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5 20:15: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實驗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機能學實驗教學 醫學院 科研能力
機能學實驗作為獨立實驗學科已成為很多學校推行實驗教學改革的共有模式。這門以實驗為主導的獨立學科對醫學生鞏固、運用理論知識和培養科研能力起著重要作用。為了全面了解醫學院近年來機能學實驗教學的實際效果,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學改革實踐,我們分別作了“實驗報告存在問題分析”和“機能學實驗教學課程學生問卷調查”,就機能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
一、對象與方法
隨機選取醫學院2009級臨床和2010級護理專業共144名本科生的實驗報告為分析對象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如表1。同時根據與部分學生代表的座談交流,教師的教學總結和其他院校經驗,設計“機能學實驗教學課程學生問卷調查”,統計如表2。
二、結果分析
1.從調查中可知學生對機能學實驗的興趣集中在操作和應用上,理論聯系實際,對將來從事臨床有益,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從興趣和實用兩個角度引導學生。
1)驗證性實驗中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引入設計思路的探討,為從事科研和臨床打好基礎。
2)綜合性實驗中重視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融匯多學科知識點,感覺學有所用,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設計性實驗中重視學生興趣和創新思維結合,是對所學知識的重新整合也是科研素質及綜合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2.學生對機能學實驗課程的認識還停留在理論課的輔上,沒有認識到機能學實驗作為一門獨立課程的重要性、綜合性及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本課程特色的介紹,引導學生重視機能學實驗的內涵和本質,并在以下方面做出改進。
1)適當增加實驗報告占總成績的比例。有利于學生重視實驗報告的書寫,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為將來從事科研奠定良好基礎。
2)實驗報告評價方面。首先在實驗報告評閱上,應取兩名教師批閱的平均值,雖然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但同時教師也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利于對教學設計的及時調整,同時可以避免教師的主觀性;其次在每節課抽出10分鐘左右時間分別示例規范的學生實驗報告和不規范的實驗報告,指出學生自行評價優在哪里又劣在哪里,最后教師總結共性錯誤并表揚某些學生的優異表現,以期學生在書寫上既規范又能融入自己的思考使實驗報告簡潔明了,并使學生思想亦不總是拘泥于常規。
3)實驗報告書寫。通過以下途徑規范學生的書寫:①課程開始時注重講解規范書寫;②在共享中上傳實驗報告規范及模板,方便學生隨時參考;③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公選課及科研普及學術講座;④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科研項目,使教學與科研可以互相促進,同時培養學生科研寫作的基本技能。
3.優化機能學實驗與各理論課教學課程安排,理論與實驗的緊密結合可促進理論知識的及時復習與鞏固,并且可以促進實驗的順利進展及結果的分析,而且分析也會更加透徹,全面。
綜上所述,機能學實驗教學中相關問題的出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途徑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這就決定了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在教學中也發現儀器設備、教材的及時更新及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對機能學實驗教學都起著重要作用,并且發現網絡的適當運用對機能學實驗的教學可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在教學改革中不斷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機能學實驗的教學改革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讓學生經過本門課程的學習,綜合素質、開拓創新精神與各方面能力均有明顯提高。
基金項目:
關鍵詞: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改革
隨著現代醫學教育應用型發展趨勢進行,基礎醫學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也逐漸體現出來,即傳統基礎醫學課程逐漸整合為“綜合型”大課程[1]。醫學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內涵隨著醫學自身的快速發展,“生物醫學模式”己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療工作過程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患者為中心”,醫生在治療過程中的角色也由“診斷一治療”型轉為“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綜合型。這些都使醫學本科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為緊迫,培養類型更趨于綜合性復合型。在知識體系的構建上,學生必須具備全面的綜合知識;在能力培養上,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復合能力,對醫學技術的實踐操作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素質培養方面,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為了適應現階段醫學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基礎醫學的教學模式中也在進行不停的探索改革。但是作為醫學教育中重點模塊的實驗教學卻大部分沿用傳統的以學科基礎為單位的教學方式,制約了綜合課程的教學效果[2]。以基礎學科為單位實驗教學形式上較為枯燥和內容單一重復,這些問題影響學生參與實驗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創造性無法發揮,創新思維受到阻滯,影響了基礎醫學應用型體質改革的發展速度。
為了適應現代應用型本科基礎醫學教學的要求,實驗體系相應的優化迫在眉睫,本課題主要研究在基礎醫學課程理論綜合的基礎上,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導,在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個層次,使學生全面綜合掌握與現代醫學實驗技術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初步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養成良好的團隊集體精神。
1 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必要性探討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過程是培養醫學生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較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實驗技能,訓練科學思維、創新意識有極大作用。實驗教學作為基礎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及培養積極科學創新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現有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等原因,基礎醫學實驗現階段仍舊是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影響了實驗培養在教學過中應發揮的作用,影響了醫學生對基礎醫學實驗的學習積極性,形成實驗教學人力物力投入多但學習成果不好的被動局面。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傳統教學模式中習慣性將實驗課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完全按照理論教學要求設置實驗環節,重視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學習,忽略實驗技能的培養; 著重強調實驗的結果,忽視實驗的設計、方法、步驟和過程[3,4]。第二,以往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教材往往是根據獨立課程編寫,沒有綜合性實驗指導材料,影響了綜合性基礎醫學實踐能力的發展。第三,實驗內容缺乏系統性,沒有仔細認真的對基礎操作進行訓練[5]。第四,實驗課成績評定方式較為單一,以往主要采用實驗報告打分的方式來評定學生實驗水平,無法做到真正客觀地評價學生操作技能、實踐能力。第五,以往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師是根據獨立對應基礎醫學學科配套教學的,沒有適應現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實驗教學能力。第六,傳統醫學基礎實驗的學習過程,以單人或2到3人為單位,沒有小組教學和考核的設定,不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過程
2.1 加強基礎醫學基本實驗技能的培訓練習。主要包括基本實驗物品的認識及操作使用;常用實驗儀器的使用;實驗基本操作訓練。如動物手術器械的使用;動物的基本抓持方法;顯微鏡的使用;標本的切片制作;高壓滅菌鍋的使用;無菌箱離心機分光光度計電泳器的使用;基本溶液的配置;動物實驗基本操作等等。通過這些有目的性的項目的篩選引導學習,使學生在基礎醫學實驗初始階段就可以實現規范熟練掌握實驗用品操作實驗基本操作方法的效果,為以后順利完成實驗,保證實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較高的基礎和保障。
2.2從醫學和護理學專業從業的角度出發,將基礎醫學獨立學科實驗分設成形態實驗學、機能實驗學、和病原生物實驗學幾個體系的實驗課程。形態實驗學以組織學和器官系統為中心,融合進組織胚胎學和病理學對應內容,培養學生對正常異常形態觀察識別能力。機能學實驗以整體和器官功能為主線,綜合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藥理學的對應實驗內容,培養學生掌握認識功能機制的方法,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病原生物學實驗則以尋找和識別病原為著重點,綜合微生物寄生蟲學基礎實驗,主要培養學生識別和鑒定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上述的課程化模式是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核心,以此來制訂對應的實驗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并組織實施。
2.3編寫相應的綜合性實驗教材及輔導材料。實驗教材以系統為單位將基礎醫學獨立學科實驗分設成形態學實驗、機能學實驗、和病原生物學實驗幾個體系的實驗課程體系,并編寫了相應的與專業相關的設計行實驗內容,讓學生在進行綜合性實驗的同時有依據可循,并逐步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加了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興趣。
2.4實驗教師的選擇及綜合訓練。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內容的綜合對于實驗教師的選擇和業務能力提出更高的標準要求[6],需要實驗教學人員的準確把控才能按照要求順利完成綜合性實驗教學任務。因此,基礎醫學教研室對承擔基礎醫學實驗整合教學內容的實驗老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主要是從形態學實驗、機能學實驗、和病原生物學實驗幾個體系進行訓練,形態學實驗教師可以完成解剖學和病理學大體結構和微細結構觀察的教學任務,并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正確解答; 機能學實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基本動物實驗操作方法訓練,并熟練使用模擬實驗系統組織各項生理活動測試工作。在綜合實驗教學授課過程中,對相應的任課教師進行合理分組,盡可能地安排理論課教學老師共同參與實驗教學活動。
2.5通過改革傳統的實驗報告培養學生能力。以往傳統實驗報告的內容主要強調對實驗結果的描述, 不重視對產生這些結果的原因分析[7,8,9]。實驗課在整個基礎醫學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得不到較好的發揮。針對目前這種情況, 努力發揮實驗課在基礎醫學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我們要求學生在實驗前必須按照要求完成實驗預習匯報。在預習匯報中要求學生首先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的使用儀器及基本原理、操作步驟、實驗注意事項等等, 并按照理論課程中講述對實驗結果進行初步預測和分析,減少學生在實驗操作和結果觀察過程中的盲目性, 提高實驗的針對性和成功率。傳統的實驗報告仍然保留,但是在實驗報告的完成過程中, 我們重點除了對實驗結果的客觀描述之外還要進行結果原因的準確分析, 要求學生加強對實驗結果觀察, 在傳統的對實驗結果的文字描述的基礎上, 要求有準確的數據測定。與此同時, 我們還要求學生在實驗報告結論后面附有相應的參考文獻, 以求達到拓展學生的視野目的。通過實驗報告的完成, 一方面要求使學生客觀地明確實驗結果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對理論課程中學到的相應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促進了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學習的聯系, 培養了學生小論文的初步寫作能力, 為將來的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打下一定的基礎。通過實驗報告和實驗預習匯報的改革, 學生實驗報告的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在基礎醫學實驗過程中的目的性成功率明顯高于沒有實施前,取得了較好的改革效果。在隨后的學生的調查反饋意見中, 有82.23%的學生認為在實驗前書寫預習報告的效果很好。93%的學生覺得通過實驗報告的書寫, 能明顯明確分析問題的目的性對實驗的完成有很大幫助。
2.6增強實驗過程中集體意識及團隊配合意識。傳統的基礎醫學實驗模式基本是一單人或者2到3人為單位進行,實驗結果獨立匯報,不利于團隊及集體意識的訓練。在新一輪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的過程中,加入了集體團隊配合模式。如在基礎醫學實驗開設之初,預先設定分組,每組約6到8人,以此為單位進行進一步預習資料整合實驗操作及結果分析討論。6到8人小組在實驗開始前需要整理關于實驗材料實驗原理及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等信息,以小組實驗預習匯報的形式呈現,由實驗指導教師給予小組實驗預習匯報成績,參與大組內每位成員的最終實驗成績評定。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結果原因分析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生以大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究,將最終的實驗結果分析以實驗報告的形式獨立呈現。通過這種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大組成員之間互相協作配合的團隊意識,在基礎醫學實驗過程中更好的呈現出集體向心力對于學習的促進作用。
2.7改革學生實驗考核成績模式?;A醫學實驗的最終成績評定逐步由重知識理論向重能力培養、重實踐操作方向轉變[10]。改革后的實驗課的成績主要包括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預習成績,主要是大組成員查閱整理實驗相關資料形成統一實驗預習匯報形成; 第二部分是實驗操作成績,主要是通過實驗過程操作細節評定獲得,考察的重點主要包括實驗態度、實驗操作技能、團隊溝通合作能力等; 第三部分是實驗報告成績,主要是通過完成實驗報告獲得,打分比例著重于考查實驗結果分析討論部分。
3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實施案例及效果評定
3.1教學對象
選擇山東英才學院2014級護理學專業本科生2個班共106人。這些學生均已經學習過大部分基礎醫學理論課程,具備開設基礎醫學綜合性實驗改革的理論基礎。學生共分成13大組,每組8到9人。
3.2先期準備
組織解剖學、生理學、組織學、病理生理學和病理學理論教師教師團隊,對基礎醫學本科生實驗項目從頭進行認真梳理,歸納整理,刪減與專業關系較小的傳統實驗內容,整合各學科之間相互承接的實驗內容,以及部分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增加與護理學專業就業相關性較大的人體實驗內容,編輯整理相關改革實驗大綱,制作實驗指導材料及指導書。培訓實驗教師適應新大綱改革要求,從形態學實驗、機能學實驗、和病原生物學實驗三個方面進行培訓,要求實驗教師可以完成解剖學和病理學大體結構和微細結構觀察的教學任務,并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基本動物實驗操作方法訓練,并熟練使用模擬實驗系統組織各項生理活動測試工作。將學生以大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前預習,通過復習相關理論知識查閱資料等方式整理形成實驗預習匯報,熟悉實驗使用器械及儀器,熟悉實驗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3. 3 具體組織實施
設置綜合解剖生理病理學等各學科的綜合性實驗。如以家兔的實驗性肺水腫為例[11],首先由實驗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制作肺水腫動物模型,使學生熟練掌握家兔的相關解剖結構并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包括解、靜脈插管、藥物注射和輸液等操作; 通過BL-420生物機能信息采集系統、壓力換能器等設備的使用,觀察家兔肺水腫時變化的呼吸、心率典型體征,復習相應生理學知識,并對病理生理學中所講述的人體肺水腫機制有進一步理解。然后,學生采集相關組織并完成肺組織切片制作,觀察并按照大組討論病變標本及光鏡下的病理改變情況。最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復習理論知識后進行小組討論,完成最后的實驗報告及結果分析。
3.4實驗考核
最終實驗成績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預習報告成績,主由實驗指導老師審閱實驗匯報打分; 第二部分是實驗操作成績,實驗老師通過觀察學生在實驗過程操作細節及團隊配合能力評定打分; 第三部分是實驗報告成績,教師審閱上交實驗報告打分獲得,實驗報告分數側重于實驗結果分析項。這三部分的權重比例分別為20%、40%、40%。
4 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總結與反思
本研究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平臺,將各基礎醫學學科實驗總和起來,刪減多余重復的內容,利用已有的實驗條件,完成各個階段的實驗操作,提高了實驗室及實驗儀器的利用率,減少了實驗動物消耗。通過實驗大綱及對應教材的綜合整理,實現了教學內容的重組,著重強調學生的綜合實踐操作能力,更為適用于現階段專業人才的應用性培養。同時在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實驗課程調整內容直接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12]。從學生最終綜合實驗成績和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這種以學生為本著重搶到應用性教育的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歡,教學效果也較好。事實證明,以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既可以將原有分散獨立的基礎醫學知識串聯起來,實現了鍛煉學生靈活掌握綜合各學科知識、實驗操作技能和培養創新性科研素質的目的,還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集體意識,不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還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思路。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如大學生學習的惰性使部分學生實驗前預習的主動性不高,實驗操作過程的小組化使部分同學過于依賴同組隊員,出現了只看不動手的情況,另外,學科綜合性實驗開設對實驗教師的要求較高,在初期培訓準備階段需要投入較高的人力物力。因此,應用型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改革還亟待進一步研究探索,以形成更好更成熟模式。
[參考文獻]
[1] 柯海萍,李偉東,章皓,等. 基于專業群構建基礎醫學平臺課程的實踐及思考[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 6) : 75 - 76.
[2] 馮潔. 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實驗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 4) : 102 - 104.
[3] 邵紅英. 大膽探索改革生化實驗教學[J]. 衛生職業教育,2007,25( 17) : 93 - 94.
[4] 張超. 論醫學專業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目的[J]. 中國基層醫藥,2010,17( 22) : 3151- 3155.
[5] 白永濤,劉革力,左渝萍,等.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 ( 2):200-202.
[6] 劉利兵,劉芳娥,陳健康,等. 開展綜合型醫學實驗課程的初步實踐[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基礎醫學教育版) ,2000,2( 2) :101 - 103.
[7] 吳偉建, 馬劍茵. 對醫學高職教育基礎醫學功能學科實驗教學的再思考[J]. 衛生職業教育, 2004, 22(12): 14.
[8] 謝勇恩. 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素質教育的探討[J]. 山西醫科大學大學學報: 基礎醫學教育版, 2005, 7(3): 293.
[9] 陸 源, 歷旭云, 夏 強, 等. 基礎醫學研究性課程的開設和實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3( 2) : 51.
[10] 劉智,蘇穎,王志宏,等. 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整合研究與實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 2) : 51 - 52.
[11]郭穎,張立民,任君旭等.基礎醫學綜合性實驗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2015,35(10):1424-1426.
[關鍵詞]學導式教學法 人體學 實驗教學
[作者簡介]周鷹(1976- ),女,江蘇無錫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塵螨變應原與變態反應性疾?。粍⒑椋?975- ),男,江蘇鹽城人,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檢驗醫學。(江蘇 鹽城 22400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9-0152-02
護理實用人體學是我院為了適應新形勢下護理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把原來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組織學和生物化學等課程,從護理專業人才的工作崗位需求出發,整合為護理實用人體學一門課程。其中實驗教學部分是護理實用人體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不僅能夠深化理解所學理論知識,還能夠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前,我院的護理大多使用人體學實驗教學,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師和實驗師首先對實驗的目的、方法、步驟進行講解,之后再要求學生完成實驗,書寫實驗報告。但事實發現,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并不能完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達不到開設實驗課程的目的。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我院從2010年起在護理實用人體學實驗教學中引入了學導式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實驗過程與方法
1.實驗對象。隨機抽取我院2010級護理專業1班和6班(合計103人)作為實驗組,5班和13班(合計105人)作為對照組,實驗組護理實用人體學實驗教學采用學導式教學,對照組護理實用人體學實驗教學采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對照組和試驗組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實驗內容,由相同的教師進行授課。
2.實驗過程。對照組按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即首先由授課教師或者實驗師對本次實驗課程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驟進行詳細說明,然后由學生進行分組,完成實驗,并且撰寫實驗報告。最后,教師和實驗師批改實驗報告。實驗組采用學導式實驗教學法進行實驗教學,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教師在課前向學生布置自學任務,內容包括本次實驗課程目的、原理、方法等。其次,在實驗課上教師首先請學生就實驗的目的、原理和方法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授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向學生講解實驗的有關內容,而是通過事先設定若干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通過討論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實驗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并將討論結果形成報告。第三,授課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并簡明扼要地講解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最后,學生完成實驗的操作,在實驗完成之后撰寫實驗報告,并在實驗報告中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授課老師通過批改、總結學生的實驗報告,最后再進行講解、點評以及啟發教學。
3.觀察指標。(1)實驗報告:通過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報告的質量評分來評價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效果差異。(2)實驗考核:通過對兩組學生期末護理實用人體學的實驗課程考核來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3)問卷調查: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在課程結束之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總結歸納能力、提高學習興趣4個方面。每個問題分別有3個選項,分別為明顯提高、輕微提高和無差別。所有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均完成了問卷調查。(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
二、實驗結果
1.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報告和實驗考核比較。通過表1的數據比較我們看到,實驗組的實驗報告評分為(83.42±16.87)分,而對照組實驗報告評分為(77.68±13.59)分,實驗組的實驗報告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71,P
2.實驗組與對照組問卷調查比較。通過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見表2),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學生認為采用學導式教學法能明顯提高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和學習興趣分別占86.41%、66.88%、54.37%、75.73%;而對照組分別為50.48%、34.29%、30.48%、32.38%。實驗組在上述4個方面認為有明顯提高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與思考
學生在實驗課程的開始階段,出于新鮮、好奇的心理,對于實驗課程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學生在進行實驗課程時比較積極主動,但是這樣的新鮮感較為短暫,隨著課程的繼續,學生往往對課程感到枯燥乏味,原有的新鮮感也很快喪失,此時學生在進行實驗課程教學的時候,往往是機械地接受教師的講授,以完成實驗、撰寫實驗報告作為實驗課程的目標,以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對待實驗課程。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都非常不利,學生往往也過早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采用學導式教學法教學,學生實驗報告的成績和實驗考核的成績均明顯高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四、結論與建議
學導式教學法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方法,它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活動視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滲入教師的正確引導,使教學雙方各盡其能、各得其所。采用學導式教學法能夠使得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生對待實驗課程的態度從傳統教學模式的敷衍了事到對實驗課程充滿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并且對于要進行的實驗的有關內容有著詳細的了解;同時,通過教師在實驗課程上促使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并且對討論的內容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教師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總結和歸納能力等。
學導式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包括提示、自學、解疑和小結幾個步驟。教師首先通過導入新課,提出本次課的目的與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預習、小組討論等自主學習方式掌握即將進行的教學內容的重點并解決難點;同時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手段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課程的重點,對于學生較難理解掌握的難點由教師以講解的方式進行解疑;最后教師通過重點講解,解析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教師也可對學生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提高。在上述的幾個環節中,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只有在課前充分地對要授課的內容進行認真的自主學習、討論,對授課內容有著足夠的掌握、理解,并且能夠知曉其中的重點、難點,才能夠使得后續的解疑、小結等環節順利地進行。因此,學生自習效果的好壞往往決定了教學的最終效果。學導式教學法既是一種教學法,同時也體現一種教學組織模式,是一種充分重視 “學”的因素的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創造條件、積極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索,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因此,這種教學方法不僅適用護理使用人體學的實驗教學,也在其他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值得強調的是,采用學導式教學法不僅沒有降低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對教師的作用和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導式教學法強調的是有指導的自學,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導”的作用,教師需要對授課的內容更加詳細、認真地進行備課,并且準備好在課程上使用的問題。在課前引導學生就實驗的內容開展自習,在實驗課程中,學生開展討論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討論的內容,并且通過事先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的方向,在課后通過批改學生的實驗報告發現學生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加以講解,有效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總之,通過實驗研究我們看到,護理實用人體學實驗教學中采用學導式教學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杜格非,李成章,尚姝環,等.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口腔黏膜病學實習中的應用[J].口腔醫學研究,2011(4).
[2]鄧華菲,成春英,李雪飛,等.“學導式”教學法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
[3]馬曉梅.學導式教學法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 2011(19).
[4]唐成和,楊留才,郝玲.課程綜合化教材《護理實用人體學》編寫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6).
[5]王冉.學導式教學法在《五官科護理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1(7).
醫學影像設備學設計性實驗的實施過程包括:設計實驗模式、實驗前準備、實驗操作、撰寫實驗報告。下面,以“X線機綜合故障排查”為實驗課題進行說明。
1.1設計實驗模式學生根據教師要求,結合自己興趣自愿組合,以5~8名學生組成一個實驗小組,并推選一名學生作為組長。首先,由組長帶領各組成員討論X線機的常見故障及排查方法,并擬訂、設計出排查方法;然后,各組依次交換實驗臺,在組長的帶領下對故障現象進行分析,查找故障原因,進行維修;最后,各組成員一起對實驗過程進行總結討論。
1.2實驗前準備首先,組長帶領組員在實驗前查閱有關教材、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然后,相互討論、交流,開展協作學習,并根據實驗課題要求和實驗室現有條件,提出具體的書面實驗方案,主要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方法及步驟、注意事項、參考資料等;最后,教師認真審查學生擬訂的實驗方案,分析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并提出整改意見,各組成員對實驗方案進行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1.3實驗操作按照確定的實驗方案,學生在領取實驗器材后,正式進行實驗。對于在正常上課時間不能完成的項目,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繼續完成。在實驗過程中,教師現場巡回指導,解答學生實驗中遇到的難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并創造必要的實驗條件。
1.4撰寫實驗報告學生獨自撰寫實驗報告,要求對故障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故障排查的方法及過程。通過撰寫實驗報告,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設計性實驗效果評價
為調查學生對設計性實驗的評價,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8份,收回有效問卷4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調查結果顯示,96%的學生認為通過實驗收獲很大,92%的學生認為開展設計性實驗提高了自身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操作的能力,91%的學生認為通過開展設計性實驗提高了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89%的學生認為通過開展設計性實驗培養了自身的團隊合作能力。
3設計性實驗教學體會
3.1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是設計性實驗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并實施實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實驗變得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醫學影像設備學設計性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操作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開拓創新能力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2加強教師素質培養醫學影像設備學是一門綜合性及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既有以物理學為基礎的影像設備的成像原理,也有工程和電子學的線路系統分析及基本框架結構,在儀器使用過程中,還涉及各種性能評價指標和參數。因此,要求從事醫學影像設備學教學的教師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院校一體,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鼓勵青年教師到附屬醫院進行實踐鍛煉,通過參與臨床一線的醫學影像技術工作,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
【關鍵詞】機能實驗 考核體系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2C004)。
【中圖分類號】G64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07-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意識的增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成為醫學院校實驗教學努力的方向。醫學機能實驗學將傳統的、獨立的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3門實驗學科合為一體,形成了一門跨學科、多層次、高水平的綜合性學科。本學科是以實驗為主導的新興學科,現醫學院校已陸續開設了這門課,其“三理”的綜合深受同學的歡迎,使學生能從實驗中領悟從基礎到臨床、從基本操作到科研實踐的方法,培養其綜合實踐的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正確、客觀評定教學效果未形成統一的指標體系,值得廣大機能實驗教學者共同摸索。
1.我校機能實驗學傳統考核概況
機能實驗學教學改革以前,實驗課主要依附于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理論課內容,實驗課內容必須與理論課相配合,以驗證理論和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術為主,各學科獨立授課使系統完整的知識被人為地分割開,不僅浪費資源,還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成績僅占各學科總成績的20-30%。機能實驗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體系后,我們編訂了教學大綱,出版了正規的教材《醫學機能實驗學》,為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的實驗教學規律,培養綜合性的創新人才,我們對醫學機能實驗學的考核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2.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
我校于1999年就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3門學科的教學實驗室合并組建了機能學實驗室,但實驗教學內容并未真正融合,還是各門學科各自負責,并未真正整合,存在實驗教學資源浪費、重復等弊端,也并未真正達到培養綜合性和創新性人才的目的。經過不斷努力,2006年以來對三理實驗進行整合,首次形成了機能基礎驗證性實驗及綜合實驗教學并行的模式,但是還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實驗為輔的教學模式,機能實驗教學中心也并未真正獨立,還是掛靠于教研室,教學人員還是由三理的全體教師組成。從2006年以來至今,隨著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我中心不斷完善、改革、整合教學資源,形成了現在的以綜合性實驗為主,基礎驗證性實驗為輔的教學新模式,教學人員也形成了機能實驗中心專職教師為主,三理教師兼職為輔的新模式,組成了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的新課程――醫學機能實驗學,編制了教學大綱,以獨立課程形式納入教學計劃,獨立開課,獨立考核,現在是我校主要的基礎必修課程,機能實驗中心也相繼成為校級、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3.教學內容改革和組成
醫學機能實驗學作為獨立的基礎必修課程以來,我們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重組新的課程體系。該課程融合了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主要教學內容,開發出一系列的綜合性實驗,從而減少驗證性實驗的開設,有利于培養綜合性人才。該課程現由機能學基礎實驗模塊(占總學時30%),機能學綜合性實驗模塊(占總學時70%)組成,以基本實驗為基礎,綜合性實驗為核心和重要考核內容。本學科第一模塊總學時90學時,第二模塊36學時。
機能學基礎實驗是通過少而精的經典實驗對學生進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訓練,從而使學生掌握本課程常用儀器設備的基本操作方法,熟悉基本實驗原理,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結果及收集、整理實驗數據的能力。開設有實驗動物的基本操作技術、人體ABO血型的鑒定、人體血壓的測量、神經干動作電位的傳導、呼吸和血壓的調節等實驗。
機能學綜合性實驗是通過較復雜的、實驗項目較多、難度較大的融合多學科理論的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分析、綜合和總結,以研究生物體正常機能和代謝、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及其發病機制和藥物作用的規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培養創新性思維。開設有高鉀血癥、失血性休克、呼吸功能不全、量效關系曲線、鎮痛藥和解熱鎮痛藥的作用比較、有機磷酸酯的中毒與解救等多項實驗。
4.新考核體系的建立
我校醫學機能實驗學作為一門獨立體系的基礎必修課,第一模塊占6學分,第二模塊占4學分。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我們根據教學大綱摸索出一套適合我校醫學機能實驗學考核評價的考試體系。
機能實驗學考試內容緊扣教學內容,最終總評成績由3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包括隨堂考勤和實驗操作考核)、實驗報告考核和期末筆試考核,分別占總成績的30%、30%、40%。具體考核方式與評分辦法如下:
第一模塊課程目前分為2個階段授課,分別在第三學期和第五學期進行,第三學期為機能學基礎實驗,占30學時,共6次試驗,有3次實驗報告。第五學期為機能學綜合性實驗,占60學時,共9次試驗,有8次實驗報告。第五學期結束行理論考試和計分,兩個階段共15次試驗,11次實驗報告。平時成績每次以5分計,共75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30%。實驗報告成績每次以5分計,共55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30%。期末筆試考核于第五學期末進行,卷面成績為100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40%。
第二模塊課程目前于第五學期授課,為機能學綜合性實驗,占36學時,共5次試驗,有4次實驗報告。期末結束行筆試考核和計分,平時成績每次以5分計,共25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30%。實驗報告成績每次以5分計,共20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30%。筆試考核于學期末進行,卷面成績為100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40%。
平時成績和實驗報告考核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實驗結果的整理和書寫、分析能力。為了統一評分體系,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平時成績和實驗報告評分標準
期末筆試考核是以實驗考試筆試的成績來反映學生對實驗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與傳統的考試相比,我們的考題具有全面、多樣、靈活的特點,范圍主要包括:實驗目的和原理,對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與分析,給出某一實驗的觀察指標或圖形請同學進行綜合分析和解釋等等,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1]。
綜上所述,我們從實驗教學體制改革入手,對實驗教學模式和組成進行分析,結合實驗教學大綱和我校實際,建立了醫學機能實驗考核體系,改變以往傳統考核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檢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教學質量,經過幾年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劍峰,馬絮飛,楊貴忠,等. 改革教學體制,建立醫學機能學實驗課考核體系[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2):178-179.
【關鍵詞】病理學;實驗課;醫學教育;教學體會
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的醫學基礎學科,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而且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形態學課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到理知識與實驗內容相結合,高度重視實驗課非常必要[1]。理論指導實驗,而實驗教學又是理論學習的進一步驗證,學生通過肉眼觀察大體標本和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切片可以將理論課上的抽象知識如: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轉化為直觀的形態、結構學知識,通過對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的觀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是提高病理學整個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為了能使同學們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課所學的病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本校本教研室的實驗課設置為多媒體示教,觀察病理切片,觀察大體標本,實驗課課后作業和實驗課考試五部分組成,爭取逐步強化教學效果。
1 多媒體運用于教學中
在上實驗課時,本節課前10分鐘復習和本次實驗課相關的理論知識,再讓學生觀察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而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解剖組織學基礎,有些同學解剖組織學的基礎不好,觀察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就比較困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觀察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我們常常利用多媒體幻燈片先跟學生復習正常的人體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再講解病理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將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和無法觀察到的病理變化通過多媒體幻燈片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比如講授泌尿系統疾病時,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四部分組成,而腎臟是泌尿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將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物通過尿液排到體外,從而來維持機體體內水、電解質的含量和酸堿平衡,同時它還具有內分泌功能,能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腎素和前列腺素等來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腎臟復雜的結構是完成這些功能的基礎,因此學習腎臟病理學必須掌握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利用多媒體用立體圖片可以讓學生觀察腎單位的組成,結合一些Flas使得學生掌握腎單位的工作過程,讓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這樣既幫助學生復習了正常的組織結構,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病理情況下腎臟疾病的熱情。
2 觀察病理切片
在觀察切片前,先給同學們講授概念,然后引導學生從概念推導出光學顯微鏡下能觀察到的內容。比如要求學生觀察肉芽組織這張切片時,指出肉芽組織的概念是:由新生的毛細血管、增生的成纖維細胞和炎細胞構成的幼稚的結締組織,因此鏡下可見大量新生毛細血管向著創面垂直生長,其周圍有許多新生的成纖維細胞和炎細胞。另外,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切片時指出制作切片取材時是在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交界處取材,這樣讓同學們在組織切片的對比觀察中去理解病理組織和正常組織的變化,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病理切片的結構。
3 大體標本示教
我們在學生充分理解病理切片的結構的基礎上再去引導學生推理出大體標本的形態改變,使病理切片觀察和大體標本觀察統一起來。比如可以從肝脂肪變性的概念(肝細胞的細胞質出現了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的蓄積)和顯微鏡下觀(可觀察到肝細胞的細胞質里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空泡是脂肪被制片時的有機溶劑溶解之故),重度脂肪變的肝細胞的細胞核被蓄積融合的脂滴擠壓到一側,形似脂肪細胞)推導出大體標本表現為病變肝組織顏色淡黃、體積增大、邊緣變鈍、質軟,切面有油膩感。從而把顯微鏡下觀察的切片和肉眼觀察的大體標本有機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肝脂肪變性的病理變化。并可由肉眼觀察大體標本和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切片推導出脂肪肝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
4 實驗課作業
觀察病理切片和大體標本后要求學生寫實驗報告,實驗報告包括:一、實驗的目的及要求,二、實驗內容即本次實驗觀察到的大體標本的特點和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切片的特點,三、實驗結果是用紅藍鉛筆進行畫顯微鏡觀察切片的圖,通過做實驗報告繪圖可以督促學生在實驗課時認真細致,加深學生對組織、器官病理變化的記憶。本校制定了一套作業評分標準,對學生平時的實驗報告進行批改評分,然后和學生期末的實驗課操作考試和理論考試一起計算學生的本門課程總成績。
5 實驗課的操作考試
本校的病理學這門課程的總成績包括學生平時的每次實驗報告的平均分和操作考試參加還有理論考試成績各占一定的百分比,病理學實驗課操作考試包括兩部分:一是,觀察大體標本,二是,觀察病理切片。把10個標本編好序號分別放置在桌子上和6張切片編好序號放置在顯微鏡下,然后讓學生抽簽對號入座考試。實驗課操作考試可以直接、客觀的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6 實驗教學繼續改革的探討
目前本校開設的專業有中醫學和護理學這兩個專業要學習病理學這門課程,對于不同的專業,教學重點應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專業我們取舍一些教材內容使病理學這門課程的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臨床和護理工作的需要[2]。在病理學的實驗課教學環節中,我們除了常規的書寫病理學實驗報告這項作業和期末操作考試考核外,還將學生平時每次在實驗課中的綜合表現也作為一個考核點,以減輕學生最后期末考試總成績的壓力[3]。實驗課結束后還布置病例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和結合書本上、網絡上的內容,最后得出答案[4]。
總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病理學基本理論知識,能將患病的機體的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的改變與其功能代謝的動態變化有機地結合,對患病的機體有整體的認知。病理學教師應在病理學實驗課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病理學這門課程,提高整個病理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國勝,苑光軍.病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袁錦玉.關于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0,55-57.
【關鍵詞】微生物 實驗教學 實驗技能
《動物微生物學》是動物醫學、畜牧獸醫、動檢及畜牧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其實驗技能是臨床操作及科學研究中必備的基本技術。掌握良好的微生物實驗操作技能可以為以后的臨床、實驗室檢驗和科學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對微生物實驗課程的講授有一下幾點體會。
一、講授與示教相結合,強調示教作用
實驗課程中首先要講授清楚實驗的目的、所用儀器材料、具體實驗方法,但單純的講授和板書學生不容易接受,難與實際操作結合。所以,在講授過程中或結束后,教師親自操作示范,讓學生有一個感觀上的直接認識,并且在示教過程中強調注意事項、解釋操作原理,學生掌握起來更加輕松容易。有條件的可以利用相關教學錄像達到這一目的。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更容易模仿操作,已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驗課程中,示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留出短暫時間供學生回顧體會
講解、示教結束后,根據所講內容的多少留出3―5min時間,讓學生回顧剛剛講過的實驗內容,體會操作的方法和注意,鼓勵學生對清楚的知識點提出疑問,允許學生彼此之間輕聲地相互交流。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時間里,學生可以對教師的講授和示教過程進行自我總結和體會,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再通過與教師或同學的交流,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
三、學生代表模擬講解
為調動實驗課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也為檢驗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接受情況,隨機選擇2~3名學生到講臺進行模擬操作,講述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同時要求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其操作,對其出現的錯誤操作及時進行糾正。通過此項內容不僅可以有效地檢查學生對實驗操作的理解情況,及時找到學生易出錯的環節并及時糾正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緊迫感,提高學生上課的注意力。
四、注重學生操作時的指導
實驗課程中,教師的教授只是課程的一小部分,另外一部分就是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這部分時間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操作的方式方法。由于學生都是初次接觸微生物實驗操作,難免會在操作中出現錯誤,教師如能及時予以糾正,必將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技能。例如,在微生物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無菌操作,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能,學生往往是講得條條有理,但做起來總出錯誤。教師如能及時的指出學生的錯誤,學生可以立即改正,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無菌操作習慣。
五、定期批改實驗報告
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按照學校的統一規定書寫實驗報告,并定期批改。通過批改實驗報告可以掌握學生對實驗的理解程度、完成情況,并及時做出反饋;學生通過實驗報告的分數和批語可以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以便在以后的實驗中不斷改進。
六、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衡量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學生的掌握情況。如何衡量學生的掌握情況,這就要建立一個合理的考核制度。筆者在實踐中采取實驗操作考核的形式,首先自制考核項目條,由學生隨機抽取,然后按照所抽取的項目進行操作,教師根據學生操作情況打分,以便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于任何一門課程而言,實驗課程是與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密切相關的一項內容,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內容。實驗課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質能力,對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容忽視。筆者僅就個人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體會做以簡單介紹,希望能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張旭,張忠泉,許彩紅,設計性實驗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中國科技信息,2010,(16):121.
[2]楊松,史麗華,隋慧,動物性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中國校外教育,2009,233(11):120.
[3]董開忠,曹永春,淺談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3,(03).
[4]路宏朝,王楊科,陳文強,張濤基于能力培養的人體解剖生理學買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科學,2011,(03).
[5]梁海燕,高霞,張合喜提高《預防醫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探索[J],內江科技,2011,(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