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0 08:27: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本科土建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生 參與科研 可行性 路徑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C-0139-02
科研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裝備,為了解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活動,其成果能夠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本文擬以廣西某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為實證分析對象,論述高職生科研能力培養現狀,探討高職生參與科研的可行性及路徑。
一、高職生科研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一)觀念滯后
由于高職院校長期強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導致其學生科研能力培養觀念明顯滯后于本科院校。在我國,大多數本科院校具有較為完善的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體系,即“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與“學生科研立項―科研”兩條主線相互融匯、相互促進。相對地,在實證分析對象中,廣西某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需完成56門課程的學習,其中,專業課程37門,能夠以靈活性較強的小論文形式進行考核的專業課程僅1門。這反映了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觀念上相對滯后。
(二)“傳、幫、帶”作用不明顯
根據教師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高職院校的科研主要由以教師為主導的科研、以教師為輔的科研和以教師指導為輔的社會實踐活動三類組成。
1.以教師為主導的科研情況分析。根據數據統計,2009~2011年廣西某高職院校土建類專任教師參與的課題、論文數量如圖1所示。
圖1 2009~2011年廣西某高職院校土建類專任教師參與
課題、論文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3年來,該學院土建類任課教師參與課題、論文的數量以15%~16%左右的比例逐年遞增。隨著近年來高職院校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這個比例在今后的發展中將有所提高。然而,在這一部分的科研項目中,并沒有學生參與。
2.以教師為輔的科研情況分析。按照規定,這部分科研項目必須由大學生自主申報和完成,因此,這部分科研項目成為大學生科研的主要來源。但是,與本科生相比較,高職生對該稀缺資源的爭奪力明顯不足。實例中,土建類專業學生近6年來,申報此類型的科研項目共2個,獲批立項數量僅1個。
3.以教師指導為輔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分析。此類實踐活動主要以鼓勵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為目的,重點強調社會實踐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一般活動集中于寒、暑假期間。但是,由于受到寒、暑假時間短以及學生家庭住址分散性等沖突性因素的影響,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主要以參觀、學習為主,很少能對感興趣的科研項目進行進一步研究并形成專業的科研成果。
據統計,2010年暑假期間實證分析對象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總人數為689人次,其中,以團隊形式參與的2人,涉及指導教師1人;2011年暑假期間土建類專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總人數為899人次,其中,以團隊形式參與的5人,涉及指導教師1人;2012年暑假期間土建類專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總人數為1028人次,其中,以團隊形式參與的14人,涉及指導教師3人。2010~2012年,形成土建類專業科研成果并發表的數量為2篇。
由上可見,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科研能力中的“傳、幫、帶”作用不明顯。經調查發現,實證分析對象學生在大學期間從未接觸過科研項目申報、立項、研究、結題等程序的比例高達95%以上,這是導致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要加強高職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應多為學生提供參加科研的機會。
二、高職生參與科研的可行性及具體路徑
(一)高職生參與科研的可行性分析
1.需求分析。近年來,隨著各高校連續擴招、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價值觀的變遷,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心的焦點問題。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成為各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未來爭奪生源數量和質量的可靠保障。而科研素養的培養有利于高職生綜合素質發展、就業能力增強,為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實證分析對象為例,每年有將近10%左右的學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對于理論知識相對薄弱的高職生而言,能夠通過參與科研項目養成獨立查閱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收集和整理有效信息,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逐漸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等科學素養,進而能夠快速地掌握至少一個方面的、具有先進意義的理論知識,達到快速適應本科院校學習生活的目的,也為以后參加科研項目、書寫畢業論文等打下基礎。
2.科研項目的來源及經費分析。據統計,實證分析對象課題來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上級主管部門的橫向課題、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研究的縱向課題和校級課題。每年均有35項以上的立項項目,為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來源支持。而且,為了保證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相關部門按規定均會下撥部分科研經費,學院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經費的配套發放,為調研、實驗提供了經濟保障。
3.科研項目人員組成分析。高職教師任務繁重,除日常教學任務之外,還會參與各種行政工作、創先爭優活動、校企合作和社會兼職等工作,而科研項目啟動初期需要進行大量的走訪調研、查找資料、材料整理等工作。所以,高職教師對科學項目的研究往往會覺得力不從心。但是,如果能在科研研究中引入學生這一主體,既能夠直接幫助教師減輕工作量,彌補教師科研時間不足的劣勢,學生也能夠得到教師最直接的指導,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形成正確的科研思維、領會恰當的科研手段,為今后單獨從事科研活動、推出科研成果打下基礎。
(二)高職生參與科研的路徑分析
高職生科研能力的養成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高職院校教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個方面。因此,應在高職院校中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學生參與科研的路徑和舉措。
1.以教學帶動科研。以實證分析對象的人才培養計劃為例,在高職院校學習的3年中,學生應完成3038~3090學時的課程,應修夠152.5個學分。按6個學期、每個學期18周計算,學生每周需完成的課時量約為28.5個學時,由此可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鉆研科研項目的時間十分有限。
然而,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學生按學分制要求完成的課程學習中,有3個學分為院級公選課程。以2013年秋季學期為例,實證分析對象共開設的院級公選課21門,共39個班,能滿足2782名學生的選課要求,院級公選課的開設數量遠遠低于在校學生數量。經調查研究發現,院級公選課程開設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首先,選修網絡課程形式院級公選課的學生在進入教學系統之后,并不會在電腦前認真學習;選修理論課堂教學形式院級選修課的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玩手機或者做其他專業課程作業的狀態。由此可見,高職院校開設院級選修課程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如果能夠將科研作為一門院級選修課程進行開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還能夠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愛好。由于受到科研活動歷時長、成果見效慢等特性的制約,高職院校應在制度上給予開展公選科研課程更多的保障。
2.以實踐促進科研。在實證分析對象中,土建類專業的專任教師有54名,其中,“雙師型”專任教師占到總人數的74%,這部分專任教師每年作為主要負責人或參與人在企事業單位兼職的項目很多。但是,經過統計,他們從事科研活動的數量卻很少。以2013年為例,他們參與的科研活動數量有12項,僅占總數的22%。也就是說,很多“雙師型”專任教師在從事社會兼職過程中,沒有主動地將勞動成果轉化成智力成果。其實,開展科研活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學習和對內容再消化再思考的過程。因此,高職院校在鼓勵專任教師利用空余時間參與社會兼職活動的同時,應引導專任教師將已形成的勞動成果轉化成智力成果,實現實踐促進科研、科研成果向實踐轉化的良性循環。
高職院??蓮娜缦路矫嬷郑阂皇菍Α半p師型“專任教師參與的社會兼職活動進行登記備案。二是從教師獲得的社會兼職薪酬中支取一部分作為科研活動獎勵預留金。但是,該預留金支取的比例不宜過高,否則,會影響教師填報社會兼職內容的真實性。三是以支取的預留金數量為計算基數,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經費獎勵申報科研項目的教師。該配套經費發放的比例可以適當提高,以達到鼓勵教師進行科研活動的目的。同時,高職院校對有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應加大激勵力度,以發揮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四是履行登記備案手續,一方面作為績效考核的一個硬性指標予以考核,另一方面作為教師評獎評優和職稱評選的主要考慮因素。對于沒有登記備案的“雙師型”專任教師,按績效考核規定扣除一定比例的獎金??鄢聛淼慕涃M可以作為科研獎勵配套經費使用。并且,該部分教師不優先考慮作為評獎評優和職稱評選的候選人。只有將激勵和懲罰措施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夠達到實踐促進科研的目的。
3.以科研深化社會服務。一般情況下,高校服務社會的評估指標僅局限于學院和教師兩大主體。然而,各高校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并利用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經濟、社會效益的例子很多。例如,我國首枚由本科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生朱浩)參與設計完成的探空火箭于2006年11月1日成功發射。在實證分析對象中,由土建類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學生在畢業后2年內共2篇。在實踐工作中,學生也致力于該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為社會提供服務。為社會提供服務是當代大學生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學生通過參與科研活動能夠提前走出校門,接觸社會,深化社會服務的意識。
4.以科研傳承文化。文化傳承是當今社會提出來的高校新職能。在高職院校中,文化不僅應具有多樣性,而且應具有傳播性。文化傳承的成功不應該僅體現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習成方面,更應該側重于學生素養的習成。其中,包括科研素養的形成。
在文化傳承方面,教師“傳、幫、帶”的作用不可或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參與的形式進行的科學研究,能夠幫助高職生快速地養成良好的科研素養,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掌握恰當的科研手段等。此外,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傳、幫、帶”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通過對實證分析對象的研究,可以發現學生之間更容易形成一種非正式組織。在該組織形式中,信息數量大而且能夠通過各種媒介進行快速傳播。在信息互通的同時,高年級學生能夠以實踐經驗讓低年級學生獲取到有效的信息,使得科研素養能夠快速地在新一代學生身上培養起來,并在高職院校文化傳承方面組成一個合理有效的梯隊。
【參考文獻】
[1]王昌忠.論文科大學生科研能力的養成[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工業工程專業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工業工程的目標是用技術的方法,經濟、有效地解決社會系統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將所掌握的知識與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相聯系,具有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常規模式是依據學科的知識體系,按時序設置課程,追求本科專業知識的完整性和邏輯性。這種設計模式在理論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現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現象。因此,應將學科知識體系與市場需求和職業崗位知識能力要求相結合,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構建更加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課程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融入必要的實踐教學,把工業工程專業的實踐性充分地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校作為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多年來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重要位置,對本科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極其重視。2014年,結合山東省名校建設和自身專業發展,通過多方調研,對培養計劃進行了修訂。通過引入具有一定優勢的機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礎技術,形成富有特色的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特色。專業定位為培養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現代經濟與管理科學知識,具備一定的工程技術基礎,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夠綜合應用工業工程理念和知識對生產型和服務型企業進行規劃、設計、評價、改善以及創新,能從事工程、設計、制造、管理、科研與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人才。在培養計劃中突出實踐的重要性,構建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工業工程專業,其畢業生不僅面臨就業問題,同時也面臨著進入工作崗位后的職業發展問題。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我們強調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不但重視職業對人才素質的培養要求,而且要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要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反映在人才培養方案當中,突出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所需職業技能的各類教學環節,強調解決最短時間上崗的問題,增加就業競爭力;同時還強調培養學生未來職業晉升和相近崗位遷移的職業能力。實踐環節是高校工科專業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更是工業工程(工科)專業實現其培養目標的必修環節,對實現職業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作用。
2當前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實踐環節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當前在各高校進行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雖然都有課程設計、各類實驗和實習等實踐環節,但具體內容上由于專業定位和學校資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和體系,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2.1實驗過于側重驗證性實驗
在開設的課程實驗中,多數仍然是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占比較低,各門課程的課內實驗,僅依附于課程內的理論知識,學生難以從實驗中開拓創新。
2.2實踐教學手段單一理論不能聯系實際
課內實驗和部分課程內容設計均采用統一的模式,學生被動接受教師預先設定好的方案,按步驟進行,缺乏實踐活動的參與性,積極性不高,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由于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實際工作經驗和工程實踐背景,所設計的方案與實際情況出入較大,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
2.3實驗設施不夠完備實踐教學內容簡單
在工業工程本科教育中,對于實驗室建設方面明顯投入不足,僅能夠保證基本的專業實驗。對于強調實踐性的工業工程專業,因實驗設施設備的不足,無法充分發揮實驗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2.4實踐、教學分散不成體系
以我校為例,僅開設了管理信息系統、基礎工業工程、人因工程3門核心課程的課內實驗和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門課程的課程設計,部分需要課內實驗的核心課程,例如生產運作管理、質量管理工程、系統建模與仿真等,都沒有開設課內實驗。雖然開設了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但由于實習單位生產情況的不確定性,往往造成實習缺乏針對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參與生產實踐。對于定位于應用型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的院校,還存在畢業論文過多的情況,經常出現指導教師指定論文題目進行寫作,缺乏實際背景的現象。這些缺乏聯系,過于分散,沒有形成有機整體,更缺乏綜合實踐的課程,未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基于職業發展的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的合格畢業生,必然是在企業中與工業工程專業相關的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職業發展潛力。這就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既具備從事職業活動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備能為整個職業生涯提供持續發展動力的職業素質。在進行新的專業培養計劃修訂過程中,按照職業發展的要求構建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力求以職業發展為導向,促進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進,利于學生的順利就業和職業目標的達成。我們通過梳理核心課程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和相應的職業能力需求,按照從“課堂案例教學-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工業工程綜合實訓-各類實習-畢業設計”的路徑,輔以課外活動競賽等構建三部分的實踐教學體系。工程技術實踐部分,由于工業工程是工程技術與管理的交叉學科,在強調工程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工程技術實踐。我們設置機械電子與控制和土建施工兩部分工程技術。實踐部分分別包括機電控制PLC課內實驗和土建施工電子制圖課內實驗,設置機械制造課程設計、電工電子實習以及金工實習。專業核心實踐部分,在理論課堂增加案例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對專業核心課程的梳理,重新規劃建設了實驗室,開設了基礎工業工程課程實驗14學時,人因工程學課程實驗12學時,生產運作管理課程實驗16學時,質量管理工程課程實驗6學時,精益生產課程實驗4學時,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實驗24學時,并且在課程實驗中增加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比例,開設開放性實驗,由學生利用實驗設備自主選擇實驗內容。在開設課內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設基礎工業工程課程設計、人因工程課程設計、設施規劃課程設計、生產運作管理課程設計。同時,開設工業工程綜合實訓。此外,我們把生產實習放在工業工程綜合實訓之后進行,以便學生在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時更具針對性。我們強調,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關聯性,僅允許極少部分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絕大多數學生要求采用畢業生設計形式完成實踐的最后一個環節。要求學生以畢業實習了解的實際企業背景,尋找企業生產實際中的問題,運用工業工程的方式進行解決,或者模擬進行產品的組裝線設計或生產系統設計。經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共16周的強化應用訓練,可以讓學生增強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便于提高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快速適應崗位的工作需要,為職業發展樹立良好的開端??紤]到部分中青年專職教師的企業實踐和工程背景不足,我們聘請了來自企業的校外兼職實踐指導教師。通過他們的指導,可以拉近教學實踐過程和企業實際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培養的工業工程畢業生具有更好的職業發展潛力。課外實踐部分,我們充分利用課外實踐增加學生的工程實踐素質,結合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和大學生創新大賽,進行分類指導,充分發揮競賽對科學素質的鍛煉作用。通過組織學生以全國工業工程案例應用大賽,使學生真正感受工業工程在企業的應用。對于大四學生,鼓勵參與中國機械工程協會工業工程分會主辦的見習工業工程師資格考試,從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綜合對學生進行第三方評價。
4結束語
關鍵詞: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識;工程能力;創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一般開設在大學二年級,由于大多數學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認識和工程實踐,對該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該課程對日后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西南林業大學森林工程專業分別于2012年、2013年獲批成為云南省教育廳及國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巴聊竟こ滩牧稀闭n程的教學以此為契機,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技活動三個方面進行改革,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及提升學生工程能力、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識培養為主的理論教學手段
1.充分利用認識實習
專業認識實習是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的第一課,是開啟學生專業興趣的重要教學環節。為使學生提早對專業有所認識,了解各專業課之間的聯系與作用,許多高校都設置了認識實習環節。土木工程材料作為土建類專業基礎課,應充分利用好這一環節,使學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種類、應用及工程技術要求等。為此,課程改革小組建議合理搭配認識實習指導教師的人員組成,承擔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講教師應積極參與認識實習。在認識實習過程中:一方面,帶領學生參觀工程現場,聽取現場技術人員講解,并與學生針對工程所選品種、施工工藝等進行廣泛討論,使學生從感官上實際認識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過觀看《超級工程》《偉大工程巡禮》中關于土木工程材料講解的部分科學紀錄片,使學生能夠對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以及材料如何選擇、應用有較為全面的認識。通過改革后的認識實習教學,學生對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理論學習內容更加明確。
2.合理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為滿足“大土木”的培養目標,內容上雖具有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將原有知識體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學時限制,無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將會導致無法有效支撐后續課程的學習。為此,按使用領域將土木工程材料分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專用材料進行講解。其中,將石料、無機結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鋼材、防水材料等列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瀝青與瀝青混合料、墻體與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為專用材料,以滿足各專業的學習需求。對于通用材料的講解,在材料基本性質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質與組成特點講解為主,不需要刻意結合專業特點,而在工程技術指標及工程應用方面則結合專業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對于專用材料的講解,主要結合專業特點及后續課程的需要而選擇或增加,該部分內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專用材料:墻體與屋面材料、建筑裝飾材料、給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專用材料:瀝青與瀝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專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適時引入材料應用實例,實例最好結合授課專業,以此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
3.注重作業的有效性
除了課堂教學環節外,教師還應注重布置課后作業這一教學環節。作業不但是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還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與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授課教師通過布置課外作業,建立討論、交流制度,促進創新思維和工程意識培養氛圍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課程與其他課程,如力學、數學等課程要有所差別,作業內容不能僅僅是課后習題或整理課堂筆記,應通過大量做題來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應定期要求學生查閱文獻,或進行實地調查,通過閱讀相關科技文獻,學生才能及時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發展的新動態和工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實地調查又能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也能夠利用理論知識來解釋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最后,通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為主的實踐教學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實踐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和結果分析,明確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質與材料組成結構之間的關系,掌握材料工程技術試驗儀器操作與指標評定方法,因此,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實驗課中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的教學計劃,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漿的理論課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實驗課,使實驗內容與學時得到集中,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實驗和操作儀器等。其次,在實驗課組織形式方面采取分組形式,要求學生在實驗課前提交試驗方案,其中包括實驗目的、材料與儀器、實驗步驟、數據與分析、問題與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參考規范,保證學生在實驗前對試驗全過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現象。最后,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利用手機等形式記錄實驗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以便實驗完成后組織學生對整個實驗情況進行討論與總結。
2.借助實習基地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
通過產學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聘請實驗檢測技術骨干人員作為企業兼職教師,指導學生依托工程項目,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提高實踐操作與結果分析能力,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論和材料評定的基本技能。更為主要的是學生通過對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術指標進行完整實驗檢測,可以增加對土木工程材料各技術指標的工程意義,也能加深對指標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解。在評定過程中,學生通過翻閱相關技術規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標準化的工程意識。
三、以創新能力提升為主的科技活動組織
創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論教學環節培養思維,通過科研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驗證并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內在創新動力,為此,課程改革小組結合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特點,進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動的組織。對于有創新想法的學生,土木工程材料實驗室實行開放制度,以小組為單位填寫申請表,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創新性試驗;如沒有創新性想法,但又有參與創新性實驗愿望的學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參與到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中,使創新能力得到鍛煉。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發現可行性強的創新性實驗,可進行校級科技創新項目推薦,或作為畢業論文選題,通過完成科技項目或畢業論文的寫作,學生的創新思維、儀器操作、科技論文寫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較大提升。此外,通過組建科技創新團隊參加科技競賽活動,將不同年級、專業的學生融合在一起,實現了激發學生創新積極性、提高創新能力的目標。近幾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為依托,學生申請西南林業大學科技創新基金項目3項,其中,一項獲第八屆云南省大中專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節二等獎;獲批云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項,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項,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完成畢業論文7篇。
四、結束語
通過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技活動三個方面的改革,學生的工程意識有所增強,能夠有目的地學習,避免了以往死記硬、學而無用現象的發生。學生的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新勝,胡習兵,馬遠榮.土木工程材料教學體系建設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銳.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改革探索[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4,16(1):59—61.
[3]蔣慧,黃小林,王榮,等.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艷周,劉冬梅,朱喬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實驗的層次化教學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5]孫家瑛.將科研活動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實踐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46):163—165.
關鍵詞: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雙語教學;教改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a: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161-02
隨著社會的發展要求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國際工程市場狀況、招投標的方法和技巧、國際工程合同與法律問題、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索賠、風險管理和國際工程咨詢等,熟悉國際慣例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使其具備國際工程管理的初步能力,為其今后從事國際工程管理工作創造條件,培養能適應國際建筑市場變化的專業人員。
一、國內外的研究與實踐狀況
《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中國建設工程是一個比較廣的行業,技術及管理人員從業者眾多。2000年1月1日施行的《招標投標法》明確規定了我國公開招標的范圍,從單一的土建安裝延伸到道橋、裝潢、建筑設備和工程監理等專業。在實施運營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的問題,如招標中內定、排斥、不公平不平等;投標中欺詐、串標、圍標、陪標、掛靠、分包、轉包;評標中方法不科學、泄標、缺乏監督約束;等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要求在校學生不斷學習,時刻了解國外的一些動向,從業后能規范和完善國家與地方現行法律、法規,改善我國市場競爭現狀,強化國際競爭機制,增強市場競爭力。
目前,國外招投標項目中,中國拿到標書中標的概率并不高。在少數中標中,本專業的畢業生中有一部分從事了與國際工程項目相關的工作,畢業生遍布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雙語教學將能有效幫助他們投入到未來的工作中。
二、本項目的研究基礎與支撐條件
1.師資力量。本項目集中了我校土木系項目管理方向較強的師資力量,參與人員均有碩士學位和講師職稱,有多年的《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科研和教學經歷,在重要期刊上均有,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能夠應對逐漸變化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適應雙語環境,保證教學效果。
2.院系良好的專業基礎和國際工程背景。多年來,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我系教師承擔了多項建設工程教學科研項目。另一方面,本專業近幾年的畢業生有些活躍在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建設的第一線,并與我系長期保持聯系,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和最新的發展動態。
3.學生基礎的提高?!督ㄔO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為本科生大四的課程,學生在經過先導專業基礎課程(法規、項目管理等)的學習,對專業術語含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為《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雙語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以及特色或創新之處
1.主要研究內容。(1)教學模式的探索。在以往案例收集的基礎上,以中文教學啟發式為主、英語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用中英文相結合來授課,并盡量使用原版教科書里準確又精練的英文,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專業英文詞匯。由于采用多媒體技術,關鍵部分出現在大屏幕上,并由教師進行詳細分析和解釋,便于學生視聽、理解和掌握。(2)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本項目擬采用案例啟發討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打破傳統的“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觀念,而構建一種“以學為主”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專業知識對案例的深入分析(中英文),使用研究討論的方式,以“研討”的方式營造出探究問題的氛圍。培養學生對國內外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理論的認識,以及分析、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培養他們對英文資料處理的能力。(3)對學生分組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國際工程中的熱點問題或案例(如國際工程承包中的文化環境因素,國際工程合同管理,國際工程中的新興模式、風險評估,等等)進行研討,讓學生陳述自己的觀點,多方位拓寬與國際工程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4)通過合理的作業安排鞏固教學效果。作業將采用英文完成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將前述活動中的相關內容書面表達出來,提高他們的英文表達能力,鞏固教學效果。
以上的改革將雙語教學貫穿于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中,讓學生們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提高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從事國際工程項目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主要創新如下。(1)中英文教材的結合使用,推行新的《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教學知識體系,在專業課程中進行中英文工程案例教學。(2)鼓勵本科學生就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工程中的熱點和前沿問題展開討論、撰寫論文、發表看法。(3)針對雙語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引入案例啟發探究式,小組合作式學習;在教學手段上,注重繼承與創新并重,堅持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優勢互補。(4)通過對國內中文招投標管理與國際工程管理的比較教學,拓寬學生的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相關的知識廣度面。
四、擬采用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通過雙語教學這一方式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的教學體系,將該科目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一個良好的理論學習環境和實踐鍛煉的機會。培養學生用英語學習和研究國內外專業技術知識的能力,訓練他們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使他們成為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都很強的有用人才,推進土木工程管理學科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推進我校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建設。
2.探索出適合《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雙語教學的模式,提高教師的雙語教學水平,推進土木工程學科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推進我校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建設。
3.我校土木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畢業設計的內容更加規范化和國際化。招投標文件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論文的選題之一,雙語教學是培養工程專業知識全面國際化、專業技能牢固化的技術應用人才。
4.制定適合本專業情況的《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雙語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創建案例啟發討論探究式的教學環境。
五、結論
開設《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雙語課程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其中的內容,而在于開拓視野、掌握國際市場的最新進展、熟悉國際上通行的管理方法和合同體系、了解國際工程管理領域的新理念,能夠做到與國際市場接軌,能以國際化的視野思考國際工程。因而,采用雙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與國際工程靠近,雙語教學所帶來的語言環境也會增強學生適應國際工程環境的能力。
參考文獻:
文章以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更名,以及南昌大學制定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為背景,探討制定大土木類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新版培養方案以培養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識,能在建筑環境與建筑能源領域從事設計、施工、制造、運行、咨詢及節能改造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員為目標,探索開設大土木類專業平臺課、第三學期實踐課程及特色課程等。
關鍵詞:土木類;專業平臺課;第三學期;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TV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將原土建類的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和城市燃氣工程專業合并調整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2012年教育部又將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建筑設施智能技術專業合并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以下簡稱建環專業)。建環專業兩次合并更名過程中,國內各相關高校對其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張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 系統總結了專業人才培養中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經驗。楊吉民等[2]介紹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王晏平等[3]介紹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培養計劃制定的原則及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 闡述了課程體系及課程設置的主要特點。李銳等[4]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闡述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符永正等[5]對專業指導委員會提出的最新專業指導性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培養目標定位、課程名稱等提出一些建議。張騰飛等[6]將國內該專業培養計劃與課程設置與發達國家與地區高校相應專業進行了比較,發現國內的建環專業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學、結構、給排水等方面的專業平臺課,以打通目前存在的專業壁壘。李志生等[7]介紹了國內外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最新的發展趨勢, 分析了高校進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時所應采取的對策。張國強等[8]研究并學習發達國家的思維方法,對建環專業進行準確的專業定位。倪龍等[9]認為建環專業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徐榮進等[10-11]提出了學校、教師、企業和學生等各群體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認為在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應新增能源供給系統方面的內容,以滿足行業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同時也促進該專業的健康發展。金光[13]針對新更名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和“教與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必修環節適當增加建筑節能技術與管理課程模塊。南昌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根據學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養模式的新變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類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南昌大學制定建環專業新版培養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當時是應教育部關于
高等學校設置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的要求而申報的,于2011年開始正式招生。學校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設置在建筑工程學院。學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學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學實驗中心,擁有8個建筑、土木及力學類專業。學校第一版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傳統建環專業培養課程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節能課程。
為將南昌大學建設成區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全面提高學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在“人為本、德為先、學為上”的育人理念引領下,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等文件要求,在總結學校2012年以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取得的經驗和成績的基礎上,南昌大學制定2016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此次培養方案的修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通專融合為途徑,以創新創業教育為突破口,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驅動力,以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為抓手,以大類培養、學分選課制、三學期制、學業評價等改革為手段,著力構建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更加科學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培養目標
根據專業指導委員會要求及學校具體情況,修定后的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為:適應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較好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基礎,具備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識,掌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具有在政府部門、設計研究院、工程建設公司、設備制造企業、運營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綠建咨詢公司等單位和機構,從事采暖、通風、空調、凈化、冷熱源、供熱、燃氣、節能改造等方面的規劃設計、研發制造、施工安裝、運行管理及系統保障等技術或管理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環專業大土木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南昌大學2016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類課程構成。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約占30%,學科基礎課程約占30%,專業課程約占36%,創新創業類課程約占4%。通識教育課程分為Ⅰ類公共必修課程和Ⅱ類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程。Ⅰ類公共必修課由思想政治理論課、英語、體育、計算機類課程等組成。Ⅱ類文化素質課主要包括
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批判能力、國際視野,幫助學生掌握不同學科的科學思維方法,對學生進行完善人格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優質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由
最核心、最基礎的專業主干課程(16門左右)組成。專業課程則根據學生就業、考研、出國或者聯合培養等要求靈活設置課程模塊,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需求,在學院教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從而形成個性化的專業或者專業方向。專業課程分為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趯W校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培養課程體系學分比例見表1。
(一) 構建土木類專業課程平臺
南昌大學自2016年開始不分專業按院系大類招生,一、二年級按大類進行培養,同一大類的學生修讀共同學科平臺課程,三、四年級根據學生個人興趣和發展需求進行專業分流,分類培養。共同修讀兩個學年的專業大類平臺課程應不低于16門,共同修讀一年半的專業大類平臺課程應不低于12門,共同修讀一年的專業大類平臺課程應不低于8門。學生專業分流時間原則上在第二個學年結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學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程管理4個本科專業,專業種類繁雜,因此,選擇共同修讀一年8門專業大類平臺課程(具體課程見表2)。表2中工程制圖類課程包括畫法幾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課程,還安排了BIM相關課程設計。工程測量系列課程是此次培養方案新增的課程,一是學院具有完備的工程測量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條件;二是有很多畢業生從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學習該課程知識。工程經濟學及管理基礎課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擔教學,為學生將來從事項目管理及工程造價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二) 第三學期實踐課程設計
南昌大學現在實行的是傳統兩學期制教學模式,即秋季學期(約20周)+寒假(約5周)+春季學期(約20周)+暑假(約7周)。改革后,根據《南昌大學“三學期制”實施方案》,
實行“三學期制”,以實現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學期制模式改為兩長一短三個學期,即:秋季學期(18周)+寒假(約5周)+春季學期(18周)+夏季學期(4周)+暑假(約7周),總教學周數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時間基本不變。實施“三學期制”后,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主要安排理論教學,夏季學期主要安排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綜合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根據學校要求,此次建環專業新版培養方案中,將原先在春秋學期進行的課程設計、實驗、認識實習安排在夏季學期即第三學期(見表3)。
根據學校學制學分規定,學分計算最小單位為0.5學分,理論學時須為8學時的整數倍,實驗學時須為16學時的整數倍,實驗學時超過32學時的實驗課,可以單獨設為一門課程,不到32學時的實驗課,應在同一課程群內整合成實驗課;鼓勵多開設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因此,將原本分散在傳熱學、工程熱力學和流體力學課程中的驗證性試驗合并為熱工及流體實驗,并在三年級夏季學期開設,之前工程熱力學理論課在二年級上學期開設,傳熱學課程和流體力學課程在二年級下學期開設。另外,將供熱工程、空氣調節、空調用制冷技術三門課程的實驗合并成暖通空調綜合實驗,在四年級夏季學期開設,之前空調用制冷技術課程在三年級上學期開設,供熱工程課程和空氣調節課程在三年級下學期開設。
將課程設計和實驗安排在夏季學期,這樣不會影響學生春秋學期期末備考理論課,同時又能使學生專心完成實踐任務,也便于教師集中指導。
(三)特色課程設計
1.土木特色課程
由于學院特色課程主要是傳統土木和建筑類相結合的課程,因此,建環專業側重土建類理論知識體系,這不同于偏重機械類課程體系的傳統建環專業。除了上文介紹的土木類平臺課程外,建環專業培養方案還設置有房屋建筑學(含課程設計)、綠色建筑材料(含實驗)課程,分別在二年級的上學期和下學期開設。土木類特色課程的設置,旨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識圖能力,同時對保溫節能建筑材料的結構原理、力學及熱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節能類特色課程
由于建環專業的前身是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專業,因此修訂培養方案時保留了第一版培養方案中有關建筑節能類課程,包括建筑節能原理及技術、建筑能效評估(含課程設計)、建筑能效管理與節能、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含課程設計)等課程。與第一版培養方案的區別在于,這次修訂將這些課程分別設在大三下學期及大四上學期。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來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綠建咨詢公司,從事建筑節能改造及項目咨詢工作,擴大學生的專業適應范圍。
3.開放研究生課程共享
按學校要求,“學院在修訂培養方案時,可以考慮開放研究生課程共享,鼓勵有志于繼續深造的同學提前修讀研究生課程,如果進入我校學習,其在本科期間修讀的研究生課程將給予認定并免修?!贝舜闻囵B方案中設有數值傳熱學、能量系統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選修課,一方面是為了響應學校要求,另一方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畢業論文選題提供理論基礎。
四、結語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經過兩次專業名稱的變更,使其專業應用范圍得到擴大和調整,極具時代特色。根據南昌大學2016年起不分專業,按院系大類招生,一、二年級按大類進行培養教學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環專業進行了大土木類人才培養的創新探索和實踐。主要舉措有開設8門大土木類專業平臺課程、構建第三學期實踐課程及開設特色課程(土木類特色課程、節能類特色課程和
研究生共享課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參考文獻:
[1]張昌, 鄭萬兵, 湯文華, 汪秀清.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楊吉民, 李清清, 張照輝.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黃鐳,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新體系框架探討[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銳, 郝學軍, 詹淑慧, 邵宗義.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特色專業研究與建設[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劉冬華, 焦良珍. 關于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若干問題的探討[J]. 中國大學教學, 2012(4):40-42.
[6]張騰飛, 耿陽, 王樹剛, 端木琳.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寬口徑大類培養探索――中外大學培養模式對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張國強, 李念平, 陳友明, 歐陽浪琴.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國內外發展趨勢[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張國強, 李志生, 陳友明, 李念平, 歐陽浪琴. 基于教育國H化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定位探討[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龍,姚楊.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探討[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榮進, 王貞濤,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探索[J]. 中國電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榮進,宋新南,王貞濤,王穎澤.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改革[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橋, 鄒聲華, 李軼群.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探索[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勢下“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及“教與學”的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 2013(46):110-111.
Abstract: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工程創新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2-0028-04
區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間系統,包括一定地域內資源、環境與人口特征的社會結構[1]。地方高校肩負著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人才的重任。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對工程創新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層次、學科專業設置以及課程與教學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滿足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如何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培養創新人才,是時代的要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新機遇和挑戰。確定什么樣的人才培養目標、辦學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區域經濟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
(一)創新人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人是生產力最重要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人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在區域經濟建設中,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經濟建設發展水平歸根結底取決于勞動者素質和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創新人才是人才資源中的精華,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力量[2]。工程創新人才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生產的關鍵要素,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和動力源泉。
(二)創新人才培養是區域競爭的必然選擇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科技日新月異,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競爭更為激烈,而這種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培養創新人才不僅是高校發展的需要,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競爭呼喚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一個地區的發展和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其中創新人才已成為競爭的焦點,誰擁有創新人才,誰就擁有競爭力和主動權。事實證明,創新人才已構成區域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
(三)區域經濟發展帶動地方高校的發展
如圖1所示,地方高等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綜上所述,區域的經濟發展需要教育保駕護航;反過來,地方高校教育發展需要區域經濟實力的支撐,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促進。
二、區域經濟視角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
(一)廣東經濟區域劃分
廣東省土地面積17.79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劃分為21個地級市,2011年底常住人口數為10 430萬人,國內生產總值(GDP)53 000億元,土地面積、人口數量、GDP分別占全國的1.8%、6.4% 和12.5%。廣東省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扶持,成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2007年首次超越“亞洲四小龍”中的臺灣,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截至2008 年末,廣東省生產總值達到35 69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占5.4%,第二產業占50.3%,第三產業占44.3%)。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深圳、珠海等一系列珠三角沿海城市逐步對外開放,這些地區的經濟在有利政策引導以及先天地理優勢下得到迅猛發展。但是由于省內區域自然條件基礎、政策和社會經濟、產業結構、人口素質、基礎設施等要素存在差異,使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快于省內其他地區。國家統計部門把廣東省21個地級市分劃為珠江三角洲九市、東翼、西翼和山區五市。珠江三角洲九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肇慶;東翼指汕頭、汕尾、潮州、揭陽;西翼指湛江、茂名、陽江;山區五市指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區域經濟發展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性[2-3],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分布不同,對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高校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
(二)廣東工業大學人才培養概況
廣東工業大學是具有50多年歷史的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結合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長期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服務的辦學宗旨,堅守“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的辦學特色,緊跟廣東經濟社會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教學研究型大學[4]。從1958年到2008年,已培養了本、??飘厴I生共87 969人,其中本科生68 010人,??粕?9 959人。目前擁有68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47 000余人,本科生42 000余人,研究生4 750余人。長期以來,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畢業生中87.64%在廣東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在廣東珠三角、東西兩翼和山區四大區域的分布比重分別約為88%、4%、3%、4%,與廣東省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分布比重近似。
(三)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指出了廣東的區域協調發展道路,將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珠江三角洲地區空間布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以珠江口東岸、西岸為重點,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帶動環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快發展,形成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因此,廣東工業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上緊緊圍繞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劃進行部署。堅持“以優勢學科為依托,結合學校現有專業,內涵發展與外延拓展相結合”的原則,改造現有專業,有預見地規劃、設置及申報新專業(近三年,新增了物聯網工程、安全工程、商務英語、景觀建筑設計、通信工程、會展經濟與管理、投資學、公共事業管理、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10余個專業),把握廣東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發展機遇,培養適應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創新人才。
大力培養適應廣東中心城市發展需要的工程創新人才是廣東工業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3-4]。廣州市將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提升“廣州佛山”同城效應,增強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深圳市作為經濟特區,增強科技研發、高端服務功能,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地位。以深圳為核心,以東莞、惠州市為節點的珠江口東岸地區,將大力推進國際化進程,加快發展電子信息高端產品制造業,打造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金融、商務會展、物流、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深圳將建設通訊設備、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東莞將加快加工制造業轉型升級。經濟、管理、外語、信息、光電子、自動化、機電、材料與能源、生物、化工、藝術設計等專業,根據各區域產業功能規劃及其布局變化,加強人才的適應性培養,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優勢。
廣東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珠江三角洲將建立有關城市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之間及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層次合作機制,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筑、土木工程、交通運輸、物流、信息、計算機、應用數學、化工、法學、經濟、管理、外語等專業,面臨著良好的就業環境和機遇。
三、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若干有效措施
“創新”和“創新教育”無疑是當今高教改革最高的呼聲,但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系統應該如何設計,如何管理,如何使各要素有機配合、協調推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包括現代教育思想(創新觀念)、辦學定位和特色、質量保障體系和管理體制、校園文化和創新氛圍等幾個子系統(圖2)。
建筑業是國內的支柱產業,廣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辦學歷史悠久,已為社會輸送了10 000名土建人才。下面結合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探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措施。
(一)以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為指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以現代教育理論與思想為指導,強調“以生為本”“創新教育”,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夯實基礎,拓寬口徑,注重素質,強化能力,突出特色”的思路,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如圖3所示,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秉承傳統、發揚優勢,立足學科前沿、依托辦學特色,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構建畢業生素質、知識和能力結構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5-6]。
(二)優化課程體系,注重創新知識、理論、方法、技能的學習
優化課程體系,注重創新知識、理論、方法、技能的學習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之一。第一步是開設有關創新、創業理論與知識的新課程。創新知識、理論、方法和技能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基礎,因此,課程設置必須作較大的調整,形成“通識+專業+創新”的課程體系。
(三)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
實踐證明,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法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創新型人才。近年來,國內外推出了許多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培養與訓練的教學方法,如研究式教學法、探討式教學法、指導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網絡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7]。這些教學方法盡管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指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分析、探索、鉆研、質疑,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能啟迪智慧、開拓思維、引發想象、激發創新靈感與創造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工程訓練,搭建實踐教學平臺
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專業,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搭建了兩個實踐教學平臺,一是指以工程素質培養為主線的基礎課程體系平臺;二是指以學科交叉融合為依托的寬口徑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綜合訓練平臺。強調“兩個結合”: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二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應用與科研結合”。建立了一批穩定的土木工程專業校內和校外實習基地。
(五)改革考核與評估標準
考核與評估,對人才培養與選拔具有較大的制約與影響。要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就必須進行考核與評估標準的改革與創新,無論是實驗、課程設計、項目設計、實習、作業、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還是期末考試的內容設定都要突出創新能力與創新素質的相關考核與檢測。
(六)搭建創新平臺,營造科研氛圍
通過創新實驗和科技競賽活動,開展創新教育,實現“理論是基礎,實踐是保障,創新是重點,競賽活動是載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開展具有土木工程專業特色和較高科技含量的校園科技實踐活動。學院定期主辦一年一度的競賽,“力學架構大賽”“環保建模設計制作”“工程測繪競賽”“創新實驗技能競賽”等成為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品牌項目。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測繪科技創新論文大賽、大學生科技制作“挑戰杯”競賽、力學架構、周培源力學競賽、全國大學生制圖與建模大賽,以及各類(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各種科研與創新活動[8-9],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七)建設創新型師資隊伍
大學要靠大師來支撐,名校要靠名師去造就。高校要推行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就必須加強高素質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只有教師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強才能給學生很好的指導與培養。如果教師缺乏科研與創新能力,很難培養出科研、創新能力強的優秀學生。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分析了區域經濟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廣東區域
經濟劃分和發展特點。結合廣東工業大學人才培養定位和辦學特色,以及對廣東經濟建設發展的貢獻,分析了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地方高校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了加強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和措施。因此,相關研究對目前高校推行的“質量工程”、專業建設和調整,以及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世豪,金丹華.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內涵解析――以廣東省為例[J].學習與實踐,2007(7):22-27.
[2] 吳曉,覃永暉.論區域經濟發展與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關系[J].求索,2011(1):102-102.
[3] 徐向東,符志剛,劉瓊輝,等. 廣東區域經濟發展進程與廣東工業大學的人才培養[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4):6-10,24.
[4] 何秀成,駱潔嫦.關于廣東工業大學的定位與發展問題的若干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4):6-11.
[5] 劉勇健,吳炎海,朱江,韋愛鳳.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3-17.
[6] 劉勇健,吳炎海,朱江,等.工程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2010(???9-53.
[7] 傅學麗,劉建勇.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165-167.
[8] 劉建國,鄧新年.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探幽[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21-23.
[9] 徐志文,詹偉達,唐雁峰.工程創新實踐教學平臺與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問題探析[J].教育管理,2012 (3):39-41.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oriented towa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Yongjian, LI Lijuan, WU Yanhai, YANG Rui
(Faculty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