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
時間:2022-03-25 05:27: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辦法》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對原《辦法》進行了修改和調整:
第一,適當提高了市場準入條件。根據不同業務特點及相應的規模要求.對典當行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做了進一步細化和上調。
第二,加強了典當行業特別足資產比例的管理,對金融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強了防范。如規定典當行不得收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在建工程及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房地產;財產權利質押典當余額不得超過典當行注冊資本的50%;房地產抵押典當余額不得超過典當行注冊資本等。
第三,降低了綜合費串上限。動產質押、財產權利質押、房地產抵押典當月綜合費率上限均有所下降。
第四,簡化了事前審批程序,著重簡化了商務主管部門的審批程序,明確了各級商務部門的職責分工;公安機關特種行業審批權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下放到地市級公安局。這有利于縮短審批周期,提高辦事效率。
什么食品夠“有機”資格
有機食品是有機農產品的終端產品,它的安全系數是所有農產品中最高的,而它的生產過程,卻兼具回歸自然與引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特點。但是,“有機”并不是一張可隨便粘貼的標簽。一個農產品要進入“有機”的行列,首先要經過2~3年的土壤轉換期,在此期間不得使用任何農藥、化肥等物質和基因工程技術,并對原產地的大氣環境質量、生產用水等有明確規定,每年還必須通過認證機構的檢查。正因為考核嚴格,有機食品才以安全性高,品質好,有益人體健康,保護環境而廣受歡迎。
我國對有機食品實行統一的認證標志,包裝標識中有中文“中國有機產品”字樣和相應英文(ORGANIC)的才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有機食品。
對于有機配料含量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產品,可以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標注“有機”字樣;有機配料含量低于95%且等于或者高于70%的加工產品,可以標注“有機配料生產”字樣;如果有機配料含量低于70%的加工產品,只能在產品成分表中注明某種配料為“有機”。
新近實施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規定,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分為“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和“中國有機轉換產品認證標志”,這兩個標志的圖案基本一致,只是在顏色上有區別,分別為綠色和土黃色。
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的區別
通俗地講,有機食品是精品,綠色食品是優良品,無公害食品是普及品,三者間的關系可以形象地用金字塔形狀來表示。但這三者間又有區別:
第一,有機食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化工合成物質,并且不允許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其他食品則允許有限使用這些物質,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如A級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允許限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對基因工程技術和輻射技術的使用未作規定。
第二,有機食品在土地生產轉型方面有嚴格規定。考慮到某些物質在環境中會殘留相當一段時間,土地從生產其他食品到生產有機食品需要2~3年的轉換期,而生產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則沒有轉換期的要求。有機食品在數量上進行嚴格控制,要求定地塊、定產量,生產其他食品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
第三,有機食品的認證管理是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及其認可的機構來完成,與國際接軌。綠色食品歸屬農業部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并頒發證書。無公害食品則是農業部宏觀管理,省級農業行政部門進行產地、產品認證管理,是企業必須達到的最低食品安全標準、市場準入標準。
“純天然”是一種誤導
近年來,除了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外,不少食品生產廠家還在產品外包裝上印著“天然”、“純天然”或“絕對天然”字樣。這樣就很容易給消費者造成一種錯覺,使人們以為凡是“純天然”的,就一定是無污染的有機食品或綠色食品,其實,這是一種誤導。
專家指出,天然物質不都是“純”的,即使是野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也必然“吸”入被現代文明污染了的大氣和水,從而失去“純潔”;而且,隨著現代社會農藥、化肥越來越廣泛地被使用甚至濫用,受污染的植物即使經過加工,也很難完全清除其殘留的農藥。所以說在自然生長狀態下,真正十分純凈的物質是不多見的。所以,千萬不要輕信商家的廣告宣傳,“純天然”既不代表“有機”,也不代表“綠色”。
1.1有機農產品的營養價值和安全性
科研人員在一項長達十年的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的研究中,通過比較結果發現有機西紅柿中一種被稱作類黃銅的抗氧化劑的含量是普通西紅柿中的兩倍。該研究小組認為,西紅柿中類黃銅含量的差異源于有機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化學肥料。最近歐洲的一項研究也表明,有機西紅柿中維生素C、B胡蘿卜素和類黃銅含量比普通西紅柿高,并且有機桃子和蘋果中抗氧化劑含量更高。另外,2012年美國兒科學會在一份名為《有機食品:健康及環境優勢和劣勢》的報告中指出:有機食品的農藥殘留水平明顯低于普通食品。施用天然成分的農藥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也減少了農場操作工人化學藥劑灼傷中毒事件的發生。有機方式飼養的畜禽感染耐藥性細菌的可能性也較低,因有機畜禽在飼養過程中,只有當采用多種預防措施仍無法控制疾病或傷痛時,才能在獸醫指導下使用抗生素,并要有相應時間的休藥期才能銷售。有機農產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的要求標準嚴于普通農產品,從根本上保證了產品的安全。
1.2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執行標準
我國有機農業生產按照國家標準GB/T19630—2011執行。有機生產基地要求所在地有比較好的環境質量,但并沒有提出過高的指標。種植業產地環境要求如下:(1)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15618中的二級標準。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肥料,避免了化學肥料帶來的氮磷流失及因此而引起的地下水的污染。通過合理的有機耕作方式,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問題。通過秸稈還田和人畜糞便的綜合利用,有效防止了農村廢棄物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環境污染。(2)農田灌溉水環境質量標準應符合GB5084的規定。有機農業標準中灌溉用水只需要達到最基本的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即可,是由于水中的某些物質如凱氏氮含量高于農業生產時并沒有不利的影響,相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作物生長。檢查員現場檢查時對重金屬污染等的要求方面,應根據農場耕作類別來評估農場用水水質的標準符合性。(3)環境空氣質量應符合GB3095中二級標準和GB9137的規定。如果農場的有機生產區域受到鄰近的常規生產區域污染的影響,應在有機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緩沖帶或物理障礙物。跟水一樣,空氣具有很強的流動性,有機農業基地周圍的上風方向如有污染源,則有可能流動到有機生產區域內,因此通過利用緩沖帶和提供天敵棲息地來形成一定的保護空間。
1.3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有機農業在我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在標準制定、生產技術、加工技術、市場培育、產品認證、和質量控制等方面,經驗日趨成熟,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3.1生產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區主要集中在東北和東南部及沿海地區,其中東北以生產豆類、谷物、畜肉奶制品和野生采集產品為主,東南部及沿海地區以生產蔬菜、茶葉、淡水魚、海產品、水果為主。西北地區以生產谷物、水果為主。從區域分布空間上看,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的問題,東部沿海地區原有的經濟發展潛能和對外聯系的區位優勢得到了發揮,而中西部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比較脆弱、自我發展能力不強,一些遠離城市生產條件良好的地區雖然適合有機農業的發展,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當地有機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市場尚未建立,以及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有機農業發展滯后。
1.3.2國內市場成長緩慢,但未來成長可期我國有機產品主要用于出口,近幾年來我國有機農產品所占農業出口創匯的份額大幅度增長。在國際市場上,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國主要是發達國家,但其產品基本靠進口,有機農產品正成為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我國有機農產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歐盟、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在亞洲,有機農產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日本是亞洲最主要的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也是我國有機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相比之下,我國有機產品市場形成較晚,于2000年后才真正出現。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和伸展等各大城市。如北京,已成為我國國內最大的有機產品市場,占國內有機產品市場份額的1/3左右。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逐漸形成,有機產品市場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快速發展,成為下一個朝陽產業。
1.3.3加工產品比例低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上,初級有機產品占80%,且多以原糧為主,加工產品僅占20%,而像德國、瑞士、美國、丹麥等一些有機農產品生產國家,80%為加工產品。加工農產品的附加值要遠遠高于初級產品,有機農產品的價格高于普通農產品50%至幾倍,農民可以從較高的農產品價格和較低的現金投入中獲得收益。所以這也是我國有機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為此國家應重點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能夠擴大出口和提高農副產品深加工水平的有機食品工業項目,對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意義十分重要。
2我國有機產品的認證及監管
2.1啟動有機產品防偽追溯備案系統
國家認監委是我國有機產品認證監管部門,為解決我國有機產品標志不防偽、不可追溯等問題,切實做到保障獲證企業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國家認監委信息中心于2012年3月1日啟動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備案管理系統。系統上線的運行使社會公眾和相關監管部門對有機產品及其標志的查詢、辨識更加便捷。該系統標志信息的備案由各認證機構上報,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的企業其產品必須加施防偽標志才能上市銷售。對于國外進口到我國的產品,也必須經過我國認證機構的認證后并在產品最小銷售包裝上加貼或印刷有機防偽標志才能以有機產品銷售。
2.2通過有機防偽標志辨識真偽
為保證我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的可防偽與追溯,防止假冒獲證產品的發生,國家認監委要求各認證機構在向獲證企業發放認證標志時,要求每枚認證標志編碼的唯一性,編碼應由認證機構代碼、認證標志發放年份代碼和認證標志發放隨機碼組成。有機防偽標志是通過印刷或加貼方式附在產品上。防偽標志圖案是由國家有機產品標志和認證機構標志以及身份碼(明碼)、有機碼(暗碼)和查詢網址組成。印刷的有機碼只在有機碼數字前注明有機碼字樣。消費者在購買有機產品后,刮開有機防偽標志涂層得到17位有機碼,可登陸到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網進行查詢。有機防偽追溯碼的使用保障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除此之外,消費者還可撥打查詢網站上公布的認證機構的電話進行咨詢、核實或投訴。
2.3通過質監局的“新辦法”進一步加強認證監管
2014年4月1日,質監總局正式實施新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與原辦法相比,新辦法由原來的46條增至現在的63條,設立了“有機產品認證目錄制度”,認證標志統一編號制度、檔案記錄制度,保證獲證有機產品具有可追溯性;明確了未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產品或者產品包裝及標簽上不能標注“有機”等字樣;增加了罰則條款,加大行政執法力度,解決了以往有機產品認證行政執法中執法依據不足的問題;取消了有機產品認證轉換標志,便于消費者識別有機產品,杜絕了獲證產品的認證委托人利用有機轉換認證冒充有機認證的行為。
2.4認證監管存在的問題
根據國家認監委監督管理委員會2012年第2號公告稱,截至2012年6月,我國有機產品認證機構為23家,有效認證證書為10478張,獲證企業為7266家,分布在全國1614個縣,有機農業生產面積已經達到200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三,有機產品國內貿易額約800億元,年出口約4億美元。從通過的認證企業數及產品數量可看出,我國有機產品行業呈現出快速成長和發展趨勢,但一些不法企業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鉆認證監管的漏洞,因有機碼在有機標志備案查詢系統中可多次查詢,沒有預警措施,給不法企業提供假造防偽標志的可趁之機,只要獲取一批有機碼就有重復印制的可能,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加貼防偽標志的假有機產品,其圖標色彩不正,但消費者難辯真偽。還有防偽標志的超范圍、超期使用問題,一些企業不嚴格按照所申請包裝規格加貼,申請1公斤產品的標志加貼到5公斤產品上使用,超出監管系統自動審核所允許的訂購產量。以及上年度防偽標志未使用完下年度繼續使用,如果發生不但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還有可能外購普通產品冒充有機產品。在消費者不投訴的情況下很難發現。盡管有機產品監管機構對獲證企業的市場監管手段不斷加強,調動地方質監部門積極配合,不斷加大有機產品抽查抽檢力度。對認證機構提出新要求,嚴把關,備案監管系統功能也在不斷升級,在企業認證審核和證后監管上下了不少功夫,但認證監管工作依然面臨挑戰,需要我們監管部門和認證機構對獲證企業不僅要進行監管約束,還要加強誠信自律的培訓,做到“管、控、防”即有機產品可追溯,上市銷售能控制,防范措施能跟上,才能效遏制這些問題的出現。
3結論
掮客咨詢公司
4個玉米賣25.98元,辣椒賣21元/斤,胡蘿卜的價格是19.99元/斤……這些食品之所以貴得讓人咋舌,全是因為它們身上貼著“有機食品”的標簽。
食品一經認證,身價立刻飆升。但最近,業內人士爆料:一些企業為了利益,利用認證食品的招牌來掛羊頭賣狗肉。
山東某咨詢公司的孫姓負責人在電話中,給記者報出了有機產品認證的價碼――兩萬元。
孫姓負責人表示,從實地審定到有機轉換認證拿到手,不會超過一月時間,而所有認證環節,均由咨詢公司包辦,包括檢測所用的實驗室。
據其介紹,咨詢公司會派人到記者所稱的蔬菜種植基地進行考察,名曰考察,實際只需要在地里“看一眼即可”,然后將產品送往咨詢公司指定的實驗室,由實驗室出具一份有機檢測報告。
記者表示,自己產品均使用大量農藥,擔心檢測最終無法成為“有機”。孫姓負責人稱,根本沒有擔心的必要,到時會將檢測結果人為“修飾”。
孫姓負責人特別強調,這家認證公司是正規的、在國家注冊過的。
按照正常的有機認證程序,首先要經過文件的審核,由企業將申報材料遞給認證中心進行審核,認證中心制定檢查計劃,派出有資質的檢查員對土壤、產品進行抽樣,將樣品送往指定的質檢機構,同時檢查員編寫檢查報告,此后認證中心進行評估意見。
然而,根據孫的介紹,這家咨詢公司就完全包辦了大部分認證工作,指定熟人,然后編制假的材料信息遞給關系不錯的認證中心,最終孵出一份有機證書。
一家叫長沙品信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劉小姐透露,“只要拿到有機食品認證,價格成倍翻。我有個客戶是做黃豆的。外面賣的幾元錢一斤,在他那是幾十元錢一斤?!?/p>
通過搜索引擎,就可以發現大量的有機認證機構,這些機構報出的認證價格,大都在兩萬元左右,認證時間在一到三個月之間。
山東一家蔬菜公司的總經理表示,公司的多個蔬菜品種經過有機認證之后,就有不少認證機構打來電話聲稱,只要交錢,就能在一個月內把所有的菜品進行有機認證。
超市貼標亂象
事實上,操辦有機認證的并非只有咨詢公司一種途徑,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將普通商品披上有機外衣,其實很簡單。
在某有機連鎖超市,記者發現個頭矮小,賣相并不太好的一種土豆,每斤售價11元,而店內的有機小白菜,每斤售價9元,價格比普通蔬菜高出數倍。另有媒體調查稱,市場上的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8元。
這些有讓人咋舌價格的商品,真的是有機食品?上述這家超市的負責人透露,超市內一些有機蔬菜是從普通農產品中心批發過來的。她指著放在架上數量并不多的“有機蔬菜”說,批發過來之后超市貼上有機標簽進行售賣。
據她介紹,銷售的要訣是,每天不同品種的蔬菜批發數量不多,給消費者造成一種量少而產品尊貴假象,有時超市還會有意地進行斷貨。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雖有消費者對價格如此之高進行詢問,但售貨員以“有機”為賣點,產品順利地銷售出去。
記者調查了解到,有些商品上標有“無化學農藥、無化學添加劑、無人造色素、無轉基因成分”等,并貼上了有機認證標簽,卻沒有認證單位。
一款貼著“綠色食品”的楊桃,其綠色食品的標志是個“心”形,與國家統一發放的綠色食品標志完全不同。而在淘寶網上類似這種山寨的綠色食品標志,賣家開價是一分錢一個。
在另一家店內,記者購買了一款帶有“綠色食品”標志的魚泉榨菜。當在中國綠色食品網站上查詢時,發現這款榨菜,其綠色食品的標志已過了有效期。
根據我國《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規定,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有效期僅為一年,但市場上出售的有機產品很少標注有效期限。
消費者盲從
記者調查發現,消費者對于何為有機產品,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往往籠統地認為,它是沒有污染,食用起來更加安全一些的食品。
有機蔬菜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長沙縣的回龍湖有機農業示范基地負責人余建軍粗略算了一筆賬,一畝地使用有機肥得花好幾千元,成本約是化學肥料的20倍;在前期的生態環境改造、土壤改良方面,每畝地的投入是1.5萬元,而種植普通食品是不需要這筆錢的;人力成本方面,人工除草一畝地要花費3000元,而如果使用除草劑只需幾十元;再加上損失風險、物流成本、管理成本……正因其苛刻的種植條件,自然身價不菲。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者對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概念混淆不清,讓一些商家鉆了空子,不管有無使用農藥,其產品統統向有機靠攏。
認知上的不足,加上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使得消費者對于選擇有機產品時顯得饑不擇食。
掛名“有機”的產品充斥市場。
誰該負責?
近日,國家認監委做出通報,安徽省郎溪縣上海云嶺工貿公司白云山茶廠生產的“白茅嶺”有機綠茶和浙江蜂樂園蜂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蜂樂園”有機荊條蜂蜜不合格,產品中農藥或抗生素殘留超出認證標準。
“有的綠色食品生產公司,在認證前認真執行綠色食品的各項要求,但拿到綠色食品標志證書后卻玩起了‘掛羊頭賣狗肉’”。有業內人士透露,“有的公司大部分產品是從農民手中收來的不符合綠色食品要求的蔬菜,然后拿去當綠色食品賣”。
國家認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已從2004年的36家減少到了現在的23家。我國有機產品監管體系很不完善,僅靠認監委很難將整個有機產品的監管做到全面覆蓋。
根據“誰發證,誰監管”的原則,認證機構每年要派人去企業檢查。發現達不到要求,要取消認證。但目前我國的認證監管力度不夠,企業獲得認證后,認證機構對于認證后的監管卻十分松懈,往往是只管發證,卻放任事后監管。
我國對有機食品的監管存在交叉或空檔等現象,如農業部門管生產,工商部門管流通,衛生部門管餐桌,這樣多龍治水,并未帶來有機食品認證規范。
業內人士表示,認證機構對有機企業進行認證,但其生存也要靠這些企業繳納的認證費用,“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認證機構本來就很尷尬?!?/p>
中國-歐盟世界貿易項目《中國有機農業――現狀與挑戰》調研報告中指出,“在質量方面處于低端或者處于財務壓力下的有機農場通過不合規的有機操作影響中國有機產業整體的公信力,這樣的風險是存在的?!?/p>
臺灣有機農業相關法律法規沿革與現狀
臺灣有機農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套標準化運作模式。對于一個產業來說,標準是最低的準則,任何可以被定義的標準都是為產業服務的。在臺灣,涉及人體和動植物健康、安全的標準是以技術法規形式出現的。臺灣在有機農業立法方面起步較晚,但也于近年建立了自己的有機農業法律制度。作物生產是臺灣最早發展的有機生產類型,1996年農林廳制定的《農作物有機栽培技術執行基準》為最早的生產標準。1999年,農委會首次制定有機農業相關規范,了《有機農產品生產基準》、《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輔導要點》、《有機農產品驗證輔導小組設置要點》3個規章。2003年修訂的《農業發展條例》是臺灣有實質約束力的相關法律的開始。但該條例的授權僅限于驗證制度,對于有機農業的推廣和官方查核機制沒有足夠的授權,并且對于沒有采用官方驗證者亦無法限制其使用“有機”一詞。2004年農委會推出《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認證及驗證作業辦法》,將有機產品列為優良農產品的一種,以CAS標章作為臺灣有機標章。2007年1月29日,臺灣立法院頒布了《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該法對臺灣有機農業發展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成為管理臺灣有機農產品的法源,成為臺灣的有機標準。它的頒布,將有機農業納入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從此以后,未經國家法令驗證的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無論以何種形式的標章出現,都不能標示為“有機”。
2007年9月,農委會頒布的《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對驗證方法作了詳細規定。總體說來,臺灣有機法規主要包括:產制標準(Standard)和認驗證規范(Accreditationandcertificationsystem)兩大核心,以及標示規范、產品進口規范、罰則等。立法架構采取與其他農產品合并立法[3],即:將有機生產與其他生產類型一同立法于《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之下,所以,采用該法規范有機農業,無法顯出有機農業及有機產品的獨特性。而且,《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雖然對進口、驗證、認證、標示、生產標準進行了規范,但大多數的條目只制定了一條或少數幾條的規定,許多重要的、原則性的規定均未在法律中詳細規定,僅在條文中以“由中央主管另定相關辦法”方式處理,不夠周全。缺乏完整有效的有機農業規范成為影響臺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原因之一。
臺灣有機農產品認證體系運行模式
臺灣有機農業認證制度發展歷程臺灣有機農業認證制度起步較晚。1995年4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分別召開了“有關有機農產品認證方式的行政法規”和“有機農產品標志設計事宜”兩次會議,由此開啟了臺灣有機認證發展之路。臺灣有機農業認證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初步探索和規范完善兩個階段。在初步探索階段(1997~2005年),不僅頒布了一些制度規范,如:《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認證及驗證作業辦法》等等,初步形成了覆蓋面較廣、操作性較強的制度體系,為開展驗證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且成立了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有機農業產銷經營協會、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等民間團體。這些民間團體成為農委會審核認可的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政府部門則專注于制度建設與監督,特別是對于認驗證機構專業水平的審核。在規范完善階段(2005年至今),《CAS有機農產品品質規格標準與標示及標章使用規定》的,為有機農業認證建立了統一、公信力較高的標章。而《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則推動了臺灣地區有機農業認證規范化、法制化、標準化發展的進程。隨后《進口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管理辦法》、《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的,標志著臺灣有機認證體系與國際全面接軌。
臺灣有機農產品驗證現狀有機農產品的驗證是指驗證機構就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及行銷過程中,是否按照《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生產而進行的檢驗和證明。驗證的主要內容有: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資材及產品進行殘留檢驗,對收獲后的產品進行殘留檢驗,及對生產環境的污染源進行檢驗。有機農產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之處在于:一般商品是在工作完結、成品出現后才給予標章,而有機農產品是在還未栽種前,先檢驗農場的環境與土質、耕種所用的器具、種子和肥料等,符合相關規定的,在該農場豎立驗證標志,即在生產前就開始驗證。
主管機關臺灣有機農業的行政業務以前是由農林廳負責,后于1999年轉由行政院農委會農糧處負責。依據有機農產品的類別,在農委會下設置了各項有機農產品驗證輔導小組,以輔導和管理有機農產品的驗證,并選聘了相關領域的專家、消費者、業者代表,對民間驗證機構進行審查。
關鍵詞 有機農業;有機認證;有效認證;特征分析;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271-01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事件不斷曝光,相關調查的結果顯示,在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中,食品安全問題2010年居第4位,2011年居第3位,而2012―2014年都居第1位。充分顯示出中國消費者對安全、健康食品的關注度日趨強烈,需求也越來越高。
有機食品是在生產中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采用有機肥料滿足生長所需,通過嚴格的食品加工程序、監督、認證、儲存程序等一系列嚴格監管下生產出的安全食品。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全世界的有機農業發展迅速,根據IFOAM(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數據統計,2003年全球有機農業用地1 700萬hm2,2006年達3 100萬hm2,而中國有機農業生產用地從2003年的301 295 hm2,發展到2006年的350萬hm2。
1 河南省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河南省有機農業生產主要聚集于黃河海灘、豫南大別山區、豫西山區、南陽盆地,2006年河南省有機農產品產地1 026個,面積125.09萬hm2,認證產品有糧食,油料,蔬菜,水果,食用菌,水產品,養殖牛、豬、羊等,種植業產地占全省耕地的14.8%,水產面積占全省養殖水產面積的33%,認證企業涉及鄭州、信陽、駐馬店、焦作、周口、南陽6個市,到2015年4月有機認證企業遍布全省18個省直管市。
目前,河南省有機農業處于高速發展期,但存在很多問題,如政府的扶持與監管不足,有機市場秩序混亂,認證機構的監管乏力,有機農業在河南省的各個農學高校、研究所研究力量薄弱,有機生產商的不規范生產以及宣傳力度不足等,導致有機食品知名度不高,有機食品市場競爭激烈等都遏制河南省有機行業的發展勢頭。嚴格的認證程序是有機農業與常規農業重要區分之一,為了解河南省有機認證特征,評估認證風險,對河南省歷年有機認證概況進行分析。
2 有機認證特征分析
2.1 有機認證概況
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是對有機認證情況查詢追蹤的數字化平臺,包含全國近10年來有機認證信息,截止到2015年4月16日,河南省共獲得過726張有機證書。這些證書被382家公司持有,其中全部持有效證書的企業數為119個,全部持無效證書的企業數為212個,同時持有有效認證和無效認證的企業數為51個。由此可知,河南省有機企業有效認證數量與認證失效數量大致相當,其中有效認證數量占51.73%,在有效認證數量中植物生產類最多,達68.18%;加工類次之,占有效認證總數的18.45%;動物生產占10.16%,其他生產類型占3.21%。無效認證的生產類型數量和有效認證數量情況一樣,依次為植物生產、加工類、動物生產、其他生產,各占無效認證總數的61.03%、19.77%、16.33%、2.87%。這主要是有機認證僅具有1年的時效性,加之有機農產品經營困難造成的[1-3]。
2.2 各省管市有機認證分布情況
河南省共有18個省管市,各市有機認證數量差別較大,空間分布不均,不同生產類型之間的差別也較大。
2.2.1 植物生產類認證。植物生產類認證是河南省最多的有機認證,共有有效認證256個,全部18個省管市都有分布,但是數量差異明顯,其中南陽市以81個認證遙遙領先,新鄉市、鄭州市和信陽市數量大致相同,分別為28、29、24個,數量最少的是濟源市,只有2個有效的植物生產認證。
2.2.2 動物生產類認證。河南省動物生產的有機認證數量較少,共有38張,但是也表現出較大的區域差異。開封市和周口市等6個市沒有有機認證,認證最多的是南陽市,持有9張有效證書,鄭州市有6張有效證書位居第二,其他城市證書數量都不超過5張。
2.2.3 食品加工類認證。食品加工類認證是河南省第二大認證類型,有效認證證書量為69張。區域差異同樣顯著,其中信陽市數量最多,共有15個有效認證;其次為南陽市,有11張有效證書;其余各市有效證書數量不超過10張,包括全國著名的食品加工大市漯河在內的3個市沒有加工類認證。
2.3 有機認證與經濟和環境的關系
一般J為有機農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與環境污染水平負相關,但是從有機認證的數量分布來看,河南省的有機認證并沒有表現出正常的發展趨勢。
鄭州、濟源和三門峽是河南省人均GDP最高的3個市,但是它們的有機認證數量遠遠少于排在后5位的南陽市和信陽市,這說明用經濟水平衡量有機農業發展水平,僅考慮人均GDP是不夠的,可能還需要對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等開展進一步調查研究。
污水排放量和廢氣排放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環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河南省年污水排放量最大的鄭州市達到60 497萬t,其廢氣年排放量也是全省最高,達到36萬t,這與其有機認證證書偏少的趨勢相吻合。但是河南省有機認證數量最多的南陽市,年廢水排放量在河南排第4位,其年廢氣排放量相對較少,但是也排到河南省的第7位。
河南省有機認證和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之間的關系,與一般市場的表現規律有所不同,這可能與河南在國內的經濟地位和整體發展水平有關。雖然河南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省,但是河南省并不是有機食品的主要消費市場,也不是全國有機食品的主要生產市場,這種消費和生產的關系不統一,可能是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
3 結語
河南省是全國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具有較大的有機農業發展潛力,但是目前河南省有機農業發展相對比較滯后,有機認證水平較低。隨著河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中原崛起戰略實施條件下,隨著河南省農業基礎設施完善,生產技術的提高,河南省有可能會成為具有一定特色的全國有機認證大省。
河南省有機認證中植物生產類最多,有機動物生產和有機其他生產分布不廣而且其從事數量較少,各種類型有機認證的地域差異性大,分別集中于河南南部和西部地區,從事有機加工類的企業主要集中于河南省南部。其中南陽市在河南省從事有機植物生產、有機動物生產、有機其他生產類數量最多,信陽市從事有機加工類的數量最多。這與地域、氣候、水質量、土壤類型的不同有關。
2005年國家頒布實施了《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有機產品》國家標準、《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關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意見》等法規,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及管理主要按照上述法案執行,導致自從法案出臺后河南省有機生產失效數量逐年增加。2011年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管理的通知》,還修訂了《有機產品》國家標準、《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導致2011年有機生產企業認證失效數量明顯增加[4-6]。
4 參考文獻
[1] 丁俊杰.河南省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7.
[2] 謝玉梅,浦徐進.澳大利亞有機農業發展及其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4(5):105-109.
[3] 錢靜斐,李寧輝.美國有機農業補貼政策:發展、影響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4(7):103-109.
[4] 周鵬,趙佳榮.長沙市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及策略[J].作物研究,2015(2):188-190.
近年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優質、營養、無公害食品已成為我國市場消費的主流和趨勢。為此,從2002年以來,特別是去年農業部全面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我區從完善體系、夯實基地、強化管理三方面入手,推進我區無公害食品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F將自查、整改情況總結如下:
一、“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進展情況
(一)無公害蔬菜。截至2003年,全區無公害蔬菜面積穩定在16萬畝(其中省級認證面積3.9萬畝),占到蔬菜總播種面積的47%,總產量5.5億公斤,總產值2.55億元。2002年3月我區的青椒(7800畝)、西紅柿(23400畝)、洋蔥(7800畝)獲得省級無公害食品認證。去年榆次區成為全國100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區)之一。2004年西紅柿獲得國家無公害食品轉認證,青椒和洋蔥的轉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中,除此之外,今年又申報了東陽鎮大白菜無公害食品認證,面積為15000畝。
(二)無公害水果。2004年,我區無公害水果基地的認證工作邁出了第一步,對北田鎮北田村1732畝紅星、紅富士蘋果基地進行環境及產品認證。目前已完成產地環境檢測,并已報省。
(三)無公害紅棗。2004年,全區紅棗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4月,區棗業中心制定了《榆次區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規程》,全區實現無公害生產10萬畝。申報4000畝紅棗無公害生產基地,已經通過省級初審。今年7月,我區首家農業標準在豐元棗業公司出臺,這標志著我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邁出歷史性的第一步。區農業局在參閱標準文本和實地考究的基礎上,聘請紅棗專家,以豐元棗業為示范基地,建立了《紅棗產地環境技術條件》、《紅棗農藥使用準則》和《紅棗肥料使用準則》三項標準。經市、區質監部門對三項標準審查,并正式實施。該標準的出臺,使豐元紅棗達到AA級綠色食品標準。同時,為今年全區紅棗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無公害糧食。今年向晉中市申報無公害小米,面積為12000畝。
(五)綠色食品認證。2003年山西華玉榮香椿有限公司向晉中市申報香椿辣醬綠色食品,基地面積為4000畝,申報工作正在進行中。2004年,該公司又申報了有機食品認證。
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采取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體系。在全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后,區委區政府給予高度重視,成立了榆次區無公害蔬菜生產領導組,統一對無公害生產涉及的環境要素、生產要素及市場進行協調管理和監控,同時完善了鄉鎮、村分別成立的無公害蔬菜生產領導組,并且區、鄉、村層層簽定了責任狀,做到責任到人,獎罰分明。
(二)夯實基礎。在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中,我們堅持遠離污染源,要求距公路100米以上,并對基地菜農實行以村登記、以鄉造冊、以區建檔的辦法,穩定了基地面積,增強了菜農的責任感,保證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各項措施的貫徹執行。
(三)強化管理。
1、從行政法規的角度,先后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和管理辦法。區政府秘書處轉發了山西省政府農業廳《關于禁止在蔬菜產區銷售和使用部分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的意見》、區農業局轉發了山西省政府農業廳《關于加強農藥安全使用管理暨嚴禁在蔬菜果樹上使用高劇毒農藥的緊急通知》、區政府制定出臺了《榆次區無公害蔬菜管理辦法》、《榆次區紅棗無害標準化生產規程》、蔬菜中心制定了《榆次區無公害蔬菜生產手冊》、區農業局制定了《紅棗產地環境技術條件》、《紅棗農藥使用準則》和《紅棗肥料使用準則》三項標準等。
2、從農業執法的角度,組織農業、技術監督、工商等部門深入農資市場,查處清理各類明令禁止的農藥、化肥,尤其是無公害蔬菜基地范圍內堅決杜絕違規農資露面,一經發現,按照榆次區無公害蔬菜管理辦法嚴肅處理。
3、從規范生產的角度,開展了大規模的宣傳培訓活動。組織菜農認真學習了《榆次區無公害蔬菜生產手冊》,將其中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生產禁用的農藥和常用農藥安全間隔標準等內容逐一闡述,使菜農能迅速掌握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基本知識。
4、從質量安全監測角度,進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測。蔬菜中心成立了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投資6萬余元,配備了兩臺農藥殘留快速監測儀,并選送兩名專業技術人員到北京培訓,獲得了農業部藥檢所頒發的農藥速測資格證書。在四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設置無公害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小組,每月的10、20、30日定期將各基地采集的樣品交區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統一檢測化驗,區蔬菜中心還不定期從各基地、各大市場隨機取樣進行檢測化驗。去年檢測樣品1500余份,合格率達98%。實行登記追溯制度,對不合格的蔬菜產品就地銷毀,并通報批語,限期整改。
5、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示范推廣無公害生產新技術。如北田鎮的溫室生產中使用果實套袋技術、臭氧發生器殺菌和防蟲網技術,大幅度減少了農藥使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發展不平衡。就全區來看,我區的無公害產品認證工作只有蔬菜產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紅棗、水果產業的認證工作今年剛剛起步,面積也分別只有4000畝、1732畝,畜牧產業尚無突破。
(二)工作面臨資金困難。我區辦公經費緊張,無力建設綜合性的無公害食品檢測站,現有的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也面臨資金運轉困難的情形。
四、下一步的思路和擬采取的措施及建議
(一)加速發展農技協組織。積極組建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扶持農村技術能人、科技人員、專業戶開展農工貿一體化經營,以科技為紐帶,以協會為載體,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使之真正成為農民通向市場的橋梁。
(二)堅持農業產業化道路。以我區農業重點工程為核心,加速我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龍頭企業拉動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