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5 03:28: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級宏觀經濟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初級宏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的過渡性課程?!冻跫壓暧^經濟學》課程教學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國內著名專家和學者們編撰的經典教材。這些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確立的理論體系、章節構成基本一致,因此教材特點也相似。一般認為《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重點在于經濟學理論的傳授、解讀經濟學章節之間的關系,厘清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強調經濟學原理的融會貫通。在這一教學目標的要求下,加之教材所具有的嚴謹性特點的約束之下,《初級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嚴格且豐富、教學手段單一、有較強的數學化傾向。《高級宏觀經濟學》一般直接選用國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國內只有極少數“985”高校針對本科生開設《高級宏觀經濟學》,多數學校的這一課程是在研究生階段或者博士階段開設,選用教材各不相同,但多為英文原版教材?!陡呒壓暧^經濟學》除了有系統性、連續性強的理論外,還有若干的宏觀經濟學學專題問題的研究。因此,《高級宏觀經濟學》與《初級宏觀經濟學》所涉及的理論研究方法、理論構建方式以及理論體系完全不同?!陡呒壓暧^經濟學》強調科學研究方法的先進性,注重學科前沿性問題的探討,授課內容多以專題的形式展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授課方式上相比《初級宏觀經濟學》而言也是多樣的,較多的采用presentation和seminar形式。《中級宏觀經濟學》則正好處于兩者之間,中級課程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較為全面、深刻地理解宏觀經濟規律,從而實現從具有“基礎理論”到掌握“系統理論”的飛躍。如果說《初級宏觀經濟學》是讓學生運用宏觀經濟學理論來認知宏觀經濟現象,那么《中級宏觀經濟學》就是讓學生獲取一種解讀經濟現象的能力。通過《中級宏觀經濟學》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在觀察社會經濟現象時總結歸納出一定的規律,并結合相應的宏觀經濟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得到該現象的合理解釋。相對于《高級宏觀經濟學》而言,《中級宏觀經濟學》所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邏輯更加嚴密,所涉及的內容更加豐富,能夠彌補其理論完整性的不足;《中級宏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與經濟社會聯系更加緊密、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現實意義更明顯,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更加直接明顯;《中級宏觀經濟學》研究問題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相對《高級宏觀經濟學》而言比較簡單,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不至于經濟學過分的“貴族化”。如果說《高級宏觀經濟學》對多數經濟學本科生來說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那么《中級宏觀經濟學》就是低調的奢華。
二、《中級宏觀經濟學》是解讀其他經濟學課程的基礎性課程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解讀其他經濟學課程的基礎性課程。經濟學專業特別強調學生的經濟學理論功底和分析工具的運用,這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由于經濟學所涉及的內容廣泛,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樣,譬如《計量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課程所涉及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充滿著復雜的數學推導,缺乏現實經濟背景的融入和經濟學內涵的解讀;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所研究的問題專業而深入,既可能有復雜的數理模型,又可能有論證嚴密且極其抽象的理論描述,也可能有復雜實證分析,還可能有充滿爭議的案例。學生若沒有學習《中級宏觀經濟學》,若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經濟學修養,一般理解起來就相對困難,不能夠了解數學背后的經濟學含義,或對經濟學的真實世界背景了解不深,同時也容易被數學公式和符號所迷惑,從而影響學生的其他課程學習效果,同時還會降低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也可能使得少數學生對自己過度自信,在解讀問題時容易出現理解的偏差,從而產生知識應用上的偏誤。
三、《中級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學生科學研究的基礎課程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筆者所在學校經濟學專業學生科學研究的基礎課程。作為國家二類特色專業,科研是本院經濟學專業學生的一大特色。本院對本科生發表學術論文和申報科研課題給予獎勵,并專門針對本科生制定了科研計劃和獎勵辦法。筆者認為科學研究必須由興趣使然才能持久、才能出成果,科研興趣是學生從事科研的基礎和動力?!吨屑壓暧^經濟學》的教學與學生的科研興趣有緊密的聯系。首先,在涵蓋的內容上,《中級宏觀經濟學》比初級和高級宏觀經濟學更為廣泛,《初級宏觀經濟學》更注重宏觀經濟理論的一般性,缺乏深度和廣度,而《高級宏觀經濟學》更密切的關注宏觀經濟學這一學科的前沿性問題,雖有深度,但太難問題也比較專一。其次,從《中級宏觀經濟學》提供的理論供給來看,要遠多于《中級宏觀經濟學》。再次《中級宏觀經濟學》與現實經濟社會現象結合更為密切,留給學生解答和提供思考的空間要大于初級課程。經濟學是一門應用學科,重在解釋現實世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曾經說過,誰能夠解釋中國經濟現象,誰就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不同于西方一般市場經濟國家,也不同于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國有著自己特殊的國情和歷史,中國現階段需要迫切解釋的經濟現象和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并不需要運用到高深的《宏觀經濟學》教材所提及的主流經濟學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但是又并非初級經濟學理論知識輕易能夠解釋清楚的。若忽視《中級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往往會導致學生無法將已經學習到的經濟學知識應用到分析和研究實踐之中,這樣的脫節當然會影響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四、《中級宏觀經濟學》是認識經濟學方法論的實踐性課程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認識經濟學方法論的實踐性課程。目前,經濟學專業招生過程中絕大多數學校更愿意招理科生。因此,經濟學專業本科生多數為理科生,這一類學生在學習《宏觀經濟學》時相比《微觀經濟學》要難度更大一些,因為微觀經濟學更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基本理論都是從行為主體的理性出發,運用最優化的方法推導出各個微觀主體的行為選擇,這一思路與理科生的思維方式比較接近?!逗暧^經濟學》則不然,在其對復雜的宏觀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的時候,經濟學家們往往無法達成統一的認知,意見分歧大,爭論激烈。也就形成了宏觀經濟學的眾多流派,這些學說基本都無法做到同時具備邏輯一致性、與事實保持一致和成功預測的要求。這就容易使得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產生困惑,因此,《中級宏觀經濟學》的開設,就能夠比《初級宏觀經濟學》更為深入地學習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各個流派,更細致地了解各個流派產生和發展的現實經濟背景,更清楚地了理解宏觀經濟學的演進和發展。在學習宏觀經濟學各個流派的過程中,學生將接觸到不同的分析方法,如歸納、演繹、經驗檢驗和歷史的分析等,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一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們對經濟學方法論的進一步學習、適應和掌握的過程。
五、《中級宏觀經濟學》是為研究生階段學習創造條件的補習課程
上世紀90 年代,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對美國經濟學教育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Siegfried et. al. ,1991)。[1]該調研指出美國經濟學項目的改變僅在于對學生數學和技術層面訓練的加深,而這些訓練卻未必能培養學生用經濟學方法發現和解釋問題的能力。調研認為當時的經濟學教育并未達到培養學生獲得理性探尋真知的思想習慣的目標。Neilson(2010) 遺憾地指出,[2]盡管距調研已有20 年之久,Siegfried et. al. (1991)所指出的問題并未在美國經濟學教育界得到根本的改變。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對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的反思之聲日盛,較為有特色的是2009 年10 月成立的新經濟思維機構。該機構將經濟學教育改革列為重點項目之一,并資助了2013 年的經濟學公開課程計劃。該項目匯集了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國家的經濟學者,共同探討與改革本科生經濟學教育,以期使經濟學教育貼近現實,且兼具包容性與復雜性。
反觀我國的經濟學教育,雖然通過學習西方經濟學教育模式,我國經濟學教育創新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卻少有學者對西方經濟學教育進行深入反思或關注西方自身的反思與批判( 張世春,2004[3];李俊慧,2012[4])。近幾年,我國學者對于經濟學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介紹西方經濟學教育或對比中外經濟學教育(王紅(2005),[5]王淑梅、趙鑫和紀流河(2010),[6]丁剛和羅暖(2010),[7]齊曉輝(2011),[8]張文龍和余錦龍(2011),[9]高越(2012),[10]劉漢賓(2013)[11]等);二是基于我國經濟學教育現狀探討我國經濟學教育本土化或改革( 李冬艷(2011),[12]程遠(2012),[13]馬先標(2012),[14]姬超和顏瑋(2013)[15]等)。其中,較多文章僅為對國外經濟學教育正面的概括性介紹,缺乏微觀層面的調研或數據支撐,并且,對于經濟學本土化的探討主要涉及使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對我國現狀進行分析,而非對其理論適用性的探討。簡言之,相對于學習西方教育的思潮,我國學者對西方經濟學教育的反思與批判之聲式微。
由是可見,我國經濟學教育界尚缺乏對經濟學教育現狀的有效評估,以及對國外經濟學教育者的反思與批判的有益思索。鑒于評估與思索應建立在對經濟學教育現狀的了解之上,我們對我國本科經濟學專業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進行了調研,以彌補國內此類文獻的缺失。具體而言,課程結構包括專業學分安排和課程設置兩方面,課程內容主要涉及三類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定性課程。之所以未涉及數學和計量類課程內容的調研,是因為其內容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在調研中,我們力求避免價值判斷,以期客觀地反映我國經濟學專業的教育現狀。
因我國高校眾多,本調研選擇了985 或/和211 大學中的十二所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調研專業僅限于經濟學專業,其他授予經濟學學位的專業不在調研范圍之內。從統計意義上看,雖然所選大學相對于全國整體的經濟學本科教育樣本較少,但通過這些大學可以了解我國經濟學教育一般現狀,做為評估我國經濟學教育的有益起點。調研資料皆來源于各高校近三年的專業培養方案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20]-[31]
在這十二所高校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皆按經濟學大類進行招生,學生可在第二學年或第三學年選擇經濟學作為專業方向。如南京大學的學生可在第一學年末從經濟學、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和國際貿易五個專業中填報專業志愿。清華大學僅設置了經濟與金融專業,并無單獨的經濟學專業,因此,我們將選擇其專業中的經濟學部分作為代表進行調研。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和廈門大學皆設置兩個經濟學項目,武漢大學設置了經濟學專業和經濟學基地班;復旦大學設立了經濟學和數理經濟學方向專業;廈門大學設置了經濟學專業和經濟學本科國際班。我們對這三所高校所開設的兩個項目都進行了考察,因此本調研共涉及15 個經濟學項目。
二、課程結構
(一)學分安排
各高校都對學生獲得經濟學學位設定了最低學分要求。為了便于學分對比,我們將各高校所設置的課程分為通識類/公共基礎類課程、學科大類/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方向性/核心課程、專業與跨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類教學五類。表1 列出了各高校對不同類別課程的學分要求。大部分學校將數學類課程列為學科或專業基礎課程,有些高校將其設置為通識類/公共基礎類課程。在表1 中,我們用括號注明其通識類/公共基礎類課程中所包含的數學學分。
十二所高校要求的學位學分均值為155. 5 學分(標準差為14. 2)。對獲得學位總學分要求最高的是吉林大學;最低的是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和廈門大學(國際班)。除去實踐類教學的學分,課堂教學學分的均值為142. 7 學分(標準差為10. 2)。對課堂教學學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國政法大學;最低的是廈門大學(經濟學國際班)。
各高校對專業必修課程(包括數學課程)和選修課程(包括跨專業選修課程)的學分安排存在較大差異。對專業必修課程學分要求最高的是浙江大學;最低的是武漢大學。對專業選修課程學分要求最高的是武漢大學;最低的是廈門大學(經濟學)。必修與選修課程學分要求的差異可反映出不同高校的學生安排自身課程結構的自由程度選修課學分越高,學生自由安排課表的程度就越高。
(二)課程設置
我們主要關注于除通識類/公共基礎類課程之外的專業課程設置??傮w而言,各高校都較重視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安排,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
第一學年:經濟學原理(微觀、宏觀),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政治經濟學;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中級微觀,中級宏觀,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其它專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第三學年和第四學年:少量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大部分高校在第一學年或第二學年,也將會計學或/和管理學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程。
不同高校對宏微觀課程的設置和時間安排會略有不同。如廈門大學將經濟學原理安排為一個學期的課程,其他高校(若開設該課)皆為兩個學期的課程。東南大學和復旦大學只開設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并未單獨開設原理課程。東南大學將兩門課程都安排在第二學年,而復旦大學分別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和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只有浙江大學開設了高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課程。
一些高校將線性代數安排在第二學年開設,且各高校對數學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吉林大學和武漢大學(經濟學)要求C 類數學,其他高校(包括武漢大學基地班) 要求A 類或B 類數學課程;(2)廈門大學(國際班)、復旦大學(數理經濟學方向) 和中山大學都開設了數學分析課程;(3) 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八所大學開設了數理經濟學課程,其中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將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4) 有些高校還開設了其它數學類選修課程,如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數理經濟學方向)開設了隨機過程、動態優化等課程;南京大學(學術型)開設了應用隨機過程、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課程;清華大學開設了實分析課程;武漢大學開設了數據統計分析方法和數據統計實踐課程。獨樹一幟的是廈門大學(國際班),開設了大學物理C 課程,并被列為專業必修課。
除上述課程外,各高校所開設的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多有重疊,主要差異體現在課程標簽為必修或選修。在專業必修課方面,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開設了12 門;東南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10 門;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經濟學)開設了8 門;清華大學和廈門大學(國際班) 開設的最少,為4 門。大部分高校在第四學年僅開設1 門至3 門的專業選修課程。
在雙語教學方面,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設置了雙語課程。此類課程開設最多的是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國際班)。中山大學的所有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必修課程均采取中英文分班授課;廈門大學(國際班)在介紹中稱采用全英文教學經濟學本科。
三、課程內容
(一)微觀經濟學
各高校皆指出微觀經濟學應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復旦大學在課程介紹中寫道: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應把握微觀經濟理論的框架體系,弄清微觀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 . . ,還應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傮w而言,各高校所講授的內容較為一致,并且,在課程內容安排上,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原理課程的延展、深入以及數學程度的加深。如南京大學微觀經濟學原理課程內容包括消費者行為、需求、廠商與生產理論、成本、完全競爭市場產量和價格的決定、完全壟斷市場產量和價格的決定、寡頭市場產量和價格的決定、生產要素價格決定;工資、地租、利息、利潤和外部效應與公共產品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包括最優化的數學表達;經典的需求和生產理論;不確定下選擇;一般均衡與福利分析;不完全競爭模型與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外部性與公共用品。
就教材而言,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和參考教材包括六本:曼昆的《經濟學基礎》;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哈爾R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和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其中,曼昆的《經濟學基礎》通常作為經濟學原理課程教材。各高校教材的使用也有所交叉,如南京大學將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作為微觀經濟學原理的參考教材,而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經濟學)將其分別作為中級微觀經濟學的參考教材和使用教材。
此外,有些高校也會使用其課程負責人或主講教師所編寫的教材,如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微觀經濟學原理課程分別采用劉東、梁東黎和史先誠編寫的《微觀經濟學教程》和李建琴、史晉川編寫的《微觀經濟學教程》。
只有浙江大學在第三學年開設了高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所有高校皆在第二、三和四學年開設有關微觀經濟學某一領域及其應用的必修或選修課程。比較普遍的課程包括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信息經濟學、勞動力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課程。此外,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法經濟學課程。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和武漢大學開設了有關行為和實驗經濟學課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吉林大學開設了衛生經濟學。比較特別的課程是山東大學的品牌經濟學,吉林大學的創業經濟學、創新經濟學和非贏利性組織機構經濟學,以及復旦大學的能源與氣候變化經濟學。
(二)宏觀經濟學
各高校對宏觀經濟學原理的課程教學安排較為一致。中國政法大學和浙江大學在宏觀經濟學原理課程中加入了經濟學流派的介紹。相對于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思想更具有多元性。如清華大學在中級宏觀經濟學課程介紹中寫道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中最具有爭議,最為紊亂,但也是最具有興奮點的學科。. . . . . 在不同答案的背后,則是不同框架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因此,中級宏觀經濟學一方面與微觀經濟學課程相同,是原理課程的延展、深入以及數學程度的加深,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不同高校對不同宏觀經濟思潮的側重??傮w而言,大部分高校都偏重于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但比重安排略有不同,而浙江大學則主要側重于新古典經濟學思想和數理模型的訓練。
此外,宏觀經濟學更注重政策分析。吉林大學和復旦大學都指出經濟學教育應立足于我國國情,不應簡單照搬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如復旦大學寫道:盡管宏觀經濟學已具有很多自然科學的特征,但它歸根結底是一門社會科學。各國的經濟運行千差萬別,. . . ,因而簡單地照搬西方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南京大學也強調了在課程中應加強對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的理解,能夠使學生建立初步頂天立地的研究思維,并在課程中加入了中國轉型經濟專題以及結合中國現實經濟問題進行的案例分析。山東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也開設了有關當代中國經濟的課程或研討課。
就教材而言,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和參考教材包括七本:曼昆的《經濟學基礎》;曼昆的《宏觀經濟學》;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多恩布什的《宏觀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布蘭查德的《宏觀經濟學》;和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其中,曼昆的《經濟學基礎》通常作為宏觀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
相異于微觀經濟學,更多的高校采用課程負責人或主講教師所編寫的教材,如,復旦大學使用袁志剛、歐陽明編寫的《宏觀經濟學》;浙江大學分別使用葉航編寫的《宏觀經濟學教程》和何樟勇、宋錚編寫的《中級宏觀經濟學》作為其宏觀經濟學原理和中級宏觀經濟學的教材;南京大學采用了梁東黎編寫的《宏觀經濟學》作為其宏觀經濟學原理的教材。
與微觀經濟學教學安排相同,除了浙江大學在第三學年開設高級宏觀經濟學課程外,其他高校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學年皆開設有關宏觀經濟學某一領域及其應用的必修或選修課程。較為普遍的課程包括發展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世界經濟學,國際貿易,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區域經濟學等課程。一些高校也開設了研討類課程,如廈門大學(經濟學)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專題和中國政法大學的中國現行經濟政策與理論探討課。
(三)史學類及其它定性類課程
首先,各高校對史學類課程(經濟史、經濟思想史以及名著導讀類課程) 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對史學類必修課程要求最高的是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和廈門大學(經濟學),皆開設了四門必修課程。東南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未開設史學類必修課程。另外,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二門至三門的選修課程。中山大學開設的史學類課程最少,只有一門經濟史的限選課程。
從內容上看,除了《資本論》導讀明確指明所授內容外,各高校對于其他課程的內容安排存在較大差異,其原因在于課程內容和教材的選擇主要取決于主講教師。以中國經濟史為例,中國政法大學所講授內容的時間跨度為自秦漢到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則將課程的重點放于近代。
在史學類課程中,復旦大學的外國經濟思想史和北京大學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較具特色。復旦大學的課程主要從經濟學范式轉換的角度對西方經濟學思想的發展進行闡述和解讀,并且在課程中加入了我國古典思想對重農學派和斯密經濟思想影響的探討,將無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與西方自由放任的思想相聯。北京大學的課程主要探討夏商周以來中國人對于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無限性的永恒矛盾及其解決方法,包括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商鞅、韓非子以及商家學派等經濟思想,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經濟思想。
在其它定性類課程方面,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經濟學) 和中山大學皆開設了經濟法課程,其中廈門大學(經濟學)將該課程設定為必修課程。武漢大學(經濟學)開設了社會學、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的選修課程。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經濟學)和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經濟學方法論的選修課程。所有高校皆未開設經濟哲學課程。
從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對不同項目的課程安排可以看出,定量課程要求的提高會伴隨著定性類課程的縮減與淡化。該趨勢在西方經濟學教育中也有所體現。
四、結論
本文調研了我國十二所高校15 個經濟學項目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基本情況,通過對比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首先,各學校對學生獲得學位的最低學分要求存在差異。獲得本科學位總學分要求的均值為155. 5,課堂教學學分(除去實踐類教學)要求的均值為142. 7。對課堂教學學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國政法大學,為157學分;最低的是廈門大學(國際班),為125 學分。總體而言,各高校對經濟學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具有一定的同質性。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經濟學專業 課程設置
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币虼伺囵B拔尖型創新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一項戰略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大學經濟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我國的經濟學教育與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的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教學內容空洞,教學手段單一,基本保持教師填鴨式授課、學生記憶背誦的傳統模式。每年大量的經濟學學生畢業,但合格的經濟學人才卻非常稀少。如何盡快改變經濟學專門人才的培養環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經濟學本科畢業生的專業水平,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教育的長期發展,而且還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體制的發展與完善。本文在系統研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簡稱MIT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經濟系為例,從專業要求、課程設置等方面研究美國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的先進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我國經濟學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1.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設置的理論分析
拔尖創新人才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品格,在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能夠創造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高素質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課程體系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總目標的物質載體。課程體系是承擔特定人才培養職能功能、具有特殊結構和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開放性等特點的知識組織結構,課程體系構成了一個學科的基本范式,這種范式使得各門課程形成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具體落實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確立專業規格與專業品質,區分不同人才學科的人才特征,同時課程體系設置海必須反映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濟社會要求,跟蹤本學科發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識體系的穩定性,也要有知識內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時還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與課程體系的設置實現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1.1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實現課程體系的組織和優化。要按照經濟學科的特點,實現課程的豐富性、回歸性、聯系性與嚴密性,使得課程的規劃、研究和設計過程逐漸完善。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應當培養學生具有結構合理的基礎知識、自覺的學習意識和較強的自學能力。
1.2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實現科學性與發展性相協調。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意見中明確指出:“必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反應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從整體優化角度開展課程體系的優化及教學內容改革”。經濟學是一個涉及面廣、分支多、理論性與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而且變化頻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理論和體系層出不窮,需要我們結合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求,將整個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各個模塊、各門課程科學合理地、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方法相配合、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同時,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隨著手機、電腦、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的強勢傳播,青年學生的閱讀習慣也在不斷變化,手機閱讀、互聯網閱讀成為閱讀的主流,這樣在當代學生中,知識碎片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許多學生難以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更要重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做到普適與特色相結合。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的科學,因而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在課程體系設置中要尊重經濟學體系的一般內容與范式,做到課程體系的普遍適用。然而,每一個高校的研究與教學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觀點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完全一模一樣的課程體系設置不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差異化生存、特色化發展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課程體系設置而言,也要體現差異化、特色化,學校要因校而異,根據自己的教學定位和理念,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著眼經濟建設的前沿變化,預測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趨向,開發出相應的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1.4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做到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平衡。拔尖創新人才應具有全面的素質和廣博的知識結構,只有深入掌握本學科理論知識、廣泛的相關學科知識,才能具備觸類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論上有所突破,眾所周知著名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經濟學界的大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也是著名的計算機專家,曾榮獲美國最高的計算機科學獎項。因此,在經濟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必須重視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大量開設理工、人文、社科、藝術等方面的基礎課程,開設交叉學科的綜合課程以及跨學科的講座等等,打破專業限制,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2.美國四所著名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
一是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美國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培養目標、培養制度,教學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內容,就教學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在課程設置上,美國多數高校實施的是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程結構設計,但各校的課程分類與組合不盡相同。如麻省理工學院為理工類學生開設人文社會課程,以保證文理學科相互滲透。二是在教學內容方面,研究型大學處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討課,還有跨學科的專題學術討論課程、導師輔導課以及問題情境式教學課,重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美國還十分重視開設創業課程,硅谷60%-70%的企業都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和教師創辦的。三是教學方法靈活,研究性教學等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經濟學教學方面,為了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分析方法,美國大學在設置本科經濟學課程時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計量學以及經濟分析與應用等方面課程細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層次,在經濟學專業一年級,開設初級經濟學原理,二年級學習中級經濟學在初級課程中對新生只講授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不涉及高等數學方面的內容在學生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素養和相關的數學知識后,才允許修讀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中級微觀應用分析、中級宏觀應用分析等方面的課程,有的學校在選修課程上還開設高級微觀理論。以下是MIT、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學校經濟系課程設置。
2.1 MIT本科課程設置[1]:
2.1.1一般經濟學理論,這一類課程包括微觀經濟理論與公共政策、微觀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原理、中級微觀經濟理論、中級應用宏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經濟學閱讀與討論、經濟學專題、博弈論的經濟應用、經濟學與心理學、戰略與信息等課程。
2.1.2產業組織,包括產業組織與競爭策略、衛生經濟學、經濟學與激勵:理論與應用等課程。
2.1.3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包括經濟學中的統計方法、計量經濟學、經濟學中的研究與交流:主題、方法與應用、高級計量經濟學等課程。
2.1.4國民收入與金融,包括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環境政策與經濟學、能源決策、市場與政策、能源經濟學與政策、金融經濟學、教育經濟學、信息技術與美國勞動市場等課程。
2.1.5國際、區域與城市經濟學,包括城市與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等課程。
2.1.6勞動經濟學與勞資關系,包括變化的經濟中的美國勞動力、勞動經濟學與公共政策等課程。
2.1.7經濟史,包括中世紀經濟史的比較研究、金融危機的經濟史、資本主義以及對它的批評、世界貧困問題等課程。
2.1.8經濟發展,包括發展理論基礎、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發展等課程。
2.2 MIT研究生經濟學課程設置[2]
2.2.1一般經濟學與理論,包括經濟學家的數學、微觀經濟理論Ⅰ、微觀經濟理論Ⅱ、微觀經濟理論Ⅲ、微觀經濟理論Ⅳ、博弈論、契約理論、博弈論專題、獨立研究論文、討論:經濟學專題、經濟學閱讀討論等。
2.2.2產業組織,包括產業組織Ⅰ、產業組織Ⅱ、衛生經濟學討論、集體選擇理論:經驗檢驗、集體選擇理論:制度與實證政治理論等。
2.2.3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包括經濟學中的統計方法、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非線性計量經濟分析、高級應用計量經濟學專題、應用計量經濟學專題、經濟研究討論。
2.2.4金融經濟學,包括金融經濟學簡介、高級金融經濟學Ⅰ、高級金融經濟學Ⅱ、高級金融經濟學Ⅲ。
2.2.5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Ⅰ、動態最優方法應用、宏觀經濟理論Ⅱ、經濟增長、宏觀經濟理論Ⅲ、經濟波動、宏觀經濟理論Ⅳ、經濟危機、宏觀經濟學專題、高級宏觀經濟學Ⅰ、高級宏觀經濟學Ⅱ、高級宏觀經濟學Ⅳ。
2.2.6公共經濟學,包括環境政策與經濟學、公共經濟學Ⅰ、公共經濟學Ⅱ、高級公共經濟學專題、環境經濟學與市場失靈的政府反應。
2.2.7國際、區域、城市經濟學,包括城市與區域、城市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國際經濟學Ⅰ、國際經濟學Ⅱ。
2.2.8勞動經濟學和勞資關系,包括勞動經濟學Ⅰ、勞動經濟學Ⅱ、高級勞動經濟學專題、勞動市場關系與職業流動性。
2.2.9經濟史,包括經濟史等課程。
2.2.10發展經濟學,包括發展經濟學:微觀學問題與政策模型、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與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政治經濟學:制度與發展、經濟制度與增長政策分析、政治經濟學1:國家與經濟的理論等課程。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項目主要課程:核心課程:價格理論(分為Ⅰ、Ⅱ、Ⅲ)(應是微觀經濟學)、收入理論(分為Ⅰ、Ⅱ、Ⅲ)(應是宏觀經濟學)、數量分析方法(包括經濟學中數理方法導論、經驗分析Ⅰ、Ⅱ、Ⅲ);專業課程:數理經濟學(包括博弈論、信息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專題)、計量經濟學與統計學(包括高級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專題、市場專題(貝葉斯方法在營銷與微觀經濟計量學中的應用)、經濟史(包括人口與經濟、商業倫理、市場營銷的經濟學與人口統計)、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本(包括應用價格理論、人力資本、知識與技能經濟學)、數量經濟分析(生命周期動態學與不平等、社會相互作用與不平等)、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經濟增長專題、國際貿易與增長、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分析)、公共部門經濟學(政治學的經濟模型、公共部門經濟學、公共部門中的發展經濟學)、計量勞動經濟學(微觀數據分析Ⅰ、Ⅱ、Ⅲ)、宏觀經濟動態學與金融市場(宏觀經濟的隨機模型、公共財政與宏觀經濟動態學、金融市場的動態模型)、金融經濟學(金融決策理論Ⅰ、Ⅱ、Ⅲ)、資產定價(資產定價、實證金融專題、資產定價專題)、產業組織(高級產業組織理論Ⅰ、Ⅱ、反托拉斯與產業組織)。另外有很多討論課程,還有方法論的訓練課程。[3]
哈佛大學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一般經濟學、經濟理論、經濟思想史為一類,包括微觀經濟理論Ⅰ、Ⅱ、文化經濟學、宗教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博弈論Ⅰ、Ⅱ等;計量經濟學與數量方法,包括應用計量經濟學、金融計量學專題等;經濟史、發展經濟學,包括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學Ⅰ、Ⅱ、發展政策設計、經濟增長理論;貨幣和財政理論與政策、公共部門經濟學,包括公共經濟學與財政政策Ⅰ、Ⅱ、衛生經濟學等;國際經濟學,包括國際金融、高級國際貿易專題等;產業組織與規制、環境經濟學,包括產業組織Ⅰ、Ⅱ、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包括公司金融、企業家精神的理論與經驗研究、行為金融;勞動、人力資本與收入分配、城市經濟學為一類,包括社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科學經濟學。另外有大量的閱讀、研究、討論課程安排。[4]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課程設置:1)第一年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分析Ⅰ和Ⅱ、經濟學家須掌握的數學方法,計量經濟學Ⅰ和Ⅱ;2)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與發展Ⅰ和Ⅱ、科學、技術與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公共財政Ⅰ和Ⅱ;3)計量經濟學,包括微觀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經驗方法、應用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理論、計量經濟學專題Ⅰ和Ⅱ、計量經濟學討論會;4)經濟思想史,包括經濟思想史;5)產業組織與規制,包括產業組織專題、產業組織專題Ⅰ、Ⅱ和Ⅲ、產業組織討論會;6)國際經濟學,包括國際金融、貿易與金融政策中的戰略問題、貿易協定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貨幣與金融、貿易與發展專題、國際貨幣經濟學專題、商業政策專題、全球經濟政策、經濟地理專題、國際貿易討論;7)勞動經濟學,包括勞動經濟學Ⅰ和Ⅱ、勞動經濟學專題;8)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理論,包括宏觀動態學專題、高級宏觀經濟分析Ⅰ和Ⅱ、宏觀經濟學與一般均衡理論、經濟分析專題Ⅰ和Ⅱ、應用宏觀經濟學與金融、經濟模型中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貨幣理論與政策、高級經濟學經驗研究專題、貨幣經濟學討論會、經濟波動討論會;9)微觀經濟理論與數理經濟學,包括高級微觀經濟分析Ⅰ和Ⅱ、群體決策的建模與分析、經濟學家的高級數理經濟學方法、數理經濟學專題、金融與貨幣的一般均衡基礎、博弈論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控制論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機制設計、契約與組織、政治的經濟分析專題、市場設計、產業競爭的經濟學與政治學、微觀經濟學討論、應用微觀經濟理論討論、應用微觀經濟理論研究方法討論;10)公共財政,包括公共財政Ⅰ、Ⅱ、Ⅲ、公共經濟學基礎;11)其他課程,包括美國經濟史、歐洲經濟史、日本的經濟組織與發展、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專題研討、蘇維埃與后蘇維埃經濟、中東歐、后蘇維埃國家以及東亞改革國家的轉軌問題、城市經濟學、集體行動的政治經濟分析、政治經濟學理論、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轉軌經濟學、歐洲一體化的經濟分析、日本經濟問題、衛生經濟學專題;12)討論,包括經濟理論、貨幣與宏觀經濟學、勞動與人力資源、國際經濟學、發展與環境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產業組織與戰略、應用微觀經濟學與勞動。[5]
3.美國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的特點
從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國高校經濟系課程設置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3.1課程體系完整,數目龐大
每一所大學開設的經濟系課程幾乎都涵蓋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從一般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到經濟學的各個分支領域如勞動經濟學、衛生經濟學、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等無所不包,課程數量龐大。哈佛大學2009年秋季為本科生開設的課程有20門,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50門之多。由于課程內容豐富,數量龐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術興趣以及今后的職業選擇,靈活選擇要學習的課程,有助于實現經濟學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權衡,也有利于教師專注于某一個研究領域,提高研究與教學的質量,同時也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2課程層次豐富,結構合理
美國高校經濟學課程體系布局合理,課程之間內在的結構關系、邏輯聯系得以完善。
首先,課程層次性強,課與課之間的縱向銜接緊密。在課程設置上,遵循知識傳授的漸近規律,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方式,構建完整的經濟學課程體系。各大學都把一些主要的經濟學課程分解成幾個由低至高的級別,如微觀經濟學Ⅰ、Ⅱ、Ⅲ,宏觀經濟學Ⅰ、Ⅱ、Ⅲ,計量經濟學Ⅰ、Ⅱ、Ⅲ等等,讓學生拾級而上,步步升高,幫助學生既打好專業基礎,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識。
其次,注重經濟學方法的訓練。美國高校在經濟學課程體系的設計中,特別強調現代經濟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學,開出了大量統計方法、數學方法、計量經濟學、微觀宏觀經驗研究方法、數理經濟學方法等課程,并且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這樣的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主流理論和方法。通過經濟理論與經濟方法課的結合,以突出定性經濟學與定量經濟學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既理解相關的經濟學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論的定性表述,又能把這些理論化解為具體的假設,并運用統計資料和方法,對其進行規范化的定量檢驗。
第三,注重跨學科培養。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經濟系設有經濟數學(Econ-Mathematics)、經濟統計學(Econ-Statistics)、經濟運籌學(Econ-Operation Research)、經濟哲學(Econ-Philosophy)、 經濟政治科學(Econ-Political Science)五個跨學科方向,學生的培養由兩個系共同完成,各個方向均有自己的學分要求,其中前兩個對數學的要求很高,分別占總學分的22%和44%。這樣的跨學科培養是緊跟經濟學發展前沿的表現,有助于培養學生利用經濟學和其他學科共同分析某個領域的能力。本科生畢業后,學校會鼓勵他們去別的大學繼續深造(不同于我國的基地班),基本上沒有近親繁殖現象。通過跨學科的培養,不斷拓寬經濟學教育領域的學科目標。這些跨學科的經濟學擴展課程,如社會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法律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宗教與資本主義等課程,為經濟學的理論論證和方法應用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空間,而且還在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比較中,發現本學科的缺陷和不足,促進自身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3.3課程的應用性強
美國大學本科經濟課程設置特別注重提高課程的應用性,以適應大部分本科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具體經濟職業的實際要求。課程的應用性既體現在每一門課程的內容里,又顯示在眾多課程之間的結構關系之中,從每一門課來看,其內容設計一般是從具體的經濟現象著眼,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存在于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相關的經濟學概念、理論和方法,因此,整個課程的學習不是和經濟現實脫節或割裂開來,而是形成積極互動的良性關系,即在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中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知識的拓展,又提高對經濟現實的思考層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學術視野
美國高校的經濟學研究在全世界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因而其學術視野并不僅僅局限于美國本國的經濟問題,對全球經濟問題都有研究。因而其開設的課程幾乎涵蓋全球各國的主要經濟現象,開出了大量涉及各國經濟問題的課程,如歐洲一體化的經濟分析、日本的經濟組織與發展、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問題研究、國家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問題等課程,開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避免了過度本土化所帶來的問題。這些課程安排,也會促進多學科的融合,促進學生探討和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經濟問題背后所隱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課程設置重視學生參與和師生互動
美國高校課程設置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以及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每個高校都開設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課程,由任課教師主持,每個班級不超過20人,在教師指導下閱讀論文,對本領域的問題進行研討,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討論課還須提交自己的研究論文,這樣的課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懷疑精神和創新思想的學術品格,有利于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是一個極大的欠缺。
4.完善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 實現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美國幾所著名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完善我國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實現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科學設置教學層次
把經濟學專業的西方經濟學課程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明顯的層次,初級經濟學原理在一年級開設,不用數學表述,只是講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輪流講授。中級微觀經濟學和中級宏觀經濟學,涉及一定的數學語言,在二年級開設,我國一些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已采用這種課程設置,可以在經濟學其他專業推廣。與之相關的計量經濟學、應用微觀、應用宏觀等課程在三年級開設,加強課程的應用性。
4.2加強經濟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
我國的經濟學教育,注重理論內容的講授與灌輸,但對經濟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卻有所忽視。就目前我國經濟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來看,大多數院校僅在二三年級開設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課程,授課時間為一學期。而前面我們看到,美國高校在方法論方面開設的課程非常豐富,包括微觀計量、宏觀計量等專門化的課程,這樣學生可選擇的課程較多,也容易培養他們對這些比較枯燥的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建議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統計學等計量經濟學等方法論課程也應分為不同的層級,在二、三年級開設,在培養基本理論功底的同時,注意學生的選修課建設,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
4.3逐步提高討論式教學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學,對我國高校來說是一種新課程,不能拘泥于課本知識,應當更加注重實際問題的研究,注重理論分析能力的培養,要將最新科研成果引進Seminar教學,尋找突破點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Seminar課程應由對本領域學術發展趨勢較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門專業課之后都應開設類似的課程,由教師指定研究領域和文獻,學生對該領域的問題研究、討論,每個學生都要參與討論。Seminar課程應從原屬課程分離,單獨設立,課時比例也應提高。
4.4拓寬專業口徑
從以上美國著名高校的辦學理念看,這些院校均秉承寬口徑、少分類的原則,使得經濟系課程設置反映經濟學理論各個組成部分的有機聯系,尊重知識之間的普遍聯系,加強課程的廣博性和基礎性,避免了高等教育過度專業化的問題。我國各高校專業口徑狹窄,財經類院校表現尤為明顯。在某個財經類院校,西方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撰寫的有關股票市場有效性問題的論文,竟然被學術委員會評為不符合專業方向,因為該校有金融學院,委員會成員認為股票市場問題只能由金融學院來研究。如此狹隘的專業劃分只會局限學生學術視野,限制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高校應吸收這些先進的經濟學教學經驗,減少專業分類,實現院系教學之間的互通,使學生打下寬厚的知識基礎。
4.5以科學研究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經濟學的課程提示設置中,要大力推進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線的研究性教學,運用案例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等教學方法,大力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增加探索性課程,加大教育資源對學生開放程度。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每一名課程都要以問題探索為導向,在科研時間獲得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從學生入校就開始科研訓練,大學生科研項目要提供明確的科研計劃,安排導師專門指導,提示經常性地舉辦學術研討會和成果交流活動等,不斷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注釋:
①資料來源:
②資料來源:。
[5]MIT經濟系研究生課程設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項目課程設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學經濟系課程設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
1、專業基礎必修:會計學原理 、管理學、經濟法、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統計學原理;
2、專業基礎選修:公司法、管理信息系統、技術經濟學、國際貿易、運籌學、組織行為學;
3、專業必修:金融學、財務會計、計量經濟學、財務管理、投資學、管理會計、財務報告分析、高級財務管理;
4、專業選修:成本會計、審計學、稅收會計、高級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貨幣銀行學、中級微觀經濟學、國際金融等。
(來源:文章屋網 )
《微觀經濟學》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經濟類專業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人才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既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側重于有關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論的教學,使學生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一般原理和規范行為等方面的內容有詳盡了解,并能運用一些數學方法和模型,分析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為其它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但在微觀經濟理論中數學知識運用頻繁,許多經濟理論的得出,都是用高等數學的知識證明和推導,對數學知識掌握一般且缺乏應用能力的學生來說,感到很抽象、深奧、難懂,使很多學生普遍感到經濟學難學。因此,在講解微觀經濟理論中如何恰當運用數學分析方法,增強其具體應用價值,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使微觀經濟學的變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變晦澀為通俗,變苦學為樂學,對增進學生學習興趣,改革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正確認識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數學分析
數學分析方法是現代經濟學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經濟學科學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在經濟學分析中應用數學分析有助于清晰地表達思想,使論證富有邏輯性,避免曲解、混亂。但并非所有的經濟問題都能用數學分析解釋和解決,數學方法只是一種工具,在現實經濟領域中,有不少現象很難用數學模型來解釋和說明。因此,我們應對微觀經濟學中的數學分析持正確態度,經濟學數學化與拒絕數學分析都是錯誤的。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數學方法在各章講授中的使用量和難易程度。對于能較好地說明經濟理論且實際應用價值較強的數學知識部分可重點強化,詳細講解推導過程及舉實例討論應用;對一般性理論可考慮簡要說明,適當刪減,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興趣。
二、微觀經濟學課程中數學應用方法的一般思路
1、以應用知識為導向,堅持基礎性、前沿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科學的分析方法與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主,增強學生畢業后的工作適應能力。因此經濟學知識在最大程度上應以職業應用知識為導向。在微觀經濟學講授過程中的基礎性是指要把基本理論的內容、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與核心概念之間的關系講述清楚,從總體上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前沿性,就是在堅持基礎性的同時,及時將微觀經濟學的前沿理論、國內外經濟前沿問題引入課堂,這樣既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和激活課程的經典內容,又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實踐應用性是指并不需要學生精通數學,而以應用為導向,并采用問題場景的方式展開敘述。每一章的數學分析過程都與某個具體問題如何運用及其對決策制定等出發,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演示和互動輕松掌握各種數學分析方法。如利用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中的供需原理以及彈性理論說明我國燃油稅開征對燃油價格、社會福利的影響。通過數學分析方法證明燃油稅開征確實短期內會抬高油價,抑制需求,有利于節能減排和構建節約型社會,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創新性,主要體現在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以培養創新型的學生。如案例討論教學法及開展課外輔助教學等,鼓勵學生參加課題研究、公開等。
2、全面推行多媒體教學,提高演示效果。使用多媒體和其他課輔軟件教學,借助動畫和數據圖表能直觀地向學生闡述有關經濟變量的關系,當堂演示計算和推導過程,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
三、構筑微觀經濟學數學應用方法教學改革的教學體系
1、課程設置的改革。根據經濟類專業與非經濟類專業的不同,分層次設置經濟學課程,應有普及與提高之分。非經濟類專業主修初級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用比較通俗、直觀的方法,講述基本概念,介紹基本理論;而經濟類專業主修中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不僅深度、難度有很大變化,而且引入較嚴謹的數學分析方法;側重工商管理類的專業可繼續選修高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課程,前提是學生必須具備較好的高等數學基礎。
2、教材建設的更新?,F有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對于許多學生而言,無論從理解閱讀上抑或習題練習上都存在一定難度。應根據學生可接受及實際需要的程度,進行教材的改革與更新,使其更適合中國理論與實踐的要求,也有利于西方經濟學在我國的流行、普及與深化。
3、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若真正能把微觀經濟學課程內容透徹地傳授給學生,還特別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數學基礎、外語基礎及世界歷史知識等,為此任課教師需進一步學習或進修。
4、加強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微觀經濟學研究個體經濟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科學決策;宏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運行規律;計量經濟學研究經濟運行中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這3門核心課程構成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因此,對于經濟類專業,應適當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可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掌握數學工具的運用。
0引言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變量之間的統計關系及其規律的科學,廣泛應用于經濟學的各個領域。通過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建立合適的計量經濟學模型,能夠使用軟件估計模型參數,并能夠對估計結果進行檢驗,且正確解釋模型的經濟意義。在本科階段參數估計的方法為普通最小二乘法,為了使得其估計參數有良好的統計性質,需要使計量經濟學模型滿足經典假設。在對參數進行經濟意義檢驗和統計檢驗之外,需要考察模型是否滿足經典假設及不滿足經典假設的修正方法。授課內容主要圍繞參數估計與檢驗展開,教師需要深入淺出的講解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經典假設,經典假設是理解課程后續內容的基礎。我國《高等教育法》指明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且市場更需要應用型、創新型的高層次經濟學人才,由此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已迫在眉睫。筆者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經濟類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時的知識構建及授課中遇到的問題,提出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教改方案。
1計量經濟學教改的探索
經濟類教師和學生已普遍認識到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但是該課程涉及到經濟理論、統計學、數學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講授難度較大。很多學者從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角度,對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上沒有體現出經濟學科特點,應將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設定、數據的分析作為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1]。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也被許多學者認識到。李芝倩提出計量經濟學在教學中應以應用為導向,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注重案例教學和實踐環節[2]。張長青認識到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應用等問題,忽視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建議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案例庫,使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合理銜接[3]。也有學者比較研究國內外計量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如譚硯文等,比較了中美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發現美國計量經濟學課程內容豐富、課程銜接緊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我國計量經濟學教學體系、教學理念、課程設置都明顯落后[4]。
2課程的銜接問題
2.1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問題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課程之后開設,一般設置在大三第一學期。大多數高校沒有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開設不同層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由于我國經濟類專業同時向文科和理科招生,學生數理基礎差異較大,不適合按照統一的教學目標來授課。國外許多高校已經開設不同層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不同基礎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有關課程。例如,麻省理工分別開設初級計量經濟學、中級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非線性計量分析、現代計量經濟學方法等近10門課,構成了不同層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體系[2]。而國內大多數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課時安排較少,不能很好體現計量經濟學的學科地位。含上機實驗課在內計量經濟學僅有48課時左右,教師沒有充分的時間講解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在實踐中應用較多的時間序列模型、面板數據模型、二元選擇離散模型沒有時間講授。學生在工作或論文寫作中,若需要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后續學習。計量經濟學軟件為學生理解計量經濟學方法提供了一個視窗,是計量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橋梁。教師在上機實驗授課環節講授軟件的使用,可使學生認識到繁瑣的計算過程可由計算機來完成,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起著重要作用。而大多數高校上機實驗教學環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僅有4至10課時。計量經濟學軟件多為國外開發,學生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掌握軟件的使用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實踐環節對數據的分析能力。
2.2數學基礎課程銜接問題現代經濟學已經從思辨哲學轉向數理實證,經濟理論均要經過嚴格的數理邏輯證明及經驗檢驗,經濟學研究中對數學知識的運用已經超過物理等自然學科。我國經濟學專業學生的數學基礎課程僅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三門,其教學授課難度較低。且這些課程由理學院數學專業教師講授,他們對經濟學了解較少,不知道經濟學中會用到哪些知識,授課內容與經濟學專業需要脫節,學生在這些課程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計量經濟學建模中涉及到微分方程、動態最優方法、拓撲學、實變函數等知識,在高等數學中均沒有講授;多元回歸分析中需要對矩陣求偏微,需要學生有空間思維能力,而這些知識在線性代數教學中卻沒有涉及;統計量的構建及統計性質的證明的相關基礎知識,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往往是一筆帶過,并沒有作為重點講授。沒有數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支撐,經濟學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普遍注重數理模型的推導、統計量的構建及統計性質的證明等基本原理的講授,學生在經濟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理統計等課程中若存在知識缺陷,均會影響到該課程的學習。由于大多數經濟類學生數理基礎較弱,不能很好地理解枯燥抽象的證明及公式的推導,課堂往往成為教師的獨角戲。
2.3經濟學專業課程銜接問題許多高校課程設置上,缺少與計量經濟學有效銜接的其他經濟類課程,不利于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及創新人才的培養。西方國家經濟學專業一般在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前,講授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在學習了初級微、宏觀經濟學及數學基礎課程后,再學習中級微、宏觀經濟學,使得學生能從數學邏輯上理解經濟學,為經濟學模型的理解及計量經濟學建模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在本科階段僅講授初級水平的經濟學,沒有中級經濟學的學習,學生很難理解經濟學模型,計量經濟學建模的授課環節會遇到較大困難。大部分高校缺少計量經濟學后續課程的教學,只有少數高校增設了金融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計量經濟學方法講座等后續課程。計量經濟學課程中學習了建模、估計參數、檢驗的一般方法,可以應用到經濟學各分支內,如結合各分支開設后續課程,會加強對這門工具課的理解。
3計量經濟學教材建設的問題
教材是教師課堂授課和學生課下復習的依據,教材的選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授課內容及授課效果。計量經濟學的建?;诮洕枷爰袄碚摚瑢τ谟嬃拷洕鷮W模型過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體會經濟學理論在計量經濟學中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案例分析教學是培養學生利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計量經濟學教材建設需要與時俱進,尋找緊密聯系實際的豐富案例。案例應盡可能選取國內外實證研究的熱點經濟問題,盡可能體現經濟分析、經濟模型的建立、軟件的使用、回歸結果的分析整個過程。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并沒有體現對學生建模思想的培養[5],沒有使學生深切體會到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流行的國內教材側重計量經濟學理論的數學推導,雖然也有部分案例,但案例均為宏觀經濟案例且普遍忽視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建模過程的說明。由于文化差異,中國學生很難接受國外的案例,使用國外經典教材效果有限。例如,A.H.施圖德蒙德著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被視為美國“近30年來最具重要性的新版教材之一”,該教材結合美國大學生的生活選取了豐富的案例,而中國學生并不能理解其案例中所討論的變量間的關系。#p#分頁標題#e#
4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方案建議
4.1設置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文科、理科類別的學生。根據經濟類各專業不同的文理招生類別,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文科生的培養目標定位于思想創新,能夠應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即可;教學目標應注重經濟理論,培養學生依據經濟理論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文科生對經濟學理論掌握程度要遠遠好于數學和數理統計,授課中應淡化數理推導,強調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應用。注重培養文科生的思想創新,引導學生發現經濟問題,試圖用經濟理論進行解釋,并能夠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其進行經驗檢驗。理科生的培養目標定位于理論創新,注重計量經濟學理論的講授,引導學生創新計量經濟學理論。理科生數理基礎較好,應扎實基礎、提高其培養層次,計量經濟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應用,要提高到計量經濟學相關理論的推導及證明層面上。
4.2配套改革課程體系計量經濟學良好的教學效應需要配套改革經濟學類的基礎課程。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改革,促使經濟學各門課程有效銜接,學生的理論抽象和實證分析能力會得以提高。增設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數學建模等先修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學生理解經濟學模型,提高學生建立經濟學模型的能力。根據經濟學專業的需要,調整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課程的授課內容。例如,高等數學課程中強調泰勒級數展開式等相關內容;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強調統計量構建及其性質、假設檢驗等內容;線性代數課程中加入矩陣的求導、矩陣的期望值、隨機變量方差-協方差矩陣等相關內容。適時開設金融計量學、時間序列分析、中級計量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等后續課程。
4.3注重案例教學,從模仿到創新案例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選擇或編著案例豐富、注重分析建模思想的教材授課。例如,研究家庭收入對消費支出的影響,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家庭消費支出的因素。學生根據經濟理論,可能提出價格和收入是影響家庭支出的兩大因素,價格和收入增加會導致家庭消費支出增加,他們是正相關關系。在因變量和自變量確定后,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計量經濟學模型。不同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待估參數的經濟意義不同。如果直接以家庭消費支出為因變量,價格和家庭收入為自變量,那么待估參數分別表示價格對支出的邊際影響、家庭的收入邊際支出;如果選擇雙對數模型,待估參數分別表示價格支出彈性、家庭收入支出彈性。之后就要搜集數據,可以組織學生抽樣調查也可以尋找相關數據,使用軟件估計參數。參數估計出來要檢驗其經濟意義、判斷其統計性質、檢驗是否違背高斯假設,若違背高斯假設再用修正后的方法估計參數。通過案例教學鞏固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在實際工作或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精選經濟學各專業方向的計量經濟學案例豐富課堂內容,結合案例讓學生了解計量經濟學的建模過程及軟件的使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具體的經濟問題,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經驗檢驗經濟學相關理論。
4.4結合生產實習,培養實踐能力生產實習環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最好時機。企業要預測銷售量,證券部門要分析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政府部門要分析政策對經濟的宏觀影響等等,都要應用到計量經濟學。在學習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后,組織學生到不同部門實習,讓學生體會到計量經濟學不僅是枯燥的理論,確實可以解決現實中各種問題。學生可以在實習中觀察經濟現象,發現經濟問題,根據自己掌握的經濟學理論,分析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建立合適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利用實習部門提供的數據,使用計量經濟學軟件估計模型參數,并做相關預測,為實習部門決策提供依據。另外,通過生產實習,不僅會提高學生對計量經濟學后續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也會大幅提升。
4.5改革對課程的考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大多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考核由實驗成績和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6]。實驗環節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給定的案例和數據,模擬建模撰寫實驗報告;考試一般為閉卷考試,考核內容多為考察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在這種傳統考核模式下,學生可能疲于應付考試,并沒有真正去分析經濟問題,缺少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激勵,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建議改革考核模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或興趣愛好選擇經濟學問題,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撰寫經濟學論文。根據學生經濟學論文的完成情況,評定學生計量經濟學成績。學生通過撰寫經濟學論文,有助于提高其創新及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7]。
經濟學專業主要課程
《經濟學基礎》、《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金融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公司理財》、《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當代中國經濟》、《勞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網絡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公司財務》、《市場營銷》、《企業經濟學》等。
經濟學專業就業方向
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經濟學專業畢業生通常有這些流向:
1、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等;
3、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7、國家公務員系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
8、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等。
拓展閱讀:經濟學專業培養目標與要求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比較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經濟學理論,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知識面較寬,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