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3 05:31: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黨的十四五規劃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各位領導: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我們黨成立100周年的慶典之年,同時也是基層換屆之年。為嚴肅換屆紀律,保證換屆風清氣正,對照區委“十嚴禁”、“四必須”換屆紀律規定,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強化認識,嚴守換屆紀律。強化政治意識,理解嚴肅換屆紀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認識嚴肅換屆紀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必須把紀律規矩挺在前面,守住底線、不越紅線,做好自己的同時,自覺把紀委的監督責任扛在肩上。
二、深入學習,自覺抵制不正之風。認真深入學習換屆選舉的各項政策法規,切實提高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把“十嚴禁”換屆紀律作為不可逾越的“警戒線”,不斷增強嚴守換屆紀律的自覺性。做到堅決不傳播影響和干擾換屆工作的流言蜚語,深刻汲取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和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的教訓,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和政治擔當,堅決杜絕各種換屆過程中的不正之風。
三、強化監督,著力正風肅紀。緊盯典型問題,特別是“十個嚴禁”所列舉的內容,緊盯重點人群,緊盯重點環節,緊盯責任主體,將監督貫穿換屆選舉全過程,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把政治關、作風關和廉潔關,以鐵的紀律確保換屆過程風清氣正。
一、2020年工作成效
(一)轉作風,嚴治黨,形成殘疾人工作新格局
1.抓契機,強化理論武裝。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對標“一法四條例”,以開展“堅守初心使命、做新時代合格殘疾人工作者”大討論為載體,精心制定方案,重點學習貫徹落實對殘疾人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省殘聯楊志遠理事長對于殘疾人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傳達貫徹中省市重大工作部署和縣委十三屆十一次會議精神,在全系統開展集中和分散的學習討論活動12次,參與人員245人次;參加上級中心組及輔導講座8場次;各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自學,全面完成學習計劃;完成書面心得體會20篇;完成上報調研文章2篇;全系統殘疾人工作者對于自身工作崗位職責重要性和正確履職有了新的認識,干事激情有了新的提高。
2.轉作風,確立人民中心理念。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一是堅持人民團體屬性。重點突出“強三性、去四化”,組織全體干部職工深入基層開展工作237人次,實地走訪覆蓋12個鄉鎮,足跡覆蓋全縣50%行政村(社區),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強化干事創業能力。堅持“四個堅定不移”、“六個準確把握”,協調推進新時代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基本工作方略,以時不待我的激情,制定全方位的學習提升計劃,著力提升“六+”能力,以打造一批精品創新項目為抓手,建設一支敢打仗,能打仗,打勝仗的干部隊伍。
3.抓整改,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一是全面提升機關黨建。以前期機關黨建工作中自身查找的問題為導向,認真抓好問題整改,全面優化各項黨務制度,明確專人落實,高標準完成,積極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并向組織推薦,積極參與全縣組織活動,獲得機關支部講故事大賽優秀獎;二是全面開展作風整頓。以全市開展作風大整頓為契機,認真開展為期2個月的作風大整頓工作。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殘聯干部作風大整頓工作領導小組,確保大整頓工作落到實處;2.嚴肅問題梳理。自我剖析認真反思,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走群眾路線,深入基層,傾聽群眾肺腑之言,對標梳理出班子3個方面5個問題,班子成員及干部職工21個問題;3.突出整頓效果。班子問題全部制定了整改方案,由專人負責全部整改到位,班子成員各自認領問題清單,各自建立整改臺賬,按時保質保量對應銷號,認真整改并舉一反三;三是全面抓實黨風廉政建設。采取堅持“三重一大”黨組會研究、重大事項報告,開展“一月一學法”,常態化黨風廉政談話,積極開展并參與以案說法等方式,抓實抓牢黨風廉政教育,筑牢防貪反腐堤壩。
(二)抓創新,強體系,確立殘疾人工作新思路
1.以黨的領導為首重,完善全縣殘疾人工作體系。一是以出臺《縣殘疾人聯合會改革方案》為契機,構建新時代殘疾人工作體系。殘聯黨組高度重視改革工作,明確專人負責,認真研究,結合實際,充分聽取意見,重視程序,嚴格落實,于全市第一批出臺《縣殘疾人聯合會改革實施方案》,立足創新工作機制,優化服務模式,推進全覆蓋的基層殘疾人組織體系,建成全方位的殘疾人服務平臺,構建新時代殘疾人工作體系;二是以積極參與基層治理為契機,提升基層殘協組織建設。細化鄉鎮考核機制,專項化、日?;ぷ骺己吮戎靥嵘?;積極參加村(社區)基層治理工作,明確基層治理中殘疾人工作的位置;積極參與村“兩委”換屆工作,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培養和選用真心幫助殘疾人,熱愛殘疾人事業的干部,充實基層殘協組織,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三是以完善殘保金征收機制為契機,推動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積極匯報爭取,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強和完善殘保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積極推動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機關、事業單位安置殘疾人就業意愿得到巨大提升。
2.以和諧共進為目的,創建“一米陽光·真情恵殘”黨建服務品牌。一是感恩勵志激斗志。組建由“楊過”、彭章其、夏福平、羅蓮等殘疾人創業模范代表和縣特教學校師生、普法先進工作者彭永貴組成的縣“希望之光”感黨恩勵志宣講團,成功舉辦大型活動6次,小分隊活動20余次,足跡遍布機關、中小學校、鄉鎮,受眾達2000人次以上,得到了高度的評價;二是志愿服務共和諧。殘疾人的一技之長也能回饋社會,組建了以殘疾人五大協會為主體的殘疾人志愿服務隊伍,開展了培訓講座、按摩理療等志愿服務活動4次,服務群眾200余人次;三是社會關愛暖人心。殘聯黨組牽頭組織集中和分散的獻愛心活動,充分動員各鄉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愛心組織、愛心人士積極開展扶殘助殘活動,累計為殘疾人捐款捐物共計近120萬元。
3.以真情為民為宗旨,創建全縣殘疾人困難救助體系。針對我縣殘疾人實際情況,縣殘聯想法設法,構建起一個全社會參與、多角度互補的困難殘疾人救助體系。一是殘聯緊急救助機制。不等不靠,利用節省的自有資金,完善緊急救助方案,做到按政策應救盡救,今年截止目前已投入資金26800元,救助殘疾人16人,其中困難救助7人,醫療救助9人,預計爭取市殘聯疊加救助21000元,爭取省殘聯疊加救助3萬元;二是聯系協調救助機制。在全部重度殘疾人免費享受基本醫療、保障醫療服務的基礎上,以縣政府殘工委聯席會議為依托,明確專人負責,積極協調聯系縣級各部門、各鄉鎮,各方分工負責,建立困難殘疾人救助服務機制,積極解決殘疾人外地就醫難,上學環境改善等一系列問題,累計投入資金近30萬元;三是社會救助機制。以五大協會號召牽頭為主,社會扶殘助殘組織、愛心人士為積極參與,對于困難殘疾人的政策范圍外的個性需求開展救助,累計捐款捐物近5萬元。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實實在在的為困難殘疾人減輕了負擔,托起了家庭的希望。
4.以維權服務為使命,創建全縣殘疾人法律咨詢服務平臺。一是建立及時網絡咨詢平臺。在縣殘聯已有殘疾人法律援助站的基礎上,在法治網上搭建殘疾人法律服務專區,實現殘疾人法律在線咨詢專用通道,整合全縣法律工作者資源為殘疾人服務;二是建立全面普法教育平臺。與縣普法服務品牌“指尖普法”正式結成合作伙伴,定期涉殘案件案例分析,切實加強全縣人民群眾對于涉殘案件的認識和殘疾人相關法律法規的理解;三是建立聯系協調平臺。對特殊案例,請檢察院、法院提前介入會商,形成聯席會議制度,既解決了殘疾人法律咨詢瓶頸,又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正義。
(三)優保障,解民困,展現殘疾人工作新面貌
1.全面開展疫情防控保障,解除殘疾人后顧之憂。針對疫情對殘疾人尤其是貧困殘疾人帶來的負面影響,縣殘聯積極作為、主動出擊,幫助殘疾人渡過難關。一是深入開展慰問。對全縣48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到戶慰問,發放米、油、面的生活物資,同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宣傳,對縣內4家盲人按摩機構,縣特殊教育學校發放口罩1000個、消毒液20斤;二是全面協調就業。全面開展受疫情影響失業殘疾人情況摸排,加強與縣工業園區各企業對接,開展2場針對殘疾人的雙向就業招聘會,幫助6名殘疾人實現就業;三是加強部門協作。積極與縣民政局對接,針對疫情防控期間困難殘疾人家庭開展臨時救助、把貧困殘疾人納入低保,保障了殘疾人家庭疫情防控期間正常生活秩序。
2.全面提升貧困殘疾人保障,打牢殘疾人奔康基礎。一是進一步宣傳貫徹殘疾人扶貧對象生活補貼政策,全年共為1445名貧困殘疾人發放殘疾人扶貧對象生活補貼384.9萬元,比去年增加138萬元,為6046名重度和精神三、四級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513.2萬元,為4100余名殘疾人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470.9萬元;二是積極爭取到市殘聯居家靈活就業創業補貼資金16.9萬元,對全縣從事居家靈活就業、種養殖業等420名殘疾人,637名農村貧困殘疾人進行就業補貼和發展生產補貼,補貼標準由去年的600元/人提高到800元/人;三是開展溫暖萬家行慰問活動,共涉及慰問殘疾人2182人,慰問金額達91萬余元;四是對730名肢體重度或三四級精神智力的殘疾人開展居家托養服務,每人每年600元,共計43.8萬元;五是爭取到省殘聯殘疾人股權量化扶貧資金35萬元,投入到共樂鎮、仙峰苗族鄉兩家專合社,資金分別量化給當地37名貧困殘疾人,讓他們享受股權分紅。另今年將有6個村256名貧困殘疾人享受到2016年來從省殘聯爭取到的184萬元扶貧資金分紅,分紅資金共計10.58萬元,切實提高了貧困殘疾人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條件。今年,在全市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縣殘聯獲得全市組織創新獎,是全市殘聯系統唯一一個獲得此殊榮的單位。
3.全面加強教育就業保障,點燃殘疾人奮斗激情。一是給予創業補助經費。對全縣94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給予2000-5000元的創業補貼,補貼金額共計20萬元;二是強化就業扶持。和就業等部門合作,對全縣240余名殘疾人開展電子商務、種養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增強殘疾人自身就業創業能力,擴寬就業渠道,目前已幫助10余名貧困殘疾人順利就業,并對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建立就業需求檔案,準確掌握殘疾人就業需求及現狀,有針對性的開展對殘疾人的就業幫扶;三是持續殘疾學生教育資助。今年共資助殘疾學生334人,殘疾學生教育資助17萬元,其中扶助殘疾學生幼兒園到高中學生310人,資金93000元,殘疾大學新生12個48000元,困難殘疾人子女大學新生12人30000元;四是推動成立了縣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是全市第一個成立的(市上都未成立)。對轄區內殘疾少年兒童的殘疾程度和發展狀況進行科學評估,幫助殘疾少年兒童合理選擇學習及教育方式。全縣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5%。
(四)重量服,夯服務,開創殘疾人工作新局面
1.預防為主,康復服務有亮點。一是優先開展好殘疾預防。經常性開展健康教育、出生缺陷防治知識宣傳,避免出生缺陷的發生;和衛健局合作開展特殊孕產婦診療工作,做到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致畸率和新生兒殘疾發生率,并取得了實效;二是注重開展好康復篩查。為全縣100余名0-14歲殘疾兒童開展了康復篩查,其中股骨頭壞死、膝關節功能障礙康復篩查30余名,開展假肢裝配篩查20余名;開展白內障、翼狀胬肉患者康復篩查1000余人;三是積極開展好康復救助。對定點康復機構0—14歲殘疾兒童家庭送訓補貼制度(試行)進行擴面,全面開展0-14歲殘疾兒童康復:其中腦癱兒童康復訓練11人,投入資金54758.13元;智力兒童康復訓練4人,投入資金24068.67元;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3人,投入資金31762.64元;聽力殘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手術2人,投入資金72500元;聽力殘疾兒童聽力語言康復訓練6人,投入資金84800元;肢體(腦癱)殘疾兒童輔具適配15人,投入資金38848元;聽力殘疾人助聽器裝配5人,投入資金11000元;殘疾人輔具適配投入資金727930元,發放輔具1484件,發放人數1456人;持續精神殘疾服藥救助全覆蓋,投入資金180000元,發放400余人;殘疾人大小腿假肢裝配、上肢假肢裝配救助7人,投入資金37000元;建成7個社區康復站,投入資金163245元;貧困殘疾人基本輔助器具補貼4人,投入資金2000元;與愛爾優視眼科醫院合作,對近700人進行了白內障、翼狀胬肉康復手術,其中持證殘疾人近60名,普遍康復效果較好,并有效預防視力殘疾的發生率,得到了省、市殘聯領導的高度評價。
2.保質保量,維權組聯齊爭先。一是全面實施清單式管理,重視流程管控,在全市率先保質保量完成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投入改造資金97萬余元,項目覆蓋全縣12個鄉鎮,實際改造26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為232戶,并全部通過驗收;二是全心全意做好殘疾人證管理工作。優化辦證流程,減輕基層負擔,截止12月10日共辦理殘疾人證2734本;全面完成殘疾人證清理階段性任務,積極開展死亡、遷移殘疾人證清理工作;組成專家評定小組,專人專車,對全縣12個鄉鎮2000余名疑似殘疾人,依次開展集中下鄉篩查、評定、辦證工作;全面完成了市上下達的“雙證”194人的清理任務,在全市通報中排名第一;截止12月10日,共完成持證殘疾人各專項清理注銷1111人,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強化業務培訓。在對鄉鎮專干常態化培訓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對全縣178個村(社區)近500名殘疾人工作者進行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能力。
3.引領帶動,宣文體有新舉措。一是重視借助平臺效力,宣傳引領有新突破。在使用傳統宣傳模式的同時,與“指尖普法”等全縣性覆蓋微信公眾平臺合作,加強殘疾人法律宣傳;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積極對接爭取學習強國、電視臺、新聞網、融媒體中心等媒體平臺支持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殘疾人,理解縣的殘疾人工作;以開展活動為契機,大力開發自媒體及殘疾人網紅平臺,介紹殘疾人生活,推介殘疾人產品;二是重視典型形象效能,示范帶動有新內容。結合殘疾人感黨恩勵志宣講團工作,重點打造了白手起家,人稱大俠“楊過”的麒麟苗族鄉殘疾青年企業家何宇星(嘉晨電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用爬行雙手撐起人生的肢體二級殘疾人夏福平、盲人就業和培訓之家---視力二級殘疾盲人按摩店老板羅蓮、不向命運低頭,擁有幾十萬粉絲的殘疾人網紅何明強等等一大批勵志帶動典型,并進行推廣,激發殘疾人不等不靠、奮發圖強內生動力;三是重視組織培育效果,社會參與有新進展。以開展全國助殘日、全國特奧日、國際殘疾人日等一系列殘疾人節日慶?;顒雍汀拔鍌€一”文化進家庭活動的契機,累計投入資金近5萬元,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大力扶持培育以五大協會為主的志愿服務組織和以愛心驛站為代表的社會扶殘助殘組織,廣大殘疾人朋友得到了更優質的服務,同時也壯大了社會助殘組織,真正的實現了三贏的目標。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對新時代殘疾人工作者要求認識不夠清楚,在學、思、踐、悟上存在差距。雖然全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的學習和培訓,但對于學習對于殘疾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論述上,在真正學懂弄通做實方面存在差距,對于殘疾人事業思想理論體系、政策法規體系、組織體系、業務體系等方面在學深悟透方面有差距。
(二)對縣委縣政府和省市殘聯要求把握不準,勇爭一流的信心和勇氣不夠。一是履職做的不夠。在發揮縣政府殘工委秘書處作用體現不夠,雖然今年在部門聯合行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效果,但在推動所有成員單位履職盡責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二工作方法上還需繼續提升。對于殘疾人工作的成效上做到可視化、數據化、項目化上還有差距。
(三)全縣殘聯系統大局意識、服務意識不強,有得過且過思想。一是“量服”有松懈。在繼續深化、優化“量服”工作上意識有滑坡,對于開展的工作被動接受多,而在緊緊圍繞殘疾人需求和期盼上工作努力不夠;二是“本領恐慌”。吃老本,老經驗較多,對于新時代殘疾人工作者應具備的“六+”個能力建設還需繼續加強。
(四)工作創新不足,雖有干事創業激情,但在溝通、匯報方面量能不夠。一是匯報不足。全縣殘疾人數量多,需求大,歷史欠賬較多,對于為廣大殘疾人謀福利的項目政策資金上匯報不足,在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工作中差距明顯;二是爭取不夠??h殘聯作為一個代表全縣殘疾人的人民團體,而本機關卻沒有實際解決一名殘疾人員正式編制的問題,向組織部門匯報爭取不足。
(五)縣殘聯系統人員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激發更多的活力和動力。一是機關正編人員少,年齡偏大,聘用人員穩定性不足,面對全縣1.6萬名殘疾人的迫切需求和希望,人員力量深感捉襟見肘;二是基層組織亟需發展。2020年,中國殘聯《意見》將村(社區)殘協定位為殘聯的最基層組織,15年來從“民間組織”到“自治組織”再到“最基層組織”,體現了殘協在殘疾人事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重要性不斷彰顯,而目前我縣村(社區)殘協、專委力量年齡偏大,力量薄弱,需進一步的加強人員的選拔和干事創業能力的提升。
三、2021年工作打算
(一)全力做好十四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今年是“十三五”和“十四五”承上啟下之年,將認真梳理總結我縣殘疾人事業“十三五”期間的成效和短板,突出“四個要點”,加強對接,加強調研,集思廣益,做好準備,在省市殘聯出臺殘疾人工作“十四五”規劃后,結合我縣“十四五”總體規劃,明確專人負責,全面制定縣殘疾人工作十四五規劃。
(二)持續推進改革進程。加快中省市縣殘聯改革方案的落實,全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殘聯民政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村(社區)殘疾人協會工作的意見》,結合我縣基層治理相關實際,進一步明確村(社區)殘協在殘聯組織中的定位,加強殘疾人基層組織的的建設;完善五個專門協會的法人治理結構,持續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服務活動;持續提升社會化工作水平,著力培養助殘社會組織;強化殘保金的征收工作,積極推動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和依法繳納殘保金納入文明單位考核。
(三)做好殘疾預防工作。2020年全縣殘疾預防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礎上匯同衛健、民政、財政、醫保等部門進一步探索更好的辦法,降低殘疾人群的發生率。
(四)持續加強殘疾人證的管理。繼續加強殘疾人證的管理和核發工作,持續開展殘疾人證清理工作,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五)繼續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和居家托養工作,解決他們的日常生活居家困難。
(六)加大對殘疾人的維權力度。持續做好困難殘疾人救助工作;搞好法律援助和服務,繼續強化對“一法四條例”的宣傳推廣,探索法律援助新機制;積極貫徹落實《條例》,不斷加強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七)強化殘疾人康復服務。認真做好2021年輔具的采購計劃與發放工作;繼續做好為民辦實事“0—14歲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康復對象的輸送;持續加大各項殘疾人康復救助政策宣傳,爭取開展殘疾兒童非定點康復機構康復訓練;完成同中醫院完成康復中心托管協議的簽訂,加強對縣殘疾人康復中心的監督和管理。
關鍵詞:縣域;農村學校體育;教育資源;體育意識
先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體育強國和教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在我國社會發展的快速進程中,經濟發展形成了嚴重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逐漸變大,農村的經濟、教育、基礎條件等多方面都滯后于城市。并且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農村地區的部分學校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學率,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使農村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發展與城市相比相差巨大。當前縣域環境下的農村學校體育發展仍未完善達到相關政策方針的要求,短板問題依然嚴峻,與構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教育體系背道而馳。本文先對縣域條件下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進行定義:指在縣級行政區域內通過合理資源配置優化和完備的功能配置催生農村學校體育向好發展。文章中對縣域環境下的農村學校體育發展進行了一定的理論性與重要性的探討分析,并指出了一定可行性的理論與實踐方法,以期對目前縣域環境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一些解決路徑。
1、基本概念界定
1.1、“縣域”
“縣域”這一概念是在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所謂“縣域”是以縣級行政區域劃分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基本導向進行合理空間資源配置與優化,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完備的功能配置。
1.2、農村學校體育
魯麗、裴東景等學者在《多維視角下的農村體育研究》中論述道,農村學校體育是指在以農村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學生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通過查閱各種資料,作者對本文中的農村學校體育的定義總結為:農村學校體育泛在農村學校體育環境下以農村體育教育為主運用身體運動進行體育鍛煉的一種群體性體育教育活動。
2、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偏頗的表現
2.1、農村教育資源匱乏、教育體系質量不高
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教育資源受基礎設施、人力資源、教育經費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也是制約著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和實現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目標的重要因素。基礎設施方面,2007年國家出臺《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的文件中明確規定學校在核定的范圍內對體育設施配備一定的比例,小學階段18個班級以下必須配備200m田徑場一塊、籃球場一塊、排球場一塊、器械體操和游戲區要達到200m2;初級中學校18個班級以下必須配備300m環形田徑場一塊、籃球場兩塊、排球場一塊、器械體操區需要達到100m2。作者通過走訪部分鄉鎮農村學校調查發現村級農村學?;A體育設施不完善,農村中小學400m跑道的標準運動場相當缺乏甚至沒有,非標準運動場也破爛不堪。運動場地和在校學生人數配備比例與現行標準下國家文件中所提到的農村學校體育場地與班級配備比例相差甚遠,農村學校體育在基礎設施方面與城鎮學校相比較其功能與設備完善遠未能達到城鎮學校體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農村學校體育基礎設施資源的配備不足和與之相關的體育功能配置尚未達到完善程度,這嚴重制約并影響著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人力資源方面,教育人力資源的合理分配是實現教育發展均衡的首要條件,教師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大動力,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體育教師的引導和培養,在師資匱乏的現實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教師還存在結構不合理、待遇差、教學觀念落后、專業水平較低、工作量大等問題,這嚴重制約著農村體育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農村體育教師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性別結構的不合理。其中,年齡結構區間相差較大,部分城鄉學校體育教師多以年輕、高學歷或者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為主,而恰恰相反的是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多以退休或者退休返聘老師為主。學歷結構不合理。就目前形勢來看,一線大城市主城區中小學任教老師學歷均需要本科及以上,研究生學歷也占多數,在農村地區只需專科學歷通過考核合格后就可以任教,這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形成巨大差異。男女性別結構方面失調,由于師范性質體現在男女結構差異上,男女教師性別結構明顯失調,大多數呈現出女多男少的現象;在學科上卻恰恰相反,體育女老師相對較少甚至一些學?;緵]有體育女老師。因此,教育人力資源的趨于合理是實現教育公平和減少城鄉教育差距的重要保障。教育經費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勢頭突飛猛進,但也出現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在農村地區,原教育撥款總量相當少,即使增長幅度很大,教育投入也并未滿足實際需求。研究發現,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經費來源單一,主要依靠上級財政撥款為主,即使投入同等額的教育資金來援助農村學校體育發展,但因受各教育資源因素的制約與牽制等問題,教育經費通過層層下撥,在下達到地方學校時,教育經費所發揮的功能性效果顯著不大,很難最大程度達到直接下發于農村學校所產生的效益明顯。
2.2、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是全面提升體育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體育教育質量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極大影響,國家教育改革計劃中明確指出了有關提高教育質量的方針與政策。在國家教育改革計劃的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依然受到一些潛在因素的制約,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人”。人是制約農村學校體育的關鍵,比如說,農村學校校長或者教學管理第一責任人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力度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其次是體育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高低,體育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高低有可能帶動或直接影響同學們的運動興趣,高程度專業化教學有利于創新教學方式,甚至帶動整個學校的體育教學向好發展;(2)“物”。物質保障是整個教育事業運行的基礎,農村學校體育的基礎設施器材是保證學校體育開展的關鍵。就運動場地與器材種類而言,相比于城鎮化中學,農村學校運動場地有些還是砂礫地等;器材種類方面,農村學校一般以三大球為主,但在三大球中也很少涉及到足球的教學,同時在農村學校一些體育教學器材數量遠不能達到《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中所要求的基本數額。因此,從多方面的結果來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相比于城鎮而言,制約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因素要多得多,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空間資源也是非常有限的。
3、農村學校體育現實問題
3.1、農村學校體育認知定位存在偏頗
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既沒有發揚先進教育思想觀念,也沒有吸收城鎮先進的認知理念,反而部分農村學校中優秀體育教育理念模式也有所丟失,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學校體育認知定位有偏頗。研究發現,農村學校體育認知偏頗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1)傳統思想觀念的認知偏頗。農村地區一些家長普遍認為“體育”是一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運動,有“搞好體育,步入田地”的想法。這種“重智輕體”的固有思維在農村家長中早已經根深蒂固,其根本原因在于學校教育傳播觀念誤差,使得一些家長對體育科目產生偏激想法,認為學習成績是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重要指標,也忽視了素質教育中人的全面發展;(2)鄉村教師對體育課程的認知偏頗。相比主科,其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在農村學校體育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娛樂課程,導致部分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不重視。近幾年,部分省市出臺了相關政策意見,隨著體育科目入中考與其他語數外主要科目同樣比重分數,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家長與部分農村體育教育工作者對于體育科目的重視程度;(3)由于農村地緣條件惡劣的影響和思想觀念認知定位的不足,嚴重妨礙了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現代化進程,無法更好吸收外來城鎮先進體育理念。因此,基于以上三方面分析,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問題主要還是對于體育認知觀念與思想認知水平低劣,導致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停滯不前,為此需要切實解決思想理念這個重要源頭問題。
3.2、現有空間教育資源不足
優質的空間教育資源是推動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制約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師資力量的缺乏,農村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不足,在新課標體系中無法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農村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的不充分問題會導致農村學校教師出現結構性的缺編,出現與體育教師所教非所學的嚴重現象。在國家教育改革進程中,教育逐漸出現均衡化以改善此類問題,同時也通過“支持計劃”“對口支援”“特崗計劃”等政策措施使農村體育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補充并趨于合理,但現實情況下也并未滿足實際需求;(2)體育器材是體育運動開展的重要媒介,在絕大部分鄉村學校中無論是體育器材種類還是數量都是相當缺乏的;(3)教育的基礎固然是教育經費的投入,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縣級政府與教育局二元化政策使教育經費開支相互牽制,經費使用觀點不一,這樣一來就使得農村學校教育經費不足,同時無法滿足正常教育開支,也加大城鄉教育差距。
3.3、體育意識淡化,輕視體育課程
2016年5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2016]27號)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興趣、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線,完善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建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體系。”通過調查發現,農村學校體育在思想上幾乎沒有確立創新性的指導思想,都是按照當前所謂的“常規鍛煉”和“日常慣例”等方式來運行?!秶抑虚L期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擺脫固有的體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胺叛蚴健钡乃n體系使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同時課程體系內學生潛力未能得到更好發掘。體育意識與課程體系意識淡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前形勢下,不少人認為體育課仍然屬于副科,學生家長以及學校領導的不重視使得農村體育教師對于自己的教學成果沒有期望,體育教師的勞動價值與功能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的肯定與理解,與主科教師相比農村體育教師沒有什么突出的福利來鼓勵驅動農村體育教師內生動力發展,長時間的問題積累幾乎導致了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出現“怠課”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體育意識的淡化以及體育教師輕視體育課程重要性,是當前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最主要現實問題。
4、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創新路徑思考
4.1、思想上改變農村學校體育教育觀念
學校體育教育是培養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當前部分農村學校普遍對學校體育的認知地位產生偏頗的教育觀念,同時傳統的固有思想左右著農村學校學生家長的想法,封固先進教育思想理念,這使得農村地區對體育教育認知產生嚴重偏差。因此,在農村首先需要改變其思想觀念,一方面轉傳統體育教育觀念為先進素質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理解與重要性認識,改變家長對學校體育教育的價值認識和功能性認識。
4.2、優化空間教育資源配置
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體育教師的指導與培養,在教育資源極缺的農村地區,如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成為了棘手的問題。在當前農村學校體育的基數大、分布廣、規模小等一系列特征下,需要從政府到地方學校各個層面都應以農村學校體育的具體需求進行定位,做到教育資源的精準供給,提升體育資源配置效率,轉化由傳統的“量”到“質”資源配置,此外還需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路徑。首先,從師資上采取引進優秀畢業生和優秀在職老師,政府也可通過鼓勵政策和適當編制份額以及補償工資、福利政策等方式吸引優秀教師和優秀高校畢業生扎根農村體育事業發展。此外還可通過對現有的體育教師提供專業化的培訓,以提高教育師資的教學質量保障社會進程不斷變化的教學需求;其次,在體育基礎設施上借鑒城鎮體育設施,實施體育設施共享,積極動用社會多方面渠道的投入用于加強學校的基礎體育設施建設和硬件設施建設。教育資金上,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加大教育資金的扶持以備基礎教育資金管理和消費,另外還可以通過紅十字會募捐、對口支援捐贈等方式提高教育資金力度。因此,農村學校體育教育資源是學校體育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短板,我們需要有效規避,以實現多方參與供給、協同治理、合理布局應用農村體育資源,實現多元途徑供給和多元治理體系,優化空間鑒于資源配置以達到農村學校體育路徑創新。
4.3、建立健全體育課程評價機制
課程評價機制是一種對教師教學成果的考察以及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對于教育教學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因此,合理必要的評價機制在教學中十分關鍵。長期以來,我們對于小學體育課程有著錯誤的認識,評價體系不完善。課程開展以后體育課程評價機制的關鍵在于創立科學規范的校本體系,校本體系包括對學生學習成果、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等多方面內容的考察。學習成果上依照學生對體育運動技能的掌握作為評價標準,其中教學過程以教師課程整體性效果和學生的正向評判為依據,教學內容上嚴格按照新課標的標準體系來進行規范評判。因此,建立健全體育課程評價機制是勢在必行的,通過各種體育課程的綜合評價指標來衡量體育課程的整體水平,在考核學校體育工作成效時,應將學生的滿意度和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程度,以及學生內在參與運動的驅動作為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指標。這樣不僅優化了體育課程的評價機制,還促使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對職業規劃的需求與內生驅動因子的提升,同時也為體育課程向著健康創新的方向邁進。
5、結語
當前是在“十四五”規劃的新開局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背景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關系著整個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然而現階段農村學校體育發展還頗顯不足,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充分,思想觀念陳舊落后等原因依然是阻礙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最突出的因素。提升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并非一朝一夕,其任務任重而道遠,為此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時機,把握學校體育發展新機遇,采取有利學校體育發展的有效舉措,把握新時期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新思路,這樣才能解決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現實問題與創新路徑,從而促進農村學校體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慶山,曹際瑋.農村學校體育的生態困境及其治理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04).
[2]吳劍明,揭光澤,石真玉等.粵西沿海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J].體育學刊,2013,20(2).
[3]王祥全,姜勇,儀俊希.體育課程一體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選擇與架構設計[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09).
[4]賴宗明,于易,吳飄.基于空間正義理論下農村學校體育“貧困”治理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20,39(4).
[5]江炎.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探索[J].體育視野,2020(10).
一、基本情況
通過本輪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我市村(居)民小組由3086個減少至1463個,共減少1623個,減幅52.59%。其中,村民小組由2464個減少至973個,共減少1491個,減幅達60.51%;居民小組由622個減少至490個,共減少132個,減幅22.21%。
二、總體思路
(一)優化空間格局。一是以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為目標,優化產業空間格局。牢牢把握鄉村振興關于“產業興旺是關鍵”的重要論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根據產業規劃布局和發展需要,以糧油、蔬菜、水果、水產養殖、文旅等產業為重點,將地緣相鄰、產業相近的小組納入調整優化范疇,統籌資源要素,增強發展動能。
二是以增強歸屬認同為目標,優化院落空間格局。根據村(居)民小組建制變遷的歷史沿革,結合群眾意愿,以共同的文化和記憶為紐帶,對人緣相親、情感相通的小組進行調整優化,重塑群眾對共同文化、共同記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是以順應城鎮化發展為目標,優化城鎮空間格局。堅持新型城鎮化發展,順應人口轉移客觀規律,對統征統轉安置群眾的小組建制進行調整優化。同時,將靠近場鎮、符合條件的村民小組與場鎮居民小組進行調整優化,增強場鎮發展潛力。
(二)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深入貫徹市委八屆十一次全會精神,以提升城鄉基層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為目標,著力于基層干部隊伍能力建設,優化村(居)民小組長結構。堅持“面積調寬、人口調多”的原則,對規模過小的村(居)民小組進行調整優化,拓寬管理幅度,增強治理效能。
(三)開展居民小組調整優化。以本次村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為契機,結合城市網格管理工作,通過調整管理幅度,創新管理體制,同步開展居民小組調整優化。
三、主要做法
(一)注重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下,我市村級建制調整及社區優化改革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確保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繼續取得實效,我市沿用村級建制調整及社區優化改革領導組織架構,以市委書記和市長為組長、市委組織部部長牽頭、分管民政副市長親自抓、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員都參與的市村級建制調整及社區優化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局,負責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分管民政副市長擔任,同時設由分管市委常委或副市長擔任組長的綜合協調、人員安置、資產及債權債務處置、發展規劃和資金保障、輿情管控、穩定風險防控、紀律監督、法律法規保障8個工作專項組,并成立12個由四大班子領導和鎮(街道)聯系領導組成的工作指導組,形成“1+8+12”的組織領導架構。
(二)注重統一認識,切實提高思想站位。我市在本次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工作中充分發揮黨的引領作用,堅持“早籌備、早啟動、穩推進”的工作基調。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工作啟動后,我市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先后多次組織各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分管領導、工作人員召開推動員會、推進會、培訓會,傳達學習上級有關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精神,明確改革任務和工作要求,部署安排各項改革工作,壓緊壓實工作責任。按照“全覆蓋談話”的工作要求,全面開展談心談話。一是全面談,通過與村(社區)兩委干部與離職老干部、黨員群眾代表、小組長、鄉賢等逐一談話,對廣泛關注的土地、資產分配等問題進行正面宣傳、現場答疑,解除后顧之憂;二是重點談,通過與村支部書記、駐村干部就工作安排、工作紀律等作出部署,要求及時掌握苗頭性問題;三是反復談,對改革認識暫時不到位的黨員干部,實行“一人一冊,專班負責”,摸清情況、了解訴求,努力凝聚調整優化的最大共識。在改革過程中,我市各級人員認識到位,識大體,顧大局,為改革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三)注重摸底調研,深入全面醞釀方案。在村級建制調整及社區優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指導和統籌下,以鎮(街道)和村(社區)為主體,深入開展調查走訪。一是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抽調精干人員組成調研小組,著重就政策層面的內容,到各鎮(街道)開展調研,收集問題和建議。調研后形成了《市村(居)民小組改革調研報告》呈報領導小組進行研究。二是各村(社區)深入小組開展調研走訪,通過個別座談、開院壩會等方式,特別是村(社區)兩委干部與離職老干部、黨員群眾代表、現任小組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村民等,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摸清各村(居)民小組人口、戶數、面積、歷史沿革、產業發展、集體資產、債權債務、群眾意愿、風險隱患、組長信息等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分村分組建立調研臺賬,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臺賬細。通過全面摸底,掌握全市村(居)民小組基本情況后,以人口規模為重點,充分考慮組干部優化調整,結合產業發展和城鎮化發展,堅持“二個局限”和“三個不變”,科學制定改革方案。
(四)注重程序合法,規范有序實施改革。在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過程中,我市充分認識改革程序的重要性,將程序合法性貫穿始終。一是制定任務清單。在改革開始之初,制定完善了《市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任務清單》,就改革任務、工作程序、時間節點等內容進行了明確,為指導各鎮(街道)、村(社區)開展改革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出臺總體方案。改革工作啟動以后,由市民政局按照省、市要求,認真謀劃,因地制宜,多方面多層次征求意見,牽頭起草了《市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總體方案》(后簡稱《總體方案》),并經市委市政府審定,市主要領導、部門和鎮(街道)主要領導反復討論后出臺?!斗桨浮反_定了本次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工作原則、重點任務、工作步驟和工作要求,為本次改革定基調、定方向、定目標。三是醞釀實施方案。按照“三上三下”的工作要求,由村(居)民委員會提出改革模擬方案,報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審核把關;根據經鎮(街道)審核把關的模擬方案,由村(居)民委員會召開村(社區)黨員大會、村(居)民代表會議,討論形成改革初步方案,公示無異議后報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把關初核;經鎮(街道)把關初核的初步方案,由村(居)民委員會召開村(居)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提交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審批,并報市人民政府備案。四是召開村(居)民會議。嚴格按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關于村(居)民小組設立、撤銷、調整和組長選舉的規定,召開村(居)民會議,表決改革方案,推選小組長。對不能親自參加會議的群眾,實行投票并做好記錄。
(五)注重風險防控,積極穩妥推進改革。一是做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深入村(社區)走訪了解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的風險隱患,全面排查梳理矛盾隱患,重點梳理此次改革涉及的各類重點人群、重點環節、重點區域,提前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建立社會風險點臺賬,并針對風險隱患提前化解、針對群眾疑惑主動回應,確保整個改革過程有序平穩。二是做好債權債務鎖定工作。按照“三不變”的工作原則,核算全市村(居)民小組債權債務情況,對受益群體進行鎖定,確保改革調整前后,群眾利益不受損。特別是對待拆遷或待分配安置的小組,按照“明確分配主體、明確受益群體、明確分配方式”的“三明確”工作法,開展改革工作。三是妥善做好離任小組長分流工作。按照“脫帽不脫責、脫帽不脫管、脫帽不脫薪”的原則,明確離任小組長的待遇保留至2020年換屆。拓寬離任小組長工作渠道,鼓勵離任小組長就地轉化為網格員、人民調整員,協助開展環境整治、治安巡邏、維穩等工作。
四、取得成效
(一)合組改革力度大。本次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后,我市村(居)民小組由3086個減少至1463個,共減少1623個,減幅52.59%。其中,村民小組由2464個減少至973個,共減少1491個,減幅達60.51%;居民小組由622個減少至490個,共減少132個,減幅22.21%。村(居)民小組平均戶籍人口由226人增加到535人,平均戶數由88戶增加到202戶,平均黨員數由6個增加到13個,村民小組平均幅員面積從0.21平方公里增加到0.44平方公里。通過改革,村(居)民小組規模進一步擴大,村(居)民小組資源更加集中,空間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實現人口相對集中、轄域相對擴大、產業相對連片,有效解決村(居)民小組數量多、人口少、面積小、實力弱等問題,為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創造了條件。
(二)新任組長結構優。通過“擇優繼任一批、村委兼任一批、后備干部挑選一批”,把一批政治素質較高、水平文化較高、群眾威信高、服務能力強的人員調整為小組長。本次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中,村(居)民小組長離任2058個,新任409個,留任1020個。改革后,全市村(居)民小組長平均年齡由58歲降低到52歲,初中學歷占比由64.9%提高到70.09%,高中學歷占比由14.72%提高到23.01%,大專及以上學歷由1.89%提高到3.09%。同時,以此次改革為契機,理順城鎮居民小區管理體系,通過居民小組長兼任樓棟長的方式,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以樓棟為單位,劃分網格,理順管理體系和職責,促進小區日常管理運轉更加順暢。
(三)改革過程社會穩。我市始終緊繃改革穩定這根弦,樹立底線思維,抓早抓小,最大限度防范風險。印發《關于建立村(居)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工作報告制度的通知》,及時收集社會群眾意見和其他突況,堅持做到“輿情信息及時報”,收到意見及時做好政策解釋、宣傳引導、風險化解等各項工作。改革方案公示期間,我市共收到意見建議40余條,對每一條意見建議都作出了針對性的解答和回應。在市委政法委的指導下,各鎮(街道)均開展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并制定了應急處置預案。整個改革過程中,我市未出現一起違法亂紀事件,未出現一起群眾集體上訪事件,未出現一起干部鬧情緒尋釁滋事事件,實現了平穩合組、平穩交接,改革各項工作順利完成。
五、存在問題
(一)由于改革后村(居)民小組人口增多、面積增大,基層服務對象、服務半徑、服務方式都有所變化,因此,村(居)民小組長綜合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二)部分小組長比較年輕,基層管理經驗尚待提高,在群眾中威信還沒有樹立起來,部分事務需要離任小組長幫助完成。
(三)合并小組在磨合期管理難度較大。農村宗族觀念較強,小組合并后打破了村民日常的生活界線,可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出現合組不合心的局面。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強宣傳引導,凝聚發展共識。針對群眾關心關切的熱點問題,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回應和妥善處理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打消群眾顧慮,充分利用資產資源整合優勢,加快融合發展,帶動群眾增富致富。
(二)督促工作交接,推動工作開展。督促指導離任小組長完成賬本、檔案等資料的交接工作,確保資料完整,并發揮傳幫帶的積極作用,協助新任小組長開展各項工作。
(三)繼續謀劃和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牢牢把握“發展”、“服務”、“治理”三個核心關鍵,加強以村(居)民小組為基本單位的村居自治,推動組織體系建設、基層社區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基層治理制度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切實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