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6 10:04: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英語論文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醫學研究生 英語教學 教學策略
研究生培養,作為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備受教育界的關注。對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十幾年來一貫制的做法,社會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頗有微詞,廣大研究生對英語教學也有不滿情緒。為解決這些問題和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各校研究生英語教師和學界專家對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醫學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
綜合國內開展的多項調查,結合自身多年來參加醫學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的體會,目前醫學研究生英語學習和應用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主動性差
桂詩春(1995)指出學習動機是由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動機特點表明學習動機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關,也就是以外在動機為主。目前,很多醫學研究生,特別是臨床型和一些醫學同等學力的研究生,對于英語學習的主動性較差,認為只要通過研究生學習,自身專業水平能夠有所提高就心滿意足了,而忽略甚至是放棄了對英語的學習。有的學生出于外部原因而學習英語,比如為了通過考試,畢業后找到好工作或出國留學。其中,找到好工作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國,非英語專業學習這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使用英語,但是他們要面臨各種各樣的考試,如CET-4,CET-6,碩士英語入學考試和學位考試等。因此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為。殊不知,新世紀對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掌握一門外語就多了一把鑰匙。
(二)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調查發現,碩士研究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主要原因是因為外語的高回生率、生源地域上和專業上的差異。這是一種普遍性、階段性的現象,特別是一些參加工作多年又返回學校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醫生),由于平時繁重的臨床工作任務,幾乎放棄了對英語的學習。碩士研究生英語水平的“錯層”現象給課程設置造成了困難和混亂。按程度分班進行小班教學是實施個性化教育、解決“錯層”現象的可行性方法。但目前高校招生量擴大,師資緊缺使小班教學顯得不切實際。如何面對現實,深化碩士生英語教學改革,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校根據實際情況,將研究生根據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級別進行分層次教學,得到了研究生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三)英語聽說能力與閱讀能力差
醫學研究生英語聽說能力較閱讀能力差是我校學生的普遍現象,它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中國教育傳統的負面影響也有關系。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從理論上講應該在本科生階段打好扎實的基礎,而不應該在研究生階段重復設置課程提高。英語論文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研究生專業英語水平和寫作能力是限制自身英語論文級別的主要攔路虎。一個好的科研思路和研究成果,因為英語寫作能力而不得不選擇在較為低檔的學術雜志上進行發表。因此研究生階段的英語教學應該提倡理性的歸納、實踐的總結,而不應強調簡單的模仿。
二、醫學研究生英語教學策略
針對目前醫學研究生面臨的英語學習的主要問題,并結合自身學校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提出加強醫學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的幾點設想。
(一)糾正不良學習動機
鑒于學生的動機特點,我們應當幫助學生保持較強的動機,尤其是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以促進英語學習。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方面,國外研究者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Dornyei和Csizer(1998)列出了在激發學生外語學習動機方面的十個策略,如,創造輕松的課堂語言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自主語言學習能力的提高,等等。
(二)構建完整合理的課程體系
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應符合研究生培養目的的要求,為培養醫學專業所需的專門人才,還應充分考慮到國家對醫學人才培養和需要的戰略要求。為此,以培養研究生的語用能力為出發點,改革了原來的課程設置。我們對學位課程中的基礎英語(含聽力、口語、精讀、寫作)進行了課時壓縮,同時,在選修環節專門增設了醫學專業英語,并制訂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和考核要求。
(三)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和實用性
由于標準學時的限制,研究生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足,那么第二課堂的開展則起到了互補作用,也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延伸。組織開展各類型的比賽或文化活動,比如舉辦英語原聲電影節、英語演講、英語歌曲大賽、專業英語詞匯比拼大賽等,為學生創造運用英語的機會。定期組織專家就英文摘要和科研報告等的寫作方法、國際學術刊物及會議論文投稿要求、外文文獻查閱方法等內容開展講座。組織開展碩士研究生英語學術沙龍活動,為學生提供英語交流的空間。
參考文獻:
[1]Do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 Motivation[M].北京外語與研究出版社,2005.
[2]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3]胡春萍,秦曉晴.我國外語教學研究現狀的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5).
關鍵詞:碩士生 科研能力 培養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增幅甚至達10倍左右。結果,碩士生的基礎、學風均有所滑坡。如何使碩士生在畢業后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層次人才,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英美文學專業為例,初步探討如何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這一問題。
一、引導碩士生繼續保持刻苦、認真的學風
當前,不少人上碩士研究生只是為了拿張文憑,以便找份較為理想的工作,而不是為了從事研究,因而,讀研期間的學研態度非常散漫。在一年多的課程學習期間,一些碩士生上課經常遲到,甚至經常曠課。碩士生的許多課程屬選修課,一些授課教師為了吸引足夠的學生上自己的課,平時出勤管理和期末成績考核都不嚴格,個別學生甚至數月或整年不上課,期末考核仍然過關,甚至還能得不低的成績。遇上出勤管理較嚴的老師,一些碩士生為了出去代課或打工掙錢,甚至還找無關的人“替其上課”。基本課程學習結束后,在醞釀畢業論文開題的半年里,更多的碩士生外出代課或打工,把開題的事兒拋到腦后;待到開題前三五天,才慌忙到優秀碩博士上看別人的畢業論文,把某些論文改造成自己的論文框架――開題報告,蒙混過關。開題后近一年時間里,一些碩士生要么代課或打工,要么忙著考各種證書,而且在最后半年多的時間里,又四處跑著找工作,很少查閱與畢業論文相關的資料,也不認真考慮論文寫作,直到離答辯前一個月左右,才開始上網搜索別人的論文,以拼湊自己的論文;結果拿出的英語論文語言錯誤到處都是,內容觀點或站不住腳,或邏輯漏洞百出,更有甚者,一些人的畢業論文絕大部分是抄來的……
針對如此的讀研風氣,碩士生導師在其指導學生入校之日起,就應嚴格要求,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其珍惜讀研機會,鼓勵其繼續保持準備考研階段的刻苦、認真的學風,并讓其明白,若不踏踏實實地學習,達到最基本的學業水平,畢業時連按時拿到文憑也會成問題。其次,導師要根據所指導碩士生的研究方向,給其推薦一些必讀書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與所帶的碩士生就其最近學習的內容、研讀的書籍等進行座談。這樣不僅可以適時地答疑解惑,避免一些碩士生“常年見不到導師的面”的抱怨,又可以督促碩士生,讓其不敢偷懶,以避免一些碩士生該畢業了導師推薦的書還“沒來得及”看的現象。第三,導師不僅自己上課要加強考勤管理,而且要與其他授課導師經常溝通,了解所指導碩士生的課堂出勤情況,及時發現個別學生經常缺課的原因,以便及時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四,導師要至少提前半年開始指導碩士生的畢業論文開題,在開題之后一年左右的畢業論文寫作時期,要督促其繼續認真查看相關文獻資料,盡早動手寫論文,并經常了解和幫助解決他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第五,相關授課教師和培養單位要嚴格碩士生的課程考核、開題和答辯管理,使任何不合格的碩士生都不能畢業,以對下屆碩士生起警示作用。
二、指導碩士生拓寬知識面,奠定扎實的研究基礎
在本科階段,許多學生只滿足于學習幾本相關教程,考研時,又只是反復復習幾門必考課程,因而成為碩士生后,知識面非常有限。有的導師在其碩士生入校后,就給其確定了明確的研究對象,僅推薦了與其畢業論文直接相關的書籍,完全忽視許多碩士生實際上對自己的研究領域缺乏全面、透徹的了解這一事實。就英美文學專業來說,不少碩士生連“什么是文學”都說不清楚,別說用英語就是用漢語寫文章也不完全能寫通順,甚至連標點符號也不完全能恰當運用。鑒于此,碩士生入校后,英美文學專業的導師應引導其拓寬知識面,奠定扎實的研究基礎。應讓碩士生清楚,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史哲“不分家”,研究文學有看不完的書籍;同時,應圍繞“英美文學”既是“英美”的文學,又是“文學”,且是“西方”的文學這一特質,給碩士生推薦一些必讀書籍。這些書籍可涉及以下類型:
第一,英美文學背景知識類。包括外國文學史(或歐美文學史);世界文化史(或文明史),英國通史(或文化史),美國通史(或文化史);西方哲學史,西方美學史。這類書籍導師可鼓勵碩士生讀英文版的。
第二,文學原理、文學批評方法、文學理論史類。這類書導師應要求碩士生讀英文版的,例如Rene Wellek等所著Theory of Literature,Jean Paul Sartre的What is Literature?,I. A. Richards的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Wilfred L. Guerin等所著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Richard Harland的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Raman Selden等所著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英美作家從小潛移默化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包括文史哲)的影響,較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文論史,可以深化研究者對有關作家、作品的理解。而較全面地了解西方現當代文論,可以增強研究者的洞察力,為評論自己感興趣的作家、作品提供適宜的理論基礎。
第三,中國文學作品、中國文學史、中國美學史(或文論史)類。鑒于國內絕大多數外國文學論文是用漢語寫作和發表的,倡導英美文學專業的碩士生讀一些中國的文學作品、文學史、文論史,不僅可以使其開闊視野,加深對文學的認識,提高文學欣賞水平,而且可以使其具有較好的文學功底和漢語文學水平,使其在文學鑒賞和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第四,與導師的研究方向相關的文學理論和作品類。比如說,導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一般就要給自己的碩士生推薦較多的女性主義批評論著,及女性主義經典文學作品和最新作品。碩士生多看一些與其導師研究方向一致的書籍,研究方向或畢業論文選題與導師的研究方向一致或接近,將有助于導師發揮其特長,提供更多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三、培養碩士生的科研選題和進行研究的能力
一些碩士生畢業論文該開題了,還沒找到題目,讓導師給找題目;題目確定了,卻不知如何寫,反而輕信“天下論文一大抄”的謬論,東抄西拼,整篇論文沒有自己的觀點。為此,導師應從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引導碩士生在了解背景知識、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一個切入點,然后圍繞這個點有針對性地、以批判的眼光去看書。比如說,引導碩士生把英國或美國文學的某一體裁的某一個作家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以便集中精力,閱讀該作家的代表作、其傳記、可行的文學理論及相關文獻。同時,要提醒碩士生擯棄“印在書本上的話都是完全正確的”觀念,看書時要敢于質疑。如果碩士生對某一作家的作品以及相關文獻非常熟悉,又具有質疑精神,他們就會發現,他人的相關評論并非“定論”,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自己有很多的話可說。
第二,要告誡碩士生,他們所選定的研究課題應是自己有獨到見解可陳述的――要么是沒有人研究的作品,要么用獨特的視角去研究經典性作品,但無論如何,要有一些新發現,要得出一些獨到的結論。這一點以第一點為基礎――只有集中精力,基本讀遍某一特定領域里的相關文獻,才能掌握該領域的國內外動態,確定既富創新性又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第三,引導碩士生進一步廣泛地收集、有效地閱讀和分析相關文獻。除從本地圖書館和從網上收集文獻外,導師可告知碩士生從我國的國家圖書館收集資料的便捷方式(實際上,不用去北京,就可通過一些機構,獲得相關材料的復印件);如果導師的科研經費較為充足,也可資助碩士生通過“卓越亞馬遜網”直接從美英兩國購得最新英文原版著述。要建議碩士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于收集來的大量相關文獻資料,一部分需反復細讀,大部分只需有選擇性地閱讀,比如說,可通過相關著述的“索引”,查到并閱讀和自己研究內容直接相關的頁碼的內容。閱讀文獻時,對他人的觀點應始終秉持“批判揚棄”的態度:面對有瑕疵的論斷,可做些修正,從而提出自己的論點;對自己同意的觀點,可拿來引用,但要作為自己提出更高一層論斷的論據。
第四,鼓勵碩士生在鑒賞作品和研讀文獻的基礎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練就既能充分論證、合乎邏輯,又做到條理清晰、不乏文采的文學論文寫作能力。要正告碩士生,搞科研、寫論文,只要能提供充分的證據,在真理面前,沒有長幼,沒有尊卑,在文學欣賞和批評領域更是如此。要基于反復細讀所研究的文學作品的感悟,并以相關參考文獻為佐證,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然后就是有理有據地陳述自己的觀點過程――此即論文寫作。論文要做到觀點明確,論述充分,層次分明。同時要建議碩士生,既然學文學專業,自己寫論文時就要發揮平時閱讀英、漢文學作品所積聚的文學能量,盡量使論文文筆流暢,且不輸文采。
總之,碩士生招收院校、負責培養的院系、所有授課老師,尤其是責任導師,要努力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嚴格管理,善于引導,使碩士生能繼續保持刻苦、認真的學風,拓寬知識面,奠定扎實的研究基礎,培養獨立地進行選題和從事研究的能力。通過這樣有針對性、有步驟的耐心、艱苦、綜合努力,碩士生才能培養較強的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畢業后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 聶珍釗.“中國的英美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全國學術研討會閉幕詞[J].外國文學研究,2004(5).
[2] 束少軍.弱勢族群的崛起與中國學者的學術自覺――記全國英語文學研究高層論壇[J].當代外國文學,2013(1).
[3] 王寧.文學研究疆界的擴展和經典的重構[J].外國文學,2007(6).
(1)年齡關于外語學習與年齡的關系,國內外的研究已經數不勝數。近年來,雙語腦研究者通過對大腦的研究發現,如果雙語者在一個較小的年齡開始學語,大腦使用類似第一語言的神經機制處理第二語言,這樣的雙語者其二語水平常常比較高,也最可能獲得類似母語者的二語表現。如果雙語者在一個較晚的年齡學習第二語言,其二語的神經處理機制和第一語言、母語單語者有差異。這樣的二語者其二語水平的提高常常受到限制,很難獲得類似母語者的語言表現。這也就意味著要想獲得更高的二語水平,在更小的年齡開始學語無疑是一個有效的舉措。(陳菊詠,2012)然而,是否越早開始學習就必然越好,卻受到師資質量、教學方法等各種因素的重要影響?!案鲊菩型庹Z教育低齡化,首先遇到的就會是低齡兒童師資不足的問題,缺乏足夠的既有相應的外語能力又有適合低齡兒童的教學技能的外語教學師資。對這種師資的重視和培訓不夠在國際上是一個普遍現象。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制約外語教育低齡化的發展?!保惥赵?,2012)而當前的研究表明:在真實語言輸入不足的情況下,從長遠看,從小學開始實施英語教育與從中學開始實施英語教育沒有多大區別;但是如果小學英語教育出現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對后續中學英語教育必將形成負面影響。(Ellis,2010)而同樣的道理,如果中學英語教育出現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那么不難理解,大學外語的教師面對基礎差的學生,也就會一直是“費時低效”的局面。德國的英語教育起始時間與中國相似,過去是從初中開始學習英語,近年來提早到了小學開始。而大學則不再開設公共外語必修課。大學生接觸英語主要是閱讀本專業文獻、選修英語授課的專業課程、閱讀英文小說及看英文電影電視、瀏覽因特網、旅游,以及與使用英語為主的國際留學生交流,(Erling,2007)“德國的中學生接受英語教育的年限和總體時間比中國中學生要少。但所掌握的程度普遍比我們的水平要高很多?!保ㄊǚ?,2011)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時英語基礎大多數已經打好,也就是說德國英語教育的重心是在中學階段完成的。顯然,中學階段相比大學階段學習外語,年齡上的優勢更為明顯。然而如何對此年齡優勢加以有效利用,提高教學的質量,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這也正是德語英語教育系統與中國的一個顯著不同之處所在。除德國中小學的教師都必須是大學師范專業畢業,受到系統專門的教學訓練,并通過國家有關教師從業資格的考試之外,德國高校英語專業的英語教育研究,主要都是面向中小學開展的。從教授到各級科研人員,經常會去中小學開展科研項目實驗,比如法蘭克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當地一中學就針對外語學習特別困難的學生設計了一個名為“外語小鎮”的活動,活動假設學生要在活動日去加拿大小鎮旅游野營等,需要學生親自填寫出入境表格,研究到訪之地的風土人情,參加晚宴的禮儀禮節,租車野營所需的文件器械,信用卡的申請使用等等,學生必須全部使用英語完成這些活動,在活動當日,組織者和教師設計各項活動,力求在校園內模擬加拿大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事后研究人員對學生進行回訪,了解本次活動的收益與不足。通過這樣的活動,平時習慣只講德語不講英語的學生開始覺得英語在生活中是有用的,會在這些活動里親自嘗試運用英語,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有所提高,那些所謂的“差生”將不再會總是因為覺得英語難就在心理上率先放棄。當然,這樣的活動對教師本身的要求也非常高,幾乎需要對加拿大的情況“了如指掌”才能將該項目做好。諸如此類的研究在德國中小學開展得相當多,這可以很好地解釋在二語學習的年齡因素之上,有效的教學方法和高質量的師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二語習得理論與實踐日益發展的今天,直接將科研成果運用到中小學實際的教學組織、教材編寫、課內外活動中,正是德國英語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情感因素:動機與態度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情感因素也一向是研究的重點,積極的學習外語的態度,積極地對待使用該語言為母語的人群及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態度,可以促進語言學習;消極的態度則會阻礙外語學習。動機涉及到語言學習者的態度和情感狀態,能影響學習者付出努力的程度。上述的德國中小學開展的外語活動項目在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方面,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促使學生主動自覺地產生強烈學好英語的愿望并付諸實踐。而德國大學雖然沒有公共必修的外語課程,對于那些英語水平在入學時還不夠好的學生,大學也不是置之不顧的。德國每個大學都有語言中心,在語言中心開設有幾到幾十門不同種的外語課程,當然其中面向各種不同需求層次的英語和德語的課程最為常見。對于有語言天賦的優秀學生,則可以在此學到更多不同語種的語言。有些大學語言中心向學生收取適量費用,更多則為免費。如法蘭克福大學的語言中心就開設有英語從B1到C1②的各級課程,此外還有外語口語會話、學術英語口語與寫作、英語寫作研討課、在線英語寫作等各種課程。學校還設有寫作中心,學生自己的學術論文可以在這里得到修改,此類服務通常收取一些費用,也有的提供首次修改免費的服務。這樣做的好處是,來語言中心選修這些課程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因為自己有外語學習的需求,所以才自愿來選修該課程,其學習態度更為積極,學習動機顯然強于只為混英語課學分以求畢業的學生。此外,德國大學有部分專業課是直接用英語開設的,有些是英語授課的國際項目的一部分,學生在這里有自主選課的權利,對于英語已經過關的德國學生而言,無疑這是進一步將英語用于專業課學習的良好機會。而大學生對英語的需求,也正從通用語言(EnglishforGeneral1Purpose)向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或學術英語(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轉變,因此,雙語或全英文開設的專業課無疑在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上,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3)社會文化認同二語習得中的社會因素不能被我們忽略,除了學習者自身各方面因素以外,社會語言環境也在學習者的心理、習得程度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只有當語言學習者建立起一種社會身份認同,在這種認同中他們擁有不被忽視的話語權,真正成為會話的主體時,學習才會成功。(Ellis,2005)二語習得的社會文化模式力求解釋不同人群之間學習外語的速度和最終水平差異,該模式假定目標語用于每天日常交流,在此情境下,社會環境決定了語言學習者接觸二語的程度以及他們為學語投入付出努力的程度。然而,社會文化模式與作為課堂教學為主的英語作為外語學習(EFL)環境關聯性較少。(Norton,1995)所以大量的關于社會文化的二語習得研究都是以學習者處于目標語社會環境中為對象進行的。德國作為發達國家,從中小學到大學,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對外交流交換項目應有盡有,德國的中學生利用假期互換學生的機會到所學語言國家的居民家里短期生活,學校組織到國外進行類似夏令營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大學與世界各國都有密切的交流與合作,一般高年級學生都可以通過申請德國對外學術交流中心(DAAD)等國家機構和各基金會的資助,到有關國家進行半年至一年的學習、實習和科研課題合作。(王瑞芝、劉芝琳,2002)在課堂教學之外,學生可以通過交流項目真正在社會生活情境中以交際為目的使用所學外語,這對了解目標語國家的人文文化,掌握地道的發音和習語,提高外語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學生與家長,在選擇留學目的地時,除了去英美國家鍛煉以外,也有不少中小學生、大學生會選擇非洲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交流,家長們也大多十分支持,非洲有諸多前英屬、法屬殖民地國家,在那里,英語或法語作為官方語言,但非母語使用,在亞洲的印度泰國等地高等院校,有時候英語也被作為通用語使用,德國學生在那里使用英語或法語等與當地人交流,感受當地風土人情,不僅體會外語在世界范圍內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學生適應各種不同的外語口音也非常有益。由于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應用,除了標準英語美語之外,還有眾多不同分支,如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美國黑人英語等等,得到去不同國家交流的機會,比起只聽慣語音實驗室耳機里標準英語的中國學生,自然更善于在真實社會環境里與人交流。另一方面,鑒于德國與英美澳等國同屬西方發達國家,雖然彼此之間也有不少文化差異,相比之下,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對他們而言,則無異于各方面全然迥異的另一個世界,因此讓學生去這些國家交流,對于從小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樹立種族平等觀念,增加跨文化交際能力,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大學外語教學轉型的現狀與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和教育的發展,中國的英語教學也出現了新的情況。一方面,英語學習年齡的普遍下移和進入大學前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提高,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要求區別模糊(蔡基剛,2007),導致很多大學的外語課時被一再縮減,并將其中某些課程轉而成為選修課的形式開設。關于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通識英語教育(EGP)向專門用途英語(ESP)或者學術英語(EAP)轉型過度的呼聲也絡繹不絕。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各級學校開展的國際交流也越來越多,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具備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將子女送往國外進行短期或者長期的交流留學。可以看出,中國的外語教育轉型總體上是趨向與國際接軌的,但是具體到現實操作,卻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方面,隨著大學英語教學功能的弱化,大學英語部門可能被撤銷,教師可能要實行大學英語方向的轉移,大批教師將面臨或本單位轉崗、或到中小學擔任英語教師、或直接下崗的局面。(許竹君、張艷、徐玲,2012)雖然很多學校實行了ESP或EAP教學改革的探索,但是,由于ESP或EAP對教師自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掌握特定專業的英語知識,因此在中國現階段,大多數的大學公共外語課仍然是以通用外語教學為主;另一方面,在現有的嘗試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外語部就進行了學術英語教學的改革嘗試,除了授課內容以醫學英語知識為主以外,學校還開通了網絡平臺,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布置學術英語翻譯練習,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提交作業,教師通過逐一逐詞句修改學生譯文并以結合面授講解作業難點要點的方式期望提高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改革取得了學生的很多好評,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不少學生由于所布置作業與自身專業不大相關,或者純粹出于懶惰,彼此抄襲、直接上交翻譯軟件翻譯所得結果等情況,背離了我們教改的初衷。所以,從德國的英語教育體系中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經驗和優點,并嘗試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方法:
(1)大學外語教師按照自身特長,分別向不同方向發展在目前的公共外語教師隊伍中,總體主要分為文學、語言學和翻譯幾個方向的教師。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結合年齡層次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無論向哪個方向轉型,中國都需要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都需要作出許多努力,而同時也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在中國的大學里,研究應用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言教育方面的大部分教師從事的科研都是面向自己所教的大學生展開的。然而如前文所述,更加需要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指導的中小學得到的這方面支持并不多,在大學外語課時被迫縮減的現今,教育部門可以統籌規劃,鼓勵大學外語部門以及英語專業相關研究英語教育的教師與當地中小學,尤其是由于種種原因外語教學質量不高的中小學,或者更加需要高質量師資的貧困地區中小學師生展開合作,鼓勵研究英語教學法的教師深入中小學,開展有關中小學生的二語習得方面的科學研究,研究中小學生的學習規律,適合中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并花大力氣將這些成果著力鋪開推廣于實際教學,并折合工作量計算。這樣做能使學生打下良好的外語功底基礎,減少由于進入大學時外語基礎太差導致后續學習都很困難,沒有學習外語興趣的學生數量,改變大學外語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教學時出現的“費時低效”的局面。同時也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還給兒童和小學生學習外語的樂趣和興趣。隨著公共外語教師的課時由于入學時英語水平不足的學生越來越少而縮減,文學文化和翻譯研究方向的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可以發揮特長,開設多樣化的公共選修課程,吸引對外語學習有興趣的大學生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英語能力。課程質量足夠好的話,是不用擔心學生不足、課時不夠的問題的。這也促使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效果。大學外語部門在功能上可以仿效德國大學語言中心這樣的機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開設其他語種課程。大力鼓勵中青年教師選擇代表本校特點的專業進行深造進修,以培養高素質的ESP或EAP英語教師人才。這些教師將不僅具有ESP或EAP的相關知識,還將能給大學生進行相關專業的學術論文寫作輔導、口頭報告輔導訓練,他們將為學生開設ESP或者EAP課程,直接培養學生使用外語進行與專業相關的國際交流的能力。
(2)大學設立寫作中心很多中國的大學有相當一部分碩博士生會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英語學術論文。然而他們對自己的英語寫作水平卻不夠自信,有的會尋求英語專業的同學的幫助,有的則尋求外語老師的幫助,但是對于對其相關專業所知甚少的純英語專業畢業的學生和老師來說,有些文章簡直有如天書,編輯修改也只能十分有限,而且時間消耗巨大。所以,大學成立專門的寫作中心,寫作教師將面對面地與學生就論文內容、寫作風格進行討論,既能避免教師由于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缺乏造成理解障礙,又能給學生切實有效的寫作輔導,這對于幫助這些學生發表高水平英語論文,對中國的科研走向世界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寫作中心的師資可以由上述進行了ESP或EAP深造的外語教師構成,也可以由在發表國際期刊論文方面具有一定經驗的或留學歸國的,有時間和興趣輔導學生的專業課教師構成,學??山Y合論文修改輔導的實際情況計算教師工作量,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也可適當向學生收取一定費用提高教師參與積極性。這樣做可以盡量避免上述南京醫科大學教師統一布置同樣的命題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態度方面比較消極,學習動機不強,以至于出現相互抄襲、使用翻譯軟件的情況。目前國內有少數大學的外語教師已經在從事類似的工作,但是同樣由于寫作中心對師資質量的要求也非常高,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是一個長期的轉型過程,同時學生的外語寫作方面的學習自覺性也需要通過整個學校在部分專業課的設置上合理地使用EAP或ESP進行教學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