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5 07:36: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孫權勸學中的成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前后聯系,優化文言教學
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甚至在現代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文言積累活學活用,這將有利于學生掌握文言知識。其一,前后聯系可以幫助學生讀懂文句。如《兩小兒辨日》中有“日中”一詞,我便提問:我們還在哪篇課文中學過“日中”一詞,能否背背相關句子,并解釋這一詞語?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回答《陳太丘與友期》中出現過,也明白了“日中”在古代漢語里通常解釋為“正午”。其二,前后聯系可以加深學生對新舊課文的理解。如在《綠色蟈蟈》中有一個成語:“龐然大物”。在教學時,我有意讓學生回憶在哪篇課文中學過,并讓學生背一背相關語句,學生通過回憶,不但復習了《童趣》一文,而且明白了這一成語的用法。其三,前后聯系可以讓學生自主突破閱讀中的難點。
二、古今打通,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要達到讓學生對文言知識融會貫通、接受文化熏陶這一教學目的,教師應當調動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力求透徹理解,充分領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詞性的變化、語義的分歧、語法的特殊,透徹理解并非易事。而且,從各篇獲取的知識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須通過相互對照,彼此應證,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識體系。
1.文言文教學應考慮到白話和文言的關系。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文言文在現代中學生的頭腦中“復活”,超越時空,化難為易;才能使學生溫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迅速而扎實地學好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一箭雙雕的效果??梢哉f,在“白話和文言的關系”上做文章,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這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2.成語、典故應該成為文言文教學中通向現代漢語的一座橋梁。因為,成語為中學生所喜聞樂見,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漢語的所有特點,它是聯系古今漢語的自然紐帶。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文言字詞的能力,通過文言字詞的教學,指導學生探討字詞的延伸,尋找與現代漢語的聯系。呂叔湘先生曾經說教學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種提法:其中有一種提法就是“為了了解現代文章里出現的成語和典故”。文言文、現代文一脈相通,許多詞語的語用、語義是相通的,學生生活中就經常接觸許多熟悉的成語、名句,所以,我不僅讓學生了解文言字詞在課文中的意義,而且讓學生活學活用,進行積累成語的訓練,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使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感大大消除。如:文言詞語“期”在《陳太丘與友期》中為“約定”的意思,那么,還有沒有含“期”為“約定”的成語呢?通過引導,學生就會調動已有的知識庫,回憶有關的成語,如“不期而遇”。又如:“太丘舍去”中的“舍”是“放棄”之意,與之相關的成語有:舍本求末、舍己利人、舍近求遠等。再如成語與詞類活用的:《口技》“不能名其一處也”中的“名”是“說出”的意思,副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與之相關的成語如“莫名其妙”。
利用成語進行文言文教學,既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古漢語的詞法、句法特點,又能增強其文史知識,擴大其知識面,從而達到融會貫通、古為今用的目的。
有些學者對現代漢語和古漢語兩個常用字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古漢語常用字的絕大多數仍然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而且還有相當強大的生命力??疾鞚h語的演變可以發現它由文言單音詞發展為現代漢語雙音詞的趨勢。了解和利用這一特點,往往可以幫助我們通過現代漢語雙音詞去判斷和掌握文言文單音詞的意義。現代漢語詞匯掌握得越多,對其意義理解得越準確,就越能在“白話和文言的關系”上做文章,運用這種“古今打通”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靈活。
三、古為今用,豐富文言內涵
教學文言文,一定要讓學生深刻領會其主旨,從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談談學習了文言文,對于現代中學生或現代人或現代社會有什么意義,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如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讓學生分析完主旨,即作者告訴我們做人要誠信、有禮貌時,我順勢提問:是?。≈袊湃耸呛苤匾暈槿说模敲?,“誠信”、“禮貌”對我們今天有用嗎?請聯系實際談一談,可以談自己的收獲、體會,或對你有什么啟示。有的學生認為和同學相處要講禮貌、講誠信。有的學生認為,對待學習同樣要講誠信,要對自己負責,不能欺騙老師,蒙混過關。有的學生認為在考試時要誠信、誠實……這樣,順理成章地讓學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即學習的重要性。接著,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學習收獲或啟發,學生就有話可說了,既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又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拓展了文章的主題,達到了古為今用的教學目的。
四、選好突破口,優化課堂教學
教學設計新穎合理,是語文課堂教學最優化最鮮明的特征。在課題實驗中,我深切地感到,選擇出最佳教學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學設計的導火線。突破口選準了,教學思路與教學設計就水到渠成,也就為全課的成功開辟了道路。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的教也就是在學生和教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因此,教師必然要審視學生的心理特征,選擇最佳的教學突破口,從而使學生順暢地學好課文。
例如《孫權勸學》這篇課文,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都講孫權是如何勸呂蒙就學的,但是,這樣的教學往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于是,我另辟蹊徑,以呂蒙為突破口,這樣,學生就容易成為主動權的持有者。我是這樣教學的:同學們,你們了解三國時期呂蒙的故事嗎?學生講述預習時了解的關于呂蒙的故事。接著我進一步啟發學生:通過這個故事,你們得到了什么啟示?同時出示陳壽《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對呂蒙的一段評價(學生自讀)。
一、抓轉點“化整為零”
某些經典的適合編排課本劇的課文都較長,編寫、排練、再演出,一般在正常課時里很難完成。這樣最好考慮把課文“化整為零”,即根據地點、內容的轉換把課文分成幾部分,然后分組編排。
如《皇帝的新裝》可分為: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試新裝;展新裝。
《范進中舉》可分為:岳父賜教;集上賣雞;喜報頻傳;屠戶醫瘋;鄉紳光臨。
《愚公移山》可分為:聚室而謀;駁斥智叟;天令移山。
這樣分成了若干個小組,參與的人多了,一組才四五分鐘的戲,編排起來省時省力,一般情況下,一節就可以編排成型,不熟的課下練一練,第二節就能上演。演出時還是“連續劇”,學生可以評價小組編排質量,比“整體”演出輕松得多。
二、抓重點“一擊突破”
課本劇的編排,不必追求“連續性”、“完整性”,有的課文只需抓住重點情節,編演一場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如《桃花源記》,有“發現桃源”、“做客桃源”、“再訪桃源”等情節。在這些情節中,“做客桃源”是重點,就要求幾個小組都圍繞“表現村人熱情、快活”這一中心編排這場劇,這樣“火力集中”,有競爭性,編成的劇質量會好于往常。有一個小組編出了這樣的對白:
村人甲:來!老弟喝酒,外邊的日子還好過嗎?
漁人:難?。∫郧岸惥投?,現在又要交什么兵役稅,兵糧稅,兵器稅,你說百姓能有好日子嗎?
村人乙:這么說外邊還打仗?
漁人:不停地打呀!這里抓丁,那里又放火。
村人甲:我知道阿房宮燒了,現在又重蓋了嗎?
漁人:阿房宮?那啥時的事了!
村人乙:怎么,現在不是秦朝天下了?
漁人:秦朝早亡了,又經過了漢、魏,現在已是晉朝了。
村人甲:(驚)這么多朝代了,百姓肯定吃老了苦頭了,我們這里的人可真夠幸運了。
由這些對話可以看出學生進行了合理的想象,把“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等內容具體展開。演出這一場劇,學生就理解了整課的主旨。
三、抓難點“奇兵偷襲”
有些課文情節不是很具體,編排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又是經典內容,演出來很有價值。為使這樣的劇上得“陣”來,就要靠“奇兵”。老師在課前首先明確此處“難”,需“高手”才行。學生見老師肯定了難度,自然“重賞之下有勇夫”。
如《孫權勸學》中“勸學”易演,“刮目相看”一場得全憑“創造”,有個高手課前就創編了這場劇。
呂蒙:(看一會書,站起)這孔子的話有些還真難懂,“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咳!什么意思呀?
侍衛:(敲門上)稟大將軍,魯大人求見。
呂蒙:(高興)快請!有學問的來了,(迎魯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啊!
魯肅:將軍什么時候學得文縐縐了?
呂蒙:哪里,哪里,班門弄斧了,還要多多請教魯大人,好見賢思齊呀!快告訴我“士不可以不弘毅”,里邊的“弘毅”是什么意思。
魯肅:好你個吳下阿蒙,學上《論語》了,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哪!哈哈!
……
這個“奇兵”把學過的《論語》中語句融入劇中,使“刮目相看”這一成語形象化,由于事先有了準備,學這課文時當堂演出,學生很感興趣。
《我的叔叔于勒》一課中,“贊于勒”、“見于勒”都好編排,可開場的“盼于勒”是個難點,這部分沒有對話,涉及“菲利普總說一句話”、“克拉麗絲盼望”、“于勒去美洲”等多個內容,編排起來有一定難度,一個“奇兵”對此有了創意,他讓若瑟夫問媽媽:“爸爸為什么總說一句不變的話?”。媽媽在回答中把“于勒去美洲”、“來信說發財”等事交代出來,簡便地用對話完成這場劇。
四、抓性格“靈活應戰”
課本劇的臺詞需要表演者記下來,但不是“死記”,“死記”下工夫多,演起來也僵化,要指導學生“靈活應戰”,首先就要把握住人物性格,臺詞演出時可即興發揮。
如《范進中舉》“屠戶醫瘋”一場劇中,把握了胡屠戶“嫌貧愛富”、“欺軟怕硬”的性格,表演時就可順著“范進瘋話”、“眾人出主意”的情節,自由展開“打嘴巴”、扯衣襟”、“討膏藥”等動作、語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有賴于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前,教師應充分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慢慢讀,掃清部分語言障礙并輔以學案練習。很多時候,學生的預習情況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進程。特別是文言文學習,預習尤為重要。雖然教材所選的文言篇目很多都是名篇,大多語言平實,即使有出現較為生僻的字詞,編委也已經給了注解。但畢竟古漢語的語言習慣和現代漢語不同,學生如果學生能做好充分的預習,他們基本可以讀懂文章的表層意義。可是很多學生的預習只不過是停留在把文章讀一遍的這個層次上,至于想象文中之景,體味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理這些方面根本沒有涉及。即使是把文章讀一遍,很多學生也沒真正做到讀準字詞。只有學生充分預習,積極參與,才可能實現課堂的高效率。因此,把握好預習關也是激活文言課堂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為實現預習的有效性,教師可以自行編寫學案,明確預習的目標。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做到“三讀”:初讀,讀準每一個字音,讀出停頓,讀得流暢;再讀,歸納重要字詞,找出疑難詞句,圈點請教;三讀,讀出情感,把握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特點等。針對各個方面的要求,教師選擇一些題目讓學生通過完成題目提高預習的效率。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就可能形成比較好的預習習慣,而且也對文言文預習也有了較為明確的方向。
除了讀必學的文章外,最好穿插一些相關的文章,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體味。比如學習荀子的《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讀一讀顏真卿的《勸學詩》,孫權勸呂蒙讀書的語段等等。
課堂是實現師生對話的語言活動場。激發學生的對話欲望,這是老師需要努力去完成的任務。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無非是教師在講臺上逐字逐句地翻譯,強調重點字詞,歸納文章中心,感悟作者思想等,最后是強制性地要求背誦、翻譯。更多的時候是老師在灌輸知識,而非他們去探尋知識。所以激發學生的對話欲望就顯得尤為重要。比起古文中的那個世界,學生更為關注當下的生活。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不夠實用,文章中的人和事、情與理與當下的生活距離太遠。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注意把學生當下的生活引入到我們的教學中,圍繞當下的生活去選擇教學的切入點。語文教師應該時刻關注當前的熱門話題,學生的喜好等,找到學生與文本和教師對話的共震點。
比如,我們可以以學生關心的話題導入文言教學。本人在上課外文言文《嵇康傳》時,先是以“在你眼中什么樣的人是帥哥”這個話題引入,學生對這個問題興趣很濃,紛紛談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歸納出一點:真正的帥哥都是內外兼修型的。那么,嵇康具有怎樣的外貌和具有哪些可貴的內在品質呢?很自然地引入對人物外在描摹語句的理解和表現人物內在品質的事件的分析這個程序上來。這樣可以有針對性的分析,避免過于細化,可以節省時間。
挖掘學生的當下生活,依靠生活,感悟文本。教師要調動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去體會古人的思想,用自己的故事去理解古人的心境,以自己的經歷去體驗古人的情感。這種以己推人的方法能讓學生透視自己,理解古人,感悟當下。比如,在上《鴻門宴》這一課時,本人就在分析座位這個細節上引入我們日常生活中酒席上座位的安排這一話題。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大凡比較鄭重的場合,中國人都比較講究酒席上的位次,一般是年長或者是比較尊貴的客人坐上位。學生知道了位置的講究,也就可以體會出項羽對劉邦的態度,以及項羽本人的某些性格特點,更讓學生了解的待人接物時的禮俗。正所謂“人情練達即文章”,懂得人情世故也是學習。
課堂當中,我們更要通過各種方法激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教師可以安排不同組員之間進行出題競賽,以便學生之間通過競爭的方式來提高閱讀的興趣。學生出題,學生答題,學生無法解釋的,再由老師進行點撥,教師及時幫助釋疑,并適時肯定和鼓勵。
朗讀,朗讀,再朗讀,這也是實現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一個好方法。通過表演朗讀,師生對讀,男女競讀等形式來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提高教學效率。文言課堂傳授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只要能讓學生思維動起來,相信就是好方法。
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實現。同樣文言閱讀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我們閱讀一定量的文言作品,積累字詞,形成語感。不過就高中生來說,他們的閱讀往往是沒有針對性的,即使明知文言閱讀能力差,他們也很少增加課外的閱讀量。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提出的教學建議,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我們認為,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可采取以下教學優化策略。
一、創設交際情境,激發說話興趣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言語活動,只有特定的環境才能為口語交際提供場合、對象、目的等具體條件,從而使學生進行真實的交際行為,取得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保▌ㄝx《言語交際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來設計話題,合理拓展,精心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激發學生躍躍欲試、一吐為快的欲望,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去交流、去體驗,從而獲得審美感受??谡Z交際情境的設計應該具有真實性、現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梢跃C合運用環境營造、語言描述、角色表演、音樂渲染、圖片展示、錄像或多媒體呈現、道具或實物陳設等方式來創設口語交際情境。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有“背起行囊走四方”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筆者設置了“草原夏令營模擬招聘會”情境:把教室布置成一個招聘現場,電子白板顯示出藍天綠草、牛羊成群、篝火通紅、奶酒飄香的美麗畫面,屏幕上滾動著“背起行囊,感受草原”的字幕。這樣,通過環境營造、語言描述等手段,讓招聘者和應聘者盡快進入角色。
在組織開展這類活動時,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心理,因材施教。對羞怯、不愛說話的學生,教師要盡量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多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敢說、愿說;對于膽大、敢于發言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凝練語言,講求表達效果,使他們會說、善說。同時,教師還要多給學生一些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自我需要和真實感受,充分展示他們的個性,使之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要精選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并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讓他們在靈活多樣的活動中發揮各自的特長。
二、找準訓練重點,實現雙向互動
教師在基于口語交際教學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組織者,更是參與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并且自身要處于一個“相互漸變”的角色。例如“草原夏令營模擬招聘會”,教師可以扮演考官,和學生一起完成交際任務。但教師又不能只是口語交際中的一個角色,還要組織教學,適時把握方向,提升思想,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在明確口語交際目標的前提下,找準每次訓練的重點、難點,進而合理選擇訓練的方法,安排訓練的步驟。每次訓練前,都必須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組織學生精心策劃,把具體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做到目標明確。教師要發揮表率作用,對難度較大的話題要親自示范或直接參與角色活動。同時,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教給學生傾聽、表達、應對的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利用語氣、語調、重音和表情、手勢、動作等來增強表達效果。教師要努力加強自身語言修養,使自己語音清晰標準、語言簡明流暢、語調抑揚頓挫、體態語形象生動、感情飽滿豐富,這無疑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還應成為學生口語交際的典范,讓學生有所依傍,有所借鑒。
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只有聽者與說者雙向互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因此,對一些雙向互動性明顯的話題,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進入討論、辯論狀態,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鍛煉。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為“馬的世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筆者依據單元訓練要求和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設計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馬背民族與游牧文化”、“那達慕上的賽馬活動”、“歷史傳說中的馬”等討論題目。要求學生課下準備10分鐘左右的發言提綱,以備小組討論時使用。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與馬有關的知識,也提高了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真正實現了“能說”――“想說”――“會說”。而對于那些互動性不太明顯的話題,要特別注意隱性一方角色的體現,不能讓口語交際訓練變成“獨角戲”。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為“我愛我家”,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設計了“打電話勸阻要離家出走的同學”的訓練題目,意在引導學生能圍繞中心有條理的說話,即說話要把握住中心,不能只關注“勸阻一方”;而是既要引導勸阻者“能言善勸”,又要引導被勸阻者“能言善辯”。這樣雙方才能溝通,才不至于讓勸阻者一個人唱獨角戲,在勸說溝通的過程中,把握說話的方向,掌握交際的藝術,開啟對方的心扉。
三、拓展教材內容,優化課堂結構
現行人教版口語訓練是分兩個系統編排和設計的,一個系統與閱讀結合在一起,在部分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中安排了近二十次小型的口語交際活動;一個系統與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每冊安排了三次大型的口語交際活動。
教材為口語交際活動提供了話題。綜合性學習中的口語交際還設置了一定的情境,有的還給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導。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中口語交際的設計,只是提供了一種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的范例,課堂活動尚有許多不固定的因素。因此,教師應在遵循《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改造、變通、拓展和完善。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為“漫話探險”,筆者結合單元訓練目標與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了“講述探險家的故事”的口語交際訓練。課前播放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遨游太空的錄像創設情境,課上設計模擬采訪活動,以科技小記者的身份采訪楊利偉;又將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語表達出來,培養學生語言復述能力與口語描述能力;最后,設置“辯題”,正方――“推崇探險論”與反方――“反對探險論”,讓辯論雙方都有話可說、有理可辯。在口語交際訓練中,達成語文綜合性學習多種教育功能的整合。
除了精選、利用教材中的話題,我們還可以選取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評述、討論和辯論。例如,“課外補課到底好不好”、“上網是利還是弊”、“我看中學生早戀”、“中學生零用錢調查”等。還可以選取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介紹新聞、評點時事、針砭時弊,如“怎樣看待日本地震后中國的救援行為”、“搶鹽風潮背后的故事”、“中國足球能走多遠”等。還可以選取生活中的接待、拒絕、贊美、批評、慰問、問路等話題進行模擬日常生活訓練。當然,無論選取哪種話題都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放與拓展,必然會帶來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有些口語交際活動延伸到了課外,有些則有效實現了與相鄰學科的配合。例如,以“漫游語文世界”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筆者為了更好的實現單元教學目標,體現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教學思想,設計了三個活動,即“公益廣告集錦”、“新詞匯普查”、“錯別字門診”,讓學生選擇活動,分組完成?;顒忧?,首先確定本人或本組的活動內容,根據內容制定本人或本組的活動計劃。為了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學生必須要走上街頭、走近熒屏、走向圖書館,經歷從課外搜集、篩選信息,到課上匯總交流信息的過程。學生將有關資料梳理后,全班交流。再如,以“成長的煩惱”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筆者結合教學目標及學生實際情況,提前設計了一份口語能力評價表,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口齒是否清楚,問題是否明確,應對是否巧妙,內容是否有中心,禮貌用語使用情況等等。再要求學生課外采訪父母、教師或同學,了解他們的煩惱與如何對待、評價煩惱,然后回到課堂討論“成長的煩惱”。在采訪結束時,請被采訪人幫忙填寫口語能力評價表,了解自己的口語能力,明確日后改進的方向。有時,為了教學的需要,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到更為廣闊的生活中去。這樣,將生活的活水注入課堂,使口語交際教學與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形成開放、動態、充滿活力的教學結構。
四、采取靈活方式,增加實踐機會
口語交際能力除了在口語交際課上獨立訓練,還可以在讀寫教學中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演練。閱讀教學中,可進行課前三分鐘口語交際訓練。根據教材進度、學生認知水平及教學實際,確定由淺入深、梯度式的訓練內容。例如,初一可安排講寓言童話、成語故事、名人名言;初二可安排敘述見聞、解說實物、新聞;初三可安排讀書心得、熱點追蹤、佳作賞析、影視評論,等等。
一些教材內容和訓練題目,相對初中生的知識積累和認知水平,思維空間大、包含矛盾因素多,學生理解和完成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現了魯迅先生對舊式教育怎樣的認識態度?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丑小鴨”形象的現實意義何在?《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元方的行為是否失禮?等等。對于這類問題,筆者認為,教師不應回避,也不應避重就輕,更不應該把答案生硬地塞給學生。比較而言,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更有效地認識和解決此類問題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