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9 08:16: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綜合開發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水土保持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業金沙江
金沙江發源于青海省,全長2308km,在云南省境內河長1560km,流域面積10.91萬km攩2攪,人口1300萬人,占全省人口的34%,現有耕地88.3萬ha,占全省耕地31%,可開墾荒地8.03萬ha。金沙江河谷豐富的光、熱、土地資源,眾多的礦產和優勢的水能資源,被譽為“大西南的聚寶盆”。金沙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已成為國家和云南省經濟開發的重要區域,從1994年起金沙江農業綜合開發已經拉開序幕,尤其是自麗江縣塔城至永善縣黃華鄉,河長1305km,4465km攩2攪內的干熱河谷區(即海拔小于1500m地區)的16個縣市是開發的重點。現就金沙江農業綜合開發中有關水土保持問題,提出一些看法,進行討論。
一、自然概況
1、區位與地貌
金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北部,其地理座標為99°00′-105°8′E,24°28′-29°15′N。行政區域有迪慶、麗江、大理、楚雄、昆明、東川、曲靖和昭通八地、州、市的47個縣、區。流域西北部為橫斷山脈,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海拔為麗江縣境內的玉龍雪山,海拔5596m,最低點為東南的金沙江河谷,海拔1016m,境內高峰林立,以山地為主;流域東北部為云貴高原的北緣,地勢南高北低,以中山山原為主,最高山峰是東川市境內的拱王山,海拔4247m,最低點是水富縣金沙江水面,海拔267m,地勢起伏大,“V”型谷多。流域內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38.9%,地處橫斷山脈的迪慶州、麗江地區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積高達62.1%和45.2%;東北部的東川市、昭通地區也分別達到62.5%和43.8%;處于流域中部的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曲靖地區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積占21.3─33.6%攩[1]攪,可見本區地形地貌之陡峻。
2、地質構造與巖性
本區地質構造復雜,巖性多變,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有滇藏“歹”字型構造,賓川-殜程海斷裂、元謀--綠汁江斷裂、普渡河斷裂、小江斷裂和巧家一蓮峰斷裂等,境內斷裂廣泛分布活動強烈,地震頻繁而且烈度大,對山體穩定有較大影響攩[2]攪。本區地層古老,古生代、中生代地層均有出露,巖性多為砂巖、頁巖、玄武巖、石灰巖和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砂巖呈紫紅色泥質膠結,極易風化;頁巖具有明顯的薄層理,多為粘土質頁巖和砂質頁巖,透水性小,易風化呈碎片;玄武巖具有氣孔狀結構,裂隙發育,表層易風化;石灰巖具有可溶性;花崗巖具有原生裂隙,易風化;第四系堆積物易被流水侵蝕沖刷,構成泥石流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在地層和巖性組合上,往往又是軟硬相間,抗侵蝕能力弱,在陡峭的地形條件下和森林植被破壞后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惡化為滑坡和泥石流。
3、干濕季節分明,降水集中
本區雨季一般為5─10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時85%以上,降水量有隨海拔增高而增多的趨勢,山區降水量要比壩區、河谷區多。由于全區地勢高差懸殊,局部地區容易形成控制面積小,歷時短促,降水強度大的單點性暴雨,從而激發滑坡泥石流暴發。
二、水土保持是金沙江農業綜合開發的基礎
金沙江農業綜合開發主要是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這些資源的開發將對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然而,開發資源、發展經濟是人類長期執著的要求,通過資源開發,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于流域區內貧困人民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富裕是十分重要的大事。但是,任何資源的開發,必須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需要構成危害。這是人類經歷了長期成功與失敗的教訓,從漫長的痛苦中得出的劃時代抉擇攩[3]攪。鑒于金沙江流域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地質地貌因素,在進行農業綜合開發時,一定要把搞好水土保持放在首要地位,這是農業綜合開發的基礎,原因有三條:
1、流域內土壤侵蝕嚴重
主要表現在侵蝕面積大和潛在危害大這兩方面。據1987年遙感資料表明,本區土壤侵蝕面積達46922.62Km攩2攪,占流域面積42.7%,見表1。尤其是海拔1500以下的河谷區及其支流,土壤侵蝕更為嚴重,據16個縣(市)資料表明,土壤侵蝕面積大于土地面積45%以上的有12個縣(市),占75%。元謀縣高達74.4%,見表2。屏山水文站的泥沙有68.1%來自攀枝花市以下河段,河段含沙量呈上升趨勢,見表3。
潛在危害大主要是金沙江流域尤其是目前重點開發的干熱河谷區有效土層的厚度淺薄,土壤母質多為第四紀殘坡積層,侵蝕模數大。加之山高谷深坡陡、降水量少,蒸發量強,年干燥度大于1.5,旱季干燥度4以上。焚風效應明顯。森林植被以稀樹灌木草叢和禾本科草叢為主,覆蓋率低,農村燃料缺乏。斜坡物質穩定性差,一旦某要素被破壞,旱洪災害頻繁。據考察,全流域五十年代,五年一旱,到八十年代變為三年一旱;洪災從8─9年1次,縮短到4─5年1次。地處東川市境內的小江,兩岸泥石流由五十年代的38條,發展到八十年代的107條,1971─1978年共發生泥石流173次,而1979─1985年共發生泥石313次,而且規模越來越大。每到雨季,山體滑坡、巖體崩塌和溝岸瀉溜等屢見不鮮,堵江斷流現象時有出現。昆明市松花壩水庫,六十年代進庫泥沙平均為5.2萬t/a,七十年代進庫泥沙平均為7.3萬t/a,八十年代進庫泥沙平均為13.2萬t/a,大大縮短了水庫使用壽命。昭通地區的巧家縣,1950年有山泉3020個,到1981年已干涸708個,縣城大龍潭流量六十年代為0.14m攩3攪/s,八十年代已下降為0.097m攩3攪/s。
表1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內)土壤侵蝕強度分級面積表
嚴重的土壤侵蝕,使土地耕作層變薄,肥力下降,地力衰退,農業生產水平低而不穩。農業生產長期處于“大災大減產,小災小減產,風調雨順增點產”的局面。生態環境的惡化,制約著這一區域經濟的發展,是這一區域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質構造復雜,山地災害嚴重
本區有眾多的斷裂帶,特別是深大斷裂帶及其派生的次一級斷裂帶,常常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活動區。據方光迪、張信寶調查,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內)分布有滑坡、泥石流災害點999處,其中滑坡、崩塌447處,屬大型滑坡、崩塌有114處,中型294處;發育泥石流溝552條,屬大型中高頻率泥石流溝66條,主要分布在主河道兩岸及支流臘普河、金棉河、黑穗河、龍川江和小江流域,活動頻繁,危害嚴重攩[4]攪。本區新構造運動強烈,地震頻繁,地震降低了巖石強度和山坡穩定性,地震后往往伴隨水土流失。又據云南省氣象局1950─1980年30年資料統計,金沙江流域,發生較大的洪旱澇風等災害1363次,其中水土流失嚴重的昭通地區和東川市,發生災害的次數是其它地區的2.4倍,農田受災面積日趨擴大攩[1]攪。
3、生態環境脆弱
本區是由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和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是地質環境脆弱帶,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帶。山地垂直自然帶幅窄,遞變急劇,微域差異顯著,使每一個垂直自然的環境容量小,經不住外界沖擊。加之地勢高亢,坡度陡峭,地質結構松散,在這種地質地貌條件下所形成的環境和農業生產對外界干擾的敏感性強,自我調節、自恢復能力差。本區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將對地表、沉積圈和一些自然地質作用的影響日益增強;礦產資源的采掘、挖空和爆破,使地表靜壓負荷、動壓負荷的產生和變化,導致或誘發構造應力狀態的變化和重新分配攩[5]攪,地質環境受到破壞。
三、水土保持是金沙江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如前所述,由于金沙江流域土壤侵蝕嚴重,地質構造復雜,山地災害頻繁和生態環境脆弱,因此,在開發的同時必須十分注重環境保護和治理,融開發與保護治理為一體,4_
納入綜合開發的具體內容。地處金沙江中游的迪慶州和麗江地區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金沙江沿岸幾乎全是荒山,雨季頻繁出現的山體滑坡造成大面積泥石流,挾帶泥沙沖入金沙江;著名的瀘沽湖已受到旅游業帶來了污染和沿湖植被破壞導致的大面積水土流失的危害,程海沿湖養殖場污水不加處理直排入內,加速了水體富營養化攩[7]攪。土地資源開發、礦產資源開發和公路、鐵路建設等都一定要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堅決付諸實施,同步進行。提倡開發與治理相結合,以開發促治理,以治理保開發,在治理中求發展。追求經濟效益必須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核心。金沙江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認真對待,協調好各方面的因素,將各項開發項目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形成系統的最佳整體。否則,就會顧此失彼或相互制約或被抵消,起不到綜合開發之目的,寓環境保護于資源開發之中,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經濟發展,又以經濟發展帶動環境建設,使兩者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用持續發展的觀點看,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是人類追求的長遠目標,發展經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而生態環境效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保障,是基礎。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急功近利,而損害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只有搞好了水土保持,這一區域的經濟增長才能持久;不注意水土保持不僅危及本區域人民利益,而且對長江中下游帶來危害。只有搞好了水土保持,才能使金沙江流域的環境質量得到提高,最終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水土保持主要包括坡地改梯地、興修農田水利、植樹造林、改良土壤等。金沙江流域坡耕地多,土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糧食產量低而不穩。以坡地改為梯地為重點,集中成片地進行坡地改梯地和坡面水系建設,使耕地土層增厚,蓄水能力增強,溝、凼、池配套,形成有效的防護體系,既減少地表徑流使土壤不受沖刷,又攔蓄了水源,減輕了水土流失。興修農田水利,可以促進環境的改善,保障農業穩產高產,又提供了較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了人們的生存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植樹造林是確保農業開發持續開發的綠色屏障,是金沙江環境建設的主體。改良土壤主要是實施有機肥耕作法,橫坡聚垅免耕法,充分發揮用地養地的作用,這是山區防止土壤侵蝕和污染的重要方法。在某種意義上講,水土保持就是金沙江流域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內容,搞好了水土保持才能較好地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才能做到生態環境好轉,山地災害減少,土地生產力提高,環境容量擴大,整體效益顯著。
四、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是金沙江農業綜合開發的道路
農業綜合開發的目的不僅要使流域內廣大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而且要使這一區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持續發展和不斷好轉,以及不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為宗旨。因此,必須探索資源開發利用更為合理,生態環境更穩定安全的持續發展的方法。最近興起的“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攩[6]攪,可供我們借鑒。
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的含義是:以強化降水就地入滲防治水土流失為中心,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為前提,以建設基本農田、植被和發展經濟林果、養殖業為主導,達到農、林、牧、果綜合發展,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為目的。
1農業綜合開發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種的應用推廣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抓好良種引進和試驗示范、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是提升優質糧油產業,提高農產品優質化程度的基礎。蕪湖縣農技推廣中心利用農業綜合開發實施平臺,緊緊抓住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這根主線,積極與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種業集團協作,每年引進一定數量的新品種開展不同層次的試驗,對試驗中表現突出的品種,進一步擴大面積進行示范推廣。15年中,先后引進水稻、油菜品種近400個,開展糧油新品種生產展示近800hm2。根據大田生產用種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縣95%以上的推廣品種是在綜合開發試驗示范中篩選出來的。目前蕪湖縣水稻品種每2~3年就更換1次,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優質率達96%,油菜良種覆蓋率100%,優質率達99%以上。由于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和引導,蕪湖縣新品種推廣工作扎實有效,品種優良率和產量穩步提高,2000—2003年連續被安徽省農委評為優質良種示范推廣和新技術應用先進縣,2003年獲省“農產品優質化創建十強縣”稱號,2006年被安徽省農委確定為優質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示范縣。在農業綜合開發示范的基礎上,2008年蕪湖縣實施蕪湖市1.33萬hm2超級稻推廣工作,當年推廣超級稻3000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連續3年來蕪湖縣考察,目前蕪湖縣超級稻推廣已過6666.67hm2。
1.2促進了新技術的應用
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啟動下,蕪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利用有限資金,先后引進推廣了水稻旱育秧技術,1996年后進行改良推廣,年推廣面積8000hm2,最高年份應用面積1萬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廣軟盤拋秧技術,并開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術研究,年推廣面積3333.33hm2以上;1998年起重點推廣水稻免耕直播技術,年推廣面積達6666.67hm2;1998—2002年開展了優質雙低油菜綜合技術運用與高產攻關,年應用面積1.67萬hm2,并獲農業部一等獎;2004年起開展水稻集成技術的應用,2005年應用面積達2.67萬hm2,2006年3.33萬hm2以上;2005年引進無盤拋秧技術并進行示范推廣,2006年推廣面積1013.33hm2;為適合集約化生產需要,2003年起與農機管理局協作,開展水稻機插秧技術研究與示范,2005年全面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2006年全程機械化應用率達90%以上;1997年實施推廣油菜“一殺一封”免耕移栽高產配套技術,全縣化除率已達98%以上,同年實施無草害、無螟害工程;1998年起開展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技術示范推廣,同年引進推廣農作物秸稈速腐技術、沼液肥料和有機肥增施技術;2000年起引進農業專家系統并在水稻、油菜生產上應用,累計應用面積達5.33萬hm2;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起動下,2005年起蕪湖縣全面開展了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年推廣應用面積4萬hm2。農業新技術的引進、開發應用,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更改進了項目區內的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業新技術的普及,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
1.3為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注入了活力
為有效地利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5年來蕪湖縣農技推廣中心根據蕪湖縣耕作制度特點,在加強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的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在項目區對主要農作物進行有效的組裝配套,并開展高產高效模式的研制與示范推廣,先后開展了“油-瓜-稻”三雜配套、“油-瓜-棉”立體種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雜交水稻”、“油-棉套栽”、“煙葉-稻”一年兩熟輪作等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與示范推廣,2000年這些模式被縣委確定為“傻瓜技術”,力倡在全縣范圍內應用推廣,年推廣種植面積達1萬hm2以上,經濟和社會效益極為顯著。高效模式運用推廣,有力地推動了蕪湖縣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了糧經作物的協調種植,提高了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4推動了種植水平提高
開展高產攻關示范是推動全縣整體種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證。多年來,蕪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利用綜合開發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項目鄉鎮堅持開展“百、千、萬”高產攻關示范,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糧油無公害生產基地。15年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先后開展糧油高產攻關511.9hm2,高產栽培示范近4000hm2,已建立鎮級無公害生產基地5個,面積1.33萬hm2。在抓攻關示范上,農技中心組織工作隊進村駐點,高級農藝師主抓萬畝示范基地建設,農藝師負責千畝示范片的具體指導;每個高級農藝師抓好1個66.67hm2高產攻關點,在示范區內,縣鎮技術人員協助高中級農藝師抓好示范片、攻關點及上門入戶的技術指導,不留技術推廣死角。此外,在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中,每年每名農技人員聯系10~15個科技示范戶、3~5戶種植大戶、2~4個示范村,達到點面結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計培育科技示范戶2502個,種植大戶668戶,開展現場觀摩91場,觀摩1.94萬人次。高產攻關示范工作的開展,推動了全縣種植水平的整體提高。
1.5提高了農民素質
農業科技措施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這也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在項目實施結束后,為造就一批穩定的土專家隊伍,蕪湖縣農技推廣中心從栽培、植保、土肥、環保等專業站所抽派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成立了科技培訓“講師團”,編印有針對性的鄉土教材,在每年春秋兩季,集中開展技術培訓,并根據農時季節特點,靈活機動地開展關鍵性技術應用培訓,年辦培訓班100場次以上,培訓咨詢近2萬人次,發放各種技術資料15萬~20萬份。此外,利用項目實施契機,以鄉鎮為單位,縣鎮兩級組成聯合技術指導組,在農作物生產的關鍵時節,深入田間地頭,在全縣開展巡回指導,指導農民科學水肥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提高了農民科學種植素質。
1.6以項目實施為基礎,組織開展訂單農業生產
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提升了蕪湖縣優勢農產品的品質和檔次。為增加農技推廣服務功能,做好農業綜開發工作,2000年縣農技推廣中心以綜合開發項目實施為依托,創建了533.33hm2六郞專用品種示范區,在專用品種示范區內單一品種區域化種植,做到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同時積極與加工企業合作,為企業與種植農戶牽線搭橋,開展訂單生產。在技術服務上,為他們篩選品種,通過測土配方,開展精準施肥,通過增施有機肥,進行科學水肥管理,達到健身栽培,通過植保技術承包,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在農業綜合開發的有力推動下,自2000年以來,先后與企業協作,創建無公害生產基地8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3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個,累計面積達1.87萬hm2,創建無公害大米品牌8個、綠色食品品牌3個、無公害蔬菜和茶葉品牌6個,開展水稻訂單生產近9.33萬hm2、油菜訂單近6.67萬hm2。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企業品牌的創建,提高了蕪湖縣農產品市場的競爭水平。
1.7促進了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建立
運籌項目資金,在項目區創建和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統一供種、統一栽培與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機收、統一收購加工”的“五統一”措施。在項目實施中蕪湖縣共組建配方肥銷售網點36個,年供肥能力5000~6000t,直接供應配方肥1.33萬~1.67萬hm2,輻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積1.33萬hm2,累計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積2.67萬~3.00萬hm2;創建機耕機收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10個,在水稻播栽與收獲季節對全縣水稻開展全程機械化服務;以全縣668個生產大戶、40個農資經營戶為依托,組建了16個植保統防統治技術承包社會化服務隊,年實施和輻射水稻病蟲草害統防統治面積2.67萬hm2以上,輻射帶動清水、火龍崗兩鎮面積1萬hm2,統防統治年累計面積3.67萬hm2。利用協會+企業抓主推品種應用和提升糧油品質,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以來,累計開展糧油訂單生產超過20萬hm2,其中開展水稻訂單9.33萬hm2,油菜訂單6.67萬hm2,小麥訂單4萬hm2。
1.8提高了農技人員服務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鍛煉了農技推廣隊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農技推廣資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進的實用技術得以運用推廣。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以來,縣農技推廣中心先后引進先進實用技術12項,同時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這期間先后獲得省部級一、二等獎4次,市縣級科技進步獎19項,有1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和3人獲省政府特殊津貼,2人獲安徽省學術和學科帶頭人稱號,1人獲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創新獎,4人獲農業部先進個人,1人獲全國糧食生產技術標兵;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中心技術人員15年中先后有92篇學術論文在省部級以上刊物上發表,50%的專業技術人員能獨立編寫項目論證,承擔項目實施和撰寫實施總結,并具備承上啟下接納培養后輩人才的能力,提高了農技人員為農服務的整體水平。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業科技資金比例,建設展示中心
農業及科技推廣措施在整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中所占比重過小,每年在項目實施面積、良種良法配套及新技術運用方面推廣有限,建議提高農業科技措施資金比例。農業綜合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應用展示每年隨項目實施鎮的變化而更替,雖然擴大了示范展示范圍,但新技術的應用從農民接受到熟練應用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不斷的變化地點,不利于項目區農戶對新品種、新技術的鞏固和提高。建議在農開項目中另辟一部分資金,用于扶持建設一個穩定的、面積在33.33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點展示新品種、新技術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勵科技人員繼續學習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開項目中對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應有的支持,建議在農開項目中列出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和鼓勵農技人員參加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學習,對引進農業科研成果給予資金支持,對在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將成果進行成功轉化并取得顯著業績的專業技術人員給予表彰和物質獎勵。
2.3創建社會化服務意識
加大對協會的扶持,利用項目實施契機,創建一些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中,在項目區扶持成立一些協會,如糧油種植協會、棉花生產協會、植保社會化服務協會、產業化協會等,構建“協會+農戶+企業”的平臺,開展“統一良種、統一栽培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訂單、統一收購加工”的“五統一”措施,提升優質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論文摘要 探討了現代農村建設中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戰略,從加強農技培訓、進行技術組裝、抓好示范典型、加強基礎建設和有效行使政府職能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對策。
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中存在著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的總量很大,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6 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運用于生產,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40%;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80%,而我國只有42%,這說明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現代農業的科技推廣不是靠農業技術人員向農民說教,而是通過示范使農民購買作為科技載體的產品(種子、肥料、農藥、農膜等)以及把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農民依靠多項新技術新產品組裝生產,實現高產高效低成本,其中政府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1 開展農技培訓,優化科技成果的轉化
開展農技培訓,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加強農技培訓中心建設,各市縣要組建一定數量的培訓中心,讓這些培訓中心成為培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和文化知識的大學校;二是開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等活動,分別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把科技致富能手組織起來,組成科技致富大王講師團到各地進行科技致富宣傳,使農民在親身體驗、現身說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廣綠色證書制度,通過培訓合格后取得農民技術員職稱,使這些農民成為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和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培育和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及技術咨詢的帶頭人;四是實行農民職業規范化教育,以農村職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學校、實行3+1體制的普通中學和各類技術培訓中心為陣地,對農民進行較系統的培訓,使農民職業教育經?;?、制度化和規范化;五是結合實施星火計劃培訓人才,優先考慮星火計劃的實施,按計劃要求的內容進行專題講座。
2 進行技術組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綜合效益
技術組裝重點是從2個方面入手。一是圍繞糧食(水稻、大豆、玉米)、畜牧(牛、豬)、水產(中小水面)、優勢特產資源和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進行攻關,使其形成規模效益。例如在農作物新品種方面,圍繞水稻、大豆、玉米三大優勢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的一些關鍵技術(如耕作方法、病蟲害防治)開展系列攻關,取得像水稻大棚盤育、水稻育苗床土調酸綜合技術、鹽堿地種稻技術、大豆綜合豐產技術、玉米早熟豐產綜合技術、玉米抗旱保苗技術、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綜合高產技術和赤眼蜂、黑光燈防治玉米暝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與生產條件相適應的耕作栽培技術以及與病蟲害防治的配套技術。二是合理組裝,全力組織推廣。把各單項技術組裝起來,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大力推廣。
3 積極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在農業科技示范工作中,重點抓“三區”建設。一是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主要產糧區和城市郊區以鄉、鎮為單位建立有代表性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完善組織機構,實事求是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園區建設發展規劃和與之相配套的優惠政策,積極組織對園區的科技培訓,大力轉化推廣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強化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二是重點建設幾個星火技術密集區。星火技術密集區是科技成果推廣的基地,能夠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吉林省梨樹縣,自建立星火技術密集區以來,連續幾年實施了以轉化推廣玉米豐產、耐密型玉米高產、工業應用的良種玉米栽培、米麥間作及長白雜交瘦肉型新豬種、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養豬等農業科技成果的星火計劃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三是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把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區和農業生態區結合在一起、健全技術體系與技術經濟體系。結果顯示:示范區內農民純收入比輻射圈內的農民同期年平均增長60%;示范區內糧食每年增長1 749kg/hm2,比全省同期增產1 050 kg/hm2,提高了60%以上。
4 切實加強基礎建設,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
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①建立農技推廣組織機構,形成以省為主渠道,以市為重點,以鄉為骨干,以村為基礎,以民間科技組織為補充的農技推廣網絡和以農業站、畜牧站、園藝特產站、農機站、林業站、經營站、水利站等為主體的橫向網絡的農技推廣組織體系。②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成果推廣的全程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轉化的有效性,促進科技成果向規?;a業化方面發展。例如,為了轉化肉食雞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這項科技成果,在養雞的重點鄉成立科技服務公司,對養雞行業進行全過程服務,做到“七統一到戶”,即統一貸款到戶、統一送雛到戶、統一送料到戶、統一培訓到戶、統一防疫到戶、統一回收到戶、統一結算到戶。③抓科技情報信息系統建設、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召開成果轉化交流會、大力宣傳科技成果等4個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盡快送到農民那里。④從3個渠道促進科技人員與農民的結合。一是以農業科技人員為核心建立農業專業研究會和農民技術協會;二是采取“四包一掛”的形式,即包技術、包產量、包效益、包賠嘗實行責權利掛鉤;三是以省內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為骨干組成的科技服務小分隊,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到農村去搞技術講座,現場傳播技術知識。
5 有效行使政府職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5.1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意識
要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所作為,地方各級政府要堅持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努力強化決策系統的科技總識。一是成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領導小組,二是建立科技進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積極選派科技副職。
5.2制定優惠政策
要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科研、推廣單位投身于農村科技事業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地方政府要結合本省本地情況制定各種政策文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
【論文摘要】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本文對關于如何正確對待綠色壁壘,從根本上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從而跨越綠色壁壘提出幾點建議。
綠色貿易壁壘,也稱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環境貿易措施,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實施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程序,推行環境標志制度以及課征環境進口稅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使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綠色壁壘對我國農業的出口有較大影響,我國出口額出現了暫時的增速緩慢甚至下降。我們應該認清綠色壁壘的內涵,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綠色壁壘所帶來的影響,同時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構建和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要認真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要積極倡導綠色生態農業,對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農業實施收縮戰略。制定技術法規和標準時應以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為依據,盡量等同采用;從國際貿易角度來開展標準化活動,使省級標準、行業標準與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協調,及時掌握國際標準的動態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進完備的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體系。
二、建立綠色壁壘預警機制
政府有關部門必須承擔起建設專業信息中樞的使命,加強對國外環保認證標準的研究,收集國外的綠色壁壘措施,建立綠色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對綠色壁壘給我國出口商品和市場帶來的現實和潛在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對國外可能實施的新的技術、標準和法規有所估計和預測,快速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措施。
三、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決定著未來農產品的份額和農業發展的前景。因此,政府應鼓勵企業加大項目科技投入,提高項目科技含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效益,進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增”目標,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應抓住科技示范園建設的契機,以科技推廣為重點,不斷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引進、示范、推廣工作,提升科技開發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是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們應密切跟蹤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和認證制度,從源頭抓起,實現用標準貫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消費等各個環節,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四、完善外貿體制,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形成強大合力
應強化農業產業一體化建設,促使各類農業主體走向合作和聯合,推廣能高效率為外向型農業發展服務的組織體制模式,企業應積極進行綠色農產品的技術創新,同時,按照生態模式,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控制和生產全過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潔方案,盡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減少生產過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費,減少廢棄物。并且,建立企業環境管理新體系,要積極申請國際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系列標準認證及綠色標志,增強出口產品的環境競爭力。通過推廣,使單個農民融入到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各類組織整體中去,使之充分享有獲取市場交易信息和經濟收益的機會。
五、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如何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促進他們更好地接受現代知識、技能和信息,始終是我們破解綠色農業壁壘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必須加強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因地適宜、因材施教積極開展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得知識和各類蔬菜、優質糧食、養殖、加工等綠色技術和標準化生產的培訓,使農民對科學種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環境生態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認識。通過項目的培訓活動,使農民受益,使農民及時掌握各項農產品綠色栽培技術和畜禽綠色養殖技術,聘請專家進行培訓與現場指導、答疑,給農民下發種植、養殖等各類科技書籍,加大資金投入,在省內各個農村社區建立小規模型的農科圖書室,并進行適當的培訓指導。
參考文獻
[1] 方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問題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 (1).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統籌兼顧、規范管理、強化監督的理財理念,堅持主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依法理財,創新理財的思路,加強財政干部隊伍建設,優化管理機制,規范理財行為,為實現池州財政新發展提供政治、思想、組織和技術保障。
(二)總體目標
通過開展“規范管理年”活動,努力實現“五化”,即:執法規范化、管理科學化、工作標準化、支出精細化、監督經?;?。
二、主要內容和活動安排
“規范管理年”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集中在“五個規范”上,“五個規范”即規范收入管理、規范支出管理、規范行政管理、規范監督管理、規范隊伍管理。按照上述內容,結合我局工作實際,我局將堅持“制度約束、職責明晰、務實高效、協調聯動”的原則,認真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規范收入管理
1、根據財政“十一五”規劃和全市經濟發展實際,科學合理地確定當期收入目標,*年財政收入任務是確保完成26億元;建立收入目標考核責任制,分解任務,強化考核;完善財稅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與國稅、地稅等收入征管部門的溝通、協調,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和均衡入庫。
責任領導:汪方應
責任單位:預算科、國庫科
2、健全非稅收入管理信息化平臺,深入推進政府非稅收入征管改革,理順非稅收入繳庫級次,完善非稅收入征管機制。
3、認真執行有關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收益及處置收入管理辦法,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收益、資產處置收入及時足額上繳財政專戶。
4、探索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制度,確保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及時上繳國庫。
5、強化對契稅和耕地占用稅征收管理,加大稽查力度,確保“兩稅”應收盡收、足額入庫。
6、建立健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管理制度,管好用好外資貸款。
7、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防范債務風險。
(二)規范支出管理
1、嚴格執行《預算法》和《預算法實施條例》,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準確性和精細化。完善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體系,細化項目支出預算編制,加強項目庫管理,逐步建立項目支出預算滾動安排的管理機制,推行項目預算評審制度;建立規范的預算追加、調整制度,維護預算的嚴肅性、權威性。
2、優化財政資金撥付流程,進一步加快資金撥付進度,提高預算執行率。
3、積極推進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改革,完善市級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收付并軌運行機制。
4、健全涉農資金管理制度,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改進和加強涉農項目的檢查和驗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5、創新農業綜合開發機制,進一步規范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效益。
6、建立健全政府采購制度,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加大監管力度,規范政府采購行為,提高采購效率。
7、推進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支持地方金融體系建設。
8、發揮好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引導作用,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
(三)規范行政管理
1、按照政務公開有關規定,建立健全政務公開制度,優化管理機制,明確操作步驟。
2、完善財政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事前聽證、公示制度,規范行政復議,實行財政行政許可審批的“陽光”操作。
3、繼續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明確執法責任,執法人員一律實行持證上崗。
4、全面推進“一線實”工作機制,開通財政補貼農民資金查詢系統,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
5、建立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落實機要保密規定,完善來信來訪工作制度,規范受理、登記、處理、督辦等工作。
6、規范內部管理,進一步完善財務管理、資產管理、公務接待管理及文檔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7、加快金財工程建設,逐步推行辦公自動化,建立財政各項信息的網絡傳輸系統,為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提供技術支撐。
(四)規范監督管理
1、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管機制,進一步擴大部門預算編制審查范圍、重點加強對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管。
2、強化對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從業人員執業質量的監管,規范會計人員從業資格以及專業技術資格管理。
3、繼續把好會計核算“四關”,即嚴把票據審核關、專項資金撥付關、資金下移關、政府采購關,進一步規范市直單位財務行為。
4、強化國有資產監管。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切實加強國有資產的規范管理與依法處置工作;加強對國有企業產權交易的監管,將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全部納入產權市場公開交易。
5、加大對工程竣工決算審查力度,進一步規范財政基建資金使用。
6、加強財政內部管理,對局屬獨立核算的事業單位實行財務監管,繼續對中層干部離任開展審計。
(五)規范隊伍管理
1、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加大輪崗交流制度,優化人才資源配置,把德才兼備、業績突出、清正廉潔、群眾公認的優秀干部選拔到重要崗位;制定規范、長效的干部培訓計劃,健全干部培訓制度,積極創造條件,搭建教育培訓平臺,加大干部教育和培訓力度。
2、繼續開展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先選優重要參考依據。
3、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進一步提升財政形象。
三、工作步驟和總體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規范管理年”活動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其他各位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各科室、各單位負責人任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規范管理年”活動的指導和協調。
(二)拓展活動載體
一是開展“五五”普法專題講座?;顒訒r間為*年第一季度,請有關專家,結合財政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貫徹落實《預算法》、《會計法》、《行政許可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
二是開展計算機應用能力培訓?;顒訒r間為*年第一季度,通過培訓,確保全體人員掌握并熟練運用財政業務信息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全面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財政信息化水平。
三是開展專項資金跟蹤問效檢查活動?;顒訒r間為*年第二、三季度,確定部分重點項目,采取調賬和進點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專項資金的預算編制、撥付、使用情況,以及專項資金管理使用單位的財務管理等進行全面檢查。
四是開展資金管理制度建設專項檢查。活動時間為*年第二、三季度,隨機抽取有關科室(單位),對其職責范圍內的資金管理、內部管理等制度建設及其落實情況進行深入檢查。
五是開展民生工程資金管理專項調研活動?;顒訒r間為*年第二、三季度,對民生工程資金的安排使用情況、成效及創新管理方式、存在問題等進行專題調研,形成專題調研報告,總結推廣典型經驗,進一步改進工作。
關鍵詞:現代農業基地,現代農業
農業是安民心、安天下的產業,而發展現代農業則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和農業結構調整,全力打造現代農業基地,為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F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具有四大特點:一是突破了傳統農業僅僅或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使得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二是突破了傳統農業遠離城市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性,實現了城鄉經濟社會一元化發展、城市中有農業、農村中有工業的協調布局,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的優勢互補,有利于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組合;三是突破了傳統農業部門分割、管理交叉、服務落后的局限性,實現了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權責一致、上下貫通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四是突破了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
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歷史趨勢,也是一個世界潮流。從各國的實踐看,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資源豐富,勞動力短缺,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走的是用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規?;洜I的道路。而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如日本、韓國、以色列,走的是以資本和技術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集約化經營的道路。這啟示我們,由于我國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發展現代農業應該選擇用資本和技術替代土地、水等資源,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
二、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問題及總體思路
由于我國農業發展長期滯后,發展現代農業也面臨一些問題。首先是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投入不足,資金分散。近年來,中央在增加農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嚴重不足,這既表現在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也表現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分散在1 0多個部門,增加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農業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資本水平不高。比如,農民文化素質較低,許多農民不會應用科學種田技術,不會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學養殖,盲目使用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各種添加劑等??萍颊撐?。第三是農業基礎設施欠賬較多,許多農業設施陳舊、老化。第四是農業管理體制不健全,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第五是要素市場特別是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市場發育不足,影響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場化程度低,勞動力流動市場不完備。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條件下,城鄉差距擴大,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勞動力轉移緩慢,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發展現代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總的思路是:必須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三、茌平縣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和發展對策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農業、農村工作思路,圍繞建設現代農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穩定糧棉生產,全面推進棗鄉建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培植壯大鄉鎮特色產業,促進了全縣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菌菜、畜牧、林果、水產、桑蠶等五大主導產業,先后被林業部確定為“大棗生產基地縣”、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園鈴大棗之鄉”。
我縣的農業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目前仍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起步階段,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經過長期而艱苦的努力??萍颊撐摹N铱h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許多有利條件:一是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我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度適宜、雨熱共期、無霜期長,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二是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提供大量的勞動力資源;三是農業經濟具有較好基礎,我縣廣大干部群眾長期以來積累了發展農業生產的豐富經驗,經濟結構逐步優化;五是工業經濟發展迅猛,目前,全縣形成鋁加工、密度板、味精、紡織、制藥等五大支柱產業,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六是區位條件和外部環境優越。我縣地處魯西北平原,國道105、省道804、濟聊館高速公路、濟邯鐵路縱通中部,區位優勢明顯;東接濟南,西靠聊城,外部發展環境優越。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單元,區域經濟要強大,首先是縣域經濟要強壯。而現代農業是縣域經濟的產業基礎,是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條件。按照縣委、縣政府到2011年“跨入全國百強縣”的奮斗目標和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我縣發展現代農業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構筑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現代農業基地建設
我縣在致力“工業強縣”的同時,農業工作重點首先是打造傳統產業園鈴大棗??萍颊撐摹F浯螒^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以農戶經營為基礎,有一定規模、有各鄉鎮特色的農業產業基地上。第三需要政府在農業基地開發、技術培訓、標準化指導、無公害認證的方面加大投入。第四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建設開發特色基地、品牌基地。
(二)構筑農產品加工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重視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繼續制定和落實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設立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項資金,促其健康持續發展。二是加快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切實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三是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和農產品質檢體系,大力培育農產品名優品牌。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大投入,保障農業基礎地位。針對我縣農業基礎脆弱、比較效益低的現狀,對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實施傾斜政策,加強對農業的投資和支持,確保撥出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用于大中型農田水利工程、新型農民培訓、農村戶用沼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引導促成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格局。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重視農村教育,保證農村正常的教育經費,保證適齡兒童的正常入學。二是繼續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育新型農民。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為農村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和管理人才。
3、向上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重點引進產業關聯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項目,多爭取國家、省部級資金。
4、發揮好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帶動作用。
現代農業基地的要求是標準化、集約化、規?;?,發展現代農業基地,培植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是夯實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可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加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葉利民.淺談現代農業基地的規劃與實施[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0,(02):29,106
2.張國秀,張秋玲,林俊鳳.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構建山東農業產業新體系[J].吉林農業,2010,(06).
【論文摘要】現階段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快,特點鮮明,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著重分析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同時對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供建議,以期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價值參考。
1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法律地位不明確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關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法律法規,從而也就無法以法律的形式對合作經濟組織的屬性、功能、組織形式、活動方式等加以規定。法人資格、法律地位和注冊登記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旦發生合同糾紛,這些合作經濟組織的起訴、應訴地位就成為難題。
1.2人員素質不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很難吸引人才,目前的管理層大多綜合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缺乏合作組織的知識和經驗,缺乏組織管理、協調指導、市場營銷、對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致使合作組織的功能難以發揮,影響力不大。缺乏優秀的帶頭人已成為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瓶頸”之一。
1.3運作不夠規范有的合作經濟組織沒有章程,有的章程制訂不規范,有的雖有章程,但沒有按章程辦事;機構設置不合理,有的甚至沒有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或有,也是流于形式;財務管理、會員管理、經營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務不夠公開,運作和管理隨意性較大;合作經濟組織成員的利益關系松散,合作組織對成員二次返利較少,有的甚至沒有。
1.4行政色彩較濃相當一部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依托政府有關部門或基層組織興辦,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者階層也在這些部門負責人和鄉村干部中產生。這有利于組織的創建,但也存在干部力量過強,行政色彩較濃,以致產生農民對合作組織的認同感不強,主動參與管理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經營決策權、分配權都掌握在干部手中,民主管理、群眾監督流于形式等問題。
1.5扶持力度不大雖然湖北省下發了有關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文件,武漢市也召開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工作會議,但新洲區尚未出臺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扶持政策,相關職能部門也沒有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致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依然存在資金緊缺、貸款難、稅費負擔較重、農產品運銷成本大、登記門檻高、公共服務缺位等問題。
1.6發展動力不足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的動力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內部的自我發展動力,另一個是外部的推動力。從內部發展動力看,主要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從外部的推動力看,雖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省里和一些地方相繼制定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拿出了專項扶持資金,但從實際情況看,仍然存在政府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和扶持力度相對較小的問題。
2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對策思考
2.1培訓組織協調農業合作組織的企業家政府與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培訓方案,分批對經民主挑選出來的農民代表進行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進行適當方式的考核,合格者發給證書。畢業后進行跟蹤指導,可持續地培養具有創新才能的企業家。另一方面,可設立相關專業,培養可帶領新組織發展的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企業家。提高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
2.2加強政府扶持制定扶持政策是國際上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通行做法。要樹立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積極探索和創新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首先,要繼續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專項扶持資金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資金扶持額度。其次,農業產業化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要進一步向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傾斜。第二,各級農村信用社及其他農村金融機構要放寬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銀行賬戶辦理條件,簡化貸款手續,給予優惠利率,并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
2.3培育壯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力目前,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力普遍比較薄弱,服務功能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環節,涉及加工、儲藏、運輸、保鮮等環節功能不多,產品的聯合銷售、市場開拓也剛剛起步。要圍繞做大做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引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一體化經營,大力開發特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重點開發的“名、特、優、新”支柱產品,使優質產品取得專用產品取得專用標志。改善產品收購地、冷藏設施、加工場地、辦設施、培訓場所等硬件設施,增強統一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和提高為社員的服務水平。同時,要引導更多的農民介入農產品加工、流通領域,追求加工、銷售環節的利益,從農業生產一線游離出來,分享農產品的增值效益。
2.4區分情況,分類促進要區分不同地區的情況,區分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合作經濟組織,予以分類促進。一是積極發展一批。鼓勵農村產銷大戶、經紀能人、龍頭企業、農技部門、供銷社等各類市場主體,利用各自的優勢牽頭興辦。二是迅速規范一批。進一步規范合作經濟組織的章程和登記,規范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內容,建立和健全組織機構、民主管理和財務管理等規章制度,理順其運行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三是努力改造一批。創造條件努力將松散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轉向利益聯結比較緊密的出資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這種組織中,農戶以土地、資金、勞力和技術等參股,形成以產權為紐帶的新型經濟共同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四是著力提升一批。支持和鼓勵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改善生產儲運加工設備、培訓場所、收購場地、辦公設施等硬件條件,引導它們吸納社會資本,提高融資能力,鼓勵它們拓寬服務和經營領域,創建品牌,創辦自已的加工銷售企業,突破行政區域限制,實現跨區域發展,不斷提高經營的范圍、規模和層次,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