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3 22:14: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學實驗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練習毫針進針手法。
2、 掌握行針手法。
3、 掌握毫針刺法。
二、 實驗內容
1、 掌握毫針進針,體會進針時的得氣感。
2、 掌握毫針促使得氣基本手法:刮法、飛法、震顫法等。
3、 掌握毫針傍針法、齊刺、揚刺、合谷刺、透刺等刺法。
4、 本次實驗涉及到的穴位有手三里(傍針、齊刺、揚刺、合谷刺)、曲池透手三里、精明(直刺)、印堂透精明、底倉透夾車、背腧穴(斜刺)、風池、翳風、內關透外關。
三、實驗方法:老師在實驗室示教,同學自己親身實踐操作。
四、實驗體會
1、初始體會。在本節實驗課前的理論課上,老師向我們介紹刺法時一邊介紹一邊說等一下實驗課同學們要互相扎針練習,說的我們心里怕怕的。在實驗課老師示范時,看到用揚法九根針同時刺激同一個穴位更是像扎在自己身上一樣,呲牙咧嘴的看老師示范。由此可以推想當病人在接受針刺療法之前心里一定也很緊張,尤其是那些第一次接受針刺治療的病人。所以應該在進行針刺治療前一定要安撫患者情緒,不要因為情緒方面的原因影響到治療效果。
2、作為針刺者的體會。本次實驗課是我第一次為人進行針刺,因為手勁不足,沒有經驗,第一針進針很慢,人體表皮真的是出于意料的柔韌。明明平時不小心劃到了或者是撞到了都會破皮流血,沒想到面對較為鋒利的毫針卻可以有很強的抵御。針刺入皮后會明顯感覺到抵御力道消失,此時應輕輕進針,感受得氣感。用合谷刺、透刺等操作時偶爾會感受到針尖受阻,這時應調整方向進針。通常進針到感覺刺入空腔時被刺的同學會有得氣的感覺。
3、風池穴位于項部,枕骨之下,針刺風池穴有一定危險性。在這次試驗課上也嘗試了針刺風池穴,只要針刺時注意方向并且全神貫注,針刺是安全的,而且進針要柔緩,注意被刺者反饋。被我針刺的同學反映在刺入風池穴時有麻麻的感覺從頸項一直傳入手心,大概是因為風池穴為手少陰陽維、足少陽之會。
4、面針體會。雖然面部皮膚較薄,但是并沒想象中那么好進針,主要是注意提捏進針,找準方位。針刺精明時應注意避開眼球。
5、作為被針刺者的體會。針入皮前比較痛,入皮后并不痛,所以在針刺時應盡量減少刺入時間。扎到血管超級痛_(:з)∠)_!出針時會冒血珠,出血時用干棉球按壓止血,不揉!不揉!不揉!重要的事說三遍!一旦患者反映痛感之后應該立即停手并出針。得氣感在刺入穴位后比較明顯,幾秒后消失。若進行促使得氣操作得氣感明顯。_(:з)∠)_但是我怕痛,所以只刺了三針。在這里不得不夸一下那些扎了九針的同學們和貢獻出來當模特讓我們練習風池大椎等穴位的同學們,感謝信任,勇氣可嘉!
【關鍵詞】數字化資源建設;理念;維度;優化策略
推動法學實驗教學是法學專業創新的手段之一,加強法學實驗教學環節可以扭轉法學專業傳統教學進程中只重理論的單一教學形式。新時代對法學的教育定位為職業教育,對法律人才的培養更加注重其職業能力,因此重視法學實驗教學建設對于提升法學專業總體教學水平意義重大。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理念
我院法學專業實驗教學起步較晚,在推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礙,特別是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正是經歷了搜索資源的艱辛,體驗了編篡資源、重組信息的不易,使我們對待教學資源的態度有了較大轉變,科學保存、共同分享已融入我們的建設理念中。搞好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是我們實現愿景的最佳途徑。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材料或教學系統[1],具體包括多媒體課件、電子教學文檔、教學音視頻、網絡學習平臺及虛擬教學軟件等。在法學實驗教學數字化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秉承的理念是:
(1)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以往的教學資源開發與整合往往是零散的,形式各異的,不利于保存和管理,導致一次開發一次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就是要把各類教學資源以數字化的處理方式形成電子文檔、圖像、視頻、音頻、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資源等利于保存與管理的教學資源,達到一次開發、永久使用的目的。
(2)利于教育公平化、學科發展均衡化。教育發展的不公平、學科發展的不均衡始終是困擾教育工作者的難題。隨著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計算機應用的普及,遠程教學、網絡資源共享已成為緩解該類矛盾的主要措施。在遠程教育的模式下,網絡和平臺是載體,真正輸出的是教學資源本身。網絡傳輸對信息本體是有要求的,能夠傳輸的是數字化技術處理后的資源信息,即數字化教學資源,因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教育共同發展的大問題。
(3)利于智慧的聯結與最大化。數字化資源易于管理、保存和傳輸,一個年輕教師不僅可以借鑒到身邊其他教師的優秀教學資源,還可以跨越時空和地域的界限借鑒到不同世紀、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大家”的智慧精華,這樣的機制可以促進知識的最大化傳遞;于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對現有知識進行重組、再創造,將相關知識進行整合與延伸,這對于智慧的聯結與最大化意義非凡。
在汲取其他學科專家智慧結晶的同時,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重組與再創造,
(4)利于自主學習體系建構。技術在日新月異的發展,新技術、新媒體在不斷涌現,各級各類數字化教學資源令人目不暇接,從靜態的電子書到動態可交互的演示課件,再到集聲、像、音等多媒體復合的體驗式教學資源、虛擬仿真類教學資源,一代代產品的推出不斷豐富了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感、認知感,為學習者自主學習和多樣化學習提供了條件。學習者可依據個人偏好和學習需求選擇不同類型、不同科目的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建立自主學習體系。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維度
我院法學專業根據實驗教學建設的實際需求,從資源形式、資源設計、資源共享、資源管理四個維度進行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
1.資源形式
我院法學專業的實驗類型主要分為模擬法庭實驗、虛擬仿真教學實驗軟件實驗及司法鑒定實驗,依據不同的實驗類型,教師和學生需要不同類型的實驗教學資源。其中模擬法庭和虛擬仿真教學實驗是線上線下,相互支撐的兩類實驗,其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提高其職業能力。其教學形式前者主要是搭建真實的實驗環境,學生真實參與到法律審判的各個環節中;后者區別于前者,利用的是虛擬的場景和虛擬的角色扮演,使學生體驗整個法律實驗的各個環節。雖然形式上有所區別,但是兩類實驗需要的核心實驗教學資源大致相同,只是實驗的環境載體不同。司法鑒定類實驗,該類實驗在非警院類高校中開設較少,受限因素其一是儀器昂貴,其二是教學資源和案例不足。針對以上現實情況和教學需求,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開發與整合數字化實驗教學資源形式偏重不同。對于第一類和第二類實驗,共同建設的數字化資源包括收集與開發電子文檔案例庫、視頻案例庫、多媒體交互案例演示課件、精品案例課程資源等,后者還需提供網絡平臺及虛擬仿真實驗軟件;鑒定類實驗由于現成的網絡資源匱乏,教師需自主根據實驗任務及知識點編制電子教學文檔、錄制并處理教學視頻資源、開發虛擬演示課件資源等。具體形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法學實驗教學數字化資源建設形式
2.資源設計
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進程中,我們往往過分關注于技術的實現手段,而忽視教學資源的設計,使得開發的資源華而不實,利用率低下,教學效果不佳。優秀的教學資源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最利于學習者掌握知識、技能為目標,用最恰當的技術來整合教學素材和資源。法學實驗教學兼具了教學的一般性,同時也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對其教學資源數字化的建設中,我們應依據其特性選用恰當的教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針對每門課程、每個知識點個性化、科學化的組織、開發教學資源。依據三大實驗類型分別簡述各自實驗教學資源的設計方法。
(1)模擬法庭:這類實驗旨在通過對法律各環節的模擬訓練,使受訓者各類案件、各環節所應具備的法律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谝陨咸攸c,我院法學專業對該類教學資源的設計以模塊化教學及任務驅動式教學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文字、圖像、音視頻處理的相關技術為技術支持,按照科學、規范的開發標準,組織、整合、開發模擬法庭實驗教學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其中模塊化教學的主要操作方式將每個案件、每個環節應掌握的法律職業技能點設計為一個單獨的實驗教學資源模塊。任務驅動式教學也符合這類實驗的目標需求,它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具體操作方式是將單個案件設置成一個任務,一個獨立的案件就是一個任務,一個任務就是一個實驗教學資源設計的對象,任務的完成具體步驟就是實驗教學資源設計的主要內容。
(2)虛擬仿真:該類實驗通過建立仿真實驗環境,使學生在分析案件事實、收集證據、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和溝通、起草法律文書等技能方面的訓練得到強化,培養學生從事法律職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2】。這類實驗的特點決定我們在設計教學資源時應注重仿真虛擬環境的搭建,應以情景學習教學理論為指導,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的相關技術,建設能夠提升學習者沉浸感和體驗感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具體操作方式是我專業購入法學虛擬實驗教學平臺服務于實驗教學,軟件中已搭建好虛擬的法院、檢察院等相關場景,學習者通過在虛擬場景下模擬真實操作,學習掌握法律職業知識和技能。
(3)司法鑒定:司法鑒定學科是一門新興的、交叉的綜合應用性學科,具有法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屬性,區別于法學其他課程,其理論與實踐并重,不談實踐只談理論的教學就是空中樓閣。因而在其教學資源的設計中應借鑒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和模塊化的教學理念。具體操作模式是:將實驗內容劃分為不同模塊,不同模塊在細化為子模塊,最終形式一個鑒定內容為一個基本模塊單位。在每個子模塊的資源設計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鑒定步驟、鑒定方法、鑒定現象與原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即掌握了鑒定的技能,同時也理解相關自然科學原理。
3.資源共享
數字化資源建設的攻堅階段是資源的共享問題。解決好資源共享才能真正解決教育資源分配失衡,教學資源供需矛盾等問題。在資源共享的實現上我們采用的是搭建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將數字化處理后的教學資源上傳到平臺上供教師和學生教學使用,使用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需一臺可以上網的電腦便可輕松訪問教學資源平臺,并對其進行相應的操作。平臺的搭建借助的是Moodle平臺,Moodle的開源性、簡單易操作性、支持SCORM2004標準匯入匯出、支持教師離線上傳課程資源等優勢為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法學實驗教學網絡平臺實現的主要功能包括:資源上傳下載、在線瀏覽、在線開發教學課件、開發網絡課程等。同時平臺還支持協作、交流等學習活動,凡是具備使用權限的使用者一方面可以通過平臺相互分享資源、相互切磋教學心得,進而進行資源的優化與重組;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平臺多教師共同合作完成一個教學資源任務的開發,這樣開發出的教學資源凝結了集體智慧,對教學資源的質量起到了保障性作用。
4.資源管理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統一管理是實現可持續化教學體系建構的重要環節。隨著數字校園理念的深入,國家及各高校都大力支持數字化資源的建設,不管從人力、物力、財力的角度都高成本的投入。但是開發好的資源如果不能科學的管理,同樣會造成資源開費的后果。鑒于資源管理的重要性,我們擬采取的是三類實驗教學資源分別管理、自成體系、專人維護的管理方案。具體方法是,首先借助Moodle平臺對資源進行分類上傳,然后對所開發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入庫管理,最后對入庫的資源進行備份保存。與此同時在資源入庫與備份的環節遵循專人維護的原則。所謂分類是指在三大類實驗類別的基礎上細化分類。資源的上傳應嚴格依據類別上傳,這樣便于后續的管理。所謂入庫是指入單獨開發的數據資源庫。在入庫過程中,三大類實驗教學資源自成體系,分別按類入庫。備份是指對已入庫的資源備份保存,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出現網絡癱瘓、系統異常等突發事件,資源都能正?;謴?,不需重新開發。
三、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優化策略
在法學實驗教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雖然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優化建設模式,但是我們的資源建設水平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通過借鑒國內外其他高校、其他專業的教學資源建設模式,結合我專業實驗教學的特點,擬在后續的建設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細化教學重點,建設微課資源
法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涉及很多知識點和技能點的訓練,特別適合就單一知識點和技能點設計教學資源,這與微課資源的設計理念非常契合。因而在下一步的資源建設過程中,我們將重點建設該類資源,方法是將知識碎片化、細化,依據知識點的類型選擇恰當的表現形式,開發出包含微課件、微視頻、微課程等不同“微”資源的實驗教學資源。
2.借助新興技術,多樣化資源形式
我院法學實驗教學數字化資源建設的主要形式還停留在傳統的電子文檔、音視頻資源及網絡課程資源等。如何多樣化教學資源形式、提升法學實驗教學資源的建設水平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目前比較熱的移動開發、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是我們關注的方向。移動教學資源利于學習者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類數字化教學資源有移動課件等。虛擬現實技術以提升學習者的體驗感為目的,使學習者在虛擬參與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這類技術典型的教學資源是模擬仿真軟件。增強現實技術開發出的教學資源能大幅提升對學習者視覺、感官的沖擊,有利于提升其認知能力,該類技術實現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有“未來之書”“三維立體書”等。以上三類新興技術和優秀案例如能恰當引入,必將對法學實驗教學資源的建設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3.擴大智慧聯結,建設眾創資源
教師實驗經驗不足,知識面有限等問題也是阻礙我們建設法學實驗教學資源的難題之一。
隨著web3.0時代的到來,跨平臺的集成和融合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這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樣的環境下,各平臺上的資源可以互通有無,達到智慧的最大化。同時這樣的網絡環境可以實現教師間、專家間的協作共享,有利于實現智慧的聯結、重組、再創造,平臺共享、大眾共建已然成為發展的新趨。這樣的資源建設模式一旦成熟與普及,法學實驗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因而推動該種建設模式是我們主要的努力方向。
4.統一接口規范,實現資源共建
低水平資源重復建設,“信息孤島”這類問題我們尚不能很好解決。隨著共享共建機制的推進,我們意識到實現資源共建的重要性。想要實現資源共建,首要任務是解決技術標準和接口規范等問題。資源只有在出口和入口標準相同的條件下,才能在各個網絡及平臺間順暢的交互與傳輸,進而實現資源校校間、校企間的共享及協同共建。因而統一接口規范,實現資源共建也是法學實驗教學數字化資源建設下一步的優化方向。
隨著互聯網+、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等新理念的提出,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也被推向了新階段。傳統的建設模式儼然不能符合新理念、新標準的建設要求,資源的共享化、最優化、可持續化發展始終是我們建設的目標。法學實驗教學數字化資源建設作為我院法學專業構建現代化教學體系的先行者,其建設過程雖然崎嶇,但我們堅持不懈。相信在科學指導思想的指引下、新技術的支持下、集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可以建設好服務于法學專業全體師生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為法學專業的更好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法學專業理論教學;法學專業實驗教學;問題式學習;法律思維能力
目前,我國法學本科專業教育基本以理論教學為主導,課程的設置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基本知識的學習,而課堂教學也相應地基本遵循“教—學”的單向交流方式。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被動接受的知識在實踐中并不能如愿地轉化,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普遍較弱。此種現狀彰顯傳統法學教育偏重理論教學,而實踐教學不足。鑒于此,我國的法學專業教學模式需作必要的調整,構建基于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的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以實現法學專業教育的目標。
一、設置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必要性分析
民法學家王澤鑒曾提出作為法律人應具備的能力有三:一為法律智識,即明了現行法制的體系、基本法律的內容、各種權利義務關系及救濟程序。二為法律思維,即依循法律邏輯,以價值趨向的思考、合理的論證,解釋適用法律;三為解決爭議,即依法律規定,作合乎事理規劃,預防爭議發生在先,處理已生爭議于后,協助建立、維護一個公平和諧的社會秩序。
反觀目前高校的法學專業教育現狀,停留在第一層次的居多;法律思維的養成與法律爭議的解決能力則因高校而異,參差不齊;導致法學學生存在“四有余四不足”:即專業有余而廣博不足,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動口有余而動手不足,考試成績有余而辦事能力不足。彌補這些不足,僅依靠著手改良和豐富理論教學已經不足夠,有必要設置實驗教學體系來補正理論教學的不足。
設置實驗教學體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地位,可以訓練學生如何像法律職業者那樣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并且通過該課程中的實踐操作模擬的訓練,將法律實務操作融入理論學習之中,在操作過程中學到知識,鍛煉實踐技能,在辦案流程、綜合處理疑難問題的技能和律師職業責任、職業道德等方面得到了學習、加深理解,學會批判性地思考法律問題,既能切實有效地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又能在法律實踐中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式,提高實踐與協調能力,增強學生全面綜合素質。法學專業實驗教學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法學人才的必然要求,其發展壯大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就目前來講,實現實驗教學體系的形式化、模式化和系統化是當務之急。
二、法學專業實驗教學的研究現狀
1.對“問題式學習”模式的研究已經成熟
設置法學專業實驗教學的想法,受啟蒙于國外建構主義教育改革。在國外的建構主義教育改革中,以問題為基礎來展開學習和教學過程已經成了一條基本的改革思路,即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被翻譯成“問題式學習”)。
PBL的典型教學過程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往往需要獲得一些必要的專業知識,即所謂的學習議題,學生分頭查找資料獲取知識,然后相互交流所獲得的知識,并討論如何用所獲得的知識來促進問題的解決;如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發現還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學習議題,學生們就需要反復循環地學習議題、分頭查找資料,小組交流并討論問題解答,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問題解決后,學生們還需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總結所獲得的知識和思維技能。
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幫助學生打下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解決實際問題、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這與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目前進行法學專業實驗教學研究即是遵循這條思路,設置系統的實驗教學課程,使之與現行的理論教學銜接。
2.研究并引入現代案例教學模式
“問題式學習”催生了現代案例教學模式。以美國的法學教育為例,美國的法學3年的職業教育是以4年的通識教育為基礎和前提的。在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法學院注重教給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基本知識,處理各種復雜法律問題所必備的法律原理、原則;法律職業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發現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能夠“像法律職業者那樣去思考問題?!睘榇?,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的法學院普遍興起了“臨床法學教育”,又叫“診所式法學教育”,仿效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形式,通過指導法學院學生參與實際的法律應用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
現代案例教學模式則是指以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圍繞案例的討論分析而展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和評判,學生則積極投入討論并自由發表見解。案例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供一種認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模擬臨戰的機會,使其法律職業的思維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
轉貼于
三、基于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的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1.基于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的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基本含義
法學教育應當成為一種素質教育,通過這種素質教育,培養既有扎實的知識背景,又有教強的實踐能力和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的法律人才。針對這一目標,我們一方面要充分認識理論教學的重要作用,將其作為法學教育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要將實踐教學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將其滲透于法學教育這一工程之中,使其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是指以法律思維訓練為核心,以實體法和程序法教學為基本載體,以實務操作為基本方法,圍繞如何建立以實訓教室為主要平臺,融合傳統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習為一體的程序化的教學體系。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是為補正傳統理論教學之不足而設立的,需要針對法學本科教育的學制分層次設置,可以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模塊。在不同的模塊中設置不同的法律思維實訓項目,依托于不同年級所學的基本理論,使學生得到實戰思維的訓練和拓展。
2.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基本設置
從全國范圍來看,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并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系統的模式,各個高校情況差異也非常明顯,遠遠不能適應形勢要求的狀況。所以,將法學實驗教學具體內容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系統化的確是當務之急。法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宜根據目前法學本科教育學制分層次設立。首先,各高校應確立系統合理的理論教學體系。然后,在此基礎上確立與之相銜接的實驗教學體系。具體而言,實驗教學體系可設置如下。
(1)法律實踐活動觀摩。司法實踐活動觀摩主要針對一年級在校生設立。目前,各高校為發展法學教育通常都會建設一些實踐基地。這些實踐基地往往是高校附近的法院、檢察院或律師事務所。組織學生去上述實踐基地觀摩法律實踐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防止此類觀摩流于形式。具體組織時,可在觀摩前組織學生熟悉與法律實踐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材料,并向學生指出觀摩的重點;觀摩結束后,應以學生為主導討論觀摩啟發,撰寫報告。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我國的社會現狀,培養學生運用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和訓練學生認識、觀察社會的能力。因此,社會調查應在學生掌握部分基本法學理論和技能后設置。通過選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與法學相關的社會問題,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通過深入社會,具體接觸當事人和事件的過程,增強學生對社會中法律問題的了解和認知,增強對社會的認識。
(3)法律診所教育?!胺稍\所教育”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借鑒美國“實踐性法律教育”的模式而設立?!胺稍\所教育”使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現代案例教學方式,從具體的事例入手,展示案件事實,使學生弄清案件的客觀事實;考察案件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特別是核心法律關系);考察法律適用;將法律規范與法律關系適當連接。通過這種分層次、有步驟地學習、研討,使得學生逐步培養具備法律思維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
(4)法律咨詢。法律咨詢這種實驗教學方式適合已經掌握了基礎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的高年級學生,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接受他人的法律咨詢,接觸到各種法律關系的第一手面貌,經過識別,發現問題的關鍵,進而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尋找解決方式,因此逐步具備解決爭議的能力。法律咨詢同時也是真正的法律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真實體會到其理論學習中需要補足的地方、其邏輯思維中尚不完善的地方;進而對理論學習形成良好的反作用。
(5)實戰性模擬法庭。實戰性模擬法庭目的在于通過具體案件的模擬審判,使學生對法官、檢察官、人、當事人等各種司法活動角色有直觀的了解和認知;能較好地融合實體法與程序法,并熟悉訴訟規則,掌握庭審規則、技巧。實戰性模擬法庭通過對法律實踐的模擬訓練,不僅讓學生實現思維轉換,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們的實踐能力,促進了課堂學習,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他們處理事實問題的能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學教育無論是在法律人才培養的規模,還是法學教育本身的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不能回避的是傳統模式教育下培養的法科畢業生難以承接法律職業的要求,顯現了當下法學教育的諸多問題。
法學教育本應是具有深刻職業背景下的一門應用性學科,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強的突出特點,法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從根本上講法律職業決定了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要求和培養模式,決定了法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和動力。沒有法學教育就沒有法律職業,法律職業決定了法學教育的發展方向,法律職業豐富了法學教育的內容。筆者認為,作為高等教育的法學教育不等同于純粹的法律職業教育,現代法學教育,應該在重視理論教育的同時,突出法律實踐教育的獨立性和重要性。
二、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法學院系陸續開展了法學實訓實驗教學,并且將法學實訓實驗融入到培養方案中,體現了我國法學教育向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轉變,以及法學實訓實驗教學的有益嘗試。目前,教育部正在實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將建設法學教育實踐平臺明確為需要著力解決好的四方面問題之一。同時,為了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建設一批學科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明確了法學實驗教學的基本方向和目標模式。
法學實踐教學關系到高等教育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其質量決定著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的水平,是法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開發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實踐教學應處于相對獨立、與法學理論教育對等的地位。
近年來,沈陽師范大學在法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始終將實踐教學環節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在法學綜合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形成了一套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學習進程的法學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主要包括實驗、實訓、實踐和實習四個部分內容。
(一)法學實驗
文科實驗將單純的課題講授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為與現代化實驗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文科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都大為改觀。
2011年12月,沈陽師范大學法學教學綜合實訓中心,包括模擬法庭、模擬仲裁室、法務實訓室、法務仿真實驗室、案例研討室、文書檢驗實驗室、痕跡檢驗實驗室和案例庫等實驗室投入使用。并整合了校內的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及軟件和工程技術學等專業和學科資源,形成輻射全校、服務地方法治建設的法學綜合實訓教學體系。實現了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獨立設課和輔助實驗共存的實驗教學體系為基礎,以法學實驗、實訓、實習教學為依托,以仿真課程訓練、模擬法庭實驗室、法律診所為載體,以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教學實習基地為外延,構建開放性、多元化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應用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最終形成三個層次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即基礎技能型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和研究創新性實驗,進而整合其他專業的教學資源,實驗范圍從單一服務法學,轉向以法學為中心、輻射文理工諸專業、服務多學科的法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在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項目、實驗室規模、管理、運行等方面處于國內先進行列。
(二)法學實訓
法學實訓室是在校內專業教師的指導和教學大綱的規劃下,對學生進行有目標的法律實務訓練。它是課內理論課教學與課外實踐環節相融合的中間地帶,它將課外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入實訓教學,將課外實踐延伸到實訓課堂,使學生在一個動態的、立體的課堂環境中感受真實的司法實踐。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根據教學重點,利用自身的優勢,開發了庭審觀摩、案例診斷、民事法務實訓、刑事法務實訓、行政法務實訓、非訴訟法務實訓等多門實訓課程。實訓課程將司法實務過程分為若干模塊,如刑事偵查專題、審查專題、民事一審程序專題等,各專題由學校聘請不同的法律職業部門的實務專家授課,主要講授實踐操作規程,技巧及
疑難問題的處理,學生在課堂上還可以與實務教師展開交流和討論。 學生以不同的身份直接參與法律實務的操作或模擬案件的處理的實訓模式,促進了學生運用各種技巧、方法和能力解決實務問題,改變了理論課教學無法克服的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的不足,真正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始終處于指導者、交流者地位,避免以往單向教學所帶來的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的弊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辨習慣,真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法學實踐
鼓勵學生深入鄉鎮、街道、監獄和勞教所,或聯合行政機關、金融行業、國有企業、私營企業、村委會和居委會,在專業教師的幫助下,進行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與法律實際問題面對面,學習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同時對學生法律職業道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過實習基地和實務部門兼職教師,將真實的案件引入校園,在校內模擬法庭審理案件,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法律技術的操作和法學知識的運用過程,縮短學生從法學院到法院的距離。同時,采取走出去的方法,使學生到法庭見習常態化,使學生將書本上的法變成生活中的法。在法庭聽審中,觀看到一些比較資深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在法庭中的實際工作過程,使學生對庭審過程中的工作得到切身的體會,并且學習到這些優秀的法律工作者身上所具備的工作技能,從而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方向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并且能夠更好地遵守工作紀律和職業道德,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追求法律正義的實現。
(四)專業實習
沈陽師范大學近年來與公檢法司、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法務部門共建法學實踐教育基地45所,學生利用半年時間在實踐基地從事法律服務和法律職業工作,切身體驗解決法律實際問題和司法和執法過程,提升學生法律實務的技能和參加公益服務的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在專業實習方面,學校主要開展了法律診所和校外實習教學工作。學校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基礎上建設了法律診所,并有專門的法律診所教學團隊負責,以培養學生接觸社會問題而及時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能力。另外,學校還在法學實踐教育基地聘請了100多位兼職教師,學生在兼職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校外實習,由校內實習督學小組負責學生實習的管理。
三、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
根據各實踐項目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作用和作用的遞進等級,沈陽師范大學將實踐項目類別分為基本技能型實踐、綜合設計型實踐、研究創新型實踐三類。這三類實踐項目所占的比例,對于本科實踐教學以前兩者為主,主要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訓練理論應用于實際法律實務的基本能力,另外輔以創新新型實踐教學,分析和探討現行法學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法律創新思維能力;而對于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則應側重后者,著眼于精英式教學目標,著重培養法學研究創新型人才,為發展和拓寬法學知識,為法學理論和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活動而開展。
(一)開放共享,完善共建模式,拓展校外實踐基地領域
為保證多層次實踐教學模式的建立和運行,將徹底打破過去的封閉式教學方式,開放實驗實訓空間和實踐基地。同時,在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下,實現不同年級間實踐資源的共享,不同學校間的實踐基地共享。重點開設綜合型實踐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帶課題,激發其主動索取知識和進行科學實踐的興趣,讓學生綜合運用各課程或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實驗實訓技能進行實踐,使其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學會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部分學生探討交叉學科存在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問題,體現觀念創新和實驗技術創新,培養學生的法律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
(二)優化教學方法,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法律理論知識講授的過程中,貫徹以案例教學、案件辯論等為手段,引導學生對案情中包括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專業興趣和習慣;并依托模擬法庭,觀摩審判,通過觀摩和角色投入,了解并實踐開展庭審中的各項工作,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法律知識綜合地運用于實踐,同時在活動中感受法律的嚴肅和權威;建立供教學用的法律診所,作為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平臺之一,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學生的法律技能;圍繞庭審過程中的證據使用,開展證據技術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并參與到證據的發現、固定、提取及分析等環節當中,充分了解證據的使用價值和應用原則;建立法學實踐教育基地,通過專業調研、參加法律援助和專業實習活動,將實際法律活動與理論知識更好地結合,訓練學生的法律實務工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建立網絡法律資源和活動平臺,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拓展教學時空,提高教學實效。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在實踐教學中學習法律的平臺,做到法律實務工作與法律業務演練相結合。
(三)加強過程控制,創新法學實踐教育考核評價模式
法學實踐教學不同于傳統理論教學,它需要通過考查學生對具體法律實務的操作、實際問題的操控和解決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為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建立過程考核機制是尤其必要的。
過程考核即采取平時考查與綜合考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依據主要是實踐報告和學習反饋,評價要素主要有學習效果、社會效果、溝通與執行能力等。以模擬法庭實訓為例,可以從準備工作是否到位,模擬案件的復雜性,學生審理案件的思路、法律程序是否得當,法律適用是否正確,過程是否流暢,對突發狀況解決是否合理,以及提交的實踐報告的質量等方面進行考核。另外,在評價中還要考慮團隊配合和個人表現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模式。
關鍵詞:課程體系;自主課程;實踐環節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共同《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提出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法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課程體系的設計和實施極為重要,法學教育思想需要通過課程體系得以體現,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也需要在課程體系中實現。
一、法學課程體系的現狀
課程體系對人才的成長和培養起著關鍵作用。法學課程體系的設計一般遵循三個規則,一是遵循教育部2012年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開設16門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二是遵循各校教務處頒發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設置課程;三是遵循本專業的特色設置系列課程。例如財經類院校的法學課程除公共基礎課,法學基礎課,法學核心課程外,學??筛鶕约旱呢斀浱厣_設一些課程,如財稅法,金融法,公司法,競爭法等。師范類院校因為辦學歷史悠久,在開設法學理論課程的同時,增加刑法、民法、商法等案例課程,減少純理論課程的課時,在每年設置2周的學生見習等。工科類院校的法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則體現鮮明的工科特點,根據專業方向不同設置一些工科課程,如工科概論等。總之,目前地方高校課程體系的設計存在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自主設計課程的類型、數量少
各校對專業總課時、學分都有一定的限定要求,教育部法學專業目錄中的16門核心課程是法學的基礎課程,包含了法學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必須開設,英語、政治、體育等通識必修課屬于各專業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對于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必不可少,需要開設。這兩部分課程占據了課程體系的70%以上,自主課程的開設被壓縮在30%之內,有的高校還設置了專業方向課,又占用了一定比例的課程。這進一步限制了自主設計課程的類型和數量。
第二,自主設計的課程體系化不強
受制于課程體系的自主課程模塊空間狹小,課程的開設較為零散,課程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課程的體系化不強。例如有的學校法學專業開設的科研工作與方法、社會工作導論、律師與公證實務等課程,與法學專業的銜接度較低。有的法學專業開設了經濟學、會計學、管理W等課程,盡管可以增強學生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鍛煉管理能力,但課程之間的關聯度依然需要進一步明確,否則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的學校法學專業雖然開設了系列專業課程,但課程的實際效果并不明顯。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究其原因,是與課程設計時思路不清晰,定位不準確有直接的關聯。
第三,一些自主設計的法學課程未能真正體現專業特色
法學自主課程的設計本身有一定難度,16門法學核心課程已經奠定了法學專業的基礎,自主設計的課程或者是增強學生的實務能力,或者是對法學的某一課程進行細化。前者如律師實務,法律文書寫作等;后者如經濟法學可以細化為多個有關聯課程,財稅法,金融法,公司法等,可以增強學生對經濟法專業能力的培養。在法學課程體系內要設置有特色的自主課程是有很大難度的,因為專業特色是專業負責人對課程體系的主觀的認識和凝練,課程之間的聯系是客觀存在的,符合法學體系的課程未必能體現所謂的專業特色。同樣,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未必能相容于法學體系。要設計出體現專業特色的法學課程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第四,實踐教學環節形式、效果需進一步探索
法學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如果僅僅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學生因缺乏實務訓練在畢業之后難以適應社會需求。國家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明確提出實踐環節的累計學分不少于總數的15%。法學專業的實踐環節主要有認識實習,專業實習,模擬法庭,畢業設計等。有的學校還增加了見習。專業實習一般安排在法院、檢察院、律所進行,但現在學生實習時只安排做一些輔事務,裝訂卷宗,做記錄,旁聽案件等,一些實務性活動如外出調查,法庭記錄,參與案件的討論等都不再參與,這無疑大大弱化了專業實習的效果,延遲了學生接觸實踐、積極思考和判斷的進程。
二、法學課程體系設計的思路
(一)根據學期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法學課程雖然門類眾多,但課程與課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基礎法在前,綜合法在后,實體法在前,程序法在后,理論法在前,應用法在后。遵循由淺到深,由難到易的順序設置。每學期的課程設置中應注意至少有一門應用型課程。這樣安排的目的便于將學生從抽象的法學理論中解脫出來,和實踐相結合,積極思考,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多開設一些法學理論課程,在第四學期之后,應用型課程數量應大幅度增加,因為此時學生的基礎課程已經學完,法學知識體系已經基本構建,但對實務方面的訓練較少。建議每學期開設二門以上,切實鍛煉學生的實務能力。
(二)實驗課程的開設應結合實務,服務于理論
目前高校一些重要的法學課程都開設實驗課,雖然課時不多,但對學生法學思維能力的鍛煉,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遺憾的是法學實驗課程的配套軟件質量不高,具體表現為提供的訓練太少,案例較為陳舊,影響了教學效果。實驗課程的內容應和理論課程相互輝映,是對理論知識的進一步深化,所以無論是案例的選擇還是訓練項目都應緊扣教學內容,不應該是松散的,無序的。
(三)實踐環節形式有序且層層漸進
毫不夸張的說,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法律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而法學實踐教學的運行離不開教學管理在設計課程時同樣應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循序漸進。先認識實習,后專業實習后畢業實習,不同階段實習的內容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不同,追求的效果也不同。在實習的安排中,對實習單位的選擇也十分重要。目前學生實習的單位有法院、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主要集中在區級,案件多,工作量大,學生鍛煉的機會較多,只是囿于實習單位的顧慮,實質性事務安排得較少。有的律師事務所對實習學生十分負責,指導學生了解律師辦案的全流程,并撰寫一系列文書。有的律師事務所則采取放羊式管理,不聞不問,學生收獲極少。對這樣的實習單位就應該果斷放棄。另外實習過程管理也極為重要,及時與實習學生溝通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實習中遇到的疑惑,對于他們準確了解法律的運行,了解社會現實意義重大。
三、我校法學課程設計體系具體構想
(一)理論課程體系設計
首先,以法學16門核心課程為基礎,圍繞著法學專業特色,合理地確定多個課程群,將分散的課程體系化,使學生能認識到課程之間的聯系,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例如民法、民事訴訟法、經濟法、商法、知識產權法、國際經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公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未能列入課程群的并不意味著與其他課程之間沒有聯系,只是聯系弱些,多表現為一些基礎性課程或綜合性課程。如中國法制史,環境法,法律邏輯學等。其次,秉著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適當開設一些非法學類課程,如政治學原理,經濟學概論,公共關系學,生物工程概論(知識產權方向)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法學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再次,確定專業方向課程,如知識產權方向,需開設專利信息檢索、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案例等課程。此外,為拓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能力,開設一些選修課(公務禮儀、西方文化名著導讀、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等)。最后開設一些實務課程。如律師實務、法律文書寫作等,增強學生的實務能力。
(二)實踐課程體系設計
實踐課程體系設計時應關注與理論課程的關聯,以及課程的實際效果。對于傳統的社會調查、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等實踐形式,要注重過程管理,考慮到W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實習單位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實習內容的科學安排、具體落實,力求每個實踐形式都達到最優效果。比如社會調查,首先是確定題目,超出學生認知能力的題目不能選,社會意義不大的題目不能選,題目確定后學生才開始設計問卷,問卷題目應契合主題,與主題關聯不大的需要修改。調查問卷統計及調查報告的書寫既要符合規范,同時也要有真實的思考和理解。在專業實習中,根據學生的未來就業方向選擇實習單位,將就業和實習結合在一起,實習的時間安排緊湊有成效,能夠逐步讓學生理解實務的流程以及與理論的銜接。除傳統的實踐教學形式外,還應增加訴訟文書、法庭辯論等實踐形式,法學專業學生應具備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和辯論能力,而一般的法學課程無法對學生的這兩種能力進行培養和鍛煉,實踐課程通過針對性的訓練,可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實驗課程設計
法學專業的實驗課程開設的目的也是為了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目前實驗課程的開設受制于法學軟件的開發,而法學軟件涉及的課程主要是三大訴訟法,其他課程沒有相應的軟件,這對實驗課程的開設形成了阻礙。其實,商法、知識產權法、民法、經濟法都應有一定的實驗課時,留給學生一定思考和總結的時間。建議可設計各種法律技能的實驗和訓練,建立全面系統的法律實驗室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的法律分析和推理能力、調查能力、表達協調能力、訴訟和其他爭議解決程序能力等。此外,三大訴訟法的實驗課內容在錄像、案例的基礎上,多增加實務操作部分,通過撰寫訴訟文書,強化法律思維,培養實務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萬洪.論法學課程體系改革的定位[J].中國大學教學,2013(8).
[2] 李濤.完善我國高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之思考[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1(4).
[3] .法學本科課程體系設計改革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201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84
1網絡給高校法學教學帶來的諸多優勢
1.1豐富了法學的教學內容
在網絡環境下,各種法律專業網站和專業數據庫越來越多,網絡搜索引擎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利用計算機終端和智能手機,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非??焖佟⒈憬莸孬@取任何法律知識,包括最新立法動態、最新法律法規、最新訴訟案件、最新法律熱點問題、最新法學研究成果等等,足不出戶而知曉法律所有事項,這是傳統的教材遠遠無法比擬的。因此,對于法學教師而言,當前最重要的不是傳輸給學生法律知識,而是幫助學生掌握獲取法律知識的方法和手段,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1.2提高了法學的學習效率
傳統的法學教學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教師講,學生聽,課堂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因而導致不少高校法學專業學生存在一種不好的學風:課堂不聽課,考前突擊背,考后全忘光。針對這一現狀,應當確立學生在法學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而信息技術和網絡可以輕易解決這一問題。網絡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表現方式,將枯燥的法學基本理論、基本規則和法條規范變得活靈活現,有助于學生直觀感知法律內涵,感悟法律知識,提高學習興趣;網絡教學能夠靈活安排課程內容與教學進度,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隨時隨地學習,實現“個性化教育”和“自主化”;網絡可以突破高校固有的師資限制,2013年10月清華大學牽頭成立的“學堂在線”正式啟用,2014年5月“愛課程”網中國大學MOOCs平臺正式開通,甚至國外著名法學教授的授課資料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這些都必將極大地拓寬學生的視野,便于學生多元化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1.3推進教與學的互動性
大學教學中,教師沒有固定的教學場所,加上教師還承擔了繁重的科研任務和其他的社會職務,學生們除了課堂上見到教師,其他時間根本無法與教師進行交流與溝通。網絡教學的利用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和不足。網絡教學的顯著特點是互動性?;涌梢栽趯W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計算機之間等等進行。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動可以獲得教師的專業指導和經驗傳授;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可以進行協作學習、取長補短;學生與計算機之間互動可以充分獲得圖文聲像并茂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教學資源?;邮降慕虒W比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更適合于高校法學教學,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高校法學教學在網絡化環境下的革新與完善
2.1理論教學網絡化
2.1.1課堂教學網絡化
我國高校法學課堂已普遍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但教學模式仍為“滿堂灌”“填鴨式”的講授理論知識,雖然教師也會在課堂上采用討論式和案例式教學方法,但都沒脫離理論科學教學模式的框架,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信息技術和網絡的支持下,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方法和措施完善傳統實體課堂的多媒體教學。在課程導入時,引用大量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圖片、音樂、視頻等,吸引學生注意力,并順利導入課程內容,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在案例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對經典案例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諸多素材進行科學選擇和綜合處理,制作成短小精干、幽默逼真的Flash動畫,有助于學生直觀的觀察和思考,激發學生的參?c性和積極性,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并積極發表觀點和看法,形成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2.1.2課外學習網絡化
在傳統的實體課堂之外,我們可以探索創設全新的“法學電子教室”。目前很多高校借助精品課程建設,將一些法學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習題等上網,供學生和網民隨時瀏覽學習。筆者認為,“法學電子教室”的內容應該比上述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各個高校可以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設置更多的法學教學版塊,如新法速遞、法律時事、案例點播、在線自測、答疑討論、學術會議、專家講座等等,有效整合國內和國外的眾多教學資源,并設置合理的網絡導航,使學生通過網絡方便地獲得最新、最全面的學習資源和信息。
2.1.3課外輔導網絡化
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理解和接受的理論知識,利用網絡可以輕松解決課外教師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主要包括兩種個別輔導方式:第一,同步式輔導。QQ、微信是目前學生普遍使用的網絡交流工具,此外還有MSN、飛信、微博、YY聊天等等,教師和學生可以使用文字、語音、視頻等交談,與面對面交談一樣,使學生獲得及時、有效的課外輔導。第二,異步式輔導。學生可以通過E-mail、個人空間、BBS論壇等方式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則集中在某個時間段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逐一解答,避免了給教師帶來過重的輔導負擔。
2.2實踐教學網絡化
2.2.1法律咨詢網絡化
法律咨詢是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第一步。武昌首義學院法學專業通常會組織學生利用“三八”婦女節、“一二四”國家憲法日等節日,走上街頭,開展法治宣傳和法律咨詢活動,這種活動不僅對社會極有意義,而且檢驗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鍛煉了學生處理法律實務的能力。為了使這種活動常態化,并且解決學生認為法無用武之地的困惑,可以利用網絡開展義務法律咨詢。在具體操作上,由三至五個學生組成一個小團隊,配備一名指導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針對社會公眾提出的不同類型的法律問題,大家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答疑解惑,并提出可行的法律解決途徑和方案。法律咨詢網絡化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了解社會現實,增加社會經驗,提高法律應用能力,而指導教師也可利用網絡隨時隨地進行指導。
2.2.2法律診所網絡化
法律診所雖然是一種有效培養法律實務技能、獲取法律實務經驗的法學實踐教育模式,但在其運行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適宜診所教育的案源較少、學生案件的身份不被法院認可、參與診所的學生數量限制、充足的教學經費投入、指導教師的工作量計算方式等等,這就使我們不得不探索可替代的法律實踐方式。筆者認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發的法學實驗教學系統(縮寫為LETS)非常適用于虛擬化的法律診所教育,該系統由教學管理、立法實驗、執法實驗、訴訟實驗、非訟實驗五個子系統構成,根據互動參與式體驗教學法的原理、運用法律業務模擬技術、創造了通過網絡進行法學實驗教學的新模式。學生在校園網內隨時可以登錄LETS系統開展法學實驗,突破了時空限制,提高了人才培養效率。LETS系統的各項實驗中,學生可以分別扮演法律實務中常見的角色,如審判長、書記員、原告、被告、律師、證人、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家屬等等,學生在了解案情的基礎上,可以對角色扮演進行充分的想象和發揮。武昌首義學院法學專業的學生通過使用LETS系統,激發了自主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了職業技能和素質,從而獲得了甚至比到法律實務部門實習更好的教學效果。
2.2.3刑事偵查與物證技術網絡化
法?W專業學生在公安機關實習時,多數從事的是無關緊要的行政工作,基本無法涉及刑事偵查和物證技術的操作技能和實際經驗。在刑事偵查和物證技術實驗中,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案件偵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很多做法值得其他高校借鑒。它設置了刑事案件偵查文書實驗、刑事案件現場偵查虛擬仿真實驗、刑事案件現場偵查綜合虛擬仿真實驗等實驗項目,充分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刑事案件現場痕跡物證發現、顯現、提取、固定、保管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驟;掌握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筆錄、現場制圖、現場攝影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驟,掌握刑事案件現場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刑事案件偵辦流程;等等。虛擬仿真實驗展現了一次完整的偵查辦案過程,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同時,更能夠身臨其境的學習相關刑事科學技術的方法、步驟和法律程序,使理論與實踐做到最大程度的結合,提高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
關鍵詞:傳媒法;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合作教學科研;培養模式
一、發達國家的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
在法治國家,新聞人與法律人被并稱為“社會的良心”,兩者擁有相似的價值觀和社會功能,因此,新聞與法律兩個學科和職業的聯系非常緊密。如中國人民大學這樣,新聞與法學院系合作培養通曉兩門學科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的做法,在發達國家已很常見。
1. 英美知名高校培養傳媒與法律復合型人才情況
在英美等國,各知名高校都很重視傳媒法的教育和傳媒與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這些大學多開設了專門的傳媒法項目及課程,分別設在新聞學院或法學院,教授內容十分豐富,目標就是培養懂媒體的法律職業者和懂法律的媒體從業人員。其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作為美國大學中設立最早的新聞系,采取與法學院聯合辦學的方式來培養復合型人才。其聯合培養已達到碩士和博士層次,包括新聞碩士學位與法律博士雙學位項目(MA Journalism/ JD Law);法律與沖突解決方向的新聞學碩士培養模式項目(Master’s Model in Law and Conflict Resolution);新聞學博士“法律與沖突解決”輔修項目(The PhD Minor in Law and Conflict Resolution)兼獲法律博士學位的新聞學博士項目(JD/PhD)。其中新聞碩士與法律博士雙學位項目,是為了使學生在職業選擇方面有更大的空間,通過這樣的教育,他們同時兼具合格的新聞人才和法律人才雙重屬性。法律與沖突解決方向的新聞學碩士項目的培養目
標是,對那些今后想從事法律報道的記者和編輯提供專門的專業發展,同時也為那些今后從事媒體管理或戰略通訊方面職業的學生提供對于媒體法律環境的更多了解。新聞學博士“法律與沖突解決”輔修項目是專門為那些在新聞學院或傳播系有興趣從事新聞、法律和沖突解決教學和研究的新聞學博士提供專門的課程。聯合培養的兩類學生的課程設置如下:(1)歷史、法律和倫理方向博士生課程,主要課程有:倫理和媒介批評、新聞哲學、新聞文學、媒介倫理、新聞閱讀、倫理學概論、歷史和法律、傳播法的討論、大眾傳媒的批評分析、博士生研討會、博士生研究討論、新聞學中的定量研究方法。(2)“法律和沖突解決”碩士課程,主要課程有:核心計劃、新聞實踐或者傳播戰略原則或者新聞廣播、大眾媒介討論、新聞學中的定量研究方法、傳播法討論、法律和沖突解決。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是美國最年輕的頂尖法學院,成立于1950年,特點是著重研究文化娛樂產業的法律問題,研究內容前沿,培養的人才針對性強。該學院設有“娛樂與媒體法律及政策法律碩士”項目。有高年級的法律博士和法律碩士兩種。該校認為,這一項目為在美國學習娛樂和媒體法律提供了系統、先進、具有創新性的平臺。修業完成的學生將具備從事電影、電視、音樂和其他關涉創意和藝術事項行業所需的法律、慣例、理論和政策方面堅實的基礎。主要課程有:版權法或知識產權法、娛樂法、電信法及政策、憲法第一修正案、音樂產業法、藝術及文化財產法、國際知識產權法、體育與法律、電影發行、電影商務交易、高級版權法、娛樂媒體及知識產權法學術研討、娛樂法研究與寫作、法與好萊塢的實踐。
耶魯大學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法律、媒體和新聞的交叉領域問題。法學院設立的授予法律博士學位的“法律與媒體”項目就是這一關注的體現。該項目被用來培養那些想成為新聞記者、記者的訴訟人、媒體行業的政策制定者或領導者的學生,也為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媒體和政策的職業記者,研究法律與媒體的前沿問題的學者提供幫助。這一項目向所有耶魯大學法學院的學生開放,無需特別的程序去申請。主要課程有:憲法第一修正案、傳播法、知識產權簡介、網絡法、電子商務法、實踐環節、信息隱私法、網絡隱私、媒介自由與信息獲取診所教學、媒介法。
紐約大學法學院在1977年就成立了媒體中心(Media Centre),專門研究電訊、新媒體和媒體法律及政策。該院還是美國最早開展媒體律師培訓的學院。設有“法律與新聞”項目。該項目設計的課程便是為了適應通曉媒體的法律從業者和嫻熟的法律記者兩方面人才的不斷增長的需要。該中心為傳媒法學生共開設了三類課程:傳媒規制法類課程、知識產權法類課程、媒體及娛樂法類課程。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法學院設有傳媒法法律碩士項目。該項目設立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傳媒以及相關的法律問題有系統了解。主要內容包括:英國傳媒行業結構的介紹;傳媒管制的不同模式。主要的社會、技術和管制對大眾傳媒發展的影響等。該項目還考慮包括誹謗和隱私保護在內的相關問題,以及與新聞相關的法律問題。開設的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專題:媒體與社會、網絡法與互聯網治理、媒體市場與規制、隱私權及名譽權的保護及管理。
牛津大學社會法研究中心的比較傳媒法規與政策項目, 設立于1996年。該項目組織專家、政策制定者和媒體從業者一起來研究全球媒介法和政策問題。實現該目標有三種途徑:進行學術和政策性研究;支持和發展網絡;提供學術訓練和支持。該項目主持門羅· E·布萊斯國際媒體法模擬法庭控辯、安南堡—牛津全球媒介政策暑期學校等年度項目。國際媒體律師協會的秘書處也設在該項目。該項目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南堡傳播學院全球傳播研究中心、中歐大學媒介與傳播研究中心等緊密合作。2012年6月,該項目與這兩個研究機構分別在牛津、布達佩斯舉辦暑期學校,研討媒體法與政策,特別是與網絡表達自由、互聯網治理等相關的問題。
2. 英美高校傳媒法教育分析
從英美國家高校傳媒法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情況看,其培養目標的設定清晰、明確,針對培養目標開設的課程具有鮮明的實務導向。從具體課程設置來看,耶魯大學專門開設了傳媒法的實習課,讓學生通過參與項目的方式來促進知識吸收和技能提高。哈佛大學開設了專門的互聯網律師實務課程。每所大學都開設法律診所課程,讓學生通過親自案件,提高實務能力。
在媒體與法律項目的各種培養和訓練環節設計上,豐富多樣。上述大學的課程大多采取了專題討論會或研討會的方式,并非教師的單向講授,而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雙向互動的方式,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許多大學還利用網絡技術,開設了在線授課和討論的課程。
二、我國高校傳媒法教育的問題與不足
盡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公民權利意識的強化、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特別是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對于復合型傳媒與法律人才的需求在擴大,傳媒法的研究領域也隨之不斷拓展。但是,尚處在起步期的我國傳媒法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很多方面不盡如人意。
一是培養規模小。在培養規模和數量上,遠不能適應社會現實的發展需要。我國已是傳媒大國,現有較小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規模與互聯網時代的傳媒大格局極不相稱。
二是培養理念不明確,培養模式單一。從美國、英國經驗看,對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具體目標雖然明確,但并不僅僅局限于記者和律師的培養,對于一個民主法治國家,需要的是兼具這兩種知識和技能的各種經營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教學人才等,這些都是在教育過程中兼顧的。在培養模式上,國外對本科、碩士、博士層面的教育,都有針對不同背景來源學生的不同課程模塊設計,對于同一項目下,不同培養目標也有不同的課程種類和學分要求。相比而言,我們在培養理念、培養目標的設計上還不夠具體,針對全日制的學生的培養,靈活性、針對性不夠,沒有實現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和層次化。
三是教學科研跟不上。目前,傳媒法的教育除了少數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開設的以外,總體數量較少。國內高校新聞院系對傳媒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基本課程開設的不多,有關版權的問題、媒體管制問題、媒體產業中的法律問題、廣告問題等廣義傳媒法課程,開設的數量更是不夠。相關問題的研究更加欠缺?,F實情形是,我國傳媒產業在原有新聞事業的格局下演變和發展,大量從事新聞實務、傳媒管理、傳媒業務人員,特別是相關專業畢業的業界后備力量,沒有任何相關法律知識和技能的儲備,難以適應現實社會發展需要。
四是課程體系、教育方法需要改進和提升。英美國家的高校中傳媒與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內容豐富,學科門類眾多,并能結合傳媒運營的實際和法律制度問題展開學習探討。但由于我國傳媒法研究剛剛起步,同時此類研究還有諸多學術束縛,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所能提供的教學資源、課程內容、教學手段等都顯不足。
五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存在問題。在新聞法規的課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以意識形態的政治標準和話語方式替代法律專業標準和專業表達的情形。這樣的僵化教條式的教育,不能體現新聞傳播和法學領域最新成果,難以培養新聞從業人員的法治理念、獨立精神、新聞職業品格,對推動中國建設和諧社會、走向民主法治發揮不出應有的積極作用。
三、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與路徑
在對國內外高校做法進行考察的基礎上,本文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法學實驗班一學年來的教學情況作為具體分析對象,對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科研實踐等進行剖析,探索新形勢下推進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可行模式與路徑。
1. 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法學實驗班教學情況的考察
該實驗班從新聞學院、法學院的2011級本科生中選拔招收了23名本科生,實驗班學生在大學期間要同時學習新聞學與法學專業的相關課程,通過四年的學習、修滿相應學分、考核合格后將授予新聞學院學生文學主修學位、法學副修學位,授予法學院學生法學主修學位、文學副修學位。
該實驗班的培養目標被描述為:通過系統學習新聞學與法學專業知識,讓學生“能夠獨立分析、解決新聞傳播活動中涉及的法律問題”,新聞學、法學基本功比較扎實,“能夠熟練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從事法治新聞傳播工作”,培養具有新聞傳播學與法學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發展潛質的高端復合型本科人才?!爱厴I生適宜在新聞媒體從事法治新聞報道,在政府、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共傳播與宣傳管理工作,還可以從事立法、司法與法律服務工作,以及在相關領域從事教育與科研工作?!?/p>
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對實驗班學生設置了統一的課程,未根據學生來源的不同作出區分。23名實驗班學生除了學習全校共同課和全校選修課外,學科基礎課有:新聞實務基礎(一)、新聞實務基礎(二)、數字傳播技術應用、音頻視頻內容制作、新聞攝影、中外新聞傳播史、新聞與傳播理論、公共關系與廣告、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法理學、憲法學、民法總論、民法分論、刑法總論、刑法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
專業必修課有: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采訪寫作、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知識產權法;
專業選修課有:信息圖表編輯、雜志編輯、攝影采訪與圖片編輯、網絡新聞編輯、廣播新聞報道、電視新聞報道、新聞傳播技術基礎、輿論調查原理與方法、媒介經營與管理、播音與主持、廣播電視節目策劃、傳媒經濟理論與實務、傳播研究方法、專業英語、公共外交與對外傳播(雙語)、危機傳播管理、記者形象管理、傳媒就業指導、論文寫作指導、傳播與社會、公司法、競爭法、銀行法、國際商法、產業法、消費者法、婚姻繼承法、律師學、證據調查學、法律英語、診所法律教育、稅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除了考察實驗班課程設置,筆者設計了調查問卷,對部分實驗班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大家對實驗班第一學年的教學情況滿意程度不高,其中反映最集中的一條意見竟然是:希望開設傳媒法一課!
目前,實驗班的課程基本是新聞學院、法學院本科課程的“簡單堆積”,并未體現傳媒法學科的交叉性與特殊性。從目前所設課程看,實驗班對傳媒法的學科特性還缺乏基本認識。盡管辦學目標是培養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但并未做到新聞、法學兩個學科的真正融合,還是“兩張皮”,兩學科的界限和藩籬猶在。應該看到,傳媒法有自身特點,并不是新聞學、傳播學與法學捏合在一起,就自然成了傳媒法學,就能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
傳媒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是要探討所有與傳媒有關的法律問題,不僅涵蓋了傳統的公法領域和私法領域的諸多問題,而且在這一領域相對于其他法域有其特殊的價值沖突問題。發達國家不僅在立法上有專門針對傳媒的立法,而且傳媒法學也是一個專門的法學和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領域。同時,通過傳媒法的教育所培養的兼具法律與新聞傳媒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也是民主法治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專業人才。就我國高等教育來說,充分認識傳媒法的特點和具體要求,將其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進行教育和研究,并進行專門人才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大有用處的。
反觀國內其他高校,限于學科建設不齊全、學術實力達不到等種種因素,不少學校只是著眼于形成辦學特色和滿足學生就業需要,以新聞傳播院系設立“法制新聞”或法學院系設立“傳媒法”專業,依然在本院系、專業內運行,形式大于內容,概念大于實質,難以體現傳媒法作為交叉學科的特點和要求,也難以培養出真正適應現實需要的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少學校的傳媒法教育起點偏低,只著眼于局部,沒有看到全局,更沒有根據國家需要、未來學科走向,來籌劃學科建設,規劃教學科研,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2. 對推進新聞—法學合作教學科研的思考與建議
本文認為,國內高校應著眼建設法治國家、傳媒強國、文化強國的大局,高起點、大手筆地籌劃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合作方案和教學培養辦法,在教學科研方面強強聯手,找準定位,把傳媒法當做一片教學科研的“藍?!保?把“傳媒法”培育成新的教學科研強勢品牌,在教學、科研和服務國家社會方面結出豐碩成果。
培養理念與目標定位方面,應綜合、全盤考慮,確立長遠的發展理念和可行的目標。具體而言,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可細分為:培養懂法(具備法治理念、法律思維和法律知識)的新聞人;懂新聞(熟悉新聞傳媒功能及相關實務)的法律人;熟悉新聞傳媒、具備法律知識的文化產業人才。因具體培養目標的不同,在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上有所區別。
新聞—法學本科實驗班應突出聯合培養的“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強能力”特點,能適應新聞傳媒、法律及政府、企業管理工作要求的復合型人才。本科層次注重實務,在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生和社會進行調研,逐步探索擴大聯合培養規模,以更好滿足社會需要。適時把合作辦學層次提高到碩士層面,該層次培養實行科學研究、實務并重。
培養模式方面,傳媒法專業人才有其特殊的專業要求,新聞操作和法律思維是兩回事,新聞人才與法律人才的培養不可等量齊觀。
從中國人民大學首次嘗試設立的“新聞-法學”實驗班看,新聞學院15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懂法律的新聞人”,法學院8名學生的目標則是成為“懂新聞的法律人”。在新聞傳媒與法學交叉的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兼以培養具有法律素養和法律思維的新聞人和具有一定新聞媒體知識和能力的法律職業人為目標,就不能忽視兩個目標的差異性,就要從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體系上來通盤考慮,有所側重,既要保證法學課程體系的完整性以及相應的法律職業思維訓練的系統性,也要考慮新聞傳媒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在課程設計上,不能簡單地將新聞傳媒課程與法學課程各占一半,而是要根據培養目標,進行探索和研究,并不斷改進,確保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以實現培養新聞—法學、法學—新聞兩種復合型人才的目標。這就要求高校應根據不同培養目標、培養層次,明確并不斷細化相應的培養模式,設立不同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合作培養新聞—法學復合型人才的教學中,應改變課程簡單疊加的做法,借鑒國外高校做法,創造條件開設如下課程:傳媒法基本理論、傳媒倫理、傳媒產業法與政策、傳媒與版權法、各國傳媒制度比較、媒介政策、中外傳媒政策史與比較、傳媒管理、傳媒與憲法學專題、傳媒與司法、法理學、人權法、傳媒行政法學專題、行政法學、傳媒與侵權法、傳媒侵權法實務、國際傳播與國際法、影視法理論與實務、傳媒模擬法庭、新聞業務、傳播學、傳媒經濟學、中外新聞傳播史、文化產業促進法、文化產業政策專題、傳媒法研討、文化產業促進研討、社會科學方法。
教師授課時,要改變教師單向講授的做法,更多采取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雙向互動的方式,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學生主要的考核方式包括考試、論文、課程作業、實踐環節,以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交的論文質量、實踐情況為主要評價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