的學生分別投向職業??茖W校,學習三年;而要考大學的學生,再進入文理高級中學讀三到四年,一般為四年,通過畢業考試(俗稱AbeTu,由學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進行考試),根據個人成績、教師建議進入高等學校。
(二)課程計劃
德國的課程計劃由聯邦政府(教育部)制定,開設的課程有:德語、外語(英語或法語)、數學,這三門為每位學生的必修課;社會學、宗教、體育、藝術(美術、音樂)、生物、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等為基礎課,每個學生必須選修其中的六門,個別優秀的學生可以選修到七門;學生畢業證書里有主修課、基礎課、畢業考三部分成績記載;
德國中學每周28——30節課,每節45分鐘;
教材由州教育學院具體編制,各學??梢赃x擇本州提供的教材,也可選用外州的教材;對此,州教育管理部門沒有具體的指令;但根據聯邦教育部的課程計劃,大多數學校在州范圍內開設的課程及選用的教材大致相同,有差異也只是在個別的選修科目的開設上。
(三)管理體制
在德國,教育的各級政府及學校的職能是十分明晰的;
(1)聯邦政府(國家教育部)的職責主要是協調16個州的工作,探討制定國家教育發展的計劃;
(2) 州政府(州教育部)主要提供課程標準、計劃;教師錄用考核(證書),校長的選配,教師的進修計劃,教材的提供,工資的發放;
(3)城市教育局負責學校硬件的投入,監督是否執行了州的計劃,??钍欠駥S茫?/p>
(4)學校的工作主要是執行州的計劃(課程計劃),正常的教育工作;
總的說來,上級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責分明,也比較單一,且比較宏觀。
在上級行政部門里,有相應的許多機構,各自干著自己的事,互不干涉、扯皮。比如:教育學院隸屬于州教育部,其三大任務為①編寫教材,②出一本教師培訓計劃,里面有300多個專題。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參加。在每個州的城市,大都設有培訓點。以黑森州為例:全州有12個培訓點。③出三期教育信息方面的雜志;這些工作由40個專人負責;德國政府對教育十分重視,投入巨大。以黑森州為例:州財政收入每年200億,投入教育(基礎)25個億;另外還有城市這一級的投入(學校的硬件,房子、操場、計算機、桌子等);據當地的官員介紹,每年投在基礎教育方面的經費達40幾個億;這是令我們十分羨慕的。
(1) 校長的選拔及教師的配備
當某一學校出現校長職位的空缺,由州政府向社會公示,凡具備相應條件(如有管理經驗,任教一定年限,接受過管理培訓)的人均可報考,然后由州派人考察:聽課、面試(談話),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
德國的校長為終身制,基本上不流動。
教師必須上大學4——5年,畢業后考取教師資格證書,然后到學校實習兩年后再考一次,合格后為正式教師,也是終身制,視為公務員。校長無權解聘教師,實在不認真工作的人要由州一級教育部來解聘。
由于教師的入口很嚴,因為教師隊伍的素質是相當不錯的。
二、從學習和考察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為人的成長提供多種選擇
如前所述,從小學四年級畢業后,學生就進入不同的中學了。有的進文理中學(成績較好的);有的進實科中學(成績一般的);有的進了普通中學(成績較困難的);有的進入了綜合中學(一時拿不定主意的);為了避免過早地分流埋沒了學生的才華,德國的中學一般設有兩年的適應期;兩年之后再進行選擇,這樣就避免了過早分流帶來的盲目性;即便這樣,中學的三年后還可進行選擇,比如有的學生過早地選擇了實科中學或普通中學,他還可以經過申請、考試推薦以后到文理中學以備今后上大學;如果在實科中學已經畢業,他能通過補習等渠道得到AbtTu考試,他也可和文理中學的學生一樣進入大學;在大學期間,如果因基礎課不過關,學生有權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專業,(但將來找工作相對難一點,薪水低一點)??傮w說來,教育體制給學生提供了不同年齡層次選擇的可能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狀況來選擇的可能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狀況來選擇自己的發展趨向。實際上,不能要求他們接受同一水準的教育,按其特點不斷分流,讓每一個學生都在他適合的水平基礎上去發展,應該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好辦法,或者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地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使其學有所用、所用其才。其實,這是一種教育平等的思想。也十分有利地引導家長合理、客觀地對待自己的孩子。舉一個例子:某公司的老板有一個孩子,學習成績不算好,他便讓孩子選擇了實科中學。當很多人說他:你的家庭條件這么好,為什么不上文理中學,而要去實科中學呢?老板說:孩子成績一般,他也不是上大學的料。讓他上實中,再上職校,學點謀生的本領吧?,F在,孩子在銀行工作,已經掙了幾年的工資了,而他的同齡人還在大學應付考試。對此,老板十分滿意。像這類事情,在德國有很多。反觀我們的做法是:千軍萬馬都去擠普通高中,去擠高考這座獨木橋,帶來了大量的不合教育規律的問題,結果是:學生學得死,教師教得死,大批的大學生畢業之后又沒有合適的工作可做,高不成低不就,生產的第一線缺乏大量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從德國戰后幾十年經濟崛起的事實,我們應當看到德國的教育培養了大批熟練的高級工人有關。這一點必須引起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
補充一點:在教師培訓上,他們也是遵循“選擇”這一宗旨來為老師服務的。具體做法是:由教師進修學院提前一年讓老師“早知道”,把要培訓的內容來個“安民告示”,每年列出有三、四百個專題,教師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提前做好計劃。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師培訓方面的服務意識,而不是搞臨時突擊,搞所謂的創意。順便提一下:德國有專門的教育培訓法。這點經驗值得我們汲取。
(二)小班化設置,使教師有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受教育者;
德國法律規定:小學每班不得超過25人,中學每班不得超過33人;其道理在于盡可能讓每一個教育對象能得到教師的關愛。由于近幾年來德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我們所到的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班級生數均在法定線以內。因此,我們看到的情形時,學生動手做題、游戲時,老師都能和每個學生說上話,老師都能幫上忙。
由于學生少,班級的空間大,教室里堆滿了各種教具,教室的布置十分生活化:墻上掛的是學生的圖畫,四周堆滿了書架,擺上文具;還有洗手池、沙發、游戲的地方。這樣,孩子到學校來感受到的是“樂園”,比家里更有趣,學生怎么不喜歡學校來呢?
中學高年級的教室當然沒有玩具,但他們很多教具就堆放在教室的后面。由于學生少,凡是動手的作業,一些輔助材料都是學生自己動手去拿、去放,顯得也十分井井有條;如果我們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去拿、去放,光整頓紀律都得十來分鐘。
應該說,小班化是教育平等的一個發展趨勢,無論小學還是中學,有條件的地方應該試一試。
(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我們所參觀的學校里,教師十分尊重學生。從我們聽課的課堂上看不到老師厲聲叱喝,也看不到老師有什么“尊嚴”。我想,德國人沒有必要在我們面前裝出一幅上公開課的樣子。在課堂里,如同在家里一樣,老師有時會和學生一起坐在桌子上和學生討論。學生進出教室也十分隨便,但沒有看到學生做一些與學校要求相去甚遠的行為;有時學生有說話現象,老師也只是一個動作、一個暗示,最多讓大家靜一下,學生實在靜不下來,老師也不吹胡子瞪眼;學生回答問題,往往是坐在凳子上,而且隨時打斷老師的發言;下課后,學生圍著老師問問題,老師也不厭其煩地給以講解;由于我們這一行“外國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好奇,有的學生就跟著我們進了接待室,校長通知開會了,有的學生還不離去,校長也不再趕他們走;據家長介紹,學校組織的活動是不多的,但老師經常自己組織班里的學生搞活動,往往是自掏腰包,而老師過生日,學生往往發愁幾天不知給老師送什么禮物?從我們觀察的以及聽來的,使我們感到:德國的老師把學生當做一個活生生的平起平坐的人,老師在學生面前沒有半點“師道尊嚴”,倒是學生有幾分“學道尊嚴”,教師是一種職業,是一種服務,他的服務對象就是學生,從這個意義出發,老師就必須尊重學生,建立一種互動的良性的師生關系,進而共同去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這種認識與實踐,值得中國的同行借鑒、吸收。
(四)貴在養成
凡是到過西方的人都會感到西方人文明、行為規范到位;紅燈停、綠燈行,在中國很難做到的事,在西方做得很好;不亂扔紙屑這是中國校長頭痛的問題,在西方的學校不存在;公共場所說話小聲這在中國是“不可理解的行為”;上樓梯右行也是他們十分自覺的行為。難道這是西方人天生的素質?顯然不是,教育的養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學的玩具里,交通規則積木是孩子們喜歡的玩具,通過游戲內化了他們的交通意識;還有州地圖積木,通過游戲,進行了愛鄉教育;還有國家地圖積木,通過游戲,進行了國際(主義)教育。
在小學中學,見了客人要主動問好;課前老師將客人介紹給學生,鼓掌歡迎;下課后,學生會主動搭話,顯然,這不是一次兩次的引導,而是多次的教育養成;在學校里,孩子們個個都很大方、很大膽、很主動,善于表現。
學生說話聲音大了,老師會暗示,學生的聲音就會小許多;
上樓梯,見了客人都鞠躬問好,都讓道右行;
在中學,學生自己搬運實驗器材,井井有條,而這些在中國是需要老師幫助的;
在課間休息時,有學生在打掃衛生(用夾子夾拾地上的紙屑——整個校園并沒有幾片)。
我想,這與德國的學生在學校感到學習很快樂有關系,因此,老師家長要求的,他能做到的他一定去做,做不到的老師也不要求;從德國的養成教育看,它很實在,也很簡單;而中國的學校教育,什么都統,什么都管,且有的口號提得過響,“游戲”太多,標準提得過高。結果呢,到了大學還得補小學的一些常識課,還得從頭抓行為規范。德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合格的公民,這是永久不變的。只有符合實際的、簡單的、才是最有利于執行的?,F在看來,我們學校教育要求過多過高也不利落實;有的違背孩子心理發展;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齡有逆反心理;再加上社會的不良影響,家庭的負面教育,學校的教育就顯得弱不禁風,效果甚微了。
(五)教學中的民主教學思想
前面談到,德國的老師沒有“師道尊嚴”,師生間的關系十分融洽,這為民主教學打下了很堅實的基礎;教學中老師講的時間絕不會超過10分鐘,大多數時間都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做、一起探討、一起商量。即使是小學,老師也只是起一個組織者的作用,而絕非代替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聽眾、容器,而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永遠感到有人在幫他,而不是給老師“打工”,而不是為完成教師的任務而壓力重重。提前完成作業的學生,可以到游戲區里游戲,也可以幫同學做,也可以去做別的事,老師絕不干涉;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學生一是沒壓力,二是可以抓緊做完作業玩游戲,何樂而不為呢?
由于近幾年來,德國移民很多,每個班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國家,而這些國家的孩子們不論膚色相處都十分愉快,我想,這與教育界的民主教學、平等教育思想多少有關吧。德國的同行認為:教師和學生配合好,學習才有動力,才有可能提高教育質量;不僅如此,他們還提出:社會、家庭和學校都要積極創造一種促使學生學習的民主氛圍,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進步。再者,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某一種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的身心和諧地發展,沒有民主的學習氛圍,孩子的成才將是十分不利的,從這個意義上去分析,德國同行的認識與實踐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是多的,難度也是很大的,可是學生是和諧地發展嗎?學生找不出問題,學生不敢大膽提問,學生常常懷疑自己,大學畢業后不能將自己推銷出去,是不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比較少,忽略了這方面的培養有關呢?
缺乏民主的教育是一種僵死的教育;缺乏民主的師生關系提高不了教學質量。
在學校管理中,每個學校都有校務委員會,由校領導和教師代表組成,學校里的財務開支,均由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最終由校長來執行。對教師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由校務委員會的老師或校長來幫助提高、聽課、討論、商量。總的說來,在學校管理中,民主管理的思想貫穿整個管理過程之中,學校領導與教師的關系都十分融洽。校長和教師都能處在一種寬松的氛圍里愉快地工作。
(六)教會不如會學——德國教育的認識與實踐
“學會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國教育思想里也有很多精辟的論述,且今天也正在被許多教育工作者們實踐著。問題是:教材的繁、難、偏、舊;高考的沉重壓力使得學校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自己學,教師還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主要演員,教學還是“一言堂”。讓學生學會學習還停留在少部分人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成為每一位教師的追求與行為;而在德國,從小學到大學的確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去實踐;就我們聽過的課而言,老師上課自己講不到10分鐘,剩余的時間就是學生動手做,或作業、或實驗;老師只是指導、啟發,或動手和學生一起做,學生和學生協作做;到大學,老師(教授)不講課,只是聽學生講,問為什么要這樣、為什么不那樣,一個題總要嘗試不同的解法;或者是看你能提出什么有質量的問題;因此,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始終在一種自己找“食”、自己開“鎖”的一種情景和氛圍之中。我想,學生學會多少倒是次要的,這種教學實踐促使了、促進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現在新課程改革倡導“過程的體驗”應該是十分科學的理念,應該堅持下去。據教育進展評估組織對世界上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但是孩子們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中小學生認為自己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有14.9%,占倒數第五,這個事實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應該認真地反思我們的教育并讓它回到它的起點上。德國同行告訴我們:要讓學生提高自學的能力與興趣,不僅要從課本上學,還要從社會中去學,從家庭中去學;這樣才能獲得一種學習的能力。
(七)關于音樂課的改革
最近德國教育部要求所有的中小學音樂課必須聘請音樂家到校上課;因為他們認為,德國是一個音樂家輩出的國度,而近幾十年來成績很小,沒有出現貝多芬這樣的大家,有一種緊迫感;二來他們認為音樂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做出這一重大改革。而我國的很多學校把音樂、美術砍掉來沖刺中考、高考,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將會給我們的未來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從人的努力發展來看,音樂能給人以良好的素質,能幫助提高審美志趣與水平。德國同行的舉措,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學校間中高考的競爭,有時是不擇手段,音樂課沒了,美術課沒了,校園里沒有歌聲,晚會上占主導的只是情呀哥呀妹呀之類的流行歌曲。真正的好的作品、傳統的作品學生根本看不懂,難道這就是教育發展的方向?我們天天喊素質教育,喊如何如何創新;卻沒有把最基本的課程開齊、開好。關于素質教育,最起碼是要扎扎實實地把國家頒布的課程開齊、開好;不能因為多考幾分而與國家的要求背道而馳。
(八)實事求是地發展硬件
德國的經濟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相當于英、法兩國的總和。但德國的學校操場比不上中國的重點中學,電腦比不上一般的中學,有體育館的更是了了無幾,其他設備也很一般;校長們開玩笑說,德國的中學很少能評上二級達標校。但是德國的硬件很實用,比如中小學里玩具、教具應用盡有,這些東西又能花幾個錢呢?每一節課他們總能用上那么一兩件與教學有關的東西。其實,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看教具的準備,換言之,也就是用什么樣的教具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而我們呢?似乎不太注重這方面的“建設”,倒很熱衷于“電腦”,試想,哪一個學校的電腦是充分發揮了效能?百萬元的電腦有30萬的效益嗎?我們教育部門制定的評估措施、政策適不適合中國現有的國情?大量的學校教育經費不足,而有的學校大量的設備閑置,豈不是太大的浪費?小平同志告訴我們“我們黨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我們教育界做到了嗎?
(九)人人羨慕的職業——教師
在德國,教師這一職業是令人羨慕的,穩定,收入不錯,壓力也不是太大。每天上半天課;早晨8:30——13:30;每周上五天;學校沒有任何強硬任務;什么高考、中考、課操、教研組活動、開大會,寫論文、組織學生社會實踐等等;即便是參加培訓(要求每年兩周,可分散也可集中完成)吃住也是由政府解決。學生中出的問題,該由青少年局管的就由青少年局管,該由家庭管的就由家庭管,學校沒有大包大攬;相比之下,中國的教師工作量太大了,班數大,人數多,壓力大,應付的面很多;承擔了許多不是由學校承擔得了的工作——且沒有什么效果;當然,有的工作由于國情不同不能照搬,但丞待確實應該給老師減負,不能把老師、校長拖垮了,不能給他們太多太大的壓力了。在口口聲聲抓素質教育的環境下,一些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市縣領導還津津樂道中高考排名,這怎么利于減負呢?抓了一年的中小學減負,現在不僅回潮,且愈演愈烈,初中生補課補到下午6——7點,這分明是摧殘人才,摧殘教師;學生和教師都處在一種十分浮躁的工作氛圍之中,加之班額大,工作矛盾多,極不利形成良性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教育氛圍。在德國的學校,我認真仔細地觀察了一個情形,即德國學生近視率不到5%;而我們卻高達40—50%以上,觸目驚心哪;難道讓下一輩都戴著眼鏡去開飛機?去當兵?去保衛國防?去建設祖國?
(十)大學體制的嚴格保證了大學生的質量
本來,大學的辦學不屬于我們的考察范疇,但既然是搞教育,了解一下也是對我們的工作有益的。
德國的大學是典型的寬進嚴出。
什么是寬進呢?凡是過了AbeTu的都可以根據教師的推薦上大學;但是上大學并不等于人人都能畢業。拿工科的學生來講,僅基礎科就有60%的人被淘汰;而及格過關的分數僅為30分;那么這些過了基礎科的人,繼續本專業的學習,前后經過6——7年的努力,方可得到大學的畢業證;而基礎科畢不了業的同學,則可以選擇相對好念一點的理科大學、文科大學;或者降到理科類的??萍墝W校。雖然,最終大多數人也能拿到一個大學的牌子,但在就業時,由于所讀年限不一,專業不一,薪水也不一樣,這種嚴格的考試,一是保證了大學生的質量,二則為中學的分流創造了條件,既然上大學畢業這么難,不如去學個職業,學一技之長,早早出來工作,這樣,就避免了千軍萬馬擠大學這個獨木橋的現象。
小學松、中學略緊、大學嚴格這種體制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做為小學,則是學生當玩的年齡,學生輕松一點理所當然;到了中學,人長大一點,多一點任務是合理的;到了大學,人相對成熟一些,理應認真嚴肅地對待上大學這件事,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正三角關系。而中國的情況則相反,小學中學的學生壓力很大,尤其是中學,整天有做不完的題,沒有時間去做一些適應學生身心的事情,使得學生的發展很不健全,除了做題,什么也不會,什么也不懂;到了大學后,壓力沒有了,自控力差一點的學生,連基本的行為準則都不能遵守,逃課、曠課、違紀,最后還是畢業,害了誰呢?一是自己,二是社會。
中國的大學也可以搞“寬進嚴出”,以緩解高考的壓力,問題在于中學、大學的教師是否有誠信來保證推薦質量和畢業成績。德國的教師、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聲譽。不會拿自己的聲譽開玩笑。我們的中學、大學如果也能做到這一點,減少一點關系學,多一點學術道德才能保證大學的“寬進嚴出”的質量。
如果我們的大學能借鑒德國大學的經驗,真正做到寬進嚴出,而不是寬進寬出,那么,對于中小學開展素質教育,對中學課堂上教師把更多地時間用來引導學生,組織學生學習,那么,中學生的素質會大大得到提高。
(十一)、校長職責及上級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
在德國,校長的職責就是負責學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教師的教學任務、選擇教材、執行國家的課程標準、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除此之外,沒有額外的任務;
上級行政部門的職責負責校長、教師的選配,教材的提供,教師的培訓,教育計劃;對學校辦學狀況的抽查;
反觀我國的校長,一年到頭疲于奔命,不僅要解決校內的矛盾,還要應付周邊的關系,完成上級不斷派下的任務,什么安全要管,計劃生育要管,蓋房子要管,內部獎金的分配要管,高考要管,中考還要管,每一個校長的頭上,都有若干個領導小組組長的頭銜,忙忙碌碌、碌碌無為,整天處于應付之中,結果該管的事沒管好,該做的事情沒做好。沒有時間充電,沒有時間反思總結。加之“政績”的功利思想,顯得比較浮躁,不能坐下來認真地研究教育規律,也不敢去按“規律”辦事。教育行政部門也過多地承擔了社會責任。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不可能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所有問題。社會系統比如社區、關工委、團委、家長應有的工作不應由學校、教育部門來承擔。
(十二)社會、家庭對教育的重視
在德國,除學校外,還有一個專門為青少年服務的機構:青少年工作局。其職責一是監督社區落實教育法規;二是幫助學校解決學校解決不了的困難和問題。舉例說,學生在校不寫作業或逃學,經學校教育不思悔改者,青少年工作局將出面協助學校做學生家長的工作。這樣,學校不至于被幾個不學習的學生搞得雞犬不寧。
整個國度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滿高的。由于社會規則的到位,很大程度上人們遵守得不錯,比如交通規則、衛生意識、待人接物、女士優先、公共場所不吵鬧等等。據當地的同行介紹,大人的舉動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識“做給孩子看的”。在他們看來,自己做的錯事被孩子看到了,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在德國,我們親自看見一行人穿越紅燈,旁邊的小孩就問大人,他為什么要闖紅燈。而這個大人被搞得很狼狽。因為,小孩看到的與大人教的不一樣。而違規者常常被家長、老師視為最沒道德、修養的人。在這種大家都比較自覺遵守規則的社會里,孩子得到的是學校與社會一致的教育,她的行為習慣就會逐步形成。當然,德國也有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如青少年學生的吸煙現象、懷孕現象,可能由于法律沒過多的限制,在他們眼里,這些都屬于正常吧。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學校一方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德國同行在這方面的認識和我們大致一致,但我們在動員社會、家庭參與,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方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德國教育之不足:
2002年元月,教育進展評估組織對世界上幾十個發達或不發達國家學生閱讀能力的檢測中,德國排在倒數第幾位。對此,德國同行這樣解釋:(1)移民子女過多,而這些子女很多德文都沒有過關;(2)測試只局限在語文閱讀能力方面不能反映德國教育的真實一面。而我們認為可能存在有這么兩個方面的原因:1、教材的難度及每節課的知識容量偏少,平時沒有考試;2、計算能力偏弱;3、每天學生在校時間過短,自覺性強的學生好一點,自覺性差的學生回到家里可能溫書的時間不會多;4、學校對教師沒有考核,管理過于松散,全憑教師的自覺性,也不利于教師的發展、提高;5、學生中吸煙現象嚴重,這可能與法律的某些規定有關。
三、感受
為期一月德國之行結束了,它給我們留下許多思考。過去,雖從報刊上也看到過一些文章介紹(經驗),但畢竟沒有眼見,沒有親歷,這次培訓,一聽專家講座,二到學校聽課,給了我們許多直接的經驗。主要體現在:
1、 德國同行對教育的認識與實踐給了我們很多值得借鑒的東西。主要有:(1)學校教育的功能的定位;(2)校長的工作責任與權力的定位;(3)教師的地位與作用;(4)教師的培訓工作及要求;(5)社會對教育的支持;(6)不求硬件,只求實用;(7)課堂教學的理念與實踐;(8)小班化教學;(9)養成教育。
2、 借鑒要符合中國的現狀,不要照搬;
雖然德國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但也有許多我們認為不適宜的。如:對教師長年沒有考核;學生出了校門基本與學校無關,即使學生犯罪也無關學校的事;課本的知識容量過小,以及小班化教學都不太適合中國的國情。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要符合校情,千萬不能“邯鄲學步”,丟了我們自己的長處。
3、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革不能僅從某一個層面做,而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關注的。比如基礎教育的改革,必須要改革高考,否則,素質教育永遠是一句空話;又比如,學生的分流(不是淘汰),就必須對教育結構從小(學)到大(學)做巨大的調整;還要丞待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否則,學校里教育的行為規則,學生回到家里不如父母的幾句話,結果把學生培養成兩面人。德國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完全是德國經濟以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中國教育的發展當然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合理吸收他們的一些經驗,尤其是課堂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對于促進我們的素質教育有非常直接的借鑒意義。
四、建議:
通過培訓,我們有以下建議:
1、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樹立“人”的教育的觀念至關重要。
2、 積極推進新一輪課改,這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3、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要抓到底,不能僅為了考試,而毀掉學生的身心。
4、 上級部門在制定某些條例方面要實事求是。應該將學校建設的重點引導在軟件上。
5、 學校功能及校長的職責要有明確的定位。學校不能承擔不該學校承擔的工作,尤其是其他行政部門攤派給學校的工作。對學校的各種評議、考核應有度。
6、 教育經費要做到充分有余,不能做到的也要做到逐年增長。
7、 制定有關法規,劃清意外傷害學校應承擔的責任。
8、 九年義務教育的模式不能過于單一,借鑒德國分流的做法,建議在初一可做探索、加強一點技能培養、訓練,結果可能會比單純地學文化好一些。
9、 高考改革要起到引導基礎教育改革的作用。
10、 對全社會重教宣傳(包括教改)要加大力度。
11、 加大對外宣傳、聯系的力度,嘗試辦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體。
12、外語教學在中國入世的環境下要有快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