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3 15:1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收法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稅收;稅法;稅收法定主義
【引言】
作為稅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稅收法定主義作為稅法至為重要的基本原則,或稱稅法的最高法律原則, 一直是稅法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癱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6933 - m1#m1它是民主原則和法治原則等現代憲法原則在稅法上的體現,對于保障人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益可謂舉足輕重,不可或缺?!?/p>
一、稅收法定主義的起源和內涵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強制,無償地對社會產品進行的一種分配。它是國家存在的經濟基礎,國家要履行必要的公共職能,為公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繳稅便是公民獲得公共產品和服務所付出的代價。但若國家和政府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而向人民征稅,意味著對人民的財產權利的非法侵犯。
(一)稅收法定主義的起源。
稅收法定主義,肇端于13世紀的英國,當時,伴隨市民意識的覺醒,英國國王的王權逐漸受到議會權力和個人權利的制約,在1215年《大》中,議會迫使國王同意:“一切盾金及援助金,如不基于朕之王國的一般評議會的決定,則在朕之王國內不許課稅,”此即著名的“無承諾不課稅”原則,學者一般認為,其為現代稅收法定主義的初始型態。
(二)稅收法定主義的內涵。
1.稅收法定主義的內容
日本學者金子宏在一書中,將稅收法定主義的內容概括為“課稅要素法定主義、課稅要素明確主義,合法性原則和手續之保障原則”等四項,該觀點值得商榷。從三個方面可以證明稅收法定主義所解決的是稅法中的實體問題,而非程序保障問題。這三個方面是:該原則的目的是反對政府無故剝奪國民財產;稅收法定主義的諸多功能來自對政府征稅的要求進行約束;程序保障包含于稅收法定主義將使得該原則實際上成為不可能?!耙虼苏J為稅收法定主義只應包含稅種法定、稅收要素確定這兩個方面的實體內容?!盵2]
2.稅收法定主義的核心和實質
“沒有法律依據國家就不能課賦和征稅,國民也不得被要求繳納稅款,這一直是稅收法定主義的核心?!盵3]依據民主原則和法治原則,國家征稅所依據的法律,僅是指人民行使權力的議會制定的法律或議會授權制定的法規。但最主要、最大量的應是議會制定的法律。
由人民通過其代表在議會上自己決定要負擔什么稅收,并通過議會制定的法律加以確定,這樣的法律才是符合和體現民意的;人民交納其自愿負擔的稅款,才是合法的。稅收法定主義的實質在于民主與法治,它集中地體現了民主原則與法治原則等憲法原則。
二、稅收法定主義的內容
根據對稅收法定主義的認識,學者們把稅收法定主義的內容概括為三個原則:課稅要素法定原則、課稅要素明確原則和程序合法原則。
(一)課稅要素法定原則。
課稅要素必須由法律直接規定。其次,課稅要素的基本內容應由法律直接規定,實施細則等僅僅是補充,以行政立法形式通過的稅收法規、規章,如果沒有稅收法律作為依據或者違反了稅收法律的規定都是無效的。再次,稅收委托立法只能限于具體和個別的情況,不能作一般的、沒有限制的委托,否則即構成對課稅要素法定原則的否定。
(二)課稅要素明確原則。
課稅要素明確原則,即有關課稅要素的規定必須盡量地明確而不出現歧義、矛盾,在基本內容上不出現漏洞。它是從立法技術的角度保證稅收分配關系的確定性。出于適當保留稅務執法機關的自由裁量權、便于征收管理、協調稅法體系的目的和立法技術上的要求,有時在稅法中作出較模糊的規定是難免的。
(三)依法稽征原則。
依法稽征原則是指稅務行政機關必須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稽核征收,而無權變動法定課稅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
三、我國憲法與稅收法定主義的實現
(一)稅收法定主義成為憲法原則。
繼英國之后,各國亦紛紛將稅收法定主義作為憲法原則加以確認.尤其是倡導法治的國家.無論其發達程度、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氣候條件、歷史傳統如何,多注重在其憲法中有關財稅制度的部分,或在有關國家機構、權力分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中,對稅收法定主義予以明確規定。
(二)我國是否實現了稅收法定主義。
1.在法律條文的規定上――不能認定我國已確立稅收法定主義
從憲法方面來看。?我國憲法未對稅收法定主義作出具體、全面、明確的規定,這確為缺失或不完善之處。國家立法機關為彌補此不足,在《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規定,稅收的開征、停征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它使得稅收法定主義在一個稅收法律中而不是在憲法上得到了確立,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方式補進體現稅收法定主義的規定,以使我國憲法更加完善。
2.在我國的稅收立法的實踐中――未體現稅收法定主義
在我國的稅收立法的實踐中,公民在稅收立法上的廣泛參與性未能得到有效體現,公民的各種偏好不能真實而及時的表達,在稅收立法中很少實行聽證制度,稅收立法在決策、起草、審議和公布等諸多環節中,基本上是由各相關機構,主要是稅務部門自行制定,而未經過人大或人大常委會的通過,因此公民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且與稅收法定主義對國家征稅權的限制這一根本要求相悖。
(三)稅收法定主義的實現條件。
我國未能實行稅收法定主義的原因并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立法機關的不努力或稅務行政機關自身利益的驅使,更重要的在于稅收法定主義的實現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我國以前實行稅收法,定主義的現實條件并不成熟。
1.國家的財政收入應以稅收為主
若一國財政收入不以稅收收入為主,而以其他收入如國有資產經營收益、資源收入或收費收入為主,則是否實行稅收法定主義在現實中并不具有較大意義,因為此時與公民利益更為相關的政府籌資行為并非稅收,對于政府權力的限制主要不針對稅收活動。
2.私人產權明確而得以保護
在個人與君主或封建領主之間具有人身依附關系的條件下,顯然是不可能實行稅收法定主義的,在絕對的公有制條件下也是不可能實行稅收法定主義的,因為稅收法定主義所體現的對納稅人或者說是公民的權利的保護缺乏依據,也沒有著力點,因此只有在憲法中明確保護私人產權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實現稅收法定主義。
四、我國實行稅收法定主義的立法建議
稅收法定主義的實現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我國實行稅收法定主義的條件逐步成熟的情況下,根據我國的國情,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逐步予以完善。
(一)在憲法上全面確立稅收法定主義。
憲法統領諸法,把稅收法定主義規定在憲法中,能夠使稅收法定主義在相關法律中得以貫徹,從而能夠有助于稅收法制的完善,可以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方式補進體現稅收法定主義的規定,以使我國憲法更加完善。
(二)盡快制定《稅收基本法》,逐步完善稅收立法。
稅收基本法一般是指對稅收共同性問題進行規定,以統領、約束、指導、協調各單行稅收法律、法規,在稅法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它可以對稅法體系起到整合的作用,使其整體結構更加合理,從而提升稅法體系的效力,因此,應盡快制定《稅收基本法》,推動和保障稅收立法的不斷完善,提高稅收法律規范的地位,確保稅制的穩定。
(三)在稅收立法中實行聽證制度。
實行聽證制度是體現公民在稅收立法上的廣泛參與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在代議制稅收立法中尤為重要,是提高立法透明度,使公民各方利益得以體現、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得以協調的重要保證。
注釋:
[1] [日]中川一郎:《稅法學體系總淪》,第83頁,載《當代公法理》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607頁。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稅收執法督察工作,圍繞工作大局,突出監督重點。今年4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稅收執法督察規則》頒布實施,結合區局要求我處及時安排本年度執法督查工作,6月初,為迎接區局執法督查檢查組,由法規處牽頭組織,征管處、稅政一處、稅政二處、計財處、信息處共同組成檢查組,對天山區地稅、縣局20__年5月至2013年4月的稅收執法情況開展自查工作。以區局執法督查內容為重點,由各業務處(室)分別制定《檢查項目表》,內容包括檢查路徑、檢查方法、抽查比例等。對查出的問題,當場進行反饋,并要求天山區地稅、縣局限期進行整改。此次的考核結果納入市局目標管理考核。
(二)接受區局督察內審組對我局稅收執法及相關工作進行檢查。作為被查單位我處積極配合督查工作,認真梳理督查結果,積極落實整改意見,及時出具反饋報告,為后期的整改工作打下基礎。使我局今后的稅收執法工作質量進一步提高。
(三)結合稅收工作實際,擴大執法督察范圍。2013年1月,我處組織人員對全市各區(縣)局20__年至今,正在執行和已經終止的委托代征業務進行了摸底調查。對委托代征的范圍、稅種及計稅依據、代征期限、票證管理、手續費支付比例及支付方式進行了檢查規范,使執法督察觸角涉及到稅收工作的各個層面,為我局執法監督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打下基礎。
(四)認真開展制度廉潔性審查和優化稅務行政審批檢查工作。今年4月,對全局系統各項規章制度和稅務行政審批項目的檢查,市局系統沒有違規出臺各項制度的現象,但是仍存在審批時限過長,審批程序過多,增設審批項目的問題,通過檢查要求各單位都予以清理和整改,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納稅人,優化了納稅服務質量。
(五)認真完成稅收宣傳月和法制宣傳教育及培訓工作。
1.配合市國稅局牽頭開展稅收宣傳月活動,聯合稅政一處、二處,第一分局、征管處在“亞心網”進行“局長話稅收”在線訪談節目,通過稅務干部與廣大網民直接交流,答疑解惑,解決納稅人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
2.認真整理歸納稅收政策熱點問題,通過案例的形式,運用納稅人通俗易懂方式在《晨報》、《晚報》、《經濟報》等媒體開辟專欄,進行稅收政策的宣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在報紙開辟專欄,對5起稅務違法案件進行實名制曝光,對稅務違法行為納稅人起到了震懾作用。增強了全社會依法納稅的責任感。
4.結合稅收宣傳月在全局系統開展第十個“憲法、法律宣傳月”活動,并按要求上報總結。
5.組織全系統干部1300余人參加公職人員學法考試,購買教材,輔導培訓,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指派人員參加全市統一閉卷考試,進一步增強了全體干部依法行政、維護穩定和民族團結的意識。
6.按照年初我處的培訓計劃,從市委黨校聘請教授對市局系統業務骨干進行依法行政業務培訓,對依法行政、《行政處罰法》、《行政強制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系統學習,并通過測試提高培訓質量。
(六)進一步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完善業務類文件審核流程。按照規范性文件管理范圍“宜寬不宜窄”的原則,我處對各業務處(室)出臺的文件納入管理,各處(室)草擬的文件提請我處審核,屬于規范性文件的,按《烏魯木齊地方稅務局稅收規范性文件制定管理操作規程》的規定制發;不屬于規范性文件的,按公文處理流程制發。有效防止不當“紅頭文件”出臺。
按區局要求完成《稅收規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辦法》實施后相關情況統計表及分析報告,為進一步做好規范性文件的管理打好基礎。
(七)稅收政策調研工作
1.3月中旬,烏魯木齊國際稅收研究會召開一屆六次常務理事會,總結了20__年度研究會工作,討論了2013年工作要點;宣讀了20__年度優秀稅收科(調)研論文表彰通報,為獲“優秀論文組織獎”的五個單位頒發了獎牌。同時安排部署了2013年度課題和研究方向。
2.今年,烏魯木齊國際稅收研究會課題申報采取三個層次的形式,即:重點課題、專項性課題、群眾性課題相結合,重點課題和專項性課題注重深層次理論研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群眾性課題注重可操作性的探討,相輔相成,理論服務于實踐。今年研究會確定重點課題2個,專項性課題7個。
(八)上半年審理重大案件2起,涉稅金額1901多萬元。
(九)其他工作
1.制定并報送《烏魯木齊市地稅局法治機關創建活動實施意見》,不斷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各項制度。
2.上報市 人大對《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情況調研報告。
3.向市法制辦報送法制信息13篇,動態反應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
4.為全面做好“六五”普法工作,總結上報《烏魯木齊市地方稅務局“六五”普法中期自查總結》,查遺補缺,認真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5.按照市局統一安排,完成維穩工作任務,聽從指揮,統一行動,全處人員按時到崗,無一人因個人私事影響工作,體現了很強的團隊意識。
二、存在的問題
1.與上級機關及相關處室的溝通、協調不夠,造成有些工作被動,今后要積極加強與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區局及市局各業務處(室)的協作、交流,增強工作主動性。
2.我處上半年人員變動較大,有兩人調區局工作,新增人員需要一個適應階段,工作中會出現銜接不暢的問題。
3.人員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1.積極與征管處配合,完成好下半年的稅收執法督察工作。
2.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工作,同時提高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工作效率。
關鍵詞:稅收;稅收管理;稅收秩序一、目前稅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單純追求收入目標,稅收職能單一化傾向日益明顯1994年稅制改革以寫作論文來,我國工商稅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億元的速度遞增。除了經濟增長、加強征管等因素外,維系高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為和支持政府行為的稅收“超常措施”。為了完成任務,各級政府和財稅部門繼續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糧”、“無稅空轉”等現象日益公開化、普遍化。任務高壓下的稅收征管,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其一,剛性的任務標準弱化了剛性的稅收執法,看似力度很大,實質上是對法律尊嚴的自我踐踏。其二,大面積的超收,人為改變了正常情況下的稅收數量和規模,掩蓋了稅制的運行質量和真實的稅收負擔程度,為宏觀決策提供了虛假的數字依據。
(二)一些稅種先天不足,稅收對經濟調節乏力稅種設置、稅率設計的目的,最終要通過征收管理來實現。稅收征管中的一系列問題,使一些稅種的設置初衷大打折扣。現行消費稅的征稅對象主要是煙酒。由于大量的欠稅和稅收流失,該稅種的調節作用無法發揮,與政策設計的初衷大相徑庭。而且,從中央到地方,對煙酒稅收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實際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積極扶持政策,完全偏離了限制消費和生產的初衷,稅收調節嚴重乏力。
(三)財務核算虛假,稅收監督不到位1.偷稅逃稅普遍化、社會化,稅收差額嚴重。稅收差額是衡量一國稅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標。據調查,我國的稅收差額大體在30%-40%。當前的突出問題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盜竊、偽造、倒賣和虛開、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違法數額巨大,觸目驚心。2.財務核算成果人為控制,經營指標虛假。受各種利益因素影響,許多企業建有兩套或三套賬目,在上報經營成果或計算稅金時,往往使用虛假賬目,形成稅收監督的真空。一些沒有設立兩套賬目的單位,在財務核算上也摻雜許多虛假成分,看似規范合理的會計核算掩蓋著許多經過處理的問題。虛假的財務核算不僅導致稅收流失,還造成國民經濟統計指標的失真。3.某些企業腐敗嚴重,侵蝕稅基。企業負責人的腐敗,屢禁不止,局部地區愈演愈烈,已經成為社會毒瘤和頑癥。盡管企業腐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反映在財務上,毫無例外都是化公為私,侵吞國家資財,侵蝕稅基。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整個社會的執法狀況欠佳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相繼出臺了大量法律法規,長期以來“無法可依”的狀況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一直嚴重困擾各級政府和執法部門。在這樣一個社會大環境下,稅收執法始終處在各種矛盾的焦點上,行政干預、人情干預、部門配合不力、司法腐敗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嚴格執法。1.稅收保全和強制執行難。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以多種具體操作上的理由拒絕暫停支付和扣繳稅款。金融部門為防范風險,實行貸款抵押,企業資產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給銀行,稅務機關扣押、查封企業財產,有時沒有標的物。2.法人案件處理難。一般說來,對納稅人個人的稅務違章案件比較容易處理,而對法人涉稅案件的處理往往會遇到來自地方的行政干預和社會的壓力。企業的稅收問題被查實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護,稅務機關一般也要作出讓步。第6期何朝陽:淺析我國稅收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79一些地方企業普遍困難,稅務機關在案件處理上,不得不考慮社會穩定和稅源延續問題,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3.涉稅違法案件處罰難。稅收執法專業性較強,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證,一些涉稅違法案件查處遲緩,久拖不決,處罰不及時、定案不準確、執法不到位的問題比較突出。
(二)法制原因———稅收立法滯后于改革進程1.大部分稅種沒有通過人大立法,而是以條例形式,法規層次低,而且具體條款頻繁修改,缺乏應有的權威性、規范性和穩定性。一些正在執行的條款不能作為認定納稅人犯罪的依據,客觀上存在稅務機關和司法機關執法上的雙重標準。2.稅收程序法律依據不足,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對稅收程序的規定過于簡單、原則,可操作性差。3.沒有建立獨立的稅務司法體系,稅務機關的職責和權力脫節。
(三)內部機制原因———稅收征管機制落后機構設置條塊分割,重疊交叉,成本過高,效能低下。一方面,各種經濟成分的重新組合,各種所有制形式的頻繁變動,各行業的相互交融,使得企業的經濟性質、經營方式、隸屬關系呈現明顯的多極性和不穩定性。反映到稅收征管上,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征管范圍無法劃清。另一方面,隨著企業主管部門的合并、撤銷、精簡、改變職能,原有的行業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屬機構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稅務直屬分局和區局并存,給稅收成本的控制、機構精簡、管理效能的提高帶來一定負效應,也給納稅人辦理稅收事宜帶來諸多不便;征收分局與稽查分局在任務承擔與職能行使上相脫離;交叉管理,稅負不公,爭搶稅源,漏征漏管嚴重。
三、對策分析
(一)改革稅收計劃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學性1.實事求是,增強稅收計劃管理的科學性。稅收計劃的制定,除了參考國民經濟宏觀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收入外,更應從經濟稅源的實際出發,緊密結合市場變化,遵循從經濟到稅收、積極可靠和留有余地的原則,以“發展變化”的總觀點來預測分析經濟稅源,使稅收計劃盡量與實際稅源相吻合。為確保計劃制定和分配的科學化、合理化,一要根據不同行業、不同所有者結構確定相應的調查方法和參數依據,為科學編制稅收計劃奠定基礎;二要在具體編制計劃過程中,采取因素測算法與抽樣調查法進行綜合驗證,合理科學地確定每一因素,避免簡單推算,提高計劃準確度;三要開發設計出稅收計劃信息管理軟件,建立縱向可與各級稅務部門聯系的征管數據庫,橫向可與各部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場動態的數據庫,并科學地將這些信息分類、解釋、分析、轉換成編制、分配稅收計劃的正確依據。2.完善會計改革,保證計劃執行的準確性。現行稅收會計核算辦法雖以申報應征數作為核算起點,建立了基層征收機關分戶分稅種明細賬,但由于諸多方面原因,在基層會計實踐中,除入庫數額外,其他數據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實性、完整性,影響了稅收計劃利用會計資料來計算稅收增減因素、測算稅收負擔和稅收增減幅度、預測稅源及其變化趨勢。必須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稅收會計改革,進一步提高計算機在計會領域的應用水平,全面真實準確地反映稅源和稅收收入以及欠稅情況。3.注重調查研究,增強計劃分析的針對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制定稅收計劃的同志應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及時反映征管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經濟稅源結構和變化情況以及發展趨勢,提高預測稅收收入的能力。在稅收計劃執行情況分析中,要實現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既要分析客觀原因,更要分析主觀原因,做到有情況、有數據、有比較、有辦法、有預測,抓住重點。還要實行稅收計劃分析與稅收統計分析相結合,充分發揮現有信息資料的作用。4.實行綜合評價,增強計劃考核的合理性。當計劃與實際稅源有較大的差距時,不能以計劃沖擊稅法。對各級稅務機關和稅務干部的考評,不能把計劃完成情況好壞作為唯一標準,要強調依法治稅,加大對執法情況監督考評的份量,以促進稅收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
[論文摘要]本文簡要地闡述了我國稅務會計分立以后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稅務會計是在財務會計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會計分支,它以國家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為依據,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形式,運用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核算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納稅人應納稅款的形成、計算和繳納,即稅務活動所引起的資金運動進行核算和監督,以保障國家利益和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一種專業會計。
一、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稅務會計模式
隨著會計制度和稅收制度的改革,我國稅法與會計準則之間的差距呈擴大趨勢,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目標逐漸出現差異,財務會計不再融財務、稅務的要求于一身,而是遵循會計準則。稅法也在力求獨立,如稅法第一次制定了資產的稅務處理就是明證。這使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成為可能。兩者分離是不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呢?從法、德、日等國家的經驗看,卻又未必。這些國家所采用的財稅不分或盡量相統一的會計模式和美國的相比,不論實務或理論都沒有嚴謹的財會體系,但并不妨礙各國的經濟發展。
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實質內容。綜觀各國的稅制規定,盡管美國是會計準則與稅法、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相互獨立的國家,但財務會計中的謹慎性原則仍深深體現在稅務會計中。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及一體化的到來,會計國際化已經成為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因此,我國在稅務會計模式的選擇上,在考慮國際化的同時也要適當顧及我國的客觀現實、社會經濟背景,建立既符合國際貫例,又能適應我國國情的稅務會計模式。
二、遵循流轉稅會計和所得稅會計并舉的稅務會計模式,應加快稅收法規建設,創造良好的稅務會計發展環境
我國現行稅制模式是以流轉稅、所得稅為主體的雙主體稅制模式,這種模式既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又有利于政府職能的實現;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可調節社會收入差距。我國的雙主體稅制模式決定了增值稅與所得稅共同構成稅務會計的兩大主體稅制。
隨著稅務會計的誕生,企業會計可能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違法的情況下為企業制定出最佳的納稅方案上。這便對企業管理及稅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業用制度的形式規定稅務會計必須遵循的準則,規定企業的其他管理人員不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強行要求稅務會計作出違法行為,從而為企業稅務會計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另一方面要求稅務人員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稅收的法治化,減少稅務管理上的人治現象。其核心在于制約稅務機關權力,將稅務機關稅收征管權的運作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中。這不僅可以防止稅務機關可能出現的權力腐敗,而且可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不因稅務機關的濫用權力和越權行事而遭受損害。只有將稅務機關的權力納入法制規則的有效制約之中,稅收的法治化才能得以實現。
三、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稅務會計模式,必須注重培養一批通曉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專業人才
稅務會計作為融會計知識、稅務知識、法律知識及其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為一體的高智能活動主體:首先需要這些工作人員不能滿足于已有的知識,而要不斷地學習稅收會計等領域新的法規、準則、制度;其次稅務機關應給企業稅務會計常年提供咨詢服務和培訓機會;再次企業應樹立正確的納稅觀念,選拔符合稅務機關和企業要求人員擔任稅務會計,并為其提供培訓、調研機會,保證稅務會計質量的不斷提高;最后嘗試在高等教育中開設與“稅務會計”相關的課程,培養具有較深會計理論、稅收理論及法律理論功底的專業人才。要求這些專業人才應具有市場觀念、競爭觀念、經營觀念和效益觀念,他們既能按會計準則處理會計事務,保持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又能依據稅法規定中申報納稅、計算、核算。他們的存在對于建立我國稅務會計模式意義重大。
四、必須建立我國稅務會計理論體系
目前在我國對稅務會計的研究中,偏重于實務和具體方法,對貫穿其中的基本理論的探討非常不足,更不要說理論的體系。這樣,面對出現的新問題,不能找出其理論依據,相應的解決方法的理論說服力就不強。同樣制定出的條例和法規其公允性、權威性及其與稅收實踐的相容性受到質疑,這正是所謂的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五、強化組織領導
健全的組織形式是保證企業稅務會計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的必要條件。就我國現狀來看,要設立企業稅務會計,還必須建立注冊稅務會計師協會,定期組織稅務會計資格考試,保證企業稅務會計具有一定水準的執業素質,并對稅務會計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為完善稅收規定和企業決策提供參考。
六、稅務
由于財務、稅務會計的分離,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加強,專業化要求提高,在稅務會計方面,制度體系也會日益完善,確認標準和計量方法越來越精細,同時在稅收征管上更是加強嚴格執法,使涉稅業務風險增大。財務、稅務會計分離,及它們都向著更加專業化發展,使原來包羅財務、稅務于一身的“會計人”,越來越難以再勝任一身兩職。這些都促使企業涉稅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有必要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專業,為大中型企業提供稅務籌劃等顧問咨詢,為廣大中小企業、個人提供日常稅務咨詢和納稅申報等具體涉稅業務。
七、稅務籌劃
稅務籌劃是納稅人在遵守稅法、擁護稅法、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針對納稅人自身的特點,利用會計特有的方法,規劃納稅人的納稅活動,既要依法納稅,又要充分享受優惠政策,以達到減輕稅負或推遲納稅目的一項會計工作。稅務籌劃是納稅人整體財務籌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長期都十分忌諱稅務籌劃的理論和實踐,其主要原因是將稅務籌劃與偷漏稅混為一談,其實不論從法律上講,還是從實踐上看,稅務籌劃與偷漏稅都有著本質的區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企業經營自主權日益擴大,企業已成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因此,經營管理者便將目光緊緊盯在自身的經濟效益上,盡力采取各種措施,增加收入,減少成本費用,但是對納稅人來說,無論納稅怎樣公平、正當、合理、都與納稅人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當收入、費用一定的情況下,稅后利潤與納稅金額互為消長。這種經濟利益的刺激,使企業自覺不自覺地注視到應納稅款上,并希望尋找一種辦法,即在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應稅行為,達到降低稅負的目的,這就是稅務籌劃。
稅源是指稅收來源,是納稅人或者能夠產生稅收的經濟項目和行為。稅源管理就是對不同的稅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防止稅收流失,以盡可能地實現稅收的應收盡收。
新的征管模式自2005年成功上線以來,隨著系統數據大集中、管理大集中,給稅收管理的思維方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帶來了深刻變化和沖擊。這就要求我們構建稅收分析、稅源監控、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四位一體”的稅源管理機制。如何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一直是各級管理部門苦苦思索的問題。本文,筆者將結合實際,就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征管質量,為我市更好地實現“三超”工作談一些膚淺的看法,作一個拋磚引玉的功效,以作參考。
一、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的意義
(一)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是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有效途徑。
稅收網絡化的發展,使原來簡單粗放的稅源管理模式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要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稅源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緩。全面實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是總局總結多年來稅收工作經驗提出的重要管理理念,是科學發展觀在稅收管理工作中的集中體現。所謂“科學化管理”就是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和掌握稅收征管工作的規律,善于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稅收征管制度體系,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規范征管工作,提高管理的實效性;所謂“精細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確、細致、深入的要求,明確職責分工、優化業務流程、完善崗責體系、加強協調配合,避免大而化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稅收征管的薄弱環節,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抓緊、抓細、抓實,不斷提高管理效能??茖W化、精細化管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輔相成,科學化是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前提,精細化是在科學化指導下,體現集約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就是確保稅收的應收盡收。
(二)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是實現稅收職能作用的根本保證。
財政職能是稅收的基本職能之一。經濟決定稅收,經濟的發展是稅收增收的主要源泉,稅收的規模是財政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經濟實體既是納稅人,也是市場的主體。納稅人稅源的變化,對區域經濟和稅收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從微觀經濟(納稅人)的運行來認識、了解宏觀經濟(財政)的發展趨勢,為開展稅收分析,抓住稅收增長點,把握稅收收入提供客觀依據。從根本上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稅源狀況,進而決定稅收規模,但稅源并不等同于稅收,稅源在很大程度上能轉化為稅收,取決于稅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可有效地把潛在的稅源轉化成稅收,進而更好地實現稅收的財政職能。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和調節分配的作用,為稅收分析提供數據支持,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三)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是依法治稅的要求。
我們稅務部門的工作宗旨就是堅持聚財為國、執法為民。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將有力地推進依法治稅。公開、公平、公正的執法,能夠促使納稅人之間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公平競爭,增強征納雙方的良性互動,促進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和諧創業的偉業中去。在提升稅源管理等各項工作水平的同時,我們要加強征管力度,提高征管質量,在不斷提高為納稅人服務水平與質量的同時,加強對涉稅違法分子的打擊和懲治力度,讓文明與法治兩個車輪平行前進。只有不斷推進依法治稅,全面強化科學管理,確保稅收收入穩定增長,使廣大納稅人有依法納稅的自豪感和迫切感,為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目前稅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稅源管理層次尚待提升。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傳統的稅源管理不適合于信息化條件下的運作。傳統稅源管理是從納稅人申報開始,沒有進行動態的變化,尚停留在數據采集、匯總、建檔等淺層次上,數據錄入不完整、不及時、部分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正確等問題時有發生,加上內部分工管理不夠統一和規范,造成了系統數據錄入后無人管的狀況,使得本應協調一致的工作時有脫節。在信息化條件下如何運用納稅人財務數據以及政府部門的綜合數據控制稅源、掌握稅基,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二是稅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升,新的稅收征管體系是建立在對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之上,這就要求管理人員能夠熟練地對采集的數據進行錄入、審核、檢測和應用,能夠按照數據處理流程和管理職責進行數據維護管理,并且,還要會熟練地運用相關的稅務、財務等專業管理知識進行分析。具有這些方面綜合性能力的,能夠勝任企業稅收征管工作的管理人員卻較為缺乏,無法滿足稅收精細化管理的需求,特別是一些不發達地區和農村更為嚴重。
(二)稅收監控方式與分析落后。監控分析有局限性,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稅收網絡化建設帶來了光明的前景。在新的稅收改革任務中明確以建立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新征管模式。問題是無論是現在的管理體制還是信息技術的管理水平,都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首先依靠納稅人提供的信息難以保證及時、全面、真實。其次在稅務網絡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計算機網絡化程度不高和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造成一些數據資料的參差不全,并且難以形成信息的共享。因而不能夠全面、及時、準確、廣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收入狀況,不能夠有效地實現信息共享。部門配合乏力,信息失真。這些缺陷的存在使稅務部門的稅源監控分析上,膚淺被動,說明不了深層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先天不足,給納稅人在偷漏稅款方面提供了有機可乘的機會。
三、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對策和建議
(一)以稅源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為基礎,繼續落實完善稅收管理人員制度。稅收管理人員是稅收征管中最活躍的因素,稅源管理是他的中心工作。稅收管理人員要加強數據的采集、管理、使用,摸清稅源家底,完善各類數據的采集,避免垃圾數據的產生。稅收部門要加強政府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利用協調的稅源監控網絡管理體系,提高稅源分析利用和管理水平,要落實好稅源的巡管、巡查制度。同時,要健全激勵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給稅源管理定崗位、定責任、定內容、定工作標準,稅收管理人員實行競爭上崗、擇優錄用,建立管理人員自評、納稅人參評、局職能股室考評的工作業績綜合評價體系。使稅源管理工作成為日常稅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將執法理念從收入任務型轉變為稅源管理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應收盡收、應管盡管。
(二)加強發票管理,實現以票控稅。進一步完善發票管理的各項措施,積極實行有獎發票制度,以高額的中獎率(面)激發消費者索要發票的主動性、積極性,實現以票管稅。一是拓展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誤區,充分認識發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的重要意義。二是要健全發票違法舉報獎勵制度。重點打擊拒絕給消費者提供發票、使用假發票的行為。將發票使用、開具、接收情況納入納稅人信用體系。三是完善監控軟件,積極推行稅控裝置。凡是具有一定規模、存在固定場所的行業中推行稅控裝置,并積極推行交易電子化,減少現金交易,完善稅控收款機與銀行POS機的數據共享。
【關鍵詞】 納稅籌劃;設計主體;自主籌劃;籌劃
納稅籌劃是納稅人的一項權利,納稅籌劃是納稅人或其委托人在納稅義務發生前通過籌資、投資、收入分配、組織形式、經營等事項的事先安排、選擇和策劃,采用不違反稅收法律法規的方法,規避、減輕、轉移、推遲納稅以實現稅后收益最大化的經濟行為。
納稅籌劃的具體行為分為設計和實施兩個階段。關于納稅籌劃方案的實施主體,毫無疑問的應是納稅人(含納稅人或納稅人內部的相關職能部門),但納稅籌劃方案的設計主體,不僅包括納稅人,還包括受托人(含社會中介組織和其他個人)。自行籌劃(“自產”)和籌劃(“外包”)是企業設計納稅籌劃方案的兩種途徑。
一、對現行納稅籌劃設計主體的調研情況
為了掌握納稅籌劃主題的客觀現狀,筆者走訪了部分稅務機關、中介機構,并按照1:2:4的比例對120家在京的大、中、小型企業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0份。享受過涉稅中介服務企業的情況如下。
納稅人對涉稅中介的需求與其已經享受過的涉稅中介的服務是有一定差異的。對于納稅人最需要涉稅中介哪些服務,納稅人選擇的排序是:對法定只能由注冊稅務師做的鑒證業務放在了需求的第一位,體現出對有償服務的被動接受。而對納稅咨詢的需求排在第二位,體現出納稅人需要涉稅中介貼心、高效的服務,希望涉稅中介幫助納稅人協調溝通問題、發揮橋梁作用的愿望。僅有幾家規模較大的國地稅混合戶有對涉稅中介納稅籌劃的需求。
筆者也走訪了8家涉稅中介(包括稅務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他們反映,盡管鑒證業務是注冊稅務師的法定業務,從業務量上看,涉稅中介的業務量主要來自這些法定業務,但是法定業務的收入額卻不是涉稅中介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涉稅中介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介于權益服務與信息服務之間的協調、溝通涉稅事宜的服務。納稅籌劃也不是稅務或會計事務所的主要收入來源。
二、影響納稅籌劃設計主體的一般因素
當納稅人產生納稅籌劃需求的時候,是自行籌劃,還是委托給人進行籌劃,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影響納稅籌劃行為主體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對稅收政策信息把握的充分度
對稅收信息把握的充分度,既與稅收制度的繁雜程度有關,也與稅收政策的透明度有關。稅收制度的繁雜、政策的不透明,使納稅人了解得納稅信息不完備,難以保證納稅的準確和納稅籌劃的適度。從稅務業的起源看,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因戰爭增收營業稅,增加了納稅人計繳稅款的難度和工作量,納稅人尋求稅務咨詢和委托申報的業務迅速增加,使專職于這種工作的人員有了較為穩定的市場,并以稅務專家的職業固定下來。1911年,大阪的《稅務代辦監督制度》成為日本稅務制度的前身。無獨有偶,在英國1920年的稅制改革中,由于稅率的提高和稅法內容的繁雜,納稅人為了避免因不能通曉稅法而多繳稅款,開始向專家請教。于是,在英國的特許會計師、稅務律師中出現了以提出建議為職業的專家。十年以后,稅務檢查官吉爾巴德?巴爾與其他稅務專家共同創立了租稅協會,成為英國惟一的專門從事稅務業務的專業團體。租稅協會的大多數會員限于某一稅種的專業服務――為使委托人的應納稅額合法地減少到最小而提出(納稅籌劃)建議①。對此,郝如玉教授曾在其《中國稅務制度研究》(2002年)中提出了“納稅籌劃是稅務制度的原動力”的觀點。納稅籌劃的產生和發展的事實也表明,納稅人是否愿意選擇委托人進行籌劃,與其對稅收政策信息把握的充分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專業水平和籌劃能力
納稅籌劃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對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質的要求很高。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納稅籌劃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業本身擁有具備能力的籌劃人才,可以進行自主籌劃;如果企業需要納稅籌劃但不擁有具備專業水平和籌劃能力的人才,只能考慮籌劃。
(三)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擁有人才的狀況和承擔納稅籌劃成本的能力,成本因素是影響籌劃主體選擇的重要因素。納稅籌劃成本通常被定義為籌劃方案實施之后,企業額外支付的費用或者發生的其他損失以及機會成本,主要包括:
①設計成本――包括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內部成本為內部專業人員的人力成本,外部成本為購買外部專業機構方案或勞務的費用
②機會損失成本――指企業選擇某種納稅籌劃方案,由于方案的選擇而可能導致的利潤減少以及其他可能的損失。
③風險成本――是指因籌劃風險帶來的罰款、滯納金等損失或者控制風險所發生的支出。
任何企業作為理性“經濟人”都會遵循成本效益原則,考慮自身付出所能帶來的收益狀況。作為委托方的納稅人要考慮成本效益,作為受托方的人也是理性“經濟人”,也會考慮成本效益。一般來講,企業的經營規模越大,組織結構越復雜,業務范圍越廣,繳納的稅種越多,納稅的金額越大,則納稅籌劃的空間也就越廣闊,獲取節稅利益的潛力也就越大。由于規模小的企業考慮到付出籌劃成本所帶來的籌劃收益的相對額和絕對額都不可能大,往往僅關注人力和勞務成本,從而選擇自主籌劃。而規模大的企業付出籌劃成本所帶來的籌劃收益的絕對額有可能很大,因此會全面關注納稅籌劃的上述成本,并在自主籌劃和籌劃之間作出選擇。
三、影響我國企業納稅籌劃設計主體的主要因素
半個多世紀以來,納稅籌劃專業化趨勢十分明顯,社會化大生產、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以及復雜的各國稅制,使得納稅人難以充分掌握經營中的全部涉稅政策信息。僅靠納稅人自身進行納稅籌劃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作為第三產業的稅務伴隨著籌劃而產生,與納稅人共同占據并分割納稅籌劃的設計主體空間。而我國納稅籌劃設計主體的分割狀況,走過了一段曲折的歷程。
(一)稅收征管模式的轉換影響我國納稅籌劃設計主體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國稅收征管采取的是“一員進廠、各稅統管、征管查合一”的征管模式,即稅務專管員全能型管理模式,管理不規范、效率低下、法治化程度低,權力失去制衡、征納責任不清,這一階段不能產生納稅籌劃的需求和市場。1988年,我國稅收征管模式進行改革,由傳統的全能型管理向按稅收征管業務職能分工的專業化管理轉變,建立“征、管、查三分離”或“征管與檢查兩分離”的征管模式。由稅收征管方式的突破到稅收征管體系的全面改革是中國稅收征管理論與實踐的重大發展。
1993年國務院批轉的《國家稅務總局工商稅制改革方案》(即1994年稅制改革方案)提出“建立申報、、稽查三位一體的稅收征管新格局”,即“你申報、我稽查、你不懂、找”的格局。稅務作為新生的社會中介服務,劃入稅收征管格局之中,其地位相當于“第二稅務所”。從理論上看,混淆了政府行為與社會行為的界限;從實踐上看,混淆了無償管理服務與有償中介服務的界限。盡管當時稅務在我國全面推行,從事納稅籌劃的專業中介隊伍逐步形成,籌劃在當時籌劃主體中的地位優勢明顯,但是所做的具體籌劃內容中,許多是利用人與稅務機關的關系爭取有利的政策或政策解釋。此一階段的納稅籌劃,技術含量低,關系含量高。
1996年國務院批轉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方案》進一步明確我國稅收征管改革的目標模式是:以納稅申報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2004年7月在全國稅收征管工作會議上,當時的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提出要增加一句“強化管理”,從而形成了直到目前我國仍在實施的34個字的稅收征管模式。1999年8月16日,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清理整頓稅務行業實施方案》,在全國全面清理整頓稅務行業,規范發展稅務。稅務不再是征管的內部環節,而是征管的一個補充。納稅籌劃真正走入了市場化。
2005年9月,《注冊稅務師管理暫行辦法》出臺,2006年2月起實施,這標志著稅務行業進入一個嶄新的規范發展時期?!蹲远悇諑煿芾頃盒修k法》將稅務師行業的業務范圍劃分為涉稅服務業務和涉稅鑒證業務兩大類,首次將原來隱含在稅務咨詢范疇的納稅籌劃單獨明確列入涉稅服務業務范圍。這無疑為穩定和拓展納稅籌劃的主體空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二)納稅人(委托人)與人的預期目標差異影響我國納稅籌劃設計主體
受納稅人的經營目標、行為偏好、處事風格以及利益取向等多方面影響,納稅人對納稅籌劃目標的選擇并不是一致的。有些納稅人僅僅希望通過籌劃規避風險;有些納稅人追求即期稅后收益的最大化;有些納稅人將納稅籌劃并入企業的發展戰略來通盤考慮,從遠期和企業發展角度考慮整體利益最大化問題。由于納稅人(委托人)與人對掌握稅收法律法規信息的充分度存在差異,導致作為委托方納稅人與作為受托方的人預期目標的不一致,從而直接影響了納稅籌劃設計主體的選擇。
在現實中,稅務人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在給企業(委托方)作納稅籌劃之前,都要對委托方以往的納稅情況進行評估。由于企業(委托方)對稅收法律法規掌握的不夠到位,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出現了企業(委托方)需要對以往的疏漏進行補稅的情況。這與企業(委托方)預計減低稅負的目標出現了偏離,導致納稅人打消委托籌劃的計劃,只與稅務師事務所保持顧問或咨詢的關系。針對這一現象,為進一步了解籌劃的市場狀況,筆者走訪了8家規模各異的稅務師事務所,發現在現實中的納稅籌劃業務與理論上納稅籌劃的概念存在著差距。稅務師事務所和納稅人,都沒有把規避稅收風險列入納稅籌劃的業務項目,而是把避免和消除涉稅風險隱患,列入了稅務咨詢、常年稅務顧問的服務項目。而對于納稅籌劃的服務項目,人和納稅人(委托人)均要按照降低稅負的量化指標收取和支付價款。換句話說,現實中納稅人和人所稱的“納稅籌劃”普遍僅停留在節稅籌劃層面。筆者還發現,盡管納稅人出于理性“經濟人”的身份都有納稅籌劃的愿望,但是委托人作籌劃的比例非常低。筆者通過對事務所的調研發現,委托納稅籌劃的客戶比例很低,走訪的8家事務所簽約籌劃業務的客戶均不超過該事務所服務對象的3%。而且,該事務所服務對象(含咨詢、顧問等)中僅有約1%的客戶主動要求事務所節稅籌劃;另外2%的客戶是事務所在做業務的過程中,發現其有明顯的節稅空間,在注冊稅務師的勸導下實施了委托籌劃。由此可見,以規避風險為目的的納稅籌劃在現實中多以稅務顧問和咨詢的形式出現;以降低稅負為目的的籌劃在納稅籌劃主體空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以企業長遠戰略為目得的納稅籌劃在我國籌劃中的比重更小。
(三)納稅人(委托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影響我國納稅籌劃設計主體
納稅人(委托人)和受托人都是理性“經濟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在二者的合作中,都會力求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納稅人(委托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博弈關系。作為人的中介機構,也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而對作為委托人的納稅人,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有可能并未將自身情況全部和盤托出,同時,委托人也無法觀察人的行動或監督成本高昂。在納稅人(委托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下,委托人和人都可能出現“道德風險”問題。納稅人(委托人)和受托人出于對“道德風險”的恐懼,對于是否委托和是否接受委托都顯得小心翼翼。
近些年,一些大的公司或企業集團在內部設立了稅務部,招聘有稅務專長的人員,專門從事企業自身涉稅事項(包括納稅籌劃)事宜的辦理。例如雀巢、萬科、楊森等大公司以及一些大銀行,都在企業內部設立的稅務部自主進行納稅籌劃,以求滿足減低稅負和企業發展戰略的需要。上述現象也表明,我國的稅務行業的執業規范、宣傳力度都不夠完善,稅務人的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參差不齊,加之稅收管理環境也不夠規范,稅收政策的公平性和穩定性都不夠,影響了企業對籌劃的選擇。同時,我國目前企業納稅籌劃的設計主體因企業籌劃層次的不同出現了籌劃主體上的差異:小企業出于成本考慮往往不尋求;其他各類企業對于涉稅零風險層次的籌劃,都會考慮將自主籌劃與籌劃相結合;但是對于減低稅負和滿足企業經營戰略層次的籌劃,都是以自主籌劃為主。也就是說,小企業出于籌劃成本等因素的考慮而側重選擇自主籌劃的方式;大企業則出于整體發展需要,設立稅務部進行自主納稅籌劃。我國納稅籌劃設計主體出現了自主籌劃為絕對主體、籌劃僅占很微弱的地位。筆者還認為,鑒于近些年我國在改革發展中各地爭稅源導致的稅收法治約束弱化以及納稅籌劃政策空間的縮小等狀況,使受托籌劃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突破性的發展,而納稅人自主籌劃會在納稅籌劃的設計主體中占絕對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 郝如玉.中國稅務制度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 計金標.稅收籌劃[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王國華,張美中.納稅籌劃理論與實務[M].中國稅務出版社,2004.
關鍵詞:實物福利;課稅;課稅制度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一、實物福利所得課稅的必要性
(一)實物福利所得課稅體現稅負公平原則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條規定:“個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和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所得為實物的,應當按照取得的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無憑證的實物或者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明顯偏低的,參照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敝詫υ嘛灥葘嵨镎鞫愂菫榱硕伦《愔坡┒?,防止個稅的流失,也是為了讓稅制更加公平。如果只對貨幣所得征稅,實物所得不課稅,同樣收入水平下,取得貨幣所得多的個人稅負就會更重。
(二)實物福利所得課稅防止公民逃稅
開征“月餅稅”是我國個稅進步的體現,是為了防止公民逃稅的有效措施,是針對過去很多單位發放實物福利而逃避個稅的辦法,是不得已而為之。換個角度思考,假如“月餅稅”不用繳納,意味著單位發放的任何實物福利都不用繳納個稅,那么單位就可以以此對于領導層人員不發全額現金工資,而是積累到一定金額后改發高價值的汽車、住房,達到逃避繳納個稅的目的,顯然起不到稅收調節作用。再者,當下很多單位發放的月餅,可能已經不是過去簡單吃的月餅,而是包裝豪華的天價月餅,成為行賄的禮物,對于這樣的月餅怎么能不征個稅。
筆者認為,“月餅稅”等實物福利就該納個稅,而且不只是合法,更合情合理,就是要以此杜絕以實物福利而逃避納稅的現象。
二、實物福利課稅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實物福利所得課稅手段落后
目前,對實物福利所得的稅務征繳管理手段不能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稅務機關稅收征繳執法水平偏低,稅務征繳和管理信息不暢,稅款征收繳納效率不高,稅款的征收、征繳漏洞多,財稅流失嚴重。國稅、地稅權限有別和征管體制的限制,實物福利收入稅收征管信息傳遞速度慢、準確性不高,而且沒能體現出時效性的稅收征管要求。實際操作難度太大,使納稅人自行申報流于形式,代扣代繳義務人往往為了獲得更多經濟利益而采取種種避稅、逃稅措施。從而無從對該項稅源組織征管,不可避免出現了大量的漏洞,影響了稅收征繳的質量與效率。課稅手段的落后影響了稅收核定稽查和征管的質量與效率,難以有效遏制企業偷逃稅行為的發生。
(二)實物福利所得逃稅嚴重
早在1995年,國家稅務總局為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完善代扣代繳制度,強化代扣代繳手段就制定頒布了《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暫行辦法》對個稅扣繳義務人的法律權利和義務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然而實際生活中,實物福利所得納入工薪計稅手續繁瑣,部分扣繳義務人通過減少走賬、做假賬、內外兩本賬等方式或迫于納稅法治意識不高的領導決定繳納稅額的壓力該扣不扣,該繳不繳。一些扣繳義務人因對實物福利稅缺乏足夠的重視或者是代扣代繳稅款責任心不強、業務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等原因。部分代扣代繳義務人將該扣繳實物福利所得稅的實物福利收入不計或少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或者任意改變其稅率的情況時有發生。致使實物福利所得逃稅現象異常嚴重,造成稅源的流失。
三、實物福利課稅問題的成因
(一)實物福利所得納稅意識薄弱
目前,相當一部分人還保留著“實物福利不必繳稅”的觀點,納稅意識薄弱。實物福利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當時社會物資的稀缺,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能拿錢買到的,因此有點“門路”的單位就會想方設法為本單位的干部職工搞些“福利”以凝聚人心,這種做法說白了其實就是利用部門權力去瓜分有限的公共資源。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我國已經實現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順利轉型,社會物資不再貧乏,市場往往是產品積壓,明顯的供過于求,因此所有的“實物”都已不再稀缺,僅憑工資完全可以買到自己想買的任何東西,實物福利已完全具備改為貨幣形式發放的條件。
(二)偷逃實物福利所得稅成本低
偷逃實物福利所得稅違法成本不高,且可以得到一定的經濟利益成為很多企事業單位等經濟實體偷逃實物福利所得稅的一大誘因。因此,受僥幸心理的驅使,納稅人往往不是選擇誠實的依法納稅而是會選擇進行偷、逃稅行為。目前雖然法律法規規定了逃稅、偷稅行為的法律責任,對逃稅、偷稅行為制定了處罰措施,但是法律的目的重點在于敦促納稅人積極納稅,而不是懲罰。我國《稅收征管法》第63條規定,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扣繳義務人采取偷稅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上述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根據《刑法修正案(七)》第201條規定,有偷稅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稅收征管工作的不到位,稅務稽查的力度弱,無形中助長了偷逃實物福利所得稅的投機心理。
四、完善實物福利課稅問題的建議
(一)加快貨幣所得與實物福利所得稅收征管一體化的建設
我國應加快對貨幣所得與實物福利所得稅收征管一體化的建設,加強個人所得的稅務登記統籌,將實物福利所得嚴格計入所得納稅。實物福利收入同時具有所得、消費和財富三項特征,納入個人所得計稅有利于拓寬所得稅的征稅基礎,擴大課稅范圍,增加納稅人數。稅收基礎越寬,其產生的負效應越小,有助于緩減超額負擔稅負的情況。貨幣所得與實物福利所得稅收一體化征管,一方面有利于使更多的潛在納稅人變為現實的納稅人,強化公民的納稅意識,增強公民的納稅自覺性。另一方面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資源配置的優化,財政收入的增加,進而促進公平與效率目標的實現。此外也可促使政府部門強化支出管理,調整支出結構,保障重點支出,減少實物福利分配,杜絕鋪張浪費,減少財政開支,推動廉政建設。統一實物福利所得和貨幣所得的納稅,有利于公民提高對實物福利所得在公平稅負方面的重要性的認識。
(二)優化征管手段,節約稅收征管成本
稅務征管工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及納稅人主體意識的覺醒,自身素質的提高,法制意識和維權意識增強等一些列新的變化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人力為主的落后的征管手段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必須大力發展稅收信息技術,提升征管手段的技術和推進稅收征管的信息化,節約稅收成本。對實物福利所得的課稅手段也要相應的革新,不斷創新征管手段。需建立和完善對個人收入的分類和歸總信息系統,統一將納稅人的日常納稅信息信用檔案輸入計算機網絡,方便稅務的征收和管理。應對包括工薪收入在內的個人所有收人和財產信息納入信息網絡,通過全國聯網的個人所得信息系統全面管理。稅務部門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先進作法,為每個納稅人設定一個納稅識別稅號,這樣就能更好地落實和執行實物福利所得所得稅的征收。充分發揮計算機在稅收預測、辦理稅務登記、納稅申報、報稅審核、稅款征收、稅務審計、稽查等方面的快速便捷、信息存儲量大的優勢,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節約稅收征管成本。
(三)加強稅務稽查,提高辦稅人員素質
實物福利所得的避稅、不申報納稅的行為之所以會長期存在并得到普遍認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稅務稽查的工作力度弱,臨時化,稽查工作沒有形成常態機制。完善稅務稽查工作,加大稅收檢查和偷稅、騙稅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建立科學、嚴密、高效的新型稅務稽查體系是現階段稅收征管改革的重要一環也是稅務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在建立“以納稅申報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稅收征管模式基礎上,將稅務機關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日常的、重點的稅務稽查上,嚴格履行稅務稽查職責我國稅務稽查工作不到位,應急的情況居多,在稅收征管中具有被動性。此外,必須提高稅務稽查人員的素質。只有執法者法治意識強,業務上精通,才能順利推進稅務稽查工作而不是使稅務稽查可有可無或者流于形式。因此,必須加強稅務稽查隊伍的建設,要以人為本,加強稽查業務知識的培訓,完善考核標準,實施嚴格的后續教育,及時更新稅務稽查、業務知識,保證稽查力量的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