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21:21: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道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金融固然歸根結柢是一種信用關系,但是“金融”這種信用關系所要求於一個社會的道德基礎的條件卻比一般信用關系強得多。托賓(JamesTobin,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為《新珀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撰寫的“金融”詞條里說∶一張借據,僅當它進入流通領域時,即被債權人拿來當做“信用”轉讓給第三方時,才具有“金融”的意義。在韋伯(MaxWeber)的論述傳統中,金融,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的股票カ場這樣的金融活動,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大眾參與”的過程。在這里,我把“大眾”定義為超越了“私人聯系”所能維系的竤體的規模。與托賓的定義一致,當我們考察一張借據能夠成為一項“金融工具”的前提時,馬上會注意到金融與“信用一般”之間的本質差異∶在傳統社會里相當常見的借據,只要求借貸方對出據方的信任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而且經常僅僅依癠於私人聯系(血緣、地緣、業緣);在大眾參與的金融過程中,出具這張借據的個人的信譽,對多次轉讓以后的債權人而言幾乎沒有甚么意義。沒有誰會因為不認識一家企業的老板而拒絕購買普遍被看好的該企業的股票(盡管許多人會因為認識那家企業的老板而購買該企業的股票)。金融過程所依賴的,不再是幾乎每一個能夠生存下來的社會的道德傳統中都具備的人與人之間的“私人信任關系”(即建立在上述私人聯系基礎上的信任關系),而是必須依賴於“非個人”(super-individual)的、“超越私人聯系”的,被哈耶克(F.A.Hayek)稱作“抽象規則”(abstractrules)的那種制度。這種制度在韋伯那里被稱作資本主義的“支撐體系”(suppportivesystem),包括獨立的審計和會計系統、獨立的司法與法庭抗辯系統,以及使“自由契約制度”(freecontracting)
得以有效的其他種種制度。事實上,當我們(跟著韋伯)如此重視資本主義制度的“可計算性”的時候,我們必須看到,如果不是因為這些“支撐體系”的超越私人聯系的性質,如果不是因為這種“非人性”的制度里的“鐵面官僚”的冷淡,無情地排除或極大地減弱了那些時刻包圍著我們的、無孔不入的“私人聯系”的影響,那么資本主義的“可計算性”就難以存在。
讓我從股票交易中提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上面的論點。在美國流行的網上股票交易商當中,明確地規定了所謂“跳一價位”(stickup)制度。就是說,當股票交易的委癠方向方發出交易指令時,如果指令是“賣空”,那么方只能在カ場價格從下降過程中停穩的某個價位再跳上一個價位時執行委癠方的指令。跳一價位的規定是為了防止股票カ場在高度不穩定期間被短期炒家炒到崩盤的地步,因為從理論上說,賣空股票的數量可以無限大地超出股票發行的總量。當股票從一個過高的價位下滑時,往往引發“雪崩效應”,手中執有股票的人會爭先恐后賣出股票,而原本沒有股票的人,出於投機,會大量賣空股票。跳一價位的規定使得賣空行為相對於原本持有股票而現在賣出股票的行為而言,處於劣勢。例如當IBM股價一天之內從105美元下滑到100美元時,如果中間沒有停頓,那么在跳一價位規則下,賣空方基本上無利可圖,甚至可能虧損(如果股價跌到100美元以下才停住并且反彈到100美元,那么按照“隨行就カ”marketorder指令執行的賣空就會造成虧損)。
跳一價位規則也許或者肯定對社會整體而言利大於弊,但是它所要求於社會的道德基礎是甚么呢?我還是想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要求。在跳一價位的規定下,委癠方事實上只有兩個選擇∶(1)向方發出“隨行就カ”指令。在該指令下,委癠契約關系規定,方必須“盡最大努力”(besteffort)為委癠方賣一個好價錢;(2)向方發出“限定價格”(limitorder)指令(當然包括“止蝕限定價格”)。在該指令下,方要么不賣,要么只在委癠方限定的價格以上將股票賣出。對華爾街的許多股票及其期權(options)而言,價格在一天之內的變動可以大大超出1%的幅度,例如計算機業三巨頭之一的Dell,其股票常常在一天之內變動10%左右。最近的例子是1998年1月11日,在一分鐘走勢圖上顯示,Dell從85美元幾乎不停地跌至79美元,然后再上升到87美元。與此同時,Dell的期權價格,以一月份到期的85美元出售權為例,則毫無停留地從2.5美元上升到6美元再下跌到2美元,一天內的變動幅度幾乎達到300%.熟悉香港股票操作制度的讀者會注意到,這正是股票交易人謀私利做“老鼠倉”的大好時機。仍以Dell為例。如委癠人發出的指令是“隨行就カ”購買一月份85美元出售期權,那么人完全有理由按照當日最高價格6美元為委癠人“買進”期權,而實際上自己以例如當日行價3美元買進再轉讓給委癠方,獲利100%.如果委癠人發出的是賣空指令,那么在跳一價位規則下,人仍可以在當日的較高和較低兩個價位上自己賣空,然后把那些在較低價位上賣空的股票“轉讓”給委癠人(即在低價位上買回并在同一價位上借出該股票給委癠人)。盡管有詳細的規則禁止人這樣做,但由於監督成本太高,委癠人事實上很難知道自己的指令是在哪一個價位上執行的,除非委癠人能夠看到交易當天“場內專家”(specialist,或market-makers)的交易記錄。我在香港曾經聽一位交易所的朋友說,香港交易機構里幾乎人人都有“老鼠倉”。這或許是夸大的,但離現實應當不會太遠。另一方面,以我個人多年的經驗,美國的網上交易員,至少那些著名的互聯網交易公司,不太可能做“老鼠倉”。所以我相當放心地發出“隨行就カ”指令,并經常於事后得知成交價格比我期望的更加理想。這個例子說明,跳一價位規則或任何金融制度,其事實上的有效性常常主要依賴於規則執行者的道德自律,在監督成本高昂的場合尤其如此。這也是諾斯(DouglasNorth,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所說的“第一方監督”(thefirst-partyenforcement)。
我曾在其他文章里詳細介紹過,在成熟的資本カ場里,各大交易公司不僅為競爭客戶而珍惜自身名譽,而且還要競相為客戶提供可靠和權威的信息諮詢。后者比前者更加難能可貴,也更難以靠第二方(即參與契約的其他當事人)或第三方(即與契約利益無涉的仲裁者)來監督。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依靠道德自律以外的其他方式來監督人行為的成本高昂,許多原本對合作雙方都有利可圖的項目,在缺乏道德共識的社會環境里就無法實行。試想,假如我發現每一次我的“隨行就カ”賣空的指令得到的結果都比我預期的價格低得多,我就不會繼續使用這一指令方式,於是在未來的交易中,當カ場變化劇烈時(限定價格的指令往往無法執行),在我和我的交易人之間就做不成任何交易。
上面討論的只是一個小例子.就我的理解而言,目前發生在亞洲許多地區的“金融危機”(貨幣動蕩只是這一危機的表現之一),與上面這個例子的性質是一樣的——信譽危機。在西方成熟的カ場經濟里,所謂“壞帳”固然難以避免,但是出現與韓國政府貸款的壞帳比例(根據一份材料的估計,接近40%)類似的壞帳卻是少見的。中國的銀行向國營企業發放的貸款,壞帳比例即使已經高到不能忍受的程度,但也只有20%.8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經濟開始從古典發展階段(即珀特爾MichaelPorter所謂“要素驅動的發展階段”)進入規模經濟發展階段(即珀特爾所謂“投資驅動的發展階段”),從而需要建立大規模集資的機制。政府干預下的集資固然可大規模進行,如同韓國在1970-1990年期間所做的那樣,但其社會弊端往往抵銷了經濟效果(例如由此而來的政治腐敗和新的老的“財閥族”),即使經濟上的效果,也未必有預期那么好(參閱人們最近幾年對“亞洲奇跡”的批評)。但是,如果放棄政府干預這個手段,在互不相識的廣大人竤之間如何實行大規模集資呢?“金融”做為一種特殊的信用關系,一種“大眾參與”的信用關系,便在亞洲諸“非西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這一特定階段里凸顯出來。這一“金融深化”
(financialdeepening)過程與本土文化尤其是本土知識(localknowledge)的沖突性也便凸顯出來了。
從亞洲各國在“經濟起飛”(thetake-offstage)階段所發生的社會變化來看,現代化過程在很強的意義上就是西方化的過程。例如在日本和韓國經濟起飛的階段,這兩個國家的離婚率、自殺率以及犯罪率都有統計意義上非常顯著的增加;人們對家庭的觀念和社會對“個人主義”的態度也都有了很大改變。在傳統道德意識不斷弱化的同時,新的、與西方“資本主義”相適應的道德共識卻難以在短期內形成。於是,這許許多多剛從“家”的牢籠里走出來進入“カ場”的陌生“個人”,開始體驗到普遍的信譽危機。這在中國大陸尤其突出;那里正在流行的一說法叫做“殺熟”,就是親友之間為利益金錢而展開的廝殺。道德基礎在傳統與現代兩方面的缺失,這種“兩處茫茫皆不見”的道德無政府狀態,顯然是難以為繼的。而在這一社會轉型期里的金融過程,顯然也是難以為繼的。當金融過程繼續不下去時,在這些社會里,其實只有兩個解決危機的辦法∶(1)政府出面干預,并且面臨著經濟集中化的危險;(2)回到非金融化的カ場經濟里去,放棄規模經濟的好處。除非,社會有能力重構自己的道德基礎,否則是不會有甚么長期意義上的“信用關系”的。
上面這些沒有附加經驗數據的論說,大體上只可以當成“判斷”而不是學術性的結論。不過,當我們憑著對非西方社會行為方式的熟悉來想像,那些金融機構里的貸款分析員和監督人員是如何處理日常帳目往來的,他們以及他們的上級如何在評價投資項目時受到各種私人聯系的影響以及如何在項目已經出現問題時試圖隱瞞……;我們可以想像在一個被概括為“一個一個同心圓構成的”、以每一個個體為圓心的社會關系網里,個體是如何對待那些寫在紙面上的、“超越了私人聯系”的規章制度的;我們可以想像“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這句話對金融秩序意味著甚么。我可以在一種非常或過份徹底的意義上認為∶人們必須在商品“等價交換”公式的兩端異化到非人的狀態,異化到只服從抽象的金錢的驅使和抽象的、外在的法律約束的時候,才有資格像威尼斯商人那樣(同時也不要忘記了莎翁筆下“夏洛克的那一磅肉”)來玩“金融”。
選擇倫理道德論文這一類題目,須對倫理道德問題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寫作經驗。對于畢業論文來講,限于條件,選擇這類題目要十分慎重。以下是倫理道德題目的參考。
1.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及其精神哲學分析
2.當今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規律
3.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的“問題軌跡”及其精神形態
4.《論語》倫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學詮釋
5.青少年生態倫理道德意識的培育探究
6.倫理道德,因何期待“精神哲學”
7.改革開放三十年行政倫理道德法制化問題研究述論
8.旅游倫理道德判斷與結構性分析
9.科技倫理道德論析
10.中國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起源和發展規律研究
11.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12.多重價值的融合與沖突——新聞倫理道德失范原因的深層闡釋
13.中小企業倫理道德體系建設——基于儒學倫理分析
14.倫理道德,何種精神哲學形態?何種“中國氣派”?
15.中國倫理道德發展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與“中國戰略”
16.網絡時代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思考
17.科技與倫理道德沖突的四種類型
18.論青少年生命倫理道德教育之必要性
19.喬治·艾略特倫理道德觀的藝術表現
20.后奧運時代下對體育倫理道德發展的研究
21.新農村倫理道德建設問題探索
22.倫理道德的中國精神哲學范式與中國話語
23.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
24.“倫理”—“道德”的歷史哲學形態
25.倫理道德,為何“精神”?
26.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化重構
27.鄉規民約與新農村倫理道德建設
28.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轉變
29.哥特小說中的倫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為例
30.新時期公務員行政倫理道德建設的途徑探析
31.會通與更新:基督宗教倫理道德觀與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的關系
32.價值定位:公務員行政倫理道德建設的前提思考
33.服務型政府視域下的公務員倫理道德建設
34.倫理道德與美國外交——兼論倫理道德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
35.何謂“父親”?為什么要反對“父親”?
36.企業倫理視角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障礙與路徑探討
37.新形勢下加強醫學生倫理道德教育意義的調查分析
38.馬克思的倫理道德觀及其現實意義
39.醫學期刊編輯與倫理道德應對
40.論菲利普·羅斯小說的倫理道德指向
41.我國鄉村倫理道德的歷史演變
42.從諺語看維吾爾族的倫理道德觀
43.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的影響與疏解
44.關于新時期大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探討
45.關于信息技術倫理道德問題的思考
46.中國金融穩定的實現:金融倫理道德的實驗分析
47.論教育制度的倫理道德之維
48.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與思想政治教育
49.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對現代文明建設的積極影響
50.浙江省中小企業倫理道德狀況調查報告
51.藥害事件引發的倫理道德教育
52.文化自信心與中華優秀倫理道德教育
53.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近代民俗中的嬗變
54.倫理道德的西方精神哲學范式
55.試論伊斯蘭教倫理道德思想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56.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失范教育的法治化思考
57.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閱微草堂筆記》的家庭倫理道德觀
58.運用倫理道德理念進行護理管理的研究
59.伊迪絲·華頓倫理道德觀的“相對論”——小說《元旦》的倫理道德思想研究
60.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對當代青年德育的啟示
61.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信息倫理道德探析
62.加強企業倫理道德建設的思考
63.網絡社會人際關系與倫理道德探究
64.社會轉型時期家庭倫理道德的構建探析
65.論網絡出版的倫理道德問題
66.淺議新聞攝影圖片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67.試論網絡倫理道德失范問題
68.試論和諧社會中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意蘊
69.儒教與基督教對中西方社會倫理道德之影響研究
70.我國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71.傳統倫理道德現實價值研究
72.食品加工企業倫理道德建設對策研究
73.原罪與贖罪——紀錄片拍攝中的倫理道德
74.中國優秀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價值探析
75.大學生家庭倫理道德的現狀與構建途徑——基于武漢高校的調查
76.護生倫理道德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
77.論佛教倫理道德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78.論清末民初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轉型與重構
79.中國倫理道德傳統述要
80.論中國傳統體育倫理思想特征及其對現代體育道德重建的價值
81.論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
82.倫理實體的諸形態及其內在的倫理—道德悖論
83.網絡社會倫理道德的特征
84.旅游倫理道德建設探析
85.淺議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與現代倫理道德之區別
86.中國傳統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的社會價值
87.倫理道德:現代科學人才觀的應有之義
88.淺談大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問題
89.網絡倫理道德失范問題探討
90.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倫理道德體系危機及原因探究
91.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現代化轉型與重構
92.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倫理道德教育
93.試論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倫理道德教育
94.的家庭倫理道德
95.論伊斯蘭倫理道德的社會應用
96.關于環境倫理道德教育地位的再認識
97.論壯族傳統倫理道德文化在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
98.我國農村倫理道德問題及研究對策
誠信,是守信的品質和人格特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鬃釉唬骸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老子曰:“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薄妒ソ洝分姓f:“誠信比財富更有價值?!笨梢姡瑹o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誠信都被視為傳統倫理的重要內容和道德的基本準則。
個人征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發展消費信貸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征信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其主要作用是通過提供信用信息產品,使金融交易中的授信方或金融產品購買方能夠了解信用申請人或產品出售方的資信狀況,從而防范信用風險,保持金融穩定;同時,通過準確識別企業、個人身份,保存其信用記錄,對失信行為形成有效的制度約束??梢哉f,征信系統是現代金融體系運行的基石,是金融穩定的基礎,對社會誠信建設具有深遠意義。征信系統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滲透程度正日益加深,影響也在不斷擴大。
作為一本幫助公眾了解征信的圖書,《實用征信知識手冊》雖然離不開專業性,但它不是高頭講章,也不是學術論文,而是一本大眾的普及讀物。它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生活中常遇到的各種征信問題一一列出,方便我們按需查找有關征信方面的知識。該書主要從征信知識、征信案例、征信法規三方面介紹了我國征信系統及其發展的有關內容。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從金融機構實踐當中選取了60個真實案例,分別從個人貸款、信用卡業務、貸款催收、貸款審批、風險監控、非銀行信息等方面講述了企業與個人征信系統在經濟運行和百姓生活中所體現出的“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積極作用。透過這些典型案例,更加有利于幫助我們了解征信,如何取得個人信用報告(即個人的“經濟身份證”),解讀個人信用報告,維護自身的信用記錄,從而更好地享受現代信用服務。
論文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對國內大學生誠信教育帶來了挑戰。高校必須加強誠信教育理念創新、誠信教育方法創新、誠信教育管理創新和誠信教育資源整合創新,才能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實效性。
一、后金融危機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緊迫性
2008年,一場由美國次貸風波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給經濟領域和相關產業造成巨大沖擊。雖然這次金融危機已經進入尾聲,但以美國為首的救援仍在繼續,世界各地依然籠罩在危機的陰影之下。無論政界、商界還是學界,都對這場來勢洶洶的危機始料不及,對后危機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變化也難以預料、眾說紛紜。在全球化背景下,國與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空前緊密,任何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的狀態下求得生存和發展。因此,中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不能獨善其身。而作為社會生活一個重要的方面,中國教育包括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也將直面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挑戰。
首先,金融危機對高校的影響體現在大學生就業方面。前教育部部長周濟在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明確表示:“當前經濟形勢變化對一些地區、行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010年初,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番禺人才專場在大學城舉行,共有200多家企業單位提供近1000個崗位,而入場求職的畢業生超過10000人。當然,大學生就業緊張狀況也與前幾年高校規模逐年擴大有一定關系。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2009年共有普通高校畢業生611萬人,比2008年增加52萬人。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致使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大幅度增加,而社會需求量相對不足,導致了供需總量上的矛盾,而金融危機的來臨將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這就意味著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更激烈,門檻會更高,想要勝出,得到職位,就要有更強的能力并付出更大的努力。
其次,金融危機對高校的影響體現在各種不良思潮的泛濫上。當前,全球一體化浪潮的影響,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民族文化等在全方位、多層面上相互碰撞和滲透,必將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道德的批判與繼承,沖突與掙扎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一方面他們有創新與突破的渴求,但另一方面,他們又生活在既有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之中。由于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更新和替代的速度加快,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潮的滲入容易導致大學生思想出現混亂。目前這場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是由于金融領域的信用失范引起的,貸款人的失信、金融詐騙的涌現、華爾街金融地位坍塌以及實體經濟中的貪婪,金融危機在沖擊整個世界經濟領域的同時,也在深刻地沖擊全球的人文價值觀。金融秩序是建立在契約精神和誠信基礎之上的,而金融危機對誠信倫理的破壞導致社會思想混亂,各種不良思潮的興起,對當今國內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在各種不同社會思潮的影響下,高校大學生在信念認識上出現了一些模糊,甚至存在錯誤認識,在價值觀念與道德行為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如急功近利傾向較為突出、不講信用現象泛濫。表現在一是學業上弄虛作假,如剽竊論文、考試作弊;二是在就業上不實事求是,而是夸大其辭,甚至無中生有地杜撰自己的實踐經歷;二是出現誠信德育無用論,只學習技能性適用性知識,導致部分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專業知識合格而道德水準低下的局面,尤其是誠信觀念薄弱。這些問題的存在,警示我們必須全面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對象的主體,是我國未來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活躍分子,培養德才兼備、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大學生對我國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也是繼承民族優良傳統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階段,此時的倫理素質教育將對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僅缺乏,而且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傳統模式之中,這種模式把理論教學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而不注重提高其內在認知水平,這是當今高校德育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大學生誠信素質,必須改變傳統的理論課教學方式的路徑依賴,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管理、德育環境等環節中全方位改革,尋求提升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創新
誠信教育是塑造大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而創新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內在要求。大學生誠信教育要面對后金融危機時期文化環境的巨大變化,必須探索新方法,創造新經驗,進行全方位的創新發展。
其一,要加強誠信教育理念創新。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到教育實踐行為,并決定著教育實踐行為的有效性。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要廓清那些過時、僵化的思想,確立開放的、發展的、多維度的、不斷創新的誠信教育觀,增強誠信教育的前瞻性、預見性和針對性,從而提高誠信教育的實效性。一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已經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父輩們相比發生了較大變化,他們在思想意識上少了許多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色彩,更關心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正義的追求。大學生誠信教育不應該以圣人、神人、至人的形象去要求現實的人,而是以關注人的生活為核心內容,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本性,引導人的正當欲望,解決人的精神激勵、靈魂塑造和品格提升問題,實現“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的目的。二是要樹立開放性的教育理念。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作為社會個體的個人無法拒絕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浪潮的沖擊,特別是西方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意識形態對個人的影響無處不在,潛移默化,世界互聯網的作用更是加劇了這種滲透與輻射。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必須適應這種變化,要避免把學校與社會分開,關門進行誠信教育的做法,要以寬容的心態來接受西方的道德形式,注重在批判的基礎上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
其二,要加強誠信教育方法創新。今天的大學生不再是過去那種信息渠道單一、易于引導灌輸的大學生,而是信息來源豐富,思想傾向復雜的活躍群體,這就要求誠信教育必須徹底改變過去單一的灌輸式教育方式,而應從認知性教育到情感性教育、從語言性教育到活動性教育、從灌輸性教育到對話性教育、從模式化教育到個性化教育等多種方式的綜合。一是采取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一直是我國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具體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規則和國家倡導的價值觀,但要避免一味的“滿堂灌”,教師要注意引入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是一種以引導為要務的教學方式,它注重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注重運用類比推理、運用假言命題,將一些較為抽象的、深奧的理論用一些較為淺顯的示例和具體的情境表達出來,引導學生透過問題、透過實例思考深層理論、思考事物的本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聯系學生的實際,針對學生的思想問題、模糊認識以及他們所關心的政治、經濟和時事方面的敏感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而不是局限于教材,一味照本宣科。要注意采用討論、閱讀、錄像、表演、辯論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開展多種寓教于樂的課外活動。一所好學校的全面而正常的課外生活,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使學生建立起理想信念和培養健全的性格。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紛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大致可分為思想政治性的、學術知識性的、文娛體育性的和服務性的四類,這些活動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也可以從中反映學生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它們為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高校要積極鼓勵大學生開展各種寓教于樂的課外活動,盡可能為學生課外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和設施,派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指導,使學生的誠信素養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斷得到提高。
其三,要加強誠信教育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誠信教育考核創新,二是教育者評價體系創新,三是建立大學生誠信獎懲機制。在大學生誠信教育考核上,由于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相對于智育和體育來說,有其在內容和方法上的特殊要求,不能簡單地將倫理課的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倫理素質的單一衡量指標,還應該根據其表現出來的思想素質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形成客觀的權威認定,從而促進學生的誠信素質的提高。在教育者評價體系上,主要從科學選取評價主體著手,對教育者的評價考核既不能僅由學校相關管理機構說了算,也不能僅由教育者自己說了算,合理的評價主體結構應該是一個由教育者、學校、學生三方共同組成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主體結構。此外,在大學生誠信教育中,還要建立有利于誠信教育的獎懲機制,把教育與處罰有機結合,一方面,要以一種積極的教育方式對誠信的行為予以鼓勵,在高校建立起一系列的誠信評價體系,如對誠信評價好的學生給予參評優秀的資格等,從而鼓勵大學生特殊群體學生自覺地培養誠信品質;另一方面,對失信要要予以一定的批評和教育,甚至處罰,從而起到相應的警戒作用。 轉貼于
其四,要加強誠信教育資源整合創新。一是要促進大學生誠信教育載體的多樣化。大學生誠信教育不是只關乎思想政治課堂教育的工作,它還應該滲透到所有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因此,其教育載體除了專門的德育課堂之外,還要包括其它專業課課堂;除了系統的課堂講授之外,還要包括網絡、電視、校園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二是要強化誠信教育中教師的表率作用。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教師良好品德將對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產生巨大影響。高校要努力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做到教書育人、環境育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不知不覺中得到道德升華。三是要加強學校與外界的聯合。除了學校之外,政府機關、社團組織、家庭和企業都應為大學生誠信教育做出努力。只要社會各方加強溝通和互動,注重分工與合作,齊心協力,大學生誠信教育將獲得實質性的改善。
參考文獻
論文的參考文獻可以看出作者的學術起點和學術基礎,同時可以看出作者在撰寫論文的時候都參考引用了哪些資料,也方便讀者在同一研究指引方向。以下是千里馬小編整理的關于會計造假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時做個借鑒。
會計造假論文參考文獻:
[1]張麗.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J].會計之友,1994,(05):23.
[2]陳紅.治理經濟犯罪首先要治理會計犯罪[J].廣西會計,2003,(05):1617.
[3]劉琪瑤,趙敬.會計違法與會計犯罪的界定[J].遼寧財稅,2002,(12):43.
[4]羅韻軒,彭志軍.從安然公司破產看根治上市公司會計造假[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2,(04):3235.
[5]程安林,梁芬蓮.會計造假的博弈分析與監管的政策建議[J].生產力研究,2005,(02):223224.
[6]甘群.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手法與治理[J].財會研究,2006,(12):5152.
[7]馮述娜.會計造假手段揭底[J].現代商業,2008,(09):41.
[8]程安林,梁芬蓮,黎軍.會計造假與會計監管的博弈分析[J].商業研究,2009,(06):142144.
[9]楊欣.會計違法與犯罪芻議[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07):126128.
[10]彭海紅,汪忠華,鄧文娟.有關會計犯罪問題的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3,(07):168169.
[11]程安林,梁芬蓮,季潔.基于會計舞弊的內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02):7787.
[12]陳周.會計信息失真的倫理學分析——從猴王集團破產案談起[J].四川會計,2001,(10):79.
[13]中國證監會.關于紅光實業公司違反證券法規行為的處罰決定(證監罰字[1998]75號)[Z].
[14]清怡.銀廣廈重組似蜀道難[N].西安晚報,20010910
[15]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相關處罰決定[Z].
會計造假論文參考文獻:
[1]林中喬.從綠大地案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治理與防范[J].金融經濟,2012.
[2]張蘭瀾.淺談會計職業道德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財會研究,2012.
[3]劉婷.透視綠大地財務違規事件[J].財務與會計.2013.
[4]張慧.論會計造假與會計犯罪[J].現代商貿工業,2014.10.163-164.
[5]唐漪喬.關于創造性會計在財務報表中的運用的探討——安然公司案例分析[J].現代商業,2012.33.267-268.
[6]趙立忠.終極控股股東、兩權分離與企業價值關系實證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3.
[7]王彥明,呂楠楠.我國上市公司外部監督論略——以“看門人”機制為分析進路[J].社會科學戰線,2013.12.165-171.
會計造假論文參考文獻:
[1]楊萍萍.ZXYY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4(05).
[2]劉飛.淺析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及其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2014(11).
[3]孫玉鑫.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4(09).
[4]熊薇.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現象分析及其審計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4(11).
論文關鍵詞:保險市場信用體系行為規范
論文摘要:保險市場的信用體系存在著影響誠信建設的一些問題。相應的對策是:構筑保險市場的信用體系,加強保險市場管理,加快保險業的改革和發展,促進民族保險業的健康成長。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保險作為一種經濟補償手段和社會產品再分配的特殊方式,與銀行業、證券業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的三大支柱,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經濟學的視角看,信用作為經濟主體間交往行為的自律性規則,既是道德規范的選擇,又是一種經濟利益的選擇。在保險業的發展中,誠信處于道德規范與經濟利益的沖突與摩擦中,信用建設問題已成為中國保險業必須認真思考且積極面對的嚴峻挑戰。
一、當前保險市場信用體系存在的問題
縱觀目前保險市場發生的各種問題,多與保險信用機制的不完善有關。這些影響誠信建設的問題主要有:
1.競爭主體行為不夠規范,主要表現為違規經營,支付過高的手續費、回扣,采用過低費率等惡性競爭行為,損害了保險公司的社會聲譽;
2.內部管理、險種設計、精算水平、營銷手段、風險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沒有統一的有關信用度的認定機制,缺乏對失信者進行全社會懲罰的措施,對市場參與者的信用狀況難以實施全面有效的評價與監管;
4.在保險業內部,有關信用的信息處于嚴重的不對稱狀態。由于保險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而保險業務的專業性又強,使保險消費者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難以了解保險公司及保險條款的真實情況,如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償付能力及發展狀況、參加保險后能夠獲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憑借主觀印象及保險人的介紹作出判斷,客觀上為保險公司的失信行為創造了條件。信用信息也未能得到綜合使用;
5.從業人員素質還有待提高。尤其對保險人的選擇、培訓及管理不嚴,有一些保險公一J誤導甚至授意保險人進行違背誠信義務的活動,嚴重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形象。
二、信用體系建設的具體對策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主要對策是構筑保險市場的信用體系。完善的信用體系和規范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是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作為具有市場風險、以誠信作為經營基本原則的特殊行業,保險公司更應將恪守信用、履行合同作為發展之源,立身之本。具體對策:
1.建立完備、規范的公司內部管理機制,實行集約化經營。要從組織管理、財務核算、責任累積、風險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保險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要創新管理理念,廣泛運用當今先進的技術成果來提高管理效率,加速產品開發、數據處理、資金劃撥、成本核算、業務和辦公自動化、網上營銷等業務內容的電子化進程,提高資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營風險管理的集約化經營水平
2.規范人從業行為,加強對公司全體員工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是提升保險信用制度的重要環節。我們目前仍以保險人展業為主,所以推進人的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強化依法經營意識、使現代人了解職業道德和誠信原則的關鍵所在,并將職業道德教育融人常規的職業培訓之中就顯得成為重要。另外,也應加強對公司全體員的教育和培訓。培訓員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員工誠信道德的選擇與評價能力。要創建道德環境,使員工在實踐中體驗和升華道德情感,理解并認識誠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自覺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
3.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管理者要以高尚的誠信人格影響員工,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感染并帶領一大批具有誠實人格的高素質員工隊伍,各級工作人員之間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團結協作的工作關系。要強化“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
4.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是建立保險信用體系的根本途徑。保險是一種無形商品,它作為商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事后的保障上,客戶往往通過理賠、到期償付、回訪等判斷公司及產品的優劣。因此可以說,企業信譽和服務質量是公司的兩大命脈,誠信服務更是維護客戶權益的重要體現,整個營銷的全過程公司都必須提供始終如一的、全面的、及時的、周到的服務。首先,在客戶買保險時,通過耐心細致、詳細全面、客觀真實的服務,使客戶能明明白白買保險。其次,公司應在保單維持階段為客戶提供長期的優質保險服務。當客戶申請被接受后,通過電話回訪、面見被保險人等方式與客戶聯系。確認保險利益是否存在,客戶的陳述與投保單是否一致等重要事實,以便發現問題能迅速處理。切實維護和保障客戶的合法權益,塑造專業、真誠、守信的良好企業形象。當客戶發生事故前來索賠時,應盡量合理簡化手續,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通過向社會公開服務承諾,量化服務標準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用真誠、優質的服務贏得客戶和社會大眾對整個保險行業的信任和支持。
5.規范投保人、被保險人的信用行為是保險信用的重要保證,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如實告知義務是誡信原則在保險合同中的具體運用,是保險人估計和判斷風險的一個重要依據。鑒于中國目前的狀況,可用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根治個人信用缺失的頑癥,讓誠信真正成為一種公認的財富。
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下,信息的獲取和利用與傳統模式已然不同。目前社會信息特征可以用 4V (Volume、Variety、Value 和Velocity)來概括,即體量大、多樣性、價值密度低(抑或數據易變性)、速度快[1-2].2014年5月,美國白宮了大數據白皮書《大數據:抓住機遇、保存價值》,旨在鼓勵使用數據以推動社會進步,但其中不乏信息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的論述。說明信息倫理或信息道德的相關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如同倫理與道德一樣,信息倫理與信息道德也存在混用現象。很多教材和專著中認為信息倫理即信息道德。如沙勇忠等認為,信息倫理又稱信息道德“,它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信息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p>
2 倫理與道德。
中外很多學者都認為倫理與道德意思相同,用法不必作區分。美國倫理學家艾倫·格沃斯認為“這種同義詞具有十分清楚的詞源根據:倫理源自希臘文 ethos 一詞,道德源于拉丁文 mores 一詞,這兩個詞所表示的都是習慣或風俗的意思”[4].在一般使用上,倫理與道德經常被視為同義詞“,倫理道德”作為一個詞匯也經常見于各種出版物。
也有學者認為倫理與道德在學術上應該區別、規范使用。堯新瑜在其研究中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認為“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范疇和使用區域[5].
王澤應認為倫理和道德皆指涉某種規范系統,若是嚴格加以區分,則倫理偏重于社會的層面,道德偏重于個人的層面[6].宋吉鑫認為應對倫理與道德做出限定,即道德是人們調節各種道德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一般指從事某種職業的人員的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要求;倫理是人們對道德現象和道德關系進行的系統化的哲學思考,在關于學理研究中,多使用倫理一詞[7].
3 信息倫理與信息道德辨析。
有些學者將信息倫理與信息道德視為同一概念。但是筆者認為信息倫理與信息道德應區別開/!/來,原因如下:
(1)倫理和道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很多人認為倫理和道德是相通的,但依然有倫理學研究專家認為兩者不同。如錢廣榮認為倫理與道德兩者是不同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概念,倫理是一種特殊的“思想的社會關系”,道德是反映、建構和維護這種特殊的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體系以及由此轉化的個人道德品質。倫理是本,道德是末;倫理是體,道德是用,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8].倫理和道德的區別上文中已有所述,在此不再贅述。倫理和道德的概念范疇和使用區域不相同,與之相關的信息倫理與信息道德自然也是兩個概念。
(2)信息倫理與信息道德的核心要義(詞根或來源)不同。信息倫理的核心要義是“倫理”,信息倫理可以認為是倫理的一部分,或是其中一種下屬范疇。與之對應,從系統學理上講,信息倫理學是一門應用型倫理學科。信息道德的核心要義是“信息”,是信息素養的一組成部分,目前主要是信息獲取、管理和利用等過程中體現的主體的道德水平。兩個概念不僅是范疇的區別,也有性質上的不同,信息道德可以認為是信息倫理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本末”“體用”,即“本質與表象”的關系,可以用圖 1 來表示。當然,圖 1 是在假設倫理和道德具有可比性的條件下,在承認倫理和道德都可作為人們行為規范的前提下提出的,如辭海對倫理解釋是“處理人們相互關系所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現通常作為‘道德’的同義詞?!比缟罹科浔举|或異質性,有不成立的地方,在此僅作參考。
(3)信息倫理與信息道德評價的對象(使用)不同。信息倫理評價的是社會意識形態,特別是信息化社會下的意識形態,對象可以是一個民族或是一個群體。信息道德評價的是個體的人,針對的是一些現實的事情,如學術研究中的信息道德失范、醫患關系或金融交易中信息掌握情況不對稱的現象等。
4 結語。