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5 04:43: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給藥錯誤護士長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PDCA循環;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質量管理工作循環(PDCA)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Denting)根據信息反饋管理提出的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化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法[1]。本院自2013年7~12月在全院護理關鍵指標的管理中應用PDCA循環模式管理,促進了全院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581例為對照組,男293例,女288例,年齡6~91歲,平均(56.58~23.89)歲,平均住院時間24.52 d。2013年7~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983例為觀察組,男498例,女485例,年齡5~93歲,平均(58.79±28.32)歲,平均住院時間22.31 d。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診斷、疾病程度、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終末質量管理控制手段進行質量管理,具體方法為:
1.2.1計劃階段 ①護士首先做好正確的事,護理組長對本班工作質量進行檢查,護士長每天對本科的質控項目檢查。②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護士長組織全體護士將影響本科6個關鍵指標的因素應用頭腦風暴法逐一列出,查找主要原因加以分析。③制訂明確的計劃:根據主要問題制訂出當月的護理質控目標,然后根據所制定的目標,制定可行的措施。
1.2.2實施階段 主要是執行計劃,按計劃對策和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并提出時間、數量、質量等要求,落實到各個小組和人員。
1.2.3檢查階段 檢查計劃實施情況,把執行結果與預定的目標對比,每周進行質控通報。
1.2.4處理階段 ①護士長每月總結本科室經驗教訓,護理督導組每月總結全院共性的經驗教訓,總結哪些工作做得不當。②對于這個階段尚未解決的問題,根據當月評價結果,制訂下個月的質控目標和措施,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以上4個階段必須環環相扣,不得中斷,而且每一個循環都緊密銜接,周而復始。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給藥錯誤、非計劃性拔管、壓瘡、患者走失、自殺的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采用PDCA循環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前后患者發生跌倒、墜床、給藥錯誤、非計劃性拔管、壓瘡、患者走失、自殺等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0.68%低于對照組1.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PDCA循環法是程序化、標準化的一種科學工作方法。P(計劃)是行動的指南,科學、準確的計劃可使工作事半功倍;D(實施)是循環的中心環節,是計劃的具體體現;c(檢查)是督促計劃實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直觀地了解計劃實施的情況;A(處理)可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優化措施,保證計劃的進行與效果[2]。本結果顯示運用PDCA循環管理法可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1一般資料
醫院2012年全院獎勵上報護理不良事件34例進行統計分類。
1.2方法
通過護理管理系統網絡直報,對各科室自查發生不良事件獎勵上報獲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找出導致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并對發生不良事件直接責任人的學歷、職稱、工作年限、事件發生班次進行研究分析。
2結論
2.1護理缺陷類分析護理缺陷類發生率最高64.7%,其中醫囑執行錯誤和給藥錯誤分別是26.5%和17.6%。醫囑執行錯誤主要是責任心不強看錯、遺漏、未交接班或交接班不清;給藥錯誤主要是省略/簡化了查對環節,用藥前向病人告知不清、簡單以及病人文化程度低理解不到位;液體外滲是巡視不及時,給病人講解輸液注意事項及并發癥不到位;漏輸液體是沒認真執行三查七對及護士之間的有效溝通,導致護理缺陷的個人因素主要是護士的查對制度、醫囑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未嚴格落實。個別護士對一些新的治療方案不清楚,憑經驗/印象盲目的執行,特別是新護士/實習期護士的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護士之間協作欠缺,護士與醫生溝通不及時。其管理因素是護理人員編制不足,在治療任務繁重情況下,護士的配備不合理,同時對核心制度、??浦R和技能的培訓欠缺。
2.2護理安全類分析
護理安全類事件占35.3%。導管脫落與安全措施不完善,護士的安全意識淡薄,以及對病人和家屬安全教育欠缺有關,暴露出安全隱患。
2.3護士工作年限分析
護士工作小于3年占55.9%,說明低年資護士是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高發人群。低年資護士尤其是新畢業護士因獨立工作能力較差,對環境、工作程序不熟悉,加之專業知識欠缺,臨床經驗不足是發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護士人力不足,病人的生活護理由家屬代替,低年資護士缺乏對病人及家屬的安全教育。另外,由于工作強度大,年輕護士難免情緒波動,容易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提示我們,對低年資護士的規范化培訓是當務之急。
2.4護士職稱分析
護士占比例最高是61.8%。說明低職稱護士也是護理不良事件的高發人群。與臨床治療、護理、帶教等工作量大,護士的專業水平、操作技能、觀察和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欠缺,以及個別護士責任心不強,缺乏安全意識有關。提示我們對護師以下人員加強繼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5科室分布分析
心內科不良事件高發原因主要為護理人員數量不足和過度治療占用時間,病人常年因加床維持50~70人,護士為12人,危重病人常在4~8人(基層醫院科室收治病種混亂,混雜腦出血病人),在絕對人數不足的情況下,觀察病情、健康教育指導、評估及康復訓練等功能都難以實現,同時只要住院病人皆有輸液,大量的輸液過度治療處置讓護理人員不足的境況雪上加霜。
3改進措施及建議
3.1給藥和操作錯誤
醫院針對用藥錯誤采取措施從2013年7月上線了移動護士工作站和移動門診輸液系統。使用PDA(移動手持計算機設備)基于患者標識系統的條碼射頻識別技術,護士在床旁為患者進行輸液等治療時,用PDA對正確的病人、正確的藥品、正確的劑量、正確的時間、正確的用法進行全程跟蹤,保障了患者安全、保證了醫囑執行的及時性與準確性,減少了藥物誤用情況的發生,避免了護理差錯,經過1年使用論證分析,發現護理安全、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顯著提升。
3.2輸液(及時性、準確性、部位外滲)
改進措施1)及時查看輸液管路及輸液部位情況。2)臨時醫囑及時處理。3)當日用藥、次日用藥明確標示。4)加強對低年資護士的培訓,認真落實查對制度。
4發生不良事件處理
4.1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發生或發現護理不良事件,要及時上報科室護士長和主任,進行積極處理,將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4.2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護士長組織科室護理人員討論分析,查找原因,提高認識,吸取教訓,提出整改措施,并進行跟蹤督查。
4.3發生嚴重護理不良事件后,要積極采取補救措施,以減少或消除由于差錯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4.4發生嚴重護理不良事件各種有關記錄、檢驗報告及造成事故的藥品、物品、器械均應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銷毀,以備鑒定。
4.5嚴重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后,護理質量委員會對所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調查、核實,組織發生科室的相關護理人員進行討論分析,查找原因,確定性質及責任人,提出初步處理意見,并上報分管副院長、院長。
關鍵詞:精神科護士;給藥錯誤
精神疾病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遷延性疾病,藥物治療是控制精神癥狀、治療精神疾病,促進精神病患者康復的主要方法之一。雖然給藥過程中有諸多環節,而每個環節都可能造成給藥錯誤,但護士是給藥過程的關鍵。國外有研究者統計:護士給藥差錯的發生率高達14.9%~28.2%[1],給臨床帶來了巨大安全隱患。精神病患者多數因精神癥狀和缺乏自知力而不能主動配合治療,也不能正確反映療效和副作用,精神科護士就是患者用藥安全的最后把關者。所以,安全正確發藥是精神科護理工作極其重要的職責,如何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減少和避免發藥錯誤發生,是護理工作者要探討的課題[2]。本文就防范精神科護士給藥錯誤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給藥錯誤概念
給藥錯誤是指患者實際接受的藥物與醫囑之間存在誤差。有研究表明,59%的醫院用藥錯誤與護士有關,發生在給藥階段的錯誤即給藥錯誤發生率高達36%[3]。給藥時發生下列情況,即被認為是給藥錯誤: 錯誤的患者、錯誤的途徑、錯誤的劑量、錯誤的藥物和給藥時間發生明顯偏差[4]。
2給藥錯誤現狀
2.1給藥錯誤的類別 類別有:藥物錯誤、劑量錯誤、途徑錯誤、時間錯誤、速度錯誤、患者身份識別錯誤、頻率錯誤、漏給藥物、未授權用藥、未按醫囑停止用藥等[5]。
2.2出現給藥錯誤的原因 給藥錯誤的原因有人員因素、環境因素、溝通因素、藥物因素及其他因素。我國學者陸秀文等對給藥錯誤分析認為: 造成給藥錯誤的個人因素占67. 9%,其中違反工作規程占24. 5%,疏忽、粗心占21.2%[6]。
2.2.1護士因素
護士安全意識缺乏是給藥錯誤的根本原因[7],主要表現為疏忽、粗心及查對缺失。從謝鴻珍的調查研究中可以看出護士因素占50%,在工作中有部分護士工作責任心不夠強,未認真做好"三查八對"工作( 即在"三查七對"基礎上,還要"對"患者的相貌特征) ,在發藥時注意力不夠集中,未能時刻執行發藥制度[8]。查對制度是保證患者安全,防止護理差錯的最基本措施之一。
2.2.2溝通因素 主要有醫護之間溝通不到位,對醫囑的理解偏差。書面溝通有誤,如醫生開醫囑字跡潦草造成護士轉錄時的誤解。電子醫囑執行過程中,醫護工作未達到同步一致,醫護工作由于忙碌缺乏溝通,個別出現漏給藥,延誤給藥現象[9]。醫生開出醫囑到病人用藥要經過眾多環節,任一環節的出錯都有可能會發生用藥錯誤[10]。其次還有護患溝通不到位,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患者不同,由于受精神癥狀的影響,言語、行為紊亂,無自知力,對自己所服用的藥物辨識度低,即使藥物出現差錯也不能及時反饋給護士。
2.2.3環境因素 醫院是公共場所,患者及家屬來往頻繁,環境嘈雜,在此環境中容易發生聽辨不清及誤聽誤應,而發生給藥差錯[11]。因為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護理工作繁瑣,外界干擾多,工作時情緒差,容易導致給藥過程中注意力分散、減退而發生差錯。
2.2.4藥物因素 藥物外觀相似、藥名相似,精神科藥物應用種類較多,藥品通用名稱與商品名稱不同,對藥品的標簽說明誤解等。
2.2.5管理因素 護理人員素質或數量方面的原因不能滿足工作的基本需要,給患者造成的不安全影響[12]。①護理人員缺乏、安排沒有經驗的員工、缺乏工作規范與流程知識、教育和培訓不到位等是造成給藥錯誤的主要原因。②原有的發藥護理流程不夠完善,精神病患者沒有辨識標志。③在發藥差錯的事例中,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發生發藥差錯的比例有差異,主管護師的發藥差錯的發生率最低,與長期的工作經驗及責任心有關。不同學歷的護理人員發藥差錯的比例有差異,大專學歷發藥差錯發生率最低[13]。低年資護士業務素質和技能相對較低,缺乏臨床經驗,對存在的一些隱患和病情發展缺乏敏感性和預見性[14]。護齡1~2年的護士發生給藥錯誤率高,低年資護士近70%為90后,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學習及生活經歷較單純,自制力、忍耐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欠缺,剛踏入工作崗位時安全意識較為淡漠,正處于理論知識和臨床能力結合的磨合期,所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之間還不能有機地聯系[15],尤其是對精神科疾病的不熟悉,接觸較少。
3給藥錯誤防范措施
3.1加強相關法律學習,強化風險意識教育 組織護士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已經發生或者未發生的給藥錯誤進行分析,集體討論,充分認識到其法律后果,從而規范護理行為,增強護士的風險防范能力。采取多種形式對護士進行持續的風險意識與給藥安全培訓及相關法律法規培訓,將已發生的不良事件作為最好的風險教育素材,促使護士吸取教訓,防范于未然[16]。
3.2嚴格執行查對制度,確保核心制度的落實,加強發藥護理質控工作 精神科護士作為口服藥物治療的直接執行和觀察者,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處于第一線[17],而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落實口服藥發藥流程,是防止出現給藥錯誤的關鍵。有的護士取藥時憑經驗、印象從固定的位置取藥,不認真核對藥名或只核對藥名不對劑量等,導致護理差錯的發生[18]。按照發藥流程,許多環節均需雙人核對,如擺放藥品、發藥等。實踐證明精神科發藥流程在精神科的應用,能有效地避免因患者原因或護士原因造成的錯認患者發錯藥這一差錯,減少了發藥差錯,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護理質量[19]。中國醫院會的《患者安全目標》中,第一條即為嚴格執行患者查對制度,明確指出至少應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制度,以及建議使用"腕帶"作為檢查前、治療前、用藥前及手術前辨別患者身份的一種手段。美國患者安全局( NHS)[20]指出,美國2006年共發生24000多例患者身份識別錯誤,其中至少有2900 例與腕帶使用有關。實踐證明,加強發藥前環境、用物、以及人員的準備,護士發藥經過雙人查對、手腕帶核實確認患者的身份,由另一護士再次核對藥物以及患者身份,無論對患者熟悉與否,都必須通過雙人查對、手腕帶核實來確認患者的身份及口服藥物的核對,以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提高發藥安全的保障[21]。程鳳敏等[22]學者提出: 在給藥流程中應設置溫馨提醒,應用提示標識,增大床頭卡患者信息的字體等措施以滿足護士核對的需要,從而降低護理給藥前患者身份識別的錯誤率,這是落實護理核心制度認真查對的重要舉措,目前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
3.3加強醫護、護患溝通
3.3.1加強醫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責任護士要陪同醫師晨晚間查房。如發現電腦醫囑不規范或一些重要信息不能完全顯示或容易發生給藥錯誤的電腦醫囑,應及時向計算機中心和藥劑部門聯系,以完善電腦醫囑[23]。
3.3.2由于精神癥狀的影響,有些患者往往不能清楚地敘述自己的床號、姓名,護士應該核對患者的床號、姓名并認清面貌后再給藥[24]。這就要求護士多關心患者,多和患者溝通,熟悉患者病情、用藥、面貌。對于患者的疑問,要及時查對,耐心解釋,確認無誤后再讓其服下,絕不可不予理睬或推諉。
3.4加強業務培訓,強化重點人群管理
3.4.1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培訓護理核心制度,護士長要經常提問新的發藥流程,讓每一位護士都要牢記,并隨時檢查護士發藥時是否按照流程操作,決不允許擅自簡化流程。
3.4.2對于新入職的護士要進行崗前培訓,做好帶教工作,對護士進行分層培訓,鼓勵和培養護理人員的團隊協作精神,養成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的習慣,以強化低年資護士的有意注意,減少工作中的缺陷。
3.5人性化管理,彈性排班,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3.5.1精神科護士工作環境復雜,精神病患者多封閉管理,無家屬陪護,生活不能自理者,日常繁重的生活護理都要由護士完成,工作量大。若護理人員不足,使護士工作負荷加重,護士很容易產生身心疲勞綜合征,導致差錯發生的概率增加[25]。發藥之前,停止看電視等其他娛樂活動,讓患者都回到自己的床上,準備好溫開水,按床號順序等待服藥,護士應該按照流程,發藥至床頭。
3.5.2根據護士的工作量配備護士,使護士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查對,從而使查對制度得到真正落實,同時減少護士的各種非護理事務,把護士真正還給病人。護士長在排班時應做到新老搭配,力量均勻,在節假日,病房重癥患者較多時,應適時增加護理人員,合理配備護理人員是完成醫院護理工作、保證護理質量的必備條件。
3.6建立無懲罰護理不良事件上報系統,鼓勵護理人員主動上報 作為高風險的行業系統,發生護理差錯有時難以避免,若護理人員發生差錯時不主動上報,沒有實現"缺陷分享",以至于同類差錯可能在他人或本人身上重復發生[26]。醫院提倡無懲罰性上報制度,鼓勵醫護人員積極主動上報差錯發生情況,無論是否對患者造成傷害,重在引以為戒,及時采取改進措施[27]。研究表明,在一種無懲罰的環境中,護理人員能夠自愿報告不良事件,較傳統護理差錯事故報告制度獲得的不良事件數量更多,原因更多樣化[28]。給藥錯誤統計缺乏真實性,主要原因是害怕[29,30]:如害怕受到上級和醫生批評和看低,還害怕一旦被患者知道,造成不良后果,從而影響個人業績和病區、醫院的聲譽; 其次是因為護士對給藥差錯缺乏識別能力,認為發生的事件沒有給患者帶來傷害,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沒有上報的必要[31]。所以,要鼓勵護理人員積極上報不良事件,共同查找安全隱患,杜絕發藥差錯事件的發生。通過對事件過程、關鍵環節系統的分析,找出發生事件的原因,并進行流程再造,把發生的不良事件作為完善管理的資源,提高臨床護理的安全系數[32]。
4結論
在醫療過程中,護士與患者接觸最為密切,也是藥物治療的實施者,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往往沒有自知力,無論何種原因造成給藥錯誤,都會給病人造成一定的傷害,導致器官損失,甚至死亡,從而引發各種醫療糾紛。所以,確保安全正確給藥是精神科護士尤為重要的職責。作為管理者,要對護士積極進行培訓監督,落實口服藥發藥流程,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使護士形成嚴謹的工作習慣,避免給藥錯誤的發生,從而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使患者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Young HM,Gray SL,McCormick WC,et al. Types,Prevalence,and Potenti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Errors in Assisted Living[J].J Am Geriatr Soc,2008,56(7):1199-1205.
[2]陳立華,李清華,陳美艷,等.32 起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與管理對策[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7:108-109.
[3]蔣銀芬,楊如美,佟偉軍,等.229起護士給藥錯誤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62-64.
[4]袁曉玲,趙愛平.低年資護士自我效能與溝通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上海護理,2010,2:25-28.
[5]吳如容,張福志.PDCA循環在護士臨床給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2,18(3):169-170,173.
[6]陸秀文.128 起給藥錯誤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2):63-66.
[7]鄭凱蘭,龔龍飛,龔小華.護士給藥錯誤根本原因分析[J].當代護士,2011,4(中旬刊):177-179.
[8]謝鴻珍.精神科發藥缺陷分析與管理對策[J].吉林醫學,2011,32(8):1625-1626.
[9]陳春霞.住院患者常見給藥錯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2):224-225.
[10]周春芳,華卓君,陳金花.32例給藥護理缺陷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天津護理,2012,20(1):29-30.
[11]范曉冬.32例護理給藥差錯原因分析及對策[J].當代護士,2011,11:168-170.
[12]鄭鳳君,符杏清,黃芳,等. 85 起護理缺陷發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護理與康復,2006,5(3):223.
[13]戴歡洪,唐桃華.精神科護士發藥差錯歸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當代護士,2012,1:34-35.
[14]虞佩君,曹霞,張月嬌.護理差錯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1,10(8):666-668.
[15]金麗萍,寧永金,何雅娟.金華市二甲綜合性醫院低年資護士核心能力的現狀調查[J].護理與康復,2012,11(4):315-317.
[16]喻紅群,劉萍華,余拾香.精神科護士口服給藥26起分析及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22):2810-2812.
[17]楊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護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30-132.
[18]林麗躍,王美蘭,謝強麗,等.持續質量改進在為老年患者發放口服藥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護理雜志,2011,28(9B):60-61.
[19]王春云.發藥程序在精神科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1,3:83,20.
[20]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Standardising wristbands improves patientsafety[EB/OL]. [2009-09-29].http:// nrls. npsa.Nhs. Uk/EsaySiteWeb/getresource.Axd Axd AssetID= 60137& type=full & servicetype=Attachment.
[21]朱艷玲,廖志梅.口服藥發放流程在精神科護士用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9):1745-1746.
[22]程鳳敏.降低病區護理給藥前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的實踐與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2,1,47(1):52-54.
[23]鄭慧芳,謝麗萍.護理給藥錯誤的調查分析及應對策略[J].護理志,2012,29(12B):59-62.
[24]辛志芳.如何做好精神患者服藥工作[J].中國保健,2009,17(12):86.
[25]戴艷萍.臨床給藥差錯歸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4) : 1313.
[26]李裕明,史瑞芬.護理一般差錯瞞報情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 5) : 13.
[27]金萍,蔡慧芳,童利珍,等.低年資護士發生給藥錯誤47起的特征分析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3,12(5):458-460.
[28]劉義蘭,李芬,黃行芝,等.病人護理安全事件自愿報告探索與事件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9,9(3):43-44.
[29]Covell CI,Ritchie JA. Nurses'responses to medication errors: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reporting[J]. J Nurs Care Qual,2009,24(4) :287-297.
[30]Patrician PA,Brosch,LR. Medication error reporting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a military setting[J]. J Nurs Care Qual,2009,24(4):277-286.
1 護理安全的概念及重要性
護理安全是指在護理工作服務的全過程中,不因護理失誤或過失而使患者的機體組織、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損害,甚至發生殘疾或死亡。護理安全關系到患者的預后、關系到醫院的護理質量和信譽,關系到護士的自身利益。
2 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
2.1 護士自身的因素 主要表現在不安心護理工作,不能正式護士工作的地位及待遇,職業倦怠,工作責任心不強,慎獨修養差,工作中不能按有關的規程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執行。
2.2 護理管理方面的因素 安全意識不強,思想教育薄弱,平時不注重各班職責,規章制度和護理技術操作常規的落實執行,對專業理論技術訓練重視不夠,考試考核走過程。
2.3 患者及家屬的因素 對治愈的期望值過高,可是由于醫療水平的局限,一些疾病當前無法治愈,如癌癥、艾滋病等疾病,造成患者及家屬不理解,特別是當病情加重或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時,患者家屬往往存在不滿情緒,當護士語言不當或操作失敗時就有可能成為患者及家屬發泄不滿情緒而誘發糾紛發生。
2.4 物品藥品因素 主要包括設備不齊全;儀器使用不當導致的以外損傷;搶救物品未做到定時交接檢查維修保養導致的在急救時使用時不能正常達到應有的功效等等。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護士在使用時未認真檢查及時發現就給患者使用導致的輸液反應等。
2.5 環境因素 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及布局不合理導致的院內感染;環境污染導致的地面濕滑使患者跌倒摔傷;危險品管理不當,如氧氣使用時未做到四防,使用的配電盤和插座老化漏電等;病區治安管理不善導致的患者物品被盜或兒童丟失。
3 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的護理安全問題
3.1 與護士責任有關的安全問題 護士責任心不強,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按操作流程辦事,特別是不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護理工作的規章制度是神圣的,任何護士都要敬畏它,它是以生命和鮮血的代價換來的經驗與教訓,絕不能敷衍和應付。
3.2 與護士作風技術有關的安全問題 護士對專業知識缺乏,技術操作不熟練,工作作風粗疏,態度不嚴謹,協作能力不強導致延誤患者的治療、搶救引起糾紛的發生。
3.3 與護士語言行為有關的安全問題 護士服務意識差,語言生硬,溝通不到位,行為不當,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導致患者情緒激動,甚至引起病情變化。特別是夜間當班時,重患者不按時巡視,口腔護理、翻身、吸痰 、鼻飼、更換尿袋等都交給患者家屬去做,不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異常情況,延誤患者搶救,甚至是死亡后未及時發現。
3.4 與用藥不當有關的安全問題 表現在多用、少用藥、給藥途徑、給藥時間、給藥劑量錯誤、藥物不良反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疾病的轉歸甚至傷殘或死亡。
3.5 與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有關的安全問題 護士不熟悉設備的使用,缺乏應急能力,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時不查看產品質量、有效期,危險品的管理不到位如氧氣、電器等。
3.6 與住院環境有關的安全問題 病區地面濕滑導致患者跌倒、摔傷,老年人、神志不清的患者未配置床檔造成患者墜床,熱水瓶放置不當引發患者燙傷,感染與非感染患者同住一室造成的院內感染,神志清醒的男女患者混住一室引起的人身安全糾紛。
4 防范護理安全問題的措施
4.1 更新觀念強化防范意識規范自身行為,加強護士的職業責任感:強化和鞏固每位護士的法律意識,糾紛意識,舉證責任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時刻警示自己一旦出現差錯事故或糾紛,患者已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治療和護理,而是通過法律來解決醫療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工作中注重證據的保留和保存。護士在護理工作中要主動克服僥幸心里增加責任感,自覺將護理工作的標準及要求內化成自身的護理行為。
4.2 嚴格執行護理各項操作規程、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因為這些制度是護理專家經歷長期臨床實踐的科學總結,是開展護理工作的標準,是護士工作時必須遵循的準則,是護理安全的基本保證。
4.3 護理管理者要強化護理風險管理,構建護理安全文化氛圍:嚴肅護理管理,注意觀察患者病情及情緒狀態,主動溝通,認真交接;加強節假日、中午、晚間、夜間、清晨、治療護理工作高峰時段護理質量的監控,合理配置人力,實行彈性排班、雙排班,減輕超負荷工作狀態;排班時應考慮新老人員搭配,對實習護生做到放手不放眼;在患者的識別、交接、轉運、管道護理、壓瘡護理、藥品管理等方面,要建立具體的防范措施,強化護士工作過程管理,規范工作流程;對急診科、手術室、監護室、產房、新生兒病房、危重患者集中的科室等,要加強質量檢查與管理,將護理安全作為重要內容實行監管,積極引導護士長、護士主動呈報差錯,挖掘正面的安全信息和事例,強化典型示范作用。鼓勵護士間的團隊協作精神,倡導喚起“有意注意”,使護士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監督;喚起相互間的“有意注意”,就能彌補工作中的缺陷或漏洞,防范護理差錯發生。培養護士良好的“慎獨”修養,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茍。
4.4 加強護士核心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首先是評判性思維能力,使護士能夠合理評價正確判斷患者的各種情況,通過敏捷的思維做出正確的反應,不斷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其次是培養和提高護患、醫護、護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學習專科疾病護理常規、健康教育指導、常用護理操作規程、目的、注意事項、??萍膊〉臋z查、治療、護理告知、護患、醫患溝通技巧等。
4.5 更新管理觀念,建立全院安全信息溝通平臺,構建護理安全文化氛圍:實施“護理安全信息通報”,將個別護理安全事件,作為全體學習借鑒的資源。以不良實例給大家警示,引導護士用個人意志提升有意注意力。堅持護理安全質量改進 “三不放過”即發現問題不查清原因不放過,查清原因不解決問題不放過,解決問題不認真、不徹底不放過。積極推行解決問題“1+3”模式,即:發現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完善建立一套制度和流程,分享一群人,避免類似錯誤再次發生。
兒科護理風險;原因;防范
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兒科患兒無自我保護能力,缺乏危險意識,住院期間發生意外傷害的潛在危險概率高。了解兒科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常見種類、風險程度及高危因素,對提高兒科護士風險防范意識及預知風險的發生,對保障患兒醫療護理安全起著積極的作用。現將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及防范措施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 兒科常見風險的原因
1.1 意外傷害 包括墜床、墜車、墜窗、跌倒;燙傷;利器割傷;眼外傷;牽拉傷、骨折;氣管異物、蒙被;食管異物;物品墜落砸傷;嬰兒因發育不完善,平衡功能差;幼兒對周圍環境存在的危險缺乏認識,且好奇心和模仿性強,很容易接觸危險因素和模仿一些危險動作;陪護家長安全意識薄弱,如離開時未及時拉上床欄、開水杯放在患兒觸手可及之處、擠睡在患兒小床上等,使患兒發生意外傷害的潛在風險概率增加。
1.2 病情觀察不及時 患兒因其生理解剖特點,往往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特別是嬰幼兒出現不適時不能用語言清晰、準確地表達,如嘔吐后的誤吸或蒙被,幾分鐘內就可致患兒呼吸、心搏驟停,即使護士在規定時間內巡視患兒,仍有因發現不及時而延誤搶救時機的可能;近幾年因醫院的快速發展,大量年輕護士走上工作崗位,因??浦R及臨床經驗缺乏,不能夠準確的判斷病情變化,也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靜脈留置針在穿刺過程中,由于護士操作的不規范,可有使外套管斷裂在血管內的可能;輸液間歇期間因小兒好動及夜間缺乏家長監管時可使留置針滑出而致出血。
1.3 藥物使用問題 配制藥物時間過早,配制好的藥物若放置時間長,易造成污染及藥效下降;患兒病情變化快,醫生隨時會根據病情調整給藥方案,過早配制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由于患兒年齡小,如果計算錯誤,可導致患兒用藥不足或藥量過大;使用不恰當的溶媒,例如:注射用青霉素鈉在中性溶液(pH6~7)中穩定,在堿性或酸性溶液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分解,使藥效降低,且致敏物質也增加;藥物配伍不當,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K1注射液可被強還原劑維生素C注射液破壞,影響療效;載體量過少,使藥物不能完全溶解或濃度過大而產生刺激;藥物不良反應積極觀察,早期處理,護士在給患兒用藥時,要注意觀察及詢問家長,了解患兒有無不適。
2 對策
2.1 加強教育及培訓 對于責任心不強、安全意識淡薄、業務能力差、資歷低的護士、實習護士、陪護家長是最易發生風險事件的高危人群,防范重點在教育及培訓;對于新上崗護理人員及進修護士,在進行崗前培訓時重點進行安全教育,將醫院以往發生的差錯事故進行回顧及分析,從中吸取教訓;請專業律師進行專題講座,提高護理人員依法施護、防范風險的自律行為;對陪護家長加強教育,以增強安全意識、改善不良行為,促進患兒安全。
2.2 加強管理 查對、交接班、醫護耦合性是兒科護理中的高危環節,術后患兒轉運途中、無陪護的患兒外送檢查途中、在手術室等候手術的過程中、危重患兒在各類有創操作過程中、入院等候床位過程中等,最易發生病情變化又不能及時發現。對此我們應進一步完善并修訂工作制度及護理流程,規范護理環節管理,制定及完善各類查對流程、意外事故應急流程、患兒轉運及手術接送流程,同時細化交接班制度,并建立交接班備忘錄等,保證各項制度及流程的落實到位;在工作繁忙、中午及夜班、交接班前后、節假日等高危時段增加人員配備,實行彈性排班制度;根據護理人員技術水平的差異來分配工作,避免因工作忙亂而造成失誤。
2.3 加強風險監控 風險隱患如果沒有被認知并加強防范,將有可能導致真實的不良事件的發生;加強風險監控是減少風險的重要環節,我們應發掘現有的或者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制定預防并糾正措施,對措施落實情況以及實施后的效果作持續質量的跟蹤及評價;護士長每月對風險事件進行歸納和總結,同時把結果作為下個月質量考評的重點,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風險事件,避免護理風險對患兒的危害,保證患兒的安全。
2.4 用藥安全管理 護士應加強藥物知識的學習,對藥物的適應證有一定的了解;兒科患兒病情變化快,用藥較復雜,藥品種類多,護士要熟練掌握各類常用藥物的相關知識,如對某個藥物用法存在疑問,在執行前一定要弄清楚;加強對護士的職業道德教育,提倡敬業精神,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做到規范準確用藥,保障患兒用藥安全;護理管理者應結合兒科病房的特點,合理排班,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人力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給藥間隔時間,注意藥物合理配伍,給藥間隔時間過短或過長,均可導致藥物蓄積或達不到治療效果,藥物的合理配任可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掌握常用藥物的配伍規則,藥物配伍時查看有無沉淀、變色、渾濁、析出結晶等。
參 考 文 獻
[1] 張琳琪.風險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現代護理,2006,12(7):669670.
1 護理差錯及安全隱患發生的原因
1.1規章制度落實不嚴,沒有嚴格按照醫療護理操作規程辦事。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專業技術不熟練,護理才做不熟練等人為因素均可引起糾紛。由于開放式的醫療環境,醫護人員對患者所實施的護理操作,技術均能目睹,隨著患者和家屬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對在治療護理中出現的問題或者一些不理解的行為,都希望有個說法,從而引起護理糾紛[3]。
1.2護理操作規程是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是維系護理質量的關鍵,部分護士未認真執行三查八對制度,在護理時,精力不集中,沒有認真按操作常規要求去做。在工作繁忙,環境嘈雜時沒有核對清楚,也是出錯的原因之一[4]。
1.3護士責任心不強,疏忽大意,因一時粗心或遺忘而造成客觀上的過失行為。沒有按照規定執行查對制度,對藥物的外文、化學名不熟悉,藥物劑量換算不清楚,治療護士在床旁給藥前未將藥物與治療單再次核對等均可造成差錯。按美國醫院藥師學會的文件,用藥失誤共分為12類,其中第二類是遺漏給藥,第三類是時間錯誤,即給藥時間間隔超出規定,第8類給藥技術錯誤,即給藥程序、途徑、部位、速度不正確與我們護理人員密切相關[5]。
1.4護理質控不到位,護士編制不足。質量管理是護理安全管理的核心,質量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沒有定期檢查,隨時檢查,重點檢查,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制度落實不到位。護理人員缺編也是導致護理差錯的重要原因,由于護理人員編制不足造成護士長期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而產生厭煩心理,致使治療和護理難以達到滿意效果[6]。
1.5法律意識淡薄,看不到護理工作中潛在的風險隱患。
1.6護士工作時情緒差帶有個人情緒,工作不能集中精力,缺乏溝通技巧:表現為語言生硬,詞不達意,導致誤會引發糾紛[7]。
1.7缺乏工作經驗。年輕護士由于工作時間短,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基礎護理知識掌握不牢,基本技術操作水平不熟練,操作失誤,不重視學習和業務技術培訓,違反操作規程,缺乏工作經驗[8]。
1.8護理差錯發生的時間因素:最易在工作繁忙時,早晚班交接班時和節假日[9]。因干擾因素多,工作人員減少,工作時思想不集中。
2 護理安全防范
2.1加強護士的責任心教育是防范護理質量缺陷的根本[10]。護理工作中出現質量缺陷,無論處理醫囑錯誤還是治療給藥的錯漏,都與護士的責任心不強有關。責任心是護士減少差錯發生的基本保證。有了責任心,才能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熟悉掌握操作規程。對一個沒有強烈責任感的護士來說,工作中是不可能做到認真細致、一絲不茍、作風嚴謹的。因此做好防范護理差錯就必須強化責任意識,應經常組織護士學習護理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責任心和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護士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信念和慎獨精神,調動其內在的、主觀的工作積極性,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警覺性,從履行責任上強化責任,這是對每一位在崗人員的根本要求。
2.2組織相關人員學習安全標識,提升處理護理安全問題的能力??炭嚆@研業務,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以支持心理上的"臨陣不亂";精湛的技術是保證護理質量的重要條件,也是防范護患糾紛的主要因素,包括對護士進行三基訓練,定期進行全院性或科室內操作比武;指定高年資護士一對一帶教;鼓勵護士參加各種學習班[11]。
2.3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醫德醫風和醫療行政法規教育是減少護理差錯的關鍵。經常不斷地組織護士進行護理相關知識的學習;經常及時反復地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識,要求每一位護理人員都應懂法,嚴把新入院護士的崗前培訓教育觀,讓在崗護士了解相關的安全管理規定,正確按操作規程辦事,增強其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覺性。將安全教育與法律知識教育、職業責任感和"慎獨"精神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要懂得護理工作存在著潛在的法律問題,護理人員應該認識到,由于自己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并牢固樹立"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和依法施護的觀念,從思想上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在各項工作中防范差錯,落實安全[12]。做好安全宣教,只有在醫院中建立一種積極的安全文化,才有可能使減少患者傷害事件做出的努力得以實現[13]。安全文化建設是醫護人員安全意識和行為的導向,只有在醫院中建立一種積極的安全文化,才有可能使減少患者傷害事件做出的努力得以實現[14]。
2.4根據臨床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科操作流程,做到切實可行,對新護士進行上崗前培訓、考核,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培訓。制定技術操作流程及加強"三基"訓練和考核,培養護士主動學習的意識,鼓勵護士自學或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以充實和更新知識,特別是醫學水平不斷發展,新技術不斷應用,也要求護士不斷學習,適應發展的需要。做到日有計劃,周有安排,月有考核,特別是對低年資護士要反復強化訓練基礎知識,定期集中培訓技術操作。全面提高護士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壓力,經常組織護理人員針對技術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互相學習,總結經驗,提高護士的應變能力。
2.5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合理支配人力,實行彈性工作確保白天至少6名護士在崗,夜班1名護士并配備班1名,充實了白班、夜班的力量,這樣既保證常規護理治療的順利進行有避免了人類資源的浪費,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減少了安全隱患[15]。
2.6在執行醫囑時要求護士嚴格按規章辦事,認真執行三查八對,這是避免護理差錯的有效法寶。對可疑醫囑要問清楚后方可執行。切記三不可:不可隨意簡化操作程序,不可存在絲毫的僥幸心理,不可忽視操作中的病情觀察;另一方面,護士的職責要求你成為患者的監護者而熟悉你所用的藥物,特別是在給患者用藥時,一定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有絲毫的粗心大意,否則患者將有生病危險。
2.7加強護患溝通,是保證護理服務質量最關鍵的措施。良好的溝通可以避免因護理質量缺陷引起的醫療糾紛,注重護患溝通的技術交流和情感溝通。由于護理工作的對象是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人,而護士的語言則是一門精湛的藝術,盡量做到科學的語言通信化,嚴肅的語言禮貌化,使對方易于接受,只要一切從患者的需要出發,尊重和保障患者的利益,就能達到最佳的溝通目的,達到最好的護患關系,反復地了解患者,發現情況,及時解決,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顱腦損傷患者 護理風險管理 持續質量改進
為降低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率,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優質護理,我科就顱腦損傷患者病情特點、容易出現的護理風險做出了回顧與分析,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方法
1.1 明確護理風險相關概念及特點 護理風險是醫療領域中因護理行為引起的遭受損失的一種可能性。護理風險是一種職業風險,即從事醫療護理服務職業,具有一定的發生頻率并由該職業者承受的風險,包括經濟風險、技術風險、法律風險、人身安全風險等。護理風險四項具有代表性的特點:難以預測性、難以防范性、與護理行為的伴隨性、后果的嚴重性。
1.2 制定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管理計劃 識別評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實——評價總結。
1.3 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管理計劃在臨床中的應用
1.3.1 識別評估 護理人員在對臨床工作中對顱腦損傷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要有充分認識,明確風險可能發生的因素、可能發生的環節,有預見性的建立護理風險評估表,將“怕出錯”的意識,積極轉變為“哪里可能出錯”,現將顱腦損傷患者易發生的護理風險分為以下四類:控訴事件、意外事件、護理人員因素所致的風險、護理差錯事故。
1.3.2 制定措施
1.3.2.1 投訴事件及控制措施 (1)控訴事件:顱腦損傷患者大多意外發病,且病情危、重、急、險,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環境陌生,極度緊張,對醫護人員既充分依賴又持懷疑態度,此時他們大多希望得到全體醫護人員語言及行動上的重視,此時接診護士稍不注意就會引發護患糾紛,招致患者投訴態度不好、病情觀察不到位、護士操作技術欠缺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護患溝通制度,要求護士態度和藹,禮貌待人,服務熱情,換位思考,體驗式服務。
在搶救過程中,規定開放靜脈通道、準備供氧吸痰裝置、準備床單位、剃光頭(備皮)、備血、陪送急查頭顱CT等需由哪個班次完成以縮短搶救時間,做到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加強與輔檢科室的溝通與聯系,及時得到患者輔檢結果的反饋并及時告知患者及家屬。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 (1)意外事件:顱腦損傷患者有的神志不清,有的神志恍惚,有的躁動不安,陪護人員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患者墜床、跌倒、燙傷或走失,偶爾停水停電也會導致搶救設備如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使用中斷,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裝置出現故障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加強陪護人員的知識培訓,要有預見性護理措施,對顱腦損傷導致精神障礙患者家屬給予高危風險預見性告知,做到班班交接,當班人員熟知備用醫療器械備用現狀,保證特殊情況下及時到位。
1.3.2.3 護理人員因素所致的風險及控制措施 (1)護理人員因素所致風險: 護理人員自身法律意識淡薄、人文科學和社會知識缺乏、專業技術水平低下、??萍夹g護理操作不當、護理記錄不完整、服務觀念和態度滯后,醫護耦合不當是風險發生的潛在危機。(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業務學習制度,加強醫護與耦合,要求護理人員掌握風險管理4要素:同情、交流、能力、表格化,要求年資高的護士、神經外科學科主任準備有關顱腦損傷患者觀察與護理的課件,并在學習中進行討論,以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提高護士基本素質和識別護理風險的能力,提高醫護溝通效果,增強患者及家屬對護士的信任取得其配合并參與到治療疾病中。
1.3.2.4 護理差錯事故及控制措施 (1)護理差錯事故:執行醫囑給藥不當、執行醫囑錯誤、護理操作不當等給患者造成傷害。(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護理差錯事故管理制度,護理關鍵環節建立標識牌,將護理差錯扼殺在萌芽狀態。安排有關顱腦損傷患者基礎與??谱o理知識講座,以加強年輕護士業務能力及應變能力。
1.3.3 控制落實 在臨床工作中,我科護理質量管理小組成為以護士長為核心的風險管理組織成員,其中護理組長負責護理風險的控制與風險管理措施的落實,護士長肩負彈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員,及時行為引導等總監督責任,對風險防患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評估風險措施的有效性,并適時予以糾正。
另外,互患換位思考,相互理解。
1.3.4 評價總結 完善最初建立的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評估,提出整改措施,持續質量改進。
2 體會
醫療護理行為在實施過程中一直都存在各種風險和不測,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冒險行為,我們在進行這項勇敢者的職業的同時,要加強各項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預見性工作能力,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