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 09:5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描寫音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內容提要]文章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先秦儒家、道家音樂思想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深遠影響做出了簡潔明了的歸納和總結,并闡明先秦音樂思想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聯系。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時期,作為倫理學的“德”的觀念發韌于夏代,中經殷周和春秋戰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時期。由于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對音樂文化的闡釋中,先秦音樂思想凸顯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倫理意蘊。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德”具有總攝諸體、兼收并蓄的意義及功能。尤其作為中國音樂思想中一個最為重要、最核心的觀念,從先秦典籍《論語》、《左傳》到漢代《禮記·樂記》,從戰國末期孟子、荀子的《樂論》到魏晉秘康的《聲無哀樂論》,以迄于唐、宋、元、明、清,歷代樂論、筆記、詩詞、小說、曲論、唱論,無不浸潤著“德”的觀念。謹遵道德規范,乃是中國古代音樂倫理、政治、美感和形態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時期的音樂倫理思想著述研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倫理精神與音樂藝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傳統藝術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格的完成。先秦時期思想家學派繁多,在思想領域中產生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成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頁。先秦典籍、諸子百家的著述、先秦考古文獻(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犢”“帛書”及“銘文”等)、文物實物資料是研究先秦音樂思想史料的主要來源。這些文獻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論語》,孟子、荀子的《樂論》及《周易》“象”,《周豐山“春官宗伯·大司樂”,《尚書》“堯典”、“皋陶漠”,《禮記》等經典;墨家的墨子《三辯》、《非樂上》、《非儒樸和《公孟》;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鞍《商君書》、韓非子;雜家的《管子》、《呂氏春秋》、《列子》、《國語》、《左嘟(先秦史書);以及漢代的《史記》 ,《樂記》(后人記載的先秦歷史資料)等均載有一定的論樂文字。
第一個提出較系統的作為倫理學道德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孔子,他是儒家的開創者、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先秦,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顯學”;以孔子為宗師,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展的儒家學派建立了一個以“仁”“和”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現;墨家學派的開創者是墨翟,與儒家并稱為“顯學”,他們興起聆儒家學派之后,但所持思想觀點與儒家學派針鋒相對,是儒家的反對派。在文藝生活中,墨家認為藝術的美與道德的善是應當統一的,違背道德的娛樂享受應該禁止:法家音樂倫理思想出現于先秦,以商較和韓非為主要代表,其核心觀點是“不務德而務法”,片面強調社會作用,否認了道德的社會作用。盡管法家的“法治”理論并未被完全拋棄,但其“不務德而務法”的原則在以后的封建社會中被否定,因此對后世并無顯著影響??鬃蛹捌淝暗囊魳匪枷胧侨宓纼杉乙魳匪枷氲墓餐搭^,以老子為最早代表的道家出現于春秋末期,是兼采儒墨而又批評儒半的一個學派,老子和莊子為其主要代表,“道”是道家音樂倫理思想的核心。
先秦時期豐富多樣的音樂生活中,產生了許多很有價值、影響至今的音樂理論思想。諸子就音樂倫理思想的論述相互對立,亦各具其思想之精要,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堪稱音樂史上思想繁榮的鼎盛時代。因為封建主義宗法等級統治的需要,儒道兩家思想貫穿了2000多年中國發展史,稱為這個渙映大國數千年的土流思想而影響于后世,其重要性遠在其他各家之上。
二、對儒家音樂思想的倫理分析
在早熟的中國傳統文化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內涵著濃厚的倫理道德意識,儒家文化傳統是建筑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仁”成為中國哲學所關注的中心課題,于是,在認同音樂給予人的快樂的同時,將它與“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調音樂的美與倫理道德的“仁”相統一。因此儒家音樂思想的價值取向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在音樂中極力表現對人的重視和以人為中心,這些特點吸引了許多文化學家的眼球,被他們視為一種人文主義文化,他們認為在儒家音樂文化里,人的主體性是完全與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的。因此音樂作品的創作也從“仁”出發,為“仁”服務;“正樂”、“靡靡之音”、“鄭衛之音”等術語亦可以不加解釋的用于音樂批評,并分別指稱處于不同倫理地位的音樂。
儒家傳統音樂文化強調禮樂一體,認為音樂與倫理相通,所謂“禮者為同,樂者為異。同者相親,異則相敬”?!吨杏埂芬嗵岬健白鸬滦远缹W問”,由于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音樂教育歷來主張以“德為美”?!吨芏Y·春官宗伯》說:“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孔子曾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之言。孟子《公孫丑上》說:“聞其樂而知其德,’,這些言語都將音樂與仁德聯系起來?!暗律Y,禮生樂”,從“德”到“禮”、“樂”,是一個自然生成的過程,禮樂被儒家視為德的表征?!傲嚒笔俏髦軙r期學校教育的六門課程,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樂屬于綜合藝術,包括音樂、詩歌和舞蹈。其中,禮樂代表西周的意識形態,是決定教育的貴族性質的因素。樂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禮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禮重點在于約束子弟們外表的行為,樂重點在于調和子弟們內在的感情。
孔子開創了儒家的音樂倫理理論,建立起情感與倫理道德、個人與社會和諧的音樂思想,影響了整個封建時代音樂思想的發展,使中國古代思想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這些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中都有具體體現。第一:“樂之教化在于道德”—即音樂從道德上感化人?!拔馁|彬彬”是孔子的審美思想?!拔摹奔次牟?,指一個人要注重禮樂即音樂文化修養;“質”即實質,指一個人的仁義之道及倫理品德??鬃诱J為:一個人沒有禮樂修養就顯得氣質不佳,但只有禮樂修養而缺乏仁義之道的倫理品德便是一種虛飾;所以他還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強調具有禮樂修養與仁義之道的品德才是完美的人,只有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才是文質協調。第二:“道德之內涵在仁”—即音樂要貫注“仁”的道德內涵,孔子認為“樂”可以感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仁義禮道,從而發展為君子。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仁愛,講什么禮?人如果沒有仁愛,講什么樂?說的是外在形式的禮樂,都應以內在心理情感為真正的憑依,否則只是表象而已。由此可見,孔子的觀點非常明確:禮樂的本質是“仁”,為人“不仁”,便無從對待禮樂??鬃釉谡軐W上崇尚中庸之道,藝術上提倡中和之美淚而胃的“樂而不,哀而不傷”將中庸之道運用于音樂并將情感的因素統一起來,避免因突出某一因素而抹殺另一因素的片面性,這無疑是符合音樂藝術的內在規律。 第三:“盡善盡美的和諧”—即音樂形式與內容、情感與道德的統一。孔子認為音樂有思想性和藝術性。他評價音樂的標準是“善”和“美”。所謂“善”是指內容的完善,“美”是指音樂的形式美好、動聽;二者能完美結合就盡善盡美了。這就將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和“禮”、“仁愛”結合起來了。他在齊國觀聽古樂舞《韶》后,認為獲得了一次很高的藝術享受,以致“三月不知肉味”。并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韶》盡美矣,又盡善也!”但接著評價另一部古典樂舞《武》時卻說:“盡美矣,未盡善也!”可見他推崇《韶》,并要求樂應合乎禮的規范。他斷言,歌頌舜帝功德的《韶》樂的內容和形式都達到了高度統一。而《武》這部反映武王滅商興周事跡的樂舞,雖欣賞起來很美,但過多表現征伐的武力行為,未能完全做到仁愛,所以“未盡善也”。而《韶》樂則是贊頌舜帝德治的內容,符合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因此,孔子在正樂時說:“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佞人殆”。將符合他思想的《韶》樂推崇到了崇高的地位。在此孔子是以他的道德標準作為音樂舞蹈的判斷尺度??鬃釉诔浞挚隙赖男问角疤嵯?,強調內容與形式、情感與道德的統一??鬃拥摹氨M善盡美”的主張是對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是對音樂藝術特征的認識和審美評價的一次飛躍。,孔子對音樂本質的認識非常清楚地強調音樂審美與情感及道德相結合。故歷來的儒家音樂既維護“禮”,又滿足感官的愉悅。使教育通過藝術表現出來,人的情感在正常發泄時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精神與道德的升華,教育也通過審美而獲得體現;即所謂的“寓教于樂”;從而形成了儒家的“樂感文化”。
儒家用詩繼承了周人注重政治道德倫理的傳統,孔子對《詩經》的闡釋,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詩經》是西周樂官文化的產物。從藝術功用上看,《詩經》體現了以德為本、以禮為用的文化價值和鮮明的理性精神?!暗隆笔菢饭俦貍涞乃刭|,“樂德”是貴族音樂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德音”是儒家美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理論范疇?!对娊洝芬罁茉靷惱砣烁?、完善群體道德的理想,描寫了敬慎修德的彬彬君子之風,贊美了等級社會宗子宗孫、世卿世祿的宗法制度,個體則完全消融在由君臣、父母、兄弟、友朋、家族、婚姻所組成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而鮮有個性的表現。因此《詩經》堪稱西周禮樂文明的范本,它完整地反映了藝術與文化的深層聯系?!队頛i己·郊特牲》:“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鮑竹在下,貴人聲也。”《禮記 ·仲尼燕居》:“升歌《清廟》,示德也。”所謂“登歌”、“升歌”,皆為人聲之歌,而樂器多半處于從屬地位。周人“貴人聲”,顯然不同于“恒舞”“酣歌”的殷商巫音,而更重視樂歌所激發的道德倫理情感(“發德”、“示德,’)。因此就有一“德為樂之本”、“德音之謂樂”之說?!对娊洝费?、頌兩部分作品大半都充斥著這類“德”的說教和“德音”的頌美之辭,與《國風》中的那些清新活潑的言情民歌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同時為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供了最豐富最現成的思想資料。由此可見,儒家的言必稱《詩》、《書》,行必據《禮》、《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在儒家禮樂文明中,樂體現出深厚的倫理化、道德化的色彩。
三、對道家音樂思想的倫理分析
道家既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派“玄之又玄”的思辯哲學,也是一派實際可用的關于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達到福樂人生的倫理學。道家倫理體系,也以其恢宏的規模、納米般的邏輯,中國歷史發展歷程中社會和文化所帶來的鐵一般的證據,鑄造了它的以“宇宙主義”為理論框架、以崇尚自由人生為特點的倫理學體系。這樣一種倫理學,發人之所未發,道人之所未道,其在倫理學理論方面的創造性思考和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批判,至今都是發人深省的。老莊及其弟子和諸多道學的后繼者通過對“社會倫理”和“圣人之道”的批判和否定,表達了他們重自然的天理倫理觀。他們的音樂思想也含有豐富的自然主義倫理觀。
道家對藝術審美和藝術所具有的特征有著深刻的認識,它高度重視人的理性精神,但反對用特定的社會倫理道德來規范人的情感。它主張自然、無為,強調情感的自由抒發和表現。老子認為,理想的音樂是“大音希聲”,是合乎道之特性的無聲之樂,是白然、恬淡、用之不盡的至美之樂。有聲之樂或“五音”則是不合乎道之特性的不完美的音樂;老子甚至告誡道:“五音令人耳聾”。莊子繼承了這一思想,并進一步闡明,合乎“道”的音樂是“天”、“真”之樂,是自然之樂;唯它才具備音樂之“和”(即精神內涵);而這“和”才是音樂中最內在、最本質的東西,才是音樂之至美所在。簡言之,自然之樂是“充滿天地,苞裹六極”的宇宙之樂。老子否定一切人為的有聲之樂,推崇“大音希聲”,強調恬淡而不可欲,其意義是消極的:莊子則要以追求“天籟”似的自然之樂、宇宙之樂,來反對一切束縛人心、扭曲人性的有聲之樂,與此同時,又肯定合乎人的自然之情性的有聲之樂,因此,其意義是積極的。老莊道家音樂倫理思想,經過《淮南子》以及稽康、李蟄等人,獲得進一步發展?;狄魳匪枷氲膫惱碛^是道家音樂思想精髓在魏晉時期放射出的一道驚世駭俗的異彩?;翟谧裱兰易匀恢髁x音樂倫理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聲無哀樂論”的命題,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儒家“音由心生”、“樂與政通”、“樂通倫理”的音樂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嫡J為,天地產生萬物,音樂是萬物之一,也是由自然之“道”、由天地之“氣”所生,因而,音樂獨立于天地之間,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與人的哀樂無關。換句話說,音樂是客觀的存在,哀樂則是主觀的東西,二者互不相干,音樂不包含哀樂,也不能喚起相應的哀樂。此所謂“外內殊用,彼我異名”;“聲之與心,殊途異軌,不相經緯”。顯而易見稽康明確割斷了音樂與心(情感)之間的聯系。彰顯了其崇尚自由、重自由的天理倫理觀。
轉型后的音樂節使得受眾面進一步拓寬,北京現代音樂節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此次音樂節的活動安排保持了一貫的高效率與高密度。一共推出了5場重量級的交響音樂會,10場高水準的國際重奏音樂會,1場青年作曲家的專場音樂會;在學術交流方面安排了5場國際音樂大師班;舉辦“2011中國美育論壇”等。這一系列活動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場現代音樂的饕餮盛宴!
一、 風格多樣的音樂會
縱觀此次音樂節所舉辦的音樂會,純粹實驗性的、表現主義的、從形式出發的音樂作品所占比例較少,而更多是表現當代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況的作品。例如5場交響音樂會與“青年中國”專場音樂會都體現了這種創作趨勢。而重中之重的則是開幕式音樂會――晨曦微光。整場音樂會演奏了3位作曲家的作品,上半場是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的管弦樂作品《晨曦微光》與格魯吉亞作曲家吉雅•坎切利的《第五交響曲》,下半場是葉小綱的《第三交響樂“楚”》?!冻筷匚⒐狻愤@部單樂章的管弦樂作品作于1988年,采用了神秘的遠東音樂元素,以幻彩般微妙的音色、力度變化表現出日落時暮光趨于黑暗的瞬間,同時也利用多層次的聲部交接描繪出縷縷陽光從不同角度灑向大地的生動畫面,具有印象主義音樂的特征?!兜谖褰豁懬穭撟饔?977年,以“父母的回憶”為標題,在大樂隊之中插入了一臺古鋼琴專門演奏暗示過去時光的曲調,與代表現實的樂隊形成了對話。音樂在回憶與現實之間來回轉換,真切地展現了作曲家內心的矛盾沖突。一曲奏畢,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下半場是葉小綱的七樂章《第三交響樂“楚”》。交響樂《楚》的第一稿作于2002年,并于2007年進行了修改,是依據燦爛的古代楚文化而創作的具有現代思維的交響樂作品。全曲分別以序、樂舞、絲、逍遙、青銅、西陵峽、魂為標題。作品具有濃郁的莊子散文般的氣質。尤其《絲》樂章中調性游移飄渺的女聲、《青銅》樂章中編鐘打出鏗鏘的樂音、以及《西陵峽》樂章中具有強烈張力的大樂隊豐滿的音色等等,無不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楚文化的歷史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年輕的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管弦樂團在指揮家呂嘉的帶領下精彩地詮釋了這三部風格迥異作品。無論是細膩的音色處理,還是多層次的聲部交接,以及從音響張力的大幅度對比,樂隊都能做得游刃有余、幾無挑剔。
5月22日晚,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當代作品音樂會。包括里蓋蒂《大氣》、龐•那榮《第三世紀》、盧托斯拉夫斯基《獻給巴托克的挽歌》、池邊晉一郎《第五交響曲》、史蒂文•斯塔基《第二管弦樂隊協奏曲》。其中久負盛名的《大氣》在中國大陸是首演,作品中的微復調、音塊、微分音技術對于演奏家與指揮而言都是一次極大的考驗。在指揮家張國勇的帶領下,中國愛樂樂團圓滿地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其余四部作品都各有特色,但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易懂”,作品中的音樂語言不再是那么生澀難懂,與觀眾的情感交流也變得更為直接。5月23日晚,波蘭新音樂團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帶來了一場專場音樂會。音樂會開場前,來自波蘭大使館的主持人表達出對北京現代音樂節的肯定及對中國的熱愛。因此,特意選擇了兩首中國作曲家的作品演奏,賈達群《水墨畫意三則》與虞鵬飛《晚唐》。前者表現了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后者則表現了晚唐時一片蕭夷的景象。 5月25日晚,在北京音樂廳上演了“青年中國”專場音樂會,5位80后甚至是90后的青年作曲家聯手奉獻了一場充滿青春與動感的音樂會。沈逸聞《單簧管協奏曲》清新、簡潔而具有抒情的氣質,李劭晟《青年中國》則充滿了張力與朝氣,而霍菲菲《達幽》則是音樂會上最為“安靜”的,音響呈現空靈與徐緩的氛圍。整部作品幾乎沒有一個正常的“樂音”而是通過各種樂器本體所發出的“空間的聲音”的組合,貼切地表達了一種宗教中“達幽”的境界。5月26日晚,澳門樂團為聽眾帶來了一場《大師作樂》澳門樂團華人作品專場音樂會。曲目包括林樂培《春江花月夜隨想》、陳怡《朔》、陳培勛《心潮逐浪高》、林品晶《澳門五景》以及葉小綱《嶺南四首》。這場音樂會是2011年北京現代音樂節期間最為“傳統”的一場音樂會。上半場的三部作品基本沿用了傳統的創作技法與表現風格?!栋拈T五景》則嘗試用音樂去描繪景色,其中運用了許多模仿自然音響的手法,為我們展現了澳門獨特的風土人情。《嶺南四首》是2011年為澳門樂團的委約之作,以唐宋明清四首富有嶺南特色的詩歌為詞,創作的以中國古典詩詞吟詠為主、融合現代音樂技法而成的大型交響樂作品。葉小綱用其極富個人色彩的音樂語言,為燦爛的古代文學作品插上音樂的翅膀,抒發了當代藝術家的豪邁情懷。
5月27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迎來了由北京現代音樂節音樂總監胡詠言擔任指揮的音樂節的壓軸之作閉幕式音樂會!音樂會上演奏了四部大型作品,周龍《序曲1911》、梅西安《四重協奏曲》、勛伯格《華沙幸存者》、鄒航《2011》。兩位中國作曲家的作品是北京現代音樂節的委約作品。今年是100周年,圍繞這一主題音樂節組委會特別委約周龍和鄒航創作了處于百年首尾的交響樂?!缎蚯?911》包括“風云”、“潮流”、“未來”三個部分,表現了1911年跌宕起伏的革命風暴,以及革命者誓死追求民主與自由的革命精神。而《2011》則在宏大的交響音樂語言中加入了搖滾樂的鼓點與清新的童聲合唱等流行風格,甚至能聽到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交替進行的簡約手法的使用。《2011》成為了融合多種風格的“混合體”,反映了處于急劇轉型期的社會狀況與人們的精神狀況。這兩部“橫跨百年”的交響音樂作品濃縮了一個國家的百年滄桑與歷史巨變,彰顯了轉型后的北京現代音樂節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音樂節期間還上演了10場不同風格的國際重奏專場音樂會。如以現代風格為主的德國Ensemble Recherche音樂會、奧地利音列樂集音樂會、波蘭籟聲重奏樂團音樂會、美國東方二重奏音樂會、“璇音雅集”臺灣作曲家音樂會;以傳統風格為主的波蘭新藝術合唱團音樂會、緬甸Hsaing Waing 打擊樂重奏團音樂會;以電子音樂為主的美國斯坦福新音樂團音樂會;一場青年作曲家發展計劃YCP入選作品音樂會。如此眾多與風格多樣的音樂會,讓聽眾在短短一周內接觸了大量的新音樂信息,極大地豐富了音樂視野。如葉小綱所言:“我們的演出包括了世界各地的演出和學術交流,什么都有,如同萬花筒一般。每個參與者都能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p>
二、 智慧的碰撞,心靈的溝通――高峰對話
5月24日下午,在中央音樂學院的演奏廳迎來了精彩的“高峰對話”。此次高峰對話所邀請的嘉賓都是作曲家:葉小綱、秦文琛、坎切利、斯塔基、池邊晉一郎。在音樂節執行總監陳小龍的精彩主持下,五位作曲家圍繞音樂創作的諸多問題暢所欲言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在談到如何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作中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時,斯塔基認為:“沒有簡單的辦法,需要協調與分享。有時候是相當自私的,只為自己。”
在談到池邊晉一郎的作品中的日本元素的重要性,以及日本音樂的發展傾向性等問題時,池邊晉一郎答道:我不太喜歡在我的創作中存在某種體系,而是應該從頭腦中去理解音樂。東方因素的體現,在作曲過程中應該是同中有異。音樂創作應該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世界上存在著多種不同的音樂體系,不管是序列音樂還是簡約派,它們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東方作曲家們應該得到歐洲的承認,這樣會有認同感,但是我更希望與西方作曲家站在同一平臺上面。
隨后五位作曲大師就宗教與生活經歷對音樂創作的影響講述了各自的觀點。坎切利談到:“俄羅斯音樂雖然給了我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做了改良,因此會有所區別。我出生在蘇聯,以前我的偶像是列寧與斯大林,直到20歲時才真正意識到有宗教的存在。我后半生一直在尋求如何接近宗教,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顛覆。我希望我的音樂能融入宗教,因為只有在我的音樂中體現宗教的獨特性才叫真正的獨特性。我的《第五交響曲》就包含了善于惡的對比與沖突,交響曲當中善的力量應該超過惡的力量?!背剡厱x一郎談到:“日本雖然有基督教與佛教,但是并不深入與虔誠,因此真正的宗教音樂很少見。”葉小綱談到:“我認為有所畏懼總會好一些?!彼顾J為:“宗教在美國的情形較為復雜,美國是移民國家,不同的宗教界限分明,但沒有看到宗教與音樂有更多的聯系”。
隨后葉小綱提出,現代音樂創作中極端的個性與人類共性是否會產生矛盾?藝術的創作應該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斯塔基答道:“極端的個性必須要進行表現,音樂需要個性才能有新的發展,如果隨大流就不太好?!笨睬欣幕卮饎t不大一樣,他認為個性只能與共性聯系在一起。
在談到20世紀的音樂對我們有何啟迪與教訓時,斯塔基道:“20世紀是非常復雜的世紀,一戰時是簡約,二戰后拒絕一切從頭來過,70年代后則是百花齊放,那有沒有共性的音樂呢?這種期待并不可能,21世紀應該是融合的世紀,在我們的作品中應該沒有語言障礙?!背剡厱x一郎認為:“20世紀的音樂做到了極致,幾乎所有的技術都使用過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有所反思,并且持續到現在,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是應該忘記什么?!?/p>
最后,作曲家們就全球化對于音樂創作的影響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秦文琛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優秀傳統,全球化就是美國化。以前我去能夠看到弦子舞,我擔心如此好的音樂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消亡?!标愋↓堈f:“我是土家族人,我們的語言已經消失了,但是音樂仍然存在。我不知道現在的學生在面對世界時是否需要保持民族特色,民族風格的存在是否有意義?”斯塔基以為:“對于一些文化的消失我感到很傷心。對于年輕作曲家如何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我很難給出建議。”坎切利說:“我不認為全球化有何威脅,它只是涉及到某些領域。不管世界上發生任何事情,格魯吉亞的民族音樂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著。全球化并不會帶來語言的統一,我們還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著,全球化不會讓我焦慮?!?/p>
三、 高水準的學術活動――學術講座、大師班
本次音樂節的學術交流活動頗為頻繁,學術講座、大師班與中國新音樂論壇占據了音樂節期間大部分白天的時間。如此高強度、高密度的學術活動為參會者提供了充分的學術交流機會。
學術講座與大師班的主講人都是作曲家:坎切利、斯塔基、池邊晉一郎、博格、以及陳怡與周龍(由陳怡代講)。作曲家就自己的創作理念與部分作品創作手法向聽眾們做了詳細的介紹,并且現場點評了部分青年學生的作品,回答了聽眾的提問。大師們獨特的創作理念與巧妙的創作技法給予現場的聽眾很大的啟發與思考。如,博格講述了他的電子音樂作品Jiyeh創作經歷,這是一部描寫黎巴嫩某個小鎮的海面上因為戰爭而致使原油泄露的場景以及人們面對人禍感到悲涼與無助的心理??睬欣f:“我的每部作品都需要花費兩三年的時間,而我會將這幾年之間的靈感都放進去。直覺對于我來說很重要,創作應該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有些人創作是為了祖國、為了人類,而我的創作則只是為了我自己。我有意在作品中不使用自己民族的傳統音樂,因為那都是無名作曲家創作的,是原原本本不能改動的。對我來說,傳統和聲與現代和聲是沒有界限的,現代和聲是源于傳統的(并在鋼琴上做了示范)。最后我想給青年人一個建議,不要在大街上隨大流穿某種類型的衣服回家后才換上自己的喜歡的衣服,在生命當中一定不要害怕表現自己的本真!”池邊晉一郎先生則談到了電影音樂與專業音樂的關系以及如何體現本國民族特色兩個問題。他認為,電影音樂創作與專業音樂創作就像騎自行車,二者可以同時前進,但又互相影響與限制;民族特點的體現有抽象的與具象的兩種方式,在樂隊中加入民族樂器是一種具象的體現,在音樂中融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則是一種抽象的體現,例如日本作曲家芥川也寸志“減法思想”。斯塔基在講座上以獲得普利策獎的《第二樂隊協奏曲》、《打擊樂協奏曲》為例, 他認為:在作品的前期設計中和聲的設計是首要的并且是至關重要的步驟;在寫作中追求大的對比而非統一,這可以有效地并置不同的想法。陳怡就如何使用民間音樂素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民族素材的使用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簡單的民歌改編、第二是以民間音樂素材為本,用自己的語言說話、第三是把民間音樂的理念內化到血液中再外化出來,從而具有民族的神韻。
大師班與學術講座活動不僅讓學子們對作曲大師的創作理念與具體方式有所了解,而且也為音樂愛好者更好地欣賞當代音樂提供指引。
四、2011中國美育論壇――中國新音樂跨界
今年是第二屆中國美育論壇,主題為“中國新音樂跨界”。是由劉索拉策劃并首次聯合國際知名作曲家以及國內各界藝術家和學者的大型文化論壇,探索中國音樂與藝術的現狀與未來。
本次論壇,既有作曲家講述他們的作曲技術和創作過程,如坎切利《價值的尺度》、斯塔基《我的音樂創作》、陳怡《我的創作過程》、高為杰《跨一步萬紫千紅――兼談繼承傳統的收斂式思維與發散式思維》、郭文景《與戲曲演員的合作》、瞿小松《虛幻的主流》、劉索拉《跨界創作點滴》、池邊晉一郎與臺灣作曲家陳茂萱的發言等;也有我國在國際藝術領域中知名藝術家以介紹自己作品的方式,闡述具有獨立個性的現代藝術創作理念,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畫家潘公凱《論跨界創作》、藝術家譚平《關于個人創作》、藝術家汪建偉《多媒體藝術展――黃燈》、藝術家《天書與地書》、電影導演寧瀛《現代電影語言》、作家廖一梅《現代藝術的舞臺》等;還有作家和學者參與關于中國現代藝術問題的自由研討,題目包括媚俗文化、商業文化、現代音樂藝術的自我認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音樂藝術。
跨界論壇意在通過跨界式文化交流,使對現代音樂和藝術的探索更加知性化和理性化,在多元化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認識和平等的國際交流。
五、2011年北京現代音樂節將延伸至全年
從今年起,除在每年5月份音樂節時段之外,還計劃常年向社會大力宣傳和推廣優秀的國際藝術作品演出與交流活動。其中,為慶祝和平解放60周年及建黨90周年之際,中華文學基金會、中國作家協會攜手葉小綱共同打造一部以“藏漢友好”為主題的大型交響清唱劇――《喜馬拉雅之光》將于今年11月18日在國家大劇院隆重登場!“中國美育論壇”中的第二部分“波蘭作曲家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研討會”將于10月16日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這次研討會將是音樂節的一個擴展,標志著音樂節突破時間限制,延伸至全年,形成一個具有長效機制的現代音樂節模式。而“2011北京現代音樂節•中國美育論壇 全國博士生與中青年學者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的評選結果也將在10月17日揭曉。我們在此預?!断柴R拉雅之光》首演成功、2011年中國美育論壇的后續活動順利開展,同時也期盼明年的北京現代音樂節的早日到來,因為音樂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