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12:13: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理財業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如下特點:
(一)理財產品品牌化和系列化。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產品系列,如中國工商銀行的“理財金賬戶”,招商銀行的“金葵花”等,成為理財市場的一大特色。
(二)理財產品規模不斷增大。在2004年,商業銀行在國內市場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只有49只。至2007年,銀行已發行了273只理財產品,與2006年同比增加了58只,增幅約為27%。
(三)產品設計以創新為理念,趨向多樣化。如光大銀行推出一款以“呵護寶寶健康,陪伴寶寶成長”為設計理念的聯名卡,專為擁有0-6歲寶寶的農行設計。
(四)主要以外幣理財產品為主,以固定收益產品為主,以短期產品為主。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近幾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總體而言,其規模還小,在銀行業務中所占的比重還不高,針對用戶的服務只停留在很淺的層次,在品質與全方位的服務上與國外銀行尚有很大的差距,如品種單一、缺乏專業理財師等。
二、制約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因素
目前,我國金融法律法規、金融管理體制、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以及商業銀行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制約著個人理財業務市場的發展。
(一)分業經營金融體制的制約
從理財的概念分析,銀行、證券、保險三者的作用各有側重,互有不同。分業經營狀態下,三個市場處于相對分隔狀態,客戶資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體系內循環,這使銀行只能而不能涉足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理財產品的創新范圍和創新程度都十分有限。在實際操作中也無法實現客戶資金在銀行、證券、保險各領域的不同配置。
(二)個人信用制度不完善
我國的征信體系近幾年才開始建立試點,仍處于摸索階段。而長期片征信制度的缺失,加上個人所得稅制度尚不健全、財產申報制度尚未全面實施,使得銀行與居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產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給銀行帶來較高的不確定性,客觀上使銀行減少了個人消費信貸等理財業務的供給。
(三)理財觀念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我國居民歷來崇尚量入為出的理財思路,這些觀念使居民對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認識不足,有些人手頭盡管有大量的金融資產,但因對我國商業銀行服務水準心存疑慮,常常對個人理財業務持觀望態度。
(四)個人理財業務缺乏正確的市場細分和定位
目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服務對象標準過于單一,純粹以客戶存款金額為標準,且門檻普遍偏高,符合客戶實際需求的理財服務菜單相對不足;另外,個人理財服務基本上沒有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針對性推薦營銷,理財方案差別化服務不足。
(五)缺乏高素質的理財人員
個人理財業務要求理財人員不僅要了解銀行的各項產品及其功能,還要掌握廣泛的社會、經濟知識和經驗,并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長期以來,我國金融行業分業經營的格局使得國內的復合型人才非常匱乏,無法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個性化理財服務。
三、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思路
由于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全面實施金融混業經營的環境和條件,因此金融混業的政策設計只能漸進進行。商業銀行應該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尋找機會繞開混業經營的壁壘,完善內部體系,更好的開展個人理財業務,迎接將來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一)實施客戶細分及改善客戶結構
商業銀行要遵循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客戶細分,進行品牌、產品和服務創新,以品牌吸引客戶,以產品和服務留住客戶。銀行應以提高利潤為目標細分客戶實行差異化管理;建立完整的客戶數據資料庫并加強客戶關系管理;以服務引領理財,為客戶提供量體裁衣式的個性化理財服務,通過財務咨詢、規劃引導客戶的理財行為,滿足其潛在的理財需求,不斷挖掘客戶價值,與客戶建立穩定、持續的合作伙伴關系。
(二)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服務隊伍建設
商業銀行應該優選出一批業務熟練、責任心強、對個人理財業務感興趣的精英員工,進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理財服務。
(三)加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管理
銀行必須運用產品擴張策略和產品差異策略加快個人理財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并優化其產品結構。要建立一套系統的客戶需求調查分析方法;建立產品開發工具和模型,以便對新產品進行設計、估算風險、定價和加工處理;努力實現綜合經營以拓寬創新范圍;以制度和IT系統保障將創新產品快速投放市場。
(四)優化理財服務渠道
以人工網點作為向中高端客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的主渠道,并以虛擬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電子渠道提升整體服務功能,大力推廣自助理財。
參考文獻
[1]李瑜,個人理財金融業務創新探析[J],商業研究,2004,(17)
[2]楊新臣,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及其戰略,武漢金融[J],2006,(6)
[3]江鷗,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幾點建議,經濟師[J],2006,(5)
[4]劉怡慶、蔡繼東,金融調控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南方金融[J],2006,(5)
關鍵詞:投資理財高職人才培養實踐教學
1996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正式掛出“個人投資理財中心”的牌子,這是中國商業銀行開展個人投資理財業務最早的例子。此后,工行、建行、農行、交行、招行等幾家銀行加大了對個人投資理財業務投入,服務功能逐步完善。個人投資理財業務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局面,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但隨著此項業務的快速發展,專業人才的匱乏成為了其發展的主要瓶頸,對此問題的解決也越來越重要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一、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
1.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商業銀行的個人投資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為家庭或個人(私人)確定階段生活與投資目標、制定投資策略與組合、提供稅務安排、財產及投資顧問等金融中介服務。西方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未經專家理財的家庭,90%以上存在財務不合理的問題,隨時都可能導致財務危機。因此,從90年代開始,在一些歐美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都先后開辦了銀行利用其信息、設備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客戶提供個人投資理財業務。此后,國外商業銀行的個人投資理財業務發展非常迅猛,幾乎深入每一個家庭,其業務收入已占到商業銀行總收入的30%以上,對應的業務收益已占到銀行業利潤的40%左右。如美國花旗銀行個人銀行業務利潤貢獻度超過60%,其中個人理財業務利潤貢獻度接近50%。在香港,個人投資理財也成為近年來銀行業競爭的主要焦點,不但中小銀行積極拓展客戶群,連匯豐、渣打、恒生、東亞等大銀行也不甘示弱加入到個人投資理財業務的競爭中,并針對不同收入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理財服務,推動個人投資理財業務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在9%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不斷增長,在財富積累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在住房、醫療、養老、教育體制等方面陸續進行了改革,加大了支出中個人承擔部分,未來的不確定性使人們對未來支出預期增大。人們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做出長遠財務計劃,投資理財日漸成為居民家庭重要經濟活動。住房貸款、各種保險以及養老基金等各種金融產品進入人們的視線。有關調查顯示,80%的客戶愿意接受銀行推薦的個人理財建議和方案,70%的客戶在接受理財服務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續費。因此,為這部分日益壯大的個人高端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理財服務,是客戶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商業銀行發展理財業務的巨大契機。各類金融機構也適時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專家理財。
2.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趨勢。按照管理運作方式不同,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理財顧問服務,是指商業銀行向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與規劃、投資建議、個人投資產品推介等專業化服務。綜合理財服務,是指商業銀行在向客戶提供理財顧問服務的基礎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的業務活動。目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普遍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1)理財業務將成為標準服務。作為曾經在瑞銀集團等三家知名銀行負責理財業務的業內人士,IBM公司金融咨詢顧問廖仁君先生曾對媒體指出在過去10年中,中國理財業務每年的市場增長率達到了22%,2005年理財的市場規模就已達到250億美元,理財業務將成為銀行的標準服務。
(2)理財產品歸類整合。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初期,因銀行能提供的理財產品有限,曾經引起過關于理財只是概念的爭論。如今,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匯理財產品、開放式基金、信托產品、個人黃金投資、炒匯、房地產等投資項目日漸豐富,使得銀行能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一方面是各銀行轉變了觀念,以新的角度來看待自身已有的產品;另一方面金融產品也的確豐富起來,金融創新空前盛行。各銀行在開展理財業務初期,在不斷推出新產品的同時,幾乎都選擇了產品整合的方式,以各種套餐的名義來將不同的金融產品打包,以呈現給客戶。
(3)準確定位,客戶細分。市場復雜、客戶分散、需求多樣,是零售銀行業務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找準突破口,有的放矢,為客戶提供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才能卓有成效地開拓零售銀行業務。如招商銀行已率先根據市場細分理論,借鑒國內外銀行業發展零售銀行業務的成功經驗,形成和采取了有招行特色的矩陣式市場細分的經營策略。
(4)改造傳統網點,推出旗艦理財中心。理財業務作為一項全新的銀行業務,必然需要全新的硬件環境來支持,才能帶給客戶不同以往的感受。因而,對傳統銀行營業網點的改造也成了各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時,必須要投入的成本。如光大銀行以“陽光理財"為品牌,在不斷推出“陽光理財計劃"等新的金融產品的同時,光大也在全國各地著手進行了理財中心的建設。在鄭州、太原、青島、天津等分行,光大陽光理財中心以其鮮明的形象、合理的布局、貼心的設計和現代的裝修風格吸引了大批客戶。
關鍵詞:個人理財業務;中小客戶;微利原則;市場定位
郵政儲蓄銀行自掛牌成立以來,不斷健全組織機構,拓展業務品種和發展空間,大力推動向商業銀行的全面轉型。為提升郵政儲蓄銀行的綜合能力,總行確定了大力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方針,并制定了3年內分“三步走”的發展規劃。
1郵政儲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
郵政儲蓄銀行開辦個人理財業務兩年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首先,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了業務系統,對支行長、地市行長等業務骨干進行理財業務培訓,為個人理財業務的開辦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培育了理財產品品牌,形成了良好的業務發展架構和布局。截至目前,郵政儲蓄銀行在“儲匯聚財”的個人理財業務品牌下,形成了“創富”、“天富”、“財富”三個系列品牌,滿足了市場對高、中、低三種不同風險程度產品的需要。此外,郵政儲蓄銀行還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和制度,為業務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9年是郵政儲蓄三年規劃的“發展年”,進一步促進業務規劃和布局的逐步完善,從業務規模、市場占比等方面提升市場地位,逐步推進個人理財顧問服務模式的發展,才能將業務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傮w而言,郵政儲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起步晚,品種少,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質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為使郵政儲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取得更大突破與發展,理財觀念有待宣傳,理財市場有待定位,理財原則有待確立,理財人才有待培養。
2個人理財業務的內涵
國內各商業銀行均開辦了個人理財業務,有些銀行把其基本等同于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將一卡通、信用卡等業務歸入理財;有些銀行把其僅僅理解為信息咨詢,指派一些工作人員為客戶做一些解答;還有些銀行將其認定為銷售開放式基金、投資連接險、理財協議等產品。
不能確定個人理財業務的內涵,就不利于這項業務的定位與發展,郵政儲蓄銀行各級機構有必要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科學合理的界定。
2005年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指出:“銀行個人理財,是指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由此可以看出,郵政儲蓄銀行開辦的個人理財業務是建立在委托關系基礎上的多角度、多層次的銀行服務。就目前而言,銀行個人理財包括理財顧問服務,指商業銀行向客戶提供財務分析與規劃、投資建議、個人投資產品推介等專業化服務;綜合理財服務,指商業銀行在為客戶提供理財顧問服務的基礎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理財計劃,指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并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谝陨戏治?,郵政儲蓄銀行現階段處于理財顧問服務和銷售理財計劃階段,理財并不僅僅是單純投資,其關鍵是對“財”要“理”。郵政儲蓄銀行的開放式基金、理財協議、國債、保險都是打理“財”的工具,不能將其視為簡單的產品,要改變“重銷售,輕服務”的理念,將重心放在為客戶服務上。根據客戶的財力和理財目標,通過郵政儲蓄銀行的各種產品為客戶構建相匹配的體系,實現客戶利益最大化。
3郵政儲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定位
郵政儲蓄銀行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個人理財市場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空間,必須準確定位理財市場,并服從于自己的市場定位,在鞏固現有客戶關系的同時,發掘潛在客戶,由專業理財人員對其進行信息搜集、整理和評估,分析客戶的生活、財務現狀,依據客戶的理財目標幫助其制定可行的理財方案。
筆者認為,為中小客戶和城市居民理財是郵政儲蓄銀行當前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定位,這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3.1為中小客戶理財是郵政儲蓄銀行建行之初的定位
銀監會經過仔細研究,決定將郵政儲蓄銀行定位為面向城市居民的社區銀行,其經營目標是充分依托和發揮網絡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以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為主,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依據國際銀行經營慣例,理財、銀行卡、網銀是零售銀行的三個支點,因此選擇中小客戶是郵政儲蓄銀行的定位所決定的。
3.2郵政儲蓄銀行具備為中小客戶理財的優勢
郵政儲蓄銀行提供的基礎金融服務已經深入人心,在城鄉居民心目中有很高的信譽度,享有“綠色銀行”的美譽。郵政儲蓄銀行現已建成覆蓋全國城鄉網點,面最廣,交易額最多的個人金融服務網絡。目前,郵政儲蓄銀行擁有儲蓄營業網點3.6萬個,匯兌營業網點4.5萬個,國際匯款營業網點2萬個,其中有近60%的儲蓄網點和近70%的匯兌網點分布在農村地區。成為溝通城鄉居民個人結算的主渠道。另外,郵政儲蓄銀行現階段在理財方面還不具備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等大中型銀行競爭的能力,更不具備同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競爭的實力,因此選擇中小客戶并且為其理財會使郵政儲蓄銀行更具競爭優勢。
3.3中小客戶有財可理,并且需要理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了30年,GDP、人均收入、存款余額等對人民生活水平和個人家庭財富積累產生重大影響的指標均大幅增長。自2009年起,國家對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使醫療、住房、教育將逐漸不再成為居民的沉重壓力,進而居民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財務狀況。通過綜合安排,在理財方面達到獨立、安全和自主,更好地享受生活已成為人們追求的基本目標。城市居民以年均30%增長的理財需求,為郵政儲蓄銀行提供了廣闊的理財市場,這也要求郵政儲蓄銀行必須把握機遇,細分目標市場,為中小客戶理財。
4郵政儲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策略
4.1以客戶滿意、保本微利為理財原則
郵政儲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近期應以“客戶滿意,保本微利”為基本原則,要想成為真正的社區銀行,客戶滿意是第一要務??蛻粼谶x擇商業銀行服務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良好的服務態度,這是銀行吸引客戶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銀行的實力,銀行先進的硬件設施、品牌形象、就近方便等均為次要因素。
根據國外經驗,發展個人理財業務并且盈利絕非易事。開展個人金融服務業務,一開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人員的業務培訓、市場拓展、品牌推廣以及信息服務等。此外,為滿足投資者的實際需求,還必須對投資者行為有明確認識,并對其信息進行周密分析,同時還需掌握投資者的收益情況。因此,現階段郵政儲蓄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應以滲透定價的策略,迅速擴大理財業務規模,從而取得規模效益。為此,郵政儲蓄銀行一要穩定現有客戶,使其財富不斷增值,以加強客戶關系,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二要通過理財增加客戶資產的額外價值,提高郵政儲蓄銀行的服務水平,激發客戶對金融理財產品的需求,培養成長型客戶;三是樹立理財服務典型,擴大潛在客戶,從而提高郵政儲蓄銀行在中小客戶市場中的份額}四是在優質客戶穩步增加的基礎上,加快特色金融理財產品的創新,使郵政儲蓄銀行更具特色。
4.2以服務客戶為基礎,多層次開發理財產品
理財是一種服務,這種服務通過各種產品幫助和指導家庭或個人構建全面、科學、多元互補、動態跟進的財務體系,使其實現終身快樂的理財目標,獲取家庭和個人財務的最大自由。從郵政儲蓄銀行的現狀看,個人理財業務尚處于起步時期。穩健經營是其首要原則,其理財產品的選擇可分步進行。
首先,以“代字號業務”為起點,逐步擴大個人理財業務市場份額。如保險、代銷國債、開放式基金,這些業務雖屬初級理財產品,但是市場潛力巨大,隨著財富的不斷增加,資產分散將成為個人客戶構建投資獲利體系的重要支柱。所以鞏固和擴大此類理財業務。雖然收益不是很高,但可以穩定現有客戶群,提高目標客戶市場占有率。
其次,逐步介入相對熟悉且收益較大的產品。如理財協議、信托等業務。隨著郵政儲蓄銀行資金運用技術及市場的不斷拓展,理財人員經驗不斷豐富,可以不斷介入高風險、高收益類理財產品。
最后,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個性化需求理財服務。目前銀行的理財服務仍然停留在“以產品為核心”,側重于產品設計和推銷。以客戶為中心是面向郵政儲蓄銀行高端客戶提供的服務,銀行不僅要為客戶提供投資理財產品,還包括替客戶利用信托、保險、基金等金融工具維護客戶資產在獲益、風險和流動性之間的精準平衡,同時還要提供與個人理財相關的一系列法律、財務、稅務、財產繼承、子女教育等專業顧問服務。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不斷增長,個人理財業務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但從整個發展階段而言,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尚處于初級階段,對此進行研究具有實際指導意義?;谶@點,本文就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作了分析,并結合國情,提出了相應的發展思路,以期推進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良好發展。
自1996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在國內最早掛出“私人理財中心”的牌子至今,隨著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個人理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不爭的現實。時至今日,國內各家銀行拓展中高端個人理財業務的腳步一直未曾停滯。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外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個人理財品牌,并在個人高端客戶市場和金融產品創新上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競爭。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如下特點:
(一)理財產品品牌化和系列化。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產品系列,如中國工商銀行的“理財金賬戶”,招商銀行的“金葵花”等,成為理財市場的一大特色。
(二)理財產品規模不斷增大。在2004年,商業銀行在國內市場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只有49只。至2007年,銀行已發行了273只理財產品,與2006年同比增加了58只,增幅約為27%。
(三)產品設計以創新為理念,趨向多樣化。如光大銀行推出一款以“呵護寶寶健康,陪伴寶寶成長”為設計理念的聯名卡,專為擁有0-6歲寶寶的農行設計。
(四)主要以外幣理財產品為主,以固定收益產品為主,以短期產品為主。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近幾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總體而言,其規模還小,在銀行業務中所占的比重還不高,針對用戶的服務只停留在很淺的層次,在品質與全方位的服務上與國外銀行尚有很大的差距,如品種單
一、缺乏專業理財師等。
二、制約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因素
目前,我國金融法律法規、金融管理體制、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以及商業銀行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制約著個人理財業務市場的發展。
(一)分業經營金融體制的制約
從理財的概念分析,銀行、證券、保險三者的作用各有側重,互有不同。分業經營狀態下,三個市場處于相對分隔狀態,客戶資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體系內循環,這使銀行只能而不能涉足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理財產品的創新范圍和創新程度都十分有限。在實際操作中也無法實現客戶資金在銀行、證券、保險各領域的不同配置。
(二)個人信用制度不完善
我國的征信體系近幾年才開始建立試點,仍處于摸索階段。而長期片征信制度的缺失,加上個人所得稅制度尚不健全、財產申報制度尚未全面實施,使得銀行與居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從而產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給銀行帶來較高的不確定性,客觀上使銀行減少了個人消費信貸等理財業務的供給。
(三)理財觀念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我國居民歷來崇尚量入為出的理財思路,這些觀念使居民對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認識不足,有些人手頭盡管有大量的金融資產,但因對我國商業銀行服務水準心存疑慮,常常對個人理財業務持觀望態度。
(四)個人理財業務缺乏正確的市場細分和定位
目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服務對象標準過于單一,純粹以客戶存款金額為標準,且門檻普遍偏高,符合客戶實際需求的理財服務菜單相對不足;另外,個人理財服務基本上沒有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針對性推薦營銷,理財方案差別化服務不足。
(五)缺乏高素質的理財人員
個人理財業務要求理財人員不僅要了解銀行的各項產品及其功能,還要掌握廣泛的社會、經濟知識和經驗,并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長期以來,我國金融行業分業經營的格局使得國內的復合型人才非常匱乏,無法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個性化理財服務。
三、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思路
由于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全面實施金融混業經營的環境和條件,因此金融混業的政策設計只能漸進進行。商業銀行應該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尋找機會繞開混業經營的壁壘,完善內部體系,更好的開展個人理財業務,迎接將來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一)實施客戶細分及改善客戶結構
商業銀行要遵循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客戶細分,進行品牌、產品和服務創新,以品牌吸引客戶,以產品和服務留住客戶。銀行應以提高利潤為目標細分客戶實行差異化管理;建立完整的客戶數據資料庫并加強客戶關系管理;以服務引領理財,為客戶提供量體裁衣式的個性化理財服務,通過財務咨詢、規劃引導客戶的理財行為,滿足其潛在的理財需求,不斷挖掘客戶價值,與客戶建立穩定、持續的合作伙伴關系。
(二)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服務隊伍建設
商業銀行應該優選出一批業務熟練、責任心強、對個人理財業務感興趣的精英員工,進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理財服務。
(三)加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管理
銀行必須運用產品擴張策略和產品差異策略加快個人理財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并優化其產品結構。要建立一套系統的客戶需求調查分析方法;建立產品開發工具和模型,以便對新產品進行設計、估算風險、定價和加工處理;努力實現綜合經營以拓寬創新范圍;以制度和IT系統保障將創新產品快速投放市場。
[論文摘要]針對我國商業銀行新興發展的個人理財業務,本文通過對目前個人理財理念及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的研究,指出了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此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一、國內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概述
(一)個人理財業務的概念
個人理財是指個人資產通過銀行專家的理財服務實現保值增值的過程。而個人理財服務是指銀行利用掌握的客戶信息與金融產品,通過發掘客戶需求,幫助客戶分析自身財務狀況,制定個人財務管理計劃,并幫助客戶選擇金融產品的一系列服務過程。具體的講,我國當前個人理財業務,就是專家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個人投資建議,幫助客戶合理而科學地將資產投資到股票,債券,保險和儲蓄等金融品種中,以實現個人資產的保值增值,從而滿足客戶對投資回報與風險的不同要求。
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是商業銀行利用其網點、技術、人才、信息、資金等方面的優勢,以自然人(或個人客戶)為服務對象,為其提供包括投資理財、代收代付、保管、轉賬匯兌結算、資金融通、信息咨詢等在內的全方位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對個人的金融理財服務僅僅局限于儲蓄、代收代付等簡單的業務??墒请S著個人財富的增長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各家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迅速發展起來。以1996年中信實業銀行最早推出的“私人理財中心”為開始至今的10年期間,在以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為主體的基礎上,各家機構紛紛推出相應的理財產品和服務。2001年6月,上海出現了以楊韶敏等6位理財員命名的理財工作室,這標志著我國銀行業在個人理財服務上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近幾年來,國內商業銀行經過對個人理財業務的研究和探索,已經普遍認識到了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個人理財中心”“理財工作室”在紛紛設立,新的金融產品也在不斷地推出,國內幾乎所有商業銀行都將該業務的開展作為競爭優質客戶的重要手段核心的經濟效益增長點。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理財產品單一,存在同質化
目前國內各商業銀行盡管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財品牌,如招商銀行“金葵花”理財品牌,中信實業銀行的“理財寶”品牌,工行的“理財金賬戶”等。但它們的業務范圍更多的只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重新整合,大都集中在個人信貸、代收代付、信息服務等基礎性理財產品上,關于投資類理財產品相對較少,更談不上結合客戶的投資偏好和資金實力,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理財計劃。同時,我國各家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趨同現象嚴重,一家能做的業務,別人可以很快“復制”, 一家銀行剛剛開發出新產品,其他商業銀行立刻就能跟進,盡管名目互不雷同,但功能特點類似、投資收益相當, 各行間的差異就主要表現在代客理財的重點略有不同。
(二)金融分業經營的政策體制,限制了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空間。
由于目前國內金融業尚處于分業經營階段,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相互割裂使得銀行無法利用證券和保險這兩個市場為客戶實現增值,這大大制約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空間,導致個人理財業務過程中的個性化服務只能在較低的層面操作,因而,目前的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咨詢、建議或投資方案設計等層面上,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
(三)專業理財人員的缺乏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知識性、技術性相當強的綜合業務,涉及到市場、資本、金融、投資、貿易、法律等各個領域,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非常高。它要求理財人員不僅要全面了解銀行個人業務的各項產品和功能,還應掌握資本、證券、保險、投資、期貨、房地產等相關金融知識,具有綜合性強、靈敏度高、涉及面廣等特點。但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個人理財服務人員,多是原來從事傳統銀行業務的員工,對證券、保險等專業知識知之不多,文化素質也普遍不高,理財建議還只是停留在為客戶提供儲種選擇、個人存單質押等與傳統儲蓄業務相關的服務上,而未能真正為客戶提供適當的理財建議,不能讓客戶了解理財的核心和含義,只會讓客戶感到自己離理財服務越來越遠。
(四)營銷宣傳渠道單一
國內商業銀行目前在經營管理上基本上都將對公業務和個人業務分開,在對外營銷中,還是個人歸個人的,公司歸公司的,沒有形成聯動營銷,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對于個人理財產品的推介,僅限于柜臺、少數的個人理財中心、理財室,分銷渠道建設落后,未能將客戶經理、物理網點、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多種有形無形的營銷渠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難以形成交互式、立體式的營銷網絡。在個人理財服務方面所做的宣傳,也極其有限,即使做了一些廣告,也是零打碎敲,沒有很好地策劃。
三、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對策
(一)理財產品以及服務多樣化原則
開展個人理財業務,必須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要,不同年齡、職業客戶,其理財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有針對性地研究、開發、設計出不同的理財產品,并由單一的儲蓄業務向多元化的銀行資產、負債、中間業務一體化發展,不僅要提供銀行結算、授信、咨詢、業務等“一攬子”服務,還要提供保險、稅務等銀行的社會綜合,以滿足客戶要求的多樣性。
(二)做好市場細分,實行差別化服務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銀行逐步引入市場細分理念,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目標客戶為基礎,為客戶“量身定做”個人理財產品,有差別地、選擇性地進行金融產品的營銷和客戶服務,把有限的資源用于能為自身業務帶來巨大發展空間和市場的重點優質客戶。我們不僅可以根據客戶收入高低進行市場細分,還可通過客戶的年齡層次進行市場細分。在市場細分中,抓住目標客戶群,進行更進一步的細分,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加強復合型個人理財人才的培養
個人理財服務是一項知識密集型產品,從業人員若沒有豐富
的相關專業知識,是不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因此,商業銀行應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和熟悉多方面金融業務的理財專家,他們具有相關的金融理論知識和財務分析知識,具有市場分析能力和市場投資技巧,在個人理財業務中,能夠為顧客提出詳盡具體的規劃,并根據客戶的實際財務狀況、風險偏好、個人目標等因素,對投資工具的種類和投資的回報率做出詳盡的分析說明,使理財服務能真正立足于理財。
(四)加強橫向聯合,降低分業限制影響
當前,由于政策、法律的限制、我國金融機構只能分業經營,銀行不能涉及證券、保險業務,也就不能給客戶提供綜合理財業務。因此,在這種形勢下,銀行應積極參與,加強與證券、保險和基金管理公司以及房產商、汽車商等高檔消費品商家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設計更多適應理財業務的新產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網絡優勢,依托信用資源,拓展基金業務,推進保險,加強銀企合作,從而促進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正處于新興階段,需要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實現從單一的銀行業務平臺向綜合理財業務平臺轉變,從單一網點服務向立體化網絡服務轉變,通過一系列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為我國的銀行業帶來收益。
參考文獻
[1]宋華,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06,(1)
關鍵詞:理財專業人員;三層雙軌制;證券投資;綜合素質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光輝路程,既有風雨也有成果,最為世人所矚目的就是中國取得的巨大的經濟成功。在這30年中,中國GDP年均增長達到9.5%,成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中產階級和豪富階層在中國迅速形成,并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理財觀念從激進投資和財富快速積累階段逐步向穩健保守投資、財務安全和綜合理財方向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個人金融業務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各種理財產品、理財服務層出不窮,人們的理財觀念有所轉變,理財需求日益旺盛,理財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開始發展起來[1]。然而與全民理財大趨勢所不協調的是,我國專業理財人員的大量缺失和專業素質的不完善。作為為客戶提供全面理財規劃的專業人士,理財人員應該是一位知識豐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藹、待人誠懇、可以向客戶提供全面與建設性意見的咨詢專家。從這一角度而言,高職院校培養的理財專業人員,應該是順應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了解中國國情與中國金融市場特點,具備實踐與理論雙軌、道德素養與職業操守兼備的綜合素質型人才。
這里所說的“綜合素質型”主要包含四點要求:一是道德素質,包括對理財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團結合作的觀念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二是身心素質,包括健康的體魄、較強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競爭意識與應變能力等;三是業務素質,包括廣博的知識面、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質,包括資金管理技能、財務分析技能、風險防范技能、產品組合技能、理財建議與規劃技能等[2]。
從以上素質能力培養出發,高職理財專業人員的培養應是一個全面立體的教學過程。
一、課程體系重在突出四大職業模塊。
首先,高職院校的理財專業學生的主要學習地點仍然是校園,主要學習技能的手段也是課堂教學。因此,理論教學要符合綜合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就必須設計合理、計劃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養綜合素質型人才的目標出發,必須構建新的理論課程體系。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來抓;強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專業認知能力、思考能力、職業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明確綜合職業能力、專業拓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由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種素質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新培養思路;將就業教育貫穿于整個專業教育的全過程,特別體現職業認知、職業準備、就業和創業引導的新理念。
據此理念,新構建的理論課程體系,由四大職業模塊所構成:職業素質能力模塊(即職業思想道德)、職業基礎知識與能力模塊、職業知識與能力模塊、職業拓展知識與能力模塊。
(一)職業思想道德模塊。
主要是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市場經濟理論教育、理財規劃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就業擇業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等。
(二)職業基礎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是學習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使在校學生獲得在投資
理財領域內從事第一個工作、從事幾種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識、必要技能,為在校學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專業準備的、形成現實動手能力的知識和技能,如基礎會計知識和技能、經濟學知識和技能、運籌學知識和技能、財政學知識和技能、經濟法知識和技能、商務談判知識和技能、現代金融學知識和技能、國際金融知識和技能、公共關系學知識和技能,以及為本專業提供基本支撐的大學英語、專業英語、高等數學、財經應用文、計算機基礎、數據庫、計算機安裝維護等應用性知識和技能。
(三)職業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學習本專業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如公司理財知識和技能、個人理財知識和技能、投資學知識和技能、證券投資知識和技能、期貨投資知識和技能、理財實務知識和技能、財務會計知識和技能、以及統計與調查預測等應用性知識和技能。
(四)職業拓展知識與能力模塊。
主要學習能使在校學生具備在其未來職業生涯各階段都可以繼續學習所需要的能力、知識和態度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理財咨詢實務、實用合同范例、市場營銷實務、公共關系實務、管理心理學、普通話、口語藝術、社交禮儀等[2]。
通過理論課程的四大模塊設計、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以理論教學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合理完善的人才培養構架。這就如同建造房屋時,要先搭好腳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樓,此處的模塊理論課程設計就如同腳手架,理財專業學生由此接受培養,猶如高樓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綜合素養。
二、技能訓練重在構建“三層雙軌制”專業技能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最大的特點是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多,為了使學生在求學期間盡可能與社會同步、與專業掛鉤,校內的技能訓練可以采取“三層雙軌制”專業技能培養模式。
“三層雙軌制”,是一種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以綜合素質為基礎、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專業技能培養新模式。“三層”是指按課程間內容的依存關系分為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技能、職業綜合技能三個階段;“雙軌”是指理財能力訓練和投資能力訓練同步進行。
第一層:專業基礎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學》課程;訓練內容主要是理財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財和個人理財基礎知識。
投資能力訓練:基于《投資學》課程;訓練內容:投資學概述。
第二層:專業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實務》課程;訓練內容為課程單元訓練等。
投資能力訓練:基于《證券投資》、《期貨投資》等課程;訓練內容主要為證券投資工具、證券交易流程、證券行情解讀,期貨交易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等。
第三層:職業綜合技能培養。
理財能力訓練:基于“理財規劃師資格證書”的培訓課;訓練內容主要是根據風險計量判斷風險大小、掌握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和個人所得稅籌劃策略、個人養老規劃、個人財產分配與傳承、財務計算器的應用等。
投資能力訓練訓練:基于校內《投資理財綜合模擬實訓》和校外生產實習;實訓內容為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證券投資工具、證券交易流程、證券行情解讀證券交易的各種技巧、證券市場運行、期貨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種管理條例等。
通過三層雙軌制的教學,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明顯得到系統地提高。
三、教學方法創新,將課堂教學變為場地教學。
課堂教學是最為傳統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老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學生不僅能夠聽到老師在講什么,還能夠感受到老師肢體、語氣、表情等等帶來的信息,而且有了問題可以當場提出得到即時的回答,做到了零距離的溝通。然而課堂教學也有它不容忽視的弱點:首先,也是最大的弱點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教學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經濟的。其次,學習內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訓練特點非常強的課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
作為實踐操作性極強的投資理財學課程,如果一味地在課程教學上下功夫,一來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二來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根據教學課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場地教學的方式,比如設置證券大廳,定制電子顯示屏,將股票市場的大盤波動即時顯示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理財工具的變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場地教學既克服了課堂教學的缺點,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優點。也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角色進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畢業論文強調專業論文學分制。
作為具備專業技能素質的理財人員,對于專業的財經用語表述應該是相當熟練的。然而兩年專業課程的學習,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財訊息和理財用語還是有些難度的。為了盡快讓學生掌握這項技能,以及增強理財專業觀念。鼓勵學生撰寫各類財經論文,通過論文的撰寫,一是增強
了學生關于社會經濟的關注度,二是加強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三是為學生的就業申請增添籌碼。對于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學校予以承認相應學分,并作為理財專業的重要教學成果。
五、畢業實習要求證書與經驗并重。
高等職業教育不僅需要學生在學完全部課程后能夠獲得畢業證書,同時還要求專業學習過程應與國家技能考證、國家職業資格考證要求接軌,實行多證書考核管理制度,以彰顯職業教育辦學特色,體現綜合技能素質。理財專業學生應獲取的證書有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證書、英語三級證書(或英語A、B級應用能力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期貨從業資格證書和助理理財規劃師資格證書等。
同時,作為理財專業的學生又要注重實際經驗的累積,要在畢業實習期間通過專業實踐,將所學置于所用,用工作檢驗理論。投資理財專業所面臨的行業局面與其他傳統行業相比,更具有變化性和挑戰性,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實踐經驗是對于培養真正的理財專家來說,是必經之路,也是攀巖捷徑。
綜合素質型理財人員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時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培養方案。其重點是理論著眼全面、實踐落在實處。高職教學應服務于國家全局,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浪潮,為中國的金融市場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保本付息 委托理財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金融體制的不斷開放,各種理財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市場,證券機構紛紛推出各種新穎的金融產品以期在此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先機賺取超額利潤。其中委托理財產品就是其中很受歡迎的一種,這對活躍金融市場、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具有積極意義。但是,金融理財產品的設計通常非常靈活超前、復雜難辨,很多參與者往往被置于一種“猜謎者”境地,監管者對某些產品也很難馬上作出準確判斷,弄清產品性質。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必須有序進行,否則就可能出現擾亂金融市場秩序、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情況。
關于委托理財中的涉及保本付息型產品,有觀點認為其基本已脫離了委托理財的應有之義,是變相的吸收社會不特定人員資金,情節嚴重的,應屬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還有觀點認為,此種產品屬于金融機構合法開展的金融創新產品,出現糾紛,應該首先由民、商事法律進行調節,刑法不應介入。
二、委托理財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概述
(一)委托理財概述
委托理財是指,證券公司與客戶之間以委托合同的形式為基礎,委托人將資金交由受托人經營,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義為了委托人的利益進行證券等相關金融產品的投資,由委托人承擔風險,所得回報歸委托人所有,受托人按約定收取傭金。
關于委托理財業務,2001年,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協會《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受托投資管理業務的通知》中的規定,表明了委托理財的本質特征具有以下三點:一、委托理財必須以客戶名義進行,證券公司與客戶之間的關系是委托與關系;二、證券公司為了委托人的利益,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進行投資;三、證券公司不承擔客戶投資資金風險,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
(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概述
《刑法》中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任何未經國務院銀監機構批準的,向公眾吸收存款或者集資的行為,均為違法。由于吸收存款屬于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而目前我國并未對存款業務進行放開,也即具有存款經營業務范圍的金融機構,經過國務院銀監機構審批通過才能進行。
中國銀監會研究表明,近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主要有以下四種表現形式:一、以保本高息為誘餌,直接或者間接向不特定公眾募集資金;二、約定高股息、高紅利,以公募方式聚集資金;三、以訂立各種商業合同的表現形式,公開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四、沒有經過主管部門批準,以委托理財形式或者中介服務的形式,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所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特征可以歸納為:以高額的利息、回報、受益為誘餌;面向社會不特定公眾;集資者一般不具有法定的主體資格條件;行為的實質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刑法規定可以看出,此罪的行為模式有兩種,其一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即沒有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批準,承諾在一定時間還本付息、出具憑證,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其二是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即沒有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批準,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但不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進行。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2月《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指出認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兩種行為模式的具體標準,其中,第一條規定,除刑法另有規定,同時具備下面四個條件的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行為:一、以合法經營形式吸收資金或者經過有關部門批準;二、通過各種形式公開宣傳;三、有還本付息承諾;四、向社會不特定公眾進行。
1998年6月,國務院關于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行為《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業務活動取締辦法》,其中有規定,沒有經過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公眾吸收資金,向存款人承諾還本付息,雖不以吸收公眾存款名義,但跟吸收存款活動實質相同的行為,應當屬于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行為。
三、委托理財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界定
近來,在我國金融市場上,一些證券公司為了業務拓展,忽視是否合法合規,推出一些保本付息產品,或者銷售時明示保本付息的委托理財產品。具體來說,證券公司通過與客戶簽訂名義上為資產管理合同的形式吸收資金,與客戶約定給予其一般高于銀行數倍利息的規定回報,然后將這些資金以公司自己的名義進行投資,不確定的風險及收益歸于公司承擔和接受。這實際上已經不符合委托理財的本質特征。
那么,委托理財在什么情況下是正常的民事經營行為、而又在什么情況下會觸犯刑法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考慮:
(一)委托理財不應存在保底條款
《證券法》第144條明確規定,禁止證券公司以任何形式對客戶投資收益或風險作出承諾。證監會也于2004年推出《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其中第41條第2項規定:證券公司進行客戶資產管理業務,不得具有以下行為:不得向客戶做出承諾最低收益或本金不受損失的約定。
是否含有保本付息條款是判斷委托理財是否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構成標準之一。
首先,存在保本付息的委托理財并不屬于委托關系。在委托理財中,委托關系的基本結構是,委托人向人交付資金,受托人為委托人經營,委托人取得收益或者承擔損失,受托人獲得約定傭金。人為意思表示或者接受意思表示的相對方稱為第三人。需要產生一個三方結構,涉及三方當事人,產生三種法律關系。人獨立實施法律行為的效果直接由被人承擔,該法律行為直接約束人與第三人。而在保本付息的委托理財中,受托人進行投資所產生的受益或者損失直接由受托人承擔,委托人不承擔投資帶來的損失,所以并非直接承擔人實施的法律行為后果,不屬于委托關系。
其次,存在保本付息的委托理財沒有體現委托人意愿。在保本付息的委托理財中,投資者將資金交給受托人后,并不在意投資者對資金的使用,而更多的將視線局限于受托人對委托人的承諾。受托人拿到委托人的資金后,按照自己的名義,以及自己對投資市場的分析以及時機的把握進行投資。并沒有體現出委托人的意思,所以不符合委托理財概念本身的應有之意。
最后,存在保本付息的委托理財中委托人沒有承擔相應的風險。這一點,在論述保本付息委托理財不屬于委托關系的時候已經進行了陳述;并且,委托人承擔風險是委托理財的一個重要特點,保本付息的形式將委托人與市場進行了隔離,風險由受托人承擔。
(二)對象是否特定
對象是否特定,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聚集資金的方式是面向社會的公募還是特定人的私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吸收的是某個單位內部的多數人的入股、集資行為,由于對象是特定的多數人,并不屬于“社會不特定公眾”范疇,且其在形式上也并不是以存款的形式進行,不能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舉重以明輕,如果委托理財行為對象是特定的,不管有沒有約定保底條款,都不能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構成其他犯罪的以其他犯罪論處。
(三)事后違約不屬于本罪范疇
有觀點認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存在兩種主體,一種是具備吸收公眾存款資格的主體,一種是不具備此種資格的主體,如果有資格者在合法吸收公共存款后,在公眾取款時拒絕兌付,則也應屬于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表現形式。筆者認為,本罪所說的“非法”,相對的應該是其“吸收”行為,而非指此之外的“兌付”。因為如果由于經營者經營失敗或者其他原因,無法向儲戶兌付存款,應該有民事法律進行調整,否則,對于一些合法主體通過合法手段吸收到存款的金融機構,因為無法兌付存款就受到刑法處罰顯然是不合適的。
同樣,在考慮委托理財是否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時候,認定依據應當是“吸收”層面,至于“吸收”之后是否存在違法行為,構成其他犯罪的,依其他罪名定罪處罰,不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范疇。
(四)是否造成嚴重后果是罪與非罪的依據之一
《刑法》明文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即構成犯罪。關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犯罪形態曾經存在理論之爭,并且多數學者認為此罪的犯罪形態為行為犯。即只要是行為人實施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兩種行為不管采用什么手段、涉及多少人數、存款數量多少都不影響犯罪的成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1月4日實施的《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要從涉案的金額、范圍,造成的損失,等多方面來判斷其危害程度,以此來判斷其是否構成犯罪。
鑒于上述規定,有觀點認為,那么在委托理財中,如果證券公司有進行保底承諾,但最終并沒有造成投資者的資金損失,因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則并無刑罰處罰之必要。筆者并不贊同此種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認為沒有造成投資者損失,即認為不存在社會危害性,實際上是忽視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侵犯的客體是金融管理秩序中的金融機構存貸管理秩序。因為在委托理財中,行為人進行保底承諾時,無視國家相關法律的禁止性規定,進行不正當競爭,損害了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益,已經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否構成犯罪,應在綜合考慮其涉案金額、范圍,造成損失大小的情況,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