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2 04:48: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體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當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倍贁得褡鍌鹘y體育項目正是我校的優勢教育資源和立校品牌。多年來,我校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民族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多次代表自治區、南寧市參加全國全區的各級比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高中課改不斷深入,素質教育不斷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如何不斷挖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和育人元素,如何在特色高中建設中更大發揮其帶動作用和影響力,正是我們著力思考的重要問題。
2.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主體發展的需求。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讓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從今后學校體育發展的眼光看,娛樂體育的內容必將大大加強,將與健身體育一起成為學校體育的支柱。
3.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需要
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學院院長韋曉康專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發展、創新與人才培養探索》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并指出了其發展的方向,突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當今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不可忽視的發展前景。
二、在中學體育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意義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我國體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文化進步起著重要作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其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理念以及顯著的趣味性和娛樂性特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其健身效果明顯,有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同時,又以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促進了學生對各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風的了解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
三、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如何開展民族傳統體育
1.從學生的興趣出發
由于學生的性格、性別和自身身體素質差異較大,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分組進行教學的效果較好,不同組別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進行學習。
2.學習和娛樂相結合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擁有極高的趣味性,通過教學、練習和比賽,培養學生參與和競爭的意識,充分發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讓學生在運動中感受快樂。
3.教學過程由易到難
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中要注意基本功的練習,扎實的基本功能夠使學生的技術得到快速提高,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板鞋教學中,我采用先學基本步伐—二人按節奏走—三人按節奏走—多人走—快走—跑—快跑的教學步驟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學生參與確定目標、把握學習進度和目標達成的評價體系。課堂上學生可以大膽質疑,教師則積極引導,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得以充分發展。因此,在實施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例如,在踢毽子、打陀螺教學中,我只是教會學生一些基本方法,然后由學生分散進行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巡回指導,為學生及時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在歡快、自由的教學氛圍中盡情地學練,既達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的身心又得到了發展。
5.教學中融入文化因素
每項傳統體育項目都有一個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在課堂教學中介紹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注意事項
1.樹立體育意識
通過引導學生樹立民族體育意識,使學生關注體育文化,形成宏觀的體育意識。
2.建立完善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
終身體育是指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其本身所參加的所有的體育鍛煉和其所收到的各種體育教育的總和,稱之為終身體育。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隨著生活質量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應該并且需要進行終身體育,也需要進行合理的體育教育,為其終身體育活動打下一個科學、實用的基礎。在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指導及教育當中,是由3個相互聯系的階段構成的,分別是嬰幼兒體育階段、青少年體育階段和成年人體育階段。在嬰幼兒體育階段當中,由于是起點,因此是對人的生命活動、身心健康和成長發育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成人階段是指終身體育的擴展期,通常來說是依據自身的身體狀況來進行體育;而青少年體育便是整個人的體育體系當中的入門期也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在為日后成人期打下基礎的同時也對當下青少年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的健康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因此,中學體育教學對全民健身起著一種基礎性的作用,能夠幫助青少年認識到體育教學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在通過政府、社會和學校的努力以及全民健身的倡導,我國人們的身體素質同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兒童和青少年的提高更是尤為顯著。而中學體育教學對全民健身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在加大體育教育經費的投入和使用中,通過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完善體育設備、場地,以及提高體育健身活動制度的完善,來幫助學生具有較好的體育技能并且形成好的體育習慣,為日后的生活當中的健身提供基礎性幫助。中學體育教育是全民健身的一個重要關節,培養了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習慣、體育興趣,為全民健身打下了基礎,為日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中學體育教學對全民健身活動產生的指導性作用
優質的全民健身活動需要科學的健身理論的指導才能夠發揮其作用,理論經過有效的指導轉化為實踐才能夠幫助人們得到益處。中學生在學校期間,不僅需要掌握正確的、具體的健身和體育鍛煉方法,并且需要學會如何將方法轉為實踐,掌握鍛煉和健身的技能。在學校里對中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學,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在健身中學習并且運用科學方法,還能夠幫助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為日后全民健身活動打下基礎,還能夠幫助學生在其他學習和生活當中自覺并養成運用科學方法的習慣。在嬰幼兒時期,對體育的知識大多來自家庭父母,信息相對不全面且具有一定的誤導性,而成年后,體育鍛煉的常識和習慣已經形成,難以改變。因此全民健身的指導最重要的階段是在青少年時期,而中學體育教學對此產生的指導性作用便十分重要。在中學進行體育教學的體育老師都經過十分專業的訓練和培訓,對理論教學的認知十分全面,對各項體育運動的技能也十分了解且水平較高,在教師的自身能力發揮下,能夠幫助中學生對體育訓練的知識和技能有個正確的認識和學習。假如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當中使用的方法不科學、不得當,那么,不僅不會產生較好的體育鍛煉的效果,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自身的身體健康產生一定的損傷,因此,體育教師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體育,運用正確的方法是保證體育鍛煉有效性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中學體育教學在全民健身活動中便起著指導性作用。不僅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正確方法,使學生了解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進行什么樣的體育活動以及多大量的體育活動,還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對學生關于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有個指導性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指導,使得學生喜歡上體育運動,形成體育運動的習慣,為學生能夠長久地進行體育鍛煉打下基礎。這樣,學生在了解運動技巧的同時能夠有個持續性的愛好。
3中學體育教學對全民健身活動產生的宣傳性作用
無論是我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將身體健康作為追求的目標,而在長期日積月累的體育健身活動當中,人們已經將合理的經驗逐漸的整理和歸納形成了科學的體育活動理論,全民健身活動需要一個途徑來將這些理論和技能進行宣傳,使更多的人們了解、學習并且使用。學生群體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為朝氣、最為有生命力的群體,這一個群體的學習能力和宣傳能力是巨大的,因此,在學生群體,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當中進行全民健身活動的教育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同開展群體性體育活動相比,學校體育教學是一種有意識地進行傳播的途徑,在體育教學當中,教師通過教學,能夠將體育健身理論宣傳到學生當中,體現了中學體育教學對全民健身活動產生的宣傳性作用。與其他時期不同,人在青少年階段可以從多方面了解體育鍛煉,也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因此,中學體育教學可以在學生青少年時期對全民健身活動起到很好的宣傳性作用。在中學時期,學校和體育教師以及在校學生是進行全民健身活動宣傳的中堅力量,發揮極其強大的力量,可以使更多的人意識到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意義。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加強身體素質的提高能夠為文化、科學等社會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從這個層面看,加強全民健身活動的宣傳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學體育教學當中,運動競賽、板報宣傳、文體活動、體育交流等體育活動,都能夠提高學生和成人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對全民健身活動進行宣傳。
4結語
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中學體育課程設置以及課堂教學模式應改變傳統的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模式,要做到在國家統一大綱的指導下進行多樣性的課程設置安排。主要以增強學生體育意識、傳授科學訓練方法和監督加強實踐鍛煉等方法來提升中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讓學生在科學的體育教學中學習到正確的體育健康知識,培養出積極的體育意識,并形成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習慣。
二、轉變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
在中學體育課程教學中,首先要貫徹“終身體育”“、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指導思想。學校的體育教學并不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量化體現,而是應該真正深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去。從而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都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也能為未來社會輸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然而,傳統的體育教育一般都局限于呆板的課堂教學活動,知識陳舊且技能單一。體育運動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不僅有強身健體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緩解疲勞消除壓力的重要手段。而現階段中學體育的課程安排確都是機械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體育運動對學生的本質作用。在中學體育的教學活動中,課程的設置應利用起學生愛“玩”的心理,使用符合學生心理的教學模式,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開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如在技能實踐課上根據不同的地域特征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球類、武術和健身操等趣味性的群體游戲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又能使學生掌握一項可以長期參與體育活動的既能。而在教材的選擇和體育知識傳授的時候,要注意知識內容的時效性、趣味性和多樣性。同時,在課堂知識傳授時,要打破傳統教師填鴨式的講課方式,通過利用多媒體等有效手段,進行科學的、規范的體育知識傳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體育競技項目的賽程錄像進行觀摩,將理論與知識結合在一起,對于比賽規則和技能技巧同真實畫面的結合,使得學生對于體育知識有更加深刻和立體的認識。從而培養出學生對于體育健身持久的意識和興趣。
三、課堂教學模式和內容的改變
在體育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教師應營造出一種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并引導學生又被動進行體育鍛煉而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去。豐富的課堂教學方式十分重要。要改變體育課上單一的田徑類體育項目教學,而結合舞蹈、瑜伽等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項目,從而使得體育課程更加有趣和活潑。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教師可以采用多樣花的課堂教學方式,如教師可以根據對體育賽事的講解與回訪組織學生對進行賽程模擬的方法,設置運動對抗組、裁判組和觀眾組,讓學生群體自發地組織一次體育賽事。提高體育運動技能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將豐富課堂的傳授內容,將營養學等內容引入體育教學內容當中去,采用競答或者心得分享等方法提高學生保持健康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興趣小組”的模式,以學生自學、教師指導和心得分享的模式,提升學生的自助學習意識和學習興趣,為學生離開學校后仍能進行體育鍛煉和掌握體育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體育活動
這是中學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中一個較為支柱性的能力,它使得體育課堂室外操作具有了一些特殊性。應該說,這種組織能力超越了教育制度與教學模式的限制,它是中學體育教師必備的一種課堂教學能力。那么,對于中學體育教師來說,他必須能夠具備傳統的教學能力以外,還應該有所提升,尤其是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來進一步強化自身的課堂組織能力,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新課標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因為新課標下的中學體育教學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主體地位,成為課堂的主導者與輔助者,如果體育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有限,就有可能讓體育課堂顯得松散而無紀律性。因此,中學體育教師在原先課堂組織能力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課堂組織能力,從而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與自己的主導性作用。
2.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中學體育教師的表達能力是由語言與肢體共同構成的,它是中學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課標的改革要求與教育宗旨,體育與健康課程應該提倡快樂體育與終身體育的理念,要在傳授運動技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起終身體育觀,培養他們的自主運動意識與能力。從本質上來講,這就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傳承,而語言又是理念的載體。因此,中學體育教師應該要能夠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把新課改的新教育理念正確的體現出來,并使用學生易懂的語言詮釋出來,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中學體育課堂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事實上,中學體育課堂并不是人們想象的主要是實踐方面的鍛煉課程,它也需要理論方面的講解。那么,中學體育教師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化自身的語言文化修養,把體育的教學內容更好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把握動作的要領與注意事項等。因此,我們說中學體育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即語言具有針對性、科學性、趣味性、啟發性、準確性以及強化性等,這樣才有利于提高中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
3.較高的教育創新能力。
中學體育教師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實際上,這也是新課標對于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出的一項全新要求,是時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我們甚至可以說,創新能力是當前推動中學體育教學不斷向前發展的靈魂所在。這就要求中學體育教師改變過去那種沉悶呆板的教學方式,使用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新觀念通過新課堂更好地展現出來。因此,中學體育教師就應該在對場地和器械功能的開發與利用方面進行一定的創新,要能夠使得中學體育課堂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體育器械和運動場地。這件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凝聚了中學體育教師的聰明才智。此外,中學體育教師還應該能夠把枯燥乏味的體育課變得更為生動有趣,激發出學生參與到成功體育與快樂體育中去的樂趣。中學體育教師還應該運用一些自制器材來豐富體育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內涵,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引導,樹立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充分挖掘教材,給予學生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空間,從而創新教學方法,創新課堂組織形式,運用啟發式教學方式來讓師生一起分析解決問題,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應多以鼓勵作為回報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正確處理好創新精神與德育的關系,處理好教學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從而讓中學體育課堂在體育教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引導下,獲得新生的力量與源泉。
4.靈活的應變能力與其他相關能力。
這一方法在球類基本功教學中運用,不僅能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練時間里規范地掌握球類基本功,尤為重要的是在學練過程中培養、提高學生想象與肌肉活動協調配合的能力,讓學生能切實地體會到掌握技術動作不僅僅是體力活動,更重要的是大腦的思維、指揮,自信心的樹立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常規模式”教學,學生聽、觀、練雖然具體明確,但學生在學練過程中隨意性較大,通常是學生拿到了球以后只顧玩樂,對教師的講解示范以及提出的練習要求,不當一回事,基本上是怎樣順手就怎樣練,很難集中注意來體會動作要領,去逐步地掌握規范動作。教師則疲于作單個或小范圍的指導,糾正學生動作,既顯得被動,又費時費力。由于課堂學練過程中動作的規范化不能嚴格把關,方法不力,以致大部分學生容易重復錯誤動作練習,預期的教學效果就得不到保證。
“三結合循環模式”教學正是在“常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教師作為榜樣參與,誘導學生學練,嚴格把握教學環節,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學練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多動腦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反復學練動作過程,逐步強化規范動作意識,使學生聽、觀、想、仿、練融為一體,緊緊相扣。
課堂教學反映出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練動作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練過程生動活躍、緊張有序,由于學練的正誤動作能及時反饋,動作細節 要領體會深刻,對正確動作的鞏固,形成動力定型具有顯著的實效性。由于課堂教學中教師把住了規范動作的學練關,課后學生復習、鞏固時就能按照規范動作進行強化練習,進而熟練規范地掌握所學練的球類基本功。
我校是師范學校,注重基本功的規范化練習,掌握科學且具實效的組織教法是中師生能力培養的具體反映。因此,中師籃球及其它球類教學不能是簡單的教師講解、示范、組織學生自行活動,切忌“一個哨子、幾個球,教師學生都自由”。
對中師生來說,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將來到農村小學,在場地、器材不足情況下,運用模仿、徒手練習與實際操作“三結合循環模式”教學,定會使小學生沉浸在玩中學、練中玩的境界。運用“三結合循環模式”教學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求教師示范正確,?領做示范動作準確優美,具有標準的示范性。講解動作要領簡明扼要,明確重點、難點。例如教授“單手肩上投籃”時要點在投籃手臂的小臂是否與地面接近垂直,否則投籃臂不易固定,動作也就不可能規范。
2.嚴格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仿效及徒手學練時要假設情境,強化規范操作意識。
3.組織練習隊形變化應盡量少,否則會影響練習密度。例如由實際操作轉練徒手學練時,學生在練習地點不動,面轉向教師,跟教師口令練習就行了,不需重新組織隊形。
4.注意教學對象,合理安排練習時間(包括新授、復習教材時間比例),密度,合理運用正誤對比手段,提示學生明辨自己所學練動作的正確程度。
5.徒手模仿學練時上動的結束和下動的銜接要求學生注意身體相關部位的用力順序、方向、角度必須合理。
論文關鍵詞:成就動機,歸因風格,應對方式,相關性
1.前言
運動員是當前所有職業人群中最容易、最頻繁地經受來自于競爭壓力的群體之一,成就動機對于運動員競技心態的保持、競賽水平的發揮以及競賽成績的創造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1]。當前的研究[2]越來越清晰地顯示成就動機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習得的產物,而且主要依靠后天的激發。既然成就動機比較明顯的受到后天的影響,我們就應該在訓練中注重對運動員成就動機水平的培養。但是綜觀當前實踐中對運動員的成就動機的訓練模式,由于缺少本領域獨到的研究成果,教練員們只能是生搬硬套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來應用于運動員的訓練,而缺乏具有本領域特色的指導。本研究認為應該積極探尋影響運動員成就動機水平提高的最佳時機、尋找影響運動員成就動機水平提高的相關人格因素,在訓練中抓住這些關鍵點對運動員適時調控,才會使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成就動機和歸因風格、應對方式關系探討
2.1 競技中情緒體驗是影響成就動機的主要因素
成就動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墨里(Murry)。他是最早系統地提出“成就需要”這個概念的學者。他將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簡稱N-Ach)界定為“個體為完成困難的工作;為操縱、控制、組織、事物或人;為盡快獨立的完成任務;為克服障礙而達到高的標準;為超越自己、為超越且勝過別人;以及為使得個人的才能透過成功的學習而增進自我尊重的一種欲望”。簡單地說,墨里認為成就需要就是指個人想盡快的且盡可能的把事情做好的一種欲望或者傾向。這么做僅僅是想體現自我價值感(perception of self value),僅僅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使他人承認自己的價值,并不需要爭取地位體育論文,也不重視個人的名利,但當名利能表示事業的成功時,他們也會去追求。
默里認為成就動機是人類28種心理需求(嚴格區分于饑餓等生理需要)的一種。他對成就需要的上述論述對后人有深刻的影響,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沿用這一定義來描繪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
成就動機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追求成功的動機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動機傾向。阿特金森從數學推導和實驗研究兩個角度提出的“期望-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在競爭中會產生兩種內在傾向,追求成功的動機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動機傾向,而成就動機等于追求成功的動機傾向減去避免失敗的動機傾向核心期刊目錄。麥克里蘭進一步認為造成個體在追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這兩個緯度高低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個體在經歷應激事件后的情緒感受所造成的,他在其“情緒激發理論”中指出成就動機是一個人人格中非常穩定的特質,個體記憶中存在成功的愉快體驗,當情境能引起這些愉快的體驗時,就能激發起個體的成就動機;同樣的道理,個體記憶中存在著失敗的不良情緒體驗,當情境觸發了這些不良情緒時,個體的成就動機就會遭到破壞。他的這個理論可以歸納為如圖1所示模型[3]:
圖1 成就動機水平不同的形成原因
由該理論可以看到,成功后的體驗對成就動機的后天激發起到良性作用,而失敗所帶來的應激感受則是導致成就動機低下的原因。但一個人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是選擇接受挑戰還是選擇逃避要經過一個內心比較的過程。由萊文(Lewin)的“合成效價”理論可知,個體在各種可能性的選擇目標當中,效價合力是其中主要決定因素。個體在競爭后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或者是失敗的痛苦,這些感受都會內化于個體的記憶中,先前的成功具有正效價,潛在的失敗具有負效價。在面對未來的任務時,這些以往的經驗就會促使他自主進行選擇究竟是想接受挑戰,努力去獲取成功帶來的愉悅,還是想避免可能的失敗所造成的痛苦情感。比較的結果就會對不同個體的成就動機造成差異。
2.2 歸因風格和應對方式是運動員調節情緒的主要方式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競爭,參與競爭就要經受輸贏的洗禮,不同個體在面臨勝利或者是失敗所引發的不同強度的應激感受是造成成就動機不同的影響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導致人們面對輸贏會有不同的情緒感受呢?貝克(Beck)創建的認知模型提出“黑箱理論”的假設體育論文,他認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著中介調節因素--認知成分,研究者們受到貝克的啟發,紛紛對“黑箱”進行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梁寶勇等通過歸納這些研究成果得到如圖2所示模型[4]:
圖2 不良情緒發作中各個因素間的復雜關系
在本環狀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心理調節手段、人格特征以及社會支持作為中介因素在應激和不良情緒之間起到調節的作用,它們將促進或者延緩不良情緒的發生。通過實踐和理論研究發現,在各種心理調節手段中歸因風格與應對方式在其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推論及原因的過程。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對行為結果的原因的推斷,即原因知覺是人們行為的基本動因,它對情感反應、期望及行為反應有重要影響。
歸因風格是指由于人的個體差異而引起的、在經常進行的不同條件下的歸因活動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個體歸因傾向,即歸因的個體風格。歸因風格是個體在長期的歸因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歸因傾向性,關于歸因風格的研究領域主要局限于教育領域,基于對歸因理論不同側面的考查,學者們也提出不同的理論,由此歸納出相應的不同歸因風格類型。
韋納是歸因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對原因知覺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歸因理論。他認為成功和失敗的結果都會激發人們尋找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盡管人們尋找到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都具有三個主要特性:即原因源、穩定性和控制性,且每個緯度與不同的后果相聯系。原因源緯度與自我評價、自尊和自豪情感相聯系,原因的穩定性緯度與對將來成功的期望相聯系,原因的控制性緯度與責任知覺和憤怒、憐憫、感激、內疚等社會情緒相聯系。所有這些歸因的心理后果都將導致相應的行為后果,決定人們將作出什么樣的行為反應。
應對(Coping)一詞由其動詞形式“Cope”變化而來。“Cope”原義為:有”能力”或成功地對付環境挑戰或處理問題。但心理學家在使用中并未囿于詞典的解釋,而是不斷地根據自己的解釋賦予它新的內涵或變化它的外延。對于應對的定義心理學家們做了許多探討,提出各自側重點不同的定義,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研究者們才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認為應對是個體為了處理被自己評價為超出自己”能力”資源范圍的特定內外環境要求體育論文,而做出的不斷變化的認知和行為努力。即應對包括認知評價和應對兩個過程。認知評價過程是指對某物的性質加以判斷;應對過程是指用行為或認知的方式或方法,努力處理環境和內部的需求及二者之間的沖突。
比林格斯和莫斯(Billing s﹠Moos)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應對方式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積極的認知應對,即指個體以一種有“能力”控制應激的樂觀態度來評價應激事件,以便在心理上能更有效地應對應激;第二類,積極的行為應對,即指個體采取明顯的行為,以行為解決問題;第三類,回避的應對,即指個體企圖回避主動對抗或希望采取間接方式。
2.3 歸因風格和應對方式制約著成就動機的高低
我們將梁寶勇所歸納的這種復雜關系融入到麥克里蘭的“情緒激發理論”中,就可以得到如圖3所示模型:
圖3 心理調節因素作用示意圖
由上圖可見,正是這些心理調節手段通過多次的強化作用而最終導致人們的成就動機水平的不同。莫里認為成就動機是人的20種最基本需求之一,“人生而就有比較強的成就動機”[5],但是之所以有些人的成就動機比較低下,就是因為后天在遭遇失敗后承受到過于強烈的不良情緒,而且這些不良情緒又沒有得到恰當的調節所致。
2.4運動員失敗情境下的成就動機培養尤其重要
運動員作為特殊職業者,在經歷成功和失敗的應激后,會經常性地承受由競技結果所帶來的刺激,已有的研究表明,個體在失敗后所遭受的不良情緒應激會遠遠高于獲勝時的情緒感受[6]。因此,我們更應該針對運動員在失敗情境下的應激感受進行研究,并要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情緒影響的調節手段上。同時還要考慮到,歸因風格和應對方式除了對個體的情緒會產生調節以外,而且對于其后續從事競爭性活動的信心和意志力都會產生影響核心期刊目錄。
麥克里蘭和溫特(Wente)對人們的成就動機訓練結果表明,通過某些途徑可人的成就動機以在某些程度上得到改變,后來經過多次的實驗研究和跟蹤調查得到:“成就動機主要來自于后天教育的結果,其次是先天遺傳”的科學論斷。而且研究發現成就動機的培養黃金時期在人的少兒時期(八歲左右)。
目前,國內的學者就“情緒是否會影響成就動機水平”方面也從不同角度展開了研究。例如黃遠翔[7]在對影響高校學生的體育競賽中成就動機水平的考察中認為,導致高校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成就動機水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長期的體育運動中不同的情感體驗所致體育論文,成就動機高的學生對競賽成功的向往要高于對可能面臨的失敗的懼怕,而成就動機低的學生懼怕失敗所帶來的情緒體驗要高于對成功所帶來情感體驗向往。隋光遠[8]在對中學生的成就動機形成機制的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的結果。
3.結果探討
基于對已有理論研究結果的分析以及結合心理學相關理論進行的邏輯推導,本研究特提出以下假設:
3.1不同歸因風格和不同成就動機具有相關性。在失敗的情境下,成就動機水平高的運動員習慣于采用內控的,不穩定的、可控的歸因風格(努力),成就動機水平低的運動員習慣于采用內在的、持久的、整體的歸因方式(能力)。
3.2不同應對方式和成就動機具有相關性。在失敗的情境下,成就動機水平高的運動員習慣于采用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成就動機水平低的運動員習慣于采用容忍與失反應。
3.3應對方式和歸因風格、成就動機三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性。歸因風格和應對方式相互作用對成就動機產生影響。
總之,競技體育屬于高競爭、高成就和高應激的領域。對于從事任何一項競技項目的運動員來說,成就動機是獲得優異運動成績的欲望,它是運動訓練過程的控制和推動力量,具有成就動機是運動動機的升華和運動員自我完善過程的強勢映射。
求勝的欲望的高低是決定運動員在競技中心理品質的主要品質,而成就動機是決定運動員求勝欲望的最為主要的心里特征,運動員人格特征中的歸因風格和應對方式在長久的影響成就動機,因此,心理學者在后續的研究工作中,采用實驗探討、論證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理論基礎,從根本上對于運動員的認知習慣進行修正,定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培,漆昌柱.運動員運動動機的培養與激發[J].體育高教研究,1998,2.
[2]張愛卿.動機論: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動機心理學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丁桂蓮.當前國內外成就動機研究述論[J].前沿,1996,12.
[4]梁寶勇,等.精神壓力、應對與健康[M].2006.
[5]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石林,古麗娜,梁竹苑,王謙,譯.壓力與健康[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7]黃遠翔.高校體育教育中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成就動機[J].體育科技,2006,5.
[8]隋光遠.中學生成就動機歸因訓練效果的追蹤研究[J]. 心理學報,2005,1.
【關鍵詞】 少數民族;社區;體育活動;組織管理;調查
山東是一個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同時又是一個體育大省,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經過了奧運會、全運會的洗禮,使得體育運動深入民心。人們開始從物質生活的追求上升到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人們開始注重身體的鍛煉,因此社區體育在全省乃至全國迅猛發展。盡管對社區體育的研究非常多,對少數民族的研究也達到了一定深度,關于少數民族體育的研究也不在少數,但是對于少數民族社區體育的研究卻是鳳毛麟角。這似乎與已深入民心的“和諧社會”理念有些不符,而山東恰恰又包含全部55個少數民族,并且還有17個著名少數民族社區。因此,本文通過對山東省少數民族社區體育活動組織管理現狀分析,以引起對少數民族社區體育研究的興趣,使社會各界人士能對少數民族社區體育管理現狀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并希望有關部門對少數民族社區同胞給予更多的關懷,為構建和諧社會盡一點綿薄之力。
一、調查對象
文章以山東省17個少數民族社區體育活動組織管理者為調查對象。
二、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分析法。設計問卷《山東省少數民族社區體育現狀調查》。發放問卷170份,有效回收168份,回收率為98.8%。
三、分析與結果
1、社區體育管理人員職務分析
調查顯示,普通管理工作者占了大多數,是因為普通工作者與參與者更接近,他們的信息更有利于直接反映出社區的管理情況;同時他們又是各種政策和工作的實施者。社區的專職管理者,他們是社區體育的決策機構,他們的信息和建議以及態度,直接關系到社區體育開展前景;社區指導員的情況和建議更是關系著人們體育鍛煉的科學性;社區體育項目的開發人員的素質及建議等直接決定了社區體育所開展的內容。
所以,只有綜合各個崗位人員的情況和意見,才能得出山東少數民族社區體育更為真實的現狀。
2、社區體育管理人員年齡分析
調查顯示:管理者的年齡狀況同體育參與者大致相同,也是以中老年人為主,60歲以上的有5人,40-59歲的有8人,分別占了29.42%和47.06%,而40歲以下的青年人只有4人,占到25.53%,排在最后。這說明管理者中青年管理者明顯不足,亟需注入活力,這也是造成社區體育很難發展的原因。中老年人做事情相對較保守,有利于傳統項目的發展,但由于比例不均勻,所以,就導致了社區體育的創新不足,而已有的項目滿足不了參與者的需求,這就導致了社區體育很難滿足人們的健身需要。因此,少數民族社區應加大青年管理人員的培養,同時又要發揮中老年人的經驗優勢,使中老年人和青年管理人員數量上達到平衡,思想上達到統一,并利用各自的優勢為社區體育服務,以使社區體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3、社區體育管理人員學歷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社區管理者的文化程度絕大多數為初、高中學歷,其中高中學歷的占52.94%,初中學歷的為29.41%,高中以上學歷只有3人占17.65%,而本科以上學歷者無一人。雖然學歷并不能完全代表管理者的能力,但是學歷可以反映出管理者所受的文化教育,進而從側面反映出社區的管理現狀。從以上可以看出,山東省少數民族社區體育管理還未完全受到重視,而現在的大學生雖然較多,而且就業較難,但仍不愿進入社區工作,為社區服務。對此,社區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就業崗位,提高管理者的待遇,以便吸引高學歷、高素質人才進入社區,為社區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由調查可以看出,山東省少數民族社區雖未設有專職的社區體育管理機構,但卻都有社區體育管理人員。只有3個社區設有專門社區體育管理機構,占17.65%,剩下的14個社區均沒有專門的社區體育管理機構,這說明了山東省少數民族社區體育管理機構設置明顯不足。
然而,有6所社區設有專門的體育管理人員,這說明除了3所設有專職管理機構外,還有3所社區設有專職的體育管理人員。而剩下的11個社區均設有兼職管理人員,這足以說明山東省少數民族社區管理者并未忽視社區體育的管理。
四、結論及建議
1、結論
目前,山東省少數民族社區體育管理力量明顯不足,大多數社區無專門的體育管理機構,社區的體育管理人員學歷偏低,年齡偏大,均談不上專業化,這嚴重阻礙了少數民族社區體育的發展。
2、建議
山東省各少數民族社區應加強社區體育管理機構的建設,這是未來社區體育是否能良好發展的關鍵;政府部門應當鼓勵更多的大學生進入社區,社區體育方面更應該如此,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更可使社區體育得到科學化發展;要對社區內的體育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不僅要加強體育指導員的培養,還要加強對體育項目開發人員的培養,這樣才能形成系統,從而保障社區體育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東.論我國社區體育發展模式[J].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獲獎論文匯編.
[2] 王凱珍.社會轉型與中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A].北京體育大學,2004.
[3] 羅漢禮,彭雄輝.城市社區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學刊,2004.1.11-4.
[4] 紀曉嵐.論城市本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