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22:14: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庭教育方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基本情況
本年度我校大多數家庭都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關心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有部分家長文化素質不夠高,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主要成績
1、把家長學校工作列入重要議事目標,努力提高家長的全面素質。
2、端正了學生家長的一些錯誤觀念,如:“易子不教”、“不打不成鋼”樹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家教思想。
3、定期召開各類學生家長座談會,如一年級新生、畢業生、中下生等家長會議,通過家長制會,使家長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藝術。
4 、讓家長撰寫家教論文,本年度編輯出版了二期《家庭教育論文》,發給家長人手一份,讓家長與家長之間交流宣傳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系統宣傳家庭教育的理論知識,要求家長樹立“為國教子,培育成才”的思想。特別是六(3)班朱偉燁家長朱沛娟同志撰寫的家教論文《讓孩子有德,讓孩子奮發,讓孩子有能》,由縣婦聯評選推薦到清遠市參加優秀家教論文評選。
三、具體做法:
(一)加強對家長學校的指導,提高家庭教育的認識
為辦好家長學校,我校成立家長學校領導機構,制定各項規章制度,認真與家長上好家教課,努力提高家長政治文化學習,提高他們的文化教育素質、思想素質,讓他們認識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他們對子女的責任感,讓他們正視家庭教育。
1、定期組織家長的學習。當前,由于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孩子在思想上甚至行動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效仿,那么怎樣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呢?我校不但對教育十分重視,而且重視做家長思想工作,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們的第一所學校,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從而使他們自覺履行職責。
2、定期組織家長分期分批分類型認真學習上級有關的家庭教育文件,學習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提高家長的家教水平。
(二)積極動員家長參加豐富家教知識的學習。
提高家長各方面素質,這項工作也是學校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1、認真上好家教課。為了有效提高家長的各方面素質,我校認真組織家長上好家教課,還開展家長座談會,在日常生活中探討各種不同的家教方法,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家長請教,取長補短。
2、加強家庭教育宣傳工作,積極參加《走進孩子心靈》的專題報告會。為了更有效提高家長的家教知識,我校利用家教專欄定期有效針對性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統一起來,聯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整體。
3、定期向家長匯報學校教育教學情況。
(三)密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認真做好家訪工作。
我校建立三結合教育網絡,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聯系起來,動員教師認真做好家訪工作,要求每學期普訪一次,個別多次,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及家教情況。尋找最佳途徑,共同教育學生,使學生健康成長。
四、經驗與體會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家庭教育;影響
論文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國內對大學生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功能、意義、親子關系和家庭教養方式等方面。本文闡述了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學校在促進大學生家庭教育中的若干建議。
一、大學生家庭教育
(一)家庭對大學生成長的獨特作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的三大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基礎,是不可替代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它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獨特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家庭教育的親緣性。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起著巨大的感化作用。目前,獨生子女已成為大學生的主體,與同齡非獨生子女相比,他們對家庭的依賴性更強,獨立生活、學習能力差,獨立處理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能力不足,對情感、就業及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都難以獨立應對。無論是心理上、精神上還是實際生活上都有對家長的依賴性。因此家庭是大學生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是他們成長的堅強后盾和精神支柱。
2、家庭教育的針對性。當前大學教育是一種寬松式的開放教育,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常言道:“知子莫若父?!敝挥懈改覆攀亲钅芏床旌⒆有睦碜兓睦蠋?,在對子女進行教育中,能夠準確地抓住問題的根源和本質。
(二)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
1、家庭結構及對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結構是家庭成員的組合狀況,即家庭中的代際結構和人口結構的統一組合形式。家庭結構不同,家庭功能、家庭關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蓪⒓彝ソY構分為“單親家庭”、“核心家庭”和“雜居家庭”。
單親家庭在經濟上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難。在家庭教育方面,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因精力、體力、經濟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導致教育子女方面的問題。單親家庭子女易存在孤獨、煩躁、易怒和自卑等不良情緒,學校學習和生活適應不良,人際關系緊張。
核心家庭親子關系比較融洽,家長具有權威性,子女易于受父母的教誨,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教育投入多。
雜居家庭中,老一輩多是已經退休的老年人,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更加疼愛隔輩人。此外,人際交往比較復雜,子女在家庭中能夠體驗到多種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子女社會化的發展,能從中學到尊老愛幼、謙虛禮讓和助人為樂等好品質。
2、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系。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教養態度、行為、非言語表達的結合,它反映了親子互動的性質,具有跨情境的穩定性。父母教養方式可劃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
在正確的教養方式下,父母提供積極的情感表達,同青少年開誠布公地交流、對其制定明確的行為規則,這些互動方式既影響青少年與父母持續積極地關系,又能進一步促使青少年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具體地來講:
(1)采用良好撫養方法的父母向他們的孩子示范關心他人和對社會負責的模式。權威型的父母為他們的孩子提供了關心他人和更具社會責任的行為模式,而孩子能夠通過模仿獲得這種行為模式。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行為要么過于干涉,要么缺少關心。因此,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負責任的、穩定牢固的行為模式。
(2)良好的家庭氛圍為青少年發展成熟的社會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權威型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比來自其他家庭類型的青少年的行為更積極、更具反應性。
3、父母親文化程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大學生在其身體、心理發育過程中,外界不良因素極易干擾其正常發展而導致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赡苁怯捎谖幕潭容^高的家長,可能更注重教育知識的學習,教育手段更科學合理,其子女心理發展更為健康。
(三)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建議。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育完整的人,高校更加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這就要求家長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針對子女的年齡、心理特點和思想實際,積極配合學校,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育。
1、家長應該教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戀愛婚姻和家庭美德。讓他們知道目前仍然是家庭支助的對象,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獨立,要克服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
2、關注心理狀況,培養自立、自信、自尊、自律、自強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有利于應對各種問題。大學階段是生理發育成熟期,但是由于心理發育未成熟、情緒不穩定,在面臨一系列問題的時候易產生各種心理困擾。
3、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在過去,家長總是“居高臨下”,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不為人先,不為人后”的教育觀念,而現在代之為以培養子女的科學與民主,自立和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精神。
二、結論
由于大學生家庭遠離學校和學生,家庭教育只能是一種遠程式的教育和引導。因此,大學生家庭教育應該重視家庭與學校密切溝通,可通過家庭信箱、家長接待日和新生家長會促使家長參與學?;顒?,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定期向家長郵寄學習成績及表現情況等,使學校與家長密切地溝通,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發展。另外,學校應指導家長更加充分地發揮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任務,介紹學校的辦學狀況和學科建設情況,讓家長更好配合學校教育。目前,最系統的家庭教育就是假期教育,促使家長利用假期同子女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加深兩代人之間的感情與相互了解。
參考文獻
[1]林淑玲.家庭教育學[M].臺灣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0:9-10.
關鍵詞:家庭教育;大學新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而大學新生是大學生中尤為特殊的組成部分,因為其正經歷著從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身份轉變,從對家人完全依賴到相對獨立的生活方式轉變,這必然會產生眾多不適應因素,其中心理上的不適應凸顯出的問題越來越多。如果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那么很有可能導致休學、退學甚至自殺的慘劇發生。有傳統觀念認為,學校應負責學生的學習及身心健康的發展,卻忽略了家庭教育作為人生第一課堂,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方面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一、大學新生適應期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部分新生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
大學新生從高中生變為大學生,這種身份的轉換必然會使其對自身的認識發生變化。部分學生認識到大學的同學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人才,而曾經優秀的自己現今相比之下也變得普通了,部分學生會因為曾經的優勢不在而變得自卑,也有一部分學生會覺得優勢還在,自己依然優秀。這種思想上的變化,都是學生的自我認識。學生能否全面、客^、正確的認識自己,關系到其對自身的定位,關系到其人格的完善。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對自己有相對準確的認識,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會過高或過低的看待自己,出現自我認識的偏差。如果沒有外力對其加以正確引導,常會導致學生出現各種心理上的問題,進而難以進行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二)部分新生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新環境
大學新生面對的新環境包括新的校園環境、交往環境及自然環境等。對新環境的不同認識,將會影響學生對待新環境的態度,從而影響其思想和行為。很大一部分新生面對新環境,并沒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面對新的校園環境,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被父母強迫填報的或是被調劑到該學校的,與自己期望的學校相差甚遠,從而產生嚴重的排斥心理;面對新的交往環境,部分學生由于長期進行單一的學習,而忽略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從而引發交際障礙;面對新的自然環境,部分學生會有水土不服、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很多時候都會將這些不適的情緒宣泄到對校園的不滿上,從而降低對學校乃至對專業的認同感。
(三)部分新生不能正確的認識和制定新規劃及目標
大學新生面對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一大部分新生在高中時期,受家長及環境的影響,將考上大學作為自己的唯一奮斗目標。在真正進入大學校園后,由于自身缺乏自主學習及規劃的能力,再加之家長的松懈或者難以指導等客觀原因,而會失去奮斗目標,將本應精彩的大學生活過成了“混日子”;部分新生在進入大學后雖有自己的小目標,但由于不能進行正確的規劃,及受到周圍不良環境的影響,其目標與計劃常發生變動,既定的目標也常常難以實現。
二、家庭教育對大學新生適應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教育觀念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教育觀念,是父母對子女學業、就業的期望,以及對子女價值觀培養等方面的基本認識。父母的教育觀念作為家庭教育的指導因素,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會影響到對子女行為養成、性格塑造、品格建立等方面。父母所選擇教育觀念的對錯,將會直接影響到子女心理能否健康的發展。如果父母的教育觀念不正確或者落后,便會嚴重影響到子女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教育方式是在家庭教育觀念的指導下,父母對子女進行教育時所采用的通常做法,家庭教育方式有多種,本文從以下三類比較典型的方式進行分析。
一是權威型教育方式,在該類型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占絕對領導地位,對子女的教育多采取命令、要求等形式,從而嚴重壓制了子女能動性,使得在這種單調、枯燥、緊張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難適應社會生活、特別是在步入大學,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時,會表現出較差的適應性。
二是放任型教育方式,該類型教育方式與權威型正好相反,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干涉甚少,任由孩子自由發展,這會使得該類型的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導而缺少家庭教養、任性、固執。在步入大學校園后,由于習慣性的以自我為中心而難以適應集體生活,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會面臨較大的障礙。
三是民主型教育方式,較之于前兩種教育方式是最為和諧融洽的一類,父母給予子女充分的理解與尊重,既加以教育引導,也會營造出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使子女可以充分的發揮自主性。在該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情緒穩定、堅強樂觀、獨立合群,更容易適應新環境,并能在其中發揮積極的效應。
(三)家庭教育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長期穩定、家庭和睦的家庭結構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結構,在該種家庭中教育成長的學生由于長期受和諧溫馨家庭環境的熏陶及教育,會熱愛生活、樂觀向上、充滿愛心,對其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單親、重組、寄居等特殊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由于家庭結構遭受破壞,父愛或母愛的缺失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影響,其心理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強迫性格和抑郁情緒,對身邊人的態度和行為也更為敏感。由此可見,該類家庭結構中進行的家庭教育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消極的抑制作用。
三、通過家庭教育提升大學新生適應期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徑分析
(一)樹立正確意識,重視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家庭教育引入大學教育中,可以使對學生的管理,從傳統的“兩級結構”向“三元結構”轉變。因此,要正確認識家庭教育,重視家庭教育,將家庭教育置于合理的地位,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學校也可以通過對家長培訓,使家長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本身也需要通過營造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利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等多種途徑,積極配合學校引導學生解決在初入大學階段的各種問題,尤其面對心理上一些校方難以知曉的變化,更需要家庭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轉變教育觀念,增強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
隨著社會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過去家庭所持有的對孩子“只養不教”的觀念顯然已不能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因此,家長需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自覺性,改善家庭教育質量。家庭教育在大學新生入學前的近三個月中可以充分發揮優勢。該階段,高考已結束,家長可以將對孩子的培養從單純的學習方面拓展到綜合能力方面。首先,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全面了解現實的大學生活,使其做好思想和心理準備,降低期望值,縮小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其次,要努力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其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同時培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孩子樹立長遠的學習目標。最后,要著重努力提高孩子的心理調適能力,密切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和心理變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
(三)增加聯動機制,學校和家庭齊發力促進大學新生心理健康
學校和家庭應該加強溝通合作,將學生的最新情況讓雙方知悉,才能更好的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家長應將學生入學前的基本情況、成長背景及特點、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家長的基本期望反映給學校,同時學校也應及時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基本表現、情緒波動等了解到的近況反饋給家長,以此保障學校和家長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特別是針對新生心理狀況不穩定的特殊情況,更需要學校與家長密切溝通,對新生的思想波動加以積極引導,使其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環境認知、明確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種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大學新生,在入學初期會面臨各種心理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需要家庭在平時教育過程中注意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進入大學后,將學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盡量避免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進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海水:《大學新生入學前家庭教育初探》,載《中國培訓》2016年第10期;
[2]石丹妮、馮亞利:《家庭教育對大學新生適應期影響》,載《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3]王麗芳、王志波:《父母婚姻關系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載《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年第7期;
[4]文毅:《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研究》,2013年西安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關鍵詞: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遠流長,封閉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傳統的手工業和農業經濟,中央高度集權體制,使我國幾千年來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約著我國近現代化發展進程。近代戰爭、、和改革開放,打破了我國一元文化的格局,歐洲、美國、蘇聯等歐美文化以及日韓文化涌入中國,開啟了中國多元文化發展的新局面。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現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中國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顯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和關鍵,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礎,如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多元文化發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實現家庭教育由傳統向現代化的真正轉變,已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基于中國一元文化的歷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探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就多元文化文獻而言,國內有許多論文或著作探討與多元文化相關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論、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學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等問題。例如《美國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顧與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國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發展與展望,倡導種族平等和社會公平,重點探討多元文化教育問題。還有王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解釋》(2005),劉智力《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龍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較分析》(2006),陳艷宇《多元文化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價值取向(2006)》,陳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校本課程研究》(2004)等。葛麗芳在《人品教育與多元文化》一書中將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總結公辦和民辦小學人品教育的成功經驗?!抖嘣幕尘跋录彝ソ逃c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一文試圖從家庭教育中探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齊阿娜爾《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少數民族地區課程改革的現狀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數民族教育?!稖\談中國和美國、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對比》一文間接探討多元文化下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家庭教育,透視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異。但是在多元文化視野下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論文很少,而這方面的研究在臺灣和韓國較多?!兜轮菔屑彝ビ變憾嘣幕逃膶嵶C研究》一文就家長對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以及家長的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知識與技能進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兒童未來的生活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有84%(124人)的家長極同意或同意幼兒應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傳統節日以及英語教育等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議父母應端正態度、豐富知識、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臺灣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承辦的第八屆(2005)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重點研討了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屆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家庭、族群與多元文化:挑戰與機會》一文站在時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將多元文化與家庭教育問題結合起來,在多元文化下探討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面對挑戰,審視現狀,尋找機遇與出路。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進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學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間接進行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視野下家庭教育與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結合的時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實踐方面,臺灣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韓國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與咨詢、教育支援、醫療支援,這些教育實踐雖然具有現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識經濟時代家庭教育與全人教育的統一,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統一,這對于現代家庭教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大缺感。而且無論在網絡搜索,還是在研究文獻中,都無法找到這一方面的綜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視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處于空白研究領域。因此順應世界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潮流,借鑒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下探討家庭全人教育,科學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本文研究價值所在,也是本文的問題研究所在。
二、探討多元文化理論和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1.多元文化理論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卡蘭在1915年提出,是所謂的平等和自由的權利。1924年哲學家霍勒斯?卡倫所首創文化多元主義思想,導致多元文化主義直接興起。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出現黑人民權運動――“黑色旋風”,致使多元文化主義表現出反對民族歧視、要求平等和民權,要求重新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獨立性和民族感情,實現社會多樣化和一體化等基本理念。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化和科學化、信息化的發展,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多元文化主義在政治、教育、文藝等方面得到發展和應用,表現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多元文化主義文學等。多元文化主義體現為多元文化的文化觀、歷史觀、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為文化的多樣性和良性互動。當前比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此概念蘊含著復雜社會結構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發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務于全球化發展。由此可見,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斷演變,并成為人們分析和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新視角和新的方法論。
多元文化理論作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論,是國際文化交流和合作頻繁發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多元文化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豐富內容。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包含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響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觀、歷史觀、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論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動力、多元文化與全球化、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發展(即文化合作與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動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平等與發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適應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發展,是多元文化理論和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方面的理論運用。它的理論內容包含以下幾點:(1)權力分配不公導致文化差異;(2)文化差異是力量和價值之源;(3)教師和學生應接受和欣賞文化的多樣性;(4)社會歧視和偏見成為弱勢群體學生學習成績低的主要原因;(5)教師、家長、社會共同支持和創設多元文化教育環境;(6)學校教會弱勢群體學生獲得取得社會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類社會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發展。它的實踐理論包括多元文化整合類型理論和文化/組織類型理論。作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創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將多元文化教育定義為一種變革性教育運動,把種族、民族、階級、性別的觀點帶入各學科,以多樣化視角進行教學。他的多元文化整合類型理論提出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即貢獻法、添加法、轉化法和社會行動法,它們將文化構成內容、民族英雄、民族節日加到節日活動中;將有關概念、觀點、課題及內容加進課程中;改變課程結構和目標,使學生從不同文化、民族、種族及群體的角度,觀察各種社會事務和問題;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社會活動技能,影響所處的社區。斯里特總結了五種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法:人類關系法、對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不同教學法、單一群體的學習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會重構法,并認為后兩種是最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這些理論為探討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視野和方法論。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與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為西方現代社會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場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運動。作為一種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聯結、整體性和存在三個基本概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強調人的整體發展、個體的多樣性以及經驗和個體之間的合作,不僅要實現個體在智力和職業能力方面的發展,而且要實現個體在生理、道德、倫理、社會、精神、創造性等各方面共同發展,重視教育過程中經驗、選擇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轉變教育培養目標,倡導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使人成為一個真正有作為、具有尊嚴和價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進人的整體發展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對20世紀末全球化經濟體系和全球文化發展的反映,是一種對制度化教育危機和社會危機的反思,并試圖通過人本化教育手段解決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問題。
全人教育理論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發展和具體化,是適應中國社會轉型和教育轉型的現代教育理念,是對當今中國制度危機、社會危機和教育危機的反思,是將歐美現代教育理論、全人教育思潮與中國文化和教育理論的高度綜合,也是東西方社會文化融合和發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論。此理論將個人本位教育和社會本位教育結合起來,以人性、人本和社會本位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科學發展為目標,遵循民主科學、合作實用、快樂自由以及人的社會化發展等基本原則,通過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財商、社會商和習慣培養的全人教育模式,強調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發展,使人成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體運用,涵蓋了全人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現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響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綜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論視野下的現代家庭教育,是將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機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體現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發展,又繼承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精髓,實現了家庭教育現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機結合。同時,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對傳統功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對中國家庭教育危機的思考,還為社會轉型時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促進我國家庭教育積極適應世界全人教育改革運動發展的潮流,推進我國家庭教育現代化發展。
3.多元文化理論和家庭全人教育的關系
多元文化理論和世界全人教育運動都適應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論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適應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需要,也為現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視野,特別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運動順應世界多元化的發展需要,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了途徑,不僅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覺,而且也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視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結合點,家庭全人教育成為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現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為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運動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為多元文化教育和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將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思潮與理論運用到家庭教育理論中去,又將多元文化教育實踐理論和全人教育模式運用到家庭教育實踐中去,實現了多元文化理論、全人教育理論和家庭教育理論的融合,推動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發展,加快了我國家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家庭全人教育重視兒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會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發展,重視兒童的多元社會文化教育,增長兒童的多元社會文化知識,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與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既為21世紀我國家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又順應了世界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趨勢。
三、探討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運用
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論運用,不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實踐價值。多元文化理論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論、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等。多元文化理論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學認知,為實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沖突與融合、合作與交流等社會文化互動的理論借鑒,通過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進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發展,促進多元文化彰顯其民族性與多樣性、平等與發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適應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發展,通過家庭全人教育,使兒童獲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科學態度、文化情感,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社會適應能力,使兒童獲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識以及反對種族歧視與民族偏見的文化意識。多元文化主義理論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觀念、歷史觀念、政治觀念和教育理念,同時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進兒童從幼兒教育開始獲得多元文化主義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進兒童社會化發展。綜合三個多元文化理論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論價值,可以發現:多元文化理論不僅對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多元文化實踐價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對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會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論價值和教育實踐價值。例如臺灣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課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視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實踐意義。斯里特提出了五種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過使用這五種方法,使兒童獲得處理社會事務、社會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活動技能,加速兒童社會適應和社會化發展。例如韓國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與咨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綜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實踐價值,以上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方法和五種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僅對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實踐價值。
四、構建多元文化下的現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學認知多元文化理論和全人教育思想與理論,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多元文化理論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論為構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先進的教育理論,同時還要學習其它先進教育理論如民主教育、科學教育、合作教育、快樂教育、實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發展等,借鑒家庭全人教育,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豐富的教育理論。這些科學的教育理論成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論指導,并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和制度規范,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整合,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組織框架和制度保證。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和制度規范,是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條件。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如家長委員會、家長協會、家長教師聯合會、學校理事會、校務委員會以及兒童協會、母親協會等。這些合作教育組織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規范,實現現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護家長和兒童接受教育的權益,規范家長教育行為,加強家長培訓,提高家長教育素質,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有助于規范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行為,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監督,保護學校和教師的合法權益,為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組織保證和制度規范。
3.在教育內容方面,現代家庭教育不僅包含兒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長素質教育。現代家庭教育不僅重視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歷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視兒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財商、社會商以及習慣培養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視兒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發展以及家長教育素質的提高,強化家長在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質教育和社會教育,提高家長教育技能和教育素養?,F代家庭教育克服傳統功利教育、灌輸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進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學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標方面,現代家庭教育重視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會人?,F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僅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且重視社會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為現代社會培養接受全面教育和獲得全面發展的完整的社會人,促進兒童社會化全面發展,旨在提高兒童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傳統家庭教育以家長制教育為基本特征,忽視了以人為本和社會為本的全面教育,重視家長功利教育和灌輸教育,缺乏家長有效溝通和親子互動活動,忽視了兒童全面發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兒童未來社會化成熟程度低和社會適應能力低的不良現實。因此現代家庭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會人。
2011年有這樣幾樁新聞:“藥家鑫殺人”事件、 “李剛事件”、高校大學生打死清潔工事件……孩子在社會中囂張犯錯,而父母面對孩子犯下的錯卻都表示了深深的懺悔。在我的工作中也存在這樣的事件:有的女生談戀愛經常曠課卻瞞著父母;有的男生私自離校去創業卻未告訴家長一聲……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是存在缺陷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缺乏溝通,缺乏理解,更缺乏信任。
延伸考慮,家庭教育尚且如此,何況學校呢?家庭教育尚有血緣關系的聯系,而學校和學生之間本沒有任何感情聯系。學校往往要求學生愛學校,愛宿舍,團結同學……可是學校卻沒有告訴學生這愛之源。每年很多學校都有學生在畢業時摔酒瓶子來發泄對大學的不滿,可是大學為什么不想一想,為什么相處了若干年,學生留下的是對學校的不滿和怨恨?學校并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愛,足夠的信任,因此,他們并不懷念大學,他們不得不懷念的,只是自己的青春時光。
我認為,只有在教育中首先給了學生信任,才有開展其他教育成功的可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為觸角,我認為教育中需要注意很多問題,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建信任的教育環境
首先要強調信任。只有信,才肯聽信你的教育,只有任,才會愿意接受你的管理。這種信任是逐漸發展的。首先,是對學生的愛,隨著愛,是讓學生體會到你對他的益處,當他認為你愛他并且對他有好的幫助時,他就會信任你。不然,他會對你的教育不屑一顧。即使是一流的教育思想或專業知識,沒有信任,學生不見得樂于接受,反而可能抵觸或者在課堂上睡大覺。因為,他不相信你對他好,不相信你愛他,不相信你會幫助他成長。通過學習條件的改善來提高教學水平是不夠的,有了名師,有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如果沒有愛,只是冷冰冰的,也不會讓學生樂于接受。正如億萬富翁認為自己的豪華別墅只是房子而不是家一樣。要實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有對學生的愛以及學生對學校的信任。離開信任的一切教育都將是失敗的。沒有信任,就談不上接受別人的教授和培育。因此,每一個想要教育成功的學校不應該只是讓學生明白:要愛你們的媽媽;更要讓自己明白:學校要愛你們自己的學生。
網絡曾流行一種“校長撐腰體”: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我不想去討論這件事情的正確與否,我只想知道,有哪一個學校能如此為學生提供堅強的后盾?讓學生明白,即使他們后面是萬丈懸崖,學校也會平安的接住他?如果學生相信即使自己面臨任何險境學校都會保護他,那么學校將不會擔憂總出現學生無理取鬧的事件,出很多在管理中的問題。解決很多教育中的師生矛盾,需要的不是數不完的臨時救火,而是釜底抽薪。信任的教育環境,既是良好教育的開端,也是抑制教育矛盾的良藥。
二、教育是一個體系的工作
治病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人體調節需要考慮很多器官的功能作用,才能造就一個健康的人體,教育也是一樣。如果對學生的教育總是片段式的,不成體系的,那樣學生接受的教育是零碎的,是不完整的。我們應當考慮到學生管理、學生教學、學生思想、學生行為和師生互動很多方面的事情。一個正常的人該有的學識、能力、社交,我們都應該讓學生擁有,這樣才能造就一個擁有綜合素質的未來人才。因此,每一個教師心中應該明白,教育不是一時一地一人的事情,我們需要考慮的東西還有很多。真正的園丁是需要澆水、施肥、除草才能很好地呵護一棵花的成長。而每一個老師也應當明白,我們絕不是僅僅辦了自己該辦的一點點事情就算成功。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個本身就自成一個體系的學生。
三、注重科學原理的運用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它包含這樣一個小故事: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超限效應”就是這種由于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
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到這一科學的心理現象,就應該注重更加科學的管理。例如,對學生的批評教育不能屢屢重復,重復次數多了,會產生“超限作用”;老師講課也不是屢次重復同一個理論便能讓學生更好的接受;給學生開會也不宜采用冗長的會議方式……要注意學生的心理限度在哪里。并不是最勤懇的教師就是好教師,并不是反復的批評一個學生就是對學生的負責和對工作的盡職盡責,當違反了科學的原則,則是過猶不及。
還有一個法則叫做“南風效應”:凜冽的北風吹不掉人身上的棉襖,而溫暖的南風吹拂下人們感到熱自然就把棉襖脫了下來。教育也是一樣,雖然說“嚴師出高徒”,但是也要注意有時候并非一味的嚴格就能起到應有的效果,有的老師不喜歡差的學生,學生違紀、不好好聽講,自然不會贏得老師的喜愛。這時候老師更多的會扮演“北風”的角色,結果是師生關系更為惡劣。老師應當想想,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夠寬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錯誤,老師為什么不能寬容自己的學生有一些不適當的行為呢?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們應當注重 “南風”式的教育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
教育中的原理還有很多,希望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逐漸構建一個在信任基礎上的科學教育體系。否則,從學校走出去的學生,在社會中可能仍然不是一個成功的現代人才。
參考文獻:
1、《信任是最好的教育》肖梅新 《教育育人》2005年07期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77-02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進,中職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愈發凸顯。通過為社會培養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中職教育發揮了它的社會服務功能。但由于與普通教育存在較大差別,中職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在心理特征方面存在著特殊性,并且出現了心理特征偏離常態的現象,并嚴重制約了其培養對象——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需要加強對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研究中職院校學生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礎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為中職生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
一 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的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對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并從心理現象不同的維度出發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總結分析。
當今社會,中職生往往被視為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社會閱歷上缺乏經驗,還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這就使得部分中職生心理健康出現了嚴重問題。鄭亞麗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自卑心理嚴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強烈、盲目追求個性、自控能力較差。周小紅在《淺談中職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培養思路》中指出,除了自卑心理嚴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強烈等問題外,中職生還存在虛榮心強、適應能力差等心理問題。與其他學者不同的是,周小紅還調查研究了中職生的積極性心理特征,發現中職生積極心理品質得分最高的維度為人際維度,這一結果表明中職生發展最好的是愛、心靈觸動和信念希望,這為中職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切入點和啟示意義。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也有不少學者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對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李夢卿和徐燕萍采用問卷調查和部分訪談的方式對遼寧、安徽、湖北、山西、廣西、云南等東、中、西部七?。ㄗ灾螀^)1100名中職生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發現中職生在抑郁、自尊、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心理、就業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張阿敏的《關于中職生問題行為與社會支持關系的調查》一文通過采用青少年問題行為自評問卷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對374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職生普遍存在問題行為。除了在心理問題類型方面進行研究,還有學者對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行了研究,鄒玉玲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檢出率為25.50%,其中存在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為24.27%,存在中度心理問題的學生為0.67%,存在重度心理問題的學生為0.56%。
國內學者對中職生心理特征的研究顯示當前中職生的心理問題較多,是一個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
二 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
國內學者從中職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家庭教育的缺位、學校相關教育的缺失等方面對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進行了詮釋。
青少年時期,尤其是在職中高一和高二階段,正是學生的“心理危險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生理發育迅速,而心理發育遲緩,身心發展失衡,形成生理“早熟”和心理“晚熟”現象。他們精力旺盛,感情豐富,但又具有沖動性,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王海霞在《中職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中指出,面對就業難的社會現實,中職生大多還沒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也沒有很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因此對未來無所適從。中職生的迷茫心理和因身心發展的失衡所帶來的心理問題本來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以解決,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部分這兩種教育不僅沒有形成教育合力,反而激發了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形成。
從學校教育的層面來看,部分學??桃庾非笊龑W率而忽視對學生心理狀況的關注:一些教師忽視學生身心特點,采
用不當的方法教育學生,對學生體罰、心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偏激、自卑的心理。而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臨體系不完善、形式單一、專業師資力量缺乏等問題,不能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提供有效的心理輔導。從家庭教育的層面來說,不好的家庭環境和不當的教養方式都會影響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和香月在其碩士論文《邢臺市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中指出,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親子間溝通的缺乏、父母對孩子過低的期望及放任自如的教養方式都容易導致中職生出現認知、行為等方面的問題。高紅琴在其《對我國中職生家庭教育的反思》一文中也指出,家庭教育環境差、家庭教育的責任轉移是當前中職生家庭教育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魏克芹對中職生危險行為與家庭功能的調查研究表明,家庭功能與有意傷害、自殺、吸煙等危險行為都有顯著的負相關。另外,寶炎兵在其碩士論文《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中指出,作為社會心理環境的社會風氣對中職生的心理也有不良影響。
三 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研究
1.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研究
從目前國內學者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研究發現,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界定多為增強學生的人際適應性、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健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重點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并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指導與咨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碧K錦玲的《在中職校的德育工作中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心理品質,從而使學生的人格能夠健全發展。趙登紹的《自我概念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一文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通過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的研究
當今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從“傳統單一式”向“現代多樣式”轉變,從“消極矯正式”向“積極發展式”轉型,從“求助救助式”向“助人自助式”轉軌,從“單向灌輸式”向“互動體驗式”轉向,從“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體式”轉換,從“封閉自主式”向“開放滲透式”轉化。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家庭、社會積極配合和共同參與,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郭淑芹在《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培養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改進德育課教學方式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引導。崔景貴和黃亮從積極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視角出發,倡導學校建立以積極型、主體性、發展性、自助式、青春期、職業類、文化層、網絡化和整合態為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可以通過喚醒家長的責任感、指導家長正確地實施家庭教育的方式來增強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識、獲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趙登紹的《自我概念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從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性進行研究,認為中等職業學校應構建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樹立實踐光榮的文化氛圍,完善實驗實習條件,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自我,提高自信心,以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來達到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目的。王志洲等人的《中職心育課之“三激”模式建構與操作范式研究》中指出,要建立“三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師本著激活、激發和激勵的原則來建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心理體驗,進而激勵學生的心理成長。王海霞指出,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自信教育為主,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重新發現自身的優點和潛能,對未來充滿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 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評價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且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這些研究大多是理論層面上的,既有的調查研究也只是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從研究思路來看,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是沿襲著“問題、原因、對策”的思路進行。但由于“對策”的提出只是以心理問題的假設為依據的,所以“對策”的時效性可能會降低。另外,微觀研究較少。既有的研究雖然提出了中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策略,但是這些策略大都因為比較宏觀而難以落實到具體方法層面。其次,中職生的心理特征還與社會影響有關。但是目前研究社會影響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較少,對社會、學校、家庭三者在中職生心理健康合力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教師應緊隨心理科學發展的步伐,不斷創新與發展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實踐,著力建構高起點、有特色、可操作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進中職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鄭亞麗.當代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
[2]鄒玉玲等.全員參與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校園心理,2010(4)
[3]郭淑芹.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J].學苑教育,2013(3)
[4]李夢卿、徐燕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管視與對策——基于對我國七?。ㄗ灾螀^)中職學生抽樣調查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4)
[5]魏克芹.中職生危險行為與家庭功能的關系[J].商場現代化(學術版).2005(6)
[6]教育部《關于印發的通知》,2004.7
[7]崔景貴、黃亮.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構建[J].理論經緯,2013(7)
論文關鍵詞:《喜福會》;譚恩美;家庭教育觀;母女
論文摘要:著名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作品《喜福會》描寫了四個家庭母女間的故事。在當前中美兩國交流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體現的家庭教育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譚恩美是近幾年來一位備受矚目的美籍華裔小說家。她的成名作《喜福會》包括16個相互交織的小故事,體現了中國移民母親與美國長大的女兒之間從相互沖突到相互理解的過程。家庭教育始終在人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親的家庭教育觀,中國移民母親和美國女兒雖然由于文化差異而有了眾多沖突,但女兒們最終還是理解了母親的愛,并從母親那里獲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鳳
吳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兒能成為最優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兒成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美國女兒們在開放和平等的環境中長大,無法理解父母的這種做法。因此吳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對以追求自己的個性。在故事快結束的時候,吳晶妹開始逐漸理解母親,明白母親只是望女成鳳心切,其實是真正愛自己的。母親去世后,吳晶妹給鋼琴正音后重新彈奏了天才表演會上的那個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帶著母親的希望去中國看望雙胞胎姐妹,回歸到母親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應
鐘林冬是一個聰明而又堅定的女人,她的個人經歷讓她明白女人必須學會運用無形的存在的力量,這種力量使她巧妙地擺脫舊式婚姻的牢籠。她把這種力量教給女兒,而女兒鐘韋弗利把母親這種不露聲色的戰略運用在下棋中,結果屢戰屢勝。但是當女兒最終失去母親的期待,下棋時便“不再擁有那份極強的自信心”,母親的言行猶如魔咒,失去母親期望的韋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賦,變得平庸了。
這一現象可以用“期待效應”來解釋。期待效應又可以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此效應源于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一個實驗。他們從六個年級中分別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實驗,并告訴老師哪些學生的智商較高,潛力很大,而這只是隨機的名單。八個月后,他們重新對這些學生進行測驗。測驗的結果非常令人吃驚,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顯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這些結果說明期待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信和興趣是智力活動的動力系統,這兩者可以推動學習進程,從而產生神奇的效應。小小的插曲并未影響韋弗利,最終她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稅務經濟人,并且收獲了一段較為美好的愛情。
三、主體意識覺醒
羅絲最初從母親那兒學會的就是將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羅絲最初習慣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終結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離婚。母親希望能藉自己讓女兒明白自己應該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討要自己應得的權益。而羅絲最終也確實醒悟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絕從自己喜愛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國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查自己的人格”。中國教育的原則之一就是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當安梅發現女兒的沉默會讓她無法得到應得的權利之時,馬上給她講述自己母親的故事。故事給予了羅絲力量,對她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效力,讓她變得大膽和堅強。
四、中國式母愛
琳娜相信母親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為母親曾說:“你剩下一個飯粒,你將來的丈夫臉上就有一個麻點”。想起自己曾經在飯碗里剩下的眾多飯粒,琳娜害怕極了。成年后,面對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棄自我。女兒的軟弱讓母親映映十分擔心,因此她大膽掀翻搖搖晃晃的大理石茶幾,鼓勵女兒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權利。映映用這種方式來激發女兒的老虎氣質,讓女兒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價值,這是映映愛女兒的一種方式,通常也是中國母親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傳給了女兒。
總之中國母親雖然和美國女兒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長大,但中國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女兒,她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她們的愛意,雖然一開始美國女兒們無法理解甚至排斥母親的教育,但是最終都從各自的母親那里吸取了力量,變得更加勇敢和獨立。隨著各國聯系不斷加強,我們可以多多借鑒西方的家庭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方法,提高我們家庭教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